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1 10:12
标题: 佛弟子光明遍照,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22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观无量寿佛经(16观经)是佛陀教导末法众生实修"念佛三昧"的佛经
在此经,佛陀明确说明了成就念佛三昧的修法次第
从学习第一个观法逐渐到第十六个观法,所以也被称为十六观经
其中的14,15,16观就是讲上品三生,中品三生,和下品三生,共九品往生
愿众生都能学习观无量寿佛经,实证念佛三昧
——作是观者(第8观),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经(16观经)

恳请诸佛菩萨  善知识慈悲加持

让弟子能够入清净光明心,认真学习佛陀教导的观行法门,在学习中能够真正理解掌握各种观行修持方法并能如法落实实修,深入体会“念佛三昧”,增上修行定力和智慧

弟子光明遍照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1 20:24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21 编辑

经文导读: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一、法会缘起:介绍法会的时间、地点、参加法会人员

二、法会缘起:世尊宣说这部经文的因缘
1,频婆娑罗国王被太子禁锢,世尊派人为其说法
2,阿阇世看到母亲韦提希执意要救父王,在杀害其母不成后,把她关在深宫不得出来
3,韦提希夫人被关在深宫后,深感这五浊恶世恶业盈满,恳求世尊教导如何往生到清净业处
4,世尊运用神通力令韦提希夫人观见到十方庄严殊胜的佛国净土
5,韦提希夫人恳请世尊教导如何正受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6,世尊为韦提希夫人宣说往生极乐净土需要修习三福,这三福也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三、如来以佛力令韦提希夫人观见极乐世界,韦提希夫人请问世尊未来众生应如何观见极乐世界

四、世尊教导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1,作“日想”观
2,作“水想”观
3,作“地想”观
4,作“树想”观
5,作“宝池八功德水”观
6,作“总想”观
7,作“花座想”观
8,作“佛像”观
9,作“遍观一切色想”观
10,作“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
11,作“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
12,作“普观想”观
13,作“杂想”观

14,作“上辈往生想”观第一品,上品上生
第二品,上品中生
第三品,上品下生

15,作“中辈往生想”观
第四品,中品上生
第五品,中品中生
第六品,中品下生

16,作“下品往生想”观
第七品,下品上生
第八品,下品中生
第九品,下品下生

五、韦提希夫人与侍女听闻佛宣说的观想极乐世界十六观后,心生欢喜,证得无生法忍
六、世尊告诉大家这部观经经名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1 20:28
(3楼—4楼用时约1.5小时,读诵经文约1小时,共计2.5小时)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一、法会缘起:介绍法会的时间、地点、参加法会人员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三万二千,文殊师利法王子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
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

也就是,我(指阿难尊者)亲自听闻佛这样说:
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
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
在王舍城(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王舍城,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
耆阇崛山中((地名)耆阇崛者巴利音Gijjaku%t!a。又曰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山名。译曰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尊说法之地。
与大比丘(比丘之德高年长者)一共一千二百五十人,菩萨三万二千(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
这些菩萨中,文殊师利菩萨坐在上首(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

【词解】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证信序】
又作通序。为“发起序”之对称。于诸经之开端,常以“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语,说明“闻、信、时、主、处、众”等六事(称为六成就),以证明经中所说为真确可信者。亦即明确指出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使众生知所闻之法确实无误,因而起信,故称证信序。又此为诸经之序分中所通有者,故又称通序。((参见:发起序)5163)p6703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成就】
<一>又作六事成就、六种成就。谓诸经之通序“如是我闻”等语有六种成就。即:(一)如是,称信成就。即指阿难之信。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受如是之法是佛所说而不疑,故称信成就。(二)我闻,称闻成就。即阿难自闻。阿难亲闻佛之说法,故称闻成就。(三)一时,称时成就。即指说法之时间。法王启运嘉会之时,众生有缘而能感者,佛即现身垂应,感应道交,不失其时,故称时成就。(四)佛,称主成就。即指说法之主。佛系世间与出世间说法化导之主,故称主成就。(五)在某处,称处成就。即指说法处。佛于天上、人间、摩揭提国、舍卫国等处说法,故称处成就。(六)与众若干人俱,称众成就。即指闻法之众。菩萨、二乘、天、人等诸大众云集听法,故称众成就。以上六缘具足而教法兴,故称之为六成就。智顗之法华经文句、吉藏之观无量寿经义疏等,及慧净、智俨、元晓、慧沼、宗密诸师皆用之。
 另由开合不同,而有五事成就、七事成就等异说,梁代宝亮等之大般涅槃经集解、法云之法华义记、唐朝灌顶之大般涅槃经疏等,以六成就中之佛(主成就)摄属于住处(处成就),而立五成就之说;圆测仁王经疏卷上本则举出真谛所立七事之说,即别立“我”与“闻”为二事。此外,法相宗据亲光之佛地经论,将通序分为:(一)总显已闻,(二)说教时,(三)说教主,(四)所化处,(五)所被机。其中,“如是”与“我闻”合称总显已闻。“如是我闻”依经典亦有译作“我闻如是”、“闻如是”,然此语置于经首之理由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所载,佛入灭时答阿难之问,命从三世诸佛之法,故经首皆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方某国土某处林中”,而后世一般遂解“我”作阿难之自称。(华严经疏卷三(澄观)、金刚般若经疏卷一、大般涅槃经疏卷一、华严经搜玄记卷一上)
 <二>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载,菩萨欲成就六度之行所修之六事,称为六事成就。即:(一)供养成就,此为成就檀(施)度。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二)学戒成就,此为成就戒度。若不长时学戒,则戒度不得圆满。(三)修悲成就,此为成就忍度。修习大悲心以饶益众生,否则忍度不得圆满。(四)勤善成就,此为成就精进。勤修众善,否则精进度不得圆满。(五)离諠成就,此为成就禅定。若在聚落多诤扰心,则禅定不得圆满。(六)乐法成就,此为成就智度。爱乐佛法,遍历诸佛而听法无厌,如海纳流无时盈溢,否则智度不得圆满。p1266
FROM:【佛光大辞典】

【王舍城】
 (地名)梵名曷罗阇姞利呬城Ra%jagr!ha,在中印度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新曰频毗娑罗)自上茅城之旧都,迁居于此,围王舍城有五山,五山之第一即灵鹫山也。智度论三曰:“问曰:如舍婆提(S/ra%vasti)、迦毗罗(Kapiavastu)、婆罗奈(Va%ra%n!asi)大城,皆有诸王舍,何以故独名此城为王舍?答曰:有人言:是摩伽陀国王有子,一头两面四臂,时人呼为不祥,王即裂其身首弃之旷野。罗刹女鬼名阇罗,还合其身而乳养之,后大为人,力能并兼诸国,有天下。取诸国王万八千人置此五山中,以大力势治阎浮提,阎浮提人因名此山为王舍城。复次,有人言:摩伽陀王先所住城,城中失火,一烧一作,如是至七。国人疲役,王大忧怖,集诸智人问其意故。有言应易处,王即更求住处。见此五山周匝如城,即作宫殿,于中止住,以是故名王舍城。”(更有一复次释,述婆薮仙人故事)。西域记九曰:“曷罗阇姞利呬城,唐云王舍,初频毗娑罗王都在上茅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障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此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绝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处,僧谓不祥之地,人绝游止之迹。今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失火。谓诸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厘王闻频毗娑罗王野处寒林,整修戎旅,欲袭不虞。边侯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耆阇崛】
 (地名)梵音Gr!dhraku%t!a。耆阇崛者巴利音Gijjaku%t!a。又曰伊沙堀,揭梨驮罗鸠胝,姞栗陀罗矩吒。山名。译曰鹫头,鹫峰,灵鹫。山顶似鹫,又山中鹫多,故名。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东北,释尊说法之地。智度论三曰:“是山顶似鹫,王舍城人,见其似鹫故,共传言鹫头山,因名之为鹫头山。复次王舍城南,尸陀林中,多诸死人,诸鹫常来啖之,还在山顶,时人便名鹫头山。此山五山中最高大,多好林水,圣人住处。”法华文句一上曰:“耆阇崛山,此翻灵鹫,亦曰鹫头,云狼迹。”玄应音义六曰:“耆阇崛山,或言伊沙堀山,或言揭梨驮罗鸠胝山,若讹也。正言姞栗陀罗矩吒山,此翻云鹫台,又云鹫峰。言此山既栖鹫鸟,又类高台也。旧译云鹫头,或云鹫峰者,一义也。”西域记九曰:“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翻梵语曰:“耆阇崛,应云耆阇崛多。译曰:耆阇,鹫。崛多,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比丘】
 (术语)比丘之德高年长者。又对于沙弥而总称比丘为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术语)一座大众中之主位,称为上首。或举其中一人为上首,或举多人为上首,依经不同也。如无量寿经一万二千比丘众中举三十一比丘为上首,如观无量寿经三万二千菩萨众中举文殊师利一人为上首,如大日经十佛刹微尘数执金刚众中举十九执金刚为上首,而更于执金刚众中举金刚手秘密主(即金刚萨埵),一人为上首,大菩萨众中普贤菩萨一人为上首。白居易文曰:“莫不以为上首。”梁武帝诗曰:“出家为上首。”今谓首座为上首。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1 20:28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3 20:38 编辑

二、法会缘起:世尊宣说这部经文的因缘
1,频婆娑罗国王被太子禁锢,世尊派人为其说法
【尔时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阇世,随顺调达恶友之教,收执父王频婆娑罗,幽闭置于七重室内,制诸群臣,一不得往。国大夫人,名韦提希,恭敬大王,澡浴清净,以酥蜜和麨,用涂其身,诸璎珞中盛葡萄浆,密以上王。尔时大王,食麨饮浆,求水漱口;漱口毕已,合掌恭敬,向耆阇崛山,遥礼世尊,而作是言:“大目乾连是吾亲友,愿兴慈悲,授我八戒。”时目乾连如鹰隼飞,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世尊亦遣尊者富楼那,为王说法。如是时间经三七日,王食麨蜜得闻法故,颜色和悦。】

【学习解说】
当时在王舍城有一位太子,名叫阿阇世,听信恶友(提婆达多)的挑唆,把他的父王频婆娑罗国王从王位上捉拿下来,
并且把他禁闭在幽暗的地下室中,外面有重重的机关、人员把守,不让国中的任何一位大臣去探望,也不让国王进食

频婆娑罗国王的夫人韦提希因为担心想念国王,于是每天都在洗澡沐浴后,把酥油蜜合着米麦涂到自己的身上,
在自己身上佩戴的璎珞中装满葡萄浆,然后很隐秘的带去给国王吃,
国王吃了韦提希夫人带去的这些米麦和糖浆后,要求守卫拿水漱口,等到漱口完毕,
就跪下来向着阇崛山方向,恭敬合掌,对着远方的世尊行礼后,说:
我的朋友大目犍连,愿你慈悲,恳求您以你的大神通力来为我受持八关斋戒。

当下大目犍连就感应到了,马上就如凶猛的飞鸟,快速的来到了频婆娑罗国王的住处,每天为国王受持八关斋戒
世尊也派遣说发第一的富楼那尊者为国王宣说佛法
这样经过了二十一日,频婆娑罗国王因为吃着韦提希夫人为他带去的米麦糖浆,也因为能听闻佛法、受持斋戒的缘故,他的容颜变得和颜悦色

【词解】
【收执】
捉拿。
收存。
© 汉典

【八戒】
  谓五戒之后,更加不坐高广大床、不着花鬘缨络、不习歌舞戏乐,此八戒亦是在家之人所持,故名在家八戒。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鹰隼】 两种猛禽;泛指凶猛的鸟。[古]:比喻天性凶狠而令人畏惧的人或勇猛的人
鹰隼试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 汉典

【富楼那】
梵名 Pu^rN!a,巴利名 PuN!N!a。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全名富楼那弥多罗尼子(梵 Pu^rN!a-maitra^yaN!i^putra,巴 PuN!N!a-manta^ni-putta)。又作布剌拏梅但利曳尼子、分耨文陀尼子。或略作富娄那、弥多罗尼子。意译为满慈子、满祝子、满愿子。“满”是其名,“慈”是其母姓,从母得名,故称满慈子。“弥多罗”为其母之族名,有祝、愿之义,故称满祝子、满愿子。为迦毗罗婆苏(即迦毗罗卫)人,净饭王国师之子,属婆罗门种。容貌端正,自幼聪明,能解韦陀等诸论,长而厌俗,欲求解脱,遂于悉达太子出城之夜,与朋友三十人同时于波梨婆遮迦法中出家,入雪山,苦行精进,终得四禅五通。及佛成道,于鹿野苑转法轮,师乃至佛所求出家受具足戒,后证得阿罗汉果。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
 据杂阿含经卷十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等所载,西方输卢那人凶恶弊暴,好嘲骂,师闻之,征得佛陀允许,乃前往教化其国,为五百优婆塞说法,建立五百僧伽蓝,令其具足夏安居等事,后于彼地入无余涅槃。另据法华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载,佛陀曾记别师当来成佛,号法明如来。另据大唐西域记卷四载,秣菟罗国之大都城存有师之遗身塔。(杂阿含经卷十、卷十六、中阿含卷二“七车经”、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七富楼那出家品、满愿子经、道行般若经卷一道行品、分别功德论卷四、大智度论卷三、玄应音义卷三、卷八)p492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2 20:33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5 20:4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20分)

二、法会缘起:世尊宣说这部经文的因缘
2,阿阇世看到母亲韦提希执意要救父王,在杀害其母不成后,把她关在深宫不得出来
【时阿阇世问守门人:“父王今者犹存在耶?”时守门者白言:“大王!国大夫人身涂麨蜜,璎珞盛浆,持用上王;沙门目连及富楼那,从空而来,为王说法,不可禁制。”时阿阇世闻此语已,怒其母曰:“我母是贼,与贼为伴;沙门恶人,幻惑咒术,令此恶王多日不死。”即执利剑欲害其母。】

【学习解说】
那时国王的儿子阿阇世原以为他的父亲已经被饿死了,就进来问守门人:我的父王现在还活着吗?
守门人回答阿阇世:大王,大夫人每天都用身体涂着蜂蜜和米麦,用身上佩戴的璎珞盛满糖浆,
然后再从身上刮下米麦和蜂蜜,从璎珞离倒出糖浆给国王吃,
还有世尊的弟子目犍连为国王授持八关斋戒,富楼那为国王宣说佛法,他们都是从天而降,我们根本无法阻止他们

阿阇世听闻到这些话后,当下就非常愤怒,咆哮着对他的母亲说:
我的母亲就是一个贼,喜欢与贼相伴,那些比丘都是恶人,用幻惑的咒术,使这个恶王这么多天都不曾死去,
随即阿阇世就拿起手中的利剑想要刺杀自己的母亲

【词解】
【幻惑】
犹眩惑。谓迷乱人心以行诈骗。
© 汉典


【时有一臣,名曰月光,聪明多智,及与耆婆,为王作礼。白言:“大王!臣闻毗陀论经说:‘劫初已来,有诸恶王贪国位故,杀害其父一万八千。’未曾闻有无道害母。王今为此杀逆之事,污刹利种,臣不忍闻!是栴陀罗,我等不宜复住于此。”时二大臣说此语竟,以手按剑,却行而退。时阿阇世惊怖惶惧,告耆婆言:“汝不为我耶?”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王闻此语,忏悔求救,即便舍剑,止不害母,敕语内官:“闭置深宫,不令复出。”】

【学习解说】
当时有一个随同的大臣,名叫月光,这个人非常的聪明有智慧,他和耆婆(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看到阿阇世要杀自己的母亲,
忙上前向阿阇世行礼,对他说:大王!我从毗陀论经(婆罗门经书之名)中听闻到有这么一说:
自从这个有情世界成立以来,有恶王为了贪图早日登上国王的宝座,不惜杀害自己的父亲,这样的人有一万八千,
但是从来就没有听闻到为了王位要杀害自己的母亲的,大王如今为了这个王位不惜要犯下杀母这个忤逆之罪,会玷污了刹帝利的名声,
我实在是不忍心听到这样的骂声!这样的行为是最险恶的、最暴力的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才能做得出来,
我们这些人实在是不适合来到这儿看到这血腥的暴力

当下这位大臣与耆婆说完这些话,手按住剑退了出来,当时阿阇世听了这话也非常的惊恐,
对着走出去的耆婆说:你也不管我了吗?耆婆对阿阇世说:大王!千万不要杀害你的母亲呀。
阿阇世听闻这话,就如醍醐灌顶,好像忽然醒悟过来一样,连忙放下手中的剑,向母亲忏悔求原谅,停止了要杀母的行为,
对身后的官员下达命令:把母亲安置到深宫中,不得出来,这样母亲就不能再为频婆娑罗国王带吃食了

【词解】
【耆婆】
梵名 Ji^vaka。又作耆婆伽、只婆、时婆、耆域、时缚迦。为佛陀时代之名医。曾至希腊殖民地附近之德叉尸罗国(梵 Taks!as/ila^)学医,后返王舍城(梵 Ra^jagr!ha),为频婆娑罗王与阿阇世王之御医。虔诚信仰佛教,屡次治愈佛弟子之病。曾引导弑父之阿阇世王至佛陀面前忏悔。其名声可媲美我国战国时代之扁鹊。(长阿含卷二十世纪经、[木*奈]女只域因缘经、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七)((参见:佛教医术)2711)p4286
FROM:【佛光大辞典】

【毗陀】
 (术语)Veda,一作鞞陀,又作皮陀,韦陀,围陀等。新云吠陀,鞞陀。婆罗门经书之名。译曰明,或智。观无量寿经曰:“臣闻毗陀论经说。”(参见:韦陀)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劫初】
梵语 kalpa^gra。指成劫之初。即欲界有情世界成立之初。依俱舍论卷十二载,劫初时,人皆如色界,肢体圆满,诸根具足无缺,形色端严,身带光明,能腾空自在,饮食享乐,得长寿久住。至地味渐生,其味甘美,诸人竞食,称初受段食。其后,身渐坚重,光明隐没,乃生日月众星。次有地饼、林藤出现。复生男女根,形相殊异,以宿习力而生非理作意,人中欲鬼即初发于此时。(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大楼炭经卷六、起世经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四、彰所知论卷上、法华经文句卷四下)p2815
FROM:【佛光大辞典】

【旃陀罗】
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内官】 1.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2.宫中的女官属。3.宦官太监。4.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5.指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 摘自百度



3,韦提希夫人被关在深宫后,深感这五浊恶世恶业盈满,恳求世尊教导如何往生到清净业处
【时韦提希被幽闭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遣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世尊威重,无由得见;愿遣目连、尊者阿难,与我相见。”作是语已,悲泣雨泪,遥向佛礼。未举头顷,尔时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韦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揵连及以阿难,从空而来。佛从耆阇崛山没,于王宫出。】

【学习解说】
当时韦提希夫人被关禁闭后,非常的忧愁,身体也很憔悴,远远的望着耆阇崛山世尊住的地方,向世尊行礼,自言自语的说:
世尊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常常会派遣阿难尊者来安慰我,我现在是更加的忧愁难过,
世尊德高望重,我没有福德能够相见,希望世尊能够派遣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来与我相见,为我解忧

韦提希夫人说完这些话后,悲痛大哭,泪如雨下,向着佛的方向顶礼膜拜,当韦提希礼拜的双手还未举过头顶,
世尊在耆阇崛山就已经知道了韦提希夫人的念想,随即派遣弟子大目犍连尊者以及阿难尊者,
运用神足通力从天而降来到了韦提希夫人的深宫中,佛自己也从耆阇崛山来到了王宫


【时韦提希礼已举头,见世尊释迦牟尼佛,身紫金色坐百宝莲华。目连侍左,阿难在右,释梵护世诸天在虚空中,普雨天华,持用供养。时韦提希见佛世尊,自绝璎珞,举身投地,号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恶子?世尊复有何等因缘,与提婆达多共为眷属?唯愿世尊,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提浊恶世也。此浊恶处,地狱、饿鬼、畜生盈满,多不善聚。愿我未来不闻恶声,不见恶人。今向世尊五体投地,求哀忏悔。唯愿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

【学习解说】
此时韦提希夫人礼拜完一拜后刚抬起头来,只见世尊释迦牟尼佛坐在百宝莲花上,身上发出紫金色的光芒,
目犍连尊者侍奉在左边,阿难尊者侍奉在右边,帝释、梵天的天人护法们都站立在虚空中,
天空中美丽的花儿纷纷飘洒着,就如在下着天雨,天人们以此花雨用来供养世尊

这时韦提希夫人看到世尊,非常的震惊感动,自行弄断了自己身上佩戴的璎珞等装饰品,跪下身五体投地礼拜世尊,嚎啕大哭着对佛说:
世尊!我在过去世到底造了什么罪业,今生会生出这种罪恶的逆子?世尊又有什么样的因缘,会与提婆达多这个恶人成为眷属?
恳请世尊能够为我说说过去世的因缘,为我宣说如何才能解脱,让我能够放下这些种种的烦恼,

我来世一定要往生净土,一定不要再投生到这个阎浮提娑婆恶世中,
在这个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大都是恶业集聚者,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中的众生已经盈满,愿我未来世不再听闻到恶事,不会遇到恶人
我今天向世尊五体投地的礼拜忏悔自己的过去世罪业,恳求世尊能够悲悯于我,
惟愿世尊能够教导我如何观想才能往生到清净业处(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

【词解】
【清净业处】
 (术语)净妙之佛土,为以纯善之业因而生之处,故名为清净业处。观无量寿经曰:“佛日教我观于清净业处。”同慧远疏曰:“净妙佛土,纯善所归,是故名为清净业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3 21:11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5 10:4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4,世尊运用神通力令韦提希夫人观见到十方庄严殊胜的佛国净土
【尔时世尊放眉间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无量世界;还住佛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皆于中现。或有国土七宝合成;复有国土纯是莲花;复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复有国土如颇梨镜;十方国土皆于中现。有如是等无量诸佛国土严显可观,令韦提希见。】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的眉眼间放出白毫相光,金色耀眼的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光明遍照十方刹土,
最后这光明还是归住在佛顶(意译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化为金色的台子,就如须弥山那样高大又晶莹剔透
十方诸佛清净殊妙的佛国净土,全都出现在这金台中,有的国土都是用金银砗磲玛瑙琉璃水晶珍珠七宝合成,光明透澈,
有的国土则是清一色的莲花合成,有的国土如自在天的宫殿,艳丽豪华,有的国土如玻璃一样明净剔透,
十方国土都在这个金色的台子中显现,世尊运用神通力令韦提希夫人能够得以看到这些庄严殊胜的无量诸佛国土

【词解】
【眉间白毫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眉间有白毛,内外映彻如白琉璃,宛转右旋。观无量寿经曰:“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法华经序品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于东方万八千世界,(参见:白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顶】
梵语 buddhos/N!i^s!a,或 us!N!i^s!a(音译作嗢瑟尼沙、乌瑟尼沙、郁瑟尼沙)。意译髻、顶髻、肉髻相、无见顶相。为佛三十二相之一。佛之顶骨,自然隆起,呈一髻形,故有肉髻之称。佛之顶相乃常人所无法见到之殊胜相,表示此种功德之佛像,即称佛顶尊。在密教,佛顶尊依其表示内容,可分三佛顶(表如来胎藏界三部之德)、五佛顶(表如来之五智)、八佛顶(三佛顶与五佛顶之合称)、九佛顶、十佛顶等。(大日经卷一具缘品、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上曼荼罗仪轨品、大日经疏卷十、慧琳音义卷四)((参见:诸佛顶)6301)p2723
FROM:【佛光大辞典】

【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5,韦提希夫人恳请世尊教导如何正受才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夫人对佛说:世尊!这些佛土,虽然都很清净也都很光明,但我希望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佛国净土,
恳请世尊教导我如何思维,如何安住在正受正念(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中观察极乐世界的庄严殊胜

【词解】
【正受】
梵语 sama^patti,巴利语同。音译作三摩钵底、三摩拔提、三摩[足*我]。意译等至、正定现前。远离邪想而领受正所缘之境的状态。亦即入定时,以定之力使身、心领受平等安和之相。又定心而离邪乱称为“正”,无念无想而纳法在心称为“受”,犹如明镜之无心现物。观经玄义分(大三七·二四七下):“言正受者,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三昧相应,名为正受。”或谓正受为三昧、三摩地(梵 sama^dhi)或禅定之异名。
 盖正受新译“等至”,据大毗婆沙论卷一六二载,等持、三摩地、等至三者有异,以等持仅通于有心定,等至则广通有心、无心定。俱舍论卷二十八,以四禅、四无色定为等至。大乘义章卷十三,以灭尽定、无想定之无心定为等至。又慧远之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及智顗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下等,就观无量寿经中所说“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之语有所论述,谓散善之三福业为思惟,定善之十六观为正受。(杂阿含经卷十七、旧华严经卷十一功德华聚菩萨十行品、菩萨地持经卷九、解脱道论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七、杂阿毗昙心论卷七)((参见:三昧)580、“三摩钵底”673、“定”3171)p1989
FROM:【佛光大辞典】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从佛口出,一一光照频婆娑罗王顶。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头面作礼;自然增进,成阿那含。】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微微张口微笑着,有五色光从佛的口中散发出来,每一束光都照到被关闭在地牢中的频婆娑罗国王的顶上,
此时频婆娑罗国王虽然身体被关在地牢,但是他的心智和眼力都没有障碍,遥遥的看到世尊,五体投地的下跪对世尊行礼,
因为有目犍连尊者日日为他受持八关斋戒,富楼那尊者日日为他说法,频婆娑罗国王的修行自然日日增上,
此时已经证得了阿那含果位(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

【词解】
【阿那含】
 (术语)Ana%ga%min,译曰不还。不来。断尽欲界烦恼之圣者名。此圣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生欲界,故曰不还。大乘义章十一曰:“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欲界受身,名阿那含。”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6,世尊为韦提希夫人宣说往生极乐净土需要修习三福,这三福也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韦提希夫人:你如今知不知道?阿弥陀佛国土离这里不远,你应当一心系念,并且认真的观想去阿弥陀佛国土需要的清净的善业,
我如今为你广泛的演说种种的方法,这样也可以让未来世想要修习清净善业的一切凡夫众生都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想要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修习三种福业:
第一、要孝顺、赡养父母,奉命服侍老师和长辈,心生慈悲心不杀害众生,并且修习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恚、不邪见)
第二、受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受持各种戒律,行住坐卧不失威仪
第三、发起普度众生的菩提之心,深信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能够精进读诵大乘经典,劝导精进修行的众生勇猛精进,不要退失解脱的初心

做到以上三点就是在修习清净的善业

【词解】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 汉典

【净业】
 (术语)清净之善业也。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奉事】
 (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善】
  ﹝出法界次第﹞
  善即顺理之义。谓行此十法,皆顺理故。然有二种:一者止,二者行。止,则止息己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也。
  [一、不杀生],不杀生者,谓不害一切物命,即是止杀之善。既不杀已,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不偷盗者,谓不窃取他人财物,即是止盗之善。既不盗已,当行布施之善也。
  [三、不邪淫],不邪淫者,谓不行邪淫欲事,即是止淫之善。既不邪淫,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四、不妄语],不妄语者,谓不起虚言,诳惑他人,即是止妄语之善。既不妄语,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不两舌者,谓不向两边,说是谈非,令他斗诤,即是止两舌之善。既不两舌,当行和合利益之善也。
  [六、不恶口],不恶口者,谓不发粗犷恶言,骂辱他人,即是止恶口之善。既不恶口,当行柔和软语之善也。
  [七、不绮语],不绮语者,谓不庄饰华丽之言,令人乐闻,即是止绮语之善。既不绮语,当行质直正言之善也。
  [八、不贪欲],不贪欲者,谓不贪着情欲尘境,即是止贪之善。既不贪欲,当行清净梵行之善也。
  [九、不嗔恚],不嗔恚者,谓不生忿怒之心,嗔恨于人,即是止嗔之善。既不嗔恚,当行慈忍之善也。
  [十、不邪见],不邪见者,谓不偏邪异见,执非为是,即是止邪见之善。既不邪见,当行正信正见之善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归】
 (术语)又曰三归依,三归戒:一、归依佛,归依佛宝以为师者。二、归依法,归依法宝以为药者。三、归依僧,归依僧宝以为友者。此三归由师受之谓之三归戒。三归戒有二称:一、翻邪三归,二、重受三归,翻从来之邪信而初入佛道受三归者,谓之翻邪三归,由是每受五戒八戒等辄先受三归者,谓之重受三归。观无量寿经曰:“受持归,具足众戒。”释氏要览上曰:“五分律云:佛于鹿苑度五俱邻,人间已有六罗汉,故次为耶舍父母最先授三归依也。”而受之之意,于显教,一为表自之信心,一为乞三宝之加被。若约密教之意则表自己之信心,皆归入依合于三宝乞我与三宝入我我入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威仪】
 (术语)坐作进退有威德有仪则者。法华经序品曰:“又见具戒,威仪无缺。”观无量寿经曰:“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疏一下曰:“行善所及,各有宪章,名威仪也。威谓容仪可观,仪谓轨度格物。”左传曰:“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你如今知道吗?这三种清净善业,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修习清净善业的正因(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

【词解】
【正因】
 (术语)对缘因而言。正生法之因种曰正因。资助之力曰缘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4 20:48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5 10:48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3小时)

三、如来以佛力令韦提希夫人观见极乐世界,韦提希夫人请问世尊未来众生应如何观见极乐世界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善哉韦提希!快问此事。阿难!汝当受持,广为多众宣说佛语。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以佛力故,当得见彼清净国土,如执明镜自见面像。见彼国土极妙乐事,心欢喜故,应时即得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你们接下来要好好听,并且要好好的思维,
如来今天要为未来世一切被烦恼这个贼(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所深害的众生,宣说清净的善业,
这个因缘都是因为韦提希向我提出了以上的那个好问题,才能让我今天向你们宣说。

阿难!你应当好好受持(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今后要多多的为一切众生宣说今天佛所说的法语,
如来今天要教韦提希以及未来世的一切众生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在佛力的加持下,众生能够看到极乐世界清净庄严的佛国净土,就像拿着镜子看到镜中自己的容貌,
众生因看到极乐世界种种殊胜美妙的趣事,而心生欢喜,由此能够立即证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词解】
【烦恼贼】
烦恼能损慧命、伤法身,故称为贼。大般涅槃经卷下(大一·二○五上):“我等既去无上法王,烦恼之贼日见侵逼。”维摩经菩萨行品(大一四·五五四中:“以智慧剑,破烦恼贼。”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p5517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业】
p0959
瑜伽九卷九页云: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正决定者、不犹预觉者、所有善业。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受持】
梵语 udgrahaN!a。指领受于心,忆而不忘。可分三方面:(一)受持戒律,无论出家、在家者,一旦领受佛所制定之戒法,即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二)受持经典,乃十种法行、法华五种法师行之一。即受学经典之际,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须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于日本日莲宗,谓行者于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之经题、受持法华经之际,立即可由凡夫身转为佛身,称为受持妙法成佛,略称受持成佛。(三)受持三衣,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僧众得受三衣后,须依法于适当之时、地穿著,如入聚落、听法等,得著大衣;于净处、习诵等,得著七条衣;于任何处所,得著五条衣。(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陀罗尼品、胜鬘宝窟卷上本、得度略作法、从容录第三则)p310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你现在是凡夫,心中不能完全清净下来,没有能证得天眼,不能看到极乐世界,今天是诸佛如来以神通用善巧特别的方法,让你能够看到极乐世界
【词解】
【羸劣】瘦弱、疲弱的意思。
© 汉典

【异方便】
即指佛为使众生开悟所用之特异方法。后代诸师根据不同经典,所作之解释各异:(一)法华经方便品(大九·八下):“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根据此经文,法华文句卷十二乃解释为:若用圆妙之正观,即是实相之方便;若用七方便观而助显第一义,则称为异方便。(二)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一下):“佛告韦提希:‘汝是凡夫,心想羸劣,未得天眼,不能远观,诸佛如来有异方便,令汝得见。’”根据此经文,智顗之观无量寿经疏认为:异方便即是该经所说之十六观,而非以直观称为方便;又以佛力之故而见彼佛国,亦是方便。(法华玄赞卷四、观经疏玄义分、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上(隋代慧远)、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宋代元照))p5150
FROM:【佛光大辞典】


【时韦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见彼国土。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对佛说:世尊!像我今天,因为有佛力加持而看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如果今后佛涅槃了以后,世间一切众生生活在这个五浊恶世中,
被五苦(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为一苦也。二、爱别离苦。离别亲爱者之苦也。三、怨憎会苦。与憎恶者会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阴苦。亦云五阴盛苦。五阴者,身心之总体,心身炽盛生长之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详见下面词解)所逼迫,烦恼痛苦炽盛,那么怎样才能见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

【词解】
【五苦】
五种苦恼。经论中有诸多异说,如五苦章句经所举五趣之苦,即:(一)诸天苦,一切天人皆受生老病死之苦,并依先世之所作而定寿命长短,又诸天皆有命尽、劫尽二大灾。(二)人道苦,由奴婢下使至帝王转轮圣王,皆受生老病死、饥渴寒热等无量百千种之苦。(三)畜生苦,禽兽虫鱼等类皆受饥渴寒热、供人取食、相互啖食等万般之苦。(四)饿鬼苦,饿鬼身长一由旬,而咽细如针孔,其喉中喷火,不得饮食。(五)地狱苦,地狱有铁城镬汤、剑树刀山等八寒八热之苦。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就苦之自体列举五种,即逼迫苦、众具匮乏苦、界不平等苦、所爱变坏苦、三界烦恼品粗重苦等五苦。复列举五乐所治之五种苦,即因苦、受苦、唯无乐苦、受不断苦、家欲界结寻异生苦。此外,广弘明集卷三十说生、老、病、死、爱离五苦。释氏要览卷上则说多食之五苦。
 另如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所举之五苦,即:(一)生老病死苦,众生初受生时,在母体中窄隘不净;及出胎时,冷风触身,如被物刺;至衰老时,气力羸劣,动止不宁,复有疾痛寒热所恼;最后至命终时,四大分离,神识飘散,此等因缘,悉皆是苦。(二)爱别离苦,常与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三)怨憎会苦,所憎恶之人,本欲远离,却反而常相聚。(四)求不得苦,于世间色声之境,及一切利养之种种可爱乐者,心生贪欲而不能得。(五)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在此为一身之总称。谓五阴之身,受炽盛之诸苦。(菩萨地持经卷七、显扬圣教论卷十五、观无量寿佛经疏(智顗)、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一)p1121
FROM:【佛光大辞典】

【五苦】
 (名数)一、生老病死苦。即合四苦为一苦也。二、爱别离苦。离别亲爱者之苦也。三、怨憎会苦。与憎恶者会合之苦也。四、求不得苦。求欲者不得之苦也。五、五盛阴苦。亦云五阴盛苦。五阴者,身心之总体,心身炽盛生长之诸苦也,又心身盛受一切苦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4 20:50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4 20:52 编辑

四、世尊教导如何观想西方极乐世界
1,作“日想”观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你以及世间一切众生应当专心致志,收摄心念,一心观想西方极乐世界,怎么观想呢?
凡是能观想的一切众生自然不是生下来就是瞎子,都是有眼睛可以观察到世间一切现象的,自然都看到过太阳落山时的情景,
所以,你们应当这样想:自己正坐着望向西边,认真的观察着西边的太阳,心念一直安住在太阳上,不被任何妄念牵着走,
看到太阳逐渐的在地平线上慢慢下沉,形状就如悬浮着的大鼓
看到这个即将下沉的太阳后,那么自己无论是睁着眼睛还是闭着眼睛,心中都能了了明白太阳的样子

这就是作“日想”观,名曰“初观”。众生如果能作这样观想,就是正观,如果作其他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日想观】
又作日轮观、日想、日观。为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行此观法时,于落日之际,正坐向西,谛观彼落日,内心坚住不移,极乐净土之方位即朗然可知。又观日轮之光明,而想极乐净土之光相等。(观经定善义、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本)((参见:十六观)396)p1455
FROM:【佛光大辞典】

【日想观】
往生阿弥陀佛净土的十六种观法之一。又作日想、日观,或日轮观。出自《观无量寿经》。此法以观落日而知极乐净土的方位,或想极乐净土的光相。如《观无量寿经》云(大正12·341c)︰
‘佛告韦提希,汝及众生应当专心,系念一处,想于西方。云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当起想念,正坐西向谛观于日。令心坚住,专想不移,见日欲没状如悬鼓。既见日已,闭目开目皆令明了。是为日想,名曰初观。’

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说明观日有三意︰先令观日,藉以知西方极乐的方位;又藉黑、黄、白三种云的障蔽落日不令明照,使众生知晓业障也有如是轻重之别,此谓之‘日观三障’。既知业相则当勤心忏悔。末了则由观日之光相,想知净土的光明照曜之相。由此可知,日本当麻曼荼罗日想观图中描绘的黑、黄、白三种云,乃依善导之说。

古来修行此观者亦颇常见,如《镡津文集》卷十二所载,遵式于杭州天竺寺之东建日观庵,修净业。又,《佛祖统纪》卷十四〈思照传〉载,思照于所居德云庵之后筑一小阁,作为观落日之处。

如上所述,作日想观时可能出现黑、黄、白三色云(障碍),是为‘日观三障’。此三障之生,是由于自身的罪业显现而蔽障净心的对境。善导《观经疏》〈定善义〉详说其相,其文云(大正37·262a)︰
‘乱想得除,心渐凝定,然后徐徐转心谛观于日。其利根者一坐即见明相现前。当境现时,或如钱大,或如镜面大,于此明上即自见业障轻重之相。一者黑障,犹如黑云障日;二者黄障,又如黄云障日;三者白障,如似白云障日。此日犹云障,故不得朗然显照,众生业障亦如是。障蔽净心之境,不能令心明照。’

同疏中并揭示见此相时的忏悔法。此法即︰严饰道场,安置佛像,清净洗浴,着净衣,烧名香,表白诸佛一切贤圣,向佛形像至心忏悔现在一生乃至无始以来身口意所造十恶、五逆、四重谤法阐提等罪。极须悲涕雨泪深生惭愧,内彻心髓,切骨自责。如此忏悔完后,复依前坐法安心取境。境若现时如前,三障尽除,所观净境朗然明净,此名顿灭障。一忏罪障即净尽,此为利根人。如果一忏仅除一障或二障,此名渐除而不名顿灭。

[参考资料] 《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四;《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中;《乐邦文类》卷一、卷五;《菩提心集》;《观无量寿经释》;《观经秘决集》卷十一。
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4 20:50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5 11:11 编辑

2,作“水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初观成已,次作水想。想见西方一切皆是大水,见水澄清,亦令明了,无分散意。既见水已,当起冰想。见冰映彻,作琉璃想。此想成已,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下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宝所成,一一宝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万四千色,映琉璃地,如亿千日,不可具见。琉璃地上,以黄金绳,杂厕间错,以七宝界,分齐分明,一一宝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花,又似星月,悬处虚空,成光明台。楼阁千万,百宝合成,于台两边,各有百亿花幢,无量乐器,以为庄严。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是为水想,名第二观。此想成时,一一观之,极令了了。闭目开目,不令散失,唯除食时,恒忆此事。作此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
初观“日想”以后,接着要作水想。观想西方极乐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水和合而成,只见水质澄清透明,整个佛国都是波光粼粼,但是这些水不会向着四周流动分散,
看到了水,就应当再观作冰想,只见冰面晶莹剔透, 晶光夺目,这时就应进一步观作琉璃想,整个佛国都是琉璃合成,一片晶莹透彻

这样观想成功后,只见琉璃地上,内、外都晶光闪闪,清莹秀澈,琉璃地下有用金刚七宝合成的金幢(金宝之幢。幢者,幢竿也)支擎着琉璃地,
这个金幢是八方形的,所以有八个棱角,金幢的每一个面都是用上百种的珠宝和合而成,
每一颗宝珠都发出千种光明,每一束光明中都有八万四千种光色,这绚烂多彩的光色映照着琉璃地,犹如有千亿束的太阳光聚积在一起那样炽烈,无法让人全部看清,

琉璃地上,以黄金为绳,纵横交错,以金银砗磲玛瑙珍珠水晶琉璃七宝作为分割界限,把整个佛国规划的整齐分明,
琉璃地上每一种珍宝中,都有五百色的光芒照射出来,看上去这光如花儿,又好像是星星月亮,悬浮在虚空中,合成了一个光明宝台,
在宝台上有楼阁千万间,每一间都是由成千上百种珍宝合成,宝台的两边分别放着上百亿个花幢和无量的乐器来庄严装饰

此时八种清风(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也)从光明中缓缓吹来,这时鼓乐奏响,
演说着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详见下面词解)、
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
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
无我(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详见下面词解

的妙法音声,这就是作水想,名为第二观

这种观想完成以后,再一一观想,令每一处观想的地方都能分外明了,无论是睁眼还是闭眼都不会忘记散失,
除了在吃饭的时候好好吃饭,其余的时间都应该这样观想,如果能作这样观想,就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金刚】
<一>梵语 vajra,巴利语 vajira。音译作伐阇罗、跋阇罗、跋折罗、嚩日啰、伐折罗、跋日罗。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及取其最胜之义。
 (一)以金刚比喻武器,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金刚杵;其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犹如金刚。故经论中常出现金刚坚固、金刚不坏、金刚身、金刚顶、金刚界、金刚心、金刚坚固之信心等辞汇。又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卷上载,真谛以六种金刚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体用,即:(1)青色能消除灾厄,以喻般若能消除业障。(2)黄色随人之所须,以喻无漏之功德。(3)赤色对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对本觉而生出无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浊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浊。(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执,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诸毒,以喻智慧能净除三毒。此皆以金刚之坚固、非万物所能破,来比喻般若之体;以金刚之锐利、能破万物,来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刚一词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独钴(即独股形状之金刚杵或金刚铃)、三钴、五钴等,多作为诸尊之三摩耶形,乃诸尊之本誓或内证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此外亦以之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略称金刚。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称为四大金刚。
 (二)以金刚比喻宝石,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萤光,而为诸宝中之最胜者。经论中亦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之金刚三昧;以取其最胜之义。然经论中较少用此譬喻。
 此外,据金刚顶疏卷一之说,世界之金刚有不可破坏、宝中之宝、战具中之胜等三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九等举出,金刚有能破、清净、体坚、最胜、难测、难得、势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庄严、无分别等十四德。(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金刚仙论卷一、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卷十、梵语杂名、慧苑音义卷上、希麟音义卷七)((参见:金刚二义)3534)
 <二>为金刚草履之略称。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参见:金刚草履)3555)p3532
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
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金幢】
 (物名)金宝之幢。幢者,幢竿也。演密钞五曰:“释名曰:幢者童也(童,独也),其貌童童然,即军中独出之谓也。”观无量寿经曰:“有金刚七宝金幢,擎琉璃地。”【又】塔上之九轮,谓之金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杂厕】混杂;夹杂。
© 汉典

【八风】
 (名数)又名八法。世有八法。为世间之所爱憎。能扇动人心,故名八风。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也。行宗记一上曰:“智论云:衰利毁誉称讥苦乐四顺四违,能动物情,名为八风。”法华文句一曰:“佛无食想,久离八风,不为损益。”止观五曰:“止是壁定,八风恶觉不能入。”同辅行曰:“八风只是四违四顺。”思益经一曰:“利衰及毁誉,称讥与苦乐,如此之八法,常率于世间。”寒山子诗曰:“八风吹不动。”案,得可意事名利,失可意事名衰,不见前排拨名毁,不见前赞美为誉,现前赞美为称见前排拨名讥,逼迫身心名苦,悦适心意为乐,见要览。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常】
 (术语)梵语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我】
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苦】
梵语 duh!kha 之意译。音译作豆佉、诺佉、纳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著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著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清净论道谓,苦具有嫌恶(du)与空虚(kham!)二义,即嫌恶,及无“常、乐、我、净”之空虚状态,称之为苦。在称“苦、乐、舍(不苦不乐)”等三受之时,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广义),配列于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为身感受之苦(狭义)与心感受之忧两类。“一切行皆苦”乃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亦为四法印之一。苦之分类有多种,其大别如下:
 (一)二苦,起自一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三苦,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其苦,是为苦苦。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受其苦,是为坏苦。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是为行苦。以上三者相当于苦、乐、舍(不苦不乐)之顺序。数论外道举三苦为:依内苦、依外苦(恶贼等)、依天苦(天灾等)。
 (三)四苦,指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十八苦,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嗔、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
 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佛地经卷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p394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5 20:41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5 20:54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整理上面楼层共用时约2小时)

3,作“地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水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国地。若得三昧,见彼国地,了了分明,不可具说。是为地想,名第三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观想水完成以后,这时已经粗略的大致看到了极乐世界的面貌,如果有众生能够获得三昧正定,
这时就能十分清楚明了的观见到极乐世界的殊妙境界,这样殊妙的境界多的真是无法在这儿一一说完,这就是作地想,称为第三观

【词解】
【三昧】
<一>梵语 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于佛典中,sama^dhi 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俱舍宗视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别境之一,且两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但经部与成实宗则认为心所并无别体。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梵 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钵底(梵 sama^patti,等至、正受、正定、现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等引、胜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三种。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惟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一)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二)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三)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较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 sama^patti,巴同,等至)、解脱、奢摩他(梵 s/amatha,巴 sama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含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门)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数百上千种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与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百八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又莹山绍瑾撰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称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种类而分,即有法华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三、圆觉经略疏注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四上)((参见: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场、墓地,亦称为三昧。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华三昧堂,并延请僧侣修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堂,可简称为三昧堂或三昧。p58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若观是地者,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舍身他世,必生净国,心得无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要好好受持佛宣说的这些法义,为未来世一切想要脱离世间苦的众生,宣说这个观地法门,
如果有众生能修习地观,那么就能除去八十亿劫中犯下的生死之罪,等到舍去现在这一世后,必定能够往生极乐净土,
这是毫不疑问的,所以心中不要有什么疑惑,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是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4,作“树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地想成已,次观宝树。观宝树者,一一观之,作七重行树想。一一树高八千由旬,其诸宝树,七宝花叶无不具足。一一华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颇梨色中出红色光;马脑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绿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众宝以为映饰。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上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如梵王宫。】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地想完成以后,接下来就应观察极乐世界的宝树,
观想宝树的众生要把一一观想的宝树,先作七重行树观想,只见一行行排列有序的七宝树,
每一颗树都高八千由旬(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这些宝树上长满了七宝合成的叶子,开着七宝合成的花朵,每一朵花和每片叶子都各不相同,都由不同颜色的珍宝合成,
它们都散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明,琉璃合成的花叶中放出金色的光,玻璃合成的花叶中放出红色的光,
玛瑙合成的花叶中放出砗磲宝光,砗磲合成的花叶中放出绿色珍珠宝光,珊瑚、琥珀等一切众宝在这些宝树上互相辉映严饰,
用珍珠宝物制成的奇妙的宝网覆盖在这些宝树上,每一颗宝树上都覆盖有七层宝网,每一层宝网间都有五百亿座殊妙豪华的宫殿,就如大梵天的宫殿

【词解】
【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弥覆】覆盖。©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6 20:12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1小时20分,读诵经文1小时,共计2小时20分)

4,作“树想”观
【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有五百亿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犹如和合百亿日月,不可具名,众宝间错色中上者。此诸宝树,行行相当,叶叶相次,于众叶间生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宝果。一一树叶,纵广正等二十五由旬;其叶千色有百种画,如天缨珞;有众妙华,作阎浮檀金色;如旋火轮,宛转叶间,踊生诸果,如帝释瓶;有大光明,化成幢幡无量宝盖。是宝盖中,映现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佛事;十方佛国亦于中现。见此树已,亦当次第一一观之,观见树茎、枝叶、华果,皆令分明。是为树想,名第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诸天的童子们自然都在这些宫殿之中,每一位童子都拥有五百亿颗帝释天独有的摩尼宝珠作为自己的璎珞装饰品,
这些摩尼珍宝所散发出来的光明能够遍照四周一百由旬(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开外,
这光明犹如百亿个太阳和月亮散发出来的光积聚在一起时那样光明炽盛,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述,
这些摩尼宝珠互相都间杂在其中,各自发出最耀眼的光,他们的色泽都是宝珠中最上乘的,

这些宝树,一行行一排排整齐有序,叶子与叶子之间也是按照顺序相继而出,非常的井然有序又有层次感,
在茂密的枝叶间又会开出许多殊胜美妙之花,花上自然结满了七宝合成的果实,

每一颗宝树上的每一片树叶长度与宽度相等都有二十五由旬,这些树叶有上千种颜色,看上去呈现上百幅画,
犹如天上的璎珞(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挂在这些树上,
宝树上还盛开着众多呈阎浮檀金色的美妙的花朵,犹如旋火轮一样婉转生长在各个树叶之间,
又不停的冒出种种殊妙的果实,如帝释天上的宝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
这些果实又发出很大的光明,在虚空中变现为成无量的幢幡、宝盖,
在这些宝盖中又映现出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佛事,十方世界诸佛国土也在这些宝盖中呈现出来,

观想完这些宝树后,也应当按照次序一一的仔细观想宝树的树茎、枝叶、花果、令这些在自己的脑海中都格外分明,这就是作宝树观想,名第四观
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童子】
梵语 kuma^ra,巴利语同。音译作鸠摩罗。或梵语 kuma^raka,音译鸠摩罗伽。<一>四岁或八岁以上,未满二十岁,且尚未剃发得度之男子,称为童子、童儿、童真;女子则称童女。(旧华严经卷四十五入法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受戒轨则条)
 <二>指菩萨。菩萨为如来之王子,因其如世间童子之无淫欲念,故称为童子。
 <三>随侍佛、菩萨、诸天者,亦称为童子。如随侍文殊菩萨者为请召、计设尼、救护慧、乌波计设尼、光网、地慧幢、无垢光、不思议慧等八大童子。又不动明王亦有八大童子随侍。
 <四>日本古来于诸种法会、庭仪之际,必有随伴之幼童,随时受使唤,称为童子。p5168
FROM:【佛光大辞典】

【释迦毗楞伽摩尼宝】
梵语 s/akra^bhi lagna-maN!i-ratna。又作释迦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胜摩尼宝、毗楞伽摩尼宝珠、毗楞伽宝。释迦毗楞伽,一般译作帝释持,意即“帝释天之所有”;又译作能胜、离垢。摩尼,为宝珠之总称。即帝释天之颈饰,常能放光。经典中亦以之为释尊、观世音、弥勒等佛菩萨之庄严具。依大方广宝箧经卷上载,帝释颈上之毗楞伽摩尼宝珠遍照三十三天;此净宝珠比喻菩萨之智性能现一切事。又大法炬陀罗尼经卷五忍较量品谓,须弥山顶有威花、释迦毗楞伽、宝精三宝,其中毗楞伽宝系纯真金色,为善根所生,自然雕莹,能出过须弥山顶之忉利天处、夜摩天处、兜率天处,住于梵宫;菩萨从阎浮提生兜率天,以善根力,此宝即自然生于箧中,所有魔事自然坏灭。(观无量寿经、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观经妙宗钞卷二)p6830
FROM:【佛光大辞典】

【由旬】
 (杂语)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逾阇那,皆讹也。此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逾缮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逾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次】依为次第;相继。——摘自百度

【纵广】
长度与宽度。
© 汉典


【璎珞】
梵语 mukta^ha^ra,ha^ra 或 keyu^ra。音译作吉由罗、枳由罗。又作缨络。由珠玉或花等编缀成之饰物。可挂在头、颈、胸或手脚等部位。印度一般王公贵人皆佩戴之。又据诸经典所载,在净土或北俱卢洲,均可见树上垂有璎珞。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七中):“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与之。”(无量寿经卷下、起世经卷一郁单越洲品、慧琳音义卷七十八)p6856
FROM:【佛光大辞典】

【帝释瓶】
又作贤瓶、德瓶、天瓶、吉祥瓶。即帝释天所用之宝瓶,此瓶可随心所欲,变现各种东西。(观无量寿经、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贤瓶)6180)p377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7 18:41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7 18:52 编辑

(接续楼上,12楼—13楼共用时约2小时 )

5,作“宝池八功德水”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树想成已,次当想水。欲想水者,极乐国土有八池水。一一池水七宝所成;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分为十四支;一一支作七宝色。黄金为渠,渠下皆以杂色金刚以为底沙。一一水中有六十亿七宝莲花,一一莲华团圆正等十二由旬。其摩尼水流注华间,寻树上下。其声微妙,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诸波罗蜜,复有赞叹诸佛相好者。从如意珠王踊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和鸣哀雅,常赞念佛、念法、念僧,是为八功德水想,名第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当观想极乐世界的七宝树完成以后,接着就应观想极乐世界的水了,
想要观想水,就先要观想在极乐世界有七宝池,池中蓄满了八功德水(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
这些七宝池中的水都是七宝和合而成,这些宝珠质地都非常的柔软,都是从如意珠王中(如意珠: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衍生出来的,是如意珠中最宝贵的

八功德水分为十四支流,每一支流都闪耀着七宝晶莹璀璨的奇妙色泽,
七宝池的池底用黄金铺就,池底下都是以各种颜色的金刚作为池底的沙子,
每一支水流中都有六十七亿七宝莲花,一朵朵盛开的莲花聚合在一起正好有十二由旬(见下面词解)那么大,

那些七宝合成的八功德水缓缓的流淌到七宝莲花中间,又能循着宝树上下不断地流淌,

这些八功德水流动时发出的声音微妙殊胜,为众生演说着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见下面词解)、
空(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详见下面词解)、
无常(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详见下面词解)、无我(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详见下面词解)、
六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详见下面词解)等法音

这些声音中又有在赞叹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等殊胜容貌的,
还有从这些如意珠王中不停地发出金色微妙的光明,那些光明化为百宝色鸟,
这些鸟彼此都发出和谐又哀切雅正的声音,恒常的称赞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这就是观想七宝池中八功德水,名第五观,如果众生能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是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如意珠王】
 (物名)于如意珠中为最胜者,故云王。观无量寿经曰:“其宝柔软,从如意珠王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意珠】
 (物名)Cinta%man!i,从宝珠出种种所求如意,故名如意。出自龙王或摩竭鱼之脑中。或为佛舍利所变成。智度论十曰:“如意珠,生自佛舍利,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同三十五曰:“如菩萨先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至龙王宫。(中略)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同五十九曰:“有人言:此宝珠从龙王脑中出,人得此珠毒不能害,入火不能烧,有如是等功德。有人言:是帝释所执金刚,用与阿修罗战时碎落阎浮提。有人言:诸过去久远佛舍利,法既灭尽,舍利变成此珠,以益众生。有人言:众生福德因缘故,自然有此珠。譬如罪因缘故,地狱中自然有治罪之器。此宝名如意,无有定色,清彻轻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现。是宝常能出一切宝物,衣服饮食随意所欲尽能与之。”杂宝藏经六曰:“佛言:此珠摩竭大鱼脑中出,鱼身长二十八万里,此珠名曰金刚坚也。”观佛三昧经一曰:“金翅鸟肉心为如意珠。”往生论注下曰:“诸佛入涅槃时,以方便力留碎身舍利,以福众生,众生福尽,此舍利变为摩尼如意宝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龙王以为首饰。若转轮圣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于阎浮提作大饶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八功德水】
乃指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之水。又作八支德水、八味水、八定水。佛之净土有八功德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所谓八种殊胜,即: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饥渴、长养诸根。同时,包围须弥山之七内海,亦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彼具有:甘、冷、软、轻、清净、无臭、饮不伤喉、饮不伤腹等八特质。(阿弥陀经、弥勒大成佛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三、俱舍论卷十一)p279
FROM:【佛光大辞典】

【由旬】
 (杂语)Yojana,又作俞旬,揄旬,由延,或逾阇那。新称逾缮那。为计里程之数目。帝王一日行军之里程也。或云四十里,或云三十里。西域记二曰:“夫数量之称,谓逾缮那,旧曰由旬,又曰逾阇那,又曰由延,皆讹略也。逾缮那者,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旧传一逾缮那四十里矣,印度国俗乃三十里。圣教所载惟十六里,穷微之数,分一逾缮那为八拘卢舍。拘卢舍者,谓大牛鸣声所极闻称拘卢舍,分一拘卢舍为五百弓,分一弓为四肘,分一肘为二十四指,分一指节为七宿麦。”玄应音义二曰:“俞旬,又作由旬,或作由延,又作逾阇那,皆讹也。此言逾缮那,此译云:合也,应也。计合应尔许度量,同此方驿逻也。”有部百一羯磨三曰:“言逾缮那者,既无正翻义,当东夏一驿可三十余里,旧云由旬者讹略。若准西国俗法,四俱卢舍为一逾缮那,计一俱卢舍可有八里,即是当其三十二里。若准内教,八俱卢舍为一逾缮那,一俱卢舍有五百弓,弓有一步数,准其步数才一里半余,将八倍之当十二里,此乃不充一驿。亲验当今西方逾缮那可有一驿,故今皆作一驿翻之,遮无远滞。”注维摩经六:“肇曰:由旬天竺里数名也。上由旬六十里,中由旬五十里,下由旬四十里也。”一指节者,横大母指而取其厚量也。又一肘者,自肘之本端至中指之末也。惠运之俱舍记曰:“一肘者,自肘本端至中指末也,一尺八寸。”智证之杂记曰:“横大母指而取其厚,以为一指也。”俱舍论十二曰:“赡部洲人身,多长十三肘半,于中少分有长四肘。”积算此指节之量可知由旬之度。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常】
 (术语)梵语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我】
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空】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苦】
梵语 duh!kha 之意译。音译作豆佉、诺佉、纳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著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著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清净论道谓,苦具有嫌恶(du)与空虚(kham!)二义,即嫌恶,及无“常、乐、我、净”之空虚状态,称之为苦。在称“苦、乐、舍(不苦不乐)”等三受之时,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广义),配列于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为身感受之苦(狭义)与心感受之忧两类。“一切行皆苦”乃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亦为四法印之一。苦之分类有多种,其大别如下:
 (一)二苦,起自一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三苦,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其苦,是为苦苦。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受其苦,是为坏苦。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是为行苦。以上三者相当于苦、乐、舍(不苦不乐)之顺序。数论外道举三苦为:依内苦、依外苦(恶贼等)、依天苦(天灾等)。
 (三)四苦,指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十八苦,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嗔、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
 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佛地经卷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p3942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相好】
相,梵语 laks!aN!a,谓佛肉身所具足特殊容貌中之显而易见者,可分三十二相。好,梵语 vyan~jana,为佛肉身形貌之微细难见者,共有八十种好。两者并称,即为相好。为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及八十种随形好。转轮圣王亦具有三十二相,然八十种好则仅佛菩萨所有。佛于过去世百大劫间,曾修相好业,故于此生成就相好。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大二五·二七四下):“若须八十随形好,何不皆名为相而别为好?答曰:相大严身。若说大者则已摄小。复次相粗而好细,众生见佛,则见其相,好则难见故。又相者余人共得,好者或共或不共,以是故相好别说。”依此则知,粗显者名相,细微者称好。又“好”在诸相之间,互相显发。释迦菩萨以其精进,而超九大劫,只经九十一劫即修习圆满相好业。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三○·五六八中):“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此即得相好之次第。(长阿含经卷一、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百福庄严相经)p3900
FROM:【佛光大辞典】

【和鸣】
1.互相应和而鸣。 2.《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杨伯峻注:"此二语盖言其夫妻必能和好。"后以"和鸣"比喻夫妻和睦。
© 汉典

【哀雅】
佛教语。谓声音哀切雅正。
© 汉典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7 18:53
6,作“总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众宝国土,一一界上有五百亿宝楼,其楼阁中有无量诸天,作天伎乐。又有乐器悬处虚空,如天宝幢不鼓自鸣。此众音中,皆说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此想成已,名为粗见极乐世界宝树、宝地、宝池,是为总观想,名第六观。若见此者,除无量亿劫极重恶业,命终之后必生彼国。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众宝合成的佛国净土,他的每一个用七宝为界的区域中都有五百亿座宝楼,
这些宝楼的楼阁中都住着无量诸天的天人,常常演奏着优美的天乐,
又有无量乐器悬挂在虚空中,犹如诸天的宝幢,不用敲响乐器,自己就能发出和雅的声音,
这些无量音声中,都在宣说着念佛、念法、念僧的功德,

这个观想完成以后,就粗略的观见到了极乐世界的宝树、宝地、宝池,这个就是总观想,名叫第六观,
如果能这样观,除去众生无量亿劫中造作极重的罪业之外,此人命终之后一定往生到西方佛国

众生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名为正观,不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伎乐】
<一>梵语 va^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槃、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大唐西域记卷一)
<二>为日本雅乐之一种。又作吴乐。三国时代自吴国经朝鲜传入日本,故称吴乐。(日本书纪卷二十二、卷二十九、圣德太子传历卷下)p215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8 19:39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2-19 16:46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以上)

7,作“花座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除苦恼法,汝等忆持,广为大众分别解说。”说是语时,无量寿佛住立空中,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可为比。】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你们要好好的谛听(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
并且要好好的思维,我现在就为你们分别解说如何除去世间种种苦恼的方法,
你们要时刻忆念并且好好的受持,以后要为未来世广大众生分别解说这个解除苦恼的方法,
释迦牟尼佛刚一说完这些话,只见极乐世界的阿弥陀就出现佛伫立在虚空中,两边分别站立着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和二大菩萨身上发出无比炽盛的光明,令人一时见了感到炫目,
这光明就是有百千种阎浮提金同时发出金色之光都不可能与之相比

【词解】

【谛听】
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
FROM:【佛光大辞典】


【时韦提希见无量寿佛已,接足作礼,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无量寿佛及二菩萨?”】

【学习解说】
这时韦提希夫人看到了在虚空中伫立的阿弥陀佛,马上跪下,对阿弥陀佛行接足礼,并对释迦牟尼佛说:
世尊!我今天因为佛力加持下,得以看到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未来众生应该如何做才能看到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


【佛告韦提希:“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见。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大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缦如夜摩天宫,复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花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是为花座想,名第七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韦提希夫人:想要看到阿弥陀佛的众生,应当生起如下的念想,
观想在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中的七宝地上都盛开着莲花,
每一朵莲花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发出上百种珍宝和合而成的光色,
莲花上八万四千根叶脉和合而成的图画犹如一幅优美的天画,
每一根叶脉都发出八万四千束光色,令人看到后都了了分明,都能非常清晰的看清楚莲花的清雅惊艳

就是最小的莲花叶子,它的长宽也都有二百五十由旬,这样的莲花,有八万四千片这样大的叶子,
叶子与叶子之间有百亿颗摩尼宝珠交相辉映,每一颗摩尼宝珠都释放出百千光明,
这些光色就如种种珍宝合成的宝盖,覆盖在地上,

有释迦毗楞伽摩尼宝珠作为莲花台,这个莲花宝台,有八万颗金刚甄叔迦宝、大梵天的如意宝珠以及美妙殊胜的珍珠网作为装饰,
在这个莲花台上,自然的就会出现四根宝幢,每一根宝幢就如百千万亿个须弥山,
宝幢上的宝幔就如夜摩天宫那样没有昼夜之分,时时都是光明赫奕,

莲花台上又有五百亿微妙殊胜的宝珠作为装饰,每一颗宝珠都会发出八万四千束光色,
每一束光又都发出八万四千种不同的金色之光,每一束金色之光遍照到佛国国土中,
都会发出不同的变化,显现出不同的相貌,
它们或者变作金刚台,或者变作珍珠网,或者变作各式各样的花云等等,
总之这些光色能在方方面面中随意变化显现,一起布施作种种佛事,这就是“花座”想,名第七观

【词解】
【纵广】
长度与宽度。
© 汉典

【由旬】
梵语 yojana 之音译,巴利语同。意译合、和合、应、限量、一程、驿等。又作逾阇那、 逾缮那、瑜膳那、俞旬、由延。为印度计算里程之单位。盖梵语 yojana 乃“附轭”之义,由语根 yuj 而来的名词;即指公牛挂轭行走一日之旅程。另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一由旬指帝王一日行军之路程。
 有关由旬之计数有各种不同说法:(一)就由旬换算拘卢舍而言:印度之国俗系采取四拘卢舍为一由旬。于佛典中,亦有以四拘卢舍为一由旬者,如方广大庄严经卷四现艺品、摩登迦经卷下明时分别品等为其例;然佛典大多以八拘卢舍为一由旬,如有部毗奈耶卷二十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十二等所载皆是。(二)若配合我国之里数亦有异说:据大唐西域记卷二载,旧传之一由旬可换算为四十里,印度之国俗为三十里,佛教为十六里;慧苑音义卷下载为十六或十七余里。另据义净之有部百一羯磨卷三之夹注载,印度之国俗为三十二里,佛教为十二里。
 此外,近代学者富烈特(J. Flect)与弗斯特(Major Vost)二人,分别基于印度之一肘(梵 hasta)为半码或少于半码来换算为英哩,故若依富烈特之说,并换算为公里,则旧传之一由旬为十九点五公里,印度之国俗为十四点六公里,佛教为七点三公里;若依弗斯特之说,则旧传为二十二点八公里,印度国俗为十七公里,佛教为八点五公里。(摩诃僧祇律卷九、翻梵语卷十、注维摩诘经卷六、玄应音义卷二、卷三、慧琳音义卷一、卷二十七、J. Flect: Yojana andli (J.R.A.S. 1906))p2075
FROM:【佛光大辞典】

【摩尼】
梵语 maN!i,巴利语同。又作末尼。意译作珠、宝珠。为珠玉之总称。一般传说摩尼有消除灾难、疾病,及澄清浊水、改变水色之德。又梵语 Cinta^-maN!i,音译为真陀摩尼、振多摩尼、震多摩尼,意译如意宝、如意珠,又作如意摩尼、摩尼宝珠、末尼宝、无价宝珠;凡意有所求,此珠皆能出之,故称如意宝珠。
 有言摩尼系由摩竭鱼脑中所取出;或言为帝释天所持物碎落而来;亦有言由佛舍利所变者。千手观音之四十手中,右手即持日精摩尼,左手则持月精摩尼。日精摩尼,又作日摩尼,为可自然发出光热照明之摩尼;月精摩尼,又作月光摩尼、明月摩尼、明月真珠、月爱珠,可除人热恼,而予清凉。
 经论中载有诸种摩尼,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末尼宝有光明末尼、清水末尼、方等末尼、无价末尼、如意珠等五种。旧华严经卷四十七载有青琉璃摩尼、夜光摩尼、日藏摩尼、月幢摩尼、妙藏摩尼、大灯摩尼等。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七举出帝释毗楞伽摩尼、诸天登祚所著摩尼、梵天光幢摩尼、梵天艳光摩尼等。(遗日摩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大品般若经卷十、旧华严经卷五十九、起世经卷二转轮圣王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九、慧琳音义卷二十七)p6067
FROM:【佛光大辞典】

【甄叔迦宝】
甄叔迦,梵语 kim!s/uka,巴利语 kim!suka。又作紧祝迦宝、坚叔迦宝。意译为赤色宝。宝石之一。与甄叔迦树之花相似而美,因系赤色,故有此名。窥基之弥勒上生经疏(卍续三五·三九三下):“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琉璃之颜色有多种,以红色最殊胜。又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十二载此宝名鹦鹉,盖其赤色如鹦鹉嘴之故。疑系由于鹦鹉之梵语 s/uka 与甄叔迦之梵语 kim!s/uka 混同而产生之讹误。(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慧琳音义卷十六、卷三十一、卷三十二)p5841
FROM:【佛光大辞典】

【梵摩尼】
 (物名)宝珠名。译作净珠。又大梵天王之如意宝珠也。弥勒上生经疏下曰:“梵摩尼者,谓净摩尼也,或大梵王如意珠也。”名义集三曰:“摩尼。应法师云:正云末尼,即珠之总名也。此云离垢,或加梵字显其净也。”Brahma-man!i。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夜摩天】
夜摩,梵名 Ya^ma,巴利名同。意译为善时分、善时、善分、妙善、妙时分、妙唱、唱乐等。欲界六天之第三天。又作夜磨天、焰摩天、炎摩天、苏夜摩天(梵 Suya^ma,巴同)、须夜摩天、须炎天、离诤天。据正法念处经卷三十六、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五、慧苑音义卷上等所载,此天界光明赫奕,无昼夜之分,居于其中,时时刻刻受不可思议之欢乐。另据彰所知论卷上载,三十三天常与阿修罗诤斗,夜摩天却远离诤斗,故称离诤天。得生此天之众生,乃于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乐修多作,又自能持戒,教他持戒,修持自他利益者。
 夜摩天位于空居天之最初层,即距阎浮提十六万由旬,距忉利天八万由旬之上层虚空中;纵广八万由旬,范围包括势力地、上行地、林光明地、乘处地、游行地等三十二地。夜摩天王,称为牟修楼陀,身量五由旬,宫殿设于势力地。又有高达一万由旬之清净山、无垢山、大清净山、内像山等四大山及其他诸山,以诸多天花庄严,并有种种河池,百千园林周匝围绕:其殊胜妙乐,远非忉利天所能及。此天寿量为二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人间二百年。亦有男娶女嫁婚姻之事,以互相亲近,或相抱,即成阴阳和合;儿女随念之起而由膝上化生,初生即如阎浮提三、四岁之孩童。
 夜摩天王之信仰,始于吠陀时代以降,此天界因系充满欢乐之光明世界,夙为印度民族所憧憬,亦为亡者所欲往生之处。其后夜摩天王逐渐演变为人死后之审判官,而成为鬼趣、地狱之主,即所谓之阎魔王,并相信其天界在天空之上层。然该信仰被引入佛教之后,乃置其位于六欲天之第三天。(长阿含经卷十八、卷二十、卷二十一、正法念处经卷三十七至卷六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四、卷五、俱舍论卷十一、华严经探玄记卷六、W. Kirfel: Die Kosmographie der Inder)((参见:阎魔王)6340)p3132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如此妙花,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当先作此妙花座想。作此想时不得杂观;皆应一一观之,一一叶,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镜中自见面像。此想成者,灭除五百亿劫生死之罪,必定当生极乐世界。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像这样如此殊胜美妙的花儿,是法藏比丘在世间所发无上大愿的愿力所成就的,
如果众生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应当先作观想“妙花座”,观想时心应当清净,不应当有种种凡夫妄想,
每一处地方都需要一一认真观想,每一片叶子、每一颗宝珠、每一束光色、每一座莲花台、每一根宝幢,
都在心中了了分明,就如同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面容那样清楚

能够观想“花座想”的众生能够灭除五百亿劫生死轮回的罪业,将来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众生能够作这样的观想,即是正观,不能作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19 17:11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8,作“佛像”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已,次当想佛。所以者何?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像。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花座想”观想完成后,接下来就应当观想佛了,为什么呢?
因为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
普遍的深入在一切众生的心念之中,所以,你们心中想念佛时,
你们此时的心海中即是佛的三十二相(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详见下面词解)、
八十种随形好(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详见下面词解),用此心来观想佛,这颗心当下就是佛

诸佛遍知的一切诸法,都是从心想中而生,所以我们一定要集中心念,仔细的观想这位已经证得三藐三菩提、遍知一切法的佛陀,
观想阿弥陀佛时,应当先观想阿弥陀佛的佛像,在睁眼闭眼之间,都应观想同一幅宝像,
观想宝像散发出如阎浮檀金色那样的光明,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宝座上

【词解】
【法界身】
<一>指佛之法身。法界,为所化之境,即众生界;身,为能化之身,即诸佛之身。即指化益众生界之佛身,称为法界身。观无量寿佛经(大一二·三四三上):“诸佛如来是法界身,遍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三定善义)
<二>法界,指众生之心法;此心能生世间、出世间等一切诸法,故称为法界。又法界能生诸佛相好之身,故称佛身为法界身,亦即法界所生之身。(往生论注卷上)
<三>又作六大法身。为密教所立五种法身之一,以地、水、火、风、空、识等六大为大日如来之法身,称为法界身。((参见:法身)3353)p3370
FROM:【佛光大辞典】

【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十种好】
梵语 as/i^ty-anuvyan~jana^ni。为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八十种好相。又称八十随形好、八十随好、八十微妙种好、八十种小相、众好八十章。佛、菩萨之身所具足之殊胜容貌形相中,显著易见者有三十二种,称为三十二相;微细隐密难见者有八十种,称为八十种好。两者亦合称相好。转轮圣王亦能具足三十二相,而八十种好则唯佛、菩萨始能具足。
 又有关八十种好之顺序与名称,异说纷纭。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八十种好指:(一)指爪狭长,薄润光洁。(二)手足之指圆而纤长、柔软。(三)手足各等无差,诸指间皆充密。(四)手足光泽红润。(五)筋骨隐而不现。(六)两踝俱隐。(七)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八)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九)行步安平犹如牛王。(十)进止仪雅宛如鹅王。(十一)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十二)肢节均匀圆妙。(十三)骨节交结犹若龙盘。(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之纹妙好清净。(十六)身肢润滑洁净。(十七)身容敦肃无畏。(十八)身肢健壮。(十九)身体安康圆满。(廿)身相犹如仙王,周匝端严光净。(廿一)身之周匝圆光,恒自照耀。(廿二)腹形方正、庄严。(廿三)脐深右旋。(廿四)脐厚不凹不凸。(廿五)皮肤无疥癣。(廿六)手掌柔软,足下安平。(廿七)手纹深长明直。(廿八)唇色光润丹晖,(廿九)面门不长不短,不大不小如量端严。(卅)舌相软薄广长。(卅一)声音威远清澈。(卅二)音韵美妙如深谷响。(卅三)鼻高且直,其孔不现。(卅四)齿方整鲜白。(卅五)牙圆白光洁锋利。(卅六)眼净青白分明。(卅七)眼相修广。(卅八)眼睫齐整稠密。(卅九)双眉长而细软。(四十)双眉呈绀琉璃色。(四一)眉高显形如初月。(四二)耳厚广大修长轮埵成就。(四三)两耳齐平,离众过失。(四四)容仪令见者皆生爱敬。(四五)额广平正。(四六)身威严具足。(四七)发修长绀青,密而不白。(四八)发香洁细润。(四九)发齐不交杂。(五十)发不断落。(五一)发光滑殊妙,尘垢不著。(五二)身体坚固充实。(五三)身体长大端直。(五四)诸窍清净圆好。(五五)身力殊胜无与等者。(五六)身相众所乐观。(五七)面如秋满月。(五八)颜貌舒泰。(五九)面貌光泽无有颦蹙。(六十)身皮清净无垢,常无臭秽。(六一)诸毛孔常出妙香。(六二)面门常出最上殊胜香。(六三)相周圆妙好。(六四)身毛绀青光净。(六五)法音随众,应理无差。(六六)顶相无能见者。(六七)手足指网分明。(六八)行时其足离地。(六九)自持不待他卫。(七十)威德摄一切。(七一)音声不卑不亢,随众生意。(七二)随诸有情,乐为说法。(七三)一音演说正法,随有情类各令得解。(七四)说法依次第,循因缘。(七五)观有情,赞善毁恶而无爱憎。(七六)所为先观后作,具足轨范。(七七)相好,有情无能观尽。(七八)顶骨坚实圆满。(七九)颜容常少不老。(八十)手足及胸臆前,俱有吉祥喜旋德相(即卍字)。p268
FROM:【佛光大辞典】

【正遍知】
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多陀阿伽度】
 (术语)Tatha%gata,又作怛闼阿竭,多陀阿伽陀,多陀阿伽驮,怛他檗多,怛他檗多夜,多陀竭,怛萨阿竭。译曰如来,又曰如去。其来去相通者,由“达于如实之人。”(Tatha%gata),“如实来格之人。”(Tatha%-a%gata)两读法而来。智度论曰:“多陀阿伽陀,如法相解,如法相说。如诸佛安隐道来,佛亦如是来,更不去至后有中,是故名多陀阿伽陀。”玄应音义三曰:“怛萨阿竭,大品经作多他阿伽度,此云如来。”慧琳音义十六曰:“多陀竭,正音云怛他檗多,唐云如来也。”仁王经仪轨曰:“阿佗檗多夜,此云如来。”注维摩经九:“什曰:多陀怛伽度,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说,故名如。著佛以安稳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稳去,此佛亦如是去也。”大疏一曰:“梵本云怛他揭多,怛他是如义,揭多是来义、知解义、说义、去义,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今佛亦如是来故名如来。一切诸佛如法实相知解,知已亦如诸法实相为众生说。今佛复如是,故名如实知者,亦名如实说者。一切诸佛得如是安乐性直至涅槃中,今佛亦如是去,故名如去。释论具含四义,然古译多云如来,有部戒本云如去,阿阇梨意存如去如说,今且顺古题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像既坐已,心眼得开,了了分明,见极乐国七宝庄严,宝地、宝池、宝树行列,诸天宝缦弥覆树上,众宝罗网满虚空中。见如此事,极令明了,如观掌中。

【学习解说】
观想到阿弥陀佛坐在莲花台上的宝像后,心眼得以开启,看一切事物都了了分明,
只见极乐世界全都是用七宝庄严,有黄金铺就得宝地,有琉璃为底的宝池,有种种珍宝和合而成的宝树一排排一列列整齐有序,
诸天的宝幔覆盖在这些宝树上,由众宝和合而成的罗网遍布整个虚空
那样的情景都看的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好像在自己的手掌心观看到的一样,



【见此事已,复当更作一大莲华在佛左边,如前莲华等无有异。复作一大莲华在佛右边,想一观世音菩萨像坐左华座,亦放金光如前无异。想一大势至菩萨像坐右华座。】

【学习解说】
观想到这里,就又应当观想有一朵大莲花在佛的左边,如前面阿弥陀佛坐的莲花一样大,没有任何的区别,,然后又应观想有一大莲花在佛的右边,
观想观世音菩萨像坐在左边的莲花座上,宝像中发出如前面所说的如阎浮檀金色那样的光明,再观想大势至菩萨像坐在右边的莲花座上,宝像中也发出如阎浮檀金色那样的光明



【此想成时,佛菩萨像皆放妙光;其光金色,照诸宝树。一一树下亦有三莲华,诸莲华上各有一佛二菩萨像,遍满彼国。此想成时,行者当闻水流、光明及诸宝树、凫雁、鸳鸯皆说妙法。出定、入定恒闻妙法。行者所闻,出定之时忆持不舍,令与修多罗合。若不合者,名为妄想,若与合者,名为粗想见极乐世界。是为想像,名第八观。作是观者,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这些观想都完成时,那么映入眼帘的就是阿弥陀佛像、观世音菩萨像以及大势至菩萨像全都放出殊妙之光,
这些光呈现金色,照彻在极乐世界的宝树上,每一颗宝树下面也都有三座莲花座,莲花座上各有一尊佛像二尊菩萨像,这些画像遍满整个极乐世界

这样的观想完成后,我们应当观想听闻到流水的声音,宝池中的八功德水潺潺流动,七宝和合而成的八功德水发出闪耀光明,
微风吹动七宝树上的奇珍异宝发出悦耳动听的音声,还有那在宝池中戏水的野鸭与鸳鸯的音声,无不都在演说着殊胜的妙法,

不管是进入到禅定中,还是出定中都要能恒久的听闻到妙法,修行者所听闻到的妙法,在出定时也要时时忆念受持,不能忘记
这样才能与佛陀所说的教法相一致,如果修行者在忆念受持时与佛陀所说的教法不一致,那就是众生的妄想,
如果能够一致,那就是粗想见极乐世界,这就是观想佛像,名第八观

能够作这样的观想,就能除去无量亿劫中生死轮回之罪业,在现世修行中能够获得念佛三昧
能够作这样的观想就是正观,不是作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凫雁】
1.亦作"凫雁"。 2.野鸭与大雁。有时单指大雁或野鸭。 3.鸭与鹅。
© 汉典

【修多罗】
<一>梵语 su^tra,巴利语 sutta。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参见:十二部经)344、“经”5548)
<二>著七条、五条袈裟时,以彩线交络组纽,结成花鬘状,垂于袈裟背后之色带。此法行于日本天台、真言、净土、真宗等。最初原使用五条袈裟,今加以简略而变化,定其威仪。使用修多罗并非自古即有,大约源于初唐时代。(释门章服仪(道宣)、考信录卷一)p404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2-20 18:28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9,作“遍观一切色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诸毛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观想佛像完成以后,接下来应更进一步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光明了。
阿难,你应当知道,阿弥陀佛金色之身发出的光,犹如百千万亿个夜摩天中阎浮檀金一起发出的金色之光那样炽盛、明艳
阿弥陀佛的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阿弥陀佛两个眉间的白毫右旋婉转,这根白毫有五座须弥山那样长
阿弥陀佛佛眼清净幽远,清白分明,一眼能望到四大海以外的事情,
阿弥陀佛身上的每个毛孔都发出耀眼的光明,就如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的须弥山那样具足众宝妙色,
阿弥陀佛头顶上发出的圆轮光明之大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在这个圆轮光明中,
有百万亿那由他如恒河沙那样多的的化佛坐在其中,每一尊化佛的身边又都有无量无数的化身菩萨作为化佛的侍者,

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种相,每一个相之中,各自都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
每一个随形好中又会放出八万四千光明,这些光明遍照十方一切世界,令念佛的众生都融入在这些光明中,摄授他们正信念佛,不舍一切众生

【词解】
【阎浮檀金】
梵语 jambu^nada-suvarN!a。意谓流经阎浮(jambu^)树间之河流(nada,檀)所产之沙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又称染部捺陀金、赡部捺陀金、剡浮那他金、阎浮那陀金、胜金。于香醉山与雪山之间,有流经阎浮树林之河流,从此河流采出之金即称阎浮檀金。在印度神话中,阎浮河为恒河七支流之一,似非本有此河之存在,故阎浮檀金可能与阎浮大树王同是附和须弥四洲之说而为想像之物。有关阎浮檀金之记载,屡见于诸经典。(观无量寿经、法华经卷三授记品、起世因本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三十五、玄应音义卷二十二)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那由他】
 (杂语)Nayuta,又作那庾多,那由多,那术,那述。数目名,当于此方之亿。亿有十万,百万,千万三等。故诸师定那由多之数不同。本行经十二曰:“那由他,隋言数千万。”玄应音义三曰:“那术,经文作述,同食事反,或言那由他,正言那庾多。当中国十万也。光赞经云:亿,那述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白毫】
 (术语)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眉间有白色之毫相,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有一丈五尺。名白毫相。大般若三十一曰:“世尊眉间有白毫相,右旋柔软,如睹罗绵,鲜白光净逾珂雪等,是三十一。”嘉祥法华义疏三曰:“智度论出小乘人解白毫相云:舒之即长五尺,卷之即如旋螺。观佛三昧经云:为太子时长五尺,树下时长一丈四尺五寸,成道时一丈五尺。舒之表里有清彻白净光明,置之便失净光而卷缩在两眉之间。经或言: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或言:如天白宝。”佛说实经,放白毫之光者,表理之显明与白净。且表其法为诸教之源也。法华经序品曰:“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嘉祥法华义疏二曰:“白毫者表理显明称白,教无纤隐为毫。”探玄记三曰:“眉间表中道一乘法也,白毫表无流证道白净法也。又白为众色本,故表此一乘为诸教源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大海】
<一>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
<二>指环绕国土四周之海。大海为众河所归,乃水之积聚,其量为最。称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如观无量寿经以四大海一词形容阿弥陀佛眼量之纵广。观无量寿经之第九观佛身(大一二·三四三中):“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据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载,一大海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则为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而阿弥陀佛之眼量犹超过之,故称四大海,非指四种不同之大海。(观无量寿经疏(智顗))
<三>指有情众生之身体。有情之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犹如苦海,故称四大海。宋朝择英法师作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偈中之“五须弥”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须弥;“四大海”则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之身,为一切苦之本。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去除我、法二执;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归于极乐。(净业纲要(灵源))p1655
FROM:【佛光大辞典】

【须弥山】
华译为妙高山,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所以称“妙”,诸山不能与之比高,所以称“高”。又高有八万四千由旬,阔有八万四千由旬,为诸山之王,故得名“妙高”。此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山形上下皆大,中央独小,四王天居于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在金山之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四大部洲即在此咸海之四方。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圆光】
<一>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中):“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二>(532~630)新罗摄论宗僧。俗姓朴。二十五岁乘船至金陵,初闻庄严寺僧旻之弟子讲经,大有感悟,因得陈主之敕许剃发受具足戒。游历讲肆,通晓涅槃、成实之理,遍览经律论等三藏诸典。后投江苏虎丘山,专修禅观,深副夙心。未久从信士之请,出山讲般若经及成实论。开皇九年(589)游长安,值摄论之学肇兴,乃穷究之,声誉甚高。新罗王遥闻其名,敕请归国,虔敬礼遇,以师之年事既高,乃许以乘舆入宫,王又备办御用之衣服药食等以供养之。晚年住皇隆寺弘法。建福五十八年(唐贞观四年)示寂,世寿九十九。(续高僧传卷十三、三国遗事卷四、释氏六帖卷十、六学僧传卷二十五、朝鲜佛教通史上编)p5399
FROM:【佛光大辞典】

【随形好】
梵语 anuvyan~jana,巴利语同。又作随好、小相、小好、好。佛、菩萨之身所具足殊胜相貌中,显著而易见者谓之相,微细隐密难见者谓之好。“好”在诸相之间,随相而庄严佛、菩萨之身,故称为随形好。(大般若经卷三八一、大智度论卷二十九)((参见:八十种好)268、“相好”3900)p6349
FROM:【佛光大辞典】



【其光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明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诸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是故智者应当系心谛观无量寿佛。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相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见。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受记。是为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阿弥陀佛身上放出的相好光明以及圆光中的化佛,他们的庄严功德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所以,众生应当时时忆念观想,令自心逐渐清净,这样就能看到无量化佛
这个观想完成后,就能见到十方一切诸佛,因为见到十方诸佛的缘故,所以得名念佛三昧

作如上观想,就是观一切佛身,因为观佛身的缘故,所以也能见佛心,
诸佛的佛心就是大慈悲心是:以无缘大慈摄取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
作这样的观想的人,这世过后,将来命终时就一定能往生到诸佛面前,证得无生法忍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一心系念观想阿弥陀佛身相,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可以从佛的一个相好上入观,
就比如先观想阿弥陀佛两眉毛间的白毫相光,令自己观想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观想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相光成功后,自然也能看到阿弥陀佛八万四千种相好

看到阿弥陀佛的众生,也能看到十方无量诸佛,见到十方无量诸佛,便能蒙诸佛为众生授记(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
这样的观想叫“遍观一切色想”,名第九观,能作这样的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无缘慈悲】
三种慈悲之一,即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甚至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愍爱护之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缘慈】
  谓菩萨以平等智,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获益,故辅行云:运此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是名无缘慈。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受记】
从佛处接受将来必当作佛的记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1 21:31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2 20:43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10,作“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无量寿佛了了分明已,次亦应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身紫金色,顶有肉髻,项有圆光,面各百千由旬。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一一化佛,有五百菩萨,无量诸天,以为侍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上面已经对阿弥陀佛每一处的光明色身相都观想的了了分明,接下里就应该观想观世音菩萨了,
观见观世音菩萨身长有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全身呈紫金磨色,头顶上有一个肉髻(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
头颈上有一圆轮光明,四个面各有百千万里,在观世音菩萨的圆轮光明中有五百化佛,释迦牟尼佛也在其中,
每一位化佛的身旁都伫立着五百尊菩萨以及无量无边的天人们,他们都是佛的侍者在两边侍奉

【词解】
【那由他】
数目字,相等与今天的亿数,亦有说为千亿的,各说不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恒河沙】
恒河是印度大河,河中多细沙,佛说法时,每以恒河之细沙来形容数目极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肉髻相】
梵语 us!N!i^s!a-s/iraskata^,巴利语 uN!hi^sa-si^so。乃三十二相之一。如来及菩萨之顶上,骨肉隆起,其形如髻,故称肉髻,乃尊贵之相。音译嗢瑟尼沙、乌瑟腻沙、郁瑟尼沙、郁尼沙。略称乌沙。意译作髻、顶髻、佛顶。又作顶上肉髻相、顶髻相、顶肉髻相、顶肉髻成相、肉髻圆好高胜相、顶肉骨成相、顶发肉骨成相、顶上肉髻高广平好相、顶上现乌瑟腻沙相。
 据佛本行集经卷九载,佛陀顶上肉髻,高广平好。据中阿含卷十一之三十二相经载,大人顶上有肉髻团圆相,称为发螺右旋,此系大人大人之相。据大般若经卷三八一载,世尊顶上之乌瑟腻沙,高显而广阔,犹如天盖。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四上):“次观大势至菩萨,(中略)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盖此肉髻相,乃佛及菩萨所共有者,惟诸佛之相极殊胜,菩萨之相则稍逊之。据观无量寿经载,观世音菩萨之色身相中,唯有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
 肉髻相之成就,与业因有关,据宝女所问经卷四载,如来顶上肉髻自然呈现大人相,乃往古世敬奉贤圣与尊长所修得者。另据无上依经卷下如来功德品载,若菩萨于自行十善外,并化导众生修行,见修行者即欢喜赞叹;又以无量怜愍胸怀,发弘誓心,摄受众生归趣正法,由此业缘得二种好相,其一即郁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其他诸经中有谓,由持戒、布施等因缘,亦能获得此相。后世所造立之图相中,多于宝髻基部之前面,嵌入红色宝石,或将前顶头部无发处涂成红色,而称之为肉髻相。此系依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一所载(大一五·六四八下):“如来顶骨团圆,犹如合卷,其色正白,若见薄皮,则为红色,或见厚皮,则金刚色。”(长阿含经卷一、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观佛三昧海经卷四、优婆夷净行法门经卷下、十住毗婆沙论卷八、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大智度论卷四)((参见:三十二相)507、“无见顶相”5088)p2513
FROM:【佛光大辞典】

【由旬】
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举身光中五道众生,一切色相皆于中现。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观世音菩萨面如阎浮檀金色;眉间毫相备七宝色,流出八万四千种光明;一一光明,有无量无数百千化佛;一一化佛,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变现自在满十方界。】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全身散发的光明中照耀着五道众生,五道众生的一切色身相全都在光明中显现,
观世音菩萨的头顶上戴着由毗楞伽摩尼珍宝合成的殊妙的宝冠,宝冠中立着阿弥陀佛化佛,高二十五由旬
观世音菩萨的面容犹如阎浮檀金色,他的眉间毫相具备七种珍宝的光色,放出八万四千种光明,每一缕光明中有无量无数的百千化佛,
每一位化佛都有无量无数的化菩萨作为侍者,无量无数的化佛、化菩萨在十方世界中示现自在变化,应机来引导众生

【词解】
【毗楞伽】
 (物名)具云释迦毗楞伽S/akra%bhilagnaman!iratna,宝玉名。观无量寿经曰:“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名义集三曰:“释迦毗楞伽宝,此云能胜。”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天冠】
 (物名)殊妙之宝冠,非人中所有,故云天。观无量寿经曰:“顶上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天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臂如红莲花色,有八十亿微妙光明,以为璎珞;其璎珞中,普现一切诸庄严事。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手十指端,一一指端有八万四千画,犹如印文。一一画有八万四千色;一一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普照一切,以此宝手接引众生。举足时,足下有千辐轮相,自然化成五百亿光明台。下足时,有金刚摩尼花,布散一切莫不弥满。其余身相,众好具足,如佛无异,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是为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相,名第十观。”】

【学习解说】
观见观世音菩萨的双臂上犹如红莲花那样的颜色的璎珞,发出八十亿束微妙光明,在这些璎珞宝物中,普遍呈现出一切庄严的佛事
再观观世音菩萨的手掌中呈现出五百亿各种各样的莲花色,在观世音菩萨十指的指端,每一个指端都呈现出八万四千种犹如印文(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的图画,
每一幅画中都有八万四千种色彩,每一种色彩都发出八万四千束光,这些散发出来的光柔软明亮,普遍的照彻一切世界,
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这双珍贵的手来接引世界众生回到极乐世界

再观观世音菩萨的双足,只见观世音菩萨抬起脚时,脚下有千福轮相(佛三十二相之一,谓佛足掌有千辐轮形印纹),自然而然的化成五百亿个光明台,
落脚时,只见脚下出现金刚摩尼宝花,散布在一切地方,没有一个地方遗落,
观世音菩萨其他地方的身相,也全都是具足各种相好,就如同佛的身相一样庄严,
唯一不同的是,佛头顶上的肉髻以及佛的无见顶相(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是菩萨无法比拟的,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真实的色身之相,称为第十观

【词解】
【印文】
1.图章上或印迹上的文字。 2.盖有公章的文件。
© 汉典

【轮相】
1.佛教语。佛三十二相之一,谓佛足掌有千辐轮形印纹。 2.塔顶上的轮盖。通常有九层,故也称九轮。经律中又有相轮﹑金刹﹑金幢﹑露盘等名。
© 汉典

【无见顶相】
 (术语)佛三十二相中乌瑟腻沙相中之好也(相为大相,好为小相)。佛顶上有肉块隆起为髻形,谓为乌瑟腻沙相,顶上肉髻相等,于此相中有一切人天不能见之顶点,故名无见顶相。观佛经三曰:“佛顶肉髻生万亿光,光光相次乃至上方无量世界,诸天世人十地菩萨亦不能见。”观无量寿经曰:“唯顶上肉髻及无见顶相不及世尊。”同天台疏曰:“肉髻是相,无见顶是好,此相好表于极果。今作因人,故不及佛。”楞严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若欲观观世音菩萨当作是观。作是观者不遇诸祸,净除业障,除无数劫生死之罪。如此菩萨,但闻其名,获无量福,何况谛观!若有欲观观世音菩萨者,当先观顶上肉髻,次观天冠。其余众相亦次第观之,悉令明了,如观掌中。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如果想要观想观世音菩萨的庄严色身之相,就应当像上面所教导那样观想,
如果能够这样观想的众生,就不会遇到各种灾祸,能够消除各种业障,消除无始劫以来要承受的生死之罪

像观世音菩萨,只要能够听闻到他的的名号,就能获得无量无数的福报,何况能够认真的观想,获得的福报更是无量无边!
如果想要观照观世音菩萨身相的众生,应当要先观察观世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接下来再观察头顶上的天冠,
其余观世音菩萨身上的各个身相也按照次序渐进观见,让观世音菩萨身相都能清楚明了,就如观察手掌一样清晰
能够这样观照,就是正观,如果不是这样观照,就是邪观

【词解】
【谛观】
1.审视﹐仔细看。
© 汉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2 20:30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2 20:44 编辑

(接续楼上 18—19楼用时约2小时)

11,作“大势至菩萨真实色身相”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次观大势至菩萨。此菩萨身量大小亦如观世音,圆光面各二百二十五由旬,照二百五十由旬。举身光明照十方国,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接下来应该观想大势至菩萨了。
大势至菩萨的身量大小也如观世音菩萨一样,身长八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头颈四面的圆光(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各有二百二十五由旬,光明照耀二百五十由旬,
大势至菩萨全身发出的光明照耀十方一切世界,全身呈现紫金色,有缘众生都能看得见。

只见大势至菩萨一个毛孔中发出来的光明,就能看到十方无量诸佛清净微妙的光明,所以称大势至菩萨为无边光,
大势至菩萨以智慧之光普遍照耀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令众生都能远离三恶道,获得无上之力,因此此菩萨叫做大势至菩萨

【词解】
【圆光】
 (术语)放自佛菩萨顶上之圆轮光明也。观无量寿经曰:“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此菩萨天冠有五百宝莲华;一一宝华有五百宝台。一一台中,十方诸佛净妙国土广长之相,皆于中现。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余诸身相如观世音,等无有异。】

【学习解说】
大势至菩萨头顶的天冠有五百宝莲花,每一朵宝莲花中有五百大宝台,每一个宝台中都能示现十方诸佛清净微妙的国土,以及十方诸佛庄严的广长轮相
大势至菩萨头顶上的肉髻如钵头摩花(赤莲花),在肉髻上有一个宝瓶,光明无量,在这光明中示现十方世界种种佛事,大势至菩萨的其余身相都如观世音菩萨的身相一样,没有差异

【词解】
【钵昙摩华】
梵语 padma。又作波头摩华、钵特忙华。译作赤莲华。属睡莲科,学名 Nelumbium Speciosum, Will。产于印度、马来半岛、中国、日本、澳洲等地。栽培于池沼或水田,根茎肥大可供食用。叶呈圆形,直径约六十至一百公分。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数尺,开白色、淡红色之大花,果实大小一如豌豆,数个或十数个包于肥厚之花托中,味美可食。于诸经论中,常将此花与优钵罗华等诸种莲华并举,而为佛菩萨之敷座或严身之具。(大日莲华常经疏卷十五)p4192
FROM:【佛光大辞典】


【此菩萨行时,十方世界一切震动,当地动处各有五百亿宝花。一一宝花庄严高显,如极乐世界。此菩萨坐时,七宝国土一时动摇。从下方金光佛刹,乃至上方光明王佛刹,于其中间无量尘数分身无量寿佛,分身观世音、大势至,皆悉云集极乐国土,侧塞空中坐莲华座,演说妙法,度苦众生。作此观者,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是为观大势至色身相。观此菩萨者名第十一观,除无数劫阿僧祇生死之罪;作是观者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此观成已,名为具足观观世音及大势至。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大势至菩萨行走时,十方世界就会发出一切震动,并且在大地震动处都会盛开五百亿朵宝花,每一朵宝花都非常的庄严宏大殊胜,犹如置身在极乐世界中
大势至菩萨坐下时,由七宝严饰而成的国土一时间都发生动摇,从下方世界的金光佛刹一直到上方世界的光明王佛刹,
在这些佛国中无量如微尘一样多的分身阿弥陀佛、分身观世音菩萨、分身大势至菩萨,全都一起来到了极乐世界,遍满整个虚空中,
他们个个都坐在宝莲华中,为十方世界众生演说微妙殊胜的佛法,来度脱受苦的娑婆世界众生

作这样观想的众生,名为观见大势至菩萨,也就是观大势至菩萨的色身相,观见大势至菩萨这就是第十一观,
观见大势至菩萨,能够消除无数阿僧祇劫以来所犯下的生死之罪
能作大势至菩萨观就不会受生于母胎中,常常能够游化到诸佛清净微妙的佛国净土

观见大势至菩萨成功以后,名为具足观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能作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六种震动】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
  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
  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
  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高显】
1.宏大显敞。 2.宏大辉煌的建筑。 3.高耸,突出。 4.高贵显赫的位置。
© 汉典

【侧塞】
积满充塞貌。
© 汉典

【胞胎】
 (杂语)四生中之胎生者。谓受生于母胎中也。观无量寿经曰:“不处胞胎,常游诸佛净妙国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2 20:37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2 20:45 编辑

12,作“普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见此事时当起想作心,自见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作莲华开想。莲华开时,有五百色光来照身想;眼目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若出定时忆持不失。见此事已,名见无量寿佛极乐世界。是为普观想,名第十二观。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观想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后,应当生起这样的观想,
观想自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在莲花中结跏趺而坐,一会作莲花渐渐闭合这样的观想,一会作莲花渐渐开放的观想,
莲花开时,观想五百种颜色的光芒照耀自身,然后再做眼目开想,观见十方世界佛菩萨遍满虚空中,
水鸟、树林、阿弥陀佛所发出的音声,都在为众生演说微妙的佛法,并且都能与佛的十二部经文中教导的佛法相吻合,

等到出定之时,仍能够忆念受持而不会忘记这些观想,能够观见如上之事,名观见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作普观想,名第十二观,
阿弥陀佛无量化身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就会经常来到此人的住所加持护念他,
能够作这样的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3 20:05
(接续楼上  20—21楼层用时约2小时)

13,作“杂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若欲至心生西方者,先当观于一丈六像在池水上。如先所说,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但想佛像得无量福,况复观佛具足身相!】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如果有众生一心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应当先观想阿弥陀佛一丈六高的身相立在池水上,
就如先前说过的,阿弥陀佛的身量无边,不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心力所能观想到的,
但是因为有阿弥陀佛过去世所发宏愿愿力的加持,众生忆想阿弥陀佛身相就一定能够成功,
单是观想阿弥陀佛的佛像就能获得无量福报,更何况观想阿弥陀佛具足的真实色身相!


【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于一切处身同众生,但观首相,知是观世音,知是大势至,此二菩萨助阿弥陀佛,普化一切。是为杂想观,名第十三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阿弥陀佛的神通自在无碍,能够自在的在十方一切世界示现,
阿弥陀佛或示现大身,全身遍满整个虚空中,或示现小身,身高一丈六或者八尺,所示现的身形全都是紫金磨色,
还有如上面所说的阿弥陀佛头顶上发出的圆轮光明中有无量化佛坐在宝莲华上,又有无量菩萨以及天人在旁边侍奉,

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在一切处的身相在众生看起来都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只要观察二位菩萨上首的身相,就能辨别出哪一尊是观世音菩萨,哪一尊是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顶上毗楞伽摩尼妙宝,以为天冠。其天冠中有一立化佛,高二十五由旬。大势至菩萨顶上肉髻如钵头摩花。于肉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
这二位菩萨一直协助阿弥陀佛,普遍的在娑婆世界教化救度一切众生,这就是杂想观,名第十三观,
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是做这样的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神通】
梵语 abhijn~a^,巴利语 abhin~n~a^。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共有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等五神通(五通、五旬、般遮旬),加漏尽通,共为六神通(六通)。此外,又特指神足通为神通。分别而言:
 (一)神足通,又称神境智证通、神境通、身如意通、如意通、身通等。据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所载,神足通有三种,一为随心所欲,可至任何地方之能到(飞行),一为随意改变相状之转变(变化),另一为随意转变外界对境(六境)之圣如意(随意自在)。其中,后者唯佛所独具者。(二)天眼通,又称天眼智证通、天眼智通。即看透世间所有远近、苦乐、粗细等之作用。(三)天耳通,又称天耳智证通、天耳智通。即悉闻世间一切音声之作用。(四)他心通,又称他心智证通、知他心通。即悉知他人心中所想各种善恶等事之作用力(他心彻鉴力)。(五)宿命通,又称宿住随念智证通、宿住智通、识宿命通。即悉知自他过去世等各种生存状态之作用力。(六)漏尽通,又称漏尽智证通。即断尽烦恼,永不再生于迷界之悟力。
 其中,以佛、阿罗汉所具有之三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通)最为殊胜,故称为三明。天眼是彻见未来世众生的死生之时与各种情况之通力,称为死生智证明。据俱舍论卷二十七,六神通皆以慧为本质(自性),其中五神通系依修四禅而得,不唯圣者独有,凡夫亦可得;但漏尽通唯圣者可得。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谓,菩萨有五通,佛有六通。成实论卷十六指出,佛教以外之外道亦可得五通。得五通之仙人,即称为五通仙人。此外,如鬼畜或诸天等之通力又分为与生俱有(生得)与修禅定而得(修得)二种。
 据大乘义章卷二十本载,得神通之方法有四种,分别为:(一)生四禅天之果报而自然得之报通,(二)仙人依药力自由飞空之业通(由业所得之通力),(三)婆罗门依持咒所得之咒通,(四)依修禅定而得通力之修通,其中业通与咒通属于外道之神通。宗镜录卷十五广分通力为五种通(五通),即:(一)道通,悟中道之理后,以无心应物,而变现万有之通力。(二)神通,依禅定静心,观察思惟而知宿命等之通力。(三)依通,依药、护符或咒等而得之通力。(四)报通,依业之果报而得之通力。(五)妖通,妖怪所具之通力。(增一阿含经卷三十四、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七、卷八、新华严经卷二十八“十通品”、集异门足论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p4251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3 20:12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8 编辑

14,作“上辈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凡生西方有九品人。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学习解说】
佛继续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有九品往生
①第一品,上品上生
如果有众生发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要发三种心,就能往生。是哪三种心呢?
第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第二、深心(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第三、回向发愿心(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只要具足这三种心就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词解】
【至诚心】
  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深心】
  1、求法之心很深重。
  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
  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向发愿心】
 (术语)观经所说三心之一。愿以所修之善根功德回向极乐净土而生于彼土之心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受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是名上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又有三种众生,一定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哪三类众生呢?
第一种、心生慈悲,不杀(伤)害众生,并且具足佛陀制定的各种戒行(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
第二种、能够读诵佛陀宣说的大乘经典
第三种、修习六念(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具体见下面词解

众生只要具足这些功德,那么在一日至七日之中,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往生到极乐世界后,因为此行者发起勇猛精进修习各种佛法,
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还有无量化佛,成千上百的比丘、声闻大众、诸天天人们都带着七宝宫殿,
还有观世音菩萨手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来到这位行者前,
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耀行者全身,并与众菩萨们伸出手迎接此行者,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及无数众菩萨们一起赞叹行者,勉励他要更加的精进用心,

此修行者见此内心非常的欢喜踊跃,并且自己能够看到自身乘上观世音菩萨手中的金刚台,跟随在阿弥陀佛身后,只在一弹指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
来到极乐世界后,清晰的看到阿弥陀佛全身的真实的色身相,也观看到众菩萨全部的真实的色身相,
观见到光明无比的极乐世界中的七宝树在微风吹拂下,发出美妙的音声,犹如在演说着微妙殊胜的佛法,
令修行者听闻后,就能证悟无生法忍((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

而且只在须臾之间就恭敬礼拜供养了十方世界的一切诸佛,按照次第在诸佛前得到诸佛的一一授记,
然后修行者又回到了本国——极乐世界,获得了无量百千陀罗尼门(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

这就是上品上生

【词解】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参见:戒四别)2905)p2907
FROM:【佛光大辞典】

【大乘方等经典】
 (术语)谓诸大乘经也。方等为大乘经方正之通名。言其所说之理方正平等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念】
<一>梵语 s!ad! anusmr!tayah!,巴利语 cha anussati-t!t!ha^na^ni。又作六随念、六念处、六念法。即:(一)念佛,念佛之大慈大悲无量功德。(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经能利益大地众生。(三)念僧,念僧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众生作良福田。(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之诸恶烦恼。(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众生之悭贪。(六)念天,念三界诸天皆因往昔修持净戒、布施、闻慧等之善根,而得此乐报。大小乘对于念天之解释不同。大乘依涅槃经之说,天有三种,即:(一)生天,谓三界之诸天。(二)净天,一切三乘之贤圣。(三)第一义天,即涅槃。又于此三种天之中,大乘之人仅念第一义天。(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卷二十五、观佛三昧海经卷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大乘义章卷十二)
 <二>比丘所必须熟知之六种要事。即:(一)念知日月,念知受戒之月日。(二)念知食处,如全不受请食者,谓我常乞食等;如受请食者,谓我今自食无请处等。(三)念知夏腊,记忆受戒以后之腊数。(四)念知衣钵,念我三衣一钵具足,若有长物,则念我有长物,已说净。(五)念同别食,若与众同食之时,念我今与众僧同食;若别食时,念我今以某缘,与众别而独食。(六)念身康羸,若无病,则念我今无病,堪能行道;若有病,则念我今有病,应当治疗。(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三之二)p1271
FROM:【佛光大辞典】

【宝林】
指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七宝树林,略称宝林。亦即观无量寿经中所说之宝树。大宝积经卷十八(大一一·九七中):“其风吹动七宝树林,华飘成聚,高七人量,种种色光照曜佛土。”(无量寿经卷上)p674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
 (术语)略云无生忍。无生法者,远离生灭之真如实相理体也,真智安住于此理而不动,谓之无生法忍。于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宝积经二十六曰:“无生法忍者,一切诸法无生无灭忍故。”注维摩经一曰:“肇曰:无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见法无生,心智寂灭,堪受不退,故名无生法忍也。”智度论七十三曰:“无生忍者,乃至微细法不可得,何况大。是名无生。得此无生法,不作不起诸业行,是名得无生法忍。得无生法忍菩萨,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陀罗尼】
梵语 dha^raN!i^ 之音译。又作陀怜尼。意译总持、能持、能遮。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换言之,陀罗尼即为一种记忆术。大智度论卷五、佛地经论卷五载,陀罗尼为一种记忆术,即于一法之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之中,持一切文;于一义之中,持一切义;故由记忆此一法一文一义,而能联想一切之法,总持无量佛法而不散失。陀罗尼能持各种善法,能遮除各种恶法。盖菩萨以利他为主,为教化他人,故必须得陀罗尼,得此则能不忘失无量之佛法,而在众中无所畏,同时亦能自由自在的说教。有关菩萨所得之陀罗尼,诸经论所说颇多。及至后世,因陀罗尼之形式,类同诵咒,因此后人将其与咒混同,遂统称咒为陀罗尼。然一般仍以字句长短加以区分,长句者为陀罗尼,短句者为真言,一字二字者为种子。
 关于陀罗尼之种类,依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八载,陀罗尼分为四类:(一)闻持陀罗尼,得陀罗尼者耳闻之事不忘。(二)分别知陀罗尼,能区别一切邪正、好丑之能力。(三)入音声陀罗尼,闻一切言语音声,欢喜而不嗔。(四)字入门陀罗尼,听闻阿罗波遮那等四十二字门,即可体达诸法实相;盖以悉昙四十二字门总摄一切言语之故。上述之前三者称为“三陀罗尼”。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五举出四陀罗尼:(一)法陀罗尼,能记忆经句不忘。(二)义陀罗尼,能理解经义不忘。(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力起咒术,能消除众生之灾厄。(四)忍陀罗尼,通达诸法离言之实相,了知其本性,忍法性而不失。有关修得此四陀罗尼之法,详载于大乘义章卷十一。
 天台宗据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之说,立有: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等三陀罗尼,而以之配于空、假、中三观。
 咒,名为陀罗尼,故对经、律、论之三藏而言,集聚咒之记录,称作陀罗尼藏、明咒藏、秘藏等。乃五藏之一。基于此之陀罗尼,有大随求陀罗尼、佛顶尊胜陀罗尼等,以及应不同诸尊之特殊修法,依修法之目的而诵相应之陀罗尼。此外,密教中,于供养祖师或祈亡者冥福之法会,诵持尊胜陀罗尼,称为陀罗尼会、陀罗尼讲会。(贤愚经卷十阿难总持品、大宝积经卷四无上陀罗尼会、卷一一五无尽菩萨会、海龙王经卷二总持门品、总释陀罗尼义赞、慧苑音义卷一)p3607
FROM:【佛光大辞典】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4 20:40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及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花,经宿即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放光明,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法忍,现前受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第二品,上品中生
上品中生的往生者,不一定要读诵受持佛宣说的大乘经典,但要能善于理解领悟佛所宣说的佛法中所讲的深奥义理,
对于佛所说的第一义(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内心不起波澜,不害怕,就是心念不乱,
深信有因必有果,所以平时能够生起正念,清净身语意,对于大乘佛法不毁谤不怀疑,以此深信的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发愿要往生极乐净土,

这样的行者在临命终时,极乐世界的无量大众、眷属都围绕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手持紫金台来到这位行者前,称赞说:
法子(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你能修行大乘,了解体悟诸法皆空这一佛法第一义,所以我今天就来迎接你回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完,就与同行的一千尊化佛同时伸手迎接这位往生者。
这位行者自见自己坐上了紫金台,双手合掌,赞叹诸佛世尊以及诸菩萨圣众,就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了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
行者坐的紫金台大如宝花,经过一夜就能开花,只见此行者全身都是紫磨金色,脚下也有七宝莲华,
此时阿弥陀佛以及诸菩萨众全都大方光明,光明照澈行者全身,行者的眼目随即变得明亮,

因为行者在过去世修习时,也听闻到种种宣说佛法第一义谛的法音声,并且能够理解体悟其中甚深义理
此行者来到极乐世界后,下了紫金台,礼佛恭敬合掌赞叹阿弥陀佛,经过七日后,
即时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中证得不退转果位,

随即行者马上就能自在的飞行到十方一切佛国,恭敬礼拜供养诸佛世尊,
在诸佛国修习种种的三昧(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禅定,
经历一小劫后证得无生法忍,此时佛就会一一现前在他面前,从而获得佛的授记,这叫上品中生

【词解】

【义趣】
 (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一义】
指至高无上的义理,亦即非空非有、真空妙有的中道至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授手】
有多种含义,可类分三种:(一)即佛伸手引导众生入净土之意。于净土经典中,如观无量寿经上品上生之叙述文(大一二·三四四下):“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上品中生之文(大一二·三四五上):“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皆为引导往生净土之意。
 (二)指传授教法。禅宗典籍敕修百丈清规卷五沙弥得戒(大四八·一一三七中):“佛佛授手,祖祖相传,不染世缘,方成法器。”此处授手,即指传授教法之意。
 (三)相邻不远之意。律典梵网经卷下(大二四·一○○九下):“受持菩萨戒者,应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佛性常住戒卷,流通三世一切众生,化化不绝,得见千佛,佛佛授手,世世不堕恶道八难。”菩萨戒经义疏卷下解释梵网经文中之佛佛授手,谓非举手更授,系明示秉持戒法如同与佛相邻不远,故谓之授手。p4586
FROM:【佛光大辞典】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昧】
<一>梵语 sama^dhi 之音译,巴利语同。又作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定、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等。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又一般俗语形容妙处、极致、蕴奥、诀窍等之时,皆以“三昧”称之,盖即套用佛教用语而转意者,然已与原义迥然有别。
 于佛典中,sama^dhi 译为等持时,“等”乃指离开心之浮(掉举)沈(惛沈),而得平等安详,“持”则指将心专止于一境之意,此即为将心止于一境而不散乱之状态,称为心一境性。俱舍宗视之为十大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认为是五别境之一,且两宗均以之为心所之一,但经部与成实宗则认为心所并无别体。
 一般修行大都止心一处,不令散乱,而保持安静,此一状态称为三昧。达三昧之状态时,即起正智慧而开悟真理,故以此三昧修行而达到佛之圣境者,则称三昧发得或发定。旧译常将三摩地(梵 sama^dhi,三昧、等持)、三摩钵底(梵 sama^patti,等至、正受、正定、现前)及三摩呬多(梵 sama^hita,等引、胜定)混同,而一概译为三昧。实际上,三昧应指三摩地而言。
 有部认为凡是一切心共同之精神作用(即大地法),共通于定、散及善、恶、无记之三性,而仅限于一切有心位(不通于无心定)不乱心,且对一境地有集中之作用者,即称三摩地。对此,三摩钵底与三摩呬多则通于有心、无心,而仅局限于定(包含有心定、无心定而不通于散定)。
 俱舍论卷二十八谓,就所依止之定(等至)有四静虑(四禅)、四无色定、八等至、三等持之别。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乃以善等持(三摩地、三昧)为体;又四静虑及四无色定之根本等至(三摩钵底)有八种,故称八等至;三等持(三三昧)即: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等三种。此外亦指空、无相、无愿,或空空、无相无相、无愿无愿之三重等持(三重三昧)而言。
 二种三昧之中,第一种系以寻(寻求推度之粗杂的精神作用)与伺(伺察思惟之深细的精神作用)之有无,而分为:(一)初静虑(初禅)与未至定。此属有寻有伺三摩地。又作有觉有观三昧。(二)中间静虑(中间定),属无寻唯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有观三昧。(三)第二静虑(第二禅)之近分以上属无寻无伺三摩地。又作无觉无观三昧。第二种则指观“人、法”皆空之三昧,称为空三昧。舍离差别相之三昧,称为无相三昧;舍离愿求之思之三昧,则称为无愿三昧。其次在三重三昧中,又有空空三昧、无相无相三昧、无愿无愿三昧等。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谓唯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称为三昧。同论又揭示定之范围较狭,三昧之范围则较广,依此,诸佛菩萨所得之定可视为三昧。大乘义章卷十三举出杂阿毗昙心论卷六、成实论卷十二、十地经论卷五等之说,而述明禅、定、三昧、正受、三摩伐(梵 sama^patti,巴同,等至)、解脱、奢摩他(梵 s/amatha,巴 samatha,止)等之差异。依其说法,则狭义之三昧指空等之三三昧,广义则指四无量心及其他诸定。
 阿含经认为四禅八定之外,另有空、无相、无愿等之三三昧(三解脱门)与有寻有伺等之三三昧,而大乘则有数百上千种种三昧之说。大乘经典之名称,以“三昧”为名者,即有般舟三昧经、首楞严三昧经、慧印三昧经、自誓三昧经、佛印三昧经、法华三昧经、念佛三昧经、月灯三昧经、金刚三昧经等多种,这些经典对标题所示之“三昧”均有详细说明。其中,般舟三昧,亦称诸佛现前三昧与佛立三昧。此外,法华经卷一曾举出无量义处三昧之名,旧译华严经卷六与卷四十四,有华严三昧、海印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之说。大品般若经卷三、卷五,亦有首楞严(健行)、宝印、师子游戏等百八三昧之说。
 天台宗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举出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等四种三昧之说;修此四种三昧之道场,称为四三昧院。此外,成实论卷十二,有一分修三昧(唯修定或慧之一方)、共分修三昧(兼修定、慧之有漏定)、圣正三昧(兼修定、慧之无漏定)等三三昧。
 南本涅槃经卷十三列出菩萨破除“二十五有”之二十五种三昧之名,法华经卷七之十六三昧,即为法华三昧之异名。又身发火焰之三昧,称为火界三昧、火定、火光三昧,有火葬尸骸之意。最胜之三昧,则称王三昧或三昧王三昧。日僧法然在其选择本愿念佛集中将念佛称为王三昧,又莹山绍瑾撰之坐禅用心记亦将坐禅称为王三昧。
 修三昧之堂,称三昧堂。依修三昧之种类而分,即有法华三昧堂、常行三昧堂、理趣三昧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长阿含经卷九、卷十、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大品般若经卷一、卷二十三、大智度论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六、佛地经论卷一、成唯识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十三、圆觉经略疏注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四上)((参见:百八三昧)2480、“定”3171)
 <二>在日本,火葬场、墓地,亦称为三昧。为祈求死者之冥福,大多在墓旁建立法华三昧堂,并延请僧侣修法华三昧。其法华三昧堂,可简称为三昧堂或三昧。p580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小劫】
乃时间之单位。<一>大毗婆沙论等谓,人寿自十岁起,每过百年增一岁,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又自八万四千岁起,每过百年减一岁,至十岁为减劫之极。此一增一减,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称为一小劫。经典中常有此语,如法华经卷一(大九·四上):“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俱舍论卷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
 <二>道家之说法,以三千六百周为一小劫。p4
FROM:【佛光大辞典】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彼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并大势至,与诸眷属持金莲华,化作五百化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花。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花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第三,上品下生
上品下生的往生者,也是能够深信因果,不毁谤大乘佛法,发愿要求取至高无上的佛道,
并以此深信、大愿心之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并且发愿要往生极乐世界,
那么这位行者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与无量眷属手持金莲花,
化作五百化佛(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来迎接这位行者,
只见五百化佛同时伸出手称赞到:法子!你如今身口意清净,并能发起求取无上佛道的愿心,今天我就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

行者见阿弥陀佛说完这些话,就看到自己坐到了金莲花台上,随即金莲花就闭合上,
此行者就跟随在阿弥陀佛的后面,随即往生极乐世界的七宝池中,经一日一夜金莲花开,在七日之中就见到阿弥陀佛,
虽然见到佛身,但是对于佛的其他种种殊胜庄严的相貌,内心还是不甚明了,这就是行者眼目尚未开明,
这样过了三七二十一日后,眼目才变得明亮,才对佛的种种相好明了澈见,
听闻到极乐世界中所有众生发出的声音,无不都在演说甚深微妙的佛法

由此行者可以随意游历到十方一切诸佛国土,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在诸佛前听闻甚深佛法,经过三小劫后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
住欢喜地(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这叫上品下生,

以上这些作上辈往生想,就是第十四观,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无上道心】
 (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
 (术语)如来所得之道,更无过上,故名无上道。法华经方便品曰:“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同寿量品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众生,得入无上道,速成就佛身?”同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法华嘉祥疏二曰:“菩提云道,无上正遍知果道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化佛】
梵语 nirma^N!a-buddha。<一>又作应化佛、变化佛。佛陀为救度众生而变现另一种姿态,即称为变化身。(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一、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本)
 <二>指原无而忽有之佛。即应机宜而忽然化现之佛形。观无量寿经云(大一二·三四三中):“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其左手之一手中所持之佛即为化佛,故称化佛手。(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大乘义章卷十九)((参见:化应身四句)1328)p1324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子】
 (杂语)凡随顺佛道,为法所资养者,谓之法子。观无量寿经曰:“法子汝乘大乘,解第一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5 19:45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5 19:47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15,作“中辈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恶;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行者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眷属围绕,放金色光至其人所,演说苦、空、无常、无我,赞叹出家得离众苦。行者见已,心大欢喜。自见己身坐莲花台,长跪合掌为佛作礼。未举头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寻开。当华敷时,闻众音声赞叹四谛,应时即得阿罗汉道,三明、六通、具八解脱;是名中品上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四品,中品上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能够受持五戒((一)不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
能受持八关斋戒(详见下面词解),修习佛陀制定的种种戒律,不造作五逆之罪(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没有犯众多的过失或恶业,
并以此持戒善根回向极乐世界,并发愿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此行者在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比丘以及众多眷属一起来到行者的住所,
阿弥陀佛全身大放金色光明,为他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等佛法真谛,赞叹出家的殊胜,它能够远离世间种种苦难

此行者见到后,内心生起大欢喜,自见自己的身体坐上了莲花台,对着佛长跪合掌向佛顶礼,
此时行者的双手还尚未举过头顶顷刻间就已经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莲花逐渐盛开,当莲花完全盛开时,
行者就听闻到极乐世界中发出的所有音声都在赞叹四圣谛(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详见下面词解),
听闻到这些法音之后,行者随即证得阿罗汉果位,获得三明(<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六神通(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
具足八种解脱(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详见下面词解

以上就是中品上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五戒】
梵语 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p1097
FROM:【佛光大辞典】

【八关斋戒】
梵语 as!t!a^n%ga-samanva^gatopava^sa,巴利语 at!t!han%ga-samanna^gata uposatha,或 at!t!han%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淫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见:斋戒)6546)p317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谛】
谛,梵语 satya,巴利语 sacca,审实不虚之义。即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即:(一)苦谛(梵 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 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 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 ma^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系佛陀成道之后,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之说,为佛教中之基本教义,并为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后世虽以四谛为声闻之法,然除小乘教中有此生死解脱之说外,于大乘经典中亦有此四谛之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有所发挥。
 关于四谛之自性,诸部有多种异说,据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载,阿毗达磨之诸论师以五取蕴为苦谛,有漏因为集谛,择灭为灭谛,学、无学法为道谛。关于四谛现观之次第,据俱舍论卷二十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记载,先观苦谛,依次观集谛、灭谛、道谛。
 此外,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称为三转十二行相。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一)初转是“说此为苦谛”之示转。(二)第二转是“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三)第三转为“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他集、灭、道谛亦各有三转。所谓十二行相,据杂阿含经卷十五、俱舍论卷二十四载,即指在三转中,各设有眼、智、明、觉四行相,而于各谛中均有十二行相。另有一种解释则不考虑眼、智、明、觉,而认为每一谛有三转,四谛则共有十二行相。
 然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中认为,于四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合计则为十六行相,称为四谛十六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即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且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相,即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此四善根位之次即入见道,以无漏真智现观四谛。此见道即为预流向,至于预流果以后则属修道,若以通于预流向、预流果之十六心现观四谛,称为圣谛现观。其中仅最后之第十六心属预流果,前十五心属见道。
 复次,观欲界四谛之智,称为法智;观上二界(色界与无色界)四谛之智,称为类智,而此法智与类智又各有忍与智。此即言,在无间道,以忍断烦恼;在解脱道,则以智证真理。就苦谛而言,乃是以苦法智忍(简称苦法忍)现观欲界之苦谛,断苦谛所迷之烦恼,以苦法智现观欲界之苦谛,并证苦谛之理,以苦类智忍(简称苦类忍)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断烦恼,以苦类智现观上二界之苦谛而证理,即以此四心现观苦谛。故准此而言,对集、灭、道三谛亦各有集法(智)忍、集法智、集类(智)忍、集类智,灭法(智)忍、灭法智、灭类(智)忍、灭类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类(智)忍、道类智等,总共则有十六心,称为八智八忍,或八忍八智。此外,依次观四谛之无漏清净,可分别产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此四智与世俗智、法智、类智、他心智、尽智、无生智并称为十智,乃统括一切有漏智与无漏智之总称。
 大乘佛教在显扬圣教论卷七中,依四谛之内容开演为行苦谛、坏苦谛、苦苦谛、流转谛(以上系由苦谛展开)、杂染谛(相当苦、集二谛)、流息谛(相当于灭谛)、清净谛(相当于灭、道二谛)、正方便谛(相当于道谛)等八种,称为八谛。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小乘之四谛观乃不完全、不究竟,后更有修作,故称有作四谛;大乘之四谛则完全而究竟,后更无修作,故称无作四谛;此二者亦合称为八谛。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槃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与藏、通、别、圆四教相配当:(一)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就有为生灭之事,而观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二)无生四谛,又作无生灭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三)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之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四)无作四谛,圆教所说,就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
 另法相宗于四谛中之灭谛立有自性灭、二取灭、本性灭等三灭谛;在道谛中立有遍知道、永断道、作证道等三道谛,此系由于灭谛与道谛中各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故。(杂阿含经卷十五、卷十六、中阿含卷七象迹喻经、卷二十五念经、长阿含卷八众集经、卷九“十上经”,增一阿含经卷十四、卷四十二、四谛经、转法轮经、旧华严经卷四、卷五、新华严经卷十二“四圣谛品”、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六差别品、五分律卷十五、善见律毗婆沙卷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品类足论卷七、法蕴足论卷六、杂阿毗昙心论卷八、成实论卷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卷四十八、卷九十四、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卷六十七、卷九十五、显扬圣教论卷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至卷十、成唯识论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七、卷五十八、四谛论、法华经玄赞卷七末、法华经玄义卷二下、中观论疏卷十本、大乘义章卷三本、摩诃止观卷一之三、卷一之四)p1840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明】
梵语 tri-vidya,巴利语 ti-vijja^。<一>又作三达、三证法。达于无学位,除尽愚闇,而于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即:(一)宿命智证明(梵  pu^rva-niva^sa^nusmr!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宿住随念智作证明、宿住智证明、宿住智明、宿命明、宿命智。即明白了知我及众生一生乃至百千万亿生之相状之智慧。(二)生死智证明(梵 cyuty-upapatti-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死生智证明、天眼明、天眼智。即了知众生死时生时、善色恶色,或由邪法因缘成就恶行,命终生恶趣之中;或由正法因缘成就善行,命终生善趣中等等生死相状之智慧。(三)漏尽智证明(梵 a^srava-ks!aya-jn~a^na-sa^ks!a^t-kriya-vidya^),又作漏尽智明、漏尽明、漏尽智。即了知如实证得四谛之理,解脱漏心,灭除一切烦恼等之智慧。
 又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载,宿命明见过去事而生厌离,天眼明见未来事而生厌离,漏尽明既已厌离,乃欣乐涅槃;此外,宿命明可断除常见,天眼明可断除断见,漏尽明则远离此二边而安住于中道。若与六神通相配,则此三明依序以六通之第五、第二、第六为自性。(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大智度论卷二、集异门足论卷三、卷十五、杂阿毗昙心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七)((参见:六神通)1290)
 <二>菩萨明、诸佛明、无明明。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载,菩萨明即般若波罗蜜,诸佛明即佛眼,无明明即毕竟空。(涅槃经会疏卷十六、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五)p569
FROM:【佛光大辞典】

【六通】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n~a^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见:六神通)1290)p1292
FROM:【佛光大辞典】

【八解脱】
梵语 as!t!au vimoks!a^h!,巴利语 at!t!ha vimokkha^。谓依八种定力而舍却对色与无色之贪欲。又作八背舍、八惟无、八惟务。八者即:(一)内有色想观诸色解脱,为除内心之色想,于外诸色修不净观。(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内心之色想虽已除尽,但因欲界贪欲难断,故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为试练善根成满,弃舍前之不净观心,于外色境之净相修观,令烦恼不生,身证净解脱具足安住。(四)超诸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空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尽灭有对之色想,修空无边处之行相而成就之。(五)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识无边处具足住解脱,弃舍空无边心,修识无边之相而成就之。(六)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无所有处具足住解脱,弃舍识无边心,修无所有之相而成就之。(七)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解脱,弃舍无所有心,无有明胜想,住非无想之相并成就之。(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解脱,厌舍受想等,入灭一切心心所法之灭尽定。此中前二者依初禅与第二禅,治显色之贪,第三依第四禅修净观,皆以无贪为性。第四至第七依次以四无色之定善为性,第八依有顶地,以灭有所缘心为性。又初二者各分为二,第三分为四,合谓八胜处。(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俱舍论卷二十九、品类足论卷七)((参见:八胜处)296)p304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见阿弥陀佛与诸眷属放金色光,持七宝莲花至行者前,行者自闻空中有声,赞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随顺三世诸佛教故,我来迎汝。’行者自见坐莲花上,莲花即合,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在宝池中,经于七日莲花乃敷。花既敷已,开目合掌,赞叹世尊。闻法欢喜,得须陀洹,经半劫已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第五品,中品中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能够受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受持一日一夜的沙弥戒(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受持一日一夜的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而且行住坐卧兼具足四威仪,有威德有仪则,并且以此持戒善根功德,回向极乐世界,发愿能够往生极乐净土

如此清净持戒净心修行,此行者在临命终时,看到阿弥陀佛以及无量眷属都散发金色光明、手持七宝莲花来到行者前,
行者听闻到虚空中有称赞的音声传来:善男子!像你这样平时修习种种善行,善于听从三世诸佛的教导,因此今天我来迎接你往生极乐世界

这时行者自见自己坐上了莲花台上,随即莲花闭合,一瞬间往生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中,经过七日莲花才盛开,莲花开后,行者睁开双眼恭敬合掌,赞叹礼拜世尊。
在极乐世界听闻佛法,内心都是满满的欢喜,由此证得了须陀洹果位(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经过半劫之后,成就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以上就是中品中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沙弥戒】
又作勤策律仪。沙弥受持十戒: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鬘等戒、离歌舞等戒、离金宝物戒、离非时食戒。若进受具足戒,则称大僧。((参见:戒)2896、“沙弥”2976)p2977
FROM:【佛光大辞典】

【具足戒】
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威仪】
<一>威严之态度。谓起居动作皆有威德有仪则。即习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又于佛门中,出家之比丘、比丘尼,戒律甚多,且异于在家众,而有“三千威仪,八万律仪”和“僧有三千威仪、六万细行,尼有八万威仪、十二万细行”等之说。一般谓戒重威仪轻,若广义解之,则制教之戒无非皆亦威仪之义,例如二百五十戒中,唯四重禁为戒分,余之僧残等总为威仪分。又如离性罪称之为具足戒,其余之遮戒则属威仪,皆可为证。(菩萨善戒经卷五、大比丘三千威仪经,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八宗纲要卷上)((参见:四威仪)1728)p3771
FROM:【佛光大辞典】

【戒香】
佛教谓戒律能涤除尘世的污浊,故以"香"喻。亦指所燃之香。
© 汉典

【熏修 】
1.亦作"熏修"。 2.佛教语。谓净心修行。
© 汉典

【须陀洹】
梵语 srota-a^panna,巴利语 sota^panna。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全称须陀般那。又作须氀多阿半那、窣路陀阿閦囊、窣路多阿半那。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谓断三界之见惑已,方违逆生死之流。又初证圣果者,预入圣道之法流,故称预流。须陀洹分因果二位,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而对于前之向位则称须陀洹果,为声闻乘四圣位中之正果初位。又依五教章通路记卷五十,将预流果之人分为三类,即:(一)现般预流,乃三界“修惑”皆断尽,得“无学果”证般涅槃者。此属利根之机。(二)现进预流,由进修而断欲界“修惑”之前六品乃至九品,证“一来果”,并证“不还果”者。属中根之机。(三)受生预流,指于一、二生或七返人天往来受生者。属于根器较钝者。(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华严五教章卷三)((参见:四向四果)1683、“预流果”5701)p5360
FROM:【佛光大辞典】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义,此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生经七日,遇观世音及大势至,闻法欢喜得须陀洹。过一小劫,成阿罗汉。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辈生想,名第十五观。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第六,中品下生往生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够孝敬、供养父母,在世通达事理,对众生常行仁义之举,
这一类众生在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为他广泛的演说阿弥陀佛佛国净土中种种美妙快乐的事情,并为他演说法藏比丘在因地时发下的四十八愿,
这些善男子善女人听闻这些事后,对阿弥陀佛产生深信心,发下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心,

就这样,此人就在壮士弯曲又伸开手臂这一刹那间,随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后经过七日,遇到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为他演说佛法,
此人因为听闻佛法后内心生起欢喜心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这样经过一小劫后,成就阿罗汉果位(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以上这些就是中品下生者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情形,这是中辈往生想,就是第十五观

如果能够这样观想,就是正观,不能作这样观想,就是邪观

【词解】
【仁义】宽厚正直,仁义之举
(2) [gentle]〈方〉∶性情温顺,通达事理
© 汉典

【阿罗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罗汉】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6 20:22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2 编辑

(接续楼上 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16,作“下品往生想”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赞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哉!善男子!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花,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花乃敷。当花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七品,下品上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在世间时造作种种恶业,虽然没有毁谤佛宣说的大乘经典,但是这样愚蠢的人,大多都是不信佛法、毁谤贤圣、相信邪见,贪嗔痴深重,
对于自己所做的恶事心中无有惭愧忏悔之心,此人在自己的生命即将命终时遇到了善知识(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
在他面前大赞佛宣说的十二部经文名称,这位临命终人就是听闻了这些经文名称的缘故,就消除了千劫中自己犯下的种种恶业,
这位智者善知识又教导他要恭敬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也因为在临命终称念佛名故,就消除了他五十亿劫的生死之罪

这时阿弥陀佛派遣化佛(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化观世音菩萨、化大势至菩萨来到这位行者面前,
称赞到:善哉!善男子!你因为能在临命终时称念佛号,所以消除了种种罪业,现在我来迎接你到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说完这些话,行者就立即看到化佛身上发出的金色光明充满了整个房间,心中非常的欢喜,随即便命终往生,
乘着宝莲华,跟随在化佛后面,往生到了七宝池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莲花盛开。

当莲花开时,大悲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面前,全身放出无量光明,为行者宣说甚深十二部经,
行者听闻后马上能够深信解悟,并且发起无上菩提心。
经过十小劫,已经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证入初欢喜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这就是下品上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所以能够听闻佛名、听闻法名、听闻僧名这三宝名号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词解】
【恶法】
p1157
瑜伽八十四卷十五页云:又恶法者:谓极猛利无惭无愧不信佛等毁谤贤圣邪见相应故。或复种种恶法现行故。又有贪欲嗔恚心等、乃至广说。又先舍恶法,复还取故。名为恶法。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善知识】
梵语 kalya^N!amitra,巴利语 kalya^N!a-mitta。音译作迦罗蜜、迦里也曩蜜怛罗。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亲友、胜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据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七常啼品载,能说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之法及一切种智,而使人欢喜信乐者,称为善知识。华严经入法界品记述善财童子于求道过程中,共参访五十五位善知识(一般作五十三位善知识),即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又释氏要览卷上引瑜伽师地论,举出善知识具有调伏、寂静、惑除、德增、有勇、经富、觉真、善说、悲深、离退等十种功德。另据四分律卷四十一载,善亲友须具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告、递相覆藏、遭苦不舍、贫贱不轻等七个条件,即所谓“善友七事”。
 经论中胪举善知识之各种类别,据智顗之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善知识有如下三种:(一)外护,指从外护育,使能安稳修道。(二)同行,指行动与共,相互策励。(三)教授,指善巧说法。据圆晖之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九载,与法者为上亲友,与财、法者为中亲友,仅与财者为下亲友,以上称为三友。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亦举出人、法、人法合辨等三种善知识。
 旧华严经卷三十六离世间品则说十种善知识,即: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能令具足辩才随问能答善知识、能令不著一切生死善知识、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善知识。(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三十六、卷四十五、中阿含卷十即为比丘说经、长阿含卷五阇尼沙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一善知识品、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三、法华经卷七妙庄严王本事品、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卷九十六)((参见:知识)3466)p4884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佛】
 (术语)佛菩萨等以神通力化作之佛形也。观无量寿经曰:“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中略)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陀恒河沙化佛。”是佛变现之化佛也。法华经普门品曰:“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观无量寿经曰:“当观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中略)其圆光中有五百化佛,如释迦牟尼佛,一一化佛有五百化菩萨。”是菩萨变现之化佛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百法明门】
指菩萨于初欢喜地所得之智慧法门。百法,乃概称数目之多;明,即通达;门,即法门,含有入、差别之意。意即明了通达百法之智慧门。诸家对百法明门之“百法”有各种说法:(一)十地经论卷三谓,百法,即指种种之法门。(二)据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载,百法,指蕴、界、处等种种之法门,而非指一百之实数。(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名字品载,十信心之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心、戒心、愿心等,皆各有十心而成百法,圆满成就此十信十心之后,乃可入于初住之位。(四)法聪之释观无量寿佛经记及四明知礼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等载,百法,即法相宗所说之五位百法。(五)释观无量寿佛经记载,十种心数法之受、想、思、触、欲、慧、念、解脱、忆、定等,于一数生起时,其余九数相扶而起,遂成百法。
 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教化品载,若菩萨住于百佛国中,作阎浮四天王,修百法门,二谛平等心,化一切众;若菩萨住于千佛国中,作忉利天王,而修行千法门;住于十万佛国中,作炎天王,而修行十万法门;乃至住于不可说不可说之佛国,作第四禅大静天王三界主,而修行不可说不可说之法门。又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佛母品载,以十信心为诸行之本, 由此辗转增进为百法明门、千法明门、万法明门,乃至无量之明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地品”、观无量寿经、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卷下大众受学品、仁王经疏卷中本、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中一、观无量寿佛经义疏卷下(元照)p2494
FROM:【佛光大辞典】

【欢喜地】
梵语 pramudita^-bhu^mi。音译作波牟提陀步弭。十地之初地;即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之第四十一位。又作极喜地、初欢喜地。略作初地。菩萨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修行阶位,经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初证真如平等圣性,具证二空之理,能成就自利利他之行,心多生欢喜,故称欢喜地。
 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二载,菩萨得初地,多有七相,即:(一)能堪忍受,能为难事,修集无量福德善根,并于无量恒河沙劫往来生死,教化刚强难度之恶众生,心不退没。(二)不好诤讼,菩萨乐于寂灭之道故,而不与人诤竞。(三)心多喜,能令身得柔软,心得安隐;又能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悲。(四)心悦,于转法轮时,心得踊悦;又心安隐无患。(五)乐于清净,离诸烦恼垢浊,于一切深经、诸菩萨及其所行一切佛法,皆心信清净。(六)悲心愍众生,深切愍念众生而予其救护。(七)无嗔恚心,菩萨虽结使未断尽,然嗔恨少而心常乐慈行。又同书载,初地菩萨与初地以前之凡夫,所得欢喜不同,例如初地菩萨念诸佛有无量功德,并确知当来必能成就佛果,故其心多欢喜,凡夫虽勤念诸佛,然不能作“我必当作佛”之念,故其欢喜异于初地菩萨。
 十地经论卷二,谓初地菩萨有九种欢喜(大二六·一三五下):“是菩萨住菩萨欢喜地中,成就多欢喜:多信敬、多爱念、多庆悦、多调柔、多踊跃、多堪受、多不坏他意、多不恼众生、多不嗔恨。”(旧华严经卷二十三、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十地经论卷一、十住毗婆沙论卷一、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p690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法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花之内,经于六劫,莲花乃敷。当华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八品,下品中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生前毁犯五戒、八关斋戒以及具足戒(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等戒律,

如此愚痴之人,偷窃僧众共有的物品,盗取现前僧人的物品(现前僧物:乃现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与现前僧众之衣食等生活物质,或已亡比丘之遗物等。),
或以不清净心为大众说法,即心存染污,为名闻利养等而说法,又不真正善解佛陀的教法,内心无有惭愧忏悔,以种种恶法来庄严自身,

这样的罪人,因为造下的这些恶业因,将受到堕入地狱道的果报,等他命终时,地狱道中的种种罪报之火全都聚集到了这人的身边,
因为有幸遇到善知识,以慈悲心为他演说、称赞阿弥陀佛具足的十种力用(见下面词解)以及阿弥陀佛的无量威德,
向他广泛的宣说称赞阿弥陀佛光明不可思议的神通之力,也宣说称赞戒、定、慧、以及解脱知见等种种佛门正见,

这个人听闻到这些佛法正见后,立即消除了八十亿劫的生死之罪,猛烈的地狱之火瞬间变为清凉之风,吹着天上美丽的花儿,
这些花中全都住着化佛菩萨来迎接此人,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七宝池中的莲花之内,
经过六劫,莲花才盛开,当莲花开放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安慰此人,
并为他演说甚深大乘经典,此人听闻到菩萨说的这些甚深大乘经典之后,心开义解,马上发起要成就佛道的大愿心,
这就是下品中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

【词解】
【具足戒】
梵语 upasam!panna,或 upasam!pada^,巴利语同。音译邬波三钵那。意译近圆,有亲近涅槃之义。又作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之戒律;因与沙弥、沙弥尼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故称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一般而言,比丘戒有二五○戒,比丘尼戒有三四八戒。据四分律所载,戒可大别为八种,即波罗夷(比丘四,比丘尼八)、僧残(比丘十三,比丘尼十七)、不定(比丘二)、舍堕(比丘三十,比丘尼三十)、单堕(比丘九十,比丘尼一七八)、波罗提提舍尼(比丘四,比丘尼八)、众学(比丘一百,比丘尼一百)、灭诤(比丘七,比丘尼七)。其余十诵律、五分律、善见律毗婆沙、巴利戒本、西藏戒本等所传各异。受此戒时每有特别受戒之作法,例如具备三师七证、白四羯磨等条件。又由具足戒中抽取五戒、八戒等,相应于根机而令遵守之,并次第诱导,乃持具足戒之前方便,称具戒方便。受戒之资格则不得与十三难十遮互相抵触。
 我国僧尼自隋唐以降,皆依四分律受戒;并特于受持具足戒外,加受四重四十八轻戒之菩萨戒。此外,欲受此等具足戒者,当得身体强健,诸根具足,无有聋盲等众患,身器清净,无有边罪、犯比丘尼、贼住等杂过,具出家之相,剃除须发,披著袈裟,已受沙弥(尼)戒,且年龄已满二十岁而未逾七十岁之间。盖具足戒亦仅标示主要之戒律,令持戒者由此而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趋于圆足,故谓具足戒。若就戒数而言,实系无量无边,须于一切境界中精勤修持,择善离恶。(四分律卷三十四、善见律毗婆沙卷二、十诵律卷二十一、五分律卷十六、摩诃僧祇律卷四十三)((参见:戒)2896)p3078
FROM:【佛光大辞典】

【僧祇物】
 (术语)僧祇译曰众,即比丘比丘尼之大众也。其大众共有之物,谓之僧祇物。此大众该摄十方一切之比丘比丘尼。假令施主寄附之田园房舍米谷等,十方之比丘比丘尼可享受者,则谓之十方僧物四方僧物等。观无量寿经曰:“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名义集七曰:“僧祇此云四方僧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现前僧物】
僧物之一种。“四方僧物”之对称。乃现前僧能受用者,即由施主施与现前僧众之衣食等生活物质,或已亡比丘之遗物等。摩诃僧祇律卷二十八载,属于现前僧之物有:我施之衣、衣直、物、物直、时药(前食、后食、哆波那食)、夜分药(十四种浆)、七日药(酥油蜜等)、尽寿药、死比丘物、施住处、大会(大会中所施之物)、非时衣、杂物、请食。四分律行事钞卷中之一,又分现前僧物为现前现前物、十方现前物。(正法念处经卷一“十善业道品”、摩诃僧祇律卷三)((参见:三宝物)703、“僧物”5736)p4727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净说法】
又作邪命说法。即心存染污,为名闻利养等而说法,又不善解教法之理趣而说之。佛藏经卷中净法品列举不净说法者之五种过失:(一)自说尽知佛法。(二)说佛经时,指摘诸经中相违之过失。(三)对诸法疑而不信。(四)自以所知非难经法。(五)以利养之故,为人说法。又举不净说法者于现世所得之五种过失:(一)说法时心怀怖畏,恐他人之非难。(二)心中忧怖而犹为他人说法。(三)己为凡夫,无有真智。(四)所说之法不净,唯为言词而已。(五)所言无前后次第,处处抄撮,故心怀恐惧。(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观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疏卷四、观无量寿经义疏卷下、观无量寿佛经疏妙宗钞卷六)p99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
  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
  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即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威德】
可畏为威,可敬为德。既有威又有德,叫做“威德”。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神力】
梵语 r!ddhi,巴利语 iddhi 。又作神通力。谓佛菩萨所示现的种种神变不可思议之力。诸经中,多处载有佛菩萨显现神力之说,如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谓,世尊尝于百亿万人天众前,现大神力,出广长舌至于上梵世,其一切毛孔均放出无量无数色光,悉皆遍照十方世界。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二十九(大三四·一四一下):“神名不测,力名干用;不测则天然之体深,干用则转变之力大。”窥基之法华经玄义赞卷十(大三四·八四一上):“妙用无方曰神,威势能摧为力。”p4244
FROM:【佛光大辞典】

【梵音】
  1、指佛的声音,佛的声音有五种清净的相,即正直、和雅、清澈、清满、周遍远闻,为佛三十二相之一。
  2、指读经的声音。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7 19:31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6 编辑

(接续楼上 25楼—27楼层以及整理用时约3小时以上)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
第九品,下品下生往生
如果有众生生前造作不善业,犯下五逆重罪(害母、害父、害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造作十恶业(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等种种恶事,
如此愚痴之人因为犯有种种恶业,应堕入到三恶道,经过多劫,都要遭受无穷的痛苦,

这样愚痴的人在临命终时,有幸遇到善知识,以慈悲心对他作种种的安慰劝导,为他演说佛教导的净土微妙法门,教导他应一心念佛,
这个愚痴之人因为身心正遭受巨大的痛苦,来不及念佛,
善知识告诉他:你如果现在无法以正念念阿弥陀佛名号,应该称自己要至心皈依阿弥陀佛,然后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样至心称念不断,一直念满十念,因为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在这每一念中,就除去了八十亿劫中犯下的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看到金莲花开放,犹如一轮太阳,在他面前驻足停留,就在一念之间,就往生到极乐世界,在七宝池的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莲花才盛开,

当莲花盛开时,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他广泛的演说法界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以及除灭累世罪业的法门,
此人听闻菩萨教化后,内心非常的欢喜,立即发起了菩提之心,
这就是下品下生往生者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形,这是作下辈往生想,名第十六观

【词解】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恶】
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遑】没有时间;来不及
然而刚肠激发,不遑辞候,惊扰宫中,复忤宾客。——唐·李朝威《柳毅传》
© 汉典

【日轮】
<一>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密教则以日轮表胎藏界之理,以月轮表金刚界之智,故真言行者于胸内八分之肉团心观日月轮。(菩提心论、大乘庄严经论卷三、俱舍论卷十一)
 <二>谓经论之明证。辨显密二教论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中):“我当为汝飞日轮而破暗,挥金刚以摧迷。”p1458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
梵语 dharmata^、bhu^ta-tathata^。原义为本体、实体、真相、本性等;引申指一切万法真实不虚之体相,或真实之理法、不变之理、真如、法性等。此系佛陀觉悟之内容,意即本然之真实,举凡一如、实性、实际、真性、涅槃、无为、无相等,皆为实相之异名。以世俗认识之一切现象均为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变之真实相状,故称实相。据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三十二之意,一切诸法之各别相(如地之坚相、水之湿相、火之热相)皆为虚妄,一一皆可破可坏;相对于此,无漏智所证之实相则离虚妄之诸相而平等一如,在妄情之中,实相悉皆不可得。
 在鸠摩罗什之翻译中,“实相”亦包含空之意义,龙树以来强调为佛教真谛之内容。而“诸法实相”之说,为大乘佛教之标帜(即法印),亦即相对于小乘佛教所立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大乘佛教所立者称为实相印。一切诸法之真实相状,称为诸法实相,其内容虽依各宗而异,然自其各宗之立场判断,凡被视为最后而究竟者,俱以此语表示之。此实相之相状,一般认为不得以言语或心推测之。在此一立场发展之下,至天台宗,则以最完全的自我发现,谓之诸法实相,亦即泯除本质(理)与现实(事)之差别,一切诸法完全调和之世界,于迷妄之凡夫中,亦可体现崇高之佛境界,表现出现象即实在、差别即平等之精神。禅宗以为诸法实相乃佛祖之现成或本来面目;净土宗以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实相法;密宗则有声字实相之说。又日本日莲宗将实相解释为本门之题目等,将真如之实相引至现实,论二者之融合相即,此即自理论上阐明大乘佛教肯定现实之态度。(中论卷三、大般涅槃经疏卷三三十、注维摩诘经卷三、大日经疏卷一、往生论注卷下、维摩经义记卷四末、法华经文句记卷四中)p5787
FROM:【佛光大辞典】

【实相】
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经云:“实相无相无不相。”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7 19:37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4 编辑

五、韦提希夫人与侍女听闻佛宣说的观想极乐世界十六观后,心生欢喜,证得无生法忍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说完这些话,韦提希夫人以及五百侍女,听闻佛说的往生极乐世界的十六种观想后,马上就看到了极乐世界的殊胜美好的景象,
也看到了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身相,他们内心都生起无比的欢喜,赞叹这样的事情是从来都不曾遇到过的,
内心瞬间变得非常的清净,豁然大悟,证得无生法忍(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

五百侍女同时发起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愿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世尊全都给与他们作授记,他们都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而且往生到极乐世界后能够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即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
这时无量诸天天人们也都发起愿求无上道之心

【词解】
【无生忍】
  谓七地、八地、九地菩萨,妄惑已尽,了知诸法悉皆不生,故名无生忍。(七地即远行地,八地即不动地,九地即善慧地。)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odhi,巴利语 anuttara-samma^sambodhi 之音译。略称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译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正真道、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乃佛陀所觉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圆满之意。以其所悟之道为至高,故称无上;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故称正遍知。大乘菩萨行之全部内容,即在成就此种觉悟。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则译为“无上正真道意”。
 又梵语 anuttara-samyak-sam!buddha,音译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译为“无上正等觉者”。此系佛陀之尊称。又可省略阿耨多罗,而仅作三藐三佛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大智度论卷二、卷八十五、往生论注卷下、法华经文句卷二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慧苑音义卷上、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参见:正遍知)2001、“正觉”2005)p3674
FROM:【佛光大辞典】

【诸佛现前三昧】
 (术语)见十方世界诸佛,现显自己前说法之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上道心】
 (术语)愿求无上道之心也。观无量寿经曰:“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作者: 光明遍照    时间: 2025-3-17 19:46
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3-17 20:01 编辑

六、世尊告诉大家这部观经经名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命名这部经?这部经的深妙要义,应当如何受持?佛告诉阿难:这部经的经名叫做:《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叫《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应当受持,不要忘记,受持修行这三昧的人,往生到极乐世界后现身就能看到无量寿佛以及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如果有善男子以及善女人,只要能听闻到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菩萨名号、大势至菩萨名号,就哪呢个消除无量劫以来造下的生死之罪,更何况能够自己忆念佛号!如果能够称念佛号的众生,那么这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华(即白莲花,生污泥中,而开洁净之花,往往代表清净、庄严、无染、圣洁、光明之义),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做他最要好的朋友,在修行的路上时时护念着他,并且一定会往生到阿弥陀佛的净土中


【芬陀利华】
也可称芬陀利花,即白莲花,是梵文puṇḍarīka的音译。莲花是一种生于沼泽之宿根草本植物,通常于夏季开花,生污泥中,而开洁净之花,往往代表清净、庄严、无染、圣洁、光明之义。
——摘自百度

【胜友】极其要好的朋友;益友
© 汉典

【佛家】
 (术语)佛之净土也。观无量寿经曰:“当坐道场生诸佛家。”观经散善义曰:“即入诸佛之家,即净土是也。”【又】初地以上为佛家。观经慧远疏曰:“不思议佛法,是佛住处,名为佛家。初地已上,入佛家中。依之趣行,名生佛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尊者:你要好好记住受持我说的这部经文,受持这部经文,就是在受持称念阿弥陀佛佛名
佛说完这些话时,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以及韦提希夫人等,听闻佛这么说,内心都非常的高兴
这时世尊,移步到虚空中来到了耆阇崛山中住处,这时,阿难尊者就广泛的为众生演说佛宣说的这部经文,
无量无数的人、天人、、龙、神、夜叉,听闻到佛所说的这部经文后,内心都生起很大的欢喜心,都恭敬的礼拜佛后各自回到自己的住处

(本篇暂时学习完毕,深深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www.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