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31 23:01 编辑
(14楼 用时,约3小时)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要知道,您坐道场(指修道之行法),在修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销落种种的妄想妄念,其念若已尽,则种种离念(即脱离外在的尘境),那么,则一切精妙明了,耳根不被动静所转,意根不被忆念遗忘所动,然后就安住于此处,入正定三摩提。 不过,此时就像一个明目人,处在大幽暗之中,虽精性妙净,然而心尚未发光,所以是有所障碍和限制的,这个称为色阴区宇。 如果眼睛及环境一切皆明朗,十方洞开无碍,也不会有幽黯,没有任何障碍或限制,就称为色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劫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皆是诸想交固(妄想相之结合)而成就这个色身的,也就是说,众生坚固的无明妄想而把自己给限制及障碍住了。
【道场 】 (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区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ㄩ ㄩˇ, 1.疆土。《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垧场区宇,恢胎旷荡。」北周.宇文护〈报母阎姬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 2. 宫殿屋宇。《文选.班固.西都赋》:「区宇若兹,不可殚论。」
【五妄想 】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FROM:【佛学常见辞汇】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在此时还要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性。渐渐地,当四大(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已不构成牵制时,就在突然之间,身体就能够超出这个障碍,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前境』, 其实这种修行上的功夫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四大 】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FROM:【三藏法数】
功用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ㄥ ㄩㄥˋ, 1.治事的绩效。《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2.功夫。唐.柳宗元〈叠后〉诗:「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3.功利。《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 4.人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5.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及所能产生的效能。如:「这种机器有什么功用?」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身体内清澈明见。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伸手往自己的身体内抓出了蛲虫回虫,然而,身体外表却没事,也没有任何的伤毁,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形体』, 其实这种精妙功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内外专精努力、深入探究。这时的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其余的皆相亙涉入为宾主。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从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是听到十方同时敷演深妙的义理,这个就称之为『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其实这个善种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密义 [佛光大辞典 指深奥祕密之义理。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p4494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接着又以此心,令其澄露皎彻,从内散发出光明,遍照十方而呈现阎浮檀紫金色,所有一切众生皆化为如来。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毗卢遮那佛位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着,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心魂灵悟所染』,心光发出光明遍照世界的境界。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阎浮檀金 】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不停地观察自心,其间种种的抑制、降伏、制止和超越。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十方虚空呈现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又不亙相混杂,无论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各各颜色都纯净地呈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抑按功力逾分』。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相关及延伸阅读:
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