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6 15:49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30分)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 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学习解说】 阿难! 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如果能够作到身心无杀、盗、婬,也就是前面讲的三个决定清净明诲已持戒圆满,但倘若行者本身犯有大妄语,那么,就难以成就真正清净的三摩地,反而会成爱(随顺贪欲,迷于事)见(迷于理,起诸邪见)魔,失去成就如来的因地本心。 大妄语,也就是未得圣法却说已得,未证圣果却说已证,由此起增上慢之心, 或是求世间尊胜第一,就在他人面前讲说(或暗示,或令他人领会),说他自己已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其用意就是为了让众生对他礼拜忏悔,贪求世间种种供养。 像这类大妄语的人,是一颠迦(又称一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极难成佛之意),消灭成佛的因地种性,这就像用刀子割断多罗树,就不可能有机会再发芽及生长了。佛记是人永断善根,也不会再有正知见了,往后还会在三恶道的生死苦海中流转,既是如此,更不会成就真正的三昧了。
未得谓得 [佛光大辞典] 指未得圣法而谓已得,由此而起慢心,为一种增上慢之心。其同类用语尚有未见谓见、未知谓知、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经论中常以此类用语形容尚未完成修行境地,却生起自大自是的傲慢心之修行人。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七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十诵律卷二、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大乘义章卷五末〕(参阅「慢」5812、「增上慢」5965) p1936
未得谓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己未得圣法,而谓已得,因起慢心,谓之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为证。」大乘义章五末曰:「增上慢者,实不得圣而谓已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著述部.唯识学探源 相宗十讲.相宗十讲-百法入门讲话》 增上慢:甚么叫做增上慢呢?这正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没有得到菩提涅槃之法,妄谓已得;没有证到三乘正果,妄谓已证。这比前面的慢、过慢、过过慢三种更加厉害啊。因为前面不过在劣、等、胜三种上起慢,现在根本上,未得说得,未证说证,这岂不是更荒唐吗?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般若藏.经部.大般若经十七.卷第四五一》 「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济拔如是诸有情类,令其弃舍增上慢结?』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增上慢者,一切有情离增上慢。』善现!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净土藏.著述部.净土境观要门外九部.佛堂讲话卷一》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已竟圆满了。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进,虽不敢说人人皆得证道,但总有些人证得的。或者证得理一心不乱,或者证得事一心不乱,或者亲见西方三圣尊相,或者亲闻三圣演说妙法,或者得见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七宝行树,种种庄严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净境,或者乍睹圣相,乍见光明。总之,凡真实用功者,必有所证,必有所得,决定功不唐捐的。 [p363] 然而尚有二事,须请诸位注意:第一、虽然念了七天佛,可是并未证得甚么功夫,亦未得见甚么境界,如是即不可妄言证得,须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是犯根本戒的。若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是小妄语。犯了小妄语,尚可以求忏悔,还复清净;倘若犯了大妄语,则不通忏悔,一定要堕地狱的。诸位想想看:我们念佛不能念到西方去,反而念到地狱里去了,岂不太冤枉吗?我尝研究,有些人欢喜胡说功夫,乱道境界,是甚么道理呢?是为骗做官吗?是为骗发财吗?我想很少有这种人,大都为的虚荣心,要面子而已。诸位再想想看:我们念佛修行,原为舍妄归真,倘若为虚荣面子,岂非妄上加妄吗?所以奉劝诸位,切不可胡说乱道,要假面子,犯大妄语。 [p364] 第二、确实得到功夫,见到境界,但亦不可随便向人说。这一种规矩,尤须切记的!这又分两种:第一、须知人;第二、须知时。知人者:可以向行解并重的良师善友谈说,以求印证,而免错误。知时者:即是预知时至,这时候可以把一般道友、信徒通统招集来,告诉他们,自己得的甚么功夫,见的甚么境界,借以引人发心办道。说完了,就要准时往生的。举个例说: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圣相,从未向人说过,第四次见到圣相时,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七日之后,就要往生西方了,他纔向弟子们说出来。到了第七日,果然往生了。如其本传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这就是祖师留下来的好模范。我们跟着祖师学就对了。
【阐提 】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
【阐提 】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一阐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Icchāntika,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涅槃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同二十六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涅槃经疏十曰:「古来云:阐提具含众恶,不知的翻,唯河西翻为极欲,言极爱欲之边,此即于总恶之内,取一事为翻。例如涅槃名含众德,亦无的翻,而翻为灭度者,亦是总中取此一事为翻。」新称,一阐底迦,译曰乐欲,乐生死之义。见「阿颠底迦」条。又作一颠迦。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长水之义疏曰:「一颠迦,即断善根者。」
【多罗 】 (杂语)Ta%ra%,又作呾囉。译曰眼,眼瞳。苏婆呼经下曰:「多罗,此云妙目精。」大日经疏五曰:「多罗,是眼义。」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中曰:「多罗,周云瞳子。」梵语杂名曰:「眼睫砂吃刍钵呾囉。」演密钞七曰:「呾囉,此译云眼。」【又】(植物)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玄应音义二曰:「多罗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轮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慧苑音义上曰:「其形似轮榈树也,体坚如铁,叶长稠密,纵多时大雨其叶荫处干若屋下,又或翻为高竦树也。」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俱舍论曰:「大师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学习解说】 我(世尊)入涅槃之后,将会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化身生于末法之中,示现种种形象来度化在生死轮回流转中的众生,有的是示现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相、官吏、童男、童女,甚至是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众生作朋友或同事(同事摄),和众生打成一片(形容彼此亘动及关系都很好),取得众生信任,然后在合适因缘下,对契机之众生,称扬赞叹一切众生悉可成佛的教法,也教导众生,令其身心入正定三摩地。但这些菩萨和阿罗汉绝不会随便透露他们的真实身份,若真的有需要(指说出来可以进一步利益众生),只有在他们命终之时才会私下密有表示,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透露他们真实身份的。 所以,绝对不会像有些人以此到处表示高于凡夫的身份来历或显示已证得的果地境界等,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白衣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adāta-vasana,巴利语 odā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着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着白衣,故亦以白衣称之。然于我国及日本之服制,则又不同。据佛像帜义图说记载,白衣于我国为身分较低贱者所穿着,如仆役等。而于日本,则非高贵之人不得着白衣;平民仅于祭礼、丧仪之时,始着白衣,以表斋仪之洁净。盖此为日本之国风,故沙门虽着染衣,于礼佛式、入众法之时,亦必于法衣之下衬以白服。〔涅槃经会疏卷十四、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缁衣」5895) p2082
居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ś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 p3187
佛乘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buddha-yā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参阅「菩萨乘」5220) (二)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四○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法华玄义卷一、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三藏法数卷三十二〕 p2644
【密因 】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证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您教导众生修习正定三摩地,记得要跟众生说,第四条就是要断除诸大妄语,这就是现在及过去一切诸佛如来世尊所说的,第四个决定(一定不变,不可更易的)清净明白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阿难! 也因此,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这就像把人粪雕塑成栴檀的形状,但人粪闻起来本来就是臭的,如要对此妄想能够闻到栴檀的香气,那是不可能的事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我(世尊)教导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行、住、坐、卧)一切行中都不能有虚伪造作不实,更何况是那些妄称已得到上人法之人? 例如穷人妄称帝王,穷人本来就不是帝王了,这只会让他自己带来杀生灭族之祸,何况是法王,如何妄自窃取佛的果位? 如是因,如是果,修行的因地不真,就会招致果报扭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若以此想要求佛菩提道果,这就像要咬自己的肚脐一样,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样,一切真实,那么,想要修行入正定三摩地,就不会有魔事的干扰和障碍的,这样的行者,终究会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 (名数)行住坐卧四种之作法也。见威仪条。
法王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rā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参阅「阎魔王」6340〕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参阅「大宝法王」906)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 p3339
相关及延伸阅读: 佛弟子有过失该如何? 云何[菩萨质直心]? ~ 大般涅槃经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如我(世尊)这样所说的,就是佛说的; 若不是这样说的(或毁坏佛这样说的),那就是魔王波旬所说的。
相关及延伸阅读: 佛弟子可以自称是佛菩萨转世吗?先让我们看看佛经怎么说 #2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菩萨戒故,如来正法久住不灭,诸恶比丘渐就损减~菩萨善戒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