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 13:23:44 | 只看该作者

或有说言:一切微尘次第而住,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有作,况有无作?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因有果,无因无果。如面水、镜则有像现,离面无像。

作亦如是,从身有作,从是作法则出无作,如面水、镜则有像现。譬如有人,发恶心故则恶色现,发善心故则善色现,作以无作,亦复如是。若因善业得善妙色,若因恶业得粗恶色,作以无作,亦复如是。

若以念念常灭无有作无作者,如先所说灯、河等喻,虽念念灭,以二谛故,说作无作。微尘虽复次第不住,亦复不破世谛法也;正以微尘次第得名。


[学习解说]:

或者有人说:一切微尘因次第住,同时又是念念坏灭的,既然已经坏灭了就是无住,如果不住连有作都不存在,何况是无作呢?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法有因有果,也有无因无果,比如有水、有镜子还要有人脸才能令影像显现,如果没有人脸就不会有影像显现。

作罪也是一样,因为身体有作才会有无作罪,比如面容、水和镜子,才会有影像出现
譬如有人心生恶念就会面露恶相,如果心生善念就会面露善念,作罪与无作罪也是同理
如果善业得善果报,恶业得恶果报,那么作罪与无作罪也是这样

如果念念无常坏灭,无有作罪及无作罪,现前所说灯和河的比喻,虽然念念坏灭,但是因为有真谛与俗谛的缘故,所以说有作罪和无作罪,微尘虽然念念坏灭,但是不会破坏世谛法


名词解释:

【微尘】
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p5445 FROM:【佛光大辞典】

【二谛】
指真谛与俗谛。并称真俗二谛。谛,谓真实不虚之理。真谛,梵语 parama^rtha-satya,巴利语 paramattha-sacca,又作胜义谛、第一义谛,即出世间之真理。俗谛,梵语 sam!vr!ti-satya,巴利语 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间之真理。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谓,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间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译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义于大小乘诸经论所说不一,玆将其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说:(一)原始佛教之经典如阿含经中,所说之四谛(苦、集、灭、道)颇多,然甚少论及二谛,仅于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经中举出“真谛”一词,然未与俗谛并用。又于增一阿含经卷三载有“二谛”一语,惜其内容不明。
 (二)俱舍论卷二十二不仅举出真俗二谛之名,且举例说明其意义。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状态一旦毁坏,则不能再称为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胜慧分析之,即成为“色、香、味”等各种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称为水、火等。凡此,给予假名(施设有),而为世间一般常识所认可者,称为世俗谛。对此,色、香、味等乃构成万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态纵然碎至极微,或以胜慧分析之,其本质恒常存在而不变,故被视作出世间之佛教真理,称为胜义谛。
 (三)据成实论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说,色、香、味等法与涅槃俱为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种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缘和合,仅有假名而无实体,故称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蕴和合而成,故亦属俗谛。
 (四)经部主张,依无漏之出世间智及后得之世间正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胜义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认可之诸法,称为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之说,以世间常识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间一般约定俗成之道理等,称为世俗谛;依无漏之圣智所澈见的真实之理,称为胜义谛。
 至于苦、集、灭、道四谛与真俗二谛之关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极纷歧,有主张苦、集为世俗谛,灭、道为胜义谛;有主张苦、集、灭三谛为世俗谛,仅以道谛为胜义谛;有主张四谛均为世俗谛,而以“空”、“非我”为胜义谛。大毗婆沙论则主张四谛各具世俗与胜义二谛。
 <二>大乘经典有关真俗二谛之说甚为丰富,历来诸家亦各创新义,互别门户,颇有兰菊竞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槃经卷十三圣行品谓,一般世人所能知者为世谛;出世之人所证知者为第一义谛。复次,“有名有实”者为第一义谛,“有名无实”者为俗谛。如四谛之理为第一义谛;旋火之轮、热时之炎、乾闼婆城、龟毛、兔角等则为世俗谛。
 (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之说,一切事物无固定不变之本性(即实体、自性),为无生无灭之空;了知此等空无之理,是为第一义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为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须于假现之事物上显现,而由其相依相待之关系产生认识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为世俗谛。世俗谛虽为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趋近胜义谛。例如吾人之言语、思想、观念等,均属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语、思想、观念等世俗谛,则无从向众生解说超越世俗谛之第一义谛;而无法了知第一义谛,即无法证得涅槃。
 (三)仁王般若经卷上二谛品中,更进一步举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说,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别;但若以真实智慧观照之,则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现。
 (四)三论宗之说,我国自从成实论与中论之讲习展开之后,有关二谛之论究极为兴盛,三论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详述古来对于“二谛之体”之十四家异说,其中最具代表性者为如下三说,即:(1)二谛之体为一,(2)二谛之体个别,(3)二谛之体为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论卷一揭出“于教二谛”与“四重二谛”之说,以赅摄各种二谛之教说。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与“教之二谛”(教谛)。分别言之:(1)“于”,即“所依”之义,系指诸佛说法所依之六尘境界(即现实之世界)。同一六尘境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称为“于俗谛”;圣者灼鉴,知其为空,称为“于真谛”。于谛复分本末二种,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诸佛乃依之而宣说教法者,是为“所依于谛”(本);听闻诸佛说法,而众生得以理解者,是为“迷教于谛”(末)。(2)“教”,即“能依”之义,系指诸佛依六尘境界所说之教法。宣说真空妙有之教,称为“教俗谛”;超越言语思虑而宣说无所得之理者,称为“教真谛”。上记之本末二种“于二谛”,与“教之二谛”,合称三种二谛。
 此外,又有说明毗昙、成实及大乘(二种)之四种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为俗谛,“空”为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说。(2)第二重以“有、空”为俗谛,“非有非空”为真谛,此系指成实家之说。(3)第三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为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为真谛。(4)第四重以前三重为俗谛,而以“言亡虑绝”之绝对境界为真谛。第三重与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论家、摄论家。
 吉藏评论历来之二谛说为“鼠喽栗二谛”(犹如老鼠食栗,尽食栗肉而残余栗皮;即指真谛为空,俗谛为假有之说),与“案菰二谛”(犹如探水取瓜,复将瓜沉入水中;即指以俗谛为假有,其“假有原来即空”为真谛之说)二种。
 (五)法相宗之说,窥基于所著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将瑜伽师地论卷六十四所举之四种世俗谛,与成唯识论卷九所说之四种胜义谛归纳成“四真四俗”(四胜义四世俗)之四种二谛。
 详言之:(1)瑜伽师地论举例谓,“瓶”与“我”等并无实体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视为实有,遂依照世间一般之见解给予假名,称为世间世俗谛。相对于此,成唯识论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系由因缘所生者,虽会崩坏(故称世间),但因有实体与作用,圣者依后得智即可了知,称为世间胜义谛。窥基乃归纳以上二说,而以二谛之“体”之“有”、“无”立二谛之别,称为名事二谛。名,指有名无实,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实之现象之存在。(2)瑜伽师地论谓,五蕴等事乃本来之道理,因有差别,故其相可以判然别之,称为道理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四谛之理虽有迷悟因果之别,但依无漏智即能了知,称为道理胜义谛。窥基乃依“事”与“理”立二谛之别,称为事理二谛。(3)瑜伽师地论谓,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趋入涅槃,但须假藉言说以说明迷悟因果之差别,始能了知其相,称为证得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我空”与“法空”之二空真如须由圣者之智慧观照始能彰显其真实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称为证得胜义谛:窥基乃依道理之“浅”、“深”立二谛之别,称为浅深二谛。(4)瑜伽师地论谓,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为法,仅由圣者之智慧所证知,故须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语表诠其道理,称为胜义世俗谛。对此,成唯识论谓,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语思虑之绝对境界,乃圣者之根本无分别智所证悟者,称为胜义胜义谛。窥基遂依“言诠”与“超言诠”立二谛之别,称为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间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胜义谛中之胜义胜义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三世俗谛、三胜义谛本为同一,但由于自真俗两面而观,故有所别。
 (六)地论宗之说,慧远(净影寺)于所著大乘义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显实宗等四宗之名,以说明二谛之义有深浅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说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张事理相对,而以“事”为世谛,以“理”为真谛。例如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碍,是为世谛;无常、苦等十六圣谛彼此相通,是为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对立其教说,故又称因缘宗,属于小乘中之浅说。(2)破性宗,系指成实宗。此宗以“因缘生之假有”为世谛,以“无自性之空”为真谛,又称假名宗,属于小乘中之深说。(3)破相宗,系指三论宗。此宗以“一切诸法妄相之有”为世谛,以“无相之空”为真谛,又称不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浅说。(4)显实宗,系指慧远自身所属之地论宗。其要旨可分为依持与缘起二义。自依持之义而言,以妄相之法为能依,乃妄有理无之世谛;以真如为所依,其相虽空,然有实体之存在,故为真谛。自缘起之义而言,真如之自体即为真谛,其依缘起所显出之迷悟世界则为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体,故称真宗,属于大乘中之深说。
 (七)天台宗之说,天台大师智顗于法华玄义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三种被接,判立“七种二谛”之说:(1)藏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实生实灭之实有法”为俗谛,以“灭了此实有法而归于空无之理”为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说,又称生灭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诸法为因缘所生之幻有法”为俗谛,以“既非实有,故即是空”为真谛。系指通于声闻、缘觉、菩萨等三教之说。又称无生二谛。(3)别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为真谛。此系别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又称含中二谛、单俗复真二谛。(4)圆接通之二谛,以“诸法为幻有”为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诸法趣入空而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通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接通二谛同称含中二谛。(5)别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为真谛。此系别受大乘菩萨教说之二谛。又称复俗单中二谛、无量二谛。(6)圆接别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不有不空、诸法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此系圆教接于别教所说之二谛。与别教二谛同称复俗单中二谛。(7)圆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为俗谛,以“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为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别立中道,有空中三谛隔历,是为俗谛;不偏有空中,三谛相即,圆融无碍,是为真谛。此即天台圆教之二谛,又称无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议二谛,其真俗二谛,互为一体,圆融不二,其体为中道,此乃历来各家所未论及者。
 (八)末法灯明记转用二谛之意义,称佛法为真谛,王法为俗谛。日本净土真宗承袭此说,谓宗教之信仰(安心)面为真谛,世间之道德面为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资之关系。(菩萨本业璎珞经卷上、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辩中边论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六、大乘庄严论卷二、成实论卷二无相品、卷十五见一谛品、杂阿毗昙心论卷十、摩诃止观卷三上、四教义卷一)p244 FROM:【佛光大辞典】



==========


[学习笔记]:

今天学习的内容(古文)、包括很多名词末学都读不明白,所以对于整段经文的理解和思惟(和查找)时间用去了很多,学生深知这都是因为实修和智慧不足造成的,学生在此深深忏悔!

善知识教导过:
遇到任何问题或读经读不懂,那就先忏悔,这是基本素养 —— 修行的首要在于忏悔

回说,
其实古文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也不需要很深的古文能力,而且大多的时候是和「实修次第」有关
例如:「心」这个字,这不需要什么古文能力,能不能理解,理解体会有多深入,这是和「实修次第」有关
而且,佛经中大多没什么困难的古文,更重要的是深入经藏和实修后才能理解 ——
品读

所以,
佛法不是靠白话文来理解的,不是因为读不懂古文而不明白佛法
而是因为没有实修的智慧,所以才不明白经文的义理
有人以为看了白话文或看懂古文就已经懂佛法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而是靠实修才能真正体会经文的深义
真正透过实修就会和经文起相应,才会逐渐明白箇中道理
例如[心经]和[金刚经]的文字都很简单,但是义理深远
要解释[心经],其实要懂全部[大般涅槃经][楞严经][大般若经]才行
不然[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就讲不清楚了
所以[心经]可不是像一般人所看到的那样简单,[心经]其实很难很难 ——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196#

因此想要读懂佛经,必须在
生活上落实实修,
这样佛经的义理才会真正明白 ——
[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196#

另外还要有
「信心」和「愿心」,如果没有「心」和「愿」,也不可能深入,
就算做一般世俗知识性的研究,没有真心和实修的体会,就容易错解或凡夫解

所以,「学识能力」和「实修次第」或「资质根器」可能会影响修行的效率,
但是,「发大心」和「发大愿」,「勇猛心」突破,「精进心」坚持,「法忍心」安忍,这些才是增上修行的最最关键
也就是常说的: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一切随心转 ——
品读

这样才能逐渐并正确认识清楚和明白佛法法义与法理!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09:54: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3 10:00 编辑

(接续楼上~182楼~183楼共用时约4小时)


父母、罗汉,其有杀者,得无量罪;
父母罗汉及以他人,阴、界、入等等无差别,所以得重,以是福田,报恩田故。

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二字终不和合,义不可说,虽念念灭,亦名妄语,不破世谛。
犹如射箭,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到不到处;作以无作,亦复如是。
如舞独乐,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而能动转;作以无作,亦复如是。
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


[学习解说]:

如果杀父母、杀阿罗汉,将得无量罪
虽然父母和阿罗汉以及他人的五阴、十八界、六入都是等无差别,但是因为他们是众生报恩田的缘故,所以将得重罪

比如射箭,虽然念念坏灭,但是因为身业确实将箭射到了远处,所以有了杀罪和作罪
比如跳舞,虽然念念坏灭,但是因为身业的缘故令身体可以转动,所以作罪和无作罪也是同理
又比如旋转火轮,虽然念念坏灭,但是因为身业的缘故使火形成圆形



初发心异,方便心异,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缘生于无作;
如威仪异,其心亦异,不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

若身作善,口作不善,当知是人,获得杂果。
若身善业有作无作,口不善业唯有有作无有无作,当知是人唯得善果,不得恶果。

是故经中说七种业有作无作。如人重病,要须众药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
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学习解说]:

如果身作善事,口作不善事,将会获得杂果
因为身作善业将来一定会有有作和无作业,口如果作不善业只会有有作业,不会有无作业,所以此人将来只会得到善果报,不会得到恶果报

因此经中说七种业有有作和无作两种业
比如重病的人,需要用很多种药一起治疗,缺少一种就无法治病,为什么呢,因为病重的缘故
一切众生也是同理,因为各种恶业深重的缘故,需要很多戒律才能治好愚痴无明的业障病,缺一不可



善男子!众生作罪,凡有二种:一者、恶戒,二者、无戒。
恶戒之人,虽杀一羊,及不杀时,常得杀罪。何以故?先发誓故。
无戒之人,虽杀千口,杀时得罪,不杀不得。何以故?不发誓故。
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


[学习解说]:

善男子,众生作罪有两种:一种是恶戒;一种是无戒(自始未受戒者,称为无戒)

持恶戒的人虽然只杀一只羊、或者不杀时,也常常会得到杀罪,为什么呢,因为先前有发恶誓的缘故

未受戒的人虽然杀了一千口人,但只是杀的时候有罪,不杀时没有罪,因为先前没有发恶誓的缘故

因此一切善法及不善法,心为根本


名词解释:

【无戒】
依法领纳戒体,称为受戒;受戒后毁坏戒体,称为破戒;自始未受戒者,称为无戒。无戒之僧,称为名字比丘(梵 sam!jn~a^-bhiks!u)。(十诵律卷一、俱舍论卷十五)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 09:56:06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因根本故,说诸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
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足,则不得戒。
譬如钻火,有燧、有力、有干粪草,然后得火,若少一法,则不得火,戒法亦尔。
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毁、皆随于心;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
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若从他得,名为受戒。
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师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


[学习解说]:

因为心是罪业的根本原因,所以比丘犯戒有两种:一种是身犯;一种是口犯,没有心犯
如果受戒的时节不具足、支不具足,就不能得戒
好比钻木取火,要有燧、有力、有干粪草,才能取到火,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成功取火,戒法也是一样

不论受戒者,或得戒、或舍戒、或持戒、或毁戒都是由心而起,如来因为了知一切法性,所以为众生制定了这些戒律
如果有人因为思惟善业缘故故不造作恶业,这就叫做如法持戒;如果从他人得戒,就叫做受戒
如果有人说离开戒律的受持也有功德的话,那么所有恶兽、狮子、虎、狼也应该有功德,实则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以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
是故经中说恶律仪:一者、畜羊,二者、畜鸡,三者、畜猪,四者、钓鱼,五者、网鱼,六者、杀牛,七者、狱卒,八、畜猎狗,九、作长摾,十、作猎师,十一、咒龙,十二、杀人,十三、作贼,十四、两舌,十五、以苦鞭挞、枷锁、押额、铁钉、烧炙加人。


[学习解说]:

因此,受持善戒者能得到无量福德,受恶戒者能无量罪业

因此经中说恶律仪有:一畜养羊,二畜养鸡,三畜养猪,四钓鱼,五网鱼,六杀牛,七作狱卒,八畜养猎狗,九作长摾,十作猎师,十一咒龙,十二杀人,十三作贼,十四两舌,十五鞭打他人、用枷锁限制犯人、用烧红的烙铁往人身上贴

[学习笔记]:

当末学读到佛弟子为什么不能畜养动物时,自己在心里想:如果没学佛或者没来到清净光明净土,肯定不知道其中缘由
不过,现在因为有学习清净光明专辑,所以当读到这些经文时,末学并不会感到怀疑和困惑
并由此体会到将佛经与清净光明专辑结合起来相互参考学习真的很有必要,(在此深深感恩善知识分享和教导):

为什么佛弟子不可以畜养动物或宠物呢?或驯兽或杀害动物?
这是因为佛教讲~


1.[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指有情众生),所以禁止不平等的对待
任何动物和人类都是平等一如的,我们没有权力去剥夺它们的自由
驯兽本身就是一种不平等对待,过程中必定有贪念嗔念痴念的行为,所以应该避免


2.一般人畜养动物容易形成贪着,就是把动物变成宠物,内心养成贪爱欲念,也形成烦恼
豢养宠物容易生情生爱,形成杂染业,宠物一般比人类存活的时间短,待到老死到来时,我们会放不下.

3.依照菩萨戒,不能豢养动物. 因为,很多动物是肉食的,需要其他动物肉为食,养这些动物是间接杀生.

4.若是杀害或宠爱动物,这些众生心念和行为上的相互干扰执着都会产生因果业报,
所以应该断除杀念和爱欲,才能脱离轮回
因此,对于可怜的动物,我们应该本着上述和下面原则来救助他们

1、别溺爱:动物生于恶道,若溺爱过分,让其痴守牲畜之身,反是养者做业。

2、素食喂养、不要圈禁:它们能忍受的话,就是有缘向佛,若不能忍受,让它们自由而去。

3、随缘救助:不要主动去找宠物饲养 —— [略说]佛教徒可不可以养宠物,或驯兽呢?

相关经文~
在家菩萨戒畜猫狸戒第十五:「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第十六条畜养畜兽不净施戒:「若优婆塞、优婆夷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羊、骆驼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优婆夷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佛遗教经》(佛垂涅盘略说教诫经)云:汝等比丘....,持净戒者,不得贩卖贸易,安置田宅,畜养人民、奴卑、畜生,一切种植及诸财宝,皆当远离




国王、大臣、受寄抵谩不知恩者,恶性恶心大恶村主典税物者,毁戒比丘心无惭悔,如是之人,皆无戒也;
虽复不名不善业道,而得大罪。何以故?尽寿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从人受,则不成就。
如是恶戒四时中舍:一者、得二根时,二者、舍寿命时,三者、受善戒时,四者、断欲结时。


[学习解说]:

另外,如果国王或大臣受寄抵谩不知恩者、向村民征税的恶心村主、毁戒后心无惭愧和忏悔的比丘,这些都是没有受戒的人

虽然他们这样不叫做不善业道,但是同样将会得到大罪,因为尽形寿造作的缘故,这些恶事如果不立誓言、不从他人受戒,就不会成就

这些恶戒可以从四个时候舍弃:一是获得二根时;二是舍寿命时;三是受持善戒时;四是断除欲结时


名词解释:

【二根】
<一>利根与钝根。(一)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二)钝根又作下根,乃根性迟钝难开悟者。(无量寿经卷下)
<二>正根与扶根。(一)正根又作胜义根,乃五根之本体,四大种所造之净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有发识取境之用。(二)扶根又作扶尘根、浮尘根,乃外形可见之眼等五根。此根唯为正根之依处,虚假不实,无发识取境之用。
<三>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楞严经卷九、俱舍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p208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4 09:07:3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84楼共用时约4小时)


或有说言:如善戒具足,恶戒亦尔。是义不然!何以故?恶戒易得故,一因缘得故,所谓立誓。善戒不尔,有五方便,所谓五根,是故难得;以难得故,要须具足。

[学习解说]:

或者有人说,善戒需要具足而得,恶戒也是一样,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因为恶戒更容易得,善戒不容易得,因为恶戒只要一个因缘就能得到,比如立恶誓

但是善戒不同,善戒要有五根才能得,所以说善戒不容易得,因为难得的缘故所以才说需要具足



若有说言:优婆塞戒无无义语、两舌、恶口,是故优婆塞戒、八戒斋法、沙弥、比丘、不具足得。是义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净口业故。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说:优婆塞戒没有无义语、两舌、恶口

所以优婆塞戒和八关斋戒对于沙弥和比丘来说不具足得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受持五戒能清净口业的缘故



若有说言:我受五戒净身、口、意,心若不净,当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人,受恶戒已,虽不杀生,是人常有恶戒成就。毁禁比丘亦复如是。何以故?受持戒已,一一戒边多业多果故。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物无量故,戒亦无量。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说:我受持五戒能清净身口意

但是要知道如果心不清净,五戒就不能具足

比如有人受持恶戒以后,虽然不杀生,但是常常会有恶戒成就,毁戒比丘也是一样

为什么呢,因为受持戒律后,每一戒都有多业多果的缘故



是善恶戒,俱有三种:谓上中下。若不受恶戒,虽多作罪不名恶戒。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作如是说。

[学习解说]:

不论善戒、恶戒都有上、中、下三种

如果能够不受恶戒,那么即使造作很多罪业,也不叫做恶戒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要尽形寿受持?而八关斋戒只需受持一日一夜?

应当这样回答:因为如来善知法相,通达无碍,所以这样说

[学习笔记]:

如来因为了知一切诸法实相、以及善知众生心性欲
会随顺众生根器因缘,为我们制定高中低各种不同次第的戒律
每个戒律都有每个戒律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令我们修行不断增上直至解脱

为什么要尽形寿受持五戒?

因为
修行的过程,
难免会因为世俗生活和工作上而有许多杂染妄想
难免会起贪嗔痴

这时候,如果不懂反观自照,随世俗习气起舞
如果您逐渐放纵自己的恶念邪念
逐渐给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找理由,找合理化
而偏离佛陀教导的正知正见
偏离五戒十善,偏离清净光明平等,
偏离生命和法界的实相观

这样就会逐渐增长自己的贪嗔痴习气和邪见
让自己离解脱的道路越来越远 ——
真实修,请随时正视心念

所以身为佛弟子,首先
应该从简单的佛法落实起
先做好最基础的五戒十善,才不会走偏 ——
修行应该由基础学起才不会走偏
再者,只要您逐渐尽量守五戒修十善
这样就可以帮助您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逆缘 ——
法门实修帖133#

另外,
如果不遵守五戒十善,心着贪嗔痴,那就会招引外表化为佛菩萨形象的外魔 —— 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所以,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 [必修]五戒十善

最后,从健康角度看:
佛法讲因缘——缘起,一切事情都是由不同的条件所结合而成的结果。疾病是什么因缘造成的呢?一般说来,一个人前世(或多世前)如果好杀生,伤害别人,那么这一生可能身体就不好。佛法讲五戒或十善,基本道理就是不伤害人或众生,不偷盗也是不伤害人家,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这样就不会伤害到自己。这些都是维护健康的基本来源 —— 雷久南博士研究的见证及其启示 ~ 业障与吃素

为什么要一日一夜受持八关斋戒,意义是什么?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目的是为了要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种出世解脱的善根。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关闭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淫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用这八种管道,关闭八种罪过,得到清净的戒体,此即八关斋戒的意义。

一般人误以为持斋就是吃素,其实持斋与吃素有所不同。吃素是以慈悲心为根本,持斋就是过午不食,是清净解脱,趋向涅槃的方法之一。受持八关斋戒,未来就能得到清净解脱的果报。—— 八关斋戒(惟觉法师)
如能守八关斋戒(上述五戒加过午不食、不睡高床、不涂胭脂不用香水),更可中和过去未守戒而造成的恶业,而且在这是积福积功德的一种好方法 —— 雷久南博士研究的见证及其启示 ~ 业障与吃素
受持八关斋戒,
这样可以帮助往生品位,能保持中品往生 ——
法门实修帖133#


名词解释:

【法相】
<一>诸法所具本质之相状(体相),或指其意义内容(义相)。唯识宗之特质在于分析或分类说明法相,故又称法相宗。(解深密经卷二“一切法相品”、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九、成实论卷一众法品、卷二“四法品”)
<二>指教义上之分齐、区别、纲要。
<三>指真如、实相。与“法性”同义。((参见:法性)3358)p337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二种:一、功德田,二、报恩田。坏此二田,名五逆罪。
是五逆罪,有三因缘:一者、有极恶心,二者、不识福德,三者、不见正果。
若人异想,杀阿罗汉不得逆罪,父母亦尔。
若无惭愧,不观报恩,心无恭敬,但作方便,不作根本,虽非逆罪,亦得大报。
善教授故,生怜爱故,能堪忍故,难作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报恩田。
若复有人杀父母已,虽复修善,是善无报。是故我说:人所荫处,乃至少时,慎勿毁折枝条花叶。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世间福田有两种;一种是功德田;
一种是报恩田,如果毁坏这两种福田,就是犯五逆罪
这五逆罪由三个原因造成:一是因为恶心;二是不认识福德;三是不见正果

如果有人心无惭愧、不观报恩、没有恭敬心,只修方便法不修根本法,这样虽然不算是犯五逆罪,但是也会得到大的恶果报
如果有人能够善心教授、有怜悯心、能堪忍、难作能作,不会惧怕受大苦,这样就叫作报父母恩德田
如果有人杀害父母以后,虽然也有修善,但是善业不会得报


名词解释:

【福德】
(术语)以名一切之善行。又以名善行所得之福利。无量寿经下曰:“福德自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福田】
梵语puN!ya-ks!etra,巴利语 pun~n~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毗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阇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p5852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5 08:10:59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85楼共用时约4小时)

善男子!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当作是说:若以异想异名杀父母不得逆罪;即昙无德。
或复说言:虽以异想杀于父母,故得逆罪;即弥沙塞。
或复有说:异想异名杀于父母,俱得逆罪;即萨婆多。
何以故?世间真实,是可信故,父母真实,想亦不转,恶心杀之,即得逆罪。
实是父母,无父母想,不发恶心,父母虽死,不得逆罪。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
一者:实是父母作父母想,二者、恶心,三者、舍心,四者、作众生想。
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则不成就。


[学习解说]:

善男子,我涅槃后,如果有人这样说:异想异名杀害父母,不得逆罪
或者说:异想杀害父母,得逆罪
或者又说:异想异名杀害父母,都得逆罪

为什么呢,因为世间关系真实可信的缘故
父母如果是真实的身份,那么恶心杀害者,就会得逆罪

假如父母是真实的,但是对方并不认识父母也没有对父母生恶心
虽然父母已经死亡,但是不得逆罪,为什么呢,因为逆罪需要具足四事:
一父母是真实的,并且认得确实是自己的父母;二是有恶心;三是有舍心;四是作众生想
具足这四事逆罪才成就;如果不具足这四事逆罪则不成就


名词解释:

【逆罪】
违逆道理,罪大恶极之罪,称为逆罪。逆罪将招致报应而入无间地狱受苦,故为无间业。逆罪,一般系指五逆罪而言。五逆罪加上杀阿阇梨、杀和尚,则成七逆罪,因犯此七逆罪者,不得受戒,故亦称七遮罪。七遮罪即:出佛身血(伤害佛身)、杀父、杀母、杀和尚、杀阿阇梨(杀师僧)、破羯磨转法轮僧(即以不正当之言论、行动,破坏教团之融和)与杀圣人等七种逆罪。((参见:五逆)1142)p4328 FROM:【佛光大辞典】

【说一切有部】
简称有部,别名说因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说一切有部】
梵名 Sarva^sti-va^din,巴利名 Sabbattiva^da。音译萨婆阿私底婆地。略称为萨婆帝婆、萨婆多、萨卫。全称阿离耶暮攞萨婆悉底婆拖(梵 A^rya-mu^la-sarva^sti-va^da)。意译圣根本说一切有部。略称有部、有部宗、有宗。又称说因部(梵 Hetu-vidya^h!)。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约于佛灭后三百年之初,自根本上座部分出。以主张三世一切法皆是实有,故称说一切有部。创始者为迦多衍尼子(梵 Ka^tya^yani^putra,纪元前后。又作迦旃延尼子)。据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等载,佛灭后,上座部由迦叶、阿难至优婆掘多,皆唯弘经教,至富楼那始稍偏重毗昙,至迦多衍尼子则以毗昙为最胜,而专弘阿毗昙,遂与上座弟子对立,导致分裂。盖上座部各派一般以经、律为主要依据,此派则主要以阿毗达磨论书为依据。
 迦多衍尼子著有阿毗达磨发智论,立八犍度,判明诸法性相,为此派著名论师。其后有五百阿罗汉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解释阿毗达磨发智论之文义,集此派教义之大成。复因大毗婆沙论文义广泛,卷帙繁多,后世遂有其简略本及纲目书之创作,现存中译本纲目书有:尊者法胜所著之阿毗昙心论、优波扇多之阿毗昙心论经、尊者法救之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世亲之阿毗昙俱舍论三十卷、众贤之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八十卷及阿毗达磨显宗论四十卷等。其中,俱舍论系以经部之义批判大毗婆沙论之说;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则祖述旧义而破世亲之说。此外,众贤之师悟入著有入阿毗达磨论一卷,佛陀驮娑、德慧、安慧、称友、增满诸师亦各作俱舍释论,显彰此派教义。此派之根本阿毗达磨七论,即指集异门足论(作者舍利弗)、法蕴足论(目犍连)、施设足论(迦旃延)、识身足论(提婆设摩)、界身足论(世友)、品类足论(世友)、发智论。其中前六论称为“六足论”,发智论则称为“身论”。在三藏中,除特别侧重阿毗达磨之外,另亦传持十诵律;此律典由后秦弗若多罗、鸠摩罗什共译之,凡六十一卷。此外,由我国所译出之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九卷、萨婆多毗尼摩得勒伽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五十卷、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二十卷等,亦属此部派之律。
 此派之传承,依三论玄义所载,优婆掘多以下,富楼那、寐者柯、迦多衍尼子等次第相承;出三藏记集卷十二萨婆多部佛大跋陀罗师宗相承略传中,则列举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波掘至佛驮悉达等五十四人。上举虽未必依照出世年代之顺序排列,但依之亦可略窥其传承之梗概。其主要教说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三世实有”,即“时一切有”,谓过去、未来与现在相同,皆有实体。“法体恒有”,即“法一切有”,以五位(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七十五法分别诸法之种类,认为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不相应行法四者皆属有生灭变化之有为法;而择灭无为(涅槃)、非择灭无为及虚空无为则为超越时空、无生灭变化之无为法,有为法与无为法均有实体。又主张佛之生身定为有漏,且佛之说法中有无记语,唯以八正道为正法轮之体,反对佛身有量、数、因之三无边,谓出现于伽耶之身,化缘尽时,则永入寂灭。复谓菩萨满三祇百劫,渐至忍位,一刹那之心能知四谛,但仅能知其总相,而不知其差别相。此外又主张初果无退、后三果有退,谓阿罗汉亦有“退”之义,及反对心性本净等。
 此派以迦湿弥罗国为中心,于健驮罗、中西印度及西域等地,皆曾盛极一时,为小乘二十部中最具优势之一派。此派之论书,我国传译甚早,南北朝时代称之为毗昙宗,与代之而起之俱舍宗同为小乘佛教之代表。(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舍利弗问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十八部论、部执异论、四谛论卷一、佛性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三、异部宗轮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俱舍论宝疏卷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巴利文论事(Katha^ vatthu))((参见:上座部)719、“小乘二十部”928)p5919 FROM:【佛光大辞典】

【弥沙塞】
(流派)Mahis/a%saka%h!,律部之名。译曰化地。就宗计而义翻为不著有无观。优婆鞠多五弟子之一。此律主之部宗称为弥沙塞或化地部。律本名五分律。支那译有三十卷。律藏分派五部之一也。又小乘十八部中有化地部,佛灭三百年中自一切有部别立者。玄应音义二十三曰:“化地部,第三百年中从一切有部出也。梵言摩醯奢娑迦,亦言弥喜舍娑柯,此云地,亦教地,或言正地,人名也。但此罗汉在俗为王国师,匡化土境,故名化地。今入佛法,佛法如地,又匡化之,故以名也。旧名弥沙塞者,讹也。”可洪音义三曰:“弥沙塞,律部师宗名也,亦云弥沙翼,亦云弥嬉舍娑柯,此云化地。”南山戒疏一上曰:“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拾毗尼义钞上一曰:“弥沙塞,此云广解义,亦名不著有无,法名五分。”又曰:“弥沙塞者,人名。此人禅思入微,究畅玄旨,著青袈裟。”大集经二十二曰:“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读诵书写,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当弥沙塞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昙无德】
梵名 Dharmaguptaka,巴利名 Dhammagutta, Dhammaguttaka, Dhammaguttika。为小乘二十部中法藏部之祖。又作昙摩鞠多、昙摩德、昙摩屈多迦、达摩及多。意译作法正、法镜、法藏、法护、法密。系佛陀入灭后百年顷,付法藏第五世优婆鞠多五弟子之一。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上(大四○·一七六中):“昙无德,亦云昙摩鞠多。此翻法正,亦云法护、法镜、法密。”另据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大一三·一五九上):“我涅槃后有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解义,颠倒宣说,以倒解说,覆隐法藏,以覆法故,名昙摩鞠多。”是以“昙摩鞠多”为覆法之义。
 优婆离于首次结集律藏时,由其分为八十次诵出根本律制,此即八十诵律,后经传承发展,昙无德乃从八十诵律采集而建立一部,称为昙无德部,又称法藏部。所传之广律为四分律,为五部律之一,故所谓四分律宗,即指昙无德律宗,以昙无德为开祖,而由唐代道宣大成之。又四分律大弘于我国,故于我国佛教史上,单说律宗时多指四分律宗;复因道宣长居终南山弘传律法,故又称为南山律宗。此即昙无德部发展之结果。(四分律饰宗义记卷二本、可洪音义卷三)p6232 FROM:【佛光大辞典】




若为怜愍故,若为恭敬故,若为受法故,若为怖畏故,若为名称故,授与死具,虽不手杀,亦得逆罪。
若为他使令杀父母,啼哭忧愁而为之者,如是罪相,初中后轻。
欲杀父母,误中他人,不得逆罪。
欲杀他人,误中父母,亦复如是。
欲杀母时,误杀相似,杀已藏刀,复中母身,不得逆罪。
母有异见,儿有异杀,但得杀罪,不得逆罪。
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破僧复重出佛身血。


[学习解说]:

如果是出于怜悯、或怖畏等原因杀害父母,虽然不是亲手杀害,但故意将致死的杀具交给父母,也得逆罪
假如是被他人指使杀害父母,过程中特别伤心,这种罪业初重后轻
假如原本想要杀害父母,却误杀了别人,这样不得逆罪
假如原本想要杀他人,却误杀了父母,这样不得逆罪
假如原本想要杀害母亲,却误杀一位与母亲相似的人,杀完以后为了藏刀而误伤母亲的身体导致死亡,这样不得逆罪
在五逆罪当中,杀父轻于杀母,杀阿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于杀阿罗汉,破和合僧重于出佛身血

[学习笔记]:

一、关于五逆罪:

“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僧(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

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

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


二、造作五逆重罪的果报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 造恶业重罪者,临命终恶报现前痛苦逼身(如癌症绝症)如何求生极乐世界 ~ 观无量寿佛经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为什么不要杀生,也不能自杀 ~ 心念的惯性作用
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 如何见到[本师释迦牟尼佛][多宝佛塔][普贤菩萨]?自行[忏悔][皈依][受菩萨戒]?

三、如何消(灭)除五逆罪?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及余一切众生。得闻是五十三佛名者。是人于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
若复有人能称是五十三佛名者。生生之处常得值遇十方诸佛。
若复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者。除灭四重五逆及谤方等皆悉清净。
以是诸佛本誓愿故。于念念中即得除灭如上诸罪。—— 念佛功徳不可思议 ~ "佛说称扬诸佛功德经"里面消业最多的两个佛号
五逆罪人闻是首楞严三昧。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虽本罪缘堕在地狱。闻是三昧善根因缘还得作佛。——怎样才能让佛授记我们成佛? ~ 佛藏经 2#

另外,持大悲心咒者也能消除
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 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 ~ 大悲心陀罗尼经
当然, 我们广修大乘, 所以还知道其他法门, 例如, 楞严咒, 普贤十大愿, 这些都能灭五逆重罪, 这就是广修大乘的好处 —— [初学白话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3#


名词解释: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逆轻重】
五逆中,三乘通相之五逆为害母、害父、害阿罗汉、破僧、恶心出佛身血等五种无间业。其中,破僧为语业,其他概属身业,而以破僧之罪最重,其余次第为出佛身血、害阿罗汉、害母、害父。(俱舍论卷十七、大乘义章卷七)((参见:五逆)1142)p1144 FROM:【佛光大辞典】

【出佛身血】
又作出佛身血罪。五逆罪之一。据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俱舍论卷十八等所载,若伤害佛之身体以致出血者,则犯此罪,将堕无间地狱。如提婆达多以石投佛,伤佛足趾,以致出血,遂犯出佛身血罪。于禅宗,转指于清净佛身中生一念之执著;盖佛性清净,凡夫之人以愚痴无明之故,妄生执著,缠缚不解,闇冥不明,犹如出佛身血。p1556 FROM:【佛光大辞典】




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
物重意轻,如无恶心杀于父母。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物重意重者,以极恶心杀所生母。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
如是恶业,有方便重,根本、成已轻;有方便、根本轻,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有根本轻,方便、成已重。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


[学习解说]:

在五逆罪当中: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

物重意轻,比如不是以恶心杀害父母
物轻意重,以恶心杀害畜生
物重意重,以极恶的心杀害母亲
物轻意轻,以轻心杀害畜生

在这些恶业当中:
有方便罪重,根本和成已罪轻
有方便和根本罪轻,成已罪重
有方便和根本罪重,成已罪轻
有根本罪轻,方便和成已罪重
如果物相同,但以恶心程度而获得轻重罪业的不同果报



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于我,未与我间转施饿狗,我亦称赞如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选择而施与者,是人获得无量福德。何以故?心善净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原本想要布施食物给我,后来未经我同意将食物布施给饿狗,我同样会称赞他们是大施主

因为他们对于福田非福田心不分别不选择能平等布施,所以能得无量福德,为什么呢?因为心善心清净的缘故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6 09:27:5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86楼共用时约4小时)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

业有四种:一者、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不定。

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者,亦可转轻。


[学习解说]:

业有四种:一现世报;二来生报;三后世报;四无报

又有四种业:一受报时间一定、所受果报不定;二所受果报一定、受报时间不定;三受报时间和所受果报都一定;四受报时间和所受果报都不定

受报时间一定是指现在受报、来生受报、后世受报;
时间不定、果报不定,则业力可转;
如果果报一定,本应后世受报,但是因为善心智慧的缘故,业力可转为现世受报;即使恶业果报已经确定也可以转为轻报(即重业轻报)

[学习笔记]:

关于定业与不定业以及转业(即重业轻报)的道理,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不定业则要因缘成熟才会形成定业,所以尚未形成定业之前就不会定报,只要行善避免形成定业,就有转圜的可能 —— 定业?不定业? ~ 大般涅槃经 4#
关于定业必报
佛经上还是有许多方法
例如地藏王菩萨灭定业真言,观世音菩萨灭定业真言
或者佛经上讲很多消重业的方法

[诸经辑要] ~ 消除一切重罪业障的方法 ——
定业?不定业? ~ 大般涅槃经 4#

因此当我们遇到逆境时,应当反观自照并及时转妄念为正向光明念

要知道逆境不一定是坏事,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如何识别和转重罪为轻受?

佛经有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也有很多人知道有“重罪轻受”这么一回事!

但当很多学佛者身临其境面临困难逆境时,常常会怀疑是否学佛方向对了,甚至退失道心怀疑是否该学佛?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难逆境时,不妨多看看佛经怎么说,增长我们的智慧,让我们破迷开悟!

========1、佛经很多地方提到重罪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或有重业可得作轻,或有轻业可得作重,非一切人,唯有愚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定业多,决定业少。以是义故,有修习道;修习道故,决定重业可使轻受,不定之业非生报受。善男子,有二种人:一者、不定作定报,现报作生报,轻报作重报,应人中受在地狱受;二者、定作不定,应生受者回为现受,重报作轻,应地狱受人中轻受。如是二人,一愚二智,智者为轻,愚者令重。善男子,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得无垢女经》
除恶菩萨曰:“我心安住观察如色,如是若入舍婆提城,若彼众生有恶业行应受报者,彼见法故现世轻受。”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若彼复能经一日夜。受持斋戒诵此咒心。所作罪业现世轻受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所住之处人非人等不能损害,唯除宿世定恶业因现在应熟,或转重恶现世轻受

《佛藏经》
教离杀生舍其杀业。于佛法中而得出家无有障碍。得出家已近善知识得沙门果。是人现世轻受罪报。不障圣道得免三涂。

《庄严王陀罗尼咒经》
若复此人由先恶业。财命色力内外所资悉皆短乏。所求不遂亲爱别离。国土荒残王贼衰难。由此经力现身轻受。或暂头痛或得恶衣恶食。或遭骂詈及余毁辱。往诸业障即自消除。

《大宝积经》
时,无垢施女谓离恶趣菩萨:“善男子,汝言我作是念:‘诣舍卫城,愿令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如来说业不可思议,此不可思议业可速断耶?若可断者,则违如来所说;若不知云何而能轻受速断?若能断者,于无主法中汝则是主,若能断者亦当能不断。”

离恶趣菩萨答无垢施女言:“我以愿力故能令轻受速断。”

离恶趣菩萨,作是念言:“我当令舍卫城中,若有众生应堕恶趣者,尽使现世轻受,速脱苦恼。”


========2、如何识别重罪轻受?如何转重罪为轻受===============

修身、戒、心、慧方能转重罪为轻受,不要把全部的不如意都误认为重罪轻受了!

《菩萨善戒经》
唯除能修身戒心慧令地狱报人中轻受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

因此,如果
佛弟子生了病其实是幸运,是重业轻报
应该甘愿欢喜承受,应该要有这样的心念
这样就能以[欢喜心]转而入[清净光明心] ——
法门实修帖 309#

末学理解其实这种转念方式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如同上面经文中的教导,因为善心智慧的缘故,业力可转,这也是相由心生的道理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
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
若遭福田,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
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什么因缘将会得到果报一定呢?
比如常作恶事而心无惭愧和忏悔、专心作恶事、欢喜做恶事、发恶誓作、作完恶事后心生欢喜,这些业报都是一定的,除此之外都叫做不定

众生造作诸恶业时有轻有重、有远有近,所以受报时间随当下因缘而有先有后
如果众生修身(若于身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戒(若于戒已离贪。广说如身)、修心(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慧(若于慧已离贪广说如心略毗婆沙及释诸句翻前黑品,如理应思如彼广释)、定知善恶必有果报者,此人能转重业为轻业,轻业则转为不受报
如果能值遇大福田遇到善知识,一同修道、修善业,此人能将后世重罪转为现世轻受(即重业轻报)


[学习笔记]:


名词解释:

【修身修戒修心修慧】
p0906大毗婆沙论一百二十三卷三页云:若于身戒心慧,对治道已生;名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对治修说。又缘身戒心慧所有烦恼、已断已遍知;名为修身、乃至修慧。此依除遣修说。又云:云何修身?答:若于身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云何修戒?答:若于戒已离贪。广说如身。云何修心?答: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云何修慧?答:若于慧已离贪广说如心略毗婆沙及释诸句翻前黑品,如理应思如彼广释。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心、慧,令轻作重。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后作,名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如果能修身(若于身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戒(若于戒已离贪。广说如身)、修心(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慧(若于慧已离贪广说如心略毗婆沙及释诸句翻前黑品,如理应思如彼广释),此人则能破除极重的罪业

如果造作的是小罪,原本在最初方便时只是轻罪,但是如果成已之后就会变成重罪,这是因为此人不修身(若于身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戒(若于戒已离贪。广说如身)、修心(若于心已离贪欲润喜渴。又无间道、能尽无色贪。彼于此道,已修已安)、修慧(若于慧已离贪广说如心略毗婆沙及释诸句翻前黑品,如理应思如彼广释)的缘故,令轻业变成重业

众生造作一种、或两种、或种种罪业,其中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
先生恶念,然后造作恶业,这叫做具足
先前不生恶念,直接造作恶业,这叫做不具足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业已定当得报。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时报俱定。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毁戒、邪见。


[学习解说]: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恶业已成,但是心无恶念,果报不定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恶业已成,恶念有生,果报确定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果报虽然确定,但是受报时间不定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受报时间和果报都已确定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持戒清净、具足正见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毁戒、充满邪知邪见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果。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恶之时有善围绕;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恶之时恶来围绕。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虽作众恶,人中受报;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人中作恶,地狱受报。


[学习解说]: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相信因果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不信因果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作恶的时候有善事因缘发生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作恶的时候身边都是恶事因缘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虽然造作恶业,但是还在人中受报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造作恶业后,在地狱中受报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无有念心。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
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悔。如恶,善亦如是。

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学习解说]: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具有正念的心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没有正念的心

又有造作恶业后不具足者,比如常生忏悔之心
又有造作恶业后具足者,比如没有忏悔之心

因为造作恶业后心有恶念才会具足,否则心无恶念则不会具足
所以有无恶念是关键,果报既能由小化大,也能由大化小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7#
 楼主| 发表于 2023-11-7 10:06: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8 10:31 编辑

(接续楼上~187楼共用时4小时以上)


一意摸身,身既成就,有无量意,摸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种果:杂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狱众生恶意摸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饿鬼、畜生亦恶意摸身,身既成已,杂善不善。善恶中阴以善恶摸身,身既成已,俱得杂报,善以不善。歌罗罗时乃至老时,亦得杂报,善以不善。

是故经说有四种业: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不黑不白是业无报。
黑业黑报,所谓地狱;白业白报,所谓色天;杂业杂报,所谓欲天、人中、畜生、饿鬼;不白不黑无报,所谓无漏。


[学习解说]:

经中说有四种业:
黑业黑报(黑业所感者称黑报,即不可意之报、恶报)
白业白报(白业所感者称白报,即可意之报、善报)
杂业(非往生净土之行业,乃以余行而求往生净土,称为杂业。与“杂行”同)杂报
不黑不白则无报

黑业黑报,比如地狱报;
白业白报,比如色界诸天;
杂业杂报,比如欲界诸天、人中、畜生、饿鬼;
不白不黑无报,比如无漏的人(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


名词解释:

【白业黑业】
为白业与黑业之并称。性善之业,称为白业;性不善之业,称为黑业、黑暗业。白业所感者称白报,即可意之报、善报;黑业所感者称黑报,即不可意之报、恶报。(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集异门足论卷七)((参见:四业)1782)p2099 FROM:【佛光大辞典】

【杂业】
非往生净土之行业,乃以余行而求往生净土,称为杂业。与“杂行”同。依往生礼赞所说,修杂业而往生净土者,甚稀甚微,百中唯得一二。p664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欲天】
指欲界诸天。计有六重,又称六欲天。即指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俱舍论卷八)p4652 FROM:【佛光大辞典】

【色天难化】
谓色界诸天,多味着世间禅定之乐,无猒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
何以故?不解如是业因缘者,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不了解这些善恶果报的因缘,势必会在无量世中轮回流转不得出离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了解善恶因缘与究竟解脱的原理,那么即使生到非想非非想处天(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甚至寿命有八万劫那么久,也终将会有福报享尽的那一天,到时势必还要堕入三恶道


[学习笔记]:
所以福报善境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环境,还可能是个堕落的温床
如何在苦难和善境界之间实修不退,这才是实修者应该实修的真正工夫
这就是不二,不苦于苦,不乐于乐,不因苦而苦,不因乐而乐


知道了这点,就会知道娑婆世界其实是实修者最好的地方
所以许多经上都说在娑婆世界比其他世界修行还快速
因为在这里直接面对苦难,直接正视自己心念的贪瞋痴
这要有莫大的勇气和吃苦的能力,但是实修增上也更快速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我们要清楚明白,
善根或善行并不能真正解脱轮回,而只是修行解脱的助缘(广结善缘),真正解脱轮回要靠「慧根」,
因为,智慧通达才能真正解脱轮回,解脱轮回靠的是能解脱轮回的「解脱智慧」
(如果仔细分类,在佛法上,「解脱智慧」归类于小乘解脱道,大乘或佛乘则是以「佛智」为目标)——
我是哪种根器?
真菩萨无我相,无菩萨相,无众生相,无所证而实证, 这即是金刚经的要义
所以我们凡夫都是有漏的, 可漏的厉害了——
有没有功德?有漏和无漏功徳?



名词解释:

【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巴利名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闇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首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六下):“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又此天之寿量,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为八万四千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则分为三品,此天之下品为七万大劫,中品为七万五千大劫,上品为八万大劫;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则称八万劫。(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参见:无色界)5083)p3712 FROM:【佛光大辞典】

【业缘】
二十四缘之一。谓善业为招乐果之因缘,恶业为招苦果之因缘。一切有情皆由业缘而生。维摩经方便品(大
一四·五三九中):“是身如影,从业缘现。”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二下):“生死所趣,善恶业缘。”p5503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贪因缘故,色声妙好,威仪详序;
瞋因缘故,色声粗恶,威仪卒暴;如瞋,痴亦如是。
无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狱处,无量畜生,无量饿鬼,皆因业作;人、天亦尔。
无量众生获得解脱,亦因于业。


[学习解说]:

这段经文(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说的是,众生的色身都是由于心念感召形成相应的业报身

在无量世界中有一百三十六地狱处,有无量畜生、无量饿鬼,他们都是因为恶业感召的业报身,人天众生也是一样由业力感得业报身

无量众生获得解脱同样也是因为善业因缘所获得


[学习笔记]:

经文~“善男子!一切摸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

这句经文,(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意思是说,众生的色身是由心念感召而形成的业报身

为什么是由心念感召呢?因为,
「业」就是众生心念与行为造作的通称 —— 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
无明妄心造就我们累世轮回的肉身,也造就世间 —— [略说]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一切都在于心(万法唯心),所以,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 [略说]心法就是佛法,也是世间法

由此,想到《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接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将其转化为善知识的教导,道理就是:
生命轮回是由[心念]所主宰,如果我们的心念被外相所左右,那就会陷入[心][相]牵扯共业的轮回之中

因为心念是相的制造者,相由心生,但是心又受到外相影响而迷惑,所以形成滚雪球般的巨大谜团,变成累世轮回

因此,想要解脱轮回,不再生生世世被现象所困惑或因为轮回而痛苦,

那就要自己超越外相,让心念导向真实,这样心念就会成就正向的作用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可见
心念的力量不可思议!一切(世俗、六道)都是由心念造作而产生!—— 佛经中讲的种种功德是真的吗?
其实心法并不稀奇,
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使用
因为我们每个人随时都在用这颗心(心识作用)
每分每秒心识作用都不停息,不断的起心动念
只不过一般人并不明白其原理和作用,而且都用在负面的方向
所以我们凡夫每天都在错误的使用心法
因为一般人常用的是凡夫心,大都是负面黑暗的思维心绪
例如,贪心,嗔心,痴心,爱欲心,仇恨心,烦恼心,恐惧心,狂妄心,傲慢心,忌妒心…
又因为累劫累世这些凡夫心不停的积习增长,
所以我们不断的堕入情绪,执着表相虚妄而生死轮回

而佛菩萨和圣者因为明白法界和生命的真相
所以用的是正确的心法,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光明心平等心无染心…
因此能解脱虚妄和轮回,而且能在法界中自由自在的变化 ——
[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这个因果报应并不是谁规定的,就像之前谈过的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这是一种念力的作用,甚至众生共同念力的相互作用
累世的念头和心念都会形成日后的习气和烙印,都会自作自受


所以,佛法
特别重视当下的念头
当下的念头非常重要, 每一个念头决定我们思绪想法的惯性,
这种心念与众生心念交互作用的牵引, 就会决定日后我们六道轮回投胎的去处
所以楞严经说~
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盻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这都是心念不同所以业力的走向也不同) ——
为什么不要杀生,也不能自杀 ~ 心念的惯性作用
实修者应该随时以四正勤转化自己的心念,随时保持在正向的心念中 —— 同样一件事情,心念好坏的差别和严重性
转化凡夫贪嗔痴心念为正念来解脱轮回的法门
佛法的心法其实就是~
先透过佛陀的教导,明白法界真相,生命的实相
明白[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然后透过[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作用的正确修行引导,
由正确的心念观行,逐渐清净第八识,而恢复佛性成佛
这种解脱轮回方法就是佛法的心法 ——
[略说]什么是因果轮回?佛?佛法?佛教?佛门心法?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烦恼,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长戒。
如除毒药,凡有三事:一者、阿伽陀药,二者、神咒,三者、真宝。

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
若多放逸,无有惭愧及以信心,当知是人决定能作十不善业道。

是十业道,复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
若复有人能勤礼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
若作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著,是名根本。


[学习解说]:

善男子,十善业道有三种功德利益:一能遮蔽烦恼、二能作善心、三能持戒得到增长
好比清除毒药也有三件事:一阿伽陀药、二神咒、三真宝

如果有人修行不放逸,具足正念,能够分辨善恶,此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
如果有人修行常常放逸,无有惭愧心和信心,此人所修的一定会是十恶业

十业道有三事:一方便、二根本、三成已
如果有人常常礼拜和供养父母、师长、和尚、有德行的人,并且先开口问讯,而且说柔软语,这叫做方便
如果做完十善业后还能常常忆念修心,而且心生欢喜终不后悔,这叫做成已;做的时候能够一心专著,这叫做根本


名词解释:

【念心】
谓真信明了过去未来劫中,出生入死,忆念无忘。经云:无数劫中,舍身受身,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曰念心。(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8#
 楼主| 发表于 2023-11-8 10:34:03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增补187楼内容+学习188楼经文,共用时4小时以上)


善男子!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
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或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业道,三法围绕:所谓无贪、恚、痴,有贪、瞋、痴。
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


[学习解说]:

善男子,十业道有上、中、下三种
分别是:方便上、根本中、成已下
或者是:方便中、根本上、成已下
或者是: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十善业道是由不贪、不嗔、不痴三法而成
十恶业道是由贪、嗔、痴三法而成


名词解释:

【戒行】
谓持戒之行为。受持佛陀所制之律法,能随顺戒体,动作身、口、意三业而不违法,称为戒行。南山律宗立此为戒四别之一。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中一(大四○•五○上):“戒行,谓方便修成,顺本受体。”((参见:戒四别)2905)p2907 FROM:【佛光大辞典】




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

[学习解说]:

以下六种情形,将会舍离所得的戒:

一是断善根时、二得二根时,三舍寿命时,四受恶戒时,五舍戒时,六舍欲界身时


名词解释:

【舍戒】
(术语)舍离戒也。舍所得之戒有五缘。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根】
<一>利根与钝根。(一)利根又作上根,谓根性锐利,速证妙果者。(二)钝根又作下根,乃根性迟钝难开悟者。(无量寿经卷下)
<二>正根与扶根。(一)正根又作胜义根,乃五根之本体,四大种所造之净色法,非凡夫二乘之所见,非现量所得,然有发识取境之用。(二)扶根又作扶尘根、浮尘根,乃外形可见之眼等五根。此根唯为正根之依处,虚假不实,无发识取境之用。
<三>男根与女根。即男女起色欲之处。(楞严经卷九、俱舍论卷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七)p208 FROM:【佛光大辞典】




或复说言:佛法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
断身、口、意恶,故名戒戒;
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戒;
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
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
守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


[学习解说]:

或者有人说:佛法灭时戒就会消失,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为什么呢
因为受戒以后如果能严谨持戒就不会失戒,如果根本没有受戒则不能得戒

如果能断除身、口、意三恶业,叫做戒戒
根本四禅,四未到禅,叫做定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
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叫做无漏戒
舍离今生身体,后世再也不会作恶,这叫做无作戒
摄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修习正念心,见闻觉知时(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以及色声香味触法时都能心不放逸,这叫做摄根戒


名词解释: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杂,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闻觉知】
(术语)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又云识。智度论四十曰:“问曰:何以故三识所和合为一,三识所知别为三?答曰:是三识助道法多,是故别说。余三识不尔,是故合说。是三识但知世间事,是故合为一。余三亦知世间,亦知出世间,是故别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定戒】
(术语)具曰定共戒。(参见:定共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初禅】
梵语 prathama-dhya^na,巴利语 pathama-jjha^na。新译作初静虑。为四禅之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是为初禅。具有寻、伺、喜、乐、心一境性等五支。即得八触、十功德,心能寂静审虑,感受到离开欲界之恶而生喜、乐,心感喜受,身感乐受,故称“离生喜乐”,然仍有寻与伺之心理活动,称为初禅。寻,旧译作“觉”,为心之粗分别作用;伺,旧译作“观”,为心之细分别作用。以得此禅定之人仍有寻、伺作用,故又称“有觉有观”。若于现世成就初禅,即得生于色界初禅天之果报。又于此禅定之中,可对治贪恚害寻、苦、忧、犯戒、散乱等五种修道之障难。此外,于初禅定中,以寻、伺之心理活动,故有见、闻、触之活动,且能起语业;二禅以上则以远离寻伺之故,不再起语业。(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十九)((参见:四禅)1843)p2792 FROM:【佛光大辞典】

【定共戒】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
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
又复戒者,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迫迮。
又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
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
又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


[学习解说]:

什么因缘
戒就是制的意思,持戒能压制一切不善法,因此叫做制
另外戒又叫迮隘(狭隘;狭小),虽然众生会被恶法障碍和干扰,但是因为持戒的缘故,能令恶法无有可趁之机
戒又叫清凉,因为能遮众生烦恼
戒又称为上,因为能保护我们一路修行直至证得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
戒又称为学,因为能学习调伏自心,令智慧充满


名词解释:

【无上道】
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见:菩提心)5200)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迮隘】
狭隘;狭小。

【迫迮】
1. 物密聚﹑紧靠貌。
2. 狭窄;局促。
3. 指困厄。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

[学习解说]:

善男子,或者有人具足一戒,叫做波罗提木叉戒(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

或者有人具足二戒:波罗提木叉戒、定共戒(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

或者有人具足三戒:波罗提木叉戒、定共戒、无漏戒

或者有人具足四戒:波罗提木叉戒、定共戒、无漏戒、摄根戒

或者有人具足五戒:波罗提木叉戒、定共戒、无漏戒、摄根戒、无作戒(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


名词解释:

【无作戒】
无作,又作无教、无表。戒体有作戒、无作戒两种。作戒,谓受戒时如法动作之身、口、意三业,即可见闻之业体;无作戒,谓依此时作戒之缘而生于身中不可见闻之业体。此业体初发之缘,虽由身口意之动作(即作戒),而一旦生起,则不假身口意之造作,而恒常相续,故称为无作。作戒于身口意动作止息之时亦随之而灭,无作戒则一生之中恒常相续,具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故称为无作戒体。此戒体对外境外缘而言,可防非止恶,如十戒、二百五十戒等。故特就能防之体,立此无作戒之名;就所防之外境外缘,则判别为二百五十等相。为发此无作戒,故行作戒。((参见:戒体三种)2920、“无表色”5097)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定共戒】
谓发得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天定之时,不作意持,自然不犯,戒与定俱发,是名定共戒。此戒断惑未尽,未出生死,即是有漏戒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定共戒】
(术语)三戒之一。又名静虑生律仪。入初禅,二禅等诸禅定,则与禅定共生自然防非止恶之戒体,身口所作,尽契律仪云:俱舍论十四曰:“静虑生者,谓此律仪从静虑生,或依静虑。若得静虑者,定成此律仪。”七十五法名目曰:“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与定同时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提木叉】
(术语)Pratimoks!a,又作婆罗提木叉,钵喇底木叉。戒律三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众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行事钞中之一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处处解脱。”戒本疏一上曰:“波罗提木叉,此翻别解脱也。”大乘义章一曰:“木叉者此名解脱。(中略)戒行名为解脱,有其两义:一者戒行能免业非,故名解脱。二能得彼解脱之果,故名解脱。”义林章三末曰:“别别防非名之为别,能防所防皆得别称。戒即解脱,解脱恶故。”华严探玄记三曰:“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此就因得名,然有二义:一拣异定道(定共戒与道共戒),名之为别。二三业七支各各防非,故名为别,亦翻为随顺解脱。此据果立名。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故。”希麟音义八曰:“钵喇底木叉,旧云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即七众别解脱律仪也。”巴Pa%timukha,列记戒律项目之书也,普通呼为戒本。布萨之日,于僧众现前,读此各条,令比丘忏悔犯非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提木叉】
梵语 pra^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语 pa^timokkha 或 pa^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若持戒则能远离惑业之系缚,得无漏清净智,系世间诸学中之最上者,故有无等学之誉,如善见律毗婆沙卷七(大二四·七一九上):“于诸光明,日光为王;于诸山中,须弥为最;一切世间学,波罗提木叉为最;(中略)佛以无等学而制。”又戒律能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亦称随顺解脱。
 此戒包括波罗夷、僧残、不定、舍堕、单堕、波罗提提舍尼、众学、灭诤法等八种。此外,戒本即收集诸戒法之条目而成,系比丘于半月布萨日忏悔所用,若犯戒者,则于此日由上座比丘诵戒条,复于僧众前发露忏悔。(大般涅槃经卷下、毗婆尸佛经卷下、梵网经卷下、五分律卷十八、善见律毗婆沙卷十八)((参见:别解脱律仪)2806)p3444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观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是人兼得作无作戒。
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


[学习解说]:

善男子,波罗提木叉戒现在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如果有人在受戒的时候,能够至心观察生死罪过、以及解脱的功德,并且内心充满欢喜和信心,此人就会兼得作戒和无作戒

此戒会随寿命长短而得,命长者长得无作戒,命短者短得无作戒



是无作戒,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舍故,三者、作不坚故。

不舍因缘复有三事: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学习解说]:

这个无作戒,有三因缘舍:一是小庄严、二是心放逸的缘故、三是心不坚固

不舍因缘也有三个:一是发心发愿、二是内心坚固、三是至心不放逸


名词解释:

【本愿】
梵语 pu^rva-praN!idha^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广义言之,发愿之事端亦称弘誓。语出无量寿经卷上、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萨所发之本愿有多种,如一切菩萨悉发菩提心,以坚毅之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若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亦有作三十六愿或二十四愿者)、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佛之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弥勒之奉行十善愿等皆为别愿。
 另如道行般若经卷六怛竭优婆夷品所说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閦佛国经卷上之二十愿等亦属别愿。其他,尚有特别为灭除众生诸病或拔尽一切苦恼、恐怖而立之志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所说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及旧译华严经所说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之十种行愿等,其中,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以别于因位发起之宿愿。
 庐山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等三愿。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亦即无论何等恶人皆可依此愿力而得救。净土宗即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于四十八愿中将重要之八愿分为真愿与假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愿为真,而十九、二十等二愿为假,称为真假八愿。同时,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之众生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不成佛),故第十八愿亦称若不生者誓。
 此外,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之众生。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又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以弥陀系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故。(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法华经譬喻品、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平等觉经卷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地藏本愿经、俱舍论卷九、往生论注、往生礼赞、安乐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参见:誓愿)5929、“愿”6726)p1976 FROM:【佛光大辞典】

【本愿力】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89#
 楼主| 发表于 2023-11-9 10:0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9 10:11 编辑

(接续楼上~189楼共用时4小时以上)


善男子!除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戒恶戒,已更有业戒所不摄者,谓善恶法。

如是善恶有作无作,有人具足作及无作,若现在作善未舍之顷,具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
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

是作无作,二因缘舍:一者、所施物尽,二者、心舍善。

作,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三世。


[学习解说]:

善男子,除了十善业及十恶业的善戒和恶戒,还有其他行为是业戒所不能摄的善恶法

善恶法中有有作和无作,比如有人现在行善,在未终止之前的过程就是具足有作和无作,在第二念中便能成就作戒和无作戒,如果善行完成后,就只有无作没有有作

假如有人已得戒,但是所作如果不是善法,那么将在现世成就二个法:恶法有作和善法无作

作和无作会在两个情况下舍掉:一是所布施的物品用尽了、二是心舍弃了善行

作,会在过去、现在二世成就
无作,会在过去、现在、将来三世成就



定戒二因缘舍:一者、退时,二者、断善根时。
复有三时;一者、舍身时,二者、退时,三者、生上时。

无漏戒有三时舍:一者、退时,二者、转钝作利时,三者、得上果时。
心善业一时失,谓上生退时;身口意善,断善根时一时俱失。

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无漏戒、摄根戒,是人了了解十业道。


[学习解说]:

定戒会在两个因缘下舍离:一是退转时、二是断善根时

舍离定戒又有三个因缘:一是舍身时、二是退转时、三是生到更高次第时

无漏戒会在三个因缘下舍离:一是退转时、二是钝根转利根时、三是得上果(更高果位)

心的善业会在生到更高次第时失掉,而身口意的善业会在断善根时全部失掉

善男子,如果能得到这些具足戒、定戒、无漏戒、摄根戒,此人就能对十业道了解清楚和明白



善男子!因十业道,众生寿命有增有减:减者,寿命十年,增者,至无量年。
北郁单曰定寿千年,此寿百年,东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寿无量,彼亦无量。
四天王寿人数九百万岁,命亦不定,如三天下。
三十三天寿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焰摩天上寿三千六百万岁,命亦不定。
兜率天寿七千二百万岁,除后身菩萨,余一切命皆亦不定。
化乐天寿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亦不定。
他化自在天寿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学习解说]:

善男子,众生的寿命会因为十业道的影响有增有减,最短的寿命只有十岁,最长的寿命可以达到无量岁

北郁单曰(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人的寿命是千岁,此天众生命是一定的

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的寿命是九百万岁,命是不定的

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的寿命是一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焰摩天(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的的寿命是三千六百万岁,命也不定

兜率天(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的寿命是七千二百万岁,除了后身菩萨以外,其他一切菩萨命都不定

化乐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乐天、不憍乐天、乐无慢天、无贡高天、乐变化天。乃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为他化自在天,下为兜率天)的寿命是一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也不定

他化自在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的寿命是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名词解释:

【他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梵名 Para-nirmita-vas/a-vartin,巴利名 Para-nimmita-vasa-vattin,音译作波罗尼蜜和耶越致、波罗尼蜜、波罗维摩婆奢、娑舍跋提。又译作他化乐天、他化自转天、化应声天。单称自在天、他化天、化他天,或第六天。即六欲天之第六天。此天假他所化之乐事以成己乐,故称他化自在天。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二上):“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即于他化之中得自在。
 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娆害正法之魔王,乃四魔中之天魔,有“第六天魔王”之称。又据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载,第六天上别有纵广六千由旬之天魔宫殿。大智度论卷五(大二五·九九中):“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此天位于欲界天之最高所,在距大海百二十八万由旬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与忉利天同。于此天界,有优钵罗花等之水生花及解脱花等之陆生花。
 此天有三事胜于阎浮提,即:长寿、端正、多乐。天众之寿量为一万六千岁,其一昼夜约为人间一千六百年,但亦有中夭者。其身长十六由旬或一拘卢舍半,衣长三十二由旬,广十六由旬,然重仅半铢。食自然之食。男女相视成淫,欲求子时,随念而忽化生于膝上。初生时,如人间十岁之孩童,色貌圆满,衣服自备。于诸经中,如大阿弥陀经卷上、海龙王经卷四法供养品、商主天子所问经、说无垢称经卷一序品等皆述及此天之各种庄严景象。又于大乘诸经中,华严经七处八会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宫会、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第十会他化自在天宫说般若理趣分等,即是于此天之天宫中所宣说者。
 于密教中,此天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肉色,右手直竖,手中执箭,左手屈三指,手中持弓。种子为:[fan(pam!)1](p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弓箭。(修行本起经卷下出家品、俱舍论卷八、卷十一、立世阿毗昙论卷六、法苑珠林卷二、卷三)p1540  FROM:【佛光大辞典】

【化乐天】
梵名 Nirma^N!arati-deva,音译作尼摩罗天、维那罗泥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乐天、不憍乐天、乐无慢天、无贡高天、乐变化天。乃欲界六天中之第五天,其上为他化自在天,下为兜率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称化自乐。以人间八百岁为一日夜,寿长八千岁,身长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视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甫生即大如人间十二岁之孩童。与夜摩天、兜率天、他化自在天等,俱以长寿、端正、多乐三事胜阎浮提。(长阿含经卷二十、起世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九、俱舍论卷十一)p1328 FROM:【佛光大辞典】

【兜率天】
欲界第四层天之名,此天一昼夜,人间四百年,天寿四千岁,合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有内外二院,外院为天人所居,内院为补处菩萨的住处,补处菩萨常由此天下生而成佛,今为弥勒菩萨的净土。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焰摩天】
夜摩天,在欲界天之第三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十三天】
梵名 Tra^yastrim!s/at-deva。六欲天之一。又作忉利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之宫殿(善见城)为帝释天所住,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城之东北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诸天众群聚于此,评论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为三十三天城。据正法念经卷二十五载,佛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登入此天,佛乃至忉利天为母说法三个月。三十三天及焰摩天之信仰,早于印度吠陀时代即已盛行。(长阿含经卷十八、佛地经论卷五、大智度论卷九、俱舍论卷十一)((参见:忉利天)1930)p512 FROM:【佛光大辞典】

【北郁单越】
梵语郁单越,华言胜处。以其土胜三洲故也。在须弥山北,其土正方,犹如池沼,纵广一万由旬;人面亦像地形,人身长三十二肘,人寿一千岁,命无中夭。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定寿】
谓人的寿命有一定之数。又作定命。人之寿命在增劫与减劫时有相当之不同,于增劫时,每百年增一岁,最长增至八万四千岁;于减劫时,每百年减一岁,最短减至十岁。定命未全而死,则称中夭。起世经卷七(大一·三四四中):“阎浮提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瞿陀尼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弗婆提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郁单越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亦有以定寿指人之命数、命运之定数。(俱舍论卷十一、法苑珠林卷二寿量部、南史卷三十五顾顗之传)((参见:命运)3127)p3183 FROM:【佛光大辞典】




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热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化乐天上一年,即是大声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狱寿命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也不定。
兜率天一年,即是小声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七千二百万岁,命也不定。
焰天一年,即众合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三千六百万岁,命也不定。
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黑绳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一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九百万岁,命也不定。
阿鼻地狱寿命一劫,大热地狱寿命半劫,唯此二处,寿命决定。
人中五百年,是饿鬼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鬼寿命万五千岁,命也不定。
畜生道中,除难陀婆难陀,其余一切命也不定。
阿鼻地狱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天寿命八万大劫;无所有处六万劫,识处四万劫,空处二万劫。


[学习解说]:

他化自在天上一年,是热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地狱的寿命是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化乐天上一年,是大声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大声地狱的寿命是一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也不定

兜率天一年,是小声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小声地狱的寿命是七千二百万岁,命也不定

焰天一年,众合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众合地狱的寿命是三千六百万岁,命也不定

三十三天一年,是黑绳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黑绳地狱的寿命是一千八百万岁,命也不定

四天王上一年,是活地狱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活地狱的寿命是九百万岁,命也不定

阿鼻地狱寿命一劫,大热地狱寿命半劫,只有这两处地狱的寿命是已定的

人中五百年,是饿鬼道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饿鬼的寿命是一万五千岁,命也不定

在畜生道中,除了难陀婆难陀(龙王),其余一切众生命也不定

阿鼻地狱一年,是非想非非想处一日一夜;按照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计算,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八万大劫;无所有处寿命是六万劫,识处寿命是四万劫,空处寿命是二万劫

[学习笔记]:

读到这段经文,不禁让末学想起善知识这篇:「一失人身,万劫不复」的叮咛和教导:
关于「万劫不复」,这是一般华人大都知道的成语
意思就是堕入邪恶和痛苦中,而且非常长久的时间都难以转圜,无法脱离痛苦与邪恶
但是,其实这句话是源自于佛经,意思是,人身难得,
就是在累世六道轮回中,多数的时间(劫就是时间单位)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苦
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和机会,才有可能回到人道中投胎,成为人身
也因此应该把握成为人的时候,这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学习佛陀所留下的经典,才能因此而修行解脱轮回之苦

要知道,
相较于累世轮回,今生其实没有很长,所以目光要长远,不要目光短浅的只在乎眼前男女与钱财
虽然人生苦的时候好像度日如年,但是,如果不学佛而沉沦世俗,那么轮回于三恶道的苦会比人生的苦更长远(所谓万劫不复)
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当下短暂的小苦或享乐或欲望,如果不修行解脱而堕入轮回,那才是真正遥遥无期

要知道,
今生当下世俗的一切和累劫累生累世不断的轮回相较下,其实犹如昙花一现,算不上什么的
如果又和浩瀚无垠的宇宙或法界相比,那今生眼前的一切更显微不足道,所以,经常我们仰望星空,就能放下世俗的烦闷
(放宽心量和思维,想想外星人和外星世界,生命有无限的未知和可能,就不会一直执着和烦恼地球上自己身边的一些小事)
但是,一般状况下,大多数人大都相当执着眼前的一切,追逐名利,计较得失,争执鸡毛蒜皮的琐事,注重脸皮多于脑袋
而这强烈执着的心念,如果不懂控制收摄和正向转化,就会让众生不断的轮回,累生累世陷入其中打转,或堕入恶道受苦
因此,对于刚开始学佛和修行的人来说,如果真的有心修行,真心想解脱轮回,那就应该尽量减少各种世俗杂染的干扰和障碍
因为世俗的各种七情六欲贪着和烦恼,都会造成强大的轮回引力,让众生不断的执着和轮回
所以,初修行者应该多把时间安排在拜佛念佛持咒(都可摄心清净消除干扰和业障)诵经上面(可增加对经中教导和义理的了解,增上福慧)
以大量的修行来消除累世和今生数十年累积的俗念和妄念,避免自己再次堕入在世俗中,这样才能有利于日后临命终提起正念而往生净土
如果自己的正念不足,花在世俗的心思又多于修行的时间,那可想知日后的干扰和障碍的负面力量必定会强过于自己的正向心力
因此,修行应该要趁早,才能尽快扭转这种局势和劣势,才能帮助自己自主往生,结束累生累世的轮回


上面,这是对于业障深重或一般初学者或没有实修定力的人或小乘行者来说,应该尽量远离人群和断除世俗杂染
但是,如果对大乘普渡众生的行者和久修者以及有一定正念心力定力的人来说,那就应该学习更深入的心法和心力定力练习
以便能深入众生和群众之中(甚至普入六道中),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普渡众生的功效,这才是真正的弘法
所以,必须入世实修,学习更深摄心内观和普渡众生的方法,并接受世俗的考验,学习生忍和法忍,进而契入无生法忍 ——
初学修行应该尽量远离一切世俗杂染

名词解释:

【黑绳地狱】
黑绳,梵名 Ka^la-su^tra,巴利名 Ka^^la-su^tra。又作黑耳地狱、黑地狱。据俱舍论颂疏卷八载,因其先以黑绳秤量肢体,其后方予斩锯,故称黑绳。又据长阿含经卷十九记载,其为八热(大)地狱之第二,位于等活地狱之下,众合地狱之上。周匝围绕十六小地狱,纵广各五百由旬。狱卒捉罪人扑热铁上,以热铁绳纵横划之,随绳痕或以斧截切,或以锯解,或以刀屠,血肉散乱百千段。又左右有大铁山,山上各建铁幢,幢头张铁绳,驱罪人至铁绳上,随令堕热镬中炊煮。苦毒辛酸,不可称计。若造杀生、偷盗等罪业,命终之后,即堕此处。(起世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十六)p5385 FROM:【佛光大辞典】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非想非非想处天】
非想非非想处,梵名  Naiva-sam!jn~a^na^sam!jn~a^yatana,巴利名 Nevasan~n~a^na^san~n~a^yatana。非想非非想乃就此天之禅定而称之。此天之定心,至极静妙,已无粗想,故称非想;尚有细想,故称非非想。又作非非想天、无思想亦无无想天、有想无想智天、非想非非想天、非有想非无想处天。乃无色界之第四天。此天位于三界九地之顶上,故又称有顶天。此天之名有三种解说:(一)非如色界四禅及前三无色之明了之想相,故称非想;非如无想及灭定,故称非非想。因此地痴闇不明了、不决定,故称非想非非想。(二)如无色界之第二天,不缘识处,故称非想;如第三天,不缘无所有,故称非非想。(三)于无色界第三之无所有处,除识处之想,今又除无想,共舍除想、无想,故称非想非非想。由上之三说可略见此天之相状。
 首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六下):“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又此天之寿量,长阿含经卷二十载为八万四千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则分为三品,此天之下品为七万大劫,中品为七万五千大劫,上品为八万大劫;大毗婆沙论卷八十四则称八万劫。(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立世阿毗昙论卷六、俱舍论卷二十八、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五)((参见:无色界)5083)p3712 FROM:【佛光大辞典】




若有发起轻微烦恼,爱着空定,当知是人生四无色。从十年增至八万岁,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年,如是增减满十八反,名为中劫。谷贵三灾,疾病三灾,刀兵一灾,名一小劫。水火二灾各五段过,有一风灾,五风灾过,名一大劫。

阎浮提中刀兵起时,东西二方人暂生瞋。此病起时,彼小头痛,力少微弱。此谷贵时,彼则念食。如是恶事,郁单曰无。因不杀故,寿命增长;偷因缘故,寿命减少。有二种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

火劫起时,地狱众生若报尽者,悉得出离,若未尽者,移至他方大地狱中。若此世间八大地狱空无众生,是名众生脱于地狱。四大海中所有众生,业若尽者,悉皆得脱;若未尽者,悉转生于他方海中。若是海中无一众生,是名得脱。


[学习解说]:

如果有生起轻微烦恼,爱着空定(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就会生到四无色界,从十岁开始增至到八万岁,再从八万岁减到十岁,这样一增一减满足十八次,就是一个中劫。谷贵劫发生三次灾难、疾病劫发生三次灾难、刀兵劫发生一次灾难,这样就是一小劫。水灾和火灾分别发生五次之后,再发生一场风灾,五次风灾过后,就是一大劫

阎浮提刀兵劫发起时,东方和西方人暂时会先生起嗔心,嗔病生起时会出现头痛、力气微弱。遇到谷贵劫时,食物匮乏,人们非常想念或渴望得到食物,但是这种果报郁单曰人不会遇到,因为他们不杀生的缘故,所以寿命会不断增长,而偷的因缘会导致寿命减少,另外还会遭遇水劫和火劫

火劫发起时,地狱众生苦报受尽后才能出离,如果苦报没有受尽会转移到其他地狱继续受报。如果这个世间八大地狱一个众生也没有,这样才叫做众生都脱离地狱了。四大海中的所有众生如果业报受尽者都能出离,业报没有受尽者会转生到其他海中继续受报,直到海中没有一个众生才叫做得到解脱


名词解释:

【阎浮提】
梵名 Jambu-dvi^pa,巴利名 Jambu-di^pa 之音译。又作阎浮利、赡部提、阎浮提鞞波。阎浮,梵语 jambu,乃树之名;提,梵语 dvi^pa,洲之意。梵汉兼译则作剡浮洲、阎浮洲、赡部洲、谵浮洲。略称阎浮。旧译为秽洲、秽树城,乃盛产阎浮树之国土。又出产阎浮檀金,故又有胜金洲、好金土之译名。此洲为须弥山四大洲之南洲,故又称南阎浮提(梵 Daks!iN!a-jambu-dvi^pa)、南阎浮洲、南赡部洲。
 长阿含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载,其土南狭北广,纵广七千由旬,人面亦像此地形。又阿耨达池之东有恒伽(殑伽)河,从牛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东海。南有新头(信度)河,从狮子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南海。西有婆叉(缚刍)河,从马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西海。北有斯陀(徙多)河,从象之口出,从五百河入于北海。又大楼炭经卷一、起世经卷一、起世因本经卷一等之说亦同。俱舍论卷十一载,四大洲中,唯此洲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将登正觉,皆坐此座。
 凡上所述,可知阎浮提原本系指印度之地,后则泛指人间世界。(杂阿毗昙心论卷三、立世阿毗昙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大唐西域记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八)p6337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大海】
<一>指须弥山四周之大海。于古代印度之世界观中,须弥山位于世界之中间,其周围有四大海,四大海中各有一大洲,四大海外则为铁围山。
 <二>指环绕国土四周之海。大海为众河所归,乃水之积聚,其量为最。称四大海者,非指大海之部分,乃指其全部而言。如观无量寿经以四大海一词形容阿弥陀佛眼量之纵广。观无量寿经之第九观佛身(大一二·三四三中):“佛眼清净,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据观无量寿经义疏卷末载,一大海纵广为八万四千由旬,合四倍之大海则为三十三万六千由旬,而阿弥陀佛之眼量犹超过之,故称四大海,非指四种不同之大海。(观无量寿经疏(智顗))
 <三>指有情众生之身体。有情之身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犹如苦海,故称四大海。宋朝择英法师作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偈中之“五须弥”乃指众生由五蕴色心相聚而成之我慢山,高如五须弥;“四大海”则指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之身,为一切苦之本。阿弥陀佛以白毫相光宛转于众生五蕴须弥我慢之山,令众生破除八万四千烦恼,去除我、法二执;又以绀青慈目照见众生,令悟四大皆空,苦海澄清,归于极乐。(净业纲要(灵源))p1655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无色定】
梵语 catasra a^ru^pya-sama^pattayah!。又作四空定、四空处定、四无色。指超离色法(物质)系缚之四种境界。即由思惟四无色界所得之定。若欲生于此四无色界,则必须修习四无色定;换言之,四无色定,乃对治色法之系缚,灭除一切对外境之感受与思想的修行,及藉此修行所达到的清净无染、虚空静寂之精神境界。此四无色定各有两类情形,即:(一)生于四无色界之“生无色”,于此之时,定心现前,故得定之名。(二)非由生得,而系修证所得;盖假令其身虽犹在欲界等下地,然若因修证而现起无色界之定心,则亦得无色之果,称为“定无色”。
 据法蕴足论卷八无色品、大智度论卷十七等载,此四无色定即:(一)空无边处定,又作空处定。此定超越色界之第四禅,灭除障碍禅定之一切想,思惟“空间为无限大”,亦即思惟空无边之相。(二)识无边处定,又作识处定。此定超越空无边处定,而思惟“识为无限大”,亦即思惟识无边之相。(三)无所有处定,又作少处定。此定超越识无边处定,与无所有相应,即思惟无所有之相而安住之。(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又作非有想非无想定。此定超越无所有处定,思惟非想非非想之相,具足而安住之。此定无明胜之想,故异于灭尽定;亦非无想,故亦异于无想定。
 四无色定各以其自体而言,皆称为根本定;接近根本定前之预备阶段,称为近分定,或加行定。加行,即事先加功用行之意。其中,空无边处定之近分定,系缘欲界第四禅之色相以修行厌离,而尚有色想;然其余三定之近分定及四定之根本定则全无色想,故四定仍总称无色定。又非想非非想处定系依定之自相而立名,其下三定则依加行而立名。
 四无色界,为脱离色法系缚之四种境界。又称四无色、四无色天、四无色处、四空处、四空天。四无色界名称配于四无色定,依次称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悉以无色为特点,既无自然国土与居处宫室,亦无色碍之肉身,仅以众同分、命根等假和合为体。此外,将三界分为九地时,四无色界则称空无边处地,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地,相当于九地中之后四地。(中阿含卷二十四大因经、坐禅三昧经卷下、俱舍论卷二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二、禅法要解卷下、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参见:无色界定)5084)p1772 FROM:【佛光大辞典】




阎浮提地直下过于五百由延,有阎罗王城,周遍纵广七万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饿鬼众生业已尽者,悉得出离;业未尽者,转生他方阎罗王所。若是城中乃至无有一众生者,是名得脱。

尔时有人内因缘故,获得初禅。得已、即起大声唱言:‘初禅寂静!初禅寂静!’诸人闻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获得初禅,即舍人身生初禅地。时初禅中复有一人,内因缘故,修得二禅。得已、即起大声唱言:‘二禅寂静!二禅寂静!’众生闻已,各自思惟,复获二禅,舍初禅身,生二禅处。当尔之时,从阿鼻狱上至初禅,乃至无有一众生在。


[学习解说]:

阎浮提往下五百由延是阎罗王城,周遍纵广七万五千由延,城中饿鬼众生业报受尽者能得出离,业报没有受尽者会转生其他阎罗王的城中,如果阎罗王城中没有一个众生,这样才叫做得到解脱

如果有人获得初禅,然后大声唱到:初禅寂静!初禅寂静!其他人听到后也各自思惟修习初禅,然后都获得了初禅的境界,舍弃人身升到初禅地。又有人修到了二禅,然后大声唱到:二禅寂静!二禅寂静!其他人听到后也各自思惟修习二禅,然后都获得了二禅的境界,舍弃初禅升到二禅地。


名词解释:

【得脱】
得解脱之略称。即了脱生死之苦,获得涅槃之妙乐。或断除一切烦恼,证得菩提。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大九·一八下):“得脱三界苦恼之患。”遗教经(大一二·一一一二上):“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p455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190#
 楼主| 发表于 2023-11-10 09:36: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10 09:42 编辑

(接续楼上~190楼共用时4小时)

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唯一日现,赖之熟成百谷草木。火劫起时,七日都现,烧燃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

[学习解说]:

善男子,四天下外是由乾陀山,其中有七天因为众生福德力的缘故只有一个太阳出现在空中,百谷草木都依靠这个太阳的照射而生长。但是当火劫生起时,空中同时出现了七个太阳,燃烧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地,须弥山乃至初禅天


名词解释:

【我见】
梵语 a^tma-dr!s!t!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人、法二种:(一)人我见,即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二)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又唯识宗以我见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其与第七末那识相应。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大毗婆沙论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四、卷六、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p2939 FROM:【佛光大辞典】

【业行】
(术语)业即行,非别义。种类杂多,故重二字。往生要集中本曰:“诸余业行,不令杂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乾陀山王】
梵语由乾陀,华言持双。谓此山纯宝所成,诸夜叉王咸住其中;以喻难胜地菩萨,如意神通,善巧自在,如由乾陀山王也。(梵语夜叉,华言勇健。)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二禅众生见是火灾,心生怖畏。彼中复有先生诸天,语后来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见如是火灾,齐彼而止,不来至此。’如诸众生增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尔所时,如是火灾热犹未息。是时便从中间禅处降注大雨,复经寿命一增一减,众生业行因缘力故,为持此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是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

[学习解说]:

二禅天的众生见到火灾后都心生怖畏,那时正好有位众生先前生到诸天,所以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害怕,我曾经见过这样的火灾不会烧到这里的,那个时候众生由十岁增至到八万岁再减到十岁时,这个火灾也没有熄灭,这时从中间的禅天开始降注大雨,寿命又经过一增一减(由十岁增至到八万岁再减到十岁时)以后,由于众生业力因缘的缘故出现了七重风云将雨止住



四天下中须弥山王渐渐生现,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种种子。是时二禅复有一人短命福尽,业力故堕生世间。寿无量岁,光明自照。独处经久,心生愁恼而自念言:‘我既独处,若我有福,愿更有人来生此间,与我为伴。’发是念已,是时二禅有诸众生薄福命尽,业因缘故便来生此。是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于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从彼生,彼化作我,彼于我身有自在力。’以是因缘,一切众生生我见想。

善男子!阴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是十业因缘而有。


[学习解说]:

接着四天下中的须弥山王渐渐现出,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子,这时二禅天有一个人福报已经享尽,业力使他堕落到世间,寿命无量岁,因为长时间这样一个人独处,心中便生起了忧愁和烦恼,并自言自语说:如果我有福,希望能再有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陪我作伴

念头刚刚生起,二禅天就有一个众生因为福报享尽也堕落到这个世间,这令最初那个人非常欢喜,然后又自言自语说:这个人是我化生的。后来堕落的人也认为自己是他所化生的。因为这个因缘,一切众生才开始有了我见的妄想

善男子,五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六入(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众生世界、国土世界,这些都是十善及十恶业因缘而有的


[学习笔记]:

经文~“善男子!阴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是十业因缘而有。”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其中的原理其实就是:正报和依报的因果关系

就是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
什么是相由心生?
从佛法上来说,就是有情众生的起心动念和行为(有情众生的内在,称为内法界,有情众生自己称正报),
全都会造成外在世间的种种变化(有情众生之外的世间一切,称为外法界或器世间,或称依报)

其实,这道理并不难理解,这意思是说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会受到「有意识生命体」(例如人和一般动物)的影响而改变
没有生命的物质世界,也有自己的物理或化学特性,人活在其中也会受影响
而「有意识生命体」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影响而改变
而我们所处的这个在佛法上被称为「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
也正因为我们这世界的众生的劣根性(相较于宇宙其他世界),所以造成「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现象
所以有「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和其他各种天灾战争等果报,而这因果的原因就是来自于众生的恶性


相反,「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如是因,如是果」
以「阿弥陀佛」的清净光明慈悲愿力为因,以佛力摄受十方世界众生,接引同心同愿的众生,因此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 ——
以「超科学」看「因果」
讲这么多, 总之, 一切的秘密就在于[引力]
除了科学所讲的[万有引力], 佛教讲的就是[念力]

因为众生各自的念力,
所以吸引[四大](地水火风四种基础特性物质), 而形成众生各自的身体,
因为群众的念力, 所以形成[依报][器世间](物质世间,山河大地海洋), 形成[六道]各自的世界,
一个六道世界, 组成相对等的银河, 众多六道世界, 形成无量法界, 大致情形就是这样,
所以重点在于[念力],
如果愚痴无明, 这[念力]就是[欲望执着力],
如果是[佛菩萨] , 就是[无碍的自在神通力]

众生因为对物质和生命有很深的执着欲望, 念念都是世间的生活, 所以念念都无法摆脱,
因此, 就算今生死亡,暂时脱离肉体束缚, 一样因为习惯性执着念力的关系,
又再次和种种缘分执着相吸引而聚合成为再一次拥有肉体的生命型态


所谓的恶业, 也是因为对物质执着深重,才会造恶, 引力非常沉重, 才会变成三恶道众生 ,
如果欲望比较低, 就容易飞升, 物质的[牵引][相吸引力], 就比较弱, 所以会成为比较轻的欲念聚合, 而成为天人

关于这些, 佛经(楞严经)有很深入的说明, 教导我们如何脱离这些引力,
简单来说, 就是空, 空是摆脱物质吸引的方法, 但是[空]还不究竟,
必须[空]和[有]两不执着,才能像佛菩萨一样
就像佛经常说的, 佛菩萨能把宇宙入一毛孔, 能够由一毛孔化出宇宙, 这就是摆脱引力而能自在运用的能力 —— [佛法科学观] 引力与念力


总之
业就是
众生自己心念作用和行为+其他众生心念与行为=形成共业干扰作用
这心念和行为作用的总合就是所谓的业,这股力量就是业力
众生因无法脱离业力影响而有轮回

业力不可思议
内外干扰.共业而成世间一切

于内,就是自己的第八识作用(这也讲过非常多次了)
阿赖耶识不可思议,
众生因为第八识无明作用,而入12因缘,就会投胎形成各种生命型态的众生,这就是正报作用
另外依报(器世间,就是山河大地,物质世间)则是根据正报而假合幻化形成 ——
法门实修帖 405#

最后,“以原理和相貌来说”: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当我们心念转为清净光明,念头转为正念,思维转为正思维
这样因果马上就会转变,心清净,身就清净,身体就会转好
随之,依报随正报转,周遭环境也会变好,也能影响其他人或众生
这就是因果的原理,其实就是身心变化的原理,就是心和相的原理 ——
现代科学真的科学? 因果真的是迷信? (转念&转变人生的方法)


名词解释:

【六入】
又作六处。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六根为内之六入,六境为外之六入,总称十二入,亦作十二处。入者,涉入、趋入之义;处者,所依之义。此六根六境互相涉入而生六识,故称入;六根六境为生六识之所依,故称处。(大乘义章卷四、法界次第卷中之下)p1240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八界】
梵语 as!t!a^das/a dha^tavah!。乃指在我人一身中,能依之识、所依之根与所缘之境等十八种类之法。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十二处,而六识实际亦由十二处之意处所展开,依此,十八界或十二处摄尽一切法。(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俱舍论卷一)((参见:十二处)343)p356 FROM:【佛光大辞典】

【五阴】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净影之说,如大乘义章八本所谓“积集名阴。阴积多法故。”是与新译蕴之义同。天台之说,如止观五上所谓“阴者阴盖善法。此就因得名。又阴是积集。生死重沓。此就果得名。”是阴有荫覆与阴积之二义。(参见:蕴)。色,受,想,行,识,五法之名义,新旧皆同。(参见:五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我见】
梵语 a^tma-dr!s!t!i。指执著有实我之妄见,亦即于非我之法,妄执为我。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又分人、法二种:(一)人我见,即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以五蕴假合之身心为实我。(二)法我见,即妄计一切法皆有其实在体性。又唯识宗以我见为四根本烦恼之一,谓其与第七末那识相应。此末那识系由无始以来虚妄之熏习力,缘于第八阿赖耶识之分,而有实我实法之见。(大毗婆沙论卷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俱舍论卷十九、成唯识论卷四、卷六、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二本)p293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能观如是十业道者,是不为难;在家观者,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种是在家、一种是出家
出家菩萨能观十业道者不是难事,但是在家人能观察十业道者却是难事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多被恶业因缘缠缚障碍的缘故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7 16:08 , Processed in 0.08019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