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六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22:2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30 22:26 编辑

(14 + 15楼用时,约20)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学习解说】
世尊就询问文殊师利菩萨:「这25位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他们都各自发表了最初修道证得圆通的修行方法和历程,其实,这些都并没有所谓的好坏前后差别。我今欲令阿难破迷显慧,那么,这25种法门,在我入涅槃后,后世众生若要入菩萨乘,求取无上道,那要哪一个方便法门才比较容易成就呢?」

相关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30 21:02:2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45)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学习解说
当时,世尊于所坐的师子座,从其五体(右膝、左膝、右手、左手、头首)同放宝光,远远遍照十方无量一切诸佛如来及菩萨顶,彼诸佛如来也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十方无量一切诸佛如来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林间的树木及水池,皆演法音,交光相罗,如宝丝网,在场的大众未曾遇过如此殊胜之事,一切均得金刚三昧。

师子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为人中之师子,故佛之所坐,总名师子座。如帝王之座谓为龙座也。智度论七曰:「是号名师子,非实师子也,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如今者国王坐处亦名师子座。」探玄记三曰:「总依智度论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或床或地皆名师子座,又坐此座说无为师子吼法,是故亦名师子座。」又文殊菩萨以乘狮子为通例,其意亦如上所述。梵Siṁhāsana。

五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又作五轮:一右膝,二左膝,三右手,四左手,五头首。资持记下三之二曰:「五处皆圆,故名五轮。四支及首,名为五体。轮则别指五处,体则通目一身。」

林木
[国语辞典(教育部)
林间的树木。《荀子.劝学》:「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文选.曹丕.善哉行》:「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池沼
[国语辞典(教育部)
蓄水的凹地。《文选.潘岳.闲居赋序》:「池沼足以渔钓,舂税足以代耕。」《文选.石崇.思归引序》:「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家。」


实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学习解说
正当此时,百宝莲华纷纷从天上缓缓落下,青、黄、红、白,各种颜色,间杂相合,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此时娑婆世界大地山河,同时都消失不见了,只有见到十方无量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处处犹如示现说法。

纷糅
[国语辞典(教育部)]
注音 ㄈㄣ ㄖㄡˇ
释义         
糅,杂合。纷糅指杂乱。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岁历绵暧,条流纷糅。」

梵呗
 (仪式)法会之声明也。呗者呗匿之略。又作婆陟、婆师。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是梵土之法曲,故名梵呗。又曰呗匿。单云呗。翻作止断止息或赞叹,法事之初唱之,以止断外缘,止息内心,方堪作法事,又其偈颂多赞佛德,故云赞叹。行事钞上四曰:「说戒者坐已,维那打静,小者供养,梵呗作之。若准律文呗匿如法。出要律仪云:此郁鞞国语,翻为止断也。又云止息。由此外缘已止已断。尔时寂静,任为法事也。」法华玄赞四曰:「婆陟,此云赞叹。呗匿,讹也。」楞严经六曰:「梵呗咏歌。」梁僧传十三(经师篇论)曰:「然天竺方俗,凡是歌咏法言,皆称为呗,至于此土咏经则称为转读,歌赞则号为梵呗。昔诸天赞呗皆以韵入弦绾,五众既与俗违,故宜以声曲为妙,原夫梵呗之起亦肇自陈思。(中略)其后居士支谦亦传梵呗三契,皆湮没不存。世有共议一章,恐或谦之余则也。唯康僧会所造泥洹梵呗于今尚传,即敬谒一契。文出双卷泥洹,故曰泥洹呗也。」(参见:呗)
FROM:【佛学大辞典】

敷奏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ㄈㄨ ㄗㄡˋ
向君王报告。《书经.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9 23:0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30 22:26 编辑

(本楼用时,约40)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学习解说
一. 由我修习证得耳根圆通法门,所游十方微尘世界国土,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望悲怜哀愍予以救济。

哀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哀者悲哀。愍者怜愍。见人苦而起之慈悲情也。胜鬘经曰:「哀愍覆护我。」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普慈哀愍,悉令度脱。」宝窟上末曰:「哀者悲也,愍者慈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学习解说】
二. 我得佛心,并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究竟愿),以此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并遍及法界一切六道众生,以此所求皆能如愿,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究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uttara,巴利语同。音译郁多罗。形容至高无上之境界,或对事物彻底极尽之意。前者如佛示现至高无上之真理,即称为究竟法身;大般涅槃显示佛教之最终目的,即称为究竟涅槃。后者如以不退之愿心而成就誓愿者,称为究竟愿,此乃赞仰弥陀本愿力之语。〔胜鬘经一乘章、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十住毘婆沙论卷三〕 p2986

百度百科
傍及
bàng jí ㄅㄤˋ ㄐㄧˊ
傍及
推及;遍及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
© 汉典

大涅槃
[佛光大辞典]
又作大寂定、大灭度,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状态。景德传灯录卷五(大五一•二四四中):「断烦恼者,即名二乘;烦恼不生,名大涅槃。」(参阅「大寂定」1129)p1117


佛问圆通,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学习解说
世尊询问证得圆通的修行方法,我是从耳根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亡所,得正定三摩地,成就菩提,这也是最好的修行方法。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学习解说
世尊! 观世音佛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因此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这个名号。
而且,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是故,观音名遍十方法界。」

授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云和伽罗Vyākaraṇa,十二部经之一。佛对发心之众生授与当来必当作佛之记别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9 20:38: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9 20:50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25)


世尊。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说:「世尊! 我又因为耳根圆通法门、修证无上道的缘故,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无上道
[佛光大辞典
    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又为「无上道心」之略称。指愿求无上道之心。又称为菩提心。据众许摩诃帝经卷二载,叙述菩萨求无上道一事。在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中,说明得值遇弥勒而闻法,求无上道成不退转。此种求无上道之心,即称无上道心。〔出曜经卷十四、大宝积经卷二十五、弥勒大成佛经、法华经疏(吉藏)〕(参阅「菩提心」6538p6389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学习解说
一. 由于我初证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和觉知没有隔碍,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所以我能够示现众多数不尽的面相或应化身,也能够说数不尽的秘密神咒。
其中可以示现一头、三头、五头、七头、九首、十一头,如是乃至一百零八头,千头、万头,甚至于八万四千烁迦罗(金刚、坚固)头。
或示现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十六、十八、二十至二十四,如是乃至一百零八臂,千臂、万臂,甚至于八万四千母陀罗(密印)臂。
二眼、三眼、四眼、九眼,如是乃至一百零八眼,千眼、万眼,甚至于八万四千清净(琉璃)宝眼。
或显示慈相,或威相,或以定力,或以智慧,皆是用来救护众生,令众生终究得大自在。

元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绝待圆满之一心也。为森罗万象之元,故谓之元心。与起信论之一心同。楞严经三曰:「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圆,含裹十方。」

圆融
[佛光大辞典]
    (一)谓圆满融通,无所障碍。即各事各物皆能保持其原有立场,圆满无缺,而又为完整一体,且能交互融摄,毫无矛盾、冲突。相互隔离,各自成一单元者称「隔历」;圆融即与隔历互为一种绝对而又相对之对立关系。华严宗所谓之「行布门」,为一种由浅至深,依序渐进之修法;「圆融门」则对立于「行布门」,而谓即使处于极低之品位亦可完成究极之觉悟。此外,天台宗基于法华经所说之实相一理,而立圆融三谛、圆融三观等教义。华严宗则基于华严经所说之法界无尽缘起之说,而立事事无碍、六相圆融等教义。〔观音玄义卷上、十不二门指要钞卷上、四教义卷六、华严五教章卷一、卷三〕(参阅「圆融门行布门」6819)
(二)(1906~1969)台湾佛教比丘尼。屏东人,俗姓李。法名法志,号圆融。民国十八年(1929)依高雄龙湖庵心安法师剃度,四十一年于白河大仙寺受具足戒。师于三十五年,晋任屏东东山禅寺首任住持,树立清规,分设职位,增建寺宇,开坛传戒,安僧尼百众,该寺遂成为一地名剎。创办三年制东山佛学院,培植女众弘法人才,并创立屏东佛教会,任理事长职。世寿六十四。p6818

《佛光大藏经.净土藏.纂集部.净土十要.净土十要第九》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论曰:行者称佛名时,作佛观时,作主伴依正余观时,修三种净业时,一心不乱时,散心称名时,以至见思浩浩,恒沙烦恼,凡此有心,皆由真如不变随缘而作,全体即是法界,故法智大师云:「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若然者,余心尚是,况念佛心乎?是故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以此妙心念彼阿弥,则彼三身,何身不念?求彼四土,何土不生?但随功行浅深,品位高下耳。

《佛光大藏经.法华藏.注疏部.法华通义外二部.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七》
秘密神咒,乃诸佛心印,从来不翻。译梵成华,有五不翻:一、秘密不翻,即神咒;二、含多义不翻,如婆伽婆;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此咒乃五不翻之一也。如军中之密号,但取办事,不许人知。

佛光大辞典
名相:烁迦罗
释文: 梵语 cakra,巴利语 cakka。又作灼羯罗、斫迦罗、斫迦婆罗。为金刚、坚固、轮铁等意。例如梵语之 Cakrava,乃指铁围山。又如楞严经卷三(大一九‧一一九中):「烁迦罗心无动转。」其烁迦罗一词,乃精进、坚固之义。又烁迦罗眼,谓金刚眼、坚固眼,即指明定正邪、辨别得失之眼。〔碧巖录第九则颂古、慧琳音义卷四十二、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6667

佛光大辞典
名相:母陀罗
释文: 梵语 mudr。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印相、契印、密印。略称印。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之印。未成佛果之修行人与诸尊之本誓相同,皆为成就三密涉入之义,而于手上结密印,属于身口意三密中之身密。盖「印」者,即所谓标帜之义,以此方便表显诸尊内证之德。(参阅「手印」1412、「印相」2231)p2009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学习解说
二.  由我透过「闻、思」脱离六尘,虽听闻世间的声音,但不起妄想分别执着,能够反闻自性,不被声尘所转,所以我妙能示现任何一种形象,诵各各咒,无论是形象还是咒,都能够以无畏施诸众生,去除众生种种的怖畏,令众生获得救济而解脱。
也就是当众生处于怖畏急难中,只要众生一心称念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施予众生无畏,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称我为施无畏者。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ㄩㄢˊ, [名]
1.矮墙。如:「墙垣」、「断壁残垣」。《文选.潘岳.西征赋》:「临揜坎而累抃,步 毁垣以延伫。」
2.官舍。唐.皮日休〈白太傅〉诗:「清望逸内署,直声惊谏垣。」
3.城市。如:「省垣」。
4.姓。如汉代有垣恭。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t, su, mañju。分别音译作萨、苏、曼乳。意译不可思议、绝待、不能比较者。殊胜之经典,称作妙典(特指法华经);无法比较不可思议之法,称作妙法(法华经之美称);深妙不可思议之道理,称作妙理;不可思议之境界,称作妙境;依妙因妙行而得之证果(佛果),称作妙果。〔大日经疏卷一、法华玄义卷一、法华游意、法华玄赞卷一、梵语杂名、祕藏记卷末〕(参阅「十妙」608)p3580

一一
[佛光大辞典]
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ṣaṇ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p1

施无畏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bhaya-dāna。即拔济种种之怖畏。又作无畏舍、无畏施。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此无畏施即救度众生,为其祛除种种怖畏之意。法华经卷七普门品谓,观世音菩萨于怖畏急难中,能施无畏,故有「施无畏者」之称。盖佛菩萨以种种之威力方便,拔济狮子、虎、狼、水、火、盗贼等诸怖畏,施以安慰众生。〔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九〕p483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8 16:38:56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1小时50)


十二者,[融形][复闻],不动道场,涉入世间。不坏世界,能遍十方。供养微尘诸佛如来。各各佛边为法王子。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学习解说
十二. 菩萨圆融无碍,复闻性真,不动道场,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且能遍十方,供养如微尘般无量诸佛如来,受其法,各为法王子。
是故,令无子而想求生男宝宝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那么,就能如愿诞生福慧具足的男宝宝。

融形复闻
  谓融形则碍灭,复闻则性真。故涉入世间而不坏世间之相,能遍十方,供养微尘数佛,禀承其法,各为法子,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经云:能令无子众生,欲求男者,诞生福德智慧之男。是也。
FROM:【三藏法数】

法王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菩萨为生育于法王佛陀之家者,故总称曰法王子。经中多称文殊为法王子者,以其为释尊二胁士之上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子也。佛地论曰:「从世尊口正法所生,绍继佛身不断绝,故名法王子。」智度论三十二曰:「佛为法王,菩萨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王子。皆任为佛,如文殊也。」注维摩经一:「什曰:来补佛处,故言法王子也。」


十三者,[六根][圆通][明照无二],含十方界。[立大圆镜][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受领无失。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学习解说
十三. 菩萨六根圆融,融通无碍,明照无二,含摄十方界,如立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空如来藏,承顺十方像微尘般无量诸佛如来的秘密法门,受领无失。
是故,令无子而想求生女宝宝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那么,就能如愿诞生相貎庄严端正、福德具足、个性柔顺且众人喜爱敬重的女宝宝。

六根圆通,明照无二
  谓菩萨六根圆融,通达无碍,含摄法界,如大圆镜,明照无二。由此故能承顺法门,受领无失,以此无畏,施诸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经云: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诞生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圆通
[佛光大辞典
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p6808

大圆镜智
  谓如来真智,本性清净,离诸尘染,洞彻内外,无幽不烛。如大圆镜,洞照万物,无不明了,是名大圆镜智。
FROM:【三藏法数】

二如来藏
[佛光大辞典
指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如来,即理性如来;藏者,含摄之义。一切众生烦恼心中,具足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无漏清净之业,称为如来藏。据大乘止观法门卷一载,如来藏有二种,即:()空如来藏,此心性虽随染净之缘,建立生死涅槃等法,然心体平等,离性离相,所起染净等法及能起之心,皆不可得,故称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此心性具足无漏清净功德及诸有漏业惑染法,包藏含摄,无德不备,无法不现,故称不空如来藏。 p194

空如来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来藏者,真如之德名。真如之体性毕竟空寂,不止一切染净之法,如明镜内无一实质,故谓为空。非谓真如之体是无也。大乘止观一曰:「此心性,虽复缘起建立生死涅槃违顺等法,而复心体平等,妙绝染净之相。非直心体自性平等,所起染净等法,亦复性自非有。」起信论义记中本曰:「言如实空者,此以如实之中空无妄染故。云如实空,非谓如实自空。

柔顺
[国语辞典(教育部)]
1.温柔和顺。《易经.坤卦.彖曰》:「柔顺利贞,君子攸行。」
2.柔软。《孔丛子.抗志》:「舌柔顺,终以不弊。」
3.驯服、顺服。《明史.卷一八八.刘&9acf._104_0.gif;传》:「二臣既去,则柔顺之人必进,将一听陛下所为,非国家之福,不可四也。」

相关学习:


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法王子,有六十二恒河沙数,修法垂范,教化众生,随顺众生,方便智慧,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能令众生持我名号,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学习解说
十四. 此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现住世间诸位菩萨,有六十二恒河沙之数,修法垂示范例以教化众生,以善巧方便随顺众生,如应说法,各各不同。
由我所证耳根圆通法门,然后身心微妙含容,周遍法界。
是故,能令众生持我观世音菩萨的名号的众生,与彼共持像六十二恒河沙那么多位菩萨名号的众生,这两人相较之下,所获的福德,其实是一样而没有差别的。
世尊! 我此一名号,与彼众多菩萨名号是没有差别的。

大千世界
 是佛教说明世界组织的情形。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火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六欲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咸海,咸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咸海四方有四大洲,即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集一千中千世界,上覆以四禅九天,及四空天,为一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垂范
解释: 垂示范例
南朝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 汉武帝 ﹞《策封三王》,文同训典;劝戒渊雅,垂范后代;及制诰 严助 ,即云厌承明庐,盖宠才之恩也。” 唐 韩愈 《奇卢仝》诗:“假如不在陈力列,立言垂范亦足恃。”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陆渭南集》:“丁宁训诫之语,皆足垂范百世。”
[国语辞典

微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比丘尼名。说自身为世苦出家得圣果之经历。度五百比丘尼。见贤愚经三、诸经要集九。
又(杂语)法体幽玄故曰微。绝思议故曰妙。维摩经菩萨品曰:「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无量寿经下曰:「普为十方说微妙法。」长阿含经一曰:「如来大智微妙独尊。」法华经提婆品曰:「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

法王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umārabhūta。音译究摩罗浮多、鸠摩罗浮。意译童真。乃菩萨之别名。菩萨为佛位之继承者,佛为法王,故总称菩萨为法王子。菩萨与如来法王之关系犹如世间王子与国王之关系,故称法王子。〔阿弥陀经、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四、卷三十二、注维摩经卷一〕p4224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是名十四施无畏力,福备众生。
学习解说
这是由我修习证得耳根圆通法门的缘故。
以上是名十四施无畏力,于众生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以福备众生。」

修习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hāvanā,巴利语同。数数薰习之意。略称修、习。即于诸行法,反覆实践,数数薰习,以期达到成佛之目的。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八或俱舍论卷二十七所载,佛教之修行计有:(一)长时修,长时间修行。(二)无间修,不休不止之修行。(三)恭敬修,以虔诚恭敬心修行。(四)无余修,完全不缺之修行。唐代善导大师即以此作为净土宗之修行法则。〔杂阿含经卷三、成实论卷十五修定品、俱舍论卷十八、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 p4046

施无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施无畏者,施无畏萨埵等。观音菩萨之异名。彼菩萨为众生之依怙而使不畏怖者,即是施以无畏也,故名。法华经普门品曰:「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楞严经六曰:「十方微尘国土皆名之为施无畏者。」观音玄义记一曰:「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梵Abhayanda。

施无畏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又名施无畏者,或施无畏菩提萨埵,即观世音菩萨的别名。2.消除众生的危难和恐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22:4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22:48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5分)


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能令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学习解说
八. 菩萨藉由消灭声尘而圆满成就闻慧,遍生慈力。
是故,令行经险路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慈心,那么,一路上自然平安顺遂,即使遇到盗贼,盗贼也不会生起劫夺之心,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灭音圆闻,遍生慈力
  谓菩萨消灭音声,圆成闻慧,则遍生慈力,能以大利,令彼得乐。是以众生经于险路,如行坦途;或遇恶寇,自不能劫,是为无畏。经云:经过险路,贼不能劫。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学习:


九者,[熏闻][离尘][]所不劫,能令一切多婬众生,远离贪欲。
学习解说
九. 菩萨藉由思惟熏闻而成就智慧,离一切诸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所以自然也不会被色尘所劫。
是故,令一切贪欲重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不会被色尘所劫夺那么就能远离贪欲,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熏闻离尘,色不能劫
  谓菩萨以思慧熏闻成性,离诸尘妄,不被色尘所劫。能令一切性多淫人,贪欲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多媱众生,远离贪欲。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六尘
[佛光大辞典
指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六境。又作外尘、六贼众生以六识缘六境而遍污六根,能昏昧真性,故称为尘。此六尘在心之外,故称外尘。此六尘犹如盗贼,能劫夺一切之善法,故称六贼。(参阅「六境」1298p1298

六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净心者。故谓之尘。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净心诫观下曰:「云何名尘?坌污净心触身成垢,故名尘。」法界次第上之上曰:「尘以染污为义,以能染污情识,故通名为尘也。」


十者,[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所对]。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
学习解说
十. 菩萨的闻性纯净且远离一切诸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六根六尘,融通无碍,无二无别。
是故,令一切忿恨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智慧之用,那么,就能远离诸瞋恚,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纯音无尘,根境圆融
  谓菩萨音性纯净,离诸妄尘,根境相入,圆融无碍。能令怀忿恨人,瞋恚不生,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忿恨众生,离诸瞋恚。是也。
FROM:【三藏法数】

根境
 (术语)又名根尘。即色之所依而能取境者,谓之根,根之所取者谓之境。根有五根六根之别,境有五境六境之别,六根六境,又称十二处或十二入。见俱舍论等。
FROM:【佛学大辞典】

圆融
 (杂语)圆者周遍之义,融者融通融和之义,若就分别妄执之见言之,则万差之诸法尽事事差别,就诸法本具之理性言之,则事理之万法遍为融通无碍,无二无别,犹如水波,谓为圆融。曰烦恼即菩提,曰生死即涅槃,曰众生即本觉,曰娑婆即寂光,皆是圆融之理趣也。此法门为性宗之枢机,实大乘之极谈。楞严经四曰:「如来观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止观曰:「若就分别妄执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据心性缘起之用,即可得相摄。」宗镜录九十九曰:「事理圆融者,即种种事称理而遍。以真如理为洪鑪,融万事为大冶,铁汁洋溢,无异相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十一者,[销尘][旋明][法界][身心],犹如琉璃,朗彻无碍。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
学习解说
十一. 菩萨消除诸尘,自然转为光明和智慧法界和身心,就像琉璃一样明朗透彻,没有任何障碍。
是故,令一切昏钝性障及诸无善心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身心光明,那么,就能愚痴黑暗,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销尘旋明
  谓菩萨除暗销尘,旋复性明。能令一切昏钝无善心人,痴暗远离,是为无畏。经云: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永离痴暗。是也。(梵语阿颠迦,华言无善心。)
FROM:【三藏法数】

昏钝
解释:1.和缓,不强烈。 2.愚鲁,愚笨。 3.用为谦词。指愚鲁之人。 4.指眼神模糊而迟钝。
[百科知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7:38: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22:55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


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鬼不能害。
学习解说
四. 菩萨早已断灭一切妄想,所以不会有杀心,也不会有杀念,所以能够慈悲平等对待一切众生。
是故,令深陷在诸鬼国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生起慈悲平等心,那么,鬼自不会生害人之心,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断灭妄想,心无杀害
  妄想作业,以杀为首。谓菩萨证悟实性,断灭妄想,大慈心发,无杀害念。能令众生入彼罗剎鬼国,鬼自灭恶,是为无畏。经云:入诸鬼国,鬼不能害。是也。(梵语罗剎,华言速疾鬼。)
FROM:【三藏法数】

相关学习:
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五者,[熏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
学习解说
五. 菩萨不断熏所听闻到的,思惟一切实无自性可得,听到就只有听到,而不会再生起妄想执着烦恼,闻性就会成为真正的闻性,此时,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就会同时消灭,一并和声听生起同样智慧的作用。
是故,令即将被伤害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转为智慧的作用,那么,刀就一段一段的毁坏,就算使用兵器来用,也就像割水一样,也像吹灭光明一样,都不能起任何伤害人的作用,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熏闻成闻,六根销复
  同于声听,谓熏闻属思,思其所闻,无性可得,则成真闻。六根害人,兵刃无异。菩萨六根既皆销灭,以复真空,一切尘境,同于声听。能令众生,当被害者,刀刃所加,段段折坏,是为无畏。经云:临当被害,刀段段坏。是也。(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FROM:【三藏法数】

二种薰
(名数)薰习,资薰也。前者为自习惯而薰者,后者则资助而薰者也。翻译名义集六曰:「一、熏习,谓熏心体成染净等事,二、资熏。谓现行心境及诸惑相资等。」大藏法数四曰:「熏资薰击发之义也。盖言第八识虽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若无染净二缘熏发,则不能成染净等事,如谷麦等种虽有生芽之能,若不得水上资熏,芽亦不生,故名熏也。熏即熏发,习即数习,谓数习染净之缘,熏发心体,而成染净等事,故名熏习,资犹助也。谓现对尘境所起之心,及诸惑相资熏发而成染净等事,故名资熏。」

兵戈
[国语辞典(教育部)
兵器。泛指战争。唐.杜甫〈次空灵岸〉诗:「毒瘴未足忧,兵戈满边徼。」

吹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吹灭光明也。首楞严经曰:「能令众生,临当被害,刀断断坏。使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动摇。」


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暗性不能全。能令众生,药叉、罗剎、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目不能视。
学习解说
六. 菩萨从闻性来熏习,逐渐渐增,心中显现本具的绝妙明澄,此时心中生起的光明遍照一切法界,有光明的地方就不会有黑暗。
是故,令即将被药叉、罗剎、鸠槃茶鬼、毗舍遮、及富单那等欲要伤害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光明心,遍照一切众生,那么,即使这些幽暗性的鬼靠近在旁,却不能睁开眼睛来看,更不用说是要伤害众生了,因此,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闻熏精明,明遍法界
  谓菩萨从闻熏习,所成慧性,既得精明,明照十方,周遍法界,幽暗即消。能令众生虽被药叉诸幽暗者,来近其侧,目受明夺,自不能视,是为无畏。经云:药叉罗剎鸠槃荼鬼,虽近其傍,目不能视。是也。(梵语药叉,亦云夜叉,华言勇健。梵语鸠槃荼,华言瓮形。)
FROM:【三藏法数】

精明
[佛光大辞典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 p5882


七者,[音性圆销,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能令众生,禁系枷锁,所不能着。
学习解说
七. 菩萨不受声尘所系缚,而能够藉由听闻返观自性本体,远离一切六尘妄想执着烦恼,显现自在来去之妙用。
是故,令被监禁或受刑具系缚的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就能生起智慧作用,那么,监禁和刑具自不能起作用,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音性圆消,观听返入
  谓受虚妄声尘系缚,不异禁系枷锁。菩萨以动静之性俱灭,则其观听返妄入真,声尘解脱。能令众生禁系等事,不能着身,是为无畏。经云:禁系枷锁,所不能着。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禁系
词语解释
监禁。
© 汉典

枷锁
[国语辞典(教育部)
1.枷和锁。是古代套在犯人脖子上、拴在犯人脚踝上的两种刑具。《北史.卷九四.流求传》:「狱无枷锁,唯用绳缚。」《三国演义.第六八回》:「只见枷锁尽落,左慈卧于地上,并无伤损。」
2.比喻束缚、压迫。如:「人的一生无法逃离命运的枷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5:44: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16:10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世尊。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学习解说
观世音菩萨又接着说:「世尊! 我又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具同一悲切,仰仗十方一切诸佛菩萨来救济度脱,也令诸众生跟我身心同样都能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

金刚三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人名)日本僧,为始入印度之人。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三曰:「国初僧玄奘,住五印取经,西域敬之。成式见倭国僧金刚三昧,言尝至中天,寺中多画玄奘屩及匙筋,以彩云乘之。盖西域所无者,每至斋日辄膜拜焉。」同续二有元和十三年金刚三昧游蜀之记事。
又(术语)如金刚能一切无碍,能通达一切诸法之三昧,名金刚三昧。涅槃经二十四曰:「菩萨摩诃萨修大涅盘得金刚三昧,安住此中悉能破散一切诸法。」智度论四十七曰:「金刚三昧者,譬如金刚无物不陷,此三昧亦复如是。于诸法无不通达,令诸三昧各得其用,如砗磲码瑙琉璃唯金刚能穿。」楞严经六曰:「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又三乘行人最后断一切烦恼,各得究竟之果之三昧也。又曰:如金刚三昧,金刚喻定,金刚定。智度论四十七曰:「如金刚三昧者,能破一切诸烦恼结使,无有遗余。譬如释提桓因手执金刚破阿修罗军,即是学人末后心,从是心次第三种菩提:声闻菩提,辟支佛菩提,佛无上菩提。」新译仁王经上曰:「十力妙智,雷震法音,近无等等金刚三昧。」良贲疏上二曰:「金刚三昧者最后胜定,胜用坚固名金刚定。」

金刚定
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居士编著)
又名金刚三昧,即菩萨于最后位时,断除最后一切最细微之烦恼而得的禅定。

无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karmaka 或 akṛtrima。指无因缘之造作。又指心无造作物之念,如无作三昧;或谓不假身口意之动作而自然相续之法,如无表色、无作戒等。维摩诘所说经卷下(大一四‧五五四下):「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维摩诘所说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参阅「无作三昧」6404、「无作戒」6405、「无表色」6418)p6404


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
学习解说
一. 菩萨透过耳根听闻,但不随声尘而起知见,故无妄念,以此返照自性,无有苦恼。
是故,令十方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来观其音声,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不自观音者,谓不随声尘所起知见也。以观观者,谓返照自性也。不起知见,则无所妄;返照自性,则一切真寂,无复苦恼。故令受苦众生,蒙此真观,即得解脱,是为无畏。经云: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是也。
FROM:【三藏法数】


二者,[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
学习解说
二. 菩萨能够将知见旋转回复为智慧,是由于离于一切虚妄不实的表相,也离于有、空的两种相对。
是故,令深陷在大火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旋转回复为智慧,火不能烧,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知见
[佛光大辞典
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p3461

旋复
详细释义:        
回转,回还。
傅毅 《迪志诗》:“日月逾迈,岂云旋复。” 三国 魏 曹植 《九愁赋》:“顾旋复之无轨,长自弃于遐滨。”

知见旋复
  在心曰知,在眼曰见。知见性热,则属于人(编者注:「人」疑为「火」字)。谓菩萨能旋转知见,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入火难,自不能烧,是为无畏。经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是也。
FROM:【三藏法数】

真空
[佛光大辞典
()真如之理体远离一切迷情所见之相,杜绝「有、空」之相对,故称真空。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之空真如、唯识所说之二空真如、华严所说三观中之真空观等均属之。又大乘以非有之有,称为妙有;非空之空,称为真空。此乃大乘至极之真空。(参阅「空」4372、「真空妙有」5321
()指小乘之涅槃境界。以其非假,故称真;以其离相,故称空。乃空无一物之偏真单空。〔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卷一上〕
()855937)新罗僧。鸡林人。从伽耶山之善融出家,受具足戒后穷究三藏,复游历四方。后住持小伯山寺。高丽太祖二十年(937)入京,甚受太祖礼遇,然未久即入寂,世寿八十三。帝谥「真空大师」之号。〔朝鲜金石总览上丰基毘[*真空大师普法塔铭〕
()12041268)日本三论宗僧,京都大通寺律僧。俗姓藤原。自幼出家,二十岁受具足戒。深研性相之学,复受两部灌顶,深得小野、广泽二流之祕要。圣一国师自宋返日后,师尝从之习宗镜录。历主高野三昧院、万祥山大通寺、鎌仓无量寿院。世寿六十五。遗有三论玄义检幽钞、往生论注钞、十因文集等。p5321

真空妙有
[佛光大辞典
    即唯识所说三性中之「圆成实性」。圆成实性系远离「我、法」二执所显现之真理。因远离二执,故称真空;亦非小乘所谓与「有」相对之「空」,而为一真实之有,故称妙有。以真空故,缘起之诸法宛然;以妙有故,因果之万法一如。此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义。故知真空与妙有非有别异,一切存在(五蕴)均由各种条件(因缘)和合而成,故无实体(空),而为假有之存在(有),此均系以世间之观念而承认其存在者。此思想不限于唯识学,即以如来藏系之思想,亦如是强调。佛教之真空并非虚无主义,而系针对现实所发挥之微妙作用。〔般若心经赞、五教章通路记卷二十三〕(参阅「有无」3066p5321


三者,[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学习解说
三. 菩萨能够将观听旋转回复为智慧,是由于离于一切虚妄不实的表相,也离于有、空的两种相对。
是故,令深陷在大水中的苦恼众生,只要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就能与菩萨同体,就能获得和菩萨同样的用,以此观来旋转回复为智慧,水不能溺,众生就能获得解脱。

观听旋复
  观听性动,则属于水。谓菩萨能旋转观听,以复真空。能令众生,设为大水所漂,自不能溺,是为无畏。经云:大水所漂,水不能溺。是也。
FROM:【三藏法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0:02: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7 00:05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10分)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诸天想要脱离天趣,那么,我将示现天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八部众
[佛光大辞典]
    乃指守护佛法之诸神。又作天龙八部、龙神八部、八部。八者即:天(梵 deva)、龙(梵 nāga)、夜叉(梵 yakṣa)、干闼婆(梵 gandharva,香神或乐神)、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ḍa,金翅鸟)、紧那罗(梵 kiṃnara,非人、歌人)、摩睺罗伽(梵 mahoraga,大蟒神)。此等异类皆归化于佛之威德,成为佛之眷属,住于诸佛之受用土,护持佛及佛法。又别指四天王率领之八部族。即:干闼婆、毘舍闍、鸠槃荼、薜荔多、龙、富单那、夜叉、罗剎。经典中亦见天龙等八部与干闼婆等八部混集之叙述。
    中国自古已有造立八部众图像之记载,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法苑杂缘原始集目录揭出「宋明帝齐文皇文宣造行像八部鬼神记」之目。〔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大般若经卷六OO、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圣庄严陀罗尼经卷上、摄大乘论卷下、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p441


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诸龙想要脱离龙类,那么,我将示现龙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药叉,乐度本伦。我于彼前现[药叉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药叉想要脱离药叉类,那么,我将示现药叉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药叉
(异类)(参见:夜叉)
FROM:【佛学大辞典】

夜叉
梵语夜叉,华言勇健,亦名暴恶。有三种:一者在地,二者在虚空,三者在天。地夜叉不能飞腾,虚空与天二夜叉,皆能飞行也。
FROM:【三藏法数】


若干闼婆,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干闼婆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干闼婆(香神或乐神)想要脱离干闼婆类,那么,我将示现干闼婆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干闼婆
梵语干闼婆,华言香阴。阴,即身也。不噉酒肉,惟香资阴,故名香阴。是帝释天主乐神,在须弥山南,金刚窟住。天主欲作乐时,即上天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FROM:【三藏法数】


若阿修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阿修罗想要脱离阿修罗道,那么,我将示现阿修罗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阿修罗道
(界名)六道之一,修罗道也。多由瞋,慢,疑之三因而生。见法苑珠林五。
FROM:【佛学大辞典】

阿修罗
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若紧那罗,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紧那罗(非人、歌人)想要脱离紧那罗类,那么,我将示现紧那罗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紧那罗
梵语紧那罗,华言疑神。似人而头有角,亦帝释天主乐神也。
FROM:【三藏法数】

紧那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Kinara,又作紧捺罗,紧陀罗,甄陀罗,真陀罗,紧捺洛。旧译曰人非人,疑神。新译曰歌神。即乐神名。八部众之一。注维摩一曰:「什曰:秦言人作人。似人而头上有角,人见之言:人耶非人耶?故因以名之。亦天伎神也,小不及干闼婆。」文句二下曰:「紧那罗,亦云真陀罗,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居十宝山。」玄赞二曰:「梵云紧捺洛,此云歌神。紧那罗,讹也。」玄应音义三曰:「甄陀罗,甄之人反,又作真陀罗,或作紧那罗,正言紧捺罗,此译云是人非人也。」慧琳音义十一曰:「真陀罗,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次此天女,多与干达婆天为妻室也。」


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我于彼前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摩呼罗伽(大蟒神)想要脱离摩呼罗伽类,那么,我将示摩呼罗伽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摩呼罗伽应
梵语摩呼罗伽,华言大蝮行,即大蟒蛇也。谓若摩呼罗伽,乐脱其伦,菩萨即于彼前,应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也。
FROM:【三藏法数】

摩呼罗伽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HK2502-15]
八部众(天龙八部)之一。音译又作摩呼罗伽、摩护囉伽、莫呼勒伽、莫呼洛伽、莫呼洛、摩休洛、摩伏勒。译作大腹行、大智行、大智腹行、大蟒、大蟒蛇、大蟒神。《维摩经略疏》卷二云(大正38582b)︰「摩[HK2502-15]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神,即世间庙神,受人酒肉悉入蟒腹。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
此以摩[HK2502-15]罗伽为无足、腹行之蟒神。在新译《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中,曾举出善慧、清净威音、胜慧庄严髻、妙目主、如灯幢为众所归、最光明幢、师子臆、众妙庄严音、须弥坚固、可爱乐光明等无量摩[HK2502-15]罗伽王之名。又,《慧琳音义》卷十一云(大正54374c)︰「摩休勒,(中略)是乐神之类,或曰非人,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
此外,密教现图胎藏界曼荼罗中,北边安有三尊摩[HK2502-15]罗伽。其中央一尊,两手屈臂,作拳舒头指当胸,竖左膝而坐;左方一尊,戴蛇冠,坐向右;右方一尊,两手吹笛,面向左。
〔参考资料〕 《注维摩诘经》卷一;《慧苑音义》卷上;《大日经》卷二〈普通真言藏品〉;《翻梵语》卷七;《翻译名义集》卷二;《诸说不同记》卷十。


若诸众生,乐人修人。我现[人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诸众生乐于投生人趣,发心持守五戒,那么,我将示现人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无论是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类的,我都发愿度脱所有一切众生种类,应以什么身得度,我就示现什么身为其说相应及可满愿的法,令其可以成就。

无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想天或无想定也。

无想天
[佛光大辞典
    无想,梵名 Asajñisattvāḥ。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天之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天之广果天,不另立别处;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立世阿毘昙论卷七谓一千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起世经卷八、俱舍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p6453


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学习解说
是名无上清净三十二应入诸国土身,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佛光大辞典
名相:妙净明心
释文: 指自性清净心。妙,即无上、最上之意;净,清净之意。明,即远离无明而达于彻悟之境地。p28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63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23:1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1-25 23:20 编辑

(本楼用时,约1.5小时)


若诸众生,乐为人王。我于彼前现[人王],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想要成为人民的领导者,那么,我将示现人王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诸众生,爱主族姓,世间推让。我于彼前现[长者],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想要成为世间长者,兼具德行,那么,我将示现长者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长者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reṣṭhin(音译室隶瑟�),或 gṛha-pati(音译疑叻贺鉢底);巴利语 seṭṭhin,或 gaha-pati。为家主、居士之意。一般则通称富豪或年高德劭者为长者,如杂阿含经卷五所载,那拘罗长者已一二O岁,年耆而根熟。又增一阿含经卷三清信士品列举多位特出之长者,如第一智慧之质多长者,降伏外道之掘多长者,能说深法之优波掘长者,福德盛满之闍利长者,大檀越主之须达长者,门族成就之泯兔长者。然据翻译名义集卷二长者篇载,印度称豪族、富商巨贾为长者;此则异于前记阿含经之说法,亦大异于我国素以耆年高德者称为长者之风习。又日本所谓之长者,亦含有长老耆宿之意,如藤原氏长者、源氏长者等。
    此外,法华经文句卷五上举出三种长者,即:(1)世间长者,具有姓贵、位高、大富、威猛、智深、年耆、行净、礼备、上叹、下归等十德者(2)出世长者,即指佛。佛生于真如实际之中,功成道着,十号无极,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十力雄猛而善能降伏诸魔与外道,于一心三智无不通达,故亦称出世佛大长者。(3)观心长者,即具有观心之智之大智者,其观心之智从实相而出,了知于三谛中含藏一切功德,而善能以正观之慧降伏染着之心,一一彻见中道与权实等事理诸法。〔法华经卷二譬喻品、梵语杂名、法苑珠林卷五十六、慧苑音义卷下〕(参阅「长者十德」4547)p4547


若诸众生,爱谈名言,清净自居。我于彼前现[居士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喜好谈论名言清净自居,那么,我将示现居士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名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名目与言句也。唐华严经三十二曰:「于一一法名言悉得无边无尽法藏。」


若诸众生,爱治国土,剖断邦邑。我于彼前现[宰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有志要治理国土、处理内政事宜,那么,我将示现宰官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宰官
解释
1.周代冢宰的属官。 2.泛指官吏。 3.特指县官。


若诸众生,爱诸数术,摄卫自居。我于彼前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若诸众生,喜好天文、历法、占卜等的学问来护卫自居,那么,我将示现婆罗门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数术
[国语辞典(教育部)]
关于天文、历法、占卜、阴阳五行等的学问。《墨子.节用上》:「此不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后汉书.卷八二.方术传下.序》:「极数知变而不诡俗,斯深于数术者也。」


若有男子,好学出家,持诸戒律。我于彼前现[比丘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发心出家修道,持诸戒律,那么,我将示现比丘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人,好学出家,持诸禁戒。我于彼前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人发心出家修道,持诸禁戒,那么,我将示现比丘尼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禁戒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阅「戒」3653p6970


若有男子,乐持五戒。我于彼前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发愿持守五戒以自居,那么,我将示现优婆塞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于彼前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子发愿持守五戒以自居,那么,我将示现优婆夷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女人,内政立身,以修家国。我于彼前现[女主身],及[国夫人][命妇大家],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女人想要内修妇德女道以立身,进而修齐家、立国,那么,我将示现女主人、国夫人身或命妇大家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女主
[国语辞典(教育部)]
1.皇后。《荀子.彊国》:「舍是而不为,案直为是世俗之所以为,则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后汉书.卷一○.皇后纪上.序》:「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
2.临朝执政的女统治者。《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今高帝崩,太后女主,欲王吕氏,诸君从欲阿意背约,何面目见高帝地下?」
3.一家之中的女主人。《礼记.丧大记》:「其无女主,则男主拜女宾于寝门内。」
4.星名。《史记.卷二七.天官书》:「权,轩辕。轩辕,黄龙体。前大星,女主象;旁小星,御者后宫属。」

国夫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国夫人,中国古代命妇的封号。如韩国夫人、谯国夫人、荣国夫人等。
唐朝初期,国夫人的封号一般用于外命妇。唐朝中后期内命妇使用此封号。唐懿宗的妃嫔王氏,在其墓志[1]中的称谓是韩国夫人。

命妇
[国语辞典(教育部)]
受有封号的妇人。《仪礼.丧服》:「为大夫命妇者,唯子不报。」《三国演义.第一一五回》:「遂斩刘琰,自此命妇不许入朝。」


若有众生,不坏男根。我于彼前现[童男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男子欲持续保持童真之身,那么,我将示现童男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若有处女,爱乐处身,不求侵暴。我于彼前现[童女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学习解说
有处女不愿婚嫁,想要持续独身自处,不遭受侵暴,那么,我将示现童女身为其说法,令其可以成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 12:39 , Processed in 0.0873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