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0

主题

809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701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08:51: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8-4 09:00 编辑

(~接续楼上,5楼~8楼共用时约3小时)


2 弥勒菩萨劝导众生勤修福慧、摄心清净,如此则能见佛闻法、如理修行

若有众生。勤修福慧。不随心识。驰鹜于境。非如渴鹿于旷野中。追求阳焰以之为水。
如是之人。则得见佛。恒闻说法。亦能依教。如理修行。


[学习解说]:

如果有众生勤修福德与智慧,且能不随妄心跃跃欲动随境而转

不会像一只饥渴的小鹿,将虚幻的阳焰(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当做是水,在旷野中不断的奔跑和追逐

像这样,能做到不随妄念(或外境)而转的人,则能得见诸佛,能恒常听闻佛演说妙法,也能依教奉行,如理如法的修行


名词解释:

【阳焰】
一种在炎阳底下所产生的水蒸气,远望似水,渴者思饮,终不可得,以喻妄想之不实际。大乘十喻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识】
心与识之并称。小乘俱舍宗主张心与识为同体异名,大乘唯识宗则以心、识二者为别体,而有一识、二识,乃至无量识之别。((参见:心)1395)p141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9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701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08:46: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8-4 08:48 编辑

二、弥勒菩萨为众生请法

1 弥勒菩萨赞佛拥有大智慧



尔时诸梵天众。在于佛所。各以慈目。递相瞻顾。复共同时。舒颜谛视。弥勒菩萨。
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白佛言。
大德世尊。一切智者。于诸法性。能正觉了。遍知众生善恶之业。凡愚由此。生死往来。善能开悟三乘之道。及以三乘。同归一乘。
一切众生。根性差别。及于烦恼缠盖之中。有如来种。普皆明见。无有谬失。又知诸法皆悉是空。如梦如幻。如阳焰等。无有坚实。
而大悲无尽。以善方便。令诸凡夫。见佛色身微妙之相。
佛身者。般若波罗蜜之所成就。自然真实。常住不变。犹如虚空。
(注:以上为弥勒菩萨赞佛,即普贤十愿之称赞如来,为后学典范)

[学习解说]:

这时,来自诸梵天(色界之初禅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大众各以慈眼互相观看,同时面带微笑的注视着弥勒菩萨

这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立即从座而起,偏袒右肩(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长跪(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合掌,对佛说:

具有大威德的世尊,您是一位“如实证得一切智慧之觉者”,能够觉悟了知一切“诸法之真实体性”,悉知悉见一切众生累世善恶因缘,并由此产生“凡夫和愚法小乘”的修行者,因此生生死死,始终无法解脱轮回

世尊具有大智慧,能以三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教法令众生破迷开慧,增上智慧,发大菩提心,上求佛乘

世尊明见一切众生根器次第差别不一,被无明烦恼所覆盖,虽然如此,但却有着如来种性(末学注:指佛性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是不会有错的,世尊又知诸法空相,犹如梦幻,又如阳焰(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

然而世尊拥有无尽之大悲心,能以善巧方便令凡夫众生见佛色身微妙的相貌,要知道,佛身是般若波罗蜜(【「般若实相智慧」则是指通达一切事相与原理的真实智慧】—「般若波罗蜜多」)所成就的,自然真实,常住不变(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犹如虚空


名词解释: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阳焰】
1.亦作"阳焰"。亦作"阳焱"2.指浮尘为日光所照时呈现的一种远望似水如雾的自然景象。佛经中常用以比喻事物之虚幻不实者。语本《楞伽经》卷二上﹕"譬如群鹿为渴所逼﹐见春时焰而作水想﹐迷乱驰趣不知非水。" 3.指炽热的阳光。

【根性】
根者,能生之义;人性有生善业或恶业之力,故称根性。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四(大四六·二○三下):“能生为根,数习成性。”据法华经科注载,三乘根性之中,以能断惑出界者为利。p4137 FROM:【佛光大辞典】

【一乘】
即指佛乘。乘,载运之义。佛说一乘之法,为令众生依此修行,出离生死苦海,运至涅槃彼岸。喻以七宝大车而导之以大白牛。佛之出世,意欲直说法华,盖因众生根机不等,于是先说三乘之法而调熟之。法华经载,于一乘道分别说三,后至法华时,会三乘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卷二譬喻品)p59 FROM:【佛光大辞典】

【三乘】
1、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声闻乘又名小乘,其行人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闻如来声教,悟四谛之理,断见思惑,可证阿罗汉果;缘觉乘又名中乘,其行人速则四生,迟则百劫间,破无明,终于悟十二因缘之理,可证辟支佛果;菩萨乘又名大乘,其行人于无数劫间,修六度行,更于百劫间,植三十二相福因,可证无上佛果。
2、小乘、中乘、大乘。小乘即声闻乘,中乘即缘觉乘,大乘即菩萨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开悟】
(术语)开智悟理也。法华经序品曰:“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八十华严经四曰:“开悟一切愚闇众生。”出曜经二曰:“欲化彼人令得开悟。”付法藏传五曰:“尔时马鸣,著白[*衣,入众伎中,自击钟鼓,调和琴瑟,音节哀雅,曲调成就,演宣诸法苦空无我。时此城中五百王子,同时开悟,厌恶五欲,出家为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凡愚】
凡夫和愚法小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遍知】
梵语 parijn~a^。又作遍知。完全尽知之谓。原意系指周遍了知四谛道理之无漏智;吾人如能透彻了解周围之一切现象,则可得无漏智。后称如是周遍了知之智为“智遍知”,另又别立一“断遍知”,谓断遍知系以智遍知为因而断除烦恼,以择灭为体。此乃遍知之果,系藉其因为名,故称为遍知。亦即以周遍了知之智来断除烦恼之过程,称之为遍知,通常特称为“遍知所缘断”,意谓执著于所缘之境,原本是人之常情,然若能彻底解脱此种执著,即是遍知之真义,故阿含经亦说“遍知即贪、嗔、痴之灭”,且所谓“遍知”一语,最初即含有实践之意。
 俱舍论卷二十一于断遍知立“九遍知”,即依见(现证)四谛中之苦与集、灭、道三者,各别所断之三类烦恼,分为欲界系与上二界系(即色界系、无色界系)两种,于此六类见道所断烦恼之断,立“六遍知”,同时于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系之修道所断的烦恼之断,立“三遍知”,合之为九遍知。(品类足论卷六、阿毗达磨发智论卷四、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卷一八六、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参见:九遍知)152p5616 FROM:【佛光大辞典】

【觉了】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七下):“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中略)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正法华经卷九、佛所行赞卷四、无量寿经卷下、楞严经卷一)p6793 FROM:【佛光大辞典】

【法性】
梵语 dharmata^,巴利语 dhammata^。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见:真如)4197、“真理”4221p3358 FROM:【佛光大辞典】

【一切智者】
梵语 sarvajn~a,巴利语 sabban~n~u。指如实证得一切智慧之觉者。乃佛之别称。与“一切智人”、“一切智藏”同义。俱舍论卷二十九(大二九·一五五五上):“佛于一切能顿遍知,故名一切智者。”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一九中):“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道者、开道者、说道者。”又密教以此为大日如来之德号。(大日经疏卷一)p16 FROM:【佛光大辞典】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长跪】
为礼法之一。两足屈膝著地,以示礼敬。亦有称为胡跪者。即齐两膝而著地,两胫空翘,两足之趾拄地,上身挺立。释门归敬仪卷下(大四五·八六三下):“僧是丈夫,刚干事立,故制互跪;尼是女弱,翘苦易劳,故令长跪。”(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大唐西域记卷二)((参见:互跪)1042、“胡跪”3939p3603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德】
(术语)梵云婆檀陀Bhadanta,原为称佛之名。在律中则为比丘之称。唐时有临坛大德之称。是敕任者。释氏要览上曰:“智度论云:梵语波檀陀,秦言大德。”毗奈耶杂事十九曰:“年少苾刍应唤老者为大德,老唤少年为具寿,若不尔者得越法罪。”僧史略下曰:“德号之具其来远矣!魏秦之世翻译律本羯磨文中族曰大德僧。(中略)诸传纪私呼僧中贤彦多曰大德,非国朝所辅也。(中略)大历六年辛亥年,四月五日,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以为常式。有阙即填,此带临坛而有大德二字,及官补德号之始也。宪宗朝端甫为引驾大德,此带引驾为目。宣宗大中四年六月降诞日,内殿禅大德辩肇二人,此带禅学得名。”四分戒本序曰:“诸世尊大德,为我说是事。”戒疏一上曰:“七佛非一曰诸,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9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701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8-4 08:3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8-4 08:47 编辑

大方广佛花严经修慈分一卷                                                                               (3楼~4楼共用时约3小时)

唐于阗三藏提云般若等奉 制译


一、介绍法会地点及与会大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鹫峰山中。与无量大菩萨众俱。弥勒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尔时东方。有十亿梵天。皆住慈心。来诣佛所。顶礼佛足。以众妙供供养于佛。
供养毕已。各自坐于众福所生莲华之座。恭敬尊重。瞻仰如来。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诸来梵天。皆亦是。

[学习解说]:

(阿难)听佛这样说,一时(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佛在王舍城鹫峰山(灵鹫山的别名)中,与无量无边大菩萨(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佛经上时常提到的菩萨摩诃萨,指的就是大菩萨)在一起,以弥勒菩萨摩诃萨(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为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

这时,东方有十亿梵天(色界之初禅天名)大众,他们都住于慈心(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来到佛的住所,恭敬礼拜佛足,用众多殊妙的供养供养于佛

供养完毕,诸梵天众各自坐在福德所生的莲花座上,心生恭敬、尊重之心仰望如来,其他十方诸梵天众亦皆如是。


名词解释:

【如是我闻】
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
梵语 ekasmim! samaye,巴利语 ekam! samayam!。指佛于某时说法之时期。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乃经典序文六种成就之一。金刚仙论卷一(大二五·八○一上):“既曰我闻,说必有时,故次云一时。然时有多种,或有一念时,有日夜时,有百年时,有一劫时,有春秋冬夏时。今言一时者,非此等时(中略)。虽言一时,不云某年某月某日说,故不知何时也。”又据天台观经疏之说,时有二种,即:(一)迦罗,乃短时之意。又称实时。(二)三摩耶,长时之意。又称假时。然不论时之长短、假实,于佛说一经毕时,总称一时。(大智度论卷一、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法华经文句卷一)p63 FROM:【佛光大辞典】

【鹫峰】
灵鹫山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菩萨】
菩萨有大小,初心之菩萨为小,深行之菩萨为大,佛经上时常提到的菩萨摩诃萨,指的就是大菩萨。无量寿经说:“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摩诃萨埵】
华译为大心,或大有情,指有作佛之大心愿的众生,亦即大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梵天】
1、色界之初禅天名。因此天无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故名梵天。此天共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通常所说的梵天是指大梵天王,名叫尸弃,他深信正法,每逢有佛出世,必定前来请转法轮,此梵天与外道所说的梵天不同。
2、总称色界之诸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慈心】
(术语)四无量心之一。与人以乐之心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足顶礼】
(术语)礼拜佛之足。佛教最重之敬礼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供】
(术语)殊妙之供养也。秘藏宝钥上曰:“八供天女,起云海于妙供。”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维】
梵语 catasro vidis/ah!。指东南(梵 pu^rva-daks!iN!a^)、西南(梵 daks!iN!a-pas/cima^)、西北(梵 pas/cimottara^)、东北(梵 uttara-pu^rva^)四隅。为东西南北四方之隅角。一般系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若再加上、下二方,则合称十方。(中阿含卷二十一说处经、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卷二见佛品、无量寿经卷下、大宝积经卷七十三、大智度论卷三、卷六)p182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0

主题

809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701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8-3 11:3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3 18:26 , Processed in 0.06176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