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二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9 23:5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20 01:43 编辑

(8  用时,3.5小时)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斯则岂唯声分别心。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
如果您面对事物的态度是以分别心来分别自己喜好与否,如果喜欢的就认同及执取,如果不喜欢的就不认同及排斥,正因为如此,于是就开始向外攀缘,从外境中去抓取您所喜好的来执取,因此您就缘我说法的音声,缘这个声音来当作您的真实心性,就这样,您以为那就是您的心,倘若那真的是您的心(真心),那么,它应该是离开您所分别的音声而有自己独立的体性的,而这个独立的体性有自己的分别性,能够自行运作,而不是去抓取一个外来的东西才开始存在。

譬如有客人寄宿旅馆,只是暂时稍作停留,不会一直居住在旅馆,没多久就会离开了,然而,对于旅馆的主人来说,主人就是固定待在旅馆里,就没有所谓的来或去的问题,就是这样的。所以说,若是您真实的心性,若那真的是您的心(真心),那就没有所要去的地方(从外境中去攀缘去抓取或依靠什么而形成)

也就是说,妄心若离开外尘是没有分别之性的,没有自己的体性可言;而真心就算离开外尘还是有自己独立的体性的,也能够有分别之性。

其实,并不仅仅是音声(声尘)而已,还有抓取色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所而引发的分别之性,也是如此的。

就像您当初发心跟随我出家是缘于如来三十二相,您说您是用眼睛看到的(眼根对色尘),可是万一要是有一天这个色相有所变化或不是您想象中(喜好)的那个样子,那又会如何?那您当初的那个心就不是真实的心性,是会随着外境变动而产生变化的。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

像拘舍离外道等昧为冥谛,虽然前后知道凡万劫内的事情,但自八万劫外却是不能了知的,但他却将所见的视为万物的本源,然而,一旦离开了种种法尘就没有分别之性,也就是没有自己的体性,这样的心性,最终都是要有所归还的,那么,何来的真实的心性? 又何来的主人呢?」


分别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分析;辨别。
2.有(善恶等)分别的法,会导致善、恶业果报。也有解为善、恶夹杂的法。
3.分析;辨别。全句是说如果有任何的色是可恒常存在的,则修行人就不能证得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果单这么一点色也有常的、坚固的、常恒的、不变易法,这为了苦的完全灭尽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分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思量识别诸事理曰分别,是为心心所之自性作用,故以为心心所之异名也。法华经曰:「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发智论一曰:「法归分别,圣归涅槃。」成实论三曰:「法归分别,真人归灭。」唯识述记七末曰:「言分别者,有漏三界心心所法,以妄分别为自体故。」俱舍光记二十曰:「毘婆闍(Vibhājya)名分别。」三界之心心所以虚妄之分别为自性,即妄于无我无法之上,而分别我法也,故称之为分别之惑,断此分别之惑,谓之无分别慧。慈恩寺传七曰:「菩萨以分别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类金刚,唯此经所诠无分别慧,乃能除断,故曰能断金刚般若。」

分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ikalpa。推量思惟之意。又译作思惟、计度。即心及心所(精神作用)对境起作用时,取其相而思惟量度之意。俱舍论卷二举有三分别:()自性分别,以寻或伺之心所为体,直接认识对境之直觉作用。()计度分别,与意识相应,以慧心所为体之判断推理作用。()随念分别,与意识相应,以念心所为体,而能明记过去事之追想、记忆作用。六识之中,意识具足上述之三分别,故谓有分别(梵 savikalpa);前五识仅有自性分别,而无其他二分别,故谓无分别(梵 avikalpa)。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二认为三分别乃意识之作用,故谓自性分别属现在,随念分别属过去,计度分别则共通于过去与未来者。
但在大乘佛教,尤其是摄大乘论认为凡夫所起之分别,系由迷妄所产生,与真如之理并不契合,仅依分别,无法如实悟证真如之理,故凡夫之分别,乃为虚妄分别(简称妄分别)。若欲得真如,则须舍离凡夫之分别智,而依无分别智始可。亦即菩萨于初地入见道时,缘一切法之真如,超越能知与所知之对立,始可获得平等之无分别智。此无分别智分加行(准备阶段)、根本、后得三阶段,依次称为加行智、根本智、后得智。〔成唯识论卷七、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二、摄大乘论本卷中、显扬圣教论卷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三〕
()梵语 vibhavga, vibhajya。区分、类别、分析之意。即欲分类、分析教法,而由种种立场来研究考察之意。 p1315

拘舍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流派)Gosari,又作瞿舍梨,劬奢离。十外道之第三。译曰牛舍。饰宗记七末曰:「梵云劬奢离,或瞿舍梨,此云牛舍也,此是母名也。其母本生牛舍之中,因为名也,子名应云牛舍子也。」楞严经二曰:「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冥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8 23:47: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9 00:12 编辑

(7  用时,1小时10分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承蒙世尊大悲救度及深深教诲,哭泣合掌,对世尊说:「我虽承蒙世尊如是法音,得知了微妙的光明心性,是本然就俱足一切圆满的,且常住不变的,而我现在明白到世尊所说的法音,不过,我现在还是会以攀缘心来听闻,所以不敢认为自己现在是用真如佛性的心地,因此,恳请世尊哀愍,宣示圆音(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拔除我的疑惑,以归向无上菩提。」


缘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二曰:「我悟佛现说法,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圆音
[佛光大辞典]
圆妙之声音,指佛语。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一上):「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此外,据法华玄义释签与唯识论载,此土之众生耳根较利,释尊遂依音声,假立名、句、文等,而宣演大法,称为圆音一演;若于诸佛国土,则依光明妙香味等而为说法。〔大乘起信论、释摩诃衍论卷一〕 p5403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若您尚且还以攀缘心来听法,那么,这个法也就成了攀缘心,这样您就不能真正得到这个法。

就像有人要让您知道月亮在哪里,于是那个人就以手指头指向月亮照理说您应该看着他手指头指向的那个方向去找月亮才对,可是如果花很多时间及功夫在他的手指头上作探讨,还误认为手指头就是月亮这样一来,就表示实际上对月亮的相貌是不清楚的,甚至连手指头原本该有的相貌也都一并失去了,为什么呢? 因为以所标示的指头为月亮的缘故,并不仅仅只有失去了手指头,而且也代表不识光明与黑暗,这是为什么呢? 也就是说,即以指体为月亮的光明性,其实是对于光明黑暗二性无所了知的,而您就是如此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23:48: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7 23:50 编辑

(6  用时,2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学习解说】
阿难立即从座位中站起,恭敬礼佛合掌,长跪对世尊说:「世尊! 在亲自见到及听闻您的这番开示后,若如同您所说的必不生灭,既然本性不生不灭,那为何世尊在这之前却说我等辈遗失真心本性,颠倒行事呢? (相关经文可参阅卷第一,#28),我对此实在是不明白,恳请世尊慈悲洗涤我等尘劳垢染。」

见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目见佛,耳闻法也。法华经序品曰:「见闻若斯。」

见闻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ㄢˋ ㄨㄣˊ
眼睛所看见、耳朵所听到的事物。如:「游历旅行可以增广见闻。」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
于是,世尊垂下金色的手臂,五轮指的手往下指,以此示现给阿难说:「您现在看到我母陀罗(印相、契印、密印)手,是正还是倒呢?」

阿难回答:「若以世间众生的认知而言,皆认为这是倒的,然而我却不知什么样才算是正的? 又什么样才是倒的?」

世尊告诉阿难:「若世间众生是以此为倒的,那世间人又是以什么为正的呢?」

阿难说:「世尊竖臂,兜罗绵手的手指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世尊即刻竖臂,告诉阿难:「如果以此颠倒,首尾相换来看,世间人以手臂上下的方向来判定正或倒,若是依这样来说的话,您们身与如来清净法身来相比,如来之身则称为正遍知,您们之身则称为性颠倒,
那么,依您所观察到的,您们身与佛身,称颠倒者,名字到底有哪个地方有颠倒呢?」

母陀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udrā。又作目陀罗、母捺罗、莫捺罗。译为印相、契印、密印。略称印。即密教曼荼罗海会诸尊各标示其内证三昧之印。未成佛果之修行人与诸尊之本誓相同,皆为成就三密涉入之义,而于手上结密印,属于身口意三密中之身密。盖「印」者,即所谓标帜之义,以此方便表显诸尊内证之德。(参阅「手印」1412、「印相」2231) p2009

母陀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Mudra,又作母捺罗,目陀罗,慕捺罗。译曰印或封。契约之印也。以手表示之,曰结印,手印。楞严经二曰:「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梵语杂名曰:「母捺罗,封又印也。」

正遍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myak-saj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徧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j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阅「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p2001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阿难和与会大众听闻世尊所说的之后,顿时愣住不知所云,目不转睛地望着世尊,个个都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世尊慈悲,哀悯阿难及与会大众等,于是发出海潮音(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普遍告知现场的与会大众:「诸位善男子! 我经常有说到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我们现在的这个色身及识心,皆是我们真如本性的一个暂时的因缘显现而已,是微妙的真心中所现的物,

为什么您们却遗失原本就有的真心,这个真心是圆满微妙光明,宝明妙性,而偏偏去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迷此想相为自身,迷此妄想为自心,

一旦迷了,那么就会决定迷惑在这个假的色身之内,见不到真实,不知色身乃至外在的山川河流虚空大地等,全都是妙明真心中之物。

就像明明有澄清数百数千那么多的大海却摒弃之,反而独独去认其中海上的一个小水泡,还以为这个小水泡就是所谓的大海了,就代表无穷无尽的大海了,如此的话,即是迷上加迷,就如同我垂手的那个譬喻,两者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如来说这样人为可怜愍者。」

海潮音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讲经说法或僧众诵经的声音,好像海潮之声,响亮无尽。

海潮音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佛菩萨应时适机而说法的音声︰海潮无念,不违其时。《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云(大正11‧231c)︰「如来语者易解了语,易明识语,不高大语,(中略)海潮音语,云雷音语,(中略)一切种妙成就语。」又,《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云(大正19‧110c)︰「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此乃将佛说法音声喻为海潮音者。《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大正9‧58a)︰「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为譬喻菩萨应化之音声。

【妙明
 (术语)真妙之明心,以名无漏之真智。楞严经一曰:「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FROM:【佛学大辞典】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妙心
[佛光大辞典]
心体不可思议,故称妙心。依天台宗之判教,别教系以如来之真心为妙心,圆教则直以凡夫之妄心为妙心。〔圆觉经、天台四教仪、五灯会元卷一〕 p2843

晦昧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ㄨㄟˋ ㄇㄟˋ, 1.天色阴沉、昏暗。南朝梁.吴均〈送柳吴兴竹亭集〉诗:「踯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2.隐晦不明、模糊不清。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四.滦阳续录六》:「庙祝棋道士病其晦昧,使画工以墨钩勒,遂似削圆方竹。」
3.愚昧无知。《北齐书.卷三.文襄帝纪》:「彼当嗤仆之过迷,此亦笑君之晦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0:18: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7 01:01 编辑

(5  用时,50分钟)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大王:「您观察到这样的迁流及变化是没有停止的,也明白到您的肉身终究也会有灭尽的一天,您说的这些都是有生灭性的,那么,您可知您身中有不生不灭的本性吗?」

大王对世尊恭敬合掌回答:「这个我就真的不知了。」

世尊说:「如今我将指示并告知您所谓的不生不灭的本性是如何的,请问大王! 您是几岁的时侯见到恒河水呢?」

大王回答:「我记得是在我三岁的时侯,那时是母亲带我拜见耆婆天庙的路上,刚好经过此流,才知那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王言:不也,世尊。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黎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大王:「如您刚才所说的,二十岁的时侯,衰老于十岁时,.....就这样年纪不断地增长,一次比一次还要衰老,如是乃至到了六十岁,不论是一天又一天的变化,一个月又一个月的变化,一年又一年的变化,也就是说,每个刹那都在不断地迁流及变化着,那么请问大王,您三岁时所见到的恒河水,后来到了十三岁又见到,其恒河水有什么不同吗?」

大王回答:「如同三岁时看到的那样,并没有什么不一样,甚至我到了如今的六十二岁,再怎么看,也是没有什么不相同的。」

世尊说:「再请问大王,您刚才还在感叹着头发白了皮肤皱了,其容貌必定皱于童年,那么,您现在观察此恒河,与您过去身为幼童之时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吗?」

大王回答:「没有,世尊! 再怎么观察恒河水还是一样,没有什么改变。」

世尊告诉大王:「您的面容虽然皱了,但是这个见精,也就是本性未曾有皱。
会有皱的就代表是会有变化的,不会有皱的就代表不会有变化的,而有变化的自然就会有生灭,没有变化的就本来不会有生灭。
既然于中有变灭生死,那为何您刚才还引用外道末伽黎等人所说的此身死后全灭呢?」

大王听闻世尊的这番开示后,顿时解除了心中的困惑,开始信受身后舍身趣生,和当时的与会大众,个个都踊跃欢喜,是从未曾有过的。


耆婆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译曰命天。长命之天也。楞严经二曰:「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长水疏曰:「耆婆此云命,西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彼庙,谢求得也。」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长阿含经曰:「释提桓因左右,常有十大天子,随从侍卫。何等为十?一名因陀罗,二名瞿夷,三名毘楼,四名毘楼婆提,五名陀罗,六名婆罗,七名耆婆,八名灵酰兔,九名物罗,十名难头。」

耆婆天
[佛光大辞典]
意为命天,即长命之天。此天为帝释天左右之侍卫。西域诸国风俗,皆事长命天神,子生三岁,即谒此天之庙,以求长命百岁。〔楞严经卷二〕 p4287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23:46: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5 23:48 编辑

(3楼 ~ 4  用时,1小时40分钟)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
当时,波斯匿王起立对世尊说:「很惭愧的是,我之前未承蒙诸佛教诲,在这之前,遇到了迦旃延和毗罗胝子,他们都说这个肉身死后就断灭(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这样就叫涅槃。
我虽有幸值遇佛出世,可是如今对此还是有些困惑的,那么,要如何才能发挥及证知此心的不生灭性呢? 」

在场的大众及诸有漏者,全都在恳切盼望听闻世尊的教导。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值佛
[佛光大辞典
()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难得之事,故宗门有「值佛难」一语。(参阅「值佛难」4022
()日本曹洞宗之祖道元禅师承袭我国「默照禅」之传统,又进一步拈出「只管打坐」之说,强调坐禅时无须执着佛之形象,而直接念佛观想,放弃思量分别,只管坐禅,当下即可直证本来之自性,此亦为值佛之证验。〔正法眼藏光明章〕 p4022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学习解说】
世尊问大王(这边是指波斯匿王):「您目前这个肉身是如同金刚那样的常住不朽吗? 或是会逐渐变化毁坏呢?」

大王回答世尊:「我如今这个肉身,终究会渐渐产生变化及毁坏的。」

世尊问:「您现在还未曾完全有变灭,又怎么会知道有变灭呢?」

大王说:「虽然我这个无常变坏之身目前还没有完全变灭,然而,在我观察现前当下,每个念头每个念头都在不断地迁流变化,都不会有停留的时侯,就像火烧成灰烬,渐渐归于消亡,灭亡而不止息,因为这样,那必然知道这个肉身当然会跟着灭除殆尽。」

世尊说:「是的,大王! 您如今的年岁已快接近衰老,就颜容外貌而言,和您身为童子的时侯有何不同呢?」

大王说:「回想过去,记得我那时还是年幼孩子的时侯,皮肤光滑润泽,然后慢慢地长大,血气充满,可如今已到了衰老的年纪,愈来愈衰老,形色憔悴,精神昏昧,头发都白了,脸上也开始布满了皱纹,预知再不久的时间就会不在了,这怎么可以和过去年轻气盛、体力充沛的那个时侯相比拟呢?」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
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沈思谛观,剎那剎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世尊说:「听您这么形容,应当是不会马上变化衰老的。」

大王对世尊说:「时间变化密移,我本来是不知不觉的,然而,随着寒暑迁流移动,渐渐来至于如今这个年纪,怎么说呢?
我年二十岁时,虽然那时号称年少,但其实容颜相貌已经老于原本十岁的时侯,而三十岁又比二十岁还衰老,直到了今年六十二岁,但想到五十岁那时的身体还是比较强壮的。
世尊! 我观察时间的迁流变化、流动变异,在时间上也并不只限于十年这样来观察,若是让我微细思惟,它的变动并不只一纪二纪,实在是一年一年的变化,其实也不只年变,还有一个月一个月的变化,其实也不是只有月化,还有一天一天的迁流变化....,
由此沈思,仔细地来观察检视,一念一念,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所以知道我这个肉身,终归会渐渐地变化及消灭的。」

谛观
[阿含辞典(庄春江)]
仔细地观察、检视,「谛」读作「地」,名词为「真理」,副词为「仔细地」。

剎那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一念,指极短的时间。经上说,一弹指之间,即已含有六十个剎那了。

颓龄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ㄊㄨㄟˊ ㄌㄧㄥˊ
衰老的年纪。晋.陶渊明〈九日闲居〉诗:「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南朝宋.谢灵运〈白石巖下径行田〉诗:「旧业横海外,芜秽积颓龄。」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06:07: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3-9-15 23:41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
就在阿难和与会大众听闻世尊的开示教诲之后,个个身心从容安定,想到自己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缘色声等之六尘)分别影事(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今日终于明白,就如同乳儿与慈母忽然久别重逢。

于是,个个恭敬合掌礼佛,愿继续听闻世尊开示大法,以显出身心,了知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这两种,来藉此渐渐开启众生的真如佛性。


缘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缘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攀缘事物之心。圆觉经曰:「此虚妄心,若无六尘,则不能有。四大分解,无尘可得。缘尘各归散灭,毕竟无有缘心可见。」楞严经二曰:「我悟佛现说法,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影事
 (术语)世界一切事物,虚幻如影,并非真实,故曰前尘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7052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724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06:01:04 | 只看该作者
~ 编辑尚未完成,此楼保留中,阿弥陀佛 ~

卷第二 内容大纲

2-1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3 14:09 , Processed in 0.0805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