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11:36:4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3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学习解说]:

阿难从座位站起来,跪在地上合掌礼佛说:

世尊,如果见性必定不生不灭,为什么世尊还说我们遗失了真心佛性,以假为真颠倒行事?

惟愿世尊慈悲,以佛法甘露洗除我们的无明业障


【尘垢】
(术语)烦恼之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不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手掌向下
问阿难:你现在看我的手是正?是倒?

阿难说:世间众生认为这样是倒
而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哪个是倒?

佛告阿难:如果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么世间人以哪个为正?
阿难回答说:如来将手臂竖起来,兜罗绵手指向天空,这样是正


【母陀罗】
(术语)Mudra,又作母捺罗,目陀罗,慕捺罗。译曰印或封。契约之印也。以手表示之,曰结印,手印。楞严经二曰:“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梵语杂名曰:“母捺罗,封又印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

佛立即竖起手臂,对阿难说:
如果倒正只是首尾颠倒换个方向
那么世间人要用多一倍的迷惑来观看

由此可知你的身与如来清净法身相比较
如来之身叫做正遍知,而你的身叫做性颠倒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
你的身与佛身相比,到底是哪里颠倒了?


【正遍知】
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学习解说]:

被佛这么一问,阿难与在场大众都瞪大眼睛看着佛,不知身心到底哪里颠倒

佛慈悲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出如海潮般的音声,遍告与会大众说:我常常说,诸法唯心所现

你的身体和你的心,也都是妙明真心所现出来的物体

为何你们遗失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和宝贵的自性,以假为真,被境所迷?


【海潮音】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心】
(术语)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谓之色,反之而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者,谓之心。在于诸法,谓之色心,在于有情,谓之心身。身即色也。仁王经上曰:“色心是众生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众生因为无明黑暗,不知真空
因此执着虚空,生起妄见,执着色相,进而执着五蕴之肉身

又被种种因缘牵引,内心不得安定
常常追随六尘向外奔波,以为那个才是自己的心

一旦执着那个为妄心,必定迷惑心在色身内
不知色身和外面的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所现出来的
就好像舍弃百千个清净明澈的大海,却只认一个水泡当做大海

这样看来难怪你们会执迷
这就好比我上面垂手的例子,如来说这些都是可怜悯的人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承蒙佛慈悲教诲,流泪叉手对佛说:
我虽然承蒙佛微妙法音的教诲,明白妙明真心本自具足不生不灭

但我观察自己还是用攀缘心领悟到的
我现在虽然知道妙明真心人人本有,可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

惟愿佛慈悲哀愍,宣讲更多圆妙的佛法道理,拔除我的疑惑,令心归向无上菩提


【圆音】
(术语)圆妙之声音。谓佛语也。楞严经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们用攀援心听我说法
那么法也是攀援法,不能得知诸佛本性、本体(即真如自性)

好比有人伸手指向月亮,旁边的人应当顺着手指看向月亮
如果旁边的人只看到手指以为是月亮,岂不是既失去了月亮,又失去了手指吗

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手指当做月亮了
何止失去了手指,更是不明白光明与黑暗,为什么呢
因为他把没有光明的手指当做光明的月亮了,就是不明白黑暗与光明的本质区别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学习解说]:

你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如果以妄心分别听我说法,以为是你心
那么,这个心应当离开音声仍然有分别性

比如客人住宿旅店,只是暂时然后便离开,不会长期住这里
而旅店主人则不同,他始终都不会离开,所以才叫店主

回说真心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确定是真心,那么真心自性必定始终都在
为何你离开声音就无法分别,就没有分别的自性呢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

何止离开声音就没有分别的自性
就是看到我的相貌,假如离开色相也没有分别的自性

因此你所用的心都会随着六尘而生灭
就像住店的旅客,你用什么来做自己的主人呢


【冥谛】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初。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金七十论卷上、百论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参见:二十五谛)177)p405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12:06:3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2小时)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和与会大众听佛教诲后,身心泰然
想到自己无始以来都不认得本自具足的真如心性,妄以色声等六尘为真实

今日终于明白道理,知道为什么不能证得无上菩提的原因了
好比离开母亲的婴孩,忽然找到了母亲
阿难合掌恭敬礼佛说,愿听如来为我们慈悲开示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的真相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以前没有听过佛的教诲

见迦旃延、毗罗胝子都说:人死之后不复再生,说这是涅槃

我刚刚虽然听了佛的教诲,但是心里还有疑惑,如何证明真如心性不生不灭呢

今天在场大众都希望佛为我们揭开迷雾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学习解说]:

佛告诉大王:我问你,你现在的身体是像金刚那样坚固不朽?还是会逐渐衰老?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的身体一直都在变老最后死去

佛说:大王,你还没有死去,怎么知道最后会死去呢

波斯匿王回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没有死去,但我观察他在慢慢变老,故知这个身体一定会像火烧木头一样变成灰烬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比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的大王,你的年龄已经逐渐衰老,容颜相貌还是童年的样子吗

波斯匿王:我童年时的皮肤润泽,到了中年血气充满精力旺盛
而今衰老的年龄,身体和容貌都憔悴枯萎,精神不佳,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如何能与童年相比?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和容貌不是一下子就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世尊是秘密变化的,我都没有察觉,春夏秋冬一年一年演变成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二十岁时虽然是年轻,但是跟十岁相比,已经老了十岁
到了三十岁,又衰老二十年,今年六十岁,回头再看五十岁时,身体比现在强壮

世尊,我见这种秘密变化直到死去,是以十年为限做个比较
如果仔细思惟,这个变化何止一纪二纪(十二年为一纪),其实年年都有变化
又何止是年年变化,月月都在变化,何止是月月变化,其实日日都在变化

如果再认真深入的观察,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在变化,没有停止
所以我说这个身体最后必然要死去


【一纪】
1.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韦昭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唐柳宗元?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清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干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我患驼折
2.有条理的一部分。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学习解说]:

佛告诉大王:你见自身不停的变化衰老,因此领悟肉身早晚都会灭亡
在这个变灭过程中,你知道身中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真心自性)吗

波斯匿王合掌回答佛说:我实在是不知道
佛说:我现在就告诉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棃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佛说:大王,你是几岁见到的恒河水
波斯匿王: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谒耆婆天,经过这里才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你上面说二十岁时身体老于十岁,现在六十更是岁月变迁
可是你三岁时见到的恒河与十三岁见到的恒河,水有什么变化吗
波斯匿王:与三岁时一样,直到今年我六十岁,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佛说:你现在感伤头发花白脸有皱纹,比童年时衰老
那你现在观看恒河水与童年时观看,有衰老的变化吗
波斯匿王:没有,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相貌虽然会衰老变化
而能见的见性不会衰老变化,能皱的才会变,不皱的一定不变
变化的会生灭,不变的当然没有生灭,又怎么会有生死呢
为什么要信末伽棃等人说此身死后不复再生

波斯匿王听后明白了,并且相信人死后不是断灭
因为自性不生不灭,而是随着今生善恶业继续投生他处

波斯匿王与在场大众都消除了疑惑
内心非常欢喜,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09:3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1 09:41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学习解说]:

阿难与在场大众虽然听佛指出能见的是心 ,但是并未彻底明白
还希望如来慈悲再清楚详细的开示,于是合掌净心等待佛的慈悲教诲

这时世尊展开光明手伸出五轮指,告诫阿难和在场大众:
我最初成道在鹿园为阿若多等五位比丘以及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及阿罗汉果,都是因为被无明烦恼所障碍

你们当时是如何开悟的,今日获得阿罗汉果


【兜罗绵】
又名兜罗毦、妒罗绵、兜罗锦。是兜罗树上柳絮状棉编织而成。棉[梵tūla]。以兜罗绵之洁白细软比喻云状,这有佛教含义,当出自《大般涅槃经》佛祖涅槃时的情景。
摘自:百度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果】
依圣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学习解说]:

这时憍陈那从座位站起来,对佛说:
我在弟子中年纪较长,我因为悟到客尘的道理而证得阿罗汉果

世尊,比如游客寄宿旅店,暂时在停在那里休息或吃东西或睡觉
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不会一直住在这里

如果他是店主,自然不会像游客那样来去不定
由此可知,不住的是客人,住的是主人

又比如,雨雪后的晴天
透过阳光能看到尘埃在空气中悬浮,但是虚空寂然不动
因此思惟,寂静不动的是空,摇动的是尘,尘就才是摇动不定


【长老】
指年高德邵的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的
这时如来在大众中伸曲五轮指握紧后张开,张开后再握紧

然后问阿难: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百宝轮的手掌在开合

佛告阿难:你见我手在大众面前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宝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有开有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在动?谁是静?
阿难:佛的手在动,而我见性也没有静,到底谁在动?
佛说:是这样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如来又从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在阿难右边,阿难马上向右看
接着又放出一道宝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侧头看向左边

佛问阿难:你的头为什么左右摇动
阿难回答:我见到如来放出微妙宝光在我左右,所以我左右观看,头自己在摇动

佛说:阿难,你看见佛光而左右摇头,那么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我头自己在动,而我见性没有摇动
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学习解说]: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如果有众生以摇动的叫尘,以不住的叫客
那么你们看阿难头左右摇动,见性并没有动
还有你们看我的手在开合,但是见性没有舒卷

为什么你们要以动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呢
从始至终,你们就是因为遗失了本自具足的真心佛性
所以念头随着生灭的外境颠倒行事认物为己,累世轮回不得解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8: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0 08:06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55分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学习解说]:

阿难听完佛的教诲,又悲泣流泪,五体投地常跪地上,恭敬合掌对佛说:
自从我发心出家跟随佛修行,常常自己这样想,不需要我自己辛苦修行,如来会给我定力

殊不知我与佛根本就是身心不可替代,自己最终失去本性,虽然身出家,但是心没有与佛法相应
比如贫穷的儿子舍弃父亲离家出走一样

今天才知道虽然听闻很多的佛法道理,但是如果自己不亲自实修验证
那么与没有听闻这些道理的人是一样的,这就好比说口吃饭始终不能饱一样

世尊,我们这些被业障烦恼障碍的人,都是由于不知道寂静不生不灭的真实心性
惟愿如来慈悲怜悯,为我们开示这妙明真心,让我们具有智慧之眼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常】
即指涅槃。寂,无烦恼之意;常,无生灭之意。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九上):“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从胸口处涌出宝光,百千种光明遍照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和十方佛土以及诸如来头顶,接着又回旋到阿难及在场大众身上

佛告阿难:我今天告诉你一个能降伏所有烦恼的妙法,也让十方一切众生都获得这妙明心性,拥有清净智慧之眼


【宝刹】
(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幢】
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学习解说]:

阿难,你先回答我,你见到的这个光明拳为什么有光明?如何形成的拳头?你是怎么见到的?

阿难回答说:光明拳是由佛的阎浮檀金色身而生成,所以有光明

我用眼睛见到佛伸曲五轮指形成的拳头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如来现在实话告诉你,就连有智慧的人也需要用比喻来开悟

阿难,比如我的拳头
如果没有我的手,就没有这个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也不会看见这个拳头
因此以你的眼根来比我的拳头,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阿难说: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眼,则我不会见到

佛告阿难:你说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为什么呢,比如没有手的人,则无法形成拳头
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也不会因为看不见拳头而证明他看不见任何东西

为什么呢,你试图去问问盲人,问他能见到什么
盲人一定会告诉你,他眼前只有一片黑暗,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由此可知,黑暗来自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见并没有失去作用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盲人眼前只有黑暗,为什么说能见?
佛告阿难:盲人虽然没有眼睛,但是他们见到的黑暗与有眼睛人在暗室见到的黑暗,有区别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两种黑暗没有区别

佛问阿难:如果无眼人见到的黑暗,当他眼睛复明后,就能见到各种东西,这叫眼见
那些有眼人在暗室中见到的黑暗,当把灯打开后,也能见到各种东西,这叫灯见

可是如果灯能见,就不叫灯了,如果灯能见,又与你的眼睛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应当知道,灯只能显示物体,能见的是眼睛而不是灯
眼睛能见各种东西,这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


【见性】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景德传灯录卷六中邑洪恩条、续传灯录卷十九胜因崇恺条)((参见:见性成佛)2994)p29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6:2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9 16:32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45分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佛最宠爱的弟子
我因为一心向的缘故,才跟随佛出家修行

我不单单用这颗心供养如来
甚至侍奉恒河沙国土诸佛及善知识
包括发大勇猛心,修行一切难行之法,都是用的这颗心

即使不小心犯了罪过,毁谤佛法退失善根,也是因为这颗心
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没有心了,如同土木一样

离开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如来说不是我的心呢
我实在有些惊恐,包括在座大众没有不疑惑的
惟愿世尊慈悲怜悯,开示我们这些未悟的人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坐在师子座上为阿难摩顶,为了让阿难及与会大众心入不生不灭的真理
于是为他们开示说:如来常说一切诸法都是心的变现,一切因果业报及世界微尘也都是因为心的作用而产生

阿难,各个世界中的一切所有
包括小草树叶都有体性,即使虚空也有名字相貌
更何况是清净光明的真心呢,怎么会没有本体?

----------------

【关于[唯心所现],其实,不明白佛法的人都会解释成"一切都是心变现的",也就是"一切唯心造"

而且可能把[唯识所变]的识当作第六意识

佛弟子对于这些名相应该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我们读过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就会知道,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阿赖耶识有善恶种子, 解深密经说~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清净了就变成所谓的第九识~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请见楞严经)
当然, 第八识和第九识各有其支持者, 这边只是综合说明, 没有诤论之意】

详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所以什么是相由心生?

【就是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所以想成佛,就要发心成佛
想成佛,就要先知道佛心
发起和佛同样的心,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第一决定义
这样的直心才能快速成佛】


【对于一切自身和外在环境的不顺遂和苦难
应该反观自心,调整增上
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能改变正报和依报
发起佛心,就能逐渐成佛】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如果你执着那个自认为能觉能观的就是心
那么这个心应当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仍有完整的本性

就好像你现在听我说法,这是因为有声音才有能分别
如果灭除一切见闻觉知内守一份寂静,这也是意识分别的虚幻影相

我不是再怪你,你可以细心揣摩一下
如果离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有分别的体性,那个才是你的真心

如果能分别的体性离开六尘没有自体或不存在
那这就是六尘显现的虚幻影相

六尘不会恒久不变,如果发生变灭时,心岂不是成了龟毛兔角吗
而且你的法性身也与六尘一同断灭了,那么谁来修行证得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呢


【尘】
指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尘】
(术语)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闻觉知】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二上):“如来五眼,以菩提心毕竟净故;以一切种观一切法,了了见闻觉知,无所挂碍,能持如是金刚印。”又据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依见闻觉知之别,言说有依见言说、依闻言说、依觉言说、依知言说四种。(杂阿含经卷十三、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八)p3003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与在场大众都沉默不语

佛告诉阿难:世间所有修行人,虽然能成就很高的禅定
但是如果不能断除一切烦恼,那么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都是因为内心深深执着生死妄念,将妄念当做真实
所以你今天虽然多闻第一,但是却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果】
(术语)菩提涅槃也,是依圣道所得,故曰圣果,此果为真正,故曰圣果。楞严经一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净住子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1:2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8 15:26 编辑

                                                                                                                                       (本楼用时约3小时)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
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的对佛说:

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子,承蒙佛的慈悲爱护,虽然现在得以出家修行
但是始终依赖于佛对我的怜爱,所以一向多闻而未能证得出离烦恼的无漏境界

因此未能降伏外道娑毗罗咒,被咒迷惑身陷淫室
这都是由于缺少实修实证,所以不知道佛的真实境界

惟愿世尊慈悲怜悯,为我们开示通往成佛的正定之路
也让那些没有信(善)根和邪知邪见以及障碍成佛的人都能获得正知正见

阿难说完后,五体投地恭敬礼佛
与在场所有大众都衷心渴望听佛教诲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
梵语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p233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际】
<一>即真如实际之略称。断绝相对差别之相,呈现平等一如的真如法性之理体。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观如来品(大八·八三五中):“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二>(778~897)即唐代之赵州从谂禅师。唐末大中年间(847~859),以赵州(河北赵县)为中心,大振南宗禅风。昭宗乾宁四年示寂,世寿百二十。“真际”为师之谥号。((参见:赵州)5934)p4227
FROM:【佛光大辞典】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弥戾车】
梵名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又作弥离车、篾隶车、蜜列车、宜例车、毕嘌蹉。意译边地、边夷无所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恶中恶、奴中奴。梵语原意为言语不分明者,如我国所谓南蛮鴃舌之人;引申指顽愚卑贱、憎恶佛法之种族,相传该族居于印度西方或北方。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及卷一八三谓,此族居于印度西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谓,此族在北印度滥波国以北。(十诵律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瑜伽论记卷六上、续高僧傅卷四、慧琳音义卷二)p6417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身放种种光明
犹如成百上千个太阳那样闪耀和光明,所有佛土都发出六种震动

十方世界如微尘多的国土全都一时出现
佛以他的大威神力,令这所有世界合成为一个世界
所有一切诸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恭敬合掌听佛讲法


【面门】
梵语 mukha。有三释:(一)指口,(二)指面之正容,(三)指鼻下与口上之间。北本涅槃经卷一(大一二·三六五下):“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大三五·一五一中):“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佉(梵 mukha),是故翻此目佉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八十华严经卷一)p3988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一切众生无始劫来,因为八识田里充满了种种颠倒知见
用这些种种错误的心念和行为自然就与恶业相应,进而感召种种恶的果报

所有修行人之所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有的甚至偏向了声闻、缘觉,以及外道、诸天、魔王、做了魔的眷属

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修行根本,盲修瞎练无法成就
这就像用沙子来煮饭,即使经过累劫时间也不能成功

那么,是哪两种根本呢?


【恶叉聚】
(植物)恶叉者,果实名。形似无食子,落地则多聚于一处,故云恶叉聚。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唯识论二曰:“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同述记曰:“恶叉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同演秘曰:“恶叉聚者,于一聚中,法尔而有多品类也。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喻也。”(梵Rudra-aks!a今之金刚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业种】
(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学习解说]:

一是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根本,就是你们用攀缘心为自性

二是无始劫以来的菩提涅槃清净之体,就是你们用本自具足的清净之体攀缘外尘随缘聚散

由于众生遗失了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即使终日修行,但是未能觉悟两种根本,还是要随业流转堕入恶道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攀缘】
是心意不定,随著外境而转的意思。凡夫之心,时常攀缘外境,随著外境而转,没有一刻的宁静;有道之士,放下万缘,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识精】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明】
又作元明。指本觉。因本觉之体清净而有大智慧光明,故称本明。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八下):“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p1962
FROM:【佛光大辞典】

【本觉】
(术语)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学习解说]:

阿难,你想知道如何出离生死,证得正定,获得解脱的道路,我现在问你
这时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伸曲五指,问阿难:你能见到吗
阿难说:能见到

佛说: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举起手臂伸曲五指,变成光明的拳头,照耀我的心和眼睛

佛说:你用什么见到的?
阿难说:我和在场大众都是用眼睛见到的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回答我,如来的光明拳,你的眼睛见到了,那么你以哪个为心,知道这是光明拳呢
阿难说:如来让我找心在何处,我用心仔细推究,所以我以能推理的这个叫做心

佛说:咄(呵斥一声),阿难,这个不是你的心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学习解说]:

阿难有些惊惧,起立合掌问佛:这个不是我心,那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这是凡夫心想出来的虚妄相,迷惑了你的真实本性

你由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是认贼(六根)为子,丢失了你的真实本性,所以轮转不止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性】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楞严经卷一)p421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11:14:4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7 11:17 编辑


7. 觉了能知的心,不是无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不?”】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以前见佛对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宣讲佛法时

常常说:觉知分别的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不在任何地方

所以我思惟,一切无著叫做心,我不执着一切事物这是不是心呢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说觉知分别的心不在任何地方
那么世间天上地下水中所有一切事物你如果都不执着,那么你的心是在,还是不在?

如果心不在,就如同乌龟长毛发,兔子头上长角,如何不执着?
如果心中有个不执着的念头,说明不是不执着,因为真正无相才是不执着

只要不能做到无相,就会有相有执着,既然这样为什么说不执着呢
所以应当知道,不执着一切事物是觉知的心,是不正确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11:13:24 | 只看该作者

6. 觉了能知的心,不在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
世尊,我曾听您和文殊菩萨等大菩萨们谈论实相时

世尊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
因此我思惟,在内不见、在外又不能相知

既然在内不见,所以不在身内
由于身心是相知的,那么在外也不对
既然身心相知,又不见内,我想应该在中间


【法王子】
大菩萨的尊称,因大菩萨是出生于法王之家,而且能够传承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说在中间,应该确定中间的具体地方
你说的中间到底是在哪里呢,是有一个具体地方?还是在身上?

如果在身上,应该是在身体外边,而不是在中间
如果是在中间,就如同在身内了

如果有一个具体地方,那么能不能标示出来呢
如果不能标示出来,就相当于没有一个具体的地方
这样的话即使标示出来,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位置了

为什么呢,好比以一个人作为标示
当他标示中位时,从东看他是在西面,从南看他又是在北面

如此,标示物已经混乱了,心岂不是更杂乱了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说的中,不是这两种

如同世尊所说:眼睛与色境为缘,生出眼识

眼睛能分别,色境无知觉,因为眼识的产生,所以就是心存在的地方了


【色尘】
指眼根、眼识所取所缘之对境。为五尘之一,六尘之一。此色染污心识,生起烦恼,故称为尘。((参见:五境)1171、“六尘”1298、“色”2541)p2549
FROM:【佛光大辞典】

【眼识】
(术语)六识之一。以眼根为所依而生,了别色境者。随能生之眼根而立眼识之名。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眼根由对色尘,即生其识。此识生时但能见色,是名眼识。”唯识论五曰:“眼识乃至意识,随根立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说:你的心如果在眼根和色尘之中
那么你的心体是兼顾眼根和色尘,还是不兼顾眼根和色尘?

如果兼顾的话,事物并非心体,如此并立,如何在中?
如果不能兼顾的话,心则没有体性了,中间在哪里呢?

所以应当知道,心在中间,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1:1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7 11:26 编辑


5. 觉了能知的心,不在[随所合处]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学习解说]:

我常听佛教导四众弟子: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我现在思惟这个能思惟体是我心性,随所合处则有心生,不在内、不在外、也不在中间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现在说的由法生所以有种种心生,随所合处而有心
既然心随法生,心则无体,无体怎么能与他物相合呢?
如果无体而能合,不是变成十九界与七尘合了,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有体,你不妨用手掐一下身体看看觉知的心是从体内出来?还是从体外进入?
如果是从体内出来,说明还在身中
如果从外面进入,应该先见到你的面目


【十九界】
(名数)此犹言六蕴十三处,譬无法而言之也。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七尘】
(譬喻)色等之六境,谓之六尘。尘法极于六,无第七尘。故喻无法为七尘。楞严经一曰:“若无有体而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阿难说:能见的是眼睛,而心知并非眼见

佛说:如果眼睛能见,你在室内隔着门能见到外面吗?
再比如去世的人也有眼睛,既然眼睛能见应该也能见到物体
如果真的能见,为什么还叫死人?

阿难,假如能觉的心一定有体,那么是一体还是多体?是遍满身体还是不遍满身体?
如果是一体的话,你用手掐一下胳膊,四肢都应当有知觉,如果都有知觉,那与掐的地方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掐有固定位置,就不应该是一个身体
如果是多体,就变成了多个人,哪个是你身体?

如果觉知的心遍满身体,如同前面说的应该是多人
如果不遍满,那么同时碰触头和脚,头有所觉,脚应该无知
所以应当知道,随所合处心随则有,是不正确的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205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149

[禅定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1:11:03 | 只看该作者

4. 觉了能知的心,不在内外明暗之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府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又重新思惟:众生的身体都是腑脏在里面,窍穴在外面

现在我面对着佛,睁眼见到光明是见外,闭眼见到黑暗是见内,这样对吗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府?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当你闭眼见到黑暗时
黑暗的境是与眼睛相对?还是不相对?

如果黑暗与眼睛相对,那么黑暗是在眼前,为什么说在身内呢
如果有看到身内,那么在一个没有日月灯光的暗室中,难道这个暗室就是你的腑脏?
如果不相对的话,又如何能见到呢?

如果不见外面而能见内,见到黑暗就是身内,那么睁眼见到光明,为什么见不到自己面目?
如果不见面目内对就不成立,如果能见,这个觉知的心和眼应该在虚空,为什么说在身内呢

如果在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
如来现在面对着你,你的眼睛已经看到,可是身体没有察觉

如此说明,身体和眼睛应该是两个觉知的心,你的身体应该变成两尊佛
所以应当知道,你说见到黑暗就是见到身内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7 01:15 , Processed in 0.09749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