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1:03:41 | 只看该作者

3. 觉了能知的心,不是潜伏在六根里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如您所说觉知的心见不到里面,所以不在身内
又因为身和心是相互感知,并非毫无相干的,所以也不在身外
我现在重新思惟知道它在一处

佛问:在哪里
阿难回答:这个觉知的心既然见不到里面却能知道外面,我想它潜伏在六根里

好比有人用琉璃碗扣在眼前,虽然眼前有物体,但是不影响分辨,没有障碍
眼睛见到的物境由眼根反应出来,所以觉知的心见不到里面是因为在根里的缘故
所以看外面没有障碍,这也是因为在根里的缘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如你所说如果觉知的心潜伏在六根里,就像琉璃

那么用琉璃碗罩着眼睛,能看见山河,能见到琉璃吗

是的,世尊,用琉璃罩着眼睛,可以见到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的心如果与琉璃合,能见山河,为什么见不到眼睛

如果能见到眼睛,说明眼睛外境相同,因此(觉知的心)不是潜伏在根里

如果见不到眼睛,为什么说觉知的心潜伏在根里呢

所以应当知道,你说的觉知之心潜伏在根里像琉璃一样,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1:01:24 | 只看该作者

2. 觉了能知的心,不在身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学习解说]:

阿难跪下礼佛,对佛说:我听如来指出心不是在身内
我现在悟知心在身外,为什么呢

比如在室内点燃的灯光,先照亮室内,然后从门照到庭院
一切众生不见身内,而能见到身外的东西,就好比这灯光在室外照明不能照到室内
应该是这样的,不会有错,不知道与佛的说法是否一致呢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诸比丘从室罗筏城乞食回到祇陀林
我已经用完斋饭,你观察这些比丘一个人吃饱其他人能不能饱?

阿难回答:不能世尊,因为这些比丘虽然以证阿罗汉
但是身体性命是不同的,一人吃饱如何令其他人吃饱?

佛对阿难说:你刚刚说能觉知的心在身外
如果真在身外那么身和心是不相干的,所以心知道身无法察觉,身有察觉心无法知道

我现在看我的手,眼睛见到时,心有分别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

佛对阿难说:如果身和心互相感知,怎么会在身外
所以应当知道,你说觉知的心在身外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7-6 10:59: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7 11:21 编辑


1. 觉了能知的心,不在身内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学习解说]:

佛说:很好,阿难,你们应当知道
一切众生之所以累世轮回不得出离,都是由于不知道真心佛性,用诸妄想行事必然随业流转轮回

你今天既然想要知道如何证得无上菩提,下面你要用直心来回答我的提问
十方如来也是以真心修证成佛的,所以唯有拿出真心修行才能出离轮回了脱生死

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当初见到如来三十二相而发心出家,那么是如何见到的?哪里欢喜呢?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我用眼睛见到如来殊胜的相貌,然后心生爱乐,所以发心出家修行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如你所说因眼和心而生爱乐发心出家
那么如果不知道自己眼和心所在的地方,就不能降伏累世尘劳

就像一个国家被侵扰,国王想要出兵攻打讨伐,一定要知道贼在哪里
如今使你轮回流转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楚心和眼所处的地方,我现在问你心和眼在哪里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世间一切众生都将心放在身内
我观察如来青莲花眼也在佛的脸上,所以我们的眼睛也在脸上,心在身内


【心目】
(术语)心与目,即意识与眼识也。得见色境者,五后之意识与眼识相依而成之,故曰心目。又爱憎所见之境等,独由于五后之意识也。楞严经一曰:“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色相故,心生爱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后意识】
(术语)四种意识之一。(参见:意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异生】
凡夫的别名,因凡夫轮回六道,受种种别异的果报而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识心】
(术语)六识或八识之心王也。楞严经一曰:“一切世间十种众生,同将识心居住身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浮根】
(术语)又曰扶尘根。五根有二种,在内正有发识取境之用者,名为胜义根。眼之如葡萄,耳之如卷叶,外形谓为浮根扶根或扶尘根。浮者浮虚不实之义也。楞严经一曰:“我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尘】
色尘、声尘、味尘、触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现在如来讲堂坐着,看看祇陀林在什么地方
世尊,我看见清净的大讲堂在给孤园,而祇陀林在讲堂外面
阿难,你在讲堂先见到了什么
世尊,我在讲堂先见到如来,后见大众,再向外望看见林园
阿难,你是怎么看见林园的
世尊,讲堂里的门窗开着,所以我坐在讲堂看见林园在外面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舒展金色的手臂抚摸阿难头顶
对阿难和在场大众说:有三摩提叫大佛顶首楞严王,能圆满一切修行
十方如来必定出离生死究竟成佛都是修行首楞严三昧而成就的,你今天一定要仔细听

阿难恭敬顶礼世尊,等待佛慈悲教诲


-----------------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什么是佛性? ~ 楞严经 ~ 大般涅槃经

【楞严经卷四

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大般涅槃经:
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 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 】


既然知道有佛性,下面我们还要清楚明白的是:[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 首楞严三昧经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万行】
一切的行为或修行。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门】
(譬喻)谓出生死之道,譬如门也。法华经譬喻品曰:“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文句五上曰:“门者出要路也。”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又入涅槃之门也。安乐集上曰:“唯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首楞严】
(术语)S/u%ram%gama,新云首楞伽摩。译曰健相,健行,一切事竟。佛所得三昧之名也。健相者,譬幢旗之坚固也。以比佛德坚固,诸魔不能坏。一切事竟者,佛德之究竟也。智度论四十七曰:“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浅深,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此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住至处,无能坏伏。”涅槃经二十七曰:“首楞严者名一切事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玄应音义二十三曰:“首楞伽摩,此云健行定,亦言健相,旧云首楞严也。”首楞严三昧经中曰:“菩萨得首楞严三昧,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入芥子中,令诸山河日月星宿悉现如故,而不迫迮,示诸众生。首楞严三昧不可思议势力如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刚刚说身在讲堂,通过敞开的门窗望向林园在外面

那么是否有人也坐在讲堂中,却不见如来,只见讲堂外面?

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讲堂不见如来,只能见到外面的林泉是不可能的事情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阿难,你就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如果你的心在身内,应该先见到身内的东西,再看到外面

如果见不到身内的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怎能说在身内呢
如果身内这些都见不到,又怎么能见到外面的东西呢

由此可知,你说觉了能知的心在身内是不正确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7-5 10:51: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6 10:56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乾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学习解说]:

我(阿难)亲自听佛说: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众聚在一起

他们皆是无漏大阿罗汉已得清净心无烦恼,超越一切诸有为相,于其国土成就威仪,能转法轮
他们严持净戒弘范三界,能以无量应化身救度众生,拔济未来业障深重众生远离烦恼出离轮回

他们分别是:大智(智慧第一)舍利弗、摩诃目乾连(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答问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法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优波尼沙陀等为上首
还有无量辟支佛以及初发心者一同来到佛的居所结夏安居

这些来自十方的菩萨都带着求法之心,准备听佛宣说深妙的佛法义理,以解除心中疑惑
这时如来为会中众生宣说深奥密义,在场众生听到后都获得身心清净
佛说法的妙音遍布十方法界,有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都来到道场听闻佛法,以文殊菩萨为上首


【无漏】
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阿罗汉】
(术语)阿罗汉中年长德高者。称为大阿罗汉。阿弥陀经曰:“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慈恩疏曰:“大者名称位高,善见律云:僧中功德极大者为大阿罗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为】
有因缘造作之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尼】
(术语)Vinaya,新云毗奈耶。旧云毗尼。律藏之梵名也。楞严经曰:“严净毗尼,弘范三界。”疏曰:“毗尼,此云善治,亦即云律。”黄庭坚诗曰:“心洁似毗尼。”(参见:毗奈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尘累】
(术语)烦恼恶业之污我缚我者。楞严经一曰:“拔济未来越诸尘累。”长水疏一上曰:“烦恼与业,染污系缚,喻之尘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邬波尼杀昙分】
梵语 upanis!adam-api。又作优波尼沙陀分、忧波尼奢分。略称尼杀昙、尼萨昙。古印度形容极少之数量名称。希麟音义卷一(大五四·九三七中):“尼杀昙分,梵语,数法之极也,或云优波尼洒陁,慧苑音义引瑜伽大论译为微细分。如析一毛以为百分,又析彼一分为百千万分,又于析分中加前析之,乃至邻虚,至不可析处,名为邬波尼杀昙分也。”又翻译名义大集译为“作因则”,恐为意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瑜伽论略纂卷十一、慧苑音义卷上)p5684
FROM:【佛光大辞典】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自恣】
僧众于七月十五日,结夏安居已毕,便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著其他比丘忏悔,叫做“自恣”,又名“随意”,即可以任由他人随意检举自己的罪过。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迦陵频伽】
(动物)Kalavin%ka,又作歌罗频伽,加兰伽,迦兰频伽,羯罗频迦,迦楞频伽,迦陵毗伽,迦陵伽,羯陵伽,羯罗频伽,羯毗伽罗,羯陵伽罗,迦毗伽罗,鹖鹎伽罗,羯脾伽罗,羯鞞伽罗,迦毗伽,迦尾罗等。鸟名。译曰好声,和雅。正法念经曰:“山谷旷野,多有迦陵频伽,出妙声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翻译名义集曰:“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玄应音义一曰:“迦陵频伽,经中或作歌罗频伽,或云加兰伽,或云羯罗频伽,或言毗伽,皆梵音讹转也。迦陵者好,毗伽者声,名好声鸟也。”慧苑音义下曰:“迦陵频伽,此云美音鸟,或云妙声鸟。此鸟本出雪山,在[轂-車+卵]中即能鸣。其音和雅,听者无厌。”智度论二十八曰:“如迦罗陵频伽鸟,在[轂-車+卵]中未出,发声微妙,胜于余鸟,菩萨摩诃萨亦如是。”玄应音义四曰:“羯毗,或言羯陵,或云迦毗,或言加毗,此皆梵音讹也。此译云迦毗者声,伽罗者好,名为好声鸟也。”可洪音义三下曰:“鹖鹎,正作羯脾也,或云羯毗,或云羯鞞,皆梵音楚夏耳。正言迦陵频伽。”探玄记二十曰:“迦毗伽鸟者,具云迦罗频伽,此云美音言鸟。谓迦罗云美音,频伽云语言。谓雪山中,一切鸟声,皆悉不及。又在卵中,即能出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学习解说]:

波斯匿王在父亲忌日这天准备了很多丰盛上好的佳肴,设斋邀请佛陀和他的弟子们
佛陀吩咐文殊菩萨带领各菩萨和阿罗汉前去应供,只有阿难先前受过邀请不在僧团无法应供

阿难那天空手而归没有得到众生供养,于是拿钵在城中依次挨家挨户的乞食
心想不论最后一个斋主净秽贫富与否都接受供养,不挑拣斋主身份或卑微或贵贱,满足一切众生供养的功德

并且想到如来曾经呵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尊者心有分别,不能以平等心接受一切众生供养的过失
因此特别钦佩敬仰如来宣说平等之法,消除众生分别之心
于是阿难走到城隍门后放慢脚步,保持威仪恭敬的乞食


【营斋】
1.设斋食以供僧道,请为死者超度灵魂。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别请】
在众比丘中特别邀请一人来供养。若是如法的比丘,是绝对不会接受这种别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销灭,提㢡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因为不挑斋主,所以次第乞食进了淫室
遭到了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的迷惑即将被破坏戒体

如来知道阿难正被幻术所迷,用斋后赶紧回到住处
国王、大臣以及长者和在家居士都跟随佛来到住处听佛演说佛法要义

这时世尊从头顶放出百宝无畏光明,每一道光中都有千叶宝莲,宝莲上有化身佛结跏趺坐宣说楞严神咒
然后敕命文殊菩萨以楞严神咒前去救护阿难和消灭恶咒(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并将阿难和摩登伽女带回来

被救回来的阿难见到佛后,哭泣顶礼恨自己无始以来听闻多于实证,没有真正的智慧和定力
所以阿难殷勤祈请世尊,十方如来成就无上菩提是如何修习奢摩他和三摩钵提及禅那的
会中有恒河沙那么多的菩萨以及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也非常期待听佛说法,都退到后面坐下等待着


------------------


阿难的情况,这边善知识早有教导:
【修行是靠实修实证,而多数人一开始修行、听经闻法,这顶多来说只是闻慧
也就是说,这不是自己实修实证的定力和智慧,只是听来的道理
就算自己以为了解,或有人因此以为自己就是上等根器或已经亲自实证,那和真实的实证是两回事
也就是说,这听闻而来的道理,自己尚未真正真实实修,也没有真实的证量
所以,遇到世俗诱惑或考验的时候,马上就会破功了,又或者说根本没有功可破,因为本来就没有实修,又何来破功之说】



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听闻而来的佛法知见,在听闻之后,还是要自己亲修实证的
尤其,如果面对诱惑或考验每每不能突破的修行者,那就是要从戒律上开始,先远离诱惑和恶习
也就是说,您还没有真实的佛法智慧和定力去面对世俗的诱惑和考验,这时候就要从基础的戒律开始,避免自己堕落
另外,则是要从实修定课上去培养定力,所以,戒律和实修定课都是不可或缺的
透过守持戒律和实修定课,才能逐渐由「戒、定」的实修而逐渐生起真实的智慧,才能与之前听闻的佛法智慧相应与相印
这样才能真正突破修行的种种关卡,才能真正破除种种障碍,才能真正迈向解脱与成佛之路】

(详见:解析:为什么修行反复,总是无法突破?)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
【「听闻过多而不或无实修实证,那只会增长我慢与懈怠」
我慢的情况下,最容易自以为是,以听闻的知识而批评毁谤他人或真正的实修者,
懈怠则是因为无知,往往误以为自己听过就是懂了、会了,事实上没有实修实证,荒唐不实】

(详见:「实修」与「压力」)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你和我有兄弟般的情份
你当初发心出家,是出于什么样的想法,见到什么胜相而立即舍弃世间深重的恩爱呢

阿难回答佛说:我见到如来胜妙绝美的三十二相,身体犹如琉璃一样晶莹剔透
因此常思惟这种相貌一定不是世间欲爱而生的,因为欲爱之气污浊腥臭,脓血充满
不能生出这样殊胜妙明的紫金光身,我为此而心生渴望和崇仰,所以剃发出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1

主题

8214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214

[禅定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7-4 09:35: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7 15:53 , Processed in 0.06255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