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八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02

主题

69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47

[持戒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49: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52 编辑

(3楼+4楼+5用时,3小时)

云何正性。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婬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学习解说
什么是正性呢?
阿难! 若想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地,首先就要严持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吃酒肉,只吃清净素食,对于要吃的生菜需先以火煮过后才能吃,不能直接吃生菜(避免助长野性)。
阿难! 若修行人不能断除婬欲及杀生,想要出三界,那是不可能的!
是故,先观婬欲就像毒蛇一样,或像见到了怨家或盗贼一样。
所以,就要先持声闻的四弃(比丘要遵守不犯的淫、盗、杀、妄)八弃(指比丘尼要受持的禁戒 - 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之后,受持菩萨清净律仪,令身口意清净,不犯诸过,若有犯者则悔除,以这样来约束自己的身心,如此,行者在禁戒上才得以成就。
修行者若禁戒成就,那么,在这个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断淫心)及相杀(断杀心)之业,也没有偷盗劫夺(断偷心),也就没有负债还债的必要,是故,在这个世间就不需要宿债还债了。

四弃
[佛光大辞典]
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āraḥ pārājika dharmāḥ)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ārājika,亦译作弃。(参阅「四波罗夷」2221、「波罗夷」4214)p2271

四重禁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四重罪四弃四波罗夷罪等,即犯淫戒、犯盗戒、犯杀人戒、犯大妄语戒。

八弃
[佛光大辞典]
谓比丘尼之八波罗夷罪。又作尼八弃戒、八弃戒。即:非梵行、不与取、杀、上人法、摩触、八事成重、覆比丘尼重罪、随顺被举比丘违尼僧三谏。(参阅「律」4784)p439

【八弃戒──尼八弃戒 】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婬〕,婬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
FROM:【三藏法数】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律仪
[佛光阿含藏]
律仪(samvara)(巴),防护。「波罗提木叉律仪」指防护戒本上所举一一戒,不使戒缺、断、污、杂等。

律仪
[阿含辞典(庄春江)]
南传作「自制」」(saṃvara,另译为「防护;律仪;摄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自制」(restraint)。即在六根对六境时,保持对合意的不起欲贪,对不合意的不起瞋恚。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论部.瑜伽师地论三.瑜伽师地论卷第五十三》
律仪当知略有八种:一、能起律仪;二、摄受律仪;三、防护律仪;四、还引律仪;五、下品律仪;六、中品律仪;七、上品律仪;八、清净律仪。若未正受,先作是心:「我当定受如是远离。」是名能起律仪。若正摄受远离戒时,名摄受律仪。从是已后,此远离思,五根摄受增上力故,恒与彼种子俱行,于时时间亦与现行俱行,即由五根所摄善思,如先所受律仪防护而转。由此思故,或因亲近恶友,或因烦恼增多,随所生起恶现行欲,即便惭羞,速能舍离,勿彼令我违越所受,当堕恶趣。是名防护律仪。若时失念,诸恶现行,即便速疾令念安住,自恳自责,发露所犯,蠲除忧悔,后坚守护所受律仪,是名还引律仪。
[p1206]
        若于煞等诸恶业道少分远离,少时远离,唯自远离,不劝进他,不无量门称扬赞述,亦不见彼诸同法者深心庆悦,多生欢喜,是名下品律仪;若于诸恶多分远离,多时远离,不至命终,自能远离,亦劝进他,然于远离不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不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中品律仪;若于诸恶一切分,一切时自能远离,亦劝进他,以无量门称扬赞述,见同法者深心庆悦,生大欢喜,是名上品律仪。
        若即于此所受律仪,能无缺犯,以为依止,修无悔等,乃至具足入初静虑,由奢摩他能损伏力,损伏一切犯戒种子,是名静虑律仪。如初静虑,如是第二、第三、第四静虑当知亦尔。此中差别者,由远分对治所摄奢摩他道转深,损伏恶戒种子。当知此名初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若即于此尸罗律仪无有缺犯,又复依止静虑律仪入谛现观,得不还果,尔时一切恶戒种子皆悉永害。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当知此名第二清净力所引清净律仪,即此亦名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若得阿罗汉果时,但由能治清净胜故胜,不由所治断胜故胜
        如是八种摠立唯三:一、受律仪;二、持律仪;三、清净律仪。前二,是受;防护、还引,是持;下、中、上三,通受、持二;静虑、无漏,是清净摄。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解说
这样清净的修行人修学正定三摩地,这个色身虽是自父母肉身所生,然而,却不需要天眼,自然就能观见十方世界,亲见诸佛及听闻佛法,亲奉圣旨,证得大神通,畅游十方法界,宿命清净,再也没有任何干扰或障碍,这就是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47

[持戒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22:3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34 编辑


云何助因。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学习解说
什么是助因呢? 就是指会导致恶性增长的因素。
阿难! 像这十二种类的众生,无法自给自足,而是需要依靠四食来长养身心的,
是哪四食呢? 就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所以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而长养来支持身命的。
然而,阿难! 一切众生虽依食而长养来支持身命的,吃了甘美合适的食物就能存活,反之吃了毒就会致死。
所以说众生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提,要先断除世间的五种辛菜。

四食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四类能长养身心的食物。

四食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四种长养支持身命的东西。一、段食,即普通物质的食粮;二、触食,即感官与外境的接触;三、识食,即知觉;四、思食,即思想或意志。

【四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飢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飢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FROM:【三藏法数】


是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学习解说
就是这五种辛菜(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不能吃,
为什么呢? 因为把它煮熟了吃会生起淫欲心,生吃则会增长瞋恚。
这个世界上有吃五辛的人,就算他能够宣说十二部经,十方的天人与神仙都会嫌他臭秽,都会自动离得远远的。
只有那些饿鬼道的众生,因为臭味相投,所以反而会吸引过来去舐食那些吃五辛之人的嘴唇,这些吃五辛之人就这么经常与鬼道众生蒙混在一起,导致自身福德日渐消损,这样长久后,怎么会有利益可言呢?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婬;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脣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FROM:【三藏法数】

【五辛
 五种带有辛味的蔬菜、即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学佛人要戒食五辛,因五辛中含有极充份的刺激性,熟吃能使人淫火焚身,生啖又易使人增高瞋恚,学佛人一有了欲念和瞋恚,便会蒙蔽智慧,增长愚痴,妄动无明,造诸恶业。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天仙
 (术语)天人与神仙也。理趣分述赞中曰:「五趣之极曰天,人有神德曰仙。」大日经疏二曰:「天仙谓诸五通神仙。」法华忏法曰:「菩萨声闻缘觉众,及一切天仙。」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所以说,那些吃五辛之人想要修学正定三摩地,菩萨、天人、神仙及十方善神等是不会来守护此人的,就在这个时侯,大力魔王趁虚而入化作佛身,来为这个吃五辛之人来说法,毁谤持戒,赞叹婬欲、瞋恚及愚痴,命终之后就变成了魔王眷属的一分子,然后魔福报享尽,就直接前往无间地狱去报到。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学习解说
阿难! 如果想要修学菩提者一定要永远断除五辛,这就是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47

[持戒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14:5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6-27 22:15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八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学习解说
世尊对阿难说:「阿难! 这十二种类的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都各具有不同的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各各不同,
就如同捏目,眼前所见的就会有很多的乱华飞舞,颠倒原本的妙圆真净明心,以致才会有如此的虚妄乱想,然而,只要把捏目的手拿开,就不会有这种虚妄乱想了。
如今您们要修学证得正定三摩提,那就要从因上着手来去除这个虚妄乱想,要怎么去除呢? 有三个修行渐次,
这个原理,就像先在清净的容器中去除毒蜜,以种种煮沸后的汤水并参杂灰香来洗涤,然后才在这个容器内放置上好的甘露。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学习解说
去除这个虚妄乱想,有哪三个修行渐次呢?
一. 修习,去除在因地上会导致的恶性增长的因素
二. 真修,剔除不好的,然后端正正性
三. 增进,有了上面两个条件,就不会导致虚妄乱想

   
字义
1. 剖开。 2. 挖出;挖空。 3. 剔净;消除。 4. 宰;杀。 5. 剜。
[国际计算机汉字及异体字知识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主题

694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447

[持戒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1-6-27 14:4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9 22:25 编辑

卷第八 内容大纲

8-1  十二种类的众生,都各具有不同的颠倒妄想,起惑造业,随业感报,因此,世尊为阿难及大众悬示修行路 #3
       8-1-1 修行三渐次(3) --   8-1-1-1 除其助因 #4
                                          8-1-1-2  刳其正性 #5
                8-1-1-3  违其现业 #6
        8-1-2 干慧地(1) -- 干慧地 #7
        8-1-3 十信位(10) -- 信心住 #8、念心住 #9、精进心 #10、慧心住 #11、定心住 #12
                                     不退心 #13、护法心 #14、回向心 #15、戒心住 #16、愿心住 #17                
        8-1-4 十住位(10) -- 发心住 #18、治地住 #19、修行住 #20、生贵住 #21、方便具足住 #22
                                     正心住 #23、不退住 #24、童真住 #25、法王子住 #26、灌顶住 #27
        8-1-5 十行位(10) -- 欢喜行 #28、饶益行 #29、无瞋恨行 #30、无尽行 #31离痴乱行 #32
              善现行 #33、无着行#34、尊重行 #35、善法行 #36、真实行 #37
        8-1-6 十回向(10) --  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38、不坏回向 #39、等一切佛回向 #40
                                      至一切处回向 #41、无尽功德藏回向 #42、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43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44、真如相回向 #45、无缚解脱回向 #46
                                      法界无量回向 #47
        8-1-7 四加行位(4) --  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地 #48
        8-1-8 十地(10) --  欢喜地 #49、离垢地 #50、发光地 #51、燄慧地 #52、难胜地 #53
                                  现前地 #54、远行地 #55、不动地 #56、善慧地 #57、法云地 #58
        8-1-9 等觉、妙觉(2) --  等觉 #59、(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60) 妙觉 #60

8-2   如何成就真菩提路 #61

8-3   文殊师利菩萨恭问世尊此部经典如何立名及奉持 #62#63

8-4   阿难向世尊提问六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64

8-5   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65
        8-5-1  以情&想来看,临命终时的投生状况 #66
        
8-6   七趣
        8-6-1 地狱趣
                 8-6-1-1 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67
                             8-6-1-1-1   感招未来地狱果报的十种恶习的因 (十习因)
                                             婬习交接、贪习交计 #68
                                             慢习交陵、瞋习交冲 #69
                                             诈习交诱、诳习交欺 #70
                                             怨习交嫌、见习交明 #71
                                             枉习交加、讼习交諠 #72
                             8-6-1-1-2  六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六交报)
                                             见报招引恶果 #73
                                             闻报招引恶果 #74
                                             嗅报招引恶果 #75
                                             味报招引恶果 #76
                                             触报招引恶果 #77
                                             思报招引恶果 #78
                             8-6-1-1-3  六根各造 & 地狱概说 #79
        8-6-2 饿鬼趣 #80  
                 怪鬼 (本因: 贪物为罪)
                 魃鬼 (本因: 贪色为罪)                                                  
                 魅鬼 (本因: 贪惑为罪)
                 蛊毒鬼 (本因: 贪恨为罪)
                 疠鬼 (本因: 贪忆为罪)
                 饿鬼 (本因: 贪傲为罪)
                 魇鬼 (本因: 贪罔为罪)
                 魍魉鬼 (本因: 贪明为罪)
                 役使鬼 (本因: 贪成为罪)
                 传送鬼 (本因: 贪党为罪)
        8-6-3 畜生趣 #81
                 枭类 (来自: 物怪之鬼)
                 咎征。一切异类 (来自: 风魃之鬼)
                 狐类
(来自: 畜魅之鬼)
                 毒类 (来自: 虫蛊之鬼)
                 蛔类 (来自: 衰疠之鬼)
                 食类 (来自: 受气之鬼)
                 服类 (来自: 绵幽之鬼)
                 应类 (来自: 和精之鬼)
                 休征。一切诸类 (来自: 明灵之鬼)
                 循类 (来自: 依人之鬼)
        8-6-4 人趣 #82
                 顽类 (来自: 枭伦)
                 异类 (来自: 咎征)
                 庸类
(来自: 狐伦)
                 很类
(来自: 毒伦)                 
                 微类 (来自: 蛔伦)
                 柔类 (来自: 食伦)
                 劳类
(来自: 服伦)
                 文类
(来自: 应伦)
                 明类
(来自: 休征)
                 达类
(来自: 循伦)
        8-6-4 仙趣 #83
                 地行仙 (方式: 服饵)
                 飞行仙 (方式: 草木)
                 游行仙 (方式: 金石)
                 空行仙 (方式: 动止)
                 天行仙 (方式: 津液)
                 通行仙 (方式: 精色)
                 道行仙 (方式: 咒禁)
                 照行仙 (方式: 思念)
                 精行仙 (方式: 交遘)
                 绝行仙 (方式: 变化)
        8-6-4 天趣
                 8-6-4-1 欲界六天 #84                               
                             四天王天、忉利天、须燄摩天、兜率陀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 08:26 , Processed in 0.08937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