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1#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09:27:59 | 只看该作者
五、布施有三种:法施、无畏施、财物施

善男子。复有三施。
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

以法施者。教他受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济。名无畏施。

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舆。瓶瓮釜镬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机杖绳索。犁鎒、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

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


[学习解说]:

善男子,另外还有三种布施
一法布施;二无畏布施;三财物布施

法布施是说教导他人受戒出家修行,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梵 tr!ti^ya kar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为破除众生邪见而演说正法,能善分别真实与非真实法并为众生解说,常常为众生宣说四倒(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以及不放逸法,这叫做法布施

无畏布施是说如果众生处于危难中,或者遇到老虎狮子狼等恶兽、或者遭遇水灾火灾盗贼等恶事,菩萨见到后能救济众生,令他们消除危难和恐惧,这叫做无畏布施

财布施是说破除对财宝的悭贪心,不论好坏美丑多少,或者牛羊象马、房舍、卧具,或者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或者水牛、驼驴、车乘、辇舆(意为用人拉车或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瓶、瓮、釜镬(大锅)、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伞、鞋帽、几案、手杖、绳索,犁、鎒(农具名。似锄,用以除草)、斧子、凿子、草木、水、石等等财物,只要对方需要都能随时布施给他们,这叫做财物布施,除了以上这些还可以供养僧房给出家人,但是不可以供养象和马给出家人


名词解释:

【僧坊】
(堂塔)又作僧房。僧尼所住之坊舍。僧坊之名,虽通于一般。然名戒律专门之道场为僧坊,其制度与他之寺院异。法华经曰:“起塔寺及造僧坊。”观佛三昧经一曰:“来请僧坊,供养众僧。”十诵律五十六曰:“僧坊法者:佛听诸僧坊中温室、讲堂、楼阁、一重舍、尖头舍、犍那舍,佛听是诸坊舍众僧畜,亦听一人畜,名之僧坊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鎒】
1.同“耨”,农具名。似锄,用以除草。

【绳床】
绳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_百度百科

【瓮】
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水瓮。酒瓮。

【镬釜】
“镬釜,汉语词语,拼音是huò fǔ,意思是大锅。 解释大锅。_百度百科

【机杖】
1.几案与手杖。老年人平时以几靠身,以杖扶持,故喻年迈。机,通"几"。

【扇盖】        
1.古代仪仗中的扇和伞。用以障尘蔽日。

【辇舆】
“辇舆,读音niǎn yú,亦作輦轝。意为用人拉车或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出自《荀子·大略》和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屈支国》等文献。” _百度百科

【无畏施】
用种种的方法去消除别人的危难和恐惧,为三施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倒】
(名数)四种颠倒之妄见也。此有二种:一于生死之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执常乐我净,为凡夫四倒。一于涅槃之常乐我净,而执无常无乐无我无净,为二乘四倒。初云有为之四倒,后云无为之四倒。断有为之四倒为二乘,断有无为之八倒为菩萨。见大乘义章五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白四羯磨】
梵语 jn~apticaturtha-karman,巴利语 n~atti-catuttha-kamma。又作白四、白四法、一白三羯磨。白(梵 jn~apti),即告白之意;羯磨(梵 karma),意译为业、作法等。白四羯磨指僧中所行事务,如授戒之作法,规定受具足戒时,三师中之羯磨师向僧众先告白某某提出出家要求,此即为“白”(即白表文)。其次,三问僧众赞成与否,称为三羯磨(梵 tr!ti^ya karmava^cana^。如无异议,则准予受戒为僧。合一度之白与三度之羯磨,故称白四羯磨,系最慎重之作法。其他如忏重、治罚、诃谏、灭诤等,事通大小、情容乖舛者,皆以此法听取僧众之意见。羯磨疏卷一上(卍续六四·二七○上):“若情事殷重,和举转难,如受忏大仪,治摈重罚,故须一白牒陈,三羯磨量可,方能成遂,故曰白四。亦以一白三羯磨通为四也。”(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五)((参见:一白三羯磨)31)p208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09:28:15 | 只看该作者
六、布施遇到障碍,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修无我及无常

善男子。施有四累。
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

如是四累。二法能坏。
一修无我。二修无常。


[学习解说]:

善男子,布施有四累(障碍)
一悭贪心;二不修布施;三轻视小物;四求世间果报

这四种障碍,有两种方法可以破除:
一修无我(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
二修无常(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


名词解释:

【无常】
梵语 anitya,或 anityata^,巴利语 anicca。音译阿你怛也。为“常住”之对称。即谓一切有为法生灭迁流而不常住。一切有为法皆由因缘而生,依生、住、异、灭四相,于刹那间生灭,而为本无今有、今有后无,故总称无常。据大智度论卷四十三举出二种无常,即:(一)念念无常,指一切有为法之刹那生灭。(二)相续无常,指相续之法坏灭,如人寿命尽时则死灭。另据辩中边论卷中所举,就遍、依、圆三性而有无性无常、生灭无常、垢净无常之别。即:(一)遍计所执性,其体全无,称无性无常、无物无常。(二)依他起性,依他缘生之诸法有生灭起尽,称生灭无常、起尽无常。(三)圆成实性,其位乃由垢转变成净,故称垢尽无常、有垢无垢无常。上述之说,不仅以缘生有为之诸法为无常,且认为圆成实性之法亦含有转变无常之义。又据显扬圣教论卷十四成无常品,举出无性无常、失坏无常、转异无常、别离无常、得无常、当有无常等六种;另举出刹那门、相续门、病门、老门、死门、心门、器门、受用门等八种无常。又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则明示十二种无常之相,即:非有相、坏灭相、变异相、别离相、现前相、法尔相、刹那相、相续相、病等相、种种心行转相、资产兴衰相、器世成坏相。另入楞伽经卷七无常品中载有外道之八种无常。
 此外,观世相之无常,称无常观、非常观;说明无常旨趣之偈颂,称无常偈;安置病僧之堂院,称无常院、无常堂、延寿堂。(杂阿含经卷一、卷十、卷四十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法句经卷上、维摩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八、成唯识论卷八)((参见:常无常)4530)p5109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我】
梵语 ana^tman 或 nir-a^tman,巴利语 anattan。又作非身、非我。我,即永远不变(常)、独立自存(一)、中心之所有主(主)、具有支配能力(宰),为灵魂或本体之实有者。主张所有之存在无有如是之我,而说无我者,称为诸法无我;观无我者,称为无我观。无我系佛教根本教义之一,于三法印中,即有“无我印”。通常分为人无我、法无我二种:(一)有情(生者)不外是由五取蕴(即构成凡夫生存的物心两面之五要素)假和合而成,别无真实之生命主体可言,称为人无我,又称我空。(二)一切万法皆依因缘(各种条件)而生(假成立者),其存在本来即无独自、固有之本性(自性)可言,称为法无我,又称法空。
 此外,尚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据阿含经典之说,一切万法之存在皆赖于各种条件之相互依存,此依存关系一旦有所变化,即产生幻灭、无常之现象;由于无常,故为苦;由于苦而不得自在,故为无我。
 (二)说一切有部主张“我空法有”,即一方面认为“人无我”,另一方面又主张构成存在之要素各有其自性,故不说“法无我”。
 (三)据成实论之说,五蕴中并无实在之自我,准此而观人无我者,称为人空观;又五蕴之法尽是无常,并无实在之自性,准此而观法无我者,称为法空观。
 (四)一般言之,大乘佛教主张二无我,即我法二空(人法二空),然唯识宗依“三性说”而立“三无我”之说。即:(1)“遍计所执”之实我实法乃情有理无者,非为实在之我相,故称无相无我。(2)“依他起”之似我似法乃如幻假有者,异于被执之我相,故称异相无我。(3)“圆成实”之自相乃由无我(识之实性)所显之真如,故称自相无我。(杂阿含经卷一至卷三、卷十、大品般若经卷三、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大毗婆沙论卷九、卷十、俱舍论卷二十九、卷三十、成实论卷三、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二十二、辩中边论卷中、唯识二十论)((参见:人法二空)256、“我空法有”2941)p5087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3#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09:28:28 | 只看该作者
七、常乐布施者能获得五种果报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
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身命。五者不信因果。
破是五事常乐布施。

乐施之人获得五事。
一者终不远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五者庄严菩提。


[学习解说]:

善男子,不能常乐布施的人应当破除五件事
一去除嗔心;二去除悭贪心;三去除嫉妒心;四爱惜身命;五不相信因果

常乐布施的人能获得五件事
一始终不会远离圣人或善知识;二一切众生都喜欢见到他及喜欢听到他的名字
三处于大众中,心无怖畏;四能获得好名声;五庄严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4#
 楼主| 发表于 2023-9-27 09:29:08 | 只看该作者
八、什么是一切施?如何做到一切施?

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也。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
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
少物能施。名一切施。
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
施不求报。名一切施。
施时不观田以非田。名一切施。
怨亲等施。名一切施。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要具足一切施,怎样才是一切施?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要如法求取财物然后布施,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始终以清净心布施给需要的人,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能将自己也极少的财物布施出去,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能将自己最为心爱的东西布施出去,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布施以后不求任何回报,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布施时,心不分别不挑选受者,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能够以怨亲平等心布施,这叫做一切施


名词解释:

【一切施】
谓菩萨身盛美妙,处轮王位,或有无量贫穷人言:大王垂慈,各随所求。或乞国土,或乞妻子,或乞手足血肉肝脑。菩萨心念:一切恩爱,会当别离,即以一切,悉皆施与,心无悔恨,是名一切施。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菩萨施财凡有二种。
一者众生。二者非众生。

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
菩萨布施由怜愍心。名一切施。
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学习解说]:

菩萨布施财物有两种:一是布施众生;二是布施非众生
不论布施众生或非众生都能破除吝惜的心,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布施时能心生怜悯,这叫做一切施
菩萨布施时及布施后都能不生后悔心,这叫做一切施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5#
 楼主| 发表于 2023-9-28 09:33:40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05楼~107楼用时约2.5小时)


九、菩萨应当如何布施?

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
酒毒刀杖枷锁等物。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
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布施。

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嗔苦恼。如法财施不求现在后世果报。
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槃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求。

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
若见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学习解说]:

菩萨有时会以不清净的物品布施,这是为令前人欢喜
即使令前人欢喜,但有些东西,比如酒、毒、刀杖、枷锁等都不可以布施给众生
也不能布施给病人不干净的食物或过期的药物,不能抢劫他人财物,哪怕只有一钱而做布施

菩萨布施时,从不打骂仆人令他们心生嗔恨,菩萨如法布施财物从来不为求现世或来世果报
菩萨布施后,常能观察烦恼的罪过,又能深入观察涅槃的微妙功德,菩萨布施除了上求菩提,别无他求

菩萨布施贫穷人时常生慈悲和怜悯心;布施福田时常生欢喜心;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
菩萨见到乞求者,不等对方开口,先通过观察对方所缺而主动布施,这种布施能获得无量果报


名词解释:

【涅槃】
梵语 nirva^N!a,巴利语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隶槃那、抳缚南、匿缚喃。意译作灭、寂灭、灭度、寂、无生。与择灭、离系、解脱等词同义。或作般涅槃(般,为梵语 pari 之音译,完全之义,意译作圆寂)、大般涅槃(大,即殊胜之意。又作大圆寂)。原来指吹灭,或表吹灭之状态;其后转指燃烧烦恼之火灭尽,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为佛教终极之实践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征而列为法印之一,称“涅槃寂静”。佛教以外之教派虽亦有涅槃之说,然与佛教者迥异。佛教大乘、小乘对涅槃之解释,异说纷纭。总约之,可大别如下:
 (一)据部派佛教,涅槃即灭却烦恼之状态。其中复有有余(依)涅槃与无余(依)涅槃之分,前者是虽断烦恼,然肉体(意即残余之依身,略称“余依”或“余”)残存之情形;后者是灰身灭智之状态,即指一切归于灭无之状况。有部等主张涅槃乃一存在之实体,经量部等视涅槃为烦恼灭尽的状态之假名,而其本身并无实体。
 (二)中论等以实相为涅槃,实相又即为因缘所生法上之空性,故与生死世间无有区别。同时,南本涅槃经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恒、安、清净、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恒为常,安、快乐为乐,不老、不死为我,清净、无垢为净。唯识宗称涅槃有四种,即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依涅槃、无余依涅槃与无住处涅槃四种。其中之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略称本来清净涅槃、性净涅槃,谓一切事物之本来相即是真如寂灭之理体,乃指真如。无住处涅槃,即依于智慧,远离烦恼、所知二障,不滞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济众生,故在迷界中活动,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说即以此为特色。
 此外,地论宗、摄论宗谓涅槃分为性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藉修道去除烦恼而得之涅槃)二种。天台宗则分为性净涅槃、圆净涅槃(相当于地论宗等之方便净涅槃)与方便净涅槃(佛以救渡众生故,示现假身,缘尽而入涅槃。又作应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声闻、缘觉入无余涅槃,再回心转向大乘之教,称为无余还生。同时,涅槃乃超离一切差别相状者(有为之相),故又称离相。净土宗称弥陀净土为涅槃之城,亦称无为涅槃界。
 (四)出现此世为人的佛(特指释尊),其肉体之死,称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称入灭、薪尽火灭(薪喻佛身或机缘,火喻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释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无余依涅槃之意。刻绘释尊入灭姿态之画像或雕像,称为涅槃像。举行追慕释尊之法会,称涅槃会、涅槃忌、常乐会等。后世称僧侣之死为圆寂、归寂、示寂、入寂等。(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金光明最胜王经第一如来寿量品、大毗婆沙论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舍论卷六)p4149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6#
 楼主| 发表于 2023-9-28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28 09:37 编辑

十、施主有下、中、上三种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
不信业果深着悭吝恐财有尽。见来求者生嗔碍想。是名为下。
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心。是名为中。
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貝*致]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


[学习解说]:

善男子,施主有下、中、上三种
下品施主不相信因果业报,悭贪心非常深重,常会担心钱财被用光,所以见到前来乞求的人就会生起嗔心,这种人属于下品施主
中品施主虽然相信因果业报,但是对于财物还是有悭贪心,也会担心钱财会被用完,见到前来乞求者总想躲开,这种人属于中品施主
上品施主深信因果业报,对于财物没有悭贪心,能够正观财物是无常变化的,见到乞求者自己如果有可布施的财物就欢喜布施,如果没有也不会心生烦恼,这种人属于上品施主


名词解释:

【无常】
(术语)梵语阿你怛也Anitya,世间一切之法,生灭迁流,刹那不住,谓之无常。无常有二:一刹那无常,谓刹那刹那有生住异灭之变化也。二相续无常,谓一期相续之上有生住异灭之四相也。涅槃经一曰:“是身无常,念念不住,犹如电光暴水幻炎。”智度论二十三曰:“一切有为法无常者。新新生灭故。属因缘故。”六祖坛经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无常经曰:“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又】俗以为鬼名。陈裕诗曰:“一朝若也无常至,剑树刀山不放伊。”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业果】
业,指善恶业;果,即由业所感人、天、鬼、畜等之果报。又作业报。由业而报果,此乃自然之法理,称为“业果法然”。此外,业与果乃彼此相接相续者,业为因,果为报,因果接续,无穷无止。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中):“唯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参见:业报)5500)p5498 FROM:【佛光大辞典】




复有下者。见来求者[卑*頁]面不看恶骂毁辱。
复有中者。虽复施与轻贱不敬。
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复有下者为现报施。
复有中者为后报施。
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
复有中者为业故施。
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复有下者畏胜故施。
复有中者等己故施。
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又复下者有财言无。
又复中者多财言少。
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学习解说]:

另外还有下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者,故意躲避不见,甚至还会恶口辱骂对方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虽然也会布施,但是对于乞求者常常心生轻贱和不恭敬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不等乞求者开口,便能主动以恭敬心布施财物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是为了得到现世果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后世果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是为了怜悯众生而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对方报恩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是为了得到善业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是为了深入实证法藏(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而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因为害怕对方,不得以而布施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心有分别和执着,选择与自己平等的人而布施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心不分别不执着,能够怨亲平等的布施

还有一些下品施主,明明有钱,却说没有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明明有很多钱,却说钱极少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对方只要一点点,却布施很多很多


名词解释:

【业】
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藏】
(术语)又曰佛法藏,一名如来藏。法性之理也。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曰法藏。无量寿经上曰:“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又曰:“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又曰:“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同嘉祥疏曰:“名理为藏,解契宗源,故云入佛法藏。”同慧远疏曰:“如来藏性,是如来甚深法藏,闇障既除,明现己心,故曰受持。”【又】(术语)佛所说之教法也,教法含藏多义,故名法藏。多法集积,故又曰法蕴,其数有八万四千,释之者有多义,法华经序品曰:“此妙光法师奉持佛法藏。”同宝塔品曰:“持八万四千法藏,为人演说。”贤劫经曰:“佛初发至分舍利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十合八万四千。”俱舍论一曰:“有师言如来说八万部法蕴经,一一法蕴有六千颂,如法蕴足论有六千颂。又有师说就所诠法义,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其数八万四千因之显一法门之教门为一法蕴,其数八万。然如实说,所化有情,有贪嗔等八万烦恼,为对治之,世尊说八万法蕴。”多论一曰:“八万法藏者,树之根须枝叶多,名为一树,佛为一众生始终说法名一藏,如是有八万。有曰佛名一座说法为藏,如是有八万。有云十六字为半偈,三十二字为一偈,如是有八万。有云每半月说戒,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自说六万大千偈为一藏,如是有八万,有云佛说尘劳有八万,法药亦有八万,名八万法藏。【又】(杂名)纳经之库藏曰法藏,亦云宝藏。【又】(菩萨)无量寿佛在因位时之名也。(参见:法藏比丘)。【又】(人名)华严之祖贤首法藏法师讳法藏。康居国人。姓康氏。来居长安。往侍智俨。尽得其教。以巾帻说法。武后度之为僧。乙未,诏师开示华严宗旨。方序经题,口出白光,须臾成盖。后大悦,赐号贤首。诏佐实叉难陀译华严经。既毕,诏讲新经。大地震动。即日指殿隅金狮子为晓譬之因。其说著金师子章。睿宗受内禅,请师授菩萨大戒。师讲华严三十余遍。楞伽密严梵网起信心经皆有义疏。先天元年,终于大荐福寺。赠鸿胪卿。是为华严三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施者无财亦复三种。
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
中品之人见来求者直言无物。
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善男子。
又复下者常为圣贤之所呵责。
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
又复上者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学习解说]:

没有钱财的施主又分下、中、上三种
下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会生嗔心和恶心
中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直接拒绝说自己没有钱
上品施主见到前来乞求的人会心生惭愧因为自己也很贫穷,所以没有财物布施众生

善男子,又有一些下品施主,常常被圣贤所呵责
还有一些中品施主,常常被圣贤所怜悯
还有一些上品施主,常常令圣贤心生欢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7#
 楼主| 发表于 2023-9-28 09:36: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29 07:39 编辑

十一、智者如何布施?

1、智者布施为自他利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
为令众生生喜心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

是故菩萨一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
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


[学习解说]:

善男子,智者布施是为了自利和利他,他们深知财物是无常变化的,并非永恒不变
智者是为了令众生心生欢喜和怜悯众生,为了破除悭贪心,不求后世果报,为了庄严菩提道而行布施

菩萨布施后从不生后悔心,不会担心害怕财物用尽
不轻视财物,不轻视自己能成就,不论何时都能布施,不分别执着受者
常常惦念乞求者如同饥恶的人想念饮食一样,常常亲近善友接受正确的教导

见到前来乞求者能心生欢喜,如同家中失火救出财物免遭火烧一样的欢喜
布施以后也能心生欢喜,如同财物寄存给善人保管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8#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07:40:46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108楼~111楼用时约3小时)


2、智者布施始终保持正念观照

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
既施与已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
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
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

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
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


[学习解说]:

有智慧的人会对乞求者说是自己的功德因,令自己远离悭贪心,是因为乞求者的出现让自己生起爱乐心
所以智者在布施后,会教导乞求者如法供养佛法僧三宝

智者若能做到上面这样欢喜布施,便能远离一切放逸
甚至能常常将色身布施给众生,但是从来不生一念恶心,更因此而增上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智者心不轻视受者,更不会自高自大
智者庆幸自己因为有财可以满足乞求者的需要,并且逐渐增长信心

善男子,能正观钱财无常败坏之相,以及观一切众生为自己亲生儿子想的人,他们能真正发心布施乞者

善男子,能这样正观的人就不会被悭贪所困扰
他们能为众生做归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这样的人方能具足布施波罗蜜


名词解释:

【檀波罗蜜】
(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归依】
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大二七·一七七上):“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盖归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之归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之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之身心归属于三宝,而不再属天魔外道。
 有关能归依之体,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所举,有以名等为能归依者,有以语业为能归依者,有以身业为能归依者,亦有以信为能归依者。总括上述诸说,即以身语业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举出归依之异于敬礼者有七种,即:(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二)必具归三宝而成业,故归依之境广。(三)归依必“尽未来际”。(四)归依情恳,通于表业与无表业。(五)归依必合于身、语二业,其义较重。(六)归依带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归依乃观真理而成,故义较胜。
 一般而言,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之助力,从他力而得救济。然以归依之至深意义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此乃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俱舍论卷十四、显宗论卷二十)((参见:三归依)688)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身分】
<一>指身体之一部分或身体全部。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大一八·五九二中):“修瑜伽者应善筹量,乃至身分饮食不杂乱出。”如遗教经论所谓之“身分供养”,即指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之身业供养。(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
<二>专指男根。十诵律卷一(大二三·一下):“是愚痴人开诸漏门,宁以身分内毒蛇口中,终不以此触彼女身。”p301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09#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07:41:47 | 只看该作者
3、智者为四事而布施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
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

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
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
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嫉妒嗔恚愚痴。

云何因施发种种愿。
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

云何因施得受安乐。
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

云何因施多饶财宝。
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学习解说]:

善男子,有智慧的人因为四件事而乐行惠施
一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二因为布施能引发种种善愿;三因为布施能获得安乐;四因为布施能获得很多财宝

善男子,无悭贪之心称为施
为什么无贪是布施呢,因为布施是业,所施之物是作
有业有作才能具足布施,这样才是无贪
因为布施能破除烦恼,所以进而破除悭贪、嫉妒、嗔恚和愚痴的业障

为什么布施能引发种种善愿呢
因为有人在布施后有人发善愿、有人发恶愿
然而不论善愿或恶愿都会感得相应的善恶果报,因为这是誓愿力的缘故,因此大家应当都发善愿

为什么布施能获得安乐呢
因为布施能与人快乐,所以自己也能得到人天快乐,甚至更高更大的快乐

为什么布施能获得很多财宝呢
因为舍得的缘故,所以通过布施自己也能获得很多财宝的果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20

主题

8198

帖子

3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30094

[禅定勋章]

110#
 楼主| 发表于 2023-9-29 07:43:05 | 只看该作者
4、乐施之人能破五恶法、获得四种果报

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
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吝。五者嗔碍。

离是恶已。心生欢喜。
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
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学习解说]:

善男子,乐于布施的人能破坏五种恶法
一是邪见;二是不信;三是放逸;四是悭贪吝啬;五是嗔恚

远离这五种恶法,便能心生欢喜
因为欢喜的缘故而能获得真正解脱,并在现世获得四种果报
一是乐见一切众生哪怕对方是怨家;二善名或美名传遍四方;三处于大众中心无怖畏;四一切善人都愿意亲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6-16 01:23 , Processed in 0.10461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