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5 22:41 编辑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学习解说】 接着要成就四种妙圆加行法。(又称 加行道 = 方便道)
四善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煗,顶,忍,世第一法之四加行法也。见加行位条。 (名数)小乘俱舍成实于总相念住之后位,大乘法相宗于十回向之满位,生四种之善根。此乃小乘七方便中之后四方便,大乘法相宗五位中之第二加行位也。是正为见道之修行,故名加行。俱舍,成实,法相三宗,其行相各异。梵Kuśala-mūla。
四善根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3.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加行 】 ﹝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 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一、煖加行〕,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三、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四、世第一加行〕,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 FROM:【三藏法数】
【四加行 】 正脉疏云:「十信但满其信心,三贤但极其解心,皆非真修也,今修解满极,将入真修,故说加行矣。」 一、煖地位 经云:「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疏云:「此位似蹑觉齐佛觉而来,前之佛觉,虽曰能齐,未能正证。今将趋圣果故,即用佛觉,为己因心,复加功行,以求正证。初入因位,未即得果,故譬钻火,方得煖相。前但发愿希求,此则实用进取。又前佛见未忘,未能泯为己心,此方泯佛见,而但惟一心,犹云佛即心也。」 二、顶地位 经云:「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疏云:「此位似蹑地如佛地而来,以所履即地相也。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于心,故如足履地;心相垂尽,故若依非依;高山喻当位之心,虚空喻所依之理,心相未尽,故下微碍;碍至于微,明心相无多也。盖前位佛见虽泯,心见犹存。至此则复泯心相,而但惟一觉,犹云心即佛也。」 三、忍地位 经云:「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疏云:「此位但以总承前二位之存心佛故曰二同,犹云即心即佛也。因果交彻,故曰善中得道。于忍事而言,非怀非出者,盖既能容忍,非如常人之怀恨,故曰非怀。然尚存忍受,非如至人之顿忘,故曰非出。其于所忍之事,将忘未忘,比于忍地菩萨,将证未证,恰相似也。」 四、世第一位 经云:「数量消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疏云:「此亦总承前三位,而双泯心佛,故曰数量消灭。盖有心有佛,因果位别,皆是数量,此则方是因果两忘,犹云非心非佛也。然迷中道者,非谓迷了中道,盖迷即未觉位也。故迷中道者,即未觉位中因人所修之中道耳。觉中道者,亦非谓觉了中道,盖觉那大觉位也。故觉中道者,即大觉位中果所证之中道也。是则迷中道,仍是菩萨因心;觉中道,仍是佛之果智;于此二无所目者,盖下不见自心,上不见佛智,而心佛两忘,不存数量,于世间法中,最为第一。是显登地,方为出世成佛,方为出世第一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学习解说】 以佛觉为己心,但这里还尚未成就果位,所以还需要以四加行来努力去做, 就像钻木取火,以火去燃烧木头,有这个动作,不论这个火要出来还是未出来,已经先有煖气了, 这个阶段就称为煖地(煖加行)。
【煖法 】 行者修至此位,工夫已渐得力,如钻木取火,虽未得火,已有煖气上升,快要发火了。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煖加行 】 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FROM:【三藏法数】
【煖位 】 煖者,从喻立名。以前别相、总相、念处观于四谛之境,能发相似之解,伏烦恼惑,得佛法气分。犹如钻木求火,火虽未现,先得煖气,故名煖位。(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相似解者,谓于真空之理,虽未真证,已有相似之解也。) FROM:【三藏法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学习解说】 上面讲到以佛觉为己心,然后这里是以已心来成佛,以此所经历的,若依非依, 就像在登高山一样,愈高处视野愈明了, 这个阶段称为顶地(顶加行)。
【顶位 】 p1026 成唯识论九卷六页云:依明增定,发上寻思,观无所取,立为顶位。谓此位中,重观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变,假施设有,实不可得。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 FROM:【法相辞典】
【顶位 】 顶者,谓修四谛法所得相似之解,转复增胜,定观分明,在于煖位之上。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位。 FROM:【三藏法数】
【顶加行 】 顶者谓观行转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FROM:【三藏法数】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学习解说】 到了这里,以佛觉为己心,以己心来成佛,这两者都是相同的,因此觉于中道, 就像一个忍事的人,既不是怀恨于心,也不是什么都忘了,而是将忍事介于中道之间, 这个阶段称为忍地(忍加行)。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学习解说】 更进一步的,不处于迷和觉的两边,也不处于中道,堪称世间第一, 这个阶段称为世第一地(世第一加行)。
【世第一位 】 世,即世间也。谓修四谛行,至此渐见法性,将入初果,虽未得于圣道,而于世间称为第一,故名世第一位。(初果,即须陀洹果也。) FROM:【三藏法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