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1-17 07:49 编辑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呵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这段佛经讲了菩萨对于【烦恼】的三种事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知见——“呵责一切烦恼”
 
 因为
 
 以佛法来说,这都是自寻烦恼这在佛经中早就讲的很清楚了
 凡夫烦恼不断,从出生开始就因为不懂解脱智慧
 而随世俗烦恼而轮回
比如:
 
 还没结婚的烦恼没结婚,烦恼没男女朋友,也烦恼长相和身材,一颗青春痘也能烦恼很久
 发型也要弄半天,出门该如何穿着也很烦恼
 烦恼被看不起,烦恼各方面被嘲笑,烦恼实力比不上别人
 或烦恼没钱,或烦恼找不到想要的工作,烦恼课业
 结婚的烦恼没小孩,有小孩的烦恼养不活,经济差,
 或烦恼外遇,或烦恼天灾人祸,烦恼公司争权夺利
 烦恼家人相处不愉快,常和家人朋友或邻居吵架
 生活如果富裕了,可能得到种种文明病,例如癌症,
 或者遭受绑架,或怕遇到各种意外,或争夺家产
 烦恼非常多,公司相处不愉快,或找不到工作,或疾病甚至怪病降临
 烦恼小孩身体学业交友就业婚姻生育
 然后继续烦恼孙子....
 人生的烦恼就是这么多,周而复始
 
 看了上述这么多烦恼,就算是没烦恼也累了
 所以还是全放下,没烦恼最好
作为佛弟子
 
 那应该想想自己为什么还不能正视这些问题,好好学习看开这些问题,事实上,众生都已经累世不断重复遭遇这些问题
 但是,为什么还让累世习气困扰自己
 为什么还要作茧自缚
 请您好好思维,确认要不要斩断这些烦恼——[略说]您很多烦恼吗?
二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心念——“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遇到烦恼的时候, 能认清烦恼的本质是虚妄,
 (注:情绪欲望有生灭的特性,是可转变的,本质上是虚幻变异的,若能不被影响,当下就能清净自在, 这时候烦恼就变成空)
 
 因为认清烦恼(欲望)是虚妄, 所以能放下, 而能(顿然或渐修)成就菩提, 这才叫做烦恼即菩提, 也就是先找到问题点, 认清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所以说烦恼处就是菩提处, 而不是放纵欲望, 以为纵欲能够得到菩提
 
 这在楞严经初发心二决定义讲的很清楚, 这是从思维上去超越, 所以能放下——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要知道
 
 痛苦其实是来自于五阴(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六根所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消除)一切苦厄],所以佛法上常讲六根必须清净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于外境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起尘染,这样迷失本性(覆盖佛性)就会影响身心,产生痛苦
所以
 
 佛法上究竟解脱痛苦的方法就是清净六根, 放下对于六尘的执着,放下七情六欲,放下财色名食睡,这要实际不断练习, 先冷静安静下来, 收摄六根, 不要乱想, 可以安住念佛或持咒
 六根暂停歇息, 慢慢就能恢复平静,逐渐断除六根妄想, 逐渐佛性就会显露, 佛性的功能就能启发——[略说]如何真正消除烦恼和痛苦?
不执着的人最富有,世界尽收眼底,享受世界的美却不执着、不占有,这样就不用担心害怕,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所以有句话说:「攥紧手,你什么都得不到;放开手,你拥有整个世界!」。
 
 心念会影响来生,如果心无贪执与挂碍,就能超越人间限制而飞升转生天道或往生净土。
 相反,如果处处贪心、执着,那就会被自己的心念局限在苦处,而堕入恶道中。——真正的自由自在VS现代人的病态:用伪装伤害自己&划地自限自寻烦恼
因为菩萨心无贪执与挂碍,能够从思维上超越,所以可以“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三是对于烦恼应有正确的修行——“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
 
 作为佛弟子
 
 应该多利用时间修学佛经中的各种教导多了解戒律并逐步遵守,多参学各种法门和禅定
 并且以佛法正知见改变自己的凡夫俗见
重点在于实做才能真正有收获就像世俗的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努力才可能有成就
 修行学佛也是如此,自己修了才知道,这就是因果
 做世俗事,得到的就是世俗果
 做修行事,得到的就是解脱果和佛果
 如是因,如是果
 所以因果是科学,是天地万物间的原理根本,不是迷信——一般人有哪些烦恼?这些烦恼的本质是什么呢?
如何对治【放逸】呢?
 
 请您先练习下面的光明心法,以此为终身学习根本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在人生的长远过程中,以上述心法为根本心法
 然后配合每个阶段自己想学习的[拜佛]或[念佛]或[持咒]或[诵经]
 一次一种即可,随您喜欢
 逐渐增上后可以调整份量
 
 再者,修行不要问多久可以有成效
 因为凡事都要用心,用心程度不同,以及方法不同,所以所需时间不同
 因此,只要用心,且方法正确,这样自己就能很快有所体会——[问答]学佛已经十年了,烦恼依旧。如何开始下苦功修行?
一直自怨自艾是没用的,一定要自己振作起来
 通常,这要有善知识在旁要求警惕才能改善,如果能有师父严厉教导才不会浪费人生
想要对治这些情况,还是要提起精神好好努力,做个有志气的人把种种修行方法都落实,这样就不会被外在所干扰
 尤其要逐渐修持三昧定力,这样就能安住三昧中,不会受到干扰
 
 此外,要清楚的认识到轮回的可怕,所以自己要有坚决的决心脱离轮回才行
 所以发愿应该要发大愿,就是决心成佛,不要只求世俗果报
 如果能发起大愿,才能真正逐渐解脱轮回而成佛——[略说]为什么念佛诵经没动力很懒散,该怎么办?
随时注意自己的贪瞋痴, 因此能够随时与佛经相应, 有所体会随时关怀众生, 依照众生根器, 给予方便救度, 所以随时对于法门有更深的体会
 随时提高自己对修学佛经的广度和深度, 深入经藏, 融会贯通, 实际运用在自度度人上面
 随时以成就佛道为第一目标, 所以孜孜不倦
 
 因此, 佛弟子学佛的过程中, 要不断检视自己的发心, 不断的修正, 迈向深心和大愿心
 例如可以普贤十大愿为根本愿, 这也是诸佛成佛的共愿, 请参普贤行愿品
 最重要是落实——[解答]为什么学佛或读经会失去感觉?
末学当如是学,如是作,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