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楼 用时,2小时以上)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彼佛寿命,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像法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深厚,众所钦敬;行住坐卧,诸天卫护。其母信邪,常轻三宝。是时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母,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时婆罗门女,知母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必生恶趣。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见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礼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傥来问佛,必知处所。』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忽闻空中声曰:『泣者圣女!勿至悲哀,我今示汝母之去处。』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白空曰:『是何神德,宽我忧虑。我自失母已来,昼夜忆恋,无处可问知母生界。』时空中有声,再报女曰:『我是汝所瞻礼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汝忆母,倍于常情众生之分,故来告示。』婆罗门女闻此声已,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扶侍,良久方稣,而白空曰:『愿佛慈愍,速说我母生界。我今身心,将死不久。』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曰:『汝供养毕,但早返舍。端坐思惟吾之名号,即当知母所生去处。』
【学习解说】
「又于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祇(为古印度一极大或不可数的数目单位)劫(极长的时间单位),当时有一尊佛,名为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此尊佛寿命有四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像法(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之中,有一婆罗门女,宿福(=宿作福、宿善)(前世、过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宿善不单指往昔所修之世间善业,于前世亲近佛道,亦为宿善,更胜于世善。如释迦牟尼佛曾于修菩萨行之初,即因供花予然(燃)灯佛且礼拜之,而得来世成道之授记。圆觉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大集经卷十八等诸经中亦谓,得闻信受经上所说法者,皆是往昔所植善根之故。又宿世所植之善根功德,今世开发结善果,称为宿善开发、宿执开发)深厚,受到大众所钦佩尊敬;举凡在生活中的行住坐卧,都有诸天卫护。
然而,她的母亲却相信邪知邪见,常轻三宝。因此圣女,广说方便,劝诱其母,令生正见。而此女的母亲未全生信,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
时婆罗门女,知道她的母亲在世不信因果,计当随业力必生恶道。遂卖家宅,广求香华,及诸供具,于先佛塔寺,大兴供养。当见到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其形像在一寺中,塑画威容,端严毕备。时婆罗门女,瞻仰礼拜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觉,具一切智,若在世时,我母死后,若来问佛,必知母亲所在之处。』时婆罗门女,垂泣良久,瞻恋如来。
突然,听闻到空中发出声音:『泣者圣女!请不要如此的悲哀,我今示现您母亲之去处。』
婆罗门女合掌向空,而向空中说:『不知是哪位神德,欲宽慰我忧虑。我自失去母亲已来,日夜不停地思忆追恋,却苦于无处可问知道母亲生于哪里。』
当时空中有声音,再回报婆罗女说:『我就是您所瞻仰礼拜者,过去觉华定自在王如来。见到您如此的思念忆恋母亲,超过于一般常情众生之分,所以特别来告诉您。』
婆罗门女听闻此声音后,于是举身自扑,支节皆损。左右的人扶侍,过了很久才甦醒,而向空中说:『祈愿佛慈悲哀愍,速说我母生界。我如今身心,将死不久。』
时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告圣女说:『您供养完毕后,但早返回住处。端坐思惟我的名号,那么,就会知道您母亲所生去处。』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即归其舍。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辠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故,自然无惧。
【学习解说】
「时婆罗门女,寻礼佛已,然后回到住处。以忆母故,端坐念觉华定自在王如来,经一日一夜。忽见自身,到一海边。其水涌沸,多诸恶兽,尽复铁身,飞走海上,东西驰逐。见诸男子女人,百千万数,出没海中,被诸恶兽争取食噉。又见夜叉,其形各异,或多手多眼,多足多头,口牙外出,利刃如剑,驱诸罪人,使近恶兽,复自搏攫,头足相就。其形万类,不敢久视。时婆罗门女,以念佛力之故,自然不会感到害怕畏惧。
阿僧祇劫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极久远的时间。其中「阿僧祇」是一极大的数字,「劫」是一极长的时间单位。
阿僧祇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数劫也。劫者年时名。
阿僧祇劫 [阿含辞典(庄春江)] asaṅkheyya-kappa ,「阿僧祇」(asaṅkheyya)为古印度一极大或不可数的数目单位,另参看「劫」。
觉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智度论四十曰:「时劫名华积,佛皆号觉华。」 又(譬喻)譬真觉于华。觉者智慧也,智慧之开,如华之开。长阿含经曰:「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
觉华 [佛光大辞典] (一)为佛名。据大智度论卷四十载,华积劫时,佛皆号觉华。 (二)比喻真觉。觉,即智慧。智慧之开,如华盛开,故称觉华。长阿含经卷三(大一‧二一上):「阿难白佛言:『斋(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觉华而为供。』」p6798
像法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ddharma-pratirūpaka。三时之第二时。以其乃相似于正法时之教法,故谓之像。佛陀入灭后,依其教法之运行状况,可区分为正法、像法、末法等三时。像法即为像法时之略称。此时期仅有教说与修行者,而欠缺证果者。 又正像末三时之时限,有多种说法,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六、摩诃摩耶经卷下谓像法为一千年;贤劫经卷三、卷七、大乘三聚忏悔经、悲华经卷七、大乘悲分陀利经卷五等则载为五百年。(参阅「正像末」2002) p5756 像法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正像末三时之一,像者相似,在佛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代,其后一千年间所行之法,与正法相似而非正法,故名像法时代。
宿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宿世之福德善根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同妙庄严王品曰:「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无量寿经上曰:「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宿福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过去世所种下的福德善根。
福因 [佛光大辞典] 指招感福德果报之业因,即布施等善根功德之总称。据福力太子因缘经卷一载,若诸有情能勤修福因,则所获之福果必极胜。若依诸善业因而获得之福德果报,即称为福果,亦可称为福报,如于六趣中得人、天之善果。另据大乘义章卷九载,依智而起福,依福而起报。于百论卷上则谓(大三○‧一七○上):「福报灭时,离所乐事,生大忧苦。」 又吾人修行五戒、十善等行法,能招感人、天之福果,此类行法称为福行,乃「三行」之一。此外,所获福利足资庆喜者,称为福庆。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三下):「我等宿福庆,今得值世尊。」〔增一阿含经卷一、灌顶经卷十二、俱舍论卷十八〕 p5854
宿善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ūrva-kuśala-mūla。前世、过去世所作之善根功德。若以一生为限,从前迄今所作之善事亦称宿善。又称宿作福、宿福。过去善业系闻法信受乃至往生成佛之因缘,由此又有相关之宿因、宿缘、宿业、宿习、过因等名称。我国「积善之家有余庆」之观念,与宿善意趣相同,而印度于路旁作福舍供旅行者之用,或施惠于孤独者,皆是积善之行。宿善不单指往昔所修之世间善业,于前世亲近佛道,亦为宿善,更胜于世善。如释迦牟尼佛曾于修菩萨行之初,即因供花予然(燃)灯佛且礼拜之,而得来世成道之授记。圆觉经、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五、大集经卷十八等诸经中亦谓,得闻信受经上所说法者,皆是往昔所植善根之故。又宿世所植之善根功德,今世开发结善果,称为宿善开发、宿执开发。〔长阿含卷九「十上经」、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无量寿经卷下〕 p4511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