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2 08:42 编辑
(53楼 用时,2小时)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土,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学习解说】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佛,
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土,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无量寿佛),受记成等觉(又称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佛所觉知,佛佛相等,故云等觉)。』
安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下曰:「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曰:「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安养 [佛光大辞典]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九五下):「国土严净,犹如西方安养之国。」此外,「安养」一称又为「安乐」之异译,二者同为极乐世界之异名。依此,安养国之教主,即为阿弥陀佛,称为安养教主。〔无量寿经卷下、维摩诘经卷下〕(参阅「极乐世界」5481) p2408
净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剎、净首、净国、净土。」
净土 [佛光大辞典]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剎。又作净剎、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剎、佛国。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系专于大乘经中所宣说,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无此说。即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阿閦佛国经卷上、放光般若经卷十九、无量寿经卷上等,均以净土乃诸佛于因位行菩萨道,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为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维摩经卷上佛国品谓心净土净,娑婆即常寂光净土,若众生心不净,此土即秽恶不净;佛所见清净,即成无量功德庄严。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华严经之莲华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等,即以心净土净说为本。又无量寿经载,娑婆世界以外另有净土,亦有于未来当其成佛时所成就之净土;二者均是菩萨依本愿,经修行而成佛时所完成之国土,为众生愿生之处。 至于他方之净土,则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等。以上诸佛之净土距娑婆世界,各有一定之方位,故称为十方净土。 极乐世界(梵 Sukhāvatī),又作妙乐、安乐、安养、乐邦,为净土宗所特别重视之西方净土。此净土乃指由菩萨所修之因行而感果报之报土;或指佛为救度众生而假现之应化土;或指位于西方,经过十万亿土,于彼方实有之净土;或更指于众生心中所现之净土等,有种种不同之说法。又极乐有边地、疑城、胎宫、懈慢界(为至极乐途中之国土,为弥陀净土之化土)等,乃是怀疑佛智者所往生之处。 净土宗认为净土系于西方实在之报土,生于此净土者能受诸乐,往生要集卷上举有十乐:(一)圣众来迎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来迎,引导至净土。(二)莲华初开乐,托生莲华,往生净土,故于莲华初开之际,可见净土之庄严。(三)身相神通乐,可得三十二相之身与天眼等五种神通。(四)五妙境界乐,可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胜妙。(五)快乐无退乐,受乐无穷。(六)引接结缘乐,从前结缘之恩人亲至净土迎接。(七)圣众俱会乐,众多菩萨俱会于一处之乐。(八)见佛闻法乐,得见佛、闻法。(九)随心供佛乐,随心供养十方诸佛。(十)增进佛道乐,修行精进,终得佛果。 净土方位、庄严情形、住民种别,依诸经所述,各有差异,系由因位发愿之不同而产生。若就史学立场,由阿閦、弥陀净土之描述不同,可以看出一种发展变迁之轨迹,如阿閦之佛剎有女人、人民皆着由树所取五色衣服、有通往忉利天之三道宝阶,可视为较早之思想。弥陀净土则无女人、皆化生、受自然虚无之体、无极之身。及至摄大乘论卷下,以净土为出过三界之妙处。有关诸佛净土之异同、优劣比较等,于诸经中均有记载。 关于净土之种类,于无着时代,产生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说,佛之变化身示现八相居秽土,受用身住于十八圆净之莲华藏世界,即随佛之报化有净秽之别;唯识论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说;大乘义章卷十九分别净土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维摩经略疏卷一则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四种;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别而说不同之净土。(参阅「佛土」2609、「极乐世界」5481) p4679
等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佛果之称︰又称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佛所觉知,佛佛相等,故云等觉。如《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3c)︰「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如《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a)︰「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二)菩萨修行阶次「五十二位」之一︰等觉位为第五十一位,乃菩萨之最后位。若再经一生,即可补佛处。《天台四教仪》云(大正46‧778c)︰「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对于此一「等觉」之解释,古有二说︰一谓「觉」为佛果,「等」乃齐等之义,以位邻佛果,殆与之齐等,故云等觉。如《璎珞本业经》卷下示五十一位相,文云(大正24‧1018b)︰ 「解与佛同,坐佛坐处,其智见二常无常一切法境,当知如佛名为学佛,下地一切菩萨,于此菩萨不能别知,于佛名菩萨,于下菩萨名佛。(中略)似佛非佛,一切佛等故。」 此外,又有一说,谓「等」为等级,谓离佛果有一等级之觉为等觉。从义《四教仪集解》卷下云(卍续102‧104上)︰「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等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真正的觉悟、证悟。又译为「正觉」。
等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志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达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剎,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学习解说】
其佛本愿力(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闻名(闻佛之名号也)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志愿(出于自己的意愿),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名显(名声颢扬)达十方。 奉事(奉命服侍也)亿如来,飞化(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遍诸剎,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西方极乐世界)。
本愿力 [佛光大辞典]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阅「本愿」1976) p1977
本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无量寿经上曰:「皆是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同下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住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十住毘婆沙论三曰:「一切去来今佛,威力功德智慧无量深法,等无差别,但随诸佛本愿因缘或有寿命无量,或有见者即得必定,闻名者亦得必定者。」法华经譬喻品曰:「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大愿 [佛光大辞典] (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 p904
本愿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ūrva-pranidhā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广义言之,发愿之事端亦称弘誓。语出无量寿经卷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萨所发之本愿有多种,如一切菩萨悉发菩提心,以坚毅之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若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亦有作三十六愿或二十四愿者)、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佛之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弥勒之奉行十善愿等皆为别愿。 另如道行般若经卷六怛竭优婆夷品所说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閦佛国经卷上之二十愿等亦属别愿。其他,尚有特别为灭除众生诸病或拔尽一切苦恼、恐怖而立之志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所说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及旧译华严经所说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之十种行愿等,其中,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以别于因位发起之宿愿。 庐山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等三愿。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亦即无论何等恶人皆可依此愿力而得救。净土宗即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于四十八愿中将重要之八愿分为真愿与假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愿为真,而十九、二十等二愿为假,称为真假八愿。同时,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之众生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不成佛),故第十八愿亦称若不生者誓。 此外,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之众生。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又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以弥陀系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故。〔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法华经譬喻品、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平等觉经卷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地藏本愿经、俱舍论卷九、往生论注、往生礼赞、安乐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参阅「誓愿」5929、「愿」6726) p1976
大愿船 [佛光大辞典] 指诸佛菩萨之广大本愿。佛菩萨以其本愿力,救济众生,度生死海,送至彼岸之净土;犹如船筏之运载旅人到达彼岸,故以「大愿船」喻之。或特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八下):「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汎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送着西方。若众生肯上大愿船者,并皆得去,此是易往也。」 p905
五种力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了、坚固、究竟四愿力。据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所解,威神力为无量寿如来现在之威力;因位之本愿力是总,其余四者为别,其中满足愿谓愿心圆备,明了愿谓求心显著,坚固愿谓缘不能坏,究竟愿谓终成不退。〔无量寿经卷上、赞阿弥陀偈〕 p1173
闻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闻佛之名号也。观无量寿经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志愿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ˋ ㄩㄢˋ, 1.心中的希望。《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王若虚传》:「汨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2.自愿,出于自己的意愿。如:「志愿兵」。
奉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奉事 [阿含辞典(庄春江)] 1.职务;勤务。2.应作的事。3.服侍,如「敬重奉事」。
飞化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无量寿经下曰:「飞化徧诸剎。」
若人无善本,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 乐听如是教。
【学习解说】
若人无善本(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弊懈怠(懒惰;怠惰),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本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善本 [阿含辞典(庄春江)] 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参看「善」。(相关词「为诸善本、建立善本、念诸善本、善念诸善本、败人善本、无有善本」)
憍慢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dhi-mā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 p6064
懈怠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懒惰;怠惰。
爱行见行 [佛光大辞典] 爱行,梵语 trsnā-carita;见行,梵语 drsti-carita。(一)人类行为中,依其性格可大别为二类:(一)随顺他人之教诲而行动者,称为爱行。(二)不乐听从他人之意见,而专恃己见以行动者,称为见行。据俱舍论卷十七载,爱行者恶之阿世耶(梵 āśaya,意乐),极为躁动故,不断善根;见行者恶之阿世耶,极坚深故,能断善根。又大毘婆沙论卷一○九谓,见行者由空入正性离生,爱行者由无愿入正性离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十六〕 (二)以见行与爱行为烦恼之二种。「行」为有为法之总称。其中,见行为五见(其中包含身见等)、六十二见或九十五见之泛称。广义而言,见惑与见行亦可通用,贪欲(修惑)与爱行二义亦相通。一般言之,前者属于理智上之烦恼,后者属于情意上之烦恼。〔俱舍论卷六、俱舍释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六〕 p5458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崖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学习解说】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佛心), 譬如从生盲(指生而即盲之人),欲行开导(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人。 如来智慧海(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深广无崖底,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圣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心也。无量寿经下曰:「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生盲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出生时即为盲人;一出生就看不到。
生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生而即盲之人也。涅槃经曰:「生盲人不识乳色。」观无量寿经曰:「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生盲 [佛光大辞典] 指生而即盲之人。地藏十轮经(大一三‧七五四中):「生五浊无佛世界,生盲生聋,瘖哑无舌。」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 p2065
开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无量寿经下曰:「随器开导,授与经法。」
智慧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智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智慧广大,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地藏十轮经八曰:「渐次趣入深广智海。」
明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二乘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