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1 08:14 编辑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学习解说】
当时,世尊就宣说如下的偈颂(=东方偈、往觐偈)(计五言一百二十句,凡三十颂。记述十方菩萨往诣安养界之事。包括菩萨之往觐、弥陀授记之说法、诸佛之劝赞、释迦之劝赞等):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诸菩萨,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学习解说】
「东方诸佛国,其数量如恒沙那么多,
彼土诸菩萨,往觐无量觉(无量寿佛的简称)
南、西、北四维,上、下,也都是如此。

无量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量寿佛之略号。无量寿经下曰:「彼土菩萨众,往觐无量觉。」平等觉经曰:「无量觉授其决,我前世有本愿,一切人闻说法,皆悉来生我国。」

无量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量寿佛的简称

真实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称佛之智慧光,云真实明。是三德中般若之德也。赞阿弥陀偈曰:「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

往觐偈
[佛光大辞典]
指无量寿经卷下之偈颂。又作东方偈计五言一百二十句,凡三十颂。记述十方菩萨往诣安养界之事。包括菩萨之往觐、弥陀授记之说法、诸佛之劝赞、释迦之劝赞等。此偈主旨在说明菩萨之往觐,故称往觐偈。又此偈颂之初为「东方诸佛国」,故又称东方偈。 p3203

往觐五益
[佛光大辞典]
往觐,即往诣佛国见佛。往觐五益,指由十方国土往诣安养界见无量寿佛,而得神通、受记、不退、起愿、供佛等五种利益。据净影之无量寿经义疏所释,即:(一)神通益,到彼国便得六种神通自在,此依佛之六神通愿而得成就。(二)受记益,受佛之记别,得成佛果等觉之位。(三)不退益,至彼国必住于不退位。(四)起愿益,至彼国而起至诚之愿,亦即起摄国土之愿,愿己之国土如同佛国;起摄众生之愿,愿度一切众生;起摄法身之愿,愿名闻十方。(五)供佛益,得自在往来于十方无量诸佛土,并供养诸佛。 p3203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学习解说】
彼土菩萨众,往觐(往觐,即往诣佛国见佛。往觐五益,指由十方国土往诣安养界见无量寿佛,而得神通、受记、不退、起愿、供佛等五种利益)无量觉(无量寿佛的简称)
一切诸菩萨,各(拿着;带着)妙华(指天上之妙华)
宝香无价衣(无法计数价值之谓。如无价衣、无价宝珠等,皆为形容该物珍贵之语),供养无量觉(无量寿佛)
咸然奏天乐(奏天乐,歌舞而赞叹如来,赏扬往生人之菩萨),畅发和雅音,
歌叹(赞叹诸佛与历代祖师功德之偈颂)最胜尊(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供养无量觉(无量寿佛)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拿着;带着
2.拿、持。读音同「机」。

妙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

天华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ivya-puspa,巴利语 deva-puppha。指天上之妙华。又指法会时,散于佛前,以纸作状如莲花瓣者。据法华经卷一序品所载,佛说法华经已,入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等四种天华,而散于佛及诸大众身上。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序品则举十二种天华,除上列四种天华外,复加优罗华(梵 utpala)、波头摩华(梵 padma,巴同)、拘物头华(梵 kumuda,巴同)、芬陀利华(梵 pundarīka,巴同)、瞻卜迦华(梵 campaka)、阿提目多华(梵 atimuktaka)、波利尸迦华(梵 vārsika)、苏摩那华(梵 sumanas)等八种。
此外,在古代印度,习惯将诸种美好之物称作「天物」,人中之好华如天物者,亦称天华。大智度论卷九(大二五‧一二三上):「云何为天华?天华芬熏,香气逆风。(中略)复次,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名天物;是人华非人华,虽非天上华,以其妙好,故名为天华。」〔法华经卷七化城喻品、无量义经卷二、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上〕 p1361

歌舞菩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菩萨)奏天乐,歌舞而赞叹如来,赏扬往生人之菩萨。无量寿经下曰:「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又金刚界三十七尊中有金刚歌,金刚舞之二菩萨。

无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价直之至极也,如言极数为无数。无量寿经下曰:「无价衣供养无量觉。」法华经授记品曰:「无价宝珠,系汝衣里。」

无价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arghya。无法计数价值之谓。如无价衣、无价宝珠等,皆为形容该物珍贵之语。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宝香无价衣,供养无量觉。」 p5135

歌叹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以谣歌赞叹其德也。无量寿经下曰:「咸然奏天乐,畅发和雅音。歌叹最胜尊,供养无量觉。」

歌颂
[佛光大辞典]
赞叹诸佛与历代祖师功德之偈颂。法华经法师品(大九‧三一中):「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又赞叹他人懿德之偈颂,称为歌偈。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二五‧三一六下):「喜德女见太子,自造歌偈而赞太子,爱眼视之,目未曾眴。」又以歌谣赞叹佛之功德,称为歌叹,又作歌叹。〔正法华经卷十、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四、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p5821

最胜尊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称佛陀为尊中的至极。

最胜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尊中之至极,称佛。无量寿经上曰:「愿我功慧力,等此最胜尊。」

最胜尊
[佛光大辞典]
指诸尊中之至极者。为对佛之尊称。佛成就一切智,断尽一切烦恼,于人、天等一切众生中为最胜,故称最胜尊。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九中):「愿我功德力,等此最胜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 p5045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照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遶三匝,  稽首无上尊。
【学习解说】
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诸法之深义,有无量之门,故云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妙智(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等伦(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
慧日(=慧光、慧照)(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照世间,消除生死云(以云比喻生死之暗昧。佛教以惑、业、苦等三道为生死流转之因果,此三道能遮覆本性,犹如云能覆盖虚空之日月)
恭敬遶三匝,稽首无上尊(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即指阿弥陀佛。故据无量寿经等所载,无上尊系指诸佛之通称或弥陀之别号)

深法门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法之深义,有无量之门,故云深法门。无量寿经下偈曰:「究达神通慧,游入深法门,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功德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功德之宝藏也。无量寿经下曰:「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新译仁王经下曰:「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功德藏
[佛光大辞典]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二下):「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于日本净土真宗专指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之名号。又相对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念佛称为「福智藏」,第十九愿之定散诸行称为「福德藏」,而第二十愿之念佛特别称为「功德藏」。〔大乘起信论、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亲鸾)〕 p1569

妙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称佛智之不可思议也。无量寿经上曰:「妙智无等伦。」

世英
[佛光大辞典]
佛陀之尊称。佛陀乃妙智具足者,一切世人莫能伦比,故于一切世间为最上之英胜,称为世英。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今日世英住最胜道。」 p1521

慧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同普门品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慧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jñāna-divā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无量寿经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生死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生死之盲昧,比之于云雾。无量寿经下曰:「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

生死云
[佛光大辞典]
以云比喻生死之暗昧。佛教以惑、业、苦等三道为生死流转之因果,此三道能遮覆本性,犹如云能覆盖虚空之日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慧日照世间,消除生死云。」〔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下〕 p2061

无上尊
[佛光大辞典]
为佛之尊称。佛乃人天中之最胜者,故称无上尊。
(一)诸佛之尊称。佛德尊胜,非人天乘所可比拟,故方等大集经卷八有(大一三‧四七中)「是人能礼无上尊」之语。无上尊与十力尊(如来具十智力)、十力无等尊、正觉、一切胜、世尊为同义语。如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五下):「吾当于世,为无上尊。」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一二‧四二九下):「惟愿无上尊,哀受我等请。」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大一七‧四五二中):「念当勤精进,顶礼无上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对毘婆尸佛、尸弃佛、迦那含佛等,称为(大二六‧四三下)「归命无上尊」,此则与最胜尊、无比尊、无极尊、勇猛第一尊、妙法王同义。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稽首无上尊」,即指阿弥陀佛。故据无量寿经等所载,无上尊系指诸佛之通称或弥陀之别号。〔南本涅槃经卷九、往生要集卷上、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上(璟兴)、六要钞卷三末〕 p5072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52  用时,2小时)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遶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学习解说】
见彼庄严净土,微妙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
因发无量心(心宽广没有边际,例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无量寿佛),动容发欣笑(佛为怜愍众生,示现欣笑,有口放种种妙色光明之说,据处处经所载,佛笑口可出五色光,其因缘有五:(一)欲令人有所问,而所问有益之故。(二)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现口中之光。(四)笑诸不至诚。(五)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
口中出无数光,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遶身,三匝(=三帀)(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踊跃皆欢喜。

不可思议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a-cintya。又作不思议、难思议。指不可思虑言说之境界。主要系用以形容诸佛菩萨觉悟之境地,与智慧、神通力之奥妙。俗谓事理深妙神奇,无法以思索或讨论而得者,皆以「不可思议」形容之,盖系援引自佛教经典。
增一阿含经卷十八谓,世界、众生、龙、佛土境界为四不可思议者。大宝积经卷八十六等亦举出:业、龙、禅、佛等四种境界为不可思议者。大智度论卷三十则举出:众生多少(众生无增无减)、业果报(一切差别由业力而生)、坐禅人力(由禅定之力而现神通)、诸龙力(龙之一滴水,则可降大雨)、诸佛力(佛陀圆满成就十力)等五种不可思议。
另据旧译华严经卷三十佛不可思议法品之载,诸佛有剎土、净愿、种姓、出世、法身、音声、智慧、神力自在、无碍住、解脱等十种不可思议。同经卷三十七离世间品,亦载菩萨之十种不可思议。此系说明诸佛、菩萨之解脱、智慧、神力等,乃言语思虑所不能及者。复次,华严经与维摩经称为不思议解脱经,阿弥陀佛称为不可思议光如来,菩萨称为不思议慧菩萨、难思议菩萨等,皆为其例。(参阅「四不思议」1662)

不可思议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不可以心思之亦不可以言议之的意思。

无量心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心宽广没有边际,例如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无量尊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佛名)无量寿佛之异称。无量寿经下曰:「应时无量尊,动容发欣笑。

笑佛
[佛光大辞典]
佛微笑相之雕画像。据诸经所载,佛于说法时,屡现微笑。僧伽罗剎所集经卷中(大四‧一二九下):「尔时世尊如是笑,作如是因缘,本行所造,愍彼众生故,便现如是笑。」佛为怜愍众生,示现欣笑,有口放种种妙色光明之说,据处处经所载,佛笑口可出五色光,其因缘有五:(一)欲令人有所问,而所问有益之故。(二)恐人言佛不知笑故。(三)现口中之光。(四)笑诸不至诚。(五)笑阿罗汉守空不得菩萨道。印度阿旃多(Ajanta)第十九窟,存有佛微笑受童子施食之壁画,我国敦煌千佛洞第一一一窟,亦有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微笑之雕像。〔无量寿经卷下、金刚顶经卷一〕 p4275

三匝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仪式)为恭敬所尊而右遶三匝者,乃表仰望之至诚也。见右绕条。

三匝
[佛光大辞典]
又作三帀。指右旋三周。乃敬礼之一种,源自印度仪式。即对尊者或佛塔,向右旋绕三周,以表仰望之诚。有绕一周,复绕三周者;或因宿愿、别请,而随顶礼者之意数绕之。至后世禅宗公案中,参诣者每于问答后,即礼拜宗师,绕三匝而行。六祖坛经机缘品第七(大四八‧三五七下)即有「绕师三匝,振锡而立」之句。(参阅「右绕」1616) p541


 大士观世音,  整服稽首问,
 白佛:『何缘笑?  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剎。
【学习解说】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观世音,整服稽首(=五体投地、最高礼法)(以头顶礼受礼者的脚或地)问,
白佛:『何缘笑?唯然愿说意。』
梵声(如来之梵音也)犹雷震,八音(=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谓佛陀既已成道,观诸大乘根器,若行菩萨道而成熟者,即为说法授记,令彼当来皆得作佛),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受决(=受记)(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六坚法之一)(指修习舍弃身、命、财三种,而得坚固不坏之法。修道者忘却身命、弃舍财宝等,而获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种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称坚法)(谓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即中道,无能毁坏,故称觉坚),犹如梦幻(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响,
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意译为土田、国土、处)

大士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稽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以头顶礼受礼者的脚或地(五体投地、最高礼法)

梵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来之梵音也。无量寿经下曰:「梵声犹雷震,八音畅妙响。」见梵音条。

八音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佛所特有的八种声音,即极好音、柔软音、和适音、尊慧音、不女音、不误音、深远音、不竭音

八音
[佛光大辞典]
又作八种清净音、八种梵音声、八梵谓如来所出音声,言辞清雅,具有八种殊胜功德,令诸众生闻即解悟。即:(一)极好音,又作最好声、悦耳声。谓一切诸天、二乘、菩萨,虽各有好音,却未达极境,唯佛音声能令闻者无厌,得入妙道,为好中之最。(二)柔软音,又作濡软声、发喜声。谓佛以慈善为心,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皆舍刚强之心。(三)和适音,又作和调声、和雅声。谓佛常居中道,妙解从容,所出音声和雅调适,能令闻者心皆融适,因声会理。(四)尊慧音,又作入心声。谓佛德位尊高,慧心明彻,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慧解开明。(五)不女音,又作无厌声。谓佛住首楞严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六)不误音,又作分明声。谓佛智圆明,照了无碍,所出音声谛审真实,无有差谬,能令闻者各获正见。(七)深远音,又作深妙音。谓佛智幽深,行位高极,所出音声自近而远,彻至十方,令近声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幽远之理。(八)不竭音,又作易了声。谓如来愿行无尽,住于无尽法藏,所出音声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穷。以上乃就佛音之德而言。
另如最胜问菩萨十住除垢断结经卷八,举出不男音、不女音、不强音、不软音、不清音、不浊音、不雄音、不雌音等八种,此系就佛音之体而言,同经卷七所列见苦、向苦、见习、向习、见尽、向尽、见道、向道等八音,乃就佛音之用而言。〔中阿含卷四十一梵摩经、梵摩渝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七、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 p292

正士
[佛光大辞典]
菩萨之异称。即离却迷执邪见,正见法理而求正道之大士。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上):「当授菩萨记,今说仁谛听;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参阅「菩萨」5209) p1985

佛有五事
[佛光大辞典]
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听法品载,五事即:(一)当转法轮,谓佛陀既已成道,当转法轮,度脱有情,饶益一切。如转四谛法轮,度五比丘等。(二)与父说法,谓佛陀既已成道,念父恩最重,当与说法,令其享寿无穷,及得远离尘垢,故还于本国,与父说法。(三)与母说法,谓佛陀既已成道,惟念母恩,育养情深,况有誓愿,还度父母,故升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四)当与凡夫立菩萨行,谓佛陀既已成道,当度一切有情,故说六度万行之法,与诸凡夫成立菩萨大乘之行,转度一切,同成正觉。(五)当授菩萨记,谓佛陀既已成道,观诸大乘根器,若行菩萨道而成熟者,即为说法授记,令彼当来皆得作佛。 p2627

受决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受记。谓受决定之记别也。

受决
[佛光阿含藏]
受决(veyyākarana)(巴),又做受记、授记、解说,为佛陀或弟子解释修多罗,或为佛陀预言弟子命终后或成佛后之各种因缘。增一阿含马血天子问八政品第三八一经(佛光三‧一四四四):「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设授辟支佛决时,光从口出还入耳中;若授声闻莂者,光从肩上入;若授生天之决者,是时光明从臂中入;若莂生人中者,是时光明从两脇入;若授生饿鬼决者,是时光明从腋入;若授生畜生决者,光明从膝入;若授生地狱决者,是时光明从脚底入。」「受」,宋、元、明三本均作「授」。

受决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与受记同义。

觉坚
[佛光大辞典]
六坚法之一谓觉了之坚固。即指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为中道,其觉了坚固,无能毁坏。〔三藏法数卷二十六〕(参阅「六坚法」1290) p6798

六坚法
[佛光大辞典]
为别教菩萨所具六种坚固不坏之法,系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所说。(一)信坚,谓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中修习空观,信一切法皆即真谛,无能毁坏,故称信坚。(二)法坚,谓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中修习假观,知一切法皆即俗谛,无能毁坏,故称法坚。(三)修坚,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了一切法皆即中谛,无能毁坏,故称修坚。(四)德坚,谓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中因修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无能毁坏,故称德坚。(五)顶坚,谓别教等觉菩萨居十地顶,惑破德显,无能毁坏,故称顶坚。(六)觉坚,谓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即中道,无能毁坏,故称觉坚。 p1290

坚法
[佛光大辞典]
指修习舍弃身、命、财三种,而得坚固不坏之法。修道者忘却身命、弃舍财宝等,而获得无极之身、无穷之命、无尽之财,此三种天地焚而不烧,劫数尽而不尽,故称坚法。维摩诘所说经卷上(大一四‧五四三上):「当观五欲无常,以求善本,于身、命、财而修坚法。」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列举六种坚法:(一)信坚,别教菩萨于十住位修习空观,知一切法皆为真谛而无毁坏。(二)法坚,别教菩萨于十行位修习空观,知一切法皆为俗谛而无毁坏。(三)修坚,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修习中观,知一切法皆为中谛而无毁坏。(四)德坚,别教菩萨于十地位修习中观,破一分无明,显一分三德而不毁坏。(五)顶坚,别教等觉菩萨居十地之顶,破惑显德而不毁坏。(六)觉坚,别教妙觉果佛觉了一切法皆为中道而不毁坏。 p4447

梦幻
[佛光大辞典]
梦,为睡眠中之妄想;幻,为幻术师之化作。二者皆为虚假不实之事。据大毘婆沙论卷三十七之说,于睡眠时,心与心所法于所缘而转,而于睡醒之后,随所记忆而能对他人转述睡时所见者,称之为梦。另据佛说大方等顶王经载,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幻化本空,悉无所有,然迷惑之凡夫妄执有「我、我所」及一切万法,故沈沦于五趣之中,轮转不已。佛典中,常以「梦」与「幻」比喻一切法之非实有,如金刚经(大八‧七五二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对于一切法如梦幻之说,入楞伽经卷四中有所说明(大一六‧五三六上):「诸凡夫痴心执着,堕于邪见,以不能知但是自心虚妄见故。(中略)是故我说一切诸法如幻如梦,无有实体。」〔修行道地经卷一、佛本行集经卷七、入楞伽经卷三、金光明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六、卷九十五、百字论〕(参阅「梦」5774、「梦经」5778) p5776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梵语剎多罗(kṣetra)之略︰音译又作讫差怛罗、差多罗、掣多罗、剎摩。意译为土田、国土、处。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云(大正9‧6a)︰「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剎。」《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a)︰「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剎。」以及旧译《华严经》卷一云(大正9‧398b)︰「佛说微妙总持门,如一切剎微尘等。」


 知法如电影,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门,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剎。』
【学习解说】
知法如(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以譬因缘生之事物)(以电喻法之无常迅速,以影譬无实体),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通达(通于事理而无壅也)诸法门(法性,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法性,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一切空无我(苦谛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
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金刚般若经六喻之一。维摩经,大般若经十喻之一,为忽生忽灭者,故以喻世相之无常迅速。金刚般若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电,念念不住。」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具诸功德本,受决当作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遮日光而生之薄闇色。十二显色之一。俱舍论一曰:「障光明生,于中余色可见名影。」
影自实体生,而无实性,故以譬因缘生之事物。维摩经方便品曰:「是身如影,从业缘生。」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又以譬物之不相离。法句经上曰:「福乐自追,如影随形。」菩萨处胎经七曰:「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电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以电喻法之无常迅速,以影譬无实体。无量寿经下曰:「知法如电影,究竟菩萨道。」

石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燧石所出之火光。譬起灭之迅速也。万善同归集五曰:「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会元七保福章曰:「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通达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剎。」

法性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诸法的真实体性;与「真如法性」、「真法性」等同义。《大般若经》卷三六○载,法性与法界、不虚妄性、平等性、实际等,皆为真如的异名。《菩萨处胎经》卷六有真法性或真性之说。《大智度论》卷三十二说,法性与如、如如、实际、实相等意义相同。
关于法性的意义,《圆觉经》云(大正17‧917b)︰「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大智度论》更将一切诸法的总相、别相,都归为法性。法藏在《大乘起信论义记》中释「法性真如海」时,说法性是真体普遍之义,以一切法为性,遍染净,通情、非情而显深厚之义。慧远《大乘义章》卷一也说,法性是一切法的体性。
但是,《六波罗蜜经》卷一及卷十谓法性无定性;《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a)︰「诸法性、一切空无我。」《大智度论》也说,诸法无实相,诸法空空毕竟如是,同为一空是为法性。因为无定性、平等一如,所以能成差别的万法。如三论宗不许谈诸法实有,而说真空为法性。此外,周遍十方的佛身也被称为法性法身或法性身。法身所住之地也被称为法性土。

法性
[佛光阿含藏]
法性(dhammatā)(巴)、(dharmatā)(梵),又称实相、真如、法界、涅槃。

法性
[阿含辞典(庄春江)]
事物的原状,实相。

法性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tā,巴利语 dhammatā。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大智度论卷三十二即以一切法之总相、别相同归于法性,谓诸法有各各相(即现象之差别相)与实相。所谓各各相,例如蜡炙火溶,顿失以前之相,以其为不固定者,故分别求之而不可得;不可得故空(无自性),即说空为诸法之实相。对一切差别相而言,因其自性是空,故皆为同一,称之为「如」。一切相同归于空,故称空为法性。又如黄石之中具有金之性质,一切世间法中皆具涅槃之法性,故说此诸法本然之实性为法性,此与圆觉经所谓「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同义。释尊曾于大宝积经卷五十二开示诸法实性之义,谓法性无有变异,无有增益,无作无不作;复于一切处通照平等,于诸平等中善住平等,不平等中善住平等,于诸平等不平等中妙善平等;又谓法性无有分别,无有所缘,于一切法能证得究竟体相。故若有依趣法性者,则诸法性无不依趣。一般对法性与如来藏加以区别,即广指一切法之实相为法性,然亦有主张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如大般若经卷五六九法性品说如来之法性与大乘止观法门卷一等即属此说。〔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一、菩萨地持经卷一、成唯识论卷二、大智度论卷二十八、大乘玄论卷三〕(参阅「真如」4197、「真理」4221) p3358

法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诸法的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即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空无我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苦谛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无我所曰空。无我见曰无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
又空与无我,异名同义。大乘义章一曰:「空与无我,眼目异名。」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

空无我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一切法缘起性空,无我我所。2.无我所叫做空,无我见叫做无我。3.空与无我。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2 08:42 编辑

(53  用时,2小时)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土,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学习解说】
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佛,
闻法乐受行,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土,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无量寿佛),受记成等觉(又称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佛所觉知,佛佛相等,故云等觉)。』

安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西方极乐国之异名,无量寿经下曰:「诸佛告菩萨,令觐安养佛。」义寂疏曰:「安心养身,故曰安养。」

安养
[佛光大辞典]
为西方极乐世界之异名。如安养国、安养净土、安养世界等诸称,皆为其例。于此极乐净土中,可安心、养身,故称安养。正法华经卷九(大九‧一二六下):「生安养国,见无量寿佛。」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卷上(大一一‧八九五下):「国土严净,犹如西方安养之国。」此外,「安养」一称又为「安乐」之异译,二者同为极乐世界之异名。依此,安养国之教主,即为阿弥陀佛,称为安养教主。〔无量寿经卷下、维摩诘经卷下〕(参阅「极乐世界」5481) p2408

净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圣者所住之国土也。无五浊之垢染,故云净土。梁译之摄论八曰:「所居之土无于五浊,如彼玻璃珂等,名清净土。」大乘义章十九曰:「经中或时名佛地,或称佛界,或云佛国,或云佛土,或复说为净剎、净首、净国、净土。」

净土
[佛光大辞典]
指以菩提修成之清净处所,为佛所居之所。全称清净土、清净国土、清净佛剎。又作净剎、净界、净国、净方、净域、净世界、净妙土、妙土、佛剎、佛国。对此而言,众生居住之所,有烦恼污秽,故称秽土、秽国。净土,系专于大乘经中所宣说,以灰身灭智无余涅槃为理想之小乘教无此说。即大乘佛教认为涅槃有积极之作用,而得涅槃之诸佛,各在其净土教化众生,故凡有佛所住之处即为净土。阿閦佛国经卷上、放光般若经卷十九、无量寿经卷上等,均以净土乃诸佛于因位行菩萨道,起净佛国土成就众生之誓愿,为无量永劫积功累德以建立之庄严清净世界。维摩经卷上佛国品谓心净土净,娑婆即常寂光净土,若众生心不净,此土即秽恶不净;佛所见清净,即成无量功德庄严。法华经之灵山净土、华严经之莲华藏世界、大乘密严经之密严净土等,即以心净土净说为本。又无量寿经载,娑婆世界以外另有净土,亦有于未来当其成佛时所成就之净土;二者均是菩萨依本愿,经修行而成佛时所完成之国土,为众生愿生之处。
至于他方之净土,则有阿弥陀佛之西方极乐世界、阿閦佛之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之东方净琉璃世界等。以上诸佛之净土距娑婆世界,各有一定之方位,故称为十方净土。
极乐世界(梵 Sukhāvatī),又作妙乐、安乐、安养、乐邦,为净土宗所特别重视之西方净土。此净土乃指由菩萨所修之因行而感果报之报土;或指佛为救度众生而假现之应化土;或指位于西方,经过十万亿土,于彼方实有之净土;或更指于众生心中所现之净土等,有种种不同之说法。又极乐有边地、疑城、胎宫、懈慢界(为至极乐途中之国土,为弥陀净土之化土)等,乃是怀疑佛智者所往生之处。
净土宗认为净土系于西方实在之报土,生于此净土者能受诸乐,往生要集卷上举有十乐:(一)圣众来迎乐,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来迎,引导至净土。(二)莲华初开乐,托生莲华,往生净土,故于莲华初开之际,可见净土之庄严。(三)身相神通乐,可得三十二相之身与天眼等五种神通。(四)五妙境界乐,可得色、声、香、味、触等五境胜妙。(五)快乐无退乐,受乐无穷。(六)引接结缘乐,从前结缘之恩人亲至净土迎接。(七)圣众俱会乐,众多菩萨俱会于一处之乐。(八)见佛闻法乐,得见佛、闻法。(九)随心供佛乐,随心供养十方诸佛。(十)增进佛道乐,修行精进,终得佛果。
净土方位、庄严情形、住民种别,依诸经所述,各有差异,系由因位发愿之不同而产生。若就史学立场,由阿閦、弥陀净土之描述不同,可以看出一种发展变迁之轨迹,如阿閦之佛剎有女人、人民皆着由树所取五色衣服、有通往忉利天之三道宝阶,可视为较早之思想。弥陀净土则无女人、皆化生、受自然虚无之体、无极之身。及至摄大乘论卷下,以净土为出过三界之妙处。有关诸佛净土之异同、优劣比较等,于诸经中均有记载。
关于净土之种类,于无着时代,产生自性、受用、变化之三身说,佛之变化身示现八相居秽土,受用身住于十八圆净之莲华藏世界,即随佛之报化有净秽之别;唯识论卷十有四身四土之说;大乘义章卷十九分别净土为事净土、相净土、真净土三种;维摩经略疏卷一则立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四种;华严经探玄记卷三,依三乘一乘之别而说不同之净土。(参阅「佛土」2609、「极乐世界」5481) p4679

等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佛果之称︰又称等正觉,为佛十号之一。佛所觉知,佛佛相等,故云等觉。如《往生论注》卷上云(大正40‧833c)︰「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如《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a)︰「必于无量尊受记成等觉。」
(二)菩萨修行阶次「五十二位」之一︰等觉位为第五十一位,乃菩萨之最后位。若再经一生,即可补佛处。《天台四教仪》云(大正46‧778c)︰「更断一品入等觉位,亦名金刚心,亦名一生补处,亦名有上士。」
对于此一「等觉」之解释,古有二说︰一谓「觉」为佛果,「等」乃齐等之义,以位邻佛果,殆与之齐等,故云等觉。如《璎珞本业经》卷下示五十一位相,文云(大正24‧1018b)︰
「解与佛同,坐佛坐处,其智见二常无常一切法境,当知如佛名为学佛,下地一切菩萨,于此菩萨不能别知,于佛名菩萨,于下菩萨名佛。(中略)似佛非佛,一切佛等故。」
此外,又有一说,谓「等」为等级,谓离佛果有一等级之觉为等觉。从义《四教仪集解》卷下云(卍续102‧104上)︰「望于妙觉,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

等觉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真正的觉悟、证悟。又译为「正觉」。

等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志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达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剎,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学习解说】
其佛本愿力(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闻名(闻佛之名号也)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志愿(出于自己的意愿),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名显(名声颢扬)达十方。
奉事(奉命服侍也)亿如来,飞化(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遍诸剎,
恭敬欢喜去,还到安养国(西方极乐世界)

本愿力
[佛光大辞典]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阅「本愿」1976) p1977

本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本为因之义,元于因地立此愿,今日得其果,故对于果而曰本愿。又本为根之义,根本之誓愿也。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也。唯以此愿为根本,故曰本愿。如阿弥陀如来之四十八愿,药师如来之十二愿是也。无量寿经上曰:「皆是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同下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住生论曰:「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十住毘婆沙论三曰:「一切去来今佛,威力功德智慧无量深法,等无差别,但随诸佛本愿因缘或有寿命无量,或有见者即得必定,闻名者亦得必定者。」法华经譬喻品曰:「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大愿
[佛光大辞典]
(一)指佛、菩萨愿众生成佛之心广大深重。放光般若经卷三问僧那品(大八‧二○上):「菩萨为众生故,起大誓愿言:『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使具足六波罗蜜。』」
(二)指大悲愿力。即救度一切众生之大悲愿力;为阿弥陀佛之本愿力。〔胜鬘经卷十二、旧华严经卷二十三〕 p904

本愿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ūrva-pranidhāna。指「因位」之誓愿。全称本弘誓愿。又作本誓、宿愿。即佛及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果以前为救度众生所发起之誓愿。于因位发愿至今日得其果,故对「果位」而称本愿。又「本」作根本解,虽言菩萨之心广大,誓愿亦无量,唯以此愿为根本,故称「本愿」。广义言之,发愿之事端亦称弘誓。语出无量寿经卷上、十住毘婆沙论卷五易行品等。
佛菩萨所发之本愿有多种,如一切菩萨悉发菩提心,以坚毅之弘誓救度众生,断除烦恼,累积德行,期于成就佛果,此称总愿,如四弘誓愿、二十大誓庄严等。若分别在净佛国土发大愿,各于十方净其国土,成就诸众生,或愿于秽土成佛,救度难化之众生,此等依诸菩萨各自之意乐所发之誓愿,称为别愿,如无量寿经卷上载述之阿弥陀佛(法藏菩萨)四十八愿(梵本作四十六愿,异译经典亦有作三十六愿或二十四愿者)、悲华经卷七所说释迦佛之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弥勒之奉行十善愿等皆为别愿。
另如道行般若经卷六怛竭优婆夷品所说之五愿、放光般若经卷十三梦中行品之二十九愿、阿閦佛国经卷上之二十愿等亦属别愿。其他,尚有特别为灭除众生诸病或拔尽一切苦恼、恐怖而立之志愿,如药师如来本愿经所说之十二愿、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上所说之四十四愿、悲华经卷三之观世音救苦愿等。又有普贤菩萨十大愿,及旧译华严经所说初地及初学菩萨所发之十种行愿等,其中,现在初发之愿称为「唯发愿」,以别于因位发起之宿愿。
庐山慧远将弥陀四十八愿分为摄法身、摄净土、摄众生等三愿。善导大师解释第十八愿为称念阿弥陀佛之名(念佛)者即得往生净土之愿,亦即无论何等恶人皆可依此愿力而得救。净土宗即以第十八愿为「王本愿」。日本净土真宗开祖亲鸾则于四十八愿中将重要之八愿分为真愿与假愿,即十一、十二、十三、十七、十八、二十二等六愿为真,而十九、二十等二愿为假,称为真假八愿。同时,在第十八愿中,发誓念佛之众生若不能往生,则不取正觉(不成佛),故第十八愿亦称若不生者誓。
此外,为本愿所救济之目标、对象者,称为本愿实机或本愿正机,即指末代浊世之众生。本愿所誓行之念佛,称为本愿行。又赞叹阿弥陀佛为本愿功德聚,以弥陀系由因位之本愿而于永劫积聚功德之故。〔悲华经卷二大施品、法华经譬喻品、大阿弥陀经卷上、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虚空藏菩萨品、平等觉经卷一、文殊师利佛土严净经、地藏本愿经、俱舍论卷九、往生论注、往生礼赞、安乐集、选择本愿念佛集〕(参阅「誓愿」5929、「愿」6726) p1976

大愿船
[佛光大辞典]
指诸佛菩萨之广大本愿。佛菩萨以其本愿力,救济众生,度生死海,送至彼岸之净土;犹如船筏之运载旅人到达彼岸,故以「大愿船」喻之。或特指阿弥陀佛之本愿。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五八下):「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乘大愿船汎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唤众生,令上大愿船,送着西方。若众生肯上大愿船者,并皆得去,此是易往也。」 p905

五种力
[佛光大辞典]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了、坚固、究竟四愿力。据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所解,威神力为无量寿如来现在之威力;因位之本愿力是总,其余四者为别,其中满足愿谓愿心圆备,明了愿谓求心显著,坚固愿谓缘不能坏,究竟愿谓终成不退。〔无量寿经卷上、赞阿弥陀偈〕 p1173

闻名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闻佛之名号也。观无量寿经曰:「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志愿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ˋ ㄩㄢˋ, 1.心中的希望。《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传下.王若虚传》:「汨没尘土中一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诚得终老此山,志愿毕矣。」
2.自愿,出于自己的意愿。如:「志愿兵」。

奉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奉命服侍也。无量寿经上曰:「释梵奉事,天人归仰。」观无量寿经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奉事
[阿含辞典(庄春江)]
1.职务;勤务。2.应作的事。3.服侍,如「敬重奉事」。

飞化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飞行游化也,化谓神出鬼没之变化。无量寿经下曰:「飞化徧诸剎。」


   若人无善本,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  乐听如是教。
【学习解说】
若人无善本(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
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懈怠(懒惰;怠惰),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乐听如是教。

善本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同于「善根」,能生出善法、成就菩提的善因

善本
[阿含辞典(庄春江)]
善的根本;德行的根本,参看「善」。(相关词「为诸善本、建立善本、念诸善本、善念诸善本、败人善本、无有善本」)

憍慢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dhi-mā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着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 p6064

懈怠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懒惰;怠惰

爱行见行
[佛光大辞典]
爱行,梵语 trsnā-carita;见行,梵语 drsti-carita。(一)人类行为中,依其性格可大别为二类:(一)随顺他人之教诲而行动者,称为爱行。(二)不乐听从他人之意见,而专恃己见以行动者,称为见行。据俱舍论卷十七载,爱行者恶之阿世耶(梵 āśaya,意乐),极为躁动故,不断善根;见行者恶之阿世耶,极坚深故,能断善根。又大毘婆沙论卷一○九谓,见行者由空入正性离生,爱行者由无愿入正性离生。〔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十六〕
(二)以见行与爱行为烦恼之二种。「行」为有为法之总称。其中,见行为五见(其中包含身见等)、六十二见或九十五见之泛称。广义而言,见惑与见行亦可通用,贪欲(修惑)与爱行二义亦相通。一般言之,前者属于理智上之烦恼,后者属于情意上之烦恼。〔俱舍论卷六、俱舍释论卷五、俱舍论光记卷六〕 p5458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崖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学习解说】
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佛心)
譬如从生盲(指生而即盲之人),欲行开导(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人。
如来智慧海(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深广无崖底,
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圣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佛心也。无量寿经下曰:「声闻或菩萨,莫能究圣心。」

生盲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出生时即为盲人;一出生就看不到。

生盲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生而即盲之人也。涅槃经曰:「生盲人不识乳色。」观无量寿经曰:「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

生盲
[佛光大辞典]
指生而即盲之人。地藏十轮经(大一三‧七五四中):「生五浊无佛世界,生盲生聋,瘖哑无舌。」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二上):「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见日没。」〔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九、顺正理论卷五十〕 p2065

开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开蒙而导之以佛道也。无量寿经下曰:「随器开导,授与经法。」

智慧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如来智慧之深广,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

智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智慧广大,譬如海也。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地藏十轮经八曰:「渐次趣入深广智海。」

明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

二乘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声闻乘和缘觉乘。凡属修四谛法门而悟道的人,总称为声闻乘;凡属修十二因缘而悟道的人,总称为缘觉乘。以上二乘又分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两种,愚法二乘是声闻缘觉二小乘,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与愚法二乘相反,他们善知理法,进入大乘的境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8:15 | 只看该作者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净慧如本空,  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  尽寿犹不知。
 佛慧无边际,  如是致清净,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见敬得大庆,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济生死流。」
【学习解说】
假使一切人,具足皆得道,
净慧(知)本空(谓诸法本来性空;即一切万物之本性皆空,非始于今名为本空),亿劫思佛智(指佛所具有的圣智。亦即指证悟法界真理的圣智。此圣智横穷十方,竖尽三世,完全圆满,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诸佛即依此圣智发起无限的慈悲,以开启摄化法界的大事业)
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
佛慧(=佛智)(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即佛之智慧。乃最高无上之圣智,指诸佛所证之平等大慧。又作佛智、佛知见、佛智慧。如来出现于世,即为说此佛慧)无边际(言佛智无边际也)(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佛智是果智,不可思议,并非凡夫之智慧推测所能及。此因凡夫的智慧有限、不完全,而佛智是完全圆满无限广大之故),如是致清净,
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之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慧可以断无明)难,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多闻妙法而心生欢喜也)
则我善亲友(称闻佛法信受者曰善亲友),是故当发意(=发心)
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本空
[佛光大辞典]
谓诸法本来性空;即一切万物之本性皆空。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净慧如(知)本空,亿劫思佛智。」 p1962

本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法本来性空,非始于今名为本空。无量寿经下曰:「净慧知本空。」

佛智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uddha-jñāna,巴利语 buddha-ñāna。佛特有之智慧。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唯识法相以佛智有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密教则加法界体性智而成五智。〔大智度论卷四十六、卷八十五、十住毘娑沙论卷十五、宗镜录卷三十三〕(参阅「五智」1161、「四智」1769)p2725

佛智(梵buddha-jñana,巴buddha-ñāṇ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佛所具有的圣智。亦即指证悟法界真理的圣智。此圣智横穷十方,竖尽三世,完全圆满,为最胜无上之智见,相当于一切种智。诸佛即依此圣智发起无限的慈悲,以开启摄化法界的大事业
佛智是果智,不可思议,并非凡夫之智慧推测所能及。此因凡夫的智慧有限、不完全,而佛智是完全圆满无限广大之故。因此,《无量寿经》卷下云(大正12‧273b)︰「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法华经》卷一(大正9‧5b)︰「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又,《无量寿经》中积极地赞叹佛智,并揭示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等五智。此五智之中,佛智是总称,其他为佛智的别称。然而,有关佛智,诸家所说不同。唯识家分佛智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真言家在四智上加法界体性智为五智。三论家分为般若、沤和二智。天台家分为空(一切智)、假(假智)、中(一切种智)等三智。其他诸经论也有种种分类法,而不外平等、差别、根本、后得、如理、如量、权实、真俗等。

佛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佛平等之大慧,即一切种智。无上正觉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无量寿经下曰:「佛慧无边际。」维摩经菩萨品曰:「趣向佛慧,起于宴坐。」

佛慧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athāgata-jñāna-darśana。即佛之智慧。乃最高无上之圣智,指诸佛所证之平等大慧。又作佛智、佛知见、佛智慧。如来出现于世,即为说此佛慧。法华经卷一(大九‧八上):「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同经又谓(大九‧二上)「以慈修身,善入佛慧」者,常为诸佛之所称叹,以其为通达大智,具大慈悲功德故。〔无量寿经卷下〕

无边际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没有尽头。

无边际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anta-koti。无边无际之意。以此表佛、佛德、佛法等之广大无边。六十华严经卷一(大九‧三九七中):「无尽平等妙法界,悉皆充满如来身,无取无起永寂灭,为一切归故出世。诸佛法王出世间,能立无上正教法,如来境界无边际。」此即表佛之无边际,以及如来境界之无边际。又(大九‧四○○上):「佛德如空无边际,是名生光妙法门。」则说佛德之无边际。〔大般若经卷四二○、卷五五四、无量寿经卷下、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五、卷三十四、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十〕 p5143

无际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言佛智无边际也。无量寿经下曰:「亿劫思佛智,穷力极讲说,尽寿犹不知,佛慧无边际。」

信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五根中之信根与慧根也。信以破邪见,慧以断无明。无量寿经下曰:「寿命甚难得,佛世复难值,人有信慧难。」教行信证行卷曰:「佛在世甚难值,有信慧不可致。」

信慧
[佛光大辞典]
(一)指三十七道品中「五根」之信根与慧根。信可以破邪见,慧可以断无明。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寿命甚难得,佛世亦难值,人有信慧难。」 (二)指信心之智慧。 p3722

信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五根中的信根和慧根,信根能破邪见,慧根能断无明。

多闻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多闻妙法而心生欢喜也。大疏八曰:「由多闻此法,行与法契,是大庆,故曰多闻庆。」

善亲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称闻佛法信受者曰善亲友。观无量寿经曰:「闻法能不忘,见敬得大庆,则我善亲友。」

亲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观无量寿经,释迦如来称念佛者为我善亲友。见善亲友条。

发意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同于发心。无量寿经上曰:「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生死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生死能使人漂没,故名为流。无量寿经下曰:「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要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生死流
[佛光大辞典]
以生死能令人漂没,故称为生死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济生死流。」 p2061

生死流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喻)生死之苦海能令人漂流和湮没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3 09:24 编辑

(54~55  用时,2小时)
ˊ

佛告阿难:「彼国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一寻,菩萨光明照百由旬。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在这个佛土的菩萨皆当究竟一生补处(即为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二愿)(意为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故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阿弥陀佛自誓,凡他方国土之菩萨欲往生净土者,必使其至一生补处位)——除其本愿为众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庄严,普欲度脱一切众生。阿难!彼佛国中诸声闻众身光(从身上所发出来的光)一寻(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菩萨光明照百由旬(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有二菩萨最尊第一,威神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必至补处愿
[佛光大辞典]
阿弥陀佛于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必至补处愿即为四十八愿中之第二十二愿。又作令至补处愿、摄他国菩萨愿、菩萨究竟一生补处愿、一生补处愿、还相回向愿。补处,即一生补处之略称;意为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故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阿弥陀佛自誓,凡他方国土之菩萨欲往生净土者,必使其至一生补处位。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中):「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p1929

一生补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生补处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jāti-pratibaddha。原为「最后之轮回者」之义。谓经过此生,来生定可在世间成佛。略称补处。即指菩萨之最高位─等觉菩萨。一般皆称弥勒为一生补处之菩萨。据弥勒上生经等记载,弥勒菩萨现居于兜率天,待此生尽,则下生于人间,以补释迦之佛位。此词又作一生所系,指仅此一生被系缚于迷界,来生即可成佛,故有此称。另据无量寿经记卷上之说,一生补处之菩萨又分为四位次:(一)住于正定位之菩萨。(二)接近于佛地之菩萨。(三)住于兜率天之菩萨。(四)由兜率天至人间下生而成佛。〔菩萨本业经十地品、大日经具缘真言品、弥勒上生经宗要〕 p30

一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古印度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之长度为一寻。

一寻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尺度名。八尺曰寻。无量寿经下曰:「诸声闻众,身光一寻。」

一寻
[佛光大辞典]
乃古代之长度单位。伸张两臂为一寻,约等于八尺或六尺。亦有称七尺者。 p69

身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佛菩萨身所发之光明也。

身光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从佛菩萨身上所发出来的光。

由旬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印度计里程的数目,每由旬有三十里、四十里、五十里、六十里的四种说法,但说四十里为一由旬者居多


阿难白佛:「彼二菩萨其号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询问世尊:「彼二菩萨其名号为何?」


佛言:「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神通无碍,诸根明利。其钝根者成就二忍,其利根者得阿僧祇无生法忍。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学习解说】
世尊说:「一名观世音,二名大势至。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迁化,迁转教化于他土。或作迁转变化之义)生彼佛国(谓命终时由娑婆世界转生于净土)

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具足三十二相,智慧成满,深入诸法,究畅要妙(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也),神通无碍,诸根明利(聪明锐利)

其钝根者成就二忍(菩萨所修之二种忍。(一)生忍与法忍。(一)生忍,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二)法忍,又作无生法忍。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

其利根者得阿僧祇(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

又彼菩萨乃至成佛不更恶趣,神通自在常识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除生他方五浊恶世,示现同彼如我国也。」

转化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与迁化同。转教化于他土之义。又为迁转变化之义,谓命终之变也。无量寿经下曰:「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转化
[佛光大辞典]
犹言迁化,迁转教化于他土。或作迁转变化之义,谓命终时由娑婆世界转生于净土。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是二菩萨于此国土,修菩萨行,命终转化,生彼佛国。」 p6617

要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诸法之要处,真理之妙旨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入诸法,究畅要妙。」净影疏曰:「得其宗要,知其妙旨。」

明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聪明锐利也。无量寿经下曰:「神通无碍,诸根明利。」

二忍
[佛光大辞典]
菩萨所修之二种忍。(一)生忍与法忍。(一)生忍,又作众生忍。忍,即忍耐之意。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众生虽以种种恶害加之,菩萨皆能忍耐不起瞋恚;或受众生种种恭敬供养,心亦不起贡高染着,称为生忍。(二)法忍,又作无生法忍。忍,即安忍之意。无生法,本指不生不灭之法,今仅就不生而言,故称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称为法忍。〔大智度论卷六〕
(二)安受苦忍与观察法忍。(一)谓安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诸苦而不动心,称为安受苦忍。(二)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称为观察法忍。〔菩萨地持经卷五〕
(三)世间忍与出世间忍。(一)谓初心菩萨缘众生之有取有相,依诸果报、福业等,所发起有漏、有相之安忍。以彼等遭遇世间种种苦乐违顺之事,而能安忍,故称世间忍。(二)乃大菩萨由于利他平等之大悲,所发起无漏无相之安忍。由此相契于无为寂灭之理,心无染着,任运无作而无诸行,安忍一切苦乐违顺之境,而不见诸法生灭之相,故称出世间忍。〔大乘地藏十轮经卷九〕(参阅「忍」2889) p196

二忍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飢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阿僧祇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译为无央数,是多到没有数目可以计算的意思

无生法忍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ā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宿命
[佛光大辞典]
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阅「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 p4510

宿命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能知宿命者,谓之宿命通。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4 08:53 编辑

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随心所念,华香、伎乐、缯盖、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珍妙殊特非世所有。转以奉散诸佛、菩萨、声闻大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光色晃耀,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欣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学习解说】
*{第二十三大愿: 供养诸佛愿}*
世尊告诉阿难:「在这个佛国的诸菩萨皆承佛威神之力,得于一食之顷(=一食顷)(按时间之长短依次分为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瞬息顷,故知一食顷乃介于一时及须臾之间)往诣十方无量佛国,恭敬供养诸佛世尊,

*{第二十四大愿: 供具如意愿}*
随心所念,华香、伎乐(=音乐)缯盖(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幢幡(幢幡皆为旌旗之属)(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无数无量供养之具自然化生,应念即至(所欲求之一切供养具(物),皆如意现前),珍妙殊特非世所有。
转以奉散诸佛、菩萨、声闻大众,在虚空中化成华盖(华,即花、花鬘等;盖,即遮阳之伞。以花装饰而成之伞盖),光色晃耀,香气普熏。其华周圆四百里者,如是转倍,乃覆三千大千世界,随其前后以次化没。其诸菩萨佥然(犹皆;都)欣悦(欢欣喜悦),于虚空中共奏天乐,以微妙音歌叹佛德,听受经法(佛经、佛法)(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欢喜无量。供养佛已、未食之前,忽然轻举还其本国。」

一食顷
[佛光大辞典]
梵语 eka-purobhakta。指短促之时间。又作一食之顷。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下):「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法华经序品(大九‧四上):「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皆为短暂时间之例。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四七初分嘱累品,按时间之长短依次分为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瞬息顷,故知一食顷乃介于一时及须臾之间。〔大宝积经卷三十七、法华义疏卷二(吉藏)、法华经玄赞卷二末、慧琳音义卷三〕 p59

食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一食之顷,谓暂时也。法华经序品曰:「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

剎那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sana,巴利语 khana。又作叉拏。意译须臾、念顷,即一个心念起动之间,与发意顷同义,单作念。意为瞬间,为表时间之最小单位。
(一)据俱舍论卷十二载, 一百二十剎那为一怛剎那(梵 tat-ksana),六十怛剎那为一腊缚(梵 lava,又作罗预),三十腊缚为一牟呼栗多(梵 muhūrta,译作须臾),三十牟呼栗多为一昼夜。一剎那约当于今之零点零一三秒。
(二)据摩诃僧祇律卷十七载,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豫(腊缚),二十罗豫为一须臾,三十须臾为一昼夜。一念约今之零点零一八秒。
(三)或谓一剎那与一念相异。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鸠摩罗什译)载,九十剎那为一念;据往生论注卷上载,六十剎那为一念。
(四)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卷八十三载,六十念为一弹指;据俱舍论卷十二载,六十五剎那为一弹指。
(五)据大般若经卷三四七所说之一日夜、一日、半日、一时、食顷、须臾、俄尔、瞬息顷等顺序,一剎那大约相当于一食顷(一前食之间,即早食之前或早食之间)之时间
(六)据仁王经卷上观空品(鸠摩罗什译)载,一剎那有九百生灭;又据往生论注卷上载,一剎那有一百零一生灭。
此外,一剎那之间之生灭,称剎那生灭或剎那无常。现在之一剎那称现在,前剎那称过去,后剎那称未来,此为剎那三世。〔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六、杂阿毘昙心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三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八〕(参阅「时」4121) p3731

供养诸佛愿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三之愿名。经曰:「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徧至无数无量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日本望西楼无量寿经钞四题曰:供养诸佛愿。

伎乐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音乐。

伎乐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ādya。又作妓乐。音乐之义。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举出伎乐有六失,即:求歌、求舞、求琴瑟、波内卑、多罗槃、首呵那。然法华经卷一序品、无量寿经卷下载,以香华、伎乐作为供养。此即禁止以娱乐为目的之伎乐,而许以供养为目的之伎乐。〔大唐西域记卷一〕

缯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以丝绸覆盖的伞盖。「缯」是丝织品的总称。

缯盖
[阿含辞典(庄春江)]
以丝绸覆盖,或丝绸作的伞盖,参看「缯衣」。(相关词「香华缯盖」)

缯盖
[佛光大辞典]
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参阅「天盖」1366、「盖」5910) p6588

十种供养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幢幡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幢幡皆为旌旗之属。梵语駄缚若Dhvaja,译曰幢,梵语波咤迦Paṭāka,译曰幡。竿柱高秀,头安宝珠,以种种之彩帛庄严之者曰幢。长帛下垂者曰幡。又自幢竿垂幢曰幢幡。观无量寿经曰:「幢幡无量宝盖。」瑜祇经拾古钞上曰:「幡者悬于龙头之幢也,旗竿头安宝珠云幢旗,幡竿头置龙头云金刚幡也。」参照幢条。

华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以花装饰的遮阳伞盖。

华盖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uspa-cchatra。华,即花、花鬘等;盖,即遮阳之伞。以花装饰而成之伞盖,称为华盖。又作花盖。相传我国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如花状之物出现于黄帝头顶上,称为华盖。故后世帝王所用之伞,别称华盖。
在印度、西域等地,气候炙热,人多持伞盖遮阳,伞上或以花装饰之,一般通称为华盖。又密教修法中,用于灌顶之伞盖,亦有于上悬佩花鬘之作法。又佛教建筑中,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亦称华盖,又称宝盖。〔瞿酰经卷下分别护摩品、无量寿经卷下、法华玄赞卷二〕 p5234

佥然
1.和谐貌。 2.犹皆;都
© 汉典

经法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佛经、佛法

经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金口之圣说,为万世之常法者。称为经法。无量寿经下曰:「听受经法,欢喜无量。」毘奈耶杂事四曰:「善和苾刍,作吟讽声,赞诵经法。」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4 08:58 编辑

(56~57  用时,2小时)


佛语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颁宣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宣道教,演畅妙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实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随风周遍,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赍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当斯之时,熙然快乐不可胜言。」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颁宣(谓逐个赐予)(普遍宣扬)法之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说法讲经之堂舍),广宣道教(佛陀所说之教,谓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演畅妙法(微妙之法),莫不欢喜,心解得道。实时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五音声(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锺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雨无量妙华(殊妙之华)随风周遍,自然供养如是不绝。一切诸天皆(拿、持)天上百千华香、万种伎乐供养其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普散华香、奏诸音乐(作乐以供养三宝也),前后来往更相开避。就在当时,熙然(兴起)快乐,不可言喻。」

讲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堂塔)说法讲经之堂舍。无量寿经下曰:「无量寿佛,为诸声闻菩萨大众班定法时,都悉集会七宝讲堂,广定道教演畅妙法。」

道教
[佛光大辞典]
佛陀所说之教,谓之道教。指佛道、佛教而言。

宝树
[佛光大辞典]
谓珍宝所成之树林,指极乐净土之草木。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下):「四方自然风起,普吹宝树,出五音声,雨无量妙华。」〔法华经寿量品、无量寿经卷上〕

五音
[佛光大辞典]
我国古传之五种音调。又作五声、五调子。即宫、商、角、征、羽。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清风时发,出五音声;微妙宫商,自然相和。」即说极乐净土之七宝诸树,清风吹时,出五音之声。五音之中,宫为土声,其音最浊,为壹越调,配于中央。商为金声,次浊,为平调,配于西方。角为木声,半清半浊,为双调,配于东方。征为火声,微清,为黄锺调,配于南方。羽为水声,其音最清,为盘涉调,配于北方。后世密教遂以五音配列五智、五佛、五部、五色等,宫表中央法界体性智,商表西方妙观察智,角表东方大圆镜智,征表南方平等性智,羽表北方成所作智。〔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八之二、净土五会念佛法事仪赞、汉书律历志第一上、通典卷一四三、隋书音乐志第九〕 p1124

妙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殊妙之华。无量寿经上曰:「天雨妙华。」

音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作乐以供养三宝也。法华经(方便品)偈曰:「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皆已成佛道。」百缘经曰:「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民,各自庄严而作妓乐,出城游戏,入城门值佛乞食,诸人见佛欢喜,礼拜,即作妓乐供养佛,发愿而去。佛微笑,语阿难言:诸人等由妓乐供养佛,未来世一百劫中,不堕恶道,天上人中受快乐。」智度论九十二曰:「问云:诸佛贤圣是离欲人,不须音乐歌舞,何故供养妓乐?答曰:诸佛于一切法无所着,故无所须,诸佛怜众生出世,故受之。其供养者,使随愿得福。」无量寿经下曰:「普散华香,奏诸音乐。」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5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5 06:34 编辑

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无厌怠心、等心、胜心、深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往生到这个佛国的诸菩萨等众,所可讲说常宣正法,随顺智慧无违无失。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想实有我所有之事物之心也)、无染着(贪染、执着)(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着),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不适意)
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于诸众生得大慈悲饶益之心、柔软(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也)调伏无忿恨心、离(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清净(脱离烦恼而得清净)无厌怠心、等心(于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之心。又诸行等修之心)(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胜心(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所行务上,名为胜心)深心(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定心(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爱法乐法喜法之心(即爱法之心、乐法之心、喜法之心。为赞叹净土菩萨功德之语)(始求法时心喜,称为喜法;中间闻法时,味如甘露,心生爱乐,称乐法;终而得法时,心生爱着,称爱法)、灭诸烦恼离恶趣心,究竟一切菩萨所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

我所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想实有我所有之事物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

染着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爱欲之心,于外物浸染执着而不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愚夫垢识,染着虚妄,为相所缚。」无量寿经下曰:「于其国土所有万物,无我所心,无染着心。」智度论十二曰:「此六波罗蜜,能令人度悭贪等烦恼染着大海,到于彼岸。」

染着
[佛光大辞典]
谓由于贪爱等烦恼,心中有所染污与执着。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一‧八上):「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着。」又中阿含卷四十五心经(大一‧七○九上):「尔时有一比丘,独安静处,宴坐思惟,心作是念:『谁将世间去?谁为染着?谁起自在?』」新华严经卷七十八(大一○‧四三三下):「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服菩提心延龄之药,于无数劫,修菩萨行,心无疲厌,亦无染着。」〔长阿含卷十释提桓因问经、不退转法轮经卷二声闻辟支佛品、大智度论卷十二〕 p3841

染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贪染、执着

染着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对一切境界生起分别执着的心。

适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适者适我意也。莫者不适也。无量寿经上曰:「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净影疏曰:「于众生所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名无适莫。」

适莫
[佛光大辞典]
适,指适意;莫,指不适意。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下):「去来进止,情无所系,随意自在,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无量寿经义疏卷下(大三七‧一一○上):「于众生所,无适适之亲,无莫莫之疏,名无适莫。」 p6189

性柔和
[法相辞典(朱芾煌)]
瑜伽四十卷六页云:又诸菩萨,住律仪戒,常察己过,不伺非他。普于一切凶暴犯戒诸有情所,无损害心;无瞋恚心。菩萨于彼,由怀上品法大悲故;现前发起深怜愍心,欲饶益心。

柔软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心柔和而随顺于道也。法华经曰:「众生既信伏,质直意柔软。」

柔软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谓心柔顺于道。

离盖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盖者五盖也,五种之烦恼,覆盖心者,离盖者,脱离五盖也。无量寿经下曰:「离盖清净。」见五盖条。

离盖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脱离五盖,也就是脱离五种烦恼。见五盖条。

离盖
[佛光大辞典]
盖,指贪欲等五盖(梵 pañca āvaranāni),即五种覆障心性之烦恼;或泛指诸烦恼。离盖,即谓脱离烦恼而得清净。〔无量寿经卷下、大毘婆沙论卷四十八〕 p6718

五盖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这五种覆盖心识、阻碍善法发生的烦恼。远离五盖,可证初禅。

五盖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五种的烦恼。盖就是烦恼的别名,因烦恼能盖覆人们的心性,使不生善法。合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叫做五盖

五盖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ñca āvaranāni。盖,覆盖之意。谓覆盖心性,令善法不生之五种烦恼。即:(一)贪欲盖(梵 rāga-āvarana),执着贪爱五欲之境,无有厌足,而盖覆心性。(二)瞋恚盖(梵 pratigha-āvarana),于违情之境上怀忿怒,亦能盖覆心性。(三)惛眠盖(梵 styāna-middha-āvarana),又作睡眠盖。惛沈与睡眠,皆使心性无法积极活动。(四)掉举恶作盖(梵 auddhatya-kaukrtya-āvarana),又作掉戏盖、调戏盖、掉悔盖。心之躁动(掉),或忧恼已作之事(悔),皆能盖覆心性。(五)疑盖(梵 vicikitsā-āvarana),于法犹豫而无决断,因而盖覆心性。
又诸烦恼皆有盖之义,然此五者于无漏之五蕴能为殊胜障碍,即贪欲与瞋恚能障戒蕴,惛沈与睡眠能障慧蕴,掉举与恶作能障定蕴,疑者疑于四谛之理,故唯立此五者为盖。〔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智度论卷十七、大毘婆沙论卷三十八、卷四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一、顺正理论卷五十五、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七、摩诃止观卷四下、大乘义章卷五本、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上〕(参阅「弃五盖」5049) p1194

掉悔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掉举与后悔。这两种心理,都能使人的心不得安宁和烦恼。

等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一切众生怨亲平等之心。又诸行等修之心。无量寿经下曰:「等心胜心深心。」智度论八曰:「等心者,是于一切众生中无怨无恚。」探玄记二曰:「无思益物,故云等心。」大经净影疏曰:「诸行齐修,故曰等心。」

胜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修殊胜之行之心也。无量寿经曰:「等心胜心深心。」净影疏曰:「所行务上,名为胜心。」高僧传六曰:「发胜心于旷劫。」

深心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dhyāśaya。为三心之一。又称深信。此词于佛典中之语义,颇有异解。惟通常系指深求佛道之心,或指扫除犹疑不定而对佛法真实确信之心,或指乐集诸功德善行,又深信爱乐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中):「深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具足功德众生来生其国。(中略)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四中列举十种深心之名(大九‧五五一上):「何等为十?一净心,二猛利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无足心,九胜心,十大心。」观无量寿经载,若有众生欲往生净土,若发三心即便往生,深心即为其一。善导释为深信之心。另外亦指凡夫执迷之深固,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八十华严经卷三十五、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大智度论卷七十一〕(参阅「三心」532) p4658

深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心之一。求法之心深重,云深心,又求深高佛果之心云深心,又于深因种德难拔云深心。观无量寿经曰:「二者深心。」净影疏曰:「求心慇重,故曰深心。」天台疏曰:「深者佛果深高,以心往求,故曰深心。」维摩经佛国品曰:「深心即是净土。」注曰:「肇曰:树心众德深固,故难拔,深心也。」同菩萨品曰:「深心即是道场,增长功德故。」
又谓凡夫迷之深固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中略)方便力故而为说法。」

深心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求法之心很深重。2.志求高深佛果的心。3.深信佛的本愿,毫不怀疑。

定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修禅行而远离乱意也。无量寿经下曰:「深心定心。」智度论二十六曰:「定心者,定名一心不乱。乱心中不能得见实事,如水波荡,不得见面。如风中灯,不能得点。」

爱法乐法喜法之心
[佛光大辞典]
即爱法之心、乐法之心、喜法之心。为赞叹净土菩萨功德之语,出自大无量寿经卷下。净影大无量寿经义疏谓,始求法时心喜,称为喜法;中间闻法时,味如甘露,心生爱乐,称乐法;终而得法时,心生爱着,称爱法。璟兴之无量寿经述文赞中,就闻思修三慧而言,谓闻慧爱乐,故称爱法;思慧味着,故称乐法;修慧润神,故称喜法。 p5459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1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559

[持戒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4 小时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5 08:16 编辑

(58~59  用时,3小时)


得深禅定诸通明慧,游志七觉修心佛法,肉眼清彻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等观三界空无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学习解说】
深禅定(深妙之禅定也)(=六通)(指六神通,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明慧(即三明与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

游志七觉(=七觉支)(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修心佛法,

肉眼(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然肉眼有诸多障碍,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于远处者则否;照见眼前之景物时,即无法同时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否。反之,佛菩萨以修行之功德,能照见一切诸法及其实相)清彻,靡不分了、
天眼(为超越肉眼的清净眼。天眼有报得和修得之别。报得是与生俱来的,修得由后天修习而得。得天眼通达,能照了自地及下地六道之中,众生诸物之远近、粗细、内外、昼夜、死生等,悉皆无碍)(指天趣众生或由禅定境界而得的眼。远、广、微细事物皆得见)(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通达,无量无限、
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观察,究竟诸道、
慧眼(指智慧之眼)(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指照见空理的智慧)见真,能度彼岸、
佛眼(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具足,觉了(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法性。以无碍智(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为人演说,

等观(平等观念一切事理)三界(众生居住的三种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空无(谓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所有,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

深禅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深妙之禅定也。禅定有种种,先于世间禅总有未至中间四禅四无色之十种,上地之禅望于下地,谓之深禅定。又就出世之无漏禅而有种种浅深之不同。见禅条。

通明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六通与三明及三慧也。无量寿经下曰:「得深禅定诸通明慧。」

六通
[佛光大辞典]
指六神通(梵 sad abhijñāh),为佛菩萨依定慧力所示现之六种无碍自在之妙用。即:神足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天眼通、漏尽智证通。〔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长阿含卷九增一经〕(参阅「六神通」1290) p1292

明慧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三明与三慧。

明慧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明与三慧也。无量寿经下曰:「得深禅定诸通明慧。」同慧远疏曰:「明谓三明,慧谓三慧。」

明慧
[佛光大辞典]
即三明与三慧。三明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为三事通达无碍之智明;三慧指闻慧、思慧、修慧,为简择事理之三种精神作用,乃断除烦恼、证得涅槃之过程。般泥洹经卷上(大一‧一七九下):「天下人民,闻佛经道,志意开解,深入思惟,皆得明慧。」〔无量寿经卷下〕(参阅「三明」569、「三慧」670)

三明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宿命明(宿命神通)、天眼明(天眼神通)、漏尽明(漏尽神通)。这三者能让人了知过去、现在、未来的集起及灭去,有了这智慧能帮助人厌离、解脱

三明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宿命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宿世的事;天眼明是明白自己或他人一切未来世的事;漏尽明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的烦恼。以上三者,在阿罗汉叫做三明,在佛却叫做三达

三明
[阿含辞典(庄春江)]
指证得宿命神通、天眼神通、漏尽神通(即解脱),另译为「三达、三达证、三达智、三昧达、三明达」(tisso vijjā)。(相关词「三明者」)

七觉分
佛学常见词汇 (陈义孝居士编著)
又名七菩提分、七觉支、七等觉支,为五根五力所显发的七种觉悟。一、择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简择法的真伪。二、精进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三、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欢喜。四、轻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烦恼,而得轻快安乐。五、念菩提分,实时刻观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六、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乱。七、舍菩提分,即舍离一切虚妄的法,而力行正法。

七觉支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觉悟的七个要素:(1)念觉支、(2)择法觉支、(3)精进觉支、(4)喜觉支、(5)轻安觉支、(6)定觉支、(7)舍觉支。又译为「七觉分」。

七觉支
[阿含辞典(庄春江)]
satta bojjhaṅga:择法觉支(抉择诸法)、精进觉支(即「活力觉支」,专向一意的活力)、喜觉支(踊跃)、轻安觉支(即「宁静觉支」)、舍觉支(即「平静觉支」,又译为「护意觉」)、定觉支(即「三摩地」)、念觉支(专注清楚),另作「七菩提分、七菩提分法、七觉意、七觉分、七道品法」。

七觉支
[佛光大辞典]
梵语 saptabodhyavgāni。又称七等觉支、七遍觉支、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宝、七觉分、七觉意、七觉志、七觉支法、七觉意法,略称七觉。乃三十七道品中第六品之行法。觉,意谓菩提智慧;以七种法能助菩提智慧开展,故称觉支。七者即:(一)念觉支,心中明白,常念于禅定与智慧。(二)择法觉支,依智慧能选择真法,舍弃虚伪法。(三)精进觉支,精励于正法而不懈。(四)喜觉支,得正法而喜悦。(五)轻安觉支,又作猗觉支,指身心轻快安稳。(六)定觉支,入禅定而心不散乱。(七)舍觉支,心无偏颇,不执着而保持平衡。〔杂阿含经卷二十六、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六末〕 p125

五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一、肉眼,肉身所有之眼。二、天眼,色界天人所有之眼,人中修禅定可得之,不问远近内外昼夜,皆能得见。三、慧眼,谓二乘之人,照见真空无相之理之智慧。四、法眼,谓菩萨为度众生照见一切法门之智慧。五、佛眼,佛陀身中具备前四眼者。见智度论三十三,大乘义章二十本。此五眼中慧眼为空谛一切智。法眼为假谛道种智。佛眼为中谛一切种智。

五眼(梵pañca cakṣūṃṣi,巴pañca cakkhūni,藏spyen-lṅa)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照了诸法事理的五种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1)肉眼(māṃsa-cakṣus)︰指世间人类的眼根,能分明照见色境。
(2)天眼(divya-cakṣus)︰指天趣众生或由禅定境界而得的眼。远、广、微细事物皆得见。
(3)慧眼(prajña-cakṣus)︰指照见空理的智慧
(4)法眼(dharma-cakṣus)︰指审细了知差别诸法、洞观如幻缘起的慧力。
(5)佛眼(buddha-cakṣus)︰指究竟证知诸法真性的慧力。

肉眼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五眼之一。人间肉身之眼也。无量寿经下曰:「肉眼清彻靡不分了。」涅槃经曰:「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王建诗曰:「争将肉眼看云天。」

肉眼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ājsa-caksus,巴利语 mājsa-cakkhu。乃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色境。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肉眼清彻,靡不分了。」然肉眼有诸多障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载,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于远处者则否;照见眼前之景物时,即无法同时照见背后者;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者;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否。反之,佛菩萨以修行之功德,能照见一切诸法及其实相。〔大智度论卷三十九、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宗镜录卷五十五〕(参阅「五眼」1151) p2512

天眼
[佛光阿含藏]
天眼(dibba cakkhu)(巴),能如实照了欲、色二界之色处之能力。
天眼(dibba-cakkhu)(巴),五眼之一,为超越肉眼的清净眼。天眼有报得和修得之别。报得是与生俱来的,修得由后天修习而得。得天眼通达,能照了自地及下地六道之中,众生诸物之远近、粗细、内外、昼夜、死生等,悉皆无碍

天眼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天上人的眼,能够看得很远,为五眼之一。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如阿那律所得的天眼是

法眼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caksu,巴利语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大品般若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参阅「五眼」1151)

法眼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菩萨之眼,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妙有的道理,为五眼之一。

法眼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能够透彻观察因缘所生法 (现象) 之眼。

慧眼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jñā-caksus。指智慧之眼。为二乘所证之眼。为三眼之一,五眼之一。了知诸法平等、性空之智慧,故称慧眼。因其照见诸法真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二五‧三○五下):「为实相故求慧眼,得慧眼,不见众生,尽灭一异相;舍离诸着,不受一切法;智慧自内灭,是名慧眼。」〔维摩经卷中、六十华严经卷一、无量寿经卷下、思益经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十〕(参阅「三眼」616、「五眼」1151) p6044

佛眼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五眼之一,即佛陀之眼,能够见到一切法非空非有不可思议的道理。

佛眼
[阿含辞典(庄春江)]
即「佛陀之眼」,指「佛陀观察众生根性熟度与烦恼趋势的眼力」。

佛眼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uddha-caksus。指诸佛照破诸法实相,而慈心观众生之眼。系五眼之一。谓诸佛具有肉、天、慧、法四眼之用,乃至无事不见、无事不知、无事不闻,闻见互用,无所思惟,一切皆见。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法华文句卷四下(大三四‧六○上):「佛眼圆通,举胜兼劣;又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九中):「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大乘义章卷二十末、无量寿经钞卷六〕 p2721

觉了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觉悟了知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楞严经一曰:「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觉了
[佛光大辞典]
觉悟了知事理,指证悟佛道之真理。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七下):「我于尔时,观界安立,观世动时,观身动止,(中略)诸动无二,等无差别,我时觉了此群动性,来无所从,去无所至。」〔正法华经卷九、佛所行赞卷四、无量寿经卷下、楞严经卷一〕 p6793

无碍智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佛智之通达自在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涅槃经八曰:「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大集经一曰:「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无量寿经下曰:「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胜鬘宝窟上末曰:「无碍智者,于世谛法知之自在也。」

无碍智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自在无碍的智慧,即佛的智慧

等观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等观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平等观念一切事理

三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众生居住的三种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空无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谓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5 12:31 , Processed in 0.10539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