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光明遍照 于 2025-4-19 20:5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层用时约2小时)
四、什么是菩萨自利、什么是菩萨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提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着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受持信根(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即能够利益自己,也能够利益他人 菩萨行者如果只是为了利益自己,那这个自利其实是名不副实的,不究竟的,如果以利益他人为目的,这才是真正的自利,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菩萨摩诃萨为了利益他人,对于自己的身体、生命、财产都不会有悭贪吝啬之心,都能够舍掉,因心中无我、无我所,这样的行为才是自利
菩萨行者知道如果用声闻乘者发菩提心(听法所得智慧)、缘觉乘者发菩提心(由思惟所得智慧)的方法来教化众生, 众生因为发心不足,肯定不会接受,所以菩萨就先以天人、世间之乐来引导他们, 这样以善巧方法来教化众生是名利他,在利益众生的同时,也增上了自己菩萨行的修行,这也就是自利
菩萨在修行中如果不能做到自利利他,只求自己获得修行的利益,是名下品菩萨。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样的菩萨对佛法中宣说的种种修行解脱方法,即法财(即指佛法、教说等。盖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心生贪着之心, 不想让他人获得修行解脱的方法,殊不知正因为他的悭贪吝啬之心,与佛法中慈悲救渡众生的愿心相违背,所以他的这种心念行为也不能使自己获得利益 菩萨行者如果看着众生受苦恼而无动于衷,只顾自己安心的享受着快乐,这样的菩萨就不能利益他人
菩萨行者如果自己不实修布施、持戒、不多听闻佛的教导,但是却能教导他人要实修布施、持戒、要多听闻佛法,这样的行为是名利他,但是却不能自利
如果菩萨行者自己能够修行具足信、勤、念、定、慧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然后再转教给他人,是名菩萨自利利他
【词解】 【信根】 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之一。信为入理之根本,根者坚固不动之义;此系以信心坚固不动摇比喻草木之根。据释摩诃衍论卷一载,信有十义,即:澄净、决定、欢喜、无厌、随喜、尊重、随顺、赞叹、不坏、爱乐。根亦有十义,即:下转、隐密、出生、坚固、相续、出离、集成、茂叶、具足、高胜。p3720 FROM:【佛光大辞典】
【声闻菩提】 为三种菩提之一。菩提,指果上之智慧。声闻果之智慧为听法之结果,与缘觉、佛之智慧分别由思惟、无师自修而得者不同,称为声闻菩提。优婆塞戒经卷一“三种菩提品”(大二四·一○三八上):“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人不名为佛?(中略)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出生菩提心经)((参见:三菩提)631)p6499 FROM:【佛光大辞典】
【缘觉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财】 为“世财”之对称。即指佛法、教说等。盖精神之教法能滋润众生,为众生长养慧命之资粮,犹如世间之财宝,故喻称为法财。维摩经佛国品(大一四·五三七下):“法王法力超群生,常以法财施一切。”p3382 FROM:【佛光大辞典】
【五根】 (名数)有二种:(一)眼等之五根:一眼根,生眼识者。二耳根,生耳识者。三鼻根,生鼻识者。四舌根,生舌识者。五身根,生身识者。俱舍论一曰:“五根者,所谓眼耳鼻舌身根。”(二)信等之五根:一信根,信三宝四谛者。二精进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三念根,忆念正法者。四定根,使心止于一境而不散失者。五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为五根。见智度论十九、法界次第中之下,大乘义章四。俱舍论三曰:“于清净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势力伏诸烦恼,引圣道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若作后世,则能兼利。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学习解说】 善男子!利益有二种:一、现世获得利益,二、后世(未来世)获得利益 菩萨所作所行如果只是想着要在现世获得利益,那么这也是名不副实,是不究竟的 如果菩萨的所作所行是为了未来世能够获得利益而解脱,这样的心念行为则现在世和未来世都能获得利益,所以,菩萨的心量一定要广阔
善男子!乐有二种:一、世间之乐,二、出世间(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详见下面词解)之乐, 福德也是这样,有世间之福德和出世间之福德二种 菩萨行者如果能够具足上面所说的世间、出世间之乐以及世间、出世间福报,并以此来教化众生,这就是名为自利利他
【词解】
【出世间】 梵语 lokottara,巴利语 lokuttara。略称出世。超出世间之意;即出离有漏系缚之无漏解脱法。为“世间”之对称。又世间若指世俗之事,则出世间即指佛法;世间若表有漏(烦恼),则出世间即意谓解脱。亦即一切生死之法为世间,涅槃之法为出世间。于苦、集、灭、道四谛中,苦、集二谛为世间法;灭、道二谛为出世间法。又为解脱而修之四谛、六度等,皆称为出世间法。据华严五教章卷一之说,若以修道之阶位而言,初地、二地、三地称为世间行,以其仅仅断除烦恼之故;四地至七地称为出世间行,此四阶位之人既已了断烦恼,又断除“知障”;八地以上则断除“体障”或“治想”,称为出出世间行。另据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三载,外道、凡夫之智,称为世间智;声闻、缘觉之智,称为出世间智;诸佛、菩萨之智,称为出世间上上智。(大方等大集经卷十七、成唯识论卷九、往生论注卷上)((参见:世间)1524)p1554 FROM:【佛光大辞典】
五、如何做就能成就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惟。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心。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智慧。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只要具足一法,就能自利利他,那就是不放逸,即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
又有二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一、多听闻佛法,二、能正思惟佛法
又有三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一、怜悯众生,二、修行勤行精进不退转、三、时时能具足正念
又有四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那就是具足行住坐卧四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详见下面词解)
又有五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一、信根、二、持戒、三、多闻、四、布施、五、智慧
又有六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那就是: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又有七法能够成就自利利他:那就是破除七慢,即破除: 一慢,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 二过慢,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 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 四我慢,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 五增上慢,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 六卑慢,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 七邪慢,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
【词解】 【不放逸】 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瞋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谓由正勤等为先能修一切善法及防有漏,是故依此四法假立不放逸体。有漏法者,谓诸漏及漏处所境界。 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四威仪】 梵语 catur-vidha^ i^rya^-patha^h!,巴利语 catta^ro iriya^-patha^。指行(梵 gamana,巴同)、住(梵 stha^na,巴 t!ha^na)、坐(梵 nis!adya^,巴 nisajja^)、卧(梵 s/aya,s/ayana,巴 sayana)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关于四威仪之法规定制,于各经论及诸师多有戒制,兹就行、住、坐、卧四者而论: (一)行: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此外,于一定区域内反覆往返之行走,称经行,系于饮食之后所行,藉以资养身心。 (二)住: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住,于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此为如法而住。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地,为恶鬼之住处,故不宜居住。 (三)坐: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著地,则不得坐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此为如法而坐。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不得与女人连席而坐,于床上时,不得思念叹息世间事等。在佛教中,坐时必须陈敷坐具,通常皆用结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劳时,可伸展一脚,但不得舒展两脚。然于密教,尚有多种坐法之说。 (四)卧: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乃暂卧,卧时右胁而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此为如法而卧。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举出,仰卧为阿修罗之卧法、伏卧为饿鬼之卧法、左胁卧为贪欲人之卧法,三者应制止,仅准许右胁卧;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不在此限。又右胁卧受到认许,乃因佛陀入灭之际,系头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胁卧,故以此式为最上之卧法。上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项,则为“六作”。 此外,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载,于行、住、坐、卧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念念不舍,称为正定业。(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菩萨善戒经卷五、卷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二、十诵律卷四十五、五分律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之四、摩诃止观卷二之二、南海寄归传卷三)((参见:经行)5551)p1728 FROM:【佛光大辞典】
【六念】 一、念佛,念佛具足十号,有大慈大悲大光明,神通无量,能拔除众生之苦,我欲与佛一样; 二、念法,念如来所说之一切法,有大功德,乃无上妙药,我欲证之而施与众生; 三、念僧,念僧是如来弟子,得无漏法,具足戒定慧,为世间之福田,我也想修僧之行; 四、念戒,念戒行有大势力,能防一切之恶,我欲精进持戒; 五、念施,念布施有大功德,既能拔人之苦,且能去除自己之悭贪,我欲以布施普利众生; 六、念天,念诸天有自然之快乐,皆由往昔勤修十善之因,我亦欲勤修善业,以便善因得善果。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七慢】 (名数)一慢,于劣而谓己胜,于等而谓己等者。是于境虽称而以心高举,故名为慢也。二过慢,于等而谓己胜,于胜而谓己等者。三慢过慢,于他胜中,而谓己更胜者。四我慢,执有我有我所而使心高举者。五增上慢,未证得圣道而谓己证得者。六卑慢,于他多分胜中而谓己少分劣者。七邪慢,成就恶行,恃恶高举者。见俱舍论十九。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