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11-8 22:42 编辑 
 『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
 发行是道场,能办事故;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提心是道场,无错谬故;
 
 布施是道场,不望报故;
 
 持戒是道场,得愿具故;
 
 忍辱是道场,于诸众生心无碍故;
 
 精进是道场,不懈退故;
 
 禅定是道场,心调柔故;
 
 智慧是道场,现见诸法故;
 
 慈是道场,等众生故;
 
 悲是道场,忍疲苦故;
 
 喜是道场,悦乐法故;
 
 舍是道场,憎爱断故;
 
 神通是道场,成就六通故;
 
 解脱是道场,能背舍故;
 
 方便是道场,教化众生故;
 
 四摄是道场,摄众生故;
 
 多闻是道场,如闻行故;
 
 伏心是道场,正观诸法故;
 
 三十七品是道场,舍有为法故;
 
 谛是道场,不诳世间故;
 
 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
 
 众生是道场,知无我故;
 
 一切法是道场,知诸法空故;
 
 降魔是道场,不倾动故;
 
 三界是道场,无所趣故;
 
 师子吼是道场,无所畏故;
 
 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无诸过故;
 
 三明是道场,无余碍故;
 
 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成就一切智故。
 
 如是,善男子!
 
 菩萨若应诸波罗蜜教化众生,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
===========================================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关内容:
 
 一、[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
 
 先说戒律,戒律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所以,任何修行都一定要先守戒.
 如果没有以戒律为基础,修定就会出问题,就容易着魔.
 这是因为一般人的贪嗔痴,如果没有先透过戒律来消除.
 而直接学禅定,就容易因为错误知见(邪见)和贪嗔痴而陷入魔障,而召引外魔干扰或附体.
 所以,戒律非常重要.
 
 至于禅定,
 想修禅定,依照佛经来说,一定要寻求阿兰若处,就是真正的清净地,这样才能排除干扰和障碍.
 
 一般在家修行,因为世俗烦恼和干扰障碍很多,所以,世俗家中并不是真正的清净处.
 例如:食衣住行,吃喝玩乐,财色名食睡,男女,电视..,生活中充斥各种诱惑.
 又例如:工作,家庭,经济,儿女,病痛,灾难,各种争吵和烦恼.(出家则能减少掉大半,而且有正确的方法可排解)
 所以,在家修行大都没有修禅定的条件,而且大部分人连戒律都没做好,基础也不足.
 因此,如果急于修禅定,大都会陷入魔扰中,或着魔而变成外道或附佛外道.
 
 所以,一般来说,出家人才有修禅定的条件和基础.
 出家就必定要落实戒律,这样就俱足修禅定的基础.
 出家能舍除一切世俗烦恼欲求和干扰障碍,所以,出家后才容易达成阿兰若处(清净地)这个条件.
 而且,出家后由佛经中学习正确的观念和知见(这属于智慧),这样才能由正确的观念知见来学习正确的禅定.
 所以,刚刚说,出家才容易具备学习禅定的各种条件和基础.
 
 至于智慧,
 不同佛经中的观念和知见,就是各种不同次第的智慧.
 所以,智慧要由佛经中来获取,就是按照修行次第,逐渐深入广览群经.
 不过,这对一般世俗人来说,因为工作家庭等种种人生烦恼,所以往往无法按照次第实修,无法深入经藏.
 所以,如果能出家,在智慧的修持方面也是占很大优势的.
 
 综合以上说明,可以看出:
 
 相较下,在家修行则困难重重.
 如果不是像[维摩诘居士]这种真正菩萨示现的大居士.
 ([居士]一词是不能随便乱用的,末法大都乱用,请自查佛学辞典)
 一般的在家修行,大都变成只求往生净土,而不能在现世当下有更大的发心和进展.
 这也是一般祖师劝在家佛弟子至少要求往生净土的原因,因为在家修行确实障碍多,容易退转.
 
 所以,如果真想学佛成佛,就要落实戒定慧,而且最好能出家.
 这样基础和条件才容易俱足,修行效果才会倍增,才不会浪费太多时间.
 而且在求往生净土方面,福慧资粮也更充足,更容易达成.
 
 虽然如此,不过现在末法时期,部分可能有许多变质的情况
 所以,如果想出家,还是要慎选真正清净正信的佛门道场
 而一般在家弟子,如果能就近建立清净正信的共修道场
 那无疑也是末法对在家弟子的一大方便——[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
二、在家居士如何修行?
 
 一般人可能以为修行一定要抛家弃子或出家,或完全独处念佛诵经因为心态上狭隘了,不知道生活点滴都是修行,在于当下正念
 所以,对于家人,或生活,或工作,或同事,或其他众生,就会格格不入
 而总以为那些是障碍,不知道一切都是助缘
 
 其实大乘修行,连常见的外道或非人干扰或魔扰,或苦报或逆缘,一切都是成就我们的助缘
 只要心念思维一开阔,反而能增上修行次第
 若是心念心量一缩小封闭,那就可能成了小乘的发心了
 所以大小乘的差异就在于发心,在于心量开阔的不同,所以智慧不同
 因此,菩萨以慈悲智慧胜
 
 让我们想想,菩萨中示现出家的有几个呢
 一般熟悉的菩萨中大概只有[地藏菩萨]吧,
 其他[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维摩诘][弥勒](不是讲布袋和尚喔)....
 都是示现没有剃头的在家相
 这是因为菩萨是以普渡众生为发心
 
 除非您今生选择不结婚,或出家修行[小乘解脱道]
 不然,修行[大乘菩萨道]不一定要出家,而且应该以入世度化众生为修行
 (另外关于大乘出家,请参考后面补充说明)
 尤其您今天是个在家居士,
 就要做好身为人父人夫的责任(请参考[优婆塞戒经]和其他经典,以及后面补充说明)
 因此,只要调整好正确的发心,心量放宽,不要把家人和众生当作负担
 这样就能快乐的学佛,也才能真正落实[菩萨道]
 
 因为[菩萨行者]是以[四无量心]为根本,[四摄法]和[六度万行]为法门
 菩萨行者发起[大慈心][大悲心][大喜心][大舍心](大乘舍心是指不执着和不二,不是指舍离众生),因此对众生不离不弃
 然后以[四摄法]摄受众生(详见后面补充说明)
 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为修行
 而家人就是我们可以练习落实菩萨道的最小单位
 如果连自己的家人都无法劝化改善,那又怎能说是在修行呢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心念一宽,您就会有不同的视野,
 您就会看见光明的方向
 就会明白随处都能修行,随时都是在修行
 因为大乘修行侧重心法心要的当下落实,这才是真正的摄心——[问答]在家居士如何修行?如何在家人工作和修持间得到平衡圆满?
超越的方法有三种,就是戒定慧[戒]就是避免接触各种让我们起贪瞋痴的因缘,这样就能避免造恶
 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定力和智慧,所以先要戒除各种犯恶的机会
 [定]就是运用观照能力保持定力,不堕入凡夫思维习气当中
 通常的方式就是运用念佛持咒和心法观照来保持正观正念
 [慧]就是由佛经的义理和心法次第修持,逐渐让我们真心体会正智
 1.例如:以惭愧忏悔心的心法修持来说
 由心法修持的惭愧忏悔心,藉由感动的案例,运用[四正勤]增广
 然后思维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误,如果能真正发起,而逐渐深心明白惭愧忏悔心
 能真正将心比心,这样就会有谦卑心和感恩心,对众生就会有同情心同理心
 这样自然我们对于各种现象就不会起贪瞋痴
 2.又例如:以[实相觉照心]来说,
 对于法界实相的明白,就会深入不二心,就不会对各种事相起执着
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要自己透过[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来和佛菩萨光明相应,而降服忧虑和烦恼
 然后发起同体大悲的精神,透过自己实修体验,教导众生一起学佛脱离苦难
 这样实修才会懂得[惭愧]和[忏悔],才会懂得[谦卑]和[感恩]
 也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和[清净],真正体会[光明]和[自在]
以[戒]力来约束自己不要犯贪瞋痴,以[四正勤]断除恶念,增广善念以[定]力来让自己随时保持正观禅定清净自在
 以[慧]力来让自己随时思维正法觉照实相破除世俗虚妄
 这些都是要平常就要
 1. 遵守戒律,以增上戒力
 2. 定课实修,来增上定力
 3. 阅读思维佛经法义,来破除执着和迷惑,以增上智慧
 例如佛经上时常提到
 1.世俗虚妄,我们何必和众生一般见识,人生短短几十年,
 应该护念自己的心念才对,这样才能解脱轮回
 2.如果我们和众生执着争执结恶缘,这样不仅自己无法突破凡夫心
 更无法普渡众生,如何行菩萨道成佛呢?又如何解救亲人和众生呢?
 我们如果能经常思维这些道理,就能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凡夫的思维和执着
 所以,
 别人不做的事情,由自己来做,这就是[承担力],
 这样可以避免争执和结恶缘,这就是[包容力]
 由自己的刻苦耐劳,最后可以引发众生善心而和自己同事,这就是[摄受力]
 自己又可以借此机会实修学习佛法,在平凡中见真实,这就是[实践力]
 这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其实都是学习菩萨道的方法
 [真修行],就能藉由生活上平凡的事情,来圆满成就菩萨道——[实修案例]在家精进实修21天实例问答(上集:1-10天)
===========================================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