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3 20:18 编辑 
 【「复次、曼殊室利!彼药师琉璃光如来得菩提时,由本愿力,观诸有情,遇众病苦瘦挛、干消、黄热等病;或被厌魅、蛊毒所中;或复短命,或时横死;欲令是等病苦消除所求愿满」。
 (略说: 药师佛的本愿就是要让众生脱离种种病苦, 和鬼魅蛊毒, 或短命横死, 所以, 有情众生想要现世安乐富足, 都可以至诚念药师佛)
 
 「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那谟薄伽筏帝,裨杀社窭噜,薛琉璃钵剌婆喝囉闍也,怛陀揭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勃陀耶。怛姪阤:唵,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娑诃』」。尔时光中说此咒已,大地震动,放大光明,一切众生病苦皆除, 受安隐乐。
 (略说: 此段经文, 佛入三昧宣说药师咒, 药师咒很短, 容易学习诵念)
 
 「曼殊室利!若见男子、女人有病苦者,应当一心,为彼病人,常清净澡漱,或食、或药、或无虫水、咒一百八遍,与彼服食,所有病苦悉皆消灭。若有所求,志心念诵,皆得如是,无病延年;命终之后,生彼世界,得不退转,乃至菩提。是故曼殊室利!若有男子、女人,于彼药师琉璃光如来,至心殷重,恭敬供养者,常持此咒, 勿令废忘」。
 (略说: 这边是讲持念药师咒的好处, 持咒一百零八遍就能消灭一切病苦, 如果有所求, 至心持咒, 必能如愿, 无病的也能延年益寿, 命终往生琉璃净土, 不退转直至成佛, 所以, 有这么好的好处, 大家都应当好好持咒, 不要忘失)
 
 「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所有名号,闻已诵持。晨嚼齿木,澡漱清净,以诸香花,烧香、涂香,作众伎乐,供养形象。于此经典,若自书,若教人书,一心受持,听闻其义。于彼法师,应修供养:一切所有资身之具,悉皆施与,勿令乏少。如是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菩提」。
 (略说: 这边是教导我们应该好好受持药师佛名号, 并且造像供养, 抄经, 或, 教别人抄经, 一心是指至诚, 不是不能学其他佛法, 学佛可以有专持, 并且学习其他佛法法门来圆融圆满佛法的见解, 这点有空再另外说明, 回说经文, 对于法师要能供养满足, 不应该吝啬, 这样就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 愿望都能圆满, 直至成佛)————[初学白话略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
 
 学习上述佛经和善知识的解说,可以获知:
 
 1.因为药师佛的本愿,要让众生脱离种种病苦,和鬼魅蛊毒,或短命横死。众生想要现世安乐富足,都可以至诚念药师佛。
 
 2.佛陀宣说药师咒。
 
 3.演说持念药师咒的种种好处——持咒一百零八遍就能消灭一切病苦,如果有所求,至心持咒,必能如愿,无病的也能延年益寿,命终往生琉璃净土,不退转直至成佛。众生当好好持咒,不要忘失。
 
 4.教导众生应好好受持药师佛名号,并且造像供养,抄经,或教别人抄经。 对于法师要能供养满足,不应该吝啬,这样就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 愿望都能圆满,直至成佛。
 
 佛陀观众生诸苦
 给与种种方便——众生可通过一心持咒、诚念佛号、造像供养、抄经等等,帮助脱离诸苦。
 给与护念救度——众生因佛陀本愿之力而能获得现世安乐富足,愿望都能圆满,直至成佛。
 
 不禁又想到这样的画面
 
  
 
 
  
 一方的众生向佛陀求救度,护念,接引......
 一方的佛陀给与众生救度、护念、接引......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相应】【相印】相关内容
 
 一、佛菩萨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依靠
 
 我们都是佛菩萨的小孩,佛菩萨就是我们最忠实可靠的依靠!佛菩萨的真善当然才是最好依靠,世俗的黑暗和不确定性,根本不值得依靠!二、如何【相应】?
 
 这要靠发心,末学讲过,发心发愿就是最大的功德(这也是佛经上说的)和能量
 这就能让修行人不断增上,提升慈悲和智慧,逐渐恢复佛性
 所以让末学能不用依靠别人开导,而能自己不断增上的原因
 ~就是发心开导别人,帮助众生解除疑惑而成佛
 当您能发起这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
 就能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进阶心法]能发起大心,就能与佛菩萨的悲愿智慧相应结合,就能不断突破
维摩诘所说经~深心是菩萨净土, 深心是道场,增益功德故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
 
 [深心]并不难了解,
 真的就如字面上的[深],很容易了解,不过意义也很深远
 如果以[究竟]来说,这个[深心]当然就是指[不二],所以能不退,所以能相应一切法,因为知义知法知方便——「深信因果」的法性原理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心量只要宽大,自然就能和佛菩萨的神通功德相应因为发起大心才能恢复佛性
 众生佛性和佛菩萨的佛性完全相同,平等无差,功德圆满俱足——[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心量大就有功德,心量大,自然能与诸佛菩萨相印,功德不可思议心量小功德当然小,众生哀怨自然障碍 ——法门实修帖 403#
三、要真心【相印】,发愿【相印】
 
 信为功德母遇到困难,只要真心全意恳切的忆念佛菩萨,就会逐渐改善的
 不论您多么痛苦,只要全心投入,就像把身体投入大海那样的把身心投入法界光明
 一切的黑暗或痛苦与大海和法界相较下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当下您会逐渐体会到法界光明的力量,逐渐把黑暗和痛苦完全淹没
 内心会逐渐清凉,身体或人生的苦难也会逐渐消失的
 
 不论您多么郁闷或痛苦,只要尝试把身心交给佛菩萨,与法界光明相印
 您就能逐渐体会上面所说的境界
 您可能需要一天两天三天或七天十天一个月去熟悉投入
 只要用心投入,您会明白的
 您会发现佛菩萨一直都在,就在我们身旁,无所不在
 您将不在孤苦,真心融入,净土就在当下
 真心相印,就会发现,常乐我净——真心相印,就会发现
1. 发愿~愿与佛心相印(行法与心法~
 站着或坐着都行,闭起眼睛,面对灯光或太阳,
 放松全身,观想自己沐浴在佛光中,身心自在, (如果观想有困难,可想像自己躺在沙滩上)
 并真实发起无上大愿,愿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与佛心相印,
 何谓佛心,只要您能想到能感触的好心都可以,
 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欢喜心,谦和心,无染心,舍离心,无为心,圆觉心...
 在这期间如果流泪,这是善根发相,不用惊讶,这可以先修惭忏悔心,
 这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行,要先发露忏悔,
 不要害怕担心流泪的状况,只要您是精神上清醒的,不是堕入无限悔伤,就没有太大关系
 "发露忏悔"这是另一个行门,此处不详述)
 
 2. 发愿~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行法与心法~
 发愿自己愿意恢复自己佛性本有的清净慈悲光明,期望佛菩萨能加持帮助,
 观想自己佛性的光明和法界所有佛菩萨的佛光融合,最后光明逐渐扩大遍照一切众生,
 众生受到佛光普照,身心自然清净自在,解脱苦难与轮回,
 这方法熟练后就可以做简单的利益众生,例如观想生病的亲人身心光明,祈求佛力加持而逐渐改善)——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四、要做合格的菩萨行者
 
 「菩萨」就是觉悟的有情,并能开悟有情众生,救度众生离苦得乐
 「菩萨」必须是有感的,能感动、也能感动人的,主动发心的,有着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
 最被华人所信仰的代表就是「寻声救苦」、「倒驾慈航」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从世俗对「观世音菩萨」称号的加冕上,就能看出世人对「观世音菩萨」的信任、感恩和崇敬
 「倒驾慈航」的意思是,「观世音菩萨」实际上已经成佛,佛号:「正法明如来」(请详见《大悲心陀罗尼经》)
 为了慈悲众生、普渡众生,所以,由佛的果位又示现菩萨相,来救渡众生,这样称为「倒驾慈航」
 
 菩萨是大乘佛法修行上的果位称呼,如果凡夫(位)众生也能发起大乘心、行菩萨道,那也可以称为初学、或初发心的菩萨行者
 大乘和小乘的差别,就在于修行者所俱备的心量,菩萨道行者必须能苦众生苦、能解众生难(苦难和疑难)
 也就是,我们的观念、心态、发心、愿望和行为,才是决定我们是大乘或小乘行者的真正因素
 如果没有真正的信(信心信念)愿(自度度人的愿心)行(真正落实),那么,世俗的证件或称号只是假象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如果从「不二」、「中道」来看,一切都是清净无染无差别的
 所以,佛以「首楞严三昧力」十方无量化身,
 以「如来」的果位「倒驾慈航」成为「菩萨」来救度众生(或示现成佛,或32相普入众生界)
 详细情况可参阅:首楞严三昧经、密严经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就算自己曾有发心发愿,但是,如果没有真实行,那也是不合格的菩萨行者——「觉有情」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