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7-7 09:02 编辑 
 
 【尔时世尊复告龙王言:“若有菩萨依此善业,于修道时,
 能离杀害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长寿无夭,不为一切怨贼损害。
 离不与取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最胜无比,悉能备集诸佛法藏。
 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
 离虚诳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离众毁谤,摄持正法,如其誓愿,所作必果。
 离离间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眷属和睦,同一志乐,恒无乖诤。
 离粗恶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众会,欢喜归依,言皆信受,无违拒者。
 离无义语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言不虚设,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断诸疑惑。
 离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一切所有,悉以慧舍,信解坚固,具大威力。
 离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速自成就无碍心智,诸根严好,见皆敬爱。
 离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恒生正见敬信之家,见佛、闻法、供养众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是为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
 
 “大士修菩萨道时,行十善业,以施庄严,所获大利如是”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归纳学习重点:
 
 一、能够获得上述大利益,是因为行十善业而布施的缘故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布施】的专题,可以参阅:
 透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布施】相关内容
 
 二、菩萨行者,修菩萨道——行十善业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菩萨行者】的专题,可以参阅:
 透过《维摩诘所说经》中“如何在娑婆世界行菩萨道无过失,而能往生净土?”,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菩萨行者】相关内容
 ==================================================
 
 这一日,和善友交流学习佛法、修行佛法的心得
 友人虽然学习思维佛经,但她却认为自己“不信”
 末学与她辩论了几个小时,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方面,末学有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的还不够多、不够深、不够精的感受
 一方面,末学体会到,众生性无量,每一个人观念、心念的形成都有相应的原因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众生性】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众生性】呢?
 
 一般来说,众生性就是凡夫性,就是指一般众生的习性和其中原理(也就是性的养成和演化或特质和表现)如果由贪瞋痴慢疑等恶性或慈悲善良等善性来区分,分布六道中的不同众生也有不同众生性
 人有人性,天人有天性,阿修罗有修罗性,畜生有畜生性....——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二、了知【众生性】的作用
 
 明白了「法性」和「众生性」,因此能明白一切相和众生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能明白六道轮回的原理和现象也更能随顺众生的特质和习气而给予不同的方便教导,引领众生学习佛法,普渡众生,解脱轮回
 
三、了知【众生性】的方法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觉有情」
经常,在我们周遭透过亲友或同事的任何表情或举动,我们都能感受到他们的心念和情绪
 又或者路上看到狗,我们也能知道这只狗凶不凶
 又或者,如果别人对我们不友善,我们也能马上感受到
 又或者,看到旁人苦着脸,我们也能知道对方很沮丧很痛苦
 
 其实心念的感受就是这么容易
 一切众生都能很轻易的感受到周遭其他众生的善意或恶意,开心或懊恼等种种情绪
 只是一般人太在乎自己太自我主义,所以忽略了旁人的感受,不懂良性互动
 因此,身为佛法的实修者更应该时常反观自照检讨自己
 好好想我们平常生活中,是否以不好的心念或表情或举动,对待了周遭的亲友同事和一切众生
 
 如果我们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们,我们也不应该那样对待他们
 如果我们是个修行人,那更应该随时反问自己的心念和行为,是否真正广结善缘,还是缔结恶缘而不自知
 
 佛法就是心法,而心法就是像上面这样的心念法门
 虽然许多人自称佛弟子,但是您真正学佛了吗?
 您懂心法吗?您知道您的起心动念吗?您扩展您的心量了吗?
 您能转化自己的凡夫心念契入佛法的清净光明氛围吗?并进而引导周遭的人融入光明吗?——「佛门菩萨心法」:知众生心,知众生性
四、【众生性】不同,教法的次第也不同
 
 比如,针对[苦行]:
 
 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比如针对[无我]:
 
 如果是因为自己身心上的问题,例如被病痛所苦,而以[无我]为号,希望空掉我而舍掉病苦从次第上来说,这也是可行的,这是属于[凡夫]入[小乘]的阶段,对初学者来说是可以的
 
 不过,如果原本的称号是大乘的[蓮心],以佛性本心为号,发露种种善性和菩萨性
 却因为自己凡夫病苦而堕入凡夫心性,想以[无我]来舍苦
 这反而就是从大乘本心堕入为凡夫心(执着病苦)或小乘心(以小乘无我来舍苦)
 
 但是,如果是为了普渡众生而入众生界,而发起广大无我心,这却又是属于大乘心
 当然又与上数几种情况不同了
 
 所以,无我两字,根据众生次第与心量不同,情况与结果也会有所不同——以[法性]和[众生性]来看[无我]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