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4 14:51 编辑
(8楼 用时,约2小时50分钟)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学习解说】 再者,阿难! 从色界之最顶边际之中,其中又可分为两种 - 回心大阿罗汉、不回心钝阿罗汉 如果将这个能舍的心给舍掉,此时发出光明开显智慧,智慧之光妙圆通达,九十八使烦恼尽,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便出尘界,成就阿罗汉,入菩萨乘,那么,这一种的称之为回心大阿罗汉。
【回心机 】 (术语)对于直入之机而言,初奉方便假门之法,后回心归入真实一乘法门之机类也。 FROM:【佛学大辞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学习解说】 因为厌患这个色身如同牢狱,不得自在,故心欲出离,于是舍色想而观想虚空无边,与空无边相应, 此为无色界的第一天,这个就称为空处(=空无边处)。
空处 [佛光阿含藏 即空无边处(ākāsānañcāyatana)(巴)之略称,为无色界之第一天,行人厌患色笼如牢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
【空处定 】 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FROM:【三藏法数】
【空处天定 】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FROM:【三藏法数】
【空处定 】 (术语)Aka%s/a%nanta%yatanadhya%na,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与定心无边之虚空相应,故曰空处定。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学习解说】 这个时侯,这个色身的障碍已销,已经空掉了,虽然于外是没有障碍的,但也并没有完全真正灭除;因为于内,这个种子还留存在阿赖耶识中,末那识(第七识)还会向内缘阿赖耶识(末那识恒常地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那种作用是微细地等待现行,于是舍虚空而观想识无边,与识无边相应,此为无色界的第二天,这个就称为识处(=识无边处)。
识无边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viññāṇañcāyatana,另译作「识处、识处定、无边识处、无量识处、无色识处、无量识入处、无量识入处界、一切识入处」,超空无边处,以无边之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识无边处天 】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FROM:【佛学大辞典】
【识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FROM:【三藏法数】
【末那识 】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学习解说】 色身的质碍已经空掉了,但因为厌弃这个识心,于是舍缘识而观想无所有,与无所有相应, 此时,识心(八识之心王)也都灭了,十方世界一切寂然,所有诸想皆不起,也不见心相, 此为无色界的第三天,这个就称为无所有处。
【识心 】 (术语)六识或八识之心王也。楞严经一曰:「一切世间十种众生,同将识心居住身内。」 FROM:【佛学大辞典】
八识心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无所有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无所有处定 】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FROM:【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定 】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学习解说】 前面虽已得无所有定,但之后却厌弃而舍无所有处,于是将有想和无想全都舍掉,观于非有非无,与非有非无相应,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 有想 , 舍掉后称为--> 非想) (无所有处 - 无想 , 舍掉后称为--> 非非想) 此为无色界的第四天,这个就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另译为「无有思想、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世俗定之最深者,入此定时已无「粗想」,所以称「非想」,但还有「微细想」,但此「微细想」已没有想的功能,所以称「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虽还是油,但没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样。(同义词「有想.无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 】 (术语)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楞严经曰:「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FROM:【佛学大辞典】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数】
【非想非非想处定 】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FROM:【佛学次第统编】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学习解说】 这类的众生虽然极其所能地去穷尽这个空的方向与目标,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明白真正的空,从五不还天中,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明白,也不是真的有智慧,那么,这一种的称之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学习解说】 若是从无想天或其它的外道天,穷尽于空的方向和目标,却不知道要回到佛法的菩提道上,那么,就会落入不断地生死轮回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学习解说】 阿难! 以上种种诸天以及各各天人,他们跟凡夫众生没有什么两样,造作业力也都是要受报还报的,还是要入生死轮回的, 这些天的各各天王,其实是菩萨的化身,来到这里是修持正定三摩提的,如此修行渐次增进,以此来回向圣者所修行路,也就是趣向佛果。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学习解说】 阿难! 此四空天(即四无色处 -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身心灭尽,定性现前, 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到了这里,已是天界的最高处了,称之为无色界。
无色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超越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感官之欲的渴爱、没有物质的渴爱,但还有精神的渴爱的有情众生所处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类,包含天道的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作「无色有」,即「无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质之欲,但还有精神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图说)。
【四空处 】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四空定 】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麤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四空定 】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处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色界的一切都没有形色,叫做空处,因共有四处的分别,所以又叫做四空处,或四无色处。
空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无色界总无形色,故谓为空处。此有四处之别,曰四空处,又名四无色处。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学习解说】 以上种种,皆是不明了妙觉明心,众生本来就光明圆满的心性,但是,由于真心当初的一念妄动,由妄动中生起虚妄的东西,从无到有,逐渐地,而妄有三界,中间随着妄想创造了七趣而沈溺其中,众生各从其类而生死轮回流转。
补特伽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唯识述记二本曰:「补特伽罗,数取趣也。」玄应音义一曰:「福伽罗,经论中或作富伽罗,或作富特伽耶。旧译云人。应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慧苑音义上曰:「补伽罗,正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造集不息,数数取苦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