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7-25 19:32 编辑 
 在《楞严经》第四卷中,佛陀对阿难说: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如摩登伽宿为淫女,由神咒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罗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薰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解说:
 
 “你虽然经历了尘劫的时间,能够记忆和持诵如来的秘密妙严经典,却不如用一日功夫勤修无漏(清净没有烦恼的意思)法门,可以远离世间憎、爱两种苦;即如摩登伽女,以前是淫女,因为楞严咒的威神力,消灭其爱欲妄念,现在我法中,号性比丘尼,和罗睺罗(佛之子)母,耶输陀罗(佛出家前的妻子)一样,都是觉悟宿世的因缘,进而知道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能够在一念之间,薰修无漏善业,能够超越生死的缠缚,或者蒙佛的授记。为何你还在自己欺骗自己,停留在观看和听闻之上呢?”
 
 佛世尊大慈大悲,将出离苦海,获得解脱的方法,告诉我们
 这样的珍宝,这样的机缘,要珍惜啊!要感恩啊!要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做啊!
 
 什么是历世生死的原因?皆因一念贪爱,而成为永世的痛苦
 反观世俗中,父母之爱,夫妻之爱,朋友之爱,爱宠物,爱财物...种种爱欲
 表面上看这些所谓的爱,好像是幸福的,是甜蜜的,是正常的,其实有了爱,便有了苦
 
 清净光明净土中有一篇佛经故事 恩爱别离 何有乐哉?
 
 竹膊婆罗门立刻前往祇洹精舍,到世尊处,与众人共相问讯后,坐在一旁。此时,婆罗门禀白世尊:“我代摩利夫人顶礼世尊,问讯如来法体安康,请问起居轻安、便利否?度化冥顽之众生,无劳心否?”接着又说:“目前,舍卫城内普遍传言:‘沙门瞿昙作如是教化:恩爱别离、怨憎合会,此皆快乐!’请问世尊确实有此言教吗?”
 
 世尊告诉竹膊婆罗门:“在舍卫城内,有一长者丧失一子,因过度思念爱子而狂惑失心,东奔西走,见人便问:‘有谁见到我的孩子?’所以,婆罗门!恩爱别离苦、怨憎会苦,都是毫无欢乐可言。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老母遭逢无常,亦是狂惑恍惚,不识东西;又有一老父遭逢无常;亦有兄弟姊妹皆遭逢无常。面对在世亲人示现无常,都因此而恍惚发狂,不识东西。”
 
 “婆罗门!昔日,此舍卫城中有一男子,迎娶一位容貌端正无双的新妇。但婚配不久,生活陷入贫穷。新妇双亲见男子家逢困境,    打算将女儿强行带回,改嫁他人。男子得知此消息后,便衣里藏刀,迳至妇人家,问道:‘我妻现在何处?’其母答言:‘她在墙外纺纱织布。’男子走到妻子身旁,问妻子:‘你双亲想将你改嫁他人吗?’妻子回答:‘确实是如此,但是我不乐于听到此话。’于是,男子拔出利剑刺杀妇人后,再取剑刺己腹,说道:‘我俩同归于尽!’婆罗门!从这事实可知,恩爱别离、怨憎会苦,皆是忧愁,苦不堪言。”
 
 竹膊婆罗门禀白:“如是,世尊!此诸忧恼,实是痛苦,毫无快乐!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曾经育有一子,亦是舍我而逝。我昼夜追忆爱子,不离心怀。由于日夜思子,心意狂惑而东奔西走,逢人便问:‘有谁看见我儿?’沙门瞿昙!诚如您今日所说,苦实无乐!我因国事繁多,就此辞别。”佛说:“现在正是时候。”竹膊婆罗门即从坐起,绕佛三匝后离去,回到摩利夫人处所,将世尊所有言说一一禀白夫人。
 
 不久,摩利夫人觐见波斯匿王,说道:“大王!我想问一些问题,请您回答可以吗?大王!您想念琉璃王子吗?”王答:“非常想念!爱愍之心,念念不离。”又问:“如果王子遭逢迁变,大王!您会忧愁吗?”“当然会!”夫人言:“大王您应当要知道,与恩爱的人别离,都会心生忧愁的。还有大王!您爱伊罗王子吗?”王答:“我甚爱之。”再问:“大王!若伊罗王子遭逢迁变,您会忧伤吗?”“我极愁忧!”夫人说:“由此即知,恩爱别离,无有欢乐。大王!您爱萨罗陀夫人吗?”王答:“我甚爱彼。”夫人说:“若萨罗陀夫人遭逢不幸,大王您会为此悲忧吗?”“我会愁忧!”夫人说:“大王当知,恩爱别离,此皆是苦。”夫人问:“大王!您爱念我吗?”王言:“你是本王所爱。”夫人言:“若我遭逢不幸,大王您会愁忧吗?”王言:“若夫人身有变易,我会心生愁忧!”“大王!由此便知,恩爱别离、怨憎合会,实无欢乐!”
 
 夫人又问:“大王!您将迦尸、拘萨罗人民放在心上吗?”王言:“我很爱迦尸、拘萨罗人民。”“若迦尸、拘萨罗人民遭逢无常变易,大王您为民愁忧吗?”王言:“若迦尸、拘萨罗人民有所变易,我命尚且不存,更何况心生愁忧呢?因为我是依靠迦尸、拘萨罗国人民之力,才得以生存。我若知道性命尚且不保,怎么能不生愁忧呢?”夫人言:“由此可知,恩爱别离,此皆为苦,无有欢乐。”
 
 国王便面向世尊所在的方向,右膝着地,叉手合掌说道:“甚奇!甚妙!我已明白世尊所教化的真理。若是沙门瞿昙亲至宫中说法,夫人得与共相言论。”国王再告诉夫人:“自今以后,我当更为相信你,所著服饰与我无异,受人敬重与我相当。”
 
 世尊听说了摩利夫人与波斯匿王的论述,告诉诸比丘:“摩利夫人聪明绝顶,若是波斯匿王问我,我亦以相同义理开示国王,如同夫人所说,没有什么不同。”世尊又告诉比丘们:“我在家弟子中,第一得证优婆斯(指受持五戒的女众居士,又译优婆夷),笃信牢固者,即是摩利夫人。”
 
 当时,比丘们听闻世尊所说,个个法喜充满,信受奉行。
 
 在后面的《省思》中这样写到:
 佛陀、摩利夫人皆用譬喻阐释世间不变的真理——苦谛,使见闻者信受佛法。人生在世,皆会面临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阴炽盛苦等八苦交煎的逼迫。为此,佛陀宣扬“四圣谛——苦、集、灭、道”之真理,令众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具足正见,信受奉行之,不再起惑、造业、受苦,从因上勤修戒定慧,必能得自在解脱。
 
 可见,想要获得解脱自在,想要脱离轮回苦海,就要正观爱欲,正观贪嗔痴,正观自己的种种妄念
 
 【真正的实修者面对人生的各种情境,都会用佛法不断的提醒自己
 用佛经上讲的种种正观去转化自己凡夫的知见和妄念】——[略说]念头的执着和造业,以及修行转念
 
 那么,为什么会有爱欲呢?
 
 【众生妄想执着分别, 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 知见错误,所以有[喜怒哀乐][爱欲][恐惧][害怕],所以轮回
 
 那么,分别心又是从何而来呢?
 
 【分别心是来自于无明愚痴
 对于法界(宇宙)真相不明白不透彻,有执着妄想欲望,这时候就会有分别心
 所以分别心是来自于根本无明,是来自于愚痴,是来自于妄想欲望执着】——[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这里要注意:
 
 【一般人以为学佛不能分别,却不知道分别是有区别的
 佛法(佛经)上称能够分辨真相的分别叫做善分别(善择观),成就的就是分别智,妙观察智
 所以学佛不是变成呆子,分别两字要看是凡夫的妄想分别,还是菩萨的善分别智慧】——[问题解析]什么是分别心?吃素不吃肉是分别心吗?
 
 【佛法讲不要分别执着,这是指放下世俗执着,让心清净而不是教您不要分辨正邪去干坏事,不然佛陀怎么还要规定戒律呢?就像好人心中没有妄想杂念,所以不会做坏事,又能明辨是非善恶,这才是真正不执着而坏人总是想着坏勾当,这才是真正的分别执着一般人总是弄不清楚这些逻辑,更不用谈[甚深智慧]的[不二法门]了】—— 一切法都是佛法?分辨正邪也是分别心吗?分辨正邪而不取正邪
 
 佛弟子应该怎样去做呢?
 
 【佛陀教导佛弟子
 
 1。培养慈悲心,行善布施,让欲望升华,逐渐放下对世俗的贪着和执着
 2。守持戒律,远离恶行,避免被贪嗔痴恶业一再腐蚀,这样心念才能逐渐清净
 3。忍辱,能忍才能避免一再造恶,才能避免恶念恶行滚雪球般的变大
 4。常行精进,透过实修实做,逐渐消除习气,产生定力
 因为世俗的诱惑实在很多很大,所以要更多的实修功课来帮助自己不退转
 5。要远离世俗纷扰处(尤其网路诤讼处),寻求寂静处(阿兰若处),以利禅定的修持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世俗的引诱和干扰非常严重
 透过日常生活和电视报纸杂志网路等媒体,就算佛弟子也难以抵挡诱惑和干扰
 6。深入经藏,逐渐明白甚深实相,以出世间智慧破除世俗烦恼和疑惑
 智慧是破除一切障碍的根本,所以实修者应逐渐深入甚深智慧
 
 实修者对于以上六项重点都要一一检验和落实
 这样逐渐落实六度才能有利修行,避免被世俗欲望所吞蚀,解脱生死轮回才能逐渐有把握
 
 再者,对于四宏愿要能真实面对,好好落实,不要变成有口无心的口号
 
 实修就要做好抉择,然后好好落实,这样才能逐渐看到成果
 若是心口不一盲修瞎练或一曝十寒,那只是自欺欺人浪费时间
 
 最后,请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最后的一道保障和宝藏】—— 爱欲是一切轮回的根源
 
 【1.  发起大心普渡众生,而且有实际的行动
 例如,深入经藏苦读研究和解义,或者开办读经班领众读经,
 
 或者网路上宣扬经教,这样以身作则,把精力都用在了解佛法和宣扬佛法上,如果您这么忙,为法忘躯,随时需要为众生解除疑惑,
 就会随时处于正知正见和正念当中,就不会堕入情欲
 
 
 2.  深入实相,认清现实 多看看世间案例,多看看男女相处的真实丑陋面, 当您了解的越透彻,您就会越来越有智慧,您就不会迷惑于那些肤浅的情感和美貌,例如,(以下男女都如此,仅以一方为例)
 如果您知道美女卸妆后的模样,您就不会再迷恋美女表面的假相;
 如果您知道美女的淫乱模样,您也不会再迷恋表相的清纯;
 如果您知道美女言之无物,智慧浅薄,或个性俗气,您就会大倒胃口;
 如果知道男女在一起后或结婚后的种种真实模样,例如,吵架,坏习惯,拗脾气...,您就不会活在幻想中
 如果您知道众生都是如此,大都无法解脱而沉沦生死轮回,您就能逐渐放下情欲的执着,
 而且确实是如此,连许多佛弟子都是如此刚强难化,随时显露贪嗔痴相,
 这时候您的幻想和妄想就会破灭了,您就会逐渐明白真实的状态
 所以佛陀还是太子的时候,看到四个城门的人生真相,就能放弃皇宫的奢华和美梦了
 人喜欢造梦,电影电视爱情小说,写的演的都是满足人们无法达成的美梦
 不过,总有一天要梦醒的,要面对现实的,真相是残酷的,
 早点醒来,才不会浪费时间活在虚幻中,就像吸毒的人整天浑浑噩噩
 
 3.  练习禅定
 这世间不仅生死无常,美貌财富无常,感情也是无常,情绪也是无常,身体更是无常,种种无常带来的就是身心的痛苦,众生最难抵挡各种痛苦,
 当逐渐体会这些无常带来的痛苦,您就会明白学习禅定的好处和必要性,
 因为任何次第的禅定至少能保持身心一定的安乐而放下对世俗的执着,
 所以,多念佛持咒修学禅定观修,就能免除痛苦,就能逐渐放下情欲的执着.
 因为情欲必定会带来痛苦,痛苦则是执着所产生的,
 学习禅定暂得轻安,就能放下情欲的执着,就能免除痛苦,
 所以禅定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所必备的
 
 
 4.  遵守戒律戒律是最后一道防线,也是最前面一道防线
 让佛弟子免于沉沦
 
 
 5.  妄心也是虚妄 那些只是过去世的感觉,残存的念头如果能正视虚妄,就能破除虚妄的心相和魔扰】——[问答]如何能破除虚妄的情执之心?就像吸毒的毒瘾,或恐怖的感觉
 情欲只是一种编织虚妄的念头
 就像肉体也是虚妄
 就像生生世世的肉身早已消逝,不知所踪
 
 
 深深忏悔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师兄们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