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4-5-25 16:21 编辑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失菩提心]。何谓为四。
 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
 无疑悔处,令他疑悔。
 (附注:本来佛弟子没有疑问的地方,却讲出各种谬论让大家对佛法产生怀疑)
 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
 (附注:这就是毁谤大乘行者)
 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附注:与人相处总是怀着虚假的心,事情都是别有目的,为了某种利益)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失菩提心]。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何谓为四。
 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
 (附注:对于众生的慧命和因缘,能以正法方便善巧诱导众生学习增上正法,不妄语不戏笑 )
 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
 (附注:[直心]请参阅http://www.ksetra.top/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256)
 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
 (附注: 能像尊敬佛一样的尊敬大乘菩萨行者,并且宣扬大乘菩萨行者的威名,如此尊敬大乘)
 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附注:学习大乘法,不喜小乘法,也劝化众生追求大乘无上菩提,不求小乘涅槃)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世世不失菩提之心。乃至道场自然现前]。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灭不增长]。何谓为四。
 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
 (附注:以傲慢心读诵修学世论经典外道书)
 贪利养心诣诸[檀越]。
 (附注: [檀越]就是施主,怀着贪求利养的心去接触信徒施主)
 增毁菩萨。
 (附注:毁谤大乘菩萨行者)
 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附注:这点很重要,下段佛陀有说明正确心态)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灭不增长]。
 (附注:
 【路迦耶底迦】
 (流派)Loka%yatika,又作路柯耶胝柯,路伽耶,路伽耶陀。译作顺世。
 四卷楞伽经谓之恶论,七卷楞伽经谓之世论。外道之名。随顺世间之凡情,计执是常是有等者。
 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
 嘉祥法华义疏十曰:「路伽耶陀者,旧云是恶解义。
 (中略)注经云:路伽耶陀者,如此方礼仪名教儒墨之流也。
 (中略)又言:路伽耶陀,翻为世间行。 」
 慧琳音义十五曰:「路伽耶经,梵语,此名恶论义,正梵音云路伽耶底伽。此则顺世外道,随顺世间凡情所说,执计之法是常是有等。 」
 法华玄赞九曰:「路伽耶陀者,先云恶答对人,正言路伽也底迦,云顺世外道。」
 真谛译天亲摄论释二曰:「路柯耶胝柯说,世间一切因,唯有宿作。」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 [所生善法增长不失]。何谓为四。
 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
 (附注:远离外道知见,不求外道典籍,学习正信佛陀经典大乘六波罗蜜菩萨法门,心不骄傲谦和卑下)
 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
 (附注:如法知量知足接受信徒供养,远离种种邪知邪见,安住佛法正道)
 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
 (附注:不论真假,都不宣扬别人的罪过和短处)
 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附注:这点很重要,佛陀在此教导了正确的观念)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所生善法增长不失]。】
 
 ==================================================================
 
 通过学习上述佛经内容,可以获知行菩萨道,四种
 
 [退失]菩提心的情况——“欺诳师长,已受经法,而不恭敬。无疑悔处,令他疑悔。求大乘者诃骂诽谤广其恶名。以谄曲心与人从事。”
 
 [不退]菩提心的方法——“失命因缘不以妄语何况戏笑。常以[直心]与人从事离诸谄曲。于诸菩萨生世尊想。能于四方称扬其名。自不爱乐诸小乘法。所化众生皆悉令住无上菩提。”
 
 [减损]善法的情况——“以憍慢心读诵修学[路伽耶]经。贪利养心诣诸[檀越]。增毁菩萨。所未闻经违逆不信。”
 
 [增长]善法的方法——“舍离邪法求正经典[六波罗蜜]菩萨法藏。心无憍慢于诸众生谦卑下下。如法得施知量知足。离诸邪命安住圣种。不出他人罪过虚实不求人短。若于诸法心不通达作如是念。佛法无量随众所乐而为演说。唯佛所知非我所解。以佛为证不生违逆。”
 
 由此,结合清净光明专辑学习关于相关内容
 
 一、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心】:梵语 bodhi-citta。全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作无上正真道意、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无上心、道心、道意、道念、觉意。即求无上菩提之心。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大乘菩萨最初必须发起大心,称为发菩提心、发心、发意;而最初之发心,称初发心、新发意。求往生净土者,亦须发菩提心。无量寿经卷下谓,三辈往生之人皆应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之体性,大日经卷一住心品谓,如实知自心,即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净心为菩提心。
 菩提心依种种缘而发,据菩萨地持经卷一载,发菩提心有四种缘,以如是四种缘为增上缘,欣乐佛之大智而发心,即:(一)见闻诸佛菩萨之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但自见法灭之相,故护持正法。(四)不见法灭之相,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扰,而难得发心。另发菩提心经论卷上发心品载有四缘:(一)思惟诸佛,(二)观身之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之果。无量寿经宗要以“四弘誓愿”作菩提心,且将之分为随事发心(由具体之事项而发)与顺理发心(由普通之真理而发)二种。大乘义章卷九对发心立三种之别:(一)相发心,见生死与涅槃之相,遂厌生死,发心求涅槃。(二)息相发心,知生死之本性寂灭,与涅槃无异;离差别相,始起平等之心。(三)真发心,知菩提之本性为自心,菩提即心、心即菩提,而归于自己之本心。摩诃止观卷一上谓,藏教、通教、别教,乃至圆教之菩萨各因推量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之四谛理而发心,故称推理发心。大乘起信论则说信成就发心、解行发心、证发心等三种发心,于信成就发心所起之直心、深心、大悲心等三心,亦作三种发心。密宗主张,发心为阿字五转之一,复基于“菩提心论”行愿、胜义、三摩地等三种菩提心,而说四种发心:(一)信心,指对于求无上菩提毫无疑惑之心。以其为万行之基础,故又称白净信心。(二)大悲心,发白净信心后更立四弘誓愿。亦作行愿心、行愿菩提心。(三)胜义心,于诸教中选择殊胜之真实。亦作深般若心、胜义菩提心。(四)大菩提心,决定舍劣择胜之际,十方诸佛即现眼前证知,诸魔见此则退怯不前。亦作三摩地菩提心。以上四心虽一度区分,但本为一体,以至佛果间无须臾或离,此是为自行化他、世间出世间修诸尊之三密所得者,故称有相菩提心;然以本来有相即无相,如虚空离一切相,故与无相菩提心相契。
 于日本净土宗,源空著选择本愿念佛集,以为菩提心是杂行,而加以废斥。基于此理,净土宗镇西派区分为圣道门与净土门之菩提心,且谓菩提心为总安心、三心为别安心,而主张不应排斥发菩提心。另外,净土宗西山派区分为行门与观门之菩提心,主张废前者,后者即是“三心”。净土真宗则分为自力菩提心与他力菩提心,其中佛以本愿誓与众生信乐,即真实之信心为愿作佛心(愿成佛之自利之心)、度众生心(济度一切众生之利他之心),故称他力菩提心、净土大菩提心。(大品般若经卷九、旧华严经卷九、优婆塞戒经卷一、金刚顶莲华部心念诵仪轨、大日经疏卷一、卷十四、摩诃止观卷一下)p5200FROM:【佛光大辞典】
 
 综上,菩提心是求真道之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本有之自性清净心。
 
 二、为何要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当得速成无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佛光大辞典】”
 
 
 【是时,梵志复白大王:‘
 是道清净,应当一心具足愿求。
 是道无浊,心清净故。
 是道正直,无谄曲故。
 是道鲜白,离烦恼故。
 是道广大,无障阂故。
 是道含受,多思惟故。
 是道无畏,不行诸恶故。
 是道大富,行檀波罗蜜故。
 是道清净,行尸罗波罗蜜故。
 是道无我,行羼提波罗蜜故。
 是道不住,行毗梨耶波罗蜜故。
 是道不乱,行禅波罗蜜故。
 是道善择,行般若波罗蜜故。
 是道乃是真实智慧之所至处,行大慈故。
 是道不退,行大悲故。
 是道欢喜,行大喜故。
 是道坚牢,行大舍故。
 是道无刺棘,常远离欲恚恼觉故。
 是道安隐,心无障阂故。
 是道无贼,分别色、声、香、味、触故。
 是道坏魔,善分别阴、入、界故。
 是道离魔,断诸结故。
 是道妙胜,离声闻、缘觉所思惟故。
 是道遍满,一切诸佛所受持故。
 是道珍宝,一切智慧故。
 是道明净,智慧光明无障阂故。
 是道善说,为善知识之所护故。
 是道平等,断爱憎故。
 是道无尘,离恚秽忿怒故。
 是道善趣,离一切不善故。
 大王!是道如是,能到安乐之处乃至涅槃,是故应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出自[大悲莲华经](悲华经)经卷第二~大施品第三之一)】(感恩焰光明师兄分享)
 
 三、如何发起菩提心?
 
 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毕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何谓 发大乘菩提心? ~ 思益梵天所问经
 
 发菩提心&光明普眼法门 ~  大方广佛华严经
 
 四、什么是善法?
 
 【善法】:(术语)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法】: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善法】:梵语 kus/ala^ dharma^h!。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p4883FROM:【佛光大辞典】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五、[必修]五戒十善
 
 在基础精进实修的修行阶段
 
 五戒十善是根本,这一定要尽快圆满,才能免去修行过程中干扰和障碍
 所以一定要
 [断杀][吃素](尽量晚上不外出,以免不小心撞伤或踏死众生,也避免邪恶非人鬼神干扰)
 [戒盗](除了偷盗,请注意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戒酒](1.断除贪着,2.以免丧失自制力而犯错酿灾,或引发非人鬼神干扰)
 [尽量禁口,默念佛号](避免四种[妄语][恶口][两舌][绮语]口业)
 [远离外道和恶友](才能断除世俗[贪][嗔][痴],才能断除[邪见]和非人鬼神干扰)
 避免引起夫妻正淫以外的一切行为
 
 或许您们之中有人已经发心好好修行,但是却还没落实上述要点
 这就会有干扰和障碍,会有累世宿业果报现前,边修边漏,难以圆满
六、三学
 
 【三学】:戒学、定学、慧学。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诠,能防止人们造作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定即禅定,经藏之所诠,能使人们静虑澄心;慧即智慧,论藏之所诠,能使人们发现真理而断愚痴。修此三学,可以由戒得定,由定发慧,最终获得无漏道果,所以三学又名为“三无漏学”。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学佛要学习的是[戒][定][慧][戒]就是例如不能生气,不能和众生结恶缘
 不然会有因果报应,会很麻烦
 所以一定要守戒,
 可是有时候很难把持,那该怎么办
 那就是要修定
 
 [定]就是自己能随时念佛持咒或入观照而不受影响,自在安定
 所以平常要多念佛持咒拜佛诵经,这样就会得定
 所以每天最好都能实修定课,
 例如,每天念[心经]和[大悲咒]各21-108遍,或[念佛][持短咒]1-3万,或拜佛108-300拜
 这样修行就会越来越好,会增长定力和功德
 就能解决日常任何问题
 不过有时候定力还没养成,那该怎么办呢?
 就是要修慧
 
 [慧]就是因为有智慧,所以对于世间的各种事情,
 都能知道原因和原理,能明白因果,能明白事情原委
 因为知道因缘果,不被事相迷惑,
 所以就不会产生误会,也不会乱生气,
 就不会怪罪众生,而能体谅众生,
 甚至知道解决的方法,而能开导众生
 这就是智慧的殊胜——[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众生都需要靠[戒][定][慧]的修持来帮助自己解脱六道轮回的束缚
 慧的修持就是正确观念和知见的培养,并且让正确的知见和观念深深刻入脑海,取代错误知见和观念
 定的修持就是让心念保持清净自在安定,不会堕入错误的情绪中
 戒的修持就是规范自己,避免让自己接触或堕入容易引发错误情绪和观念的环境——贪嗔痴与戒定慧三种次第修行的原理
七、六度
 
 【六度】:(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也。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嗔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弟子忍辱之前依靠的就是六度中的戒律更之前我们靠六度的布施来消除执着
 
 然后透过戒律,我们知道不可以起贪瞋痴,
 所以戒律能制止我们犯错
 
 但是,守戒的过程中还是很难受,
 所以这时候是透过六度中的忍辱来克制
 
 接下来呢,就是透过禅定的训练来超越忍辱的痛苦
 
 然后再透过对法界六道轮回和因果原理的了解,知道真相自然就不会有贪瞋痴,这就是智慧
 
 末学之前说过,佛法都是有方法和原理的
 这就是六度的方法和原理——[必修]以心法观照降服病痛和睡眠等生忍问题&六度的方法和原理
学佛修行的过程,我们必须透过一些方法来引导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这就是[大乘佛教][菩萨道][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过程——[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相关内容
 菩萨行者,如何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波罗蜜? ~ 思益梵天所问经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