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布施]学问大,您真懂布施吗?行菩萨道有1.[施]2.[不施] ~ 菩萨善戒经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经文节录如下)
 菩萨善戒经
 
 云何名为[菩萨檀波罗蜜]。
 菩萨[布施]有九种。
 一者[性施]。二者[一切施]。三者[难施]。四者[一切自施]。五者[善人施]。六者[一切行施]。七者[为除施]。八者[自利利他施]。九者[寂静施]。
 
 [性施]者。
 [自利利他][自他俱利]。[内发善心][身口意业]。善于财物中心无贪着。是名为[施]。
 菩萨行施持戒精进。信十二部经。信因信果。随诸众生所求之物心无悋惜。
 以如是等身口意业施心财物。如是五事即是五阴。是名[性施]。
 
 云何[一切施]。
 [一切施]者有二种。一者[内物]。二者[外物]。
 菩萨摩诃萨于无量世为施众生受是阴身。是名[内物]。
 菩萨摩诃萨为食吐鬼。自服食已吐施于彼。是名[内物]。
 离是二事是名[外施]。
 
 菩萨摩诃萨[舍身布施]有二事。一者[菩萨不得自在]。二者[属他]。
 有求不施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不得自在]。
 [属他]者。菩萨摩诃萨为菩提故。身属众生如世间人。以衣食故为他仆使。菩萨摩诃萨于自身中不得自在。一切众生于菩萨身头目髓脑乃至手足。随意取用而得自在。
 
 [外施]有二事。一者[为利众生]。二者[心无贪悋]。
 
 (行菩萨道有1.[施]2.[不施])
 
 菩萨摩诃萨于是[内][外]有[施][不施]。
 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行菩萨道,布施之前应该先好好观察众生,参照下列的说法)
 
 1.受施之后不得利乐则[不行施]。
 (布施给众生后,如果众生不会因此而受到利益和安乐,就不布施)
 
 2.受施之后必得利乐则便[行施]。
 (众生能因此而得到利益和安乐,这样才布施)
 
 3.菩萨若知缘以[身]施[令众生受苦][妨行善法]。及[非法求]亦[不应施]。
 (不合法或会令众生受苦或妨害众生修行善法,这样就不应该布施)
 
 4.菩萨摩诃萨若见百千万亿众生[非法因缘][求不得故]。[丧失身命][终不为此而行惠施]。
 (求取者是为了违犯世俗法律和佛法戒律的事情,就不应该因此而布施)
 
 5.[非法求]者。所谓若[杀]若[诳]若[偷]若[害]。是名[不施]。
 (违反五戒的事情就不应该布施,例如有人来要酒肉)
 
 复有[不施]者。
 6.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
 (菩萨行者知道留下自己的身体能利益更多众生,所以不布施自己的身体给求取者
 例如,菩萨行者能教导广泛的众生学佛解脱轮回,所以不布施自己的心脏给心脏病患)
 何以故。有净心故。
 
 7.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
 (不布施给魔和魔眷属)
 
 8.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
 (被魔控制迷乱的人来求取东西的时候,也不应该给他)
 
 9.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
 (如果疯子或疯狂的人或想要来搞破坏的人来求取东西,也不应该给他)
 
 是名[内不施]。
 
 [外不施]者。
 10.[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
 
 11.若[作利益]则以布施。
 ([火][毒][刀][酒],如果这些东西可以用来做好事,才可以布施)
 
 12.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
 (菩萨行者永远不帮助众生造恶业)
 
 13.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
 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
 (知道求索者得到东西后,必定造恶业,所以菩萨行者必定不给这些东西,虽然手没有布施东西,但是这样为众生的心就是布施)
 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
 
 14.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虽然求索者得到东西后会很高兴,但是会因此而堕入三恶道,所以不给这样的东西,例如,淫书或毒品,或杀生的工具,或酒)
 
 15.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
 (绝不教人捕猎)
 
 16.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
 (不教人信奉外道,自己不杀生祭祀天人,也不教人杀生祭祀天人)
 
 17.不以罗网施来求者。
 (不给人渔网或鸟网等任何捕兽的网子)
 
 18.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
 (一切会造成或帮助[怨恶打骂系缚]的东西都不应该布施)
 
 19.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
 (有人因为穷困愁苦而想自杀,菩萨行者不应该给他刀子)
 
 20.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
 (不教导人自杀)
 
 21.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
 (病患想要某些东西,但是这些是医禁品,所以也不施,例如,病患要抽烟或喝酒)
 
 22.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
 (贪吃的人已经吃饱了,所以虽然有所求,也不给他东西吃)
 是名[不施]。
 
 23.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
 (不可以把父母师长送人,这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例如,父母师长年迈或战乱当战俘而送人)
 
 24.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
 (国王不可以因为外交或战败或赏战功而随意把自己的[妻][子]送人,除非城池地方国土)
 
 25.若自妻息及以童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
 (如果当时地方民情可以赠与[妻][子],也必须好言相劝,经过[妻][子]的同意,才能布施他人,例如古时候有赠予有功将军的习俗)
 
 26.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刹恶鬼旃陀罗种。
 (就算[妻][子]愿意,也不能把妻子送给仇人坏人或鬼神罗刹等)
 
 27.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
 (虽然可以把城池国土送人,但是绝不送给残暴的人,因为这样对人民不利)
 
 28.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童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也不可以私自决定布施这些事情,必须经过讨论和同意)
 
 29.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
 (不应该不合法求财而布施,例如,有些行商做买卖的佛弟子,为了增加平常布施的捐款,会抬高贩卖物品的价格,这就是不合法求财,东西卖的特贵,再把赚的钱捐给佛寺,这样就是非法布施)
 
 30.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有些人只有自己学佛,家人没学佛,布施的时候就造成家人争吵,这也是不如法的,应该劝导家人,让家人欢喜布施,让家人知道这样全家人都有福报)
 
 31.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此处开始以下,就是讲布施要三轮体空,布施的时候不因为福田大小而起分别心)
 
 32.不观怨亲种姓尊卑。
 (布施的时候能怨亲平等,而且不因为种性贵贱而有所差别)
 
 33.已许之物终不生悔。
 (已经布施了就不后悔)
 
 34.多许之物终不少与。
 (答应给多少绝对不少给)
 
 35.不先许好后以恶施。
 (实际布施的物品绝不可以比布施前说过的差)
 
 36.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实际布施比布施前说的要好且多)
 
 37.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
 (布施的时候没有不高兴或生气或疑悔混乱心)
 
 38.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
 (布施后绝对不期望受施者能报恩)
 
 39.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
 (布施绝对要欢喜的双手奉上,不可用丢掷的,不可因为受施者贵贱而有所差别待遇)
 
 40.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
 (如果菩萨行者被求索者打骂劫夺,菩萨行者绝对不生气,退斥烦恼心而不诃责求索者,对这人能深深的生起怜悯心)
 
 41.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虽行布施,但是能放下没有挂碍,不因布施而执着自己能成佛,不为求取佛果而布施,而又能一切布施功德都回向成就佛菩提)
 
 42.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
 (不是因为别人叫自己布施自己才布施,布施一定是发自真心希望众生能得利)
 
 43.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
 (不是因为听说布施会有福报才布施,不因为求取世俗福报而布施)
 
 44.唯以怜愍而行于施。
 (只能因为怜悯众生而布施)
 
 45.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
 (或为了让众生远离贫穷而才布施)
 
 46.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最终是为了调伏众生,让众生能学佛成佛,所以才布施)
 
 47.不施非施。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
 (不可以布施[不应该布施的东西],例如,不能用[吃剩的东西]或[吃过的东西]给圣人父母师长或有德行的老人,除非他们要求)
 
 48.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
 (不用肮脏的食物布施给别人)
 
 49.不以秽食而以施人。
 (不用劣质食物布施人)
 
 50.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
 (先说明清楚才布施,必定温柔软语说明清楚,避免误会)
 
 51.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不可以用不净之物来布施,例如酒肉荤辛,有沾染就不行)
 
 52.菩萨摩诃萨见来乞者求时即施。终不以施要他策使。
 (求索者来求取布施就应该立即布施,不会要求使役对方,不会要求对方工作)
 
 53.不为天乐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升天享乐而布施)
 
 54.不以名称而行布施。
 (不执着布施而布施)
 
 55.不求恩报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众生报恩而布施)
 
 56.不以转轮圣王身故而行布施。不以魔天梵天身故而行布施。
 (不因为求取来世当转轮圣王或生于魔天梵天果报而布施)
 
 57.不为国王长者恭敬供养尊重而行布施。
 (不是为了得到国王或长者的[恭敬][供养][尊重]而布施)
 
 58.少物尚施。何况有多。
 (菩萨行者就算身上只有少数物品还是能布施,何况有多的财产)
 
 59.不为诳故而行布施。
 (例如,贿选,贿赂)
 
 60.不为坏他眷属成己眷属乃至聚落城邑国土而行布施。
 (这就像贿赂,以私心坏心而行布施)
 
 61.菩萨施时手奉上座。乃至沙弥及持戒毁戒心无疲厌。
 (布施必定双手奉上,不论对方地位贵贱)
 
 62.菩萨施时终不呵毁乞求之人。不为憍慢故而行布施。
 (布施的时候绝不呵骂损毁对方,不以傲慢心而行布施)
 
 63.菩萨摩诃萨于一切物常生舍心。所畜之物常为众生。
 
 64.若有审知菩萨已舍于己有分。作己分取则无有罪。
 (菩萨行者应该发心自己的一切财物都能布施给众生,自己的积蓄都是为了众生,如果菩萨行者有这样的认知和取舍,就能适当取用自己生活所需的部分财物,而不犯放逸贪财之罪)
 
 65.菩萨摩诃萨见求者时心生欢喜。如重病人见大良医。随其所须自恣听取。三时欢喜。
 (看到有人来要东西,菩萨行者都能欢喜接受,随所意愿都令满愿,早中晚都欢喜接受)
 
 66.所谓未施施时施已。菩萨施时常发是心。
 (不论[布施之前][布施当下][布施之后],菩萨行者都能发起和保持正确的观念和发心)
 
 67.设有贫富俱来乞者。应自思惟。若多有物当等施之。如其少者先救贫苦。
 (假设来者有贫富差别,如果东西足够就平等布施,如果东西不足就先救贫苦者)
 
 68.作是愿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
 悭有三种。谓下中上。
 菩萨摩诃萨先坏下悭。以坏下悭则能破坏中上二悭。
 既自破悭复为众生说破悭法。以说法故利益众生。
 (自己破除贪心,又能为众生说破除贪心的法,以这样的说法来利益众生)
 
 69.复次菩萨于不求者强以物施。
 (如果对方不求,就不用勉强布施)
 
 70.若无财物应以方便役力求觅而行惠施。
 (如果菩萨行者自身没有财物,应该运用方便或劳力帮助众生得到布施)
 
 71.若无财施应行法施教化众生。汝今何故不行惠施。
 (自己就算没有钱财可以布施,也要教导众生布施,而问众生~您为什么不布施呢)
 
 72.前人若随行。布施者深生欢喜。身力佐助代其策使。
 (如果众生愿意发心布施,菩萨行者则可以劳力帮助他完成布施)
 
 73.又无财者应以智慧为诸众生开示善恶。
 (如果没有财物,则应该用智慧开导众生因果善恶)
 
 74.复次菩萨不以正典施邪见者。
 (不把佛法正典布施给邪见者,以免毁谤正法,应该先开示正法引入正道后,才布施
 这在经律上佛陀也有开示,外道邪见者要皈依三宝,必须先经过一段审核时期)
 
 75.不为活命炫卖经律。
 (不可以为了养家活命而贩卖经典)
 
 76.若读诵者则应施与。若悋不与名曰法悭。
 (如果有人要读诵佛经,则应该布施给他,如果吝啬不给,这就是对法的贪心)
 
 77.若能说法不为说者亦名法悭。若我不能以法施人。云何能破众生烦恼。
 (能说法却不为众生说法,这也是法贪)
 
 78.菩萨终不作是说言。我今无财不能行施。
 (对于求索者,绝对不说自己没有财物能布施给他)
 
 79.亦不瞋恼自燋其心。以善方便慰喻求者。我今未有不称来意。
 (也不因此而生气懊恼焚烧自心,如果真的没有东西可布施,只能用善意方便安慰对方,说~我现在还没有这东西,没能满足你的愿望)
 
 何以故。初发心时自言当施一切众生故。
 
 80.复次菩萨闻求者来。即出承迎为施床座。既得相见先意共语软言问讯。随所须物事事供施。
 (看到求索者应该欢迎请坐问讯软语应对满足所需)
 
 81.菩萨摩诃萨初发心时自言。我今所有之物当施十方诸佛菩萨及诸众生。譬如弟子以衣钵物奉施于师。师虽不取而此弟子得福无量。菩萨亦尔。所有之物奉施诸佛及诸菩萨。诸佛菩萨虽不受取。亦令施者得无量福。常随菩萨如恒河沙。
 
 82.菩萨摩诃萨观己财物。如十方佛菩萨所寄。知佛菩萨于是物所心无悭悋。是故菩萨自在随意以施众生。
 (自己的钱财就像是佛菩萨寄放在自己这里的,因为佛菩萨对财物没有贪心,所以菩萨行者也能随意自在布施这些财物给众生)
 
 83.亦复深观不应施者。应当谏喻。如此物者实非我有。乃是诸佛菩萨所有。以柔软语晓喻求者不令瞋恨。
 
 是故菩萨成就具足[财][法]二施。具二施已知[性]知[因]知[果]知[分别]。
 
 菩萨
 若施于怨憎者。[慈]因缘故。
 (能布施给怨恨讨厌自己的人,这代表有慈心)
 若施苦者。[悲]因缘故。
 (能布施给苦难的人,这代表有悲心)
 若施有德者。[喜]因缘故。
 (能布施给有德行的人,这代表有欢喜心)
 若施眷属兄弟童仆。[舍]因缘故。
 (能布施给眷属亲人下属,这代表有舍离心)
 是名菩萨因智慧施。
 (这就叫做菩萨发心智慧布施)
 
 (以下是四种损害布施心的原因)
 复次菩萨知害施心。害施心者有四种。
 一者[无量世来不习施]故。
 二者[财物少]故。
 三者[贪着好物]故。
 四者[不求后世善果报]故。
 
 1.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富有财物不即发施心。是则[菩萨无量世来不习施心]。
 菩萨尔时应以智力而自思惟。以我从昔无量世来不习施故不即发心。
 我于今者多有财物兼有求者。若不惠施于未来世。复当增长悭悋之心。终不随顺不修施心。
 
 2.复次菩萨见来求者。财物少故不即发施心。菩萨复应以智慧力而自思惟。我以无量恶业因缘。无量世中身属于他。受大苦恼饥渴寒热。不能利益无量众生。以是业缘令身少财。今若不施复增来世贫穷困苦。我今以是少物施人。虽当贫苦终不至于三恶道苦。作是思惟。能坏少物悭悋之心。
 
 3.复次菩萨见有求者。于好物中心生贪着不即发施心。菩萨尔时应以智慧而自思惟。我于无常而作常想。无我所中作我所想。我若不施则长贪着。是我颠倒。是故菩萨能坏贪着好物之心。
 
 4.复次菩萨不求果报故不行布施。菩萨尔时应思惟言。一切诸法无常无定。若常定者则不须施。何以故。无因果故。以无常故则有因果。今若不施云何当得菩提道果。是故菩萨则能破坏不求果心而行惠施。
 
 菩萨摩诃萨知四颠倒。法无决定无有常相。是故能坏四怨恶心。
 复次菩萨内身寂静。至心思惟常作是念。我设有财当以供养诸佛菩萨。若施法僧。是名菩萨智慧布施。有财无财常作如是系心思惟。法施亦尔。是名[一切施]。
 
 (下面经文的意思和上面的差不多,应该能了解,所以不多做解释了)
 
 云何菩萨[难施能施]。
 菩萨摩诃萨若有少物常以惠施。是名[难施]。
 心所爱重贪着之物。无量世中勤求得者。及大方便役力得者。以如是等惠施他人。是名[难施]。
 
 云何[一切自施]。
 菩萨摩诃萨若自行施。若教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奴婢令行布施。是名[一切自施]。
 
 云何[善人施]。
 若善男子以善心施。信心施。至心施。自手施。应时施。如法得财施。是名[善人施]。
 
 云何[菩萨一切行施]。
 不求果报故。名[一切行施]。
 常施故。名[一切行施]。
 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
 不观福田及非福田施故。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时与非时。是名[一切行施]。
 不观财物是可施是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
 
 云何菩萨[为除故施]。
 若有众生饥渴苦恼。为除此事而行布施。寒者施衣。求乘施乘。求璎珞者施以璎珞。涂香末香杂华灯明。房舍卧具病瘦医药。亦复如是。是名[为除故施]。
 
 云何[自利利他施]。
 菩萨摩诃萨若以[财][法]施于彼者。能为己身及以众生作二世乐。
 
 常施众生无畏之乐。所谓虎狼师子水火王难怨贼能为救济。是名[无畏施]。
 
 菩萨摩诃萨[法施]者。
 凡有所说初无颠倒。是名[法施]。善能教诫一切众生。是名[净法施]。菩萨[财施]利益[现在]。行[法施]者则能利益[现在][他世]。
 
 复有[财施]。或为众生作现世苦。[法施]不尔。能作现在他世乐事。[财施不净][法施清净]。行[财施]者不名[无边]。法施之施名[无边施]。[财施易得][法施难遇]。是名[自他利施]。
 
 云何名[寂静施]。[寂静施]者有十种。何等为十。
 一者[无碍施]。
 二者[无错谬施]。
 三者[非庄严施]。
 四者[无高心施]。
 五者[无着心施]。
 六者[无羞施]。
 七者[无愁施]。
 八者[无[卑*页]面施]。
 九者[无求恩报施]。
 十者[不求果报施无碍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为一切剧务世事之所障碍。虽知求者心无悒迟。然能疾舍称其所求。是名[无碍施]。
 
 [无错谬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念言。施无果报无善恶报。亦不念言。杀生行施得善果报如婆薮所说。以不贪着施因缘故。得世间乐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果。是名[无错谬施]。
 
 [非庄严施]者。
 菩萨摩诃萨终不聚物为好庄严而行布施。随得随施终不贮积。何以故。菩萨深知财命二法无常难保故。有来求者遇已便施。终不语言。待我庄严然后乃与。何以故。庄严施者则不得名庄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若待庄严施者。则令众生大受苦恼。是名[非庄严施]。
 
 [无高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谦下心。不自赞言我是施主。不求恩报不为胜他。行施名称而行布施。是名[无高心施]。
 
 [无着心施]者。
 菩萨摩诃萨不著名称。菩萨善观是名称者。如空如风藕根中丝。若求名施者我则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萨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名称。是名[无着心施]。
 
 [无羞施]者。
 行施之时三时欢喜。是名[无羞施]。
 
 [无愁施]者。
 菩萨摩诃萨以所重物施已无悔。是故无愁。是名[无愁施]。
 
 [无[卑*页]面施]者。
 菩萨普观一切众生。其心平等无不喜见。是名无[卑*页]面施。
 
 [不求恩报施]者。
 以怜愍故。修集慈故。施安乐故。不求报故。是名[不求恩报施]。
 
 [不求果报施]者。
 菩萨摩诃萨行施之时。不求转轮圣王身三十三天魔天梵天财物自在。何以故。菩萨深观有为之法如芭蕉树。是故施时不求果报。是故名为[不求果报施]。
 
 如是十事能令菩萨具足成就檀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