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3 15:26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8 21:42 编辑

缘起:2020中元节孝亲报恩超荐祈福法会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普广菩萨摩诃萨


弟子淨慧,发心学习《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

祈请佛菩萨慈悲加持弟子,入清净光明心对照经文思维解义,写出符合弟子当前次第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3 23:4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3 23:44 编辑


一. 经题:《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
                  此经亦名为《普广所问十方净土随愿往生》,亦名《那舍罪福因缘》,又名《灌顶无上章句》

二. 译者: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

      晋代西域僧。原为龟兹国王子,让位其弟出家。博通经论,兼善密法。永嘉中(307-312)来华,渡江止于建康建初寺,时人誉呼为高座。
      初时江东未有咒法,师乃译《孔雀王经》,明示诸神咒。又传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之法,传响迄今。译有《大孔雀王神咒》、《孔雀王杂神咒》、
    《灌顶经》等。咸康间(335-342)入寂,世寿八十余
      FROM: 法鼓佛学规范数据库
      
三. 世尊说法缘起:(一)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当问。正觉灭度多所矜愍。设有问者为究竟说。
                               (二)尔时他方国土有一菩萨名曰普广。从座而起稽首作礼。而白佛言四辈弟子。临终之日若已终者。愿欲往生十方国土。
                                     修何功德而得往生。
      
四. 说法处:鸠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

五. 听众:十方国土无央数众,及天龙八部诸鬼神等

六. 出处:《大正藏》第二十一册

七. 大意:为世尊临入涅槃时所说,劝四辈弟子临终、未终之日,修诸福德,往生佛刹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3 23:4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3 23:50 编辑

佛说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卷第十一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鸠尸那竭国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般涅槃时。十方国土无央数众。天龙八部悉皆悲号叹息。禽兽杂类悉皆如是。来到佛所稽首作礼毕讫却坐。世尊告曰若有疑者今皆当问。正觉灭度多所矜愍。设有问者为究竟说。
学习解说
所听闻到世尊的教导是这样的: 有一次,世尊在鸠尸那竭国的娑罗双树间即将圆寂,那时,从十方国土来此的无数大众及天龙八部诸鬼神等,皆悉感到悲伤叹息,禽兽等杂类众生也皆是如此。
他们皆来到世尊面前恭敬礼拜然后就座,然后,世尊就告知在场大众,若有要请法的可以提问,世尊悲悯一切众生,如有提问者当为究竟说法。


拘尸那竭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古代印度国名、城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国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鸠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2.古代印度城名、国名,在中印度的东北方,佛陀在这城的娑罗园双树间圆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鸠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


尔时他方国土有一菩萨名曰普广。从座而起稽首作礼。而白佛言四辈弟子。临终之日若已终者。愿欲往生十方国土。修何功德而得往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汝能愍念四辈弟子及未来世诸众生等。问此愿生因缘之福。汝今谛听吾当为汝而演说之。
学习解说
当时,从他方国土来的有一菩萨名为普广,从座位上起来恭敬礼拜世尊请法:「世尊! 四辈弟子于临终之日将命终者,愿欲往生十方佛国净土,是要修何种功德才可以往生呢?
世尊就告诉普广菩萨:「您能悯念四辈弟子及未来世一切众生等而询问这个愿生净土的因缘之福,请您好好仔细聆听,我当为您宣说此法。」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3 23:54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四辈弟子若临终时若未终者。愿生东方香林剎者。其佛号曰入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之日。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四辈弟子于临终未终之时,愿生东方香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入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东南方金林剎者。其佛号曰尽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东南方金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尽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南方乐林剎者。其佛号曰不舍乐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命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南方乐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不舍乐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西南方宝林剎者。其佛号曰上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临终时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西南方宝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上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西方华林剎者。其佛号曰习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西方华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习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西北方金刚剎者。其佛号曰一乘度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西北方金刚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一乘度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北方道林剎者。其佛号曰行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北方道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行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东北方青莲剎者。其佛号曰悲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东北方青莲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悲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日。愿生下方水精剎者。其佛号曰净命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下方水精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净命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命终之日。愿生上方欲林剎者。其佛号曰至诚精进菩萨。无央数国土庄严。
若人临终愿生彼者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善男子善女人等于临终之日,愿生上方欲林净土者,此净土的佛名为至诚精进菩萨,那里有无数的圣众及清净庄严的国土。
于临终之日一心系念佛名并发愿往生此净土者,就将会随着愿力而往生此净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3 23:5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4 00:06 编辑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四辈男女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剎土者。当洗除身体着
鲜洁之衣。烧众名香悬缯旛盖。歌咏三宝读诵尊经。广为病者说因缘。譬喻言辞微妙
经义。苦空非身四大假合。形如芭蕉中无有实。又如电光不得久停。故云色不久鲜当
归败坏。精诚行道可得度苦。随心所愿无不获果。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四辈男女于临终之日愿生十方佛国净土者,应先沐浴净身,穿着净服,烧种种上好的名香,悬缯旛盖,歌颂三宝功德,恭敬读诵本经,并发心广为病者宣说因缘,同时以种种的譬喻、言语、辞句,以及深入浅出的方式及义理来阐明经义。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暂时组成的色相,因缘所生法,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我们的身体,每年每月,每分每秒,都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不能自主决定,不能自在,既是如此,又怎么会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呢? 这个我只不过是众生执着的一个概念罢了!
举个例子,芭蕉树的外表看似高大雄伟,但若是一层一层地剥去外皮,其实它里面是没有真材实料的,是这么的危脆,体本无实,那么,又哪来的坚固可言呢? 既是如此,又何必执着呢?
又比如说,电光一闪即逝,缘生缘灭,也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
所以说,我们众生执着的这个色身终究会有败坏及消失的一天,到时又能剩下什么呢? 与其如此,还不如精进老实修行及实证佛法,也以此帮助众生都能清净解脱,自利利他,以此行道,终究也会随心所愿往生净土,各获果证!」


佛光大辞典
名相:缯盖
释文: 缯,指绢帛。意即以绢帛制造之大盖。又称天缯盖。系天盖之一种。盖,原为印度作为防日遮雨之器物,后世乃以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像顶上,或悬于说法者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参阅「天盖」1366、「盖」5910)p6588


参考资料
源自中台山月刊114期 [佛法小常识]

幢、幡、盖

  夏安居报恩药师法会期间,五楼大禅堂四周悬挂着众多的幡与盖,令坛场庄严无比。幢、幡、盖这三种法器,令人第一个联想到的便是诸佛菩萨及天人,事实也是如此,这三者通常被列为佛菩萨的持物及供养具,也就是一般用以庄严道场及佛像的陈设供物,以下介绍其内含意义及典故。

一、 幢与幡
  梵语dhvaja,音译为「驮缚若」,名为幢。另外,梵语Ketu,音译「计都」,称为幡(或旛)。幢与幡两者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差别,皆为旌旗之属,但若以形状来区分,通常圆桶状者称为「幢」,长片者为「幡」。
  《大日经疏》云:「幢但以种种杂彩标帜庄严,计都相亦大同,而更加旒旗密号,如兵家画作龟龙鸟兽等种种类形,以为三军节度。」由此可见,幢与幡两者形态大小略同,惟特别强调幡与军旗之关联,如王或将军于旗上加种种动物印记;佛菩萨所用者,即附以印有表诸佛菩萨之垂饰。
  另外,依日本高田修所译之巴利语《本生经》所载,幢幡均为军旗,谓王、将军以军旗之幢,统军向敌,而在佛教中则象征佛陀以智慧之幢,抵御一切烦恼魔军。故「幢」象征摧破烦恼之义,且为庄严具,用以赞叹诸佛菩萨或庄严道场之用。《法华经》卷五云:「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即是以相表法之例。
  就形态、材质而分,顶端上安如意宝珠者,则称宝幢、如意幢、摩尼幢;而密教中以灌顶三昧耶戒场所用之幡,亦称作幢,为竿柱高高突出之旗。此外,上刻有经文的八角形之石柱,称经幢,盛行于中唐至五代辽金时期,如「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现仍存于河北省及河南省等处。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中佛告天帝:「若人能书写此陀罗尼,安高幢上,或安高山,或安楼上,乃至安置窣堵波(佛塔)中……于幢等上,或见或与相近,其影映身,或风吹陀罗尼,幢等上尘落在身上,天帝,彼诸众生所有罪业,应堕恶道,地狱、畜生、阎罗王界、饿鬼界、阿修罗身恶道之苦,皆悉不受,亦不为罪垢染污。天帝,此等众生,为一切诸佛之所授记,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外,造幡有降魔、延寿、植福种种功德。如《撰集百缘经》卷七之「布施佛幡缘」中提到,过去毗婆尸佛世时,波多迦比丘为佛造长幡,以此因缘,得于九十一劫中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于天上、人中受生,常有幡盖覆荫其上,受天之福乐。《灌顶经》中则云,造幡获福,离八难之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造五色神幡,并燃灯不熄,能脱离病苦,延续寿命。
  归纳起来,幢与幡有五种象征意义:供养诸佛尊天菩萨之用、降魔、初期佛教教团的记号、象征诸尊威德、以之供养可证菩提及获功德。《华严经.十回向品》中可明见之:「菩萨摩诃萨净心信解,以如是等无量幢幡,或施现在一切诸佛及佛灭后所有塔庙,或施法宝,或施僧宝……以此善根如是回向,所谓:『……愿一切众生建高显幢,然智慧灯普照世间;愿一切众生立坚固幢,悉能摧殄一切魔业……愿一切众生具足无量宝庄严幢,充满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

二、 盖
  盖,梵语chattra,巴利语chatta,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
  相传我国古代神话中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如花状之物出现于黄帝头顶上,故后世帝王所用之伞,别称华盖。又密教修法中,用于灌顶之伞盖,亦有于上悬佩花鬘之作法。佛教建筑中,如经幢、石塔之顶上,有雕刻精细如伞状之盖,称华盖,又称宝盖。
  《法华玄赞》曰:「西域暑热,人多持盖,以花饰之,名为华盖。」印度位处热带,彼国人日间在屋外时,多以盖遮日。盖,依形状可分二种,一般多见柄附于内部中央者,亦有柄附于外面上部之悬盖,称天盖。后世作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法苑珠林》卷二十五记载了一则关于幡盖的公案,释迦牟尼佛五百弟子中有两个须菩提,其中一位出身于王室,名叫天须菩提,另一位出身于长者家,即解空第一的长老须菩提。天须菩提,过去五百世中常生天上,于如来出世时,下生人间王室贵族,衣食自然从无匮乏,佛观其因缘成熟,便度出家。然而,天须菩提出家后,非常不习惯僧团中的蔽衣粗食、生草床蓐等粗陋从简的生活环境,于是心生退悔,急欲向佛告退还家。
  这一天,佛受波斯匿王之请正好不在精舍,只留阿难尊者,天须菩提便向阿难诉苦。阿难得知,劝其再留住一天,并答应天须菩提,会将他的住处重新装饰一番。于是,阿难慈悲地将自己过去在王家中的种种庄严座具、幡盖等,以香涂、花饰重新打理一番,天须菩提便欢喜地留了下来。由于这样的因缘,天须菩提身心安定,于当天夜里静坐入定思惟四谛,证得阿罗汉果,得六神通,快意自在。佛得知此事后,告诉阿难:「有两种衣,一者可亲,一者不可亲。假使卧具、衣服可令增益得道,亲近使用就无妨碍;若是因此而损害道心,就不宜亲近使用。因此,万法本身没有过咎,只因众生的根机不同,才显出差异啊!」
  「幢、幡、盖」三者所象征的意义是相当殊胜的,正犹如佛法以戒、定、慧来严饰行者的身和心,调伏我们粗陋的恶习,以此自行,复能利他,并庄严了菩提之道,最后真正达到万德齐备、依正庄严的无上佛果,照见本具清净法身的常寂光净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4 23:31
佛又复告普广菩萨摩诃萨。十方妙土通洞无穷不可度量。诸佛如来所居净土。亦
复无量不可称数。今我于此大众之中。为诸四辈未来之世像法众生。说是十方诸佛国
土及佛名号。不可称说略演少耳。
学习解说
世尊又对普广菩萨说:「十方佛国净土的数量是非常多、无法以数量加以计算的,诸佛如来所在的净土数量也是无量且无法计算的。 如今我在此大众之中为所有四辈弟子及未来世的像法众生宣说十方诸佛国净土及佛名号,并不是全部,其实这些只是其中的一少部份而已。」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4 23:35
普广菩萨摩诃萨又白佛言。世尊十方佛剎净妙国土有差别不。佛言普广无差别也。
普广又白佛言。世尊何故经中赞叹阿弥陀剎。七宝诸树宫殿楼阁。诸愿生者。皆悉随彼心中所欲应念而至。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接着问:「世尊! 十方诸佛清净微妙国土,他们有所差别吗?」
世尊回答:「没有差别的。」
普广菩萨又问:「世尊! 那为什么很多佛经都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还描述着七宝诸树、宫殿楼阁的美妙环境及庄严殊胜,若有发愿生此净土,悉皆随着每个人心中的愿力应信念而至?」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习邪者多。不
信正法不能专一。心乱无志实无差别。令诸众生专心有在。是故赞叹彼国土耳。诸往
生者悉随彼愿无不获果。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您并不了解其中的涵意,在娑婆世界众生的心性多有浊乱贪欲,真正净信正法的众生是不多的,大都是相信邪见恶知见的,即便有些人在表相上有在学习佛法,但却无法真正专一并如实信受佛法的教导,内心并没有发起要修行的真心,那么,这些在表相上修行的跟信邪见恶知见的人是差不多的。
另外,这也是为了适应和引导某类能够做到信愿行的众生,让娑婆世界的这类众生能有个明确清楚的努力目标所在,所以才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净土,发愿往生悉随愿力而至,终究证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4 23:37

普广菩萨复白佛言。若四众男女。若命未终若已终者。我今当劝修诸福业。得生十方诸佛剎也。
佛言善哉普广菩萨摩诃萨。随意教导十方人也。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对世尊说:「若四众男女于命未终或已终者,我当会劝导广修种种福德善业令其往生十方佛国净土。」
世尊:「普广此行乃真大善! 就请您对十方众生宣说教导之。」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4 23:42
普广菩萨语四辈言。若人临终未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
于塔寺中表剎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
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
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亡者在世若有罪业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对四辈男女等众说:「若人于临命终未终之日,应当为其在佛前广修种种的烧香燃灯供养,令其画夜不断,长燃不熄。
将命过幡悬挂于塔寺幢杆上,同时于二十一日内恭读此经。
这些是为了命终之人追荐修福之事,
因为人死后形成中阴身,身如小儿,罪福未定,所以此时应该广修福德,
祈愿亡者神识能够生于十方佛国净土,承此供养及幡灯功德必定能够往生,
假如亡者之前在世有罪业应当堕于八难,承此供养及幡灯功德必定能够获得解脱。


中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云中有。死此生彼,中间所受之阴形也。阴者五阴之阴(新译云五蕴),俱舍宗以为有一定之中阴,成实宗以为无之,大乘宗以为有无不定。谓极善极恶之人,无中阴,直至所至。余皆有之。大乘义章八曰:「命报终谢,名为无有。生后死前,名为本有。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文句四曰:「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见中有条。


追荐
(仪式)又曰追善。追荐者为死者追荐福之义,追善者为死者追修善事之义,追荐为典语,追善为俗字。又曰追福,追修,追严等。盂兰盆经宗密疏上曰:「逐搜索圣贤之教,虔求追荐之方。」梵网经下曰:「若父母兄弟死亡之日,应请法师讲菩萨戒经律,福资亡者,得见诸佛生人天上。」又曰:「父母兄弟和上阿闍梨亡灭之日,及三七日四五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讲说大乘经律。」灌顶随愿往生十方净土经曰:「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


《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禅林象器笺(一).卷三》
    七七日
        《释氏要览》云:「人亡,每至七日,必营斋追荐,谓之累七,又云斋七。《瑜伽论》云:『人死,中有身 冥间化起一相,似身传识,谓之中有。 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 《中阴经》云:中有,极寿七日。 若有生缘,即不定。若极七日,必死而复生。如是展转生死,乃至七七日住。自此已后,决定得生。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于此类。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便于余类中有生。』今寻经旨,极善恶无中有。既受中有身,即中下品善恶业也。故论云:余业可转也。如世七日七日斋福,是中有身死生之际,以善追助,令中有种子不转生恶趣故,由是此日之福不可阙怠也。」
        《地藏本愿经》云:「鬼王无毒答圣女曰:『此是南阎浮提造恶众生新死之者,经四十九日后,无人继嗣为作功德,救拔苦难;生时又无善因,当据本业所感地狱自然。』」


《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禅林象器笺(二).卷十四》
 追荐
        忠曰:「俗作追善,非也。」
        《丹鈆总录》云:「荐者,祭之名,士无田则荐是也。」
        《慈受深禅师慧林录》云:「只如今日了初侍者追荐二亲,试问诸人:且道他父母在地狱中受苦耶?在人天受乐耶?」
        《宋史‧礼志》云:「及周朝忌日,尚有追荐。」
        《春渚纪闻》云:「明皇时,太真妃得白鹦鹉,聪慧可爱,妃每有燕游,必置之辇竿自随。一日,鹦鹉忽低首愁惨,太真呼问之,云:『鹦鹉夜梦甚恶,恐不免一死。』已而,太真妃出后苑,有飞鹰就辇攫之而去,宫人多于金花纸上写《心经》追荐之者。」
        《法苑珠林》云:「《往生经》云:『亡后作福,死者七分获一,余者属现造者。』」
        《宗镜录》云:「问:若言须与所熏和合一处,方名能熏者,且如先亡父母及先亡子孙等,后人为作功德,此亦是熏他识以获福故,如何不许?答:此有二解,一云此但为增上,令亡者自发心,非熏他识;二云七分之中,许获一分。难只此所获一分功德,便是此人造福,他人受果,应乖唯识义。答:有五力,唯识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识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


[佛光大辞典]
长明灯
燃于佛像前,昼夜长明不熄之灯。又作续明灯、无尽灯、常夜灯、长命灯、常明灯。燃灯原为供佛之用,而佛乃获得大觉悟、大解脱者,业已证得涅槃,其性真常,原无所谓昼夜明闇之别,然为令施者得福,故燃灯供佛之法,宜应昼夜不断,长燃不熄。目连问戒律中五百轻重事问佛事品(大二四‧九八四下):「问:『续佛光明,昼可灭不?』答:『不得,若灭犯堕;虽云佛无明闇,施者得福故,灭有罪。』」据隋唐嘉话所载,江宁县某寺有一长明灯,历岁久远,火色纯青而不热,自晋至唐,凡五百余年,长明不灭。
据贤愚经卷三贫女难陀品载,贫女难陀因无力供养佛陀及僧众而深为感伤自责。某日乞得一钱,即买得足作一灯之油至祇园精舍供佛,自发誓愿而去。翌日,诸灯尽灭,仅难陀之灯依然明亮,目连以白昼毋需点灯而欲灭之,竟不得灭。佛遂告知目连,此灯系发大菩提心者所施,声闻之人无法毁损,甚至加之以四大海水或大风亦长明不灭。此事或为长明灯之起源。〔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四〕 p3597


[佛光大辞典]
荐亡幡
又作命过幡。指于人临终而未终之时,挂于寺塔表剎(幢杆)上之黄幡。盖以命终之人,中阴身如小儿,罪福未定,故造作黄幡,期以供养幡盖之功德,使广获福德,离八难之苦,随其所愿,得成菩提,往生净土。〔灌顶经卷十一、释氏要览卷下〕 p6512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命过幡
(物名)为追福而立之幢幡也。命过后所立之幡,故曰命过。若于存生中为祈祷之幡谓之续命神幡。夹注菩提心集下曰:「追福幡,名命过幡,随愿经谓之悬命过幡。」见旛条附录。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旌旗的总称。又作旛。音译波哆迦、驮缚若、计都。与「幢」同为供养佛菩萨的庄严具,用以象征佛菩萨之威德。幡似是初期佛教教团的记号,但经典中多用之为降魔的象征。经典中亦常谓造立此幡,能得福德,避苦难,往生诸佛净土,又谓供养幡可得菩提及其功德,故寺院、道场常加使用,因而成为庄严之法具。《长阿含》卷四〈游行经〉云(大正1‧28a)︰「以佛舍利置于床上,使末罗童子举床四角,擎持幡盖,散华烧香,作众伎乐,供养舍利。」
幡之形状,一般是由三角形的幡头、长方形的幡身、置于幡身左右的幡手,及幡身下方的幡足构成,有大有小。幡通常是布制,然亦有金铜制、杂玉制、纸制等类。其悬挂场所,或为堂内柱上,或树立在佛堂之前庭,或附于天盖之四隅。
幡的种类繁多,可依其材质、形状、目的等而分为如下诸类︰
(1)依材质分,有金铜幡、板幡、纸幡、玉幡(以宝玉装饰者)、平幡(平绢所制者)、丝幡(束丝所制者)等名称。
(2)依色彩分,有五色幡(青、黄、赤、白、黑之五色幡,即续命幡)、八色幡(用于灌顶道场)、青幡(请雨经法)、黄纸幡(太元帅法)等名称。
(3)依仪礼分,有命过幡(人死时,为死者积福德而建)、续命(神)幡(为祈延命而立)、送葬幡、施饿鬼幡。
(4)依所挂场所而分,有堂幡、高座幡、天盖幡、庭幡。
(5)依幡身所描绘之图分,有种子幡、三昧耶幡、佛像幡、莲华幡。
此外,在我国,另有于幡身施以刺绣者,此称绣幡。亦有造六角或八角之幢形,以兼具幡幢两种功德者,称为幢幡;其木制者,称为木幢幡。
关于造幡的功德,《撰集百缘经》卷七〈顶上有宝盖缘〉载,迦毗罗卫国有一长者之妻生子,诞生时空中悬有大幡盖,因此名其为波多迦(即「幡」)。波多迦后出家得阿罗汉果,受世人敬仰云云。
又,《灌顶经》卷十一云(大正21‧530b)︰「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着剎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
此外,《药师本愿经》、《十方随愿往生经》及《释门正统》卷四等亦说命终时悬幡可延寿或招福,此即是「续命神幡」与「命过幡」。《释迦谱》卷五〈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云(大正50‧79a)︰
「塔成造千二百织成幡及杂华,未得悬幡。王身有疾,伏枕慷概曰︰若威灵有感,愿察我至诚,(中略)由是病愈增算十二,故因名为续命幡。」
又,《灌顶经》卷十一尝述及命过幡之原理(大正21‧529c)︰
「若人临终未终之日,当为烧香然灯续明,于塔寺中表剎之上,悬命过幡转读尊经竟三七日。所以然者命终之人,在中阴中身如小儿,罪福未定应为修福,愿亡者神使生十方无量剎土。承此功德必得往生。亡者在世若有罪业应堕八难,幡灯功德必得解脱。」
真言宗则谓幡具有无量佛德,如行者以顶触幡则来世成道可至佛位,此称灌顶幡。《祕藏记》卷末云︰「世人皆以幡号灌顶,是以幡功德先为轮王,后终成佛以到佛果,名为灌顶。」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二十五;旧译《华严经》卷七;《法华经》卷三〈授记品〉;《大般涅槃经》卷中;《药师如来本愿经》;《经律异相》卷六;《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洛阳伽蓝记》卷五;石田茂作监修《新版佛教考古学讲座‧佛具》。


八难
 八个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地方和情形,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瘖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此中地狱饿鬼畜生属三恶道,因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俱卢洲人,福分很大,但不晓得佛法,故不能了生脱死;无想天是外道所生的地方,那里的人也是不能了生脱死;患了盲聋瘖哑的人,自然见闻不到佛法;世智辩聪是世人仗着小聪明,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会毁谤佛法;生在佛出世前或是佛涅槃后,都见不到佛和听不到佛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8:58
若善愿应生 父母在异方 不得疾生。以幡灯功德。皆得疾生无复留难。
若得生已。当为人作福德之子。不为邪鬼之所得便种族豪强。
是故应修幡灯功德。诸过命者修行福业
。至心恳恻应代亡者。悔过众罪罪垢即灭。
为亡者修福。如饷远人无不获果。
譬如世间犯罪之人。心中思惟望诸亲属。求诸大力救其危厄。
今日烧香望得解脱。为亡者称其名号修诸功德。以福德之力缘是解脱亦复如是。径生十方无愿不得。
学习解说
若本来可以投生人道(善道)的,但因要入母胎的因缘不俱足或有某些障碍而无法马上投胎,但承此供养及幡灯功德之力,就可以立即入胎受生而无障碍。
然后是出生在具足福德的门户家中,一生不会受到邪恶鬼神干扰,也不会受到种族豪贵所强难。

所以说,应当要修这个殊胜的幡灯功德,也要为已亡生者追修福业。
必需至心恳切地代替亡者忏悔众罪,罪垢自然消除。

为亡者修福,这就像送东西给远方的人,远方的人还是会收的到的!
而且,就像世间有犯罪之人身在牢狱之中,他们所盼望的能够尽快获得亲人眷属的帮助而脱离危难呀!
所以亲人眷属来为亡者广修功德是最适合的,以此福德之力令亡者能够解脱众苦,终究也能够往生十方佛国净土,都是可以如愿的!」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9:04
普广菩萨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归三宝不行法戒。若其命终应堕三涂受诸苦痛。
其人临终方欲精诚归命三宝。受行法戒悔过罪衅。发露忏谢改更修善。临寿终时闻说
经法。善师化导得闻法音。欲终之日生是善心得解脱不。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询问世尊:「如果人在世之时不信受三宝,也不守五戒,那么,命终后就会堕落三恶道受苦了!
然而,如果这个人在临终时才要至诚信受三宝及佛法的教化,也愿意受五戒并忏悔罪业,断恶修善,等到临命终也听闻佛经的教导,刚好又遇到善知识的开化劝导,也听闻到一些佛法,那么,就在临命终这一天才生起这个善心,这样是否能够获得解脱呢?」


佛言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有男子善女人等。临终之时得生此心。无不解脱众苦者也。
所以者何如人负债依附王者。债主便畏不从求财。
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阎罗除遣。及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不生恶心。
缘此福故不堕恶道解脱厄难。随心所愿皆得往生。
学习解说
世尊回答说:「普广! 倘若有人在临终之时能够生起这样的善心,没有不能够获得解脱众苦的!
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像有人负债累累,而这个债务人若是依附到有权势之人,债权人就会畏惧而不敢向他讨债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在临命终生起这样的善心,命终后,天帝就会赦免他,阎罗判官也会取消遣使,五官王及鬼神等也会对他反生恭敬之心。
就是因为这一念善心,缘此福故而不会堕落三恶道,也就能够解脱厄难,终究也能够随愿应信念而往生十方佛国净土。」


五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生老病死之四者,与现在之王官。灌顶经一曰:「破是归戒名为再犯,若三犯者为五官所得便。」玄应音义四曰:「五官,谓生老病死及现在县官,亦名五天使者。」


五官王
 (异类)十王经所说十王之第四。司秤罪人罪之轻重者。十王经曰:「五官业秤,向空悬,左右双童业簿全,轻重岂由情所愿,低昂自任昔因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佛光大辞典
名相:五官王
释文: 为冥界十王之第四王。据预修十王生七经、地藏十王经等所举,此王之本地为普贤菩萨,系冥途中司掌五刑之王。亦即于三江之间建大殿,治众生妄语罪之冥官。亡者于四七日(即第四个「七日」)时至此王之处,接受生前所造善恶业之审判。五官王之称,古来散见于诸经。灌顶经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五下):「地下鬼神及伺候者奏上五官,五官料简除死定生。」又经律异相卷四十九所引之净度三昧经谓,五官乃指鲜官、水官、铁官、土官、天官,分别禁制杀,盗、婬、两舌、饮酒等五恶。而上述之地藏十王经则以十恶配当冥界十王,故以五官王为治妄语之冥官,此系由净度三昧经之说转来者。〔法苑珠林卷八十八、佛祖统纪卷三十三、禅林象器笺灵像门〕(参阅「十王」406、「阎罗十殿」6339)p1109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9:09
普广菩萨复白佛言。又有众生不信三宝不行法戒。或时生信或时诽谤。或时父母
兄弟亲族。卒得病苦缘此命终。或堕在三涂八难之中。受诸苦恼无有休息。父母兄弟
及诸亲族。为其修福为得福不。
佛言普广。为此人修福七分之中为获一也。何故尔乎。缘其前世不通道德。故使福德七分获一。
若以亡者严身之具。堂宇室宅园林浴池以施三宝。此福最多功德力强。可得拔彼地狱之殃。以是因缘便得解脱。忧苦之患长得度脱。往生十方诸佛净土。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又问世尊:「如果有人在世之时不信受三宝,也不守五戒,或有时生信有时诽谤,最后因病苦命终,命终后堕三恶道受苦或落于八难之中,受到种种苦痛逼迫而无法休息,那么,他的父母兄弟及亲族若为他修福,他这样也能够获福吗?」
世尊告诉普广:「如果是这样为此人修福德,他本人只能获得七分之一的功德,为什么呢? 因为他在生之时就已经不信受三宝,因此死后所得到的福德只有七分之一。
若是以亡者的手饰、珠宝、配饰等物、或是房屋土地园地等供养三宝,这样所得到的福德是最多的,功德力也比较强,可以拔度亡者地狱受苦之危厄,承此因缘就能够获得解脱,解脱长期本该受到的苦厄,最终也能够往生十方佛国净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9:12
普广菩萨复白佛言。若四辈男女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未终之
时逆修三七。然灯续明悬缯旛盖。请召众僧转读尊经。修诸福业得福多不。
佛言普广其福无量不可度量。随心所愿获其果实。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又问世尊:「如果四辈男女善解佛法且清净持戒,知道这个身体是虚幻不实的,并精进实修行菩提道,未终之时还知道要自身为自己预先修福德,燃灯续明,悬缯旛盖,及请众僧来恭诵本经,如果是这样来修福德,这样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
世尊回答普广菩萨:「这样所得到的福德是无法计算的,必定随心所愿获果!」


[佛光大辞典]
逆修
又作预修。即生前预先举行祈求死后冥福之佛事,或生前预修善根功德,以作为死后往生菩提之资粮。灌顶经卷十一所载,若人善解法戒,知身如幻,精勤修习,行菩提道,于未终之时逆修三七,燃灯续明,悬缯旛盖,召请众僧,转读尊经,修诸福业,其福无量,并可随心所愿。另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下之说,若有男女于生前不修善因,多造众恶,命终之后,虽有家属亲友为其追福,然所作佛事,七分中仅能得其一分功德;然若能于生前自身逆修,则可全得七分功德。此一风尚,于宋代甚为盛行,日本迄今仍普遍风行。(参阅「顺修逆修」5356) p4327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9:15

普广菩萨白佛言。世尊若四辈男女。若临终时若已过命。是其亡日我今亦劝。造作黄幡悬着剎上。使获福德离八难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
幡盖供养随心所愿至成菩提。
幡随风转。破碎都尽至成微尘。风吹幡尘其福无量。幡一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吹尘小王之位。其报无量。
灯四十九照诸幽冥苦痛众生蒙此光明皆得相见。缘此福德拔彼众生悉得休息。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又问世尊:「世尊! 若四辈男女于临命终或已命终,亦应劝导造作黄幡悬挂于幢杆之上,令亡者能够承此福德力而离八难苦,最终往生十方佛国净土。
幡盖供养的功德殊胜,必定随心所愿,终究证菩提果!
幡随风转,即便时间久了之后,就算最后破碎变成灰烬了,幡尘受风吹起其福也是无量的,幡随风转时转轮王位,乃至幡尘小王之位,其果报也是无量的。

而且,燃灯供养四十九日,令其画夜不断,长燃不熄,以功德力照诸幽冥苦难众生得见光明,缘此就能够令苦难众生获得休息。」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5 19:16

佛告普广若四辈男女。若行斋戒心当存想。请十方僧。不择善恶持戒毁戒高下之
行。到诸塔寺请僧之时。僧次供养无别异想。其福最多无量无边。若值罗汉四道果人
及大心者。缘此功德受福无穷。一闻说法可得至道无上涅槃。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及四辈男女:「若行斋戒,应无善恶好坏高下分别取舍之分,以清净平等心来恭请十方僧众,到塔寺请僧之时,对所有僧众的供养没有差别,以这样的心念所获的福德是最多的,若是有缘得遇罗汉四道果人及发大心的行者,将会承此功德力受福无量,一听闻说法就会有所获益,终究成就无上佛道!」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26
佛告普广及大众人民天龙八部诸鬼神等。各各谛听思惟吾言。我今欲于此大众之
中。说那舍长者本昔因缘罪福之事。
此大长者居罗阅祇国。恒修仁义飢穷乏者。
沙门婆罗门诸求索者。悉欲供养无所遗惜。父母大悭无供养心。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及大众人民天龙八部诸鬼神等:「您们仔细聆听思惟,我现在要跟您们讲说那舍长者本昔因缘罪福之事。
这位大长者居住在罗阅祇国,居仁义之心并广施飢渴穷困之人,
无论沙门、婆罗门及所有一切求索的人,他都一概供养布施而无捡择,然而,他的父母对此却是悭吝且无供养心的。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28
长者有缘行至他方。晨朝澡洗着衣结束已毕。
跪拜父母叉手白言。今有缘事往至他方。有少财物分为三分。一分供养供给父母。一分珍宝施
诸沙门及贫之者。余有一分自欲持行。
父母言受。于儿行后修诸福德。若有人来从求索者悉当施与。
于是长者便辞父母远至他方。
如是去后父母邪见无念子心。沙门婆罗门及贫乏者往从乞匃。悭贪邪见无施与心。
【学习解说】
某日,长者突然有事要去外地,早上沐浴着衣后就去跪拜父母并说明此事,表示自己有一些财物分为三等份,一份供养供给父母,一份珍宝是要布施供给沙门及贫困之人,另一份是要自己留着到外地备用的。
父母答应了他的请求,也允诺会在这段期间内修诸福德,若有人来求索者必会施与众生。
于是长者便安心向父母辞别了....
就在长者离家后,他的父母因悭吝贪婪邪见而没有念及儿子所委托之事,沙门、婆罗门及贫困之人到他们家也就求索不到东西了。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31
子行去后。若干日数应还到舍。父母计其应还归家。往到市所。取猪羊骨头蹄膏血。
果蓏杂谷持散家中。
那舍长者从远方还。见其父母欢喜无量。接足礼拜问讯起居。
父母亦复欢喜踊跃语那舍言。我于汝行后为汝设福。沙门婆罗门国中孤老贫穷乞者。以汝
财物悉施与之。
儿闻设福布施贫乏心大欢喜。
又语儿言我亦复请诸沙门设福始竟。今日家中草秽狼藉犹未扫除。
儿见狼藉相貌如是。信其父母为设福德。倍复欢喜踊跃无量。
【学习解说】
就在长者离家后一段时日,他的父母推算他的儿子应该某日就会返家了,于是赶紧到了市场去找了些猪羊骨头蹄膏血,以及果菜杂谷等杂碎残余物,然后将其洒在家中。
此时,那舍长者刚好从外地返家了,一见到父母就非常欢喜,接足礼拜并问侯父母这段期间的生活起居。
他的父母也很欢喜的跟他说:「我们在您离家后就为您广修福德,沙门、婆罗门、国中孤苦老人、贫穷困苦等人,我们都用您给那一份财物全都供养布施出去了。」
长者听到了后内心非常欢喜。
他的父母又接着跟他说:「我们今天在家设席供养诸沙门,刚刚才结束,所以家中一片杂乱不堪,都还没来得及打扫。」
长者见到家中环境确实是如此,就相信了他父母有修诸福德供养诸沙门,心中更是倍加的欢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32
久后之间父母衰老。得诸病苦便即命终。那舍即便殡殓尸骸。安厝粗毕。从父母命终转读
尊经。烧香礼拜歌咏赞叹无一时废。竟于三七经声不绝。
作是思惟我父母在世。极忧念我多修福德。今我又复请诸圣众。想我父母缘此功德故。应往生十方剎土。供养恭敬面见诸佛。
【学习解说】
之后,时间一年年的过去,长者的父母也随之衰老、病苦现前,后来也命终了。那舍长者处理完安葬的后事后,就开始恭謮此经,以及烧香、礼拜、歌咏赞叹三宝都不间断,如此持续二十一日。
然后长者心想他的父母在世之时,知道我念念不忘要广修福德之事,如今我又恭请圣众广作供养,那么,我的父母承此功德力,应当会往生十方佛国净土,得见诸佛。」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35
于是那舍忽得重病。奄便欲死唯心上暖。家中大小未便殡敛。至七日后乃得苏解
。家中问言那舍长者病苦如是。本死今苏从何而来。长者那舍语其家言。我数日来。
善神将我。示以福堂无极之乐。又到地狱靡不经历。眼中所覩唯苦痛耳。今我又见饿
鬼住处。所生父母在中受苦。见我来看悲号懊恼。欲求免脱不能得出。我思父母在世
之时。大修福德意谓生天。而更堕在饿鬼狱中受诸苦恼。
那舍长者说此语已。向其家中懊恼流泪。我今家中当作何方功德之力。拔我父母使得解脱。
【学习解说】
没想到就在此时,长者突然生了重病,奄奄一息快要断气,但心头上却是暖和的,他的家人见此,也就没有立即帮他入殓和出殡,一直到了第七天,长者才逐渐恢复并清醒过来。他的家人不解,纷纷问他是怎么回事,长者就跟他家人说:「我昏迷的这几天,有善神示现无极之乐的国土给我看,又带领我来到地狱见到种种受苦处,又到饿鬼住处,却看到我的父母却在里面受苦,父母看到我后悲伤懊悔,想要脱离却不知如何是好,我就想到我父母在世之时,他们有广作福德,照理说应当生天,怎么现在会沦落在地狱中承受种种的苦报呢?」
那舍长者说完后,不禁懊恼流泪,不知现在要作什么功德之力才能使我父母获得解脱?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6:37
那舍长者又自思惟。我父母昔病苦之时。大修福德欲终未终。及命终已然灯
续明。转经行道斋戒一心。乃至三七未曾懈废。而今父母而更生此罪苦地狱。必当有意
便问亲族及诸耆宿。
耆宿答言我不了此深妙之事。可往谘问佛世尊也。
【学习解说】
那舍长者接着思惟着... 我父母在世病苦之时,那时命欲终、未终及命终已,我都有大修福德及供养,燃灯续明,恭读佛经,净持斋戒,甚至于连续二十一天都未曾中断,但如今父母却在恶道中受诸苦痛,难道作的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吗? 于是就请教了当地年高有德望的人。
但这些人却回答:「我不了解这种高深的事情,您可以请教世尊!」


耆宿
[国语辞典(教育部)]
年高而素有德望的人。《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其中耆宿,皆称中大夫。」《三国志.卷四二.蜀书.来敏传》:「时孟光亦以枢机不慎,议论干时,然犹愈于敏,俱以其耆宿学士见礼于世。」


于是长者便往到佛所。头面作礼胡跪合掌。而白佛言欲有启请。唯愿世尊慈愍不怪。
佛言便说。
【学习解说】
于是那舍长者就去请教世尊,恭敬礼拜胡跪合掌,询问:「有事想请教世尊,还望不要见怪。」
世尊回答:「请说即可。」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7:11
长者那舍说向因缘。父母在世常修福德。及命终后为供三七至安厝毕。谓言生天而更
堕在地狱中。已问耆宿耆宿不了。今故问佛为我决疑。缘我重病奄便欲死。七日乃苏。
善神将我经历地狱靡不周遍。以是因缘得见父母在苦剧地。修福如此而更堕罪。不解
所以今故问佛。唯愿世尊解释我疑。修何福业令我父母。解脱厄难不遭苦患。悉得生
天封受自然。快乐无极得涅槃道。
【学习解说】
于是那舍长者就向世尊说明了这段因缘:「我父母在世之时经常修诸福德,我也在他们命终后作诸供养及连续二十一日的佛事,照理说他们缘此福德应当会生天,为何如今他们却沦落在地狱中呢? 我已经请教德高望重的长者,可是他们无法回答,所以我就来请教世尊。
之所以知道他们身在地狱中,是因为我那时生了重病,奄奄一息,直到第七天才甦醒过来,这段期间有善神带领我到地狱,才知道父母现在沦落在地狱中受诸苦痛,实在不解,修福德如此怎么还会有罪呢? 所以我今日来请教世尊,恳请世尊为我解开疑惑,现在是要修什么福业才能帮助我父母,令他们解脱苦厄,不再遭逢恶报,能够生天,快乐无极,终究证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6 17:12
佛语长者汝一心谛听我之所说。汝前欲行往至他方。留财宝物与汝父母。令汝父
母修诸福德。父母邪见欺诳于汝。实不修福妄言为作修诸福缘。以悭贪故堕彼地狱。
长者闻佛神口所说。疑惑永除作如是言。是我之过非父母咎。即于佛前代其父母。悔
过此罪悭贪之殃。长者父母于彼地狱小得休息。
佛语长者今我借汝天眼。使汝得见父母休息。
长者于是承佛威神。见其父母皆得休息。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那舍长者:「请您仔细聆谛听,您之前离家去外地的时侯,您有留了财宝财物给您的父母,有委托他们修诸福德,可是您父母邪见欺瞒于您,事实上他们根本没有修诸福德,以此悭吝贪婪而落在地狱中受苦。」
那舍长者听到世尊所言,佛言真实不虚妄,终于解除了他的疑惑,对世尊说:「那是我的罪过,不是父母的错。」于是在世尊前代父母忏悔这个悭吝贪婪之罪,也因此,那舍长者的父母,他们在地狱那边可以获得小小喘息的机会。」
世尊告诉那舍长者:「如今让您透过天眼,令您得见您父母可以暂时休息一会。」
那舍长者于是承佛力,确实见到他父母终于可以暂时获得休息。」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16
那舍长者又白佛言。今者又当作何福业。使我父母解脱彼苦。
佛语长者今请诸圣众。安居三月行道欲竟。可还家中作百味饮食之具种种甘美。以好净器
盛持供养。及好衣服种种华香。金银珍宝杂碎供具以施于僧。令汝得福使汝父母解脱此难。
不复更受饿鬼形也。
【学习解说】
那舍长者接着请示世尊:「如今要修何种福业,才可令我父母脱离饿鬼道苦呢?」
世尊回答:「于诸众僧结夏安居的最后一日,家中准备所有的百味甘美饮食,盛放在好的、干净的盆碗器皿中,以及好的衣服、种种花香、金银珍宝等等来供养大德众僧,以此大功德令您得福,也解脱您父母在饿鬼道之苦,也就不会再受饿鬼的苦报了。」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20
长者那舍即如佛言。还家供办不违尊教作供养已。缘此生天封受自然无为快乐。
汝今欲见汝父母所生宫殿处不。今更以威神。令汝得见不复受苦。长者承佛威神之力
。见其父母生在天上。诸天娱乐自在随意无复罣碍。
佛告那舍。罪福如是。不可不慎
。如长者眼所见心所开。故言自作自得非天与人。
【学习解说】
于是,那舍长者就按照世尊的教导,回到家中就张罗准备以供养众僧,依教奉行,后来,长者的父母承此功德力而生天,受诸快乐。
世尊以威神力令那舍长者看到他的父母,如今已不在饿鬼道受苦了,确实生在天上宫殿中,受诸种种快乐,自在随意,没有任何障碍了。
世尊告诉那舍长者:「自作善恶之业而自受善恶之果报,如是因,如是果,是故不可不戒慎恐惧呀!」
因此,如同长者真实所见而豁然明白,所以罪报自作自受,并不是上天给人的赏罚。」


其它相关经文节录参考:

《长阿含经》卷十九载阎罗王呵责地狱的有情云(大正1‧126c)︰「今汝受罪,非父母过,非兄弟过,亦非天帝过,亦非先祖,(中略)汝自为恶,汝今自受。」

《正法念处经》卷七之偈云(大正17‧36b)︰「非异人作恶,异人受苦报。自业自得果,众生皆如是。」

同书卷十七云(大正17‧98c)︰「汝于前世作众恶,此业今当还自受,自作自受不为他,若他所作非己报。」

《无量寿经》卷下亦云(大正12‧274c)︰「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24
如长者父母。虽在饿鬼其罪小轻。一切饿鬼受罪甚重不可具说。
长者父母其罪轻者。有小福德扶接使尔。长者修福竟于三七日。于诸饿鬼受罪轻也。
所以然者前章中言。若人在世不识三宝。不修斋戒无善师教。
过命已后兄弟父母。亲属知识为其修福。七分之中为获一也。
是故长者父母有罪。虽在地狱饿鬼之中。受罪轻者缘修福故七分获一。
今修福德供养众僧。以是因缘解脱众难故得生天。
【学习解说】
那舍长者的父母,虽然曾身处在饿鬼道,但其罪报是属于比较较轻的,而其它在饿鬼道的众生所受的罪报就比较重些。
那是因为长者于他父母去世后有修诸福德二十一日,所以其罪是比较轻的,
所以就像最初前段所提的,若人在世之时不知道三宝,也不修斋戒,又没有遇到善知识的教导与提点,命终后,亲人眷属为亡者修诸福德,亡者只能获得七分之一而已!
长者的父母有罪,虽然处在地狱饿鬼道中,罪报比较轻,那是因为长者有为他父母修福的缘故呀! 所以他父母有获得那七分之一,这是第一点。
其次,长者修诸福德并供养众僧,因为这个缘故才脱离饿鬼道而得以生天!


佛光大辞典
名相:追善
释文: 又作追荐、追修、追福、追善供养。为消除亡者之苦,祈求冥福,于后事妥善安排后,所进行的各种法会,或造立佛像堂塔,或捐施法具财物,或诵经、持咒、供斋等各种作法。一般于逝后七日至四十九日为之。另有百日、年忌等法会。p4335


《佛光大藏经.禅藏.杂集部.禅林象器笺(二).卷十四》
《优婆塞戒经》云:「佛言:『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身受苦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中,既为饿鬼,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27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人未终临终之日。若已终竟又是终日。父母亲族知识朋
友。为命终者修诸福业。斋戒一心洗浴身体着鲜洁之衣。一心礼敬十方诸佛。又当称
扬十方佛号。别以华香供养诸佛。可得解脱忧苦之患。得升天上证泥洹道。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若人于未命终临终之日,若已命终的当天,亲人眷属善知识朋友等,应当为亡者修诸福德,净心斋戒,沐浴后着净衣,一心礼敬十方诸佛,并称扬十方诸佛名号,并以花香供养诸佛,如此,可令亡者脱离苦厄,得以生天,离苦得乐,终究证菩提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29
佛告普广菩萨摩诃萨。若未终时礼拜十方诸佛。命终之人所生之处常得值佛。千
劫万劫亿万劫数。重罪之殃无不得脱。
亦复当为说是灌顶无上章句。三世诸佛天中之天各皆顺本。三世如来说是无上
总持章句。
普广菩萨摩诃萨。汝当谛听我今为汝。及一切众生诸病苦者。若其临终若已终
竟复是终日。闻此章句。所生之处当得见佛。不堕八难远于恶道。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若人于未命终时礼拜十方诸佛,命终后所生之处就会经常得见诸佛,千劫万劫亿万劫数,所有一切的重罪恶业都可以获得解脱!
另外,也要为其宣说灌顶无上章句,三世诸佛都是从这里成就的,三世诸佛也是如是宣说此灌顶无上章句。
普广! 您应当要好好仔细聆听,我现在要为您及一切众生所有病苦者,于临终前或已命终的当天,只要一听闻到这个灌顶无上章句,那么,亡者所生之处必当得见诸佛,不会落于八难,也不会堕在三恶道!」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7 18:30
于是世尊在大众中。宣说诸佛无上章句。即作偈颂而说之曰。
 波利富楼那  遮利三慢陀 
 达舍尼罗佉  摩诃毘罗诃 
 伽帝三慢陀  毘陀摩伽帝 
 摩诃伽利波  波帝婆弥陀 
 娑婆娄伽提  修鉢利富那 
 阿利那达摩  摩诃毘波提 
 帝利毘波伽  修勒波僧祇 
 酰帝三博叉  摩诃三慢陀 
 阿陀摩罗尼  阿利摩罗多 
 毘鼓三慢陀  达尼佉罗陀
【学习解说】
于是,世尊在大众中宣说此诸佛无上章句,以偈颂的方式而说之:
 波利富楼那  遮利三慢陀 
 达舍尼罗佉  摩诃毘罗诃 
 伽帝三慢陀  毘陀摩伽帝 
 摩诃伽利波  波帝婆弥陀 
 娑婆娄伽提  修鉢利富那 

 阿利那达摩  摩诃毘波提 
 帝利毘波伽  修勒波僧祇 
 酰帝三博叉  摩诃三慢陀 
 阿陀摩罗尼  阿利摩罗多 
 毘鼓三慢陀  达尼佉罗陀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8 21:2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8 21:27 编辑

佛语普广菩萨摩诃萨。是为灌顶无上章句。必定不二。解除亡者无量罪厄。令过
命者得生天上。随心所愿往生十方。
此大章句真实之言。在所生处常见十方微妙净土
。若在世时应当受持如是章句。斋戒一心为过命者。七日七夜受持八禁长斋菜食。礼
敬十方诸佛世尊。当发大誓愿我获得僧那僧涅。诸众生辈使向无上正真大道。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普广菩萨:「此灌顶无上章句,必定不二,定能解除亡者无量的罪报苦厄,令亡者能够得生天上,也能够随愿往生十方佛国净土。
此大章句,其功德殊胜,真实不虚,在所生处经常得见十方微妙净土。
因此,在世之时就应当受持此灌顶无上章句,并发心为亡者持八关斋戒七日七夜,以出世离欲的身心来自期自处,礼拜恭敬十方一切诸佛世尊,也应当发起四弘誓愿的大愿,引导一切众生走向无上真正解脱的大道!」


章句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章节、句子。「章」是意义完整的一个段落,「句」是语意完全的词组。


[佛光大辞典]
八关斋戒
梵语 astāvga-samanvāgatopavāsa,巴利语 atthavga-samannāgata uposatha,或 atthavgika uposatha。乃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暂时出家之学处。受者须一日一夜离开家庭,赴僧团居住,以学习出家人之生活。又作长养律仪、近住律仪、八戒、八支斋戒、八分斋戒、八戒斋、八斋戒、八禁、八所应离。「八」指持八种戒,「关」即闭之意,「戒」有防非止恶之作用。能持八戒,可防止身口意三业之恶行,便可关闭恶道之门。八戒中前七支为戒,后一支不非时食为斋,合之称为八关斋戒。此八法,佛陀制定于每月六斋日受持,即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如以中国农历算,小月可改作二十八日及二十九日)。佛教虽有出家与在家弟子,但佛法以出世解脱为目的,更以出家为上,受持八关斋戒,令在家学佛者熏习长养出世善根,故称长养律仪。又因受此八戒,一日一夜远离家居,近于僧伽或阿罗汉而住,故又称近住律仪。八关斋戒为八种斋戒法,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以华鬘装饰自身,不歌舞观听。(七)不坐卧高广华丽床座。(八)不非时食。又受八关斋戒者,因一日一夜持不婬戒,故得称为净行优婆塞或净行优婆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大毘婆沙论卷一二四、俱舍论卷十四、大智度论卷十三〕(参阅「斋戒」6546) p317


佛光大辞典
名相:长斋
释文: 指长时保持日中一食之戒律。又转指不非时食。此外,行长斋而节制食事,称为长斋节食。〔梵网经卷下、灌顶经卷十二、禅苑清规卷九劝檀信〕p3604


僧那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具名僧那僧涅。旧译,僧那为弘誓,大誓。僧涅为自誓。皆谓菩萨之四弘誓也。即自誓四弘誓谓之僧那僧涅。或言僧那为铠,僧涅为着,着铠也。是以铠喻四弘誓之语。玄应师译为被甲。辅行一曰:「僧那西音,此云弘誓。」玄应音义三曰:「僧那僧涅,应云摩诃僧那僧涅陀。旧译云摩诃言大,僧那言铠,僧涅言着,亦言庄严,故名著大铠。大品经云大誓庄严是也。一云:僧那大誓,僧涅自誓,此皆讹也。正言[月*册]那诃此云甲,[月*册]捺陀或云被,或云衣,言被甲衣甲也。」肇论曰:「结僧那于始心,终大慈以赴难。」梵Saṁnāha-samnaddha。
又僧名。慧可之弟子。见续高僧传十九。


《佛光大藏经.法华藏.注疏部.法华义疏二.法华义疏卷第八注解》
僧那:僧那僧涅之略称。僧那,旧译为弘誓、大誓,僧涅译为自誓,具指菩萨之四弘誓。


其它相关经文节录参考:
《佛光大藏经.净土藏.经部.佛说阿弥陀经外七部.般舟三昧经卷上》
「悉晓知佛诸经所有卷所在,众会中无不蒙福者,见佛极大慈欢喜,所学诸佛经通利,于大众中无所畏,于大众中无有能过者。名声极远,破坏诸疑难无不解者,于经中极尊,于师子座上坐自在,如诸佛法教,悉晓知佛万种语,悉入万亿音,爱重诸佛经,常念在左右,则未曾离于诸佛慈。于佛经中乐行,常随佛出入,常在善知识边,无有厌极时。于十方诸佛剎,无所适止,悉逮得愿行,度脱十方万民,智慧珍宝悉逮得经藏,身如虚空无有想。教人求菩萨道,使佛种不断。行菩萨道,未曾离摩诃衍,逮得摩诃僧那僧涅极广大道,疾逮得一切智,诸佛皆称誉。


其它相关资料参考:
《佛光大藏经.净土藏.附录.净土教概论之一》
         大乘佛教深信众生有成佛的可能,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同时观诸法第一义谛,悟入毕竟空理,并且要发大悲心,愿度一切众生。不惜身命,于无量劫中精进不倦,摄取十方净化的世界,自己建设一大佛国,以安稳众生,决定修成佛道,这是佛教划时代的一大转变。
        《放光般若经》第三卷〈问僧那品〉中说:「菩萨度人无有限量,住檀波罗蜜而行布施,普为一切众生故行檀波罗蜜、尸罗、羼提、惟逮、禅及般若波罗蜜,普为众生作艰苦之行。菩萨成就摩诃僧那僧涅,所度众生无有限量,不说我当度有限若干人,不能度其余人。亦不说我当教若干人至道,不能教其余人至道。菩萨为众生发起大誓愿说,我自当具足六波罗蜜,亦当教他人具足六波罗蜜。」又《不退转法轮经》第二卷等说:「菩萨以四弘誓摄取一切众生。」《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第四十卷举普贤十大愿王。《大方等大集经》第十七〈虚空藏菩萨品〉说明菩萨二十大誓庄严。以上皆是菩萨于初发心时自发大誓愿,修六波罗蜜,誓愿度脱众生界,此后,即依此誓愿去实行。摩诃僧那僧涅者,即「着大铠」意,又译为大誓庄严。菩萨为度众生,建立广大誓愿,不顾身命,达成其志愿,投生于五浊恶世中,其勇猛奋斗努力之实况,犹如身着兵铠临阵战场的勇士凛凛之英姿。此即表示初期大乘佛教之泼剌精神,净佛国土之愿行亦即大誓庄严之结晶。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8 21:31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告诸大众善男子善女人等。及天龙八部一切鬼神。汝等众辈
。闻说十方净佛国土。复闻说是那舍长者因缘罪福。生信心不。
【学习解说】
那时,世尊宣说完了后,询问在场的大众、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天龙八部一切诸鬼神等:「您们听闻了十方诸佛净土,也听闻了那舍长者因缘罪福的故事,这样有没有生起信心呢?」


普广菩萨复从坐起。白世尊言。说是十方诸佛净土无量功德庄严快乐。复得闻是
那舍因缘。世尊又说众事因缘。甚善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世尊说是多所利益。后世众生缘此解脱以为轨则。不复贪悋资生之物。闻此经言但生施心
无所爱惜。随意施与贫乏使足。国土丰饶施心平等。如是渐渐积功累德悉成佛道。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从座位上站起来,对世尊说:「听闻到十方诸佛净土的无量功德庄严快乐,又听了那舍长者因缘的故事,世尊又说很多因缘,令我听的法喜充满,内心非常踊跃欢喜!」
世尊说:「此等的功德利益是说不尽的,如果后世众生有缘得见,并以此为解脱的依据来依教奉行,也不贪着世间资生之物,听闻此经,如实发起施舍心平等心,随缘施与贫困穷苦之人,令其得足,如此渐渐积功累德,终究成就无上佛果!」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8 21:36
普广菩萨摩诃萨又白佛言。若四辈男女欲修学是愿生净土灌顶经典。有几事行得
此经法。佛言普广有十二事。可得修学是经典也。
一者不信九十五种邪见之道。
二者坚持禁戒至终不犯。
三者勤学禅定教未学者。
四者忍辱不瞋见恶不恼。
五者常乐布施愍念孤老。
六者常勤精进昼夜不懈。
七者若行来出入朝拜塔像。及诸尊长然后舍去。
八者合集众人为作唱导普得信心。
九者不贪世荣衣服伎乐资生之物。常好苦行依四依法。
十者行此法时无所悕望。但欲利益诸众生辈。不于其中悕人利养。
十一者至终不谄邪命自活。
十二者行此经时不择富贵豪乐之人。贫苦求者等心看之无有异想。
是为十二正化之事。
时普广闻此心大欢喜。我当奉行至终不犯。
【学习解说】
普广菩萨询问世尊:「如果四辈男女想要修学此愿生净土灌顶经典,那要如何行持呢?
世尊说:「有具足下列十二种事者,就可以修持这部经典了:
一. 不信九十五种邪见之道
二. 坚持守持禁戒,至终不犯
三. 精勤修学禅定,并教导未学者
四. 能够忍辱不起瞋心,见恶事不恼火
五. 经常乐于布施,慈心悲悯孤苦及老者
六. 精进修行,画夜不懈怠
七. 若见到佛寺佛塔及诸尊长善知识等,应当恭敬问讯礼拜才离去
八. 合集众人一同赞叹佛法及修行,令众生能够生起信心
九. 不贪着世间荣华富贵的衣物、技乐及资生之物等,乐于苦行依四依法
十. 修持此法时不要有所期望,也不要希望获得他人供养或利益,只要自己能够做到利益众生就可以了
十一. 终其一生不因邪命而自活
十二. 行此经法时,不拣择富贵豪门及贫苦之人,平等无分别心对待一切众生,且无所求

以上就是十二种需要具足的条件

那时,普广菩萨听到了后非常欢喜,说:「我定当依教奉行,至始至终不犯!」


名相:禁戒
释文: 梵语 savara,巴利语同。佛为防止弟子们身、口、意之过非而制定之戒律。音译作三婆逻、三跋罗。又作律仪。三藏中律藏专明禁戒者有五戒、八戒、沙弥戒、具足戒等之别。大方等大集经卷三十一护法品谓,持守禁戒者即为佛弟子,毁坏禁戒者即为魔弟子。又梵语 vrata(音译作没栗多),亦译作禁戒,即非长时期所持之戒,而系因应于短期内发愿修法所制之禁戒。大日经疏卷十七(大三九‧七五一下):「没栗多,是有时愿之戒。谓行者持诵时,或心一月乃至年岁等,此事了时,此禁亦罢。」(参阅「戒」2896)p5539



《佛光大藏经.般若藏.宗论部.回诤论外三部.菩提资粮论卷第六》
菩萨于诸众生,当以好事而利乐之,自不希望。彼等众生利乐好事,及诸众生有无量苦相,我独为其忍受,我有乐具,与诸众生受用为乐。
虽足大福报,心不举不喜;
虽贫如饿鬼,亦不下不忧。
虽住大具足福报天中,其心不作喜之与举;虽为饿鬼,贫穷破散逼恼,此最难活,不应生下心,亦复不应忧,何况人道贫穷破散。
若有已学者,应极尊重之;
未学令入学,不应生轻蔑。
若有已学众生,于彼应作至极尊重;若未学者,应令彼等入学,亦不应轻蔑之。
戒具者恭敬,破戒令入戒,
智具者亲近,愚者令住智。
戒具足人,应当问讯,合掌向礼等而恭敬之,亦应为彼说持戒福;若破戒者,应令入戒,亦应为彼说破戒罪;智具足者,应当亲近,亦应为彼显智慧德;愚者应令住智,亦应为彼演愚痴过。
        流转苦多种,生老死恶趣,
        不怖此等畏,当降魔恶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0-8-28 21:38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8-28 21:39 编辑

佛说经竟。是诸大众无不欢喜。
阿难因从坐起。演说法竟当何名之。
佛语阿难此经名为普广所问十方净土随愿往生。亦名那舍罪福因缘。又名灌顶无上章句。
佛说是经已。四众人民天龙八部。闻佛所说作礼奉行。
【学习解说】
世尊宣说完此部经了,在场一切大众都非常欢喜!
阿难此时从座上站起来,询问世尊:「世尊所宣说的这个法要以什么名字来命名呢?」
世尊回答:「此部经名为《普广所问十方净土随愿往生》,亦名那舍罪福因缘》,又名灌顶无上章句》。
世尊已宣说完这部经了,在场的四辈男女、人民、天龙八部诸鬼神等众,听世尊所宣说后,恭敬礼拜,依教奉行。


灌顶经卷第十一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www.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