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九的习经记录帖 [打印本页]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1 08:50
标题: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九的习经记录帖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6 编辑

缘起:2021年度清净道场百日楞严坛法会(6月17日—9月24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金刚藏菩萨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


弟子净慧,发心学习《楞严经》
祈请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令弟子入清净光明心、智慧增上,看懂佛经深义,认真写出正确的白话解说,自利利他


感恩善知识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持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1 08:5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00 编辑

卷第九 内容大纲

9-1  天趣
       9-1-1 色界 (十八天)                                                                              
                9-1-1-1 初禅 #3 - 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
                9-1-1-2 二禅 #4 - 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
                9-1-1-3 三禅 #5 - 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
                9-1-1-4 四禅 #6 - 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
                                          五不还天 #7 -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9-1-2 無色界 #8  
                9-1-2-1 回心大阿罗汉     
                9-1-2-2 不回心钝阿罗汉  -  空处(=空无边处)、识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9-2  阿修罗趣 #9
       卵生 - 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胎生 - 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化生 - 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湿生 - 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9-3  七趣总说 & 杀盗婬三业 #10

9-4  世尊悯念与会大众及末法一切众生,欲宣说修禅定时可能会遇到的微细魔事 #11
       9-4-1 世界生起的缘由 #12
       9-4-1 安住在妙觉真心 v.s. 安住在尘劳妄想 #13

9-5  五十阴魔
       9-5-1 色阴十魔 (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14#15
                精明流溢前境
                精明流溢形体
                精魄递相离合
                心魂灵悟所染
                抑按功力逾分
                心细密澄其见
                尘并排四大性
                欣厌凝想日深
                迫心逼极飞出
                邪心含受魑魅
       9-5-2 受阴十魔 (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16#17
                功用抑摧过越
                功用陵率过越
                修心无慧自失
                用心亡失恒审
                修行失于方便
                轻安无慧自禁
                见胜无慧自救
                因慧获诸轻清
                心生长断灭解
                定境安顺入心               
       9-5-3 想阴十魔 (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18
                9-5-3-1  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18
                             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19
                             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20
                             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21
                             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22
                             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23
                             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24
                             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25
                             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26
                             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27
                9-5-3-2  想阴十魔之总说 #28
                             
9-6  世尊劝勉佛弟子行菩萨道,于末法中,宣示如来所说及法义,并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 #28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1 22:3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1 22:33 编辑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唐天竺沙门般剌蜜帝译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婬欲。
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学习解说
阿难!上面讲的欲界六天(卷第八),是具有淫欲的有情众生居住的地方,
然而,却有些在人道的众生,是修心的,他们不藉由禅那的方式,所以没有智慧,但他们能够约束自己的身心且不行淫欲。

有些在这个世间的人道众生,无论生活中、行住坐卧之间,都不会对世间各种事物起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连这种思想和念头都不会有,如此,自然就不归属于欲界了,
那么,这类的众生随着这样的心念就能生于天道,色界之初禅的第一天,名为梵众天。

梵众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色界之初禅天众分三级,下级之天众云梵众天,犹如国土之庶民。

梵众天
[佛光大辞典
梵名 Brahma-pārisadya-deva。音译梵波梨沙天。又作梵身天。色界初禅天之第一天。以其乃大梵所有、所化、所领之天众所住,故称梵众天。此天之天众身长半由旬,寿命半劫。又梵身天,除指梵众天外,于长阿含经卷二十亦将梵迦夷天(梵 Brahman-kāyika-deva)译作梵身天,而为色界初禅天之总称。〔佛地论卷五、俱舍论卷八、卷十一、杂阿毘昙心论卷二〕(参阅「梵天」4627p4638

爱染
[佛光大辞典
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着之心之总称。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下):「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 p5460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学习解说
有些在这个世间的人道众生,都不会对世间各种事物起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连这种思想和念头都不会有,这种欲习既除,也离欲了,这时心显现出来,对于各种戒律禁戒也都能欢喜随顺受持,
那么,这类的众生随着这样的心念和持戒就能生于天道,色界之初禅的第二天,名为梵辅天。

梵辅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初禅天的第二天,是辅佐大梵天的大臣。又译为「梵富楼天」

梵辅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色界之初禅有三天,第二名梵辅天,大梵天之辅相也。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二名梵辅天,卫侍梵王为臣辅翼故。」

梵辅天
[佛光大辞典
梵名 Brahma-purohita。又作梵富楼天。即色界初禅之第二天,为大梵天之辅相。旧名梵先行天,又称梵前益天,以在梵前恒思梵天利益,因以为名。梵辅天之天众皆为大梵天王之辅弼臣。又天王行幸时,必为列行侍卫。初禅天之主为大梵王,其下之梵众天、梵辅天分别为其人民、属臣。〔大毘婆沙论卷九十八、玄应音义卷十八、俱舍颂疏世品卷一〕 p4647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清净的意思。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学习解说
有些在这个世间的人道众生,身心殊妙圆满,威仪具足,清净持戒,又加上智慧颖悟,就有能力统领梵天的臣民,
那么,这类的众生随着这样的德行和修持就能生于天道,色界之初禅的第三天,名为大梵天。

大梵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天名)Mahābrahman,梵者清净之义,为离婬欲之色界诸天通名,今谓其中初禅天之王为大梵天。初禅天为色界四禅之最初者,故特附以梵天之名,其中分大梵天,梵辅天,梵众天三者。大梵为君。梵辅为臣,梵众为民。大梵天所得之禅定,称为中间禅。位于初禅与二禅中间之禅定也。慧苑音义上曰:「梵谓梵摩,具谓跋滥摩,此谓清净。」智度论十曰:「梵名离欲清净。」智度论三十五曰:「梵者色界,都名也。」正理论三十一曰:「广善所生故名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获得中间定故,最初生故,最初没故,威德等胜故,名为大。」彼名为尸弃,译言火或顶髻,彼顶上结髻如火,以表入于火光定,故名。彼在初禅天,最先生。故自念我无父母,自然而生,我为娑婆世界之主。法华经序品曰:「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王。」大般若经五百七十曰:「堪忍世界主,持髻梵王。」智度论一曰:「三千大千世界,主持梵天王名式弃。」法华文句二曰:「尸弃者此翻为顶髻,又外国呼火为树提尸弃。此王本修火光定破欲界惑,从德立名。」彼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又常在佛之右边,手持白拂,以对于帝释。

大梵天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梵是清净的意思,为离淫欲之色界诸天的通名,今叫其中之初禅天主为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学习解说
阿难! 此三胜流(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已是一切苦恼所不能动了,虽然这些众生不是依照佛陀的正法来修行,也不是修三摩地,然而,在这类众生的清净心中,种种的烦恼都不能动摇他们了,称之为初禅。

[佛光阿含藏
烦恼之异名。漏尽,烦恼灭尽之意。
为烦恼之异名,凡有三种:()欲漏,即爱欲之烦恼。()有漏,即执着于生存之烦恼。()无明漏,即不理解真理之烦恼。从上述三漏(烦恼)得到心解脱者,称为「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初禅
[佛光阿含藏
又作初禅定。觉(新译作「寻」,内心起粗略的分别作用)、观(新译作「伺」,内心起微细的分别作用)、喜、乐、心一境性(将心止于一境),此即初禅五支。离生喜乐,谓远离欲、恶不善之法而生喜乐,故初禅定又称作离生喜乐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1 23:35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2 13:16 编辑

(3楼 + 4楼  用时,约1小时45分钟)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
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学习解说
阿难! 再者,大梵天王统摄梵天的民众,以此成就圆满清净的德行,
内心清净澄明不动,寂静清澈,身体发出少量的光明,
这就是色界之二禅的第一天,称为少光天。

少光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二禅天的第一天。此天天人身体发出的光明在二禅天中相对较弱,因此称为「少光」。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学习解说
光光亙相辉应,无量光明,照耀无尽,光明遍照十方法界,如同琉璃,
这就是色界之二禅的第二天,称为无量光天。

无量光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二禅天的第二天。此天天人身体发出无量光明,因此称为「无量光」。

【无量光天
 (界名)色界第二静虑三天中之一。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光明转增量难限,故名无量光天。
FROM:【佛学大辞典】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学习解说
透过吸持圆光,成就清净的教体,这里的天人彼此要讲话沟通时不出音声,而是以口中发出的净光来代替音声,这种光是很多方面都可以应用的,
这就是色界之二禅的第三天,称为光音天。

【光音天
 (界名)新称极光净天。旧称光音天。色界第二禅之终天也。此天绝音声,欲语时,自口发净光而为言语之要,故名光音。大火灾破坏至色界之初禅天时,下界之众生尽集此天处,待世界再成后至成劫之初,自此天起金色之云而注大洪雨以造初禅天以下至地狱之世界,待世界已成,此天众之福薄者渐渐下生,乃至至地狱界尽见众生(此就大火灾言耳,若大水灾大风灾时,此天处亦破坏,故犹于其上之天处为此事),为胎藏界曼陀罗外金刚院之一众,出此天之众生。玄应音义三曰:「阿波会二天A^bha%svara,此云光音天,亦言极光净天,第二禅第三天也。」经律异相一曰:「光音天,依品云光曜天,语言口出净光无边。」名义集二曰:「光音,口绝言音,光当语故。」佛祖统纪三十一曰:「光音天无觉观语言,以光当语,又此天语时口出净光。」
FROM:【佛学大辞典】

【光音天
 色界二禅的最高天,此天绝音声,众生要讲话,便自口中发出净光来作识别,故名光音。佛经说劫初的人类,就是由光音天来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光音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二禅天中的最高一层。光音天人不用口语沟通,而以光互通心意,所以称为「光音」。坏劫开始的时候,宇宙发生大火灾,将光音天之下全部烧毁,但无法烧到光音天,此时光音天之下的各界众生会辗转生于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
清净心中,麤漏已伏。名为二禅。
学习解说
阿难! 此三胜流(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已是一切忧虑挂念所不能逼迫了,虽然这些众生不是依照佛陀的正法来修行,也不是修三摩地,然而,在这类众生的清净心中,在粗漏方面已制伏,但微细的漏尚未制伏,称之为二禅。

二禅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四禅之一,即色界二禅天的禅定,其境界是定心细微,无寻伺的心所,于三受中只有喜乐的二受。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粗」的异体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惑之对治,有伏与断之别。见伏断条。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2 13:1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2 13:19 编辑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学习解说
阿难! 有些天人是以吸持圆光,发化清净,由这个口发出的净光来代替音声,藉此显露微妙,发化净行,由深妙的禅定而通往并生起少量的净妙之乐,
这就是色界之三禅的第一天,称之为少净天。

少净天
[佛光大辞典
少净,梵名 Parttaubhadeva,音译作波栗多首婆、波利多首、波栗羞诃。又作约净天。色界十八天之一。指第三禅天之第一天于此天之中,意识受净妙之乐,故名净;又于第三禅天中,此天所受净妙之乐最少,故名少净。在七识住中,摄于第四身一想一识住。其天众由下品三禅相应之业而生此天,身量十六由旬,寿量十六大劫。〔长阿含卷二十忉利天品、俱舍论卷八、立世阿毘昙论卷六、卷七、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参阅「十八生处」351p1382

少净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三禅天的第一天。此天天人心清净而受乐,所以称为「净」,清净程度在三禅天中相对较少,因此称为「少净」。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学习解说
当生起少量的净妙之乐,渐渐地净空现前,净妙之乐于此转增,无量无际且无法量测,这种身心非常清净的快乐,
这就是色界之三禅的第二天,称之为无量净天。

无量净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三禅天的第二天。此天天人心非常清净而受乐,因此称为「无量净」。

无量净天
[佛光大辞典
无量净,梵名 Apramāna-śubha,巴利名 Appamāna-subha,音译阿波摩羞、阿波摩首诃、阿波罗摩那、又作无量净果天、无量善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为第三禅之第二天。此天天众所受之乐胜于第一天之寂静爱乐,与三禅相应,故称无量净。或谓意地之乐受,于此转增,难以量测,故称无量净。彰所知论卷上、杂阿毘昙心论卷二等谓此天众生之寿命为三十二劫,身长为三十二由旬。〔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立世阿毘昙论卷六、卷七〕 p5118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学习解说
此时世界及身心,所有一切皆圆满清净光明,清净的德行于此时成就,全面且充份地体验到胜妙的快乐,
这就是色界之三禅的第三天,称之为遍净天

遍净天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色界第三禅天之第三天。此天净光周遍,故名遍净天。
2.色界十八天之一,是第三禅天中的最上层天。这天的天人相应于三禅的境界而身心清净光明,充分体验胜妙的快乐。又译为「徧净天」、「遍净光天」。
3.色界三禅天的最高天。此天天人心全面清净而受乐,因此称为「遍净」。又译为「徧净天」、「遍净光天」。

遍净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色界第三禅天第三天之名。此天净光周徧,故名。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光音及徧净。」可洪音义一曰:「徧净天,三禅天王也。长阿含云:徧净天王名净智,四臂捉贝,持轮御金翅鸟。」

遍净天
[佛光大辞典
遍净,梵名 Śubha-krtsna,巴利名 Subha-kinna Subha-kinha,音译首诃既那、首波讫栗那、羞讫、摩首。又作徧净天、无量净天、广善天、净难逮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三禅中最上位之天。生此天者,受乐遍满,故称遍净。立世阿毘昙论卷七载,由与上品三禅相应之业而生此天,其寿量四大劫。彰所知论卷上、杂阿毘昙心论卷二等则谓寿量六十四劫,身量六十四由旬。〔立世阿毘昙论卷六、顺正理论卷二十一〕 p5617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学习解说
阿难! 此三胜流(少天、无量天、遍净)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然这些众生不是依照佛陀的正法来修行,也不是修三摩地,然而,在这类众生的安隐心中,欢喜全然具足,称之为禅。

三禅
(界名)色界之第三禅天也。此天名定生喜乐地,由深妙之禅定生身心之快乐。三界九地之中以此地为乐受之限,在同此已上之天处,唯有舍受。故此地之乐受,为三界中最第一。圣教中多引之以为比。悲华经二曰:「身心快乐,无有疲极,譬如比丘入第三禅。」涅槃经二十一曰:「有佛世界名曰不动,若有众生闻其华香身心安乐,譬如比丘入第三禅。」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2 22:06
(5楼 + 6楼  用时,约2小时)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麤重相灭,净福性生。
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学习解说
阿难! 有些天人已无身心的忧苦烦恼,苦因已尽,虽然可以享受清净的快乐,但这种快乐并不是固定长久不变的,时间久了之后也会有变坏的一天,于是,将苦与乐两种心全都舍掉,粗重相随之灭除,清净的福报也就生起,
这就是色界之禅的第一天,称之为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学习解说
将苦与乐两种心全都舍掉,粗重相随之灭除,清净的福报也就生起,此时智慧现前,福报无有遮拦,而得到妙随顺,穷未来际,
这就是色界之禅的第天,称之为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
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学习解说
阿难! 从这个福爱天,可再延伸到两种天 - 广果天和无想天,
如果从福爱天是无量清净光明,福德圆满智慧,以此修证而安住的,则福果最广、最胜,
这就是色界之禅的第天,称之为广果天。

广果天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V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

广果天
[佛光大辞典
广果,梵名 Brhatphala,巴利名 Vehapphala,音译鞞疑呵破罗、惟于颇罗、惟于幡、比伊波罗、维阿鉢。又作果实天、严饰果实天、密果天、大果天、广天、极妙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第三,即福生天之上,无烦天之下。
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所载,风灾劫之时,世间人修第四禅道,身坏命终后得生广果天;地狱以至遍净天之众生,亦来生人间,皆修第四禅道,至身坏命终时,即生广果天,而后起风灾,世界于是坏尽。此天为凡圣杂居之处,关于其寿量,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谓,寿量有四劫;另据立世阿毘昙论卷七则谓,寿量有五百大劫。其身长,依法苑珠林卷三所载,长达五百由延。此天之中有一高处,名为无想天,上座部视之为另一天;然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将之并于广果天中,因同在广果天之故。〔起世经卷八、起世因本经卷八、菩萨本业经、道行般若经卷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 p5992

【广果天
 (界名)Vr!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
FROM:【佛学大辞典】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学习解说
如果从福爱天是厌离苦与乐二心的,那么,就会很精细的研究及修学要舍掉这个心,令这个念想停止,如此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历了五百劫,这个众生以生灭为因来修行,却不能明白不生灭性,于是就前半劫灭苦乐二心,后半劫二心生起了,
这就是色界之禅的第天,称之为无想天。

无想天
[佛光阿含藏
无想天(asajjñika-sattava deva)()(asañña-satta deva)(),又作无想有情天、福德天,位于色界之第四禅天,即外道修无想定而感之果报。

无想天
[佛光大辞典
无想,梵名 Asajjñisattvāh。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天之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天之广果天,不另立别处;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立世阿毘昙论卷七谓一千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起世经卷八、俱舍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 p5123

【无想天为一有
  谓四禅中之无想天,此天以无心想为果故也。
FROM:【三藏法数】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学习解说
阿难! 此胜流(福生天、福爱天、广果、无想天)是一切世间种种苦乐的境界所不能动摇的,虽然这些众生不是达到了无为也不是真的成就不动地,然而,这类众生以为有证到这样的境界而且认为功夫用法纯熟称之为禅。

无为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无造作的;不是由因缘而生的(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在这里指涅槃。「为」是「造作」的意思。
2.无造作的;不是由因缘而生的(因此也不会随因缘而灭)。例如涅槃。
3.无造作的。在这里指圣者对五阴已没有造作、不会被其动摇。
4.无造作的,在这里指涅槃。「为」是「造作」的意思。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3 23:0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3 23:07 编辑

(7楼  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学习解说
阿难! 此四禅之中,还有五不还天(五净居天)- 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些都是净业圣人所居住之处。
此天下界中的九品习气(即贪、瞋、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又作九品烦恼)(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全都断尽,而且苦乐二心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那么,于下界就没有可以居住的地方了,于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皆是同一类,共众同分,而安立居处。

阿难! 远离欲界的苦和色界的乐,且心与境没有交集,故无烦恼,这一类的称之为无烦天。

五不还天
[佛光大辞典
「不还天」是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又名五净居处、五那含天、五净居天。(参阅「五净居天」1509p1412

五净居天
[佛光大辞典
    净居,梵名 Śuddhāvāsa,为净业圣人之所居。()指显教中色界第四禅天中之五天,为证声闻第三果之阿那含果圣者所生之处。又作五不还天、五净居处、五那含天、五净居。即:(1)无烦天(梵 Avha),又作阿惟潘、阿鞞丽舍、阿浮呵那。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2)无热天(梵 Atapa),又作阿答和、阿陀波、阿答波。为无一切热恼之处。(3)善见天(梵 Sudśa),又作须提舍、修提舍。此天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4)善现天(梵 Sudarśana),又作须陀施尼、须提舍那。此天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5)色究竟天(梵 Akaniṣṭha),又作阿迦腻咤、阿迦尼咤。此天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为色界天最胜之处。据楞严经卷九载,上述五天皆横列在第四禅天中,然彼四禅天仅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中,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知见。
    另据俱舍论卷二十四载,由杂修五品,可感生于五净居。五品指杂修第四静虑之五品,即:(1)下品,谓杂修第四静虑者,初起多念无漏,次起多念有漏,后复起多念无漏,如此旋还,后复渐减,至三心现前,便得静虑成备。(2)中品,即六心现前。(3)上品,即九心现前。(4)上胜品,即十二心现前。(5)上极品,即十五心现前。如是五品杂修静虑,可次第感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之五净居。同论又举出关于能感之力的两种说法,即:(1)以无漏势力熏修有漏,而感生于五净居。(2)由信、进、念、定、慧等五根,次第增上,以感生于五净居。
    此外,据论事(巴 Kathāvatthu)载,五净居天人之寿量分别为:无烦天一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见天四千劫,善现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一万六千劫。又据四阿鋡暮抄解卷下载,五净居之数原为三天,即修提舍(善见天)、须提舍那(善现天)、鞞首陀(梵 Viśuddha,清净天),其中清净天又分为阿鞞丽舍(无烦天)、阿答波(无热天)、阿迦腻咤(色究竟天)三天,故总为五净居。〔中阿含经卷九、长阿含经卷二十、起世经卷八、首楞严经卷九、集异门足论卷十四、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六、卷一七五、顺正理论卷六十五〕
    ()指密教中位列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东方最北之五尊。又称五净居众、五天子。即:(1)自在天子,配于色究竟天。(2)普华天子,配于善见天。(3)光鬘天子,配于善现天。(4)意生天子,又称满意天子,配于无热天。(5)名称远闻天子,又称遍音声天子,配于无烦天。〔大日经卷四密印品、卷五祕密漫荼罗品、广大仪轨卷中、大日经疏卷五、卷十三、卷十六〕p1509

九品惑
[佛光大辞典]
即贪、瞋、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又作九品烦恼。总三界有欲界、四禅、四无色,共为九地。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惑,四禅、四无色除瞋之外尚有其余三惑。于各地复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九地合为八十一品,称为八十一品修惑。此通有漏、无漏二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而言,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断欲界九品者为第三果,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每断此一品,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所断之障,于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故能对治之道亦有九,称为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无学之圣者修练根时,亦有九无间、九解脱。〔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三〕 p141

【无烦天
  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FROM:【三藏法数】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学习解说
苦乐之境虽灭,但还尚存能灭之念。在此天,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故无一切热恼,清凉自在,这一类的称之为无热天。

无热天
[佛光大辞典
无热,梵名 Atapa,巴利名同,音译阿答波、阿陀波、阿答和。又作不热天、不恼天、无恼天、不烧天、无熟天、无烧天。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一。位于第四禅之第四天。此天已伏除杂修静虑之上中品诸障,意乐调柔,离诸热恼,故名无热天。或以热为炽盛义,以未证上品之修静虑及果,故称无热。关于此天众生之寿量,据大楼炭经卷四载,为二十劫;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杂阿毘昙心论卷二、彰所知论卷上谓二千劫;立世阿毘昙论卷七则谓八千大劫。其身量为二千由旬。〔大楼炭经卷一、大毘婆沙论卷一三六、俱舍论卷八、集异门足论卷十四、瑜伽师地论卷四、卷三十七〕 p5136

【无热天
  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谓箭所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心也。前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云机筈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FROM:【三藏法数】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学习解说
由定慧之中,见十方世界圆遍澄凝,更没有尘象及一切沈垢,这一类的称之为善见天。

善见天
[佛光大辞典
善见,梵名 Sudarśana,巴利名 Sudassana,音译作修提舍那、须陀施尼、须达梨舍那、须陀尸。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五净居天之第四。又作大善见天、善好见天、善观天、快见天、妙见天。指色界第四禅中第二位之天。此天以定力殊胜而所见清澈,故称善见。又指帝释所居善见城之宫殿。据立世阿毘昙论卷七载,由最上品四禅相应之业,恭敬勤修,杂觉分之所薰修,因此业而生善现天,十倍于此,则生于善见天。杂阿毘昙心论卷二、彰所知论卷上等,谓此天寿量达八千劫,身长八千由旬。诸经论中另有寿长四千劫、四十劫、千五百大劫等说。〔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大楼炭经卷一、卷四、起世经卷一、卷七、立世阿毘昙论卷六、顺正理论卷二十一、集异门足论卷十四〕(参阅「五净居天」1150、「色界」2545p4880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学习解说
以妙精明见现前,陶铸一切像而空无障碍,所见世界极为清澈,这一类的称之为善现天。

【善现天
  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FROM:【三藏法数】

【善现天
 五净居天之第三天名,在色界之第四禅,因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学习解说
究尽诸色几微之处,入无边际,为色界天之最顶,这一类的称之为色究竟天。

【色究竟天
  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FROM:【三藏法数】

【色究竟天
 (界名)梵名阿迦尼咤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FROM:【佛学大辞典】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麤人所不能见。
学习解说
阿难! 就算是四禅天的四位天王能够听闻到这五天,却不能了知及见到,
这就像世间的旷野深山及圣地道场,都有阿罗汉所居住,然而,世间凡夫却不能够得见。

【五净居天
 色界之第四禅天,为证得阿那含(不还果)的圣者所生之处,其处共有五天,即无烦天(无一切的烦杂)、无热天(无一切的热恼)、善现天(能现一切的胜法)、善见天(能见一切的胜法)、色究竟天(色天最胜之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五净居天
  ﹝出楞严经﹞
  五净居天者,谓声闻之人,断欲界九品思惑尽,证第三阿那含果,而居其中,亦名五不还天。若据俱舍图言,此五天次第而上。若据楞严经言,此五天,皆横在第四禅天中,彼四禅天,但能闻此五天之名,而不能知见。如世间圣地道场,多有罗汉所居,而人不能见也。(九品者,欲界思惑三品中,每品又各分上中下三品,故言九品也。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不来即不还,谓不还来欲界受生也。)
  〔一、无烦天〕,谓此天苦乐两灭,心境不交,则无烦恼,故名无烦天也。(苦乐两灭者,离欲界苦及色界乐也。心境不交者,心与境不交接也。)
  〔二、无热天〕,热即热恼。谓此天机括独行,研交无地,故名无热天也。(机括独行者,机谓弩牙,括与筈同,谓箭所受弦之处,皆取可发之义,以喻于心也。前苦乐之境虽灭,犹存能灭之念,故云机筈独行。至此天中,研究此心与境交接之念,无依无处,则无热恼,故云研交无地也。)
  〔三、善见天〕,谓此天于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及一切沉垢,故名善见天也。(十方世界等者,谓一心在定,定能发慧,于慧心中,见十方界圆遍澄凝,更无世界内外尘象,及无心地昏沉之垢也。)
  〔四、善现天〕,谓此天精见现前,陶铸无碍,故名善现天也。(精见现前,陶铸无碍者,范土曰陶,镕金曰铸。以妙精明见陶铸,一切像空,无障碍故也。)
  〔五、色究竟天〕,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FROM:【三藏法数】

知见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1.知道、见到。
2.了知、见解。
3.了知、见到。也就是经文常见的「如实知、如实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学习解说
阿难! 以上是色界的十八天(初禅3+二禅3+三禅3+四禅9)这里没有欲界的淫欲,但还有色身这个障碍存在,所以称之为色界。

【十八天
 指色界的十八层天,其中初禅天有三天,即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天也有三天,即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天共有九天,即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
FROM:【佛学常见辞汇】

【色界
  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咤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咤,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FROM:【三藏法数】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4 14:48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4 14:51 编辑

(8楼  用时,约2小时50分钟)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
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学习解说
再者,阿难! 从色界之最顶边际之中,其中又可分为两种 - 回心大阿罗汉、不回心钝阿罗汉
如果将这个能舍的心给舍掉,此时发出光明开显智慧,智慧之光妙圆通达,九十八使烦恼尽,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便出尘界,成就阿罗汉,入菩萨乘,那么,这一种的称之为回心大阿罗汉。

【回心机
 (术语)对于直入之机而言,初奉方便假门之法,后回心归入真实一乘法门之机类也。
FROM:【佛学大辞典】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学习解说
因为厌患这个色身如同牢狱,不得自在,故心欲出离,于是舍色想而观想虚空无边,与空无边相应,
此为无色界的第一天,这个就称为空处(=空无边处)。

空处
[佛光阿含藏
即空无边处(ākāsānañcāyatana)()之略称,为无色界之第一天,行人厌患色笼如牢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

【空处定
  谓行者厌患色质,有如牢狱,心欲出离,即修观智灭三种色故,不念种种相,入无边虚空处,心与虚空之法相应,是名空处定。(三种色者,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有对色、不可见无对色也。)
FROM:【三藏法数】

【空处天定
  空即虚空也。谓既得四禅天定已,犹厌身色系缚,不得自在,乃转加功力,观察己身,犹如罗縠,内外通彻,一心念空,惟见虚空,无诸色相,其心明净,无碍自在,如鸟出笼,飞腾自若,是名空处天定。
FROM:【三藏法数】

【空处定
 (术语)Aka%s/a%nanta%yatanadhya%na,四无色定之一。厌色,缘空而入定,与定心无边之虚空相应,故曰空处定。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FROM:【佛学大辞典】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学习解说
这个时侯,这个色身的障碍已销,已经空掉了,虽然于外是没有障碍的,但也并没有完全真正灭除;因为于内,这个种子还留存在阿赖耶识中,末那识(第七识)还会向内缘阿赖耶识(末那识恒常地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那种作用是微细地等待现行,于是舍虚空而观想识无边,与识无边相应,此为无色界的第二天,这个就称为识处(=识无边处)。

识无边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viññāṇañcāyatana,另译作「识处、识处定、无边识处、无量识处、无色识处、无量识入处、无量识入处界、一切识入处」,超空无边处,以无边之识为意念专注的对象(所缘)所成就的定境

【识无边处天
 (界名)四空处之一。无色界之第二天也。(参见:四空处)
FROM:【佛学大辞典】

【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FROM:【三藏法数】

【末那识
 八识中之第七识;华译思量,又译作意,它恒常在审察,恒常在思量,在审察思量中,念念不忘第八阿赖耶识为我,因为有四个根本烦恼(我痴、我见、我爱、我慢)跟着它,故我执的成见很深,许多烦恼便是这末那识的执着而生起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学习解说
色身的质碍已经空掉了,但因为厌弃这个识心,于是舍缘识而观想无所有,与无所有相应,
此时,识心(八识之心王)也都灭了,十方世界一切寂然,所有诸想皆不起,也不见心相,
此为无色界的第三天,这个就称为无所有处

【识心
 (术语)六识或八识之心王也。楞严经一曰:「一切世间十种众生,同将识心居住身内。」
FROM:【佛学大辞典】

八识心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心王是能缘外境的精神主体,为虑知的根本,也是识的自性,此心王含有八种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等识,故又名八识心王。

无所有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无色四处之第三处。修禅定之人,初观空为无边,破空之人,今厌识之无边,观所缘皆无所有,为无所有之解,依此行力所生之处,故名无所有处。从加行之禅定而立名者。

【无所有处定
  谓行者复厌心识无边,缘多则散,能坏于定,唯有无心识处,心无依倚,乃名安隐,如是知已,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心与无所有法相应,是名无所有处定。
FROM:【三藏法数】

【无所有处定
  亦名不用处定。行人得识定已,诃责识处过患,即舍识处,系心无所有处,于中心不忧悔,专精不懈,一心内净。空无所有,不见诸法,寂然安隐,心无动摇,此为证无所有定相。入此定时,怡然寂绝,诸想不起,尚不见心相,何况余法。无所分别,即是无所处定。证此不失,命后必生无所有处,亦有四阴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学习解说
前面虽已得无所有定,但之后却厌弃而舍无所有处,于是将有想和无想全都舍掉,观于非有非无,与非有非无相应,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 - 有想 舍掉后称为--> 非想)
(无所有处 - 无想       舍掉后称为--> 非非想)
此为无色界的第四天,这个就称为非想非非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
[阿含辞典(庄春江)
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另译为「无有思想、有想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界」,世俗定之最深者,入此定时已无「粗想」,所以称「非想」,但还有「微细想」,但此「微细想」已没有想的功能,所以称「非非想」,一如水面上的油花,虽还是油,但没有油的一般功能一样(同义词「有想.无想处」)

【非想非非想处
 (术语)可享有非想非非想天之禅定也。与非有想非无想同。楞严经曰:「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实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按非想非非想处,为无色界第四天,诸天之最胜者也。非想,言非有想。非非想,言亦非有此非想也。即经所云如存不存若尽非尽者是。
FROM:【佛学大辞典】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
  谓前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则舍前有想,名非想;舍前无想,名非非想。盖此天既得无所有处天定已,又知此处如痴如醉、如眠如暗,以无明覆蔽,无所觉了,无可爱乐。于是一心专精,即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则无所有处定便自谢灭,加功不已,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三界定相无有过者,是名非想非非想处天定。(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FROM:【三藏法数】

【非想非非想处定
  行人得无所有定已,深诃责无所有处过罪,即舍无所有处,观于非有非无。常念不舍,一心专精,加功不已,其心任运,住在缘中。于后忽然,真实定发,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心无动摇,恬然清净,如涅槃相。是定微妙,三界中极,如步屈虫,行至树表,更无可进。证此不失,命后必生非非想处,仍有细微四阴也。
    非想非非想处定(业之区分)
         ┌      ┌非想非非想处
         │      │无所有处
         │(四无色定)┤识处
         │      └空处
         │      ┌舍
         │      │喜
         │(四无量心)┤悲
         │      └慈
         │      ┌四禅
    ┌不动业┐│      │三禅
    │   ││(四禅)──┤二禅
  爱见┤福业 ├┤      └一禅
    │   ││(味禅)
    └罪业 ┘│(邪定)
         │      ┌上品
         │(十善)──┤中品
         │      └下品
         │(五戒)
         │(行施)
         │(戒取)
         │      ┌下品
         │(十恶)──┤中品
         │      └上品
         └(五逆)
    (十二门禅之进序)
 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处定←空处定←─四禅←三禅←二禅←初禅
                  舍心┐┌←─┘  │  │   │
                  喜心││←────┘  │   │
                    ├┤        │   │
                  悲心││←───────┘   │
                  慈心┘└←───────────┘
FROM:【佛学次第统编】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学习解说
这类的众生虽然极其所能地去穷尽这个空的方向与目标,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明白真正的空,从五不还天中,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明白,也不是真的有智慧,那么,这一种的称之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学习解说
若是从无想天或其它的外道天,穷尽于空的方向和目标,却不知道要回到佛法的菩提道上,那么,就会落入不断地生死轮回中。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学习解说
阿难! 以上种种诸天以及各各天人,他们跟凡夫众生没有什么两样,造作业力也都是要受报还报的,还是要入生死轮回的,
这些天的各各天王,其实是菩萨的化身,来到这里是修持正定三摩提的,如此修行渐次增进,以此来回向圣者所修行路,也就是趣向佛果。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学习解说
阿难! 此四空天(即四无色处 -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身心灭尽,定性现前,
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到了这里,已是天界的最高处了,称之为无色界。

无色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超越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感官之欲的渴爱、没有物质的渴爱,但还有精神的渴爱的有情众生所处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类,包含天道的无色界四天。

无色界
[阿含辞典(庄春江)
另作「无色有」,即「无男女欲、感官之欲、物质之欲,但还有精神之欲特性的众生界」,在色界之上,参看「三有」、「三界」(图说)

【四空处
 又名四无色,或无色界,即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乃修四空处定的人所得的正报,因此四处的众生于五蕴中无色蕴,只有受想行识的四蕴,亦即无物质的色身,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亦无依报的国土宫殿,故名无色界,或四空处。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四空定
 (名数)又云四无色定(梵名四空处之各名加Dhya%na),十二门禅中之四禅也。一空无边处定,行人厌患色笼如牢如狱,心欲出离之,舍色想而缘无边之虚空心,与空无边相应,故名空无边定。二识无边处定,行人更厌前外之空,舍其虚空缘内识为心识无边之解,心与识无边相应,故名识无边处定。三无所有处定,行人更厌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心与无所有相应,故名无所有处定。四非想非非想处定,前之识处是有想,无所有处是无想,至此舍前之有想故名非想,舍前之无想,故名非非想。又无麤想,故曰非想,非无细想,故曰非非想。行者于此如痴如醉如眠如暗,无所爱乐,泯然寂绝,清净无为,谓之非想非非想定。见法界次第上,俱舍颂疏世品一。是乃内法之修法也。若于外道则以六行观而修得之。于此四定复加四定为八定,于此加中间定与未至定(有部义),或加欲界定(成实义)为十定。凡禅定有味定净定无漏定三种((参见:禅)),此十种禅定中为非想非非想定之心想微细,故无无漏定,有味定净定也。未至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有见道之无漏定(有部),欲界中间之二定及四禅之六定与前相同,有见道之无漏(成实),下三无色有修道无学道之无漏定,味净之二定,通于十定,二宗相同。见俱舍论十八,辅行九之一。
FROM:【佛学大辞典】

【四空定
 又名四无色定,即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空无边处定是修行人心想出离患难重重的色(色蕴物质)的牢笼,于是舍色想而缘无边的虚空,做到心与空无边相应;识无边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外在的虚空,于是舍虚空而缘内在的识,做到心与识无边相应;无所有处定是行人又厌弃其识,而观心识无所有,做到心与无所有相应;非想非非想处定是无麤想(非想)又非无细想(非非想),做到无所爱乐与清净无为的境界。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处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无色界的一切都没有形色,叫做空处,因共有四处的分别,所以又叫做四空处,或四无色处。

空处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界名)无色界总无形色,故谓为空处。此有四处之别,曰四空处,又名四无色处。见法界次第上之下。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沈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学习解说
以上种种,皆是不明了妙觉明心,众生本来就光明圆满的心性,但是,由于真心当初的一念妄动,由妄动中生起虚妄的东西,从无到有,逐渐地,而妄有三界,中间随着妄想创造了七趣而沈溺其中,众生各从其类而生死轮回流转。

补特伽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旧作福伽罗、补伽罗、富伽罗、弗伽罗、富特伽耶。旧译曰人,或众生。新译曰数取趣。数者,取五趣而轮回之义。唯识述记二本曰:「补特伽罗,数取趣也。」玄应音义一曰:「福伽罗,经论中或作富伽罗,或作富特伽耶。旧译云人。应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也,言数数往来诸趣也。」同二十二曰:「案梵本,补,此云数。特伽,此云取。罗,此云趣。云数取趣,谓数数往来诸趣也。旧亦作弗伽罗,翻名为人,言舍天阴入人阴,舍人阴入畜生阴,是也。」慧苑音义上曰:「补伽罗,正云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谓造集不息,数数取苦果也。」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5 07:55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学习解说
再者,阿难! 这三界之中,又有四种阿修罗类,是哪四种呢?
若是在鬼道以护法之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那么,此种阿修罗是从卵而生,为鬼趣所摄。

【阿修罗道
 六道之一,多由瞋、慢、疑三个原因而投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

阿修罗
[佛光阿含藏]
阿修罗(asura)(巴),译作非天、非类、不端正。十界、六道之一,居众相山中,又住大海之底,好争,常与诸天战之恶神。又为八部众之一。

阿修罗四生
[佛光大辞典
阿修罗以其果报殊胜,邻次于诸天,却不同于诸天,故称阿修罗(意即非天)。据楞严经卷九载,阿修罗因业力之牵引,分为胎、卵、湿、化四生。即:(一)卵生,谓若于鬼道中以护法之力,乘小神通而入空中,此种阿修罗从卵而生,为鬼趣所摄。(二)胎生,谓若于天道中因降德遭贬坠,其所居之处,邻于日月,此种阿修罗从胎而出,为人趣所摄。(三)湿生,谓有部分较下劣之阿修罗,生起大海之心,而沈住于水穴口,朝游虚空,暮归水宿,此种阿修罗因湿气而有,为畜生趣所摄。(四)化生,谓有一种阿修罗执持世界,其势力大而无畏,能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此种阿修罗因变化而有,为天趣所摄。(参阅「阿修罗」3651) p3652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学习解说
若是在天道因降德而贬坠,其所居之处邻于日明,那么,此种阿修罗是从胎而生,为人趣所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学习解说
有些阿修罗执持世界,力大而无畏,能与梵王、帝释天、四天王争权,那么,此种阿修罗是因变化(化生)而有,为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沈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学习解说
阿难! 有些比较下劣的阿修罗,生起大海之心,沈在于水穴口,白天游虚空,晚上回归到水宿,那么,此种阿修罗是因湿气而有,为畜牲趣所摄。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5 19:5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5 23:41 编辑

(9楼 + 10楼  用时,约1.5小时)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沈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学习解说
阿难! 以上所说的七趣 - 地狱、饿鬼、畜牲、人、神仙、天、阿修罗,
若是专精仔细地去研究这七趣,皆是昏沈暗钝种种有为(有造作的、因缘而生的)的相貌,由于一念心性妄动而生起,随着不同的妄想而造就不同的业力果报,而不是依止于原本就净妙圆满光明的真心,而这些七趣就如同虚空中的华一样,虚空中本来就是没有华的,只是当初一念妄动而生起虚妄,更没有根本或源头可言。

有为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有造作的;因缘而生的。「为」是「造作」的意思。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婬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婬。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婬。云何更随杀盗婬事。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些七趣的众生,不知道要回光返照,正念真如,于是受生死轮回流转,即使经历无量劫,也得不到真实的清净,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都是由于随顺杀盗婬恶业的缘故,或是有些众生没有这些恶业,也就是说,有造作这些恶业就投生于三恶道,如果没有就生于天上。总之,不论有或没有,或是偏向哪一方,作恶业得恶报,作善业得善报,都在三界轮回的范围之内。
如果是得正定三摩提者,是极为殊胜的,无生灭也无烦恼,没有有和无,连这个没有也灭了,尚且都没有不杀不偷不婬,怎么还会有随顺杀盗婬之事呢?

常寂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没有生灭叫做常,没有烦恼叫做寂。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勗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学习解说
阿难! 若不断除杀盗婬三业,那么,个人造作恶业就各自受报,由于个人各自受报,也会有同样业力的众人就同一个地方共同受报,如果个人业力有特殊状况的,就自己去某处自行受报,所以都会有一个承受果报的定处,然而,这些受报的定处不是本来就有的,也不是上天或他人给予的,而是众生自己当初一念妄动生起而创造出来的,这个妄想本身就是虚妄不实的,既然是虚妄不实的,又怎么会有因呢? 所以说,这是无法去追寻或考究的。

若您们修行想要证得菩提,那么首先就要去除三惑,也就是不杀不偷不婬,如果没有做到清净受持禁戒,就算修行误打误撞得到神通,那种神通也只是世间有为法的功用,若不灭除这三惑,终究还是会落于魔道,
由于根本三惑都没有去除了,即使之后想要除妄境,那也只是以妄除妄,那是不可能的事的,如来说这样的众生为可哀怜者,这个妄境是众生自己造作出来的,并不是菩提的过失。
如同上面这样说者,名为如来正法所说;若不是这样说或其它说者,则为魔王波旬所说。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ˋ, [
鼓舞、勉励。如:「勗勉」。汉.蔡琰〈悲愤诗〉:「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勗厉。」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6 10:1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6 10:20 编辑

实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
普告大众及阿难言: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洗心非正,落于邪见。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着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仔细分别。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学习解说
就在世尊宣说完后,这个时侯世尊正要准备下座了,于师子床(佛所坐的地方)手扶着旁边的七宝几(类似小茶几),回紫金山(喻如来身相),再度又回到法座上。

于是遍告在场与会的一切大众及阿难:「您们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缘觉声闻等众,今日回心趣向大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我(指世尊)如今也宣说了真正的修行方法,然而,您们尚且不知道关于在修止观时可能会遇到种种微细的魔事,这魔事是很微细的,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分辨的,魔境现前,唯恐您们不知道,若是不知道这方面的事而迷惑了,您们修行想要回归到真心就很难以如愿,有的可能会落于邪见(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有的可能会遇到五十阴魔,有的可能会遭到天魔、鬼神或魑魅(精怪)所扰乱或危害,最可怕的就是在修行上因为不明白这些事,有的迷惑了而认贼为子,以为那是真的,或者于修行中得少为足,就像第四禅那些修禅定没有正闻慧(缺乏智慧经验)的比丘,自我臆断佛的说法,妄自认为得第四禅定就证得四果了,后来天道业报已尽,衰相现前,
结果这样的修行结果不符合他所信及期待的,不能接受,于是就毁谤阿罗汉尚存后有(注:如果真的证得四果阿罗汉,阿罗汉已得尽智、无生智,以身心俱灭,所以就会于未来不再受果报),因为这样而堕入阿鼻地狱。

关于修止观时可能会遇到种种微细的魔事,现在我(指世尊)要为您们仔细地宣说讲解,您们要用心、好好仔细聆听。」
此时,阿难及与会中的大众中有学等众,各各心生欢喜,向世尊顶礼,准备聆听世尊慈悲的教诲。


《佛光大藏经.本缘藏.经部.菩萨本行经外十二部.佛说师子月佛本生经》
尔时,大王频婆娑罗驾乘名象,前后导从,往诣佛所。到迦兰陀竹园,即便下象,遥见世尊在重阁上,身紫金色,方身丈六,坐七宝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皆放光明,如紫金山处炎火中,金光围绕,普令大众同于金色,尊者婆须蜜多及八万四千猕猴亦作金色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著述部.唯识学探源 相宗十讲.相宗十讲-唯识三字经讲话》
什么叫做邪见呢?就是指我们常有知见不正,甚至毁灭伦常,拨无因果,诽谤圣贤,不信正法,这都叫做邪见

【师子座
 师子就是狮子,佛是人中师子,所以佛所坐的地方,或床或地,都叫做师子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S/aiks!a。
FROM:【佛学大辞典】

【邪见
  谓邪心取理,颠倒妄见,不信因果,断诸善根,作阐提行,是名邪见。(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外道名也。)
FROM:【三藏法数】

魑魅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ㄔ ㄇㄟˋ
传说中山林间害人的精怪。人面兽身四足,好魅惑人,为山林异气所生。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藏之则鬼神遁迹,出之则魑魅潜踪。」也作「螭魅」。

无闻比丘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一向修禅而无正闻慧之比丘,所谓暗禅师是。如善星比丘,得第四禅定谓证涅槃,及其后退失四禅,拨无涅槃之法,谤阿罗汉尚有后身,堕于无间地狱,是曰无闻比丘。楞严经九曰:「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谤后生,堕阿鼻地狱。」见善星条。

无闻比丘
[佛光大辞典]
巴利语 assutavā-bhikkhu。缺乏智慧经验之凡夫比丘。彼自我臆断佛之说法,而修行结果又不符自己所信,遂谤佛难法。无闻比丘即指持此邪见之比丘。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上):「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地狱。」〔正法眼藏四禅比丘〕 p5135

【五衰
 天人将死时有五种衰相现前,即一、头上花萎,就是头上所带的花冠渐渐枯萎;二、衣裳垢腻,就是无缝的天衣生出污垢来;三、身体臭秽,就是天人身上的光明不但消失,而且流出很多臭的气味来;四、腋下汗出,就是两胁之下流出很多的臭汗;五、不乐本座,就是以上种种不好的衰相出现之后,天人便对自己的宝座生出不乐的感受,天女眷属也厌离他们而走开。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后有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指未来之果报、后世之身心。即未证涅槃之人,于未来世将受之果报。「有」含有果报存在之义。《俱舍论》卷二十六云(大正29‧136c)︰「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即谓阿罗汉已得尽智、无生智,以身心俱灭,故于未来不再受果报。此外,生死身之最后,亦称后有,意同所谓的「最后身」,例如后有之菩萨、最后身之菩萨等。又,悉达太子之身即属此最后身。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6 15:25
(11楼 + 12楼  用时,约2小时)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
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
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及与会大众:「您们应当要知道,在三界的十二种类的众生,众生的心体本来离妄念而灵明虚廓,等同虚空界,无处不徧,妙明真心本然,也就是说,众生心体本来就是清净光明圆满且具足一切功德,与十方如来是同一个心体且无差别的,然而,为什么会出现这十二种类众生及世界呢?

这是由于,众生当初由真心起的一念妄动,迷惑了,迷失了原本该依循的真如之理,于是转而有了无明愚痴及贪爱有取,这个一生起来后面就整个迷失了,所以才变现出这么多虚妄的一切,所以说,前面一个迷,则后面整个都迷了,迷上加迷,就变化出愈来愈多的迷而不止息,于是这十二种类众生及世界就这么产生了。

这个十方所有的一切数不尽的国土(指见的),也就是有漏世界(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全都是经由迷惑、无明愚痴及妄想而安立成就的。

所以应当要明白,无边无际的虚空是生在您的内心里,就如同一片小小的云彩挂在天空(虚空)中,更何况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在无边无际的虚空里呢?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空性
 依空而显的实性,即真如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有漏世界
 (杂名)即三界。为一切迷惑众生之住处
FROM:【佛学大辞典】

【体相用
 即起信论所说之三大。(参见:三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三大
 体大、相大、用大。体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真如平等,无生无灭,不增不减,毕竟常在;相大是一切众生心的自性,具足大智大悲常乐我净等一切功德;用大是一切众生心的体性,具足一切的功德,内可自我观照,熏陶妄心,外可显现报化二身,教化众生。此三大中之体大是真如的体性,相大是真如的德相,用大是真如的作用,大是周遍于一切法界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体相用
[佛光大辞典]
说明佛教教义之用语。乃自法之本体(体)、其所显现之现象与特质(相),及其作用(用)等三面考察时所用者。即起信论中所言之体大、相大、用大等三大。(参阅「三大」722)p8667

体性
[佛光大辞典]
指实体,即事物之实质为体,而体之不变易称为性,故体即性。若就理之法门而言,佛与众生,其体性同一而无差别。俱舍论卷十三(大二九‧七一上):「体性是善,犹如良药。」 p6930

【一实境界
 (术语)悟一实之境界也。占察经下曰:「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往生要集中本曰:「此一实境界,即是如来法身也。」
FROM:【佛学大辞典】

【本觉
  谓众生心体灵明虚廓,本来离念,等虚空界,无处不遍,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是名本觉。
FROM:【三藏法数】

【妙明
 妙明的真心,即无漏的真智。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ㄨㄢˊ, [形]
1.固执、不易变化的。如:「顽固」。唐.李贺〈杨生青花紫石砚歌〉:「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宋.陆游〈野饭〉诗:「堪笑此翁顽戎嗼,还山又食一番新。」
2.愚蠢无知。《书经.尧典》:「父顽,母嚚,象傲,克谐以孝。」
3.贪。《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桀为无道,暴戾顽贪,天下颤恐而患之。」
4.淘气、调皮。如:「顽皮」、「顽童」。
[动]
嬉戏。通「玩」。唐.姚合〈酬卢汀谏议〉诗:「杯觞引满从衣溼,墙壁书多任手顽。」宋.陈造〈田家谣〉:「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顽过日。」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27 23:0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27 23:02 编辑

(13楼  用时,约3小时)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慴。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学习解说
在您所处的这个虚空里的国土中,在所有众人之中,假设只有您一人发起自己本有的真性,想要回归到真心,也就是返妄归真,那么,所处的这个十方虚空全都会消失,更何况是在虚空中的所有一切国土,又怎么不会跟着震裂呢? (因为妄动的心是虚空世界之所以出现的因)

若您们真实要修禅定正定三摩地,那么,和十方菩萨及所有一切无漏大阿罗汉圣者,彼此内心是相应的,是清净光明的,这当然是很好的,
不过,这对于一切魔王、鬼神及诸凡夫天人来说,当他们看到自己所处的宫殿无缘无故地崩塌分裂,土地被震裂毁坏,大海和陆地往高处升腾起来,他们是会感到惊慌害怕的。

凡夫众生昏沈暗钝,是不会知道这其中所造成的这些变化的,然而,那些魔王鬼神等众虽都具有五种神通,除了漏尽通(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以外,所以还是会恋此尘劳,依止妄心及生灭法,也很执着地想要保持他们的所有,所以说,他们怎么可能会任由您去摧毁破坏他们习以为常的住处呢? 因此,这些鬼神、诸天魔、魍魉及妖精等众,他们就会在您修禅定时来恼乱您,让您修行不能成就。

发真
[佛光大辞典
即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楞严经卷九(大一九‧一四七中):「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 p5163

归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归真,归寂,归化,归本。出生灭界,还归于真寂本元之意。谓人之死亡也。与圆寂同义。禅家于亡者之位牌题新归元或新归真,其下有具法名者。普通谓僧侣之死亡。

迁讹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ㄧㄢ ㄜˊ
变迁、改变。《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岁月迁讹,斯风渐笃。」

漏尽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srava-ksaya, ksīna-āsrava。漏,烦恼之异称。以圣智断尽烦恼,称为漏尽。与「无漏」同义。大智度论卷三(大二五‧八○中):「三界中三种漏已尽无余,故言漏尽。」〔瑜伽师地论卷二、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参阅「无漏」5128p5826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煖气渐邻,不日销殒。
徒恃神力,但为其客。
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此乃隳汝宝觉全身。
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学习解说
虽然他们这些诸魔等众很不高兴,不过,他们是受有侷限的,是处在尘劳(心劳尘境)的层次内,而您是处在妙觉之中,等同虚空界,无处不徧,
他们就像风,而您就像光,若风想要去吹光,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也不会有成效的;
他们就像刀,而您就像水,若拿刀子要去切断水,那也是不可能的,徒劳无功,所以根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的。
您就像煮沸过的热汤一样,烧得热腾腾的,而他们就像寒冷的冰块,若这两个靠近在一起,热汤的暖气会渐影响到冰块,不用多久的时间,这个冰块也会随之而溶化了,

虽然他们身为魔众也是有魔界神力的,若以主客的比喻来说,他们想要干扰或恼乱修行人,这是属于外来的因素,因为他们毕竟还是属于客人的身份,既然是客人,又怎么可能会影响到住在这间屋子里的主人呢?

那么,为什么有的修行人修禅定时还是会被破坏或扰乱呢?
虽然您身为心中的五阴主人,但如果您这个主人自己都迷了,此时客人就会趁虚而入了,那就是反客为主了。
那么,要如何不被破坏或扰乱呢?
也就是,只要处于禅那的修行阶段,能够生起觉悟的心而没有任何疑惑,那么,那些魔事是无法奈何的了您的。

正所谓「邪不胜正」,那些魔众群邪长久皆受于幽暗之气,既是如此,我们知道光明自然能够照破黑暗,就算他们千方百计想要靠近您、危害您,他们也会逐渐被瓦解或消失,因此,他们又怎么可能会得逞或待在主人家,等侯机会扰乱您的修行呢?
要是您不明白这个道理,被这些魔众群邪所迷惑,走向歧路,那么,您阿难则必定成为魔子魔孙,即使再怎么修行也是成就魔人。

就像摩登伽女曾蛊惑您阿难,她这样的作为是极为不好的,您阿难遭她下咒之后的种种,违犯了佛所制定的戒律,在八万行戒法之中,只毁了一戒,所幸您阿难忆念佛且内心保持清净,所以尚未沦溺,没有毁坏您内在的菩提根本。

就像在古代身为宰相臣子的,倘若一时不慎而犯了重罪或得罪了皇帝,可能就会受到刑罚,象籍没(将犯人之前所登录的财产或家口,以没收充公),即是夺去家族的财产、身份转变成奴隶等等,自此家道衰落,一蹶不振,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

【尘劳
 心劳尘境,是烦恼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妙觉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觉的人,被称为佛。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籍没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ˊ ㄇㄛˋ
旧时指登录财产或家口,以没收充公。《三国志.卷三○.魏书.东夷传》:「季父牛加有二心,位居杀季父父子,籍没财物,遣使簿敛送官。」唐.薛调《无双传》:「无双遭乱世籍没,而仙客之志,死而不夺。」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7-31 22:5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31 23:01 编辑

(14楼  用时,约3小时)


阿难当知。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尽,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提。
如明目人,处大幽暗,精性妙净,心未发光。此则名为色阴区宇。
若目明朗,十方洞开,无复幽黯,名色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劫浊。
观其所由,坚固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要知道,您坐道场(指修道之行法),在修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销落种种的妄想妄念,其念若已尽,则种种离念(即脱离外在的尘境),那么,则一切精妙明了,耳根不被动静所转,意根不被忆念遗忘所动,然后就安住于此处,入正定三摩提。
不过,此时就像一个明目人,处在大幽暗之中,虽精性妙净,然而心尚未发光,所以是有所障碍和限制的,这个称为色阴区宇。
如果眼睛及环境一切皆明朗,十方洞开无碍,也不会有幽黯,没有任何障碍或限制,就称为色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劫浊。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之体,因想而生,心因想而起,命因想而传,皆是诸想交固(妄想相之结合)而成就这个色身的,也就是说,众生坚固的无明妄想而把自己给限制及障碍住了。

【道场
 (术语)梵语菩提曼拏罗Bodhiman!d!ala,谓佛成圣道之处。中印度摩竭陀国尼连禅侧,菩提树下之金刚座是也。西域记八曰:「菩提树垣正中有金刚座。(中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证圣道所,亦曰道场。」又得道之行法,谓为道场。维摩经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中略)三十七品是道场。」又供养佛之处,谓为道场。辅行二曰:「严道场者,场者俗中亦以为祭神处也。今以供佛之处名为道场。」又学道之处,谓为道场。注维摩经四曰:「肇曰:闲宴修道之处,谓之道场也。」隋炀帝时以为寺院之名。佛祖统纪三十九曰:「隋大业九年,诏改天下寺曰道场。」又为法座之异名。慈悲道场,水陆道场等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区宇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ㄩ ㄩˇ, 1.疆土。《后汉书.卷六十上.马融传》:「垧场区宇,恢胎旷荡。」北周.宇文护〈报母阎姬书〉:「区宇分崩,遭遇灾祸,违离膝下,三十五年。」
2. 宫殿屋宇。《文选.班固.西都赋》:「区宇若兹,不可殚论。」

【五妄想
  ﹝出楞严经﹞
  〔一、坚固妄想〕,坚固妄想者,即色阴也。谓诸众生,体因想生,心因想起,命因想传,诸想交固,以成色身。经云: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二、虚明妄想〕,虚明妄想者,即受阴也。谓诸众生,欲想登高,足先酸涩,违顺二相,损益现驰,是则受阴无体,虚有所明。经云: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三、融通妄想〕,融通妄想者,即想阴也。谓众生念虑是虚情,色身是实质,虽虚实不伦,而能相使者,由想融之也。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由想通之也。至于寤寐心境相随,而无间断者,皆妄想也。经云: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四、幽隐妄想〕,幽隐妄想者,即行阴也。谓众生一期色身,生化之理,自幼至衰,无暂停息,运运密移,体迁无觉。经云: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一期者,从生至死也。)
  〔五、颠倒妄想〕(亦名微细精想),颠倒妄想者,即识阴也。谓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经云:则湛了内,罔象虚无,名为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出法苑珠林﹞
  〔一、众生浊〕,谓众生多诸弊恶,不孝敬父母尊长,不畏恶业果报,不作功德,不修斋法,是名众生浊。
  〔二、见浊〕,谓正法已灭,像法渐起,邪法转生,邪见增盛,不修善道,是名见浊。
  〔三、烦恼浊〕,谓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四、命浊〕,谓往古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今时人寿转减,百岁者稀。以恶业增故,寿数短促,是名命浊。
  〔五、劫浊〕,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谓减劫中,人寿减至三十岁时,饥馑灾起。减至二十岁时,疾疫灾起。减至一十岁时,刀兵灾起。世界众生,无不被害,是名劫浊。
FROM:【三藏法数】

【五浊
 命浊、众生浊、烦恼浊、见浊、劫浊。命浊是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瞋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飢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FROM:【佛学常见辞汇】


阿难。当在此中精研妙明,四大不织,少选之间,身能出碍。此名精明流溢前境
斯但功用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应当在此时还要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性。渐渐地,当四大(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已不构成牵制时,就在突然之间,身体就能够超出这个障碍,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前境』,
其实这种修行上的功夫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四大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FROM:【三藏法数】

功用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ㄥ ㄩㄥˋ, 1.治事的绩效。《史记.卷六一.伯夷列传》:「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2.功夫。唐.柳宗元〈叠后〉诗:「劝君火急添功用,趁取当时二妙声。」
3.功利。《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慢差等。」
4.人为。《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三七:「自然而行,不假功用。」
5.物品所具有的功能及所能产生的效能。如:「这种机器有什么功用?」


阿难。复以此心精研妙明,其身内彻。
是人忽然于其身内,拾出蛲蛔。身相宛然,亦无伤毁。此名精明流溢形体。
斯但精行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阿难!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用功、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身体内清澈明见。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伸手往自己的身体内抓出了蛲虫回虫,然而,身体外表却没事,也没有任何的伤毁,这个就称之为『精明流溢形体』,
其实这种精妙功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其时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余皆涉入,互为宾主。
忽于空中闻说法声。或闻十方同敷密义。此名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内外专精努力、深入探究。这时的魂魄、意志、精神,除执受身,其余的皆相亙涉入为宾主。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从空中听到说法的声音,或是听到十方同时敷演深妙的义理,这个就称之为『精魄递相离合』,成就善种。
其实这个善种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密义
[佛光大辞典
深奥祕密之义理。首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六中):「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实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p4494


又以此心澄露皎彻,内光发明。十方遍作阎浮檀色。一切种类化为如来。
于时忽见毗卢遮那,踞天光台,千佛围绕,百亿国土及与莲华,俱时出现。
此名心魂灵悟所染,心光研明,照诸世界。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接着又以此心,令其澄露皎彻,从内散发出光明,遍照十方而呈现阎浮檀紫金色,所有一切众生皆化为如来。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毗卢遮那佛位在天光台上被千佛围绕着,百亿的国土和莲花同时出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心魂灵悟所染』,心光发出光明遍照世界的境界。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阎浮檀金
 (杂名)Jambunadasuvarn!a,又作炎浮檀金,阎浮那提金,阎浮那陀金,剡浮那他金。金名。其色赤黄,带紫焰气。阎浮为树名。檀或那提,译曰河。阎浮树下有河,曰阎浮檀。此河中出金曰阎浮檀金。即阎浮河金也。智度论三十五曰:「此洲上有树林,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玄应音义二十一曰:「赡部捺陀金,或作剡浮那他金,旧云阎浮檀金。名一也。(中略)那他此言江亦云海也。」大日经疏五曰:「郁金即是阎浮金色。」法华经授记品曰:「阎浮那提金光如来。」
FROM:【佛学大辞典】


又以此心精研妙明,观察不停,抑按降伏,制止超越。
于时忽然十方虚空,成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不相留碍。青黄赤白,各各纯现。此名抑按功力逾分。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深入探究妙明本心,于是不停地观察自心,其间种种的抑制、降伏、制止和超越。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忽然见到十方虚空呈现七宝色,或百宝色,同时遍满又不亙相混杂,无论是青色、黄色、赤色、白色等,各各颜色都纯净地呈现在眼前,这个就称之为『抑按功力逾分』。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关及延伸阅读:
色受想阴(色受想蕴)三十魔~[楞严经]原文与白话
[略说]色阴受阴十魔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1 22:01
(15楼  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
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来持续专精努力、深入探究澄彻,令心内的精光不乱。
忽然在夜半时分,于黑暗的室内,这个修行人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种种物相,不会输于在白天所看到的物相,而且在暗室里的物品也没有除灭,这个就称之为『心细密澄其见』。
其实这个所视洞幽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
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爇。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
暂得如是,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圆满地进入虚空之中,使其融合在一起
此时这个修行人的手足四肢,忽然就跟草木没有什么两样无论是用火烧或是刀子砍,都没有什么知觉,火不能焚烧,纵使用刀子来割身体,就像削木头一样,无知无觉,这个就称之为尘并排四大性
其实这个一向入纯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国语辞典(教育部)
()(又音)ㄖㄜˋ
()之又音。
()ㄖㄨㄛˋ, [
焚烧。《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郄氏,且爇之。」晋.杜预.注:「爇,烧也。」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
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
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去成就清净,当净心的工夫用到极致之时,
此时忽然见到大地及十方山河全都成了佛国净土,其中具足了七宝(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光明遍满一切,而且,又见到如恒河沙那么多的诸佛遍满虚空法界,有华丽的楼阁宫殿,另外,往下见可以看到地狱,往上看可以看到天宫,无论看什么都没有障碍,这个就称之为欣厌凝想日深
其实这个想久化成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七宝
 诸经所说的略有不同,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
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
故多隔见。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去深入及探究深远,
此时于夜半时分,这个修行人忽然能看到远方的市井街巷,也看到了亲戚眷属,或者听到他们之间的对话这个就称之为迫心逼极飞出
其实这个隔见远方的功用也只是暂时获得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种境界称为善境界;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中夜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dhyama-yāma,巴利语 majjhima-yama。为六时之一。又作夜半。即今午后十时至翌日午前二时之间。(参阅「三时」596p1020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
非为圣证。
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学习解说
又以此心持续去深入及穷究,以达到最极致
此时这个修行人看到了善知识,但是其形体不断地变化移动,很短的时间就突然有种种的变化这个就称之为邪心含受魑魅,或是遭到天魔入其心腹,突然就说一些通达微妙的法义,
其实这个境界也只是暂时的,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就只是这样而已,并不是自己证得圣境了,
如果心里没有将此视为成佛成圣的想法,那么这个魔事就会消歇;如果心里将此视为成佛成圣了,那么就会物以类聚,感招群邪而着魔。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色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当依如来灭后,于末法中宣示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禅那所显现的境地,都是由于色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无法识破,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了,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法义,千万不要让天魔有可趁之机,然后护持如来正法,依着这样来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2 17:46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2 17:47 编辑

(16楼  用时,约2小时10分钟)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在修习正定三摩提的止中,色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此时,观见诸佛的心,如同一面清晰的镜子中显现的影像一样,从中有所获得智慧,然而却不能真实的应用。
就像一个人在睡梦中被魇鬼压,身体的经历彷彿像真的一样,受到压迫不能自主,虽然自己的见与闻都不因此而迷惑,但内心遭到邪鬼的触犯,感受就像真的一样,致使身体不能动,这个称为受阴区宇。
如果这个魇鬼的过失停歇了,自己的心就能够离开自己的身体,再回过头来看,来去自如,不再有任何障碍,就称为受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见浊(三界的见惑)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也就是说,众生虚明不实的妄想而把自己给限制及障碍住了。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ㄢˇ, [
恶梦。《集韵.去声.叶韵》:「魇,眠不祥也。」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犹疑在波涛,怵惕梦成魇。」
[
做恶梦时,胸口感到压迫,呼吸困难。《红楼梦.第八二回》:「姑娘!姑娘!怎么魇住了!快醒醒儿脱了衣服睡罢。」

【魇鬼
  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
FROM:【三藏法数】

【八十八使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使,即驱役之义。谓此见惑,能驱役一切众生流转三界生死故也言见惑者,以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也。凡有十种:一、身见,谓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妄计为身也。二、边见,谓于身见计断计常,随执一边也。三、见取,谓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也。四、戒取,谓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也。五、邪见,谓无明不了,邪心取理也。六、贪,谓于诸欲境,引取无厌也。七、瞋,谓于逆情之境,而起忿怒也。八、痴,谓于事理之中,迷惑不了也。九、慢,谓自恃才德富贵,轻蔑于他也。十、疑,谓迷心垂理,犹豫不决也。此之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不同,共成八十八使。盖欲界苦谛下十使具足;集、灭二谛下,各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三使;道谛下有八使,除身见、边见二使。则四谛合为三十二使也。色界、无色界四谛下,皆如欲界,只于每谛下,又除瞋使,故一界有二十八使,二界合为五十六使。并前欲界三十二使,总成八十八也。(集、灭二谛各除身见、边见、戒取者,谓此三使,皆依苦谛而起;而此二谛,则无也。道谛除身见、边见者,谓此二使亦苦谛所起,而此则无也。然不除戒取者,谓外道执取邪戒,妄为正道,故于此不除也。上二界除瞋使者,以上二界无瞋故也。)
FROM:【三藏法数】


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
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虫,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此名功用抑摧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因为前面的色阴已破,到了这里,在禅定中得到大光耀,内心发出光明
然而,在修行的过程中或方法上,内心太过于压抑,致使内心忽然生起无穷无尽的悲怜,如此一来,甚至于看到蚊子虫子,就像初生的小婴儿一样,内心生起怜愍之心,不自觉地流下眼泪, 这个就称之为『功用抑摧过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能够觉悟而不迷惑,时间久了那种状况就会自然销歇。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了,那么就会有悲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生起无限的悲伤,啼泣不止,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赤子
初生的婴儿。例襁褓中的赤子展露出苹果般的笑靥。
[重编国语辞典]


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胜相现前,感激过分。
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过越。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此时殊胜的智慧现前,内心过分地生起感激之心,
忽然从感激其中生起无限勇猛之心,其心猛利,这个心也是太超过了,宣称他的心志可以达到跟诸佛一样,还说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的时间才成佛,而他夸自己只要一念就能超越就马上成佛,这个就称之为『功用陵率过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能够觉悟而不迷惑,时间久了那种状况就会自然销歇。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会将自己夸大我慢无比,往上就觉得诸佛这样也没什么往下就轻视看不起其它众生,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三阿僧祇劫
 (术语)菩萨成佛之年时也。阿僧祇劫Asam%khyeyakalpa者,译言无数长时,菩萨之阶位有五十位。以之区别为三期之无数长时。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四十位,为第一阿僧祇劫,十地之中,自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自八地至十地为第三阿僧祇劫。第十地卒。即佛果也。起信论曰:「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此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劫有大中小三者,此劫为大劫,故曰三大阿僧祇劫。此三大劫中释迦佛值遇于数万之佛。(参见:劫)
FROM:【佛学大辞典】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回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沈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此名修心无慧自失。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他在修行中遇到了困境,往前还没有获得真实的功德,往后也回不到原本的境地,前进不得,后退不了,由于智慧不足,就退守在一种衰颓的境地,在修行上一直都没有什么进展,于是心中忽然生起大枯渴,就像植物长期饱受干旱之苦,非常渴望有水的灌溉,如此的艰难困顿,于任何时间都处于这种颓靡之中,他还以为这是正常的,以为这也是勤奋精进用功的相状之一,这个就称之为『修心无慧自失』。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魔趁虚而入其心腑,每天早晚都将心悬在同一个地方,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ㄨㄟ, [动]
毁坏、损毁。《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隳人之城郭,刑人之父子也。」《文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此名用心亡失恒审,溺于知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不过,他在修行中的定慧不等,慧力大于定力,失去了勇猛精进的心去做修行种种定课,反而将他所获得到的种种胜解紧紧地抓在心中不放,而且他还以为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再来,得少为足,这个就称之为『用心亡失恒审』,也就是他沈溺于自己所得到的知见,自以为足。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下劣易知足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说他已证得无上第一义谛,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此名修行失于方便。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新的证悟还没有获得,过去的悟心已经亡失了,这两边进退不得,觉得十分地艰困险要,于是,心中忽然生起无限的忧愁,就像坐在铁床,就像喝有毒的药水一样,心里不想活下去了,还经常要求他人要害取他的性命,以求得解脱痛苦,这个就称之为『修行失于方便』。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常忧愁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自己就会拿着刀剑割自己身体上的肉,还很高兴可以舍寿,或者是经常处于忧愁之中,走入山林、人烟稀少之地,不想见到人,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2 22:2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2 22:30 编辑

(17楼  用时,约1小时50分钟)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处清净中,心安隐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此名轻安无慧自禁。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处在清净心之中,心境安稳,忽然之间很自然地生起无限的欢喜,心中欢喜愉悦,不能停止,这个就称之为『轻安无慧自禁』。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好喜乐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见到人就笑,在马路上就会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还说自己已得到了无碍解说,于是,这样就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衢路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ㄩˊ ㄌㄨˋ, 1.四通八达的大道。《三国志.卷十一.魏书.管宁传》:「谨拜章陈情,乞蒙哀省,抑恩听放,无令骸骨填于衢路。」
2.歧路。《后汉书.卷二十八下.冯衍传》:「杨朱号乎衢路兮,墨子泣乎白丝。」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此名见胜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叠毛)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这个修行人执取所得到的智慧(胜解),自以为足,认为自己已修得圆满了,忽然不知为何就生起大我慢心,就这样,乃至慢、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及卑劣慢,一时之间就同时生起,于是心中就轻慢十方如来,更何况是在下位的声闻缘觉等众,这个就称之为『见胜无慧自救』。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大我慢魔趁虚而入其心腑,于是就不礼敬塔庙,摧毁破坏经典佛像,还跟施主说佛像是金铜或土木所塑造的,经典则是写在树叶或毛织布上的,这些都不是真常,只有肉身才是真常,真常的肉身不恭敬反而去恭敬土木,说这样子是颠倒的,他这样子的邪见,让一些深信他的施主就跟着将佛像经典毁坏破碎,埋弃在土地中。由于他这样子的疑误而令其他众生也跟着堕入无间地狱,同时,这样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檀越
[阿含辞典(庄春江)]
为「dānapati」的音译,义译为「施主」,施与僧众衣食者。

注音 ㄉㄧㄝˊ
精细毛织布。广韵.入声.怗韵:「C06045,细毛布。」唐.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朝游方丈寺而苏不至因有是作诗:「手巾花C06045净,香帔稻畦成。」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已言成圣得大自在。此名因慧获诸轻清。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于精纯明了之中,圆悟微妙的义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然生起无量的轻安,于是就宣称已成圣且获得大自在,这个就称之为『因慧获诸轻清』。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一分好轻清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自以为足,也不再精进用功了,像这种的就类似第四禅无闻比丘,由于他这样子的疑误而令其他众生也跟着堕入阿鼻地狱,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轻安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rasrabdhi,巴利语 passaddhi。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身心轻利安适,对所缘之境优游自适之精神作用。为「惛沈」之对称。俱舍宗列为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列为善心所之一。此精神作用,主要在禅定中升起,使修习能持续进行。
据说一切有部之说,轻安有身轻安、心轻安二种,心堪忍之性与五识相应者,称为身轻安;与意识相应者,称为心轻安。说一切有部并认为身轻安仅在有漏散位之中,心轻安则通于有漏与无漏、定位与散位。然依经部之说,身轻安乃轻安之风触,而轻安之心所与前五识不相应;心轻安则为思心所之差别,仅限于定位中。据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所载,轻安分为有漏轻安、无漏轻安二种,有漏轻安远离烦恼之粗重,无漏轻安远离有漏之粗重,共使身心通畅温和,随所缘之境安适以转,共在定位。〔大毘婆沙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品类足论卷三、俱舍论光记卷四〕 p5939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谛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噉肉,广行婬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谛。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于明悟中,得到虚明的空性,其中忽然生起要归向永远寂灭的念头,否定因果的道理,一向入空,空心现前,甚至于内心生起长久断灭的解释。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趁虚而入其心腑,毁谤持戒是小乘之道,还说菩萨若悟了空性,有无持戒都是一样的,不仅如此,这个修行人还经常在对他有信心的施主面前,肆无忌惮地饮酒吃肉,广行婬秽之事。 由于魔力收摄那些施主的缘故,致使那些施主对这个修行人不会产生怀疑毁谤,如此一来,这个修行人的内心长久遭受魔鬼侵入,到最后还会吃屎喝尿与酒肉等等,还说一切都是空,破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而且还遗害众生跟着受罪,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拨无因果
[佛光大辞典]
「拨」即否定、排除之意。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之道理为五见中之邪见。地藏十轮经卷七(大一三‧七五七下):「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广百论释卷五(大三○‧二一五中):「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卷十七、慧琳音义卷七十二〕 p6088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
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婬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学习解说
这个修习禅定的善男子,观见色阴已破,但受阴尚未破除,
此时,体察这个虚明的空性,直到深入心骨,这个修行人的心中忽然生起无限的爱欲,爱到极端而发狂,他的方向就走偏了而趣向了贪欲,这个就称之为『定境安顺入心』,也就是无慧自持,误入诸欲。
如果能觉悟并开解,而且心里也没有将此视为得到真实功德的想法,那么在修行上就不会有过失
如果心里将此视为得到了真实功德,那么就会有欲魔趁虚而入其心腑,这个修行人就会宣称欲望就是菩提道,还教导在家众要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就叫作持法子。 由于受到神鬼力的缘故,他在末法之中收摄了凡夫愚痴之人,在他的门下的信众,其数量快百人,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甚至于千万人。 到最后,当那些欲魔感到厌倦想要离开他的身体时,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没有了威德,因而陷于王难之中,而且还遗害众生跟着受罪,同时,这样也失去了正受,就会因而沈沦坠落。

白衣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在家人。古印度的在家人多穿白色衣服,因此以「白衣」称之。

凡愚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凡夫愚痴之人也。大日经疏二十曰:「以不知心实相故而生妄执,名为凡愚,若了知者即名诸佛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受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亦当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禅那所显现的境地,都是由于受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无法识破,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或得到了真实功德,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法义,千万不要让天魔有可趁之机,然后护持如来正法,依着这样来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3 22:0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1 编辑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习正定三摩提的善男子,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虽然尚未证到漏尽通,然而,其心已离形,就如同鸟儿离开了笼子,可以在天空中自在自在的飞翔,表示未来是可以成就的,从凡夫地往上修历经菩萨六十圣位(详见卷第八),得意生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随意往来,自在无碍。
就像有人在熟睡之中说梦话,这个人自己虽然不知道,然而他说的内容是有条理、有次序的,令没有睡觉之人也听得懂他在说什么,这个称为阴区宇。
如果这个会妄动的念头没了,虚妄不实的种种想法也消除了,这对于本来就自觉自明的心体,就像洗去了外表的尘埃污垢,对于生死来去,前前后后都能圆满照明了知,就称为想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烦恼浊(众生多诸爱欲、悭贪、斗诤、谄曲、虚诳,摄受邪法,恼乱心神,是名烦恼浊)
这是为什么呢?
众生之色身为实质,念虑为虚情,虚实迥异,而能相使相应,系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系由想互通之故。此心、境相随而无间断,皆属妄想,故谓为融通妄想,也就是说,众生皆是以融通妄想为其根本。

《佛光大藏经.唯识藏.经部.楞伽经外二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第三》
佛告大慧:「有三种意生身。云何为三?所谓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修行者了知初地上增进相,得三种身。大慧!云何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三昧乐正受故,种种自心寂静,安住心海,起浪识相不生,知自心现境界性非性,是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大慧!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非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剎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大慧!云何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所谓觉一切佛法,缘自得乐相,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大慧!于彼三种身相观察觉了,应当修学。」

意生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mano-maya-kāya。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易身等,均属意生身。〔杂阿含经卷三十四、中阿含卷四十三根本分别品意行经、成唯识论卷八、佛性论卷二〕 p5445

伦次
次序、条理。例语无伦次
[新编国语辞典

【浮想
 (术语)虚妄不实之思想也。圆觉经曰:「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FROM:【佛学大辞典】

精真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

精真
[佛光大辞典
精明真如之本性。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十(大一九‧一五一下):「觉明虚静,(中略)观诸世间大地河山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 p5883

性觉
[佛光大辞典
真如之体不依他体而自觉、自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大一九‧一二○上):「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p3243

融通妄想
[佛光大辞典
即想阴、想蕴。为五妄想之一。众生之色身为实质,念虑为虚情,虚实迥异,而能相使相应,系由想融合之故。又心生虚想,形取实物,其心、形异用而能相应者,系由想互通之故。此心、境相随而无间断,皆属妄想,故谓为融通妄想。(参阅「五妄想」1075p6288




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圆明的境界,便竭尽所有的精力和心思,而贪求善巧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善巧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在说法时,他的身形在片刻之间就有种种不同的变化,有时变成比丘,有时是帝释(忉利天的天主),有时是妇女,有时是比丘尼,或者处在暗室中身体会发光。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善巧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反而对于之前所修学到的正法,内心开始有了动摇,于是这个修行人就不持戒了,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预言有灾难吉祥或变异之事,或是说如来于某处要出世,或是说有劫火(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要发生,或是说有刀兵劫等等,令人生起恐惧害怕的心,而纷纷把家中的钱财拿来供养这位说法者,以求消灾解难。

这个就是怪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注音 ㄖㄨㄟˋ        
锋利。与「钝」相对。例尖锐、锐利
上小下大,即尖。例小头锐面
精明、灵敏。例敏锐
急剧、明显的。例锐减
精良强大的力量。例养精蓄锐

精思
1.精力和思虑。 2.精心思考。
© 汉典

敷座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铺设座位。

斯须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片刻、短暂的时间。

劫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kalpāgni,巴利语 kappaggi。又作劫尽火、劫烧(梵 kalpa-dāha)。指坏劫时所起之火灾。于佛教之世界观中,谓世界之成立分为成、住、坏、空四劫,于坏劫之末必起火灾、水灾、风灾,火灾之时,天上出现七日轮,初禅天以下全为劫火所烧。法华经卷四见宝塔品(大九‧三四上):「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二五‧二六一上):「诸阿罗汉、辟支佛,(中略)智慧力薄,如世间火;诸佛力大,如劫尽火。」
又火灾中烧尽一切物之情况,称为劫火洞然。禅林中,常以劫火中是否尚有残余未被燃烧之物,作为禅话提示之一。景德传灯录卷十一大随法真章(大五一‧二八六上):「益州大随法真禅师,僧问:『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未审此箇还坏也无?』师云:『坏!』」〔长阿含卷二十一世记经三灾品、中阿含卷二「七日经」,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新华严经卷十、大毘婆沙论卷一三二、俱舍论卷十二〕(参阅「坏劫」6653p2814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3 23:14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4 编辑

(18楼 + 19  用时,约3小时15分钟)


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婬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游荡,便生起所有的精力和心思,而贪求经历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经历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在说法时,他自己的身形不会有任何变化,不过,正在听法的人却产生了变化,也就是,听法者忽然见到自己突然坐在宝莲华上,全身化成紫金光聚,所有的听法者顿时都变成了这样,大家都觉得很不可思议,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经历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这个修行人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进而作行淫放逸之事,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诸佛应世之事,或是说某处的某人,是某佛化身来到这里,或是说某人就是某菩萨,来度化人间,这个修行人听了后,对于这些非常倾慕渴望,最后,在他的内心之中,邪见慢慢地增长及扩大,最后毁坏了他的菩萨种性。

这个就是魃鬼(注: 经文中是「魅鬼」,但这边对照之下其意思应该是指魃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5 10:0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5 10:03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绵合,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法义的紧密相合,便澄虑心思并细密思维,而贪求能够有所契合。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契合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当说法者在说法时,无论说法者或听法者,他们的身形都没有任何变化,不过,却让听法者在未闻法前突然自己先开悟了,而且心念能够迁移变易,有的得到宿命通,有的得到他心通,有的可以见到地狱景像,有的可以知道人间发生了种种的好事或坏事,有的可以很自然地说出偈颂,有的可以自然地诵说经文,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种种神通奇异的现象,让这个贪求契合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为这些有符合他所贪爱的,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在心念上专研及追求更多契合之事,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这个修行人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佛有分大小佛,某佛是先佛,某佛是后佛,又有分真佛假佛,男佛女佛等等,还说菩萨也是这样分的,这个修行人听了后,本心遭到邪见熏染,渐渐地,由邪悟取而代之。

这个就是魅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5 11:49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5 11:50 编辑

(20楼 + 21  用时,约2小时)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
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归依,得未曾有。
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生命万物的起始及根源,便竭尽所有的心思,而贪求辨析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辨析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由于魔力的缘故,令这个被魔附着的说法者看起来具有威德神力,而摄取前来问事或听法的人,就算在这个说法者座下的众生,都还尚未听法,然而,却让众生能够生起信受不怀疑,内心自然地服从于这个说法者。

这位说法者还说把自己当作肉身活佛,父辈传到父亲又传到儿子,依序一代一代地传授相生,说这个就是法身常住不绝。 而且,还说现在所在的秽土即是净土,就只这样,再也没有其它的净土或金色光明相的净土了。结果这个修行人信受了这些邪知邪见,失去本心,以为这些就是身命的归依处,认为自己很幸运能听到非常高深微妙的法,还说这是前所未有过的事。

如此种种,让这个贪求辨析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在心念上专研及追求更多推究之事,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这个修行人也就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眼耳鼻舌都是净土,男女二根,说是菩提涅槃之处,这等的污秽邪见的言语,让那些无知愚昧的听法者相信他所说的。

这个就是蛊毒魇胜恶鬼(蛊毒鬼+魇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根本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这里指生死流转的根源。

威神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nubhā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卷八未曾有法经、法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p3770


相关及延伸阅读:
人类起源
楞严经~把自己当作肉身活佛就是着魔
[必读]世间常见各种着魔现象,与修行过程的身心变化 ~ 楞严经(50阴魔的前30种魔境)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6 22:1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6 22:14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黏如胶漆,得未曾有。
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此名疠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与佛菩萨感应道交,便全心全意地深入研寻,而贪求感应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感应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由于魔力的缘故,这位说法者能令听法者暂时见到他自己的身形,就像百千岁般那么年老,听法者看到说法者这个年老的身形,就这么生起了贪恋爱着之心,说什么都不能分离,因为不能分离,所以听法者甘愿身为奴仆来服侍这位说法者,并以衣服、饮食、卧具及汤药来供养,无论做得如何辛苦,都不会感到疲劳厌倦。 而且,说法者有时会暗示座下的信众及听法者,说他自己过去生是身为这些信众及听法者的师长,或者说他自己是这些信众及听法者的善知识,弟子与师的因缘很深之类的,就这样,让那些无知的信众及听法者都信以为真,对这位说法者生起法爱,他们都觉得累世以来好不容易才相逢,很不容易才遇到的,于是对这位说法者就黏如胶漆,也更加的形影不离了。

如此种种,让这个贪求感应又愚迷的修行人以为遇到菩萨了,因这个修行人特别期待感应之事,于是就信受这位说法者的教化,内心与说法者更加亲近了,然后这个修行人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贪欲之事。

不仅如此,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讲他自己前世于某一生中,先度化某人,那个时侯那个某人就是他的妻妾兄弟,到了今生再来度化,而且还要彼此相随归于某世界,供养某佛。 他又说另外还有一个大光明天,佛在那边居住,一切如来所休息居住之处,如此等等的邪知邪见,让这个无知愚昧的修行人信受这些虚假欺骗的话,失去了本心。

这个就是疠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周流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ㄡ ㄌㄧㄡˊ
周遍流行、遍及各地。《楚辞.屈原.离骚》:「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

精研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ㄥ ㄧㄢˊ
仔细研究。《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下.何休传》:「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

法爱
[佛光大辞典]
(一)谓得法者由法喜之心,而怜悯未得法之迷者。或指佛菩萨之爱护慈念众生。
(二)谓自己由证悟而爱着善法。天台宗十乘观法之第十为无法爱(离法爱、除法爱、法爱不生),乃以此斥责未证真实,而爱着相似之法者。 p3411

四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衣服,饮食,卧具,汤药也。或房舍,衣服,饮食,汤药也。法华经安乐行品曰:「衣服卧具饮食医药。」无量寿经下曰:「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盂兰盆经疏上曰:「年年僧自恣日,四事供养三尊。」

虚诳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ㄎㄨㄤˊ
虚假欺骗。《三国演义.第三六回》:「徐母厉声曰:『汝何虚诳之甚也!』」《老残游记二编.第五回》:「叫了少爷去问,原来都是虚诳,没有的事。」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6 22:52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7 14:02 编辑

(22楼 + 23  用时,约2小时)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敛伏。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
诽谛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进入深远的意境,便全心全力、乐于处在阴寂之境,而贪求静谧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阴寂静谧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由于魔力的缘故,这位说法者在说法之时,能令听法者知道自己过去生的业力造作之事,或者在某处跟其中一个人说,您如今还未死,但是已经作畜牲了,然后叫另一个人在他背后作出踏踩尾巴的动作,令这个人没办法起身,以此来证实说法者他自己是对的,结果大家对这位说法者更加地倾心折伏了。 倘若有听法者对说法者心生怀疑,说法者就会知道那个人的心思,然后那个心生怀疑的听法者做种种非常苦行之事,以此来磨难不信服他的人。

另外,这位说法者还会毁谤比丘,或是随意辱骂诅咒他自己的弟子,攻讦揭露人的稳私,说法者的如此种种行为,他也不会避讳社会舆论是怎么说他的,而且他还喜欢预言祸福之事,等到时间到时,大部份都能料中。

这个就是大力鬼,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 这一层楼讲的主题是贪求静谧,虽然经文内容是这样编排,但上面红色字体的部份,按其意思应当是适合于贪求宿命的修行人,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地去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师)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深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梵语曰尼延底,译曰深入。贪之别名。贪能深入所欲之境,又能深入自心故名深入。法华经寿量品曰:「毒气深入失本心故。于此好色香药而谓不美。」名义集六曰:「尼延底,此云深入,贪之异名。乐着为贪。」

深入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ㄕㄣ ㄖㄨˋ, 1.进入深远。《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王峻又遣使令诸将收军,不可深入。」《三国演义.第一一八回》:「深入敌境,使僭号之主,系颈归降。」
2.透澈事理的中心主题。如:「这本小说描写人物性格非常深入。」

静谧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ㄥˋ ㄇㄧˋ
安静。如:「午后的公园十分静谧。」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ㄠˋ, [
1.首度、开端。《尔雅.释诂上》:「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 ,始也。」《楚辞.屈原.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2.发生、引起。如:「肇祸」、「肇事」。
3.端正。《国语.齐语》:「?本肇末,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
[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肇贾。

讦露
1.攻讦揭露。
© 汉典

讥嫌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被人家说壤话。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7 13:51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7 13:55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
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诽谛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
或有宣婬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知见(这里指的是,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是不同的)想要知道的比别人还多(以彰显自己比别人懂得多,高人一等),便不顾一切地研究探寻,而贪求宿命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宿命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没想到,就在说法的地方,这位说法者突然莫名其妙得到一颗大宝珠,由于魔力的缘故,这位说法者有时变为畜牲的身形,口里还含着这颗大宝珠,或是各式的珍奇异宝、竹简木片等种种奇异的物品,然后将这些奇异的物品传授给这个修行人,之后再附着在这个修行人的身上,或者去诱惑听法者将这些奇异的物品藏在地底下,接着就看到有明月珠照耀这个地方,这种种不可思议的景象,让听法者看了都啧啧称奇不已,大家都对此相信不疑,也说这是未曾有过的事。

这位说法者的饮食习惯,大都食用药草植物,不吃丰盛美味的食物,或者每日一餐,只吃一麻一麦,虽然吃的很少,但这位说法者却是形肥大且体肉丰满,这都是由于魔力摄持的缘故。

另外,这位说法者还会毁谤比丘,或是随意辱骂诅咒他自己的弟子,说法者的如此种种行为,他也不会避讳社会舆论是怎么说他的,而且他还喜欢说哪个地方藏有宝藏,或哪个地方是十方圣贤的隐居之处,后来依着他说的去查访,大部份都能见到有奇异之人。

这个就是山林土地城隍川岳鬼神,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被这类魔所附着的说法者,有的还会宣说淫欲之法,逐渐地,让这个修行人舍弃了原本所修学的正法,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用戒法来约束自己,而是放纵自己的心,还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暗地里还行种种五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之事,或者,有的精进纯粹只吃草木,以没有正常规律的生活方式来扰乱这个修行人。

(: 这一层楼讲的主题是贪求宿命】,虽然经文内容是这样编排,但上面红色字体的部份,按其意思应当是适合于贪求静谧的修行人,这样才能投其所好地去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知见
[佛光大辞典
指依自己之思虑分别而立之见解。与智慧有别智慧乃般若之无分别智,为离思虑分别之心识。惟作佛知见、知见波罗蜜时,则知见与智慧同义。 p3461

【宿命通
  谓能知自身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万世宿命,及所作之事;亦能知六道众生,各各宿命,及所作之事,是名宿命通。
FROM:【三藏法数】

【宿命
  宿指宿世、过去世;命指生命。宿命的意思是︰一切众生在过去无数次的轮回中,曾经历的各式各样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就是「六道」︰地狱、饿鬼、畜生、天、人、阿修罗。能够了解宿命情况的,谓之「宿命通」,属于「六通」之一。这种了解达到完全明白的程度,谓之「宿命明」,属于「三明」之一。「宿命」见于《四十二章经》︰「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据小说《记》载︰南方有一种「比翼凤」,「能通宿命,死而复生,必在一处」。现在「宿命论」一词,属于唯心论。持此论者认为生死、贫富、寿夭等均由命运乃至天命所预先决定,与佛教的本义完全不同。(李明权)
FROM:【俗语佛源】

【宿命通
  宿命通者,谓于自身、他身,多生所行之事,悉能知也。
FROM:【三藏法数】

简册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ㄢˇ ㄘㄜˋ
纸张未发明前,书写在竹简木片上,编竹简而成册,后遂为书籍的通称。明.危素〈存存斋赋〉:「玩玄理于简册兮,驱长才于海江。」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ㄉㄨˊ, [
1.古代用以书写文字的木片。如:「简牍」。《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广陵厉王刘胥传》:「佩玉环,簪笔持牍趋谒。」唐.颜师古.注:「犊,木简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子建援牍如口诵,仲宣举笔似宿构。」
2.文书、书籍。如:「文牍」、「连篇累牍」。《后汉书.卷六二.荀淑传》:「所见篇牍,一览多能诵记。」
3.信札。如:「尺牍」。《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小姪菲才寡学,大人误采虚名,恐其有玷荐牍。」

肥充
体肥肉充。
© 汉典

五欲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味觉;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之心,故名五欲。2.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五欲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añca kāmāh,巴利语 pañca kāmā。()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色欲(梵 rūpa-kāma),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声欲(梵 śabda-kāma),谓丝竹与环珮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香欲(梵 gandha-kāma),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味欲(梵 rasa-kāma),谓各种饮食肴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触欲(梵 sprastavya-kāma),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佛遗教经、大智度论卷十七、卷三十七、摩诃止观卷四下〕
()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二十七、大明三藏法数卷二十四〕 p1149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7 21:20
(24楼 + 25  用时,约2小时)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
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缾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谛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婬,不毁麤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神通的种种变化,便一心专门研究神通变化的根本,而贪求神通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神通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首先示范他的魔力神通,一手拿着火光,用另一只手去抓取一些火光,然后平均分配在每个听法者的头上,这些听法者头顶上的火光,其长度约有数尺那么高,没有热性,头上也不会焚烧起来。 还有,他还可以在水上行走,就如同在平地行走一样,或者也可以在虚空中安坐不动,又或者,他的身体可以进入一个小瓶子内,或是进入一个小口袋中。另外,他身体还可以越窗穿墙,都不会有任何障碍,只是唯独面对刀兵的时侯就没办法。

这位说法者还大言不惭地说他自己就是佛,他虽然身着白衣,受比丘礼,却毁谤禅律,随意辱骂诅咒他自己的弟子,攻讦揭露他人的稳私,说法者的如此种种行为,他也不会避讳社会舆论是怎么说他的。
而且,他还经常喜欢说神通自在之事,然后就会让听法者暂时见到佛国净土,其实这都是运用鬼力来迷惑众生的,并不是真实的。 不仅如此,他还赞叹行淫,说这个不会毁坏修行,然后将种种男女肮脏污秽之事作为传法的方式。

这个就是天地间具有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以及一切草木积劫精魅龙魅是仙道的寿期已尽,再活过来就成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但外却没有被其他的鬼怪所附着就这样,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神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照通条。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ㄆㄧㄥˊ, [
口小腹大的容器,可用以装酒或其他东西。通「瓶」。《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序》:「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足;幼?盈室,缾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ㄋㄤˊ, [
1.口袋、袋子。如:「行囊」、「香囊」、「锦囊」、「探囊取物」。唐.杜甫〈重赠郑鍊〉诗:「郑子将行罢使臣,囊无一物献尊亲。」
2.似袋子的东西。如:「胆囊」、「毛囊」、「气囊」。《红楼梦.第三回》:「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3.姓。如春秋时楚国有囊瓦。
[
用袋子盛装物品。《聊斋志异.卷一.王成》:「囊货就路,中途遇雨,衣履浸濡。」
[
如囊包物般的。如:「囊括四海」。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ㄘㄨ, [
1.超远、遥远。《说文解字.麤部》:「麤,行超远也。」
2.同「粗」。

1.庞杂、混乱。例猥杂、烦猥
2.鄙陋、微贱。例庸猥、猥人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ㄧㄝˋ, [
轻侮、不尊重。如:「媟慢」。《晋书.卷六九.周顗传》:「虽时辈亲狎,莫能媟也。」
[
污秽、肮脏。如:「淫媟」。唐.杜牧〈唐故平卢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淫言媟语。」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8 10:47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
诽毁戒律,轻贱出家。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入灭,便专研探究这个变化的本性,而贪求深空之事。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深空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在听法者的面前,这位说法者首先显示他的魔力神通,也就是,说法者本来处在大众之中,突然就消失不见了,大家都没看到他,一会儿的时间,这位说法者突然从虚空中又出现了,如此的存在和消失都随意且变化自在。 或者是,说法者会示现他的身体内部像琉璃一样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或是,他的手脚会散发出一种檀香的味道,又或是,他的大小便会有像冰糖般的甜味。
现出如此种种奇异的现象,就是为了要让人取信于他,接着,这位说法者开始毁谤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并轻贱出家众,口中还经常说无因无果,一旦死了就都没了,没有未来生,也没有种种凡夫与圣者。虽然有得到空寂,暗地里却行种种贪欲之事,还说如果行持这些欲望就可以得到空心,进而否定因果的道理。

这个就是日月薄蚀精气,如果照到黄金、珠玉、灵芝、野兽、乌龟及白鹤等,就可以经过千万年不死而成为灵,然后出生国土之中,年老成魔,扰乱这个修行人。
等到这个魔感到厌倦了,而且这个修行人已经被破坏的差不多时,于是就离开这位说法者,此时,这个修行人(弟子)说法者()都同时陷于王难之中。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入灭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入于灭度也。梵语涅槃,译为灭度。灭惑度生死海之义。谓证果之人死也。

化性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ㄏㄨㄚˋ ㄒㄧㄥˋ
变化其本性。《荀子.性恶》:「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

旃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檀香。

空寂
[佛光大辞典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着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着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 p3480

石蜜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冰糖。

拨无因果
[佛光大辞典
「拨」即否定、排除之意。拨无因果即否定因果之道理。为五见中之邪见。地藏十轮经卷七(大一三‧七五七下):「拨无因果,断灭善根。」广百论释卷五(大三○‧二一五中):「若无善恶,苦乐亦无,是则拨无一切因果。」〔俱舍论卷十七、慧琳音义卷七十二〕 p6088

金玉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ㄣ ㄩˋ, 1.黄金与珠玉。泛指珍宝。《周礼.天官.玉府》:「玉府,掌王之金玉。」《三国演义.第八回》:「金玉、彩帛、珍珠堆积不知其数。」
2.贵重、珍视。《诗经.小雅.白驹》:「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
3.比喻才德。汉.赵壹〈鲁生歌〉:「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

芝草
1.灵芝。菌属。古以爲瑞草,服之能成仙。
© 汉典

麟凤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ㄌㄧㄣˊ ㄈㄥˋ
麟、凤原指传说中的祥兽。今用以喻况世间贤圣的人。《元史.卷一八九.儒学传一.同恕传》:「自京还,家居十三年,缙绅望之若景星麟凤。」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8 14:07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14:09 编辑

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
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
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这个修行的善男子,已破除了色阴及受阴,达到了虚空微妙的境地,不遭到邪虑,圆定发明,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的过程中,突然一个起心动念,由于心中太过爱恋于长寿,便用尽心思去专研这个细微,而贪求长命百岁、舍弃分段生死之身,以希求变易细相,望能够长住于世。

这个时侯,天魔终于抓到了这个修行人的把柄了,于是派遣妖精鬼魅,飞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然后这个被附着的人就会宣说经法,

这个人并不知道自己已遭魔附着,他见到自己突然会宣说经法,就误以为自己已经证得无上涅槃了,于是,这个人就成了说法者,这位说法者就来到这个贪求永岁的修行人的处所,铺设高座,投其所好地宣说这个修行人想听的法。

这位说法者还经常喜欢说他自己有某种神通,如果要去一个地方及马上回来是很容易的,即使是很远的路程,也是不成问题的,然后他就展示他去他方取物并马上返回的特殊能力。
接着,这位说法者找了一个人,在某一处,或某一住宅中,只有数步的距离,然后,令那个人从东边走到西边,用快走的方式,可是经过了数年却还走不到目的地,这种现象让听法者看了,觉得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对这位说法者生起了信心,还以为自己遇到佛现前了。

这位说法者,他还经常说十方众生都是他的儿子,说诸佛都是他生的,他自己出自于世界,还说他自己是第一个佛,很自然地出生于世,不是因修行而获得的。

这个就是住世自在天魔,他派遣他下面的眷属,象是遮文茶(役使鬼),以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成为佛教护法者),利用其虚明,吸食修行人的精气,或是不经过说法者,而是由天魔亲自去找这个修行人,称说只要执持金刚法门就可以长命百岁,一旦这个修行人受持后,然后,魔王就变成美女,和这个修行人肆无忌惮地行种种贪欲之事,扰乱这个修行人,直到他死亡,结果不到一年,这个修行人就肝脑枯竭,有时还会自言自语,听声音象是妖魅一样,周遭的人都不知道这个修行人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都还没有等到受到国法的制裁,这个修行人就自行干死了。

因此,您们(指阿难、与会大众及末法所有一切众生)应当对这类事情,事先务必要知道并有所警觉,才不会堕入轮回,也不要成为这类的邪师邪徒而不自知,也不要迷惑那些无知的众生,才不会致使连带堕入无间地狱。


研几析理
几,细微。研几析理指研究分析精细微妙的义理。唐.权德舆〈唐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子宾客赠户部尚书齐成公神道碑铭〉:「凡所论著,皆研几析理,宏雅夷远。」
[国语新编辞典]

分段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分段生死之身也。为凡夫轮回六道受分分段段果报之身。见分段生死条

【遮文茶
  旧云嫉妒女。又曰怒神,即役使鬼也。
FROM:【翻译名义集】

毗舍
[阿含辞典(庄春江)]
vessa的音译,印度四姓中的平民族,参看「四姓」。(同义词「毘舍」)

虚明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ㄇㄧㄥˊ, 1.心。南朝梁.任昉〈王文宪集序〉:「非虚明之绝境,不可穷者。」
2.空明。宋.苏轼〈碧落洞〉诗:「幽龛入窈窕,别户穿虚明。」

妖魅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ㄠ ㄇㄟˋ
妖怪、魑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在山下却与外不通,所以妖魅藏得许多人在里头。」

殂殒
1.亦作"殂陨"。 2.死亡。
© 汉典


作者: 淨慧    时间: 2021-8-8 15:43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8-8 21:16 编辑

(2 + 26楼 ~ 28  用时,约4小时10分钟)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婬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婬婬相传。
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
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学习解说
阿难! 您们应当要知道,以上这十种魔(想阴十魔),于末世时,会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着在人的身上,或魔王自己示现身形,都会说他自己已经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了,而且,还赞叹淫欲及行种种贪欲之事,破坏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先恶魔师与魔弟子,皆是淫淫相传。
像这类的邪精去迷惑无知的众生,遭魔入其心腑,那么,短则九生(9生 x @100 = 900年),最多百世(100世 x @30 = 3000年),无论再怎么修行还是会走上成为魔眷这一条路,而且,命终之后,就必定是魔民,毫无佛法的正知正见,终究堕无间地狱。
如今您不需一定要先取得寂灭(涅槃),纵使证得阿罗汉果,也要行菩萨道发愿留在末法之中,生起大慈悲心,来救度那些正心深信佛法及修行的众生,使令他们不着魔,得正知见。
(指世尊)如今度您已出生死,望您能够遵照佛所说的,这样才是报答佛恩。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ㄇㄟˋ, [名]
传说中作祟害人的鬼怪。如:「魑魅」、「鬼魅」。《文选.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当时妇人着彩衣者,皆指其狐魅。」
[动]
迷惑。《说郛.卷六○.玄中记》:「能知千里外事,善蛊魅,使人迷惑。」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禅那所显现的境地,都是由于想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无法识破,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或得到了真实功德,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说法,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法义,普遍令所有众生都能够明白了悟,千万不要让天魔有可趁之机,然后护持如来正法,依着这样来修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欢迎光临 清净光明净土 (http://www.ksetra.top/)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