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奢摩他」和「毘婆舍那」 
 作者:首楞严三昧
 
 
 初学者修行应先明白「戒」「定」「慧」修行渐次,避免错误和意外的后果
 
 下面为佛法中的「甚深法」义理探讨,请务必先详阅上文,斟酌自己的情况,才决定是否参学下面的说明
 
 若恶业多厚者,不得即学禅定,智慧,应当先修忏悔之法 ~ 占察善恶业报经
 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 ~ 楞严经
 
 瑜伽师地论: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在诸多佛经中,虽然谈到相同的名相或修行主题,但是因为针对的众生不同,因根器和因缘差别
 所以,不同的佛经所教导的内容也会有次第上的差别,而可能或深,或浅,或广泛论说,或简单扼要
 
 以下提供两小段不同经论对于「奢摩他」和「毘婆舍那」的说明,以供参考
 不过,实际上,「奢摩他」和「毘婆舍那」还有更深入的探讨,而不仅仅止于下面的经论片断
 有兴趣的实修者可详阅:解深密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楞伽经,瑜伽师地论...。
 虽说开卷有益,不过,若不能在戒定慧上真正实修增上而符合次第,则可能无法看懂,又或可能因此毁谤或错解
 所以,修行还是要循序渐进,一步一脚印,非傲慢自大能办到,谦和老实才能见真性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29:
 
 「问:依对法义,于一心中有「奢摩他」、「毘钵舍那」,云何建立如是二种行者差别?
 
 说明:佛法是心法,身心虽皆虚妄,但是也因为有心念所以是有情众生,所以可成佛,
 而引导凡夫妄心转而趣向真心,这就是心法,「奢摩他」和「毘婆舍那」就是以心修定的方法,或称为「止观」
 「奢摩他」就是「止」,「毘婆舍那」就是「观」,上面经文则是问「奢摩他」和「毘婆舍那」两种修行人的差别
 
 
 答:
 由加行故,二种差别。谓加行时,或多修习「奢摩他」资粮,或多修习「毘钵舍那」资粮。
 
 说明:关于「加行」,就像「加油」,
 顾名思义,「行」就是修行,「加」就是增加增上,所以「加行」多是指对某种修行法门用功专注修行以求增上
 而两种行者的差别就在于:多在「奢摩他」的止静修法上用功修行而增上成就的资粮,或在「毘婆舍那」观行上来下工夫
 
 
 多修习「奢摩他」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独处,闲居寂静,怖畏愦闹,见谊杂过,恒居静室。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
 
 说明:所谓多修习「奢摩他」止静资粮的人,就是在加行的时候常喜欢一人独处,简单清净不忙碌的安静生活,怕杂乱吵闹的人群和交际,恒常居住在安静的屋内。若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称为「奢摩他」行者。
 
 多修习「毘钵舍那资粮」者,谓加行时恒乐读诵,思惟三藏,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数数观察,入圣道时,名「毘钵舍那」行者。
 
 说明:所谓多修习「毘婆舍那」观行资粮的人,就是在加行的时候常喜欢读诵经论,用心思维三藏典籍,
 对于一切法的个别相貌或共有相貌,反覆不断的观察。若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则称为「毘婆舍那」行者。
 
 复次,或有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或有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
 若系心一缘不分别法相者,入圣道时,名「奢摩他」行者。
 若分别法相,不系心一缘者,入圣道时,名「毘钵舍那」行者。
 
 说明:再者,还有另一种分辨的方法。
 如果把自己的心念系在单一境(法或相)缘上,不对此境(法或相)做观察和分别,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这种叫「奢摩他」行者。
 如果观察分别种种法相,而不系心在单一所缘的境界上,以此法超越凡俗而入圣道,这种叫「毘婆舍那」行者。
 
 复次若利根者,名「毘钵舍那」行者;若钝根者,名「奢摩他」行者。
 如利根、钝根如是。 」
 
 说明:再者,如果是利根(聪利)的修行者,叫「毘婆舍那」行者;如果是钝根(愚钝)的修行者,叫「奢摩他」行者。
 这是因为如上述所说,利根者可直接由观察思维分别诸相诸法而成就,而钝根者则需先修静定安心,才能逐渐思维诸法和诸相
 所以,心能否真正明白诸法诸相,是否有真正智慧,都需靠观察思维而明白,而这过程快慢与否就是「利」「钝」差别的依据
 
 ......
 修行者虽加行时精进勇猛修习止观二种资粮。若于涅槃不起胜解决定趣证。毕竟不能断诸烦恼心得解脱。
 
 说明:上面这句话,关于「涅槃」和「胜解」,对于大乘和小乘的解说会有所不同,之前的「圣道」两字也是如此
 以大乘来说:就算对上述两种修行都勇猛精进的修行,但是如果对于涅槃没有第一义解(或称胜解,或称实义解,或实相解)
 而且没有决定趣证,趣就是乐于想要,证就是亲身实修验证,若不如此,那终究不能断除烦恼心而真正解脱成佛
 这就是不懂第二月和真月的道理,也就是「禅宗」所说「磨砖不能成镜,打坐焉能成佛」
 也就是「楞严经」所说,大部分的修定者把诸多境相当作圣境,因此而堕入外道和魔道
 又或者说,那些外道和魔道并不明白实相和根本决定义,而把修定过程的虚妄境界当做自己已经成真成圣,
 又或者说,那些外道或许知道少许虚幻,但却不能明白幻中有幻,或幻后还有幻,
 或许虽破「色」「受」「想」阴前30种虚幻,但又堕入后20种「行」「识」阴虚幻,因此仍堕外道邪见,而和佛教佛法有所差别
 
 解深密经卷第三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 译
 
 分别瑜伽品第六
 
 尔时,慈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何依、何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说明:「奢摩他」就是止,「毘钵舍那」就是观。开宗明义就问到修「止」「观」的根本依止为何?)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当知菩萨法假安立及不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愿为依、为住,于大乘中修奢摩他毘钵舍那。”
 (说明:佛陀很清楚的说:就是借假修真,当以成佛为修止观的依处和住处,才不会因为修定而堕入他处或魔道,
 佛陀在「楞严经」中讲得很清楚,若因修定却又因愚痴无知而把修定的种种现象当作圣境,就会产生50种着魔现象或外道邪见。
 所以,修定虽然重要,但如禅宗所说:磨砖焉能成镜?这是喻打坐不能成佛,以教导行者当先明白根本:佛性本净
 这是说明身心皆妄,若执着打坐和身心状态皆不能真正成佛,所以应该先明白根本道理,然后才借假修真,才不会错把假当真
 就像心法只是引导众生趣向真心的方法,藉由明白心念的状态和原理,引导众生以正念逐渐消除妄念,以恢复清净本心
 犹如「楞严经」所说的以手指月,寻手指这第二月而能见真月,而不是在手上打转
 修行之前若能事先明白这些道理,那才不会本末倒置,所以「楞严经」说:想修行成佛,应该先明白第一决定义,就是根本佛性
 而在上述经文,佛陀则先说明修止观当先明白真正的依处住处,这是因为同样修定,目标和方向不同,结果也不同
 所以一开始就应该先确定方向和目标,才不会修错了方向,执着修定过程的境相和产生的错误知见而堕入外道或魔道。
 至于外道和魔道的称谓并不是歧视,只是因为观念错误执着虚幻而不能真正修行成佛,所以称为外道和魔道)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如世尊说四种所缘境事:一者有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二者无分别影像所缘境事,三者事边际所缘境事,四者所作成办所缘境事。于此四中,几是奢摩他所缘境事?几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几是俱所缘境事?”
 (说明:这边谈到四种由心念缘起思维观照的修定方式,并问到哪种是止?哪种是观?哪种俱备止观两种方式?)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一是奢摩他所缘境事,谓无分别影像,一是毘钵舍那所缘境事,谓有分别影像,二是俱所缘境事,谓事边际、所作成办。”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依是四种奢摩他毘钵舍那所缘境事,能求奢摩他、能善毘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
 所谓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是善思惟法独处空闲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
 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
 (说明:「契经、应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就是所谓的12部经
 透过「听」「说」「意念」「知见」对12部经的通透了解,在净处中静思,心系正念相续不断,而达身心轻安的状态,这叫作「奢摩他」
 透过「奢摩他」修止而得身心轻安,然后在内观「三摩地」定中,正思维种种心念影像,观察甚深义解,舍离凡夫心念和贪着的表相,
 在「三摩地」定中万相所明白的义理中,能正思维且最细思维和正分别择取,并且最广泛思维和观察觉察心念忍乐慧见观的种种细微道理
 例如:「生忍」「法忍」「无生法忍」三忍,世俗欲乐或法乐,世俗慧或解脱慧和佛慧,世俗见和佛法各种知见,以及种种观照法门
 能做到这样,叫作菩萨行者能善修「毘钵舍那」观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