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与禅机和教导的方法与原理
作者:首楞严三昧
禅与禅机和教导的方法与原理
以下所谈,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法界中原本就存在的原理特性,如果心念清净光明平等,就能逐渐明白种种原理特性
反之,众生因为深染世俗贪瞋痴,执着名利欲望,所以无法明白,因此常以为密
什么是「禅」?
其实,「禅」就是一切性,就是一切法性,「性」就是原理特性
所以,天地或法界中,无不是「禅」,因为「禅」就是指一切原理特性
「禅」超越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对立,而直指其原理特性,这就是佛法的甚深不二(或称无二)境界
所以,「禅」是属于佛法甚深般若(甚深智慧)的次第内容,不同于一般所知的禅定
(禅和禅定是两回事,这问题如果不明白,可先参考旧文:「什么是禅? 您坐禅吗? 禅是坐出来的吗?」)
所以,以甚深般若佛经中的甚深佛法来说,一切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对这句话有疑问或争论,以下会说明)
这是因为能从一切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对立中超越凡夫性而明了一切性,超越凡夫的思维认知而明白一切(法的)原理特性,
这就是禅的甚深般若境界,就是佛门的甚深智慧法门
不过,对一般凡夫俗子或初学者(甚至一些佛门老油条)来说,
因为深陷世俗红尘中,念念都是名利欲望和恩怨情仇或对立斗争,无法真正清净光明平等的明白这些甚深道理和原理
所以,一般佛经先教导这类众生明白是非善恶和因果轮回,必须先明辨正知见和邪见,以及正法和非法
这就是在分别计较是非对错正邪中,逐渐除去恶习和邪见的部份
相反的,甚深智慧者因为超越凡俗,所以本性上就不会犯这些凡夫恶习和戒律,这就是两者的差异
佛法的修行有深浅次第,
对初学者和根器低劣者教导是非善恶因果与戒律,以便这些众生能逐渐消除贪瞋痴和世俗恶习
如果我们自己还深染红尘种种欲望和仇恨对立,那就是这类人
如果修行者能逐渐断除种种世俗名利欲望和贪瞋痴念头,那就能逐渐学习和契入禅定(三昧)和般若(智慧)的法门
若不是如此,本身有种种恶习和错误知见,例如:杀盗淫妄酒,贪瞋痴慢疑,好争论批斗对立毁谤,不懂平等慈悲
却好高骛远或自视甚高而学禅定或般若,那就容易堕入邪定和邪见中,或堕入种种魔扰之中而不自知
这就是缺乏反观自照的能力,缺乏光明平等的实修实证
所以,「禅」虽在天地间,法界内,生活中,
却不是一般凡夫俗子能明白的,也不是智慧和实修次第不足者所能明了的
因为,如果不是逐渐断除妄念,内心清净光明平等,就无法明心见性,就无法看清和明白法界中的一切原理
也因此,「禅」或「禅法」的教导并不是随便的,这要看求法者本身的根性是否符合「禅」的智慧次第,
不论求法者或学习者的职业或出身背景或贫富,这根性才是能否开悟的问题所在
此外,需要有「禅机」,也就是引导学习者领悟的契机
传法(或开导)者会由应对中观察求法(或学习)者的心态和根性,
如果符合次第,才会利用当下人事地物环境等各种元素来点化来者(求法者或学习者)
因为「禅」就是一切性一切法性
所以,来者如果不能真心以对,或缺乏反观自照(和反观自性)的能力(实修和智慧的次第不足)
那就无法以心印心,无法真心交流,无法开悟而明白一切性(明心见性)
如果无法契入,这就像旁观者,当然是雾里看花,不能明白其中意境和深义
就像一堆人观赏一幅画,众生因为凡夫性,各自因为自己的执着而有不同的看法
而真正的禅者和交心者,早已超越了这些凡俗见解而知一切性,沐浴在甚深佛法的平等智慧中
也因此,「禅」的传法是针对当下的个人,是传法者与交心者之间的事,所以有「拈花微笑」的公案
反之,如果有多心或异心的旁观者,就容易以「凡夫性」而起「凡夫想」,或造谣生事,或不信毁谤
不过,这当然也是「众生性」,对真正的禅者来说,这也是一切性,无所挂碍
以上供养有缘,回向法界
September 2, 2006
心跡vs靈犀
心跡的描述 永遠無法用文字表達 簡短的文字 總有多方思考空間 但是 拈花微笑 ... 天地間的玄妙 心有靈犀一點通
October 20, 2006
愛的延伸
將愛注入永恆的虛空 是我對生命愛的延伸 精神上永遠的聯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