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说吉祥经(原文后附解说) [节录编辑][白话解说]:首楞严三昧
 
 
 佛说吉祥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
 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
 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远离众愚迷,亲近诸智者,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为最吉祥!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如发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忍耐与柔和,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自制净生活,领悟於圣谛,实证涅磐法,是为最吉祥!
 
 虽触诸世间,齐心不动摇,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
 随句解说如下: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祗陀园给孤独精舍。
 (阿难尊者说:我当时是这样听说的:『当时,佛住在「舍卫城」的「祇陀园」「给孤独精舍」
 佛经大都是由「阿难尊者」听佛所说,所以佛经一开头大都是以「如是我闻」当作开头)
 时已夜深,有一天神,殊胜光明,遍照园中,来至佛所。
 (当时已经夜深,有一天神,身上无比光明,照亮整个园区,来到佛的住处)
 恭敬礼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
 (恭敬礼拜佛后,站在佛的一旁,以诗句向佛说:)
 “众天神与人,渴望得利益,思虑求幸福,请示最吉祥?”
 (诸多天神和人,都渴望得到利益,想尽办法追求幸福,请求佛陀开示,怎样才能真正最吉祥如意?
 以下佛陀开示:)
 
 远离众愚迷,亲近诸智者,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
 (佛陀说:
 远离那些无明愚痴迷惑妄想和这样的人,亲近那些真正具有解脱成佛智慧的智者,尊敬真正行善利益众生的有德者,这样最能带来吉祥
 「愚迷」就是无明愚痴、迷惑妄想烦恼,「智者」则是指具有解脱轮回和成佛智慧的人,「有德者」则是指真实行善利益众生的仁者
 所以,第一条,就是选择对的人,才能引导自己走向真正的吉祥和幸福
 
 「无明愚痴」就是众生无法看清楚宇宙法界的真相而从无始劫来不断堕入轮回,这样无始愚痴状态就叫原始无明或无始无明,就是本来的愚痴
 「迷惑妄想烦恼」就是因为无始无明、原始的愚痴,不明白真相,以虚妄为实,面对外相外境而产生种种执着烦恼、迷惑妄想,不断恶性循环
 
 而这些愚迷,具体现形来说,就是指「贪、瞋、痴」三毒,以及犯「五戒」、造作「十恶业」(违反十善业),这些都是愚迷的具体名相
 「五戒」:就是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妄语可细分为:妄语、绮语、恶口、两舌。
 (饮酒容易因此犯了前四戒,所以,修行者应该戒酒,就像,全球每年酒驾肇事多不胜数,全都是因为喝酒误事
 此外,喝酒容易遭受鬼神迷惑、干扰或附体,更会破坏禅定,遭受魔扰,因此,修行者应该戒酒
 而且,根据「楞严经」的教导,就算修行,「杀、盗、淫、妄」全都会引起魔障、邪障、鬼神障,因而堕入魔道邪道鬼道,最后堕入地狱)
 「十恶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瞋恚、邪见(愚痴)。前七就是五戒之前四,后三就是三毒
 「邪见」(愚痴):指一切违反佛法正法的知见观念,因为无法解脱轮回,障碍成佛,所以就称为「邪见」
 
 以上,也就是,会让众生堕入世俗贪欲烦恼、情欲纠结、妄想争执、对立与仇恨的,因此而轮回无法解脱成佛的一切,这些都是愚迷
 例如:追逐世俗名利、情爱、财物,而陷入妄想、执着,堕入累世轮回,障碍修行解脱成佛,就都叫「愚迷」
 
 「法界的真相」就是:
 「生命没有真正的死亡,而是因为无明妄想,不断的六道轮回,不过众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只有成佛,才能真正解脱轮回」
 而「十恶业」会造成众生不断的恶性对立与冲突,就会制造轮回的恶性循环,因此,唯有不造作十恶业,才能逐渐改善,远离痴迷
 此外,就是要亲近真正有解脱轮回智慧的智者,和真正行善利益众生解决冲突的仁者,这样才能真正迈向解脱轮回的真正幸福)
 
 
 居住适宜处,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为最吉祥!
 (佛陀说:
 第二点,要选择适当的住所,所居住的环境,必须是过去有德行教化的地方,让自己置身于正道环境之中,这样才会真正吉祥和幸福
 (这就像「孟母三迁」,选择适当的住所,最后选择在私塾旁,孟子因此学习读圣贤书和写字)
 至于「往昔有德行,置身于正道」也有这样的说法:过去要有修福,今生要立定志向,依照正道而行。所谓「无量心,无量义」
 
 如果再更深入来说,佛经上常说,修行者应该选择「阿兰若处」,就是真正的清净处,远离吵杂不清净、远离恶行恶友
 就算所谓的「大士隐于市,小士隐于林」,「入世」于「市」也应该「隐」,应该安静、清净、随缘教化,不应喧哗吵闹和冲突
 「大士隐于市,小士隐于林」:指大菩萨入世隐于城市之中,随缘教化众生,小菩萨隐于山林古寺中传道,传授清净修行与教法)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为最吉祥!
 (多听闻佛法明辨世间是非善恶,精通工艺技术以谋生,严格守持各种戒律,
 言谈应该正语和善语来引导和教化人心,使人心情和悦、勿起冲突对立,这样最为吉祥
 
 以佛法来说,佛经上的「多闻」都是指多听闻佛法或正法,目的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学习善法、远离不善,以及学习解脱成佛的知见和法门
 「工艺精」,这以菩萨道来说,菩萨都能精通世俗各种「工艺」,一来是可以当作善巧方便,随缘利益和教化众生,二来是可以独立谋生)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奉养父母,爱护妻儿,工作职业要对众生无害,这样最为吉祥,
 因为一切都有因果,如果从业危害众生,必定遭受因果报应,遭来不幸
 这句也就是在说「八正道」中的正业(行善业而不造恶业)和正命(正当的职业或方法来活命)
 
 (基本上,以上就是佛经中「八正道」的大致内容,八正道为: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远离众愚迷,亲近诸智者,尊敬有德者」,这就是远离愚痴错误的知见,学习「正见」,学习正确的知见观念,
 然后选择正确的环境,置身正道以「正思维」和「正念」,不让自己处在错误的环境中而堕入错误的思想观念
 「多闻工艺精,严持诸禁戒,言谈悦人心」是「正精进」和「正语」
 然后「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正业」、「正命」)
 
 (以下则大致就是以「菩萨道」的「六度波罗蜜」为准则,「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如发行布施,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
 (这句应该是「如法行布施」,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来正确布施,帮助亲友眷属,行为正当如法,没有瑕疵错误,这样最为吉祥)
 
 邪行须禁止,克己不饮酒,美德坚不移,是为最吉祥!
 (很明显,这就是教导持五戒、行十善(美德,就是传统善业善行)、断十恶,就是学习「六度」中的「持戒波罗蜜」
 佛经上常说,不同次第的菩萨会示现人间,教导不同的善法、或称白法,以指导人类具备基础善业、白业,有善因,才有善果,
 也就是,具备善根后才容易学佛,所以,学习善法是学佛成佛前的基础前行,也因此,佛经中常教导要学行各种白法,就是要多行善)
 
 恭敬与谦让,知足并感恩,及时闻教法,是为最吉祥!
 (这是当下各方面行持,各种实修,这就是「真精进」,就是学习「精进波罗蜜」
 就是当下保持各种佛心,佛经中经常教导要以这些心来修持,例如:恭敬心、谦卑心、知足心、平常心、感恩心、清净心、光明心
 当下以这些心来学习各种教法,这就是「正精进」,也是「八正道」之一)
 
 忍耐与柔和,得见众沙门,适时论信仰,是为最吉祥!
 (这就是学习「忍辱波罗蜜」,而且处事应该柔和(这是「法华经」中讲的「柔和善顺」),
 因为和合(「和合众」就是指僧团),才得以见沙门(出家人),并且适当时机请益佛法
 佛经中强调,僧俗不应该杂处或过份亲近,应该以佛法和求法为上,不应该参杂世俗情感或凡夫心,
 所以,只能「适时」请益,避免产生弊端,弊端就是:僧侣为了贪求供养,而过份亲近、僧俗杂处,毁坏道心与清净心,徒增杂染
 相关主题可以参阅佛经,这类佛经内容相当多)
 
 自制净生活,领悟於圣谛,实证涅磐法,是为最吉祥!
 (这就是自律精进清净的生活,而逐渐开悟,领悟「般若智慧」,
 「自制」代表「自律」与「精进」,自律就是依戒持戒,「净」生活的「净」代表「清净」,就是「戒律」清净与清净「禅定」
 「圣谛」就是真谛、真理,如果依照「小乘」解,「圣谛」就是「四圣谛」,如果依照「大乘」解,「圣谛」就是「第一谛」、「胜义谛」
 「实证涅磐法」,就是实证成道法,若依照小乘义,就是小乘涅槃,若依照大乘义,就是大般涅槃)
 
 虽触诸世间,齐心不动摇,宁静无烦恼,是为最吉祥!
 (这就是心定,虽入世接触世间、世俗,但是一心不动摇,宁静无烦恼,这就是代表学习「禅定波罗蜜」)
 
 依此行持者,无往而不胜,一切处得福,是为最吉祥!
 (这就是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依此修行,就能突破种种难关或关卡,就能解脱六道轮回而成佛,这才是真正圆满福报,这样最吉祥)
 
 以上解说,仅供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补充说明:
 如「无量义经」上所说,无量众生,无量众生心,随众生心量智慧差别,因此无量义
 同样道理,上面经文的「多闻工艺精」就可能出现各种解释
 
 如果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于佛经,就能「依法」、「如法」「善解」
 为什么阅读佛经、学习佛经或宣导佛经?
 就是为了深入明白并且契入佛陀的智慧,实证佛智而解脱成佛,也宣导佛智让众生都能解脱轮回而成佛
 而这过程,就是从「愚痴凡夫」逐渐变成「实修智者」、「实修菩萨」,最后「成佛」
 也因此,一开始对于佛经的认识和了解都是比较肤浅的、没有深入的、或「不如法」的、无法「善解」的
 这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都是凡夫心、没有实修、没有真正解脱的智慧
 所以,对于佛经做出的解释就比较世俗、比较凡夫的状态,没能真正契入佛法、正法的范畴
 而这状况,会随逐渐深入经藏和实修后慢慢改善,对于佛经中的名相、名词,慢慢能真正掌握意思
 也因为经过生活中的实修,慢慢能真正体会佛义,逐渐就能「依法」「如法」和「善解」
 「依法」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教法有各种不同次第的差别)
 「如法」就是合法,合乎于佛法和正法
 「善解」就是依照众生根器次第因缘,依法如法正确解说佛法
 
 就像上述的「多闻工艺精」
 这以一般人的翻译来说,往往就会翻译成:「多听闻世间各种知识,然后精通工艺技术」
 这就是一般人的理解,就是没深入佛法时的解法
 而如果是真正深入经藏的实修者,对于这句经文,就会以「佛义」、「佛智」、「佛法」来翻译和解说
 也就是,对于每个字,都要精准的解说佛法,每个字都要能令众生契入善法、正法、解脱法、佛法、甚深法
 例如上述的「多闻」,这以佛法来说,绝对不是听闻世俗的知识,
 因为,听闻世俗知识并无法解脱轮回,反而会更因此而堕入世俗知识障,起各种烦恼
 而且,世俗生灭总是空,执着于世俗知识,顶多只能利用几年,对于解脱生死来说,反而是浪费时间
 所以,如果「依法」「如法」「善解」经文,以正常的法师讲经来说,「多闻」就是多听闻正法、佛法
 因为,多听闻善法、正法、佛法,这样才能有利于解脱轮回和成佛,这样才是依法如法善解
 
 同样的道理,「工艺精」也是如此
 从「楞严经」的教导可知,如果纠结于世俗技术,而不落实佛法实修,那么,终究会堕入魔障和魔道
 因为,精通这些工艺无利于解脱轮回,沉醉其中更会因此陷入魔障,所以,劝众生精通并不如法
 
 关于「工艺精」,这在种种佛经中的菩萨法中有教导,菩萨是以「菩萨道」成佛并普渡众生为根本修持,
 而「工艺精」则只是一种方便:
 一方面显示菩萨无所不能,更胜于外道
 一方面以「工艺技术」改善众生生活为方便,让众生对菩萨有信心,以此来引导众生学佛和信佛
 一方面就是菩萨示现于世的正业正命自活职业,就是以八正道来正命正业,这样才算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