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无量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15:0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2 10:57 编辑



本次学习:11楼 ~ 12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九、大庄严菩萨赞叹无量义经之大利及其原因
并请求佛陀为众生敷演此经甚深不思议事

-- [经文] --

所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

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

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之心。

[末学解说]

这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又对佛陀说:

世尊!世尊演说此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甚深!甚深(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甚深!

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些大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详见下方注解),天、龙、鬼、神、国王、臣、民,一切有情众生,

闻此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都能各自获得陀罗尼门(陀罗尼门者:谓诸菩萨,无量陀罗尼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三法(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四果(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之心。

注解: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甚深】:(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众】:梵语 catasrah! pars!adah!,巴利语 catasso parisa^。<一>指构成佛教教团之四种弟子众。又称四辈、四部众、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或仅指出家四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中阿含卷二十二秽品经、法华经卷一、四辈经)
 <二>指列座于佛陀说法会上听法之四类大众,即:(一)发起众,指能鉴知时机发起集会,或发起瑞相、问答等,以安排佛陀说法者。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载,舍利弗曾三次请佛说法。(二)当机众,指宿缘纯熟,适闻正教,而于会座上得度者。即听闻经法立受证悟之益者。(三)影响众,指从他方佛土来助佛陀教化之古往诸佛菩萨,隐其圆极之果而示现当机众之形相,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以匡辅法王,庄严法座。(四)结缘众,指宿善福薄根机下劣者,虽未获立即证悟之益,然以见佛闻法之故,已结下将来得度之因缘。(法华文句卷二下、大明三藏法数卷十五)
 <三>指阿育王时代,佛法之大众共分为四类,此四众因共议大天五事而形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四众即:(一)龙象众,又称大国众,指大天之流,即引发论争者。(二)边鄙众,又称外边众,指大天之门徒。(三)多闻众,指持戒广学之凡夫,集众援助上座。(四)大德众,指四果之圣众。此外,异部宗轮论述记除上记之外,尚有二种解说。(部执异论、异部宗轮论、三论玄义检幽集卷五)
 <四>指人、天、龙、鬼之四众。又称四辈。p1763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门】:显扬三卷五页云:陀罗尼门者:谓诸菩萨,无量陀罗尼门。广说如经。若欲略说陀罗尼相者;谓诸菩萨,成就字类通达;于名句文身,如意自在;得如是种类念持之力。由念力故,随一字中,而能显示分别开演一切种染净之义。是故说名陀罗尼门。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三法】:教法、行法、证法。教法是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的十二分教;行法是依佛的教示而修行四谛十二因缘与六度等;证法是依修行的功夫而证得菩提涅槃之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果】:1、指声闻乘的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升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再来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华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罗汉,华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声闻乘之最高果位。2、指阿罗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当知此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之所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所以者何?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则为大利。

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险径,多留难故。

[末学解说]

当知此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为三世诸佛之所守护,不会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会被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

为什么呢?因为一闻便能够持一切法的缘故。

如果有众生得闻此经,则为大利(广大之利益)。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能修行,必能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其有众生不能得闻者,应当知道这些众生是为损失大利(广大之利益),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也终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为什么呢?因为不知菩提大道直(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所以行于险径,便会多留难(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的缘故。

注解:
【大利】:(术语)广大之利益。无量寿经下曰:“当知此人为得大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直道】:(术语)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大乘义章一曰:“二空即是世直道。”直到佛地之道也。教行信证证卷序曰:“最胜直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留难】: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三二下):“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p4190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世尊!是经典者不可思议。唯愿世尊,广为大众慈哀,敷演是经甚深不思议事。

世尊!是经典者,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

乃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世尊!此经典者不可思议。唯愿世尊,广为大众慈哀,敷演此经甚深不思议事。

世尊!此经典者,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

为何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能令众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2-1 15:14: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2 12:21 编辑

十、佛陀赞同大庄严菩萨所说,并回答其所问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

善男子!我说是经,甚深甚深!真实甚深!

所以者何?

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闻能持一切法故,于诸众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无留难故。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大庄严菩萨摩诃萨: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你所言。

善男子!我说此经,甚深(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甚深!真实(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甚深!

为什么呢?

因为能够令众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缘故,一闻能持一切法的缘故,对诸众生有大利益故的缘故,行大直道(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无留难(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的缘故。

注解:
【甚深】:(术语)法之幽妙谓之深,深之极谓之甚。法华经方便品曰:“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曰:“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探玄记十一曰:“超情曰深,深极曰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实】:<一>教法上之分类用语,与“方便权假”对称。天台判教以藏、通、别三教为方便之教,而以圆教为真实之教。<二>实修上所用,为“虚假不实”之对称。身口各异,言念无实,称为虚伪。若表里如一,更无虚妄,则为真实。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直道】:(术语)不迂曲而直至涅槃之道也。大乘义章一曰:“二空即是世直道。”直到佛地之道也。教行信证证卷序曰:“最胜直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留难】:邪魔来留止人之善事,此为修行之障难,故称为留难。往生论注卷上(大四○·八三二下):“第六天魔常于佛所,作诸留难。”(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p4190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善男子!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

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

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末学解说]

善男子!你问此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认真谛听。

善男子!此经本从诸佛宫宅中而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住于诸菩萨所行之处。

善男子!此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

所以,此经能有如此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生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

注解:
【发菩提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亦即发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智名,华译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是真正平等觉知一切真理的无上智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在上述佛经中,大庄严菩萨与佛陀都讲到:
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无量义经教导,众生性无量,对同样的名相会有各自无量的理解
处于不同的阶段、次第,有不同的根器、因缘,各自的认识就有种种不同

日常,我们时时会用自己的观点、知见去面对、处理遇到的情境、事务
以自己为例,常常都是随六根堕入妄相之中,随烦恼而转,随外境而转

自己的问题,就是总会执着于“名相”,而“实证”不足
简单说,就是没有真明白,是假明白,不是真实的!
末学深深的忏悔!业障深重!习气深重!愚痴深重!

善知识教导:
名相上,因为名相,所以仍不是第一谛, 只是名相罢了
这才是真正明白第一义
也是心经的深义,离一切虚妄,五蕴,无苦集灭道,无十二因缘,无智无得

论坛上就算讲出一个名相各种次第的意思, 这和自己的实证仍是两回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般人生病或生气,(或者饥饿,或者欲睡....)
您是当下能显露佛性清净而清净报身,还是堕入病苦和怒气中而呈现苦报身呢?
明白这问题就知道当下佛性显露并不容易了
不过还是可以练习的,所以佛陀在圆觉经讲了三种净观
透过佛陀讲的许多方法可以逐渐显露佛性智慧

另外,楞严经初心第二决定义讲的就是认识阻碍众生成佛的根本原因,就是烦恼
其来源就是六根,所以佛陀教导众生由六根去解决烦恼——[略说]无量义,第一义,方便义
希望佛弟子能秉弃成见,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胸襟
能够逐渐跳脱文字,达到真正清净平等的境界——[略说]文字的玩笑和艺术~[无量义]的简单说明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2-2 13:16: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2 13:34 编辑



本次学习:13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一、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一种

-- [经文] --

善男子!汝宁欲闻,是经复有十不思议功德力不?

大庄严言:愿乐欲闻。


[末学解说]

善男子!你应想要知道,此经还有十种不思议(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功德力吧?

大庄严菩萨回答:非常愿意得闻。

注解:
【不思议】:(杂语)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参见:不可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陀演说:

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

无慈仁者,起于慈心;

好杀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随喜心;

有爱著者,起能舍心;

诸悭贪者,起布施心;

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辱心;

生懈怠者,起精进心;

诸散乱者,起禅定心;

于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

行十恶者,起十善心;

乐有为者,志无为心;

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为有漏者,起无漏心;

多烦恼者,起除灭心。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佛陀演说:

善男子!第一,此经能够令菩萨未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者,发起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令无慈仁者,发起于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

令好杀戮者,发起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

令生嫉妒者,发起随喜心;

令有爱著(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者,发起能舍心;

令诸悭贪(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者,发起布施心;

令多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者,发起持戒心;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盛者,发起忍辱心;

令生懈怠(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者,发起精进心;

令诸散乱(谓凡夫之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者,发起禅定心;

于愚痴(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者,发起智慧心;

令未能度彼者,发起度彼心;

令行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者,发起十善心;

令乐于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者,志向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心;

令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令为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者,发起无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心;

令多烦恼者,发起除灭心。

善男子!这些名为此经第一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载有三种发心,即:(一)发大智心,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三)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释氏要览所载三种发心为:(一)厌离有为发心,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感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参见:菩提心)5200)
 <二>于日本净土真宗,指初入佛道,或新近出家得度之童男。p5162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悲心】:(术语)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论曰:“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著】:(术语)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宝积经九十七曰:“如蝇见于吐,而生爱著心。”六十华严经二十五曰:“不能干竭爱著大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悭贪】: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懈怠】:梵语 kausi^dya,巴利语 kusi^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据菩萨本行经卷上载,懈怠为众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而懈怠者,则不能出离生死。俱舍宗视懈怠为遍通于一切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所起心所(即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此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别体,为勤(即精进)所对治。(俱舍论卷四、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释氏要览卷中)p6221FROM:【佛光大辞典】

【散乱】:(术语)谓凡夫之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唯识论六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智度论十七曰:“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愚痴】: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FROM:【佛光大辞典】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FROM:【佛光大辞典】


===============================================

这第一种不思议功德力,主要讲通过修习无量义经,能够令众生发起17种心,分别是:
发提心,慈心,大悲心,随喜心,能舍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智慧心,度彼心,十善心,无为心,不退心,无漏心,除灭心

这些心,能够分别对治17种行为,分别是:
未发心,无慈仁,好杀戮,生嫉妒,有爱著,诸悭贪,多憍慢,瞋恚盛,生懈怠,诸散乱,愚痴,未能度彼,行十恶,乐有为,有退心,为有漏,多烦恼者

从而令众生不再造业,获得大利益,所以能有不思议功德力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能够发心,是基础,是根本
[心]就是发心,就是正确的发心,就是以正确的知见发起的心念——[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发起大乘心,发起清净慈悲光明心
就能相应起佛菩萨的功德愿力
就能帮众生和自己消业——[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 54楼
真正发起大心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真正成佛
所以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二、发什么心,是目标,是方向
「心」有差别或不纯净,就是有污染和私心的——辨析:「真发心」「真布施」不怕「假和尚」?!
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众生要消业障,就要真发心修行,没有真心,又如何消除真业呢
因此真正的实修必定要懂心法,由心下手才是真修
例如发起[惭愧忏悔心]发露忏悔,然后发起[勇猛心]改过,并且发起[大愿心]普渡众生,然后以[清净慈悲光明心]启发自性与法界诸佛菩萨佛性相印,然后发起[回向心]普照一切众生,转化众生凡心为佛心——[略说]如何确保能真正消除累世业障呢?心法实修第一步[惭愧忏悔心]
例如,初学者多是[惭愧心][忏悔心]
后来可能会是[感恩心][恭敬心][谦卑心]
再者有的会生起[舍离心][厌世出离心]
有的是[慈悲心]和[欢喜心],[平常心][至诚心]
然后[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寂静心][深心][无上愿心]
——[略说]发心不同,对心法的领会不同,所以修行的次第和深浅也不同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
——[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刚刚讲到实修要领,这边稍微简单说一下,
就是用四正勤,让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光明心…..不断增上
就像末学精华帖中有一帖子中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深法要勉强相信,就是这样
佛法修持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强信,就是生起好心,不断增上,这样妄心就会消除
——[略说心法]感恩心与拍马屁

三、怎样发心,是方法,是方便
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
而且众生凡夫心沉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真心]
所以[量]就是决定的因素
[量]就是[精进],就是[念念],就是不断的学习
唯有透过量才能让自己逐渐深入[真心]

[量]是[广度]也是[深度]也是[数量]
广度和深度如何达成?
就像挖掘如何才能够深?就是不断的挖
就像怎样才能走的更远?就是不断的走

[发心]如果不正就会走偏
[发心]如果不真就无法持续

以[大般涅槃经]的教导来说
1.只有[不断]的接触善知识,2.才能[不断]的听闻正确的教法,
3.然后透过[不断]的思维法义,4.最后真正[不断]的实修
所谓[不断的精进],这就是[量],透过[量],[发心]才能逐渐修正,愈趋[真心]
而且越是接近[真心],自然就会[精进]


众生无法精进,那是因为发心不正确,凡夫妄心当然无法精进
众生没有正确发心,那是因为精进不够,不够精进当然无法契入真心
所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如果能顿悟,当下即是
以后会说明实相的奇特

如果无法当下顿悟,那就要随时告诉自己
五祖弘忍大师座下首席弟子神秀大师讲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尤其末法众生更该如此
——[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学习佛法,对于事情要学会正确发心
任何遭遇都可以透过光明的想法而改变原有的业报
这就叫做[转念],要把[凡夫习惯的负面思考]转成[正向光明的思维]
这样业报就会转变,人生就会改善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全看念头好坏驱使行为造作而成就不同的业报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情应该存好心存好念
用善心善念就可以转变以前愚痴的业报——[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这边介绍一个简单容易的[光明心导引方法]
(末学教导过许多人, 每个人因为各自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深浅的受益)
行法与心法,及发愿词如下~

1. 发愿~愿与佛心相印
(行法与心法~
站着或坐着都行,闭起眼睛,面对灯光或太阳,
放松全身,观想自己沐浴在佛光中,身心自在, (如果观想有困难,可想像自己躺在沙滩上)
并真实发起无上大愿,愿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与佛心相印,
何谓佛心,只要您能想到能感触的好心都可以,
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欢喜心,谦和心,无染心,舍离心,无为心,圆觉心...
在这期间如果流泪,这是善根发相,不用惊讶,这可以先修惭愧忏悔心,
这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行,要先发露忏悔,
不要害怕担心流泪的状况,只要您是精神上清醒的,不是堕入无限悔伤,就没有太大关系
"发露忏悔"这是另一个行门,此处不详述)

2. 发愿~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行法与心法~
发愿自己愿意恢复自己佛性本有的清净慈悲光明,期望佛菩萨能加持帮助,
观想自己佛性的光明和法界所有佛菩萨的佛光融合,最后光明逐渐扩大遍照一切众生,
众生受到佛光普照,身心自然清净自在,解脱苦难与轮回,
这方法熟练后就可以做简单的利益众生,例如观想生病的亲人身心光明,祈求佛力加持而逐渐改善)

这两个阶段可以持续入心观照十到二十分钟
这两个过程只是导引心境,心态调整好后,就可以念诵您常念的佛号或咒心
以上方法如果熟练后,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练习,例如,睡觉或洗冷水澡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愿,也是简单容易的导引法,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重点,初发心第一决定义,初学就要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由于发这样的愿,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2-3 22:2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3 22:32 编辑



本次学习:1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二、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二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有众生得是经者,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

所以者何?以其是法,义无量故。

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

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

是故,此经名无量义。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二,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有众生得到此经者,也许一转、也许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通于事理而无壅也)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

为什么呢?因为以其是法,义无量的缘故。

善男子!此经,譬如从一种子生出百千万,从百千万中,一一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

此经典者,也是如此,从于一法生百千义,从百千义中一一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

所以,此经名为无量义。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二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通达】:(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这第二种不思议功德力,主要讲获得无量义经中哪怕只是一句,能够通达无量义

佛陀以一颗种子能展转生出无量的譬喻来解说,一法可展转生出无量无边之义

如何理解【无量】【无边】呢?
佛告善现。言[无量]者。谓于是处其量永息。言[无边]者。谓于此中数不可尽。
(附注:很明显[无量][无边]就是指[两边].一个是[归零],一个是[无尽]
佛法深义就是[不二],不着两边,空有一如)
——何谓[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无上正等菩提]?如何修学?何谓[无量][无边]?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如何理解无量无边之义呢?
在禅宗公案中有个真实案例
(因为是简单说明,所以就不引用原文了)
甲君因为一段经文abcdef而开悟了
同样的
乙君也因为相同一段经文abcdef而开悟了
可是当甲乙解说他们的看法的时候,
却发现令人惊讶的差异,可是又同样符合甚深实义
这令人感受到佛法的不可思议

因为甲君这样来分段语句[abcd][ef]
乙君却是这样来分段原文字句[ab][cdef]
可是两人所解悟出的深义,都完全符合甚深佛法的义理
这就是[至心]和[无量义]的不可思议
(附注:至此请勿说谁不是至心,因为此例就是两人都符合实义
所以才说明同样文字却能产生不同思维却又符合实义)
——[略说]文字的玩笑和艺术~[无量义]的简单说明
佛陀所有说法只有说一义,,就是要众生能入实相
但是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产生无量义(详见,无量义经)
不是法有问题或是法有分别,,而是众生的分别执着
——[略说]只要念佛就好?一门深入?一经通经经通?

末学反省自身,在学习佛经的过程中,常常都会执着于字面意思,不能真正明白
所以,虽然学习了,但还只停留在表面上的学习,究其原因是——没有实修实证
至于文字上您要如何拆解,只要符合实相义都是可以的
同样一个句子可以拆成几种白话,但是都符合实相义
因为中国文字很奥妙,拆前拆后都可以
这在禅宗公案都有

另外,这只是文字解,就算初学者意思懂了
这和实修还是天差地远, 这只要反观自己对财色名食睡的欲望就明白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过或者了解这种实义,就已经实证
——[问题解答] 请教: 无量义经~如何解释: "无相不相。不相无相。名为实相。"

所以,善知识教导
跳脱世间执着是不容易的
跳脱法执一样也是不容易的
希望佛弟子能秉弃成见,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胸襟
能够逐渐跳脱文字,达到真正清净平等的境界
——[略说]文字的玩笑和艺术~[无量义]的简单说明
在佛法上,佛陀在「无量义经」中说,这就是无量众生心,所以无量义,无量果
这意思是说,因为凡夫众生根器差别、心量差别、修行次第差别、观念差别,
所以对于各种事物或事情,就会有各种千差万别的见解与想法,或甚至争执或争斗
因此,众生也各自造成了不同的果报,而修行者也因此有不同的修行结果

根器差别指的是因为累世习气的不同,就会造成今生的根性习气上的差别
心量差别就是,心胸狭隘或心胸宽阔,心执私爱或心怀大爱,心念凡俗或心离凡俗,人生观也会因此不同
修行次第差别就像是,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深浅或宽广上或能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
就像小学生或中学生只懂背公式,但是,大学生或研究生就多半会学习或研究其内在原理和外在一切现象

所以,佛陀在各种不同佛经中讲解各种法门或道理,就是为了适应各种不同根器、心量、因缘、次第的众生
让众生都能随顺自己的根器、次第、心量、因缘,而做适当的修行,然后再随各自精进的情况而逐渐提升
所以,面对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学习以佛陀所教导的智慧和观念知见去思考,就能逐渐开解与开悟
更能因此站在适当的高度,学习来开解众生、普渡众生,逐渐和佛陀有一样高度的圆满智慧——以「法性原理」来看「夹杂」与「杂行」

面对各种问题,如果我们能学习以佛陀所教导的智慧和观念知见去思考,就能逐渐开解与开悟
佛陀教导的智慧和观念知见,便是佛经,所以当要深入经藏,至心,一心,真心的学习、思维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2-4 19:58: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5 18:34 编辑



本次学习:15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二、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三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三,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

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

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

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犹如船师身婴重病,四体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坚牢船舟,常办诸度彼者之具,给与而去;

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虽婴五道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办,能度众生,能如说行者,得度生死。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三,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有众生得闻此经,也许一转、也许一偈、乃至一句,通达(通于事理而无壅也)百千万亿义后,虽有烦恼,如同没有烦恼,出生入死,没有怖畏想,

对于诸众生,能生怜愍心,对于一切法,能得勇健想。如同壮力士能担、能持各种有重者;

这持经者,也是如此,能担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

虽还未能自度,却已能度众生。犹如船师,身有婴重病,四体不御,而安止此岸,担有好的坚牢船舟,常办诸度彼者之具,给与渡河去往彼岸;

这持经者,也是如此,虽婴五道(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然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办,能度众生,能如说(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修行者,可得度生死。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三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通达】:(术语)通于事理而无壅也。金刚经曰:“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专求净佛土,必成如是刹。”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道六道】: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大智度论卷三十、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p1170FROM:【佛光大辞典】

【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FROM:【佛光大辞典】

【如说】:指契合于佛所说之教法。例如,如说修行,即依佛之教法而修行之意。此外,尚有如说往生等,亦为此例。p2378FROM:【佛光大辞典】

===============================================

这第三种不思议功德力,不可思议处在于:
一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
二是“未能自度,已能度彼

之所以能有做到这些,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首先,要相信自己能做到,也就是说要有信心
「相信和信心」能让众生或修行者与正法相应,以此逐渐修行显露真心佛性而成就真正功德——迷信、愚信、智信、真实信

其次,应是自动自发的做,也就是说要有发心
自动自发,心愿和愿行力都力量非凡
这是因为心愿大,力量就大——[略说]佛教发愿和民间信仰发愿的不同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再有,放下所谓的那个“我”,也就是说要有真心
真心两字,在不同情况,用法会不太相同,
1.真心可表真心佛性, 2.真心可表对事情的态度——一切相都可以考验出众生的根器和次第

以善知识的这段教导,作为自己目前境遇的指导
问题其实不在于那些表相,而是在于自己没有真心和决心
如果有真心和决心,与弥陀心愿相印,难道还有佛力不能解决的问题?
药师经不是讲得很清楚吗?恶道众生一念佛就能转生善道

其实,只要是实修者,平常实修过程中,定慧就能超越身体的痛苦,更何况往生过程中还有佛力加持
这些问题,都是因为众生真心和福慧不足,所以才会有种种妄念和障碍

自己透过实修而领悟而智慧增上,这种智慧的成长会比[闻慧](听慧)来得可靠
如果每件事情都事先讲清楚了或先打了预防针,其实次第就降低了,就是退而求其次
真心者,自己就会勇往直前,就能破除一切障碍和考验,这样进步才会快
反之,凡事疑惑懈怠担心害怕,那当然无法进步

真正做到能见佛,才会真的懂,这是因为,嘴巴说不出真修行
凡事还是要自己实际亲为,亲身体验,这样才能逐渐明白——一切相都可以考验出众生的根器和次第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2-5 20:4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5 20:47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四、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四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四,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虽未自度而能度他,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是人而演说法。

是人闻已,悉能受持,随顺不逆,转复为人随宜广说。

善男子!是人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

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

虽复不能领理国事,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

所以者何?以稚小故。

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

若是菩萨得闻是经,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转、若二转,若十、若百、若千、若万、若亿万亿、若恒河沙无量无数转,

虽复不能体真理极,虽复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雷震梵音,转大法轮,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

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说无违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爱偏覆,以新学故。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四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四,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有众生得闻此经,也许一转、也许一偈、乃至一句,能得勇健想,虽未自度,却能度他人,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此人演说佛法。

此人闻后,全都能够受持,随顺不逆,转而再为他人随宜(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广说。

善男子!此人譬如国王与夫人的新生王子,

也许一日、也许二日、也许至七日,也许一月、也许二月、也许至七月,也许一岁、也许二岁、也许至七岁,

虽然还不能领理国事,但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国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

为什么呢?因为其稚小的缘故。

善男子!这持经者,也是如此,诸佛为国王,此经为夫人,和合共生这位菩萨子。

如果这位菩萨得闻此经,或一句、或一偈,或一转、或二转,或十、或百、或千、或万、或亿万亿、或恒河沙无量无数转,

虽还不能体真理极,虽还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雷震梵音,转大法轮,但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

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诸佛秘密(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之法,所可演说无违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爱偏覆,因为新学的缘故。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四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随宜】:即随顺众生根器之所宜。又顺应人、时、处所宣说之法,称为随宜所说、随宜说法。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五中):“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中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p6348
FROM:【佛光大辞典】


【秘密】:(术语)秘为秘奥之义,言其法门之深奥也,密为隐密。言不容易示人也。佛说诸经各有秘密之法。圆觉经曰:“为诸菩萨开秘密藏。”涅槃经曰:“此经名如来秘密藏。”秘藏记末曰:“秘密义,秘者秘奥,密者隐密也。凡于一切物皆有秘密,何者色显心隐?大小乘乃至外道等,如此有秘密。”然真言宗以显密二教判一切经,特以自宗为秘密。自此秘密之名。为彼宗所占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第四种不思议功德力,末学最深的体会是慈悲
诸佛待众生如子,如光明遍照,如甘露遍洒

由此,末学深深的忏悔!
对众生,乃至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还不能做到慈悲、平等待之
原先觉得自己是慈悲的,现在才明白,与真正的慈悲有很大差距
在佛法修行的过程中,许多道理也是如此
一般人或初修行者,大都认为自己没什么过错,
或认为自己也算是个好人,或甚至认为自己也很慈悲、或懂感恩。

不过,只有真正逐渐深入修行,才会逐渐发觉,原来自己错了!
原来自己今生从小至今或累世以来,都有很多坏习惯,
也犯了杀盗淫妄等各种罪业,更有很多毁谤正道和佛法的重罪。

如果没有如此反省,那代表修行没有深入和增上,
可能因为业障或世俗杂染和诱惑,而使修行停滞或退转,
所以不懂反省,没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也因此无法修正和进步。

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和认知,会随着逐渐深入而逐渐明了,
而逐渐发现累世以来种种粗重和细微的过错和罪业。

所以,越是深入学习,越没人能高傲自满的认为自己是好人,
而是会越发谦卑和仁慈,越能慈悲和体谅众生,因为大家都曾经一样糟糕。

这样深入修行,直到成佛,才会圆满智慧,
才完全明白过去种种粗重和细微的心念以及原理和现象,
才能说真正一切圆满,真正明白慈悲和感恩。

所以,只有当自己深入修行,逐渐深入菩萨道,明白法性、众生性,成为真正的法华和普贤行者
才会像「开始当父母后」的道理,才会逐渐真正明白菩萨的慈悲,也才逐渐学会真正感恩佛菩萨。——【慈悲与感恩】在自己当父母后,才发觉...

什么是【慈】?什么是【悲】?
慈观
明白众生的根器和执着,知道他们尚未能明白世间苦和学习佛法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就像知道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
就像对无知的小孩不会生气一样,只有疼惜爱惜,身心自在
悲观
明白众生苦,知道他们还无法明白世间苦,执着于欲乐烦恼,所以在苦的轮回中,
因此不会对众生生气,因为同情众生苦不忍苛责,只有耐性和更大的愿力来帮助众生——分享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实修观照法
佛菩萨的做法正是引导众生自己修行,这就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回答]为什么佛菩萨不现神通救世呢?佛菩萨不可以替我们超度亲人吗?

应当明白
对众生保持宽容慈悲,就是对自己保持宽容慈悲
因为宽容慈悲是心念,保持好心,自己的凡心就变成好心
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所以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法门实修帖 38#

修习【慈悲】
凡夫应该先学是非善恶, 能分辨是非, 能断恶修善, 能以空破有(第一阶段)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常见的错解"烦恼即菩提"和“净秽一如”
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
要自己透过[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来和佛菩萨光明相应,而降服忧虑和烦恼
然后发起同体大悲的精神,透过自己实修体验,教导众生一起学佛脱离苦难
这样实修才会懂得[惭愧]和[忏悔],才会懂得[谦卑]和[感恩]
也才会真正得到[法喜]和[清净],真正体会[光明]和[自在]——[精进实修分享与问答]妙观察智&戒定慧&慈悲心实修导引
真正的修行不是看学历或皈依证、出家证或世俗虚名,修行看的是真的工夫,真正的信愿行
所以,大乘菩萨道的修行者,都必须真正发起「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和
「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菩萨为什么能感动、又能感动人(众生),为什么能人饥己饥、人溺己溺?

因为菩萨能知苦、觉苦、救苦,
菩萨普入十方众生界,能关怀六道轮回的各种众生,将心比心,所以能知众生性,能解众生苦
相关文章:[知苦&觉苦] 苦只是一种习气&觉苦也是一种训练

感动需要的是同理心,什么是同理心?
就是菩萨自己曾吃过苦,所以知道众生苦,
另外,看到众生苦,也能设身处地,想想自己也在苦中会如何
除了知苦,还要觉苦和救苦,就是弄清楚苦的来源和原理,然后帮助众生解决痛苦,因此称为「觉有情」

因此,如果我们在心念上不能感动,那就是没有同理心,就是没有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信念和精神
也就是,自己在苦上面没有深入体会(可能自己还以苦为乐,无法解脱),对于众生的苦,也就不能感同身受
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可参阅:「四弘誓愿」的法性原理内涵

除了自己在心量上没有真正发起大乘心,另外,在修行的细节上,就是没有真正参与世俗牺牲奉献的公益
因此,如果严格审核菩萨行的标准,那应该是看发心和愿、行,如果没有真正发起「四无量心」和「四弘誓愿」
那又怎能说自己是在修菩萨道、菩萨行呢?怎能说自己是菩萨行者呢?怎能说自己是大乘佛子呢?
——「觉有情」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梳理其中的几个重点:

1.“经过逐渐深入的学习和认知,会随着逐渐深入而逐渐明了,
而逐渐发现累世以来种种粗重和细微的过错和罪业


2.“ 能知道万物生灭虚幻不实, 破除心中对自我和对万物的执着
把执着小我转化成慈悲大我


3.“心好了,自然就快乐没有痛苦
随时保持善心好心平等对待众生,这样自己就容易解脱而快乐

4.“修行就是要自己做了才会真正知道

5.“从心量上来看,就是自己还太自私、不懂关怀,平常只专注在自己身上,没有牺牲奉献的精神,这就是心量太狭小
也因此,无法明白「法性」(因为自己没有深入诸法,没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和「众生性」(因为自己没有体念、关怀众生)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2-6 22:23: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6 23:01 编辑



本次学习:17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五、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五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五,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

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五,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或是佛在世、或是佛灭度后,其间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这样的人虽还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然而却能示现大菩提(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也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

善男子!此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能也降雨。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五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大菩提】: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信伏】:(术语)信其法或其人而伏从之也。楞严经四曰:“恐汝诚心未信伏。”梁僧传法曰:“与安公相值,忽然信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第五种不思议功德力
为什么修持无量义经的善男子、善女人虽然还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却能示现大菩提道呢?

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这就是发心、真心的力量吧!

善知识教导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发心]和[发愿]
而且一开始就要[究竟发心]和[究竟发愿]
何为究竟?
就是[楞严经]讲的初发心第一决定义
就是[以成佛为根本发心]
让自己的[因地]就是[为了成佛而学佛]
这样目标就不会偏颇,果报不曲
如果看过[大悲莲华经]就知道
真正发起大悲愿心的菩萨行者就不会退转,就算在五浊恶世也一样——法门实修帖217楼

要知道
1[放下虚幻的人生执着],以及2[发起无上的光明愿力]
这才能真正解脱困苦
和佛菩萨同一等级的发心,这才能串联起一切功德——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因为众生的世俗心太沉重了,
所以难以体会[佛性]本体的自性光明
因此,
众生应该发起[与佛心相印]的愿力,愿意恢复佛性
也就是发起大乘菩提心,或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这样才能逐渐契入心法,体会光明心
——法门实修帖231楼

关于真心
每个佛弟子可以由生活的每个案例
反观自己是否真心慈悲

其实嘴上说说很容易
但是要做到[真心],真的不容易
大家如果好好学习心法,好好深入心法,就会逐渐明白原来自己以前差距真心那么远
自己以前常以为自己做的很多了,以为自己很有修行或修养了,以为自己很慈悲了
其实那是颠倒,不明白自己的错误,不明白真心
能这样发觉,才会真正忏悔,真正学习谦卑心
真正感到感恩心,真正对学佛感受到欢喜心
真正对世俗逐渐有舍离心能放下
逐渐对怨亲能有平等心
对法界能自然显露光明心
这就是恢复显露佛性的过程——法门实修帖245楼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相貌就是表相,依此修行就能见真,就能逐渐显露真心
——真心还是妄心
如果能发心且真实修当菩萨引领众生,这过程中,其实不仅引领了众生,也帮助自己避免堕落且更能往上提升
所以,虽一般常说辛苦某某佛弟子护持佛教或佛法,但是,其实是佛法护持了佛弟子,避免佛子们堕落,更使佛子们修行能增上
如果不是如此,在娑婆恶世中,一般人很容易就沉沦了,就算修行,也是浮浮沉沉,难有进展

因此,发心和实际努力普渡众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增上了自己
所以,佛弟子应该努力引领众生学佛,也以此增上自己,自利利他
——真心求法与进阶教导
如果发心正确,当下即是光明!这点,只有真心才能得以体会与证明!——真心实做,就会得道多助,必定成事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2-7 15:20:3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8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六、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六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六,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

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

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游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

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大王治等无有异。

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

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六,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或是佛陀在世、或是佛陀灭度后,受持、读诵此经典者,虽具烦恼却能为众生说法,令其得以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

众生闻后修行,能够得法、得果(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六波罗蜜行,以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得道(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与佛如来一样,没有差别。

譬如王子,虽然还稚小,如果国王游巡及因疾病,委派这位小王子领理国事。

王子此时,依大王之命,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教令群寮百官,宣流(弘布正法也)正化(以正道化众生也),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同大王治理一样,没有不同。

持经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是如此,或是佛陀在世、或是佛陀灭度后,这样的善男子虽然还未得住于初不动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萨,无漏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不能动之),能依佛陀如是用说教法(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理论),而敷演之。

众生闻后,一心(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六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得果】: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六波罗蜜行,以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三乘之修法与得果情形,分为三种,即:(一)始别终同,始别,谓三乘所修有四谛、缘生、六度之别;终同,谓就得果而言,三乘之人同灭身智。(二)始同终别,始同,谓三乘之始同为闻般若、观无性;终别,谓三乘所得之果各自不同。又若据圣谛、缘生、六度不同之修行,亦可称为“始终各别”。(三)近异远同,近异,谓三乘初以方便诱导;远同,谓最后三乘同以大乘得度。(大宝积经卷九十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一)p4552 FROM:【佛光大辞典】

【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宣流】:(杂语)弘布正法也。无量寿经上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正化】:(术语)以正道化众生也。无量寿经上曰:“宣流正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不动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八位。此位菩萨,无漏无分别智,任运相续,一切有相功用及诸烦恼,不能动之。如《解深密经》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相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是故第八名不动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真智得无功用所动,俗智虽有功用而不为现行烦恼所动,名为不动。”FROM:【《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于凌波居士著】

【教法】:指佛所说的一切经典理论,为四法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心】:1、指真如的理体独一无二。2、专心一意。有事一心和理一心之分,修行时心意专一,叫“事一心”;入于实相,叫“理一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第六种不思议功德力
小王子因依大王之命,如法教令,宣流(弘布正法也)正化(以正道化众生也
所以小王子虽然稚幼,但能够如同大王治理一样,国土、人民都各随其安
以此来譬喻持此经者虽具烦恼却能为众生说法,令其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如同佛陀一般
由此,末学的体会是,佛性的力量不可思议
善知识教导
1.为什么不知道有佛性?
因为自己没有用心学佛,没有深入经藏,没有接触善知识,所以不知道,不然,肯定会看到或知道「佛性」两字
2.为什么不懂佛性?对佛性没信心?
这也是因为学佛不用心,如果真有用心,真想知道什么是佛性,想弄清楚,怎不自己深入经藏弄清楚呢?
所以,就是不用心,没有真正为了自己解脱和普渡众生而努力
——《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这些也是末学自己要反省、忏悔之处!

要知道
关于佛性,性是指原理和特质
佛说(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佛性不是什么奇怪的东西,佛性就是至心,就是究竟智慧,就是不二,不可说,也可说,不可见,也可见,不生不灭——《楞严经》:『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佛性」

「有情众生」的「佛性」有「常、乐、我、净」四种特性,也就是说「佛性」是:
「真常」:指真正永恒,相较于一切器世间的生灭变化,「佛性」是真常不变
「真乐」:指轮回是苦,「有情众生」若能恢复清净圆满的「佛性」,才是真正的喜乐
「真我」:指轮回的业障身是假我,「有情众生」若能恢复清净圆满的「佛性」,才是真正的「真我」
「真净」:指真正清净光明圆满,「佛性」如矿中真金,虽然「第八识」遭「无明」染污,但是「佛性」不曾消失,只是被覆盖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
[大般涅槃经]说[首楞严三昧]就是[佛性]

底下我们来看看佛说[首楞严三昧]怎么修?

(这边坚意菩萨问佛"菩萨想要学首楞严三昧该怎么学呢?")

坚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当云何学。

佛告坚意。譬如学射先射大准。
射大准已学射小准。射小准已次学射的。学射的已次学射杖。学射杖已学射百毛。射百毛已学射十毛。射十毛已
学射一毛。射一毛已学射百分毛之一分。能射是已名为善射。随意不空。是人若欲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人不用心力射之皆着。

如是坚意。菩萨欲学首楞严三昧。
先当学爱乐心。
学爱乐心已当学深心。
学深心已当学大慈。
学大慈已当学大悲。
学大悲已当学四圣梵行。所谓慈悲喜舍。
学四圣梵行已。当学报得最上五通常自随身。
学是通已。尔时便能成就六波罗蜜。
成就六波罗蜜已。便能通达方便。
通达方便已得住第三柔顺忍。
住第三柔顺忍已得无生法忍。
得无生法忍已诸佛授记。
诸佛授记已能入第八菩萨地。
入第八菩萨地已得诸佛现前三昧。
得诸佛现前三昧已常不离见诸佛。
常不离见诸佛已能具足一切佛法因缘。
具足一切佛法因缘已能起庄严佛土功德。
能起庄严佛土功德已。能具生家种姓。
能具生家种姓已。入胎出生。
入胎出生已能具十地。
具十地已。尔时便得受佛职号。
受佛职号已便得一切菩萨三昧。
得一切菩萨三昧已然后乃得首楞严三昧。
得首楞严三昧已能为众生施作佛事。而亦不舍菩萨行法。


坚意。菩萨若学如是诸法。则得首楞严三昧。菩萨已得首楞严三昧。则于诸法无所复学。何以故。先已善学一切法故。
譬如学射能射一毛分不复学余。所以者何。先已学故。
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于一切法无所复学。
一切三昧一切功德皆已学故。——[首楞严三昧]怎么修?如何明白[佛性]?~首楞严三昧经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8 13:35: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8 21:59 编辑



本次学习:19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七、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七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七,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

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

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

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已,王大欢喜,赏赐半国之封,皆悉与之。

持经男子女人,亦复如是,于诸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证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七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七,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佛陀在世、或是佛陀灭度后,得闻此经

欢喜、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生起稀有之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修行,发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意,

想要救度一切苦恼众生,虽然未修行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但六波罗蜜够能自然在前,

立即于此身获得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当言于有加行无间缺无相界作意,能极远入。于加行道,已到究竟)与大菩萨位。

譬如勇健之人为大王除怨,怨既灭后,国王大欢喜,赏赐半国之封,全都给与之。

持经的男子女人,也是如此,在种种行人(修行佛道之人)中最为勇健,六度(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敌(怨恨仇敌也)自然散坏,得证无生忍(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半佛国宝封赏安乐。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七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信乐】:听闻、信仰佛法,因而产生爱乐之心。谓于心忍许,更爱乐欲求之。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八上):“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摄大乘论释卷九(大三一·二一三中):“于六度正教中,心决无疑,故名为信。如所信法,求欲修行,故名为乐。”此盖于心忍许,无有疑虑,信顺所闻之法而爱乐之,更进而如其所信,欲求修证世与出世之善,称为信乐。净土法门对于信乐之意义则解之为信净土(即愿乐往生)之义。(俱舍论光记卷四、观经散善义传通信卷一)((参见:三心)532)p372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求取正觉成佛的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悲】:(术语)救他人苦之心谓之悲。佛菩萨之悲心广大,故曰大悲。涅槃经十一曰:“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中略)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大日经一曰:“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波罗蜜】:(名数)一、檀波罗蜜。檀者檀那之略,译曰布施,财施,无畏施,法施之大行也。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曰戒,在家出家小乘大乘等之一切戒行也。三、羼提波罗蜜。羼提,译曰忍辱,忍受一切有情骂辱击打等,及非情寒热饥渴等之大行也。四、毗梨耶波罗蜜。毗梨耶,译曰精进,精励身心进修前后之五波罗蜜也。五、禅波罗蜜。禅者禅那之略,译曰惟修,新曰静虑。又名三昧,译作定。思惟真理定止散乱之心之要法也。有四禅八定乃至百八三昧等之别。六、般若波罗蜜。般若,译曰智慧,通达诸法之智及断惑证理之慧也。菩萨修此六法,究竟自利利他之大行,到涅槃之彼岸,故称六波罗蜜。见法界次第下之上(梵名出次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忍】:(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第七地菩萨相】:瑜伽七十九卷四页云:问:已入第七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有加行无间缺无相界作意,能极远入。于加行道,已到究竟。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行人】:(杂语)修行佛道之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度】: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怨敌】:(杂名)怨恨仇敌也。金光明经二曰:“邻国怨敌兴如是念。”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第七种不思议功德力
可以得证无生忍,即“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

关于“无生无灭”,善知识教导
佛友问题如下~
能不能举例说明“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离不开生灭”

末学回答如下~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众生生死轮回累劫累世
没有真正的死亡和出生
因为根本没有死,也没有生,您还是您
佛性本体和诸佛菩萨一样圆满光明
只是众生被尘染覆盖,所以一直轮回更换躯壳而已
因为无明而自己觉得人生痛苦,如此而已

后半句~不生不灭离不开生灭
这是凡夫的现象,
凡夫的佛性本体虽然不生不灭,但是凡夫执着于外相,所以离不开生灭

佛菩萨处于佛性本体,没有生灭问题,
为了普渡众生,所以也用生灭相引导众生,让众生逐渐明白不生灭的实相

因此,不生不灭离不开生灭
这观念在华严经,般若经,法华经,大宝积经,大集经...都是如此说的——[问题解答]能不能举例说明“生灭的当下就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离不开生灭”
实相就是没有真正的生死,所以实义佛经中常说不生不灭
只是众生一再堕入累世习气和虚妄表相中而一直轮回
这就是整个法界的现象 ——[略说] 修行和实相的原理
众生虽然表相上有生死,事实上,并没有真正绝对的死亡或出生
只是因为对六道的执着抓取不放,所以一直累世轮回
也就是因为种种无知害怕恐惧和情爱欲望贪着, 无法认清六道轮回的真相
因为对表相的执着,所以无法脱离轮回引力的控制——[略说]法界真相
其实,众生都没有真正的死亡或出生,都是一直变现
所以甚深佛法(例如:心经)说不生不灭
一切都操纵在众生自己, 要成佛或是要变成六道轮回众生都是由自己决定
——业障现前的几种情况&消除恐惧心的两个方法&法界实相
因为[成住坏空],这就是物质世间(器世间)的真相, 而且物质的生灭并不是真正的生死, 虽然肉体不断轮回改变, 但是[精神生命](这边用世俗说法,不用佛法名相)却是同一个,没有生死可言,所以佛法讲不生不灭
如果超越物质生灭, 就会进入(体会)不生不灭的精神能量生命中(这是方便说)——[探讨解析]以佛法般若实义回覆: 2012马雅预言世界末日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44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75

[精进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2-9 21:1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10 09:35 编辑



本次学习:2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功德品第三

十八、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八种

-- [经文] --

善男子!

第八,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有人能得是经典者,敬信如视佛身,令等无异,爱乐是经,

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说。

若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故,发其人心,欻然得回;

信心既发,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得道、得果。

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八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善男子!

第八,此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

如果善男子、善女人,于佛陀在世、或是佛陀灭度后,得闻此经,敬信如同见到佛身,没有差别,爱乐(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此经,

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奉行(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坚固持戒忍辱,兼行檀度(檀波罗蜜也。檀为施与之义,波罗蜜为度之义,谓度生死之行法也。施与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演说。

如果有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这部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的缘故,引发其人心,能够欻然得回;

信心既发起,因勇猛精进的缘故,而能获得此经之威德势力,得道(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得果(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六波罗蜜行,以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

所以,善男子、善女人即对于此身,能得证无生法忍,能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

善男子!这名为此经第八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爱乐】:谓信爱欲乐。即信乐世间、出世间善法之意,属无染污之爱。俱舍论卷四谓,爱乃爱乐,其体即是信。成唯识论卷六谓,信以爱乐为相。净土论谓爱乐佛法味者,即爱乐净土之法味。p5462FROM:【佛光大辞典】

【顶戴】: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p4842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FROM:【佛光大辞典】

【奉行】:奉持佛陀教法而修行之,称为奉行。经文末尾均有“欢喜奉行”、“信受奉行”等字样。往生论注卷下(大四○·八四四上):“经始称‘如是’,彰信为能入;末言‘奉行’,表服膺事已。”p3135FROM:【佛光大辞典】

【檀度】:(术语)六度之一。檀波罗蜜也。檀为施与之义,波罗蜜为度之义,谓度生死之行法也。施与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得果】: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六波罗蜜行,以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三乘之修法与得果情形,分为三种,即:(一)始别终同,始别,谓三乘所修有四谛、缘生、六度之别;终同,谓就得果而言,三乘之人同灭身智。(二)始同终别,始同,谓三乘之始同为闻般若、观无性;终别,谓三乘所得之果各自不同。又若据圣谛、缘生、六度不同之修行,亦可称为“始终各别”。(三)近异远同,近异,谓三乘初以方便诱导;远同,谓最后三乘同以大乘得度。(大宝积经卷九十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一)p4552 FROM:【佛光大辞典】

【得道】: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
第八种不思议功德力,可以帮助众生升起信心,学习修行佛法,而能得道、得果

日常中常会听到一句话:“相信‘相信’的力量”
结合佛经内容,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这种力量是心的力量,是自性的力量,是佛性的力量
为什么这样的力量不可思议呢?

要知道,生命的真相是
佛则告诉我们,物质生命是由于灵魂意识能量对外在一切的执着而产生
物质(肉体)生命随流转(轮回),精神能量生命实际则无生死
佛说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都有机会摆脱肉体束缚,回归精神能量自由自在,这才是生命的真相——[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学习“心、意、识”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阿赖耶识有善恶种子, 解深密经说~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清净了就变成所谓的第九识~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请见楞严经)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心意识】:(术语)心为集起之义。意为思量之义。识为了别之义。唯识论于其名虽许互通,然其实体各别,如其次第配之于第八识与第七识及余六识。俱舍论以之为一体之异名,六波罗蜜经十曰:「集起说为心,思量性名意,了别义为识,是故说唯心。」唯识论五曰:「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种法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俱舍论四曰:「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中略)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如。」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心意识】:指心、意、识三者。心为梵语 citta 之意译,音译作质多,即集起之义。意为梵语 manas 之意译,音译作末那,即思量之义。识为梵语 vijn~a^na 之意译,音译作毗若南,即了别之义。大略言之,心是主体意与识是心作用之两面。有关此词之语意,大小乘论典有种种不同之说法。
 据俱舍宗,心、意、识三者为六识之异名,其体实为同一。即心(心王)能集起各种精神作用或业,故称为心;心能思惟量度,故称为意;心能了知识别,故称为识。或谓心有种种差别(从梵语 citta 所导出之种种义)之义、意有起识所依止(所依止)之义、识有依托于意而起(能依止)之义。
 据大乘之解释,心、意、识三者各别。唯识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能积集种子,故称为心;第七末那识能思量起我执,故称为意;前六识能认识对象,故称为识。据大乘起信论载,阿赖耶识为心,五意为意,六识为识;其所异于唯识等说者,以意有五种别名,其余说法均同。此外,佛性论卷三分别以六识心配于心,阿陀那识配于意,阿赖耶识配于识,亦异前述诸说。(入楞伽经卷七、解深密经卷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俱舍论卷四、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成唯识论卷五、成实论卷五)p1407FROM:【佛光大辞典】

【心意识】:即心、意、识的并称。系依据意义之不同,而将能缘之心分别为此三种。‘心’是梵语质多(citta)的意译,为集起之义。‘意’是梵语末那(manas)的意译,为思量之义。‘识’是梵语毗若南(vijn~a^na)的意译,为了别之义。亦即‘心’为精神作用之中心,‘意’指思考作用,而‘识’则系认识作用。关于其中意义,大小乘有不同的说法。

(一)小乘的说法︰谓心、意、识三者名称虽异,其体则为一。《俱舍论》卷四(大正29·21c)︰‘集起故名心,思量故名意,了别故名识。复有释言︰净不净界种种差别故名为心,即此为他作所依止故名为意,作能依止故名为识。故心意识三名所诠,义虽有异,而体是一。’另外,关于其名义之不同,《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二列举多种说法︰(1)世有差别,谓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故。 (2)施设有差别,谓界中施设心,处中施设意,蕴中施设识。(3)义有差别,谓心是种族之义,意是生门之义,识是积集之义。(4)业有差别,谓滋长是心业,思量是意业,分别为识业。

(二)大乘的说法︰谓心、意、识其体各别,‘心’为第八阿赖耶识,‘意’指第七末那识,‘识’指前六识。盖因阿赖耶识之集起义胜,故名为心;末那识之思量义胜,故称为意;前六识之了别义胜,故称为识。《成唯识论》卷五(大正31·24c)︰
‘薄伽梵处处经中说心意识三种别义,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是三别义。如是三义虽通八识,而随胜显,第八名心,集诸法种起诸法故;第七名意,缘藏识等恒审思量为我等故;余六名识,于六别境粗动间断了别转故。如入楞伽伽他中说︰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说名为识。’

又,《大乘起信论》以‘心’为阿赖耶识,‘意’为五意,‘识’为六识,其旨与《瑜伽》等所说无异,但说‘意’有五种之别,则颇为不同。其文云(大正32·577b)︰
‘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境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中略)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着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

兹将前列诸说表列如次︰

                    《俱舍论》      《成唯识论》    《起信论》
  ┌心(citta )──集起──────阿赖耶识────阿梨耶识
  │                (集起心所与业)(积集种子)
  │                                                    ┌─业识
  │                                                    ├─转识
心┼意(manas )──思量──────末那识─────五意┼─现识
  │                (思惟量度)    (思量起我执)      │
  │                                                    ├─智识
  │                                                    └─相续识
  └识(vijnana )─了别──────前六识─────六识
                    (了别识别,认识)(认识对象)

此外,《佛性论》卷三以‘心’配于六识心,‘意’配于阿陀那识,‘识’配于阿梨耶识。此说又异于前述诸说。[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七;《解深密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六十二;《五事毗婆沙论》卷下;《阿毗昙心论》卷一;《成实论》卷五。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不论是现实日常生活或梦中或禅定中或死亡中阴状态,
全都随着心识作用而变化或显现,甚至决定众生的轮回去处
所以不论哪种状态中,如果能随时保持清净心,
就能逐渐净除第八识杂染妄想,而逐渐显露佛性光明而成佛
——[梦境解说]以实义和方便,探究梦中心识作用的涵义
至于「神识」和「识」,则常见于佛经中,而且因为有「神识」和「心识作用」,
所以这样的众生称为「有情(众生)」或称「含识」,相反则是「无情(众生)」,例如:草木土石山河大地
「有情众生」并不会断灭生死(不会因为死亡而完全消失),而是会因为「神识」而不断的轮回,「无情众生」则没有神识和轮回

所以,佛教不仅讲「心识作用」和「神识」,一般还分为八识,或甚至九识,分别如下: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或称第六识)等称为「(前)六识」,
「第七识」称为「末那识」,「第八识」称为「阿赖耶识」,「第九识」称为「菴摩罗识」
(另外佛经中常见的「心」「意」「识」则分别指「第八识」「第七识」「(前)六识」,这些常见于探讨甚深心法的经文中)

相关佛经依据,参考如下:
「金刚三昧经」:「如彼心地,八识海澄,九识流净,风不能动,波浪不起。」
「入楞伽经」:「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
「大乘密严经」:「心有八种,或复九种。」
「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果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菴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别,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另外,「末那识」和「阿赖耶识」的名称常见于许多佛经之中,可自查询

关于生死轮回,在「大乘显识经」或「那先比丘经」中都有详述「有情众生」生死轮回时「神识」的流转过程(可自参阅)
所以,佛教虽然没有「灵魂」的用语,但是,佛教相信「有情众生」在累世生死轮回过程中,存在某个不生不灭的「识」,
那就是「第八识-阿赖耶」或「第九识」(就是清净后的阿赖耶),但是「前六识」会因为生死轮回而生灭
所以,佛教常说「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但是因为被无明杂染所覆盖,所以称为「阿赖耶」
而由不清净的「第八识阿赖耶」掌控生死轮回的一切,随着心中的污染而幻化一切——「灵魂」与「神识」

相关学习
[诸经辑要]~[心][意][识][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神识怎么来,怎么去?与色身的关系如何?
神识如何转生天上乃至地狱中?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8 00:50 , Processed in 0.09868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