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2-2 13:34 编辑

(本次学习:13楼 学习用时共计 2 小时 以上 )
功德品第三
十一、佛陀演说无量义经的十种不思议功德力之第一种
-- [经文] --
善男子!汝宁欲闻,是经复有十不思议功德力不?
大庄严言:愿乐欲闻。
▪[末学解说]▪
善男子!你应想要知道,此经还有十种不思议(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功德力吧?
大庄严菩萨回答:非常愿意得闻。
注解:
【不思议】:(杂语)甚深之理及希奇之思虑在言议之外,谓之不思议。(参见:不可思议)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陀演说:
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
无慈仁者,起于慈心;
好杀戮者,起大悲心;
生嫉妒者,起随喜心;
有爱著者,起能舍心;
诸悭贪者,起布施心;
多憍慢者,起持戒心;
瞋恚盛者,起忍辱心;
生懈怠者,起精进心;
诸散乱者,起禅定心;
于愚痴者,起智慧心;
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
行十恶者,起十善心;
乐有为者,志无为心;
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为有漏者,起无漏心;
多烦恼者,起除灭心。
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末学解说]▪
佛陀演说:
善男子!第一,此经能够令菩萨未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者,发起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
令无慈仁者,发起于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
令好杀戮者,发起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
令生嫉妒者,发起随喜心;
令有爱著(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者,发起能舍心;
令诸悭贪(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者,发起布施心;
令多憍慢(指自高傲物之心态)者,发起持戒心;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盛者,发起忍辱心;
令生懈怠(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者,发起精进心;
令诸散乱(谓凡夫之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者,发起禅定心;
于愚痴(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者,发起智慧心;
令未能度彼者,发起度彼心;
令行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者,发起十善心;
令乐于有为(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者,志向无为(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心;
令有退心者,作不退心;
令为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者,发起无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心;
令多烦恼者,发起除灭心。
善男子!这些名为此经第一种功德不思议力。
注解:
【发心】:又作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一>指发愿求无上菩提之心。发菩提心之略称。即发起求解脱苦难,往生净土或成佛之愿望。菩提心乃一切诸佛之种子,净法长养之良田,发此心,勤行精进,以速证无上菩提。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载有三种发心,即:(一)发大智心,欲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二)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三)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释氏要览所载三种发心为:(一)厌离有为发心,厌恶世间皆是有为之法,能招感三界生死之苦,欲求出离此苦,即发心修行。(二)所求菩提发心,宿有善本,具正知见,欲求出世妙道,即发心修行。(三)饶益有情发心,起慈悲心,愍念世间一切众生受生死苦,即发心修行,愿拔其苦而予其乐。((参见:菩提心)5200)
<二>于日本净土真宗,指初入佛道,或新近出家得度之童男。p5162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心】:(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慈心】:对他人爱护、帮助、恻隐之心,称为“慈心”。如方志敏《可爱的中国》:“这种哀叫,并不能感动那肥人和几个打手的慈心,他们反而哈哈的笑起来了。”佛教说菩萨修习“四无量心”,第一就是“慈心”。如《俱舍论》卷二九说:“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慈心”即为众生做善事,给予欢乐。佛家所说的“慈心”范围极大、对象极广。不分怨亲,故称“无量”。《大日经·住心品》说六十种心相,其中有“慈心”者,谓随顺慈法而修行。《增一阿含经》卷四七谓:修习“慈心”者,可得卧觉皆安、天护人爱、横灾不侵、得生梵天等种种善果。(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悲心】:(术语)起信论所说三心之一。欲拔一切众生之苦者也。论曰:“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爱著】:(术语)爱者恩爱、亲爱。著者,执著、染著。深执著于恩爱之境而难离之情也。与爱执同。为三毒中,贪欲之烦恼。宝积经九十七曰:“如蝇见于吐,而生爱著心。”六十华严经二十五曰:“不能干竭爱著大海。”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悭贪】:悭与贪。自己的东西不舍得给人家叫做“悭”;看见人家的东西就想要叫做“贪”。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憍慢】:梵语 adhi-ma^na,巴利语同。指自高傲物之心态。俱舍宗以憍为小烦恼地法之一,慢为不定地法之一、十随眠之一。唯识宗则以憍为随烦恼之一,慢为根本烦恼之一。二者之别,在憍以染著自法为先,令心傲逸无所顾性,即对自己之长处产生傲慢自大之心理;慢以称量自、他德类之差别,心自举恃,凌懱于他,即对他人心起高慢。若憍慢生,则长养一切杂染之法,心不谦下,由此则生死轮转,受无穷苦。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大一三·一三八上):“永断习气,摧憍慢山,拔生死树。”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三中):“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憍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日本净土真宗即根据无量寿经,而确认憍慢众生难信弥陀之本愿。(法华经安乐行品、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三、俱舍论卷四、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五)p6064 FROM:【佛光大辞典】
【瞋恚】:谓于诸有情。欲为损害。内怀栽杌。乃至现为过患。总名瞋恚。FROM:【《阿毗达磨辞典》(中华佛典宝库编)】
【懈怠】:梵语 kausi^dya,巴利语 kusi^ta。又作怠。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为“勤”之对称。即指懒惰之状态。除意谓不积极修善行之精神作用外,并有积极行恶之含义。成唯识论卷六(大三一·三四中):“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
据菩萨本行经卷上载,懈怠为众行之累,居家而懈怠者,则衣食匮乏,产业不举;出家而懈怠者,则不能出离生死。俱舍宗视懈怠为遍通于一切污心(不善心与有覆无记心)所起心所(即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以此为二十随烦恼之一。二宗俱以懈怠有其别体,为勤(即精进)所对治。(俱舍论卷四、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十一、成唯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六下、释氏要览卷中)p6221FROM:【佛光大辞典】
【散乱】:(术语)谓凡夫之心流荡于六尘之境,一刹那亦不止住者。唯识论六曰:“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智度论十七曰:“乱心轻飘,甚于鸿毛。驰散不停,驶过疾风。不可制止,剧于猕猴。暂现转灭,甚于掣电。如是不可禁止。若欲制之,非禅不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愚痴】:梵语 moha 或 mu^d!ha。又作痴、无明。即无智无明,闇愚迷惑,对事物不能下一适当判断。为六种根本烦恼之一,亦为三毒(贪、嗔、痴)之一。(俱舍论卷四、顺正理论卷十一)p5455FROM:【佛光大辞典】
【十恶】: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愚痴。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有为】:(术语)为者造作之义,有造作,谓之有为。即因缘所生之事物,尽有为也。能生之因缘,是造作所生之事物者,所生之事物,必有此因缘之造作,故云有为法。本来自尔而非因缘所生者,谓之无为法。故有为者如言有因缘。大乘义章二曰:“为是集起造作之义,法有为作故,名有为。”俱舍论光记五曰:“因缘造作名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彼为故,名曰有为。”俱舍论颂疏界品一曰:“为者作也,此有为法,众缘造作故名为,有彼为故,名为有为。”梵Asam!skr!ta。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术语)梵语Asam%skr!ta。为者造作之义,无因缘造作,曰无为,又无生住异灭四相之造作曰无为,即真理之异名也。此无为法有三种六种之别,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是正为圣智所证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实相,曰法界,皆无为之异名也。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经曰:“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肇论曰:“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探玄记四曰:“缘所起法名曰有为,无性真理名曰无为。”华严大疏十六曰:“以有所作为,故名有为。有为是无常,无所作为,故名无为。无为即是常也。”大乘义章二曰:“释有二:一对法外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为彼法外四相所为,虚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无为。二对法体四相以释,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终异后灭前后集起,评之曰为,虚空等三无彼为故,名曰无为。”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都叫做有漏法,而世间之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漏】: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FROM:【佛光大辞典】
===============================================
这第一种不思议功德力,主要讲通过修习无量义经,能够令众生发起17种心,分别是:
发提心,慈心,大悲心,随喜心,能舍心,布施心,持戒心,忍辱心,精进心,禅定心,智慧心,度彼心,十善心,无为心,不退心,无漏心,除灭心
这些心,能够分别对治17种行为,分别是:
未发心,无慈仁,好杀戮,生嫉妒,有爱著,诸悭贪,多憍慢,瞋恚盛,生懈怠,诸散乱,愚痴,未能度彼,行十恶,乐有为,有退心,为有漏,多烦恼者
从而令众生不再造业,获得大利益,所以能有不思议功德力
由此,末学以自己的次第思维
一、能够发心,是基础,是根本所以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二、发什么心,是目标,是方向信为功德母,忏悔是第一门,惭愧忏悔心是心法的第一步
众生要消业障,就要真发心修行,没有真心,又如何消除真业呢
因此真正的实修必定要懂心法,由心下手才是真修 例如,[布施],放生,施食来培养慈悲心,同理心,舍离心,欢喜心,感恩心
透过[戒律]和学习[忍辱],来断除上述讲的批斗挑拨种种负面的心念和行为
透过[精进]实修~念佛,持咒,拜佛,和[三昧(禅定)]观修,
来熟悉心识作用的运作和控制,增长专心和[定力],破除负面心念
透过读诵佛经,学习法义,明白法界真相,增长[智慧],破除执着,
次第增上清净慈悲平等光明心,而逐渐恢复佛性成佛——[略说]心法实修的过程 ~ 六度波罗蜜&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四摄法 刚刚讲到实修要领,这边稍微简单说一下,
就是用四正勤,让感恩心欢喜心清净心慈悲心平等心光明心…..不断增上
就像末学精华帖中有一帖子中佛陀告诉我们对于深法要勉强相信,就是这样
佛法修持没有别的诀窍,就是强信,就是生起好心,不断增上,这样妄心就会消除——[略说心法]感恩心与拍马屁
三、怎样发心,是方法,是方便正确的[发心]并不容易,这需要善知识的引导,
而且众生凡夫心沉重,所以不可能一下子就恢复[真心]
所以[量]就是决定的因素
[量]就是[精进],就是[念念],就是不断的学习
唯有透过量才能让自己逐渐深入[真心]
[量]是[广度]也是[深度]也是[数量]
广度和深度如何达成?
就像挖掘如何才能够深?就是不断的挖
就像怎样才能走的更远?就是不断的走
[发心]如果不正就会走偏
[发心]如果不真就无法持续
以[大般涅槃经]的教导来说
1.只有[不断]的接触善知识,2.才能[不断]的听闻正确的教法,
3.然后透过[不断]的思维法义,4.最后真正[不断]的实修
所谓[不断的精进],这就是[量],透过[量],[发心]才能逐渐修正,愈趋[真心]
而且越是接近[真心],自然就会[精进]
众生无法精进,那是因为发心不正确,凡夫妄心当然无法精进
众生没有正确发心,那是因为精进不够,不够精进当然无法契入真心
所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情
如果能顿悟,当下即是
以后会说明实相的奇特
如果无法当下顿悟,那就要随时告诉自己
五祖弘忍大师座下首席弟子神秀大师讲的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尤其末法众生更该如此——[解答]念经念咒-------究竟[数量]重要还是[发心]要紧? ? 学习佛法,对于事情要学会正确发心
任何遭遇都可以透过光明的想法而改变原有的业报
这就叫做[转念],要把[凡夫习惯的负面思考]转成[正向光明的思维]
这样业报就会转变,人生就会改善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全看念头好坏驱使行为造作而成就不同的业报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事情应该存好心存好念
用善心善念就可以转变以前愚痴的业报——[转念]~学习用[光明心]和[善念]转变[恶业果报] 这边介绍一个简单容易的[光明心导引方法]
(末学教导过许多人, 每个人因为各自的根器不同而有不同深浅的受益)
行法与心法,及发愿词如下~
1. 发愿~愿与佛心相印
(行法与心法~
站着或坐着都行,闭起眼睛,面对灯光或太阳,
放松全身,观想自己沐浴在佛光中,身心自在, (如果观想有困难,可想像自己躺在沙滩上)
并真实发起无上大愿,愿将凡夫心转化为佛心,与佛心相印,
何谓佛心,只要您能想到能感触的好心都可以,
例如,慈悲心,清净心,平等心,光明心,欢喜心,谦和心,无染心,舍离心,无为心,圆觉心...
在这期间如果流泪,这是善根发相,不用惊讶,这可以先修惭愧忏悔心,
这也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修行,要先发露忏悔,
不要害怕担心流泪的状况,只要您是精神上清醒的,不是堕入无限悔伤,就没有太大关系
"发露忏悔"这是另一个行门,此处不详述)
2. 发愿~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自在解脱
(行法与心法~
发愿自己愿意恢复自己佛性本有的清净慈悲光明,期望佛菩萨能加持帮助,
观想自己佛性的光明和法界所有佛菩萨的佛光融合,最后光明逐渐扩大遍照一切众生,
众生受到佛光普照,身心自然清净自在,解脱苦难与轮回,
这方法熟练后就可以做简单的利益众生,例如观想生病的亲人身心光明,祈求佛力加持而逐渐改善)
这两个阶段可以持续入心观照十到二十分钟
这两个过程只是导引心境,心态调整好后,就可以念诵您常念的佛号或咒心
以上方法如果熟练后,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练习,例如,睡觉或洗冷水澡
这是个很重要的发愿,也是简单容易的导引法,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重点,初发心第一决定义,初学就要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由于发这样的愿,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学习,逐渐成长——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未完待续~)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