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4

主题

942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6272

[精进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2 21:2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2 21:48 编辑



(本次学习:20 楼   学习用时共计  小时  以上 )

十三、【贤善首菩萨请佛说法】

-- [经文] --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于何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末学解说]

于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三匝,长跪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对佛陀说:

大悲世尊!广为我们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如此不可思议之事。

世尊!此大乘教(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叫什么名字?如何奉持?众生修习能获得什么功德?怎样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到何处呢?

说完此语后,五体投地,像这样三次请法,终而复始。

注解:
【右绕】:梵语 pradaks!iN!a,巴利语 padakkhiN!a。音译作钵喇特崎拏。又作右旋、旋右、右绕。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绕以表尊敬之意;即尊像在行者之右手边。为表示礼敬之行道方式。印度自古即盛行此一礼法,以表示对佛、塔、尊宿等之敬意。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七上):“稽首佛足,右绕三匝。”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旋右观时章(大五四·二二五中):“钵喇字缘,乃有多义,此中意趣,事表旋行。特崎拏,即是其右,总明尊便之目,故时人名右手为特崎拏手,意是从其右边,为尊为便,方合旋绕之仪。”
 然右旋之古义甚多,依南山道宣之释门归敬仪卷下、义净之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三之说,则向尊者右手边而旋,出于其左手边,是为右绕;反之,即为左绕。另据道宣之关中创立戒坛图经、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则揭出“东回左转,南出而返”之说,是为左旋之意。道宣于不同之著作所提出之绕佛作法各异,颇令后世产生混淆之感。若依据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释僧像篇所阐释者,则知绕旋之时,本有绕佛与绕坛两种之别,绕佛时本呼致敬,绕坛则便呼行事;致敬则必须右绕,以表示执侍之恭勤;行事则必须左绕,俾使尊卑上下合于伦序。禅林象器笺卷十礼则门:“忠按:禅林巡堂者,左绕而准绕坛仪;寻常行道者,右绕而准绕佛仪。”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一列出卍字形与白毫右旋之图。准此可知,无论右绕、左绕,皆以尊者之左右为标准而绕行之。
 右绕之时,或仅绕行一周,或三匝(称右绕三匝)、七匝,乃至百匝、千匝不等,皆随礼敬者之意。较常采用者为右绕三匝,据贤者五戒经载,旋塔三匝乃表示礼敬三尊,以期灭除三毒之意。释氏要览卷中亦谓,三匝表示三业,七匝表示七支。此外,有关右绕之功德,据提谓波利经所载,右旋绕佛可得下列五福:(一)于后世得端正美色之形相。(二)音声清妙。(三)得以生天。(四)生于王家,其位尊贵。(五)终究能证涅槃。(大智度论卷六十七、大唐西域记卷二、法苑珠林卷三十七、万善同归集卷二)p1616 FROM:【佛光大辞典】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一>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乘教】:大乘的教法,亦即说明六度万行的法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末学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贤善首菩萨:

很好!很好!善男子!

你们能为诸菩萨及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众生,问于如来这部经教的功德名字。你们现今认真听!当为你等演说。

此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和诸大众默然而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善男子!是经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归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别,汝当奉持。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于佛地。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末学解说]

善男子!这部经为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受到三世如来守护,十方菩萨所归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是十二部经之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眼目(表示某一事物的要点,主要部分),

这部经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也名为修多罗了义,也名为秘密王三昧,也名为如来决定境界,也名为如来藏自性差别,你们应当奉持。

善男子!此经只示现如来境界,只有佛如来能完全透彻的宣说;如果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能够渐次增进,到达佛地(达到成佛的地位)。

善男子!这部经名为顿教(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大乘,顿机(指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众生从此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也能摄渐修一切群品。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不论是蚊虻还是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饮其水者,都能得到充满。

注解:
【圆觉】:(术语)一切有情皆有本觉,有真心。自无始已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约于体而谓为一心。约于因而谓为如来藏。约于果而谓为圆觉。圆觉者,圆满之灵觉也。圆觉经曰:“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又曰:“善男子!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圭峰圆觉略疏序曰:“万法虚伪,缘会而生。生法本无,一切唯识。识如幻梦,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为圆觉。”佛使证此圆觉,为说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归依】:梵语 s/araN!a,巴利语 saraN!a。又作皈依。指归敬依投于佛、法、僧三宝。归依之梵语含有救济、救护之义,即依三宝之功德威力,能加持、摄导归依者,使能止息无边之生死苦轮大怖畏,而得解脱一切之苦。又法界次第初门卷上之下载,归,反还之义,即反邪师而还事正师;依,凭依、依靠之义,即凭心之灵觉而得出离三涂及三界之生死。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大二七·一七七上):“众人怖所逼,多归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归依非胜,此归依非尊,不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于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槃。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归依,能解脱众苦。”盖归依即由深切之信心,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之归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为一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之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之身心归属于三宝,而不再属天魔外道。
 有关能归依之体,据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所举,有以名等为能归依者,有以语业为能归依者,有以身业为能归依者,亦有以信为能归依者。总括上述诸说,即以身语业及能起彼之心、心所法、诸随行等善之五蕴为能归依之体。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举出归依之异于敬礼者有七种,即:(一)归依唯局于身、语二业。(二)必具归三宝而成业,故归依之境广。(三)归依必“尽未来际”。(四)归依情恳,通于表业与无表业。(五)归依必合于身、语二业,其义较重。(六)归依带相,故唯于欲、色二界有之。(七)归依乃观真理而成,故义较胜。
 一般而言,归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来之助力,从他力而得救济。然以归依之至深意义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之自心、自性。即佛于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之“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此乃明示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盖自己有佛性,自己能成佛,故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槃。(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俱舍论卷十四、显宗论卷二十)((参见:三归依)688)p6570 FROM:【佛光大辞典】

【清净】:外在的行为没有过失,内在的心境没有烦恼,叫做“清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眼目】:表示某一事物的要点,主要部分。《圆觉经》卷下:“是经十二部经清净眼目。”又宋代智昭著有《人天眼目》,集禅宗诸家要义。后用眼目表示多种涵义:一、表示眼界或眼力,借指见识的深广度,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如宋代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四“经世纪年”:“取《通鉴》中言论之精确者表而出之……去取甚严,可以见前辈读书眼目之高。”二、指眼睛,如:强烈的灯光眩人眼目。三、指为人暗中察看情况并通风报信的人。(禹振声)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佛地】:达到成佛的地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教】:不历阶梯渐次,直指本源,顿时开悟的教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顿机】:指闻顿教而顿悟佛道之机类。圆觉经(大一七·九二一下):“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p5704 FROM:【佛光大辞典】

【开悟】:开智慧、悟道理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若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当知是人非于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末学解说]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用以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乃至一句义。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千恒河沙众生得证阿罗汉果(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别半偈。

善男子!如果再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不惑,应当知道这样的人,并非于一位佛、二位佛处种植福慧,而是如此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处,种植诸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才能闻此经教(经典之教训)。

你,善男子!应当守护末世(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这样的修行者,不要令恶魔及诸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恼其身心,令生退转。

注解:
【末世】:(术语)浇末之世代也。释迦入灭后五百年为正法时,次一千年为像法时,后万年为末法时。末世者,即末法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罗汉果】:(术语)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信心】:(术语)信受所闻所解之法而无疑心也。此有迷信正信,解心仰心,自力信他力信等之别。(参见: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根】:(术语)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经十七曰:“善根者,所谓欲善法。”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经教】:(杂语)经典之教训。圆觉经曰:“如是经教功德名字。”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外道】: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世尊!若后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

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末学解说]

这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和其眷属,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对佛陀说:

世尊!如果未来末世,一切众生有能够持此决定大乘,我们当要如同保护眼目一般守护他们;乃至在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其不退转。

乃至其家永无灾障,疫病销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注解:
【金刚】:<一>梵语 vajra,巴利语 vajira。音译作伐阇罗、跋阇罗、跋折罗、嚩日啰、伐折罗、跋日罗。即金中最刚之义。经论中常以金刚比喻武器及宝石,较常用于比喻武器。以金刚比喻武器,乃因其坚固、锐利,而能摧毁一切,且非万物所能破坏。以金刚比喻宝石,及取其最胜之义。
 (一)以金刚比喻武器,如帝释天及密迹力士所持之武器,称为金刚杵;其不为任何物所破坏,而能摧破一切,犹如金刚。故经论中常出现金刚坚固、金刚不坏、金刚身、金刚顶、金刚界、金刚心、金刚坚固之信心等辞汇。又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卷上载,真谛以六种金刚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体用,即:(1)青色能消除灾厄,以喻般若能消除业障。(2)黄色随人之所须,以喻无漏之功德。(3)赤色对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对本觉而生出无生之智火。(4)白色能澄清浊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浊。(5)空色令人行坐于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执,而令人住于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诸毒,以喻智慧能净除三毒。此皆以金刚之坚固、非万物所能破,来比喻般若之体;以金刚之锐利、能破万物,来比喻般若之用。
 于密教,金刚一词亦常用于武器方面,如独钴(即独股形状之金刚杵或金刚铃)、三钴、五钴等,多作为诸尊之三摩耶形,乃诸尊之本誓或内证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众生之烦恼、去除惑业之障难、惊觉众生等各种含义,此外亦以之为诸尊所住三摩地之标帜。又持金刚杵之力士,称为执金刚,略称金刚。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称为四大金刚。
 (二)以金刚比喻宝石,因金刚石透明无色,且光耀璀璨,一经日光照射,即显现出各种光耀之色彩,于夜中亦能放出萤光,而为诸宝中之最胜者。经论中亦以金刚宝石来比喻菩萨所证得之金刚三昧;以取其最胜之义。然经论中较少用此譬喻。
 此外,据金刚顶疏卷一之说,世界之金刚有不可破坏、宝中之宝、战具中之胜等三义。另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九等举出,金刚有能破、清净、体坚、最胜、难测、难得、势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庄严、无分别等十四德。(大日经疏卷一、卷十五、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金刚般若经赞述卷上、金刚仙论卷一、秘密曼荼罗十住心论卷十、梵语杂名、慧苑音义卷上、希麟音义卷七)((参见:金刚二义)3534)
 <二>为金刚草履之略称。即指由蔺或槁做成之草履。((参见:金刚草履)3555)p3532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尔时,大梵天王、二十八天王并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末学解说]

这时,大梵天王(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二十八天王以及须弥山王、护国天王等,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对佛陀说:

世尊!我们也会守护这样的持经者,常令其安隐(与安稳同),心不退转。

注解:
【大梵天王】:(天名)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故曰大梵天王,略曰大梵王,亦曰梵王。色界十八天之通名,然以就初禅梵天之王而言,为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术语)与安稳同。宗镜录曰:“安隐快乐者,则寂静妙常。世事永息者,则攀援心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而白佛言:

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末学解说]

这时,有大力鬼王名为吉槃茶,与十万鬼王,随即从座位起身,顶礼佛足,右绕三匝,对佛陀说:

世尊!我也会守护这部持经人,朝夕侍卫,令其不退转,这样的人所居之处,一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内,如果有鬼神侵犯其境界,我当会使其碎如微尘。

注解:
【一由旬】:(杂语)里程名。(参见:由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由旬】:是印度计里程的单位。有大中小三种:大由旬约八十里;中由旬约六十里;小由旬约四十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学解说]

佛陀宣说此经后,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注解:
【信受奉行】:信受如来所说的法,和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八部鬼众】:<一>谓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即:(一)乾闼婆(梵 gandharva),译为香阴,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资阴(阴即身之意),帝释天乐神即是。(二)毗舍阇(梵 pis/a^ca),译为啖精气,乃食人及五谷之精气。(三)鸠槃荼(梵 kumbha^N!d!a),译为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四)薜荔多(梵 preta), 译为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常为饥所逼。(五)诸龙(梵 na^ga), 龙有四种,即:(1)守天宫殿,持令不落。(2)兴云致雨,利益人间。(3)地龙,决江开渎。(4)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六)富单那(梵 pu^tana),译为臭饿鬼或热病鬼,乃主热之病鬼。(七)夜叉(梵 yaks!a),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三种。(八)罗刹(梵 ra^ks!asa),译为速疾鬼,又称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名。(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指天龙等之八部众。(大明三藏法数卷三十三)((参见:八部众)296)p295 FROM:【佛光大辞典】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