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于命明中分别精麤,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 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 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于命元的显现中去判断分别哪些是精微或粗糙,也厘清哪个是真实或虚妄,然后,他作出了一个邪思的见解,认为这些皆不离开因果业报的范畴内,所以就只求感应之事,以为这样才相应,但这反而违背了佛法的清净之道, 也就是所谓的,见苦断集而摒弃,证灭修道而欣羡,当居处在灭这种寂静的状态时,误认为自己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其实是得少为足,于是就不再继续精进修行,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定性声闻(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 就成了诸无闻(无正闻慧)僧这种增上慢者(未得未证而自认为已得已证)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九圆精应心,成为只趣向寂静之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缠绕于空的种性了。
增上慢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未得未证而自认为已得已证。
疏决 1.亦作"踈决"。 2.疏浚;开通。 3.清理判决。 © 汉典
相酬 1.唱和;酬对。 2.报答;酬谢。 © 汉典
【定性声闻 】 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证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FROM:【三藏法数】
【定性二乘 】 (术语)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也,即五性中之前二性。 FROM:【佛学大辞典】
【定性 】 (术语)在声闻,缘觉,菩萨之三乘,各具唯一种子之众生曰定性,具二种或三种之众生曰不定性。总不具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人天之有漏种子者,曰无种性。定性之中有三性,加以不定性无种性,则为五性,即法相宗所立之五性各别是也。 FROM:【佛学大辞典】
【定性 】 指只有声闻或缘觉或菩萨之一种种子的众生,如果兼具二种或三种之种子的众生则叫做不定性,如果完全没有三乘之无漏种子,而只有人天之有漏种子的众生又叫做无种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种性 】 各种的根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种性 】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着,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证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证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FROM:【佛学次第统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