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7 05:28 编辑
﹝比喻所修善法﹞的相关名相解释:
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一)宝雨经卷五所载日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破无明暗、能觉悟有情、光耀十方、出现善法、诸漏灭尽、能作光明、映蔽外道、能示高下、发起善业、善人爱乐。(参阅「日喻菩萨十种善法」1454) (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载之十种善法。有如下数种:(一)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皆生欢喜、众所乐见、善法增长、恶法损减、咸皆称赞、体相清净、乘最上乘、常自庄严、游戏法乐、具大神通。 (二)海导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得他信许、为他所敬、善作指引、为他依止、能为济命、善备资粮、富有财宝、希取无足、为作先导、善到一切智城。 (三)水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 (四)莲华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离诸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 (五)火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烧烦恼薪、成熟佛法、干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参阅「月喻菩萨十种善法」1465、「水喻菩萨十种善法」1490、「火喻菩萨十种善法」1498、「海导师十喻」4172、「莲华十喻」6147) p493
火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修行,以智慧之火了妄即真,锻凡成圣,破有执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犹如大火,锻鍊陶镕,必假其力,起灭变化莫测其由,乃至尽群有而归一空,破诸暗而昭万象,是皆火之威德,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烧烦恼薪,谓菩萨以智慧观察,灭除贪、瞋、痴等烦恼,令净尽无余;譬如大火,能烧大地草木诸类,令净尽无余。 (二) 成熟佛法,谓菩萨修行,以智慧观察,成熟一切佛法,既已成熟,则历劫不坏;譬如火性之热,能使依地所生之一切种子及诸药等悉能成熟。 (三) 干烦恼淤泥,谓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断除烦恼之垢,恢复本来明净之性;譬如大火,能干除一切湿物及淤泥。 (四) 如大火聚,谓菩萨以智慧力,为有情作种种开示,令其离苦得乐;譬如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解脱于寒逼之苦,而获温暖之乐。 (五) 作光明照,谓菩萨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昧未觉悟者皆令觉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顶燃大火聚,光明徧照,则无幽而不烛。 (六) 能使惊怖,谓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而离弃其阴暗之地,退伏远去;譬如大火,能令一切恶兽皆生惊怖,而离己窟穴,四散驰去。 (七) 能作安慰,谓诸有情昏迷不觉,沈沦诸趣,受苦无穷,菩萨乃为其说法,种种安慰,令其远离烦恼之稠林,趣菩提之正路;譬如远道之人,夜行旷野,迷失方向,遂心生恐怖,但若见火聚,即至其所,则心得安慰。 (八) 利与众共,谓菩萨随其所得之利养、受用资具,悉能与众共之,若贵若贱一律平等,无有差异;譬如大火,光明普照一切,无分彼此。 (九) 人所供养,谓菩萨慈悲无量,化导亦广,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悉奉事供养;譬如世间之火,诸婆罗门、剎帝利、庶民等,皆悉奉事。 (十)人不轻慢,谓菩萨于大乘中虽初发心,但能令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不敢轻慢,因其知菩萨不久当得无上佛果;譬如小火,人不敢轻忽,盖以星火虽微,亦能燎原,故不可轻忽。 p1498
海导师十喻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二载,大海浩翰无边,须靠海导师之导引,方能顺流济世;以之比喻菩萨于生死大海中做大导师,令众生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其十种善法为: (一) 菩萨了悟一切善法而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之信顺许可;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信许。 (二) 菩萨以道行具足,而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干闼婆等恭敬供养;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恭敬供养。 (三) 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中,为众生方便指示引导,令其出一切烦恼恶道而得安稳;譬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中,为人做指引,令其安稳。 (四) 菩萨善巧方便,为天、人、诸外道之依止处,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譬如海导师为诸孤露困苦者之依止处。 (五) 菩萨能为躭着生死之众生施设方便,令其发菩提心以延续慧命;譬如海导师能供给有所须求之众生,以济其命。 (六) 菩萨善备福智之资粮,以摄受众生发心行善,离生死而至智城;譬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商众得以出险而安稳至其他城邑。 (七) 菩萨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众生之善愿皆获得圆满;譬如海导师于随所止处,广集财宝、资生等器物,以周济匮乏之人。 (八) 菩萨于圣法之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之心无有厌足;譬如海导师于一切济生之善财,常生希取心而不自满。 (九) 菩萨善自增益一切功德之法,能以慈爱之语导引众生,令其出苦海而至涅槃岸;譬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慈爱之语摄受商众而为先导,令其获利。 (十)菩萨了知一切法而至一切智城,以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御敌,故此殊胜能力,可引导众生至一切智城;譬如海导师具足大能力,故能引导众生至彼城邑。 p4172
莲华十喻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载,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故以莲华比喻菩萨所修之十种善法。即: (一) 离诸染污,谓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而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亦无所染,譬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 (二) 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恶生善,为守护身、口、意三业之清净,而不与丝毫之恶共俱,譬如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三) 戒香充满,菩萨修行,坚持诸戒律而无犯,以此戒能灭身口之恶,犹如香能除粪秽之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遐迩皆闻。 (四) 本体清净,菩萨虽处五浊之中,然因持戒,得使身心清净无染着,譬如莲花虽处污泥中,然其体自然洁净而无染。 (五) 面相熙怡,菩萨心常禅悦,诸相圆满,使见者心生欢喜,譬如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生喜悦。 (六) 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 (七) 见者皆吉,菩萨善行成就,形相庄严美妙,见者皆获吉祥,譬如莲花芬馥美妙,见者及梦见者皆吉祥。 (八) 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 (九) 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 (十)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诸天人皆悦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未见花,然诸众人皆生已有莲花之想。 p6147
莲华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生长在沼泽中的宿根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古来于印度最受珍视。依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天地开辟之初,毗湿奴(Viṣṇu)天的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以莲华表征毗湿奴及其配偶神。此外,也有人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的七宝之一。 莲华是现代印度的国花。在吉庆之时,印度人也往往在仪式中以莲华为饰。譬如结婚典礼时,莲华即常被取为饰物;印度政府的最高级勋章,即称为「莲华之饰」。这种观念,在佛教中也颇为常见,《法华经》就是以莲华比喻正法的经典;在极乐净土之中,也有青色莲华、黄色莲华、红色莲华与纯白莲华;此外,佛菩萨也大多以莲华为座。《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6a)︰ 「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 《入大乘论》卷下载,第十地菩萨生于摩酰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后世佛菩萨等像,亦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之上。而且,莲华也是用来供养佛菩萨的常见供物。如《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 25‧128c)︰「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因此诸经论中常以之为譬喻,《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云(大正1‧575a)︰「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文殊师利净律经》〈道门品〉云(大正14‧452b)︰「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以莲华之香、净、柔软、可爱四德,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又如以法华、华严比喻法门;《华严经》、《梵网经》等有莲华藏世界之说;密教亦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以莲华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 佛典中所提及的莲华,与中国、日本之圆形叶莲不同,是一种椭圆形叶的睡莲。共有五种,略如下列︰ (1)波头摩(Padma)︰红莲华。汉译佛典中,此词常被迳译为「莲华」。 (2)优鉢罗(Utpala)︰又译优鉢华,即青莲华。 (3)泥卢鉢罗(Nīlotpala)︰青莲。 (4)拘勿头(Kumuda)︰黄莲华、白睡莲。(5)芬陀利(Puṇḍarīka)︰白莲华。为最上等、最殊胜的莲华。《妙法莲华经》经题中之「莲华」即用此词。 芬陀利依其开花的过程,又有不同的名称。未开花时称为屈摩罗,即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而在盛开之时则名为芬陀利。《法华游意》(大正34‧642c)︰「旧云︰外国称芬陀利,此翻为莲华。今谓芬陀利未必翻为莲华。涅槃经云︰人中莲华,人中芬陀利华。既其两出,似如为异。今谓莲华为通,芬陀利为别。所以知者然,凡有五证。」《法华玄赞》卷一云(大正34‧657c)︰「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云殟鉢罗华、拘某陀华、鉢特摩华、奔荼利华,如次配之。」 ◎附一︰《大日经疏》卷十五(摘录) 三藏说,西方莲花有多种。一者鉢头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优鉢罗(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卢鉢罗花也)、俱勿头(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花青色者)、泥卢 鉢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执者。目如青莲,亦是此色,更有苏健地迦花,亦相似而小花)、分荼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最外叶极白,渐向内色渐微黄,乃至最在内者与蕚色相近也。此花极香也,昔琉璃王害释女时,大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得安乐,命终生天。因是投花于池遂成种,至今犹有之。花大可爱,径一尺余,尤可爱也。此《法华》所引申者是,是漫荼罗八叶者也)。 ◎附二︰〈莲台〉(编译组) 莲台是佛、菩萨所坐之莲华台坐。详称莲华台,或称华台、莲华座、华座。因莲华有出淤泥不染之德,故以莲台为佛菩萨之台座,以示佛菩萨之虽处秽国,却能离尘清净、神力自在。《大智度论》卷八解释佛菩萨不坐床而坐莲华的原因,云(大正25‧115c)︰「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 兹列《梵网经》及《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莲台如次︰ (1)《梵网经》载,卢舍那佛坐于莲华台上,周匝千花之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天台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解为(大正40‧570a)︰「世界形相似莲华,故云莲华藏。(中略)莲华二义,处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中略)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本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华严宗法藏《梵网经疏》卷一就事、理、理事无碍而释,谓约事而言,菩萨所坐莲华有千叶以上,佛所坐者则无所限量,一一华叶周遍法界;约理而言,系如来智身依于真如之理;就理事无碍而言,谓佛果圆融、理事混通、依正无碍、相即自在。 (2)《观无量寿经》于述第七华座观时,谓(大正12‧342c)︰「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中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此外,又于说九品往生时,也言及往生之人所乘者即七宝莲华。 关于华座,天亲《净土论》云(大正26‧231a)︰「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昙鸾《往生论注》卷上释云(大正40‧831c)︰「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即以莲华台为真报身之座。 又,莲池袾宏《弥陀经疏抄》卷四认为,台有二种,一为基台之台,此台在华下;二为房台之台,此台在华内,并谓《华严经》〈十地品〉及《观经》华座观所言之台,即为房台。 ◎附三︰〈逆莲〉(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逆莲是指莲华向下开敷的装饰图案。佛教建筑、器物经常采用莲华图案,例如佛像的台座、光背、瓦、梵钟、磬、金刚铃、金刚杵、羯磨、华鬘、锡杖、佛坛的勾栏柱头,以及塔寺建筑上的装饰等。其中,莲瓣向下开敷者称为逆莲。
月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七载,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若有情归仰,咸令其发菩提心,成就种智;犹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皆生欢喜,谓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犹如月初出时,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 (二) 众所乐见,谓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犹如月初出时,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 (三) 善法增长,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时,一切胜相皆悉圆满,此即智德成就;犹如白分月(从初一至十五日),其光明增至十五日时,则盛满圆具。 (四) 恶法损减,谓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时,净尽一切,无复遗余,此即断德成就;犹如黑分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其光明日减日损,至晦日时一切不现。 (五) 咸皆称赞,谓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犹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 (六) 体相清净,谓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犹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 (七) 乘最上乘,谓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犹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 (八) 常自庄严,谓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犹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自光洁。 (九) 游戏法乐,谓菩萨常时游戏于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犹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翳染。 (十)具大神通,谓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犹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四天下,物无不照。 p1465
水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惑业清净,身心寂静,能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根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息贪爱之枯渴,以成就菩提,超登觉岸;犹如水之净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流润赴下,谓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顺,能以清净法水调熟众生,普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长;譬如大水,行地中,流润于下,一切萌芽无不滋长。 (二) 植善法种,菩萨广植一切菩提种子,常以定水灌溉,令得增长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种植一切药树谷果,由水滋溉增长,然后繁茂而结实。 (三) 信乐欢喜,菩萨自性信顺三宝,乐求出世间法,因心清净,即生欢喜,复能令一切有情亦皆信乐而生欢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润,复能润物。 (四) 坏烦恼根,菩萨以禅定之水浸渍一切有情烦恼根种,悉令败坏,无复续生;譬如大水,浸渍大地,而草木诸根悉皆坏烂。 (五) 自体无杂清净,菩萨为离贪、瞋、痴等杂染之法,守护诸根,悉令清净;譬如大水,其源不杂,而本清净。 (六) 息烦恼热,菩萨以清凉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烦恼炎热逼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极炎蒸,人亦烦热,若得水除解,悉皆清凉。 (七) 止欲渴爱,菩萨因一切有情于诸尘境而生爱着,如渴而思饮浆水,为渴爱所逼,故为其开示,令其于欲尘之境不生爱着;譬如清凉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 (八) 深广无涯,菩萨由修一切善法,得胜智积集,深广无涯,诸魔外道皆不能测其边际;譬如大水,众流会合,既深且广,无能知其涯涘。 (九) 高下充满,菩萨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悉使获益,充溢满足,而无损恼;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处,随其高下,悉能充足而无所损害。 (十)息诸尘坋,菩萨以定慧之水普润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恶之习,而发柔软之心,永息烦恼之尘,同入清净之境;譬如大水,流润一切尘坋粗恶地方,悉使润泽而复清净。 p14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