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佛说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995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650

[持戒勋章]

61#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6 09:09 编辑

(60~61  用时,3小时20分钟)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故;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阂故;犹如虚空,于一切有无所着故;犹如莲华,于诸世间无染污故;犹如大乘,运载群萌出生死故;犹如重云,震大法雷觉未觉故;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如金刚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如梵天王,于诸善法最上首故;如尼拘类树,普覆一切故;如优昙鉢华,希有难遇故;如金翅鸟,威伏外道故;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犹如牛王,无能胜故;犹如象王,善调伏故;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学习解说】
「犹如雪山,照诸功德等一净故;
犹如大地,净秽好恶无异心(谓二心。移于他之心也)故;
犹如净水,洗除尘劳(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垢染(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故(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犹如火王(譬火之猛曰王),烧灭一切烦恼薪(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以智烧烦恼之薪,故譬以火)故;
犹如大风,行诸世界无障阂故(于内外违顺境界八种大风,其心安忍,无所倾动,可知是人必不犯持明之重禁,作不利众生之行(此十重禁之第四也),故堪传法也)
犹如虚空(譬喻横遍、竖常、无碍、无分别、容受之义),于一切有无所着(即无所执着之意)故;
犹如莲华(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因此诸经论中常以之为譬喻),于诸世间无染污故;
犹如大乘,运载群萌(=群生、众生)(萌者,即草木始发芽而犹冥昧之貌,或种子未剖之相。众生道心初发,然尚为无明所覆,犹如众草木萌芽,故以群萌喻称众生)出生死故;
犹如重云,震大法雷(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觉未觉故;
犹如大雨,雨甘露法(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润众生故;
金刚山(即围绕世界之铁围山),众魔外道不能动故;
梵天王(色界初禅天当中最高层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被后来往生梵天的天众尊为天主。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于诸善法最上首故;
尼拘类树(为覆物之譬喻),普覆一切故;
优昙鉢华(比喻事物之不常见或存在之短暂为昙花一现),希有难遇故;
金翅鸟(佛经所载世界上最大的鸟,展翅有三百多万里,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一般人见不到,是天龙八部之一),威伏外道故;
如众游禽,无所藏积故;
犹如牛王(又作超群、胜群。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无能胜故;
犹如象王(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善调伏故;
师子王(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无所畏故。

雪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地名)印度之北境有高耸大山,千古顶雪,故云雪山。梵语Himālaya。译曰雪藏。涅槃经二十七曰:「雪山有草,名为忍辱。牛若食者,则出醍醐。」唐书西域传曰:「北天竺距雪山,圜抱如壁。南有谷,通为国门。」同注曰:「长春真人西游记,过大雪山,积雪甚高。马上举鞭测之,犹未及其半。又曰:由他路回,遂历大山,山有石门,望如削蜡。有巨石横其上,若桥焉。」外国史略曰:「印度北连雪山,称曰希马拉雅山,与西藏交界,希马拉雅山高于海面二万九千尺。」

异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二心。移于他之心也。法华经譬喻品曰:「若人恭敬,无有异心,离诸凡愚,独处山泽,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尘劳
[佛光大辞典]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 p5764

垢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以染身之垢喻烦恼之心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垢染故。」

垢染
[佛光大辞典]
以染身之垢比喻心之烦恼。佛说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四上):「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p3766

尘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烦恼之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不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二种清净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火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譬火之猛曰王。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智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称字。大教王经上曰:「金刚三摩地,字发智火,烧除虚妄因。」
又(譬喻)以智烧烦恼之薪,故譬以火。涅槃经三十八曰:「善男子!是经即是刚利智斧,能伐一切烦恼大树,(中略)即是智火焚烦恼薪。」

烦恼薪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烦恼烧于智慧之火,故譬以薪。无量寿经下曰:「犹如火王烧灭一切烦恼薪故。」

焰慧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菩萨位阶之名。十地之第四地。楞严经七曰:「明极觉满,名焰慧地。」唯识论九曰:「焰慧地,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焰增故。」见十地条。

业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恶业所感之猛风,劫末大风灾时及地狱等所吹之风。又,善恶之业,能使人转而轮回三界,故譬之曰风。正法念经十曰:「一切风中,业风第一。」十卷楞伽经九曰:「业风长四大,如诸果成熟。」唯识论四曰:「阿赖耶识,业风所漂。徧依诸根,恒相续转。」大乘义章七曰:「业力如风。善业,风故吹诸众生好处受乐。恶业,风故吹诸众生恶处受苦。」般舟赞曰:「业爱痴绳缚人送,随业风吹落苦中。」

虚空(梵akāśa,藏nam-mkhaḥ)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一)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无为法之一种。指不碍他,亦不为他所碍;无开避,又能容一切法者,即今人所谓之空间。小乘视其为无为法,故亦称虚空无为。经论中,多用其于譬喻,故其义亦多,略如下列︰
(1)横遍之义︰指横无边际,如北本《涅槃经》卷二十二云(大正12‧495b)︰「犹如虚空,无处不有,如来亦尔,遍一切处。」《净土论》云(大正26‧230c)︰「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
(2)竖常之义︰指竖无变易,如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云(大正12‧581a)︰「虚空无故,非三世摄;佛性常故,非三世摄。」
(3)无碍之义︰指虚空不为任何物所障碍,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七云(大正12‧581a)︰「如世间中,无罣碍处,名为虚空。」又如《赞阿弥陀佛偈》云(大正47‧421a)︰「光云无碍如虚空。」
(4)无分别之义︰指虚空无亲疏、远近、爱憎之差别,北本《涅槃经》卷十六谓(大正12‧461b)︰「譬如虚空,无有父母、兄弟、妻子,乃至无有众生寿命,(中略)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亦复如是,其心平等,如彼虚空。」又如《净土论》云(大正26‧232a)︰「同地、水、火、风、虚空,无分别故。」
(5)容受之义︰指宽广含容一切,无所余,如北本《涅槃经》卷十六云(大正12‧462a)︰「譬如虚空,广大无对,悉能容受一切诸法。」

虚空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

无所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没有执着。

无所着
[佛光大辞典]
为佛十号之一。异译为应供(梵 arhat,巴 arahant,音译阿罗汉),意指应受人天之供养;盖佛不着尘染,故称无所着。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三中):「欢喜信佛、如来、无所着、等正觉,十号具足。」又与「无着」(梵 anabhiniveśa)同义,即无所执着之意。〔中阿含经卷三十六、灌顶经卷十二、四分律行事钞卷下三之二〕 p5094

群萌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群生;众生。

群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言群生。萌者,草木始发芽未冥昧之貌。因而以喻众生之盲昧。法华经化城喻品曰:「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无量寿经上曰:「光阐道教,欲拯群萌。」

群萌
[佛光大辞典]
梵语 bahu-jana。意谓多数之生类。又作群生。即众生之异名萌者,即草木始发芽而犹冥昧之貌,或种子未剖之相。众生道心初发,然尚为无明所覆,犹如众草木萌芽,故以群萌喻称众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下):「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中略)普令群萌获真法利。」法华经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普智天人尊,哀愍群萌类,能开甘露门,广度于一切。」〔增一阿含经卷四十、玄应音义卷六、慧苑音义卷上、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卷上(戒度)〕 p5565

法雷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佛之说法,能发动无明之识,如震雷之骇动物情也。又众生生法芽,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也。又法音之雄猛,如震雷也。无量寿经上曰:「震法雷,曜法电。」同嘉祥疏曰:「震雷能骇动物情,譬说法皆动无明之识也。」同慧远疏曰:「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芽,法音一闻阐道快成。」

法雷
[佛光大辞典]
比喻佛法能破除众生之迷妄而使其开悟,有如雷霆之震骇众生。又喻法音雄猛犹如震雷。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六六上):「震法雷,曜法电。」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九六下):「法无碍智,化众生也。天雷一动,卉艺生牙;法音一闻,阐道快成。」故又喻众生听闻法音,顿生法芽,犹如春雷一动,草木生芽。 p3417

大海十相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华严经疏四十四曰:「华严经中以大海十相,譬十地菩萨修行:一次第渐深,二不受死尸,三余水入失本名,四普同一味,五无量珍宝,六无能至底,七广大无量,八大身所居,九潮不过限,十普受大雨。」

甘露法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如来之教法,譬之甘露。法华经药草喻品曰:「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稳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说涅槃。」佛地论三曰:「如来圣教,于诸外道一切世间邪劣教中,最为真实殊胜清净。犹如醍醐,亦如甘露,令得涅槃永不死故。」注维摩经七:「什曰:佛法中以涅槃甘露,令生死永断,是真不死药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大雨,雨甘露法润众生故。」

甘露法
[佛光大辞典]
如来之教法。即法味清净,长养众生之身心,譬如甘露之德。法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上):「我为世尊,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其法一味,解脱涅槃。」十地经论卷二(大二六‧一三○中):「如病思良药,如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佛地论卷四、注维摩诘经卷七〕 p2054

金刚山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环绕世界的山,又译作「铁围山」、「斫迦罗山」。

金刚山
[佛光阿含藏]
金刚山(Vajira-pabbata)(巴)、(Vajra-parvata)(梵),即围绕世界之铁围山

金刚山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环绕世界的铁围山。2.须弥山。

梵天王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色界初禅天当中最高层大梵天的天主,是第一位在梵天出生的天众,被后来往生梵天的天众尊为天主。此天离欲界的淫欲,寂静清净。又译为「梵天王」 、「大梵天」、「大梵王」、「大梵天王」、「娑婆世界主梵天王」。

梵天王
[佛光大辞典]
指色界初禅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尸弃,又称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来请佛转法轮。又常侍佛之右边,手持白拂。〔杂阿含经卷四十四、法华经序品〕(参阅「大梵天」850) p4628

梵天王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色界之初禅天,有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其中大梵天叫做梵天王,名字叫做尸弃。

尼拘律树
[佛光大辞典]
尼拘律,梵语 nyagrodha,巴利语 nigrodha,意译为无节、纵广、多根。又称尼拘陀树、尼拘屡陀树、尼拘尼陀树、尼拘类树、尼俱卢陀树、诺瞿陀树。学名 Ficus indica。属桑科,形状类似榕树。产于印度、锡兰等地,高十公尺乃至十五公尺,树叶呈长椭圆形,叶端为尖状。由枝生出下垂气根,达地复生根;枝叶繁茂而向四方蔓生,然其种子甚小,故佛典常用来比喻由小因而得大果报者;或为覆物之譬喻。慧琳音义卷十五解释尼拘律树为(大五四‧四○二上):「此树端直无节,圆满可爱,去地三丈余,方有枝叶,其子微细如柳花子。唐国无此树,言是柳树者,非也。」〔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别译杂阿含经卷八、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大智度论卷八、俱舍论卷六〕 p1885

昙花一现
[佛光大辞典]
昙花,即优昙花、优昙鉢花。据法华文句卷四上所载,此花三千年开花一次,开时金轮王出世,乃佛之瑞应,故比喻事物之不常见或存在之短暂为昙花一现。法华经卷一(大九‧七上):「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鉢华,时一现耳。」(参阅「优昙跋罗华」6413) p6230

优昙华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又名优昙鉢华,华译为灵瑞,或瑞应,是多年生草,茎高四五尺,花作红黄色,产于喜马位雅山麓及锡兰等处,二千年开花一次,开时仅一现,故人们对于难见而易灭的事,称为昙花一现。

金翅鸟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佛经所载世界上最大的鸟,展翅有三百多万里,以吃地龙(鳄鱼之类)维生,一般人见不到,是天龙八部之一。音译为「迦楼罗」、「迦留罗」。

牛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牛中胜者。胜鬘经曰:「如牛王,形色无比胜一切牛。」以譬佛菩萨。涅槃经十八叹佛曰:「人中象王,人中牛王,人中龙王。」无量寿经下叹菩萨之德。曰:「犹如牛王,无能胜故。」大毘婆沙一百七十七释迦菩萨赞底沙佛之偈曰:「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徧无等。」

牛王
[佛光大辞典]
梵语 rsabha。又作超群、胜群。指牛中之王。牛王之形色胜于其他诸牛,譬喻佛德于一切人中为最胜。〔胜鬘经摄受章、无量寿经卷下、法华经玄赞卷五本〕 p1504

象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象中之王。以譬佛者。涅槃经二十三曰:「是大涅槃,唯大象王能尽其底。大象王谓诸佛也。」法苑珠林曰:「佛有八十种好相,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师子王。」华严经曰:「象王行处落花红。」又譬菩萨也。无量寿经下曰:「犹如象王,善调伏故。」

象王
[佛光大辞典]
譬喻佛之举止如象中之王。据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载,佛有八十种好,进止如象王,行步如鹅王,容仪如狮子王。又以之譬喻菩萨,无量寿经卷下记载,菩萨犹如象王,以其善调伏之故。 p5273

师子王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师子中之王也,譬佛菩萨无一切畏者曰师子王。无量寿经下曰:「如师子王无所畏故。」

师子王
[佛光大辞典]
又作狮子王、师子兽王。如来之说法能灭一切戏论,于一切外道邪见无所畏惧,如狮子王咆吼,百兽皆慑伏,故以狮子王喻之。〔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无量寿经卷下〕(参阅「师子吼」4091) p4091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5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650

[持戒勋章]

62#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7 05:28 编辑

﹝比喻所修善法﹞的相关名相解释:


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一)宝雨经卷五所载日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破无明暗、能觉悟有情、光耀十方、出现善法、诸漏灭尽、能作光明、映蔽外道、能示高下、发起善业、善人爱乐。(参阅「日喻菩萨十种善法」1454)
(二)除盖障菩萨所问经所载之十种善法。有如下数种:(一)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皆生欢喜、众所乐见、善法增长、恶法损减、咸皆称赞、体相清净、乘最上乘、常自庄严、游戏法乐、具大神通。
(二)海导师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得他信许、为他所敬、善作指引、为他依止、能为济命、善备资粮、富有财宝、希取无足、为作先导、善到一切智城。
(三)水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流润赴下、植善法种、信乐欢喜、坏烦恼根、自体无杂清净、息烦恼热、止欲渴爱、深广无涯、高下充满、息诸尘坌。
(四)莲华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离诸染污、不与恶俱、戒香充满、本体清净、面相熙怡、柔软不涩、见者皆吉、开敷具足、成熟清净、生已有想。
(五)火喻菩萨之十种善法,即:烧烦恼薪、成熟佛法、干烦恼淤泥、如大火聚、作光明照、能使惊怖、能作安慰、利与众共、人所供养、人不轻慢。(参阅「月喻菩萨十种善法」1465、「水喻菩萨十种善法」1490、「火喻菩萨十种善法」1498、「海导师十喻」4172、「莲华十喻」6147) p493


火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修行,以智慧之火了妄即真,锻凡成圣,破有执而归空,照昏迷而为朗;犹如大火,锻鍊陶镕,必假其力,起灭变化莫测其由,乃至尽群有而归一空,破诸暗而昭万象,是皆火之威德,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烧烦恼薪,谓菩萨以智慧观察,灭除贪、瞋、痴等烦恼,令净尽无余;譬如大火,能烧大地草木诸类,令净尽无余。
(二) 成熟佛法,谓菩萨修行,以智慧观察,成熟一切佛法,既已成熟,则历劫不坏;譬如火性之热,能使依地所生之一切种子及诸药等悉能成熟。
(三) 干烦恼淤泥,谓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断除烦恼之垢,恢复本来明净之性;譬如大火,能干除一切湿物及淤泥。
(四) 如大火聚,谓菩萨以智慧力,为有情作种种开示,令其离苦得乐;譬如大火聚,人若向之,即得解脱于寒逼之苦,而获温暖之乐。
(五) 作光明照,谓菩萨修行,以智慧光明普照,令一切有情于其昏昧未觉悟者皆令觉悟;譬如有人于雪山顶燃大火聚,光明徧照,则无幽而不烛。
(六) 能使惊怖,谓菩萨有大智威德,光明烜赫,能令天魔、外道悉生惊怖,而离弃其阴暗之地,退伏远去;譬如大火,能令一切恶兽皆生惊怖,而离己窟穴,四散驰去。
(七) 能作安慰,谓诸有情昏迷不觉,沈沦诸趣,受苦无穷,菩萨乃为其说法,种种安慰,令其远离烦恼之稠林,趣菩提之正路;譬如远道之人,夜行旷野,迷失方向,遂心生恐怖,但若见火聚,即至其所,则心得安慰。
(八) 利与众共,谓菩萨随其所得之利养、受用资具,悉能与众共之,若贵若贱一律平等,无有差异;譬如大火,光明普照一切,无分彼此。
(九) 人所供养,谓菩萨慈悲无量,化导亦广,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皆悉奉事供养;譬如世间之火,诸婆罗门、剎帝利、庶民等,皆悉奉事。
(十)人不轻慢,谓菩萨于大乘中虽初发心,但能令世间天、人、阿修罗等不敢轻慢,因其知菩萨不久当得无上佛果;譬如小火,人不敢轻忽,盖以星火虽微,亦能燎原,故不可轻忽。 p1498


海导师十喻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十二载,大海浩翰无边,须靠海导师之导引,方能顺流济世;以之比喻菩萨于生死大海中做大导师,令众生皆得远离险难恶趣,证入真空涅槃。其十种善法为:
(一) 菩萨了悟一切善法而精进勤修,为诸佛、缘觉、声闻及诸弟子之信顺许可;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信许。
(二) 菩萨以道行具足,而得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天、人、龙、鬼、夜叉、干闼婆等恭敬供养;譬如海导师得国王、宰辅及一切人民之恭敬供养。
(三) 菩萨能于生死险难中,为众生方便指示引导,令其出一切烦恼恶道而得安稳;譬如海导师能于险难中,为人做指引,令其安稳。
(四) 菩萨善巧方便,为天、人、诸外道之依止处,令其得出生死大海、险难恶道;譬如海导师为诸孤露困苦者之依止处。
(五) 菩萨能为躭着生死之众生施设方便,令其发菩提心以延续慧命;譬如海导师能供给有所须求之众生,以济其命。
(六) 菩萨善备福智之资粮,以摄受众生发心行善,离生死而至智城;譬如海导师善备资粮,令商众得以出险而安稳至其他城邑。
(七) 菩萨广集诸佛无上最胜法宝之行,令众生之善愿皆获得圆满;譬如海导师于随所止处,广集财宝、资生等器物,以周济匮乏之人。
(八) 菩萨于圣法之财,广能积集,希求进取之心无有厌足;譬如海导师于一切济生之善财,常生希取心而不自满。
(九) 菩萨善自增益一切功德之法,能以慈爱之语导引众生,令其出苦海而至涅槃岸;譬如海导师谙通水陆之路,能以慈爱之语摄受商众而为先导,令其获利。
(十)菩萨了知一切法而至一切智城,以智能破惑显理,城能防恶御敌,故此殊胜能力,可引导众生至一切智城;譬如海导师具足大能力,故能引导众生至彼城邑。 p4172


莲华十喻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九载,莲华出污泥而不染,妙香广布,令见者喜悦、吉祥,故以莲华比喻菩萨所修之十种善法。即:
(一) 离诸染污,谓菩萨修行,能以智慧观察诸境,而不生贪爱,虽处五浊生死流中亦无所染,譬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
(二) 不与恶俱,菩萨修行灭恶生善,为守护身、口、意三业之清净,而不与丝毫之恶共俱,譬如莲花虽微滴之水而不停留。
(三) 戒香充满,菩萨修行,坚持诸戒律而无犯,以此戒能灭身口之恶,犹如香能除粪秽之气,譬如莲花妙香广布,遐迩皆闻。
(四) 本体清净,菩萨虽处五浊之中,然因持戒,得使身心清净无染着,譬如莲花虽处污泥中,然其体自然洁净而无染。
(五) 面相熙怡,菩萨心常禅悦,诸相圆满,使见者心生欢喜,譬如莲花开时,令诸见者心生喜悦。
(六) 柔软不涩,菩萨修慈善之行,然于诸法亦无所滞碍,故体常清净,柔软细妙而不粗涩,譬如莲花体性柔软润泽。
(七) 见者皆吉,菩萨善行成就,形相庄严美妙,见者皆获吉祥,譬如莲花芬馥美妙,见者及梦见者皆吉祥。
(八) 开敷具足,菩萨修行功成,智慧福德庄严具足,譬如莲花开敷,花果具足。
(九) 成熟清净,菩萨妙果圆熟而慧光发现,能使一切见闻者,皆得六根清净,譬如莲花成熟,若眼睹其色,鼻闻其香,则诸根亦得清净。
(十)生已有想,菩萨初生时,诸天人皆悦乐护持,以其必能修习善行,证菩提果,譬如莲花初生时,虽未见花,然诸众人皆生已有莲花之想。 p6147


莲华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生长在沼泽中的宿根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古来于印度最受珍视。依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天地开辟之初,毗湿奴(Viṣṇu)天的脐中生出莲华,华中有梵天,结跏趺坐,创造万物;又以莲华表征毗湿奴及其配偶神。此外,也有人以莲华为多闻天(Kubera)的七宝之一。
莲华是现代印度的国花。在吉庆之时,印度人也往往在仪式中以莲华为饰。譬如结婚典礼时,莲华即常被取为饰物;印度政府的最高级勋章,即称为「莲华之饰」。这种观念,在佛教中也颇为常见,《法华经》就是以莲华比喻正法的经典;在极乐净土之中,也有青色莲华、黄色莲华、红色莲华与纯白莲华;此外,佛菩萨也大多以莲华为座。《大智度论》卷八云(大正25‧116a)︰
「人中莲华大不过尺,漫陀耆尼池及阿那婆达多池中莲华,大如车盖,天上宝莲华复大于此,是则可容结跏趺坐,佛所坐华复胜于此百千万倍。」
《入大乘论》卷下载,第十地菩萨生于摩酰首罗天王宫,坐于宝莲华王座而成佛。《观无量寿经》载,阿弥陀佛及观音、势至二菩萨等,皆坐于宝莲华上;众生临终时,彼佛等持莲台来迎九品往生之人。后世佛菩萨等像,亦大多安置于莲华台之上。而且,莲华也是用来供养佛菩萨的常见供物。如《大智度论》卷十云(大正 25‧128c)︰「尔时宝积佛以千叶金色莲华与普明菩萨而告之曰︰善男子!汝以此华散释迦牟尼佛上。」
莲华出污泥而不染,清净微妙,因此诸经论中常以之为譬喻,《中阿含经》卷二十三〈青白莲华喻经〉云(大正1‧575a)︰「犹如青莲华、红赤白莲华,水生水长,出水上不着水,如是如来世间生世间长,出世间行不着世间法。」《文殊师利净律经》〈道门品〉云(大正14‧452b)︰「人心本净,纵处秽浊则无瑕疵,犹如日明不与冥合,亦如莲花不为泥尘之所沾污。」陈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五,以莲华之香、净、柔软、可爱四德,喻法界真如之常乐我净四德。又如以法华、华严比喻法门;《华严经》、《梵网经》等有莲华藏世界之说;密教亦以八叶莲华为胎藏界曼荼罗之中台;以莲华表示众生本有之心莲。
佛典中所提及的莲华,与中国、日本之圆形叶莲不同,是一种椭圆形叶的睡莲。共有五种,略如下列︰
(1)波头摩(Padma)︰红莲华。汉译佛典中,此词常被迳译为「莲华」。
(2)优鉢罗(Utpala)︰又译优鉢华,即青莲华。
(3)泥卢鉢罗(Nīlotpala)︰青莲。
(4)拘勿头(Kumuda)︰黄莲华、白睡莲。(5)芬陀利(Puṇḍarīka)︰白莲华。为最上等、最殊胜的莲华。《妙法莲华经》经题中之「莲华」即用此词。
芬陀利依其开花的过程,又有不同的名称。未开花时称为屈摩罗,即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而在盛开之时则名为芬陀利。《法华游意》(大正34‧642c)︰「旧云︰外国称芬陀利,此翻为莲华。今谓芬陀利未必翻为莲华。涅槃经云︰人中莲华,人中芬陀利华。既其两出,似如为异。今谓莲华为通,芬陀利为别。所以知者然,凡有五证。」《法华玄赞》卷一云(大正34‧657c)︰「奔荼利迦者白莲华也,西域呼白莲华为奔荼利迦故,新经说青黄赤白四色莲华,云殟鉢罗华、拘某陀华、鉢特摩华、奔荼利华,如次配之。」
◎附一︰《大日经疏》卷十五(摘录)
三藏说,西方莲花有多种。一者鉢头摩(复有二种,一者赤色,即此间莲华也;二者白色,今此间有白莲是也,非芬陀利)、优鉢罗(亦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卢鉢罗花也)、俱勿头(有赤及青二种,又云俱勿头,是莲花青色者)、泥卢 鉢罗(此华从牛粪种生,极香,是文殊所执者。目如青莲,亦是此色,更有苏健地迦花,亦相似而小花)、分荼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最外叶极白,渐向内色渐微黄,乃至最在内者与蕚色相近也。此花极香也,昔琉璃王害释女时,大迦叶于阿耨达池取此花,裹八功德水洒之,诸女身心得安乐,命终生天。因是投花于池遂成种,至今犹有之。花大可爱,径一尺余,尤可爱也。此《法华》所引申者是,是漫荼罗八叶者也)。
◎附二︰〈莲台〉(编译组)
莲台是佛、菩萨所坐之莲华台坐。详称莲华台,或称华台、莲华座、华座。因莲华有出淤泥不染之德,故以莲台为佛菩萨之台座,以示佛菩萨之虽处秽国,却能离尘清净、神力自在。《大智度论》卷八解释佛菩萨不坐床而坐莲华的原因,云(大正25‧115c)︰「床为世界白衣坐法;又以莲华软净,欲现神力能坐其上,令花不坏故;又以庄严妙法座故;又以诸华皆小,无如此华香净大者。」
兹列《梵网经》及《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莲台如次︰
(1)《梵网经》载,卢舍那佛坐于莲华台上,周匝千花之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天台智顗之《菩萨戒义疏》卷上解为(大正40‧570a)︰「世界形相似莲华,故云莲华藏。(中略)莲华二义,处秽不污,譬舍那居秽不染也。(中略)台者中也,表因能起果,故譬台也,又以本佛坐于华台,又表戒是众德之本。」华严宗法藏《梵网经疏》卷一就事、理、理事无碍而释,谓约事而言,菩萨所坐莲华有千叶以上,佛所坐者则无所限量,一一华叶周遍法界;约理而言,系如来智身依于真如之理;就理事无碍而言,谓佛果圆融、理事混通、依正无碍、相即自在。
(2)《观无量寿经》于述第七华座观时,谓(大正12‧342c)︰「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令其莲花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中略)释迦毗楞伽摩尼宝以为其台,此莲花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交饰。」此外,又于说九品往生时,也言及往生之人所乘者即七宝莲华。
关于华座,天亲《净土论》云(大正26‧231a)︰「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昙鸾《往生论注》卷上释云(大正40‧831c)︰「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即以莲华台为真报身之座。
又,莲池袾宏《弥陀经疏抄》卷四认为,台有二种,一为基台之台,此台在华下;二为房台之台,此台在华内,并谓《华严经》〈十地品〉及《观经》华座观所言之台,即为房台。
◎附三︰〈逆莲〉(摘译自《望月佛教大辞典》)
逆莲是指莲华向下开敷的装饰图案。佛教建筑、器物经常采用莲华图案,例如佛像的台座、光背、瓦、梵钟、磬、金刚铃、金刚杵、羯磨、华鬘、锡杖、佛坛的勾栏柱头,以及塔寺建筑上的装饰等。其中,莲瓣向下开敷者称为逆莲。


月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七载,菩萨尘缘净尽,体性圆明,慧光普照,若有情归仰,咸令其发菩提心,成就种智;犹如月天子,离诸翳染,圆明朗彻,光照一切,功德无边,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皆生欢喜,谓菩萨初出世时,令诸有情悉得远离烦恼而生喜乐;犹如月初出时,见者皆得清凉,心生悦乐。
(二) 众所乐见,谓菩萨初出世时,诸根清净,种子洁白,于诸威仪无不具足,令诸有情目睹心乐;犹如月初出时,皎洁圆明,见者无不爱乐。
(三) 善法增长,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善法精进勤修,渐渐增长,乃至坐于道场时,一切胜相皆悉圆满,此即智德成就;犹如白分月(从初一至十五日),其光明增至十五日时,则盛满圆具。
(四) 恶法损减,谓菩萨具出世智时,一切恶法日减日损,乃至坐于道场时,净尽一切,无复遗余,此即断德成就;犹如黑分月(从十六日至三十日),其光明日减日损,至晦日时一切不现。
(五) 咸皆称赞,谓菩萨初出世时,一切天、人、阿修罗等,咸悉称赞;犹如月初出时,世间一切大、小人民咸悉瞻仰,无不赞美。
(六) 体相清净,谓菩萨修远离行,体相无染,清净化生,非假父母遗体不净所生;犹如月天子,胜业感果,体相清净,洁白无染。
(七) 乘最上乘,谓菩萨得最上乘,广为一切有情转大法轮,使其开悟,超出三界;犹如月天子,乘清净轮,照四天下,令诸见者离暗得明。
(八) 常自庄严,谓菩萨所修胜妙功德常自庄严,不假外饰;犹如月天子,本相清净,常自庄严,不待澡沐而自光洁。
(九) 游戏法乐,谓菩萨常时游戏于胜妙法乐,不染世间诸欲境界;犹如月天子,常受天乐,而离翳染。
(十)具大神通,谓菩萨神通自在,威德无量,普令有情离诸垢暗;犹如月天子,清净圆明,具大神通,有大威德,四天下,物无不照。 p1465


水喻菩萨十种善法
[佛光大辞典]
据除盖障菩萨所问经卷六载,菩萨惑业清净,身心寂静,能以法水普济群生,令其善根增长,罪垢荡除,离生死之热恼,息贪爱之枯渴,以成就菩提,超登觉岸;犹如水之净德,本体清净,澄湛凝寂,尤能滋长万物,涤除众垢,炎热遇之而清凉,枯渴饮之而沃润,故取之为譬喻。即:
(一) 流润赴下,谓菩萨常行平等之慈,柔和善顺,能以清净法水调熟众生,普得沾溉,令其一切善根悉皆增长;譬如大水,行地中,流润于下,一切萌芽无不滋长。
(二) 植善法种,菩萨广植一切菩提种子,常以定水灌溉,令得增长而成妙果;譬如大地种植一切药树谷果,由水滋溉增长,然后繁茂而结实。
(三) 信乐欢喜,菩萨自性信顺三宝,乐求出世间法,因心清净,即生欢喜,复能令一切有情亦皆信乐而生欢喜;譬如大水,自性流润,复能润物。
(四) 坏烦恼根,菩萨以禅定之水浸渍一切有情烦恼根种,悉令败坏,无复续生;譬如大水,浸渍大地,而草木诸根悉皆坏烂。
(五) 自体无杂清净,菩萨为离贪、瞋、痴等杂染之法,守护诸根,悉令清净;譬如大水,其源不杂,而本清净。
(六) 息烦恼热,菩萨以清凉法水悉除一切有情烦恼炎热逼迫之苦;譬如夏月,地极炎蒸,人亦烦热,若得水除解,悉皆清凉。
(七) 止欲渴爱,菩萨因一切有情于诸尘境而生爱着,如渴而思饮浆水,为渴爱所逼,故为其开示,令其于欲尘之境不生爱着;譬如清凉之水,能除一切焦渴之苦。
(八) 深广无涯,菩萨由修一切善法,得胜智积集,深广无涯,诸魔外道皆不能测其边际;譬如大水,众流会合,既深且广,无能知其涯涘。
(九) 高下充满,菩萨以大悲心,于一切有情,随其根器高下方便开示,悉使获益,充溢满足,而无损恼;譬如大水,流注一切处,随其高下,悉能充足而无所损害。
(十)息诸尘坋,菩萨以定慧之水普润一切有情,令其去粗恶之习,而发柔软之心,永息烦恼之尘,同入清净之境;譬如大水,流润一切尘坋粗恶地方,悉使润泽而复清净。 p149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9952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4650

[持戒勋章]

63#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7: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5-4-27 07:14 编辑

(62~63  用时,2小时30分钟)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望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击法鼓、建法幢、曜慧日、除痴闇、修六和敬、常行法施,志勇精进,心不退弱。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唯乐正道无余欣慼,拔诸欲刺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障游诸神通。
【学习解说】
「旷若虚空,大慈等故;摧灭嫉心,不望胜故。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

击法鼓(指欲击法鼓以令他人觉悟之心;谓行者修法,而念学习种种无碍辩才,击大法鼓以警诫众生,此将妨碍净心)、建法幢(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猛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曜慧日(=慧光、慧照)(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除痴闇(无明为痴闇之心,其体无慧明,是为一切烦恼之根本)(心之智光清净如日,能除一切众生之愚痴闇障)(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修六和敬(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霑)、常行法施(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志勇精进,心不退弱。

为世灯明(六种供具之一,即在佛前所供奉的灯火,它标志佛的智波罗蜜)、最胜福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常为师导,等无憎爱(憎怨爱亲也)。唯乐正道(正真之师道也),无余欣慼(欣喜与忧愁),拔诸欲刺(言五欲恼人如针之刺也),以安群生,功德殊胜,莫不尊敬,灭三垢(=三毒)(贪、瞋、痴)障,游诸神通。


法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妙法高耸,如幢之上出,故曰法幢。又如猛将之建幢旗以譬佛菩萨之说法,能伏魔军而得胜也。无量寿经上曰:「建法幢,震法雷。」涅槃经十九曰:「法殿欲崩,法幢欲倒。」大经慧远疏曰:「宣说证法,证法高胜,如幢上出」同嘉祥疏曰:「建幢是战胜之相,譬说法降魔得胜也。」祖庭事苑七曰:「诸佛菩萨建立法幢,犹如猛胜建诸幢帜,降伏一切诸魔军。」

法幢
[佛光大辞典]
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巖录第二十一则〕 p3421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又作脱闍、宝幢、天幢等。旗的一种,即附有种种丝帛,用以庄严佛菩萨及道场的旗帜。幢原用于王者之仪卫,或作为猛将之指挥旗;由于佛为法王,能降伏一切魔军,故称佛说法为建法幢,并视幢为庄严具,用来赞叹佛菩萨及庄严道场。《法华经》卷五〈分别功德品〉云(大正9‧44c)︰「一一诸佛前,宝幢悬胜幡。」
幢之规制并不一致,大半以绢布等物制作,幢身两边置间隔,附八个或十个丝帛,又下边附四个丝帛,多半绣有佛像,或涂上色彩。如《法隆寺伽蓝缘起并流记资财帐》谓,幢四具,衣具绀色。《广隆寺资财校替实录帐》谓,幢二具,各有金铜葱花形。
幢亦被视为佛菩萨之持物,如胎藏界曼荼罗之地藏菩萨及风天、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之药王菩萨,及敦煌出土之引路菩萨等都持幢。又,宝幢如来、地藏菩萨、金刚幢菩萨、风天等都以幢为三昧耶形。此外,幢竿头安有如意宝珠者称为如意幢、摩尼幢,安有人头者则称为檀拏幢或人头幢。

慧日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佛智能照世之盲冥,故比之于日。无量寿经下曰:「慧日照世间,清除生死云。」法华经方便品曰:「慧日大圣尊。」同普门品曰:「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

慧日
[佛光大辞典]
梵语 jñāna-divākara。以日光比喻佛之智慧普照众生,能破无明生死痴闇。与「慧光」、「慧照」等同义。法华经卷七普门品(大九‧五八上):「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无量寿经卷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

慧日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喻)佛的智慧如日能照明一切黑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vidyā,巴利语 vijjā。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据佛地经论卷二载,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为自性;由于明为无明之相对者,故以无痴之善根为自性。据原始佛教经典之三转法轮经载,修八圣道,解四谛理,成就眼、智、明、觉(皆表智慧之语),即得趣入涅槃。
据大毘婆沙论卷一○二载,善之有漏慧固能通达了解,然于四圣谛无法决择(决疑、分别理)现观(觉知、观照眼前四圣谛),故不称为明;仅无漏之圣慧得称为明。此乃所谓有学(仍残有所学之圣者)与无学二种之别。无学之圣者中,素质能力殊胜者于六神通中之宿住通、生死通、漏尽通等三通能破除过去、未来、现在三际之愚闇,此称为无学之三明。其中,漏尽通为胜义之真明;而前二者之宿住、生死通亦称为明,系因其能顺无漏之真明(漏尽明),并以牵引此而有少许之明相,故假名为明。
梵语 vidyā,由语根 vid(知)转引而来,故「明」又指知识、学问之意。于印度,各种学艺可分为声明、因明等五明。此外,真言等亦具有除痴闇、拂障难之力,故亦称为明,据大毘婆沙论卷二载,世间有支明、事明、兽明、孔雀明、咒龙蛇明、火明、水明、迷乱明等诸咒论。密教遂并称印契与真言为印明。
佛陀圆满具足三明及身口之行业,故于十号之中有明行足之尊称。初地以上之菩萨观三世诸法实相而心明了,故于五种菩提中以明心菩提为初地以上菩萨所悟之菩提。据六十华严经卷二十八之十明品载,十地菩萨具有如下十种智明:(一)他心智明,(二)天眼智明,(三)宿命智明,(四)未来际智明,(五)天耳智明,(六)神力智明,(七)分别言音智明,(八)色身庄严智明,(九)真实智明,(十)灭定智明。然八十华严译为神通,故又作十通。〔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八、俱舍论卷二十七、集异门足论卷三、大乘义章卷二十本〕 p3276

六和敬
[佛光大辞典]
指六种和同爱敬。又作六慰劳法、六可憘法、六和。即求菩提、修梵行之人须互相友爱、敬重之六种事;亦即大乘佛教所称,菩萨与众生有六种和同爱敬:(一)身和敬,指同礼拜等之身业和敬。(二)口和敬,指同赞咏等之口业和敬。(三)意和敬,指同信心等之意业和敬。(四)戒和敬,指同戒法之和敬。(五)见和敬,指同圣智之见解和敬。(六)利和敬,指同衣食等之利益和敬。又作行和敬、学和敬,即指同修行之和敬。或又作施和敬,即指同布施之行法和敬。又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举出:(一)身业同,(二)口业同,(三)意业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见等六者,称为六和敬。另据祖庭事苑卷五列举出「六和」,即:(一)身和共住,(二)口和无诤,(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见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此外,据法界次第卷下之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为和;内自谦卑,称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六和敬又作:(一)同戒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故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戒和敬。(二)同见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故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见和敬。(三)同行和敬,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然为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故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菩萨以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菩萨住于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皆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称为意慈和敬。〔中阿含卷五十二周那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九、仁王般若经卷下、四分律卷五十、大乘义章卷十二〕 p1269

六和敬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菩萨度化众生的六种态度。这六种即︰同戒、同见、同行、身慈、口慈、意慈。又作六和、六慰劳法、六可喜法。菩萨为摄众生,须与众生久处,若不和合爱敬,则两不相合,不得成就般若,故须善用此六和。《法界次第》卷下云(大正46‧693a)︰「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名和敬。」
(1)同戒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
(2)同见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正理,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
(3)同行和敬︰谓菩萨通达实相正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又知众生以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
(4)身慈和敬︰谓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身,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与一切乐,故身与九道和合。又知前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
(5)口慈和敬︰谓菩萨住无缘平等大慈以修其口,慈善根力能不起灭定,普出一切音声语言,与一切乐,故口与九道和合。又知前所得乐之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无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
(6)意慈和敬︰谓菩萨常住无缘大慈三昧以修其意,慈善根力能不起慈定,现诸心意,与众生乐,故意与九道和合。又知前所得乐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定当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
此外,《大乘义章》卷十二云(大正44‧712c)︰「六和敬者,同止安乐不恼行也。起行不乖,名之为和;以行和故,情相亲重,目之为敬。」然所举之名略异,即身业同、口业同、意业同、同戒、同施、同见。其中,前三者就身显同,后三者就行说同。
(1)身业同︰略有二者,一者离过同,谓同离杀盗邪淫等事。二者作善同,谓同为一切礼拜等善。
(2)口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皆远离妄语、两舌、恶口、绮语。二者作善同,谓同为赞诵等善。
(3)意业同︰亦有二种,一者离过同,谓同离一切烦恼业思。二者作善同,谓同修信、进、念、定、慧等一切善法。
(4)同戒︰略有二种,一者受戒同。二者持戒同。或分三种,一者律仪戒同,二者摄善戒同,三者摄众生戒同。
(5)同施︰略有二种,一者内施同,谓自舍己身,奉给尊事。二者外施同,谓舍余资具。又分三种,一者财施同,二者法施同,三者无畏施同。
(6)同见︰见谓见解,略有二种,一者世谛中见解无别,二者真谛中见解无别。

六和敬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僧是和合的意义,而和合复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霑。兹列表说明如下:
   六  ┌理 和──证择灭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无诤
      └事 和 │意和同悦
           │戒和同修
           │见和同解
           └利和同均

法施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施之一。说法使人闻之也。又云法供养。法施为对下之语,法供养为对上之语。无量寿经上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维摩经菩萨品曰:「夫大施会不当如汝所设,当为法施之会。」智度论十一曰:「以诸佛语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又向神诵经唱法文等,谓为奉法施。

法施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deśanā,巴利语 dhamma-desanā。指宣说教法,利益众生。为二施之一,三施之一。又作说教、说法、说经、谈义、劝化。与「唱导」同义。〔大品般若经卷二十四、法华经卷七、大智度论卷一〕(参阅「布施」1901、「说法」5922) p3366

法施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三施之一,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灯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神佛前所奉之灯火也。六种供具之一。以标佛之智波罗蜜。菩萨藏经曰:「百千灯明忏悔罪。」无量寿经下曰:「为世灯明最胜福田。」同净最疏曰:「自具智慧,能生物解,名世灯明。」羂索经十九曰:「如是真言,三徧加持灯明,献供养之,持法者,观蠲诸暗障。」

灯明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īpa,巴利语同。略称灯。指于佛前供养或室内照明时所用之灯火。据四分律卷五十及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载,僧房之照明,允许使用灯火,其设备及使用法均有所规定。如须对诸比丘提供灯油、灯炷、盛油器等物,规定置灯之处,及熄灯、点灯前皆须作预告并唱颂。
在佛塔、佛像、经卷前燃灯,能获大功德,于诸经典中之例甚多。如施灯功德经谓,信仰佛法僧,布施少许灯明,其所得之福报无限。又谓佛陀入灭后,以灯明布施塔寺,于此世可得三种净心;命终时,由于善心不失,可得三种智慧,死后则可生于三十三天。法华经卷六药王品于叙述药王菩萨之舍身布施故事中谓,燃一指乃至一足趾供养佛塔,胜过于用其他财宝之布施。贤愚经卷三亦言,贫女以至诚所献之一灯,永远不灭,王者所献之诸灯则已灭尽;此即所谓「贫者一灯,长者万灯」,乃强调诚心之重要。又我国佛教必于佛堂或佛坛供灯明,即依诸经所说而行。
灯明依燃料之别,分为多种。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列举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优鉢罗华油灯等七种。旧华严经卷十六,列举宝灯、摩尼灯、漆灯、沈水香灯、一切香王灯、无量色光燄灯等十种。灯明多置于烛台、灯台或灯笼中。又不分昼夜所点之灯(通宵燃明之常夜灯),称为常灯明,或长明灯。点燃众多灯以供养佛之法会,称为万灯会。
灯明可破闇为明,故经中常将法、智慧比喻为灯。如谓以智慧照破愚痴闇障,遂有称智慧为无明长夜灯炬者。又法脉亦称法灯,师父传法于弟子,称为传灯;承续之,称为续灯;延续不绝,称为无尽灯。

灯明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六种供具之一,即在佛前所供奉的灯火,它标志佛的智波罗蜜

福田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能生福德的田地,譬喻供养应当供养的修行人能获得福报,如同农夫在田中播种,往后则能收成。

福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福田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unya-ksetra,巴利语 puñña-kkhetta。谓可生福德之田;凡敬侍佛、僧、父母、悲苦者,即可得福德、功德,犹如农人耕田,能有收获,故以田为喻,则佛、僧、父母、悲苦者,即称为福田。据正法念处经卷十五、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三等载,佛为大福田、最胜福田,而父母为三界内之最胜福田。据优婆塞戒经卷三供养三宝品、像法决疑经、大智度论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八等载,受恭敬之佛法僧等,称为敬田(恭敬福田、功德福田);受报答之父母及师长,称为恩田(报恩福田);受怜悯之贫者及病者,称为悲田(怜愍福田、贫穷福田)。以上三者,合称三福田。
又据大方便佛报恩经卷五载,有所求而为者,称为有作福田,如父母、师长;无所求而为者,称为无作福田,如诸佛、菩萨等。以上二者称为二种福田。关于二种福田尚有中阿含卷三十福田经所说之学人田(修行中之圣者),与无学人田(得究极之圣者);以及敬田与恩田,悲田与敬田等多种。另有阿毘昙甘露味论卷上布施持戒品所说之大德田(相当于敬田)、贫苦田(相当于悲田)、大德贫苦田等三种田。俱舍论卷十八则说趣田(畜生等)、苦田(贫者等)、恩田(父母等)、德田(佛等)等四种田。又智顗于菩萨戒义疏卷下列举出佛田、圣人田、僧田、和尚田、阿闍梨田、父田、母田、病田等八种田(八福田)。
依成实论卷一福田品之说,二十七贤圣断尽贪、恚等诸烦恼,其心空而不起烦恼恶业,所得禅定皆清净而永离诸烦恼,弃舍忧乐,又能断除五种心缚,成就八种功德田,并以七定护持善心,灭尽七种漏,具足戒等七净法,成就少欲知足等八功德,复以能度彼岸、精勤求度等,称为福田。
又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下载,具足「十法行」者称为真实福田,即:(一)住于空、无相、无愿之解脱门而不入法位,(二)见知四谛而不证道果,(三)行八解脱而不舍菩萨行,(四)能起宿住、死生、漏尽等三种智证明而行于三界,(五)能现声闻形色威仪而不随音教从他求法,(六)现辟支佛形色威仪而以无碍辩才说法,(七)常在禅定而能现行一切诸行,(八)不离正道而现入邪道,(九)深贪染爱而离诸欲一切烦恼,(十)入于涅槃而生死不坏不舍。
由前述可知福田说有多种,然以佛及圣弟子为福田者为其根本,据此而称阿罗汉为应供,其后即有三宝之敬田、贫穷者之悲田等名称。我国向重敬、悲二田,多行供养惠施。依广弘明集卷二十八启福篇道宣之序言,今论福德乃以悲敬为始,悲则能哀矜苦趣之艰辛,欲愿拔济彼等出离;敬则知佛法难遇,能信仰弘布之。〔杂阿含经卷三十五、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小品般若经卷八、新华严经卷十三、四分律卷二、大智度论卷四、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三、无量寿经义疏卷上(慧远)、梵网经菩萨戒本疏卷五(法藏)、释氏要览卷中、法苑珠林卷二十一、卷三十三、翻译名义集卷四〕 p5852

憎爱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憎怨爱亲也。无量寿经下曰:「当为导师,等无憎爱。」圆觉经曰:「认四颠倒为实我体,由此便生憎爱二境。」

正道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正真之师道也。称三乘所行之道。无量寿经下曰:「唯乐正道无余欣戚。」
又八正道分也。见八正道分条。

欲剌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言五欲恼人如针之刺也。无量寿经下曰:「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三垢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贪、瞋、痴,又译为「三毒」。

三垢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毒之异名。贪瞋痴也。无量寿经下曰:「消除三垢冥,广济众厄难。」净影疏下曰:「小乘法,化教断三毒名除三垢。」

三垢
[佛光大辞典]
垢,梵语 mala。三种垢秽之意。指能垢秽众生心行之贪(梵 rāga)、瞋(梵 dvesa)、痴(梵 moha)三毒。无量寿经义疏卷上(大三七‧一○三下):「消除三垢,济度厄难,小乘法教,化断三毒,名除三垢。」即以三毒为三垢之说。华严经疏演义钞卷十六之上解释毘舍浮佛无三垢之语,以现行、种子、习气三者,称为三垢。天台家则以见思、尘沙、无明等三惑为三垢。〔大乘义章卷五本、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 p579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8 00:49 , Processed in 0.09412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