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八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1#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2:28: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7 22:44 编辑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学习解说
这种种不同的阶位,皆以金刚心来观修如幻十种深喻(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干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一切如幻化虚空想

【十喻──大乘十喻 】
  ﹝出法界次第﹞
  〔一、如幻喻〕,谓如幻师,幻作种种诸物及男女等相,体虽无实,然有幻色可见。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明幻作,迷心不了,妄执为实。修空观者,于诸幻法,心无所着,皆悉空寂,故说如幻。(空观者,谓观一切法皆空也。)
  〔二、如焰喻〕,谓无智之人,初见阳焰,妄以为水。诸烦恼法,亦复如是,无智不了,于结使中,妄计我相;智者了知虚诳不实,皆是妄想,故说如焰。(结使者,即烦恼也。谓因烦恼缠缚,驱使众生入于生死也。)
  〔三、如水中月喻〕,谓月在虚空,影现于水,诸愚小儿,见水中月,欢喜欲取;智人见之则笑,以喻无智之人,于五阴中,妄起我、我所见,执为实有;于苦法中,而生欢喜。然得道智人,愍之而笑。故说如水中月。(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等也。)
  〔四、如虚空喻〕,谓虚空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愚人不了,执之为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空无所有。若无智之人,于虚妄中,计为实有,起彼我执。修空观者,了一切法皆无所有,故说如虚空。
  〔五、如响喻〕,谓深山幽谷,及空舍中,若语声,若击物声,随声相应,而有响生。愚人不了,以为实有。一切音声语言,亦复如是。若有智之人,了知语音无实,心不生着,故说如响。
  〔六、如干城喻〕,干城,即干闼婆城。梵语干闼婆,华言香阴。谓日初出时,见城门楼橹宫殿行人出入,日高渐灭。但可眼见,而无实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若智者则能了知诸法悉皆虚假,不生执着,故说如干城。
  〔七、如梦喻〕,谓人梦中,本无实事,妄执为实,觉还自笑。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一切结使烦恼,皆是虚妄,而人不了,执之为实。若得道觉悟,乃知虚妄,亦复自笑。故说如梦。
  〔八、如影喻〕,谓影,但可见而不可捉。一切诸法,亦复如是。如眼耳等诸根,虽有见闻觉知,求其实体,即不可得。故说如影。
  〔九、如镜中像喻〕,谓镜中之像,非镜作,非面作,非镜面和合而作,亦非无因缘作。虽非实有,然亦可见。故无智不了,执之为实,而生分别。一切诸法,亦复如是。从因缘生,无有实体,但有名字而起分别,诳惑凡夫,生诸烦恼。若有智之人,虽复见闻,了知无实,而不执着,故说如镜中像。
  〔十、如化喻〕,谓若诸天僊得神通者,变化诸物,虽有男女等相,而无生老病死苦乐之实。一切诸法,亦复如是,无有生灭,如化而成;亦无有实,如人之生,但从先世之因而有今世之身,悉皆虚假,何实之有。故说如化。
FROM:【三藏法数】

【十喻观
 (术语)大日经所说之十喻也,真言行者于修法中必修之而除执念(参见:十缘生句)
FROM:【佛学大辞典】

【十缘生句
 (名数)一、幻,幻术师所作之种种相貌也。二、阳炎,热空尘等因缘和合,于旷野之中现水相者也。三、梦,睡眠中所见之种种境界也。四、影,镜中之影像也。五、干达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上现宫殿之相者也。六、响,深谷等中依声而生之声也。七、水月,水中所现之月影也。八、浮浪,水上所现之泡沫也。九、虚空花,眼膜于空中所见之种种花也。十、旋火轮,人以火炉旋转空中则生轮象是也。以上十缘生句,皆为从缘生无自性之义,真言行人修瑜伽时。于所现之本尊海会生着相,魔即得便,是故以此十喻观无性生而不执着也。然此十喻有三重之浅深,(参见:幻)。又演密钞据疏意,言初劫之修行者,观此中之前六喻,于第观八喻,于第三劫观十喻云。见大日经。
FROM:【佛学大辞典】

十缘生句
[佛光大辞典
    乃陈述由缘所生十物之句。出自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即:(1)幻,幻术师所作之种种相貌。(2)阳焰,热、空、尘等因缘和合,于旷野中现水相。(3)梦,睡眠中所见之种种境界。(4)影,镜中之影像。(5)干闼婆城,蜃气映日光,于大海中现宫殿之相。(6)响,深山空谷等中,依声而生之响音。(7)水月,映于水中之月影。(8)浮泡,水上所现之泡沫。(9)虚空华,依眼膜见空中种种花。(10)旋火轮,人持火炬旋转于空中所生之轮像。此皆喻诸法从因缘而生,无自性。依此十句观诸法无自性,则称十缘生句观、十缘生观、十喻观。即十种遮情之观门。
    大日经疏卷三谓此观有三重:(1)观一切法由因缘所生故空,此即空观。(2)观万法由心展开,此即心观。(3)观心与诸法非一非异,舍离凡夫之情而不可思议,此即不思议观。
    此外,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为解诸法空理亦设有十喻;维摩经卷上方便品,亦以十种事象喻人身之空无常。(参阅「譬喻」8515p689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学习解说
于奢摩他中,用诸佛所使用的毗婆舍那来修观照,以此清净修证,渐渐逐次深入。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学习解说
阿难! 也就是以奢摩他、三摩钵提及禅那的三种增进方法,进而才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菩提大道。
以这样的方式来观修,名为正观;反之则为邪观。

相关及延伸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2#
 楼主| 发表于 2021-7-7 23:27:59 | 只看该作者
(59楼~62用时,约2小时30)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学习解说
当时,文殊师利菩萨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在大众中,顶礼佛足,恭敬的请教世尊:「这部经的名字为何呢? 我及众生又该如何依教奉行呢?」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汝当奉持。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这部经的名称为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白伞盖,即指藏心)无上宝印(三宝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是十方如来清净海眼;也可以称为救护亲因,因为度脱阿难及在此法会中的性比丘尼(摩登伽女),得菩提心,入遍知海;也可以称为如来密因(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祕密藏,而达到此祕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修证了义;也可以称为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也可以称为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一切事究竟坚固),您们应当如是依教奉行。」


【大佛顶
 (佛名)佛名,佛顶尊有多种。大佛顶其一也。(参见:佛顶尊)。【又】陀罗尼名,大佛顶尊之陀罗尼也。(参见:佛顶咒)
FROM:【佛学大辞典】

【悉怛多般怛罗
 (术语)译曰白伞盖,大佛顶咒之名也。楞严经七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同长水疏曰:「悉怛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不与妄染相应,故云白。遍覆一切法,故云盖。」梵Sita%tapatra
FROM:【佛学大辞典

宝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三宝中之法宝也,又三法印也,是诸宝中之实宝,坚固不坏,故名宝。印智度论四十七曰:「于诸法中法宝是实宝,今世后世乃至涅槃,能为利益。如经中说:佛语比丘:为汝说法,所说法者所谓法印,法印即是宝印,宝印即是解脱门。复次三法印名为宝印三昧。」楞严经曰:「此经名大佛顶悉怛多槃怛罗无上宝印。」宝悉地成佛陀罗尼经曰:「常住真如宝王大印。」
又(术语)诸佛菩萨种种之印契,美称之而云宝印。
又(印相)宝生印及菩萨印生财宝之宝形印,略称云宝印。
又(术语)印佛之种子,真言等者云宝印。乌枢瑟摩经曰:「以莽度迦木刻其印,一内木印于苏蜜烧之,及出以印印山山碎,印海海竭。」
又(譬喻)念佛之心印,坚固不坏,譬之国王之宝印也。观佛三昧经十观佛密行品云:「譬有贫人,依豪贵衣食。时有王子出游,执大宝瓶,瓶内藏王宝印。贫者诈来亲附,拏宝瓶逃走。王子觉之,使六大兵乘六黑象追之。持瓶人走入空野泽中,毒蛇自四面来,欲啮持瓶者。惶惧而东西驰走,见空泽中有一大树蓊郁,头戴宝瓶,攀树而上。时六兵疾驰至树下,贫人见而吞王宝,以手覆面。六黑象以鼻绞树倒之,贫人堕地,身体散坏,唯金印在宝瓶放光,毒蛇见光四散。佛告阿难: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坏,亦复如是。」宗镜录九十五有释。

密因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证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
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密因
[佛光大辞典
()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祕密藏,而达到此祕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楞严义疏卷八之二(大三九‧九三三上):「三世果人入祕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首楞严经序、大日经卷五〕
()指佛菩萨之本地。楞严义疏卷六之二(大三九‧九一四下):「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首楞严经卷六〕 p4475

【首楞严
 定名,华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3#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3:14: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8 23:15 编辑


说是语已。实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学习解说】
就在世尊说完经名后,阿难及一切与会大众得蒙世尊开示此大白伞盖的无上秘密及微妙义理,也听闻到了此部经究竟之实义,他们在思惟上马上就明了,以及要如何修行趣向圣位(菩提之果位)的过程,此时因而增上他们的智慧,心虑虚凝,断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修心六品(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但后三品还在,所以是证得第二果)及断除很微细的烦恼。

【密印
 秘密的印契。印者,诸佛菩萨各有他们的本愿和弘誓,为了标志他们的本誓,故以两手十指作出种种的形相,作为他们本誓的印契;密者,其理趣非常秘密深奥之义。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密印
[佛光大辞典]
    (一)根据密教之根本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一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显现种种相,是为本誓之印相印契,故称之为「印」;又以其所标帜之义理旨趣极为祕密深奥,故称之为「密」。大日经密印品(大一八‧三O上):「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
    (二)于禅宗,禅徒一旦彻见本性而了悟生死迷妄之根源,师家即于契当之机缘给予印可;此种印可证明之境地乃师家与学人间直接、亲切之心印,非他人所能窥知者,故称密印。
(三)即明末清初之临济宗僧真传,号密印,故世称密印真传。(参阅「密印真传」5658)p5657

【般呾罗
 (杂名)悉怛多般怛罗Sita%tapattra之略名,白伞盖咒之梵名也。首楞严经七曰:「一向持佛般怛罗咒。」同长水疏七曰:「悉呾多般怛罗,云白伞盖,即指藏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了义
 (术语)对于不了义而言。显了分明说示究竟之实义,谓之了义。未了未尽之说,谓之不了义。了义不了义者,方便(不了义)、真实(了义)之异名也。圆觉经曰:「得闻如是修多罗教了义法门,永断疑悔。」又「是诸菩萨最上教诲了义大乘。」同略疏一曰:「了义者,决择究竟显了之说非覆相密意含隐之谭。」宝积经五十二曰:「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是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差别,是名了义。」大集经二十九曰:「了义经者,生死涅槃一相无二。」涅槃经曰:「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FROM:【佛学大辞典】

名目
[佛光大辞典]
法门之名称数目。又集录名目之书,亦称为名目。又名目之数,称为名数,与「法数」同义,如三界、九地等。p2846

【顿悟
 闻法即悟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禅那
 华译为思惟修,或静虑,即住心一境而冥想妙理。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圣位
[佛光大辞典]
(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
(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阅「须陀洹」5360) p5578

九品惑
[佛光大辞典]
即贪、瞋、慢、无明等四种修惑,就其粗细而分为上、中、下等九品。又作九品烦恼。总三界有欲界、四禅、四无色,共为九地。其中,欲界具有四种修惑,四禅、四无色除瞋之外尚有其余三惑。于各地复分上上乃至下下九品,九地合为八十一品,称为八十一品修惑。此通有漏、无漏二断,凡夫亦得断其中下八地七十二品;若就圣者而言,于修道位断欲界之前六品者为第二果,断欲界九品者为第三果,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者为第四果。又每断此一品,各有无间、解脱二道;所断之障,于一一地中各有九品,故能对治之道亦有九,称为九无间道、九解脱道。无学之圣者修练根时,亦有九无间、九解脱。〔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九、俱舍论卷二十三〕 p141

【四果──声闻四果 】
  ﹝出金刚经疏﹞
  〔一、须陀洹果〕,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斯陀含果〕,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即第二果也。谓此人于欲界九品思惑中断前六品尽,后三品犹在,须更来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来。(思惑者,谓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心起贪爱,迷惑不了也。九品者,于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三、阿那含果〕,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即第三果也。谓此人断欲界后三品思惑尽,更不来欲界受生,故名不来。
  〔四、阿罗汉果〕,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证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四智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FROM:【三藏法数】

【思惑
 又名修惑,三惑之一,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瞋痴慢疑等之五烦恼是。思惑的品数有八十一,即欲界五趣一地,色界四禅天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天为四地,共九地,每地九品,合共即八十一品。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思惑
  贪爱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贪爱染着,迷而不觉,是名思惑。
FROM:【三藏法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4#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23:4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9 16:19 编辑

(63楼 + 64的前用时,约1小时20)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沈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学习解说】
此时,阿难马上就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请教世尊:「大威德世尊! 您慈悲的音声遍及一切,善于开导众生这个很微细的沈惑,令我今日身心非常的快乐,得到很大的受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学习解说】
世尊! 如果此妙明真净妙心(真心),本来遍及一切,且乃至这世间上的大地、草、树木,以及像虫一样会蠕动的含灵众生,本具真如,即是具足如来成佛的真体,在体上是相同的,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这六道呢?
世尊! 这些六道是本来就有的? 还是因为众生最初的一念妄动所生起的呢?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世尊! 就像宝莲香比丘尼,她虽受持菩萨戒,但却私行婬欲之事,还大言不惭地说行婬既不是杀生也不是偷盗,妄说这没有因果业报,结果,就在她说完后,先在她女根的地方生起大猛火,然后于肢节开始逐渐有猛烈的大火,一节一节地燃烧,最后直接堕入无间地狱。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学习解说】
琉璃太子是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因受不了被释迦族人毁辱与看低身份,就在他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毘罗卫国的释种,因其造罪实在过于深重,于他所在之处的地面就裂开,直接下陷落入阿鼻地狱。
善星比丘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的烦恼,而且修成四禅功夫,妄以为傲,后因亲近恶友,又不听从世尊的教诲,还妄说无因无果,因而直接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善星
[佛光大辞典]
梵名 Sunakṣatra,巴利名 Suna-kkhatta。音译作须那呵多、须那剎多罗。又作善宿。系释尊为太子时所生之子。出家后,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后因亲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见,且对佛陀起恶心,以生身堕于无间地狱,故称为阐提(即不成佛之意)比丘,又称四禅比丘。法华玄赞卷一末(大三四‧六七一下):「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三〕p6160

【善星
 (传说)是佛为太子时之子。出家读诵十二部经,能断欲界之烦恼,发得第四禅定,谓为真涅槃。然彼近恶友退失所得之解脱,以为无涅槃之法,起因果拨无之邪见,且向佛起恶心,生堕无间地狱,因之称曰阐提比丘。阐提者,一阐提之略,不信之义,不成佛之义也,又称曰四禅比丘。涅槃经三十三曰:「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出家之后受持读诵分别解说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中略)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获得四禅,乃至不解一偈一句一字之义,亲近恶友,退失四禅。失四禅已,生恶邪见。作如是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中略)善男子!汝若不信如是事者,善星比丘今者在尼连禅河,可共往问。尔时如来即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比丘遥见如来,见已,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堕阿鼻地狱。(中略)以其宣说无因无果,无有作业。尔乃记彼永断善根,是一阐提厕下之人,地狱劫住。」楞严经八曰:「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法华玄赞一曰:「又经云:佛有三子:一善星,二优婆摩耶,三罗睺。故涅槃云:善星比丘菩萨在家之子。」
FROM:【佛学大辞典】

【琉璃王经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舍卫国波斯匿之子,嗣王位,灭迦毘罗国释种,堕于地狱之始末。
FROM:【佛学大辞典】

【琉璃王
 舍卫国波斯匿王的儿子,他嗣王位后,便率兵消灭迦毘罗卫国的释种,涅槃经叫他琉璃太子。
FROM:【佛学常见辞汇】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学习解说】
那么,这个地狱,是有一个固定所在的地方吗? 是自然就有的吗? 还是说是因为个人造作业力的缘故而产生的呢?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学习解说】
恳请世尊大慈大悲,怜恤我等智慧浅薄、所知甚少,令所有一切持戒众生,于听闻后都能够发心欢喜持戒,谨遵禁戒,令身心获得清净,无有违犯。」

童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ㄊㄨㄥˊ ㄇㄥˊ, 1.年幼无知的儿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三国演义.第四三回》:「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冀。」
2.知识浅陋,幼稚无知。《淮南子.齐俗》:「古者民童蒙不知东西,貌不羡乎情,而言不溢乎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5#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21:4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9 21:49 编辑

(64后四段 + 65 用时,约2小时10)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学习解说】
世尊告诉阿难:「您这问题问得真好! 您悲悯众生欲令众生不落入邪见,现在,您要好好的仔细用心聆听,我要为您及一切众生来宣说。」
世尊继续说:「阿难! 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微妙,然而,因为众生的妄见(虚妄不实的见解或分别),故有妄习(妄念妄想之习惯)生起,因而现起一切的虚妄相,这个虚妄的习气有分为内分及外分。

二心
[佛光大辞典]
    (一)真心与妄心。真心即真实之心,离虚妄不实。妄心谓妄想分别之心。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O六下):「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二)定心与散心。定心即止息妄念杂虑,心住一境。散心谓心驰骋六尘。善导之观经疏卷一玄义分(大三七‧二四六中):「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p289

二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一、真心,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真净明妙,离虚妄之想者。二、妄心,为起念而分别生一切种种之境界者。楞严经曰:「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流转。」
又一、定心,禅定之心也,又修定善之心也。二、散心,散乱之心也。又修散善之心也。见二善条。

二心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1.真心和妄心。真心是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心,真净妙明,离一切的妄想;妄心就是虚妄的心,常起妄念而生种种的境界。2.定心和散心。定心是禅定的心,也是修定善的心;散心是散乱的心,也是修散善的心。

妄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

【妄见
 虚妄的见解,如我见边见等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

【妄习
 (术语)妄念妄想之习惯。
FROM:【佛学大辞典】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内分呢?
就是指众生身心内有着种种的贪爱染着之情,因而发起虚妄不实的情识(凡夫之虚妄情识,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这种情识日积月累,长时间不断地积累而不休息,就能够润业而引发未来之果报。
就像众生心里想着精致美味的佳肴,想着想着,口水也就跟着流出来了;
如果是回忆起过去所接触某个有缘的人,有的可能会生起怜悯之心,有的可能会愤恨不平,眼眶也就盈满着泪水;
如果是贪求财宝,心里很想得到或据为已有,由贪欲之情而垂涎不已,身体就会有一种光滑润泽出现;
如果是生起婬念,男女两根就会自然流出爱液。
阿难! 这些贪爱染着之情的种类虽不相同,但导致流出的结果是相同的,这种呈现既润又湿的结果是不会往上升的,自然就是往下坠了,这个就称为内分。

爱染
[佛光大辞典
由于对各种事物之贪爱而引起执着染污之心,称为爱染。与「爱欲」同义。为烦恼之异名。所谓「染」,是对世间诸种事物执着之心之总称。大智度论卷一(大二五‧六三下):「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p6866

【爱染
 (术语)贪爱染着之情也。烦恼之名。智度论一曰:「自法爱染故,毁訾他人法。」同三十四曰:「爱染无门。」净住子曰:「洗除心垢,六尘爱染。」王维诗曰:「爱染日以薄,禅寂日以固。」
FROM:【佛学大辞典】

妄情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虚妄不实之情识也。唯识论一曰:「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二十三曰:「又彼所说唯率妄情。」

妄情
[佛光大辞典
指凡夫之虚妄情识。亦即脱离真实之认识与见解。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二上):「随自妄情,种种计度。」〔顺正理论卷二十三〕 p2341

情见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妄情之所见也。唯识枢要上本曰:「情见各异,禀者无依。」

爱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自爱欲之情流出之水液。如精液者。楞严经八曰:「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中略)心着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又爱欲之烦恼,能润业而引未来之果,故譬之以水。八十华严经三十七曰:「业为田,识为种,无明闇覆,爱水为润。」

珍羞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ㄣ ㄒㄧㄡ
珍奇美味的食物。《文选.左思.吴都赋》:「飞轻轩而酌绿酃,方双辔而赋珍羞。」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也作「珍馐」。

【爱涎
 (术语)由爱欲情而垂之涎也。楞严经八曰:「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
FROM:【佛学大辞典】

光润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ㄍㄨㄤ ㄖㄨㄣˋ
光滑润泽。《史记.卷二八.封禅书》:「光润龙变,承休无疆。」《文选.曹植.洛神赋》:「转眄流精,光润玉颜。」也作「光滑」。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顾盻雄毅。
心欲生天,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学习解说】
阿难! 什么是外分呢?
就是指众生于身心外有着种种的热切仰望及追求之意,因而发起虚妄不实的妄想,这种妄想日积月累,长时间不断地积累而不休息,就能够产生一种强盛的气势。
如果心持禁戒,身体就会轻盈,内心清净;
如果心持咒印,就会产生威力,可以破除障碍;
如果想要生天成为天人,就会在梦中有飞起来的梦境;
如果心想着佛国净土,就会经常感受到有处在佛国净土的氛围;
如果侍奉追随善知识,就会重法,而不会把自己的身体性命看的很重要。
阿难! 这些妄想的种类虽不相同,但导致飞扬上升的结果是相同的,能够飞升而不沈堕,自然有所超越,往正向的发展,这个就称为外分。

渴仰
[佛光大辞典
热切仰望之意。即指殷切之思慕与敬仰,如渴者之欲饮水。经典中常用以形容对佛、法之仰慕。中阿含卷九郁伽长者经(大一‧四七九下):「尔时,世尊为彼说法,劝发渴仰,成就欢喜。」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大九‧四三上):「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遇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又如安乐集卷上(大四七‧四下):「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亦表示闻法之意,即指信前求道之心切。此外,由渴仰之念而颔首闻法,称为渴仰首,为「解脱耳」之对称。〔中阿含卷四十八牛角娑罗林经、大般涅槃经卷一、高僧法显传〕p6378

咒印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名)陀罗尼与印契也。楞严经八曰:「心持咒印,顾盻雄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20:30: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0 20:32 编辑

(66楼  用时,约1小时50)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学习解说】
阿难! 一切世间的众生不断地生死轮回不已,在生的时侯若随顺自己凡夫的习气,那么死后就会依照这些习气而投至不同的六道中,继续轮回。
就在临命终尚未断气之际,那时身心还没有完全舍弃暖及触受,此时,一生的善恶行为及心念就全都会显现出来,在生死交关的时侯,无论正反好坏的两种习气都会放大并交织在一起。

[国语辞典(教育部)
「暖」的异体字。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学习解说】
如果纯粹能保持理性思维及正观,那么神识就能够飞生天上,
倘若在生之时曾有修福修慧,也有佛法上的清净愿心,这个清净愿心就与诸佛相应,见十方佛,随愿往生十方净土。

愿心
[佛光大辞典]
有二义:()求愿之心。如求愿开悟,或求愿往生净土之心。亦指弥陀誓愿于永劫间救度一切众生所显示之大悲愿心。()为菩萨修行阶位中十信位之第十心,谓菩萨随时修行所发之种种净愿。 p6727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学习解说】
如果是大部份能保持理性思维及正观,但有少部份的情绪及感情执着,是这样的话,就因为这样的情绪及执着,在飞生的过程中就不会飞得有力,神识出离时就很难飞得很远,因此就只能成为飞仙类(鬼神类)的众生,就像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及地行罗剎,这类众生的活动范围仅限于四天,来来去去无所障碍。
其中若存有善愿善心的,愿意护持佛法,或护持戒律,护持持戒的修行人,或护持佛咒,护持持咒的修行人,或护持修禅定的修行人,令修行人安住在法忍中,因此,这些鬼神众就成为佛教的护法。

飞仙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飞行空中之仙人也。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中略)地行罗剎。」

地行罗剎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于地上行动之罗剎也。未得飞行之通者。楞严经八曰:「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乃至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飞行夜叉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异类)飞行空中之夜叉神。楞严经八曰:「大力鬼王,飞行夜叉。」

保绥
解释
1.安适,安宁。 2.使得到保全,获得安定。
© 汉典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学习解说】
如果理性思维正观和情绪感情执着之比例是差不多的,那么,既不会飞生也不会坠下,只会投生于人道,若是思想开朗乐观的人就比较聪慧,若是容易情绪化的人就比较愚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学习解说】
如果情绪感情执着之比例大于理性思维正观的,那么,就会投生到畜生道,情感比较重的就会成为地上走的又长毛的动物,情感比较轻的就会成为天上飞的鸟类。

畜生
[佛光大辞典]
梵语 tiryañc,巴利语 tiracchāna。音译为底栗车。又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五道之一,六道之一,三恶道之一。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畜生之名乃由人畜养之意而得,主要指家畜家禽。新译称之为傍生,乃取其形不如人之直,傍横且傍行之义。傍生是无智闇钝且其本处在大海中,后转而遍于人、天及地狱等。瑜伽师地论卷四(大三○‧二九七中):「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由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
正法念处经卷十八举出畜生总共有三十四亿种,并广述其相貌、色类、行食之不同、群飞之相异、憎爱之违顺、伴行之双只、同生共游等。另据大智度论卷三十载,依畜生之住处,可分为空行、陆行、水行三种,又依昼夜可分昼行、夜行、昼夜行三类。又据大毘婆沙论卷一二○、俱舍论卷八等载,畜生、人趣共具胎、卵、湿、化等四生,其寿命或一日一夜,或如龙王等之一中劫,各有不同。〔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立世阿毘昙论卷七、俱舍论卷十一、杂阿毘昙心论卷八、大乘义章卷八本〕 p4188

毛群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ㄇㄠˊ ㄑㄩㄣˊ
地上的走兽。《文选.班固.西都赋》:「毛群内阗,飞羽上覆。」《文选.左思.蜀都赋》:「毛群陆离,羽族纷泊。」唐.李善.注:「毛群,兽也。」


七情三想,沈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学习解说】
如果是七分情绪感情执着,三分理性思维正观的,那么,就会沈下水轮,生于火际之中,受气猛火,投生到饿鬼道,经常遭受到焚烧之苦,又无食无饮,就这样经历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学习解说】
如果是九分情绪感情执着,一分理性思维正观的,那么,就会直接下堕至洞火轮,身体处在狂风烈火相交的地方,情感比较轻的就会到有间地狱,情感比较重的就会到无间地狱。


纯情即沈,入阿鼻狱。
若沈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学习解说】
如果纯粹全部只有情绪感情执着的,那么,就是直接堕入阿鼻地狱了,
若是恶业重大的,毁谤大乘佛法,毁坏佛法禁戒,欺诈诬妄说法,贪图信徒的恭敬及供养,犯五逆(杀父母、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羯磨僧)十重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那就会辗转生于十方的阿鼻地狱。
依循所造作的恶业各自去不同的地方受报,若是众中同业的,就会在同一地受报。

诳妄
基本解释: 欺诈诬妄。
[国语辞典]

【五逆
  言五逆者
  一、杀父母 谓父母养育,恩同天地,为子者当竭力孝养奉事,以报其恩,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即堕地狱。
  二、破和合僧 谓比丘集众,行布萨时,和合作法。若后来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瞋恶之心,破其法事,令不和合,是为逆罪。
  三、出佛身血 谓佛是一切众生慈父,能令众生,悟明自心,出离苦趣。众生历劫供养,不能报其恩德万一,而况出其身血。若行此事,是为逆罪。(凡恶心毁坏佛像,皆即出佛身血也)。
  四、杀阿罗汉 阿罗汉为众生所应供养恭敬,况行杀逆。若行此事,是为逆罪。
  五、破羯磨僧 羯磨华言作法办事,谓比丘受具足戒,或行忏悔法时,当依和尚阿闍黎行羯磨法,作法成就,方为得戒。若有人见者,当随顺寂默,或当出避。若以恶心破其作法,令不得戒,是为逆罪。
FROM:【佛学次第统编】

【十重戒
 又名十波罗夷,即梵网经中所说的十无尽藏戒,因此种戒的戒相虽只有十种,但是已经包含了法界一切之戒,故名无尽藏戒。又因别于四十八之轻戒,故称为重,谁要是犯了,即得波罗夷罪。十重戒是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酤酒戒、说四众过戒、自赞毁他戒、悭惜加毁戒、瞋心不受悔戒、谤三宝戒
FROM:【佛学常见辞汇】


相关及延伸阅读:
内分、外分&情想二习
解析:什么是鬼?神?非人?天王?菩萨?佛?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17:54:48 | 只看该作者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学习解说】
阿难! 所以说,以上这些都是众生自己的业力所感招而来的。
再者,关于感招未来地狱果报的十种恶习的因(十习因 = 十因十果 = 十种的业因就有十种的果报),以及六识造业所招感的恶报(六交报 - 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现在要为您们宣说如下:

十习因
[佛光大辞典
指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又作十习、十因十果。习,习续之义。习续前念的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念的善、恶、无记之果,乃至习续前世善、恶、无记之因,而招感后世善、恶、无记之果。故一前一后,在前为因,在后为果。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列举出能招感未来地狱果报之十种习因,即:(1)婬习因,婬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气现前,二习相燃,故感受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2)贪习因,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搅不止,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凌,故感寒冰地狱之报。(3)慢习因,慢习交凌,发于相恃,驰流不止,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故有血河毒海融铜灌吞之报。(4)瞋习因,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人衔冤,杀气飞动,受此业之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5)诈习因,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故有绳木绞挍,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挝棒等报。(6)诳习因,心起欺罔而不止,飞心造奸,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扬,各无所见,故受没溺腾掷飞坠漂沦等报。(7)冤习因,冤习交嫌而起冲恨,如阴毒之人怀毒恶之心,故受业感而有投掷擒捉击射之报。(8)见习因,执己之邪见以是非其事,而产生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报。(9)枉习因,起诬谤、枉屈良善,由此业之感,故受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10)讼习因,因诤讼交喧而生隐覆之心,故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p645

【十习因
  ﹝出楞严经﹞
  〔一、媱习因〕,习即数习之义。媱习因者,谓媱习交接,研磨不休,故有火光于中发动,二习交然,故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之报也。(八热者,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也。)
  〔二、贪习因〕,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筭,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则感于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也。(吸,入息也。)
  〔三、慢习因〕,慢习因者,谓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也。
  〔四、瞋习因〕,瞋习因者,谓瞋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
  〔五、诈习因〕,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
  〔六、诳习因〕,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七、冤习因〕,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
  〔八、见习因〕,见习因者,谓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其事发于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音菊)等报也。
  〔九、枉习因〕,枉习因者,谓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也。
  〔十、讼习因〕,讼习因者,谓诤讼交喧其事,发于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也。
FROM:【三藏法数】

【十习因
 (名数)感六果之十因也。(参见:因)
FROM:【佛学大辞典】

六报
[佛光大辞典
    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1)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2)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3)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4)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燄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5)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剎,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6)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p168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8#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18:0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1 21:06 编辑


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婬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煖相现前。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
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学习解说】
什么是十习因(十因十果 = 十种的业因就有十种的果报)呢?
阿难!
一. 婬习交接:
主要在于亙相磨擦,如此这般不间断地磨擦而不休息,于是就出现很大又猛烈的火光,所以有火光发动。
就像有人用自己的双手亙相摩擦而产生暖热,
和此时的淫欲习气像两把火一样亙相燃烧起来(淫欲之火),因而感招铁床铜柱八热地狱(想狱、黑绳狱、堆压狱、叫唤狱、大叫唤狱、烧炙狱、大烧炙狱、无间狱)的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淫欲的祸患,明了这个是会让人欲火自焚而丧失性命的,
菩萨见到淫欲就会离得远远的,就如同避开火坑一样。

铜柱地狱
[佛光大辞典]
以铜柱刑治罪人之地狱。指犯邪淫行、非处非时行、不净业等者,死后所趣生之处。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载,铜柱高六百由旬,下有猛火,火上置铁床,床上有刀轮,轮间有铁嘴虫,铁乌在其傍。罪人命终后,令生铜柱头,猛火烧身,罪人大惊下视,见铁床上有容貌端正女子(若罪人是女,所见则为男子),心生爱着而欲投之,忽铜柱贯穿其身,铁网络颈,铁嘴虫唼食其躯,落铁床上,同时六根火起,有铁嘴虫从眼而入,从男、女根出。若罪人为污戒者,另有九亿小虫,嘴头出火,唼食其躯。如是一日一夜,须经九百亿之死生。罪毕生于鸠鸽中,复经五百世,生于龙中;再经五百身,设若出生人间,则遇妻子不贞、子女不孝等果报。过是已后,若值善知识,方闻法发菩提心。p7459

欲火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譬喻)婬欲之热情如火也。楞严经八曰:「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大集经三十八曰:「欲火入心,犹如鬼着。」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咤咤、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
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学习解说】
二. 贪习交计:
贪婪计算,主要在于由贪爱欲望之情能吸引诸物,如此这般不间断地吸揽而不休息,于是这股寒冷就日积月累,终究变成坚冰,于中冻冽。
就像有人用自己的口吸缩风气而产生冷触的感觉,
和此时的贪爱欲望习气的交亙作用更加尤甚,所以会有咤咤、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指寒颤声),因而感招寒冰地狱的果报(积风为寒,结水为冰)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贪欲的祸患,明了这个是会让人滋长恶法如同水一样的,
菩萨见到贪欲就会避开得远远的,就如同避开瘴海(指不好的地方)一样。

冻冽
【拼音】dòng liè
【解释】1.犹言寒冽。谓冰冷;极冷。
[国语辞典

相陵
1.亦作"相凌"2.谓相互侵扰。
© 汉典

波波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ㄅㄛ ㄅㄛ, 1.奔波忙碌。宋.杨万里〈二月十三日谒两庙早起〉诗:「近来事事都无味,老去波波有底忙。」元.无名氏《货旦郎.第一折》:「你把解库存活,草堂工课都耽阁,终日波波,白日休空过。」
寒颤声。《楞严经.卷八》:「二习相凌,故有咤咤、波波、囉囉。」宋.子璇《楞严经义疏注经.卷一六》:「咤、波、罗等,忍寒声也。」

八寒地狱
[佛光大辞典
    八种寒冷冰冻之地狱。诸经论所举之名称与解释各有异说:(1)据俱舍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三十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大毘婆沙论卷一七二等所举,八寒地狱为:①頞部陀(梵 Arbuda),又作頞浮陀。译为疱。谓受罪众生因严寒所逼,皮肉疱起。②尼剌部陀(梵 Nirarbuda),又作泥赖浮陀。译为疱裂。谓受罪众生因寒苦所逼,疱即拆裂。③頞哳咤(梵 Aaa),又作阿咤咤。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唇不能动,唯于舌中作此声。④臛臛婆(梵 Hahava),又作阿波波。谓受罪众生寒苦增极,舌不能动,唯作此臛臛之声。⑤虎虎婆(梵 Huhuva)。以上三者皆为因寒冷而发之异声。⑥嗢鉢罗(梵 Utpala),译为青莲花。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皮肉开拆,似青莲花。⑦鉢特摩(梵 Padma),又作波头摩。译为红莲花。谓受罪众生由寒苦增极,肉色大拆, 似红莲花。⑧摩诃鉢特摩(梵 Mahā-padma),译为大红莲花。谓受罪众生因寒苦增极,皮肉冻裂,全身变红,似大红莲花。
    (2)北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举出:阿波波、阿咤咤、阿罗罗、阿婆婆、优鉢罗、波头摩、拘物头、分陀利。前四项系表受苦众生因不胜冻寒所发之声,后四项则以四种莲花比喻受苦众生身体冻裂碎坏之相。
    (3)大智度论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卷七举出:頞浮陀、尼罗浮陀、阿罗罗、阿婆婆、睺睺(以上三者均表患寒之声)、沤波罗(谓此地狱之外壁似青莲花)、波头摩(罪人生于红莲花中受苦)、摩诃波头摩。
    (4)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举出十名:厚云、无云、呵呵、奈何、羊鸣、须干提、优鉢罗、拘物头、分陀利、鉢头摩。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地动品亦举出十名:頞浮陀、涅浮陀、阿波波、阿咤咤、嚘吼吼、欝波缕、拘物头、苏健陀、分陀利固、波头摩。
    据俱舍论卷十一之说,八寒地狱位于阎浮洲之下,八热地狱之旁。其寿量,以頞部陀地狱众生而言,有二十斛之麻,每百年除去一麻,迨二十斛之麻悉尽,彼等方能命终;尼剌部陀以下之诸寒地狱则次第二十倍寿量。p442

贪水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贪爱之情能吸引物,又滋长恶法如水。楞严经八曰:「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贪水
[佛光大辞典
贪爱之情能吸引诸物,又能滋长恶法,故以水为喻。首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p47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69#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1:04:59 | 只看该作者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
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学习解说】
三.慢习交陵:
主要在于傲慢习气的自恃为高,内心高举,如此这般不间断地像流水一样驰流(奔流)而不休息,于是日增积累,渐渐就出现了汪洋大水,腾逸奔波。
就像有人用自己的口舌自舔绵味而产生水,
生前和此时的傲慢习气的交亙作用,更加尤甚,所以会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感招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傲慢的祸患,明了这个是会让人积致恶毒的,
菩萨见到傲慢就会避开得远远的,就如同避开会溺毙的大水一样。

驰流
解释: 犹奔流。
© 汉典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
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学习解说】
四.瞋习交冲:
主要在于瞋恚习气的不如意之冲击,充满怨恨与对立,如此这般不间断地而不休息,心热发火,于是日积月累,有火就有了气,渐渐就出现了类似像金子般坚固的东西,创造出了有刀山、铁梱、剑树、剑轮、斧钺、鎗锯的境界。
就像有人怀着怨恨而引发杀气,
生前和此时的瞋恚习气之相撀作用,更加尤甚,所以感招了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的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瞋恚的祸患,明了这个是会让人创造出未来遇到利器刀剑的果报的,
菩萨见到瞋恚就会避开得远远的,就如同避开杀戮一样。

[国语辞典(教育部)
ˇ, [
违逆、不顺从。《新唐书.卷二二三.奸臣传上.李义府传》:「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水浒传.第九七回》:「以此忤了蔡太师,寻他罪过。」

诛戮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ㄓㄨ ㄌㄨˋ
杀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遂兴师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三国演义.第九回》:「但系董卓亲属,不分老幼,悉皆诛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7919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9016

[持戒勋章]

7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22:5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7-11 22:58 编辑

(67楼~70 用时,约3小时)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
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学习解说】
五.诈习交诱:
主要在于欺诈蒙骗的习气,诱使他人上当受骗,让自己得到好处,如此这般渐渐就创造出有绳木绞校的境界来受限。
就像自己的田里浸水,让农作物生长得快,暂时彷彿占到了好处。
生前和此时的欺诈蒙骗习气之相延作用,更加尤甚,所以感招了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的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欺诈蒙骗的祸患,明了这个是透过诡诈虚假的手段来得到好处,就像遭到盗贼抢夺财物一样,
菩萨见到欺诈蒙骗就会避开得远远的,就如同避开豺狼一样。

[法相辞典(朱芾煌)
瑜伽八十九卷八页云:心怀染污,为显己德,或现亲事;或行软语;故名为诈。

奸伪
词典解释
1.亦作“姧伪”。亦作“奸伪”。亦作“姧为”。
2.诡诈虚假。
3.指诡诈虚假的人或事。

谗贼
解释
1. 诽谤中伤﹐残害良善。 2.指好诽谤中伤残害良善的人。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
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学习解说】
六.诳习交欺:
主要在于欺瞒的习气,经常性的作假去欺瞒他人,内心不真实,如此这般,渐渐地就创造出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的境界来承受。
就像起风扬尘,让人看都看不清楚。
生前和此时的欺瞒习气相加,更加尤甚,所以感招了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的果报。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观察欺瞒的祸患,就像遭到抢劫杀害一样。
菩萨见到欺瞒就会避开得远远的,就如同用脚踩踏蛇类一样。

[佛光大辞典
    梵语 śāṭhya。欺诈之意。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即以种种手段迷惑他人之精神作用。据成唯识论卷六载,「诳」即为得利养而现矫德,以诡诈为性,能障不诳,以邪命为业。俱舍宗以之属小烦恼地法之一,为实有之法;唯识宗则以之属二十随烦恼之一,谓诳以贪、痴之部分为体,系由贪、痴之一分而假立者,离此二者即别无诳之相用。〔俱舍论卷二十一、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一〕p7440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ㄎㄨㄤˊ, [
说谎、欺骗。《韩非子.和氏》:「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聊斋志异.卷一一.书痴》:「心窃怨古人之诳己也。」

诬罔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ㄨ ㄨㄤˇ
毁谤冤枉。如:「不可存心诬罔他人。」

欺诳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诈欺、诳骗。

劫杀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ㄐㄧㄝˊ ㄕㄚ
抢劫杀害。如:「出外旅游,切记财不露白,以免惨遭歹徒劫杀。」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用脚踩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11-1 09:03 , Processed in 0.09166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