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无量寿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1:47:41 | 只看该作者

13、宝树随风吹动发出微妙的法音,令听闻者获得甚深法忍

又无量寿佛其道场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

周匝条间垂宝璎珞,百千万色种种异变,无量光炎照曜无极。珍妙宝网罗覆其上,一切庄严随应而现。微风徐动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国。

其闻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闻其音、鼻知其香、舌尝其味、身触其光、心以法缘,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至成佛道,六根清彻无诸恼患。


[学习解说]:

无量寿佛的道场中也有宝树,高四百万里,树根面积有五千由旬,树叶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宝树上有月光摩尼宝珠为作庄严

枝条之间有璎珞自然下垂,百千万种颜色相互之间发生变化,无量光明照耀并扩散到周边,各种珍妙宝网覆盖在宝树上,微风吹动时发出微妙的法音,遍布十方一切佛国,令所有听闻者皆得甚深法忍,心不退转

这样一直到成佛,都能得到耳根清彻不闻苦声,眼睛目睹种种颜色,耳朵听闻法音,鼻子嗅香,嘴巴尝味,身体触光,这些都是获得甚深法忍的因缘,通过这些法缘便能获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转,直到成就佛道,都能六根清净,无有任何烦恼


名词解释:

【法缘】
<一>谓一切法皆由因缘而生。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大一二·六九四下):“法缘者,不见父母妻子亲属,见一切法皆从缘生,是名法缘。”又深见诸法因缘生之理,而起平等之慈悲,称为法缘慈悲。(大智度论卷二十)((参见:慈悲)5805)
<二>谓与佛法为缘。如归依佛法僧三宝,即是与佛法为缘。
<三>指属于同法系之兄弟子孙。意同于法眷。((参见:法眷)3388)p3422 FROM:【佛光大辞典】

【月光摩尼】
(物名)宝珠名。摩尼之光如月者。无量寿经上曰:“以月光摩尼持海轮宝众宝之王而庄严之。”千手经曰:“月精摩尼。”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若彼国人天见此树者,得三法忍:一者、音响忍,二者、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

[学习解说]:

阿难,极乐世界的众生见到宝树所得到的三法忍:一者、音响忍(又作随顺音响忍、随顺音声忍),二者、柔顺忍(又作思惟柔顺忍。意指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三者、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都是因为无量寿佛的威神力、本愿力(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满足愿(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明了愿(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坚固愿(谓缘不能坏)、究竟愿(愿心不退而遂成就)而成就的


名词解释:

【五种力】
指阿弥陀佛果上之威神力,与因位本愿力所开之满足、明了、坚固、究竟四愿力。据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所解,威神力为无量寿如来现在之威力;因位之本愿力是总,其余四者为别,其中满足愿谓愿心圆备,明了愿谓求心显著,坚固愿谓缘不能坏,究竟愿谓终成不退。(无量寿经卷上、赞阿弥陀偈)p1173 FROM:【佛光大辞典】

【威神力】
威德和神通的力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本愿力】
指本愿之力用。略作愿力。又作宿愿力、大愿业力。即诸佛菩萨于过去世未成佛以前之“因位”所起誓愿之力用,于果位而得发显成就。依天亲菩萨之往生论所说,佛之本愿力,能速疾成满如大宝海之无量而殊胜之功德。又据唐代善导大师之观无量寿经疏卷一所说,一切善恶之凡夫,无不凭借阿弥陀佛之大愿力为增上缘,而得往生净土。
 或将本愿与力分开为二,谓本愿指因位之誓愿,力指果上之神力。如昙鸾于往生论注解释“观佛本愿力”一文中所说(大四○·八四○上):“依本法藏菩萨四十八愿,今日阿弥陀如来自在神力,愿以成力,力以就愿,愿不徒然,力不虚设,力愿相符,毕竟不差,故曰成就。”(观无量寿经、俱舍论卷九)((参见:本愿)1976)p1977 FROM:【佛光大辞典】

【究竟愿】
(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明了愿】
(术语)谓弥陀之本愿非虚设,赖其救济无间断,确实明了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满足愿】
指阿弥陀佛之愿心圆备。为阿弥陀佛五种力之一。即希求成就圆满具足一切愿之本愿。无量寿经卷上载,净土道场树之利益(大一二·二七一上):“此皆无量寿佛威神力故,本愿力故,满足愿故,明了愿故,坚固愿故,究竟愿故。”(无量寿经义疏卷下(隋代慧远))((参见:五种力)1173)p583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柔顺忍】
梵语 anulomiki^-dharma-ks!a^nti。三忍之一。又作思惟柔顺忍。意指慧心柔软,能随顺真理。柔顺,指其心柔智顺,于实相之理不乖违;忍,指能安住其地位,慧心安法。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大三七·一○六上):“三地已还,舍诠趣实,名柔顺忍。”与义寂之无量寿经疏、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九(十忍品)所明之十忍中之第二顺忍同义。((参见:三法忍)571)p3842 FROM:【佛光大辞典】

【音响忍】
梵语 ghos!a^nugama-dharma-ks!a^nti。三法忍之一。又作随顺音响忍、随顺音声忍。其义有三:(一)谓随顺佛菩萨说法之音声,而能知诸法道理,安住于法。(二)谓往生极乐世界之人闻七宝树林之音声,而悟解无而似有、非有而有之理。慧远之无量寿经义疏卷下(大三七·一○六上):“寻声悟解,知声如响,名音响忍。”(三)谓听闻真实之法,而不惊、不怖、不畏,并信解受持,爱乐顺入,修习安住。(六十华严卷二十八、无量寿经卷上、月灯三昧经卷二、无量寿经连义述文赞卷中、无量寿经会疏卷五、无量寿经记卷上)((参见:三法忍)571)p3991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音乐,自转轮圣王乃至第六天上,伎乐音声展转相胜千亿万倍;第六天上万种乐音,不如无量寿国诸七宝树一种音声千亿倍也。亦有自然万种伎乐,又其乐声无非法音,清畅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声之中最为第一。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帝王有百千种音乐,从转轮圣王到第六天的音乐一层比一层殊胜,虽然第六天有上万种音乐,但是都不如极乐世界七宝树的一种音乐美妙

极乐世界还有自然万种音乐,这些音乐都能演说法音,清畅洪亮,微妙和雅,是十方世界一切音声中的第一妙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1:48:12 | 只看该作者

14、极乐世界的楼阁、精舍、讲堂、浴池等都是七宝所成,微妙殊胜

又,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皆七宝庄严,自然化成,复以真珠、明月摩尼众宝以为交露,覆盖其上。

内、外、左、右有诸浴池,或十由旬,或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黄金池者底白银沙,白银池者底黄金沙,水精池者底琉璃沙,琉璃池者底水精沙,珊瑚池者底琥珀沙,琥珀池者底珊瑚沙,砗磲池者底玛瑙沙,玛瑙池者底砗磲沙,白玉池者底紫金沙,紫金池者底白玉沙,或二宝、三宝乃至七宝转共合成。

其池岸上有栴檀树,华叶垂布,香气普熏。天优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杂色光茂弥覆水上。


[学习解说]:

另外,极乐世界的楼阁、精舍、讲堂等建筑物都是七宝自然变化而成,上面有宝珠、明月摩尼等众多宝贝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下的露珠相互辉映

内外左右有很多浴池,有的是十由旬,或有二十、三十,乃至百千由旬那么大,池中有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清净、香洁,气味如同甘露,有的浴池底是黄金、沙是白银;有的池底是白银、沙是黄金;有的池底是水晶、沙是琉璃;有的池底是琉璃、沙是水晶;有的池底是珊瑚、沙是琥珀;有的池底是琥珀、沙是珊瑚;有的池底是砗磲、沙是玛瑙;有的池底是玛瑙、沙是砗磲;有的池底是白玉、沙是紫金;有的池底是紫金、沙是白玉,或有二种、三种乃至七宝组合而成

岸边是旃檀树,华和叶子纷纷下垂,香气普熏,池中有青色的优钵罗华、红色的钵昙摩华、黄色的拘物头华、白色的分陀利华,颜色相交光色鲜艳明亮遍布水上


名词解释:

【分陀利华】
(植物)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曰人中之分陀利华。观无量寿经曰:“若念佛者,当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华。”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拘物头华】
拘物头,梵语 kumuda,巴利语同。属睡莲科。又作俱物头华、究牟地华、矩母那华、究牟地华、句文罗华。花茎有刺,色白或赤,叶稍短。其白色者,学名 Nymphaea esculenta,茎细滑,可供食用;其赤色者,学名 Nymphaea rudra。慧琳音义卷三谓,拘物头华即赤莲华,呈深朱色,甚具香味,非人间所有。于续高僧传卷二、翻译名义集卷八等,皆译作黄莲华。大日经疏卷十五则谓,俱物头乃青色之莲华。((参见:莲华)6146)p3268 FROM:【佛光大辞典】

【钵昙摩华】
梵语 padma。又作波头摩华、钵特忙华。译作赤莲华。属睡莲科,学名 Nelumbium Speciosum, Will。产于印度、马来半岛、中国、日本、澳洲等地。栽培于池沼或水田,根茎肥大可供食用。叶呈圆形,直径约六十至一百公分。夏日花梗抽出水面数尺,开白色、淡红色之大花,果实大小一如豌豆,数个或十数个包于肥厚之花托中,味美可食。于诸经论中,常将此花与优钵罗华等诸种莲华并举,而为佛菩萨之敷座或严身之具。(大日莲华常经疏卷十五)p4192 FROM:【佛光大辞典】

【优钵罗华】
优钵罗,梵语 utpala,巴利语 uppala。即睡莲。学名 Nymphaea tetragona,属睡莲科。又作乌钵罗花、沤钵罗花、优钵剌花、殟钵罗花。意译作青莲花。若冠青色(梵 ni^la)之形容词,则作泥庐钵罗花(梵 ni^lotpala)。法华玄赞卷一载,殟钵罗华为青莲华。玄应音义卷三称之为黛花。大日经疏卷十五谓优钵罗有赤白二色,又有不赤不白者,形似泥庐钵罗花。依之,或系优钵罗花以青色者居多,且青色者为殊胜,故通常称为青色。   
考之梵本,其附加赤(rakta)、青(ni^la)等形容词之语不少。梵文佛所行赞经作 rakta^tpala,法华经药王品(大九·五四下)“应以青莲花盛满末香”、妙音品(大九·五五下)“目如广大青莲华叶”等处,则使用 ni^lotpala 一语。(起世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上、翻译名义集卷八)(参阅“尼罗乌钵罗华”1896)p6411 FROM:【佛光大辞典】

【交露】
比喻以宝珠交错装饰,如同日光照耀露珠,呈现相互辉映之情景。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三中):“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同经卷四宝塔品(大九·三三上):“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此外,无量寿经卷上描绘极乐净土之状况,谓净土之讲堂、精舍、宫殿、楼观等,皆由七宝自然化成;并以真珠、明月摩尼等众宝,交露覆盖其上。据憬兴之观无量寿经疏解释,以宝珠交错造幔,其形如垂露,故称交露。(自誓三昧经、玄应音义卷六)p2151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3-11-29 11:48: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29 11:54 编辑

15、宝池水温随众生心而自然调到适宜温度,水波流淌同样能令法音宣流

彼诸菩萨及声闻众若入宝池,意欲令水没足,水即没足;欲令至膝,即至于膝;欲令至腰,水即至腰;欲令至颈,水即至颈;欲令灌身,自然灌身;欲令还复,水辄还复。调和冷暖自然随意,开神悦体荡除心垢,清明澄洁净若无形。

宝沙映彻无深不照,微澜回流转相灌注,安详徐逝不迟不疾。波扬无量自然妙声,随其所应莫不闻者,或闻佛声,或闻法声,或闻僧声,或寂静声、空无我声、大慈悲声、波罗蜜声,或十力无畏不共法声、诸通慧声、无所作声、不起灭声、无生忍声,乃至甘露灌顶众妙法声。

如是等声,称其所闻欢喜无量,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之义、随顺三宝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无有三涂苦难之名,但有自然快乐之音,是故其国名曰极乐。


[学习解说]:

生活在极乐世界的菩萨以及声闻众生进入宝池后,想要令水没过脚背立即就会没过脚背;想要到达膝盖立即就会到达膝盖的位置;想要到达腰部立即就能到达腰部;想要到达颈部立即就能到达颈部;想要令水浇灌全身立即就能浇灌全身;想要恢复如初立即就能恢复,不但如此,水温冷暖也可以随意满足,自然调整到最合适的温度,这里的八功德水能洗除众生心垢,神清气爽

池中的宝沙清晰可见,池水微波逐流、不迟不缓,发出无量妙声,随众生心各自都能不同程度或听到佛声、或法声、或僧声、或寂静声(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或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或空无我声(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或大慈悲声、或波罗蜜声(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或十力(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无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不共法声(指不共通之功德法)、或诸通慧声(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或无所作声、或不起灭声、或无生忍声(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乃至甘露灌顶众多妙法的音声

所有听闻这些音声的众生都能心生无量欢喜,随顺清净、离欲、寂灭、真实法义;随顺三宝、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随顺通慧、菩萨、声闻所行之道,得以远离三恶道苦,这里唯有快乐,因此这个佛国叫做极乐世界!


名词解释:

【无生忍】
(术语)安住于无生无灭之理而不动也。仁王经说五忍,此为第四。或为初地之证名,或为七八九地之悟名。智度论五十曰:“无生忍法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同八十六曰:“乃至作佛不生恶心,是故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仁王经良贲疏曰:“言无生者,谓即真理。智证真理,名无生忍。”楞严经长水疏一下曰:“了法无生,印可决定,名无生忍。”同八上曰:“真如实相,名无生法。无漏真智,名之为忍。得此智时,忍可印持,法无生理,决定不谬。境智相冥,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十二曰:“如龙树说,初地已上亦得无生。若依仁王及与地经,无生在七八九地。”天台观经疏曰:“无生忍是初地初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通慧】
(术语)神通与智慧。又诸神通以慧为体,故云通慧,通即慧也。俱舍论二十七曰:“如是六通解脱道摄。慧为自性。”无量寿经上曰:“诸通慧声。”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畏】
梵语 vais/a^radya,巴利语 vesa^rajja;或梵语 abhaya,巴利语同。又作无所畏。系无所怖畏之意。谓佛、菩萨说法时具有无所怖畏之自信,而勇猛安稳。佛、菩萨之无畏皆有四种,称四无畏、四无所畏。佛之四无畏即诸法现等觉无畏、一切漏尽无畏、障法不虚决定授记无畏、为证一切具足出道如性无畏。佛所具有之十八种功德法(十八不共法),即十力、四无畏、三念住、大悲。而四无畏与“十力”中之处非处智力、漏尽智力、业法集智力、遍趣行智力相配。十力复一一摄四无畏,故总为四十无畏。菩萨之四无畏,即能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报无畏。而华严经疏卷五十二记载菩萨十种无畏,即闻持无畏、辩才无畏、二空无畏、威仪无缺无畏、三业无过无畏、外护无畏、正念无畏、方便无畏、一切智心无畏、具行无畏。又密教行者发菩提心之时有六种功德,即善无畏、身无畏、无我无畏、法无畏、法无我无畏、一切法自性平等无畏六种,称为六无畏。(增一阿含经卷十九、卷四十二、大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卷二十五、大日经疏卷三、大乘义章卷十一)((参见:六无畏)1294、“四无所畏”1773)p5101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力】
梵语 das/a bala^ni。即十种智力。<一>指如来十力,唯如来具足之十种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种。又作十神力。谓如来证得实相之智,了达一切,无能坏,无能胜,故称为力。十力即:(一)处非处智力,又作知是处非处智力、是处不是力、是处非处力。处,谓道理。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称为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称为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二)业异熟智力,又作知业报智力、知三世业智力、业报集智力、业力。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发起杂染清净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五)种种胜解智力,又作知种种解智力、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六)种种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处道智力、至处道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八)宿住随念智力,又作知宿命无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实了知过去世种种事之力;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无碍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谓如来藉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贫富等善恶业缘。(十)漏尽智力,又作知永断习气智力、结尽力、漏尽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杂阿含经卷二十六、新译华严经卷十七、菩萨地持经卷十建立品、俱舍论卷二十七、大毗婆沙论卷三十)
 <二>菩萨之十力。指在十回向中,第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位之菩萨所具足之十种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愿力、行力、乘力、神变力(游戏神通力)、菩提力、转法轮力等。同时,首楞严三昧经、大智度论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举类似之十力。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举出自在王者力、断事大臣力、机关工巧力、刀剑贼盗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婴儿力、毁呰愚人力、审谛黠慧力、忍辱出家力与计数多闻力等世间十力。(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六、大乘义章卷十四)p361 FROM:【佛光大辞典】

【不共法】
梵语 a^veN!ika-buddha-dharma。又作不共佛法。指不共通之功德法。乃佛及菩萨所具足,而凡夫与二乘所无之殊胜特质。在大小乘诸经论中,于此不共法颇有异同之说,一般系将佛之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及佛之大悲,合称为“十八不共法”。(大般若经卷四一一、自在王菩萨经卷下、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嘱累品、大毗婆沙论卷十七、大智度论卷二十六)p966 FROM:【佛光大辞典】

【波罗蜜】
梵语 pa^ramita^,巴利语 pa^rami^ 或 pa^ramita^。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多、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
 梵语 pa^ramita^,有到达彼岸、终了、圆满等义;巴利语 pa^rami^,则有最上的、终极的等义。诸家对波罗蜜之译释各有说法。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据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九载,到彼岸有三种之别,即:(一)随所修行而达于究竟无余。(二)入真如,以入真如为究竟,如众流以归海为终极。(三)得无等果,无别果胜于此果。盖菩萨所修之行,所入之理,及所得之果,皆究竟而圆满。又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波罗蜜多有五因缘,即无染著、无顾恋、无罪过、无分别、正回向等。据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载,波罗蜜有十七义,如修习胜利、无所著、无所见、无患累等。据大宝积经卷五十三载,有二十义,例如一切所知诸妙善法能到彼岸、于菩萨藏差别法门正安住义等。
 有关此岸、彼岸之说,各家亦异。据大乘义章卷十二之六波罗蜜项载,即:(一)生死为此岸,究竟涅槃为彼岸。(二)生死涅槃有相为此岸,平等无相为彼岸。据大品经游意载,即:(一)小乘为此岸,大乘为彼岸。(二)魔为此岸,佛为彼岸。(三)世间为此岸,涅槃为彼岸。又谓成论师以有相为此岸,无相为彼岸;生死为此岸,涅槃为彼岸;众惑为此岸,种智为彼岸。
 依诸经论而有六波罗蜜、十波罗蜜、四波罗蜜等分别:(一)六波罗蜜,又作六度,为诸部般若经之说。指大乘菩萨所必须实践之六种修行。即:(1)布施波罗蜜,又作檀那(梵 da^na,巴同)波罗蜜、檀波罗蜜,谓全然施惠。(2)持戒波罗蜜,又作尸罗(梵 s/i^la)波罗蜜,谓全然持守教团之戒律。(3)忍辱波罗蜜,又作羼提(梵 ks!a^nti)波罗蜜,谓全然忍耐之意。(4)精进波罗蜜,又作毗梨耶(梵 vi^rya)波罗蜜,谓全然努力之意。(5)禅定波罗蜜,又作禅那(梵 dhya^na)波罗蜜,谓心全然处于一境。(6)智慧波罗蜜,又作般若(梵 prajn~a^)波罗蜜、慧波罗蜜、明度、明度无极,谓圆满之智慧,系超越人类理性之无分别之智慧;依此则能行布施而完成布施波罗蜜,乃至修禅定而完成禅定波罗蜜,故为其他五波罗蜜之根本,而称诸佛之母。
 (二)十波罗蜜,又作十度、十胜行,为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最净地陀罗尼品等之说。六波罗蜜加如下之四波罗蜜,则为十波罗蜜,即:(1)方便波罗蜜,又作沤波耶(梵 upa^ya)波罗蜜,指救济众生之巧妙方法。(2)愿波罗蜜,又作钵罗尼陀那(梵 praN!idha^na)波罗蜜,谓得智慧(即菩提)后,救济众生的殊胜之愿。(3)力波罗蜜,又作波罗(梵 bala)波罗蜜,谓能正确判断所修所行的全然之能力。(4)智波罗蜜,又作若那(梵 jn~a^na)波罗蜜,谓享受菩提之乐,并教导众生得全然之智慧。
 (三)四波罗蜜,为胜鬘经颠倒真实章等之说。即:(1)常波罗蜜,谓全然永远性之波罗蜜。(2)乐波罗蜜,谓全然安稳性之波罗蜜。(3)我波罗蜜,谓全然主体性之波罗蜜。(4)净波罗蜜,谓全然清纯性之波罗蜜等,乃具足涅槃四种殊胜之特质(四德)。
 (四)于密教,金刚界曼荼罗以大日如来为中心,称位于东南西北方之四菩萨为四波罗蜜,即东方之金刚波罗蜜、南方之宝波罗蜜、西方之法波罗蜜、北方之业波罗蜜等。此外,南传之巴利语典籍,如所行藏(巴 Cariya^pit!aka)、佛种姓(巴Buddhavam!sa)、法句经注(巴 Dhammapadat!t!hakatha^)等,亦立十波罗蜜,即布施波罗蜜、持戒(巴 si^la)波罗蜜、出离(巴 nekkhamma)波罗蜜、般若(巴 pan~n~a^)波罗蜜、精进(巴 viriya)波罗蜜、忍辱(巴 khanti)波罗蜜、真谛(巴 sacca)波罗蜜、决意(巴 adhit!t!ha^na)波罗蜜、慈(巴 metta^)波罗蜜、舍(巴 upekkha^)波罗蜜等。(菩萨内习六波罗蜜经、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华严经离世间品、大智度论卷五十三、俱舍论卷十八、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大慧度经宗要、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一(智顗)、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疏卷上(良贲)、般若波罗蜜多经赞)p3445 FROM:【佛光大辞典】

【空无我】
(术语)苦谛四行相中之二。五蕴之法无确实之一相异相,曰空,无我我所曰无我。法界次第中之下曰:“空行者,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无我者,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又无我所曰空。无我见曰无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又】空与无我,异名同义。大乘义章一曰:“空与无我,眼目异名。”无量寿经下曰:“通达诸法性,一切空无我。”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寂静】
<一>心凝住一处之平等安静状态。远离本能所起的精神动摇,称为寂;断绝一切感觉苦痛之原因而呈现安静之状态,称为静。盖由修禅定,可令心止于一处、远离散乱等,且摄持平等。(显扬圣教论卷十三、六门教授习定论、往生论)
<二>指涅槃之寂灭无相。无生即寂,无灭即静;涅槃境界远离诸苦,湛然常住,无生无灭,故称为寂静。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就有余依及无余依地各说四种寂静。(一)有余依中:(1)苦寂静,谓永尽诸漏,及断除后有之众苦,而得当来不生之法。(2)烦恼寂静,谓断除一切之烦恼,而得毕竟不生之法。(3)不损恼有情寂静,谓永断烦恼,不造诸恶,修习诸善。(4)舍寂静,谓恒住于“舍”性之中,不喜不忧,安住于正念正知。(二)无余依中:(1)数教寂静,谓诸数及言教等并息。(2)一切依寂静,谓有余依中虽有施设依乃至后边依等八依,今于此境界中总断离此等诸依。(3)依依苦寂静,谓依准前述之八依,永灭除众生之苦。(4)依依苦生疑虑寂静,依准前述之八依,苦之疑虑不生。(法蕴足论卷四、卷六、般若灯论卷二、十八空论、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一、瑜伽论记卷二十四)p450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0:4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1-30 10:47 编辑

(~接续楼上,增补19楼内容+学习24楼~26楼共用时4小时)

16、极乐世界的众生具足清净的色身、美妙的音声、种种神通和功德,衣食自然而现

阿难!彼佛国土诸往生者,具足如是清净色身、诸妙音声、神通功德,所处宫殿、衣服、饮食、众妙华香庄严之具,犹第六天自然之物。若欲食时,七宝应器自然在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如是众钵随意而至,百味饮食自然盈满。虽有此食实无食者,但见色、闻香,意以为食,自然饱足,身心柔软,无所味着。事已化去,时至复现。

[学习解说]:

佛继续对阿难说: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人人都具足清净的色身、美妙的音声、还有神通和功德,他们所住的宫殿、穿的衣服、食用的饮食、以及华香等庄严之具犹如第六天(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的物品都是自然而有,如果需要饮食,七宝器具自然就现在眼前,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虎珀、明月真珠等各种材质的钵,随念而现,钵中自然盛满百种美味

虽然自然现出各种饮食,但极乐世界的众生已不再真正食用了,他们只要见到饮食、闻到香味,就可以通过意念而食,自然也能得到饱足,而且身心柔软,不会对饮食生贪着心


名词解释:

【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0:45:58 | 只看该作者

17、极乐世界的众生智慧具足,且拥有与佛一样的外貌

彼佛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次于无为泥洹之道。其诸声闻、菩萨、人、天,智慧高明,神通洞达。咸同一类,形无异状,但因顺余方,故有人、天之名。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安隐、微妙快乐,仅次于无为泥洹(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之道

极乐世界中的声闻、菩萨、人、天众生,人人都有很高明的智慧,能通过神通(智慧是无上神通)洞达一切事理,极乐世界众生的相貌与阿弥陀佛一模一样,但是因为随顺众生的习惯而有人、天的叫法

生活在极乐世界的众生相貌都非常端正,非常稀有,微妙庄严,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极乐净土众生之身体,达悟涅槃无极之理之身)


名词解释:

【无极之体】
(术语)极乐净土众生之身体,达悟涅槃无极之理之身也。无量寿经曰:“颜貌端正,超世希有,容色微妙,非天非人,皆受自然虚无之身无极之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安隐】
p0625瑜伽五十七卷十五页云:无有病恼,故名安隐。
二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一页云:安隐者:谓超过一切人与非人,灾横怖畏故。
三解 杂集论八卷十六页云:何故此灭复名安隐?离怖畏住所依处故。无老病死等一切怖畏,圣住所依,故名安隐。0625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无为泥洹】
(术语)泥洹为涅槃之变音,涅槃离一切之有为造作,故曰无为。无量寿经上曰:“无为泥洹之道。”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3-11-30 10:46:26 | 只看该作者

18、极乐世界众生因为善业感召相貌殊胜超越第六天王

佛告阿难:“譬如世间贫穷乞人在帝王边,形貌容状宁可类乎?”
阿难白佛:“假令此人在帝王边,羸陋丑恶无以为喻,百千万亿不可计倍。所以然者?贫穷乞人底极厮下,衣不蔽形,食趣支命,饥寒困苦,人理殆尽。皆坐前世不殖德本,积财不施、富有益悭,但欲唐得、贪求无厌,不信修善、犯恶山积。如是寿终,财宝消散,苦身积聚为之忧恼,于己无益,徒为他有。无善可怙,无德可恃,是故,死堕恶趣,受此长苦。

罪毕得出生为下贱,愚鄙斯极示同人类。所以世间帝王人中独尊,皆由宿世积德所致,慈惠博施,仁爱兼济,履信修善,无所违诤。是以寿终,福应得升善道,上生天上享兹福乐。积善余庆今得为人,遇生王家自然尊贵,仪容端正众所敬事,妙衣珍膳随心服御。宿福所追,故能致此。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譬如世间贫穷的乞人站在帝王身边,相貌会是一样吗

阿难回答:假如世间贫穷的乞人站在帝王身边,二人相差百千万亿倍

因为贫穷的乞人衣衫破旧连身体都遮掩不全,饮食更是勉强能维持生命,他们每天都生活在饥寒交迫中

这都是因为前世不懂得培植福德,只想着积聚更多财物、不肯布施的果报

他们内心贪求无厌,不相信修善能得善果,犯下的恶业积聚如山,等到寿命享尽时人财两空,所有积蓄徒劳为他人所有

因为生前没有善业可依靠,也没有德行可依赖,死后就会随业流转堕入恶道受无量苦报,直到罪业果报受尽时,才能生到人间做下贱人、且愚痴又丑陋

世间帝王则是人中独尊,之所以有这样的福报同样是由宿世积功累德感召的善报,因为慈悲智慧、广行布施、仁慈爱护众生、言而有信、广修善业、与人无争,因此寿终后感得善道,生到天上享福受乐

之后来到人间投生到帝王家庭,身份自然尊贵,相貌端正,众人尊敬,穿着漂亮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这都是宿世福报感得的善报



佛告阿难:“汝言是也。计如帝王,虽人中尊贵,形色端正,比之转轮圣王,甚为鄙陋,犹彼乞人在帝王边。转轮圣王威相殊妙天下第一,比忉利天王,又复丑恶不得相喻万亿倍也。假令天帝比第六天王,百千亿倍不相类也。设第六天王比无量寿佛国菩萨、声闻,光颜容色不相及逮,百千万亿不可计倍。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如你所说即使帝王是人中最尊贵的,形貌端正,但是与转轮圣王相比,就显得鄙陋了,就像那位乞人站在帝王身边一样

转轮圣王如果与忉利天王相比,又会相差万亿倍、转轮圣王又会显得丑陋不如

假如忉利天王与第六天王相比,又会相差百千亿倍

假如第六天王与无量寿佛国土中的菩萨、声闻相比,又会相差百千万亿不可称计倍数


名词解释:

【第六天】
(界名)欲界之天有六重,他化自在天位于第六,因而谓为第六天。是欲界之顶上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1:3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12-1 11:35 编辑

(~接续楼上,27楼~31楼共用时4小时)


19、极乐世界的资具同样是应念而现,德风温雅能除众生烦恼

佛告阿难:“无量寿国其诸天人,衣服、饮食、华香、璎珞、诸盖幢幡、微妙音声,所居舍宅、宫殿、楼阁,称其形色、高下、大小,或一宝、二宝,乃至无量众宝,随意所欲,应念即至。

又以众宝妙衣遍布其地,一切人天践之而行。无量宝网弥覆佛上,皆以金缕、真珠、百千杂宝、奇妙珍异庄严绞饰,周匝四面垂以宝铃,光色晃曜尽极严丽。自然德风徐起微动,其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吹诸罗网及众宝树,演发无量微妙法音,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极乐世界的众生,衣服、饮食、华香、璎珞、幢幡、微妙音声,居住的舍宅、宫殿、楼阁,不论形状、颜色、高低、大小,都是由一宝或二宝乃至无量众宝所成,而且只要念头一生就自然现在眼前

极乐世界地面铺满了由众宝做成的妙衣,一切众生都从妙衣上面走过
无量宝网覆盖佛国,都是由金缕、真珠、百千种杂宝、奇妙的珍奇异宝作为庄严和装饰
楼阁宫殿等四边悬挂着宝铃,光色晃耀特别庄严和美丽

极乐世界还有具足万德的清风,当清风徐徐吹起,调和又舒适、不寒也不热,温凉又柔软,不快也不慢
微风吹动罗网及诸宝树,演说着无量微妙的法音,万德的清风还能散发出万种温雅的香气
所有闻到这种香气的众生,自然不生烦恼和恶习,被万德的清风吹到身体的众生还能获得快乐,这种快乐好比比丘获得的灭尽三昧(又曰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也)


名词解释:

【德风】
指极乐世界具足万德之清风。无量寿经说:“自然德风起微动,其余风调和,不寒不暑,温凉柔软,不迟不疾。”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灭尽三昧】
(术语)又曰灭尽定。灭尽六识心心所之禅定也。(参见:灭尽定)。无量寿经下曰:“风触其身,皆得快乐。譬如比丘得灭尽三昧。”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1:34:04 | 只看该作者

20、极乐世界随风吹动花瓣遍满佛土

又风吹散华遍满佛土,随色次第而不杂乱,柔软光泽馨香芬烈,足履其上陷下四寸,随举足已还复如故。华用已讫地辄开裂,以次化没清净无遗,随其时节风吹散华,如是六反。

[学习解说]:

又有德风吹落花瓣遍满佛土,随着色彩不同花瓣有序的排落在地上,柔软、光泽、芬香,众生踏在花瓣上会下陷四寸,抬脚时花瓣又能恢复如初,这些花瓣被众生踏过之后,地面会自然开裂收走这些花瓣,始终都保持着洁净,随着时节变化又会有德风吹散花瓣,如上面说的那样继续循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1:34:21 | 只看该作者

21、极乐世界众宝莲华周满世界,华中诸佛为众生演说妙法

又众宝莲华周满世界,一一宝华百千亿叶,其叶光明无量种色,青色青光、白色白光、玄黄、朱紫光色亦然,炜烨焕烂,明曜日月。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身色紫金,相好殊特;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

[学习解说]:

极乐世界众宝莲花周遍世界,每一枝宝华都有百千亿个叶子,叶片的光明有无量种颜色,青色的叶子发出青光、白色叶子发出白光、玄黄的叶子发出玄黄光、朱紫叶子发出朱紫光

每一枝宝华中有又放出三十六百千亿光明,每一道光明中有三十六百千亿佛,诸佛身是紫金色,且相好殊胜,每一尊佛又放百千道光明,普为十方众生演说微妙法,这些诸佛各各安立(安置建立)无量众生在正道上修习


名词解释:

【安立】
(术语)安置建立之义。无量寿经上曰:“教化安立,无数众生。”俱舍论十一曰:“安立器世间。”唯识论八曰:“安立真如。”胜鬘宝窟上末曰:“安立者,始建曰安,终成为立。”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0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 11:34:42 | 只看该作者

佛说无量寿经卷下

一、往生的条件:一念至心回向愿生极乐世界,唯除五逆、诽谤正法者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之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都住在正定之聚(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因为极乐世界没有邪念及不定聚的众生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都共同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所有众生听闻阿弥陀佛名号都能心生欢喜,只要一念发至诚心愿往生极乐世界,立即就能往生得不退转,(但是这里有个条件)唯除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不诽谤正法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说的是往生净土的条件:
1、“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   2、“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其实关于往生净土的条件,释迦牟尼佛在宣讲法藏比丘四十八大愿时也有说过(感恩善知识分享与教导):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诸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这是说:
只要不犯「五逆罪」,不毁谤佛法,真心相信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愿意往生,这样临命终至心一念至十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
又或者发起成佛的心,修各种功德,至心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这样「阿弥陀佛」就会临终接引
又或者听闻「阿弥陀佛」后,一心想着「极乐世界」,修行种种功德,至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这样就能成愿)

「发菩提心」:就是指发起成佛的心,愿意像「阿弥陀佛」一样「成佛」
「五逆罪」:就是五种罪大恶极的罪恶,分别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五戒」(戒杀、盗、淫、妄、酒)之一就是戒杀,杀生都会堕恶道,尤其杀人罪更重,更何况杀父母和阿罗汉(实证者)
「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的和合,就是破坏僧团的和睦与团结,僧侣是三宝之一,是佛法的传承,
所以,不论在家出家,「破和合僧」都是五逆罪
关于「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根据《观无量寿佛经》九品往生的说法,就算犯「五逆罪」,
只要临终前能真心至心忏悔,然后念佛求生净土,还是可以往生「极乐世界」的,属于下品生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毁谤正法」,
基本上,如果不信佛和佛法,认为信佛学佛是迷信
就是如果连「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都不愿意相信,也不愿意往生,那当然不可能往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求往生要真心,如果不是真心相信,而有所怀疑,或半信半疑,那会往生到「边地」,经文如下:

「汝等宜各精进,求心所愿,无得疑惑中悔,自为过咎。生彼边地七宝宫殿,五百岁中,受诸厄也。」
弥勒白言:「受佛重诲,专精修学,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 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名词解释: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逆】
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正定聚】
梵语 samyaktva-niyata-ra^s/i,巴利语 sammatta-niyata-ra^si。三聚之一。又作正性定聚、正定、等聚、善聚。或称直见际。指众生中必定证悟者。依俱舍论卷十载,见道以上之圣者断尽“见”等惑,获得毕竟不退之离系得,定于正性之涅槃择灭中,故称正定。又菩萨阶位在十信以上者,亦称正定。((参见:三聚)665)p1990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11:00 , Processed in 0.0730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