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6-9卷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2-12 09:57:0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1楼共用时2.5小时)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学习解说]:

诸行(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是无常,念性原本也是生灭的,如何能由无常的生灭法获得不生不灭的圆通呢?

(文殊菩萨)对佛说:佛出现在娑婆世界真正清净的教体(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本体)是音闻,如果想要取得正定,当从闻性起修,这样就能远离苦难获得解脱

观世音菩萨在恒河沙劫中,入微尘数佛国土,获得大自在力,能将无畏布施于众生,拥有妙音的观世音菩萨,既是梵音(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也是海潮音(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能入世救度众生获得安宁,出世也能获得常住(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不生不灭


名词解释:

【常住】
1、没有生灭变迁的意思。楞伽经说常住之法有七种,即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识、大圆镜智。
2、指寺院,因寺院是僧人常住的道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出世】
1、诸佛为救济众生而出现于世。
2、跳出世间不再受生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梵音】
<一>又作梵声。佛菩萨之音声。即佛报得清净微妙之音声,亦即具四辩八音之妙音。佛三十二相中即有梵音相。据大智度论卷四,佛之梵音如大梵天王所出之声,有五种清净之音:(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播,闻而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法华经卷七妙音菩萨品、无量寿经卷下)
<二>为梵呗之一种。((参见:四个法要)1827)p4634 FROM:【佛光大辞典】

【妙音】
(人名)婆沙四评家之一。俱舍光记二十曰:“音声妙故名曰妙音,梵云惧沙,旧云瞿沙,讹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海潮音】
<一>音之大者,譬如海潮;一般喻指佛菩萨优美之音声;或指佛菩萨之应化。大宝积经卷四十菩萨藏会(大一一·二三一下):“如来语言随现而转,不可思议,今当略说。舍利子!如来语者易解了语,易明识语,不高大语,(中略)梵天音语,海潮音语,云雷音语,(中略)随虚空量语,一切种妙成就语。”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大一九·一一○下):“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此系喻佛之音声如同海潮。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九·五八上):“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此则喻观世音菩萨之应化。上所引三经,大宝积经系说佛的百十语之一即海潮音语。唐朝道暹之法华经文句辅正记卷十谓,所谓海潮音,若有念者,菩萨即应而不过时,如潮之不过限。明代一如之法华经科注卷七(卍续四九·二○五下):“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此则表示对念观音者之应化,时节不差,如同海潮之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
 梵文法华经之海潮音为 jala-dhara-garjita。jala-dhara,系“保持水者”之意,亦指雨云、大洋;garjita 则为“响”之意。藏译法华经中之海潮音为 h!brug-gisgra。h!brug 为雷鸣之意;sgra 为响之意,全句即指“雷之响声”,此与海潮音之译名不符。
<二>我国佛教界流行之梵呗腔调的一种。唱腔与流行于闽、台间之鼓山调不同。
<三>民国以来最著名之佛教杂志。由太虚、蒋作宾、陈元白、黄葆苍等人所发起。初名“觉社丛书”,创刊于民国七年(1918)十月十日。原属季刊,为研究及宣扬佛教之杂志。发行五期之后,于民国九年改季刊为月刊,并改名为“海潮音”,意为“人海思潮中之觉音”。以“发扬大乘佛法真义,应导现代人心正思”为宗旨。为民国五十年以前,国内最受重视之佛教刊物。
 该刊第一卷第一期之主编为太虚大师,其他历届编辑人员较著者有唐大圆、张化声、法舫、芝峰、福善等人。民国三十七年,由大醒主编,以战事之故,携至台湾发行。印顺曾为社长,李子宽曾为发行人。现任(1988)发行人为妙然。社址设于台北善导寺。p4171 FROM:【佛光大辞典】

【净念】
净念即根大也。谓大势至菩萨等,往昔劫中,于超日月光佛所,修念佛三昧,收摄六根,定心念佛,由是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悟入圆通。故云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从乌刍瑟摩至势至,是于七大悟入圆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教体】
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本体。关于教体诸师所说略有不同,有人是以音声为体,有人是以名句为体,有人是以真如为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教体】
又作经体。即教法之体。于佛所说之教法,或俱舍七十五法,或唯识百法中,论定以何物为体者,称为教体。其说甚多,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据异部宗轮论等来判别各家之说,谓小乘诸部总有六说:(一)大众部、说出世部、鸡胤部认为佛的一切法皆为无漏,而以无漏实有之声、名、句等为其教体。(二)多闻部认为佛所说诸教法通于有漏、无漏,故以有漏或无漏之声为其体。(三)说假部认为六处为假,五蕴为实,故以通于有漏与无漏的假、实之声、名、句等为其教体。(四)说一切有部唯以有漏之声为教体。(五)经量部认为声无诠表之作用,盖因名、句等为假立之故,而以有漏的声之上假取屈曲能诠者为其教体。(六)一说部认为一切法体非实有,以无漏而假立之声、名、句等为其教体。
 要之,佛之教法乃宣说令他人闻而生起正解者,故诸宗辨其教体,亦不外声、名、句、文等,惟以宗趣之异而有假实之别。然据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载,龙猛、清辨等诸师则主张胜义谛中不可论教体,而于世俗谛中,如句、言、章、论等皆以声为体。大乘义章卷一则谓与音声、字、句等法相应者为教体。又法华玄义卷八上载有三种说法:(一)佛陀住世时,以“声”为经体。(二)佛陀入灭后,以纸墨传持,故以“色”为经体。(三)不依他教或纸墨,唯自身内在思惟,心法相合,故以“法”为经体。上记之说,仅限用于娑婆世界,盖因娑婆世界之众生仅有耳(声)、眼(色)、意(法)三识为利,其余诸识则钝,故以声、色、法三尘为体,然于其他国土则兼用六尘为经体。此外,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则举出“文”与“义”两种经体,谓文为经之“所依”,义为经之“能依”。
 于唯识家,亦分为两大主流的看法:(一)称为“佛说法家”,认为以主张“佛说法”,即护法、最胜子、亲光等论师闻者之本愿为缘,而于如来之心识上乃有文义相应而生,此等声、名、句、文等乃为真善无漏之教体。(二)主张“佛不说法”,即龙军、无性等论师,称为“佛不说法家”,认为佛实无言语、无说法,而一切教法皆为闻者自己之心识所变现;故此等教法若现于有漏之心,即以似无漏之声、名、句、文为其体;若现于无漏之心,即以真无漏之文义为其体。另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一论教体,谓大乘宗有四别:(一)摄假从实,唯以声为体,而以名等依声假立。(二)分假异实,唯以名等为体。(三)假实合辨,以亦声亦名等为体。(四)假实双泯,非声非名,言即无言,两者皆不可取。由此四别而更开十门以广论之。(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俱舍论卷一、华严经疏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上)p4610 FROM:【佛光大辞典】

【诸行】
谓一切事物时刻都在无常变化之中。行就是“变化”的意思。见诸行无常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诸行】
<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梵 sam!ska^ra,巴 san%kha^ra),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
 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观行品、法华玄义卷十)
 <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梵 carya^,巴 cariya^)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释净土群疑论卷四、安乐集卷下)p6299 FROM:【佛光大辞典】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学习解说]:

我现在回答如来,如同观世音菩萨所说,比如人在安静的住处,十方同时击鼓的话,那么十处都能同时听到,这才是真实的圆通法门

眼根无法观察到障碍外的东西,舌根和鼻根也是一样,身根需要接触才能知道,意根则心念纷乱无绪,耳根隔着墙也能听到音响,而且远近都能听到,除了耳根之外,剩下的五根都参差不齐,所以耳根才是真实的圆通

音声有动有静,但并非是闻性或有或无,并非无声就是无闻,也不是说有声就是有闻,因为无声不是闻性已灭,有声也不是闻性已生,只有离开生灭之法,才是真实常住的法,即使在梦中也不是无思维就说没有闻性,要知道觉观出思维,是身心所不能及的


名词解释:

【觉观】
新译作寻伺。觉,寻求推度之意,即对事理之粗略思考;观,即细心思惟诸法名义等之精神作用。二者皆为妨碍第二禅以上之定心者,若持续作用,则身心劳损,正念旁落,故又为随烦恼之一。依此觉观之有无,能判别定心之浅深。杂阿含经卷二十一(大二·一五○上):“有觉、有观,名为口行。”又觉与观为发言语之因,离觉观之心,则无言语。维摩经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无名字,言语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大智度论卷二十三、往生要集卷中本)p680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2-13 06:33: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4 06:57 编辑

(本次学习:12楼共用时2小时)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学习解说]:

所以在娑婆世界,透过耳根闻性才能获得圆通,在这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

可是众生迷惑本有的闻性,总是随着声尘不断流转和轮回,就像阿难纵然能够强记,也难免会落入魔女的邪思中



   阿难汝谛听,我承佛威力,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学习解说]:

阿难你要仔细听,我承蒙佛的威神力,宣说金刚王(金刚中之最胜者,云金刚王),如幻(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不思议,佛母真三昧(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

你听闻微尘数佛所说的秘密法门,可是欲漏(三漏之一。又作欲有漏。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即欲界中除去五部无明外,其余三十一种烦恼及无惭等十缠,共为四十一种烦恼。又众生因欲界之见思二惑,造作诸业,漏堕于欲界而不能出离,故称为欲漏)不先去除,听闻再多也会出现过失

因此如果能将闻性用来修持佛法,那为什么不能反闻闻自性呢?闻性不是自然生出来的,是因为音声而有的名字,如果能反闻闻自性与音声脱离,那么“这个能闻之根,也不住,就是脱离了。那么还有什么叫做闻根的名呢?”


名词解释:

【欲漏】
梵语 ka^ma^srava,巴利语 ka^ma^sava。三漏之一。又作欲有漏。欲,指欲界之五欲境界;漏,为烦恼之异称。由欲而起烦恼,称为欲漏。即欲界中除去五部无明外,其余三十一种烦恼及无惭等十缠,共为四十一种烦恼。又众生因欲界之见思二惑,造作诸业,漏堕于欲界而不能出离,故称为欲漏。(杂阿含经卷十八、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二)((参见:十缠)504、“三漏”646)p4655 FROM:【佛光大辞典】

【佛母真三昧】
(术语)三世如来自此三昧出生,故云佛母真三昧。楞严经六曰:“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王】
(杂语)金刚中之最胜者,云金刚王。犹言牛中之最胜者,为牛王也。楞严经四曰:“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幻】
为大品般若经所举十喻之一。幻,梵语 ma^ya^。幻师以种种技法变现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称为幻;然此幻相幻事皆空而非实,故以之比喻一切诸法皆空,犹如幻相般之无实。(大智度论卷六)((参见:十喻)470、“幻”1390)p2345 FROM:【佛光大辞典】

【如幻三昧】
(术语)达于一切诸法如幻之理之三昧也。又现作种种如幻之事之三昧也。圆觉经曰:“修习菩萨如幻三昧方便,渐次令诸众生得离诸幻。”智度论五十曰:“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处住,所作幻事遍满世界,所谓四种兵众宫殿城郭饮食歌舞杀活忧苦等。菩萨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变化遍满其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花,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学习解说]:

要知道一根返源,六根都能获得解脱,见闻(目见佛,耳闻法也)如同眼中幻翳一样,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也如同空中花一样虚幻不实,那么回过头来再观看世间就像梦中的事情,摩登伽也是在梦中,谁能留住你呢?

这就像世上的魔术师,变化出许多男男女女,虽然能见到诸根在动,但是要以一机(机,谓机关,即发起之处)抽,因此如果停止机关回归寂然(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一切幻相就又变成无性(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


名词解释:

【寂然】
即指寂静无事之状态,或心中呈现平静澄澈之境地。维摩经卷上弟子品(大一四·五四○上):“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正法华经卷一)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机】
<一>一类之机缘。谓当受同一种教之动机。碧岩录第四十六则评唱(大四八·一八二中):“古人垂示一机一境,要接人。”
 <二>机,谓机关,即发起之处。一机以喻耳之一根,一根返源,诸根解脱。楞严经谓,虽见诸根动,要在一机抽。(楞严经卷六)p8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性】
<一>梵语 nih!svabha^vatva, nih!svabha^va, asvabha^va。与“无自性”同义。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七下):“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说一切法皆无自性?颂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无性,故佛密意说,一切法无性。’”(中论卷三、唯识三十论颂、转识论)
 <二>梵语 asad-bha^va。指诸法无存在之实体。性,体之意。一切诸法因缘和合而生,缘散则灭,无有实体,故称无性。(因明正理门论)
 <三>梵语 a-gotra。法相宗所立五性之第五。指不具三乘无漏种子之有情。全称无性有情。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性、无种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种子,故不起出世无漏之智以解脱生死,而永远沉沦六道不能出离。然彼能修人间之善业,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谓“无性阐提”。((参见:五姓)1107)
 <四>指无性菩萨(梵 Asvabha^va)。生卒年不详。著有摄大乘论释十卷,该书为印度大乘诸论释部之典籍,由书中引用陈那(五、六世纪顷)之掌中论判断,无性系陈那之后辈。((参见:摄大乘论释)6844)p5092 FROM:【佛光大辞典】

【见闻】
(杂语)目见佛,耳闻法也。法华经序品曰:“见闻若斯。”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2-14 07:23: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5 16:25 编辑

(本次学习:13楼共用时2小时)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学习解说]:

六根也是这个道理,原本是一,却因为妄想执着分成了六种和合(谓六根与六尘相合。即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如果一处可以返本还源,则六处也能停止攀缘,尘垢也能应念销灭,成就圆明净妙的本体


名词解释:

【六和合】
谓六根与六尘相合。即眼与色合,耳与声合,鼻与香合,舌与味合,身与触合,意与法合。(传心法要卷上)p1269 FROM:【佛光大辞典】

【精明】
精,精妙;明,明白。精明,指自性清净心中本具之绝妙明澄。(无量寿经卷下、首楞严经卷六)p5882 FROM:【佛光大辞典】

【净妙】
(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学习解说]:

大众及阿难,你们应当向内看,要反闻闻自性,这样就能成就无上佛道,要知道耳根是最容易修行的圆通法门

这也是微尘数佛一路获得涅槃的修行方法,过去诸佛如来已经获得了成就,现在诸菩萨也都各自得到圆明,未来修行人也应当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而且不止是观世音菩萨修行耳根圆通法门,我(指文殊菩萨)也是通过耳根反闻闻自性证得圆通的


===============


[学习笔记]:

针对昨天学习的“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末学以当前次第思维:

“何不自闻闻”,这句经文直入根本
直接教导我们从人人本具的清净自性(佛性)修起
因为众生"自性本自光明,功德本自具足,所以没有一切障碍"
只要我们“由自性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和佛菩萨相应”,就能逐渐恢复佛性!

“但是娑婆众生根器不足,多着表相,难以明白根本和自性”
所以很多众生就要先透过“将闻持佛佛”的修行过程,逐渐认识和回归佛性本体!

“例如,佛咒
对于不能明白实相义的佛子
佛菩萨教导众生佛咒的功德和神力”
“所以佛咒变成了众生可揣测的表相方便义,
变成了一种有神力的咒语,变成了可以摧破障难的工具
其实这是因为众生不明白本自圆满的自性本体
因为不明白佛性不明白实相,所以佛咒变成了由佛性功德流露出的方便,变成了方便义
所以佛咒变成了可以佩带和念诵的咒语,再借由众生对佛咒的信心,逐渐引领众生回归佛性本体,启发自己的自性功德
佛咒就由方便义回到根本的真相~佛性的真实功德
一切佛法都是如此,念佛拜佛持咒诵经,都是如此
不过这可不能认为念佛拜佛持咒诵经没用,因为方便与真实不一不异,都是圆满佛地的显露
您可以相信佛咒神力能摧破一切无明障碍,更应该相信自性功德圆满具足,光明无碍 ——
[略说]佛咒的方便义和根本实相原理

能否坚定信心,其实也是考验
发愿当菩萨而能真正行菩萨道的其中一个要件

所以我们要
相信自己能真的成就,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是很多佛经上都这样讲的
其实佛性本圆满,没有信心其实就是凡夫的妄念
本来就光明自在,又何来黑暗的负面思维呢
所以[没信心]本身这也是恶种子妄念,
这是无明,不懂佛性原本光明自在 ——
[略说]精进修行过程的消业现象

相关阅读:[案例说明]禅观实修的案例解说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09:16: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5 09:17 编辑

(本次学习:14楼~16楼共用时2.5小时)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浅深同说法。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如是。

[学习解说]:

诚如佛世尊询问我哪一种法门最为方便,能救度末法众生,令他们出离生死成就涅槃之心的,只有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为第一,其他种种方便法并不适合长期修学

顶礼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无漏不思议,愿加被(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未来末法众生对于这个法门没有疑惑并获得成就,这个法门最适合教阿难以及末法沉沦的众生,只要以耳根修行,所获圆通就会超过其他法门,真实心就是这样的


名词解释:

【真实心】
即诚实而无虚假之心。观经疏散善义(善导)至诚心释卷四(大三七·二七○下):“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中略)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皆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显净土真实信文类亦谓,一切众生海,自无始以来,乃至今日今时,秽恶污染无清净心,虚假谄伪无真实心,是以如来悲悯一切苦恼众生海,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行菩萨之行时,三业所修,一念一刹那,无不清净,无不真心。如来以清净真心,成就圆融无碍不可思议、不可称、不可说之至德,以如来至心回施一切烦恼恶业邪智之众生海,则是彰利他之真心,故疑盖无有间杂。(菩萨地持经卷五方便处戒品、往生礼赞偈、往生要集卷中本、选择本愿念佛集)p4225 FROM:【佛光大辞典】

【加被】
指诸佛如来以慈悲心加护众生。又作加备、加祐、加威、加。佛加被之力,称为加被力或加威力;被其力而说法者,称加说。加被有显加与冥加二种。显加为可以眼见者,例如佛菩萨加被说法者,使其身、口、意三业能如法演说;冥加(又称冥护、冥祐)为肉眼不可见者,惟冥冥中知有佛菩萨之加护。(菩萨璎珞经卷三、大智度论卷四十一、阿弥陀经疏钞序(云栖)、俱舍光记卷一、观经玄义分传通记卷一)p1577 FROM:【佛光大辞典】

【如来藏】
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来藏】
<一>梵语 tatha^gata-garbha。指于一切众生之烦恼身中,所隐藏之本来清净(即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盖如来藏虽覆藏于烦恼中,却不为烦恼所污,具足本来绝对清净而永远不变之本性。又一切染污与清净之现象,皆缘如来藏而起之教法,即称如来藏缘起。经论中常以该思想阐明人之迷、悟对立意义。胜鬘经法身章(大一二·二二一下):“如来法身不离烦恼藏,名如来藏。”大方等如来藏经亦列举莲花内有化佛、淳蜜在岩树中、真金堕于不净处、弊物裹金像、贱女怀贵子等九喻,详加解说其义。
 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谓“藏”有三义:(一)所摄藏,一切众生悉摄于如来之智内。(二)隐覆藏,如来法身无论因位、果位,俱不改变;然众生为烦恼所覆,故不得见。(三)能摄藏,如来果德悉摄于凡夫心中。于同论卷二自体相品与胜鬘经自性清净章谓“藏”有自性、因、至得、真实、秘密等五义,即:(一)万有悉为如来之自性,由自性之义而言,称为如来藏。(二)此藏乃圣人修行正法而生之对境,由成为境界之“因”义而言,称为正法藏,或法界藏。(三)信此藏可得如来法身之果德,由至得之义而言,称为法身藏。(四)此藏超越世间一切虚伪,由真实之义而言,称为出世藏,或出世间上上藏。(五)一切法若顺此藏则得清净,反之则成染浊,由秘密义而言,称为自性清净藏。以上五项称为五种藏。大乘止观法门卷一,则列举能藏、所藏、能生之三义;圆觉经略疏卷上,亦举出隐覆、含摄、出生等三义,称为三种如来藏。另据胜鬘经空义隐覆真实章载,如来藏可分二种:(一)如来藏超越烦恼,或与烦恼不同,亦即于如来藏中烦恼为空,称为空如来藏。(二)如来藏具足一切法,而与烦恼不离、不脱、不异,此即不空如来藏。又同经法身章载,如来藏尚可分为二义:(一)在缠,被烦恼所缠缚之状态,包含空与不空二如来藏。(二)出缠,脱离烦恼缠缚之状态。大乘起信论则谓,真如有如实空与如实不空二面;觉之体相若以四镜为喻,即:(一)如实空镜,即空如来藏。(二)因薰习镜,即不空如来藏。(三)法出离镜。(四)缘薰习镜。前二者为在缠,后二者则为出缠。
 释摩诃衍论卷二归纳以上诸说,而立十种如来藏。即:大总持如来藏、远转远缚如来藏、与行与相如来藏、真如真如如来藏、生灭真如如来藏、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能摄如来藏、所摄如来藏、隐覆如来藏等十种。
 或以如来藏与阿赖耶识、阿摩罗识(九识家所立之第九识)为一,例如入楞伽经卷七(大一六·五五六中):“阿梨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又(大一六·五五六下):“如来藏识不在阿梨耶识中,是故七种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识不生不灭。”此时如来藏即阿摩罗识。
 如来藏之思想,在印度较唯识说早成立,与中观、唯识等思想不同,然后世在唯识说之外,未别立如来藏,而于唯识说中论述如来藏。我国地论宗则以如来藏为究竟,而立净识缘起说。天台宗认为如来藏即实相,而视其为不可思议之妙法。于华严宗,在三祖法藏之起信论义记卷上立有四宗教判,第四宗即名如来藏缘起宗;内容含摄楞伽、密严、起信、宝性等经论之说,就该宗五教判而言相当于第三之终教。又密教胎藏界曼荼罗所说,即根据如来藏思想而来。(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七、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二、卷四、入楞伽经卷一、大乘密严经卷下、大般若经卷五七八、无上依经卷上、金刚仙论卷五、大智度论疏卷十四、法华经玄义卷五下、大乘义章卷一、卷三末、四分律疏饰宗记卷三本)((参见:譬喻)6809)
 <二>指佛所说之一切经藏。增一阿含经卷一(大二·五五○下):“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p2361 FROM:【佛光大辞典】

【尘劳】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09:17:02 | 只看该作者

六、经由开示后,阿难及法会大众皆得本心、皆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

于是,阿难及大众身心了然因为得到了开示,观佛菩提及大涅槃就像有人外出办事,虽然暂时未回到家,但是清楚明了回家的路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二乘(声闻乘和缘觉乘),及诸一切初发心菩萨,数量有十恒河沙那样多,全都获得本心(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远离尘垢,获得法眼(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清净

性比丘尼(摩登伽女)听闻偈诵后成就阿罗汉,无量众生全都发无等等(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名词解释:

【无等等】
<一>梵语 asamasama。音译阿娑摩娑摩、阿娑磨娑摩。为佛之尊称,或表示佛乘之语。佛之烦恼净尽,且神力广大,非其余之菩萨所能等同,称为无等;佛与佛之果位平等,故称无等等。又佛道超绝,无有能与等同者,故称无等;唯佛与佛道等同,故称无等等。维摩经义疏卷一(大三八·九二二中):“诸佛无等,唯佛与佛等,是故号佛为无等等也。又实相无等,唯佛与实相等,名无等等。”此外,又形容最尊、最贵而无有与之相等者,如般若心经于诸部般若经典中乃最为扼要之精髓,故古来又称为无等等咒、无等等明咒。(法华经普门品、法华文句卷十、注维摩诘经卷一)
 <二>为阿弥陀佛三十七号之一。赞阿弥陀佛偈(大四七·四二一中):“稽首无等等,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此乃取佛位之通名为阿弥陀佛之别号。p5116 FROM:【佛光大辞典】

【法眼】
<一>梵语 dharma-caks!u,巴利语 dhamma-cakkhu。指彻见佛法正理之智慧眼。系五眼之一。此眼能见一切法之实相,故能分明观达缘生等差别法。菩萨为度众生,以清净法眼遍观诸法,能知能行,得证是道;又知一切众生之各各方便门,故能令众生修行证道。(大品般若经卷二、无量寿经卷下、大智度论卷三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十四)((参见:五眼)1151)
 <二>日本僧位之一种。全称法眼大和尚位。即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此僧位于日本贞观六年(864),与法印、法桥等同时制定,并授以僧都僧官之阶位。至弘安八年(1285),始比照于五位殿上人之位。后来佛像之雕刻师等,亦可被任此位。(释家官班记卷下、三代宝录卷十六、卷四十三)
 <三>(885~958)法眼文益禅师。五代僧。为我国法眼宗之祖。南唐国主李氏曾赐以“净慧大师”之号,入寂后,谥号“大法眼”。((参见:文益)1429)p3386 FROM:【佛光大辞典】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有学】
在小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即有所修学的意思,第四果为“无学”,即已无可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2-15 09:17: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6 11:08 编辑


七、阿难发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

阿难在大众中整理衣服,合掌恭敬顶礼佛,心中悲喜交集,为了令未来末法众生也能获得利益,因此稽首(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对佛说:大悲世尊,我今日已经悟得成佛的法门,心无疑惑
常常听佛这样说过:自己还未得度而能发心度人者是菩萨发心,自己已经觉悟并能是他人觉悟者是如来应世,我虽然还没有得度,但我愿度末法一切众生


[学习笔记]:

经文~“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末学反向(倒推)思维这句经文,想到的是:如果想要修行成就,就要发起普度众生的心,因为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实修实证的,所以我们也要如是学!

由此继续思维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而且,透过
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
法门实修帖 422#
所以发起大心帮助众生的同时,其实就是自我超越,对自己的利益最大

因此
不管如何,我们都应该尽力修行,光明回向一切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难
真正发起大心才能真正解脱轮回真正成佛
这就是学佛成佛的原理,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要回向的原因
重点就在于心的转化,从凡夫心变成佛心
所以说佛法是心法,修行如果能认清这心要,修行才容易快速增上 ——
[解答疑惑]超度到底有没有用?

名词解释:

【稽首】
为佛教礼法之一。即以头著地之礼。我国周礼所载之九拜中,稽首为最恭敬之行礼法。佛教之稽首,弯背曲躬,头面著地,以两掌伸向被礼拜者之双足,故又称为接足礼(接著对方之足)。此种以头额触地之礼拜,为印度之最高礼节。所谓接足作礼、头面礼足、五体投地等即指此而言。在佛教中,稽首与归命同义,若区别之,则稽首属身,归命属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一、大乘义章卷四、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释门归敬仪卷下、玄应音义卷二十四、释氏要览卷中)p6117 FROM:【佛光大辞典】

【心迹】
(术语)谓心在内而迹现于外也。楞严经八曰:“六天形虽不动心迹尚交。”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11:09:2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7楼~18楼共用时2.5小时)


八、阿难代众生请(法)问佛:末法众生如何摄心入正定远离魔事,发菩提心不退转?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学习解说]:

世尊,末法众生离佛已经渐渐远了,邪师说法如恒河沙那么多,如果众生想要摄心入于正定,应当如何安立道场远离魔事,如何安住菩提心不退转?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称赞阿难说:善哉!善哉!如你所问,要如何安立道场救度末法众生?你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解说,阿难及大众唯然奉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2-16 11: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6 15:46 编辑

1、断除淫欲——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常常听我在戒律中宣说修行有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这叫三无漏学

阿难,为什么我说摄心为戒?因为如果世界六道众生没有淫欲心就不会轮回流转,你修正定本应出离尘劳,可是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即使有再多智慧和禅定,如果不断除淫欲心,必定堕入魔道,上品为魔王、中品为魔民、下品为魔女,这些魔也有徒众,各个都说自己已经成就佛道

我灭度后,末法时期会有很多魔民充满世间,他们广行贪淫,却以为是善知识,令跟随他们的众生都落入爱见坑迷失菩提道,你教导世人修正定,一定要让他们先断除淫欲心,这是如来及过去佛的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名词解释:

【爱见】
又作见著二法、爱见二行。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三十)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尘】
(术语)谓一切世间之事法,染污真性者。四尘五尘六尘等。法界次第曰:“尘即垢染之义,谓此六尘能染污真性故也。”大乘义章八末曰:“能坌名尘,坌污心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无漏学】
指戒、定、慧三学,在凡夫之身为有漏(有烦恼、垢染),在圣者之身则为无漏(无烦恼、清净)。故谓圣者之三学为三无漏学。楞严经卷六(大一九·一三一下):“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参见:三学)683)p629 FROM:【佛光大辞典】

【毗奈耶】
(术语)Vinaya,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毗尼母论一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大乘义章一曰:“言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灭。”行事钞中一曰:“毗尼,或云毗奈耶,或云毗那耶,此翻为律。或以灭翻从功能为号。终非正译,故以律翻之,乃当正义。”义林章二本曰:“毗奈耶者,此云调伏。”探玄记一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玄应音义十四曰:“毗尼,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或云毗奈耶,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云离行,行并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又】(书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之略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不断淫欲修禅定者,就如同用沙石蒸米饭,即使经过百千劫也只是热沙,为什么呢

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做饭的材料,因此你以淫欲身求佛果也是不可能的,纵然得到妙悟也都是淫根,既然是以淫欲为根本,势必就要轮回流转不可能出离三恶道,这样如何能修证如来涅槃?

所以一定要断除淫欲而且连要断的念头也要断除,这样才能成就佛道,像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是我这样说的就是波旬(魔王)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教导我们如何摄心修行入于正定远离魔事,发菩提心得不退转?
世尊从三无漏学: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为我们解说修行原理及如何摄心为戒?


一、戒定慧的修行原理

戒律的制定原则大略如下:
1.违反世俗正当风气和法律、或会引起负面观感者,都不应该做,都应该约束,另外,用以管理僧团,制定僧俗礼节
2.会影响修行和禅定者,随修行次第增上,要逐渐消除细部的负面习气,才真有能力增上修行(观行、禅定)
3.会引起六道轮回的负面因果者,这也是要随修行次第而逐渐修正,逐渐戒除一切会堕入六道轮回的负面因子

总之,「戒律」就是帮助修行人能逐渐往「定」、「慧」增上次第而解脱轮回的规范
明白制定「戒律」的法性原理和原则,这样比较能往「定、慧」次第上得到圆满,才不会堕入表相和文字相的执着之中
明白上述的原理和原则,我们可以知道:
对一般世俗凡夫众生来说,因为众生贪瞋痴深重,执着世俗,
所以,戒律对于佛弟子或修行人来说,就变成像世俗法律,必须去遵守,也就是:戒律就是佛弟子的法律。

但是,对于比较有善根或慧根的人来说,基本上就不会去想或做那些负面的事情,
所以,这是心念、观念、思想、知见上的问题,也就是属于心量和心法的问题(也就是定、慧上面的问题)
这样的人基本上或根本上就不会去做那些犯罪或犯戒的「事」,所以当然就不会犯「戒」

常说的案例就是:「狗会吃屎,但是人不会去吃屎」。
这就是用来说明:因为众生心念、心量、思想观念的次第不同,产生的众生报身和果报也不相同
由此可知,「戒」的用处在于约束那些无法控制自己心念和行为的人,以及在思想观念上无法有所超越的众生
这样的人或众生,就必须用戒来规范和约束,避免出现负面的心念或做出负面的事情而愈陷愈深,直到逐渐除去负面因子


相反,对于在心念心量上或思想观念上次第较高的人或众生来说,
就算不用细部去明白或遵守各种戒律,也可能根本就不会犯戒,就如人不会像狗去吃屎
就像法律是为罪犯而订定的,戒律是对无法净心、违反解脱知见和世俗法的众生而订定的
所以,「楞严经」说:「摄心为戒」。也就是说,心才是戒的根本,如果戒相不戒心,那是本末倒置了,或没有落实到根本上。
对于心性清净的人来说,正因心量超越世俗一切,所以本心可以超越戒律之上,而达到「定」、「慧」的次第 ——
「戒、定、慧」的法性原理

二、如何摄心为戒?

首先要断除淫欲心!因为爱欲是一切轮回本!这也是如来及过去诸佛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后面世尊又举例说明如果不断淫欲而修禅定者,就像用沙石蒸米饭,即使经过百千劫也只是热沙
因为沙石本就不是做饭的材料,如是因如是果,以淫欲身求佛果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如同六道轮回的原理,
六道轮回不是谁规定的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由此可知,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学佛就是,
修正自己的心念和行为 —— 学佛要坦然正直,果则不曲


相关阅读:[诸经辑要]如何断除淫欲?


名词解释:

【波旬】
梵名 Pa^pi^yas 或 Pa^pman,巴利名 Pa^piya 或 Pa^pimant。又作波俾掾、波椽、波鞞、陂旬、波俾、播裨。经典中又常作“魔波旬”(梵 Ma^ra-pa^pman)。意译杀者、恶物、恶中恶、恶爱。指断除人之生命与善根之恶魔。为释迦在世时之魔王名。据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载,波旬即欲界第六天之主。大智度论卷五十六谓,魔名为“自在天王”。此魔王常随逐佛及诸弟子,企图扰乱之;而违逆佛与娆乱僧之罪,乃诸罪中之最大者,故此魔又名“极恶”。
 又或谓波旬乃梵语 pa^pi^ya^n 之讹译,其音译为波卑夜、波卑面、波旬逾、波[旬-日+目]。窥基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大四五·三四八中):“梵云魔罗,此云扰乱障碍破坏;扰乱身心,障碍善法,破坏胜事。(中略)又云波卑夜,此云恶者,天魔别名,波旬,讹也,成就恶法、怀恶意故。”另据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大五四·三六九上):“旬字,本从目,音‘县’,误书从日为旬,今验梵本无巡音,盖书写误耳,传误已久。”谓波旬一词乃历代传写之讹误。(杂阿含经卷三十九、中阿含卷三十降魔经、长阿含卷二游行经、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卷九)((参见:恶魔)4952、“魔”6885)p343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2-17 07:43: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7 07:44 编辑

(本次学习:19楼共用时2小时20分钟)

2、断杀生——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即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神鬼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阿难,又世界上的六道众生如果心无杀害,就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你修正定原本可以出离尘劳,可是杀心如果不断除尘不可出,即使有再多智慧和禅定现前,必定也会落入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为地行罗刹,诸鬼神有很多徒众,各自都说自己已经成就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时期有很多鬼神充满世间,还说吃肉也能获得菩提路

阿难,我让比丘吃五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那是因为这五种净肉是我以神力化生(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的,本来就没有命根,因为你们婆罗门的地理环境影响草菜都不生长,所以我以大悲神力加持变化的五净肉,怎奈如来灭度以后,那些吃肉的众生却说自己是佛弟子?

你们应当知道,吃肉的人即使获得心开似三摩地(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也是大罗刹鬼,命终必定沉沦生死苦海,不是佛弟子,这样的人相互杀害吃众生肉没有终止,如何能出离三界?你教导世间人修正定,第二要断除杀生,这是如来及过去诸佛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名词解释:

【三摩地】
梵语 sama^dhi,巴利语同。七十五法之一,百法之一。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等持、正定、定意、调直定、正心行处。即远离惛沉掉举,心专住一境之精神作用。三摩地之语义诸多,若于说一切有部中,为十大地法之一,与一切心、心所法相应,通于定、散,亦通于善、恶、无记之三性,而无别体。于经量部,心之一境相续而转,称为三摩地。行者住于三摩地,观想凝照,智慧明朗,即能断除一切烦恼而证得真理。(大毗婆沙论卷一○四、成实论卷十二定相品、成唯识论卷五、大乘义章卷十三)((参见:三昧)580)p670 FROM:【佛光大辞典】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生】
(术语)四生之一。谓依托无所,忽然而生者。如诸天,诸地狱,及劫初之人是也。俱舍论八曰:“有情类,生无所托,是名化生。如那落迦天中有等,具根无缺,支分顿生,无而欻有,故名为化。”大乘义章八本曰:“言化生者,如诸天等,无所依托,无而忽起,名曰化生。若无依托,云何得生?如地论释,依业故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五净肉】
五种的净肉,即:不见杀、不闻杀声、不为我杀、自死、鸟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杀业而修禅定者,就像有人塞住自己的耳朵然后高声大叫希望别人听不到一样,这叫做欲隐弥露(越想隐藏,可是越暴露出来),清净的比丘及诸菩萨走路连小草都不忍心踩踏,更何况是用手去拔?为何修大慈悲的人还要吃众生血肉呢?如果诸比丘不穿东方丝绵绢帛以及土靴履裘毳、不吃乳酪醍醐(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这样的比丘是真正解脱,偿还宿债,更不会堕入三界

为什么呢,因为穿终生的皮毛就会彼此结下不善缘,就像人吃百谷脚不离地一样,因此一定要使身心对于众生都不穿不吃才行,所以我说这种人才是真正解脱者,像我这样说的就是佛说,不是我这样说的就是波旬说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的是要断除杀生不吃众生肉,这是诸佛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关于杀生吃肉的危害与过失,善知识已经做了很多详细解说,下面再次分享和学习其中的法性原理

一、从原理上分析解说,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杀生吃肉?

简单说,吃肉就是杀生,没有杀生哪来肉吃
不论是自己杀还是他人杀,全都是杀业的共犯
杀业必堕入恶道,这是无庸置疑的,因为任何经上都是这样说
以下分几个方面来说明

简单说,以[贪][嗔][痴]三毒来说,
吃肉就是自己对肉食还有[贪恋],
另外因为[愚痴]所以不能明辨正邪,对一些说可以吃肉的邪说产生迷惑
所以吃肉的佛弟子自己已经犯了上述三毒中的两种
三毒是堕入三恶道的根源,三毒不除,终究堕入恶道


若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来说
就是没有[慈][悲]众生,所以才会吃众生肉
另外也是没有真正发起[舍离心],才会吃众生肉
所以,没有了四无量心,您还算是发心的佛子吗?

若以[四弘愿]来说
那就是没有真正发起[断除烦恼]的宏愿,不然怎会还留下吃肉的障碍和烦恼呢
那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渡尽一切众生]的宏愿,才会吃众生肉,和众生结怨
也是没有真正发起[成就佛道]的大愿,才会贪恋肉食
没有了四弘愿,您还算是大乘佛子吗?


再者,以[戒][定][慧]来看
杀生吃肉就是没有守[戒],所以嘴巴上讲修行,其实是盗用佛法行苟且之事
从定来看,断除不了心中对肉食的渴望,那就是没有[定力]
从慧来看,因为破戒杀生吃肉,放纵自己而没有定力,且和众生结下累世恶缘,那就是没有[智慧]
没有了戒定慧,那算是哪门子修行呢?


如果再从[三十七道品],或者[四正勤]或[八正道]来看
杀生吃肉都一样是不符合修行的表现
这是连基础修行都没做好了


所以,从上面这些来看,没有一样是符合学佛修行的
那还能说自己是佛弟子吗? 不会心虚吗?


到这边大家可以反省看看,您真的在学佛吗?
还是利用佛法窃取虚名,利用佛法贪求自己的世俗福报呢?
不然怎会断不了肉食,这些肉难道不是杀害众生得来的吗?
最后由心法原理来看
1.如果您还贪恋肉食,那就是不能断欲,不能断欲就是不能断苦,不能断苦就是[定力]不足
2.如果您还执意认为可以吃肉,那就是知见不正确,对六道轮回真相不明白,那就是没有[智慧]
如果您还有善根想要脱离轮回,那就要先守[戒],然后修[定],且改正[观念]和[知见](这就是由[闻慧]来[修慧])
如果您不是如此,而执意要吃肉
那您自己和众生共同心念的力量,就会形成共业,让您无法脱离轮回
所以,由心法原理来看,也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吃肉的因果 ——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二、从事相上分析解说,身为佛弟子为什么不可以吃众生肉?

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
(注释:大慧,一切众生肉有无量因缘。菩萨对于众生肉,应该慈悲怜悯,不应该吃肉。我现在为你,略为演说其原因。)

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注释: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在生死轮回中不曾停止。众生没有不曾经当过我们的父母兄弟,男女眷属,或者朋友工作伙伴。后来因为轮回转生,而变成鸟和种种动物,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怎么能吃众生肉呢?)

大慧。菩萨摩诃萨。观诸众生同于己身。念肉皆从有命中来。云何而食。
(注释:大慧,大菩萨看待众生,就像自己一样。知道肉都是从杀害生命而来,所以怎么能够吃呢?)

大慧。诸罗刹等闻我此说尚应断肉。况乐法人。
(注释:大慧,那些罗刹鬼神听我这样说,都觉得应该断除吃肉,更何况想要学佛法的人呢?)

大慧。菩萨摩诃萨。在在生处观诸众生皆是亲属。乃至慈念如一子想。是故不应食一切肉。
(注释:大慧,大菩萨在任何时刻,都把众生当作自己的亲属,甚至慈心对待,就像自己的独子,所以不应该吃一切肉。)

大慧。衢路市肆诸卖肉人。或将犬马人牛等肉。为求利故而贩鬻之。如是杂秽云何可食。
(注释:大慧,卖肉的人为了求利,有的甚至将狗马牛,甚至人肉拿来贩卖,这样污秽肮脏怎么能吃呢?)

大慧。一切诸肉皆是精血污秽所成。求清净人云何取食。
(注释:大慧,一切众生肉本质上就是精血,都是污秽的,求清净的人怎么能吃呢?)

大慧。食肉之人众生见之悉皆惊怖。修慈心者云何食肉。
(注释:大慧,吃肉的人,众生看见他都感到惊恐害怕,修慈心的人怎么能吃肉呢?)

大慧。譬如猎师及旃陀罗。捕鱼网鸟诸恶人等。狗见惊吠兽见奔走。空飞水住一切众生。若有见之咸作是念。此人气息犹如罗刹。今来至此必当杀我。为护命故悉皆走避。食肉之人亦复如是。是故菩萨为修慈行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就像打猎的人和以杀业为生的屠夫,捕鱼的网鸟的这种种恶人,狗看见他们就惊恐吠叫,动物看见他们就惊慌逃跑,天上飞的水里住的众生如果看到这些恶人,都这样想:这些恶人的气息就是罗刹鬼一样,今天来到这里,一定是要杀我。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全都逃跑远离。吃肉的人也像这些恶人一样,所以菩萨为了修慈悲行,不应该吃肉。)

大慧。夫食肉者。身体臭秽恶名流布。贤圣善人不用亲狎。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吃肉的人,身体自然产生臭气,容易污秽,而且丑恶的名声到处流传。圣贤人对于这些吃肉的人,不愿亲近和重视,所以菩萨不应该吃肉。)

大慧。夫血肉者。众仙所弃群圣不食。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血肉这种东西是所有神仙不愿接近的,也是所有得道圣人不吃的,所以菩萨不应该吃肉。)

大慧。菩萨为护众生信心。令于佛法不生讥谤。以慈愍故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菩萨为了护持众生对佛法的信心,让众生不对佛法起讥笑毁谤,为了培养慈悲怜悯心,所以不应该吃肉。)

大慧。若我弟子食啖于肉。令诸世人悉怀讥谤。而作是言。云何沙门修净行人。弃舍天仙所食之味。犹如恶兽食肉满腹游行世间。令诸众生悉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是故当知佛法之中无调伏行。菩萨慈愍为护众生。令不生于如是之心。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如果佛弟子吃肉,而被世间人满心讥笑毁谤说:为什么出家修行人,居然舍弃天人甘露禅味,而像凶恶的猛兽吃肉游走人间?让众生都满心惊恐害怕,破坏清净修行,丧失出家修道。这样就知道,于佛法当中没有真修行。菩萨为了慈悲守护众生,让众生对佛法不起这些误解心,所以不应该吃肉。)

大慧。如烧人肉其气臭秽。与烧余肉等无差别。云何于中有食不食。是故一切乐清净者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就像烧煮人肉,气味恶臭污秽,烧煮其他众生肉也是完全一样。哪里还需要考虑吃或不吃呢?所以一切喜好清净的人,都不应该吃肉。)

大慧。诸善男女。冢间树下。阿兰若处。寂静修行。或住慈心。或持咒术。或求解脱。或趣大乘。以食肉故。一切障碍。不得成就。是故菩萨。欲利自他。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佛弟子如果在坟场树下寂静处清净修行,又或者学习安住慈心三昧,又或者修持咒术,又或者求解脱道,又或者向往大乘菩萨道,如果吃肉则产生一切障碍,全都无法修行成就,所以菩萨为了自利利他不应吃肉。)

大慧。夫食肉者。见其形色则已生于贪滋味心。菩萨慈念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云何见之而作食想。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那些吃肉的人看到众生的样子,就会产生对肉滋味的贪心。菩萨心慈看待众生的身体就像自己的身体一样,怎么能看到众生就生起想吃众生的心呢?所以菩萨不应该吃肉。)

大慧。夫食肉者。诸天远离。口气常臭。睡梦不安。觉已忧悚。夜叉恶鬼夺其精气。心多惊怖。食不知足。增长疾病易生疮癣。恒被诸虫之所唼食。不能于食深生厌离。
(注释:大慧,吃肉的人,一切天人都远离他,口气恒常腥臭,睡梦中不安稳,睡醒常觉忧虑惊悚,夜叉恶鬼趁机吸夺吃肉人的精气,吃肉的人因此常觉得心中惊慌恐怖,总觉得吃不够,又因为吃肉过多,所以增长疾病,容易生皮肤病,常被虫咬,却无法对吃肉生起厌离心。)

大慧。我常说言。凡所食啖作子肉想。余食尚然。云何而听弟子食肉。
(注释:大慧,我常说凡一切所吃的东西,都应该当做自己儿子的肉来想,其他饮食都已经如此,更何况怎么能听许弟子吃肉呢?)

大慧。肉非美好。肉不清净。生诸罪恶。败诸功德。诸仙圣人。之所弃舍。云何而许弟子食耶。若言许食。此人谤我。
(注释:大慧,肉并不美好,肉不清净,肉能生诸多罪恶,败坏诸多功德,所以神仙圣人都舍弃肉而不食。更何况允许弟子吃肉呢?如果说可以吃肉这样就是毁谤佛。)

大慧。净美食者。应知则是粳米粟米大小麦豆苏油石蜜。如是等类。此是过去。诸佛所许。我所称说。我种性中诸善男女。心怀净信久植善根。于身命财不生贪着。慈愍一切犹如己身。如是之人之所应食。非诸恶习虎狼性者。心所爱重。
(注释:大慧,清净的美食,应该要知道就是五谷杂粮豆子等素食。这些东西是过去诸佛所允许弟子吃的,也如同我所说,在佛弟子中的那些善根淳厚弟子,心怀纯净信仰,累世种植善根,对于身家性命不起贪着,心慈悲怜悯一切众生就像自己一样,这样的人吃的就是刚刚讲的那些素食,而不是像那些沾染恶习具有虎狼凶性的恶人心爱的肉食。)

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生。耽着肉味食种种肉。如是不已。遂至食人。臣民不堪悉皆离叛。亡失国位受大苦恼。
(注释:大慧,以前有个国王叫做师子生,因为贪着肉味吃一切肉,因为不断这样吃肉,最后终于想吃人。臣民因此忍受不了,全部反叛远离,国王因此丢掉国家受无量苦。)

大慧。释提桓因处天王位。以于过去食肉余习。变身为鹰而逐于鸽。我时作王名曰尸毗。愍念其鸽自割身肉以代其命。
(注释:大慧,释提桓因是忉利天主,因为过去世吃肉留下的习惯,而变做老鹰追逐鸽子。我那时候是个国王名叫尸毗,因为怜悯鸽子,所以割下自己的肉代替鸽子的命,用割下的肉来喂食老鹰。)

大慧。帝释余习尚恼众生。况余无惭常食肉者。当知食肉自恼恼他。是故菩萨不应食肉。
(注释:大慧,释提桓因已经是天主,余留下来的吃肉习气,还让众生产生苦恼,何况那些没有惭愧心,喜欢吃肉的人?应该要知道,吃肉不仅自己苦恼,也恼害众生,所以菩萨不应该吃肉。)

........


大慧。夫食肉者。有如是等无量过失。断而不食获大功德。凡愚不知如是损益。是故我今为汝开演。凡是肉者悉不应食。
(注释:大慧,吃肉的人有像这样数不尽的无量过失,断肉食则有大功德。凡夫愚痴不知道这样的损害和利益,所以我今天为你们开示演说,只要是肉都不应该吃。)

大慧。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奇哉世间。贪着肉味。于人身肉。尚取食之。况于鸟兽。有不食者。以贪味故。广设方便。罝罗网罟。处处安施。水陆飞行。皆被杀害。设自不食。为贪价直。而作是事。
(注释:大慧,一般杀生的人都是为了人想吃肉,人如果不吃肉也就没有杀生的事情,所以吃肉和杀生同等罪业。奇怪的是世间人贪吃肉味,甚至连人肉都吃,比鸟兽更不如,鸟兽还有不吃的呢?人却什么都吃,连人肉也吃。为了贪求肉味,用尽各种方法,设施网捕一切天上飞的陆上跑的水里游的众生,就算自己不吃只因为贪心和利益就广为乱杀。)

大慧。世复有人心无慈愍专行惨暴犹如罗刹。若见众生其身充盛。便生肉想言此可食。
(注释:大慧,世间上还有人内心没有慈悲怜悯心,专门做残暴的事情,就像罗刹鬼一样。如果看到众生身体饱满,就生起吃肉的欲望而说这可以吃。)

大慧。世无有肉。非是自杀。亦非他杀。心不疑杀。而可食者。以是义故。我许声闻。食如是肉。
(注释:因为佛陀一开始度化娑婆众生的时候,众生中没有大乘根器,所以允许吃三净肉,这是佛陀度化小乘声闻的初方便。佛在涅槃经和楞严经说这三净肉,其实是佛力所变非真肉也。)

大慧。未来之世有愚痴人。于我法中而为出家。妄说毗尼坏乱正法。诽谤于我言听食肉亦自曾食。
(注释:佛在此已经预言末法后世,有愚痴的人虽然在佛法中出家,但是妄说律法坏乱正法毁谤佛,说佛允许吃肉,也自己曾吃肉。)

大慧。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修观行者。行头陀者。趣大乘者。云何而劝。诸善男子。及善女人。于诸众生。生一子想。断一切肉。
(注释:大慧,我如果允许声闻吃肉,我就不是安住慈心的人,不是修三昧观行的人,不是修苦行的人,不是真发大乘心的人,这样又怎么能劝化善根男女,对众生要如独子,而能断除吃一切肉呢?)

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十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
(注释:大慧,我以前所说诸经中,允许三种净肉,这是为了让愚痴众生逐渐能守戒律修学大乘,现在楞伽经中则重新开示,不管自己死的,或者他杀的凡所有肉都不应该吃。)

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
(注释:大慧,我不曾允许弟子吃肉,现在也不允许,也不应该允许。大慧,出家人只要吃肉都是不净。)

大慧。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
(注释:大慧,如果有愚痴的人毁谤如来,说佛允许吃肉,又说佛自己也吃肉,当知这样说的人必定恶业缠绕永远堕入恶道。)

大慧。我之所有诸圣弟子尚不食于凡夫段食。况食血肉不净之食。
(注释:大慧,我的所有出家声闻弟子,尚且不吃凡夫段食,就是出家人只有日中一食,或者过午不食,更何况吃血肉不净的食物呢?)

大慧。声闻缘觉及诸菩萨尚惟法食。岂况如来。
(注释:大慧,不管小乘行者或者大乘菩萨,都只以法为食,更何况佛自己呢?)

大慧。如来法身非杂食身。大慧。我已断除一切烦恼。我已浣涤一切习气。我已善择诸心智慧。大悲平等普观众生犹如一子。云何而许声闻弟子食于子肉。何况自食。作是说者无有是处。
(注释:大慧,佛法身不是杂食身,佛早已经断除一切烦恼,净除一切习气,智慧圆满,怀大悲平等心,视众生如独子,怎么会允许声闻弟子吃像儿子般的众生肉呢?更何况是佛自己吃?像这样说,佛允许吃肉或者说佛吃肉的人是完全不正确的。)


相关阅读:[诸经辑要]看佛陀破斥外道邪说:吃肉就是度众生?!一切众生肉不得食,食肉得无量罪


名词解释:

【事相】
有实事的,或是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都叫做“事相”;至于讲道理的,没有形相可以看得到的,则叫做“理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醍醐】
梵语 maN!d!a,巴利语同;或梵语 sarpir-maN!d!a,巴利语 sappi-maN!d!a。指由牛乳精制而成最精纯之酥酪。乃五味之一,即乳、酪、生酥、熟酥、醍醐等五味中之第五种味,故亦称醍醐味。为牛乳中最上之美味,故经典中每以醍醐比喻涅槃、佛性、真实教。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大八·八六八下):“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上引系以五味之相生比喻如来所说教法之深浅。如天台家即以醍醐比喻彼所立五时教判中之第五法华涅槃时所说一乘真实之教法。(长阿含卷十七布吒婆楼经、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圣行品、维摩经玄疏卷六)p6321 FROM:【佛光大辞典】

【欲隐弥露】
越想隐藏,可是越暴露出来——摘自百度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93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2-18 10:4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18 11:07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共用时3小时)

3、断偷盗——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萨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禆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阿难,又世界六道众生没有偷盗之心,就不会堕入生死轮回,你修正定原本可以出离尘劳,但是偷心如果不断除尘不可出,即使有再多智慧和禅定现前,必定落入邪道,上品为精灵、中品为妖魅、下品为邪人,这些邪魔也有徒众,各各说自己已经获得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时期这些妖邪充满世间,他们潜藏在众生中奸诈欺骗,自称是善知识,各说自己已经得到了上人(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法,令追随他们的众生耗尽家财

我教比丘托钵乞食,为得就是令他们舍弃贪心进而成就菩萨道,诸比丘们不需要自己煮食物吃,因为大家都只是暂时居住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如果能通过修行出离三界就不会再回来这里了,奈何贼人穿着僧衣却造作种种恶业出卖如来?还说具足戒的比丘是小乘道?因为这样的行为而误导无量众生,最终必将堕入无间地狱受苦

若我灭度后,有发心决定修正定的比丘,如果能在如来形象前在身体上燃烧一盏灯、烧一节手指、或在身上燃烧一炷香,我说这样的人从无始劫来的宿债将一时间全部还清,此人将永远脱离诸漏(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虽然还没有立即明白无上正觉之路,但是已经下定决心修证。(回说)如果不能这样舍身供养,即使成就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也要回到人间偿还宿债,如我食用马麦的例子一样,你教世人修正定,第三就要断除偷盗,这是如来过去诸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名词解释:

【无为】
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参见:有为)2445)p511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觉】
无上正等正觉之略称。觉,为梵语 bodhi 之意译,音译菩提,指证得佛智、涅槃之妙理;佛所证得之菩提,为最上而无有过之者,故称无上觉。菩萨本生鬘论卷三(大三·三三八上):“自舍己身无所贪惜,共诸众生证无上觉。”(无量寿经卷上、七佛经、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仁王经疏卷中(良贲))((参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5074 FROM:【佛光大辞典】

【诸漏】
漏,烦恼之异称。诸漏,即诸烦恼。总摄三界诸烦恼,称为三漏。法华经卷一序品(大九·一下):“诸漏已尽,无复烦恼。”p6309 FROM:【佛光大辞典】

【具戒】
(术语)谓比丘,比丘尼之具足戒也。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为具足圆满之戒。行事钞上之三曰:“欲绍降佛种为世福田者,谓受具戒。”(参见:具足戒)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上人】
梵语 purus!ars!abha。对智德兼备而可为众僧及众人师者之高僧的尊称。释氏要览卷上谓,内有智德,外有胜行,在众人之上者为上人。大品般若经卷十七坚固品则载,若菩萨摩诃萨能一心行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护持心不散乱,称为上人。在日本,上人一语,特用于净土宗与日莲宗,并谓圣人较上人为重要,故日本真宗称宗祖亲鸾为圣人,称其列祖为上人。中世纪后,日本朝廷以此作为僧位敕授高僧。(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九、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五、大智度论卷七十三)p714 FROM:【佛光大辞典】

【魅鬼】
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骂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偷盗而修禅定者,就像有人往一个有漏的瓶子里灌水并且想要装满一样,即使经过微尘劫也无法做到

如果诸比丘除了衣服和钵以外没有任何积蓄,能将乞食剩下的食物布施给其他饥饿的众生,能在众生聚集的场合能合掌顶礼大众,遇到有人打骂也能看作对方是在称赞,这样必定能舍弃身心与众生共同拥有,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避免误导初学,佛便会印证这样的人能得到真正的正定,像我这样说的是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就是波旬说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教导的是不可以有偷盗之心,这是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世尊进一步举例说明:如果不断除偷盗而修禅定者,就像往一个有漏的瓶子里灌水,却想将瓶子装满一样,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因此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也是在提醒和引导我们修行应当向内观、修无漏,因为佛性本自具足!不应当把目光放到外面,更不应当像经中说的那样贪求或盗取他人修行功德作为己有以欺骗众生和满足私欲,那样只会自掘坟墓,不但无法修行成佛,甚至还会堕落恶道受无量苦,因为修行来不得半点虚假

正所谓
有因必有果,欲一切都能圆满如意,就要从每个当下的身、口、意三业观照起。身无善行不做、口无善言不说、意无善念不起 —— 佛食马麦宿缘

身为佛弟子的我们,更应当谨言慎行,避免
利用佛法窃取虚名,利用佛法贪求自己的世俗福报 —— [辨析]佛弟子或想修行解脱轮回的人可不可以杀生吃肉

可是,反观
许多人自以为自己是佛弟子,平常打着佛法佛教的招牌
可能因此得到一些尊敬或赞叹,也常因此而有一些傲气
可是日常的心念和行为却完全和佛陀的教导背道而驰
其实这是根本心念上没有改变,只是相上求法,自以为在学佛,其实根本上并没有按照佛陀的教导在修行 —— [略说]为什么学佛了,甚至学佛多年了,还是满心疑惑烦恼

如果
总是喜欢打着修行的招牌,享受福利或满足尊荣,这种人就更容易受到魔扰而走入歧途 —— 解析:为什么修行反复,总是无法突破?

要知道,
相由心生,业由心转
六道轮回皆由众生无明而生,故有非人鬼魅精灵邪魔

所以,
楞严经说
不能断淫,则为魔, (魔王,魔民,魔女)
不能断杀,则为鬼神,(大力鬼,夜叉,罗刹)
不能断偷盗,则为妖邪,(精灵,妖魅,邪人)

这些众生都在自己累世轮回的邪见中,无法摆脱轮回之苦

我们唯有
常保持清净心,慈悲心,光明心,平等心,欢喜心,好好修行,才能解脱轮回 —— [问题解析] 如何能尽快改善自己的所有情况? 2楼

因此,远离偷盗贪欲之心是第三个必须要断除的!

小到
一些公家的小东西可能平常随意拿走或放入自己口袋,或占用公物 —— [必修]五戒十善

再到
“盗版、非法取用” —— 我是哪种根器?

然后是
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引用佛经,请说明清楚出处
如果不说明清楚自己是引用,而让别人误会,
别人因此而赞叹和仰慕自己,而且自己因此而自得意满或起贪求心
这就是欺骗和偷盗 ——
[细说因果]引用别人的文章,或者引用佛经,请说明清楚

最后一同来学习关于盗法
舍利弗。如来现在善护法城。四大弟子智慧深远。今我法城不惧破坏。若与法城作障碍者。为是大贼毁坏法城。盗我密法向外道说。是人常来至于我所。我与共语示其教法不说密要。是人为求所示教法出家受戒。我知此人后应得道。听使出家四月中试。何以故。为护法城故。又使未来世贼不更起故。如是如来善护法城使不得便。所谓令受佛教舍本恶邪。诸比丘众皆应欢喜。听使出家得受戒已。天人世间不能动转。舍利弗。何等是可试者。谓外道人及乐外道法者。

    舍利弗。何等是乐外道法。所谓有所得者。我见者人见者。众生见者贪者邪者。于自相空法心生疑者。受行种种邪虚妄法。不能入于第一义空。行诸邪道。是人名为乐外道法。舍利弗。不可试以种种色衣。若白衣人若着袈裟。有如是不善有所得见。皆名外道。于我法中出家受戒是人应试。何以故。有所得者。于我法中即是邪见。是名大贼。一切世间天人中贼。是名一切世间怨家诸佛大贼。舍利弗。是邪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

    舍利弗。一切法无我。若人于中不能生忍。一切法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不能信解。于我法中所受供养。名为不净。是人则是不供养佛。不供养法。不供养僧。强入我法。形是沙门。心是外道。为盗法人。—— 《佛藏经》告诉我们什么才算是盗法!

佛法是心法!愿我们都能返闻闻自性,舍弃色身,契入佛性光明,恢复本心真我,阿弥陀佛!

相关阅读:佛弟子论说佛义应该引述佛经(注明出处)


名词解释:

【不了义】
谓诸经中宣说世俗等事,或说厌离生死,欣求涅槃等,种种文句差别,不为究竟显了,名不了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12:25 , Processed in 0.08877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