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6-9卷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10:41:2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1楼共用时3.5小时)


4、断妄语——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提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叹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世界六道众生虽然身心已经断除杀盗淫,但是如果打大妄语,那么正定就不会清净,就会成为爱见魔,失去如来种,比如明明没有得道却说已经得道、没有证果却说已经证果、或者为了贪求世间名声而对人说自己已经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或十地、或地前(菩萨修行过程中“十地”以前之阶位;即初地(十地中之第一地)以前之行位)诸位菩萨,这样说众生就会向他忏悔罪业,而他为的是贪求众生供养,殊不知这种人就是一颠迦(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销灭佛种(指成佛之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好比有人用刀砍断多罗木,佛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称为记别)这样的人将永远失去善根,堕入三恶道沉沦于苦海,无法成就正定

我灭度后,令诸菩萨及阿罗汉以应身(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在末法时期救度众生,比如应化为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身、或白衣(俗人之别称)、或居士身、或人王身、或宰官身、或童男身、或童女身,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所有众生同事、称赞佛乘(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令众生身心入于正定,但始终都不会说自己是真菩萨、真阿罗汉,不会泄露佛的密因,除非临命终有遗言需要交待可以说,否则就是犯大妄语


名词解释:

【白衣】
(杂名)俗人之别称。以天竺之波罗门及俗人,多服鲜白之衣故也。以是称沙门,谓之缁衣,或染衣。西域记二曰:“衣裳服玩无所裁制,贵鲜白,轻杂彩。”道宣律师感通录曰:“白衣俗服,佛严制断。”涅槃经疏十四曰:“西域俗尚穿白,故曰白衣。”遗教经曰:“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维摩经方便品曰:“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智度论十三曰:“白衣虽有五戒,不如沙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门】
梵语 s/ramaN!a,巴利语 samaN!a。音译室罗末拏、舍啰摩拏、室摩那拏、沙迦懑囊。乃西域方言(龟兹语 sama^ne,于阗语 samana^)之转音。又作沙门那、沙闻那、娑门、桑门、丧门。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据长阿含卷三游行经、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沙门可分类为下列四种:(一)胜道沙门,又作行道殊胜,如佛或独觉;以能自觉之故。(二)示道沙门,又作说道沙门、善说道义,指说道无误者,如舍利弗等;以能常随佛转大法轮之故。(三)命道沙门,又作活道沙门、依道生活,指依道而生者,如阿难等;以虽居“学位”然同于“无学”,多闻善持,具净戒禁,传法身慧命于世之故。(四)污道沙门,又作坏道沙门、为道作秽,指污染圣道而伪善者,如莫喝落迦比丘;以盗他财物之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亦举出四种沙门,谓胜道沙门即“诸善逝”,说道沙门即“说诸正法”者,活道沙门即“修诸善法”者,坏道沙门即“行诸邪行”者。此外,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亦列举形服沙门、威仪欺诳沙门、贪求名闻沙门、实行沙门等四种沙门。
 沙门修持甚严,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列举五种毁辱:发长、爪长、衣裳垢坋、不知时宜、多有所论;大宝积经卷一一三沙门品更列沙门应远离之三十二垢及八法覆沙门行,三十二垢者:(一)欲觉。(二)嗔觉。(三)恼觉。(四)自赞。(五)毁他。(六)邪求利养。(七)因利求利。(八)损他施福。(九)覆藏罪过。(十)亲近在家人。(十一)亲近出家人。(十二)乐于众闹。(十三)未得利养作方便求。(十四)于他利养心生悕望。(十五)自于利养心不知足。(十六)于他利养中心生嫉妒。(十七)常求他过。(十八)不见己过。(十九)于解脱戒而不坚持。(廿)不知惭愧。(廿一)无恭恪意,心慢掉动,无有羞耻。(廿二)起诸结使。(廿三)逆十二因缘。(廿四)摄取边见。(廿五)不寂灭,不离欲。(廿六)乐于生死,不乐涅槃。(廿七)好乐外典。(廿八)五盖覆心,起诸烦恼。(廿九)不信业报。(卅)畏三脱门。(卅一)谤深妙法,不寂灭行。(卅二)于三宝中心不尊敬。八法覆沙门行者:(一)不敬顺师长。(二)不尊敬法。(三)不善思惟。(四)于所未闻法,闻已诽谤。(五)闻无众生、无我、无命、无人法后,心生惊畏。(六)闻一切行本来无生后,解有为法,不解无为法。(七)闻说次第法后,堕于大深处。(八)闻一切法无生、无性、无出后,而心迷没。
 又沙门有四果之别,称四沙门果,即须陀洹果(三结断)、斯陀含果(三结断,贪恚痴薄)、阿那含果(五下分结尽)、阿罗汉果(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佛般泥洹经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十诵律卷六、玄应音义卷六、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参见:四种僧)1817、“阿那含”3623、“斯陀含”4978、“须陀洹”5360)p2972 FROM:【佛光大辞典】

【佛种】
<一>梵语 buddha-vam!s/a,巴利语 buddha-vam!sa。佛之种族、佛之系统。印度婆罗门教徒说四姓差别,以夸示其出身与系统;然佛弟子则皆由同一佛法而生,不问其种姓、家系,悉称佛子,其动机在喝破佛弟子之自觉。广义言之,凡信佛法者,皆称佛子;就系统之义而言,亦称为佛种、释种子。(长阿含卷六小缘经、大乘入楞伽经卷五、法华经卷二譬喻品、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如来藏品、佛性论卷二、大乘庄严经论卷七)
 <二>指成佛之种子。即佛性,为得佛果之因。因有四种:(一)众生本来具足之佛性,即缘起之理、中道之理、诸法性空之理等。(二)烦恼,维摩经卷中谓烦恼之外别无菩提,故一切错误之见解及烦恼,均是佛种。(三)菩提心,无菩提心之因,即不得佛果。(四)称名或闻名,依此因则能成佛。(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华手经卷二发心品、思益梵天所问经卷一“四法品”、法华文句(会本)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一)p2744 FROM:【佛光大辞典】

【密因】
<一>如来证悟了义之果德名秘密藏,而达到此秘密藏之因行,称为密因。密,乃经上所说之陀罗尼,非凡小所能知,故称密,密即因。楞严义疏卷八之二(大三九·九三三上):“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具一切行,而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首楞严经序、大日经卷五)
 <二>指佛菩萨之本地。楞严义疏卷六之二(大三九·九一四下):“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首楞严经卷六)p4475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摩地】
(术语)Sama%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称三么地、三昧地;译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离掉举故云等,心不散乱故云持,(参见:三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乘】
<一>梵语 buddha-ya^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参见:菩萨乘)5220)
 <二>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四○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法华玄义卷一、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三藏法数卷三十二)p2644 FROM:【佛光大辞典】

【应身】
梵语 nirma^N!a-ka^ya。又称应佛、应身佛、应化身、应化法身。即佛为教化众生,应众生之根机而变化显现之身。有数种分类:<一>二身之一。为“真身”之对称。大乘义章卷十九分佛身为真身、应身二种,而以随化所现之身,称为应身,其形有所在,故生彼此之别,诸根相好各有分限。故知此处乃统称应、化二身为应身。(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参见:二身)199)
 <二>三身之一。(一)法、报二身之对称。同于变化身。大乘同性经卷下分佛身为报身、应身、真身三种,而以秽土成佛、当成佛、兜率以下,乃至住持一切正、像、末法所显现者,皆称为应身。此外,如摄大乘论(魏译)卷上以之与真身、报身共为三身,十地经论卷三以之与报身佛、法身佛共为三身佛。另天台宗于藏、通、别、圆之化法四教谓有能说之教主,乃立四佛。其中藏教之教主称劣应身,现丈六卑小之身,住于凡圣同居土;通教之教主称胜应身,又作带劣胜应身,乃丈六之佛,具神通变现自在,住于方便有余土。(二)法、化二身之对称。即指八相成道之佛,此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随机化现,忽有忽无。(三)法、化二身之对称。指为十地菩萨说法之佛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上、观经疏玄义分(善导))
 <三>四身之一。法、报、化三身之对称。即为地前诸菩萨而现之佛身,此佛身系依定力而现起者,故不摄于五趣。(合部金光明经卷一)p6432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记】
佛之悬记。又指佛之记别。佛预言当来之事,称为悬记。佛就弟子身上,分别未来之果报,称为记别。((参见:授记)4587)p265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阐提】
梵语 icchantika 或 ecchantika 之音译。又作一阐底迦、一颠迦、一阐提柯、阐提。另有阿颠底迦、阿阐提或阿阐底迦等词,当为一阐提同类语之讹音。此语原意为“正有欲求之人”,故译为断善根、信不具足、极欲、大贪、无种性、烧种,即指断绝一切善根、无法成佛者。入楞伽经卷二分阐提为二,即:(一)断善阐提,即本来即缺解脱因者(断善根)。(二)大悲阐提,又作菩萨阐提,即菩萨本著救度一切众生之悲愿,而故意不入涅槃者。又大庄严论经卷一中,亦有二说,即:(一)有性阐提,借助佛力,终可成佛者。(二)无性阐提,无论至何时,皆不得成佛者。此外,在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上,则立有断善阐提、大悲阐提和无性阐提三者之说。其中,断善阐提乃属有性阐提一类。一阐提发心至难,有若天生之盲人难以治愈,故喻为生盲阐提。昔时,道生主张“阐提成佛”之说,遭受守旧僧徒之抨击,直至昙无谶译出大般涅槃经后,此类说法乃渐被接受。然法相宗仍主张有不能成佛之众生存在;天台、华严及其他大乘诸宗,则主张一切众生皆能成佛。故一阐提能否成佛,犹为教界争论之问题。(北本涅槃经卷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五、华严经疏卷二、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85 FROM:【佛光大辞典】

【颠迦】
即指一颠迦(梵 icchantika),亦即一阐提。为无性有情之一。此类有情乐欲于生死而不欣求出离。据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卷三十二等载,一阐提,即拨无因果,执著善恶业与善恶报无关者;其说或指顺世外道等之徒。或有将阿阐底迦(梵 acchantika,不乐欲)、阿颠底迦(梵 a^tyantika,毕竟)二语讹作一阐提之同类语者。(翻译名义集卷二外道篇)((参见:一阐提)85)p6730 FROM:【佛光大辞典】

【地前】
指菩萨修行过程中“十地”以前之阶位;即初地(十地中之第一地)以前之行位。所谓十地,指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最终十位;此十位能生成佛智并住持不动,荷负且化益一切众生,恰如大地能生成、住持并荷负万物。p2309 FROM:【佛光大辞典】

【爱见】
又作见著二法、爱见二行。爱与见之并称。即对事、对理所起之烦恼。分别言之,爱系属情意上之烦恼,由于执著事事物物,故易障道。见则指执著于错误之理论导致谬见,并妨碍悟道,为理知上之烦恼。(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维摩经疏庵罗记卷三十)p5459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直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提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是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所以,阿难,如果不断除大妄语,就好比有人将粪便当做旃檀使用,想要闻到它的香气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教比丘直心(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是道场,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也不能弄虚作假,更何况是自称已经得到上人(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法?这就像穷人撒谎说自己是帝王而引来灭门之灾一样,更何况是法王(佛之尊称),如何能妄言盗取?

因地(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不真,果报一定歪曲,又怎能求得无上菩提?这就好比有人想用嘴咬自己的肚脐,有人能做到吗?

如果诸比丘的心能像直弦(其直如弦。比喻为人耿直)一样真实,就能入于正定,永远不会有魔事干扰,我印证这样的人能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像我这样说的是佛说,不是这样说的则是波旬说


名词解释:

【直弦】
1.其直如弦。比喻为人耿直。— 在线汉语字典

【法王】
梵语 dharma-ra^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参见:阎魔王)6340)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参见:大宝法王)906)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p3339 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
为“果地”之对称。地者,位地、阶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阶位。亦即指由因行至证果间之阶位。与“因位”同义。可分为二种:(一)对佛果之果位而言,等觉以下者悉为因地。如教行信证卷二之“法藏菩萨因位时”一语,系对阿弥陀佛之果地而言。盖法藏菩萨系阿弥陀佛于往昔因位时之名号。(二)对初地以上之菩萨而言,地前菩萨之阶位皆为因地。亦即对已证位者,称未证位者为因地。首楞严经卷五(大一九·一二八中):“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即是一例。((参见:果地)3322)p2275 FROM:【佛光大辞典】

【因地】
从凡夫地初发心学佛,到圆满成佛以前,这一段过程都叫做“因地”。经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上人】
(术语)上德之人也。佛家谓内有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故名上人。晋时称释子多曰道人。至鲍明远始有秋日示休上人诗。能改斋漫录曰:“唐人多以僧为上人,如杜子美已上人茅屋是也。”摩诃般若经曰:“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十诵律曰:“人有四种:一粗人,二浊人,三中间人,四上人。”释氏要览上曰:“增一经云:夫人处世,有过能自改者名上人,律瓶沙王呼佛弟子为上人。”维摩经问疾品曰:“文殊师利白佛:世尊彼上人者难为酬对。”思益经二曰:“我等今来见佛并网明上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四威仪】
梵语 catur-vidha^ i^rya^-patha^h!,巴利语 catta^ro iriya^-patha^。指行(梵 gamana,巴同)、住(梵 stha^na,巴 t!ha^na)、坐(梵 nis!adya^,巴 nisajja^)、卧(梵 s/aya,s/ayana,巴 sayana)四种威仪。为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之仪则,亦即日常之起居动作须谨慎,禁放逸与懈怠,以保持严肃与庄重。佛教中之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皆不出行、住、坐、卧四者,一般以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之四威仪,最为重要。
 关于四威仪之法规定制,于各经论及诸师多有戒制,兹就行、住、坐、卧四者而论:
  (一)行:据道宣之教诫律仪载,行走之时,不得垂手及左右顾视,必须直视前方七尺之地,勿踏虫蚁及急行,并不得与女子、醉酒者同行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于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此外,于一定区域内反覆往返之行走,称经行,系于饮食之后所行,藉以资养身心。
(二)住:据教诫律仪之在师前立法条载,不得直立于师前后,不得距离太近或太远,并不得立于高处、上风处,必须侧立于师之额角七尺许处。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住,于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此为如法而住。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举出闹门间、屠杀处、祠祀处、桥下、桥头、四徼道、空闲处等七地,为恶鬼之住处,故不宜居住。
(三)坐:据教诫律仪载,未唤坐,不得辄坐,不得同床共坐,若坐时脚未著地,则不得坐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跏趺宴坐,谛观实相,永绝缘虑,澄湛虚寂,端肃威仪,此为如法而坐。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载,不得与女人连席而坐,于床上时,不得思念叹息世间事等。在佛教中,坐时必须陈敷坐具,通常皆用结跏趺坐、半跏趺坐等坐法,若疲劳时,可伸展一脚,但不得舒展两脚。然于密教,尚有多种坐法之说。
(四)卧:据教诫律仪、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上等载,卧时必须敷铺卧具,并以右手为枕,右胁向下,左手伏左膝,两足相叠,面当看外,不得看壁,且不得赤体、思惟恶事等。据大明三藏法数卷十八载,修道者非时不卧,为调摄身心乃暂卧,卧时右胁而宴安,不忘正念,心无昏乱,此为如法而卧。
摩诃僧祇律卷三十五举出,仰卧为阿修罗之卧法、伏卧为饿鬼之卧法、左胁卧为贪欲人之卧法,三者应制止,仅准许右胁卧;若有恶眠、老病、右胁痈疮者,则不在此限。又右胁卧受到认许,乃因佛陀入灭之际,系头向北而面向西之右胁卧,故以此式为最上之卧法。上记之行、住、坐、卧四威仪,加上语、默二项,则为“六作”。
 此外,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载,于行、住、坐、卧间,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之名号,念念不舍,称为正定业。(中阿含卷十一频鞞娑逻王迎佛经、菩萨善戒经卷五、卷八、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二、十诵律卷四十五、五分律卷二十七、大智度论卷一、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下三之四、摩诃止观卷二之二、南海寄归传卷三)((参见:经行)5551)p1728 FROM:【佛光大辞典】

【直心】
指质直而无谄曲之心。乃一切万行之根本。诸经论广用此语,各处用例所诠指之旨趣虽有出入,然皆本其“正直无虚假”之意,而随各处经文大旨广申弘义。如维摩经中所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菩萨净土”,即指其不虚假;另如大乘起信论,以直心为十信成就菩萨所发三种心(直心、深心、大悲心)之一,即视之为正念真如妙法之心,而与观无量寿经所说之“至诚心”含意相同;六十华严卷二十三以之为清净纯一、专心企求佛道之“菩提心”;六祖坛经以之为自性显露之心;日本净土真宗则视之为“他力之信心”,即对弥陀本愿救度力的真实信赖、毫无犹豫疑滞之心。(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华严经疏卷十八、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下)((参见:三心)532)p3458 FROM:【佛光大辞典】

【直心】
(术语)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同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注维摩一“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教导的是不可以打妄语,这是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关于妄语戒,世尊进一步举例说明:
如果不断除大妄语,就好比有人将粪便当做旃檀使用,想要闻到它的香气是绝对不可能的!
又好比有个穷人撒谎说自己是帝王而引来灭门之灾一样,同理如果修行人打妄语,果报势必堕入三恶道

妄语之罪亦令众生堕三恶道
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
一者多被诽谤,二者为他所诳。
(附注:[妄语]的罪报就是堕入地狱、畜生、饿鬼三恶道,
如果还有余福能生在人中,就会1. 时常被毁谤,或者2.时常被人欺骗)
—— [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的罪报]为什么被毁谤,背地被讲是非,说话没人接受...

正所谓“因地不直果招纡曲”,简单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

想成佛唯有用真心、直心才能获得佛果,而妄语、妄心肯定是行不通的

要知道佛可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因此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下面一同来学习:“什么是[曲心]?什么是[直心]?”

[大宝积经]经文节录如下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曲心]。所应远离。何谓为四
于佛法中心生疑悔。
于诸众生憍慢瞋恨。
于他利养起嫉妒心。
诃骂菩萨广其恶名。

(附注:菩萨是指修行中的凡夫菩萨,也就是发大乘心的菩萨行者
菩萨行者对于众生有引领佛法增上的功用,虽然,修行中的菩萨行者难免有过失,
但是,不应该诃骂菩萨,广泛宣传其恶名,这样会让众生失去学佛的信心
其实这是佛的苦心,要众生舍弃对立,
一方面要菩萨行者严以自律,以免落人口实
一方面要其他众生放下对立攻击,各自约束要求自己,学习广大宽大心)
迦叶。是为[菩萨四曲心所应远离]。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直心之相]。何谓为四。
所犯众罪终不覆藏。向他发露心无盖缠。

(附注:一般人有过失,总是说更大的谎,或找各种理由,甚至强不认错
佛弟子应该不隐藏自己的罪过,向他人发露自己的罪过,不覆藏于心,业由心转)
若失国界身命财利。如是急事终不妄语。亦不余言一切恶事。
(附注:不因为身家性命财物受到威胁而妄语造恶,也不说一切恶事
如是因,如是果,前生恶业,所以今生受苦,可是凡夫今生受苦的时候,
却又为了身命财利去造恶业,所以恶性循环不已,
又或者富者不知道因果,今生造恶业,所以事业家庭由赢转衰,折损福报)
[骂詈][毁谤][挝打][系缚]种种伤害。受是苦时但自咎责。自依业报不瞋恨他。安住信力。
(附注:这点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众生遇到上述种种苦报的时候,
不会检讨自己的因果业报,深自忏悔,反而心生瞋恨,怨天尤人,责怪他人)
若闻甚深难信佛法。自心清净能悉受持。
(附注:众生业障和执着深浅不同,所以对于佛法能接受的次第程度也不同
佛弟子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佛法,应该先摄心清净,心若能清净,就逐渐能受持深法)
迦叶。是为[菩萨有四直心之相]。 ——[佛经心法]:什么是[曲心]?什么是[直心]?~大宝积经
直心

【直心】
(术语)正直而无谄曲之心也。维摩经佛国品曰:「直心是菩萨净土。」同菩萨品曰:「直心是道场。」楞严经一曰:「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注维摩一「肇曰:直心者,谓质直无谄,此心乃是万行之本。什曰:直心,诚实心也,发心之始始于诚实。」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直心】
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直心】
正直而无谄曲的心。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什么叫做上品上生[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 观无量寿佛经

到这里,第四种清净明诲:断除大妄语,也学习了
末学回头在想:五戒中的戒杀、盗、淫、妄语,与四种清净明诲中的戒杀、盗、淫、妄语,区别在于“摄心为戒”上
五戒中更多时候是在行为上避免(更适合初学),而四种清净明诲更接近于根本在心念上断除(更适合心法实修者),末学理解这也是直心修行的一种体现

由此,结合下面这段教导举一反三,学生深深惭愧!
举例来说,佛陀在佛经中都有教导佛弟子对「疾病」的态度与面对的修行方法
但是,当佛弟子遇到病痛的时候,多数的佛弟子可能都是急于找世俗医生和吃药,而不是真正用佛法去面对和实修,
这不仅浪费了实修的机会,也考验出佛弟子是否「真信佛」和「真学佛」以及「真实修」
如果不能落实佛法的教导和实修,那怎能说自己是在学佛呢?又如何说自己是佛教徒呢?那可不是妄语吗?可不就是破五戒了吗?
关于这点,佛陀早在许多佛经(例如:「大般涅槃经」,「楞严经」)中都有斥责,并称这些人不是「真佛子」,
所以,「皈依仪式」和「真佛子」可是两回事,这要认识清楚!——
学佛者的迷信与智信

相关阅读:
辨析:「大师」是佛的称号,「还愿」是民间信仰
辨别末法邪魔外道的第四清净明诲(默认或自称佛菩萨转世)楞严经义贯-成观法师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19:49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2楼~25楼共用时3.5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一、受持四种清净明诲避免向外攀缘免除魔事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学习解说]:

阿难,你问如何摄心,我今日先为你说入于正定的微妙法门,想要求菩萨道的人要先受持这四种律仪(指四种清净明诲:断除杀盗淫妄),能做到者自然不会生一切枝叶,比如心中贪、嗔、痴三恶业,以及口中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四种恶业,这些都不会产生

阿难,如果受持四种清净明诲没有过失,心尚且不去攀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又如何会发生呢?


==============


[学习笔记]:

“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如是四事若不失遗,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这两段经文在之前也有学习过,不过那时都是一阅(忽略)而过了,今天再次学习时,突然有个想停下来简单思维一下的想法(念头)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体会,这两段经文为我们很好(清楚)的解释了,为什么受持四种清净明诲能令身心入于正定的修行原理:

就是如果我们受持四种清净明诲没有过失,心就不会向外攀缘(六尘)色、香、味、触,因此能收摄身心反闻自性,达到身心清净

虽然经文阐述的道理比较浅显易懂,但是对末学来说因为改变了之前的习经状态而有所收获和受益,所以内心浅尝到了一丝法喜

不过末学清楚的知道,思维也只是个开始,因为佛在《大般涅槃经》讲过,修行有四个阶段:

大般涅槃经~
若离四法得涅槃者无有是处。何等为四。一者亲近善友。二者专心听法。三者系念思惟。四者如法修行。——
修学佛法的四个阶段 ~ 大般涅槃经

末学愿好好按部就班,持续学习,增长智慧!

深深感恩,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20:30 | 只看该作者

二、一心诵持楞严咒,决定灭除宿世业习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宿世业习没有灭除,你教他们一心诵持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指楞严咒),这是如来无见顶相(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指光明),坐在宝莲华上所说的心咒,就像你和摩登伽宿世历劫恩爱习气不是一生或一劫形成的,却一经我宣扬神咒之后,爱欲的习气永远消除,成就阿罗汉,像摩登伽这样的魔女,原本无心修行,由于神咒加持的缘故都能快速证得无学阿罗汉,何况你们这些声闻众生?你们求最上乘(至高无上的教法,即圆顿教,亦即一佛乘)想要成就佛道者,就像在顺风中扬尘土,哪里会有什么困难呢?


名词解释:

【最上乘】
至高无上的教法,即圆顿教,亦即一佛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最上乘】
(术语)至极之教法也。诸宗各名其宗义。法华经授记品曰:“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二教论上曰:“为欲成就乘最上乘者故,名为大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口业】
(术语)又曰语业。三业之一。谓口之所作,即一切之言语也。大乘义章七曰:“起说之门,名之为口。”【又】业与孽通。口业:谓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也。净住子曰次忏口业,此是患苦之门,祸累之始。唐宋人常取以言文学之事,白居易诗:些些口业尚夸诗。苏轼诗:口业不停诗有债。皆以诗为绮语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律仪】
律是戒律,仪是仪则,谓佛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使人防非止恶,乃是吾人立身处世的仪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见顶相】
指佛八十种相好之第六十六种。为梵语 us!N!i^s!as/iraskata^(肉髻相)之意译。谓佛顶高至不得见之相。优婆塞戒经卷一(大二四、一○四○上):“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观无量寿经、楞严经卷七)((参见:八十种好)268)p5088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为】
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梵 asam!skr!ta-dharma)。原系涅槃之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于小乘各部派中,说一切有部立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合为三无为。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于三无为之外,立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等四无色处,及缘起支性(十二缘起之理)、圣道支性(八圣道之理)等,总为九无为。化地部则以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取代四无色处,亦作九无为之说。大乘唯识家于三无为外,别立不动、想受灭、真如,合为六无为;或开立真如为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而为八无为。然无论开立为六无为或八无为,非谓无为有多种别体,而系断除我、法二执所显之一种法性;复以此一法性从所显之诸缘而称种种之名。准此而言,真如、法性、法界、实相等亦皆为无为法。又以涅槃而言,上记三无为中之择灭无为、六无为中之真如无为即涅槃;而涅槃乃一切无为法中之最殊胜者。
 又关于无为法之体,说一切有部主张其为有体,经量部及大乘唯识家以其为无体,不承认其实相。其中,唯识家依“识变”与“法性”假立六种无为,即:(一)指远离烦恼所知障之真如,以其无有障碍,恰如虚空,称为虚空无为。(二)指远离一切有漏之系缚而显之真理,称为择灭无为。(三)指本来自性清净之真如,以其非由无漏智之简择力而来,称为非择灭无为。(四)指显现于第四静虑(第四禅)之真如,以第四静虑已灭苦、乐二受,寂静不动,称为不动无为。(五)指显现于灭尽定之真如,以灭尽定已灭六识心想与苦、乐二受,称为想受灭无为。(六)指真实如常,无有丝毫虚妄变异之法性真如,称为真如无为。(品类足论卷一、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一、卷三十九、俱舍论卷一、卷六)((参见:有为)2445)p511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20:48 | 只看该作者

三、末法时期建立道场,一定要选择戒律清净的师父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戒成已后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咒一百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学习解说]:

如果有人想在末法时期安坐道场,要先受持比丘清净戒律,应当选择持戒清净的第一沙门(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为师,如果遇不到真正的清净僧,受戒律仪一定不能成就,戒律成就后,穿洁净的衣服,燃香闲居静处,诵持心佛(心即佛)所说神咒一百零八遍,然后结界建立道场,祈求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明给与灌顶

阿难,像这样末法时期清净的比丘、比丘尼、白衣(指俗人、在家人)、檀越(施主),灭除贪淫心,清净受持佛的净戒,在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道场都会沐浴洁净,六时(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行道,一直这样不睡眠经过二十一日,我自然现身在此人面前,摩顶安慰令他开启智慧


名词解释:

【六时】
昼三时和夜三时,合称为六时。昼三时是晨朝、日中、日没;夜三时是初夜、中夜、后夜。印度的一时,等于现代的四个小时,六时即二十四小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白衣】
指俗人、在家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檀越】
施主。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心佛】
<一>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一○·二七五中):“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二>心中所现之佛。
<三>心即佛。(楞严经卷七)
<四>心与佛。
<五>谓众生自心之本性即为佛体,即除自身所具有的真心之外,别无佛体之意。p1400 FROM:【佛光大辞典】

【闲居】
(术语)修止观二十五方便中第一科具五缘中之第三有闲居静处。止观四上曰:“第三闲居静处者,虽具衣食,住处云何?若随自意,触处可安。三种三昧,必须好处。好处有三:一深山幽谷,二头陀抖擞,三兰若伽蓝。”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僧】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门】
梵语 s/ramaN!a,巴利语 samaN!a。音译室罗末拏、舍啰摩拏、室摩那拏、沙迦懑囊。乃西域方言(龟兹语 sama^ne,于阗语 samana^)之转音。又作沙门那、沙闻那、娑门、桑门、丧门。意译勤劳、功劳、劬劳、勤恳、静志、净志、息止、息心、息恶、勤息、修道、贫道、乏道。为出家者之总称,通于内、外二道。亦即指剃除须发,止息诸恶,善调身心,勤行诸善,期以行趣涅槃之出家修道者。
 据长阿含卷三游行经、大毗婆沙论卷六十六载,沙门可分类为下列四种:(一)胜道沙门,又作行道殊胜,如佛或独觉;以能自觉之故。(二)示道沙门,又作说道沙门、善说道义,指说道无误者,如舍利弗等;以能常随佛转大法轮之故。(三)命道沙门,又作活道沙门、依道生活,指依道而生者,如阿难等;以虽居“学位”然同于“无学”,多闻善持,具净戒禁,传法身慧命于世之故。(四)污道沙门,又作坏道沙门、为道作秽,指污染圣道而伪善者,如莫喝落迦比丘;以盗他财物之故。瑜伽师地论卷二十九亦举出四种沙门,谓胜道沙门即“诸善逝”,说道沙门即“说诸正法”者,活道沙门即“修诸善法”者,坏道沙门即“行诸邪行”者。此外,大宝积经卷一一二普明菩萨会亦列举形服沙门、威仪欺诳沙门、贪求名闻沙门、实行沙门等四种沙门。
 沙门修持甚严,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六列举五种毁辱:发长、爪长、衣裳垢坋、不知时宜、多有所论;大宝积经卷一一三沙门品更列沙门应远离之三十二垢及八法覆沙门行,三十二垢者:(一)欲觉。(二)嗔觉。(三)恼觉。(四)自赞。(五)毁他。(六)邪求利养。(七)因利求利。(八)损他施福。(九)覆藏罪过。(十)亲近在家人。(十一)亲近出家人。(十二)乐于众闹。(十三)未得利养作方便求。(十四)于他利养心生悕望。(十五)自于利养心不知足。(十六)于他利养中心生嫉妒。(十七)常求他过。(十八)不见己过。(十九)于解脱戒而不坚持。(廿)不知惭愧。(廿一)无恭恪意,心慢掉动,无有羞耻。(廿二)起诸结使。(廿三)逆十二因缘。(廿四)摄取边见。(廿五)不寂灭,不离欲。(廿六)乐于生死,不乐涅槃。(廿七)好乐外典。(廿八)五盖覆心,起诸烦恼。(廿九)不信业报。(卅)畏三脱门。(卅一)谤深妙法,不寂灭行。(卅二)于三宝中心不尊敬。八法覆沙门行者:(一)不敬顺师长。(二)不尊敬法。(三)不善思惟。(四)于所未闻法,闻已诽谤。(五)闻无众生、无我、无命、无人法后,心生惊畏。(六)闻一切行本来无生后,解有为法,不解无为法。(七)闻说次第法后,堕于大深处。(八)闻一切法无生、无性、无出后,而心迷没。
 又沙门有四果之别,称四沙门果,即须陀洹果(三结断)、斯陀含果(三结断,贪恚痴薄)、阿那含果(五下分结尽)、阿罗汉果(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杂阿含经卷二十九、中阿含卷八阿修罗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五、佛般泥洹经卷上、佛本行集经卷三十九、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十诵律卷六、玄应音义卷六、慧琳音义卷二十六)((参见:四种僧)1817、“阿那含”3623、“斯陀含”4978、“须陀洹”5360)p297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2-21 14:21: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22 10:49 编辑

四、如何建立符合佛清净规则的道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唯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栴檀以泥其地;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别于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和上栴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钵,钵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花钵,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花铺设,庄严香炉纯烧沉水无令见火,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酥合、蜜、姜、纯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种种上妙等食,于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别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于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令其四外遍悬幡华,于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应于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于门侧左右安置。又取八镜覆悬虚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承蒙如来无上的教诲,心已经获得开悟,知道如何修行能获得或成就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末法众生想要修行该如何建立道场,如何结界才符合佛的清净规则?

佛告阿难:末法众生想要建立道场,应当先取雪山大力白牛的粪和合旃檀涂地,因为雪山的大力白牛吃山中肥腻的香草,只饮雪山上的清水,所以粪很微细,如果不是雪山白牛粪一定臭秽不可以用来涂地,然后到平原挖地深过五尺以下,取黄土和上旃檀、沉水、苏合、薰陆、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将这十种材料细磨成粉,和合黄土成泥涂地

方圆一丈六尺建立八角坛,坛场中心各安置一个金、银、铜、木所造的莲花,莲花中安置一个钵,钵中盛上八月的露水,水中随意摆放鲜花和叶子,再用八圆镜分别安置围绕在花钵旁,圆镜外建立十六莲花和十六香炉互相交错摆放用以庄严香炉,香炉中只烧沉水香,再取白牛乳放到十六个器具中,还有各种沙糖、油饼、乳糜、酥合、蜜、姜、纯酥、纯蜜及诸果子、饮食、葡萄、石蜜,种种上妙美食摆放在十六莲花外面,用以供奉诸佛菩萨,每到吃饭时间,如果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在坛前另外安置一个小火炉,用兜楼婆香煎取香水倒入炭上令火猛炽,将酥蜜投到火炉内,烧到烟灭以供养佛菩萨

四边悬挂幡华(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坛场内四面墙壁上悬挂十方如来诸佛菩萨圣像,还应当在阳面悬挂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释迦牟尼佛、弥勒、阿閦(又称阿閦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意译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弥陀、观世音菩萨,还有金刚藏王菩萨,安其左右;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梵王(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乌刍瑟摩(译曰火头),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知、四天王等,频那夜迦,悬挂在门侧左右安置,再取八个镜子悬在空中,与坛场中所安放的镜子镜面相对,使镜影相互交涉


名词解释:

【火头金刚】
(明王)乌刍瑟摩。译曰火头。(参见:乌刍沙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藏】
<一>菩萨处胎经卷七出经品所说八藏之第七。此藏明示等觉菩萨修因证果之法门。三藏法数卷三十一谓,金刚藏者,乃佛所说等觉菩萨修因感果法,以其破惑之智最为坚利,能断极后微细无明之惑,故称等觉菩萨为金刚心。((参见:八藏)315)
<二>金刚藏王菩萨之略称。((参见:金刚藏王菩萨)3577)p3577 FROM:【佛光大辞典】

【梵王】
(天名)大梵天王之异称也。又总称色界之诸天。法华经方便品曰:“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毗奈耶杂事二十曰:“梵王捧伞,天帝持拂。”(参见:大梵天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帝释】
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阿閦佛】
梵名 Aks!obhya-buddha,西藏名 San%s-rgyas mi-h!khrugs-pa。为东方现在佛名。略称阿閦。又称阿閦鞞佛、阿刍鞞耶佛、恶乞刍毗也佛。意译不动佛、无动佛,或无怒佛、无嗔恚佛。依据阿閦佛国经卷上发意受慧品与善快品所载,过去东方去此千佛刹,有阿比罗提世界(梵 Abhirati),大目如来出现其中,为诸菩萨说六度无极之行,其时有一菩萨,于闻法后发无上正真道意,发愿断嗔恚、断淫欲,乃至成最正觉,大目如来欢喜而赐号阿閦。阿閦菩萨逐于东方阿比罗提世界成佛,现今仍于彼土说法。又据法华经卷三化城喻品载,大通智胜佛未出家时有十六王子,后皆出家而为沙弥,其第一子名为智积,即阿閦,于东方欢喜国成佛。悲华经卷四载,阿弥陀佛于过去世为无诤念王时有千子,其第九子蜜苏即阿閦,在东方成佛,国号妙乐。
 密教以此佛为金刚界五佛之一,象征大圆镜智。位于五解脱轮中之正东月轮中央,前方为金刚萨埵,右方金刚王菩萨,左方金刚爱菩萨,后方金刚喜菩萨。形像为黄金色,左手作拳安于脐前,垂右手触地,即所谓阿閦触地印。密号为不动金刚。种子为[fan(hu^m!)](hu^m!)。三昧耶形为五股杵。真言为“唵恶乞刍毗也吽”。(大宝积经不动如来会、道行般若经卷六、卷九、首楞严三昧经卷上、维摩经卷下、净土与禅(印顺,妙云集下编(4)))p3668 FROM:【佛光大辞典】

【卢舍那】
贤首梵网疏云:梵本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照有二义:一、内以智光,照真法界,此约自受用义;二、外以身光,照应大机,此约他受用义。净觉杂编云:卢舍那,宝梁经翻为净满。以诸恶都尽,故云净;众德悉圆,故云满。此多从自受用报得名。或翻光明遍照,此多从他受用报为目。若论色心皆得净满,身智俱有光明,则二名并通自他受用也。唯识论云:二受用身,此有二种:一、自受用身,谓诸如来三无数劫,修习无量福德资粮,所起无边真实功德。又极圆净常遍色身,相续湛然尽未来际,常自受用广大法乐;二、他受用身,由平等智,示现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合此二身,名曰报身。摩诃衍云:所言报身者,具胜妙因,受极乐果。自然自在,决定安乐,远离苦相,故名为报。 FROM:【《翻译名义集》南宋·法云 著】

【幡】
梵语 pata^ka^,巴利语 pat!a^ka^,音译波多迦、波哆迦。或梵语 ketu,音译计都。又作幡。乃旌旗之总称。原为武人在战场上用以统领军旅、显扬军威之物,佛教则取之以显示佛菩萨降魔之威德,与“幢”同为佛菩萨之庄严供具。昔时在印度,幡即著有各种色彩。
 造幡有降魔、延寿等种种福德,如撰集百缘经卷七布施佛幡缘谓,波多迦比丘于过去世为毗婆尸佛造长幡,得于九十一劫中不堕地狱、畜生、饿鬼等恶道,于天上人中,常有幡盖覆荫其上,受天之福乐。灌顶经卷十一亦谓,造幡能获福德,离八难之苦,得生十方诸佛净土。又灌顶经卷十二谓,造五色神幡,并燃灯不熄,能脱离病苦,延续寿命。
 中国隋代时,在佛事之供养具中,幡之使用应已十分盛行。其形则以三角形之幡头,连接长方形之幢身,幡头下部及幡身左右垂饰幡手,幡身之下部则垂饰幡足而成。可依材料、颜色、大小、使用场所、用途、图样之不同而分类,种类繁多,概述如下:
 (一)以材料种类分:如锦幡、绫幡、绢幡、平幡,乃依布之素材而命名,其他尚有罗幡、刺绣幡等。金铜幡,为薄铜板所制之幡。丝幡,幡手、幡足为束丝所作,或垂之以绢丝。以玛瑙、琉璃、玻璃、水晶等宝玉连缀而成者,称玉幡。木制者,称板幡。
 (二)以颜色分:有白幡、赤幡、黄幡、青幡、浅黄幡、绯幡等单色幡,及密教修法用之五色幡。后者为青黄赤白黑五色,其色之配置有所特定。盖五色表示五行,分别代表体内之五脏,用此奉佛者,即以之养五脏而延续寿命,故以五色彩幡修延寿之秘术。其他尚有八色幡、九色幡、杂色幡等多种。
 (三)依大小分:有大幡、小幡之称,其大小、寸法均有一定之规准。
 (四)以使用场所分:依所悬建筑物之不同而名称有异,概括言,有金堂幡(中堂幡、佛殿幡)、讲堂幡、弥勒堂幡(以上总称堂幡),诸堂所用之幡多用锦幡、绫幡、刺绣幡。用于请雨法之庭仪者称庭幡,多用玉幡、丝幡、青幡。高座幡,悬之于导师、讲师之高座。天盖幡,则悬之于天盖之四隅。依所修法之不同,所悬之幡亦有不同。
 (五)以用途分:灌顶幡,乃供灌顶之用。续命幡、寿命幡,为祈延寿。荐亡幡、命过幡,乃人死之际,为死者积福德,以期于中阴之后得往生净土者。送葬幡又称四本幡,用之于葬列。施饿鬼幡,乃用之于施饿鬼会之幡,主用纸幡。
 (六)以所绘图形分:可大别为绘幡、种子幡、三昧耶形幡、幢幡等四种。绘幡乃描绘有佛、菩萨明王、天部者,有如来幡、菩萨像幡、明王幡、不动幡、天王幡、七大龙神幡等多种。种子幡乃书以佛菩萨种子以代其绘像者。三昧耶形幡即佛法幡,乃描绘佛菩萨三昧耶形之幡。幢幡作六角或八角之幢形,合幢与幡两方之功德。木制之幢幡,称为木幢幡。
 经典中另载有诸种幡,如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菩萨戒品所说之龙子幡,有部尼陀那目得迦卷五所说之师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等。(杂阿含经卷二十五、陀罗尼集经卷三、三卷本大般涅槃经卷中、经律异相卷六、释迦谱卷五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塔记、密教法具便览)p5981 FROM:【佛光大辞典】

【丈六】
(术语)身长一丈六尺,是通常化身佛之身量也。佛说十二游经曰:“调达身丈五四寸,佛身长丈六尺,难陀身丈长五四寸,阿难身长丈五三寸,其贵姓舍夷一丈四尺,其余国皆长丈三尺。”行事钞下曰:“明了论云:人长八尺,佛则倍之丈六。”业疏四上曰:“佛在人倍,人长八尺,佛则丈六,并依周尺以定律吕也。”观无量寿经曰:“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学道】
梵语 as/aiks!a-ma^rga。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又无学之阿罗汉有利、钝之别,钝根者必须待时而解脱,故称时爱心解脱、时解脱;利根者不须待时即得解脱,故称为不动心解脱、不时解脱。(大毗婆沙论卷五十一、卷六十六、卷六十八、卷九十四、卷一○一、俱舍论卷二十四、卷二十五、成唯识论卷六、大乘义章卷十七)((参见:九无学) 147、“阿罗汉”3692、“解脱”5602)p5138 FROM:【佛光大辞典】




于初七日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及阿罗汉,恒于六时诵咒绕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奈耶先有愿教;第三七中,于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罗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从三七后,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须陀洹,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学习解说]:

在第一个七天中,以至诚心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以及阿罗汉,并在昼夜六时围绕坛场中心经行诵咒一百零八遍;在第二个七天中,一心发菩萨愿不间断,这个我在戒律中有教导过;在第三个七天中,十二时一心诵持楞严咒;直到第四个七天,十方如来会一时出现在镜光交汇处为此人摩顶,此人即刻在道场中获得正定,令末世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阿难,如果这个比丘与戒师及同会中的十个比丘们,其中有一个不清净者,这个道场多数都不能成就,从第三个七日后,端身正坐经过一百日,有利根的人不离开座位便能终得须陀洹果,即使当下圣果未成,但是自己知道早晚都会成佛不会有错的,你问如何建立道场,就是这样建立的


名词解释:

【须陀洹果】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又名预流,即初果也。谓此人断三界见惑尽,预入圣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0:52:06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6楼~28楼共用时3小时以上)

五、阿难现身说法戒定慧一定要平衡,并请佛宣说楞严神咒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唯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学习解说]:

阿难顶礼佛足对佛说:自我出家以来始终依赖佛对我的宠爱,所以只求多闻从未实证,因此被焚天邪咒的禁锢,我虽然心里明白,但是力不从心,好在遇到文殊菩萨解救令我脱离险境,虽然有幸承蒙如来佛顶神咒的加持力而获救,但是从来没有亲耳听闻过,惟愿大慈世尊重新为我们宣说神咒,也为令法会中的修行人以及末法时期未出轮回的众生都能承蒙佛的加持获得解脱

这时会中一切大众全都恭敬礼拜世尊,等待佛陀宣说这个秘密神咒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说的是,阿难因为出家以来始终依赖佛的宠爱,因此只求多闻,忽略了实修实证,因此被焚天邪咒所禁锢

藉由阿难的遭遇以及对佛忏悔的经文,末学从中看到的知识点是:戒定慧一定要平衡

虽然佛陀也教导我们要多闻(多听经闻法),这是因为
最简单的智慧获得方式就是听闻,所以叫做闻慧 —— [案例问答]戒定慧实修略说

但是我们更要清楚明白,
听慧并不等于真实体证真实慧 —— 法门实修帖64#

要知道
「闻慧」,就是听闻而来,这种慧不稳固,需要守戒和定力来平衡,然后变成「修慧」
一般只听闻,却没实修,那才会产生问题,会产生听慧过于定的问题,
就是没有真工夫,这会产生傲慢等负面思维,又因为没有真正戒行和定力的工夫,
所以,最容易遭受魔扰
,或没实修犯诸恶业而堕恶道
因此,修行一定要「戒、定、慧」并重,才不会产生问题

所以
真正的修行,要「戒、定、慧」逐次增上且均衡(请参阅《大般涅槃经》)
修行如果没有戒行和定力做支持,单靠「闻慧」很容易就破功 —— [辨析]修行知道越少越好,只须依止善知识与一两部经典,不必广研经论!?

关于这点,阿难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所以身为佛弟子的我们也应当引以为戒,

必须要逐渐在生活中,由佛经中听闻的智慧,不断破除自己的执着
这样才能逐渐显露真实智慧 ——
法门实修帖64#

所以,佛在《大般涅槃经》中慈悲教导,
修行的四或五个阶段(请见大般涅槃经和法华经...)

a.第一和二个阶段就是1.多亲近善知识,2.多[听闻佛法],多[阅读佛经],
这就是透过[听闻佛法]而增上智慧,这就是[戒][定][慧]中的[闻慧]

b.或透过[思维佛义],因为思维不同次第的佛义而增上不同阶段的智慧,
这就是[思慧],由此成就不同次第的开悟

c.透过[实修实证]和[为人演说],而逐渐实证[真实智慧],这就是[修慧]
不论是[闻慧]或[思慧]或[修慧],这都是佛经上有说明的


所以[楞严经]讲的很清楚,
道理可以透过[听闻佛法]或[阅读佛经]而马上了解,可算是[解悟]
但是习气的断除需要逐渐的消除,差别就是[实修实证] ——
法门实修帖3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0:52:38 | 只看该作者

六、佛陀宣说楞严神咒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顶放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恃怙,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南牟萨怛他苏伽哆耶(归命一切诸佛)(一)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归命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 娜牟萨婆勃陀(敬礼一切诸佛)(三) 勃地萨哆吠弊(归命菩萨)(毗㖿反)(四) 娜牟飒哆喃三藐三菩陀俱胝喃(敬礼正遍知)(五) 萨失啰(引)皤(去)迦僧伽喃(敬礼辟支佛及四果人)(六) 娜牟嚧鸡阿啰喝哆喃(归命罗汉等众)(七) 娜牟苏噜哆半那喃(八) 娜牟塞羯唎(二合)陀(引)伽(轻去)弥喃(敬礼斯陀含阿那含众)(九) 娜牟卢鸡三藐伽哆喃(敬礼过去未来)(十) 娜牟三藐钵啰(二合)底半那(去)喃(十一) 娜牟提婆唎史喃(敬礼三十三天及一切诸仙天等)(十二) 娜牟微悉陀耶微(入声呼)地也(二合)陀啰喃(敬礼咒仙)(十三) 娜牟悉陀微地也(二合)陀啰㗚史喃(敬礼持咒成就仙人)(十四) 舍波(去)拏揭啰诃娑诃摩啰陀(二合)喃(摄恶作善)(十五) 娜牟皤啰(二合)诃摩(二合)泥(归命梵天)(十六) 娜牟因(去)陀啰(二合)耶(归命帝释)(十七) 娜牟婆伽嚩帝(归命世尊)(十八) 噜陀啰(二合)(引)耶(大自在天)(十九) 乌摩钵底(天后)娑醯夜耶(及眷属等)(二十) 娜牟婆伽筏(蒱末反)帝(世尊)(二十一) 那啰延拏耶(地祇众)(二十二) 半遮摩诃没陀啰(大印)(二十三) 娜牟塞讫哩(二合)多耶(顶礼世尊)(二十四) 娜牟婆伽(上呼)筏帝摩诃迦啰耶(大黑天神)(二十五) 底哩(二合)补啰那伽(上)啰(城)(二十六) 毗陀啰皤拏迦啰耶(破坏)(二十七) 阿底目多迦尸摩舍那缚悉泥(尸陀林中)(二十八) 摩怛唎(二合)伽拏(鬼神众)(二十九) 娜牟塞讫唎多耶(三十) 娜牟婆伽筏帝(旧)怛他揭多俱啰耶(如来族)(三十一) 娜牟钵头摩(二合)俱啰耶(归命莲华族菩萨等)(三十二) 娜牟筏折啰俱啰(半音用,同下)耶(归命金刚族)(三十三) 娜牟摩尼俱啰耶(归命宝族)(三十四) 娜牟伽(上)阇俱啰耶(归命众族)(三十五) 娜牟婆伽筏帝(三十六) 地唎(二合)茶输啰哂那(三十七) 钵啰(二合)诃啰拏啰(引)阇耶(大猛将各持器仗入)(三十八) 怛他揭多耶(如来)(三十九) 娜牟婆伽筏帝(四十) 阿弥陀(引)婆(引)耶(无量寿佛)(四十一) 怛他揭多耶(四十二)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应等正觉)(四十三) 娜牟婆伽筏帝(四十四) 阿刍鞞也(阿閦如来)(四十五) 怛他揭多耶(四十六) 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耶(四十七) 娜牟婆伽筏帝(四十八) 毗沙阇俱噜(二合)吠䟽璃唎耶(药师如来)(四十九) 钵啰(二合)婆啰(引)阇耶(光王)(五十) 怛他揭多耶(五十一)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二) 娜牟婆伽筏帝(五十三) 三布瑟毕多娑啰啰(引)阇夜(娑罗花王)(五十四) 怛他揭多耶(五十五)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引)耶(五十六) 娜牟婆伽筏帝(五十七) 舍枳也(二合)母娜曳(释迦牟尼佛)(五十八) 怛他揭多耶(五十九) 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引)耶(六十) 娜牟婆伽筏帝(六十一) 啰怛那俱苏摩(宝花)(六十二) 鸡都啰(引)阇耶(宝幢王如来)(六十三) 怛他揭多耶(六十四) 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引)耶帝瓢(六十五) 娜牟塞讫哩(二合)多皤翳摩含婆伽筏多(六十六) 萨怛他揭都乌瑟尼衫(如来佛顶)(六十七) 悉怛多(引)钵怛㘕(二合)(华盖)(六十八) 娜牟阿波(引)啰支单(半音)(敬礼是辰胜)(六十九) 钵罗登(登甑反)拟(拟异反)啰(七十) 萨嚩部多揭啰(二合)诃迦啰尼(一切神众作罚)(七十一) 波啰微(入)地也(二合)掣(车曳反)陀(轻呼)你(能断他咒)(七十二) 阿哥(引)啰(轻呼)微哩(入)(二合)驻(横死)(七十三) 波唎怛啰耶(引)那揭唎(救取)(七十四) 萨嚩畔陀那&#141025;乞叉那迦唎(一切缚禁解脱)(七十五) 萨嚩突瑟吒(二合)(除一切恶)(七十六)(上) 突莎般那你缚啰尼(恶梦)(七十七) 者都啰(引)室底喃(八万四千众神)(七十八) 揭啰诃娑诃娑啰(引)喃(七十九) 微陀防娑(引)那羯哩(打破)(八十) 阿瑟吒冰设底喃(去声呼)(八十一)(呼皆同) 诺刹怛啰喃(八十二) 钵啰(二合)娑(引)陀那羯哩(正行)阿瑟吒(二合)喃(八十三) 摩诃揭啰诃喃(辰)(八十四) 微陀防(二合)萨那羯哩(打破)(八十五) 萨嚩舍都噜(二合)你嚩啰尼(除一切恶)(八十六) 巨(去)啰喃(八十七) 突室乏(二合)钵那难遮那舍尼(除却严恶)(八十八) 毗沙设萨怛啰(器仗)(八十九) 阿祁尼(火)(九十) 乌陀迦啰尼(水)(九十一) 阿波(引)啰视多具啰(苻能胜严)(九十二) 摩诃跋啰战拏(大力嗔怒)(九十三) 摩诃提哆(火天)(九十四) 摩诃帝阇(大灭)(九十五) 摩诃税尾(二合)多(太白)(九十六) 什伐(二合)啰(光焰)(九十七) 摩诃跋啰(大力)(九十八) 半茶啰嚩(引)悉你(白拂)(九十九) 阿唎耶多啰(圣者)(一百) 毗哩(二合)俱知制嚩毗阇耶(最胜菩萨)(百一) 筏折啰(二合)摩礼底毗输噜多(摧碎金刚)(百二) 钵踏罔迦(降伏)(百三) 跋折啰儿(炽曳反)诃缚者(金刚力士)(百四) 摩啰制缚(随一逐)(百五) 般啰室多(金刚神杵)(百六) 跋折(时热反)(上)啰(二合)檀持(金刚神杵)(百七) 毗舍罗摩遮(天神力士)(百八) 扇多舍毗提嚩布室哆苏摩噜波(参辰日月天子及二十八宿)(百九) 摩诃(引)税尾(二合)多(引)(太白星)(百十) 阿哩耶多罗(百十一) 摩诃(引)跋啰阿波啰(百十二) 跋折啰(二合)商羯啰制婆(金刚连锁)(百十三) 怛他(天可反)跋折啰俱摩唎迦(金刚童女)(百十四) 俱㘕(卢绀反)咃唎(金刚童子)(百十五) 跋折啰诃萨哆者(二合)(金刚手)(百十六) 微地也(大明咒藏)(百十七) 干遮那摩(引)唎迦(四天王太子)(百十八) 俱苏婆喝啰怛啰怛那(百十九) 毗噜遮耶那俱唎耶(百二十) 韬淡(吐炎)夜啰乌瑟尼(二合)沙(佛顶)(百二十一) 毗折蓝婆摩逻遮(罗刹神女)(百二十二) 跋折啰(二合)迦那迦(金刚使者)(百二十三) 钵啰(二合)婆咾(去)遮那(蓬华神众)(百二十四) 跋折啰(二合)敦尼遮(金刚擎山)(百二十五) 税尾多遮迦摩(引)啰(引)乞叉(二合)(百二十六) 舍施钵啰(二合)婆翳帝夷帝(如是等)(百二十七) 母(引)陀啰(二合)尼揭拏(众印可)(百二十八) 娑吠啰乞忏(二合)(一切护我)(百二十九) 俱啰饭(二合)都印㝹那么么(某乙称名)那写(诵咒者但至此语皆自称名)(百三十) 呜吽(二合)牟哩(二合)瑟揭(二合)(渠羯反)(皆同)拏(仙众)(百三十一) 钵啰(二合)舍(引)萨多(善相)(百三十二) 萨怛他揭都(一切如来)(百三十三) 乌瑟尼沙(百三十四)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警误)(百三十五) 瞻婆那(押领)(百三十六)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三十七) 萨耽婆那(镇守)(百三十八)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三十九) 婆啰微地也三婆乞叉那啰(百四十)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四十一) 萨婆部瑟吒喃(百四十二) 塞昙婆那羯啰(吃却他咒)(百四十三)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四十四) 萨嚩药叉(勇猛)(百四十五) 喝啰(引)刹娑揭啰诃喃(百四十六) 毗陀防娑那羯啰(打破)(百四十七)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四十八) 者都罗尸底喃(百四十九) 揭啰诃娑啰喃(八万四千神王众)(百五十) 毗陀防娑那羯啰(百五十一)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五十二) 阿瑟吒微(二合)摩舍帝喃(上)(百五十三) 那佉(上)沙怛啰喃(上)(百五十四) 婆啰摩驮那伽啰(百五十五) 呼吽(二合)咄噜吽(三合)(百五十六) 啰刹啰刹(护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皆护)(百五十七) 薄伽梵(佛)(百五十八) 萨怛他揭都乌瑟尼沙(佛顶)(百五十九) 钵啰登拟哩(百六十) 摩诃萨诃萨啰部儿(千臂大神)(百六十一) 娑诃萨啰室晒(千头神)(百六十二) 俱胝舍多娑诃萨啰宁怛㘑(百千眼神)(百六十三) 阿弊地也什嚩哩多那吒迦(百六十四) 摩诃跋折噜陀(引)啰(大轮金刚)(百六十五) 帝哩菩嚩那(三世)(百六十六) 曼茶啰(檀场)(百六十七) 呜吽莎悉底(百六十八) 薄婆都(与我平等)(百六十九) 印㝹么么(某乙)(百七十) 啰阇婆夜(王难)(百七十一) 主啰婆夜(贼难)(百七十二) 阿祇尼婆夜(火难)(百七十三) 乌陀迦婆夜(水难)(百七十四) 吠沙婆夜(毒难)(百七十五) 舍萨多啰婆夜(刀仗难)(百七十六) 波啰斫羯啰婆夜(兵难)(百七十七) 突㗚叉婆夜(谷贵饥馑难)(百七十八) 阿舍你婆夜(雹难)(百七十九) 阿迦啰没㗚(利吉反)驻婆夜(掩死难)(百八十) 阿陀啰尼部弥剑波(总持地动)(百八十一) 伽波哆婆夜(险难)(百八十二) 乌啰啰迦波多婆夜(道路难)(百八十三) 啰阇弹茶婆夜(王刑罚难)(百八十四) 那(上)伽婆夜(龙怖难)(百八十五) 微地揄婆夜(闪电难)(百八十六) 苏跋㗚尼婆夜(金翅鸟难)(百八十七) 药叉揭啰诃(百八十八) 罗刹娑揭啰诃(百八十九) 毕唎哆揭啰(二合)诃(饿鬼难)(百九十) 毗舍(上)遮揭啰诃(厕神)(百九十一) 部多揭啰(二合)诃(神鬼众)(百九十二) 鸠槃茶揭啰诃(守宫妇女鬼)(一百九十三) 布单那揭啰(二合)诃(魄鬼)(百九十四) 羯吒布单那揭啰(二合)诃(奇魄鬼)(一百九十五) 塞揵陀揭啰诃(鸠摩罗童天子)(百九十六) 阿婆娑摩啰揭啰(二合)诃(羊头鬼)(百九十七) 乌檀摩陀揭啰(二合)诃(热鬼)(百九十八) 车耶揭啰(二合)诃(影鬼)(百九十九) 梨婆底揭啰诃(阴谋鬼)(二百) 阇底诃哩泥(食初产鬼)(二百一) 羯啰婆诃哩泥(食怀孕鬼)(二百二) 嚧地啰诃哩泥(食血鬼)(二百三) 芒娑诃哩泥(食肉鬼)(二百四) 计陀诃哩泥(食脂鬼)(二百五) 摩阇诃哩(轻呼)(去声)泥(食髓鬼)(二百六) 阇多诃哩泥(食气鬼)(二百七) 视吠哆诃哩泥(食寿命鬼)(二百八) 婆多诃哩泥(食风鬼)(二百九) 皤多诃哩喃阿输遮诃哩泥(食不净鬼)(二百一十) 质多诃哩泥(食心鬼)(二百十一)帝衫萨毗衫(如是等众)(二百十二) 萨嚩揭啰诃喃(一切执祖鬼)(二百十三) 毗地也(明咒藏)(二百十四) 嗔陀夜弥(斩伐罪者)(二百十五) 枳啰夜弥(二百十六) 波哩跋啰斫迦罗(外道)(二百十七) 讫哩(离枳反)(上)担微地也(明咒藏)(二百十八) 嗔陀夜弥(二百十九) 枳啰夜弥(捕罚)(二百二十) 茶枳尼(狐魅鬼)(二百二十一) 讫哩担微地也(明咒)(二百二十二) 嗔陀夜弥枳啰夜弥(二百二十三) 摩诃钵输钵底夜(二百二十四) 噜陀啰(大自在天)(二百二十五) 讫哩耽微地也(明咒)(二百二十六) 嗔陀夜弥枳罗夜弥(二百二十七) 那啰耶拏耶(天神)(二百二十八) 讫哩耽微地也(明咒)(二百二十九) 嗔陀夜弥枳啰夜弥(二百三十) 怛怛嚩伽(上)噜茶(金翅鸟王)(二百三十一)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三十二) 嗔陀夜弥枳罗夜弥(二百三十三) 摩诃迦罗(大黑天神)(二百三十四) 摩怛啰伽拏讫哩(离枳反)(上)耽微地也(二百三十五) 嗔陀夜弥枳罗夜弥(二百三十六) 迦波哩迦(髑髅外道)(二百三十七)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三十八) 嗔陀夜弥枳啰夜弥(二百三十九) 阇夜羯啰(二百四十) 曼度羯啰(二百四十一) 萨婆啰他娑达你(持一切物)(二百四十二)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四十三) 嗔陀夜弥枳啰夜弥(二百四十四) 者都㗚(利吉反)薄祁你(姊妹神女)(二百四十五)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四十六) 嗔陀夜弥(二百四十七) 枳啰夜弥(二百四十八) 凭(去)仪哩知(斗战胜神并器仗)(二百四十九) 难泥(外道)鸡首婆啰(孔雀王器仗)(二百五十) 伽那钵底(毗那夜迦王)(二百五十一) 娑醯夜(野叉王兄弟三人各领二十八万众)(二百五十二)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五十三) 嗔陀夜弥(二百五十四) 枳啰夜弥(二百五十五) 那延那室啰(引)婆拏(裸形外道)(二百五十六) 讫哩(离吉反)(皆同)耽微地也(二百五十七) 嗔陀夜弥(二百五十八) 枳啰夜弥(二百五十九) 阿啰诃多(罗汉)(二百六十)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六十一) 嗔陀夜弥(二百六十二) 枳啰夜弥(二百六十三) 微怛(多音)啰(引)迦(起尸鬼)(二百六十四)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六十五) 嗔陀夜弥(二百六十六) 枳啰夜弥(二百六十七) 跋折(时热反)啰波你(执金刚神)(二百六十八) 跋折啰婆(重呼)尼(二百六十九) 具醯夜迦(密迹力士)(二百七十) 地钵底(总管)(二百七十一) 讫哩耽微地也(二百七十二) 嗔陀夜弥枳罗夜弥(二百七十三) 啰叉啰叉罔(一切诸佛菩萨天仙龙神方护)(二百七十四) 薄伽梵(佛)(二百七十五) 印㝹那么么那写(某乙写)(二百七十六) 婆伽梵萨怛他揭都乌瑟尼沙(二百七十七) 悉怛多钵怛啰(华盖)(二百七十八) 南无嗉(上)都(上)羝(顶礼)(二百七十九) 阿悉多那(引)啰(引)啰迦(白光分明)(二百八十) 钵啰婆毗萨普吒(二百八十一) 毗迦悉怛多(二百八十二) 钵底哩(二百八十三) 什嚩啰什嚩啰(光焰)(二百八十四) 陀啰陀啰(二百八十五) 频陀啰频陀啰(二百八十六) 嗔陀嗔陀(二百八十七) 含吽含吽(二百八十八) 泮泮泮(二百八十九) 泮吒泮吒(二百九十) 莎皤诃(二百九十一) 醯醯泮(二百九十二) 阿牟伽耶泮(不空大使)(二百九十三) 阿钵啰底诃多泮(无障碍)(二百九十四) 皤啰钵啰(二合)陀泮(与愿)(二百九十五) 阿素啰毗陀啰皤迦泮(修罗破坏)(二百九十六) 萨皤提吠弊泮(一切天神)(二百九十七) 萨皤那那伽弊泮(一切龙众)(二百九十八) 萨皤药叉弊泮(一切勇鬼神)(二百九十九) 萨皤乾闼婆弊泮(一切音乐神)(三百) 萨皤阿素啰弊泮(三百一) 萨皤揭噜茶弊泮(三百二) 萨皤紧那罗弊泮(三百三) 萨皤摩护啰伽弊泮(三百四) 萨皤啰刹莎弊泮(三百五) 萨皤摩努晒弊泮(三百六) 萨皤阿摩努晒弊泮(三百七) 萨皤布单那弊泮(三百八) 萨皤迦吒布丹那弊泮(三百九) 萨皤突兰枳帝弊泮(一切难过)(三百十) 萨皤突瑟吒毕哩乞史帝弊泮(一切难)(三百十一) 萨皤什皤梨弊泮(一切疟壮热)(三百十二) 萨皤阿波萨么嚟弊泮(一切外道出)(三百十三) 萨婆奢罗皤拏弊泮(三百十四) 萨嚩底㗚耻鸡弊泮(三百十五) 萨菩怛波提弊泮(一切鬼恶)(三百十六) 萨皤微地也啰誓遮黎弊泮(一切持咒博士等)(三百十七) 阇耶羯啰摩度羯啰(三百十八) 萨婆啰他娑陀鸡弊泮(一切物咒博士)(三百十九) 微地也遮唎曳弊泮(三百二十) 者咄啰南薄祁你弊泮(四姊妹神女)(三百二十一) 跋折啰俱摩唎迦弊泮(金刚童子)(三百二十二) 跋折啰俱蓝陀利弊泮(三百二十三) 微地也啰(引)阇弊泮(咒王等)(三百二十四) 摩诃钵啰登耆囇弊泮(三百二十五) 跋折啰商羯啰(引)夜泮(金刚连锁)(三百二十六) 钵啰登祁啰啰(引)阇(引)耶泮(三百二十七) 摩诃揭啰耶泮(大黑天神)(三百二十八) 摩诃摩怛哩(二合)伽拏耶泮(鬼众)(三百二十九) 娜牟塞揭哩(二合)多耶泮(三百三十) 毗瑟拏尾曳泮(毗纽天子)(三百三十一) 皤啰&#149078;摩尼曳泮(梵王)(三百三十二) 阿祁尼曳泮(火天)(三百三十三) 摩诃迦哩曳泮(大黑天女)(三百三十四) 迦啰檀特曳泮(大鬼帅黑奥神)(三百三十五) 翳泥哩曳泮(帝释)(三百三十六) 遮文迟曳泮(怒神)(三百三十七) 唠怛哩曳泮(瞋怒神)(三百三十八) 迦啰(引)怛哩曳泮(三百三十九) 迦波嚟曳泮(三百四十) 阿地目抧多迦尸么舍那皤悉你曳泮(三百四十一) 曳髻者那萨怛萨怛皤(若有众生)(三百四十二) 突瑟吒质多(恶心鬼)(三百四十三) 涝持啰质多(三百四十四) 乌阇诃啰(食精气鬼)(三百四十五) 揭婆诃啰(食胎藏鬼)(三百四十六) 唠地啰诃啰(食血鬼)(三百四十七) 芒娑诃啰(食肉鬼)(三百四十八) 摩社诃啰(食产鬼)(三百四十九) 社多诃啰(三百五十) 视微多诃啰(食寿命鬼)(三百五十一) 皤略耶诃啰(食祭鬼)(三百五十二) 健陀诃啰(食香鬼)(三百五十三) 布瑟波诃啰(食花鬼)(三百五十四) 破啰诃啰(食五果子鬼)(三百五十五) 萨写诃啰(食五谷种子鬼)(三百五十六) 波波质多突瑟吒(知谏反)质多(恶心鬼)(三百五十七) 唠陀罗质多(嗔心鬼)(三百五十八) 陀啰质多药叉揭啰诃(三百五十九) 啰刹娑揭啰诃(三百六十) 闭囇多揭啰诃毗舍遮揭啰诃(三百六十一) 部多揭啰诃(神众)(三百六十二) 鸠槃茶揭啰诃(三百六十三) 塞健陀揭啰诃(三百六十四) 乌怛摩陀揭啰诃(三百六十五) 车夜揭啰诃(影鬼)(三百六十六) 阿波娑摩啰揭啰诃(羊嗔鬼鬼如野狐)(三百六十七) 侘(坼阿反)(上)(长平呼)迦茶祁尼揭啰诃(魅鬼魅女鬼)(三百六十八) &#134941;婆底揭啰诃(如狗恼小鬼)(三百六十九) 阇弭迦揭啰诃(如乌鬼)(三百七十) 舍俱尼揭啰诃(如马)(三百七十一) 漫怛啰难提迦揭啰诃(如猫儿)(三百七十二) 阿蓝皤揭啰诃(如蛇)(三百七十三) 诃奴建度波尼揭啰诃(如鸡)(三百七十四) 什(入音)皤啰(壮热疟鬼)翳迦醯迦(一日一发)德吠底迦(二日一发)(三百七十五) 帝哩帝药迦(三日一发)折咄㗚他迦(四日一发)(三百七十六) 眤底夜什皤啰(常壮热鬼)(三百七十七) 毗沙摩什皤啰(壮热)(三百七十八) 皤底迦(风病鬼)背底迦(黄病鬼)(三百七十九) 室礼瑟弥迦(痰饮)(三百八十) 娑你波底迦(痢病)(三百八十一) 萨皤什皤啰(一切壮热)(三百八十二) 室噜喝啰底(头痛)(三百八十三) 阿罗陀皤帝(半头痛)(三百八十四) 阿乞史嚧剑(饥不食鬼)(三百八十五) 目佉嚧钳(口痛)(三百八十六) 羯唎突嚧钳(愁鬼)(三百八十七) 羯啰诃输蓝(咽喉痛)(三百八十八) 羯拏输蓝(耳痛)(三百八十九) 檀多输蓝(齿痛)(三百九十) 颉哩驮耶输蓝(心痛)(三百九十一) 末摩输蓝(卢钳反)(三百九十二) 跋啰㗌婆输蓝(肋痛)(三百九十三) 背哩瑟吒输蓝(背痛)(三百九十四) 乌驮啰输蓝(卢钳反)(腹痛)(三百九十五) 膻知输蓝(腰痛)(三百九十六) 跛悉帝输蓝(裸骨痛)(三百九十七) 邬(上)嚧输蓝(腿髀痛)(三百九十八) 常伽输蓝(腕痛)(三百九十九) 喝萨多输蓝(手痛)(四百) 波陀输蓝(脚痛)(四百一) 頞伽钵啰登输蓝(四支节痛)(四百二) 部多吠怛茶(起尸鬼)(四百三) 茶枳(呼哽反)(上)尼(魅鬼)(四百四) 什皤啰陀突卢建纽(四百五) 吉知(蜘蛛)婆路多(丁疮)(四百六) 吠萨啰波噜诃(侵淫疮)凌(里孕反)伽(赤疮)(四百七) 输沙多(引)啰娑那迦啰毗沙喻迦(上坎)(四百八) 阿祁尼(火)乌陀迦(水)摩啰吠啰建多啰(四百九) 阿迦啰蜜㗚(二合)驻(横死)(四百十) 怛囇部迦地哩啰吒毗失脂迦(蝎)(四百十一) 萨啰波(蛇)(四百十二) 那俱啰(虎狼)(四百十三) 僧(思孕反)伽(师子)(四百十四) 吠也揭啰(大虫)(四百十五) 怛乞叉(猪熊)(四百十六) 怛啰乞叉末啰(马熊)视皤帝衫(此等)(四百十七) 萨毗衫萨毗衫(一切此说者)(四百十八) 悉怛多钵怛啰(花盖)(四百十九) 摩诃跋折噜(大金刚藏)(四百二十) 瑟尼衫摩诃钵啰登祁蓝(四百二十一) 夜婆埵陀舍喻社那(乃至十二由旬成界地)(四百二十二) 便怛囇拏毗(入声)地夜畔驮迦嚧弥(云我大明咒十二由旬结界禁缚莫入)(四百二十三) 帝殊畔陀迦(居那反)嚧弥(佛顶光聚缚结不得入界)(四百二十四) 波啰微地也(途迦反)畔陀迦嚧弥(能缚一切恶神鬼)(四百二十五) 怛地他(即说咒曰)(四百二十六) 唵(四百二十七) 阿那㘑毗舍提(四百二十八) 鞞啰(四百二十九) 跋折啰(四百三十) 阿唎畔陀(四百三十一) 毗陀你(四百三十二) 跋折啰波尼泮(四百三十三) 呼吽(四百三十四) 咄噜吽(三合)(四百三十五) 莎皤诃(四百三十六) 唵吽(四百三十七) 毗噜提(四百三十八) 莎皤诃(四百三十九)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从肉髻(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中涌现出百宝光明,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身如来坐在宝莲花中,头顶放出十道百宝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遍满虚空界,大众仰观求佛护佑,都在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咒

南无萨怛他 苏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写 萨怛他 佛陀俱胝、瑟尼钐 南无萨婆 勃陀勃地 萨跢鞞弊 南无萨多南 三藐三菩陀 俱知喃 娑舍罗、婆迦 僧伽喃 南无卢鸡、阿罗汉、跢喃 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 三藐、伽波罗 底波、多那喃 南无提婆、离瑟赧 南无悉陀耶 毗地耶 陀罗离瑟赧 舍波奴 揭罗诃 娑诃娑罗、摩他喃 南无跋罗诃、摩泥 南无因陀罗耶 南无婆伽婆帝 嚧陀罗耶 乌摩般帝 娑醯夜耶 南无婆伽婆帝 那罗野 拿耶 槃遮摩诃、三慕陀罗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摩诃迦罗耶 地唎、般剌那 伽罗毗陀罗 波拿、迦罗耶 阿地目帝 尸摩舍那泥 婆悉泥 摩怛唎伽拿 南无、悉羯唎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多他伽跢、俱罗耶 南无般头摩、俱罗耶 南无跋阇罗、俱罗耶 南无摩尼、俱罗耶 南无伽阇、俱罗耶 南无婆伽婆帝 帝唎茶 输罗西那 波罗诃罗、拿罗阇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南无阿弥、多婆耶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阿刍鞞耶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鞞沙阇耶 俱卢、吠柱唎耶 般罗婆、罗阇耶 跢他伽多耶 南无婆伽婆帝 三补师、毖多 萨怜捺罗剌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舍鸡野、母那曳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南无婆伽婆帝 剌怛那、鸡都、罗阇耶 跢他伽多耶 阿罗诃帝 三藐三菩陀耶 帝瓢 南无萨羯唎多 翳昙、婆伽婆多 萨怛他、伽都瑟尼钐 萨怛多、般怛蓝 南无 阿婆罗视耽 般罗帝 扬歧罗 萨罗婆 部多、揭罗诃 尼羯罗诃 羯迦罗诃尼 跋罗、毖地耶 叱陀你 阿迦罗 密唎柱 般唎 怛罗耶 儜揭唎 萨罗婆 槃陀那 目叉尼 萨罗婆 突瑟吒 突悉乏 般那你 伐罗尼 赭都罗 失帝南 羯罗诃 娑诃、萨罗、若阇 毗多崩娑那、羯唎 亚瑟吒冰、舍帝南 那叉、刹怛罗、若阇 波罗、萨陀那、羯唎 亚瑟吒南 摩诃羯罗诃、若阇 毗多崩、萨那羯唎 萨婆、舍都嚧 你婆罗、若阇 呼蓝、突悉乏 难遮那舍尼 毖沙舍 悉怛罗 阿吉尼 乌陀迦罗、若阇 阿般罗视多、具罗 摩诃般罗、战持 摩诃叠多 摩诃帝阇 摩诃税多、阇婆罗 摩诃跋罗、槃陀罗 婆悉你 阿唎耶、多罗 毗唎俱知 誓婆、毗阇耶 跋阇罗、摩礼底 毗舍嚧多 勃腾罔迦 跋阇罗、制喝那、阿遮 摩罗制婆 般罗质多 跋阇罗、擅持 毗舍罗遮 扇多舍 鞞提婆 补视多 苏摩嚧波 摩诃税多 阿唎耶、多罗 摩诃婆罗、阿般罗 跋阇罗、商羯罗、制婆 跋阇罗、俱摩唎 俱蓝陀唎 跋阇罗、喝萨多遮 毗地耶 干遮那 摩唎迦 啒苏母 婆羯罗跢那 鞞嚧遮那 俱唎耶 夜罗菟 瑟尼钐 毗折蓝婆、摩尼遮 跋阇罗、迦那、迦波罗婆 嚧阇那 跋阇罗、顿稚遮 税多遮 迦摩罗 刹奢尸 波罗婆 翳帝夷帝 母陀罗 羯拿 娑鞞罗忏 掘梵都 印兔那、么么写

乌(合牛) 唎瑟、揭拿 般剌、舍悉多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虎(合牛)都嚧雍 瞻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悉眈婆那 虎(合牛)都嚧雍 波罗瑟地耶 三般叉 拿羯罗 虎(合牛)都嚧雍 萨婆药叉 喝罗刹裟 揭罗诃、若阇 毗腾崩、萨那羯罗 虎(合牛)都嚧雍 者都罗 尸底南 揭罗诃 娑诃萨罗南 毗腾崩、萨那罗 虎(合牛)都嚧雍 罗叉 婆伽梵 萨怛他 伽都瑟尼钐 波罗点 阇吉唎 摩诃、娑诃萨罗 勃树、娑诃萨罗 室唎沙 俱知、娑诃萨泥 帝隶、阿弊提视、婆唎多 吒吒罂迦 摩诃、跋阇嚧陀罗 帝唎 菩婆那 曼茶罗 乌(合牛) 娑悉帝 薄婆都 么么 印兔那、么么写

罗阇婆夜 主罗跋夜 阿只尼、婆夜 乌陀迦、婆夜 毗沙、婆夜 舍萨多罗、婆夜 婆罗、斫羯罗、婆夜 突瑟叉、婆夜 阿舍你、婆夜 阿迦罗 密唎柱、婆夜 陀罗尼、部弥剑 波伽波陀、婆夜 乌罗迦、婆多、婆夜 剌阇坛茶、婆夜 那伽婆夜 毗条怛、婆夜 苏波罗拿、婆夜 药叉、揭罗诃 罗叉私、揭罗诃 毕唎多、揭罗诃 毗舍遮、揭罗诃 部多、揭罗诃 鸠槃茶、揭罗诃 补丹那、揭罗诃 迦吒补丹那、揭罗诃 悉干度、揭罗诃 阿播悉摩罗、揭罗诃 乌檀摩陀、揭罗诃 车夜揭罗诃 醯唎婆帝、揭罗诃 社多、诃唎南 揭婆 诃唎南 嚧地罗、诃唎南 忙娑 诃唎南 谜陀、诃唎南 摩阇、诃唎南 阇多、诃唎女 视比多、诃唎南 毗多、诃唎南 婆多 诃唎南 阿输遮、诃唎女 质多、诃唎女 帝钐、萨鞞钐 萨婆、揭罗诃南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波唎、跋罗、者迦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茶演尼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摩诃般输、般怛夜 嚧陀罗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那罗夜拿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怛埵伽嚧、茶西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摩诃迦罗 摩怛唎伽拿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迦波唎迦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阇耶羯罗 摩度、羯罗 萨婆、罗他、娑达那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赭咄罗 婆耆你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毗唎羊、讫唎知 难陀、鸡沙罗 伽拿、般帝 索醯夜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那揭、那舍罗、婆拿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阿罗汉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毗多罗伽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跋阇罗波你 具醯夜、具醯夜 迦地、般帝 讫唎担 毗陀夜阇 嗔陀夜弥 鸡罗夜弥 罗叉罔 婆伽梵 印兔那、么么写

婆伽梵 萨怛多、般怛罗 南无粹都帝 阿悉多、那罗剌迦 波罗婆 悉普吒 毗迦、萨怛多、钵帝唎 什佛罗、什佛罗 陀罗陀罗 频陀罗、频陀罗 嗔陀嗔陀 虎(合牛)虎(合牛) 泮吒、泮吒、泮吒、泮吒、泮吒 娑诃 醯醯泮 阿牟迦耶泮 阿波罗、提诃多泮 婆罗、波罗陀泮 阿素罗 毗陀罗 波迦泮 萨婆、提鞞、弊泮 萨婆、那伽、弊泮 萨婆、药叉、弊泮 萨婆、乾闼婆、弊泮 萨婆、补丹那、弊泮 迦吒补丹那、弊泮 萨婆、突狼枳帝、弊泮 萨婆、突涩比犁 讫瑟帝、弊泮 萨婆、什婆唎、弊泮 萨婆、阿播悉摩犁、弊泮 萨婆、舍罗、婆拿、弊泮 萨婆、地帝鸡、弊泮 萨婆、怛摩陀继、弊泮 萨婆、毗陀耶 罗誓、遮犁、弊泮 阇夜羯罗 摩度羯罗 萨婆、罗他娑陀鸡、弊泮 毗地夜 遮唎、弊泮 者都罗 缚耆你、弊泮 跋阇罗 俱摩唎 毗陀夜 罗誓、弊泮 摩诃波罗、丁羊 叉耆唎、弊泮 跋阇罗、商羯罗夜 波罗丈耆、罗阇耶泮 摩诃迦罗夜 摩诃、末怛唎迦拿 南无、娑羯唎多、夜泮 毖瑟拿婢、曳泮 勃罗诃、牟尼、曳泮 阿耆尼、曳泮 摩诃羯唎、曳泮 羯罗檀持、曳泮 蔑怛唎、曳泮 唠怛唎、曳泮 遮文茶、曳泮 羯逻罗怛唎、曳泮 迦般唎、曳泮 阿地目、质多 迦尸摩、舍那 婆私你、曳泮 演吉质 萨埵、婆写 么么、印兔那、么么写

突瑟吒、质多 阿末怛唎、质多 乌阇、诃罗 伽婆、诃罗 嚧地罗、诃罗 婆娑、诃罗 摩阇、诃罗阇多、诃罗 视毖多、诃罗 跋略夜、诃罗 乾陀、诃罗 布史波、诃罗 颇罗、诃罗 婆写、诃罗 般波、质多 突瑟吒、质多 唠陀罗、质多 药叉、揭罗诃 罗刹娑、揭罗诃 闭隶多、揭罗诃 毗舍遮、揭罗诃 部多、揭罗诃 鸠槃茶、揭罗诃 悉乾陀、揭罗诃 乌怛摩陀、揭罗诃 车夜、揭罗诃 阿播萨摩罗、揭罗诃 宅袪革 茶耆尼、揭罗诃 唎佛帝、揭罗诃 阇弥迦、揭罗诃 舍俱尼、揭罗诃 姥陀罗 难地迦、揭罗诃 阿蓝婆、揭罗诃 干度波尼、揭罗诃 什佛罗 堙迦醯迦 坠帝药迦 怛隶帝药迦 者突托迦 昵提、什伐罗 毖钐摩、什伐罗 薄底迦 鼻底迦 室隶、瑟密迦 娑你、般帝迦 萨婆、什伐罗 室嚧吉帝 末陀、鞞达、嚧制剑 阿绮嚧钳 目佉嚧钳 羯唎突嚧钳 揭罗诃 揭蓝、羯拿、输蓝 惮多、输蓝 迄唎夜、输蓝 末么、输蓝 跋唎室婆、输蓝 毖栗瑟吒、输蓝 乌陀罗、输蓝 羯知输蓝 跋悉帝输蓝 邬嚧输蓝 常伽输蓝 喝悉多输蓝 跋陀输蓝 娑房盎伽 般罗、丈伽、输蓝 部多、毖跢茶 茶耆尼 什婆罗 陀突嚧迦 建咄嚧吉知 婆路多毗 萨般嚧诃淩伽 输沙怛罗 娑那羯罗 毗沙喻迦 阿耆尼 乌陀迦 末罗、鞞罗 建跢罗 阿迦罗 密唎咄 怛敛部迦 地栗剌吒 毖唎瑟质迦 萨婆那俱罗 肆引伽弊 揭罗唎、药叉 怛罗刍 末罗视 吠帝钐 娑鞞钐 悉怛多、钵怛罗 摩诃跋阇嚧 瑟尼钐 摩诃般赖、丈耆蓝 夜波突陀 舍喻阇那 辫怛隶拿 毗陀耶 槃昙迦嚧弥 帝殊 槃昙迦嚧弥 般罗毗陀 槃昙迦嚧弥 跢侄他 唵 阿那隶 毗舍提 鞞罗 跋阇罗 陀唎 槃陀槃陀你 跋阇罗 谤尼泮 虎(合牛)都嚧瓮泮 莎婆诃


名词解释:

【肉髻】
(术语)梵名乌瑟腻沙Us!n!i^s!a,佛顶上有一肉团,如髻状,名肉髻,即三十二相中之无见顶相也。大般若三百八十一曰:“世尊顶上乌瑟腻沙,高显周圆,犹如天盖,是三十二。”玄应音义三曰:“肉髻,梵言嗢瑟尼沙,此云髻。即无上依经云:郁瑟尼沙,顶骨涌起,自然成髻是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金刚密迹】
(术语)又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金刚力士,金刚手,执金刚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之通称。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常侍佛而忆持佛秘密事之义。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见密迹条。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8#
 楼主| 发表于 2024-2-22 10:53: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19 16:58 编辑

七、楞严咒的功德

1、受持此(楞严)咒,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水火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学习解说]:

阿难,这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能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十方如来因为这个咒心,成就无上正遍知觉
十方如来执持这个咒心,能降伏诸魔制伏诸外道
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化微尘数国
十方如来含此咒心,能在微尘国转大法轮
十方如来持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如果自己的果位未成,也能在十方蒙佛摩顶授记
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苦难众生,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喑哑、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水火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
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奉善知识,能在行住坐卧四威仪中供养如意,能在恒沙如来会中推举为大法王子
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家亲眷属,能令诸小乘听闻秘密藏(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心不惊怖
十方如来诵此咒心,能成就无上正觉、能在菩提树下、端坐入于大涅槃
十方如来传此咒心,能在灭度后托付佛事给住持说,能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名词解释:

【秘密藏】
秘密之法藏,甚深秘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非一般所可了知之法门;复以如来善护念深法,苟非其器,则秘而不说,故称秘密。故秘密藏乃诸经为显其甚深秘义之通名。于显教中,南本与北本涅槃经卷二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之不一不异为秘密藏。然依密教之意,则总以释迦化身所说之教法为显教,独以大日法身之所说为秘密藏,亦即真言一乘之总名。不惟其法门深奥,且以之为如来内证极秘之法,故于未灌顶之人决不宣示;犹如声闻乘于未授戒之人不说戒经,故称戒经为秘密藏。(大日经疏卷三)p426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3: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2-23 12:26 编辑

(本次学习:29楼~37楼共用时3.5小时)


2、受持此(楞严)咒,令一切有学远诸魔事,证阿罗汉果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罗咒,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如果要我说这个佛顶光聚般怛罗咒的功德,就是从早到晚持续不间断、字句不重复的说,这样经过恒沙劫也说不尽,所以此咒也叫如来顶,你们这些有学(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还没有脱离轮回,若至诚发心证阿罗汉果者,不能诵持此咒而坐道场,想要令身心远离魔事是不可能的


名词解释:

【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
(真言)首楞严经所说大佛顶咒之名也。悉怛多般怛罗,译曰白伞盖。以譬大悲之光明遍覆法界。经七曰:“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挥,坐宝莲华所说心咒。”又曰:“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学】
(术语)小乘四果之圣者中,前三果谓之有学,第四果谓之无学。以前三果尚有可修学之道故也。法华玄赞一曰:“戒定慧三,正为学体。进趣修习,名为有学。进趣圆满,止息修习,名为无学。”梵S/aiks!a。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30#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2:24:11 | 只看该作者

3、书写佩带楞严咒者,尽其一生所有诸毒不能害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贮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 ,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世界众生随顺国土现有资源用桦皮、贝叶,纸素、白叠,书写此咒,放在香囊带在身上或挂在家中,能令心昏或不能忆诵此咒者,有生之年一切大小诸毒不能加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06:42 , Processed in 0.0885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