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6-9卷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1#
 楼主| 发表于 2024-3-1 16:31: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3 07:41 编辑

(本次学习:51楼共用时3小时)


四、阿难代众生请(法)问佛,是什么决定六道众生或飞升(天上)或下沉(地狱)?

说是语已,即时阿难及诸大众,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兼闻此经了义名目,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学习解说]:

世尊说完这些话,阿难及一切大众都顿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禅那(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修进圣位(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断除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品微细烦恼,阿难从座而起,顶礼佛足,恭敬合掌对佛说:

大威德世尊,感恩您慈悲说法,开示众生断除微细烦恼,令我今日身心舒适,获得大利益
世尊,如果众生妙明真心本来就存在,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原本就具足清净自性,原本就皆有佛性皆可成佛

可是,为什么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这六道是本来就有?还是因为众生妄习生起呢?

世尊,比如宝莲香比丘尼已经受持菩萨戒却偷行淫欲,还说行淫既不是杀也不是偷,所以不会有业报,但当她说完这些话时,先是从女根处生起猛火,然后又从身体各个关节生起猛火,最后堕入无间地狱

还有琉璃大王和善星比丘,琉璃王杀释迦种族,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最后双双堕入阿鼻地狱,这些地狱是有一定处所?还是随着业力自然生起的,然后各自承受呢?惟愿世尊慈悲开示,让一切持戒众生都能听闻真实法理并且欢喜顶戴(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严谨持戒不违犯


名词解释:

【顶戴】
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p4842 FROM:【佛光大辞典】

【生身】
二身之一。即托于父母所生而具足三十二相之佛身。与“法身”相对。又作生身佛、父母生身、肉身、随世间身。又以神通之力一时化现之肉身,亦称生身;大乘佛教谓方便应化之化身为生身佛,例如生身之弥陀、生身之观音、生身之普贤、生身之弥勒等。一般生身亦可泛指凡夫及菩萨之肉身。(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四、佛地经论卷七、大智度论卷九、卷二十九)((参见:二身)199)p2063 FROM:【佛光大辞典】

【瞿昙】
印度刹帝利种中之一姓,亦即释尊俗家的本姓。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淫】
(术语)十恶之一。沙弥律曰:“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楞严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世人因欲,杀身亡家。出俗为僧,岂得更犯。生死根本欲为第一。故经云:淫泆而生,不如贞洁而死。噫,可不戒欤。”等不等观杂录一曰:“经中淫字多从女旁,专指男女事也。今人欲依说文改从氵旁,书中淫字训义甚多,放也、溢也、甚也、邪也,经中专指男女事,故从女为妥。”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
梵语 bhu^ta-tathata^ 或 tathata^。即指遍布于宇宙中真实之本体;为一切万有之根源。又作如如、如实、法界、法性、实际、实相、如来藏、法身、佛性、自性清净身、一心、不思议界。早期汉译佛典中译作本无。真,真实不虚妄之意;如,不变其性之意。即大乘佛教所说之“万有之本体”。然详细论究之,则各宗各家所引真如一词之含意各异,总约之,可有如下数种。
 依据阿含经典载,缘起之理法乃永远不变之真理,故称为真如。又据异部宗轮论中化地部所举之九无为中,有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其中之善、不善、无记等三性与八圣道、生死缘起之理法等,均为真实而永远不变者,故称之为真如。
 大乘佛教之主张,一切存在之本性为人、法二无我,乃超越所有之差别相,故称真如,例如如来法身之自性即是。据佛地经论卷七,真如乃一切现象(诸法)之实性,其相虽有各种差别,其体则是一味,与一切法不一不异,非言语、思考之所及。从其远离所有错误、虚伪之观点言之,假名为真如。若以其为一切善之所依,名法界;以其远离减损之谤,名实有;以其远离增益之谤,名空无;以其为真实,名实际;以其为无分别智之所悟,故假名称胜义。有关真如之异名,大般若经卷三六○共举出真如、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与不思议界等十二名。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二则举出真如、空性、无相、实际、胜义与法界等六名。法华玄义卷八下举出实相、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与微妙寂灭等十四名。此外,又作一如、一如法界、一法界、真如实相、真如一实、真实际、真胜义谛等称。以其相之绝对平等,亦称一相。
 解深密经卷三有七真如之说,即:(1)流转真如(缘起之理法),(2)实相真如(诸法之实性),(3)了别真如(万法唯识之理法),(4)至(7)配合于苦集灭道等四谛,依序为安立真如、邪行真如、清净真如、正行真如。上记七真如中,除实相真如以外之六种亦称六真如,系以各个理法之自体永远不变,故称之为真如;然或谓非由其理法自体而名真如,乃是由实相真如所显现之各种相状而立者。
 法相宗之说,据成唯识论卷九载,真如乃远离虚妄分别之法,为人、法二无我之性,相当于三性中之圆成实性。此宗主张一切现象皆从阿赖耶识所生,故真如本身为一超越现象之绝对寂然之体,其自体不会成为现象之法,故说“真如凝然,不作诸法”。据成唯识论卷十载,菩萨须至初地始悟真如之理,依次以其所悟内容之深浅次第,立有十真如之别。其名称如下:(1)遍行真如,即普遍万有的二空之理。(2)最胜真如,身完全受持具足戒所悟之真如,以其具足无量功德,故称最胜。(3)胜流真如,从真如流出之教,较其他教为胜之意,其教之根本即是真如。(4)无摄受真如,即不成为执著的对象之意。(5)类无别真如,谓生死与涅槃不二,即迷悟一如之意。(6)无染净真如,即真如超越染净之意。(7)法无别真如,谓真如已离生灭之相,故不论自何法而论之,其体为一。(8)不增减真如,谓断烦恼之污垢既不减,修清净之法亦无所增,即离增减执著之意。一旦悟此真如,即能自在变现各种形状与国土,故亦称相土自在所依真如。(9)智自在所依真如,于四无碍智得自在之意。(10)业自在等所依真如,即得一切神通、总持、禅定等身口意的作用自在之意。
 以上十者为顺次从初地至十地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而至菩提。此外,人无我之真如(人空真如)与法无我之真如(法空真如),合称为二空真如;其中二乘人只悟人空真如,菩萨则能悟二空真如。
 地论宗主张,第八阿赖耶识(摄论宗作第九阿摩罗识)之自体为自性清净心,此一自性清净心即是真如。其识因受无明之熏习,故显现出染净诸现象。
 大乘起信论之主张,真如为众生心之本体,其为杜绝言诠、思惟者,称作离言真如;然若勉强以言语表现之,则称作依言真如,以上二者合称为二真如。就依言真如而言,其体远离迷心而空,故为如实空(空真如);且其自体具足无限清净之无漏清净功德,故为如实不空(不空真如)。同时,众生心(即真如)具有绝对不动之心真如门,与缘于无明而起动生灭,形成染净现象之心生灭门;故称不动之真如为不变真如,随缘而现之染净等现象为随缘真如,以上二者亦合称为二真如。一般对万有生起之法,若依真如之不变或随缘而说明者,即称真如缘起(如来藏缘起)。以下列举之二真如均为同类语,即清净真如与染净真如、或非安立真如与安立真如(安立,意即使万有之生起各得其所)。
 华严宗依据性起说而主张“本体即现象”,即真如本为万法,万法本为真如之意。同时真如分为一乘真如与三乘真如;前者复分为别教真如、同教真如,后者复分为顿教真如、渐教真如,此均由对真如理解之不同所致者。
 天台宗依据性具说,主张真如本身本来具足染净善恶诸法。
 又诸佛之自性(真如),称为无垢真如,或出缠真如;众生之体性真如因被烦恼所污垢,故称有垢真如,或在缠真如。二者合称,即为两垢如如。
 依据释摩诃衍论卷三载,真如乃悟始觉、本觉二智之理者,故立性真如与虚空之理二义。清净虚空之理有十义,即:无障碍义、周遍义、平等义、广大义、无相义、清净义、不动义、有空义、空空义、无得义等。(杂阿含经卷十二、卷二十一、佛地经论卷四、卷七、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二、成唯识论卷二、梁译摄大乘论卷下、唐译摄大乘论释卷八、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末)p4197 FROM:【佛光大辞典】

【圣位】
<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
 <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见:须陀洹)5360)p5578 FROM:【佛光大辞典】

【禅那】
(术语)译曰思惟修。新译曰静虑。与禅定同。心定一境而审为思虑者。是为色界所属之心德,不具欲界之心,离欲界之烦恼,乃可得之。思惟修者,为寄于因之名,一心思惟研修为因,乃得此定心,故名为思惟修,静虑者就当体而名之,其禅那之体为寂静而亦具审虑之用,故曰静虑。静即定,虑即慧也。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次第禅门一上曰:“思惟修者,此可对因。何以故?思惟是筹量之念,修是专心研习之名,故以对修因。”大乘义章十二曰:“上界静法审观方成,名思惟修。”俱舍论二十八曰:“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是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同光记十八曰:“由定寂静慧能审虑。(中略)驮南,此云静虑,旧云禅。或云禅那,或云持阿那,皆讹也。(中略)婆沙八十三云:静谓等引,虑谓遍观,故名静虑。”(等引为定之异名)。修得此禅那,则死后必生于色界之四禅天。外道为生天而修之。佛者为依此发无漏智而修之。欲成就之。必脱离欲界生得之散心妄念,外道佛法,其揆一也。梵Dhya%na。【又】(河名)Jamna Jnmna,在印度。发源西部喜马拉雅山中。南东流经特里阿固拉阿拉哈巴等处。而会于恒河。长八六○哩。联以运河。以便灌溉。灌域约一一八○○○方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悟】
(术语)有一类大心之众生,直闻大乘,行大法,证佛果,此为顿悟。初得小果,后回入大乘,而至佛果,此为渐悟。又自初虽入大乘,而以历劫之修行,渐成佛道,为渐悟。速疾证悟妙果,为顿悟。但以初义为通说。圆觉经曰:“是教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大日经疏曰:“无顿悟机不入其手。”顿悟入道要门论上曰:“云何为顿悟?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又云: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顿悟】
闻法即悟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密印】
<一>根据密教之根本教义,诸佛菩萨皆有本誓,为标示此一本誓,常以两手十指或某一特殊身势动作,显现种种相,是为本誓之印相印契,故称之为“印”;又以其所标帜之义理旨趣极为秘密深奥,故称之为“密”。大日经密印品(大一八·三○上):“身分举动住止,应知皆是密印;舌相所转众多言说,应知皆是真言。”
 <二>于禅宗,禅徒一旦彻见本性而了悟生死迷妄之根源,师家即于契当之机缘给予印可;此种印可证明之境地乃师家与学人间直接、亲切之心印,非他人所能窥知者,故称密印。
 <三>即明末清初之临济宗僧真传,号密印,故世称密印真传。((参见:密印真传)4474)p4474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的问题非常好!能令众生不入邪见,你要仔细听,我现在就为你解说

阿难,一切众生原本都是清净的,只是因为妄见而生起妄习,因此分为内分和外分两种


名词解释:

【妄习】
(术语)妄念妄想之习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妄见】
(术语)虚妄不实之分别也。我见边见等是也。南本涅槃经八曰:“为除世间诸妄见故。”俱舍论九曰:“一切妄见皆转倒摄。”大乘义章三曰:“唯心妄见,故说为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学习解说]:

阿难,内分是指众生分内因为各种爱染之心引起妄情,再经过不断积累生出爱水,因此当众生心想美食,口中就有口水流出;心想前人或者心生怜悯或仇恨,眼中就会流泪;当贪求财宝时,心中就会引发贪爱的涎水令全身光润;心中贪求淫欲时,男女二根就会自然流出液体,阿难,这些爱染虽然各不相同,但是流业是相同的,而且湿润无法上升,因此自然就会下坠,这叫做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即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学习解说]:

阿难,外分是指众生分外因为种种渴仰之心引发妄想,如果持续不断的妄想就能生出胜气,因此当众生心持禁戒时,身体就会轻清;如果心持咒印(陀罗尼与印契)就会顾盼雄毅;如果心想升天,梦中就会飞起来;如果心想佛国,圣境就会现前;如果侍奉善知识,就会自轻身命,阿难这些种种妄想虽然不同,但轻举(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叠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是相同的,能飞就不会沉,能飞就自然能超越业力的牵扯,这叫做外分


名词解释:

【轻举想】
p1290 瑜伽三十三卷十六页云:轻举想者:谓由此想,于身发起轻举胜解。如妒罗绵,或如叠絮,或似风轮。发起如是轻胜解已;由胜解作意,于彼彼处,飘转其身。谓从床上,飘置几上;复从几上,飘置床上。如是从床,飘置草座,复从草座,飘置于床。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咒印】
(杂名)陀罗尼与印契也。楞严经八曰:“心持咒印,顾盻雄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所去无礙。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受气猛火,身为饿鬼,常被焚烧,水能害已,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学习解说]:

阿难,一切世间众生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临命终时,在未舍暖触前,一生的善恶业都顿时出现:

当死逆、生顺,这二种习性相交时,如果是纯想就会立即飞升,必定生到天上

如果飞到心中,福慧兼备以及有净愿,自然就会心开见十方佛,随愿往生一切净土

如果是情少想多,飞升不会太远,会成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行四天来去无礙

其中如果有善愿善心护持佛法者;或者护持禁戒、保护持戒的人;或者护持神咒、保护持咒的人;或者护持禅定、保护修禅定的人,这些人都将亲住在如来座下

情和想如果均等,不飞也不坠,会生到人间,想明的人会偏于聪明,情幽的人会偏于愚钝

如果情多想少,就会堕入畜生道,重者成为毛群众生,轻者成为羽族众生

如果七情三想,就会堕入饿鬼道,常被焚烧和被水伤害,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要这样经过百千劫之久

如果九情一想,就会堕入地狱,轻者生到有间地狱,重者生到无间地狱

如果是纯情,会立即堕入阿鼻地狱,若沉心中,有诽谤大乘佛法,毁犯佛的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造作五逆十重罪者,会继续转生到其他十方阿鼻地狱受苦


名词解释:

【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这个生,是从顺习,众生都愿意随着这个生;死的时候,就是随业报变迁而流转,即随他自己所造的业去流转。——摘自百度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众生都不愿意死,这叫“死逆”;众生都愿意活着,所以这叫“生顺”。这个死和生,顺和逆这二种习性相交。——摘自百度

【临命终时,未舍暖触】
人在第八识没有离开之前,这叫未舍暖触。等这个众生临命终的时候,六识都去了,七识也走了,就剩第八识没有走。这第八识从什么地方走,什么地方就是暖的、热的。——摘自百度

【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众生都不愿意死,这叫“死逆”;众生都愿意活着,所以这叫“生顺”。这个死和生,顺和逆这二种习性相交。——摘自百度

【八触】
谓将得初禅定时,身中所生之八种感触。即:(一)动触,坐禅时,俄而身起动乱之象。(二)痒触,俄而身痒,如无置身处。(三)轻触,俄而身轻如云如尘,有飞行之感。(四)重触,俄而身重如大石,不能稍动。(五)冷触,俄而身如水冷。(六)暖触,俄而身热如火。(七)涩触,俄而身涩如木皮。(八)滑触,俄而身滑如乳。此八触发生之原因,以欲得初禅定时,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二者交替,地水火风狂乱发动。不明此法相之人,骤起惊惧,以为发病,驰回不已,遂乱血道,真为狂气。(摩诃止观卷八、卷九)p32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2#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1:35: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3 07:37 编辑

(本次学习:52楼共用时3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淫欲,妄言‘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燃,堕无间狱。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惟垂大慈,发开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即不休,能生胜气。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


接续昨天学过的经文继续思维~

这段经文讲的是:阿难代众生请(法)问佛,既然众生“妙明真净妙心,本来遍圆,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佛体真实”,可是为什么还会“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也就是说既然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为什么还有六道的分别呢?为什么有人可以飞升天上有人要堕入地狱呢?


下面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什么是佛性?

关于佛性,性是指原理和特质
佛说(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由此可知,虽然众生都有佛性,但不代表众生都已经成佛
如果想要恢复佛性早日成佛,那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老实实修,消除与佛性相违背的凡夫习气与业障才行

如果「有情众生」能透过修行佛法,逐渐去除「第八识」的染污,消除「无明(愚痴)种子」,
清净后的「第八识」则称「第九识」-「庵摩罗识」,就是恢复原本清净光明圆满的「自性」,称为「佛性」
这样的「有情众生」则称「成佛」——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藉由上面这段教导,我们也能知道为什么有六道差别?
就是因为众生第八识染污程度不同,或者说是各自业力不同,感召的果报也不尽相同

例如
满脑贪瞋痴,就会堕入恶道中
善恶参半,就可能投胎入人间
杀生或罪大恶极就容易堕入地狱
淫念炽盛就容易堕入畜生道
贪心吝啬就容易堕入饿鬼道
慈心善良就容易往生善道,如天上或人间富家
学习正法修行就容易生天或往生净土甚至解脱轮回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以上就是六道轮回的原理
就像水往低处流,这是地心引力的作用——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所以六道轮回的根本原因就是
众生心念的作用,是一种物以类聚结合而成的共业念力作用——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也就是说,
一切都是念头的作用
什么样的念头和行为,就产生相对应的后果——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不同的知见观念和行为,就会造成六道中众生不同的轮回结果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因此
如果[负面心念]主宰自己,那就变成累世轮回的强大业力——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反之
如果[正向心念]光明自己,那就会变成佛菩萨同等的威力——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可见
心念的正向作用和负面作用都一样强大—— [生命]和[心念]的原理
一切都是众生自作自受 —— 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回说,想要不堕恶道远离轮回,就要按照经中教导的内容好好实修,自然超越:
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也要好好观照自心,避免因为爱染引发流业,导致自然下坠(堕):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淫,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以上,深深忏悔实修还很浅,各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愿好好努力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3#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07:44: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4 09:50 编辑

(本次学习:增补51楼内容(从经文“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起)+53楼、54楼共用时3小时以上)


五、十因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学习解说]:

阿难,上面说的这些果报都是众生自己造作恶业所感招的果报,众生造作十种业因就会受到六交报,这十种业因分别是:

“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称为欲火(即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或以淫欲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称欲火),菩萨见到淫欲如同避开火坑一样


名词解释:

【八热地狱】
为受热气苦之地狱的总称。又作八大地狱、八大捺落迦。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二载,南赡部洲下,过五百由旬处有地狱。此地狱有大有小,大则八寒、八热地狱,小则于每一大狱之四门,各有四小狱,故每一大狱皆有十六小狱;受罪众生游于小狱时,其苦转增,故又称之为游增狱。
 
八热地狱即:
(一)想地狱(梵 Sam!ji^va),又作等活地狱。此狱中受苦众生,手生铁爪,其爪长利,互相嗔忿,怀毒害想,以爪相攫,肉即堕落;或被斫刺磨捣,想为已死,然冷风吹之,皮肉还生,寻复活起,故称想地狱。凡犯杀生罪者堕此。
(二)黑绳地狱(梵 Ka^lasu^tra),此狱中狱卒,以热铁绳絣牵罪人,然后斩锯,复有恶风吹热铁绳,笼络其身,烧皮彻肉,焦骨沸髓,苦毒万端,故称黑绳地狱。
(三)堆压地狱(梵 Sam!gha^ta),又作众合地狱。此狱中有大石山,罪人进入后,山自然合起,堆压其身,骨肉糜碎,故称堆压地狱。凡犯杀生、偷盗、邪淫者堕此。
(四)叫唤地狱(梵 Raurava),谓受罪众生,既至此狱,狱卒即将其掷入大镬中,沸汤烹煮,受诸痛苦,号啕叫唤,故称叫唤地狱。凡犯杀生、偷盗、邪淫、饮酒者堕此。
(五)大叫唤地狱(梵 Maha^raurava),谓狱卒既将罪人沸汤烹煮已,业风吹活,又捉向热铁鏊中煎熬,痛苦极切,发声大叫,故称大叫唤地狱。凡犯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者堕此。
(六)烧炙地狱(梵 Tapana),又作焦热地狱、炎热地狱。此地狱以铁为城,烈火猛焰,内外烧炙,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称烧炙地狱。
(七)大烧炙地狱(梵 Prata^pana),又作大焦热地狱、大极热地狱。谓狱卒将罪人置于铁城中,烈火烧城,内外俱赤,烧炙罪人,又有火坑,火焰炽盛;其坑两岸,复有火山,捉彼罪人贯铁叉上,著于火中,皮肉糜烂,痛苦万端,故称大烧炙地狱。
(八)无间地狱(梵 Avi^ci),又作阿鼻地狱、无救地狱。谓有罪众生,于此狱中受苦,无有间歇,故称无间,乃极苦之地狱。凡造五逆罪、诽谤大乘者堕此。

成实论明示五种无间,即:
(一)趣果无间,有极重罪者即向彼狱受其果报,无有间歇。
(二)受苦无间,谓至彼狱受诸痛苦,无有间歇。
(三)时无间,谓至彼狱受苦时节无有间歇。
(四)命无间,谓彼地狱寿命一中劫无有间歇。
(五)形无间,谓彼地狱受罪众生,生而复死,死而还生,身形无有间歇。(长阿含经卷十九地狱品、俱舍论卷十一、顺正理论卷三十一)p311 FROM:【佛光大辞典】

【欲火】
即淫欲之热情,犹如火能烧众生心;或以淫欲心如火不可遏止,故称欲火。欲又作欲。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法苑珠林卷四十四)p4652 FROM:【佛光大辞典】

【十因十果】
十种的业因和十种的果报,即
  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
  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
  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
  四、嗔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
  五、诈习因,有木丑械鞭杖等的果报;
  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
  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
  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
  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
  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学习解说]:

二是“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谓有大寒风,吹罪人身,举体冻伤,皮肉堕落,苦毒叫唤,然后命终),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称为贪水(贪爱之情能吸引诸物,又能滋长恶法,故以水为喻),菩萨见到悭贪,如同避开瘴海一样


名词解释:

【贪习因】
贪习因者,谓贪习之心,往来计算,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则感于水,积风为寒,结水为冰,故有寒冰地狱之报也。(吸,入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贪水】
贪爱之情能吸引诸物,又能滋长恶法,故以水为喻。首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是故十方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p4793 FROM:【佛光大辞典】

【寒冰地狱】
谓有大寒风,吹罪人身,举体冻伤,皮肉堕落,苦毒叫唤,然后命终。皆因众生造极恶业,故堕此等诸地狱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学习解说]:

三是“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慢习因者,谓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同称为饮痴水(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故称痴水),菩萨见到傲慢,如同避开巨溺水流一样


名词解释:

【慢习因】
慢习因者,谓慢习交陵,发于相恃,憍纵驰骋,流逸不止,积致恶毒,故有血河毒海灌吞之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痴水】
愚痴之烦恼,譬如浊水,故称痴水。反之,清净之智慧,譬如清水,称为智水。楞严经卷八(大一九·一四三下):“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p6669 FROM:【佛光大辞典】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学习解说]:

四是“嗔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嗔习因者,谓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嗔恚同称为利刀剑,菩萨见到嗔恨,如同避开诛戮


名词解释:

【嗔习因】
嗔习因者,谓嗔习交冲,发于相忤,故心热发火,铸气为金,此业所感,故有宫割斩斫等报也。(铸气为金者,谓热恼不息,气忿成坚也。宫即五刑中之宫刑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学习解说]:

五是“诈习因,有木丑械鞭杖等的果报”(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称为谗贼,菩萨见到诈骗,如同畏惧豺狼一样


名词解释:

【诈习因】
诈习因者,谓诈习交诱,发于相调,诈伪之心,引起不住。此业所感,故有杻械鞭杖等报也。(调者,戏也、弄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学习解说]:

六是“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称为劫杀,菩萨见到欺诳,如同踩到毒蛇一样


名词解释:

【诳习因】
诳习因者,谓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其心飞扬,如风鼓尘,使人无见。故有腾掷飞坠漂沦等报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学习解说]:

七是“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衘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同称为违害鬼,菩萨见到怨嫌,如同饮鸩酒一样


名词解释:

【冤习因】
冤习因者,谓冤习交嫌,发于衘恨,如阴毒人,心怀毒恶,此业所感,故有投掷击射等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学习解说]:

八是“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见习因者,谓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其事发于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音菊)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称为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同进入毒壑一样


名词解释:

【见习因】
见习因者,谓见习交明,邪悟诸业,各执己见,互相是非,其事发于违拒,故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音菊)等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学习解说]:

九是“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枉习因者,谓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称为谗虎,菩萨见到枉习,如同遭到霹雳一样


名词解释:

【枉习因】
枉习因者,谓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谗贼人,逼枉良善,此业发现,故感拘押按捺,迫蹙其体,沥漉其血等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争,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覆于巨海。

[学习解说]:

十是“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讼习因者,谓诤讼交喧其事,发于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称为阴贼,菩萨观覆藏,如同头戴高山


名词解释:

【讼习因】
讼习因者,谓诤讼交喧其事,发于隐覆,如鉴照烛,不能隐藏,故有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等报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昨天学习内分与外分决定了众生往生的方向或下沉或飞升

今天继续学习(并引以为戒),以下十种业因所感召的十种果报,经文如下: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云何十因?
  “阿难,一者、淫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如人以手自相摩触,暖相现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二习相陵,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溺。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枪锯;如人衔冤,杀气飞动。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如水浸田,草木生长。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诬罔不止,飞心造奸,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如尘随风,各无所见。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如阴毒人,怀抱畜恶。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家,名违害鬼;菩萨见怨,如饮鸩酒。
  “八者、见习交明,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发于违拒,出生相反,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遍执,如入毒壑。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如谗贼人,逼枉良善。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捶按、蹙漉衡度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如于日中,不能藏影。二习相争,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覆于巨海。
《佛学常见辞汇》~
一、淫习因,有铁床铜柱八热地狱的果报;
二、贪习因,有寒冰地狱的果报;
三、慢习因,有血河毒海灌吞的果报;
四、嗔习因,有宫割斩斫等果报;
五、诈习因,有木丑械鞭杖等的果报;
六、诳习因,有腾掷飞坠漂沦等的果报;
七、冤习因,有投掷击射等的果报;
八、见习因,有勘问权诈拷讯推鞫等的果报;
九、枉习因,有拘押按捺迫蹙其体与沥洒其血等的果报;
十、讼习因,有业镜之火珠披露其宿业以对验的果报。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由这段经文与解说,末学从中学到了心念与投生的因果原理:

就是,一切外在果报都是相应于心而产生(相由心生、万法由心生)—— 由「法性原理」来看「废死」、或「支持死刑」、或「是否该存在或废除死刑」

就是
就是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
什么是相由心生?

包括
法界也是由众生的心态和心量,而呈现相对应的因果境界 —— 华严经:菩萨法门「施(自)身血」

所以
因果并不是像一般人认为的是宗教迷信,而是非常深奥的宇宙超科学,是非常深奥的生命科学
一切事物都有因和果,任何「数学公式」或「运算式」或「方程式」或「化学反应式」或「物理公式」也都是因果原理,人生的因果原理更是如此 ——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因此,身为
心法实修者应该随时注意自己的心念,不要让任何负面心念和情绪影响自己
如果发现自己有负面心念和情绪,应该立即断除,把心念转到正向光明的心念和事情上
这样才不会让负面心念或情绪滚雪球般的变大,而让自己陷落下去 ——
为什么总是无法消除疲劳?为什么总是累?

要知道
一切都是心的作用 —— 「法器」与「开光」「加持」
透过心念的修行,逐渐能控制自己的心念,不再随世俗七情六欲而流转 ——  「生命方程式:因果」&「实修的次第和原理」&「为什么修行?」
就能逐渐舍离世俗妄想和杂染,而逐渐提升身心次第,提升当下与来生的生命的型态 —— 【法性原理解析】生命的次第与真相&吃斋念佛诵经有什么用?
众生虽不懂心法,但是,心法其实不稀奇,众生随时都在用心法,只是方向和佛菩萨不一样
修行人用的是正向心,所以可以逐渐修行成为佛菩萨,有种种神通变化
凡夫众生用的是凡夫心,所以变成六道各种众生,也造成六道各种相貌和环境,而这些也算是不可思议的神通
不论是佛菩萨的神通或众生心所变造的六道轮回,这些不可思议都来自于第八识心的神通能力
如果正向清净光明,就成为佛菩萨,如果充满凡夫情欲和妄想杂念,那就随着不可思议的念力引力而沦落六道 ——
「法器」与「开光」「加持」
所以常说,相由心生,业由心转,万法唯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转化我们的[凡夫心]为[佛心],这样就能成佛
所以修行应该重视[心法]的导入,这样才能究竟成就 ——
[略说]念佛次第&心法次第
想要真正脱离苦难,就要由心转化,恢复清净无染的真心 —— [解析]苦报的原因&如何断除苦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4#
 楼主| 发表于 2024-3-3 07:45: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5 11:38 编辑

六、六报

“云何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明见,则能遍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焰;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学习解说]:

什么是六报?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感召的恶报从六根出,恶报如何从六根出呢

一是“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

如果是明见能遍见种种恶物,心生无量畏惧;如果是暗见则寂然不见,心生无量恐怖

这个见识之火,烧听能变成镬汤烊铜;烧息能变为黑烟紫焰;烧味能变为焦丸铁糜;烧触能变为热灰炉炭;烧心能产生星火迸洒,煽鼓虚空法界


名词解释:

【六报】
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
(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
(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
(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
(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
(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p1293 FROM:【佛光大辞典】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发明二相:

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学习解说]:

二是“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

如果是开听则能听到种种吵闹声,令精神大乱;如果是闭听,则会寂然无声,幽魄沉没

这个闻识之水:注闻则能变为责备;注见则能变为雷、吼、恶毒气;注息则能变为雨、雾,洒各种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变为脓、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变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变为电、雹,摧碎心魄。



“三者、嗅报招引恶果。此嗅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踊出,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通闻,被诸恶气熏极心扰;二者、塞闻,气掩不通,闷绝于地。

如是嗅气: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绽、为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咂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礰击碎身体。


[学习解说]:

三是“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

如果通闻就会被毒气熏心神情扰乱;如果塞闻就会窒息倒地

这个嗅气(鼻识),冲息则能为质、为履;冲见,则能为火、为炬;冲听,则能为没、为溺、为洋、为沸;冲味,则能为馁、为爽;冲触,则能为破绽、为腐烂、为大肉山,有百千眼无量蛆虫吸食;冲思,则能为灰、为瘴,为飞砂击碎身体


名词解释:

【六报】
指见报、闻报、嗅报、味报、触报、思报等六种果报。乃六识造业所招感之恶报,而由六根交起者。又作六交报。出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
(一)见报,谓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世界,亡者神识飞堕乘烟,入无间地狱。又分明见、暗见二相。
(二)闻报,谓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地狱。又分开听、闭听二相。
(三)嗅报,谓临终时先见毒气充塞远近,亡者神识从地涌出,入无间地狱。又分通闻、塞闻二相。
(四)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
(五)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
(六)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大佛顶首楞严经会解卷十六)p1293 FROM:【佛光大辞典】




“四者、味报招引恶果。此味业交,则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吸气,结成寒冰,冻裂身肉;二者、吐气,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如是尝味: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燃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弥覆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雨下。


[学习解说]:

四是“味报,谓临终时先见铁网猛焰炽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识下透挂网,倒悬其头,入无间地狱。又分吸气、吐气二相。”

如果吸气就结成寒冰冻裂身体;如果吐气就飞为猛火,焦烂骨髓

这个尝味(舌识):历尝,则能为承、为忍;历见,则能为燃烧金石;历听,则能为利兵刃;历息,则能为大铁笼覆盖国土;历触,则能为弓、为箭、为弩、为射;历思,则能为飞热铁,从空中如下雨那样落下。



“五者、触报招引恶果。此触业交,则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复出路。亡者神识见大铁城、火蛇、火狗、虎狼师子,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矟,驱入城门,向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合触,合山逼体,骨肉血溃;二者、离触,刀剑触身,心肝屠裂。

如是合触: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爇;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剚、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学习解说]:

五是“触报,谓临终时先见大山四面来合,无有出路,亡者神识见牛头狱卒、马头罗刹,手执枪槊,驱入城门,向无间地狱。又分合触、离触二相。”

如果是合触,则被合山逼体令骨肉血溃;如果是离触,则会刀剑触身,将心肝屠裂

这个合触(身识):历触,则能为道、为观、为厅、为案;历见,则能为烧、为热;历听,则能为撞、为击、为刺、为射;历息,则能为括、为袋、为拷、为缚;历尝,则能为耕、为钳、为斩、为截;历思,则能为坠、为飞、为煎、为炙。



“六者、思报招引恶果。此思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狱。发明二相:一者、不觉,迷极则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觉知则苦,无量煎烧,痛深难忍。

这个邪思: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学习解说]:

六是“思报,谓临终时先见恶风吹坏国土,亡者神识被吹上空,旋落乘风,堕无间地狱。又分不觉、不迷二相。”

如果不觉迷极就穷荒不已,奔走不停;如果不迷则觉知是苦,无尽的煎烧,痛深难忍

如是邪思(意识):结思,则能为方、为所;结见,则能为鉴、为证;结听,则能为大合石、为冰、为霜、为土、为雾;结息,则能为大火车、火船、火槛;结尝,则能为大叫唤、为悔、为泣;结触,则能为大、为小,为一日中万生万死,为偃、为仰



“阿难,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若诸众生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受无量苦,经无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则入八无间狱。身口意三作杀盗淫,是人则入十八地狱。三业不兼,中间或为一杀一盗,是人则入三十六地狱。见见一根,单犯一业,是人则入一百八地狱。由是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学习解说]:

阿难,这就是地狱的十因六果,都是因为众生迷妄所造作的

如果众生种种恶业一同造作,就会堕入阿鼻地狱,遭受无量苦报,经历无量劫

如果六根各自造业,以及他所造作的恶业所兼涉的根和境,则堕入八无间地狱

如果身、口、意一同造作杀、盗、淫,则堕入十八层地狱;如果三业不是同时造作,或只是杀和盗,则堕入三十六地狱

如果六根分别只犯一种恶业,则堕入一百零八地狱

这些众生虽然是分别造业,但他们所受的果报是相同的,都是因为虚妄乱想发生的,并不是本来就有的


==============


[学习笔记]:

上述关于六报的经文,世尊详细的讲述了“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云何从六根出?”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这个道理就像“心念影响行为,行为反应心念”一样,而六根与六识也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关于
六根,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是指六种肉体器官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指六种肉体器官的觉知

就是人体透过六根,接受到的六种外境,于内产生六种觉知,就是六识

“六识作用,就相当于色受想”,因此这个识并非清净后的阿赖耶 — “称第九识,庵摩罗识”

六识觉知如果不清净,反过来就会误导六根作用于六境(就是行,进而增加更多“无明(于第八识中)”)

所以世尊在后面有讲到“是名地狱十因六果,皆是众生迷妄所造”“妄想发生,非本来有”


参考阅读:
[必修]十二因缘
看似退步是向前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5#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2:13:0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5楼、56楼共用时3小时以上)


七、十类鬼道众生

   “复次,阿难,是诸众生非破律仪,犯菩萨戒,毁佛涅槃,诸余杂业历劫烧然,后还罪毕,受诸鬼形。若于本因:
  “贪物为罪,是人罪毕,遇物成形,名为怪鬼。
  “贪色为罪,是人罪毕,遇风成形,名为魃鬼。
  “贪惑为罪,是人罪毕,遇畜成形,名为魅鬼。
  “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虫成形,名蛊毒鬼。
  “贪忆为罪,是人罪毕,遇衰成形,名为厉鬼。
  “贪傲为罪,是人罪毕,遇气成形,名为饿鬼。
  “贪罔为罪,是人罪毕,遇幽为形,名为魇鬼。
  “贪明为罪,是人罪毕,遇精为形,名魍魉鬼。
  “贪成为罪,是人罪毕,遇明为形,名役使鬼。
  “贪党为罪,是人罪毕,遇人为形,名传送鬼。
  “阿难,是人皆以纯情坠落,业火烧干,上出为鬼。此等皆是自妄想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无所有。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众生如果破坏律仪,犯菩萨戒,毁坏佛涅槃,这些种种杂业要经过历劫燃烧,直到偿还完毕地狱的罪报后,还要投生为鬼道,如果此人堕入地狱的原因是:

因为贪物而造下的罪业,那么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物成形叫做怪鬼

因为贪色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风成形叫做魃鬼

因为妄惑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畜成形叫做魅鬼

因为贪嗔恨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虫成形,叫做蛊毒鬼

因为贪忆而造下罪业的,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衰成形,叫做厉鬼

因为贪傲慢而造下罪业的,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气成形,叫做饿鬼

因为贪罔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到幽暗成形,叫做厌鬼

因为贪明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精成形,叫做魍魉鬼

因为贪成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明成形,叫做役使鬼

因为贪党而造下的罪业,此人在地狱中业报偿还完毕后,会遇人成形,叫做传送鬼

阿难,上述这些众生都是因为纯情堕入地狱的,被地狱的业火烧干后,才能投生为鬼

这些都是众生自己妄想所感召的果报,如果能悟菩提,则妙圆明,本来没有这一切的果报


名词解释:

【贪】
(术语)梵语啰哦Ba%ga,染著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贪】
梵语 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 abhidhya^,巴利语 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著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四种;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可修各种不净观以对治之。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覆圣道之染污性,然因其过甚轻,作用极弱,故不会招感果报),与欲贪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之一,又其性非猛利,故为五钝使之一。说一切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又非缘无漏法而生者,仅与喜、乐二种感受相应,故与随烦恼及八缠中之无惭、悭、掉举,六垢中之诳、憍二者为等流。然唯识家则以贪为“烦恼法”之一,于喜、乐二种感受外,若于逆境中亦会与忧、苦两种感受相应,并与“见”皆同缘无漏法而生。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二之说,经部以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品为根据,谓四谛中仅有集谛以“爱”为体,爱乃贪之同体异名。(俱舍论卷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爱)5457)p4792 FROM:【佛光大辞典】

【传送鬼】
谓此鬼宿因争讼,藏覆己罪,为人所讼,故受此报;托附于人,传送吉凶福祸之言,是名传送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役使鬼】
谓此鬼宿因多枉,劳心役思,常行不正,挠害无辜,故受此报;寓明显境,托以成形,而为担沙、负石、走使之类,是名役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魍魉鬼】
谓此鬼宿因邪见,妄生执着,自谓明悟,故受此报;寓山川以托其形,为木石之怪,是名魍魉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饿鬼】
谓此鬼宿因多慢,内无实德,空腹高心,陵人傲物,故受此报;寓气为质,不逢饮食,常困饥虚,是名饿鬼。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蛊毒鬼】
谓此鬼宿因多怨,结怨在心,怀恶不舍,故受此报;假托毒类,以成其质,即蛇虺等毒虫,能蛊于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魅鬼】
谓此鬼宿因多诈,唯凭诈伪,惑乱于人,故受此报;托附畜类,以成其质,即狐狸等精,能魅惑人者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魃鬼】
谓此鬼宿因多淫,为色动乱身心,如风鼓物,故受此报;还托于风,而成魃鬼也。(魃即旱魃。)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怪鬼】
谓此鬼宿因多贪,于物非理而取,故受此报;还托于物,即金银草木等精怪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6#
 楼主| 发表于 2024-3-6 12:13:40 | 只看该作者

八、十类畜生道众生

★   “复次,阿难,鬼业既尽,则情与想二俱成空,方于世间,与元负人怨对相值,身为畜生,酬其宿债:
  “物怪之鬼,物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枭类。
  “风魃之鬼,风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
  “畜魅之鬼,畜死报尽,生于世间多为狐类。
  “虫蛊之鬼,蛊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毒类。
  “衰疠之鬼,衰穷报尽,生于世间多为蛔类。
  “受气之鬼,气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食类。
  “绵幽之鬼,幽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服类。
  “和精之鬼,和销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应类。
  “明灵之鬼,明灭报尽,生于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
  “依人之鬼,人亡报尽,生于世间多为循类。
  “阿难,是等皆以业火干枯,酬其宿债,傍为畜生。此等亦皆自虚妄业之所招引。若悟菩提,则此妄缘,本无所有。
  “如汝所言,宝莲香等及琉璃王、善星比丘,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凝结。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鬼道的业报报尽后,情与想都变成空,便在世间与那些和自己有过怨结的人相遇,自己将以畜生身偿还过去所欠下的宿债

遇物成形的怪鬼,所附之物败坏,业报销尽,生到世间多为枭类(即不孝鸟)

遇风成形的魃鬼,风销报尽,生到世间多为咎征,一切异类(淫兽色禽之类)

遇畜成形的魅鬼,畜死报尽,生到世间多半成为狐狸之类

遇虫成形的鬼,蛊灭报尽,生到世间多半成为毒虫(蚖蛇蝮蝎蜈蚣)之类

遇衰成形的厉鬼,衰穷报尽,生到世间多半成为蛔虫之类

遇气成形的饿鬼,气销报尽,生到世间多半成为食类(虎豹豺狼等)

遇幽成形的鬼,幽销报尽,生到世间多半成为服类(一种是蚕虫、貂、狐等类,供人衣服;一种是驴、马、骆驼等为人服苦役之类)

遇精成形的魍魉鬼,和销报尽,生到世间多为应类(应时的春燕秋雁之类)

遇明成形的役使鬼,明灭报尽,生到世间多为休征一切诸类(能卜吉兆,灵禽文兽之类)

附人成形的传送鬼,人亡报尽,生到世间多为循类(为顺循人性的白鸽、犬、猫之类)

阿难,这些都是造作恶业的罪人业报还完后,还要继续偿还宿债又落为畜生道,这都是虚妄业所感召的业报,如果能觉悟菩提,那么这些虚妄的恶缘,原本是没有的

正如你所说,宝莲香以及琉璃王、善星比丘,他们的恶业都是自己感召的,并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地里冒出来,更不是他人给的,都是自己造作虚妄恶业感召的,所以还要自己承受


名词解释:

【业火】
恶业害身譬如火。又指受到恶业果报之罪人在地狱中所受之烈火。观经等明般舟三昧行道往生赞(大四七·四五二下):“四门四道罪人入,门开业火出来迎;铁汁焱焱流没膝,触处烟炎同时起。”(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p5498 FROM:【佛光大辞典】

【循类】
为顺循人性的白鸽、犬、猫之类。——摘自百度

【休征一切诸类】
能卜吉兆,灵禽文兽之类。——摘自百度

【应类】
多为应时的春燕秋雁之类。——摘自百度

【咎征一切异类】
多为不吉祥咎征,或好淫之禽兽。——摘自百度

【毒类】
多为蚖蛇腹蝎等毒类。——摘自百度

【食类】
如猪、鸡、鸭之类。——摘自百度

【服类】
服类有二种:一种是蚕虫、貂、狐等类,供人衣服;一种是驴、马、骆驼等为人服苦役之类。——摘自百度

【枭类】
枭以子食母,可称怪极,故为怪鬼余习——摘自百度

【物销】
所附之有缘物亦随之销亡——摘自百度

【异类】
淫兽色禽之类——摘自百度




==============


前几天分别学习了十因六报,今天学习十类鬼道、畜生道众生的因果业报

在学习的过程中,心中始终浮现出善知识这篇教导:「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意思就是堕入邪恶和痛苦中,而且非常长久的时间都难以转圜,无法脱离痛苦与邪恶
就是在累世六道轮回中,多数的时间(劫就是时间单位)往往都是堕入三恶道(畜生、饿鬼、地狱)中受苦
只有很短暂的时间和机会,才有可能回到人道中投胎,成为人身
也因此应该把握成为人的时候,这时候才有机会好好学习佛陀所留下的经典,才能因此而修行解脱轮回之苦
相较于累世轮回,今生其实没有很长,所以目光要长远,不要目光短浅的只在乎眼前男女与钱财
虽然人生苦的时候好像度日如年,但是,如果不学佛而沉沦世俗,那么轮回于三恶道的苦会比人生的苦更长远(所谓万劫不复)
所以,千万不要执着于当下短暂的小苦或享乐或欲望,如果不修行解脱而堕入轮回,那才是真正遥遥无期
所以,当下好好学佛才是真正摆脱一切苦难的药方,千万不要再傻到堕入世俗中团团转了,那才是真正自讨苦吃! —— 「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而且因为(听闻)了解了恶业感召的种种果(或受)报后,内心除了有些后怕,还有就是观念上的转变,比如会时常提醒自己要防范于未然

就像明白大海或暗流的危险,就不会因为玩水而溺毙
或明白火和电的原理和危险,就能减少人为错误而引发伤亡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这就是属于智慧层面,虽然这例子只是属于凡夫的智慧 —— [问题解析]喝酒的问题 ~ 以戒定慧来看

也就是说
有[智慧]就能明白因果和种种原理,就自然不会犯错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由此可知,深入经藏真的很重要,深入经藏就是智慧增长的最好方式
透过深入经藏,就能听闻各种次第的正知见,学习各种解脱法门,且逐渐明白各种原理和相貌
由佛法正知见,就能逐渐舍弃或破除种种世俗的凡夫知见或邪见
这些正知见和正确的观念(正确的解脱知见),要不断的复习和思维,逐渐强化和深入,这样才能取代凡夫俗见
有了正确的观念和知见,戒律就不会像背公式那样困难,会因为观念而自然且容易的融入生活
所以,有正确的观念,戒律就容易自然达成,守戒就不会困难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然而还要明白有了正确的观念还远远不够,因为这只是智慧当中的[闻慧],所以接着还要
由生活中去思维和体验这些佛法正见和观念,就能逐渐明白原理,成就解脱智慧,达成[思慧]和[修慧] —— [戒定慧]与[定慧等观]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7#
 楼主| 发表于 2024-3-7 10:54: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7 11:21 编辑

(本次学习:57楼共用时3.5小时)

九、十类人道众生

“复次,阿难,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复为人,反征其剩。如彼有力兼有福德,则于人中不舍人身,酬还彼力。若无福者,还为畜生,偿彼余直。
  “阿难,当知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于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诛,犹如转轮,互为高下,无有休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汝今应知:
  “彼枭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顽类。
  “彼咎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愚类。
  “彼狐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很类。
  “彼毒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庸类。
  “彼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微类。
  “彼食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柔类。
  “彼服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劳类。
  “彼应伦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文类。
  “彼休征者,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合明类。
  “彼诸循伦,酬足复形,生人道中,参于达类。
  “阿难,是等皆以宿债毕酬,复形人道。皆无始来业计颠倒,相生相杀,不遇如来,不闻正法,于尘劳中,法尔轮转。此辈名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当一方以畜生身偿还宿债时,如果所偿大于应偿,那么他会生为人身,反过来征讨多还的部分

如果对方福德具足,那么他不用舍去人身,可以在人道中还完超出的部分,如果没有福德就会堕为畜生道,直到持平为止

阿难,你应当知道,如果用钱物或者劳力,偿还完毕就自然停下来,如果中间杀害它的身命或者吃它肉,这样乃至经过微尘劫相杀相食,就像转轮一样无有停止,除非修奢摩他(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和佛出世,否则不可能停下来,你今天应当知道

那些枭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顽类(冥顽难化的一类人之中)

那些咎征一切异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异类(异类之人,如身具二形(就是阴阳人),六根种种反常等)

那些狐狸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庸类(庸鄙之类,如媚世求荣、逢迎钻营、吹牛拍马之流)

那些毒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狠类(就是狠暴无慈之类)

那些蛔虫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微类(就是卑微下贱之类)

那些食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柔类(就是柔懦之类,比如说常为人欺凌而无没有力量去自护,以及能力陋劣,无法独立自主者)

那些服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劳类(就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

那些应时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文类(就是文雅之类,虽通文知书,然非大才)

那些休征一切诸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明类(就是具世智辩聪、小才小明之类)

那些循类的畜生,业债还完后投生到人道中,会参合达类(通达人情世故之类,而非博古通今之达道之士)

阿难,这些都要等到业债还完后才能投生到人道中,都是从无始劫来颠倒行事相互残杀,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遇如来,听闻不到正法,只能在尘劳中无尽的流转,这些众生叫做可怜悯的人


名词解释:

【法尔】
又作法然、自然、天然、自尔、法尔自然、自然法尔。系指万象(诸法)于其天然自然而非经由任何造作之状态。即指某事物本来之相状。相对于因力、业力而言,法尔力意谓无法说明之天然、自然之力。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三所释,法尔一义可就两方面而言:(一)就一切诸法之存在观之,一切莫非因缘和合而成,无论水之就低、火之升高,皆为自然而然之事。(二)就真如之法言之,真如之法,法尔随缘,万法俱兴,法尔归性,皆为本来平等常然之事。又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八所载之四种道理之第四为法尔道理,此即表某事物原相之天然道理,例如火是热性、水是湿润性。日本净土真宗以藉阿弥陀佛之愿力自然往生于报土,称为法尔往生,此时之“法尔”乃自然及他力之义。((参见:自然法尔)2532)p3419 FROM:【佛光大辞典】

【尘劳】
为烦恼之异称。因烦恼能染污心,犹如尘垢之使身心劳惫。(中阿含卷十九迦絺那经、圆觉经疏钞卷一)p5764 FROM:【佛光大辞典】

【达类】
通达人情世故之类,而非博古通今之达道之士。

【明类】
就是具世智辩聪、小才小明之类

【文类】
就是文雅之类,虽通文知书,然非大才。

【劳类】
就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摘自百度

【柔类】
就是柔懦之类,比如说常为人欺凌而无没有力量去自护,以及能力陋劣,无法独立自主者。——摘自百度

【微类】
就是卑微下贱之类。如像倡优、男仆、女婢等。以前歌唱的啦,演戏的啦、歌唱的叫做倡优,现在可不一样了,时代大不相同了,现在变成偶像了。——摘自百度

【狠类】就是狠暴无慈之类。——摘自百度

【庸类】
庸鄙之类,如媚世求荣、逢迎钻营、吹牛拍马之流。——摘自百度

【异类】
异类之人,如身具二形(就是阴阳人),六根种种反常等。——摘自百度

【参合顽类】
意思是参加并混合于冥顽难化的一类人之中。——摘自百度

【奢摩他】
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的是造十恶因的众生,在经历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果报以后,方能生到人间,然后还将延续着先前的业习成为十种类型的众生

很短的一段经文,让末学从中学到了下面几个知识点:

一个是末学深感业力的影响如此深远以及不可小视,所以老师常常提醒和教导我们要清净自心,要老实改习气,否则就会受到业力的牵引感召相应的果报,为此我们不得不引以为戒:

对众生来说,因为累世轮回累积了各种深厚的负面观念知见和习气
例如:贪婪,欲望,嗔恨,愚痴,傲慢,自大,自私,轻视,忌妒,猜忌,怀疑,嘲讽,诋毁,烦躁,担忧,恐惧,懦弱,畏缩
所以,这些负面心态和情绪,对一般众生来说,可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人们往往无法抗拒眼前的利益诱惑和世俗的欲望,或无法承受现实的逼迫或苦难
因此无法看到或思考生命轮回的真相,而一再堕入轮回和痛苦的深渊 ——
正视并反省苦难的本源,随时用正面宽广的心态迎接未来

想要不被累世负面业力牵引,就要从根本处学习转变心念为正向光明念,如是因如是果,念头清净光明了,果报必然也会趋向清净与光明


二是藉由这段经文,末学联想到知众生心众生性的学习要点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经文对照身边的亲朋好友,能发现身边有不少劳类(就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劳苦之类,碌碌营生,无有休息)的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如果再往前推,就会知道这些人有可能是从服类(一种是蚕虫、貂、狐等类,供人衣服;一种是驴、马、骆驼等为人服苦役之类)的畜生道而来的

如果再继续往前推,还可以知道这些人有可能是因为贪罔而造下的罪业,所以曾经有可能做过魇鬼(谓此鬼宿因多诳,常怀异谋,诈现有德,欺罔于人,故受此报;凭虚托暗,迷惑昏睡之人,是名魇鬼)

原理就是: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 为什么说[真修才能真信]
如果明白因果,
自然可由一个人的依报和行为,而知道一个人的福慧因缘和果报
就像一个人现在造杀业,就会有三恶道果报
或者现在身体残缺,那就是过去世有恶因 ——
[浅谈]算命的错谬

因此,末学也逐渐逐渐体会到了深入经藏的重要性
多多学习佛经,真的能让我们在不同程度上增长智慧,能让我们透过各种相貌逐渐清晰(楚)的看到内在根本原因
知道原因就能提醒和帮助众生有针对性的消除那方面的习气,同时又能给自己带来警钟的作用
所以末学在学习这段经文时,发现内心是欢喜的,是光明的,嘴角是微扬的,深深感恩!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8#
 楼主| 发表于 2024-3-8 15:58:17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58楼共用时3小时)

十、十类仙人

“阿难,复有从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别修妄念,存想固形,游于山林人不及处,有十种仙。阿难,彼诸众生:
  “坚固服饵而不休息,食道圆成,名地行仙。
  “坚固草木而不休息,药道圆成,名飞行仙。
  “坚固金石而不休息,化道圆成,名游行仙。
  “坚固动止而不休息,气精圆成,名空行仙。
  “坚固津液而不休息,润德圆成,名天行仙。
  “坚固精色而不休息,吸粹圆成,名通行仙。
  “坚固咒禁而不休息,术法圆成,名道行仙。
  “坚固思念而不休息,思忆圆成,名照行仙。
  “坚固交遘而不休息,感应圆成,名精行仙。
  “坚固变化而不休息,觉悟圆成,名绝行仙。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学习解说]:

阿难,有些人不是依照正觉(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而修三摩地(正定),他们心存妄念,或者在山林或在人烟稀少的地方修行,这些人就是十种仙人,阿难,这些仙人分别有:

“(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不休息,食道圆成。
(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而不休息,因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不坠地。
(三)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则能化骨使长寿而体固,且能化物,使贱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
(四)空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能履虚空,气精圆成。
(五)天行仙,鼓天池而饮神液、固精华,年久有成,则离人欲。
(六)通行仙,饮日月之精气,功久遂有异见,而通物情。
(七)道行仙,坚固咒术而不休息,术法圆成。
(八)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则发用而照明境界。
(九)精行仙,坚固交媾(采阴拔阳之术)而不休息,则此感彼应,吸他人之精气以固己身。
(十)绝行仙,心变化木石而不休息,则一身如槁木,绝有为之功用。”


世尊对阿难说,这些人都是在人中炼心,不知道修正觉,他们的寿命有千万岁,常常住在深山或偏僻的海岛等远离人群的地方,可是即使能活到千万岁仍然也要堕入轮回,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断除妄想,也就是说修行还是有漏的,所以当仙人的福报享尽后,还是要堕入六道轮回中


=================


[学习笔记]:

藉由这段经文,想到善知识下面这段叮咛和教导:
一般来说,从此处出发到某处,一定要先知道目的在哪,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或走错路 ——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对照经中所讲的十种仙人“不依正觉修三摩地”,却“别修妄念”,这就是迷失了方向或走错了路
虽然他们也有在修行,但却无法真正获得解脱,即使寿命千万岁,终归还是要堕入六道中轮回
这就是因不正果则曲的道理,如同十种仙人想求长生不老,但却用错了方法去心外求法,殊不知佛性才是不生不灭的真理

因此,
对修行者来说,或对想究竟解脱成佛的人来说
想要得到相应的因果,那就要有相应的心念和修行 ——
「魔」是虚幻、空无的吗?(浅谈「空」、「虚幻」和「魔」)
初学就要从佛的因地开始,从佛性下手
学佛由佛性入手,由法身入手, 期望恢复佛性本然与诸佛同一法身,
这也是楞严经中讲的重点,初发心第一决定义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由此,反观很多外道
如果不知道成佛和佛性,那又为什么学佛呢?是真学佛吗?—— 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所以,我们要清楚明白
[佛性本心]本自圆满,[清净自性]不生不灭

修行是修[凡夫妄心]恢复[佛性本心]
修行是修[凡夫习性]恢复[清净自性] ——
[解析]学佛不是[修心] [修性]?

名词解释:

【十行仙】
十种仙人。又作十行仙、十种仙。彼等皆于人中炼心,不循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十者即:
(一)地行仙,食麻仁草木之实而不休息,食道圆成。
(二)飞行仙,食松柏等而不休息,因草木轻,故体亦轻,飞行空中而不坠地。
(三)游行仙,服丹砂而不休息,则能化骨使长寿而体固,且能化物,使贱为贵,自在游行人间化人。
(四)空行仙,坚固动止而不休息,能履虚空,气精圆成。
(五)天行仙,鼓天池而饮神液、固精华,年久有成,则离人欲。
(六)通行仙,饮日月之精气,功久遂有异见,而通物情。
(七)道行仙,坚固咒术而不休息,术法圆成。
(八)照行仙,坚固思念而不休息,则发用而照明境界。
(九)精行仙,坚固交媾(采阴拔阳之术)而不休息,则此感彼应,吸他人之精气以固己身。
(十)绝行仙,心变化木石而不休息,则一身如槁木,绝有为之功用。(首楞严经卷八、大明三藏法数卷四十三)p430 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以上系就正觉之广义而言。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又于华严宗所判之五教中,释尊之初成正觉,在“小乘教”系指释迦生身之实成,在“始教”则指八相化身之示现,在“终教”则谓十地行满之报身,在“顿教”则称法身之初成,在“圆教”乃意味遍满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初初之成正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往生论注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正遍知)200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山西)人。俗姓李。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出游参学。一日,闻僧诵法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文,瞥然有省。既而闻丹霞子淳之道誉,遂往参礼咨询,言下释然,时年二十三。及丹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随之。宣和二年(1120),迁住大洪寺,亦相随掌理笺记。翌年,迁首座之职,复于圆通寺照阐提席下任分座。未久,应长芦寺真歇之请而住寺开法。当时有众一千七百,见师秉拂提唱,悉皆叹服。留居六年,转至泗洲普照寺弘法,并承嗣丹霞衣钵。
 建炎元年(1127),移住舒州太平寺,后转江州之圆通、能仁两寺。又游云居山,参谒圆悟克勤,勤与安定郡王,共请师住持长芦寺。建炎三年,渡浙江而至明州,礼拜普陀山,过天童山时,郡守恳请住持天童寺。九月,受敕命住持灵隐寺。十月,再还天童。住于天童,前后垂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世称天童和尚,誉为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之乱世,宗风不振,流弊百端;师乃特为举扬正传之禅宗宗风,并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所著天童百则颂古为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之依据,另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续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明高僧传卷五)p2005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59#
 楼主| 发表于 2024-3-9 20:19: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10 17:29 编辑

(本次学习:59楼共用时3小时)


十一、欲界天的六类众生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学习解说]:

阿难,世间人不求常住,不能舍弃妻妾的恩爱,但在行淫时心不放逸流乱,澄莹生明(心不向邪淫,所以就清净了,有一种光明了),所以此人命终之后邻近日月,这类众生叫做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此皆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五十七丈(约周尺算),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即是九百万年)

如果有人与妻子同房,但是淫爱之心非常微薄,在清净独居时不得全味,此人命终后身心能超过日月的光明,居住在须弥山顶,这类众生叫做忉利天人(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夜,寿一千岁,合人间三千六百万年)

如果有人遇到淫欲之事,暂时行淫一下,过后不留恋,在世间动少静多,此人命终后会在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他们,因为他们自己有光明,这类众生叫做焰摩天人(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

如果有人始终都很清净,有应触来,未能违反,此人命终之后,会上升到精微的地方,不会接触下界人天的境界,乃至劫坏时,也不会被火灾、水灾、风灾伤害到,这类众生叫做率兜陀天人(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人间四百年为一日夜,寿四千岁)

如果自己没有任何欲望心,都是顺应对方要求而行事,而且味如嚼蜡,此人命终后生到越化地,这类众生叫做乐变化天人(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人间八百年为一日夜,寿八千岁,以相熟视为阴阳)

如果没有贪恋世间的心念,只是为了满足对方需求而行事,事后能够了然超越没有任何挂碍,此人命终之后,便能超出化无化境地,这类众生叫做他化自在天人(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夜,寿一万六千岁,以暂瞬目为阴阳)

阿难,上述这欲界天的六类众生,形虽出离,但心迹还有相交,所以叫做欲界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的是欲界天的六类众生:“六欲天者,福德与诸天为一趣。而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故论六趣则为天趣,论三界则属欲界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由于六欲天的众生福德很大“与诸天为一趣”,所以属于六道中的天道,又因为“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因此六欲天又属于三界中的欲界

由词典解说可以知道六欲天的福报比娑婆世界大,比如经文中有讲到寿命相差非常悬殊,一般众生可能会因此而追求这些福德果报
可是对于实修者来说不会本末倒置,因为他们知道那些只是依报,实修者清楚明白
福报善境并不是一个可靠的环境,还可能是个堕落的温床——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比如(下面以世间人为例)
1.有了健康的身体,您还会想要念佛持咒诵经来治病消灾吗?

2.有了薪资丰厚的好职业,您还会想要求佛菩萨给个好工作吗?

3.有了财富,您还会想要念佛持咒诵经来求财或修行吗?

4.有了美满的家庭,有娇美温柔的妻子,或帅气英挺的丈夫
或者可爱听话的儿女,这样您还会想要念佛诵经持咒修行吗?
还是整天陪着丈夫或妻子和儿女,陶醉在温柔乡中呢?

5.有了这些美满的条件,您还会相信因果吗?您还会戒杀吃素吗?

6.您还会遵守戒律吗?您能不邪淫吗?不想包个二奶三奶吗?

7.这么富贵,能不妄自尊大吗?能不狂妄不妄语吗?能戒酒不乱性吗?

8.有了巨大的财富后,真的能布施吗?真的能舍吗?

9.富贵尊大后能忍辱吗?能谦卑吗?能慈悲对众生吗?还是变成自己最大

10.还能想要探究法界和生命的真相吗?还是沉沦于酒色财气,纸醉金迷呢?

11.当然也不可能戒除美色,练习禅定了,没有禅定,连生天都不可能了

所以有了财富,大都是只有堕入三恶道的份了
这样您还会想要有财富吗?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道理都是相通的,回说六欲天虽然属于天道,可是
因为解脱需要智慧,,需要佛的智慧,,才有办法超越六道 —— 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所以,
如何在苦难和善境界之间实修不退,这才是实修者应该实修的真正工夫
这就是不二,不苦于苦,不乐于乐,不因苦而苦,不因乐而乐 ——
[解析]感恩娑婆世界,实修不二法,当下即净土

这也是“为什么在娑婆世界修行一生,胜过在其他佛国世界百千劫修行?” ,经文如下:

维摩诘言:
「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 所以者何?
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何等为十?
以布施摄贫穷;
以净戒摄毁禁;
以忍辱摄嗔恚;
以精进摄懈怠;
以禅定摄乱意;
以智慧摄愚痴;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
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
以诸善根济无德者;
常以四摄成就众生;
是为十。」

也就是,
真实修者,不着两边,顺逆善恶,明白深义,皆利成就 —— 您懂修行吗?[善][恶]都是考验,[顺][逆]都是助缘

名词解释:

【欲界】
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欲界】
梵语 ka^ma-dha^tu,巴利语同。指有情生存状态之一种,又指此有情所住之世界。欲界与色界、无色界合称三界。即合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六欲天之称。此世界之有情以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称欲界。欲界包含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相对于色界与无色界之为定心(入禅定三昧不散动之心)之地,以欲界为散心(散动之平常心)之地,故称欲界散地。然就欲界是否有定,鞞婆沙论卷十、大乘义章卷十一等载有诸说。若将三界分为九地,有所谓欲界五趣地,欲界全体即属九地之最初地。

 此外,有关欲界所包括的范围及类别,诸经论中各有记载,如杂阿毗昙心论卷八修多罗品列八大地狱、畜生、饿鬼、四大洲、六欲天等二十处;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则分地狱、畜生、饿鬼、人、阿须伦、四天王、忉利天、焰魔天、兜率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魔天等十二种;瑜伽师地论卷四列有八大地狱、四大洲、八中洲、六欲天、饿鬼及非天,计有三十六处。俱舍论卷十一详述其位置、身长、寿命等。(长阿含经卷十九、起世经卷一至卷九、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卷一三七、俱舍论卷三)p4653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欲天】
六欲天者,福德与诸天为一趣。而饮食、男女、睡眠三事,与色、声、香、味、触五欲,与余五道为一界。故论六趣则为天趣,论三界则属欲界也。
  一、四王天 四王即护世四大天王也。并其眷属,总名四王天。此皆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戒之力所感。身长五十七丈(约周尺算),以人间五十年,为一昼夜,寿五百岁,计人间数,即是九百万年。然亦有中夭者,死时五衰相现,甚大苦恼,阴阳如人世。
   一、东方持国天王 主乾闼婆众。
   二、南方增长天王 主鸠槃茶众。
   三、西方广目天王 主龙众。
   四、北方多闻天王 主夜叉众。
  二、忉利天 梵语忉利,此翻三十三,因此天有三十三天也。(中一四方各八)。亦是上品十善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两戒增上功德所感,或是一日一夜斋力所感。天身长百五十丈,唯帝释身长三百丈。以人间百年为一日夜,寿一千岁,合人间三千六百万年。中夭并五衰相,与前天同。后诸天中,亦皆准知,此天以相抱为阴阳。
   一、善法堂天 帝释天王所居,在各天中央。
   二、南八天 山峰天、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
   三、西八天 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天、金殿天、鬘形天、柔软天。
   四、北八天 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日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
   五、东八天 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光天、清净天。
  三、夜摩天 梵语夜摩,此翻时分,但以莲花开合,分昼夜故。此是上品十善,兼学坐禅所感,或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三戒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功德所感。身长二百二十五丈,以人间二百年为一昼夜,寿二千岁,以身相近为阴阳。
  四、兜率天 梵云兜率,此翻知足,谓于五欲境知止足故。上品十善兼得细住所感,或是身三、口四、七支戒品增上功德所感,或亦八戒、十戒等力所感。身长三百丈,人间四百年为一日夜,寿四千岁,以执手为阴阳。
  内院 兜率天中,别有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名为内院。故大佛顶经云:‘乃至劫坏,三灾不及也。’菩萨修行十善,乐习禅观,发心亲近补处大士,乃得上生。
  五、化乐天 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上品十善,兼成欲界中定所感。身长三百七十五丈,人间八百年为一日夜,寿八千岁,以相熟视为阴阳。
  六、他化自在天 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上品十善兼成未到地定所感。身长四百五十丈,人间一千六百年为一日夜,寿一万六千岁,以暂瞬目为阴阳。
  魔罗天 第六天上,别有魔罗所居天,他化天摄。大佛顶经云:‘纵有禅定多智现前,若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又云:‘善男子!穷诸行空,己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大约或行福德,或修禅定,或学智慧,但由不能专持梵行,深堕爱网,遂成魔侣也。既恋尘劳,必与出世净法,为怨为障。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报分】
人能持行五戒十善,即能报得欲天之地位,及不坠人之地位,人境不须述,兹但述欲天。
  ‘六欲天’三藏法数云欲界六天:
  一、四天王天 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蓥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二、忉利天 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往昔三十三人,同修胜业故,同生此天。
  经云:‘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昧。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三、须夜摩天 梵语须夜摩,华言善时分。谓此天时时唱快乐故,又云:受五欲境,知时分故。
  经云:‘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四、兜率陀天 梵语兜率陀,华言知足。谓此天于五欲境,知止足故。
  经云:‘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五、化乐天 谓此天自化五尘而娱乐故。
  经云:‘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六、他化自在天 谓此天假他所化乐事,以成己乐,即欲界天主。
  经云:‘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以还,名为欲界。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澄莹生明】
心不向邪淫的这一条道路上去跑,所以就清净了;清净,就生出一种光辉。“莹”,就是莹洁;莹洁而有光辉,有一种光明了——摘自百度

【常住】
<一>梵语 nitya-sthita。略称常。为“无常”之对称。意指绵亘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恒常存在,永不生灭变易。胜鬘经自性清净章、北本涅槃经卷三十四等,均谓如来法身常住不变。大乘庄严经论卷三菩提品则载不唯如来法身,即报、应二身亦常住不变,而以法身为本性常(本质上永远不变),报身为无间常(受乐不绝),应身为相续常(为教化众生而变现,生灭无限相续)。佛性论卷四无变异品复就三身常住说十种因缘,谓此三身者,恒能生起世间利益等事,故说常住;此系依于十种因缘,即:(一)因缘无边,谓无量劫来舍身命摄正法,以正法为无穷无尽,故以无穷因招感无穷果,果即三身,故为常。(二)众生界无边,谓初发心时结四弘誓,起十无尽之大愿,若众生不可尽,我愿无尽;众生既无尽,化身常在世间教导众生,故为常。(三)大悲无边,谓如来众德圆满常在大悲,救拔众生之恩无边际,故为常。(四)如意足无边,谓世间得四神足者尚能住寿四十小劫,何况如来大神足之师,当能住寿自在,于百千亿劫广化众生,故为常。(五)无分别智无边,谓远离生死、涅槃二执,与第一义谛相应,不动、不出,故为常。(六)恒在禅定无散,谓如来恒在禅定,无可坏者,故为常。(七)安乐清凉,谓安乐即是金刚心,能断除无明住地最后念之无常苦,因已无苦,是为安乐,佛果显成,是为清凉;此是解脱道,故为常。(八)行于世间八法不染,佛身虽复在于道前,与生死相应,但不为烦恼所染,而无妄想之缘,故为常。(九)甘露寂静远离死魔,佛果常乐,故寂静,寂静故远离死魔,远离死魔,故为常。(十)本性法然无生无灭,即法身非本无今有、本有今无,行三世而非三世法,故为谓常。(杂阿含经卷三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三、佛地经论卷七、成唯识论卷十、大般涅槃经疏卷八)((参见:三常)608、“无常”5109)
 <二>丛林之职务中,总称担任支配、运作日常事务之住众为常住。此外,亦指常备供僧伽受用之物。p4524 FROM:【佛光大辞典】

【他化自在天】
(天名)略名他化天,欲界六天之第六,故称为第六天。此天为快乐,不要自己乐具变现,下天化作,假他之乐事,自在游戏,故曰他化自在。梵名娑舍跋提Paranirmitavas/avartina,此天为欲界之主与色界之主摩醯首罗天,皆为害正法之魔王。即四魔中之天魔也。佛成道时,来试障害者,亦此天魔也。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之宫殿,魔王住之,非他化天王也。智度论九曰:“此天夺他所化而自娱乐故言他化自在。”俱舍颂疏世间品一曰:“他化自在天,于他化中得自在故。”智度论五曰:“魔有四种,(中略)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佛祖统纪二曰:“诸经云:魔波旬在六欲顶,别有宫殿。今因果经乃为自在天王,如此则当第六天。有此两异,盖是译者用义之不同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乐变化天】
(界名)梵名须涅蜜陀。旧译化自乐天,或化乐天。新译乐变化天,或妙变化天。欲界六天中第五重之天也。自以通力自在变作妙乐而娱乐,故名。智度论九曰:“化自乐者,自化五尘而自娱乐,故言化自乐。”佛地论五曰:“乐变化天,乐自变化,作诸乐具以自娱乐。”俱舍颂疏世品一曰:“乐变化天,于五欲境自变化故。”可洪音义一曰:“妙变化天,乐变化天王也。大智度论云:须涅蜜陀,秦言化乐天,唐言乐变化天。”然玄应师有别释。玄应音义二十三曰:“乐变化天,五孝切。但此天虽有宝女,于变化者心多爱著,于男亦尔,故以名焉。旧言化乐天,音洛,失之久矣。”即爱乐变化男女之意。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兜率天】
兜率,梵名 Tus!ita,巴利名 Tusita,西藏名 Dgah!-ldan。又作都率天、兜术天、兜率陀天、兜率多天、兜师陀天、睹史多天、兜驶多天。意译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乐天。与夜摩天合称为兜夜。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天,位于夜摩天与乐变化天之间,距夜摩天十六万由旬,在虚空密云之上,纵广八万由旬。关于此天之名,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谓,欢乐饱满,于其资具满足,于八圣道不生知足,故称为兜率陀天。佛地经论卷五则谓,后身菩萨于中教化,多修喜足,故称为喜足天。此天有内外两院,兜率内院乃即将成佛者(即补处菩萨)之居处,今则为弥勒菩萨之净土;弥勒现亦为补处菩萨,于此宣说佛法,若住此天满四千岁,即下生人间,成佛于龙华树下。又昔时释迦如来身为菩萨时,亦从此天下生人间而成佛。一般所传内院有四十九院,或即依据弥勒上生经之说而来,其经文谓(大一四·四一九上):“此摩尼光回旋空中,化为四十九重微妙宝宫。”外院属欲界天,为天众之所居,享受欲乐。天人之寿命约四千岁,其一昼夜相当于人间之四百年,换算之,约人间五亿七千六百万年,但古之记数法为五十七亿六千万年。此外,此天众生,情欲动时,两相执手,即成阴阳,初生之儿如人间八岁小孩,七日成人,身长四由旬,衣长八由旬,宽四由旬,重一铢半。
 又密教将此天子安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西北方。其形像,身呈白肉色,右手屈臂,置于乳下,屈中间三指,伸小指,持未开之莲花。左手作拳印,叉腰。左右有侍女,身亦呈白肉色,右手皆持未开之莲花。种子为[fan(tam!)1](tam!),三昧耶形为荷叶上之未开莲花。(普曜经卷一、慧苑音义卷上)p4385  FROM:【佛光大辞典】

【焰摩天】
(界名)Ya%ma,欲界天之名。欲界天中第三重之天处。具称须焰摩。略称焰摩。又,旧称炎摩。译曰善时。新称夜摩。译曰时分。宝积经三十七曰:“灭焰摩天宫乃至遍净天所有宫殿。”无量寿经上曰:“第三炎天,乃至色究竟天。”法华文句二之一曰:“忉利上有炎摩,此翻善时。去忉利三百三十六万里,善时上有兜率陀。”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忉利天】
梵名 Tra^yastrim!s/a,巴利名 Ta^vatim!sa。音译多罗夜登陵舍、怛唎耶怛唎奢。又作三十三天。于佛教之宇宙观中,此天位于欲界六天之第二天,系帝释天所居之天界,位于须弥山顶;山顶四方各八天城,加上中央帝释天所止住之善见城(喜见城),共有三十三处,故称三十三天。
 据正法念处经卷二十五载此三十三天为:住善法堂天、住峰天、住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地天、住俱吒天、杂殿天、住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树园天、险岸天、住杂险岸天、住摩尼藏天、旋行地天、金殿天、鬘影处天、住柔软地天、杂庄严天、如意地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住轮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焰轮天、清净天等。
 此天之有情身长一由旬,衣重六铢,寿一千岁(以世间百年为一日一夜),食净抟食,有男娶女嫁之事,乃藉身身相近而以气成就阴阳,初生时,如人类六岁模样,色圆满,自有衣服。又此天具足种种妙宝,有殊胜之楼阁、台观、园林、浴池、阶道等,详载于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据俱舍论卷十一载,此天位于须弥山顶,四角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有药叉神名金刚手者,止住其中守护诸天。此外,尚记述此天境界之庄严情形,然与阿含经所述略异。
 忉利天为帝释之住处,此信仰自古即盛行于印度。传说佛陀之母摩耶夫人命终后生于此天,佛陀曾上升忉利为母说法三个月。(杂阿含经卷十九、卷二十三、卷四十五、中阿含卷一昼度树经、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卷三游行经、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七、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正法念处经卷二十六至卷三十五、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九、卷五十六、玄应音义卷二)p1930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天王天】
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须弥山腰,六欲天之第一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天王天】
四天王天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此四天王,居须弥山腹。由修施、戒二种最胜福业,是以感报得生其中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41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88

[禅定勋章]

60#
 楼主| 发表于 2024-3-10 17:37: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3-10 17:45 编辑

(本次学习:60楼共用时3小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九

十二、色界十八天



1、初禅三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学习解说]:

下面是世尊为阿难介绍初禅三天众生的因缘果报:

第一个是梵众天的众生,他们没有智慧,但是只要能够不行淫欲,不论行住坐卧只要没有淫欲的念头,这样的人就能应念身为梵侣,投生到梵众天(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欲心去除以后,离欲心显现,对于一切律仪能够爱乐随顺,这样的人应时能行梵德,这类众生能投生到梵辅天(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持戒并且加以明悟,这样的人应时就能统领梵众,成为大梵王,这类众生称为大梵天(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初禅三天的众生不会被一切苦恼所逼迫,虽然并非正修真三摩地,但是在他们的清净心中不再被一切烦恼所动摇,所以称为初禅


名词解释:

【大梵天】
梵名 Maha^brahma^-deva,巴利名同。位于色界初禅天之第三天。又称梵天王、梵天、梵王、大梵、梵童子(梵 Brahma^ sanam!kuma^ra)、世主天、娑婆世界主(梵 Brahma^ saha^m!pati)。音译作摩诃梵、梵摩三钵。大梵天以自主独存,谓己为众生之父,乃自然而有,无人能造之,后世一切众生皆其化生;并谓已尽知诸典义理,统领大千世界,以最富贵尊豪自居。大梵天为梵书时代以来之神格,尔后婆罗门即以大梵天为最尊崇之主神。
 盖于印度梨俱吠陀时代之末期,以祈祷主神(梵 BrahmaN!as-pati)为至上神,并视之为宇宙生成之原理。至梵书时代之初,则以生主神(梵 Praja^pati)为最高神。未久,兴起梵之崇拜,系由祈祷主神所进化之神格。初时,梵天为生主神之子,其后渐次得势,遂取代生主神之地位,成为创造世界之原理。至奥义书时代,大梵天具有实有(梵 satya)、知(梵 jn~a^na)、妙乐(梵 a^nanda)等三种性质,而为唯一常住独存之绝对原理,此一绝对原理与个人我(梵 a^tman)结合,产生“梵我一如”之说,此乃奥义书之中心思想。至摩诃婆罗多(梵 Maha^bha^rata)时代,由于“一体三分”(梵 trimu^rti)思想之兴起,遂以梵天(梵 Brahma^)与毗湿笯(梵 Vis!N!u)、湿婆(梵 S/iva)二神为同体,其初,梵天位居三尊之首,后则渐居下风。
 于佛教所倡三界之说中,将此等外道之诸天配列于欲、色二界,梵界即位处色界之初禅天,通常有三处与四处之别。三处即大智度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等所说之“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四处则如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所载之“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三处与四处均总称为梵天。
 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八载,大梵天身长为一逾缮那(由旬)半,寿量为一劫半,彼于五中劫独一而居,复经五中劫与众共住,再五中劫又与众别,属初静虑地(初禅天)之中间禅。又阿含及诸大乘经中,常载此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出世,大梵天王必先来请转法轮,手持白拂,于会座参法听受,常以法义与佛问答;后与帝释天同受佛之付嘱,护持国土,而为显密二教所共尊崇。
 密教以梵天为十二天之一,或千手观音二十八部众之一。列位于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东门之南方,身呈白肉色,头戴发髻冠,有四面四臂。据大日经疏卷五载,具四臂之中,右一手持莲花,一手持数珠;左一手执军持,一手作“唵”字印,此印为修行者之吉祥印。其种子为[fan(pra)](pra)。据大日经真言藏品所载,其真言为:南摩(皈命)钵罗阇(praja^,一切生)钵多曳(pataye,主)娑缚诃。(杂阿含卷四十四、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卷十六坚固经、增一阿含卷十劝请品、大悲经卷一梵天品、大日经卷一、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大日经疏卷十、玄应音义卷三)p850  FROM:【佛光大辞典】

【应时】
p1398 瑜伽九十卷十三页云:八圣支道,若行若住若坐若卧一切时中,皆可修习,易修习故,名为应时。
二解  法蕴足论二卷九页云:言应时者:谓八支圣道,名为应时。所以者何?由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后,方入苦集灭道现观;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苦集灭道现观道时,即入苦集灭道现观;故佛正法,名为应时。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说随眠道后,方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道时,即断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一切随眠;故佛正法,名为应时。又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名应时。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后,方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世尊正法,可非应时。以正修习世尊所说能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随眠灭道时,即证见苦见集见灭见道所断及修所断诸随眠灭;故佛正法,名为应时。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梵德】
(杂语)梵王之福德也。俱舍论二十四曰:“佛与无上梵德相应,是故世尊独应名梵。”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二、二禅三天 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三禅三天 内有乐故,外感风灾所坏。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三灾俱不能到。
   一、无云天 自此天以上,云居轻薄,故名无云。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昧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三灾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此上三天,凡夫所居。
   四、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五、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身千由旬,寿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进,永不退转,乃三果圣人,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谓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称为五不还天。
   六、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余如上说。
   七、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八、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
   九、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均生此天。身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报分】
人能修世间禅定,必得色无色二天之报境。
  一、色界天
   (一)初禅三天
    一、梵众天 梵,净也,以无染欲故。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民众也。
    楞严经云:‘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
    经云:‘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三千大千世界也。
    经云:‘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二)二禅三天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
    经云:‘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
    经云:‘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
    经云:‘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三)三禅三天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
    经云:‘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
    经云:‘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
    经云:‘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纯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四)四禅四天 (四禅有九天,中五不还天非凡夫居,不列。)
    一、无云天 以前诸天,空居依云而住,此天在云之上,居无云之首,故号无云。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故。
    经云:‘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又云:‘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
    四、无想天 谓此天一期果报,心想不行故。
    经云:‘从是天中,有二歧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是等诸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二、无色界天
   一、空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能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
   经云:‘从是有顶色边际中,(中略)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二、识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
   经云:‘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亦名不用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
   经云:‘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逈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故。
   经云:‘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2、二禅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学习解说]:

接着是二禅三天,其中第一层是少光天(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第二层是无量光天(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第三层是光音天(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世尊对阿难说二禅三天的众生不会一切忧恼所逼迫,虽然不是正修真三摩地,但是在他们的清净心中已降伏粗漏,所以称为二禅


名词解释:

【少光天】
少光,梵名 Pari^tta^bha,音译波栗阿婆、波利答、波梨陀。又作光曜天、少梵天、水行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即色界二禅天中之第一天。此天于二禅天中光明最小,故称少光。七识住中,摄于第三身一想异识住。其天众乃由二禅下品相应之业而生于此天,身量二由旬,寿量二大劫。(长阿含经卷二十、顺正理论卷二十一、卷二十二、四阿鋡暮抄解卷下)p1379 FROM:【佛光大辞典】

【二禅天】
又称二静虑。指修成二禅者所生之天处,为色界天中之第二重。更分有三天,即少光天、无量光天及光音天等。又二禅天之人,虽离寻伺之初动,能免劫末之大火灾,然以其犹有喜乐之念,故不得免劫末之大水灾。(俱舍论卷十二)p250 FROM:【佛光大辞典】




3、三禅三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託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学习解说]:

三禅三天的第一层天是少净天(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第二层天是无量净天(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第三层天是遍净天(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世尊对阿难说三禅三天的众生身心安稳获得无量快乐,虽然不是正得真三摩地,但是在他们安隐的心中欢喜具备,因此称为三禅


名词解释:

【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二、二禅三天 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三禅三天 内有乐故,外感风灾所坏。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三灾俱不能到。
   一、无云天 自此天以上,云居轻薄,故名无云。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昧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三灾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此上三天,凡夫所居。
   四、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五、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身千由旬,寿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进,永不退转,乃三果圣人,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谓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称为五不还天。
   六、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余如上说。
   七、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八、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
   九、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均生此天。身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4、四禅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学习解说]:

四禅天其中一类众生称为福生天,"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为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四禅中之第七天。音译波栗推诃、维呵。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据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载,生于此天者,受用智、念、舍等相应之福,故称生福。)

还有一类众生称为福爱天,“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从福爱天中生出两条歧路:

一是广果天(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二是无想天(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世尊对阿难说四禅天的众生不被世间一切苦乐境界所摇动,虽然不是正修真三摩地,但是他们功用纯熟,因此称为四禅


名词解释:

【福生天】
梵名 PuN!ya-prasava。为色界十八天之一,即第四禅中之第七天。音译波栗推诃、维呵。意译生福、得福、受福、无量光、无量严饰、无量密身、广妙、用果。据立世阿毗昙论卷六载,生于此天者,受用智、念、舍等相应之福,故称生福。据顺正理论卷二十一载,此天乃胜福者往生之处所,故称福生。又立世阿毗昙论卷七载,由中品四禅相应之业可生此天,其寿量为四百大劫。杂阿毗昙心论卷二、彰所知论卷上等则谓,此天寿量二百五十劫,身量二百五十由旬。(长阿含经卷二十忉利天品、道行般若经卷三、俱舍论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卷三)p5851 FROM:【佛光大辞典】

【广果天】
广果,梵名 Br!hatphala,巴利名 Vehapphala,音译鞞疑呵破罗、惟于颇罗、惟于幡、比伊波罗、维阿閦。又作果实天、严饰果实天、密果天、大果天、广天、极妙天。为色界十八天之一,位于第四禅天之第三,即福生天之上,无烦天之下。
 据长阿含经卷二十一所载,风灾劫之时,世间人修第四禅道,身坏命终后得生广果天;地狱以至遍净天之众生,亦来生人间,皆修第四禅道,至身坏命终时,即生广果天,而后起风灾,世界于是坏尽。此天为凡圣杂居之处,关于其寿量,据长阿含经卷二十谓,寿量有四劫;另据立世阿毗昙论卷七则谓,寿量有五百大劫。其身长,依法苑珠林卷三所载,长达五百由延。此天之中有一高处,名为无想天,上座部视之为另一天;然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将之并于广果天中,因同在广果天之故。(起世经卷八、起世因本经卷八、菩萨本业经、道行般若经卷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二)p5992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想天】
无想,梵名 Asam!jn~isattva^h!。又作无想有情天、无想众生天、少广天、福德天。色界天之一。即修无想定所感之异熟果报。生此天者,念想灭尽,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故称无想天。此天为外道婆罗门之最高涅槃处,亦为异生凡夫以“出离想”作意,修无想定,所感得的异熟之果报,称为无想果,或无想异熟、无想事、无想报。此天之位置,有部与经部摄之于第四禅天之广果天,不另立别处;上座部则于广果天之上,别立无想天一处。此外,此天众生之身长有五百由旬,寿命为五百大劫(立世阿毗昙论卷七谓一千大劫),寿终之时,再生念想,而堕欲界。(起世经卷八、俱舍论卷五、瑜伽师地论卷四)p5123 FROM:【佛光大辞典】

【广果天】
(界名)Vr!hatphala,色界第四禅天八天中第三天之名。在第四禅天为凡夫得生之天最胜处,自此已上五天(八天中)称为五净居天。独为圣者之生处。俱舍颂疏八曰:“于色界中,异生生中,此最殊胜故,名广果天。”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界】
色界四禅,共十八天,谓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
  一、初禅三天 自此已上,身衣随意,无复男女,但以禅定法喜为食,内有觉观心故,外感火灾所坏。
   一、梵众天 超六欲天,远离饮食、淫欲、睡眠三种过患,故名为梵。梵者清净离染之谓也,通而言之,四禅皆名梵天,皆清净故。别而言之,初禅创离欲染,独得梵名。众犹民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民众也。盖以欲界习定,创得初禅,禅力未深,故命终后,生为梵民,身半由旬,寿二十小劫。
   二、梵辅天 辅、佐也,谓此天是初禅天主之辅佐臣僚也。盖以在欲界中,既得初禅,数数修习,禅力渐深。故命终已,得为梵臣,身一由旬,寿四十小劫。
   三、大梵天 谓此天是初禅天之主也,名尸弃。劫初先生,劫尽后灭,主领大千世界中之一小世界也。盖以在欲界中,数习初禅,次复诃厌觉观,舍弃初禅,入中间禅。已离觉染,未离观染,名为无觉唯观三昧,于中为求作梵王故。兼修四无量心,故感生此天。身一由旬半,寿六十小劫,但其恒怀大慢,自谓我是一切众生之父,由其为世界主。凡遇佛出,必先请转法轮(觉观亦云寻伺)。
  二、二禅三天 内有喜故,外感水灾所坏。
   一、少光天 谓此天光明少故,不论人中天上,欲界初禅,但于无觉唯观三昧。不住不着,专精求进,创得无觉无观三昧,入第二禅(从二禅去,乃至非想非非想定,一切皆名无觉无观三昧)。禅力未深,命终得生少光天中。火灾不到,寿二大劫,身二由旬。
   二、无量光天 谓此天光明增胜,无限量故。人中天上,数习第二禅力,命终得生此天。寿四大劫,身四由旬,余如前说。
   三、光音天 谓此天以光明为语音故,人中天上,深入第二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寿八大劫,身八由旬。
  三、三禅三天 内有乐故,外感风灾所坏。
   一、少净天 谓此天意识乐受清净故,不论人中天上,梵天光天,但于二禅,不住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三禅者,命终即生此天。水灾不到,身长十六由旬,寿十六大劫。
   二、无量净天 谓此天净胜于前,不可量故。数修第三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三十二由旬,寿三十二大劫。
   三、遍净天 谓此天乐受最胜,净周遍故。深入第三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六十四由旬,寿六十四大劫。
  四、四禅九天 三灾俱不能到。
   一、无云天 自此天以上,云居轻薄,故名无云。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禅,但于三禅,不昧不着,一心精进,创证第四禅者。命终得生此天,果报微妙,宫殿随身,并如云之地,亦所不须,三灾俱不能到。身一百二十五由旬,寿一百二十五大劫。

   二、福生天 谓此天修胜福力,而生其中,从因得名。数修第四禅力,命终得生此天。身二百五十由旬,寿二百五十大劫。
   三、广果天 谓此天果报广大,无能胜故。深入第四禅力,兼修四无量心,命终得生此天。身五百由旬,寿五百大劫。
  此上三天,凡夫所居。
   四、无想天 由于人中天上,秉外道邪说,厌患粗想,数修习力,伏除欲界初二三禅贪染,依第四禅,灭除前六识、心、心所法,令不现行,心灭为首,名无想定。得此定也,不退不失,命终即生无想天中。身亦五百由旬,寿亦五百大劫。初生半劫,犹有微想,作意入定,六识不行。共经四百九十九大劫,如其本时习定之相,不动不摇,无所分别。至后半劫,由种子力,想心复生,便从此没,决堕欲界。
  此天外道所居。
   五、无烦天 谓此天离欲界苦,及色界乐,苦乐两灭,无烦恼故。身千由旬,寿千大劫。但自此而上,更有增进,永不退转,乃三果圣人,杂修有漏无漏禅下品所感而生。谓人先入第四禅已,于此定中,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次起多念有漏心,相续现前。又起多念无漏心,相续现前。如是渐渐减至二念无漏,二念有漏。二念无漏时,名杂修加行成满。次起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名为根本成满,以用无漏,夹熏有漏。色定转明,果报转胜,由此资于故业。故命终后,得生此天,自此以去五天,称为五不还天。
   六、无热天 谓此天研究心境,无依无处,清凉自在,无热恼故。乃杂修禅中品所感,用前下品根本三心为加行,更引一念无漏,一念有漏。一念无漏,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即生此天。身二千由旬,寿二千大劫,余如上说。
   七、善见天 谓此天妙见十方世界圆澄,无尘垢故。乃杂修上品所感,用前六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资其故业,得生此天。寿四千大劫,身四千由旬。
   八、善现天 谓此天空无障碍,精见现前故。乃杂修上胜品所感,用前九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得生此天。身八千由旬,寿八千大劫。
   九、色究竟天 谓此天于诸尘几微之处,研穷究竟故。乃杂修禅上极品所感,用前十二心,皆为加行,更引三心为根本,资其故业,均生此天。身一万六千由旬,寿一万六千大劫。
  此上五天,名五不还天,为三果圣人所居  又色究竟中,有摩醯首罗,此翻大自在天。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


[学习笔记]:

上面这些经文学的比较辛苦,因为实修次第没有达到,所以完全靠想或思维根本无法明白和体会
只能先对照词典大概了解一下修行的各个阶段,学习过程中末学反而对下面这段教导体会比较深刻,末学惭愧!

修行是自己的事情,真修真知道,早修早知道,不修不知道
(真修真「知道」,早修早「知道」,不修不「知道」;真修真知「道」,早修早知「道」,不修不知「道」)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08:03 , Processed in 0.09195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