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无量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800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98

[禅定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4-30 11:16:2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1楼内容共用时2小时)


善男子!第九,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有得是经,欢喜踊跃得未曾有,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是经义者,即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是故,是经有如此力。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九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无量义经第九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得闻此经后,能够心生欢喜,并且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广为众人分别、解说无量义经者,此人便能立即将宿业余罪以及重大业障在一时间内全部灭尽,获得身心清净,拥有大辩才,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得各种三昧、首楞严三昧(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入大总持门(总持之法门。总持,为梵语(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勤行精进,速越上地,能够分身遍布十方国土,拔济一切二十五有(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苦难众生,令他们全部解脱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九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经中介绍第九不可思议功德力:“得宿业余罪、重障一时灭尽,便得清净,逮得大辩,次第庄严诸波罗蜜,获诸三昧、首楞严三昧,入大总持门,得勤精进力,速越上地,善能分身,散体遍十方国,拔济一切二十五有极苦众生,悉令解脱”

读到这里,末学深深赞叹无量义经不可思议、尊无过上(此经原文多次提到)

为什么会有如此殊胜的功德利益?末学以当前次第思维,因为“无量之法,由一实相而生-《佛学大辞典》”

关于实相,
[实相],讲的也是[究竟]和[佛性]

这都是究竟的不同面貌和名词用法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37#

说到佛性,众生本自具足!

所以我们只要按照经中教导如法实修,定能由浅入深逐渐契入实相义,逐渐契入真心佛性,显露智慧,成就真正功德


名词解释:

【无量义经】
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无量义经】
(经名)一卷,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佛将于法华说无量之法归于实相之一、先说此经明无量之法,由一实相而生。故谓之为法华之开经。又法华论列法华十七名,无量义经,其一名也。是法华之实相,有自生无量义之理,故以为别名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量义经】
梵名 Amitartha-su^tra。全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梵 Dharmagatayas/as)译于建元三年(481)。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之旨趣,系基于有情之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此一法即无相。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与法华经、观普贤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注疏有萧齐刘虬之无量义经疏一卷、唐代圆测之无量义经疏三卷等。异译本有刘宋求那跋陀罗译之无量义经一卷,早已佚失。(法华义记卷一、彦琮录卷一、阅藏知津卷二十四)p5119 FROM:【佛光大辞典】

【二十五有】
(名数)开三界为二十五有。欲界有十四有,四恶趣四洲六欲天也。色界有七有,四禅天及初禅中之大梵天,并第四禅中之净居天与无想天也。无色界有四有,四空处是也。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报,名二十五有。辅行二曰:“二十五有,总为颂曰:四域(即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王,四禅四无色,无想五那舍(即净居天)。”涅槃经四曰:“二十五有,如首楞严经中广说。”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十五有】
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二十五种;由因必得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即二十五种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为:(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四)阿修罗有。地狱至阿修罗乃六趣中之四趣,各一有。(五)弗婆提有,(六)瞿耶尼有,(七)郁单越有,(八)阎浮提有。由(五)至(八)乃开人之四洲为四有。(九)四天处有,(十)三十三天处有,(十一)炎摩天有,(十二)兜率天有,(十三)化乐天有,(十四)他化自在天有,(十五)初禅有,(十六)大梵天有,(十七)二禅有,(十八)三禅有,(十九)四禅有,(廿)无想有,(廿一)净居阿那含有,(廿二)空处有,(廿三)识处有,(廿四)不用处有,(廿五)非想非非想处有。天趣中,六欲天、四禅及四无色各一有;别开初禅之大梵,四禅之无想、净居,各为一有。总计欲界十四种,色界七种,无色界四种。破此二十五有者,有二十五三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入楞伽经卷七之五法门品)((参见:二十五三昧)174)p175 FROM:【佛光大辞典】

【精进力】
谓行此正道及助道法时,若精进根增长,则能除身心懈怠,成办出世之法,是为精进力。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首楞严三昧】
梵语 s/u^ram!gama-sama^dhi。即坚固摄持诸法之三昧。为百八三昧之一,乃诸佛及十地之菩萨所得之禅定。又作首楞严三摩地、首楞伽摩三摩提、首楞严定。意译作健相三昧、健行定、勇健定、勇伏定、大根本定。大智度论卷四十七(大二五·三九八下):“首楞严三昧者,秦言健相。分别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如大将知诸兵力多少。复次,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譬如转轮圣王主兵宝将,所往至处,无不降伏。”
 据首楞严三昧经卷上载,首楞严三昧非初地乃至九地之菩萨所能得,唯有十地之菩萨能得此三昧。所谓首楞严三昧,即修治心犹如虚空、观察现在众生之诸心、分别众生诸根之利钝、决定了知众生之因果等一百项。此三昧不以一事一缘一义可知,一切禅定解脱三昧,神通如意无碍智慧,皆摄在首楞严中,譬如陂泉江河诸流皆入大海。故菩萨所有禅定皆在首楞严三昧,所有三昧门、禅定门、辩才门、解脱门、陀罗尼门、神通门、明解脱门等诸法门悉皆摄在首楞严三昧。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五谓佛性即首楞严三昧,此首楞严三昧有五种名:(一)首楞严三昧,(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三昧,(四)师子吼三昧,(五)佛性。首楞,意指一切毕竟;严,意即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故称首楞严定为佛性。(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七、梁译摄大乘论释卷十一、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华严经探玄记卷九)p4004 FROM:【佛光大辞典】

【总持门】
<一>总持之法门。总持,为梵语 dha^raN!i^(陀罗尼)之意译,即能总摄忆持无量佛法而不忘失之念慧力。有法、义、咒、忍等四种总持。然密教所称者,乃特指第三之咒总持。((参见:陀罗尼)3607)
<二>即指密教。(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一)p6488 FROM:【佛光大辞典】

【宿业】
梵语 pu^rva-karma,巴利语 pubba-kamma。过去世所造之善恶业因。又称宿作业。即指于现世感宿业之果报,而现世之行业又成为来世招果报者。惟一般多以宿业指恶业因,另以宿善指善业因。(长阿含经卷二十二世本缘品,俱舍论卷十八)((参见:宿善)4511)p451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800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98

[禅定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 09:24:38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2楼内容共用时2小时)


善男子!第十,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及灭度后,若得是经发大欢喜,生希有心,即自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如说修行,复能广劝在家、出家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解说、如法修行,既令余人修行,是经力故,得道、得果,皆由是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勤化力故。

是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便逮无量诸陀罗尼门,于凡夫地自然初时,能发无数阿僧祇弘誓大愿,深能发救一切众生,成就大悲,广能救苦,厚集善根,饶益一切,而演法泽,洪润枯涸,以众法药练诸众生,安乐一切,渐见超登,住法云地,恩泽普润,慈被无外,摄苦众生,令入道迹。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十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无量义经第十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听闻无量义经心生大欢喜和希有之心,听闻后马上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如说修行,又能广泛劝导在家和出家人,受持、读诵、书写、供养、解说、如法修行,因为无量义经义理甚深的缘故,一切修行此经者都能最终得道得果,而这些功德利益都是因为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勤化的结果

因为这个缘故,善男子和善女人当即便能获得无量陀罗尼门,当即以凡夫身就能自然发起无数阿僧祇弘誓大愿,发救度一切众生的深心,并且成就大悲,救苦救难,利益一切众生,为众生演说无量法,滋润众生心田,以种种妙法医治众生诸苦,令众生获得安乐,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能住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恩泽普润一切众生,以及慈悲摄受苦难众生,令入正道,因此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不久将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十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这段经文讲到听闻无量义经,不仅自己能欢喜受持及如法修行,还能劝导一切众生欢喜受持及如法修行者,所得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即于是身便逮无量诸陀罗尼门,于凡夫地自然初时,能发无数阿僧祇弘誓大愿,深能发救一切众生,成就大悲,广能救苦,厚集善根,饶益一切,而演法泽,洪润枯涸,以众法药练诸众生,安乐一切,渐见超登,住法云地,恩泽普润,慈被无外,摄苦众生,令入道迹。是故,此人不久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能得如是不可思议功德利益呢,这首先要清楚明白什么是真实利益?

何谓真实利益?
恢复佛性俱足的光明圆满,这才是真实利益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3#

而想要恢复佛性,就要发起与诸佛菩萨等同的愿力,发早日成佛和普度众生的心,这样才能早日恢复佛心佛性,成就不可思议功德

因此,
有多大的菩萨心量,就会有多大的财富
内心是多么的不执着,就能承受多大的财富
这就是发心的因果
所以佛经上说发大乘菩提心有无量功德 ——
让自己变成菩萨,和诸佛菩萨站在同一边,成为救度众生的人,而不是祈求救度的人 2#

要知道,只有
发起大心大愿者
才能领受[深法]和[不可思议法]以及[圆满方便法] ——
佛法真的需要在恭敬心中求
所以只怕您不发心发愿,而不会有发大心大愿却不成就的
如果有,一定是我们自己哪方面有缺失,必须要先改进
不然这样不是佛菩萨帮我们干坏事吗?
所以要先检讨自己的缺失 ——
法门实修帖 244#

名词解释:

【法药】
佛法能治众生之苦,故称法药。灌顶经卷十二(大二一·五三二下):“使我来世十方世界,若有苦恼无救护者,我为此等摄大法药,令诸疾病皆得除愈,无复苦患,至得佛道。”往生要集卷中(大八四·六三上):“佛如医王,法如良药。(中略)设服法药不持禁戒,无由除愈烦恼病患。”(无量寿经卷上、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四)p3431 FROM:【佛光大辞典】

【如说修行】
谓既能思惟正法之义,当如所说而修其行,则能脱烦恼生死之苦,证真空寂灭之道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地】
即指十种地位。又作十住。地,梵语 bhu^mi,乃住处、住持、生成之意。即住其位为家,并于其位持法、育法、生果之意。诸经论所举十地名称,共有五类:
 <一>干慧等之十地:此说见于大品般若经卷六、卷十七等,以此十地共通于三乘,故称三乘共十地,或共十地、共地;天台宗称之为通教十地。大品般若经卷六述及干慧乃至佛之十地,谓菩萨依方便力修六波罗蜜,同时顺次行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经前九地至佛地。此十地为菩萨所具者;所谓佛地在此非指佛果,乃指菩萨如佛修十八不共法等。又大智度论卷七十五中,以此十地各配于三乘之阶位。智顗之法华玄义卷四下、摩诃止观卷六上释其意如下:
 (一)干慧地(梵 s/ukla-vidars/ana^-bhu^mi),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净观地。干慧意指单有观真理之智慧,而尚未为禅定水所滋润。此位相当于声闻之三贤位,以及菩萨自初发心乃至得顺忍前之觉位。(二)性地(梵 gotra-bhu^mi),又作种性地、种地。即声闻之四善根位与菩萨得顺忍之位,虽爱著诸法实相,但不起邪见,系智慧与禅定相伴之境地。(三)八人地(梵 as!t!amaka-bhu^mi),又作第八地、八地。人即忍意。相当于声闻见道十五心(已体认四谛十六心之八忍七智)之须陀洹向,与菩萨之无生法忍。(四)见地(梵 dars/ana-bhu^mi),又作具见地。相当于声闻四果中之初果须陀洹果,与菩萨阿鞞跋致(不退转)之位。(五)薄地(梵 tanu^-bhu^mi),又作柔软地、微欲地。声闻已断欲界九种烦恼(修惑)一分之位,即须陀洹果或斯陀含果。亦指菩萨已断诸烦恼,犹存薄余习之位,即阿鞞跋致以后至未成佛间之觉位。(六)离欲地(梵 vi^ta-ra^ga-bhu^mi),又作离贪地、灭淫怒痴地。声闻断尽欲界烦恼得阿那含果之位,与菩萨离欲得五神通之位。(七)已作地(梵 kr!ta^vi^-bhu^mi),又作所作办地、已办地。即声闻得尽智、无生智证得阿罗汉果,或菩萨成就佛地之位。(八)辟支佛地,即观十二因缘法而成道之缘觉。(九)菩萨地,指从前述之干慧地乃至离欲地,或指自后述之欢喜地乃至法云地(初发心至金刚三昧),即菩萨自最初发心至成道前之觉位。(十)佛地,指一切种智等诸佛之法完全具备之位。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此三乘共位之菩萨,依无漏智断尽疑惑而开悟;如灯心燃烧,不一定于初焰或后焰燃烧,同理十地之断惑亦不固定于任何一地,而系各自皆能至于佛果,故喻谓燋炷之十地。(光赞般若经卷七之十住品、放光般若经卷四治地品、卷十三甚深品、大般若经卷四一五修治品)
 <二>欢喜等之十地:此说见于旧译华严经卷二十三以下、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以下、仁王般若经卷上与合部金光明经卷三等。菩萨修行之过程,须经五十二位中之第四十一至第五十之位,即十地。菩萨初登此位之际,即生无漏智,见佛性,乃至成为圣者,长养佛智。并以其护育一切众生,故此位亦称地位、十圣。地位之菩萨称为地上菩萨;登初地(初欢喜地)之菩萨称为登地菩萨,初地以前之菩萨称为地前菩萨,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地前三十心。据十住毗婆沙论称,“地”意为住处,故十地又译作十住。依新译华严经卷三十四所举者,十地之名称如下:(一)欢喜地(梵 pramudita^-bhu^mi),又作极喜地、喜地、悦豫地。(二)离垢地(梵 vimala^-bhu^mi),又作无垢地、净地。(三)发光地(梵 prabha^kari^-bhu^mi),又作明地、有光地、兴光地。(四)焰慧地(梵 arcis!mati^-bhu^mi),又作焰地、增曜地、晖曜地。(五)难胜地(梵 sudurjaya^-bhu^mi),又作极难胜地。(六)现前地(梵 abhimukhi^-bhu^mi),又作现在地、目见地、目前地。(七)远行地(梵 du^ram!gama^-bhu^mi),又作深行地、深入地、深远地、玄妙地。(八)不动地(梵 acala^-bhu^mi)。(九)善慧地(梵 sa^dhumati^-bhu^mi),又作善哉意地、善根地。(十)法云地(梵 dharmamegha^-bhu^mi),又作法雨地。
 又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觉观品有四十二贤圣之说,其中第三十一至第四十位,即相当于前述十地,顺次为:(一)鸠摩罗伽(逆流欢喜地),(二)须阿伽一波(道流离垢地),(三)须那迦(流照明地),(四)须陀洹(观明炎地),(五)斯陀含(度障难胜地),(六)阿那含(薄流现前地),(七)阿罗汉(过三有远行地),(八)阿尼罗汉(变化生不动地),(九)阿那诃(慧光妙善地),(十)阿诃罗弗(明行足法云地)等。
 此外,梵文大事(Maha^vastu)对十地亦另有异说。然十地之解释固然不一,今据慧远之大乘义章卷十四所释:(一)欢喜地,又作净心地、圣地、无我地、证地、见地、堪忍地。即初为圣者,遂起大欢喜心之位。(二)离垢地,又作具戒地、增上戒地。即舍离起误心、破戒、烦恼垢等之觉位。(三)明地,依禅定而得智慧之光,并修闻、思、修三慧,使真理渐明之觉位。(四)炎地,舍离前三地之分别见解,以智慧火烧烦恼薪,因此而悟智慧之本体。即依其觉所起之阿含光,如珠之光炎之位。(五)难胜地,已得正智,难再超出之位。或谓已得出世间智,依自在之方便力救度难救众生之位。(六)现前地,听闻般若波罗蜜,而现前生起大智之位。(七)远行地,又作方便具足地(无相方便地)、有行有开发无相住。即修无相行,心作用远离世间之位。此位往上更无可求之菩提,往下更无被救之众生,因此沉潜于无相寂灭之理,有不能修行之虞,此谓七地沈空之难。此时十方诸佛以七种法劝励精进,再鼓起修行之勇气,以进至第八地;此谓七劝。(八)不动地,又作色自在地、决定地、无行无开发无相住、寂灭净地。不断生起无相之智慧,绝不为烦恼所动之觉位。(九)善慧地,又作心自在地、决定行地、无碍住。菩萨以无碍力说法,完成利他行,即智慧之作用自在之觉位。(十)法云地,又作究竟地、最上住。得大法身、具自在力之觉位。
 菩萨地持经卷九之十二住中,十地相当于其第三欢喜住乃至第十二最上菩萨住;于同书卷十种性第七地之说,初地相当于第三净心地,第二乃至第七地相当于第四行迹地,第八地相当于第五决定地,第九地相当于第六决定行地,第十地及佛地相当于第七毕竟地。此外,或谓初地相当于见道(通达位),二地以上相当于修道(修习位),或七地及其以前为有功用地,八地以上为无功用地。或初、二、三地为信忍,四、五、六地为顺忍,七、八、九地为无生忍,十地为寂灭忍。或谓前五地为无相修,六、七地为无相修净,八、九地为无相修果,十地为无相修果成。或初地为愿净,二地为戒净,三地为定净,四、五、六地为增上慧,七地以上为上上出生净。如称十地以前之阶位为信地,则十地总称为证地。
 又十地之各地有入、住、出三心;入而未安住时为入心,久止其位之盛时为住心,近终入次位时为出心。成唯识论卷九谓,此十地依次修习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十波罗蜜(十胜行),依之各除异生性障、邪行障、闇钝障、微细烦恼现行障、于下乘般涅槃障、粗相现行障、细相现行障、无相中作加行障、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等十重障;各获证遍行真如、最胜真如、胜流真如、无摄受真如、类无别真如、无染净真如、法无别真如、不增减真如、智自在所依真如、业自在等所依真如。依此转烦恼、所知二障,而得菩提、涅槃之果。其中初地至七地之菩萨,有漏心与无漏心相杂混合,故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之分;八地以上之菩萨,唯有无漏心,故为变易生死。
 天台宗谓别教、圆教皆各具十地之阶位,然自别教初地之菩萨断一品无明之观点言之,其证智与圆教之初住同等,故谓初地初住证道同圆。因此别教初地以上之菩萨皆能成为圆教之行人,但实际上并无修成者,此谓有教无人。于华严宗,华严经探玄记卷九解释十地,谓由根本言之,即属果海不可说之性质者;由觉证之内容言之,有离垢真如;由觉智而言,即有根本、后得、加行等三智;由断烦恼之观点言,系为离开二障;自修行而言,有修愿行乃至受位行;自所修之成就而言,初地修信乐行,二地修戒行,三地修定行,四地以上修慧行;自修行果位而言,有证位与阿含位;自十地寄乘而言,初、二、三地为人天乘,四、五、六、七地为三乘,八地以上为一乘,系寄其位以示行,相当于十波罗蜜;自十地寄报而言,系尽摄于阎浮提王乃至摩醯首罗天王等十王,心念三宝,引导众生。
 真言宗亦有十地之说,然于大日经中仅举出第八地与第十地,金刚顶经亦仅说初地与第十地,故真言宗乃援引华严、仁王等显教经论而一一设定十地之名目与内容。真言宗之十地可大别为深浅二义,浅略义之十地与前记所述显教十地相同,深秘十地则归结于密教之实义,即强调初地与十地并无高下之别,初地即极果,此因初地能悟极果之故。二地以上则分别显示初地之总德,并对所判别之浅略、深秘二义加以解释。又为表大日如来之果德,故以四佛四亲近之十六大菩萨配以十地。又自本有与修生两面解之,则本有无垢之十地,暗示所有众生本具之菩提心无所限量,故无高下之别;而修生显得之十地系依三密之行来断三妄执而现本有之十地者,故欲至佛果,犹须断一障。
 日本净土真宗谓,行者若得到他力之信心,即笃信弥陀救度力量之心,必定能成佛,其时内心充满欢喜,故称欢喜地。据世亲之净土论一书,菩萨为救度众生,示现种种形相,此一阶位称为教化地。昙鸾之往生论注卷下谓,此为八地以上之菩萨所有,生于净土而成佛之菩萨,得再依“还相回向”之作用复入迷界。又教化地一语,意谓教化之场所,即指迷界。(菩萨十住经、解深密经卷四、大宝积经卷一一五、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大乘庄严经论卷十三)((参见:十地断障证真)426、“因分果分”2274、“菩萨阶位”5221)
 <三>声闻之十地:即声闻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一)受三归地,又作三归行地。即入佛法受行三归之位。(二)信地,又作随信行地。即外凡资粮位中之钝根者。(三)信法地,又作随法行地。即资粮位中之利根者。(四)内凡夫地,又作善凡夫地。即内凡加行四善根之位。(五)学信戒地,又作学戒地。或指见道以上之信解者。(六)八人地,又作第八人地。乃见道十五心之位,即须陀洹向。(七)须陀洹地,即初果。(八)斯陀含地,即第二果。(九)阿那含地,即第三果。(十)阿罗汉地,即第四果。(大乘同性经卷下、华严经孔目章卷三、释净土二藏义卷七)
 <四>辟支佛之十地:又作支佛十地、缘觉十地、独觉十地。即辟支佛修行之阶位,分为十种,即:(一)昔行具足地,又作众善资地、方便具足地。即于过去之四生百劫等修苦行之位。(二)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又作自觉深缘起地。即不依师教而自觉十二因缘理之位。(三)觉了四圣谛地,又作觉四圣谛地。即觉了四圣谛理之位。(四)甚深利智地,又作胜深利智地。即起深智之位。(五)八圣道地,又作八圣支道地。即修八正道之位。(六)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又作知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觉了法界等地。即觉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之相之位。(七)证寂灭地,又作证灭地。即证寂灭涅槃之位。(八)六通地,又作六通性地、通地。即证得漏尽等六通之位。(九)彻秘密地,又作入微妙地、彻微密地。即通彻缘起微密之理之位。(十)习气渐薄地,又作习气薄地。即断习气至渐渐微薄之位。(大乘同性经卷下、证契大乘经卷下、十住心论卷五)
 <五>佛之十地:即佛地之诸德,计有十种,即:(一)甚深难知广明智德地,又作最胜甚深难识毗富罗光明智作地。(二)清净身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又作无垢身威庄严不思议光明作地。(三)善明月幢宝相海藏地,又称作妙光明月幢宝帜海藏地。(四)精妙金光功德神通智德地,又作净妙金光功德神通智作地。(五)火轮威藏明德地,又作光明味场威藏照作地。(六)虚空内清净无垢焰光开相地,又作空中胜净无垢持炬开敷作地。(七)广胜法界藏明界地,又作胜广法界藏光明起地。(八)最净普觉智藏能净无垢遍无碍智通地,又作最胜妙净佛智藏光明遍照清净诸障智通地。(九)无边亿庄严回向能照明地,又作无边庄严俱胝愿毗卢遮那光作地。(十)毗卢遮那智海藏地,又作智海陪卢遮那地。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一六·六四九中):“此地是如来十地名号,诸佛智慧不可具说。善丈夫!佛初地者,一切微细习气除故,复一切法得自在故。第二地者,转法轮故,说深法故。第三地者,说诸声闻戒故,又复显说三乘故。第四地者,说八万四千法门故,又复降伏四种魔故。第五地者,如法降伏诸外道故,又复降伏傲慢及众数故。第六地者,教示无量众生六通中故,又复显现六种大神通故。谓现无边清净佛刹功德庄严,显现无边菩萨大众围绕,显现无边广大佛刹,显现无边佛刹自体,显现无边诸佛刹中从兜率天下托胎乃至法灭,示现无边种种神通。第七地者,为诸菩萨如实说七菩提分无所有故,复无所著故。第八地者,授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四种记故。第九地者,为诸菩萨现善方便故。第十地者,为诸菩萨说一切诸法无所有故,复告令知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大涅槃故。”以上声闻十地、辟支佛十地、佛十地皆出自大乘同性经卷下,三者与菩萨十地,合称为四乘十地。(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华严经孔目章卷三、五教章通路记卷六)p41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如是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极有大威神之力,尊无过上,能令诸凡夫皆成圣果,永离生死而得自在。是故,此经名无量义也。能令一切众生于凡夫地,生起诸菩萨无量道芽,令功德树蔚茂、扶疏、增长。是故,此经号十不可思议功德力也。

[学习解说]:

善男子,以上就是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的大威神力,尊无过上,此经能令一切凡夫成就圣果(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永离生死轮回,获得自在

因此,此经称作无量义,能令一切众生在凡夫地生起诸菩萨无量道芽(正道之萌芽),令功德不断增长,因此此经叫十不可思议功德力


名词解释:

【道芽】
(术语)正道之萌芽也。法事赞上曰:“智慧冥加,道芽增长。”心地观经五曰:“道芽增长如春苗。”法华玄赞二曰:“佛说法雨,道芽生令生善。”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果】
<一>依圣道所证得之果报。即指菩提涅槃。(天台四教仪集注卷中本)
<二>指四种沙门果中之阿罗汉果。(华严五教章卷二)p558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800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98

[禅定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09:53:2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23楼~25楼内容共用时2小时以上)


于是,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同声白佛言:“世尊!佛所说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是故,此经乃有如是十种功德不思议力,大饶益无量一切众生,令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各得无量义三昧,或得百千陀罗尼门,或令得菩萨诸地诸忍,或得缘觉、罗汉四道果证。世尊慈愍,快为我等说如是法,令我大获法利,甚为奇特,未曾有也。世尊慈恩,实难可报。

[学习解说]:

于是,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一同对佛说:世尊,佛所说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共同守护,无有众魔能够侵入,不被一切邪见生死烦恼所坏败

因此,此经有如是十种功德不思议力,能大利益无量一切众生,能令一切诸菩萨摩诃萨各得无量义三昧,或得百千陀罗尼门,或令得菩萨诸地诸忍,或得即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世尊慈悲,为我们宣说无上大乘甚深法,令我获得大利益,这是从来没有过的奇特与受益,所以世尊的恩德实在是难能可报




三、佛说完此经后,三千大千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六种震动

尔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于上空中复雨种种华: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旋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见色闻香,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学习解说]:

这时,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中如下雨般飘落种种花,有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天空中旋转落下,供养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

还有天厨、天钵器、天上各种百味充满盈溢,只要见色和闻香就能自然饱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演奏各种伎乐,用歌声赞叹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不但这里如此殊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同样这么殊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800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98

[禅定勋章]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09:53:35 | 只看该作者

四、佛的慈悲叮咛

尔时,佛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言:“汝等当于此经,应深起敬心,如法修行,广化一切,勤心流布,常当殷勤昼夜守护,普令众生各获法利。汝等真是大慈大悲,以立神通愿力,守护是经,勿使疑滞,于当来世必令广行阎浮提,令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读诵、书写、供养。以是之故,亦令汝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这时,佛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说:你们应当对无量义经生起深深的敬信心,应当如法修行,广利一切众生,广泛流布此经,并且殷勤守护,令一切众生都能获得法利,

这样你们才真正具有大慈大悲,能以神通愿力守护此经,不要懈怠,将来必定能广利阎浮提众生,令一切众生都能见闻、读诵、书写、供养无量义经,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能令自己快速获得无上正等正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8000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98

[禅定勋章]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5-2 09:54: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5-2 10:01 编辑

五、佛赞叹发心流布及普令一切众生得闻此经的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是真佛子

是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即从坐起,来诣佛所,头面礼足,绕百千匝,即前胡跪,俱共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快蒙世尊慈愍,为我等说是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敬受佛敕,于如来灭后,当广令流布是经典者,普令一切受持、读诵、书写、供养。唯愿世尊,勿垂忧虑。我等当以愿力,普令一切众生,使得见闻、读诵、书写、供养,得是经法威神之力。”

尔时,佛赞言:“善哉!善哉!诸善男子!汝等今者真是佛子,大慈大悲,深能拔苦救厄者矣。一切众生之良福田,广为一切作大良导,一切众生大依止处,一切众生之大施主,常以法利广施一切。” 尔时,大会皆大欢喜,为佛作礼,受持而去。


[学习解说]:

这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与八万菩萨摩诃萨从坐而起,来到佛所,顶礼佛足,右绕百千匝,然后跪在佛前,一同对佛说:世尊,我们承蒙世尊慈悯,为我们宣说这部甚深微妙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我们一定恭敬领受佛的教导,于如来灭度后,广泛流布此经,劝导一切众生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此经

惟愿世尊不要担忧,我们将发心发愿普令一切众生见闻、读诵、书写、供养此经,令他们都能获得甚深法义

这时,佛赞叹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及八万菩萨摩诃萨说:善哉!善哉!各位善男子!你们是真佛子,具有大慈大悲心,能发深心救拔一切苦难众生,你们是一切众生善良的福田,是一切众生的大导师,是一切众生的大依止处,是一切众生的大施主,常以法布施广利一切众生

这时,与会大众全都心生大欢喜,顶礼世尊,一心受持无量义经,欢喜而去

============

[学习笔记]:

为什么佛要赞叹发心流布及普令一切众生得闻无量义经的大庄严菩萨及八万菩萨是真佛子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因为这样的佛子才是真正报佛恩的人,佛在《妙法莲华经》中教导

妙法莲华经云~

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将自己从佛法得到的好处告诉别人, 让众生都能获益,
自己精进学佛解脱轮回之苦, 也帮助众生脱离轮回之苦
这样就是报佛恩 ——
如何报佛恩 ~ 妙法莲华经
楞严经~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破邪显正报佛恩


名词解释:

【胡跪】
意即胡人之跪拜。又作胡跽。关于胡跪之相有种种异说:(一)谓胡跪乃胡人之敬相,跽即印度屈膝之相,是唯屈膝便称胡跪。(二)或指长跪,谓双膝著地,竖两足以支身。(三)或指互跪,即右膝著地,竖左膝危坐。盖古时印度、西域地方总称为胡,故胡跪乃意味一般胡人跪拜之敬仪。因之长跪、互跪亦共通而称胡跪。然以经中所说右膝著地者为正仪。(金光明经卷二“四天王品”、释门归敬仪卷下、释氏要览卷二)p3939 FROM:【佛光大辞典】

【法利】
(术语)佛法上之功德利益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世尊分别说得法利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良福田】
(术语)善良之福田,谓三宝也。以供养三宝则生无量福利故也。无量义经曰:“是诸众生大良福田。”行事钞下三之四曰:“经云:众僧良福田,亦是蒺藜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篇学习完毕
感恩佛菩萨 感恩善知识 感恩老师 感恩护法圣众慈悲护念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18 15:23 , Processed in 0.06328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