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无量义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4-21 09:11: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4-22 14:54 编辑

(本次学习:11楼 共用时3小时)

二、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与世尊往日所说诸法的区别(或差异)

尔时,大庄严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亦不可思议,法门解脱亦不可思议。我等于佛所说诸法,无复疑惑,而诸众生生迷惑心,故重咨问。世尊!自从如来得道已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之义,苦义、空义,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若有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所说有何等异,而言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菩萨修行必得疾成无上菩提?是事云何?唯愿世尊慈愍一切,广为众生而分别之,普令现在及未来世有闻法者,无余疑网。

[学习解说]:

尔时,大庄严菩萨对佛说:世尊,世尊说法不可思议,众生根性也不可思议,法门解脱同样不可思议,我们对于佛所说的法无有疑惑,但是众生心有迷惑,所以今日再次请问世尊,自得道以来四十余年,常为众生演说诸法四相:苦、空、无常、无我、无大、无小、无生、无灭、一切无相,法性、法相本来空寂,不来、不去、不出、不没,令听闻者或得暖法、顶法、世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发菩提心,登第一地、第二、第三、至第十地

可是往日所说诸法之义与今日所说诸法义理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今日宣说的无量义经是甚深无上大乘法?为什么菩萨修行无量义经必定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原因是什么呢?唯愿世尊慈悲,广为一切众生慈悲解说,令现在及未来听闻无量义者都能消除心中的疑惑


名词解释:

【世第一法】
乃四加行位之第四。为有漏智之最极、世俗法中之第一殊胜者。依无间定发上品如实智,观所取能取之空无,直入见道之位。此位系由“忍位”所进者,经由此位,即可于次一刹那中进入“见道位”,故为世间有漏法中之第一位。俱舍论卷二十三(大二九·一一九下):“此有漏故名为世间,是最胜故名为第一,此有漏法世间中胜,是故名为世第一法。”((参见:四善根位)1767)p1522 FROM:【佛光大辞典】

【顶法】
(术语)又曰顶位。四善根之一。四善根中暖,顶之二者为动善。忍,世第一之二者为不动善。是动善中之最极犹如人之顶也。故名顶法。俱舍论二十三曰:“动善根中此法最胜如人顶,故名为顶法。或由此是进退两际如山顶,说名为顶。”唯识论八曰:“寻伺位极,故复名顶。”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暖法】
四善根之初位。即对于见道四加行位之第一位,既经了知总别之念处,而自此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位。盖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三(大四一·九四三下):“此法如暖,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望火前相,故名为暖。”p5518 FROM:【佛光大辞典】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能问如来如是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当知汝能多所利益,安乐人天,拔苦众生,真大慈悲,信实不虚。以是因缘,必得疾成无上菩提,亦令一切今世、来世诸有众生得成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

于是,佛告大庄严菩萨:善哉!善哉!大善男子,问了只有如来才能问出的甚深无上大乘微妙之义,要知道因为你的发问能广利人天众生,为众生拔出苦恼,这是真正慈悲众生的表现,由此因缘,必定早日获得无上菩提,也令一切今世、来世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善男子!自我道场菩提树下,端坐六年,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所以者何?以诸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种种说法;种种说法,以方便力,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是故,众生得道差别,不得疾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法譬如水,能洗垢秽,若井、若池、若江、若河、溪、渠、大海,皆悉能洗诸有垢秽。其法水者,亦复如是,能洗众生诸烦恼垢。善男子!水性是一,江、河、井、池、溪、渠、大海各各别异。其法性者,亦复如是,洗除尘劳等无差别,三法、四果、二道不一。善男子!水虽俱洗,而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而如来世雄于法自在,所说诸法亦复如是。初、中、后说,皆能洗除众生烦恼,而初非中,而中非后,初中后说,文辞虽一,而义各异

[学习解说]:

善男子,自从我在菩提树下端坐六年证得无上菩提,我以佛眼观一切诸法不可宣说,为什么呢?因为众生性欲不同,性欲不同说法就不能相同,因为说法不同所以四十余年未曾显实,所以众生分别获得不同道果,而未能快速获得无上菩提

善男子,法譬喻水能洗垢秽,不论井、池、江、河、溪、渠、大海都能洗除各种垢秽,法水也是同理能洗众生种种烦恼;善男子,因为水性都是一样的,所以不论江、河、井、池、溪、渠、大海都有洗除垢秽的作用,法性也是同理不论三法、四果、二道都有洗除众生烦恼的功用

善男子,水虽然能洗,但井非池,池非江、河,溪、渠非海,然而如来于法已经获得自在,所说诸法也是这样,不论初说、中说、后说都能洗除众生烦恼,但是初说非中说,中说非后说,虽然初说、中说、后说文辞一样,但是义理深浅分别不同

==========

[学习笔记]:

以上三段经文讲到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与世尊往日所说诸法区别在于:文辞是一而义不同

也就是说:虽然世尊宣说“同一经句或名相,因为众生根器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以及修行方式”


一、“下面介绍常见的「四圣谛:苦集灭道」,看看「菩萨道」行者和「声闻」「缘觉」小乘行者对这些名相的认识和修行有何差别”
甚深四圣谛法~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所言[苦]者不名[圣谛]
何以故?
若言[苦][苦圣谛]者,一切牛羊驴马及地狱众生应有圣谛。
(说明:在小乘经中,佛对一般凡夫众生和小乘行者演说「苦」「集」「道」「灭」,四种解脱过程的真理
教导众生认识「苦」,苦的因缘和聚「集」,教导众生认识解脱之「道」,然后实修「灭」苦,所以因此称为「四圣谛」
而在本经「大般涅槃经」,已经将修行提升到大乘而到了佛将涅槃之前,所以佛陀教导众生认识「佛性」和「不二」「实义」「中道」
因此破除以前较通俗的一般方便说法,所以说明「苦」其实不是「圣谛」真理,
如果苦是圣谛,那么牛羊驴马等畜生和地狱众生都受恶道苦,也应该有圣谛?)

善男子,若复有人不知[如来甚深境界][常住不变][微密法身],谓是食身,非是法身,不知如来道德威力,是名为苦。
何以故?
以不知故[法见非法][非法见法],当知是人必堕恶趣轮转生死,增长诸结多受苦恼。
(说明:如果还有人不知道诸佛如来的甚深境界真相就是常住不变的微妙奥秘法身,以为佛只是需要一般饮食的肉身,而不是法身
不知道诸佛如来的真理德性和对法界的影响实力,这才叫真正的苦
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真理,不信佛不信佛法,把真理当虚假迷信,而把世俗假象当真实,
这样的人因为不信不懂解脱法,就必定堕入恶道中生死轮回,增加很多烦恼业障,吃很多苦,这才是真苦)

若有能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或闻常住二字音声,若一经耳即生天上,后解脱时乃能证知如来常住无有变易,
既证知已而作是言:「我于往昔曾闻是义,今得解脱方乃证知,我于本际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周遍无穷,始于今日乃得真智」。
若如是知,真是修苦,多所利益。若不知者,虽复勤修,无所利益。
是名[苦],名[苦圣谛]。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能知道诸佛如来的真正境界是常住不变没有生死,或听到诸佛常住能生信不怀疑毁谤,
如果听过这样的事情而能生起信根和善根,就能在日后死亡后投生天上,之后修行解脱后能实证明白诸佛如来常住不变的道理
然后能对众生说:「我因为以前听过诸佛常住不变的道理能起信心,因此现今终于解脱而真正明白。但是更早前因为不知道这道理,所以曾经不断的生死轮回,直到今天才得到真正的智慧,明白诸佛常住不变的道理」
如果能像上面这样知道这些道理而修行,这样才叫真正修苦,才会有广大利益。
如果不知道诸佛如来常住不灭的真理,虽然勤于修行,但是不明白根本真相,那就无法得到根本真相的利益。
明白上面这些的道理才叫「知苦」,才叫「苦圣谛」,如果不能这样明白和修行,那就叫苦,而不是「苦圣谛」)

(补充说明:诸佛常住不变异,这是实相甚深法「【常】【乐】【我】【净】」真理中的【常】,也就是真常
以「甚深法」来说,如果不能明白「真常」,而以苦为苦而修行,那就是苦,而不称为真正的「苦圣谛」
如果能明白【常】【乐】【我】【净】甚深真理,这样修行,才叫真修苦,这样明白苦,就是甚深苦圣谛,不同于小乘法的苦谛)


[
集谛]者:
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
所谓奴婢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
以是因缘不知法性。以不知故轮转生死多受苦恼。不得生天及正解脱。
上面经文也可以这样断句:
于真法中不生真智【受不净物。所谓奴婢】
能以非法言是正法。断灭正法不令久住。
【所受不净之物,也就是前面经文所提到的奴婢,钱财,牲畜等等】
所以下面的翻译就会有些不同,不过,所讲的原理还是一样的,所以就不做更改了
(说明:如果在真正的正法真理中,无法生起真正的智慧,而受到不净外物和观念的影响
就像有些愚钝无智的奴婢,把非法当作正法,以为能断灭正法,让正法无法久住
因为这样因缘,不明白法性,其实诸法虽因众生而有缘起生灭,但是这只是众生不明白真相的表相缘起方便法
实际上,「真理」和「佛性」「不生不灭」「非生非灭」,此即「真常」,并不会消失,就像能量不灭
因为不明白这真理和真相,所以不断生死轮回受尽苦恼,不能生天和正确解脱

关于小乘的「集」,这是「四圣谛」其中的一个过程,是灭苦证空,达到「无我」的修行过程
就是让众生去思维探索「苦」,透过思维分析苦的产生和聚「集」过程,逐渐明白苦的空性「道」理,而达到无我寂「灭」的状态
这是因为凡夫众生都着苦,所以从苦下手去修行,因此这是一种方便法,是一种过程
「苦集灭道」或「苦集道灭」都是可以的,只是角度不同,前者就是「灭」苦而证「道」,后者就是因为「道」理而「灭」苦

「大乘第一义」则以广大心量直接契入「佛性」光明的「真常」「真乐」「真我」「真净」之中)

若有深知不坏正法。以是因缘得生天上及正解脱。
若有不知[集谛]处而言正法无有常住悉是灭法。
以是因缘于无量劫流转生死受诸苦恼。
(说明:如果能深信明白真正的正法常住不坏,因为这样的因缘死后就能生天上而且正确解脱
相反,如果有人不知道或不相信真正的「苦集谛」,不明白「正法不生不灭」,而说正法不可能常住,都是生灭法,
因为这样的因缘,就会无量劫在生死轮回中受种种苦)

若能知法常住不异。是名[集][圣谛]
若人不能如是修习。是名为[集][集圣谛]
(说明:如果能知道且相信「真理常住不坏不变异」,这样叫「知集」,就是明白「集谛」的真理,这叫「集圣谛」
相反,如果不能像这样来修行,这叫「集」,而不是「集圣谛」)


[
灭谛]者。
若有多修习学空法。是为不善。
何以故。灭一切法故。坏于如来真法藏故。作是修学。是名[修空]
[灭]者。逆于一切诸外道等。
若言[空][谛]者。一切外道亦修[空法]应有[灭谛]
(说明:因为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众生根器比较差,
所以佛陀一开始从小乘佛法教导起,教导众生「无常」「不净」「苦」「空」「无我」的道理,但是这只是方便,并不是真义
随着修行次第提升,而修学大乘法和第一义,佛陀则教导菩萨行者甚深法义,那就是「常,乐,我,净」,
以「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来破除初学时期的小乘所讲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

所以上面的经文说:如果有人总是学习空法,而没有增上次第契入真实,这样叫作「不善」
为什么呢?因为误认法性本空,而不知道真理法性「非空」「非非空」,这样违逆破坏诸佛如来的真正法藏,这样的修学叫作「修空」,也是一般外道的修法
而修「苦灭」的方法则不是如此,和一切外道都不相同
如果说「修空」是「灭谛」真理,那么一切外道也修空法,因此外道法应该也存在「灭谛」,其实不然
下面经文继续说明什么叫「灭谛」)

若有说言有[如来藏]虽不可见若能灭除一切烦恼尔乃得入。
若发此心一念因缘。于诸法中而得自在。
若有修习[来密藏]无我空寂。
如是之人于无量世。在生死中流转受苦。
若有不作如是修者。虽有烦恼疾能灭除。
何以故。因知[如来秘密藏]故。是名[苦灭圣谛]
若能如是修习灭者。是我弟子。
若有不能作如是修。是名[修空][灭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说:真的有「如来藏」或真我「佛性」,虽然无法看见,但是只要能灭除一切烦恼就能证入此真理
像这样的人,因为上面这样的一念发心的因缘,就能在世俗和佛法中逐渐明明白白而得清净自在
相反,如果有人修学佛法却以为「如来密藏」「佛性」「真如」是无我空寂,不知道「真我」非空非非空
像这样的人因为不明白真相,堕入空无中,在日后无量世中,就会在生死轮回中流转受苦
如果不像上面那样修行,虽然现在还有烦恼,但是修行过程中就能快速灭除烦恼
为什么呢?因为知道且相信「如来秘密藏」「佛性」「真我」的缘故,这样相信「佛性」「真我」的修行才叫「苦灭圣谛」
如果能相信「佛性」「真我」而这样修行「灭谛」的人,这才是佛弟子
如果不相信「佛性」「真我」而修「灭」修「无我」「空寂」,这叫「修空」而不是修「灭圣谛」)



[
道圣谛]者。所谓[][][僧]宝及[正解脱]
(说明:「道圣谛」就是指「佛法僧」三宝和「正解脱」)

有诸众生颠倒心言无[][[僧][正解脱]。生死流转犹如幻化。修习是见。以此因缘轮转三有久受大苦。
(说明:有些众生因为愚痴无智而生颠倒是非的心,说没有佛法僧和正解脱,说生死轮回是虚假的,
因为相信这样的知见观念,所以因为这样的因缘长久轮回在三界中受极大痛苦)

若能发心见于[如来][常住无变][][][解脱]亦复如是。乘此一念于无量世自在果报随意而得。
何以故。我于往昔[以四倒故][非法计法]受于无量恶业果报。[我今已灭][如是见故][佛正觉]。是名[道圣谛]
(说明:如果能发心相信诸佛如来法身常住不坏不变,法僧解脱的道理也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心念,就能在无量世得到随意自在的果报)

若有人言[三宝无常][修习是见][是虚妄修][非道圣谛]
(说明:如果有人说三宝无常有生灭,而修学这种知见,这就是虚妄而非真修行,也不是「道圣谛」。
由此可知,一般的修行,和「常乐我净」的光明修行差别是很大的)

若修是法为[住]者,是我弟子,真见修习四圣谛法,是名[圣谛]
(说明:如果以「三宝常住」的观念来修行,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是以「真理」来修学「四圣谛法」,这才叫「四圣谛」
世俗中一般佛弟子总喜欢争辩谁才是真正佛弟子?谁是正法?谁是非法?
其实,由上面经文可知,深入甚深佛法次第,对「怎样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会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
如果自己不能深入佛法,如佛所说,争辩只会让自己堕入恶道)

迦叶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修习[甚深四圣谛法]
(说明:菩萨告诉佛说:佛陀啊!听过您的解说,我今天才真正知道修学「甚深四圣谛法」) ——大般涅槃经:甚深四圣谛法

二、“下面介绍常见的「十二因缘」,看看「菩萨道」行者和「声闻」「缘觉」小乘行者对这些名相的认识和修行有何差别”

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善男子。众生起见凡有二种。一者「常见」。二者「断见」。如是二见不名「中道」。
(说明:众生由心生起的知见或思想观念,一般普通来说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见,第二种是断见,
以佛法来说,像这两种的知见和观念都不叫「中道」

佛陀当时一般的「常见」是指人以为死后还是人,不会消失,永远都是再次为人,断见则是死后就消失,变成空无,不再存在
常是指永恒,断是指灭亡消失)


无「常」无「断」乃名「中道」。无「常」无「断」即是「观照十二因缘智」。如是观智是名「佛性」。
(说明:不执着「常」「断」两边,不堕入也不偏执这两者任何一边知见,这才叫「中道」,也才是「观照十二因缘的智慧」,这样能不堕入「常」「断」两边的观察觉照智慧才叫「佛性」~「真正【佛】地圆满状态的【性】质」。

这段经文中的「无常」不要解释成一般的世间无常,因为这样会堕入小乘的观念思维,此处的「无常」「无断」意思在讲不要堕入两边,这样才符合「不二」「第一义」「实相义」「中道」「佛性」)

二乘之人虽观因缘。犹亦不得名为佛性。
(说明:修学「声闻乘」「缘觉乘」两种道门的人,虽然也观照世事和诸法因缘,但是仍还不能叫作「佛性」。

这是因为小乘行者观因缘仍是堕入一边表相中,不能明白非「空」非「非空」的「佛性」「不二」境界)


佛性虽常。以诸众生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又未能渡十二因缘河犹如兔马。
何以故。不见佛性故。
(说明:「佛性」虽然「真常」,真正常住,不生不灭,非生非灭,即不生也不灭,没有诞生和消亡的问题,这就是「真常」
但是因为众生没有光明智慧,所以不能够知道这原理,不能知道佛性的存在,就像兔马不能渡河,对十二因缘也不能真正明白)


善男子。是观十二因缘智慧。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子。
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说明:所以,真正不堕入「常」「断」两边的十二因缘观行智慧才是真正成佛菩提的种子,因此,「十二因缘」才叫「佛性」)

善男子。譬如胡瓜名为热病。何以故。能为热病作因缘故。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说明:例如:「胡瓜」叫「热病」,为什么呢?因为胡瓜能治疗热病,因为这样的因缘,所以说胡瓜叫热病
刚刚所说的「十二因缘」也是如此,因为「甚深十二因缘」能证佛果,所以刚刚说「十二因缘」叫「佛性」)


善男子。「佛性」者。有「因」有「因因」有「果」有「果果」。
有因者即十二因缘。
因因者即是智慧。
有果者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果者即是无上大般涅
槃。
(说明:关于恢复「佛性」而成佛,这有开始的因地方法,也有这因地的原因内涵,有达到佛地而成佛的结果,有成佛结果时候的果地内涵
开始的因地方法就是「十二因缘」,这因地方法的内涵就是「不着两边的智慧」,就是「不二」
这果地的结果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佛菩提,就是佛果
这果地内涵或根本就是「无上大般涅槃」,就是非「断」非「常」,非「生」非「灭」,非「空」非「非空」的「佛性」

附注说明:现今许多佛教辞典因为没有深入经藏明白经文的上下文,所以对于经文中的一些文字没有正确或适当的解释
因此下面稍做说明:
「因」就是指事情的原因,就是因果的因,因果事件的因地事件,因地就是指原因「阶段」「时期」
「因因」就是指原因的内涵根本,关于因果事件的因,这个因也有其根本内涵原理,这就是「因因」
「果」就是指事情的结果,成佛或成一般众生,都有其原「因」和结「果」,果「地」就是指结果「阶段」
「地」就是指当时的状态
「果果」就是指「果地」阶段的「根本」「本质」「内涵」,用「果」来讲果的「相貌」,用「果果」来讲果的「内涵」「原理」
所以,甚深的佛法是能圆满探究一切性的,「性」就是「原理」「性质」「特性」,而「表法」就是初学还在表相上熟悉阶段的法门)


善男子,譬如:「无明」为「因」,「诸行」为「果」,「行」因「识」果。
以是义故,彼「无明」体亦「因」亦「因因」,「识」亦「果」亦「果果」,「佛性」亦尔。
(说明:又例如:第八识没有光明的智慧是因,种种凡夫行为是果,行为又成了制造第八识善恶种子的原因,第八识种子则成了结果
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这个「愚痴无智的无明」本体因此是「因」也是「因因」,而「第八识的善恶种子」成了「果」也是「果果」
愚痴无智虽然是这些凡夫行为的原因,但是这无明的本质,也是因为无明,也就是说无明虽是凡夫行为的原因,但是也是无明本身的因因
白话来说就是笨上加笨,一切笨行为的原因就是笨,而这个笨的原因也是笨,就是笨中有笨,笨上加笨,也就是「恶性循环,互为因果」


识亦果:
「第八识种子」虽然是行为造成的结果,种种行为变成第六识思想意念,这些第六识想念成为细微第七识而最后成为第八识种子
亦果果:
但是这些「第八识种子」又是这行为结果的根本内涵,也就是「行为变成种子」这因果的本质正是来自这「第八识种子」

佛性的道理也是如此)

善男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不出不灭不常不断非一非二。不来不去非因非果。
(说明: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所以「甚深十二因缘」的真理是:
不出生,也不灭亡,不是永恒,也不是断灭,不完全一样,也不能分别为二,不是突然出现发生,也不突然消失离去,
也不是单纯表相因果,而是因中有因,果中有果,互为因果,不是单一因果,因也是果,果也是因,因为因因和果果
因为因果只是单一时间的表相,如果时间往前移动,或者对象互换,那么现在的因也是以前的果,现在的果也是未来的因
因为这样生生不息恶性循环永无止尽的原理,所以没有绝对的因果,故非因非果,也没有绝对的生死,故不生不灭,非生非灭,
这叫甚深十二因缘,也就是一切相一切因缘因果都还有更深的原理,这叫「因因」和「果果」,这道理也叫「不二」,非一非二)


善男子。
是因非果如佛性。
是果非因如大涅槃。
是因是果如十二因缘所生之法。
非因非果名为佛性。
非因果故常恒无变。
以是义故。我经中说十二因缘其义甚深。无知无见不可思惟。
乃是诸佛菩萨境界。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说明:佛性是成佛的原因,这是因为众生本质上就存在佛性,皆可成佛,而并不是结果成佛了才有佛性,所以说佛性「是因非果」
但是,真正成佛了才可称为「大般涅槃」或「大涅槃」,而不是因为众生都有佛性,就说因地修行就有大涅槃境界,所以「是果非因」
而「十二因缘」所产生的法门,因为由浅至深,有过程相继直至成佛,所以互为因果,所以「是因是果」
佛性因为非因什么而产生,也不因为什么而消失,不生不灭,非生非灭,而是真常,所以说佛性「非因非果」
因为佛性非因非果,所以真常永恒没有变异。
因为这道理的缘故,所以佛陀在经中说真正的十二因缘其中道理非常深奥,无法用一般众生的观念和见解来思维
这是因为这些都是佛菩萨才能明白的境界,而不是一般「声闻」「缘觉」所能明白的

佛性「是因非果」,不过佛性又「非因非果」,这是因为探讨的方向不同,所以佛性存在许多相貌
由此可知,佛法甚深,由不同上下文或角度探讨,说法就不同,道理要看众生以什么角度和方向来看,以及怎样才适合众生的因缘和根器
随着种种不同,而有「方便说」「方便义」和「甚深义」「真实义」,这要自己逐渐深入才能逐渐明白)



以何义故甚深甚深。众生业行不常不断而得果报。
虽念念灭而无所失。
虽无作者而有作业。
虽无受者而有果报。
受者虽灭果不败亡。
无有虑知和合而有。
(说明:为什么说十二因缘的道理非常非常深呢?因为众生的观念行为作业都离不了常见断见,因此随着自己心念的执着,而堕入业力的果报中
虽然凡夫妄想很多,有些念头才刚消失,但是随即又很多妄念和想法,所以虽念念灭,但是念头没有消失的一刻
虽然表面上可能没有行为作业,但是事实上随着种种妄想,在念头上已经造了很多业
也因此表相上以为没有行为作业的承受者,但是却因种种妄念而有了果报,因为妄念已经在第八识造就了无明种子,这些种子就是轮回的原因
所以,众生虽然后来死亡,但是果报却不因此消失
虽然对这些都不明白和思索,却因为无明种子而不断的四大假合而轮回不休)


一切众生虽与十二因缘共行而不见知。不见知故无有终始。
十住菩萨惟见其终不见其始。诸佛世尊见始见终。
以是义故。诸佛了了得见佛性。
(说明:一切众生虽然在世间蕴含十二因缘的道理中生活,却不懂不明白这道理,因此没有始终的一直轮回,无法解脱
只有到了十住菩萨才能发现十二因缘的结果,但是却不明白十二因缘开始的道理,只有佛才能见始终
也因此,诸佛才能真正完全明白佛性)


善男子。一切众生不能见于十二因缘。是故轮转。
善男子。如蚕作茧自生自死。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不见佛性故自造结业流转生死犹如拍
善男子。是故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缘者即是见法。
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说明:一切众生因为不能知道十二因缘的道理,所以不停的生死轮回
就像蚕蛹作茧自缚,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因为不明白佛性,所以自己造业结恶缘,生死流转就像拍球弹跳不止,随业力拍向任何地方无法自主
因此佛陀在经上说,如果有人能看到十二因缘法,就等同见法,
见法则等同见佛,佛就是指佛性,为什么呢?因为一切诸佛都以佛性为真理,或都以甚深十二因缘法为显露佛性的方法
所以,能见甚深十二因缘法,等同见佛见佛性)


善男子。观十二缘智凡有四种。一者下。二者中。三者上。四者上上。
(说明:「凡有」的「凡」就是「一般」「普通」「大略」)
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声闻道。
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缘觉道。
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了故住十住地。
上上智观者见了了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附注:这边和无量义经讲的相符合,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所以对文字产生不同解义,而有不同果)
(说明:观察世俗十二因缘而得智慧,一般大略有四种次第:下等,中等,上等,上上等
下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无法知道有佛性存在,因此这种修行最后只能得「声闻道」的果位:罗汉
中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也不知道有佛性存在,因此这种修行最后只能得「缘觉道」的果位:辟支佛
上等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虽能知道有佛性,但是不能完全明白佛性,因此只能达到「菩萨道」的果位:十住地
只有上上次第智慧观照的修行者成佛得证佛果后,不仅知道且能完全明白佛性的相貌和原理)

以是义故。
「十二因缘」名为「佛性」。
「佛性」者即「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名为「中道」。
「中道」者即名为「佛」。
「佛」者名为「涅槃」。
(说明:因为上述这些道理的缘故,
所以本经此处说「甚深十二因缘」是「佛性」,因为上述经文说:「十二因缘」是「佛性」的「因」
「佛性」也叫「第一义空」,这是指佛性的状态或其中一个相貌,「第一义空」就是非「空」非「非空」的「不二」,故称「第一义空」
「第一义空」也叫「中道」,因为「第一义空」就是指「不二」,因此叫「中道」
「中道」就是「佛」,达到不二「中道」境界,这就是「佛」
「佛」就叫「涅槃」,这是指达到成佛的情况,这才叫真正涅槃,「大般涅槃」或称「大涅槃」)
—— 大般涅槃经:甚深十二因缘



名词解释:

【二道】
<一>无间道与解脱道。乃断惑证理之二道。(一)无间道者,谓正断惑之智慧。其智不为惑所间隔,故称无间,旧译为无碍道。(二)解脱道者,谓正证理之智慧。其智离惑之系缚,自在证理,故称解脱。凡断一切惑,必存此二道,无间道乃前念之因道,解脱道为后念之果道。(俱舍论卷二十五)
 <二>难行道与易行道。净土宗之判教学说。为龙树菩萨所判。(一)难行道,指净土宗以外之教说,谓于此娑婆世界,修六度万行,入圣得果之道。此法难行,故称难行道。(二)易行道,指净土宗之教说,乃念佛往生净土,于彼土成佛之道。此法易行,故称易行道。(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教行信证卷六本)
 <三>有漏道与无漏道。(一)有漏道,乃三乘之行人,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二)无漏道,为见谛以后,顺谛理所修之行法。漏者,烦恼之意。见谛以前,未断一毫之烦恼,故称有漏;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称无漏。(俱舍论卷二十三、卷二十四)
 <四>教道与证道。前者乃如来方便教示之道,后者为诸佛所证之实理。(十地经论卷一、大乘义章卷九)
 <五>谓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卷三十(大四九·二九八下):“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四分律卷三、佛所行赞卷三)p218 FROM:【佛光大辞典】

【四果】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此外,俱舍论卷六列举之安立果、加行果、和合果、修习果等,亦称四果。((参见:四向四果)1683)p171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法】
<一>教法、行法、证法。略称教行证。教者,佛所晓谕之言教;行者,众生修行佛之教法;证者,修行以证悟真理。此三法具足,得谓教法完备。十地经论卷三(大二六·一三八下):“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他演说故;摄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谓证法,证三种佛菩提法,摄受此证法教化转授故;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法华玄义(会本)卷一上、卷三下、四教义卷一、大乘义章卷九)
 <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称为三法无差。(旧华严经卷十)p570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4-22 10:51:24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再次整理11楼学习笔记+12楼内容,共用时3小时)


善男子!我起树王,诣波罗奈鹿野园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转四谛法轮时,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于此、及以处处,为诸比丘并众菩萨辩演宣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复于此,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亦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善男子!是故,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差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

[学习解说]:

善男子,我到波罗奈鹿野园为阿若拘邻等五人演说四谛法轮时,也说诸法本来空寂(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中间为诸比丘及菩萨演说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也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也说诸法本来空寂,代谢不住,念念生灭

善男子,初说、中说、今说,文辞是一,而义则不同,因为义不同,所以众生解义也不同,解义不同,得法、得果、得道也不同


名词解释:

【空寂】
谓远离诸法相之寂静状态。依法华经卷二信解品所说,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亦无灭,无大亦无小,无漏亦无为。维摩经卷上佛国品(大一四·五三八上):“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
 吉藏于维摩经义疏卷二有所解释,谓不著世间,即善能入于空寂而舍弃其心;亦即虽处于世间而常入空寂。又所谓善入,即出入自在而不乖离空寂之真义。
 此外,于禅林,有“空寂灵知心”一语,意指排遣主客对待所显现的灵妙之心。(杂阿含经卷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央掘魔罗经卷二、修行道地经卷五神足品、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观心品、无量义经说法品、摩诃止观卷四上、修习止观坐禅法要、高丽国普照禅师修心诀)p3480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学习解说]:

善男子,初说四谛,是为了求声闻的人,因而有八亿诸天人前来听法,并发无上菩提心

中说甚深十二因缘,是为了求辟支佛的人,因而有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

后说方等(指大乘经典)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因而有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众生,获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

善男子,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虽然说法相同,但是义有差异,因为义差异,所以众生解义也有差别,因为解义差别,所以得法、得果、得道也不同

因此,善男子,从我得道开始说法到现在,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无不是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然而众生被四相所转


名词解释:

【方等】
梵语 vaipulya,巴利语 vedalla 。音译作毗佛略、毗富罗、鞞佛略、斐肥儸、为头离。译为方广、广破、广大、广博、广解、广、无比等。又作大方广、大方等。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于大乘佛教中,主要作为指大乘经典之用语,后世之小乘三藏(佛教圣典)中并未说及方等;故方等不仅意味其量之广大,主要乃指在内容上说广大平等之理趣者。大乘经典之名称冠以大方等、大方广等语者,系为与九部经、十二部经之一的方等加以区别。以方等意谓大乘经典,故大乘经典亦称大乘方等经典。此外,方广道人之“方广”,亦为大乘之义。(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卷十五、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顺正理论卷四十四、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华严经疏卷二十四、大乘义章卷一)((参见:毗佛略)3849)p1441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学习解说]:

善男子,因为这个道理的缘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现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现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

善男子,这是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并非二乘众生所知,又非十住菩萨所能及,这种不可思议甚深境界唯有佛与佛才能究竟明了




善男子!是故,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所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菩萨摩诃萨若欲疾成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学习解说]:

善男子,所以我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文理(文句及义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共同守护,无有众魔外道能够侵入,不会被一切邪见生死烦恼所坏败,菩萨摩诃萨想要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应当修学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名词解释:

【文理】
文句及义理。文句为能诠者,义理为所诠者,文理融会贯通,经义乃明。p1430 FROM:【佛光大辞典】





佛说是已,于是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自然空中雨种种花: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又雨无数种种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于上空中旋转来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又复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亦雨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得无量义三昧,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法轮,其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闻佛如来说是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法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学习解说]:

佛说到这里,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空中像下雨般自然飘落种种花,有天忧钵罗华、钵昙摩华、拘物头华、分陀利华;还有无数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从上空中旋转而下,供养于佛及诸菩萨、声闻大众;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充满盈溢;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处处安置,作天伎乐,歌叹于佛

又有六种震动,东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也由空中自然飘落天华、天香、天衣、天璎珞、天无价宝,天厨、天钵器、天百味、天幢、天幡、天幰盖、天妙乐具,作天伎乐,歌叹彼佛及彼菩萨、声闻大众;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也是这样

于是,众中三万二千菩萨摩诃萨获得无量义三昧,三万四千菩萨摩诃萨获得无数无量陀罗尼门,能转一切三世诸佛不退转法轮,法会中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大转轮王、小转轮王、银轮、铁轮、诸转轮王、国王、王子、国臣、国民、国士、国女、国大长者,及诸眷属百千众俱,听闻佛说是无量义经时,或得暖法、顶法、世间第一法、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果,又得菩萨无生法忍,又得一陀罗尼,又得二陀罗尼,又得三陀罗尼,又得四陀罗尼,甚至得五六七八九十陀罗尼,又得百千万亿陀罗尼,又得无量无数恒河沙阿僧祇陀罗尼,皆能随顺转不退转法轮,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名词解释:

【钵器】
(物名)钵为梵语钵多罗之略。译曰应器,或应量器。比丘之饭器也,世云铁钵是也。无量寿经上曰:“七宝钵器自然在前。”行事钞下之二曰:“钵器制听篇。”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3 11:10:35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3楼内容,共用时3小时)


今日接续昨天经文,结合清净光明专辑继续学习:

无量义经~

善男子!初说四谛,为求声闻人,而八亿诸天来下听法,发菩提心。中于处处演说甚深十二因缘,为求辟支佛人,而无量众生发菩提心,或住声闻。次说方等十二部经、摩诃般若、华严海云,演说菩萨历劫修行,而百千比丘、万亿人天无量得须陀洹、得斯陀含、得阿那含、得阿罗汉、住辟支佛因缘法中。善男子!以是义故,故知说同,而义别异。义异故,众生解异。解异故,得法、得果、得道亦异。是故,善男子!自我得道,初起说法,至于今日,演说大乘无量义经,未曾不说苦、空、无常、无我,非真、非假、非大、非小,本来不然,今亦不灭,一切无相,法相、法性不来不去,而众生四相所迁。

善男子!以是义故,诸佛无有二言,能以一音,普应众声;能以一身,示百千万亿那由他无量无数恒河沙身;一一身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种种类形;一一形中,又示若干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恒河沙形。善男子!是则诸佛不可思议甚深境界,非二乘所知,亦非十住菩萨所及,唯佛与佛乃能究了。

=================

这段经文讲的是虽然众生心有无量差别,但是佛的智慧更是广大无边,能随缘普度

一、为什么要随顺众生根器因缘次第说法?

《大般涅槃经》云:“方等经者,犹如甘露亦如毒药...服消则为药不消则为毒,方等亦如是智者为甘露,愚不知佛性服之则成毒。” ——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这是为了不让众生毁谤正法,而让其他佛子失去学习正法的机会。——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所以,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云:“善男子,有诸众生,于声闻乘,独觉乘法,未作劬劳正勤修学,如是众生根机未熟,根机下劣,精进微少;若有为说微妙甚深大乘正法,说听二人俱获大罪,亦为违逆一切诸佛。—— 第一实义中无业无报、无生无灭、无净无垢。 ~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例如,以苦行来说
对于小乘根器,佛陀以小乘经、法来教导,对于大乘根器,佛陀则告诫初学的大乘行者不可堕入小乘解脱道

因此,佛陀对于「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说:「苦集灭道」,诸行无常,一切皆苦(有受皆苦)
这是因为这类众生常因世俗表相而苦,因为内心对外在的贪欲无法满足而苦,因此,必须舍欲才能离苦
所以,对于这类根器众生,佛陀教导:「出离心」和「解脱道」,以远离世俗和「无我」「空」解脱世俗苦

对于大乘发心的行者来说,则能超越世俗表相和苦,而着重在「正向心」和「精神的次第」上面
所以,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教导:在心量上,以「慈悲喜舍」大乘四无量心,不畏诸苦而能入世普渡众生
在观行上,有许多不同于小乘的观行禅定方法,主要以「清净、光明、喜乐」为主,「小乘」则以「苦观」和「空观」为主

然后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则讲佛法甚深实义「不二」「中道」法门。

由上面的说明可知,上面这三种不同次第的行者,对于苦也有不同的认知,所以修行或观行的方法也不同。
「一般娑婆众生」和「小乘行者」因为被苦所着,所以,以「体认世间苦」和「以空离苦」为修行
对于「初学的大乘菩萨根器行者」,则以「入世超越世间苦」和「发无量心」「行无量门」为修行
对于「累世久修的菩萨行者」来说,则以「不二」「中道」圆满成佛为主。——
以「法性原理」和「众生性」来看『苦行』的真假与可否


二、次第说法&法性本空

什么是法性本空?
一切法随众生因缘而生,随因缘灭,这就是「法性空」——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修行者如何做到明白一切法、一切法性,又能做到「法性本空」呢?
这就像大学毕业生,可以继续修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也可以回头教导小学生、中学生或高中生
就像爬楼梯回头看,能看清楚下面各个阶梯高低不同,往上爬就不再执着下面阶梯的问题
回头教导低次第众生,这就要明白「法」和「法性」,也就是佛经常讲的:要按照次第说法
而又同时转头进修硕、博士,不执着低次第的「法」和「法性」,这就是「毕竟空」,就是「法性空」——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明白「法性」「众生性」,就不会堕入执着,就能成佛,而且还能依照「法性」「众生性」来依「次第法」普渡众生。
也因此,「法」只是因缘、依报,随缘生灭,「佛性」才是成佛的根本,所以称「法性」毕竟空,而「佛性」「常乐我净」。——
「佛性」与「法性」&「轮回」与「解脱」&「常」与「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09:37:10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4楼~15楼内容共用时3小时以上)

无量义经十功德品第三

一、大庄严菩萨代众生请(法)问佛,这部无量义经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



尔时,大庄严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说是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真实甚深!甚深甚深!所以者何?于此众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诸有众生,闻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无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之心。当知此经,文理真正,尊无过上,三世诸佛之所守护,无有众魔群道得入,不为一切邪见生死之所坏败。所以者何?一闻能持一切法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则为大利。所以者何?若能修行,必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有众生不得闻者,当知是等为失大利,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不知菩提大道直故,行于险径,多留难故。世尊!是经典者不可思议。唯愿世尊,广为大众慈哀,敷演是经甚深不思议事。

世尊!是经典者,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乃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这时,大庄严菩萨对佛说:世尊,世尊宣说微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义理真实甚深!甚深甚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会中诸菩萨摩诃萨及诸四众,天、龙、鬼、神、国王、臣、民所有众生,听闻这部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者,没有不获得陀罗尼门、三法、四果、菩提心的

因此可以知道此经文理(文句及义理)真正,没有能超过此经的,三世诸佛皆共守护,无有众魔外道能够侵入,不会被一切邪见生死烦恼所坏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听闻此经者便能受持一切法的缘故

如果众生听闻此经则是获得大利益,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如果能依照此经义理如实修行,必定能快速成就无上菩提

如果众生未能听闻此经则是失去大利益,这些众生即使经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终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众生不知道快速成就菩提大道的方法而行于险径,因此多数众生都无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所以说这部无量义经不可思议,唯愿世尊慈悲怜悯,广为众生宣说无量义经甚深不可思议之事

世尊,这部无量义经从何所来?去何所至?住何所住?而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快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名词解释:

【四果】
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此外,俱舍论卷六列举之安立果、加行果、和合果、修习果等,亦称四果。((参见:四向四果)1683)p1713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法】
<一>教法、行法、证法。略称教行证。教者,佛所晓谕之言教;行者,众生修行佛之教法;证者,修行以证悟真理。此三法具足,得谓教法完备。十地经论卷三(大二六·一三八下):“一切诸佛所说法轮皆悉受持者,谓教法,修多罗等书写、供养、读诵、受持,为他演说故;摄受一切佛菩提者,所谓证法,证三种佛菩提法,摄受此证法教化转授故;一切诸佛所教化法皆悉守护者,谓修行法,于修行时,有诸障难,摄护救济故。”(法华玄义(会本)卷一上、卷三下、四教义卷一、大乘义章卷九)
 <二>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称为三法无差。(旧华严经卷十)p570 FROM:【佛光大辞典】

【陀罗尼门】
梵语陀罗尼,华言总持,以其持善不散,持恶不生也。盖菩萨以总持之法,随顺一切众生言音,开导正信,令其灭诸恶心,而行一切善法,是为菩萨陀罗尼门。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尔时,世尊告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言。善男子!我说是经,甚深甚深!真实甚深!所以者何?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一闻能持一切法故,于诸众生大利益故,行大直道,无留难故。善男子!汝问是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当善谛听。善男子!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善男子!是经如是来、如是去、如是住。是故,此经能有如是无量功德不思议力,令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告诉大大庄严菩萨摩诃萨说:善哉,善哉,善男子,是这样的,是这样的,如你所说,善男子,这部无量义经义理甚深甚深,真实甚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经能令众生快速成就无上菩提,因为听闻此经者能受持一切法的缘故,因为此经能令众生获得大利益,能令众生行大直道,避免行于险径

善男子,你问这部无量义经从何所来、去至何所、住何所住者,要仔细听,善男子,此经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因此此经能有这样殊胜无量功德及不思议力,令众生快速成就无上菩提

==============

[学习笔记]:

经文~“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结合清净光明专辑,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和思维:

1,“是经本从诸佛宫宅中来”
这部无量义经是从诸佛宫宅中来,说明诸佛也是这样修行而成就,因此我们也要如是学,并对此经甚深义理要生起绝对的信心,这样必定也能获得正果

因为,

另外,佛在《瑜伽师地论》中教导我们
若闻甚深最甚深处心不信解。菩萨尔时应强信受。应无谄曲应如是学。
(就像如果听到甚深最甚深的佛法可是却无法信受,
这时候菩萨行者应该勉强自己相信和接受,应该要直心信受如法学习) ——
听闻深法,却无法信受的时候,该怎么办? ~ 瑜伽师地论



2,“去至一切众生发菩提心”
这是告诉我们发大菩提心者,能得到无量义经所说的大利益(或精髓),所以我们都要发大心发大愿,发早日成佛和普度众生的愿心,这样便能契合或与无量义经的甚深义理以及诸佛菩萨慈悲愿力相应

真正如实发起无上菩提心, 这是末学觉得最重要的
真正发心,  就能真正有动力,  也能真正得到佛菩萨的护持
真正发心,就能不退转的走在菩提路上, 接受不同阶段的考验和菩萨行 ——
如何驱除[负面习气][黑暗思想]? ~ 光明心的导引



3,“住诸菩萨所行之处”
这是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如法而住无量义经甚深义理,也就是说如何能将无量义经所说的甚深义理实修实践以及实证出来,那就要广行菩萨道,在自利利他过程中实修实证

因此,
什么是学佛?
就是透过发起[无上菩提心]普渡众生而成佛
重点是~
在普渡众生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圆满,
而在帮助众生的过程中,先改正自己的缺失而逐渐圆满了自己,自己就成佛了
所以是因为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如果不发心不做,就不可能明白一切问题的原理和相貌,又如何能成佛呢?
所以,为了众生的问题而思维种种普渡众生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度了自己成就自己 ——
为什么写不出好文章来利益众生?或无法为众生演说佛法?

表面看是我们在行菩萨道,实际上
其实这是佛菩萨给您的实修机会
透过领导别人,自己可以更深入明白和体会普渡众生的细节和道理
所以,应该发起大心,这样就能相应和继承佛菩萨的愿力和法力
就能在领导别人的过程中增上修行和智慧
就像末学发愿领导众生学佛一样,这其实是对自己实修最大的帮助
如果能认清这些事实和道理,真正发起大心
这样就能顺利的走下去 ——
法门实修帖 422楼



名词解释:

【住】
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住】
p0658瑜伽十一卷十二页云:住者:谓于所缘,不流散故。
  二解 瑜伽十三卷三页云:云何为住?谓善取能入诸三摩地诸行状相。善取彼故;随其所欲,能住于定。于三摩地,无复退失。如是若住于定,若不退失,二俱名住。
  三解 瑜伽十三卷十七页云:云何住?谓四识住,或七识住。
  四解 瑜伽二十卷二十一页云:谓处空闲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总名为住。
  五解 瑜伽二十四卷十三页云:复如有一,住经行处,住诸同法阿遮利耶邬波陀耶及诸尊长等尊长前;如是等类,说名为住。
  六解 瑜伽四十六卷二页云:诸行生已;即时未坏;正观为住。
  七解 此释十住之住。瑜伽四十七卷二十六页云:能为受用居处义故;说名为住。
  八解 此释四相中住位之住。瑜伽五十二卷五页云:即彼诸行,生位暂停,说名为住。
  九解 此释四识住之住。瑜伽五十四卷二页云:若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
  十解 瑜伽五十六卷二页云:问:依何分位建立住?此复几种?答:即依生分位建立住。此复三种。谓刹那住,相续住,立制住。
  十一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页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为住耶?答:系心于内所缘境界;于外所缘,不流散故。
  十二解 此释住学胜利之住。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页云:此中住者:是俯就于时,精勤修习,名之差别。此住自性,离所说学无有别法。种种威仪,摄受时分,故名为住。
  十三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住者:谓诸行生时,相续不断性。
  十四解 瑜伽八十七卷十五页云:无相解脱门为依止故;说名为住。
  十五解 成唯识论二卷一页云:生位暂停,即说为住。又云:住表此法暂有用。此依刹那四相释。又云:生已相似相续名住。此依一期四相释。
  十六解 杂集论二卷三页云:住者:谓于众同分诸行相续不变坏,假立为住。
  十七解 五蕴论六页云:云何为住?谓即如是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十八解 广五蕴论十四页云:云何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十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住云何?谓令已生诸行不坏。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4-24 09:37:29 | 只看该作者

二、无量义经十种不思议功德力

善男子!汝宁欲闻,是经复有十不思议功德力不?大庄严言:“愿乐欲闻。”
佛言:“善男子!第一,是经能令菩萨未发心者,发菩提心;无慈仁者,起于慈心;好杀戮者,起大悲心;生嫉妒者,起随喜心;有爱著者,起能舍心;诸悭贪者,起布施心;多憍慢者,起持戒心;瞋恚盛者,起忍辱心;生懈怠者,起精进心;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于愚痴者,起智慧心;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乐有为者,志无为心;有退心者,作不退心;为有漏者,起无漏心;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一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此经还有十种不可思议功德力,你想听吗?

大庄严菩萨回答说:非常愿意和期待世尊为我们宣说十种不可思议功德力

佛说:善男子,第一,此经能令未发心的菩萨发菩提心;令无慈悲心者生起慈心;令好杀戮者起大悲心;令生嫉妒者起随喜心;令有爱著者起能舍心;令悭贪者起布施心;令多憍慢者起持戒心;令瞋恚心炽盛者起忍辱心;令懈怠者起精进心;令诸散乱者起禅定心;令愚痴者起智慧心;令未能度彼者起度彼心;令行十恶者起十善心;令乐有为者志无为心;令有退心者作不退心;令有漏者起无漏心;令多烦恼者起除灭心,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一不可思议功德力


名词解释:

【有为】
梵语 sam!skr!ta,巴利语 san%khata。谓有所作为、造作之意。又称有为法。泛指由因缘和合所造作之现象;狭义而言,亦特指人的造作行为。亦即一切处于相互联系、生灭变化中之现象,而以生、住、异、灭之四有为相为其特征。相对于此,永远不变而绝对存在者,则称为无为法。据俱舍论光记卷五载,因缘造作称为“为”,色、心等法从因缘生,有因缘之造作,故称为有为,因此有为亦为缘起法之别名。小乘著重以有为来说明人生无常,大乘则扩大为对世界一切物质现象与精神现象之分析,说明性空、唯心之理。
 一般以五蕴为有为法。俱舍宗七十五法中,有为法占七十二种;唯识宗百法中,有为法占九十四种。大别之,有为法可分为:色法(物质)、心法(心)、非色非心法(不相应法)三种,称为三有为。
 有为法乃无常之法,于每一刹那皆在转变、迁移,故又称为有为转变。复次,言有为法为无常者,系因凡有为法皆具有生、住、异、灭四相,此即上记所谓的有为法之四个基本特征,称为四有为相;此外,亦有将住、异二相合并为一,而立三有为相。
 俱舍论卷一曾举出有为法四种异称:(一)世路:世,三世之意;路,即法,乃世所依者。谓过去法是世已行之法;现在法,是世正行之法;未来法,是世当行之法。故有为法为三世之所依,故称为世路。又“世”含有“可破坏”之意,有为法乃可破坏之法,又为无常之所依,故称为世路。(二)言依:言,指以音声为其体之言语,乃“能诠之名言”与“所诠之实义”所赖以表显、依存者。称有为法为言依者,盖以所诠之义,与能诠之名,俱堕于三世而行于三世,故称为言依。(三)有离:离,永离之意,即指涅槃。一切有为诸法终将被舍离,而至涅槃,故称为有离。(四)有事:事,因之义。有为诸法皆从因而生,故称为有事。
 又有为法须藉因果之关系始能成立,即凡为有为之法,必定会引生其果,故有为又称有果。此外,另有“有刹那”之异称,则在强调其刹那间生灭变迁之性质。(俱舍论卷五、成唯识论卷二、俱舍论颂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二末、大乘义章卷二)((参见:五位七十五法)1089、“五位百法”1089、“四相”1732)p2445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4-25 10:35: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4-25 10:38 编辑

(本次学习:16楼内容共用时3小时)


善男子!第二,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是经者,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无量数劫不能演说所受持法。所以者何?以其是法,义无量故。善男子!是经,譬如从一种子生百千万,百千万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是经典者,亦复如是,从于一法生百千义,百千义中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如是展转,乃至无量无边之义。是故,此经名无量义。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二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二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有众生得闻无量义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则能通达百千亿义,即使经过无量数劫也不能演说完毕所受持的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经义理无量的缘故

善男子,譬如一颗种子能生百千万颗种子,百千万颗种子又能一一再生百千万数,这样反复再生直到无量,此经也是同理,从一法能生百千万义,百千万义又能再生百千万数,这样反复再生直到无量无边,所以此经叫无量义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二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思维:关于无量义经第二不可思议功德力所讲的学习要点:善巧方便

经中所讲的百千万数种子就好比百千万种法门,道理就像虽然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但是佛有八万四千法门,一一对症众生烦恼并将其消除

八万四千法门应八万四千烦恼而生,这就是诸佛菩萨普度众生的善巧方便,也是无量义的一种表现形式,然而最终都是要逐渐引领众生入于一佛乘或实相

这个道理以求学来讲,小学、中学、高中都是方便,必须要有前面这些方便,才能接受、理解专科、大学、硕士……种种更深奥的知识。所以说三乘是方便,一乘是实,一乘才是实实在在的。—— 修行了数十年,读诵了数百部佛经,所以你是老修行?!

名词解释:

【义】
梵语 artha,巴利语 attha。音译阿他、阿陀。<一>意指:(一)意思,(二)道理,(三)意义、价值、利益等。其中,意义与义理相通。道理指正义(正确的传统道理)而言,反之则称为不正义、邪义、异义等。显示完全明了究极之道理,称为了义;反之则称为不了义(未了义)。了义与不了义合称二义。凡所立义理之状态,称为义相,乃为义理与相状之意。义路一语,则指道理之程序、步骤。此外,于诸经论中,常用“第一义谛”或“第一义空”等语,而以真谛为第一义,俗谛为第二义。
 然于华严宗,常以“教”与“义”相对而称,其语意异于普通所谓义理之义。据华严经探玄记卷上载,小乘之教法,教、义俱不圆融;三乘之教法,义圆融而教不圆融;唯华严之别教一乘乃为教、义俱为圆融者。另据华严五教章卷一之说,若就根本法轮而言,华严一乘有教有义;就枝末法轮而言,三乘末教唯有教而无义;就摄末归本法轮而言,三车(羊车、鹿车、牛车,分别比喻声闻、缘觉、菩萨等三乘)为方便之教,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乃为真实之教。此外,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末举出境界之义与道理之义两种,并谓于世间胜义、道理胜义、证得胜义、胜义胜义等四种胜义谛中,前三种为“依诠谈旨”,故属境界之义;第四之胜义胜义谛为“废诠谈旨”,故属道理之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二世间福经、大宝积经卷五十二、成唯识论卷九)((参见:二谛)244)
 <二>因明用语。因明论式中,称宗(命题)之前陈(主词)为“体”,而称其后陈(述词)为“义”。如“声是无常”之命题中,“无常”为义,“声”为体。(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上)((参见:体)6928)p5566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第三,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已,虽有烦恼,如无烦恼,出生入死,无怖畏想,于诸众生,生怜愍心,于一切法,得勇健想。如壮力士能担、能持诸有重者;是持经人,亦复如是,能荷无上菩提重宝,担负众生出生死道,未能自度,已能度彼。犹如船师身婴重病,四体不御,安止此岸,有好坚牢船舟,常办诸度彼者之具,给与而去;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虽婴五道诸有之身,百八重病常恒相缠,安止无明老死此岸,而有坚牢此大乘经无量义办,能度众生,能如说行者,得度生死。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三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三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有众生得闻无量义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通达百千万亿义后,虽然因为烦恼还会出入生死轮回,但是不会心生怖畏,对于其他众生也能心生怜悯,对于一切法能生勇健想,如同强壮的大力士能担负重物一样

受持无量义经者也是这样,能荷无上菩提重担,救众生出离生死轮回,虽然自己还未得度,却能度人,犹如船师患有重病安守在岸边,只要一艘坚固的船,就能常常载众生度过此岸

受持无量义经者也是这样,虽然未能脱离五道(或六道)这具色身(假我)的束缚,并受各种重病缠覆,但是因为有大乘无量义经的功德力,便能度众生出离生死轮回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三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思维:关于无量义经第三不可思议功德力所讲的学习要点
这就是[自修]和[普渡]的修行过程
不过这也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要看您何时发起大乘心
另外就是懂多少做多少
例如,
[小学生程度]就有小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大学生程度]就有大学生自修和普渡众生的方式 ——
[略说]自修和普渡众生的阶段修行,以及分辨正邪,不取正邪的基础修行

由此可知,在发心发愿自利利他的过程中,
并不是等自己都全做好了才去引导众生
难道成佛了才能度众生吗,
没有先菩萨万行,那又要如何成佛呢
所以是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引导众生的
就算自己不完美,仍然可以忍辱负重发心引导众生
懂多少,就讲多少,就劝多少
同时反省自己哪些没做好,哪些能说不能行
这样就能悲智双运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66楼

名词解释:

【五道六道】
与五趣、六趣同义。有情往来之所,由于开合不同,有五处、六处之别,称为五道、六道。五道指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及天道,另加阿修罗道则为六道。摄阿修罗道于五道内有二义,一者唯摄于天趣,一者摄于天趣与鬼趣二者之中。(大智度论卷三十、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p1170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4-26 11:31:13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7楼内容共用时3.5小时)


善男子!第五,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受持、读诵、书写如是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善男子!是善男子、善女人,譬如龙子始生七日,即能兴云,亦能降雨。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五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五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有能受持、读诵、书写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者,此人虽然被烦恼缠覆暂未出离生死轮回,但是却能为众生示现大菩提道,能将一日延长至百劫,也能将百劫缩短为一日,令众生心生欢喜和信服,善男子,这样的善男子善女人,就像是龙子刚刚出生七日便能兴云和布雨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五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关于无量义经第五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学习要点是:虽然身未出离轮回,但是如果心量广大、或心念或观念或知见入于深义者,则能超越时空的界限

由此可知,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心有执着差别,所以时间长远无量,遥远不可期
心无执着差别,所以当下就是无量,一即无量,就能快速实证成就
这就是凡夫心和清净心的差异
因此,凡夫无法明白时空变异,也就是佛菩萨的神通境界


就像,佛经上因果常说造业要堕入地狱多久多久,无量劫
可是佛经上也常说(例如药师经),只要一至心念佛或持咒就能脱离三恶道
这不就互相违背了吗
这就是心念的不可思议,就是心法的不可思议
佛经上处处有心法,能破除和超越一切表相
佛经上有讲表法,一般法,但是也包含甚深心法
这是一般人或一般佛弟子所不明白的 ——
心念不可思议,心法不可思议

因此,
以佛教大乘或佛乘的观念或神通,是超越时空和三世的 —— 「由大乘发心堕入小乘次第」的实际案例分析


名词解释:

【大菩提】
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第六,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受持、读诵是经典者,虽具烦恼而为众生说法,令得远离烦恼、生死,断一切苦。众生闻已修行,得法、得果、得道,与佛如来等无差别。譬如王子,虽复稚小,若王游巡及以疾病,委是王子领理国事。王子是时,依大王命,如法教令群寮百官,宣流正化,国土人民各随其安,如大王治等无有异。持经善男子、善女人,亦复如是,若佛在世、若灭度后,是善男子虽未得住初不动地,依佛如是用说教法,而敷演之。众生闻已,一心修行,断除烦恼,得法、得果、乃至得道。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六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六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有能受持、读诵无量义经者,虽然自身烦恼未能完全净除,但能为众生解说佛法,令众生远离烦恼、生死轮回、断除一切身心苦恼,众生听闻后能如说修行者,所得法益及所证得的道果,与佛如来等无差别

其中道理就像王子虽然年幼,但是如果国王游巡或患有疾病,必定委托王子接管和领众料理国事,王子只要依照大王的指令如法教令权臣百官按照国王的指示行事,同样能国泰民安,就如同大王亲自治理国家的效果是一样的

受持无量义经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是同理,无论佛在世或灭度,虽然善男子未能住初不动地(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但是只要依照佛陀教导依法为众生演说经义,众生听闻后只要一心修行,便能断除身心烦恼,所得利益以及所证得的道果,便能与佛如来等无差别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六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关于无量义经第六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学习要点是:佛弟子(或菩萨行者)应当依(如)法为众生演说佛法,这样就能令一心修行的众生断除烦恼并获得正果或成就佛道

什么是依(如)法而说?尤其(佛已灭度)我们处于末法时期,该怎样如法演说呢?
善知识慈悲教导:
佛法要依照四依法,由智慧和方便来引导众生 —— [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26#
佛弟子若能依照[一实相印][三法印]
和[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
就能逐步深入法义 ——
智者见真,愚者疑伪
关于「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其实,在许多「大乘」佛经中都有讲到「四依法」,有的只是提到和简略说明,有的则是广说深说或讲述根本究竟实义
所以,许多大乘佛弟子虽然可能都听过「四依法」,但是,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入明白其中意思,也没真正明白深义和根本
会有意思上了解的差别,症结就在于众生的发心和心量,如果没有发起深入明白和弘法的心,了解就不会深刻
也因此,就会有《无量义经》中所说的『无量义』的差别,所以,应当深入经藏,才能真正智慧如海!

例如:依『法』,一般以为所依之『法』就是经教,真只是如此?
其实,若能深入《大般涅槃经》,就会知道依「法」是专指依照「大乘经教」,而且还有更深的意思和根本义,就是「佛性」!——
《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参考阅读:
四依法 ~ 大方等大集经
[四依法]~大般涅槃经&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


名词解释: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
    一、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二、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四、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五、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六、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八、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断惑证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行戒、定、慧而证得道果。亦即得无漏之圣道,或菩萨之无生法忍、无上菩提佛果,故通常又与“成佛”一词并用,而称“成佛得道”。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谓入此法位,不复堕凡夫之数,称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然不能令其动,闭三恶趣门,入诸菩萨数中。
 得道之因缘有多种,据大智度论卷三十四所说,或依佛说法得道,或遇佛放无量光明得道,或由佛遍身毛孔散发出众妙香,使众生闻之而得道等,概皆依众生因缘不同而得道方式有别。又得道必依欲界之身,故于三界之中,欲界众生自然印有得道之因缘;无色界以无身之故,不得听闻正法;色界之众生执著胜定之乐,无苦受,无厌心,故亦难得道。(中阿含卷二十九请请经、大智度论卷三、卷八、俱舍论卷二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五)p4555 FROM:【佛光大辞典】

【得果】
指三乘之圣者各达成自乘之果法。如声闻乘观四圣谛,得入涅槃之果;缘觉乘观十二因缘,以证入辟支佛果;菩萨乘则修六波罗蜜行,以求无上菩提、度一切众生。华严经探玄记卷一,将三乘之修法与得果情形,分为三种,即:(一)始别终同,始别,谓三乘所修有四谛、缘生、六度之别;终同,谓就得果而言,三乘之人同灭身智。(二)始同终别,始同,谓三乘之始同为闻般若、观无性;终别,谓三乘所得之果各自不同。又若据圣谛、缘生、六度不同之修行,亦可称为“始终各别”。(三)近异远同,近异,谓三乘初以方便诱导;远同,谓最后三乘同以大乘得度。(大宝积经卷九十四、梁译摄大乘论卷一)p4552 FROM:【佛光大辞典】

【苦】
梵语 duh!kha 之意译。音译作豆佉、诺佉、纳佉。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著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著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清净论道谓,苦具有嫌恶(du)与空虚(kham!)二义,即嫌恶,及无“常、乐、我、净”之空虚状态,称之为苦。在称“苦、乐、舍(不苦不乐)”等三受之时,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广义),配列于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为身感受之苦(狭义)与心感受之忧两类。“一切行皆苦”乃佛教根本思想之一,亦为四法印之一。苦之分类有多种,其大别如下:
 (一)二苦,起自一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
 (二)三苦,对不如意之对象感受其苦,是为苦苦。对所爱者之毁坏感受其苦,是为坏苦。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是为行苦。以上三者相当于苦、乐、舍(不苦不乐)之顺序。数论外道举三苦为:依内苦、依外苦(恶贼等)、依天苦(天灾等)。
 (三)四苦,指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
 (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五)十八苦,即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
 (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嗔、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
 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二、佛地经卷五、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p3942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4-27 17:09 编辑

(本次学习:18楼内容共用时2小时)


善男子!第四,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有众生得闻是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得勇健想,虽未自度而能度他,与诸菩萨以为眷属,诸佛如来常向是人而演说法。是人闻已,悉能受持,随顺不逆,转复为人随宜广说。善男子!是人譬如国王夫人新生王子,若一日、若二日、若至七日,若一月、若二月、若至七月,若一岁、若二岁、若至七岁,虽复不能领理国事,已为臣民之所宗敬,诸大王子以为伴侣,王及夫人爱心偏重,常与共语。所以者何?以稚小故。善男子!是持经者,亦复如是,诸佛国王,是经夫人,和合共生是菩萨子。若是菩萨得闻是经,若一句、若一偈,若一转、若二转,若十、若百、若千、若万、若亿万亿、若恒河沙无量无数转,虽复不能体真理极,虽复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雷震梵音,转大法轮,已为一切四众、八部之所宗仰,诸大菩萨以为眷属,深入诸佛秘密之法,所可演说无违无失,常为诸佛之所护念,慈爱偏覆,以新学故。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四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四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有众生得闻无量义经,若一转、若一偈、乃至一句,虽然自己暂未得度却能度他人,能与诸菩萨为眷属,诸佛如来会常常向此人演说佛法,此人听闻后,不仅全部都能受持,且能随顺不会违背,还能继续为他人广泛演说

善男子,此人就像国王和夫人刚剩下的王子,比如刚出生一日、或二日乃至七日,或一月、或二月乃至七月,或一岁、或二岁乃至七岁,虽然因为年幼不能领理国家事务,但是同样被臣民所尊敬,身边同样有大王子们的陪伴,并且得到大王及夫人的偏爱

为什么呢,因为他还年幼的缘故,善男子,受持无量义经者也是同理,此人则是诸佛国王及经夫人共同生下的菩萨子,如果菩萨听闻无量义经或一句、或一偈,或一转、或二转,或十、或百、或千、或万、或亿万亿、或恒河沙无量无数转,虽然不能深入体会真理,虽然不能震动三千大千国土,转大法轮,但是已经被一切四众弟子、八部众生所敬仰,并且与诸大菩萨为眷属,能够深入诸佛秘密深法,所有演说无有违失,常有诸佛所护念以及慈悲偏爱,这是因为此人是新学菩萨的缘故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四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关于无量义经第四不可思议功德力的学习要点是,发大菩提心(发心发愿),这也是为什么新学菩萨能得到诸佛如来的护念及偏爱

因为,
以「发心」、或「发愿」来说,必须要俱备大乘发心,发起大乘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和「普渡众生」,
「普渡众生」和「成佛」都是大乘的目标,愿意这样发心,才是大乘根器
反之,如果以自我解脱和自己涅槃为主,那就是小乘根器
所以,由设定的目标,就能知道是大乘或小乘根器

也就是说,
如果虽信大乘,而发心不足,畏苦怕难,或接触小乘思想,那就可能退居小乘
这样就成了佛经上所说的焦芽败种,所以,对于初发心或初学大乘的行者,要小心呵护,避免退居小乘 ——
以「法性原理」看大乘和小乘根器
所以,佛经中,不论是佛陀教导初学者应该「亲近善知识」、或发起「普贤十愿」(常随佛学)的普贤行者(菩萨行者)
不论是初学、初发心或是久修菩萨,重点都应该紧紧的跟随智者(善知识、佛陀),才能不偏离正法且快速成长 ——
「常随佛学」与「阿难」精神&「传承」


名词解释:

【八部众】
天众、龙众、夜叉(华译勇健鬼)、乾闼婆(华译香神)、阿修罗(华译非天)、迦楼罗(华译金翅鸟)、紧那罗(华译非人)、摩睺罗迦(华译大蟒神或大腹行地龙)。由于人类的眼睛不能见到这些八部众,所以又叫做“冥众八部”。又因为八部众以天龙为最殊胜,所以又叫做“天龙八部”,或“龙神八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新学菩萨】
谓新发心学习佛道者。梵网经菩萨戒卷十下(大二四·一○○四上):“汝新学菩萨,顶戴受持戒。”((参见:新发意)5468)p547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次学习:19楼内容共用时1.5小时以上)


善男子!第七,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得闻是经,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发菩提心,起诸善根,兴大悲意,欲度一切苦恼众生,虽未修行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即于是身得无生忍,生死烦恼一时断坏,即升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譬如健人为王除怨,怨既灭已,王大欢喜,赏赐半国之封,皆悉与之。持经男子女人,亦复如是,于诸行人最为勇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证无生忍,半佛国宝封赏安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七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七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听闻无量义经后,能够心生欢喜、信乐,生希有心者,能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如法修行,并且发大菩提心,生诸善根,兴大悲意,愿度一切苦恼众生,此人虽然未修行六波罗蜜,但是六波罗蜜自然在前,当即获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生死烦恼一时断除,随即升到第七地与大菩萨位

譬如勇健的人为国王铲除怨贼,国王心生大欢喜,赏赐半个国家赠与此人,受持此经的善男子善女人也是这样,在所有修行佛道人中最为勇健,所以六度法宝不求自至,生死怨敌自然散坏,证得无生法忍(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因此能得半个佛国妙宝的封赏以及获得安稳和快乐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七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无量义经第六不可思议功德力讲到,六波罗蜜不求自至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与思维,为什么可以不修而至?末学想着原因(或达成的条件)是:在修行道路上能够勇猛精进欢喜受持无量义经,并且对此经生希有心,进而如法修行,发大菩提心,生诸善根,兴大悲意,愿度一切苦恼众生

因为在这些发心发愿的修行过程中,实则已经包含了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相关内容,因此获得无生法忍,断除生死烦恼,所以我们只要如法实修,功德利益不求自得

关于六波罗蜜,佛在《大般若经》中也有相关教导:
善现。 [六波罗蜜多]是菩萨摩诃萨大乘相。云何为六。谓
[布施]波罗蜜多。
[净戒]波罗蜜多。
[安忍]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布施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舍一切[内外所有]。亦劝他舍[内外所有]。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布施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
[净戒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受持[十善业道]。亦劝他受持[十善业道]。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净戒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安忍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具[增上安忍]。亦劝他具[增上安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安忍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精进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亦劝他于[五波罗蜜多]勤修不舍。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精进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静虑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终[不随彼势力受生]。亦能劝他[方便善巧][入诸静虑]无量无色。不随彼定势力受生。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静虑波罗蜜多。

善现。云何[般若波罗蜜多]
若菩萨摩诃萨
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 [大悲为首]用[无所得]而为方便。自[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亦劝他[如实观察][一切法性]。 [于诸法性][无取无着]。持此善根与一切有情[同共回向][一切智智]。
善现。是为[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

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 —— [六波罗蜜多] ~ 大般若经



名词解释:

【一切智智】
梵语 sarvajn~a-jn~a^na。指佛陀之智慧是一切智中之最殊胜者。音译作萨婆若那。一切智通于声闻、缘觉、佛三者,今为区别佛智与前二者,故称佛智为一切智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大八·八三七上):“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大日经卷六(大一八·四一中):“离一切分别及无分别,而彼无尽众生界,一切去来,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无分别一切智智,等同虚空。”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犹如虚空界,离一切分别;又如大地,为一切众生所依;又如风界,除去一切烦恼尘;又如火界,能烧一切无智之薪;又如水界,众生依之而欢乐;非但以一切种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为究竟之常不坏相,不增不减,犹如金刚,故为究竟实际之实智,亦唯如来自证之解脱味。(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日经义释卷一、大毗卢遮那经住心钞卷四)p16 FROM:【佛光大辞典】

【希有】
梵语 a^s/carya。谓事之甚少、难逢者。尤指如来之示现及其一代教法,故有“希有大法王”、“希法”之称。金刚经纂要刊定记卷三谓佛陀有四种希有,即:(一)时希有,谓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希有,三千世界中,佛陀不出现于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城。(三)德希有,佛陀乃具无量之福德智慧者,以其最尊,无人能比,故谓德希有。(四)事希有,佛陀一代所作,系以佛法普利众生,故为希有殊胜之事。
 若能了知诸佛妙法,生尊重不思议心者,亦称为希有人,如金刚仙论卷十(大二五·八七四中):“明此般若理深旨远,唯是诸佛境界,非余人所知故,凡夫、二乘、小行根、小行之人所不能受,以信者难得故,曰希有也。”又善导之观经疏散善义谓,若人能相续念佛,则如分陀利华(花),以念佛为人中之希有者,故有此喻。(法华经卷六如来神力品、无量寿经卷上、金刚般若疏卷二(吉藏)、法华义疏卷三(吉藏))p2874 FROM:【佛光大辞典】

【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行人】
(杂语)修行佛道之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七地】
由菩萨地至佛地间之行位。包括种性地、解行地、净心地、行迹地、决定地、决定行地、毕竟地七位。(一)种性地,乃佛道之因种成就不坏。(二)解行地,依次前进修方便行,于出世道得行解。以上二地于大乘义章唯作菩萨地前之位;华严孔目章卷二则定种性地为十解以前,解性地为十行、十回向。(三)净心地,即初地。入此地者,实际上已证一分真如,离无明住地之惑,从而对菩提净信希望。(四)行迹地,即二地以上乃至七地,于此间起修道。(五)决定地,即第八地。至此地者,决定趣向无上菩提。(六)决定行地,即第九地。乃由前地再向上增进。(七)毕竟地,即第十地及如来地。第十地中因行圆满,如来地中果德已极,故称毕竟地。(菩萨地持经卷十、大乘义章卷十二)p95 FROM:【佛光大辞典】

【第七地菩萨相】
p0968 瑜伽七十九卷四页云:问:已入第七地菩萨、当言何相?答:当言于有加行无间缺无相界作意,能极远入。于加行道,已到究竟。 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4-4-29 12:12 编辑

(本次学习:20楼内容共用时2小时)


善男子!第八,是经不可思议功德力者,若善男子、善女人,于佛在世、若灭度后,有人能得是经典者,敬信如视佛身,令等无异,爱乐是经,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深发慈悲,以此无上大乘无量义经广为人说。

若人先来,都不信有罪福者,以是经示之,设种种方便,强化令信,以经威力故,发其人心,欻然得回;信心既发,勇猛精进故,能得是经威德势力,得道、得果。是故,善男子、善女人即于是身,得无生法忍,得至上地,与诸菩萨以为眷属,速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不久得成无上菩提。善男子!是名是经第八功德不思议力。


[学习解说]:

善男子,第八不可思议功德力是,如果善男子善女人无论佛在世或灭度后,能恭敬和深信无量义经如同信敬佛一样无有差别,能够爱乐受持、读诵、书写、顶戴,如法奉行,坚固戒忍,兼行檀度(布施波罗蜜),深发慈悲心,广为众生演说无上大乘无量义经

如果有人不相信善恶祸福(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可以以无量义经示教,开设种种善巧方便,加强众生正知见,然后凭借甚深无上大乘无量义经的威力便能启发众生信心,信心被启发后,便能勇猛精进获得道果

因此,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身获得无生法忍,能与诸菩萨为眷属,能快速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不久成就无上菩提

善男子,这是无量义经第八不可思议功德力

================

[学习笔记]:
无量义经第八不可思议功德力讲到,能快速成就众生净佛国土

末学以当前次第理解,其实无论是净佛国土还是成就众生,都是成佛修行的过程,或者说都是自他兼利、实修实证的结果

关于 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
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

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
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
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因此,经中教导我们要以无量义经为众生示教,并且开设种种善巧方便广为众生演说无上大乘无量义经,这样先启发众生的信心,有了信心便能勇猛精进修行,最后得道得果

其中修行的道理就是,[心净,则国土净]的原理

以及“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让自己成佛了—— [略说]如何劝导众生?发起度化众生的心,却由众生度化了自己!


名词解释:

【无生法忍】
梵语 anutpattika-dharma-ks!a^nti。谓观诸法无生无灭之理而谛认之,安住且不动心。又作无生忍、无生忍法、修习无生忍。为三忍之一,仁王经所说五忍之第四。大智度论卷五十(大二五·四一七下):“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大乘义章卷十二(大四四·七○一中):“从境为名,理寂不起,称曰无生;慧安此理,名无生忍。”
 据大智度论卷八十六载,于声闻之八人地乃至已办地、辟支佛地等观四谛,一切智断仅得菩萨无生法忍之部分,苦集灭道之四谛实乃分别诸法实相之一谛,以声闻为钝根,故观四谛而得道;以菩萨为利根,故直观诸法实相而入道。由此可知,无生法忍,即声闻于入见道位时见四谛之理;菩萨则于入初地时谛认诸法无生无灭之理,以住不退转地。
 据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四载,不退转地之菩萨依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得本性、自然、烦恼苦垢三种之无生忍:(一)本性无生忍,又作本来无生忍。谓观遍计所执之体性均无,而忍知本性无生者。(二)自然无生忍,谓观依他之诸法因缘生,忍知非自然而生者。(三)烦恼苦垢无生忍,又作惑苦无生忍。谓诸法实性之真如法性,系安住无为与一切杂染不相应,忍知本来寂静者。此乃忍知三无性之理,故称无生忍。又六十华严经卷二十五“十地品”谓,第七地之菩萨,三业清净,修无相行,得无生法忍,照明诸法。另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菩萨行品列举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等五忍,前四忍分上、中、下三品,而寂灭忍仅分上、下二品,信忍之三品配初、二、三地,顺忍之三品配以四、五、六地,无生忍之三品配以七、八、九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四九转不转品、无量寿经卷上、大宝积经卷二十六、大品般若经卷二十二、入楞伽经卷三、成唯识论卷八、大智度论卷六、卷十五、卷七十三、净土论卷上、大乘义章卷十四)((参见:三法忍)571、“五忍”1097)p5079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
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 FROM:【佛光大辞典】

【净佛国土成就众生】
(杂语)净佛国土者,维摩经佛国品所谓“若菩萨愿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国土即菩萨成佛时感得之国土,盖欲令当来自身所住之国土清净,必先清净己心,己心清净,则其国土得清净也。故菩萨发大愿心,成就当来己净土,而清净心行,谓之净佛国土。成就众生者,又维摩经佛国品所谓“众生之类是菩萨净土。所以者何?菩萨随所化众生而取净土。”菩萨感佛土,必有所化之众生,佛土之净秽,随于所化众生之净秽,所化之众生清净,则其土清净,所化之众生污秽,则其土亦污秽。故菩萨为庄严佛国土而今日教化众生,众生随其教,而身成就清净之善业故当来往生彼佛国土,能所之二化,依正之二报,共得清净。因之而教化众生,谓之成就众生。法华经信解品曰:“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罪福】
(术语)五逆十恶等为罪。五戒十善等为福,罪有苦报。福有乐果。无量寿经下曰:“信罪福,修习善本。愿生其国。”百论疏上之上曰:“罪以摧折为义。造不善业,感彼三涂,得于苦报,摧折行人,目之为罪。福是富饶为义。起于善业,招人天乐果,故称为福。”俱舍光记十五曰:“罪福二门,非皆齐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戒忍】
谓由观色阴而不犯禁制,即得戒忍;以作无作戒体,皆是色摄故也。(作无作戒者,谓初受戒时,有所作为,执守坚持,名为作也;持守既久,虽不作意,而任运无所毁犯,名无作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顶戴】
将佛像、经典等乘戴头顶上,表示极为尊敬之意。与顶礼、顶受等同表尊敬之极。五体中以头为最尊,为表示尊敬之故,以头礼戴。观音菩萨为示礼敬本师阿弥陀佛,故于头上之宝冠中安置此尊佛像。十二礼(卍续二·一九五上):“观音顶戴冠中住,种种妙相宝庄严。”般舟赞(大四七·四五三下):“现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天冠化佛高千里,念报慈恩常顶戴。”p4842 FROM:【佛光大辞典】

【檀度】
(术语)六度之一。檀波罗蜜也。檀为施与之义,波罗蜜为度之义,谓度生死之行法也。施与为可度生死而到涅槃之一行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06:14 , Processed in 0.0825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