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六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2-4 22:15: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4 22:17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20)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学习解说】
阿难! 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若能断除偷盗心,那么,就不会随其而流转生死不停。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学习解说】
您所要修习的正定三摩地,其根本就是要脱离尘劳(烦恼的异名,尘垢劳恼,指凡夫为世尘所垢染而身心劳乱),但若不能断除偷盗心,那就无法脱离尘劳。
即使修到有多智、或进入类似禅定的境界,但如不断偷盗就必定会落于邪道,修到上品的就成为精灵,修到中品的就成为妖怪魑魅,修到下品的就成为邪人,被诸鬼魅所附着,那些群邪也有各自的邪徒邪众,他们每个还自称已修成无上道果,其实他们是把自己所修成的邪境界误以为是在修佛的无上道。

妖魅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ㄧㄠ ㄇㄟˋ
妖怪、魑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在山下却与外不通,所以妖魅藏得许多人在里头。」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已得[上人法]。诱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学习解说】
在我(世尊)入涅槃后,于末法时期,到时会有很多这类的妖邪泛滥充斥在世间,这类妖邪潜藏隐匿他们内心奸邪欺诈的动机,外表上佯装象是善知识的样子,他们自己充当众生的善知识,还各自妄称已证得上人法(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以此来取得众生的信任,然后去诱骗迷惑无知的众生,教众生也行这类邪法,并让无知的众生来心甘情愿把大笔的钱财供养给他们。

潜匿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ㄑㄧㄢˊ ㄋㄧˋ
躲藏、隐藏。《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我一妇人,易以潜匿,当自为计。」《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诚恐得罪非小,不得已夤夜奔逃,潜匿村墟。」

上人法
[狮子吼站阿含经简注]
超越凡人的解脱或神通。又译为「上人之法」。

相关及延伸阅读: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
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学习解说】
(世尊)教导比丘,走到哪个地方,就去那个地方乞食,不要固定在同一地方,也不要一直接受同一个供养者的施舍,这用意其中也是为了令其(比丘和供养者)舍贪,以利将来成就菩提道。
众生轮回已经很久了,诸比丘等,应该视这一生就是轮回的最后一生,不会再回到这世间来了,所以也不应该自己煮食(或有自己的厨房)或储蓄食物,是这样的。
可是,却有贼人(盗贼,这里是指附佛外道)穿上我僧团的衣服,造作种种恶业、行诸邪法,却妄称是佛弟子,甚至以佛菩萨或佛法来作为自己的招牌,但实际上他们不是出家具戒比丘,令很多众生对真正的佛法及修行产生疑惑,或以邪知邪见误导众生堕无间地狱。

乞食
 比丘为了资养色身,而向人乞食。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乞食十利
 (名数)一、所用之活命,属自不属他。二、使施食于我者住于三宝。三、使施食于我者生悲心。四、顺佛之教行。五、易满易养。六、行破憍慢之法。七、感三十二相中第一无见顶相之善根(由于因中卑下之法行)。八、见我乞食而其余修善根者效我。九、无男女大小诸缘事。十、次第乞食故于众生中生平等心。见十住论十六,行事钞下三。
FROM:【佛学大辞典】

熟食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ㄕㄨˊ ㄕˊ, 1.煮熟了再吃。汉.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一.号》:「燧人何钻木,燧取火,教民熟食,养人利性,避臭去毒,谓之燧人也。」
2. 经烹制的食品。《左传.哀公元年》:「亲巡其孤寡而共其乏困,在军熟食者分而后敢食。」《金瓶梅.第二回》:「大官人怎的不认的?他老公便是县前卖熟食的。」

贼人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ㄗㄟˊ ㄖㄣˊ
强盗、盗贼。泛指作坏事的人。《红楼梦.第六六回》:「遇见一伙强盗,已将东西劫去。不想柳二弟从那边来了,方把贼人赶散。」

裨贩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ㄆㄧˊ ㄈㄢˋ
小贩。《新唐书.卷一五七.陆贽传》:「方且税侯王之庐,算裨贩之缗。」也作「稗贩」。


相关及延伸阅读:
世上有两种人可以接受信徒布施~ 大宝积经
佛许可何种人可受供养和高座说法? ~ 佛藏经
末法时期为什么有人自称菩萨? ~ 大宝积经
[[真假菩萨]] 什么叫[假名菩萨]?[实义菩萨]? ~优婆塞戒经
[假名菩萨][假名沙门]&[真名菩萨][真名沙门] ~ 菩萨善戒经
云何为[沙门]?[沙门三十二垢]? ~ 大宝积经
何谓[比丘][恶比丘]?~大宝积经
若有比丘不具足[圣人十二表式]身服袈裟者。是邪法行非寂灭行~大宝积经
有所得者于我法中即是邪见,...是邪见人,我则不听出家受戒~ 佛藏经
[诸经辑要]哪些人,非佛弟子,非沙门,非释子,而是魔眷或邪见外道弟子
当来比丘好读外经,当说法时庄校文辞令众欢乐,恶魔尔时助惑众人障碍善法~ 佛藏经
若比丘说法杂外道义,有[善比丘][勤求道者],应从坐去(离去) ~ 佛藏经
[诸经辑要]何谓出家?
何谓真出家 ~ 维摩诘经
出家后有哪些事情不能做? ~ 大般涅槃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03:4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6 15:41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40)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学习解说】
我(世尊)入涅槃后,若有比丘发心决定修正定三摩提,能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烧一香炷(线香之类),那么,此人过去无始劫以来所作之负债(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就能很快的偿还完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然尚未马上觉悟无上正等正觉,然而,此人于法已是决定不可动摇之心了。

[国语辞典(教育部)]
(二)(又音)ㄖㄜˋ
(一)之又音。
(一)ㄖㄨㄛˋ, [动]
焚烧。《左传.昭公二十七年》:「遂令攻郄氏,且爇之。」晋.杜预.注:「爇,烧也。」

香炷
 (杂名)线香之类。又有香气之灯烛。楞严经六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FROM:【佛学大辞典】

宿债
 (术语)宿昔之负债也,宿世所作之恶业,未赎苦果也。楞严经六曰:「是人此始宿债,一时酬毕。」
FROM:【佛学大辞典】

无上觉
 (术语)无上之正觉也。佛觉悟一切法之真智也。梵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曰无上正等正觉。七佛经曰:「如是出家时,速成无上觉。」
FROM:【佛学大辞典】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禅藏.语录部.来果禅师语录.卷三》
十六、燃指者,每逢诸佛菩萨、历代祖师、过去善知识,或生辰日,或成道日,或涅槃日,以及诸天神圣良辰,或父母生辰日,当知出俗为僧,必须报答。父母者,十月怀胎辛苦,三年乳哺勤劳。三宝者,乃法身父母,四缘俱足,诸般现成。去发为僧,佛恩最大,直待良辰已至,对三宝前,投诚披露。必先发愿,或然香报佛恩,或报亲恩,或念众生苦,发愿度脱,此愿最要常发,或愿开大智慧。先发愿已,即于佛前或手掌然指,或手肱然香,或胸前然卍字,或背后然宝塔,或颈项然挂珠,或肩臂然油灯,然过,经行半时,免火毒入心,口忌香蕈、辣椒、生姜,凡有发性,皆不得食。念报深恩,理当忍苦,虽然受疼痛于一时,灭罪殃于万劫。
        《楞严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法华经》云:「佛言:若有发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然手指,乃至足一指,供养佛塔,胜以国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国土、山林、河池、诸珍宝物而供养者。」
[p395]
        然则明自他性空,无法我二执,不见所供之境,亦无能烧之心,惟供三宝,深报四恩,以助无上菩提,不求人天果报。现时有等怕疼之上座者,便言六根俱足,正好行道,三十二相,佛亦庄严,何致缺根?实有难看。于此痴见,自他俱害,殊不知佛之相好,皆是舍身命而圆成,布施秽质,得净法身。故《法华经》云:「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释迦世尊舍身命时,度度皆证法门,或得柔顺忍,或得无生忍等。是以过去诸佛及本师释迦,从无量劫来,舍无数身命,或为求法,则出髓而剜身,或为行慈,则饲鹰而餧虎。
        《般若论》云:「如来无量劫来舍身命财,为摄持正法故,无有边际。」修无穷之因,得无穷之果。果者,即法、报、化三身也。乃至西天此地菩萨高僧,自古及今,遗身不少,皆遵释迦之正典,尽效药王之遗风。《高僧传》蔼法师,入终南山,自剜身肉,布于石上,引肠挂树,捧心而卒。先书偈于石云:「愿舍此身已,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业尽于今日。」
[p396]
        又僧崖菩萨烧身,自念云:「代一切众生苦,先烧其手。」众人问曰:「菩萨自烧,众生罪熟,各自受苦,何由可代?」答曰:「犹如烧手,一念善根,能即灭恶,正由一念真实善心而代尽也。」天台宗满禅师一生诵讲《莲经》,感菩萨现身,正定经咒文字,后焚身供养《法华经》。又智者门人净辩禅师,于忏前后四十八日,代师焚身,请师住世,教化人天。
        凡行此行者,本为接后逗前,令凡证实,设即示现权施,亦令后人倣傚,不可将邪倒之法赚人施行。大圣真慈,终不虚诳,必须内有理观,外晓期心,心正行正,事明理明。所以投巖无招外行之论,赴火不为内众之讥。故胜热息善财之疑,尼干生严炽之解。《文殊问经》云:「菩萨舍身,非是无记,惟得福德,是烦恼身灭故,永得清净身。譬如垢衣以灰汁浣濯,垢灭衣在故。」《梵网经》云:「若佛子,应以好心先学大乘威仪经律,广开解义味,见后新学菩萨有从百里千里来求大乘经律,应如法为说。一切苦行,若烧身、烧背、烧指,若不烧身、背、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乃至饿虎狼狮子、一切饿鬼,悉应舍身肉手足而供养之,然后一一次第为说正法,使心开意解。若不如是,犯轻垢罪。」唯近时有烧身然灯之说,即忙破除,言此乃小乘之法,保全身命,好行大乘。若此者,恸心耳。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学习解说】
若不为此舍身之微因,纵成无为,必定还会回到世间投生为人,以偿还过去无始劫以来所作之负债,如我马麦(可参阅佛食马麦宿缘)正等无异。

舍身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ātma-parityā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布施财物为外布施,舍身则称为内布施(所谓内外,意即属主观之身与属客观之物)。又同论卷十二亦将布施分为上中下三等,其中舍身属于上布施。有关菩萨舍身之意义,大丈夫论卷上舍身命品谓,菩萨为求一切种智,及悲愍众生故舍身,同时亦令悭贪之众生起羞耻心。经典中有不少舍身之例,如: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之药王菩萨烧身供养、金光明经舍身品之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之雪山童子为闻法而舍身予罗剎等。我国自盛行信仰法华经以后,傚药王菩萨烧身供养者不少,计有梁高僧传卷十二亡身篇僧群以下十一人,续高僧传卷二十七遗身篇法凝以下正传十二人、附见二人,宋高僧传卷二十三遗身篇僧藏以下正传二十二人、附见二人等。日本亦屡见不鲜,同时,伴随净土宗之流行,亦出现投身、入水往生之风。然凡夫自杀乃佛教所严加禁止,四分律卷二曾述及教唆自杀之比丘触犯戒律之事。此外,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中,于此事亦有详尽之记载。〔大品般若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八十、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释氏要览卷中〕
(二)设斋会仪式,而舍己身入佛寺。我国南朝梁陈时代,贵族为对佛教表皈依之心,经常有此行为。梁武帝一生曾四次舍身同泰寺,群臣为赎回帝王之身,须纳巨额金钱入寺库,但实际却导致帝王私寺集赎钱之结果。
(三)于禅门中,指舍身相之执着,为求得真解脱之方法。楞伽师资记(大八五‧一二八九上):「凡舍身之法!先定空空心,使心境寂静,铸想玄寂,令心不移。」 p4591

舍身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舍弃身命之意。又称烧身、遗身、亡身。经典中,述及烧身供养佛及舍利者,称之为舍身供养、烧身供养,此为布施行中之最尊最上者。如《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云(大正9‧53b)︰
「我虽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即服诸香、旃檀、薰陆、兜楼婆、毕力迦、沈水、胶香,又饮瞻卜诸华香油,满千二百岁已,香油涂身,于日月净明德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力愿,而自然(燃)身,光明遍照八十亿恒河沙世界。其中诸佛同时赞言︰(中略)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中略)懃行大精进,舍所爱之身,供养于世尊,为求无上慧。」
另外,有施舍自身之肉体以布施众生之菩萨行,此种舍身亦是布施行的最上乘。如《金光明经》卷四叙述佛于前生为摩诃萨埵王子时,曾舍身喂饿虎。又,《大般涅槃经》卷十四亦述及舍身闻偈之本生故事。
《大智度论》卷十一谓布施有内外之别,舍却身命以施予众生者称为内布施,财物之布施为外布施。
中国自东晋末年后即曾流传舍身之事迹。其初多为慈悲行而舍身命。及鸠摩罗什译《法华经》盛行之后,修行者倣傚药王菩萨以行舍身供养者亦屡有其人。如刘宋‧元嘉、孝建年间(424~456),有法羽、慧绍、僧瑜等人曾经烧身供养。《续高僧传》亦曾列举唐初入水、自刎、投身悬崖而舍却身命之诸僧传记,以及贞观(627~649)末年荆州比丘尼姊妹烧身之事迹。此外,在日本亦有此等事迹流传。《元亨释书》卷十二、《本朝高僧传》卷六十六等处,亦曾记载兴福寺贤憬等十五人舍身之事迹。鎌仓时代以后,随着净土教的流行,投身或入水以求往生者,亦常有其人。
但是,依释尊所制定的戒律,凡夫之自杀或助他人自杀是不被允许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烧身不合〉条云(大正54‧231a)︰
「初学之流,情存猛利,未闲圣典,取信先人,将烧指作精勤,用燃肌为大福,随情即作,断在自心。(中略)大士捐目捐身,即令乞士将身目而行施。仙预断命,岂律者所为。慈力舍身,非僧徒应作。比闻少年之辈勇猛发心,意谓烧身便登正觉,遂相踵习,轻弃其躯。(中略)[HK2281-6]&HK2291.6;自断躯命,实亦未闻其理。自杀之罪,事亚初篇矣。」
同书〈傍人获罪〉条又云(大正54‧231c)︰
「凡烧身之类各表中诚,或三人两人,同心结契,诱诸初学,详为劝死,在前亡者自获偷兰,末后命终定召夷罪。不肯持禁而存欲得,破戒求死,固守专心,曾不窥教。傥有傍人劝作,即犯针穴之言,若道何不投火﹖便招析石之过。呜呼,此事诚可慎哉。」
可见单纯地想以舍身求证果位,这不祇干犯戒律,而且也不合佛法之真精神。至于在必要时,若舍却一己身命,则得以拯救无数众生。此等舍身行径,自是菩萨道之行持,值得尊敬。此与「企求投崖得道、自杀证果」者不可同日而语。
〔参考资料〕 《大品般若经》卷十六;《大宝积经》卷八十、卷一一一;《菩萨投身饴饿虎起塔因缘经》;《高僧传》卷十二;《续高僧传》卷二十七;《宋高僧传》卷二十三;《大唐西域记》卷三;《法苑珠林》卷九十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您教导众生修习正定三摩地,记得要跟众生说,第三条就是要断除偷盗,这就是现在及过去一切诸佛如来世尊所说的,第三个决定(一定不变,不可更易的)清净明白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学习解说】
阿难! 也因此,如果不断偷盗而跑去修禅定,这就像有人将水倒进一个有漏的容器里,却妄想要令这个容器装满水,这是不可能的,即使很精勤不懈地一直倒水,纵使这样经过无数劫,这个容器里的水还是会一直漏出来,所以这个容器永远都不会装满水的。

[国语辞典(教育部)]
, [名]
1.古代盛酒的器具。《史记.卷八.高祖本纪》:「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宋.苏轼〈南乡子.寒雀满疏篱〉词:「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
2.量词。古代计算酒器所装液体的单位。相当于「杯」。《初刻拍案惊奇.卷六》:「官人感夫人盛情,特备一卮酒谢夫人。」


若诸比丘,[衣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学习解说】
若诸比丘,在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之外,就不要畜其它之物了,即使去乞食,如果自己用完还有剩下的食物,就要施舍出去给其它飢饿的众生。
于大集会中,应先合掌礼敬在场中的大众,如果遭到他人打骂,应该视同于称赞,那么,以此就能逐渐舍掉身心,甚至布施自己身上的血、肉、骨给予众生,舍身为众生,满足众生维生的需求,或令其早日成就佛道,这是菩萨法门,也跟发心和心量以及实修次第有关,所以,不应该将如来的不了义说(例如保全身命,以行大乘)作为维护自己的见解,而误导其它初学。
若能够如此作到,佛印此人得真三昧。

衣钵
 (术语)三衣与钵也。二者为僧之资物最重大者。观出家受戒之时,最初即以衣钵具足为条件可知也。后为袈裟与铁钵之意。禅家以道授受,谓为授受衣钵。传灯录一曰:「尔时世尊,说此偈已,复告迦叶:吾将金缕僧伽梨衣,传付于汝。转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六祖坛经曰:「五祖忍大师,传衣钵六祖能大师。」辅行一之一曰:「预厕禅门,衣钵传授者盈耳。」郭青猬集曰:「万历乙酉,予入韶州至曹溪寺,僧因出传衣宝钵革履。衣似今羊绒褐衣,而间以金缕。传灯录谓西域屈眴布缉木绵花心织成,理或然也。钵本瓷器,为广东提学魏庄渠所碎,或云有心碎之,或云偶坠诸地。僧以漆胶,仍似钵形,而宝色无光。革履云是六祖遗履,比今履差长耳。考衣实出达磨,非佛所遗者,今宇内千年之物,独此衣存。」蒿庵闲话曰:「六祖衣钵,传自达摩,藏广东传法寺。衣本西方诸佛传法器,钵则魏王所赐,嘉靖中督学使者某焚碎之。」【又】僧之钱帛,总曰衣钵。象器笺二十多引典据。
FROM:【佛学大辞典】

衣钵相传
  「衣」指「三衣」,即僧尼不同场合所穿用的三种法衣。「钵」即僧尼所用的食器,由梵名钵多罗而来。「衣钵」代表僧人随身所有之物。佛教禅宗师徒间传法,常以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如《坛经行由品》︰「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后以衣钵相传指师徒之间以技术、学问相传授。金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四十︰「鲁直开口论句法,此便是不及古人处。而门徒亲党以衣钵相传,号称法嗣,岂诗之真理也哉!」也比喻前人的学术思想或艺术手法对后人的影响。苏渊雷《袁中郎全集序》︰「后来如卮言日出的庄周和饺杯责子的陶潜,以及唐之白居易、宋之苏轼等,都是衣钵相传的一系。」也作「衣钵相承」,郭若《十批判书韩非子的批判》︰「《韩非子》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禹振声)
FROM:【俗语佛源】

【捶】 
[国语辞典(教育部)]
注音         ㄔㄨㄟˊ
释义         
[
1        用杖敲打。如:「捶背」、「捶胸顿足」。《荀子.正论》:「捶笞膑脚,斩断枯磔。」
2        舂、擣。《礼记.内则》:「欲干肉,则捶而食之。」
[
鞭、杖。《庄子.天下》:「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韩非子.奸劫弒臣》:「无捶策之威,衔橛之备,虽造父不能以服马。」

二种忍辱
 (名数)一、非众生忍辱,于风雨寒热等非情法之迫害而忍辱之也。二、众生忍辱,于杀伤骂詈等众生之迫害忍受之也。见智度论十四。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如我(世尊)这样所说的,就是佛说的;
若不是这样说的(或毁坏佛这样说的),那就是魔王波旬所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6 15:35: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0-12-6 15:49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30)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
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沈三苦海,不成三昧。
【学习解说】
阿难! 十方世界的六道众生,如果能够作到身心无杀、盗、婬,也就是前面讲的三个决定清净明诲已持戒圆满,但倘若行者本身犯有大妄语,那么,就难以成就真正清净的三摩地,反而会成(随顺贪欲,迷于事)(迷于理,起诸邪见)魔,失去成就如来的因地本心。
大妄语,也就是未得圣法却说已得,未证圣果却说已证,由此起增上慢之心,
或是求世间尊胜第一,就在他人面前讲说(或暗示,或令他人领会),说他自己已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其用意就是为了让众生对他礼拜忏悔,贪求世间种种供养。 像这类大妄语的人,是一颠迦(又称一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极难成佛之意),消灭成佛的因地种性,这就像用刀子割断多罗树,就不可能有机会再发芽及生长了。佛记是人永断善根,也不会再有正知见了,往后还会在三恶道的生死苦海中流转,既是如此,更不会成就真正的三昧了。

未得谓得
[佛光大辞典]
指未得圣法而谓已得,由此而起慢心,为一种增上慢之心。其同类用语尚有未见谓见、未知谓知、未获谓获、未触谓触、未证谓证等,经论中常以此类用语形容尚未完成修行境地,却生起自大自是的傲慢心之修行人。法华经卷一方便品(大九‧七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十诵律卷二、品类足论卷一辩五事品、大乘义章卷五末〕(参阅「慢」5812、「增上慢」5965) p1936

未得谓得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杂语)己未得圣法,而谓已得,因起慢心,谓之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为证。」大乘义章五末曰:「增上慢者,实不得圣而谓已得,名增上慢,以其圣法是增上故。」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唯识藏.著述部.唯识学探源 相宗十讲.相宗十讲-百法入门讲话》
增上慢:甚么叫做增上慢呢?这正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没有得到菩提涅槃之法,妄谓已得;没有证到三乘正果,妄谓已证。这比前面的慢、过慢、过过慢三种更加厉害啊。因为前面不过在劣、等、胜三种上起慢,现在根本上,未得说得,未证说证,这岂不是更荒唐吗?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般若藏.经部.大般若经十七.卷第四五一》
「复次,善现!有菩萨摩诃萨具修六种波罗蜜多,见诸有情起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此事已,作是思惟:『我当云何济拔如是诸有情类,令其弃舍增上慢结?』既思惟已,作是愿言:『我当精勤,无所顾恋,修行六种波罗蜜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令速圆满,疾证无上正等菩提。我佛土中,得无如是增上慢者,一切有情离增上慢。』善现!是菩萨摩诃萨由此六种波罗蜜多,速得圆满,疾能证得一切智智。

摘录自《佛光大藏经.净土藏.著述部.净土境观要门外九部.佛堂讲话卷一》
诸上善人!我们的念佛七,今天已竟圆满了。诸位用功都是勇猛精进,虽不敢说人人皆得证道,但总有些人证得的。或者证得理一心不乱,或者证得事一心不乱,或者亲见西方三圣尊相,或者亲闻三圣演说妙法,或者得见极乐世界四色莲花、七宝行树,种种庄严妙相,或者得一支香的净境,或者乍睹圣相,乍见光明。总之,凡真实用功者,必有所证,必有所得,决定功不唐捐的。
[p363]
        然而尚有二事,须请诸位注意:第一、虽然念了七天佛,可是并未证得甚么功夫,亦未得见甚么境界,如是即不可妄言证得,须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是大妄语,是犯根本戒的。若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知言不知,不知言知」,这是小妄语。犯了小妄语,尚可以求忏悔,还复清净;倘若犯了大妄语,则不通忏悔,一定要堕地狱的。诸位想想看:我们念佛不能念到西方去,反而念到地狱里去了,岂不太冤枉吗?我尝研究,有些人欢喜胡说功夫,乱道境界,是甚么道理呢?是为骗做官吗?是为骗发财吗?我想很少有这种人,大都为的虚荣心,要面子而已。诸位再想想看:我们念佛修行,原为舍妄归真,倘若为虚荣面子,岂非妄上加妄吗?所以奉劝诸位,切不可胡说乱道,要假面子,犯大妄语。
[p364]
        第二、确实得到功夫,见到境界,但亦不可随便向人说。这一种规矩,尤须切记的!这又分两种:第一、须知人;第二、须知时。知人者:可以向行解并重的良师善友谈说,以求印证,而免错误。知时者:即是预知时至,这时候可以把一般道友、信徒通统招集来,告诉他们,自己得的甚么功夫,见的甚么境界,借以引人发心办道。说完了,就要准时往生的。举个例说:如净宗初祖慧远大师,三次见到圣相,从未向人说过,第四次见到圣相时,阿弥陀佛亲口告诉他,七日之后,就要往生西方了,他纔向弟子们说出来。到了第七日,果然往生了。如其本传说:「……专志净土,澄心观想,三见圣相而沈厚不言。义熙(东晋安帝年号)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之东龛,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侧,前揖曰:『师早发心,何来之晚?』远谓弟子法净、惠宝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即自制遗戒。至八月六日,端坐入寂。」这就是祖师留下来的好模范。我们跟着祖师学就对了。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

阐提
 一阐提迦的简称,是极难成佛的意思,有二种:一、不信因果,造五逆十恶,断诸善根,坠入阿鼻地狱的人,此种人极难成佛,名断善阐提;二、大悲菩萨,发一切众生成佛,然后成佛之愿,因众生至多,时间至久,故此种菩萨,亦极难成佛,名大悲阐提。通常所指的一阐提人,多数是指断善阐提。
FROM:【佛学常见辞汇】

一阐提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Icchāntika,为无成佛之性者。旧称,一阐提。译言不信。是不信佛法之义。涅槃经五曰:「无信之人,名一阐提。一阐提者,名不可治。」同五曰:「一阐提者,断灭一切诸善根本,心不攀缘一切善法。」同十九曰:「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戒。如是之人,名一阐提,诸佛世尊,所不能治。」同二十六曰:「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不具信故,名一阐提。」涅槃经疏十曰:「古来云:阐提具含众恶,不知的翻,唯河西翻为极欲,言极爱欲之边,此即于总恶之内,取一事为翻。例如涅槃名含众德,亦无的翻,而翻为灭度者,亦是总中取此一事为翻。」新称,一阐底迦,译曰乐欲,乐生死之义。见「阿颠底迦」条。又作一颠迦。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长水之义疏曰:「一颠迦,即断善根者。」

多罗
 (杂语)Ta%ra%,又作呾囉。译曰眼,眼瞳。苏婆呼经下曰:「多罗,此云妙目精。」大日经疏五曰:「多罗,是眼义。」不空罥索心咒王经中曰:「多罗,周云瞳子。」梵语杂名曰:「眼睫砂吃刍钵呾囉。」演密钞七曰:「呾囉,此译云眼。」【又】(植物)Ta%la,树名。译曰岸树,高竦树。玄应音义二曰:「多罗按西域记云:其树形如轮榈,极高者七八十尺,果熟则赤,如大石榴,人多食之。东印度界其树最多。」慧苑音义上曰:「其形似轮榈树也,体坚如铁,叶长稠密,纵多时大雨其叶荫处干若屋下,又或翻为高竦树也。」此树干中断,则不再生芽,依之而中譬比丘犯波罗夷之重罪。楞严经六曰:「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俱舍论曰:「大师此中立如是喻,如多罗树,若被断头,必不复能生长广大,苾刍等犯重亦然。」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学习解说】
我(世尊)入涅槃之后,将会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化身生于末法之中,示现种种形象来度化在生死轮回流转中的众生,有的是示现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相、官吏、童男、童女,甚至是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众生作朋友或同事(同事摄),和众生打成一片(形容彼此亘动及关系都很好),取得众生信任,然后在合适因缘下,对契机之众生,称扬赞叹一切众生悉可成佛的教法,也教导众生,令其身心入正定三摩地。但这些菩萨和阿罗汉绝不会随便透露他们的真实身份,若真的有需要(指说出来可以进一步利益众生),只有在他们命终之时才会私下密有表示,是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透露他们真实身份的。
所以,绝对不会像有些人以此到处表示高于凡夫的身份来历或显示已证得的果地境界等,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白衣
[佛光大辞典]
梵语 avadāta-vasana,巴利语 odāta-vasana。原意白色之衣,转称着白衣者,即指在家人。印度人一般皆以鲜白之衣为贵,故僧侣以外者皆着用白衣,从而指在家人为白衣,佛典中亦多以「白衣」为在家人之代用语;相对于此,沙门则称为缁衣、染衣。又西域一般在家人亦着白衣,故亦以白衣称之。然于我国及日本之服制,则又不同。据佛像帜义图说记载,白衣于我国为身分较低贱者所穿着,如仆役等。而于日本,则非高贵之人不得着白衣;平民仅于祭礼、丧仪之时,始着白衣,以表斋仪之洁净。盖此为日本之国风,故沙门虽着染衣,于礼佛式、入众法之时,亦必于法衣之下衬以白服。〔涅槃经会疏卷十四、大唐西域记卷二〕(参阅「缁衣」5895) p2082

居士
[佛光大辞典]
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指印度四姓中吠舍种(梵 vaiśya)之富豪,或在家有道之士。经、律典籍中,常称吠舍种之富豪为居士,如中阿含卷一水喻经、长阿含卷二十二世本缘品、大品般若经卷一、放光般若经卷一等所载。而大智度论卷九十八等,则称居家有道之士为居士。
佛教中之居士常与古来所称之长者混同,如慧远之维摩义记卷一末(大三八‧四四一中):「居士有二,一广积资产,居财之士名为居士;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为居士。」后者即为佛教中之居士。如印度之维摩、贤护等常修佛道之在家菩萨,及我国梁代傅大士、北魏刘谦之、唐代李通玄等能通佛道之在家者。今则泛指在家修道之男子为居士,亦有称女在家修道之女子为居士者。
在我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如首楞严经义疏注卷一、法华经演义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载。〔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十诵律卷六、维摩经文疏卷九〕 p3187

佛乘
[佛光大辞典]
(一)梵语 buddha-yāna。又作菩萨乘、大乘、如来乘。此系相对于声闻、缘觉二乘,而指菩萨乘;盖菩萨乃居于「真实成佛」之出发点以求佛道,故称为佛乘。〔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法华经卷二譬喻品〕(参阅「菩萨乘」5220)
(二)华严、法华说一切众生悉可成佛之教法,称为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而说唯一成佛之法,故又称一乘。法华经方便品(大九‧一四○上):「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法华玄义卷一、法华玄义释签卷一、三藏法数卷三十二〕 p2644

密因
 (术语)首楞严经之经题曰:「密事密因修证了义。」如来之果德名秘密藏,入此秘密藏之因行云密因。又密者经所说之陀罗尼,是非凡小之所能知,故名密,密即因也。楞严经八曰:「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同义疏八中曰:「三世果人入秘密藏,以此为因,密之因也。又此大定行一切行,而非凡圣之所知,故名为密,密即因也。」【又】佛菩萨之本地也。佛菩萨之本地,秘而人不能明,故云密印。楞严经六曰:「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主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同义疏六下曰:「真圣利物终不可测,以承佛制不妄漏泄,此圣真因唯圣自证,故云密因。未学之前不可轻说,阴有遗付者不显称也。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如求那屈指事。」
FROM:【佛学大辞典】


相关及延伸阅读: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学习解说】
您教导众生修习正定三摩地,记得要跟众生说,第四条就是要断除诸大妄语,这就是现在及过去一切诸佛如来世尊所说的,第四个决定(一定不变,不可更易的)清净明白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学习解说】
阿难! 也因此,如果不断除大妄语,这就像把人粪雕塑成栴檀的形状,但人粪闻起来本来就是臭的,如要对此妄想能够闻到栴檀的香气,那是不可能的事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学习解说】
(世尊)教导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行、住、坐、卧)一切行中都不能有虚伪造作不实,更何况是那些妄称已得到上人法之人?
例如穷人妄称帝王,穷人本来就不是帝王了,这只会让他自己带来杀生灭族之祸,何况是法王,如何妄自窃取佛的果位?
如是因,如是果,修行的因地不真,就会招致果报扭曲,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若以此想要求佛菩提道果,这就像要咬自己的肚脐一样,那是不可能达到的。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样,一切真实,那么,想要修行入正定三摩地,就不会有魔事的干扰和障碍的,这样的行者,终究会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四威仪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名数)一行,二住,三坐,四卧。此四者各有仪则不损威德,谓之四威仪。菩萨善戒经五曰:「威仪苦者名身四威仪:一者行,二者住,三者坐,四者卧。菩萨若行若坐,昼夜常调恶业之心。忍行坐苦,非时不卧,非时不住,所住内外若床若地若草若叶,于此四处常念供养佛法僧宝。」释氏要览下曰:「经律中皆以行住坐卧名四威仪,其他动止,皆四所摄。」
(名数)行住坐卧四种之作法也。见威仪条。

法王
[佛光大辞典]
梵语 dharma-rāja。(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五中):「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大五一‧九五○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长阿含卷三游行经、维摩经卷上佛国品、法华经卷五安乐行品〕
(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一)不舍道心。(二)劝化他人发意。(三)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四)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
(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参阅「阎魔王」6340〕
(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参阅「大宝法王」906)
(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 p3339

相关及延伸阅读:
佛弟子有过失该如何? 云何[菩萨质直心]? ~ 大般涅槃经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学习解说】
如我(世尊)这样所说的,就是佛说的;
若不是这样说的(或毁坏佛这样说的),那就是魔王波旬所说的。


相关及延伸阅读:
佛弟子可以自称是佛菩萨转世吗?先让我们看看佛经怎么说 #2
受持读诵书写解说菩萨戒故,如来正法久住不灭,诸恶比丘渐就损减~菩萨善戒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4-30 06:07 , Processed in 0.07508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