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莲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莲,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1#
 楼主| 发表于 2021-5-10 15:06: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1 15:41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10 分钟 )

-- [经文] --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

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阿难!因为世界之虚妄(虚假不实)轮回,动性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气而形成了无数飞升沉落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卵]羯逻蓝(卵七日还没有形成之相就叫羯逻蓝),流转于国土,天上的鸟,水里的鱼,陆上的龟蛇,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虚妄】:虚假不实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颠倒】:(术语)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也。是为无明之所使然,倒见事理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虚妄分别孰为本。答曰:颠倒想为本。”注曰:“什曰:有无见反于法相,名为颠倒。”宗镜录七十八曰:“颠倒是烦恼根本。”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和合】:和合亦名相杂,谓菩萨由后得智,于先所缘一切诸法和合相杂境界,而能观察照了。由此观察,即得转一切烦恼而依菩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八万四千】:形容数目很多,这是印度人所常用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也常用此句来说数目之多,并非真有这么一个八万四千的确定数目。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乱想】: (术语)散乱放逸之心想也。谓一切之烦恼。楞严经七曰:“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增一阿含经一曰:“去众乱想,逮沙门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羯逻蓝】:(物名)Kalala,又作羯罗蓝,歌罗逻,羯刺蓝,羯逻罗等。译曰凝滑,杂秽等。父母之两精,初和合凝结者。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胎内五位之一。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羯逻蓝,旧言歌罗逻,此云和合,又云凝滑。父母不净和合,如蜜和酪,泯然成一。于受生七日中,凝滑如酪上凝膏,渐结有肥滑也。”同二十四曰:“羯刺蓝。”慧琳音义十三曰:“羯逻罗初受胎时,父之遗泄也。”俱舍光记九曰:“翻云杂秽。”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杂染(合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轮回,欲性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滋(液体)而形成了无数纵横交错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胎]遏蒲昙(受胎二七即十四日名遏蒲昙),流转于国土,人畜龙仙,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杂染】:杂者,杂乱之义;染者,污染之义。合杂乱和污染,即指烦恼,通于善、恶、无记等三性,为一切有漏法的总称。参考三杂染条。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执著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

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执著(坚持或固执)轮回,趣向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暖(温湿)而形成了无数反转倾覆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湿相]蔽尸(受胎三七日即二十一日,名闭尸),流转于国土,心地愚钝、身量微小蠕动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执著】:坚持或固执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趣】:梵语 gati,巴利语同。意译道。指众生以自己所作之行为(业)所导趋来生之生存或生存世界而言。趣之分类大致有:(一)六趣,指地狱、饿鬼、畜生(傍生)、阿修罗(修罗)、人、天等,又称六道。(二)五趣,六趣若去除阿修罗则为五趣,又称五道。大乘多说六趣,说一切有部则说五趣。说五趣时,即将阿修罗含摄于饿鬼、天等趣之中。又五趣亦称为五恶趣,乃相对于无漏净土而言,即有漏秽土,亦即迷之世界。(三)将上记之六趣区分为善、恶二类:(1)善趣,即指天、人、阿修罗等三趣,均为善业所生,故称三善趣,又称三善道。(2)恶趣,即指地狱、饿鬼、畜生等三趣,均为恶业所生,故称三恶趣,又称三恶道。又三恶趣亦称三涂、三途(涂、途,道之意,又为涂炭之意),即指火涂、刀涂、血涂三者,通常依序相当于地狱、饿鬼、畜生。又三恶趣加阿修罗,则为四恶趣。
 此外,有关“趣”之义,诸典籍之诠释各异。据俱舍论卷八释为所往之义。大乘义章卷八末载,趣乃相对“因”而言,因能向果,而果为因趣,故称为趣。又摄大乘论释(无性)卷四解释六十二见趣之趣,系指品类之义。((参见:六道)FROM:【佛光大辞典】
【蔽尸】:(杂语)Pes/i,作闭尸,箄尸,蜱罗尸。译曰肉团,结。胎内五位之第三。玄应音义一曰:“蜱罗尸,或作闭尸,此译云肉团也。至第三七日,结集成肉团,若男则上阔下狭,若女则上狭下阔。成肉团,犹未坚。”瑜伽略纂一曰:“闭尸,此名结。虽已成完,仍柔软故。西域呼熟血亦名闭尸,彼相类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变易(变易生死。这种生死是菩萨于三界外心念上生灭迁变转易的生死,是属于精神上的生死,与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分段生死不同)轮回,诸假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触而形成了无数新旧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化相]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蜕变而后转为飞行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变易】:变易生死。这种生死是菩萨于三界外心念上生灭迁变转易的生死,是属于精神上的生死,与三界内凡夫肉体上的分段生死不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假】:1、借的意思,诸法无实体,借他而有,故名假,如借五蕴而有众生是。 2、虚妄不实之义,诸法因缘和合而有,幻生幻灭,虚妄而无实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化相】:(术语)佛陀教化众生之相状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

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留碍轮回,诸障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执着而形成了无数精识光耀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色相]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能识吉凶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着】: 众生所以轮回三道而不能超脱者,为处处着故。因着则惑业苦生,惑业苦生生不已,乃成轮回。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色相】:一切物质显现于外可以眼见的形相。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销散轮回,诸惑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暗相而形成了无数阴暗幽隐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无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即二十八日名羯南),流转于国土,无有形色(无色界外道之类)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无色】:无色者,无有形色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销散之惑,起阴隐乱想之业。惑业暗昧,故感此生之报,即空散销沉之类是也。(空散销沉者,色尽心亡,猒空绝想,沉冥幽隐,即无色界外道之类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2#
 楼主| 发表于 2021-5-11 15:42:4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1 15:44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

-- [经文] --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罔象轮回,幻影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回忆形成了无数潜伏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有想(从忆想所生也)之相,形成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神鬼精灵(神、鬼、精、灵,是有想众生),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忆】:指对于某一对象,心中悬系而不忘。大乘义章卷二(大四四·四九二上):“常守一缘,不能舍离,于缘发悟名忆。”FROM:【佛光大辞典】
【结】:(术语)结集之义,系缚之义。烦恼之异名。为烦恼因而结集生死,故谓之结,又系缚众生,而不使解脱,故谓之结。即为生死之因者。大乘义章五本曰:“结集生死,目之为结。结缚生死,亦名为结。”同五末曰:“烦恼闇惑,结缚行人,故名为结。又能缚心,亦名为结。亦能结集一切生死故。”三藏法数二十四曰:“结即系缚之义。谓众生因烦恼妄惑造诸恶业。而为众苦系缚。流转三界不能出离。故云结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有想】:有想者,从忆想所生也。谓此类有情,因颠倒罔象之惑,起潜结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神鬼精灵之类是也。(罔象者,似有似无也。潜结者,潜即隐伏,结即凝滞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愚钝轮回,愚痴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顽空形成了无数枯槁(喻指惑染之凡夫无法益之滋润,以致法身慧命濒临枯竭之状态)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无想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之相,形成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由精神冥想可化生土木金石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愚钝】:(杂语)心愚根性钝者。行事钞中之四曰:“若论事忏,属彼愚钝。”文类曰:“凡小易修真教,愚钝易往捷径。”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枯槁众生】:以草木于旱时缺乏雨水而行将枯槁,喻指惑染之凡夫无法益之滋润,以致法身慧命濒临枯竭之状态。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大九·二○上):“犹如大云,充润一切枯槁众生。”道宣述教诫律仪(大四五·八六九中):“内乖菩萨之心,外阙声闻之行;四仪既无法润,乃名枯槁众生。”FROM:【佛光大辞典】
【无想】: 无想者,想心昏迷,无所觉了也。谓此类有情,因顽钝愚痴之惑,起枯槁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此生之报,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是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者,如华表生精,如黄头外道化为石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相待轮回,虚伪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伪相而形成了无数以为有因却不明其因是什么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非有色之相,形成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相待】:指差别界之现象互相对立。即一切有为法皆自他对立,藉之以存立。如长短、东西、有无、是非、净秽、迷悟、生死等,彼此相待相倚而存立。又如色境待眼根而为色境,眼根待色境而为眼根。依注维摩诘经卷二(大三八,三四六中):“肇曰:‘诸法相待生,犹长短比而形。’”FROM:【佛光大辞典】
【染】:染污、不洁净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有色】:非有色者,谓虽有形色,而假他所成也。谓此类有情,因虚伪相待之惑,起因依乱想之业,惑业相染,故感非有色相成色之报,即水母以虾为目之类是也。(非有色相成色者,如水母本无自类之色相,故曰非有色相,以水沫为身,以虾为目,故曰成色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相引轮回,妄性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秘咒而形成了无数呼唤感召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非无色(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之相,形成色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通过咒、诅、厌,因声呼召而能成形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性】:<一>梵语 prakr!ti,巴利语 pakati。与“相”、“修”相对。有不变之义。指本来具足之性质、事物之实体(即自性)、对相状而言之自体、众生之素质(种性)等。即受外界影响亦不改变之本质。
 据菩萨地持经卷一种性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一种性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一、卷三十二等载,不待其他因缘,无始以来法尔即有的本分之因种,称为性。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性有总、别之异:(一)总性,如无常、苦、空、无我、无生、无灭等。(二)别性,如火为热性、水为湿性、心为识性等。即无常、无我等为一切法共通之理性,热性、湿性等则为诸法各别之自性。FROM:【佛光大辞典】
【咒】:梵语陀罗尼,华译为咒,即佛菩萨从禅定中所发出来的秘密语。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非无色】: 非无色者,因声呼召而能成形也。谓此类有情,因相引妄性颠倒之惑,起呼召乱想之业,惑业相附,故感非无色相无色之报,即咒诅厌生之类是也。(非无色相无色者,如虾蟆等,从自类生,不假他成,故曰非无色相,藉声得生,故曰无色。咒诅猒生者,咒诅亦呼召耳,猒即祷也,如虾蟆以声附卵,然后生长,非声则坏;又孔雀,雌者闻雄者鸣,即有娠,生雏,此等物类,若由厌祷而生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合妄轮回,诬罔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差异而形成了无数相互交杂涉入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非有想之相,形成想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借他之身以成自类的,这类充塞其中。

注解:
【回互】:(术语)甲乙互相交杂涉入之意。如六根对于前境,能辨别其声色等,谓之根境回互是也。参同契有曰:“门门一切之境,回互不回互,回更相涉。”彼华严所谓理事无碍及事事无碍,可配于此回互,理事各立,事事住位,可配于不回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非有想】: 非有想者,谓借他之身以成自类也。谓此类有情,因诬罔颠倒之惑,起回互乱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有想相成想之报,即蒲卢等异质相成之类是也。(诬罔即诳惑也,回互犹转换也。蒲卢,蜾羸也,取青虫以为己子,乃诬罔回互之义也。非有想相成想者,如青虫,非蒲卢之类,故曰非有想相而能成己之子,故曰成想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

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末学解说]

因为世界之怨害轮回,执杀令众生产生了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聚合相杂诸怪而形成了无数伤害父母的烦恼妄想。

这样便有了非无想之相,形成无想羯南(受胎四七日名羯南。意为凝厚,又意为坚肉),流转于国土,如同土枭(食母鸟)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食父兽)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虽亲而成怨害的,这类充塞其中。

这些名为众生十二种类。

注解:
【非无想】: 非无想者,谓虽亲而成怨害也。谓此类有情,因怨恨颠倒之惑,起杀害妄想之业。惑业和合,故感非无想相无想之报,即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之类是也。(非无想相无想者,父母有爱,故曰非无想相;后时成大,父母遭食,故曰无想也。土枭,食母鸟也;破镜,食父兽也,形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误耳。)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流转】:在六道之中,流来转去,不停的生死。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佛顶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  (竟)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3#
 楼主| 发表于 2021-5-12 16:12: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2 16:22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2 小时 30 分钟 )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八

-- [经文] --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地,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众生,每一类中,也都各自具有十二种颠倒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

犹如捏住眼睛有乱华(幻影)发生。这种种颠倒,令本来的妙圆真净明心,具足了的虚妄乱想。

你现今修行证悟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应当要针对虚妄乱想这个根本之因,建立三种渐次除助因、刳正性、违现业,方才能断除消灭(虚妄散乱之想)。

如同在干净的器具中,要除去毒蜜,用各种汤水混合夹杂灰香,洗涤这个器具,然后才能储藏甘露。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颠倒】:梵语 vipari^ta,或 viparya^sa。略作倒。谓违背常道、正理,如以无常为常,以苦为乐等反于本真事理之妄见。对于颠倒妄见之分类,诸经论所说有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具足】: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正九·58A):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性起品、大乘义章十四]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修证】:指修行与证悟。盖修行与证悟原本不二,宜应相辅相成;而一切众生本即是佛,以迷执颠倒而流转生死,若藉修行与证悟之功,则众生亦可远离染污,趣向佛道。(像法决疑经)((参见:修证不二)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末学解说]

什么是三种渐次呢?

一是、精修数习,断除众生助恶之因(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恚,邪魅所著,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

二是、真修实证,断除剖破淫杀之性(以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杀而起,故指此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当用剖破淫杀之性,勿令毁犯)。

三是、增进次第,远离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注解:
【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真修】:不假作意,与理体相应任运而修,称真修;FROM:【佛光大辞典】
【三渐次】:﹝出首楞严经﹞ 三渐次者,乃楞严经中,佛欲说修行地位,而先说此三等渐次以为根本。以由一切地位虽有浅深不同,而皆以此三种而为进行之本。故经云:如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也。
  [一、除助因],除助因者,谓除众生助恶之因也。助恶之因,即五种辛也。五辛者,即葱、薤、韭、蒜、兴渠也。谓此五辛食则能发淫恚,邪魅所著,天人远离,是故修行之人,欲得菩提,必先断除此五种辛菜也。故经云: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也。(兴渠,叶如蔓菁,根如萝卜,出土辛臭。梵语菩提,华言道。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
  [二、刳正性],刳,剖也、破也。正性,即众生淫杀之性也。以一切盗妄等恶,皆由淫杀而起,故指此为正性也。若欲修菩提者,当用剖破淫杀之性,勿令毁犯。故经云: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是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三、违现业],违者,背也、远也。现业即现行六尘境界所起之业也。谓修菩提之人,既能断除五辛,不犯淫杀,则于现前六尘之境违远而不相涉。故经云: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是也。(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云何助因?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末学解说]

什么是助因呢?

阿难!上面所讲世界的十二类众生,不能自生,要依靠四食而存在。就是段食(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触食(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思食(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识食(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

所以佛说:一切众生都是依食而有。

注解:
【四食】: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段食],段即分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言段食。古译经律皆为搏食,以手团曰搏;后译复言浆饮等不可搏,遂译为段食。
  [二、触食],触即对也。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非触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第六识即意识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义,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住】: 谓修道之人,非时不住,若或住时,随所住处,常念供养三宝,赞叹经法,广为人说,思惟经义,如法而住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 。

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 。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

[末学解说]

阿难!一切众生食用甘美的食物会生,食用有毒的食物会死 。

诸众生想要求取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应当要断除五种辛菜(葱、蒜、韭、 薤(音谢)、兴渠)。

这是五种辛菜,煮熟食用会引发淫欲心,生吃食用会产生嗔恚心。

像这样世界的食辛之人,纵然能够宣说十二部经,十方诸天人、诸神仙,也会因嫌其臭秽,全都远离。

种种饿鬼等,因为其食物的次第(喜欢食用五辛),所以会舔舐食辛之人的嘴唇。

常常与鬼在一起,福德就会日益消散,时间久了自然无利益生长。

注解:
【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淫】: 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天仙】: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末学解说]

这样的食辛人,修习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时,菩萨、天仙天人与神仙,十方善神,不会来守护。

大力魔王却会趁此(食辛)方便,化现作佛身,前来为他说法,诽谤诋毁佛立的禁戒,称扬赞叹贪欲、嗔恨、愚痴。

食辛人命终之后,自己会成为魔王的眷属。把魔福享受尽了,就会堕入无间地狱。

注解:
【天仙】:梵语 devar!s!i。泛指天人与神仙。据理趣分述赞卷中谓,五趣之极,称为天;人而有神德者,称为仙。FROM:【佛光大辞典】
【眷属】:梵语 pariva^ra,巴利语同。眷为亲爱,属为隶属,指亲近、顺从者。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谓佛陀有大眷属与内眷属;内眷属指其出家以前车匿、瞿毗耶等人,以及苦行时之五人给侍、得道时之阿难等;大眷属则指舍利弗、目犍连等诸圣,及弥勒、文殊师利等诸菩萨。
 善导将佛陀之眷属分为在家、出家二种,佛陀有伯、叔四人为在家者称为外眷属,佛弟子为出家者称为内眷属。惟若广义言之,则凡闻道受教者均为佛之眷属。又随附无漏净慧必起之心所及四相,亦称为眷属。巴利律藏分为五部分,其中最后部分,亦称为眷属;意即律藏之补遗。(观无量寿佛经疏卷二、法华经玄义卷六下、法华玄义释签卷十三、大日经疏卷一)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修菩提者 ,『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末学解说]

阿难!修行菩提(清净究竟之理)者(想提升自己修行的层次),要【永远断除五辛】,这叫做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即诸佛所得清净究竟之理也。以其无灭无生,不变不迁,是为常住果。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五辛】:﹝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云何正性?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末学解说]

什么是正性(俱舍以离烦恼)?

阿难!如果这样的众生想证入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要先严格持守清净戒律。

永远断除淫欲之心,不以酒、肉为餐,用火来净化食物,不吃生的食物。

注解:
【正性】:(术语)与圣性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性】:唯识说圣性,俱舍说正性,意思则一。唯识以无漏智的种子为圣性,俱舍以离烦恼为正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末学解说]

阿难!如果是修行之人,不断除淫欲与杀生,想要出离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应当观淫欲,就像毒蛇一样,就如见到怨恨的贼人一样。

先要持守声闻要守的戒律,不犯四弃(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八弃(见下方注解),让身体能够不动;

然后奉行菩萨之清净戒律仪轨,让心念能够不起。

禁戒能够成就,则在世间永远不会再有相生相杀的业障,不去偷盗抢劫,就不会再有相互间的负累牵涉,也就能够不再偿还宿世的业债。

注解:
【声闻】:谓闻佛声教,依四谛法,修道证真,是名声闻。(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四弃】:比丘若触犯淫、盗、杀、妄之四波罗夷罪(梵 catva^rah! pa^ra^jika dharma^h!)则不得忏悔,必被逐出僧团,永弃于佛门之外,故称四波罗夷为四弃。又梵语 Pa^ra^jika,亦译作弃。((参见:四波罗夷)1720、“波罗夷”3442)FROM:【佛光大辞典】
【八弃戒──尼八弃戒】: ﹝出楞严义海﹞ 梵语尼,华言女。弃,却也。谓尼犯此八罪,弃却于佛法之外也。
  [一、杀],杀即损伤物命也。谓一切有情,皆惜身命。尼若不能悯彼,反更伤残,是故为众所弃也。
  [二、盗],盗即窃取他物也。谓尼于他人所有财物,生贪乐心,不与而取,是故为众所弃也。
  [三、淫],淫即染欲也。谓尼不能以礼自防,以戒自守,贪着色欲,污犯净行,是故为众所弃也。
  [四、妄],妄乃虚妄不实也。谓尼隐覆实事,虚言诳他,是故为众所弃也。
  [五、触],触即触着。谓尼若与男身相触,起染欲心,是故为众所弃也。
  [六、八],八者,八事也。谓尼与染心男子,两手相捉,或捉其衣,或同入屏处,或屏处共坐,或共语,或共行,或相倚,或与相期。犯此八事,是故为众所弃也。(屏处者,僻静处也。)
  [七、覆],覆即遮覆也。谓尼与大众说戒作法之时,遮覆他罪,不肯对众陈露,是故为众所弃也。
  [八、随],随即依也。谓尼于大僧众中,未与作共住法,而随彼共住,是故为众所弃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行】:谓修道之人,举止动步,心不外驰,无有轻躁,常在正念,以成三昧,如法而行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末学解说]

这样的清净之人修习三摩地(安住一境而不动),即便用父母给予的肉身,不须要天眼,也能够可以观见十方世界,见到佛世尊听闻佛法,亲身奉持佛陀的法旨,获得大神通,游历十方世界,宿命(过去世之命运)清净,没有艰险。

这叫做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注解:
【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云何现业?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末学解说]

什么是现业?

阿难!这样的清净持守禁戒之人,心中没有贪淫之念,不会对外境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执着流散。

因为不流散放逸,所以能够使本元自己旋归。不攀附外尘之缘,六根就没有相对应的(外尘),反妄想之流全归入唯一自性,六根的作用也就不会发挥进行了。

十方一切国土,了了分明,清净无染,如同琉璃内悬挂明月一般。

身心畅快怡然,殊妙圆满,平等自在,获得大安稳。

一切如来的密圆(如如不动)、净妙(能生万法),全部都示现其中。

这样的人即时获得无生法忍,依从这样的方法按照次第修行,随所发起的菩提心,行大乘道,建立菩提之果位。

这叫做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注解:
【六尘】: ﹝出涅槃经﹞ 尘,即染污之义。谓能染污情识,而使真性不能显发,涅槃经中称此六尘,名六大贼,以能劫夺一切善法故也。
  [一、色尘],谓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
  [二、声尘],谓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
  [三、香尘],谓旃檀沉水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
  [四、味尘],谓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
  [五、触尘],触,即着也。谓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纱衣上服等,是名触尘。
  [六、法尘],谓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国土】:(术语)一切有情之住处。有净土秽土等之区别。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安立】: 安立亦名成立,谓菩萨由后得智,于所通达诸法境界,能立正教,令他修行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圣位】:<一>三乘人证得菩提之果位。新华严经卷二十六(大一○·一四○上):“愿一切众生,速入圣位。”(俱舍论卷二十四)<二>指断尽见惑之初果圣者。((参见:须陀洹)5360)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4#
 楼主| 发表于 2021-5-14 17:2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4 17:31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乾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乾有其慧,名干慧地。

[末学解说]

阿难!这样的善男子,欲爱之念已经干枯灭尽,六根与外境不再相对应,现世前世的残存习气不会再相续造新业。

令自心断除虚妄显露光明,纯是智慧,智慧的性能光明圆满,遍照十方法界,因为此地只是干有其慧,所以名为干慧地(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

注解:
【善男子】:(术语)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41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欲习初乾,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

[末学解说]

因为只是欲习初干,还没有与真如自性的法流相连接。

以此初得干有智慧之心,在其中流入真如自性的法流,令圆融妙性得以滋润展开,从真心妙圆的境界中,重新启发真实的微妙,不可思议的信心恒常安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在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纯真而行,名为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

注解:
【圆妙】:(术语)台家释圆教之圆,有圆妙之一义。空假中三谛圆融而不可思议。谓为圆妙。妙者以不可思议而名。四教仪集注下曰:“三谛圆融,不可思议,名圆妙。”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三谛】:空谛、假谛、中谛。空是说空无自体;假是说但有缘生假相;中是说诸法非空非假亦空亦假的中道实理。此三谛是天台宗所立。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妙】:(杂语)真实微妙也。教行信证行卷曰:“称名则是最胜真妙胜业。”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妙】:精微、奥妙、绝妙、不可思议等之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妄想】:虚妄的思想。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信】: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最初十位名十信,因入佛教海,修无量法门,要以信为先也。
  一、信心。心与理合,确切不移,灭一切妄想,名曰“信心”。
  二、念心。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心不忘,名曰“念心”。
  三、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四、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名曰“慧心”。
  五、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七、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八、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名“回向心”。
  九、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名曰“戒心”。
  十、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名曰“愿心”。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末学解说]

真实的信心清楚明了,一切都能够圆通自在,五蕴(色、受、想、行、识)、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不会再有障碍。

从过去到未来无量的时间中,舍身或是受身(生、死),一切习气都能示现面前,是善男子都能够忆念起,并不会再遗忘,称为念心住(虽在无数劫中,舍身受身,此现前一念,决心不忘)。

注解:
【圆通】:谓遍满一切,融通无碍;即指圣者妙智所证的实相之理。由智慧所悟之真如,其存在之本质圆满周遍,其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故称为圆通。复次,以智慧通达真如之道理或实践,亦可称圆通。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谓,二十五位菩萨各个皆具圆通,共有六尘、六根、六识、七大等二十五圆通。此外,楞严会上二十五圣之中,以观世音之耳根圆通为最上,故称为圆通尊、圆通大士。(楞严经圆通疏前茅卷下、楞严经纂注卷五)FROM:【佛光大辞典】
【三科】:一切诸法分为蕴、处、界三类,称为三科。蕴处界又作阴入界、阴界入。即:(一)五蕴,又作五阴、五众、五聚。指色、受、想、行、识。(二)十二处,又作十二入。指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三)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俱舍论卷一载,依愚之差别,为愚于心所者细别心所而说五蕴,为愚于色法者细别色法而说十二处,为愚于色、心二法者细别色、心二法而说十八界;依根之利钝,为利根者说五蕴,为中根者说十二处,为钝根者说十八界;依乐欲之不同,为欲略者说五蕴,为欲中者说十二处,为欲广者说十八界。即由三科观察人及世界,依愚夫迷悟之不同情况,破我执之谬,立无我之理。
 小乘诸部于三科立有假实之论。其中,说一切有部主张三科皆实,经部主张蕴、处为假,界为实。俱舍论则以蕴为假,处、界二者为实。依俱舍论,蕴有积集之义,积集多法为蕴,故蕴为假法;处、界二者则不然,故为实。有部认为蕴中之一法有蕴之相,即称为蕴,而不须积集多法始称为蕴,故以蕴为实法。经部则认为“处”乃极微积聚,为识之生门,故为假。华严五教章卷一之十宗判之第四“现通假实宗”列举说假部等之说,即于三科中,以蕴为实,处、界为假,因为处为六根六境相对,界为根境相对、识境相对、根识相对始能成立,蕴则不然。(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一、卷七十二、卷七十三、卷七十四、杂阿毗昙心论卷一、俱舍论光记卷一、大乘义章卷八本之末、百法问答钞卷一)((参见:十二处)343、“十八界”356、“五蕴”1212)FROM:【佛光大辞典】
【舍身】:梵语 a^tma-paritya^ga。指舍弃身命。又作烧身、遗身、亡身。以舍身供养佛等,或布施身肉等予众生,乃布施行为之最上乘。据大智度论卷十一载,布施财物为外布施,舍身则称为内布施(所谓内外,意即属主观之身与属客观之物)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5#
 楼主| 发表于 2021-5-15 19:00: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5 19:07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20 分钟)

-- [经文] --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末学解说]

真心殊妙圆满纯净真实,真精发生变化,无始以来的习气都融通为一体的精明妙用。以此精明不断增进,进入真净之境,名为精进心不杂曰精,不退曰进,进趣真净

注解:
【妙圆】:即殊妙圆满之意;亦即真实绝对之相。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达磨章(大五一·二一九上):“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答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准此,禅林中形容圆满微妙之机要语句,亦称为“妙圆枢口”。枢,原指开闭门扉之轴处;引申为机要之意。从容录第三则(大四八·二二九中):“英雄力破重围,妙圆枢口转灵机。”FROM:【佛光大辞典】
【精明】:(杂语)精良明白也,谓心意之清洁。无量寿经下曰:“精明求愿。”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末学解说]

真心的精明现前,一切事相作为,纯为智慧,名为慧心(心纯行勤,智慧自生)住。

注解:
【智慧】:智与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了解一切事理叫做“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末学解说]

执持智慧光明之境,周遍一切寂静湛然,寂静灵妙常凝不动,名为定心百杂粉碎,心体湛然住。

注解:
【执持】:坚持不变。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唯进无退,名不退心。

[末学解说]

心定显发清净光明,光明之性深入自性,唯有增进无退转,名为不退心(定光发明,进修无懈,深入自性,名“不退心”)。

注解:
【明】:梵语 vidya^,巴利语 vijja^。音译作费陀、苾驮。即灼照透视。意指破除愚痴之闇昧,而悟达真理之神圣智慧。据佛地经论卷二载,由于明能除闇,故以慧为自性;由于明为无明之相对者,故以无痴之善根为自性。据原始佛教经典之三转法轮经载,修八圣道,解四谛理,成就眼、智、明、觉(皆表智慧之语),即得趣入涅槃。FROM:【佛光大辞典】
【明】: 1、智慧的别名。 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 ,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末学解说]

心进入安宁泰然之境,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的气分交接相应,名护法心(进趣功纯,保持不失,与十方如来,气分相接,名“护法心”)。

-- [经文] --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末学解说]

保持真心妙明的觉明之境,能够以殊妙的力量,回光映照佛力的慈光,导向佛陀的境界安然而住。好像有两面镜子,光明相互对应,其中妙影,相互重重涉入,名为回向心(以保持修道力故,与佛光相交格)。

注解:
【慈光】:佛菩萨大慈大悲的光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心光密回,护佛常凝 ,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末学解说]

心光绵密交回,护得佛之常凝无上殊妙清净,安住于无为之境,永远不再遗失,名为戒心(安住净戒,心光常凝)住。

注解: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末学解说]

安住于戒心境中自在无碍,能够游于十方世界,所去都可随愿,名为愿心(遍游十方,化导众生,随其所愿,悉得满足)住。

注解:
【自在】: 1、是进退无碍的意思。 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6#
 楼主| 发表于 2021-5-16 12:34: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6 12:38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05 分钟 )


【十住】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

[末学解说]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实的方便法发起此十心(前面讲的“十信”),心之真精发明本体光辉,十信心之功用遍互涉入,圆成唯一真心,名为发心住。

注解:
【善男子】:(术语)佛称在家出家之男女曰善男子善女人。善者,美其信佛闻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十住】: ﹝出楞严经﹞ 谓菩萨约位进修,以妙觉为本,此觉由信而入,入则能住,故自发心住至灌顶住,通为十种也。
  [一、发心住],谓由前十信,相蹑进修,作真方便,显发十住之心,此心真精,发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于明耀中,(前面讲的“十信”)涉入,圆成一心之德。经云:以真方便,发此十心,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名发心住。(十用,即十信之用也。)
  [二、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四、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五、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六、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九、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方便】:指为了引导和教化众生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或语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屦以成地,名治地住。

[末学解说]

心中所生发的光明之境,犹如明净的琉璃,显现出内在的精金 。以前面所发的妙心,行屦于形成妙明的心地,名为治地住。

注解:
[治地住],谓由前所发之心,净如琉璃;所证之理,显若精金。因此妙心,契于理地。经云:心中发明,如净琉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履,即治也,亦造入之义。)

-- [经文] --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末学解说]

发心、治地所涉及的一切知见,都能够明明了了,遍游十方世界,没有滞留障碍,名为修行住。

注解:
【心地】:<一>指戒。戒以心为本,恰如世间之以大地为基,故称戒为“心地”,乃梵网经中之语。
 <二>指菩萨之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位之心(菩萨之阶位)。菩萨系根据心而修行,故喻心为地,称为心地。
 <三>在禅宗,达摩所传之菩提即称“心地”。FROM:【佛光大辞典】
[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心也。谓前发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了;由明了故,遍修诸行,皆无留碍。经云: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
【明了】:(术语)完全明知其事理也。法华经法师功德品曰:“菩萨于净身皆见世所有,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无量寿经下曰:“如来智慧海,深广无涯底。二乘非所测,唯佛独明了。”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

[末学解说]

所行与佛相同,蒙受佛之气分,犹如中阴身可以自由求得转生父母,阴信冥寂融通无碍,入于佛的种姓,名为生贵住。

注解:
【冥通】:冥者离诸妄相而冥寂,通者融通一切而无碍,是赞叹真理的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生贵住],谓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将生佛家,为法王子。故曰生贵。经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名生贵住。(中阴者,谓现身已谢,后身未生,于此之中,识未托胎之时也。)

-- [经文] --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末学解说]

既能游心于道犹如初得人身而入胎,亲承佛之法统,如胎儿已完成人形,名为方便具足住。

注解:
【人相】:人相者,比前我相已进一步,虽不复认证为我,而犹存悟我之心,名为人相。经云:悟己超过一切证者,名为人相。是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方便具足住],谓由前妙行,既与佛同,则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经云: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道胎者,谓道果之胎,以喻菩萨之入圣道也。觉胤者,觉即是佛,谓佛之胤嗣也。)

-- [经文] --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末学解说]

容貌如同佛,道心也同佛一样,称为正心住。

注解:
[正心住],谓前行相,虽与佛同,心相有异,未名正心。至此,则心相不异,方名为正。经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 [经文] --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末学解说]

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称为不退住。

注解:
[不退住],谓前心行二相,既与佛同,则佛身、佛心,二种合成,日以滋益,渐渐增长,唯进无退。经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 [经文] --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末学解说]

佛所具有的十身(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灵妙之相,一时全部具足,称为童真住。

注解:
【一时】:(杂语)巴利语翳迦三昧耶Ekam!samayam!之译语。在某时之义。诸经之初,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等。天台观经疏一,谓“今不论长短假实,说此经竟,总谓为一时。”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童真住],体微曰童,谓其体虽微,已具佛十身灵妙之真相矣。经云: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十身者,菩提身、愿身、化身、力持身、相好庄严身、威势身、意生身、福德身、法身、智身也。)

-- [经文] --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末学解说]

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称为法王子住。

注解:
[法王子住],谓自发心至生贵,名入圣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长养圣胎;至此长养功成,名出圣胎。既出胎已,则为佛之真子,而继绍佛种也。经云: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 [经文] --

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 ,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

[末学解说]

菩萨既成佛子,佛以智水而灌其顶,如同国王以诸国事委任太子,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世子长大,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堪行佛事),名为灌顶住。

注解:
[灌顶住],谓表菩萨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顶,犹如刹利、转轮王之子受职,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顶也。经云:表以成人,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名灌顶住。(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7#
 楼主| 发表于 2021-5-17 15:3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9 11:35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20 分钟 )


【十行】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

[末学解说]

阿难!是善男子,成为佛的法子后,便具足无量如来的殊妙功德,于十方世界中,随顺饶益救渡众生(自他俱喜),名为欢喜行。

注解:
【十行】: ﹝出楞严经﹞ 十行者,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自得己利,而利他之行未成,是故广行饶益,随顺众生,令其欢喜。然行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至真实,而成十种也。
  [一、欢喜行],谓由前十住进修,功满已成,佛子具佛妙德,能于十方刹土,随顺饶益众生,自他俱喜。经云:成佛子已,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名欢喜行。(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二、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三、无嗔恨行],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四、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五、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六、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七、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八、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九、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十、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末学解说]

善于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名为饶益行。

注解:
[饶益行],谓善推妙德,饶益众生,使得法利,不生猒想。经云: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 [经文] --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末学解说]

不但能够自己觉悟,而且能帮助他人觉悟,对于一切遭遇没有违逆拒绝(嗔恨生于违拒;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名为无嗔恨行。

注解:
[无嗔恨行],谓嗔恨生于违拒,既能自觉,又能觉他;自他之利兼成,则嗔恨自无也。经云: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嗔恨行。
  
-- [经文] --

种类出生 ,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末学解说]

在未来无穷际的时间中,随十二类众生化现其身出生;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平等度化众生,于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名为无尽行。

注解:
【三世】: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凡已生已灭之法叫做“过去世”,已生未灭之法叫做“现在世”,未生未起之法叫做“未来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尽行],谓随众生之类,化现其身,转化无穷,而益物无尽,竖遍三际,横周十方,通达无碍。经云: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三际者,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也。)

-- [经文] --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末学解说]

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始终没有差别和误失,名为离痴乱行。

注解:
[离痴乱行],谓妙智了达一切法门,虽各不同,悉皆归于一理,而无差误。经云: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 [经文] --

则于同中 ,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末学解说]

能在同一的法性中,显现各种差异的作用,在每一种差异的相貌中,又能够见到其共同之处(同异圆融,互现自在),名为善现行。

注解:
[善现行],谓由无痴乱行,故能于同类中,显现异相;于异相中,不见有异;同异圆融,互现自在。经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 [经文] --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诸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着行。

[末学解说]

由善现之行)这般直至于十方虚空界,遍满各个微尘,在每一微尘之中,又可示现十方世界,所现微尘和世界,都不相互留碍,名为无着行。

注解:
【虚空】:虚与空。虚与空都是无的别名。虚无形质,空无障碍,故名虚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微尘】:梵语 aN!u-raja 或 aN!u-rajas,巴利语同。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即眼根所取最微细之色量。极微,为俱舍论卷十、卷十二所说色法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四方上下聚集同一极微而成一团者,即称微尘。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此外,诸经论亦每以“微尘”比喻量极小、以“微尘数”比喻数极多。(法华经卷五如来寿量品、分别功德品、大智度论卷七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六)((参见:极微)5479)FROM:【佛光大辞典】
[无著行],无著,即无碍之义也。谓由善现之行,充扩圆融,以满空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而尘相不坏;尘界交现,小大无碍。经云: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 [经文] --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末学解说]

种种现尘现界,皆为般若观照之力,都是为了救渡众生解脱生死抵达涅槃之彼岸,名为尊重行。

注解:
【波罗蜜多】:(术语)又曰播啰弭多,(参见:波罗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波罗蜜】:(术语)Pa%ramita%,又作波罗蜜多,播啰弭多。译言究竟,到彼岸,度无极,又单译曰度。以名菩萨之大行者,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尊重行],谓前无著行中,现尘现界,皆是般若观照之力;然般若于六度中称为第一,可谓至尊至重矣。经云: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梵语般若,华言智慧。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 [经文] --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末学解说]

如这样的圆融通达,能够成就十方诸佛的仪轨和法则,名为善法行。

注解:
[善法行],谓于妙观慧中,种种明现,以显圆融之德。十方诸佛,莫不依此圆融而为法则。经云: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 [经文] --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末学解说]

一一都是清净无漏,真理真如,因依其无为真实之性起修,名为真实行。

注解:
【一一】:梵语有 vyasta, ekaika, pratiks!aN!am 等字。含有每一、逐一、各各、任一等意。梵网经开题(大六二·二中):“一一句句,一一字字,皆是诸尊法曼陀罗身。”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三上):“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宝土。”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术语)Ana%srava,漏者烦恼之异名,漏泄之义,贪嗔等之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流注而不止,谓之漏。又漏为漏落之义,烦恼能令人漏落于三恶道谓之漏。因之谓有烦恼之法云有漏,离烦恼之法云无漏。俱舍论二十曰:“诸境界中,流注相续,泄过不绝,故名为漏。”大乘义章五本曰:“流注不绝,其犹疮漏,故名为漏。”法华文句一曰:“毗昙云:漏落生死。”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一真】: (术语)又名一如。亦曰一实。皆为绝待之真理也。一者无二,以平等不二之故谓之一。真者离虚妄之义,所谓真如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真实行],谓前圆融德相,一一皆是无为真实之性,然依性起修,则所修之行,无非真实矣。经云: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8#
 楼主| 发表于 2021-5-19 13:12: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19 13:16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30 分钟 )


【十回向】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末学解说]▪

阿难!是善男子,因修行十行圆满具足了神通(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已经成就诸佛行事,(具有)纯洁精明真如之性,远离各种遗留过患,当度一切众生,断灭能度所度之相,回此自性清净之心,趣向究竟圆满(超越生死、烦恼)之地,名为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注解:
【神通】:音译作旬。又作神通力、神力、通力、通等。即依修禅定而得的无碍自在、超人间的、不可思议之作用。FROM:【佛光大辞典】
【精真】:(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为】:无因缘的造作,即真如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十回向】:  ﹝出楞严经﹞ 回即回转,向即趣向。谓起大悲之心,救度众生,回转十行之善,向于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一切众生是所度。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万类,圆满梵行,等入法界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谓由前修十行,神通满足,成就诸佛所行事已,又当修此回向之行;然回向之行,以悲愿之心为最,化度众生,而无能度之相。回此无为之心,趣向寂灭之地。经云: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名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坏回向],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矣。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本觉者,谓一切众生所具真如之性,本来是觉也。)
  [三、等一切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四、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之理地,如佛不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则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谓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八、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九、无缚解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国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
  [十、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 [经文] --

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末学解说]

毁坏应当要毁坏的(指众生相),远离应当要断离的(烦恼障碍),名为不坏回向。

注解:
[不坏回向],谓前离众生相,则是可坏;今复坏前可坏,离于能离,则是不坏。坏即空;不坏即假。空假不二,正显中道,而归趣于本觉矣。经云:坏其可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一念无相谓之空,无法不具谓之假,不一不异谓之中。本觉者,谓一切众生所具真如之性,本来是觉也。)
  
-- [经文] --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末学解说]

本觉自性湛然不动,觉性齐于佛觉,名为等一切佛回向。

注解:
【本觉】:谓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心源,离于妄念,即寂而照,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故名本觉。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等一切佛回向],谓所向本觉之性,湛然常住,而能觉之智,齐于佛觉。经云: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 [经文] --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末学解说]

精明真如之性引发光明遍照,所证真如之理地(诸法实相)犹如佛地,名为至一切处回向。

注解:
【精真】:(杂语)精明真如之性也。楞严经十曰:“唯一精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至一切处回向],谓前能觉之智,无处不遍;既齐佛觉,则所证真如之理地,如佛不异。经云: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 [经文] --

世界如来 ,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末学解说]

一切世界诸佛如来 ,互相涉入,没有任何挂碍,名为无尽功德藏回向。

注解:
【挂碍】:(术语)言障于前后左右上下而进退无途也。挂为四面之障碍。般若心经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无尽功德藏回向],谓前至一切处是世界,等一切佛是如来;然如来则一切世界之如来,世界即一切如来之世界;世界、如来,涉入无碍,功德无尽。经云: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挂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 [经文] --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末学解说]

真如之理地等同于在佛地,地中各各生出清净妙因。依此清净因引发无量光明,证取涅槃(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道,名为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注解:
【涅槃】:华译为“圆寂”,圆是圆满一切智德,寂是寂灭一切惑业。又译作“灭度”,灭是灭除见思、尘沙和无明三种惑,度是度脱分段和变易两种生死。合而言之,就是当一个人的智慧和德行都达到究竟圆满之领域,连生死和烦恼也都超越了、杜绝了,就叫做“涅槃”。这也是圣者所证得的不生不灭、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它也是芸芸众生最理想、最美丽的归宿。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随顺平等善根回向],谓于诸佛理地,起万行真因,显证一乘寂灭之道。行从理起,故曰随顺平等;能生道果,故曰善根。经云: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辉,取涅槃道,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 [经文] --

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末学解说]

真根(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已经成就,十方众生全都是我本性,即佛性;自性圆满成就,性中众生也应成就而不遗失,名为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注解:
[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谓既修真因,善根成就,则知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既平等,故能成就一切众生善根,无有遗失,亦无高下。经云:真根既成,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 [经文] --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唯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末学解说]

即一切诸法(不失众生),离一切诸相(皆我本性),不论是即一切法,或是离一切相,对二者都没有执着,名为真如相回向。

注解:
【法】:(术语)法者梵云达磨Dharma,为通于一切之语。小者大者,有形者,无形者,真实者,虚妄者,事物其物者,道理其物者,皆悉为法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相】:梵语 laks!aN!a。即形相或状态之意;乃相对于性质、本体等而言者,即指诸法之形像状态。FROM:【佛光大辞典】
[真如相回向],离妄曰真,不异曰如。谓一切法,性本真如,不即不离,二俱无著,则真如相现。经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 [经文] --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末学解说]

真实证得真如之相,于十方世界自在无碍,名为无缚解脱回向。

注解:
[无缚解脱回向],谓真如之相现前,则智慧明了,十界依正等法,互摄圆融,自在无碍。经云: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依正者,依即所依之国土,正即十界能依之色身也。)
  
-- [经文] --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末学解说]

所证性德圆满成就,法界无量无差别,名为法界无量回向。

注解:
【法界】:谓意所知一切诸法,名为法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界无量回向],谓所证性德真如之理,圆满成就,含摄遍周,其量无外,十界差别之相,了不可得。经云: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89#
 楼主| 发表于 2021-5-20 17:3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20 17:40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10 分钟 )


入菩萨阶位~[十地]前的【四加行】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暖地。

[末学解说]

阿难!是善男子,成就了干慧地、十信、十位、十行、十回向,四十一位阶之清净心地的境界,其次还要成就四种微妙圆满的加功用行。

即以佛陀之觉性妙用,在自己心地上加功用行,好像欲出未出,如同钻木取火,火虽然未出,先得暖相,名为暖地。

注解:
【四十一位】:四十一个菩萨修行的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即以此四十一位修行之功德来庄严佛果。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四加行】:﹝亦名四善根,出析玄记﹞此四通言加行者,谓此行人欲求见道,革凡成圣,遂起暖等四心,修四谛观,以定资慧加功用行,故名四加行。见道,即初果须陀洹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暖加行],暖者从喻得名。谓如人以木钻火,火虽未出,先得暖相。譬此加行位中,以智慧火烧烦恼薪,虽未得无漏之智,已得智火之前相,故名暖加行。(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 [经文] --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末学解说]

又在自己的心地上,成就佛之所履所行,好像有所依但其实无所依,如同登至高山的顶峰,身体已入虚空,但身下还有微碍,不能完全离地,名为顶地。

注解:
[顶加行],顶者谓观行转明,在暖之上。如登山顶,观瞩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顶加行。(观瞩四方者,谓观四谛也。)

-- [经文] --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末学解说]

心即是佛,此心同于佛道,善能不落两边,圆融无碍,如同忍事之人,不会怀有嗔恚烦恼之心也不会做出相应之行,名为忍地。

注解:
【心佛】:<一>华严宗所说行境十佛之一。依心而成佛,故称心佛。大方广佛华严经卷五十二(大一○·二七五中):“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二>心中所现之佛。
 <三>心即佛。(楞严经卷七)
 <四>心与佛。
 <五>谓众生自心之本性即为佛体,即除自身所具有的真心之外,别无佛体之意。FROM:【佛光大辞典】
【中道】: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不落二边,圆融无碍,谓之中道。法相以唯识为中道,三论以八不为中道,天台以实相为中道,华严以法界为中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 1、忍耐的意思,忍耐不如意的环境而不生嗔恚的心。 2、安忍的意思,即心安住于理而不动摇,也是承认、认可、同意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忍加行],忍有二义:一者印可义,谓于此位中,即能印可四谛之理,谓苦谛实是苦,乃至道谛实是道也。二者决定义,谓此善根,决定无退,故名忍加行。

-- [经文] --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末学解说]

“数量”(这个名目)消失灭尽,对中道无迷,也无觉,迷、觉二者没有所谓的名目,没有分别,名为世第一地。

注解:
[世第一加行],谓此位中,观四谛理,虽未能证,而于世间最胜,故名世第一加行。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6

主题

5137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3111

[精进勋章]

90#
 楼主| 发表于 2021-5-22 21:54: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1-5-22 21:59 编辑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  1 小时 20 分钟 )


【十地】

-- [经文] --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

[末学解说]

阿难!是善男子,对于大菩提(伟大的正觉)善于获得通达,觉性通达无碍至如来,完全进入佛之境界,名为欢喜地。

注解:
【十地】: 1、指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个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渐开佛界,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故又名“十圣”。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菩提】:伟大的正觉。菩提即正觉的意思。声闻缘觉都有菩提但不大,唯有佛的智能伟大而圆满,故名“大菩提”。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通达】: 通达者,谓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欢喜地】菩萨既满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窥心性,破见惑证二空理,成就檀波罗蜜,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 [经文] --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末学解说]

差异之性融入于同性中,同性最终也灭尽,(没有差异性和相同性,平等无分别,自性清净离诸烦恼)名为离垢地。

注解:
【性】:诸法永恒不变的自性、本体,亦即真如、佛性。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离垢地】菩萨断思惑,除毁犯之非,使身清净,成就戒波罗蜜,离一切垢,故名“离垢地。

-- [经文] --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末学解说]

清净至极而生出智慧光明,名为发光地。

注解:
【发光地】菩萨灭无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罗蜜,心光开发,故名“发光地”;
【明】: 1、智慧的别名。 2、真言陀罗尼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末学解说]

智慧之光至极,令觉性圆满,名为焰慧地。

注解:
【焰慧地】菩萨于三十七道品,圆满具足,进而修习力无畏,不共佛法,远离懈怠,成就精进波罗蜜,使慧焰炽盛,故名“焰慧地”;

-- [经文] --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末学解说]

一切相同与相异都不能达到(没有异同之分),名为难胜地。

注解:
【极难胜地】菩萨为利益众生,外习诸技艺,内成就禅波罗蜜,极难制胜,故名“极难胜地”;

-- [经文] --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末学解说]

无为(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真如实相,令自性清净、光明显露,名为现前地。

注解: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为】:梵语 asam!skr!ta。无造作之意。为“有为”之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
【 现前地】菩萨住解脱法门,修空无相无愿三昧,成就般若波罗蜜,使现前差别尽泯,故名“现前地”;

-- [经文] --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末学解说]

尽数全都为真如(诸法实相)之际,名为远行地。

注解: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远行地】菩萨断诸业果细现形相,起殊胜行,广化众生,成就方便波罗蜜,备远行资粮,故名“远行地”;

-- [经文] --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末学解说]

专一于真如(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之心,名为不动地。

注解: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动地】菩萨住无生忍,断诸功用,身心寂灭,犹如虚空,成就愿波罗蜜,与涅槃心,湛然不动,故名“不动地”;

-- [经文] --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末学解说]

发挥真如(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之妙用,名为善慧地。

注解:
【真如】: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合真实不虚和如常不变二义,谓之“真如”。又真是真相,如是如此,真相如此,故名“真如”。真如就是诸法实相,宇宙万有的本体,恒常如此,不变不异,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即无为法。亦即一切众生的自性清净心,亦称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等。起信论说:“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善慧地】菩萨灭心相,证智自在,具足十力,于一切处非处,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罗蜜,善运慧解,故名“善慧地”;

-- [经文] --

阿难!是诸菩萨 ,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末学解说]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行完毕,功德圆满,这个次第称为修习位(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此地慈悲妙法如大云,覆盖涅槃之海。名为法云地。

注解:
【修习位】: 谓第二地至第十地菩萨,得见道已,为断除障而复修习根本之智,故名修习位。(第二地至第十地者,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证本有之智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法云地】菩萨广集无量道法,增长无边福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依上中下根,为说三乘,成就智波罗蜜,有如大云,雨大法雨,故名“法云地”。

-- [经文] --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末学解说]

如来圣法逆转了生死之流,菩萨依次第修行而至,觉性进入圣道,名为等觉。

注解:
【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证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等觉】: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平等觉悟一切,故名“等觉”。 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的菩萨,其功德和智慧差不多与佛相等了,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 [经文] --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末学解说]

阿难!从干慧心到达等觉果位后,这样的觉性刚开始获得金刚心(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中的初干慧地。

注解:
【金刚心】:比喻信心坚固不动;犹如金刚之坚硬,不被任何物质所破坏。例如菩萨之大心坚固不动,称为金刚心。于净土宗,则指坚信弥陀本愿之心。(大智度论卷四十五)FROM:【佛光大辞典】
【金刚心菩萨】:大乘五十二个阶位中,第五十一位菩萨,叫做“等觉”,意思是此觉已经与佛差不多相等了,此时若回顾第十法云地,已经可以叫做佛,若瞻望佛地,则还差一点,所以只叫做“金刚心菩萨”,或“无垢地菩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干慧地】:梵语 s/ukla-vidars/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参见:十地)419)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末学解说]

如同这般修行,一重一重,不断重复修行十二次第,方可获得妙觉果位(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成就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

注解:
【妙觉】:为大乘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之一,四十二位之一。指觉行圆满之究竟佛果,故亦为佛果之别称。又称妙觉地。为究极理想境地之表现;系由等觉位更断一品之无明,而得此妙觉位。于此位能断尽一切烦恼,智慧圆妙,觉悟涅槃之理。
 天台四教仪一书说明别、圆二教妙觉位之差异,谓别教之妙觉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大宝华王座,现圆满报身,为钝根菩萨转无量四谛之法轮;圆教之妙觉位则以虚空为座,成就清净法身,居于常寂光土。(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八、四教义卷五、卷六、法华玄义卷四下、卷五上、大乘四论玄义卷二)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道】:指最上无比大道之佛道。盖如来所得之道,无有出其上者,故称无上道。具体称为菩提。又与正觉、无上正等觉、无上菩提同义。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末学解说]

这种种境地,都以金刚(坚利)观察诸法无实中的十种深藏比喻。在奢摩他中修行,使用诸如来之观见来清净修行证入,逐渐深入。

注解:
【金刚】:即金刚石,其性坚利,坚故不为他物所坏,利故能损坏他物,故佛经常以之比喻坚利。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观察】:(术语)与观想,观念等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如幻】:(譬喻)大品经十喻之一。西俗多工伎,以种种法现出无实之象马人物等,使人如实见闻,谓之幻,幻事虽如实见闻而非实也,故以譬一切诸法之无实。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华译为止,即止息一切杂念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婆舍那】:(术语)Vipas%yana%,又作毗钵舍那。译曰观,见,种种观察等。观见事理也。起信论元晓疏下曰:“奢摩他,此云止。毗钵舍那,此云观。”慧琳音义十八曰:“毗钵舍那,唐云观。”涅槃经疏十二曰:“毗婆舍那,此翻为观,亦云见。”慧苑音义上曰:“毗钵舍那,此云种种观察,谓正慧决择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末学解说]

阿难!这些都以三种增进修行(永断五辛。清净戒律。永断淫心。不餐酒肉)的缘故,才能够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之路。

能这样观照者,名为正观(真正之观);如果是其他观照者,名为邪观(不正当的观法)。

注解:
【菩提】: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正观】:指真正之观。有多种解释,中阿含卷二十八优陀罗经谓,相对于外道之邪观,以正慧了知真如称为正观。FROM:【佛光大辞典】
【邪观】:不正当的观法。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25 05:51 , Processed in 0.09104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