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楞严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7-8 11:2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8 15:26 编辑

                                                                                                                                       (本楼用时约3小时)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从座位上站起来
露出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掌恭恭敬敬的对佛说:

我是如来最小的弟子,承蒙佛的慈悲爱护,虽然现在得以出家修行
但是始终依赖于佛对我的怜爱,所以一向多闻而未能证得出离烦恼的无漏境界

因此未能降伏外道娑毗罗咒,被咒迷惑身陷淫室
这都是由于缺少实修实证,所以不知道佛的真实境界

惟愿世尊慈悲怜悯,为我们开示通往成佛的正定之路
也让那些没有信(善)根和邪知邪见以及障碍成佛的人都能获得正知正见

阿难说完后,五体投地恭敬礼佛
与在场所有大众都衷心渴望听佛教诲


【偏袒右肩】
(术语)挂袈裟而偏袒右肩,是表比丘恭敬尊者之相也。释氏要览曰:“律云:一切供养,皆偏袒,示有便于执作也。”法华经曰:“偏袒右肩,右膝著地。”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多闻】
梵语 bahu-s/ruta。即多闻经法教说而受持之意。佛十大弟子中,以阿难尊者为多闻第一。又“五五百年”中之第三五百年为多闻坚固之时代。另于异部宗轮论述记,以“广诵众经,善持佛语诸经”者为佛弟子四众中之“多闻众”。然据圆觉经载,末世之众生希望成道,但不求悟解,唯广求多闻以增长我见,如此多闻反成其害。
 据月灯三昧经卷六载,多闻有十种利益,即:(一)知烦恼资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自身及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不为所惑。(二)知清净助,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故精勤修习,以证无上佛果。(三)远离疑惑,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无所疑惑。(四)作正直见,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则为其宣说正直知见,以端正其非心。(五)远离非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等理,无不明了通达,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六)安住正路,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七)开甘露门,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八)近佛菩提,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之行能趣入圣果,故心常在道,精勤无怠,因而近于佛果菩提。(九)为作光明,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知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故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众生出离幽闇。(十)不畏恶道,修菩萨行者因多闻而晓知万法乃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故发广大之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纵遇险难恶道亦无所畏惧。(杂阿含经卷一、中阿含卷三十六瞿默目犍连经、卷四十五心经、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五、大智度论卷三)p2330
FROM:【佛光大辞典】

【无漏】
梵语 ana^sravah!。“有漏”之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乃烦恼之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俱舍论卷二十、大乘义章卷五本)((参见:有漏)2452)p5128
FROM:【佛光大辞典】

【真际】
<一>即真如实际之略称。断绝相对差别之相,呈现平等一如的真如法性之理体。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上观如来品(大八·八三五中):“以诸法性即真实故,无来无去,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维摩诘所说经卷下)
<二>(778~897)即唐代之赵州从谂禅师。唐末大中年间(847~859),以赵州(河北赵县)为中心,大振南宗禅风。昭宗乾宁四年示寂,世寿百二十。“真际”为师之谥号。((参见:赵州)5934)p4227
FROM:【佛光大辞典】

【阐提】
(术语)一阐提之略。不成佛之义也。此有二种:一断善阐提,起大邪见而断一切之善根者。二,大悲阐提,菩萨有大悲心,欲度尽一切众生而成佛,众生无尽,故已毕竟无成佛之期者。(参见:一阐提)。楞伽经一曰:“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止观六曰:“阐提有心,犹可作佛。二乘灭智,心不可生。”【又】比丘名。涅槃经二十六曰:“屠家之子,常修恶业,以见我故,即便舍离,如阐提比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弥戾车】
梵名 Mleccha。指边地之卑贱种族。又作弥离车、篾隶车、蜜列车、宜例车、毕嘌蹉。意译边地、边夷无所知者、卑贱、下贱种、垢浊种、恶中恶、奴中奴。梵语原意为言语不分明者,如我国所谓南蛮鴃舌之人;引申指顽愚卑贱、憎恶佛法之种族,相传该族居于印度西方或北方。如大毗婆沙论卷一二一及卷一八三谓,此族居于印度西方。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二谓,此族在北印度滥波国以北。(十诵律卷二十六、瑜伽师地论卷二十、瑜伽论记卷六上、续高僧傅卷四、慧琳音义卷二)p6417
FROM:【佛光大辞典】

【五体投地】
(杂语)又曰五轮投地。投五处于地,为敬礼之最上者。行事钞下之三曰:“地持当五轮至地作礼。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身放种种光明
犹如成百上千个太阳那样闪耀和光明,所有佛土都发出六种震动

十方世界如微尘多的国土全都一时出现
佛以他的大威神力,令这所有世界合成为一个世界
所有一切诸大菩萨都在自己的国土,恭敬合掌听佛讲法


【面门】
梵语 mukha。有三释:(一)指口,(二)指面之正容,(三)指鼻下与口上之间。北本涅槃经卷一(大一二·三六五下):“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大三五·一五一中):“面门者,诸德有三释。(中略)今释依梵语,称面及口并门悉名目佉(梵 mukha),是故翻此目佉为面门也。故知此中通举其事。”(八十华严经卷一)p3988
FROM:【佛光大辞典】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

[学习解说]:

佛对阿难说:一切众生无始劫来,因为八识田里充满了种种颠倒知见
用这些种种错误的心念和行为自然就与恶业相应,进而感召种种恶的果报

所有修行人之所以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有的甚至偏向了声闻、缘觉,以及外道、诸天、魔王、做了魔的眷属

都是因为不知道两种修行根本,盲修瞎练无法成就
这就像用沙子来煮饭,即使经过累劫时间也不能成功

那么,是哪两种根本呢?


【恶叉聚】
(植物)恶叉者,果实名。形似无食子,落地则多聚于一处,故云恶叉聚。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唯识论二曰:“一切有情,无始时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同述记曰:“恶叉形,如无食子,落在地时,多为聚故,以为喻也。”同演秘曰:“恶叉聚者,于一聚中,法尔而有多品类也。西域有之,人以为染,并取其油。”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恶叉树名。其子形如无食子,彼国多聚以卖之,如此间杏人,故喻也。”(梵Rudra-aks!a今之金刚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业种】
(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

[学习解说]:

一是无始劫以来的生死根本,就是你们用攀缘心为自性

二是无始劫以来的菩提涅槃清净之体,就是你们用本自具足的清净之体攀缘外尘随缘聚散

由于众生遗失了本自具足的清净自性,即使终日修行,但是未能觉悟两种根本,还是要随业流转堕入恶道


【自性】
(术语)诸法各自有不变不改之性,是名自性。教行信证信卷曰:“近世宗师,沈自性唯心,贬净土真证。”【又】数论师二十五谛中第一谛为冥性。又称自性。为万有之生因。唯识述记一末曰:“自性者冥性也,今名自性,古名冥性,今亦名胜性。未生大等但住自分,名为自性。”(参见:数论外道)附录。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攀缘】
是心意不定,随著外境而转的意思。凡夫之心,时常攀缘外境,随著外境而转,没有一刻的宁静;有道之士,放下万缘,凡事随缘而不攀缘,其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识精】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元明】
(术语)真如之觉体本来明照,故曰元明。楞严经六曰:“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又】一名本明。以本觉之自性清净心而名。楞严经一曰:“元明能生诸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本明】
又作元明。指本觉。因本觉之体清净而有大智慧光明,故称本明。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八下):“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p1962
FROM:【佛光大辞典】

【本觉】
(术语)众生之心体,自性清净,离一切之妄相,照照灵灵,有觉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尔之性德,故曰本觉。即如来之法身也。然此本心体,无始以来,覆于无明烦恼,隐藏至于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显其性德,是曰始觉,然觉而观之,则始觉非别,原为本觉之体,故始觉本觉,咸同一致。本觉之外无始觉。始觉即与本觉同一也。仁王经中曰:“自性清净名本觉性,即是诸佛一切智智。”起信论曰:“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
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
阿难言:“见。”
佛言:“汝何所见?”
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
佛言:“汝将谁见?”
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
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


[学习解说]:

阿难,你想知道如何出离生死,证得正定,获得解脱的道路,我现在问你
这时如来举起金色的手臂,伸曲五指,问阿难:你能见到吗
阿难说:能见到

佛说: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举起手臂伸曲五指,变成光明的拳头,照耀我的心和眼睛

佛说:你用什么见到的?
阿难说:我和在场大众都是用眼睛见到的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回答我,如来的光明拳,你的眼睛见到了,那么你以哪个为心,知道这是光明拳呢
阿难说:如来让我找心在何处,我用心仔细推究,所以我以能推理的这个叫做心

佛说:咄(呵斥一声),阿难,这个不是你的心


【奢摩他】
(术语)S/amatha,又作舍摩他、奢摩陀、舍摩陀。禅定七名之一。译曰止、寂静、能灭等。摄心住于缘,离散乱也。大乘义章十三曰:“奢摩他,此翻名止。摄心住缘。目之止。”慧琳音义十八曰:“奢摩他,唐云止。”慧苑音义上曰:“奢摩他,此云止息,亦曰寂静。谓正定离沉掉也。”圆觉略疏三曰:“奢摩他,此翻云止,定异名,寂静义也。谓于染净等境心不妄缘故。若准涅槃经释,即名能灭、能调、寂静、远离、及能清等。”了义灯五本曰:“奢摩他,此云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学习解说]:

阿难有些惊惧,起立合掌问佛:这个不是我心,那是什么呢

佛告阿难:这是凡夫心想出来的虚妄相,迷惑了你的真实本性

你由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都是认贼(六根)为子,丢失了你的真实本性,所以轮转不止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真性】
不妄不变之真实本性。乃吾人本具之心体。佛教主张吾人所具之真性与佛菩萨之真性本无二致。(楞严经卷一)p421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7-9 16:21:0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9 16:32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45分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佛最宠爱的弟子
我因为一心向的缘故,才跟随佛出家修行

我不单单用这颗心供养如来
甚至侍奉恒河沙国土诸佛及善知识
包括发大勇猛心,修行一切难行之法,都是用的这颗心

即使不小心犯了罪过,毁谤佛法退失善根,也是因为这颗心
如果这不是我的心,那我就没有心了,如同土木一样

离开这个能知能觉的心,什么都没有了,为什么如来说不是我的心呢
我实在有些惊恐,包括在座大众没有不疑惑的
惟愿世尊慈悲怜悯,开示我们这些未悟的人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学习解说]:

这时,世尊坐在师子座上为阿难摩顶,为了让阿难及与会大众心入不生不灭的真理
于是为他们开示说:如来常说一切诸法都是心的变现,一切因果业报及世界微尘也都是因为心的作用而产生

阿难,各个世界中的一切所有
包括小草树叶都有体性,即使虚空也有名字相貌
更何况是清净光明的真心呢,怎么会没有本体?

----------------

【关于[唯心所现],其实,不明白佛法的人都会解释成"一切都是心变现的",也就是"一切唯心造"

而且可能把[唯识所变]的识当作第六意识

佛弟子对于这些名相应该要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如果我们读过楞伽经和解深密经就会知道,

心,意,识分别指第八.七.六识

识这个字, 有时候是指第六识, 有时候指第八识

例如五蕴~色受想行识, 这边的识指第八识

[唯心所现]的心是指第八识,心王
[唯识所变][唯识所现]的识一样也都是指第八识,心王,就是阿赖耶识
意思是阿赖耶识可以变现出一切, 这在密严经也讲的很清楚

阿赖耶识有善恶种子, 解深密经说~清净所缘是胜义谛, 清净了就变成所谓的第九识~庵摩罗识(空如来藏, 请见楞严经)
当然, 第八识和第九识各有其支持者, 这边只是综合说明, 没有诤论之意】

详见:[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唯识所现]


所以什么是相由心生?

【就是心念决定正报和依报
就是意念决定自己和外在环境的存在形式】


【所以想成佛,就要发心成佛
想成佛,就要先知道佛心
发起和佛同样的心,这就是楞严经讲的第一决定义
这样的直心才能快速成佛】


【对于一切自身和外在环境的不顺遂和苦难
应该反观自心,调整增上
这样就能解决一切问题,就能改变正报和依报
发起佛心,就能逐渐成佛】



【无生法忍】
简称无生忍。无生法是指不生不灭之真如实相理体,真智安住在此理上,不再退堕,叫做“无生法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学习解说]:

如果你执着那个自认为能觉能观的就是心
那么这个心应当离开一切色、香、味、触等,仍有完整的本性

就好像你现在听我说法,这是因为有声音才有能分别
如果灭除一切见闻觉知内守一份寂静,这也是意识分别的虚幻影相

我不是再怪你,你可以细心揣摩一下
如果离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而有分别的体性,那个才是你的真心

如果能分别的体性离开六尘没有自体或不存在
那这就是六尘显现的虚幻影相

六尘不会恒久不变,如果发生变灭时,心岂不是成了龟毛兔角吗
而且你的法性身也与六尘一同断灭了,那么谁来修行证得不生不灭的真心佛性呢


【尘】
指不净的和能污浊人们真性的一切事物,如四尘、五尘、六尘等是。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法尘】
(术语)六尘之一。一切之法,为意识之所缘者谓之法尘。在十二处中,谓之法处,在十八界中谓之法界,于根境相对之语,则曰法境。楞严经一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闭,犹为分别影事。”行宗记二下曰:“法尘一界,兼通色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六尘】
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尘者染污之义,谓能染污人们清净的心灵,使真性不能显发。又名六境,即六根所缘之外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闻觉知】
乃心识接触外境之总称。即眼识之用为见,耳识之用为闻,鼻舌身三识之用为觉,意识之用为知。大日经疏卷一(大三九·五八二上):“如来五眼,以菩提心毕竟净故;以一切种观一切法,了了见闻觉知,无所挂碍,能持如是金刚印。”又据瑜伽师地论卷二载,依见闻觉知之别,言说有依见言说、依闻言说、依觉言说、依知言说四种。(杂阿含经卷十三、中阿含经卷四十九、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大智度论卷四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八)p3003
FROM:【佛光大辞典】

【法身】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诸佛所证的真如法性之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与在场大众都沉默不语

佛告诉阿难:世间所有修行人,虽然能成就很高的禅定
但是如果不能断除一切烦恼,那么只能证得阿罗汉果位

这都是因为内心深深执着生死妄念,将妄念当做真实
所以你今天虽然多闻第一,但是却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九次第定】
初禅次第定、二禅次第定、三禅次第定、四禅次第定(以上是色界四禅天的根本定)、空处次第定、识处次第定、无所有处次第定、非想非非想处次第定(以上是无色界四处的根本定)、灭受想次第定。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圣果】
(术语)菩提涅槃也,是依圣道所得,故曰圣果,此果为真正,故曰圣果。楞严经一曰:“虽得多闻,不成圣果。”净住子曰:三乘圣果。十地功德。”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7-10 08:04: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0 08:06 编辑

                                                                                                                (本楼用时约1小时55分钟)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学习解说]:

阿难听完佛的教诲,又悲泣流泪,五体投地常跪地上,恭敬合掌对佛说:
自从我发心出家跟随佛修行,常常自己这样想,不需要我自己辛苦修行,如来会给我定力

殊不知我与佛根本就是身心不可替代,自己最终失去本性,虽然身出家,但是心没有与佛法相应
比如贫穷的儿子舍弃父亲离家出走一样

今天才知道虽然听闻很多的佛法道理,但是如果自己不亲自实修验证
那么与没有听闻这些道理的人是一样的,这就好比说口吃饭始终不能饱一样

世尊,我们这些被业障烦恼障碍的人,都是由于不知道寂静不生不灭的真实心性
惟愿如来慈悲怜悯,为我们开示这妙明真心,让我们具有智慧之眼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寂常】
即指涅槃。寂,无烦恼之意;常,无生灭之意。楞严经卷一(大一九·一○九上):“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p4504
FROM:【佛光大辞典】

【三昧】
1、华译为定,是定心一处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触外面的六尘境界时,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就叫做“定”,也就是进入“三昧”的境界。
2、又译作正受,是正常的享受的意思。世人的心常被外境的影响而波动,那已经失去正常,修行的人面对一切的外境时,虽了了分明,但不起心不动念,如如不动,其心清净如镜,那才是正常的享受,也是圣者的享受。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多闻】
(术语)多闻法文而受持也。维摩经菩萨品曰:“多闻是道场,如闻是行故。”圆觉经曰:“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从胸口处涌出宝光,百千种光明遍照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和十方佛土以及诸如来头顶,接着又回旋到阿难及在场大众身上

佛告阿难:我今天告诉你一个能降伏所有烦恼的妙法,也让十方一切众生都获得这妙明心性,拥有清净智慧之眼


【宝刹】
(杂名)佛土之尊称也。又为佛寺之美称。刹者梵语Ks!etra之略,译曰土田。庄严经下曰:“遍覆如来宝刹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法幢】
其义有二:(一)比喻佛法如幢。幢者幢幡,与旌旗同义。猛将建幢旗以表战胜之相;故以法幢譬喻佛菩萨之说法能降伏众生烦恼之魔军。后凡于佛法立一家之见,即称为建立法幢。(二)为说法道场之标帜。宣扬大法之际,将幢幡建于道场门前,此称为法幢、法旆。禅宗又转其意,将演法开畅,称为建法幢。今各寺之安居结制,亦称建法幢。(无量寿经卷上、首楞严经卷一、祖庭事苑卷七、碧岩录第二十一则)p3421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学习解说]:

阿难,你先回答我,你见到的这个光明拳为什么有光明?如何形成的拳头?你是怎么见到的?

阿难回答说:光明拳是由佛的阎浮檀金色身而生成,所以有光明

我用眼睛见到佛伸曲五轮指形成的拳头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例如来拳,事义相类。”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如来现在实话告诉你,就连有智慧的人也需要用比喻来开悟

阿难,比如我的拳头
如果没有我的手,就没有这个拳头,如果没有你的眼,也不会看见这个拳头
因此以你的眼根来比我的拳头,是不是一样的道理?
阿难说:是的世尊,如果没有我眼,则我不会见到

佛告阿难:你说是一样的,其实不然
为什么呢,比如没有手的人,则无法形成拳头
一个没有眼睛的人,也不会因为看不见拳头而证明他看不见任何东西

为什么呢,你试图去问问盲人,问他能见到什么
盲人一定会告诉你,他眼前只有一片黑暗,看不到其他任何东西
由此可知,黑暗来自于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见并没有失去作用


【前尘】
(术语)妄心前现之六尘境也。楞严经一曰:“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盲人眼前只有黑暗,为什么说能见?
佛告阿难:盲人虽然没有眼睛,但是他们见到的黑暗与有眼睛人在暗室见到的黑暗,有区别吗
阿难回答:是的世尊,两种黑暗没有区别

佛问阿难:如果无眼人见到的黑暗,当他眼睛复明后,就能见到各种东西,这叫眼见
那些有眼人在暗室中见到的黑暗,当把灯打开后,也能见到各种东西,这叫灯见

可是如果灯能见,就不叫灯了,如果灯能见,又与你的眼睛有什么关系呢
所以应当知道,灯只能显示物体,能见的是眼睛而不是灯
眼睛能见各种东西,这是心的作用,而不是眼睛


【见性】
指彻见自心之佛性。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大四八·三八六中):“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景德传灯录卷六中邑洪恩条、续传灯录卷十九胜因崇恺条)((参见:见性成佛)2994)p2994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7-11 09:38: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1 09:41 编辑

                                                                                                                                                  (本楼用时约2小时)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学习解说]:

阿难与在场大众虽然听佛指出能见的是心 ,但是并未彻底明白
还希望如来慈悲再清楚详细的开示,于是合掌净心等待佛的慈悲教诲

这时世尊展开光明手伸出五轮指,告诫阿难和在场大众:
我最初成道在鹿园为阿若多等五位比丘以及四众弟子说,一切众生不能证得无上菩提及阿罗汉果,都是因为被无明烦恼所障碍

你们当时是如何开悟的,今日获得阿罗汉果


【兜罗绵】
又名兜罗毦、妒罗绵、兜罗锦。是兜罗树上柳絮状棉编织而成。棉[梵tūla]。以兜罗绵之洁白细软比喻云状,这有佛教含义,当出自《大般涅槃经》佛祖涅槃时的情景。
摘自:百度

【客尘】
(术语)形容烦恼者。烦恼非心性固有之物,为迷理而起者,故名之为客。为污心性者,故名之为尘。维摩经问疾品曰:“菩萨断除客尘烦恼。”注“什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于心为客尘也。肇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宝窟下末曰:“无始无明,自心分别所作,无有真实,故名为客,坌污称尘。”日本太子之维摩经疏四曰:“一切不善,理非恒有,终必有遣除之义,故为客。”最胜王经一曰:“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楞严经一曰:“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圆觉经曰:“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圣果】
依圣道而得之果,即菩提、涅槃。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学习解说]:

这时憍陈那从座位站起来,对佛说:
我在弟子中年纪较长,我因为悟到客尘的道理而证得阿罗汉果

世尊,比如游客寄宿旅店,暂时在停在那里休息或吃东西或睡觉
之后还要继续往前走,不会一直住在这里

如果他是店主,自然不会像游客那样来去不定
由此可知,不住的是客人,住的是主人

又比如,雨雪后的晴天
透过阳光能看到尘埃在空气中悬浮,但是虚空寂然不动
因此思惟,寂静不动的是空,摇动的是尘,尘就才是摇动不定


【长老】
指年高德邵的比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的
这时如来在大众中伸曲五轮指握紧后张开,张开后再握紧

然后问阿难:你见到什么了
阿难说:我见到如来百宝轮的手掌在开合

佛告阿难:你见我手在大众面前开合,是我的手有开有合,还是你的见有开有合
阿难说:世尊宝手在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有开有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在动?谁是静?
阿难:佛的手在动,而我见性也没有静,到底谁在动?
佛说:是这样的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学习解说]:

如来又从掌中飞出一道宝光,在阿难右边,阿难马上向右看
接着又放出一道宝光,在阿难左边,阿难又侧头看向左边

佛问阿难:你的头为什么左右摇动
阿难回答:我见到如来放出微妙宝光在我左右,所以我左右观看,头自己在摇动

佛说:阿难,你看见佛光而左右摇头,那么是你的头在动?还是你的见在动?
阿难回答:世尊,我头自己在动,而我见性没有摇动
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学习解说]: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如果有众生以摇动的叫尘,以不住的叫客
那么你们看阿难头左右摇动,见性并没有动
还有你们看我的手在开合,但是见性没有舒卷

为什么你们要以动的东西当成自己的呢
从始至终,你们就是因为遗失了本自具足的真心佛性
所以念头随着生灭的外境颠倒行事认物为己,累世轮回不得解脱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7-12 12:06:38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2小时)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真妄虚实,现前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

[学习解说]:

这时阿难和与会大众听佛教诲后,身心泰然
想到自己无始以来都不认得本自具足的真如心性,妄以色声等六尘为真实

今日终于明白道理,知道为什么不能证得无上菩提的原因了
好比离开母亲的婴孩,忽然找到了母亲
阿难合掌恭敬礼佛说,愿听如来为我们慈悲开示真实与虚妄、生灭与不生灭的真相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缘尘】
(术语)缘色声等之六尘也。楞严经二曰:“念无始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尘,分别影事。”长水之义疏曰:“悟知缘尘之心是影事。”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敕,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我虽值佛,今犹狐疑,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学习解说]:

这时波斯匿王站起来对佛说:我以前没有听过佛的教诲

见迦旃延、毗罗胝子都说:人死之后不复再生,说这是涅槃

我刚刚虽然听了佛的教诲,但是心里还有疑惑,如何证明真如心性不生不灭呢

今天在场大众都希望佛为我们揭开迷雾


【断灭】
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今复问汝:汝此肉身,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曾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学习解说]:

佛告诉大王:我问你,你现在的身体是像金刚那样坚固不朽?还是会逐渐衰老?

波斯匿王回答:世尊,我的身体一直都在变老最后死去

佛说:大王,你还没有死去,怎么知道最后会死去呢

波斯匿王回答:我这个身体现在虽然没有死去,但我观察他在慢慢变老,故知这个身体一定会像火烧木头一样变成灰烬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世尊,我昔孩孺,肤腠润泽;年至长成,血气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形色枯悴,精神昏昧,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王言:“世尊,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世尊,我见密移,虽比殂落,其间流易且限十年;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唯一纪二纪?实为年变!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直月化?兼又日迁!沉思谛观,刹那刹那,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学习解说]:

佛说:是这样的大王,你的年龄已经逐渐衰老,容颜相貌还是童年的样子吗

波斯匿王:我童年时的皮肤润泽,到了中年血气充满精力旺盛
而今衰老的年龄,身体和容貌都憔悴枯萎,精神不佳,头发花白,脸上都是皱纹,如何能与童年相比?

佛说:大王,你的身体和容貌不是一下子就衰老的吧

波斯匿王:世尊是秘密变化的,我都没有察觉,春夏秋冬一年一年演变成这样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二十岁时虽然是年轻,但是跟十岁相比,已经老了十岁
到了三十岁,又衰老二十年,今年六十岁,回头再看五十岁时,身体比现在强壮

世尊,我见这种秘密变化直到死去,是以十年为限做个比较
如果仔细思惟,这个变化何止一纪二纪(十二年为一纪),其实年年都有变化
又何止是年年变化,月月都在变化,何止是月月变化,其实日日都在变化

如果再认真深入的观察,刹那刹那、念念之间都在变化,没有停止
所以我说这个身体最后必然要死去


【一纪】
1.岁星(木星)绕地球一周约需十二年,故古称十二年为一纪。《国语·晋语四》:"文公在狄十二年,狐偃曰:'蓄力一纪,可以远矣。'"韦昭注:"十二年,岁星一周为一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唐柳宗元?见促行骑走笔酬赠》诗:"投荒垂一纪,新诏下荆扉。"清顾炎武《过李子德》诗:"忆昔论交日,星霜一纪更。"但古又有以四岁一小周(《素问·六微旨大论》)﹑三十年(《素问·天元纪大论》)﹑七十六年(《易干凿度》)﹑一千五百二十岁(《诗·大雅·文王序》疏引《三统历》)我患驼折
2.有条理的一部分。
摘自:在线汉语字典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悟知汝灭;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学习解说]:

佛告诉大王:你见自身不停的变化衰老,因此领悟肉身早晚都会灭亡
在这个变灭过程中,你知道身中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真心自性)吗

波斯匿王合掌回答佛说:我实在是不知道
佛说:我现在就告诉你这个不生不灭的自性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携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云何于中受汝生死?而犹引彼末伽棃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王闻是言,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学习解说]:

佛说:大王,你是几岁见到的恒河水
波斯匿王:我三岁时母亲带我去谒耆婆天,经过这里才知道这是恒河水

佛说:大王,你上面说二十岁时身体老于十岁,现在六十更是岁月变迁
可是你三岁时见到的恒河与十三岁见到的恒河,水有什么变化吗
波斯匿王:与三岁时一样,直到今年我六十岁,也看不出有什么变化

佛说:你现在感伤头发花白脸有皱纹,比童年时衰老
那你现在观看恒河水与童年时观看,有衰老的变化吗
波斯匿王:没有,世尊

佛说:大王,你的相貌虽然会衰老变化
而能见的见性不会衰老变化,能皱的才会变,不皱的一定不变
变化的会生灭,不变的当然没有生灭,又怎么会有生死呢
为什么要信末伽棃等人说此身死后不复再生

波斯匿王听后明白了,并且相信人死后不是断灭
因为自性不生不灭,而是随着今生善恶业继续投生他处

波斯匿王与在场大众都消除了疑惑
内心非常欢喜,从来没有这样欢喜过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7-13 11:36:47 | 只看该作者
                                                                                                                                                            (本楼用时约3小时)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学习解说]:

阿难从座位站起来,跪在地上合掌礼佛说:

世尊,如果见性必定不生不灭,为什么世尊还说我们遗失了真心佛性,以假为真颠倒行事?

惟愿世尊慈悲,以佛法甘露洗除我们的无明业障


【尘垢】
(术语)烦恼之通称。维摩经佛国品曰:“远尘离垢,得法眼净。”注曰:“肇曰:尘垢八十八结也。”不动经曰:“以智慧火烧诸障碍,亦以法水澍诸尘垢。”无量寿经下曰:“犹如净水,洗除尘劳诸垢染故。”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学习解说]:

这时如来垂下金色的手臂,手掌向下
问阿难:你现在看我的手是正?是倒?

阿难说:世间众生认为这样是倒
而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哪个是倒?

佛告阿难:如果世间人以此为倒,那么世间人以哪个为正?
阿难回答说:如来将手臂竖起来,兜罗绵手指向天空,这样是正


【母陀罗】
(术语)Mudra,又作母捺罗,目陀罗,慕捺罗。译曰印或封。契约之印也。以手表示之,曰结印,手印。楞严经二曰:“汝今见我母陀罗手。”梵语杂名曰:“母捺罗,封又印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即竖臂,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如来之身,名正遍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学习解说]:

佛立即竖起手臂,对阿难说:
如果倒正只是首尾颠倒换个方向
那么世间人要用多一倍的迷惑来观看

由此可知你的身与如来清净法身相比较
如来之身叫做正遍知,而你的身叫做性颠倒

你再仔细观察看看
你的身与佛身相比,到底是哪里颠倒了?


【正遍知】
梵语 asmyak-sam!buddha,音译作三藐三佛陀。佛十号之一。又作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觉、正真道、正等觉、正等正觉、正觉等、正等觉者。三藐,正之意;三,遍之意;佛陀,知、觉之意。正遍知,即真正遍知一切法。此外,梵语 samyaksam!bodhi,音译作三藐三菩提,旧译作正遍知、正遍知道,新译为正等觉、正等正觉。“菩提”系就法而言,“佛陀”则就人而名;故三藐三菩提宜谓正遍知、正等觉,三藐三佛陀则应指正遍知者、正等觉者。((参见:十号)480、“正觉”2005、“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p2001
FROM:【佛光大辞典】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

[学习解说]:

被佛这么一问,阿难与在场大众都瞪大眼睛看着佛,不知身心到底哪里颠倒

佛慈悲怜悯阿难及诸大众,发出如海潮般的音声,遍告与会大众说:我常常说,诸法唯心所现

你的身体和你的心,也都是妙明真心所现出来的物体

为何你们遗失本自具足的妙明真心和宝贵的自性,以假为真,被境所迷?


【海潮音】
(术语)音之大者,譬之于海潮。又海潮无念,不违其时。与大悲之音声应时适机而说法相似。法华经普门品曰:“梵音海潮音。”楞严经二曰:“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长水之义疏曰:“天鼓无思,随人发响,海潮无念,要不失时,此表无缘慈悲应机而说,不待请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色心】
(术语)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谓之色,反之而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者,谓之心。在于诸法,谓之色心,在于有情,谓之心身。身即色也。仁王经上曰:“色心是众生根本。”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学习解说]:

众生因为无明黑暗,不知真空
因此执着虚空,生起妄见,执着色相,进而执着五蕴之肉身

又被种种因缘牵引,内心不得安定
常常追随六尘向外奔波,以为那个才是自己的心

一旦执着那个为妄心,必定迷惑心在色身内
不知色身和外面的山河虚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所现出来的
就好像舍弃百千个清净明澈的大海,却只认一个水泡当做大海

这样看来难怪你们会执迷
这就好比我上面垂手的例子,如来说这些都是可怜悯的人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拔我疑根,归无上道。”】

[学习解说]:

阿难承蒙佛慈悲教诲,流泪叉手对佛说:
我虽然承蒙佛微妙法音的教诲,明白妙明真心本自具足不生不灭

但我观察自己还是用攀缘心领悟到的
我现在虽然知道妙明真心人人本有,可我还是不敢相信这是真实的

惟愿佛慈悲哀愍,宣讲更多圆妙的佛法道理,拔除我的疑惑,令心归向无上菩提


【圆音】
(术语)圆妙之声音。谓佛语也。楞严经曰:“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非得法性。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你们用攀援心听我说法
那么法也是攀援法,不能得知诸佛本性、本体(即真如自性)

好比有人伸手指向月亮,旁边的人应当顺着手指看向月亮
如果旁边的人只看到手指以为是月亮,岂不是既失去了月亮,又失去了手指吗

为什么呢,因为他把手指当做月亮了
何止失去了手指,更是不明白光明与黑暗,为什么呢
因为他把没有光明的手指当做光明的月亮了,就是不明白黑暗与光明的本质区别


【法性】
诸法的本体、本性。这种诸法的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无情方面,叫做“法性”。法性也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的别名。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汝亦如是,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学习解说]:

你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
如果以妄心分别听我说法,以为是你心
那么,这个心应当离开音声仍然有分别性

比如客人住宿旅店,只是暂时然后便离开,不会长期住这里
而旅店主人则不同,他始终都不会离开,所以才叫店主

回说真心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确定是真心,那么真心自性必定始终都在
为何你离开声音就无法分别,就没有分别的自性呢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如是乃至分别都无,非色非空——拘舍离等昧为冥谛——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

[学习解说]:

何止离开声音就没有分别的自性
就是看到我的相貌,假如离开色相也没有分别的自性

因此你所用的心都会随着六尘而生灭
就像住店的旅客,你用什么来做自己的主人呢


【冥谛】
为古代印度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哲学派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谛。又作冥性、冥初。通常多称自性谛、自性。数论学派将宇宙万有区别为二十五种谛理,而以冥谛为第一谛,为万物之本源、诸法之始,故亦称冥初。又为诸法生灭变异之根本原因,即为诸法之实性,故又称冥性、自性。(金七十论卷上、百论疏卷上、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末)((参见:二十五谛)177)p4056
FROM:【佛光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4 09:5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4 09:53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惟垂哀愍,为我宣说。”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如果我的心性都有所归还

为什么如来又说妙明真心不生不灭无所还呢

惟愿世尊慈悲哀愍,为我宣说其中的道理


【心性】
梵语 citta-prakr!ti,巴利语 citta-pakati。即心之本性。又称自性。心之本性有清净、染污,或二者皆不是,或二者皆是等说,于佛教思想史上为经常论议之事,而以心性本净说为其主流。原始佛教之心性说,在增支部经典(A.N.I. 5, 6)中虽仅言心(梵 citta,巴同),然就其意义而言,已关呼心之本性问题,亦即主张心之本性清净。故知原始佛教之心性问题,系以心性清净说为其主。至部派佛教时,大众部、分别论者等主张心性本净;有部等则破之,立心性净不净各异说。据异部宗轮论载,大众部主张心性本净,虽以客尘随烦恼之杂染,然非为心之本体。
 在大乘佛教中,所言心性说乃继原始佛教以来之心性本净说而发展,此乃其特色,并可由此心性本净说溯大乘佛教思想之源流。惟心性本净说在初期、中期及后期之大乘经论中皆提及,多方述及心性本净客尘烦恼之思想型态,此外,并与如来藏、佛性、菩提心、心真如、法性心、空性、净识、阿摩罗识、唯识实性、圆成实性、心体等思想交替,形成大乘思想之发展,故大乘经论“心性说”之特色,与部派佛教之诸论书中所言心之本性是净是染之心理问题有异,而成为解明成佛之可能性、开悟之心、佛陀之精神特质等诸问题之思想依据。(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随想论、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顺正理论卷七十二、大智度论卷十九、大乘庄严经论卷六、辩中边论卷上、究竟一乘宝性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p1402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你看这大讲堂门窗开向东方
当太阳生到天空时,则有阳光照耀大地

晚上没有月光时,到处都是黑暗
云雾环绕时,天空则昏暗

门窗之间的缝隙,则通透
有墙壁的地方,则堵塞不通

见到不同的东西,则用攀援心而分别
无形相时,则遍是虚空

天气昏暗尘沙漫天,则昏尘不清明
天色清朗时,又看到清净的样子


【顽虚还空】
顽者,无知也。顽虚者,谓无形相,顽然无有知觉也。经云:顽虚之中,遍是空性,而言还者,谓无形相之碍,则遍是虚空,若有形相则不见其虚矣。是则顽虚即空,故复还于空也。当知所见之虚则可还,能见之性不可还也。若能见之性亦可还者,则不虚时无复见其形相矣。故曰顽虚还空。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学习解说]:

阿难,你看这些种种现象
我现在就把他们各自送还到本因处

什么是本因呢
阿难,这些变化相,明可以归还太阳,为什么
因为没有太阳则不能明,所以明属于太阳,因此归还太阳

暗归还黑月;通归还门窗;塞归还墙壁;缘归还分别心,顽归还虚空
郁[土+孛]归还尘沙;清明归还晴天,世间一切现象都不超出这些变化

你见这八种变化相,其中见性能归还给谁呢
因为如果归还于明,那么黑暗时应当见不到暗才对

可是现在虽然有明暗等种种差别相,但是见性没有差别
那些可以归还的自然不是你,而不能归还的不是你又是谁呢

因此可知,你的妙明真心本自具足
可惜你自己迷惑不清,丧失本有的真心,妄受生死轮回之苦
所以如来说都是可怜悯的人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礙;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众生洞视,不过分寸。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种种形像,无非前尘分别留礙。汝应于此分别自他,今吾将汝择于见中,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我虽然知道了见性无法归还
但是如何证明,一定是我的真心自性呢

佛告诉阿难:我现在问你
你还未证无漏境界,承蒙佛力加持,得以见到初禅境界
而阿那律见到的阎浮提世界,犹如观看手掌中的庵摩罗果一样

诸佛菩萨见成百上千世界中的十方如来
甚至微尘数那么多的清净国土也是这样,都能清楚的见到
而众生看到的,只不过分寸距离

阿难,我和你观看四天王住的宫殿
水陆虚空虽有昏暗光明等现象,无非都是前尘影像

你应当在这里分别清楚是自体还是他物
现在我要你在这里好好抉择,哪个是我体?哪个是物象?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周遍谛观,虽种种光,亦物非汝;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学习解说]:

阿难,你所见到的一切,从日月宫开始,这些都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一直到七金山,遍观一切,虽然有种种光明,但也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渐渐再看,云彩鸟儿,风吹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这些都是他物,不是你的自体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此精妙明,诚汝见性。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若同见者,名为见吾,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若不见吾不见之地,自然非物,云何非汝?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体性纷杂;则汝与我,并诸世间,不成安立。】

[学习解说]:

阿难,这些无论远近,你所见到的物象,虽有种种差别
但见性没有差别,这个妙明真心,就是你的见性

如果你说见性是物的话,那么你应当也能见到我所见到的地方
如果真能见到我所见到的地方,那么我不见时,你为何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呢
如果你能见到我不见的地方,自然不是你不见的地方
如果你见不到我不见的地方,自然不是物象,为什么不是你的自性呢

另外如果见是物,那么你见物时,物也应当见到你
这样岂不是纷乱不清了吗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实?”】

[学习解说]:

阿难,你见时,是用你的见性,不是我的见性

要知道见性能周遍一切物象,不是你的又是谁的呢

为何不相信自己的真心自性,找我证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7-15 10:31: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6 10:20 编辑

                                                                                                                                                          (本楼用时2.5小时)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此见周圆遍娑婆国;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今在室中,唯满一室,为复此见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见性周遍,必定是我
那么我与如来观看四天王胜藏宝殿和日月宫时,能遍见整个娑婆国土
为什么回到精舍,只能见到寺院讲堂的屋檐和廊屋?

世尊,本来能遍观整个娑婆世界
为什么现在只能看到室内的东西,是见能将大缩成小的吗

还是因为墙壁把见性阻断了,我现在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演说其中的道理


【伽蓝】
(术语)僧伽蓝摩Sam%gha%ra%ma之略,译曰众园。为僧众所住之园庭,寺院之通称也。(参见:僧伽蓝摩)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物象都属于前尘影像,不应说见有舒缩
比如空中有个方形的器具,中间能见到方形的虚空

我问你:这个方形的虚空是固定不变呢,还是不固定呢?
如果固定不变,再安一个圆形器具,虚空应该不会有圆形

如果是不固定的,那么方形器具应该不会有方形虚空
你说不清楚道理为何,其实道理就是这样的啊,见性如同虚空
不论圆方还是大小都是前尘影像,见性没有障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学习解说]:

阿难,如果不希望见到方形和圆形,除去器具就好了
空了就没有形状了,所以不应当说如何除去虚空

好比你刚刚说回到室内见性缩小了,那么仰望太阳时,难道你的见性与太阳一平了吗
如果墙壁能把见性夹断,那么在墙壁上穿个小孔,还是什么都看不到吗,不是这样的

一切众生无始以来认为肉身是自己,失去真心佛性,常常被境转,执着分别大小
如果知道相由心生,心能转物,就能像如来一样身心圆明,如如不动,在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

--------------------

关于心能转物,我们应当如何按部就班实修验证呢,善知识慈悲教导:

【师兄,怎样做才能“心不随物转”?怎样做才是“心能转物”?
>>>>>>

这要先做好基础修行,消除一些重大业障后会比较容易
所以百万或千万次数的念佛或持咒或诵经是很重要的,
这些都是基础,实修多年的佛弟子都是念佛或持咒上千万的,所以不用惊讶
有这些基础和练习,在修行的过程中逐渐练习各种次第的观照(觉观)法门
这样就能逐渐[心不随物转]
并且思维各种次第佛法正知见来转念,转化凡夫念为正念
而且智慧逐渐增上后,就能达到[心能转物]
这边先解说观念,以后您该学习的时候才解说各种次第修行的方法


(详见:[略说]为什么精进念佛诵经后,拉肚子,眼皮跳,耳鸣,脸皮麻,身体气动,或遇到坏事...?)

相关阅读:什么是相由心生?


【本心】
指本性,即自己本来之真如心性。又作本身。六祖坛经(大四八·三四九上):“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顿悟入道要门论卷上(卍续一一○·四二一上):“问:‘其心似何物?’答:‘其心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灭,湛然常寂,此是本心形相也,亦是本身。本身者,即佛身也。’”1950
FROM:【佛光大辞典】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而今身心分别有实,彼见无别分辨我身。若实我心,令我今见。见性实我,而身非我,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学习解说]:

阿难问佛,如果见性一定是我的真如心性,现在我的面前,那我身心又是什么
然而我的身心确实有知觉是可以分别的,见性没有分别,又是如何分辨我身呢

如果见性确实是我真心,令我能见
那么见性是我,身体就不是我了

为什么如来先前说,物能见我?
惟愿世尊慈悲,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且今与汝坐祇陀林,遍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礙者是壁,通者是空;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著。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学习解说]:

佛告诉阿难:你说见在你面前,这是不正确的
如果真在你面前,你应该能见到,应该有个存在的地方,并且指出来

现在我与你坐在祇陀林,遍观林渠及其殿堂,上面是日月,前面是恒河
这些你都可以用手指出来,阴暗的地方是树林,光明的地方是太阳,障碍的是墙壁,通透的是虚空

甚至小草小树,虽然大小不同,但只要有形都能指出来
如果见性一定在你面前,也应当用手明确的指出来才对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析出精明净妙见元,指陈示我,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学习解说]:

阿难,要知道如果虚空是见,哪个是空啊?如果物是见,哪个又是物?

你再仔细分析这些物象,找出见性指给我看看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世尊,如佛所说,况我有漏初学声闻,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在重阁讲堂,远看恒河,上望日月
眼睛看到的,手能指出来的都是物,不是见性

世尊,如佛所说,我还是个有漏的初学声闻
就是菩萨也不能离开这些物象,另外指出一个自性

佛说:是这样的


【有漏】
(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涅槃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有漏果者,是则名苦。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10:21: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7 11:22 编辑

                                                                                                                                                   (本楼用时2.5小时)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学习解说]:

佛又告阿难:如你所说,没有见性能离一切物另外有自性
因此你所指出来的都是物,不是能见的自性

我现在告诉你,你和如来坐在祇陀林观看林苑和日月宫
这些种种差别象,一定没有能让你指出来的见性

可是你再仔细观察
这些所有物象中,哪个不是见呢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佛言:“如是,如是。”】

[学习解说]:

阿难说:我确实能看见祇陀林的所有景象,但我不知道哪个不是见?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树不是见,如何见到树?如果树是见,哪个是树?

以此类推,如果虚空不是见,如何见到虚空?如果虚空是见,哪个是虚空?

我又思惟,所有物象中没有一个不是见的

佛说:是这样的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所如说,不诳不妄,非末伽棃四种不死矫乱论议。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学习解说]:

会中所有未证阿罗汉的众生听佛这样说,都茫然不知其意而心生恐慌

如来悉知悉见众生心,知道大家惊恐不安,因此心生怜悯安慰阿难及大众说:

在座的善男子们,佛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不像外道末伽棃说的四种不死矫乱论,你们应当仔细思惟


【无学】
在声闻乘四果中,前三果为有学,第四果阿罗汉为无学。有学是还要上进修学的意思,无学就是学道圆满不更修学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上法王】
佛的尊称,因佛于法很自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不死矫乱论】
为印度古代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之一;属于计执过去而起之分别见解。即针对不死(一说为所事之天)之问题,自己并非如实了知却矫乱回答他人者。此类外道共有四种,故又称四种不死矫乱论、四不死矫乱论。即:(一)就善恶业报之问题,随一己所理解者而答覆他人。(二)就他世有无之问题,随问者之所见而答以如是如是。(三)就善不善法之问题,答以非善非恶。(四)取他人之见解而作为问题之答案。此类主张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之“不死矫乱宗”。(长阿含卷十四梵动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义章卷六)((参见:六十二见)1241)p969
FROM:【佛光大辞典】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惟愿如来大慈发明,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学习解说]:

这时,文殊菩萨怜悯四众弟子
从座位上站起来,顶礼佛足,恭敬合掌对佛说:
世尊,这些众生没有明白如来说的见精与色空的真实义

世尊,如果前尘色空等物象是见性,应当能指出来
如果前尘色空等物象不是见性,应当看不到

所以大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理解了
因此感到惊恐,这不是因为从前善根微薄的原因

惟愿如来再为我们慈悲宣讲,物象与见性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在物象与见性中间,假如物象是见却指不出来,不是见却能看见?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学习解说]:

佛告文殊菩萨及在场大众:十方如来及大菩萨安住于正定中

他们明白见与所见的影像以及心想之相,如同虚空中的花一样虚幻

(注:这让末学想到梦中的景象,如果有见为何醒来什么也没有,如果没有见为何梦中清楚的见到?)

见性与所见的影像其实都是菩提妙净明体,为什么要在中间按个是与不是呢

文殊,我现在问你,就像你的名字叫文殊,还有另一个文殊吗?还是没有?


【三摩地】
又作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三么地、三昧地等,华译为定,即住心于一境而不散乱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见缘】
(术语)见分之缘影,即相分也。楞严经二曰:“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参见:四分)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见分】
唯识宗所立四种心法(心识之作用)之第二种。又作能取分。即指诸识之能缘作用,为认识事物之主体;亦即能照知所缘对境(即相分,为认识之对象)之主体作用。“见”即见照、心性明了之义,谓能照烛一切诸法及解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象。见分有五义:(一)证见名见,即根本智见分。(二)照烛名见,此通于根、心(即眼、耳等六根、六识),以根、心俱有照烛义之故。(三)能缘名见,此通于内三分(自证分、证自证分、能缘自证分),以内三分俱皆能缘之故。(四)念解名见,以念解所诠义理之故。(五)推度名见,以能量之心推度一切境界之故。(佛地经论卷三、成唯识论卷二、成唯识论述记卷三本)((参见:四分)1663)p2991
FROM:【佛光大辞典】

【菩提】
华译为“觉”,是指能觉知法性的智慧说的,也就是断尽烦恼的人的大智慧。旧译为道,是通往真理的道路的意思。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学习解说]:

是的世尊,我真文殊,没有另一个文殊

为什么呢,如果有[是],就会有一个[不是],这样就变成二个文殊了

然而我今日没有是与不是这两个相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观见与尘,种种发明,名为妄想,不能于中出是非是;由是精真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学习解说]:

佛说:见性与前(六)尘等物(影)象也是这样(没有是与非二相)
本来都是无上菩提净圆真心,只因妄念生起而执迷于外境

比如第二月,文殊,真月只有一个,中间并没有是与非
所以你现在观察思惟这见性与物象都是妄想而已,在见性与物象中不能找出是与非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诚如佛所说,见性周遍十方法界,不生不灭

与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和娑毗迦罗认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

以及投灰等外道者,他们都说真我遍十方法界,他们说的与佛说的有什么区别呢


【法王】
(术语)佛于法自在。称曰法王。法华经譬喻品曰:“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同药王品曰:“如来是诸法之王。”维摩经佛国品曰:“已于诸法得自在,是故稽首此法王。”释迦方志上曰:“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维摩经慧远疏曰:“佛于诸法得胜自在,故名法王。”【又】(职位)元世祖尊蕃僧八思巴为大宝法王西天佛子。明代因之。西藏封法王者三人。曰大宝法王,大乘法王,大慈法王。皆红教喇嘛也。清代虽无法王之名号。然如青海等处有诺们罕。即法王之义。【又】(杂名)国王崇奉佛法,亦称佛王。阿育王经一曰:“八万四千塔一时俱成,王起塔已,守护佛法,时诸人民谓为阿育法王。”即其例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梵志】
梵语 bra^hmaN!a。<一>音译婆罗门、梵士。意译净裔、净行。又称净行者、净行梵志。婆罗门志求住无垢清净得生梵天,故有此称。玄应音义卷十八载,婆罗门应作婆罗贺磨拏,意指承习梵天之法者。自称由梵天之口而生,为四姓中之最殊胜者,故独取梵之名。瑜伽论记卷十九之上载,梵为西国之言,译为寂静、涅槃;志为本地语,矢志求梵,故合称梵志。散见于经典中之长爪梵志、螺髻梵志均为著名之佛弟子,亦可知皆出自婆罗门。又梵志之女,或志于梵道之女,称为梵女。(中阿含卷四十八马邑经、增一阿含经卷九、法句经卷下、大日经疏卷四)((参见:婆罗门)4463)
 <二>通称一切外道之出家者。大智度论卷五十六(大二五·四六一中):“梵志者,是一切出家外道,若有承用其法者,亦名梵志。”
 <三>相对于“尼干(尼犍)”,而称在家之婆罗门为梵志。法华文句记卷九上载,在家事梵称为梵志,出家之外道通称尼干。然于法华经要解卷五所载则相反,在家之外道称为尼犍,而出家之外道称为梵志。p4632
FROM:【佛光大辞典】

【娑毗迦罗】
梵名 Kapila。又作劫毗罗。译为黄发、金头或龟种。印度古仙人名,为数论派之祖。因其须发面色皆黄赤,故号为黄赤色仙人。(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4077
FROM:【佛光大辞典】

【冥谛】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37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778

[禅定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7-17 11:59: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1-7-17 12:19 编辑

                                                                                                                      (本楼用时2小时45分钟)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曾在楞伽山为大慧等弟子们演说:
有些外道常以为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而我(指佛)说是因缘
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等为缘,所以与他们说的不同

阿难说,我现在观察觉知的心是自然
因为不生也不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所以不是因缘所生,对吗
还请世尊慈悲开示令我远离邪见,获得真实妙觉明心


【因缘】
因与缘。世间的一切事物,皆由因与缘的和合而生而有。因指主要的原因,缘指次要的助缘,例如稻谷,种子为因,泥土、雨露、空气、阳光、肥料、农作等等为缘,由此种种因缘的和合而生长出谷子来。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觉性】
能使人觉悟、觉知之性。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学习解说]:

佛告阿难:我今日用了很多方便法开示你,让你明白真实义
可你始终没有领悟,现在又迷惑说是自然

阿难,如果一定是自然,你应当观察清楚它的自然体是什么
你再观察看看见性中以哪个为自然体?明是见性的自然体?还是暗?是空?还是塞?

阿难,如果明是应当不见暗;如果以空为自然体应当不见塞
如果以暗为自然体,则明亮时,见性则断灭,又如何见到明呢?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学习解说]:

阿难回答说:如果见性必定不是自然,我现在思惟见性是从因缘生的

可我还是不明白,没有彻底弄清楚,还请如来慈悲为我解说其中的道理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学习解说]:

佛说:你说见性从因缘生
我再问你:你现在因为见,所以见性现前

这个见性是因明而见?因暗而见?因空而见?因塞而见?

阿难,如果见性因明而有,那么应当看不见暗
如果因暗而有,应当不见明,包括空与塞,道理与明暗都是相同的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学习解说]:

还有阿难,见性是缘于明见?缘于暗见?缘于空见?缘于塞见?

阿难,如果缘于空见,应当看不见塞;如果缘于塞见,应当看不见空

包括明与暗,道理与空塞都是相同的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学习解说]:

所以啊应当知道见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
见性与物象中没有是与不是,若能离一切相,这就是佛法

你现在为什么在因缘和自然中用心?和在各种世间虚妄相上分别执着?
这就好像你用手撮摩虚空,只是徒劳用功而已,虚空怎么会被你捉住呢

-------------

关于【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末学思维:

一,如何离一切相?
这要知道和明白什么叫「见性」?

【什么叫「见性」?
就是明白「法性」原理,
「见」就是明白,「性」就是一切原理,就是一切性、法性、佛性、菩萨性、善性、众生性、凡夫性...

「见性」就是对「一切」,不论是佛法、佛经、世俗、任何言语文字,没有疑惑,能深入佛义、明白原理
而能以迈向成佛之路的次第道理和方法来教导众生,为不同次第众生做合适的演说而不离正法,这样叫「见性」】


【什么才是「见性」?
「见性」是代表「智慧」,就是有明白原理的智慧,这才是「见性」!
「见性」就是明白原理,明白现象(表相),明白本质和变化,而且是以佛法的知见和思维,而迈向解脱成佛的方向,这才是见性!】



二,怎样离一切相?

经中教导:不二法门 ~ 维摩诘所说经

【所以佛菩萨事实上是不会着相】
【而是清净有智慧的在适当时机给予众生引导和教导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不着四相,无所住而生其心】


(详见:[法门实修]提供初学佛者,尽快消业,快速成长的实修方法 225#)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学习解说]:

阿难对佛说:世尊,如果见性非因非缘

世尊为什么常常对比丘宣说见性有四种缘呢

就是:因空、因明、因心、因眼,这个怎么理解呢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回答说:阿难我说的世间各种因缘不是第一义谛

阿难,我再问你:世间人都说我能见,怎样叫见,怎样叫不能见


相关阅读:
[略说]无量义,第一义,方便义
[六根清净][净觉随顺][第一义]怎么修呢?如何检讨自己的[贪嗔痴][财色名食睡]?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学习解说]:

阿难说:世间人在日光 月光 和灯光下,见到的种种物相,叫做见

如果在一个没有日光 月光 和灯光的情况下,黑暗的地方,叫做不能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学习解说]:

佛说:阿难,如果没有光明叫不能见,那么应当连暗也见不到

如果能见到暗,这说明只是因为没有光明,为什么要叫不能见

阿难,如果在黑暗处看不见光明是不能见,那么换到光明处不见暗也应当是不能见,这两种现象都叫不能见

如果只是明暗两种现象相互侵凌劫夺,并不是你的见性或有或无

所以应当知道不论明暗都叫做见,为什么是不能见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04:51 , Processed in 0.08981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