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淨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淨慧],学习《楞严经》卷第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05:31:12 | 只看该作者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
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
八俱非相。随得一缘,
皆言死后有相无相。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行阴的存在中去思量分别,和已灭除的受阴想阴来作相较,彼此来判断有或无,自体相破,此人则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在色受想阴中,见有非有;
在行阴迁流之内,观无不无;
如是循环不已,穷尽阴界,
共有八种非有非无之相,随得一缘,
就说人死后是一种有相无相的状态,并认为诸行其性是变化迁移不定的缘故,心发通悟,说有或说无都不是正确的,究竟是虚还是实,他自己也不知所以然。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他自己心里都不明白了,又怎么能说得清楚明白呢),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05:53:27 | 只看该作者
(9楼 ~ 12  用时,约2小时40分钟)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
或极乐灭。或极舍灭。
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后后无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七断灭论:

有的是色身已灭;有的是欲望尽了而断灭;有的是忧苦尽了而断灭;
有的是极乐已灭;有的是极舍已灭,
就这样循环着,虽然穷尽七际,但这只是暂时存在,最终还是会归于销灭散去,灭掉之后就不会再生起了。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死后断灭,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15:04: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1 15:10 编辑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
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
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具有大乘的坚凝正心,由于破除了想阴,使得想阴十魔不得其便,而接着进入了行阴的境界,就开始专精研探、穷究众生种类的根本,于众生种类中,去探究这个生命是怎么来的,
然后在定中观察这个众生,当在进入到很微细的状态去分析,有一种常扰动元,而于后后有中去思量分别,此人则坠入五涅槃论:

有哪五个地方呢?
有的误认欲界六天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观见圆明,生起爱慕的缘故;
有的误认色界的初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一切苦恼所不能动了;
有的误认色界的二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一切忧虑挂念所不能逼迫了;
有的误认色界的三禅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
有的误认色界的四禅(#6+#7)是转生涅槃之处,因为那里已是苦乐二心两灭,心境不交,则无一切烦杂,不受轮回生灭性,也误以为可以通往无漏涅槃,还以为有达到了无为的境界。

如此认定这五个地方是胜净之人所依止之处,如是循环,也以为是转生为究竟涅槃之处。  

由于这样的计度分别,五现涅槃,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见,最后堕落外道,障碍了菩提种性。

这就称之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转依(二)
  楞严经义海云二转依:
  一、转烦恼依菩提 烦恼者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即一切众生,无明妄惑也。梵语菩提,华言道,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道也。然菩提烦恼,其性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菩提而为烦恼。诸佛悟故,即转烦恼而为菩提。若能了达,烦恼即是菩提。念念修习,是名转烦恼依菩提也。
  二、转生死依涅槃 生死者,一切众生虚妄生灭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即一切诸佛,所悟所证之果也。然生死涅槃,性元是一。但由迷悟,不分而分。众生迷故,即转涅槃而为生死。诸佛悟故,即转生死而为涅槃。若能了达生死即是涅槃,念念证入,是名转生死依涅槃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

现法涅槃论
[佛光大辞典
    为有关涅槃之不同见解。乃外道所执六十二见中,依后际(未来)所起之分别见。计有五种,故又作五种现法涅槃论、五现法涅槃论。即主张于现在之五欲自恣受乐,故此欲界即为涅槃;复主张色界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即为涅槃。此论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中妄计清净宗之主张。〔大毘婆沙论卷一九九、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参阅「六十二见」1626p5956

《佛光大藏经.法华藏.注疏部.法华玄赞摄释.法华玄赞摄释卷第三》
释曰:明五现涅槃论:一、见现在受于人天五欲之乐,便谓涅槃;二、厌五欲,现住初定以为涅槃,引在身中,名为得乐,见他现在住定亦尔,下皆准知;三、厌寻、伺,住第二定以为涅槃;四、厌诸欲,寻、伺、喜故,现住第三定以为涅槃;五、厌诸欲,乃至入出息,现住第四定以为涅槃。以上诸颂明六十二见行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9-21 15:44: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淨慧 于 2021-9-24 08:02 编辑

(13楼 + 14  用时,约1小时10分钟)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学习解说
阿难! 上面十种所说狂乱的见解,都是由于行阴用心交亙而出现的,所以才有这十种错误知见。
有的众生固执迷惑而不能去思量它,于是在逄境逄缘时就迷惑而认定为胜解,还以为自己真的证得圣境或得到了真实功德,造作了大妄语,就会有堕无间地狱的果报。
因此,您们应当依照如来的教导,在如来灭度之后的末法中,来宣示这个正确的法义,普遍令所有众生都能够明白了悟,千万不要让魔有可趁之机,并保自己及他人的法身慧命销除息灭所有邪见,而且佛陀教导的正知正见来修行,开启觉性,明了真义,如此,才不会在通往无上道的过程中遭到阻碍,在修行上不要得少为足,最后让自己做到自觉觉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17:43:16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绦然隳裂沈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学习解说
阿难! 这个修习正定三摩提的善男子,阴已穷尽、也都破除了,也就是,原本在行阴当中流动不停的生命,以及那种很微细的生命枢纽突然间毁坏,补特伽罗(有情众生)酬业深脉及感应也都完全灭绝,
表示即将快要接近妙觉真心了,就如同公鸡在清晨鸣叫的最后一声,这个时侯往东方看过去,就会看到破晓的曙光开始有显露出一点点光亮。

由于行阴已穷尽,识阴现前,此时六根寂静,不再有追逐六尘或放逸,内外明亮,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众生,这六根也就是生命生起的根本源由,然后,观察这个执着的源由即是诸类众生生起的因,于十方法界的众生都是如此的,不过,来到这个阶段,还是有一层幽秘还需要破除,还需要再继续努力往前迈进,这个称为识阴区宇。

如果这种群聚召来在一起的状态而能归于同中合一,就能销损磨灭六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就是合这六根于同一而成就,六根的作用就能通用、亙用而没有障碍,进而达到清净的相貌,十方世界及身心,此时就像琉璃一样,从内从外看起来都是那么的透明清澈,就称为阴尽,那么,此修行人则能超越命浊(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众生识精之湛,非真湛然,如急流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细不可见,其实那种体性作用只不过是罔象虚无,并不是真实的,而众生却执着于颠倒妄想,以此为其根本。


虚静
[国语辞典(教育部)
ㄒㄩ ㄐㄧㄥˋ
内心恬淡寂静。《庄子.天道》:「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晚年虚静,唯以体道会真为务。」

隳裂
huī liè
(隳:毁坏;崩毁。)
隳裂:毁坏;败坏。
© 汉典

纲纽
【拼音】gāng niǔ
【解释】1.犹纲纪,法度。
[国语辞典

补特伽罗
[佛光大辞典
梵语 pudgala()又作富特伽罗、弗伽罗、福伽罗。译为人、众生、数取趣、众数者。指轮回转生之主体而言。数取趣,意为数度往返五趣轮回者。乃外道十六知见之一。即「我」之异名。或单指人之意而言。佛教主张无我说,故不承认有生死主体之真实补特伽罗(胜义之补特伽罗),但为解说权便之故,而将人假名为补特伽罗(世俗之补特伽罗)。然部派佛教中,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却承认补特伽罗为实有。又补特伽罗与人同义,如法蕴足论卷二将修行果位四双八辈称为四双八只补特伽罗。〔大般若经卷四○九、大日经卷一住心品、大智度论卷三十五、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十三、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 耆那教中,解作物质之义。具有色、香、味、触,其本质特点为缺乏意识,分二类:一为地、水、火、风等原子,系永恒不可分的;另一类则为原子所构成之复合体。 p5270

六门
[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叫六门。

吠琉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物名)旧作毘琉璃,琉璃,鞞头梨,鞞稠梨夜等。宝珠之名。见琉璃条。

命浊
[佛光大辞典
梵语 āyu-kasāya。又作寿浊。为五浊之一。谓于末世之际,人的寿命因烦恼、邪见等恶业增长、炽盛,而次第短缩。浊,即指秽浊。烦恼与邪见为浊之本体;寿命短缩即为其所招致之结果,故称命浊。〔妙法莲华经卷一、菩萨地持经卷七〕(参阅「五浊」1201p3127

五妄想
[佛光大辞典
谓五蕴。()坚固妄想,即色蕴。众生之体、心、命等皆为妄想相之结合,诸想交固而成色身,故色身称为坚固妄想。()虚明妄想,即受蕴。众生由欲想,而好恶之二相损益现驰,此即受蕴无实体,本为虚妄,故受蕴称为虚明妄想。()融通妄想,即想蕴。心为虚妄,而能使动实有之身体,此心形二者由想融通,故想蕴称为融通妄想。()幽隐妄想,即行蕴。众生一生之中,其身体之变化无片刻停息,而幽然无觉,故行蕴称为幽隐妄想。()颠倒妄想,又作微细精想。指识蕴。众生之识(心)为虚妄颠倒,如急流之水望似恬静,其实流急微细而不可见,故识蕴称为颠倒妄想。〔首楞严经卷十〕 p107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1-9-24 22:45:34 | 只看该作者
(15楼 + 16  用时,约1小时50分钟)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曶,能入圆元。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
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学习解说
阿难! 您应当要知道,以下十种识阴魔境的状况现象: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能够令自己身上的六根根隔合开,也可以与十方众生在知觉上冥通,知道众生的根性,能进入圆元的境界,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而安立真常之因,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因所因执,
就成了和娑毗迦罗所归冥谛的同类外道,成了此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一立有所得的心,成所归果,
这些违背了佛法的耳根圆通,也远离了涅槃之道,而生成外道种性了。


圆元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谓十方众生知觉冥通而打成一片之处也。楞严经十曰:「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能入圆元。」

【娑毗迦罗
  亦云劫毗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也。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三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补过切)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至掌中,随得多少,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音浮)鸠行,外道拾米,如鸠行也。
FROM:【翻译名义集】

冥谛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术语)数论师所立二十五谛之第一。是为万物之本源,冥漠无谛,故曰冥谛,又云冥性。又为万物之本源,万差之诸法由此生出,故名自性,一名本性,亦云胜性。金七十论上曰:「自性者,或名胜因,或名为梵,或名众持。」百论疏上中曰:「所言冥谛者。旧云:外道修禅得五神通,前后知凡万劫内事,自八万劫外不能了知,故云冥。智度论云:觉谛者此是阴中识,外道思惟:此识为从因缘得,为不从因缘?若从因缘,因缘是何物耶?若不从者得此识,既思惟不能了知,便计此识从前冥漠处生,故称冥谛。亦名世性,一切世间以此冥谛为其本性。」楞严长水疏二上曰:「言冥谛者,或云冥性,或言自性。梵云僧伽奢萨呾罗,此云数论。立二十五谛,最初一谛名为冥谛,计以为常。第二十五名为神我,亦计为常。我思胜境,冥性却变二十三谛,为我受用。我既受用,为境缠缚,不得解脱。我若不思,冥谛不变。既无缠缚,我即解脱。名为涅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1-9-30 23:50:13 | 只看该作者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
摩酰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而览为自体的一部份,甚至于将全部虚空法界十二类的所有众生,误认为都是从我身中的某一类流出的,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能非能执,
就成了和摩酰首罗现无边身的同类外道,成了此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二立能为的心,成能事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因此就会生到大慢天,自以为宇宙万物及众生皆是由他所创造的。


【外道摩酰首罗论师
  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FROM:【三藏法数】

【莫酰伊湿伐罗
 (天名)Mahes/vara,一作摩酰伊湿代罗,略名摩酰湿伐罗,摩酰首罗。摩酰者大,伊湿伐罗者自在,即大自在。位于色界顶上之天神名也。慧苑音义上曰:「摩酰首罗,正云摩酰湿伐罗。言摩酰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智度论二曰:「摩酰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唯识述记一末曰:「若言莫酰伊湿伐罗,是大自在天。若长言摩酰伊湿伐罗,是事大自在天者也。如言佛陀是觉者。若言抱徒憨,是事佛者。」(参见:大自在天)
FROM:【佛学大辞典】

【涅槃城
 (譬喻)涅槃为圣者之所居,故譬之宫城。长阿含经四曰:「沸星得最上道,沸星入涅槃城。」楞严经十曰:「背涅槃城,生天魔种。」楞伽经三曰:「缘自觉了向涅槃城。」智度论二十曰:「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
FROM:【佛学大辞典】

涅槃城
[佛光大辞典
    涅槃,梵语 nirvāṇa。指相对于迷界之悟界。「涅槃城」一语,就经论所载,可归纳为二义:(1)乃譬喻之语,盖涅槃系证得不生不灭,到达安乐解脱之圣者所居,故以城为喻。如楞伽经卷三(大一六‧五OO中):「缘自觉了,向涅槃城。」大智度论卷二十(大二五‧二O六上):「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得到涅槃城。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皆以证悟后之境地称为涅槃城。并示空、无相、无作为涅槃因,能以智慧观此三门,或由三十七道品观诸法,即得声闻、辟支佛地,入菩萨位中,渐渐得成一切种智。(2)指极乐世界,盖极乐系无为之涅槃界,故为证涅槃寂静妙果之都城。如教内所习称之「毕命直入涅槃城」,即指命终后,往生极乐世界。然往生净土之首要条件为具有「深诚信心」,始能与阿弥陀佛相应。即信机、法二种,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为烦恼具足之凡夫,自无始劫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有出离之缘;次信法,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无疑无虑,专念彼佛名号,上尽百年,下至一日或七日,仗彼佛之加被护念,定能往生极乐涅槃城。〔长阿含经卷四、楞严经卷十〕p526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00:32:48 | 只看该作者
(17楼 + 18  用时,约1小时)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沈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
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若是于此所归之处(指识阴)而有所归依,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身心应该是从彼方所流出的,而且还以为十方虚空也应该都是从彼方所生起的,于是,就误认为彼方所宣流之处是真常之本体,是不生不灭的,
在生灭之中,衡加思量后去认定只有这个识阴是常住不变的,于是就迷失了不生灭,也一并迷失了生灭,就安住沈迷这样的一个邪见中,认为这个就是胜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常非常执,
就成了计自在天的同类,成了他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三立因依的心,成妄计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起了颠倒圆种之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1:34:46 | 只看该作者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
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对于这个所知,他认为这个知觉是遍满十方法界的,所以他因为这个知觉就安立了一个邪见的见解,认为十方草木也都是有情众生的一部份,跟人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草木可以转变为人,而人死亡后还可以成为十方草树,这两者都是有知觉而没有区分的,认为这个就是胜解了,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知无知执,
就成了婆咤和霰尼(为邪见外道,执涅槃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命)所执着的草木有命且有知觉的同类外道,成了此两个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知见颠倒的种性了。


【私婆咤
 (人名)梵志名。略曰婆咤,译曰最胜。为邪见外道,执涅槃之无常,且计草木有命。涅槃经三十九曰:「复有梵志姓婆私咤,复作是言:瞿昙!所说涅槃常耶?」(已下广与佛对论涅槃之常无常)。慧琳音义二十六曰:「婆私咤,此云最胜,或云无上,亦同闍提,邪见宗也。」楞严经十曰:「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咤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同长水疏曰:「草木无知而执有知,故云知无知执婆咤霰尼,二外道也。涅槃云婆私咤及先尼,梵音小转,既执一切觉,即草木有命也。(参见:婆私咤)。」
FROM:【佛学大辞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1

主题

6765

帖子

1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16010

[持戒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 23:23:47 | 只看该作者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
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
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学习解说
在持续修习正定三摩地过程中的这个善男子,由于破除了行阴,而接着进入了识阴的境界,已经灭了行阴的生灭流动之相,然而,于寂灭的精妙却还没有圆满。
这个时侯,这个修行人能够圆融、六根亙用,从中而得到随顺,他就认为这样就能圆满造化一切万物,因此,他就想到要去火中求得光明,乐于水中得清净,喜爱风中的周遍流转,观地中得成就,每种都有所尊奉崇敬的方式,
于是就以这些群尘,当作是本来之因,安立这就是常住不变的见解,那么,这个修行人就堕入了生无生执,
就成了迦叶波和婆罗门的同类外道,这两个外道是将自己的身心奉侍在这上面,服侍火神或崇敬水神,以为这样就可以脱离生死,也就成了此两个外道的伴侣,迷失了佛菩提,亡失佛法的正知见。
这就是第五计着崇事,迷失了本心而去追求外在之物,安立一个虚妄求因,所得到的果也同样是虚妄的
这些违背且远离了佛法的圆通,也违背了涅槃之道,而生成造化颠倒的种性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4-30 04:03 , Processed in 0.0946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