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净慧慈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净慧慈光],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1#
 楼主| 发表于 2023-9-12 10:1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3 09:04 编辑

(整理68楼~70楼内容+71楼用时约3小时)


受戒品第十四

一、在家菩萨供养六方,能得优婆塞戒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言东方者即是父母。
若人有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

父母还以五事报之。
一者至心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舍财与之。四者为娉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言南方者即是师长。
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

是师复以五事报之。
一者速教不令失时。二者尽教不令不尽。三者胜己不生妒嫉。四者将付严师善友。五者临终舍财与之。


[学习解说]:

善生继续问佛:世尊,在家菩萨如何获得优婆塞戒?
佛答:善男子,在家菩萨如果想要获得优婆塞戒,应当按照顺序供养六方

东方代表的是父母
如果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医药、房舍、钱财
并且能够恭敬礼拜、赞叹和尊重父母的人,这样就是供养东方

父母也会以五种事回报子女
一至心爱念子女;二始终不会欺骗子女;三舍得将钱财给子女;四能帮子女娶(嫁)到好人家;五能教导子女世间人情世故

南方代表的是师长
如果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并且对师长心生恭敬、尊重、赞叹和礼拜
并诚心接受师长的教导,这样就是供养南方

师长会以五事回报弟子
一应机教导;二倾囊相授,不会保留不教;三即便弟子胜过自己也不会心生嫉妒;四将付严师善友;五临命终时将财物给与弟子



言西方者即是妻子。
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

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
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僮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言北方者即善知识。
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与之。恭敬软言礼拜赞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

是善知识复以四事而还报之。
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离恶法。三者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者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学习解说]:

西方代表的是妻子
如果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装扮身体,这就是供养西方

妻子会以十四事回报丈夫
一尽心经营家中的事情;二常作家务不懈慢;三做事情时一定将其做完做好;四做事不拖拉;五常常探望宾客;六将房屋打扫的干干净净;七说话柔和;八对待仆人也是一样用柔软语说话;九能守护家里的财物;十早起晚睡;十一能为家人准备清净的饮食(比如素食);十二对于丈夫的教诲能忍耐;十三能覆藏丈夫的恶事;十四能主动关心生病的丈夫

北方代表的是善知识、善友
如果能尽心尽力供养善知识、善友,并且心生恭敬、赞叹、礼拜,说话柔软,这样就是供养北方

善知识也会以四事给与回报
一教导众生常修善法;二令众生远离恶法;三众生遇到恐怖时能及时解救;四众生放逸时,能劝导众生舍弃贪欲精进修行


名词解释:

【璎珞】
用珠玉编成,挂在人身上的装饰品。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言下方者即是奴婢。
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服饮食病瘦医药。不骂不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

奴婢复以十事报之。
一者不作罪过。二者不待教作。三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主虽贫穷终不舍离。六者早起。七者守物。八者少恩多报。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恶事。

言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
若有供养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舍卧具病痛医药。怖时能救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是人则能供养上方。

是出家人以五种事报。
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闻。

若有供养是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学习解说]:

下方代表的是奴婢
如果能供给奴婢衣服、饮食、医药,并且不打不骂奴婢,这样就是供养下方

奴婢当以十事回报主人
一不做罪恶的事情;二积极主动不用等待主人吩咐才去做事;三做了事情必定将其完成;四做事麻利不拖延;五不会因为主人贫穷而离开;六早起;七守护财物;八主人即使给了小小的恩惠,也能多多的回报;九对主人一心恭敬;十能够覆藏主人的恶事,不到处宣扬

上方代表的是沙门(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婆罗门(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
如果能供养沙门和婆罗门衣服、饮食、房屋、卧具、医药,以及心生恐怖时能救他们出离;遇到饥馑世时能布施食物给沙门和婆罗门;听到恶事能遮蔽,能恭敬礼拜和尊重赞叹沙门和婆罗门,这样就是供养上方

这些出家人以五种事回报
一教导众生对佛法生起信心;二教导众生增上智慧;三教导众生广行布施;四教导众生清净持戒;五教导众生广学多闻

如果有供养以上六方的人,能增长钱财和寿命,能受持和获得优婆塞戒


名词解释:

【婆罗门】
婆罗贺摩拿的简称,为印度四姓之一,华译外意、净行、净志、静志等,是奉事大梵天王而修净行的种族。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沙门】
华译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诸烦恼的意思,为出家修道者的通称。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9:04:33 | 只看该作者
二、受持优婆塞戒者,如何增长财命

1、首先要征得父母妻子奴婢僮仆国王的同意



善男子。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
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次报妻子奴婢僮仆。此辈若听次白国主。
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
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愍怜故听受。

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
若言听者。复应问言。汝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也。
若言不负。复应问言。汝今身中将无内外身心病也。
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比丘比丘尼所作非法耶。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盗法人不。
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非二根无根人。坏八戒斋父母师病不弃去耶。将不杀发菩提心人。盗现前僧物。两舌恶口。于母姊妹作非法耶。不于大众作妄语乎。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想要受持优婆塞戒增长财命
应当先禀报父母,父母同意后,还应当报给妻子、奴婢、仆人知道
这些人都知道以后,还应当报给国王知道,国王知道后

方可去寻找发菩提心的出家人并且恭敬礼拜,以柔软语问候说:
大德,我具有大丈夫身,想要受持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怜悯我接受我的请求

这时比丘应当问他:你的父母、妻子、奴婢及国王都知道吗?
如果回答都知道,还应当继续问:你曾经是否亏欠过佛法僧三宝物?
如果回答没有亏欠,还应当再问:你现在有没有什么身心疾病?
如果回答说没有,还应当再问:你有没有对比丘比丘尼做过非法的事情?
如果回答说没有,还应当再问:你有没有做过五逆罪(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
如果回答说没有,还应当再问:你不是来盗法的吧?
如果回答说不是,还应当再问:你不是二根(指男女之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或无根(无男女之根者)的人吧?

还要再问:有没有破坏过八关斋戒?父母师长生病有没有不去探望?有没有对已发菩提心的人发了杀害的心?有没有偷盗出家僧的财物?有没有犯两舌(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和恶口(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有没有对母亲和姊妹做过非法的事情?


名词解释:

【恶口】
以恶毒的话骂人。十恶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两舌】
即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为十恶业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无根】
(杂语)无男女之根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二根】
1、利根和钝根。利根是指根器很锐利的人;钝根是指根器很迟钝的人。
2、指男女之二根,亦即男女的生殖器。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五逆罪】
五种极逆于理的罪恶,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之血、破和合之僧。因此五种是极端罪恶的行为,任犯一种,即堕无间地狱,故又名“无间业”。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3#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9:2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3 09:53 编辑

(72楼~73楼用时约3小时)

2、应当至心受持优婆塞戒、皈依三宝


若言无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
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
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
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
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学习解说]:

(接续楼上的提问:是否破坏过八关斋戒?父母师长生病有没有不去探望?有没有对已发菩提心的人发了杀害的心?有没有偷盗出家僧的财物?有没有犯两舌和恶口?有没有对母亲和姊妹做过非法的事情?)

如果没有做过上面的事情,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优婆塞戒能成就沙弥十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物);能成就大比丘戒;能成就菩萨戒;甚至能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优婆塞戒是根本

至心受持优婆塞戒,能获得无量利益
但是如果有破戒毁戒者,会在无量无边世中堕入三恶道遭受大苦恼
然而你现在想要获得无量利益,那么你能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吗


名词解释:

【十戒──沙弥十戒】
﹝出翻译名义并沙弥十戒法﹞梵语沙弥,华言息慈。初受十戒,名为沙弥;后受具足戒,名为比丘也。(具足戒者,即二百五十戒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是名不杀戒。
[二、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攘窃,是名不盗戒。
[三、不淫戒],谓清净自守,不犯色欲,是名不淫戒。
[四、不妄语戒],谓言说诚实,不以虚言诳他,是名不妄语戒。
[五、不饮酒戒],谓酒能昏神乱性,增长愚痴,应当绝饮,是名不饮酒戒。
[六、离高广大床戒],谓所坐之床,高不过尺六,广不过四尺,若过此量者,名高广大床,则不当坐,是名离高广大床戒。
[七、离花鬘等戒],谓不着花鬘璎珞,不用香油涂身,是名离花鬘等戒。
[八、离歌舞等戒],谓不自歌舞,亦不辄往观听歌舞,是名离歌舞等戒。
[九、离金宝物戒],谓金银钱宝,不当蓄积,亦不许手执,是名离金宝物戒。
[十、离非食时戒],谓佛制午时为食时,若过午,则不当食,是名离非食时戒。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十戒】
谓十种戒。综合诸经论所论的十戒,约有下列几类︰

(一)沙弥及沙弥尼应受持的十戒︰又称沙弥戒、沙弥尼戒,或称勤策律仪、勤策女律仪。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淫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不坐高广大床,(9)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物。

(二)菩萨令众生防护的十戒︰又称十种护持、防护十愿。内容为︰(1)禁戒,即持四重禁。(2)清净戒,即护持僧残。(3)善戒,即持波逸提等。(4)不缺戒,指令发未来禅,使事行不缺漏,令得根本禅,性行不缺漏。(5)不析戒,即道共戒,意谓相对于析空观之道共戒,而指显体空观之道共戒,亦即灭色而入空是析法之道共,今体法而入空故称不析。(6)大乘戒,即自利利他双修。(7)不退戒,指菩萨以善巧方便行种种非道,出入淫舍酒家等非法处以度人,而不退失禁戒。(8)随顺戒,指能随物之机宜,随顺道理。(9)毕竟戒,即究竟无上之大法。(10)具足成就波罗蜜戒,谓一切圆满,法无不备。
依智顗在《法华经玄义》卷三(下)所述,此十戒中,禁戒、清净戒及善戒属律仪戒,不缺戒为定共戒,此四戒又皆属三藏析空观。而不析戒以下六戒皆为道共戒。其中,不析戒是体空观的道共戒,属通教;大乘戒、不退戒及随顺戒是假观的道共戒,属别教;毕竟戒及具足波罗蜜戒为中道的道共戒,属圆教。又,南本《涅槃经》卷十一述及,此十戒的第一戒为菩萨愿令众生护戒,后九戒为愿令得戒。

(三)菩萨所念的十戒︰又作大论十戒。为天台宗依《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所载之文而立的十种戒律。

(1)不缺戒︰谓修行之人受持四重禁等性戒而无缺损毁犯,并且常自守护,如爱明珠,则能摄一切界。若犯净戒,则如器已缺损,无所堪用。

(2)不破戒︰持十三僧残而无破损,若犯戒法,如器破裂,不堪为用。

(3)不穿戒︰持波逸提等而无毁,若有毁犯,如器穿漏,不堪受物。

(4)不杂戒︰持定共戒,心住禅定,不杂欲念,不念破戒事。

(5)随道戒︰声闻初果之人随顺四谛理,能破见惑,无所分别。

(6)无著戒︰二乘人见真谛理,能成圣道,于诸思惑无所染着。

(7)智所赞戒︰菩萨于诸世界化导众生,为智者所赞叹。

(8)自在戒︰亦是菩萨化他的大戒,谓菩萨化他妙用于诸世间,而得自在无碍。

(9)随定戒︰菩萨随首楞严定,现诸威仪,利导众生,虽威仪变现,而任运常静。

(10)具足戒︰菩萨持中道第一义谛戒,用中道慧遍入诸法,无戒不备。

此十戒中,不缺、不破及不穿三戒是律仪戒,为散心凡夫所持;不杂戒是定共戒,为定心凡夫所持;余六戒皆是道共戒,为圣者所持。道共戒之中,随道戒是初果,无著戒是三果,二者皆为声闻所持;智所赞、自在、随定及具足等四戒皆为菩萨化他之所持。

(四)菩萨奉持三世诸佛的十种净戒︰

(1)普饶益戒︰或称饶益戒。谓菩萨受持净戒,广为利益一切众生。

(2)不受戒︰菩萨不受外道诸戒,但自精进奉持诸佛平等净戒。

(3)不住戒︰菩萨受持戒时,不求于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受生而住。

(4)无悔恨戒︰又称安住戒。谓菩萨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行,恒安住净戒,心无悔恨。

(5)无违诤戒︰或称不诤戒。谓菩萨于心常护持佛所制禁戒,无所违犯,亦不斗诤触恼一切众生,但愿常生欢喜,奉持于戒。

(6)不恼害戒︰菩萨不学邪幻咒术及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而持戒。

(7)不杂戒︰又称无杂秽戒。指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专持出离戒。

(8)不贪求戒︰又称离邪命戒。即菩萨不现异相以彰己有德、起贪求心,但为满足出离生死法而持戒。

(9)无过失戒︰又称离恶戒。即一心持戒,不自贡高言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

(10)无毁犯戒︰又称清净戒。即菩萨受持净戒,无所毁犯,永断十恶,具足十善。

(五)菩萨所持的身净等十种净戒︰即(1)身净戒,防护身之三恶故。(2)口净戒,远离口之四过故。(3)心净戒,永离贪恚诸邪见故。(4)具一切净戒,于天人中最胜妙故。(5)守护菩提心净戒,不乐小智故。(6)守护如来所说净戒,即使是微细罪亦大怖畏故。(7)微密净戒,善拔犯戒之诸众生故。(8)不作一切恶净戒,积集一切诸善法故。(9)远离一切有见净戒,不着于戒故。(10)守护一切众生净戒,出生大悲故。旧译《华严经》卷四十一云(大正9·660a)︰‘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净戒,若菩萨摩诃萨安住此戒,则得一切诸佛远离众恶无上净戒。’

(六)菩萨所持的不舍菩提心等十戒︰即(1)不舍菩提心戒,(2)远离二乘地戒,(3)观察利益一切众生戒,(4)令一切众生住佛法戒,(5)修一切菩萨所学戒,(6)于一切法无所得戒,(7)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戒,(8)不着一切如来身戒,(9)思惟一切法离取相戒,(10)诸根律仪戒。

(七)菩萨所持的十重戒︰又称俱密十重戒。依《无畏三藏禅要》所说,即(1)不应退菩提心,(2)不应舍三宝而归依外道,(3)不应毁谤三宝及三乘经典,(4)对甚深大乘经典不通解处不应生疑惑,(5)不可因说法而令已发菩提心之众生生退心、趣向二乘,(6)不可因说法而令未发菩提心者发二乘心,(7)对小乘人及邪见人不应辄说甚深妙法,(8)不发诸邪见等法,(9)于外道前不应自说我具无上菩提妙戒,(10)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应作,不教人作,不见作随喜。

(八)《梵网经》卷下等所说的十重禁戒︰即(1)不杀戒,(2)不盗戒,(3)不淫戒,(4)不妄语,(5)不酤酒,(6)不说过戒,(7)不自赞毁他戒,(8)不悭戒,(9)不嗔戒,(10)不谤三宝戒。

(九)大小乘共通的十善戒︰即(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两舌,(6)不恶口,(7)不绮语,(8)不贪欲,(9)不嗔恚,(10)不邪见。

[参考资料] (一)《沙弥十戒法并威仪》;《沙弥尼离戒文》;《沙弥十戒仪则经》;《大藏法数》五十六。(二)南本《涅槃经》卷十一;《大般涅槃经义记》卷五;《大般涅槃经疏》卷十四;《摩诃止观》卷四(上)。(三)《摩诃止观》卷四(上);《菩萨戒义疏》卷上;《法华玄义》卷三(下);明旷《天台菩萨戒疏》卷上。(四)旧译《华严经》卷十二;《华严经疏》卷二十四;《止观辅行传弘决》卷四之一;《法华玄义》卷三(下)。(五)新译《华严经》卷五十八;《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华严经疏》卷五十三。(六)新译《华严经》卷五十三;《华严经探玄记》卷十七。(七)《大日经疏》卷十七;《大日经义释》卷十三。(八)智顗《菩萨戒义疏》;元晓《菩萨戒本私记》。(九)《正法念处经》卷二;《中阿含经》卷三〈伽弥尼经〉;《杂阿含经》卷二十八、卷三十七;《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三。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菩萨戒】
发大心修大乘法的行者所受持的戒律。依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其戒相为十重戒,四十八轻戒,这是出家菩萨戒;若依优婆塞戒经受戒品,则列六重戒,二十八轻戒,这是在家菩萨戒。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优婆塞戒极为甚难。
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
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
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汝能如是至心归依于三宝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
若人归依于三宝者。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
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做到,应当继续对他说:受持优婆塞戒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皈依佛以后,宁可舍弃色身寿命也不可皈依大自在天等外道
皈依法以后,宁可舍弃色身寿命也不要皈依外道经典
皈依僧以后,宁可舍弃色身寿命也不要皈依外道邪师
你能做到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吗

如果能做到,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受持优婆塞戒是特别困难的事情
能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的人,则能对一切众生广行布施,而且心无畏惧
如果能以无畏心布施一切众生,这样的人就能得到优婆塞戒,甚至将成就无上菩提
你能做到以无畏心布施一切众生吗


名词解释:

【大自在天】
(天名)自在天外道之主神也。梵语摩醯首罗讹略,正为摩醯湿伐涅Mahes/vara,译言大自在。在色界之顶,为三千界之主。此大自在天有二种:一曰毗舍阇摩醯首罗,一曰净居摩醯首罗。毗舍阇为鬼类之名,摩醯首罗论师之所祀,有二目八臂,乘白牛,住于色界。密教以之为大日如来之应现。彼又言此自在天现种种之形,有种种之名。韦纽天,那罗延天等是也。提婆涅槃论明二十种外道中。以之为第十五摩醯首罗论师。涅槃经明六师外道中。第五迦罗鸠驮迦旃延之宗计是也。中古以来至于今盛为印度所崇拜之西拔派之西拔神。即为大自在天。以牛或男根为其神体之标帜。其次净居摩醯首罗者,第十地之菩萨,将成佛时在色界之顶,净居天之上,现大自在天子之胜报,以胜妙之天形,绍佛位,行灌顶。入大乘论下曰:“净治第十地,得无量无边禁咒方术能令一切无碍自在作摩醯首罗天子,亦为一切世间依止。问曰:所言摩醯首罗者为同世间摩醯首罗,更有异耶?答曰:是净居自在非世间自在。汝言摩醯首罗者,名字虽同而人非一,有净居摩醯首罗,有毗舍阇摩醯首罗。其净居者,如是菩萨邻于佛地犹如罗谷障。(中略)如皇太子初受职时,以己业力故大宝莲华自然化出,受一切种智位。(中略)坐莲华已,十方世界诸佛放大光明照。此菩萨受灌顶位如转轮圣王长子受王位时。”慧苑音义上曰:“摩醯首罗,正云摩醯湿伐罗,言摩醯者此云大也,湿伐罗者自在也,谓此天王于大千世界中得自在故也。”唯识述记七末曰:“旧言摩醯首罗,今应言摩醯伊湿伐罗,即大自在也。”智度论二曰:“摩醯首罗天,秦言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俱舍光记七曰:“鲁达罗,此云暴恶,大自在异名。大自在天总有千名,今现行世唯有六十,鲁达罗其一名也。又解涂灰外道说,自在出过三界有三身:一、法身,遍充法界。二、受用身,居住色界上自在天宫,即佛法中说摩醯首罗天,三目八臂,身长万六千逾缮那。三、化身,随形六道种种教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邪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唐言大自在天也。”因明大疏上曰:“商羯罗天,是罗醯首罗天,于一切世界有大势力。”提婆涅槃论曰:“外道摩醯首罗论师作如是论,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摩醯首罗一体三分。所谓梵天,那罗延,摩醯首罗。地是依处,地主是摩醯首罗天。于三界中所有一切,命非命物皆是摩醯首罗天生。摩醯首罗身者,虚空是头,地是身,水是尿,山是粪,一切众生是腹中虫,风是命,火是暖,罪福是业(百论疏引之作日月为眼),是八种是摩醯首罗身。”涅槃经十九曰:“今有大师,名迦罗鸠驮迦旃延。(中略)为诸弟子说如是说,若人杀害一切众生,心无惭愧,终不堕恶。犹如虚空,不受尘水。有惭愧者,即入地狱。犹如大水,润湿于地。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之所作。自在天喜,众生安乐。自在天嗔,众生苦恼。一切众生若罪若福。乃是自在天之所为作。云何当言人有罪福。”【又】(界名)谓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华经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4#
 楼主| 发表于 2023-9-13 09:34: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4 10:39 编辑

三、障碍财命增长的五件事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人有五事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
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者饮酒。

一切众生因杀生故。
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罗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
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
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学习解说]:

如果能受持,还应当继续对他说:
世间人有五件事能障碍财命的增长
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饮酒

世间一切众生因为杀生的缘故,现世得不到好的色身和好的名声,而且短命
财物也会损耗;眷属分离;被贤圣呵责;没有信用可言;别人犯罪自己会受被牵连,这是现世的果报
命终以后,会堕入地狱遭受饥渴等苦恼,这时寿命反而很长,要在地狱受很多苦,这是来世的果报
如果恶报受完,再次投生人身,将会贫穷短命丑陋,因为恶业的因缘,所有瓜果五谷都会减少,一人殃及一天下的人



若人乐偷。
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秏减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
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
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
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学习解说]:

喜欢偷盗的人,同样没有无法得到好的色身和好的名声,而且短命
还会财物损耗,眷属分离,别人丢了东西都会怀疑他,虽然想亲近他人但都不相信他,常常会被圣贤呵斥,这是现世的果报
命终后还将会堕入地狱,面貌丑陋、恶名、饱受饥渴的苦恼,寿命却很长,这些都是来世的果报
如果恶报还尽,再次投生人身将会特别贫穷,财物刚刚得到就会失去,父母兄弟妻子也不喜欢他,身心常常忧愁苦恼
因为他一个人的恶业因缘,牵连所有人都不能得到好的色力,一人的恶果殃及万民


名词解释:

【万姓】
1.万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
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
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

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
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有人喜欢打妄语
此人现世会得到一个不好的色身和恶口,即使说的都是真话也不会有人相信,众生都憎恨不喜见到他,这些是现世的果报
舍弃这个身体命终之后将会堕入地狱,遭受饥渴热恼等大苦,这些就是后世的果报

如果恶报受完,再次投生人身,口不具足,所说的虽然是实话,但是他人都不信受都不喜欢他
虽然在解说正法,但是有人并不喜欢听,这就是一个恶人的因缘,而能令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5#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10:3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4 10:43 编辑

(~接续楼上,75楼~76楼用时约3小时)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
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
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
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学习解说]:

善男子,喜欢饮酒的人,现世常常会丢失财物,会常常患病,喜欢与人争斗,恶名远扬,缺少智慧,没有惭愧心,更得不到好的色身,会常常被人呵斥,不被大家接受和喜欢,不能修善法,这些是饮酒的现世恶报

命终之后会堕入地狱,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这是饮酒的后世恶报

如果业报还尽,再次投生人身,常常会身心狂乱,无法专心系念和思惟善法,一切外物资产都会败坏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
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
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
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学习解说]:

善男子,喜欢邪淫的人,既不能保护自己,更不能保护他人
一切众生见到他都不会相信他,这种人常常妄语,常常被各种苦恼包围
心念常常是散乱的,所以无法修习善法,而且常常丢失财物,妻子也会疏远他,寿命也短促,这是邪淫的现世果报

命终之后还会堕入地狱,并且遭受饥渴、长命等无量苦报,这是邪淫的后世恶报

如果业报还尽,再次投生人身,人人都不喜见讨厌他,而且不能和妻子长久在一起,不能随意支配和使用一切外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6#
 楼主| 发表于 2023-9-14 10:4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4 15:51 编辑

四、得受优婆塞戒的其他条件


善男子。是五恶法。汝今真实能远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应作。何等为四。
无贪因缘不应虚妄。为嗔恚痴恐怖因缘不应虚妄。是四恶法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五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有四事不能做
就是不论遇到任何因缘,比如贪、嗔、痴、还是恐怖的时候,都不能说虚妄的话,这个你能远离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如是五处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四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有五个地方也要远离
一屠场、二妓院、三酒馆、四国王、五旃陀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家,这五个地方都能远离吗


名词解释:

【旃陀罗】
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酒肆】
〈书〉酒馆:茶楼~。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五事所不应作。
一者不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得沽酒。五者不得压油。如事五事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五个地方,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还有五件事情不能做
一不能贩卖生命;二不能卖刀剑;三不能卖毒药;四不能卖酒;五不能压油,这五件事你能远离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
一者不作罗网。二者不作蓝染。三者不作酿皮。如是三事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五件事情,还应当继续对他说:
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还有三事不能做:一不能编织网;二不能染布;三不能作酿皮,这三件事情你能远离吗


名词解释:

【酿皮】
酿皮是用面粉浆汁蒸出来的面皮。

【蓝染】
蓝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工艺中又有蜡缬、绞缬、夹缬等花纹的印染。想制作一件蓝染,要花上至少20年的时间练习,才能出现特有的颜色。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所不应为。
一者摴蒱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伎乐。如是二事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三件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还有二件事不能做
一不能参与赌博、下围棋、买彩票等事情;二不能参加歌舞伎乐的场合,这两件事能做到远离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
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喜酤酒。如是四人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二件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还要远离四种人
一下棋和赌博的人;二饮酒的人;三喜欢骗人的人;四喜欢卖酒的人,能做到远离这四种人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
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懅时作时初欲作时。
失时得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病苦壮少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求财时。
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四种人,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还要做到不放逸
比如寒时、热时、饥时、渴时、饱时、清晨和傍晚时、恐慌时、作事时、失去时、得到时、害怕时、喜乐时、贼难、谷贵、病苦、壮年和少年以及衰老时、富有时、贫穷时、为了存活求财时

这些时候都要做到不放逸,应当借境修行,你能做到吗


名词解释:

【懅】
惶恐,恐慌。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7#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0:37: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6 16:17 编辑

(~接续楼上,77楼用时约3小时)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
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博。留余一分藏积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放逸,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要先学习世间的事情
要学习并通达如法(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求财
如果获得了财物,应当分成四份:一份供养父母、自己、妻子、眷属;两份用作合理经营;最有一份存起来备用,这四件事情你能做到吗


名词解释:

【如法】
指随顺佛所说之教法而不违背。亦指契合于正确之道理。
 于密教之修法中,不少冠有“如法”一语者。例如:(一)如法爱染法,又作大爱染法。为日本东密安置如意宝珠而行之秘法。(二)如法佛眼法,乃以佛眼尊为本尊之修法。佛眼尊,指能生诸佛般若毕竟空之智的佛母。(三)如法北斗法,乃以北斗星为本尊之修法。北斗星,为诸星宿中最胜者。此外,尚有“如法尊胜法”、“如法尊星法”等。(无量寿经卷下、维摩经方便品、瑜只经)p2365 FROM:【佛光大辞典】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
如是四处不应寄付。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财物不要寄存四处
一不能放在老人手里;二不能放在远方;三不能交给恶人手里;四不能交给有大势力的人
以上这四事,你能做到吗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
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是四恶人汝能离不。


[学习解说]:

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事,还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有四种恶人要远离
一喜欢说他人过失的人;二喜欢说邪见的人;三口软心恶的人;四做的少说的多的人,这四种人你能远离吗



若言能者。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
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
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满六月中净四威仪。至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

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
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三恶道中。


[学习解说]:

如果能远离以上四种人,应当让他在六个月内亲近出家师父
师父应当仔细观察他的四威仪(亦即须谨慎日常的起居动作,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四威仪者:行、住、坐、卧)
如果观察此人能够如法而行,经过六个月后,要集合僧众,数量还要满足二十人,为他传戒
然后说明某某在僧团中祈求受持优婆塞戒,已经满足六个月,而且四威仪清净,此人是丈夫,具有男子身


名词解释:

【丈夫】
梵语 purus!a。音译补卢沙、富楼沙、浮溜沙、布路沙。又译作士夫。指成年男子,或诸根圆具之男子。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二之二谓,人中之最胜者为丈夫。华严经探玄记卷八援引涅槃经,举出丈夫之义有四,即: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另如瑜伽师地论亦载有丈夫之七义,为:长寿久住、妙色端严、无病少恼、非仆非女非半择迦、智慧猛利、发言威肃、有大宗业。小乘之七圣称七丈夫或七士夫。佛身所具之三十二相,即称大丈夫相,或大人相。又佛乃人中之雄,故亦称大丈夫。(北本涅槃经卷三十三、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易行品)p714 FROM:【佛光大辞典】

【四威仪】
是比丘、比丘尼所必须遵守的仪则,亦即须谨慎日常的起居动作,以保持严肃和庄重。四威仪者:行、住、坐、卧。要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羯磨】
梵语 karman,巴利语 kamma。<一>意译作“业”。意指所作、事、办事、办事作法、行为等。含有善恶、苦乐果报之意味,亦即与因果关系相结合之一种持续不断之作用力。业,原系流行于印度社会之一般性观念,对印度思想影响颇大,后为佛教基本教义之一,即是一切万有基于因果之法而生。依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业之定义有二说:其一,以作用、任持七众法式、能分别爱与非爱之果等三义为业;其二,以作用(即语业),行动(即身业)、造作(即意业)等三义为业。
 业之种类虽多,不外呼身业、语业、意业三者,中阿含经卷三以意业最重,藉此标示佛教之动机论。此外,引一生果报(或生人界,或生畜生界等)之业,称为引业;若生于人界,个体之间复以不同方式(如男女、贵贱、贤愚、美丑等)完成,是为满业。是故,引业能引总报,满业则圆满别报。其他,如山河、大地之器世间,为诸生物共通之果报,称为共业;各生物之间复有不同之果报,即称不共业。又以受报时限之不同,业亦可分为顺现法受业(于现身受报)、顺次生受业(于次生受报)、顺后次受业(于次生以后受报)、不定业等。
 由业之观念所产生之轮回思想,主要在强调人类对未来应有之努力,然因此反缘生一宿业之说(即前世之业招后世之报),此一宿命论已与业之原始意义相悖。((参见:业)5494)
 <二>于受戒、忏悔、结界等有关戒律行事之场合,意指生善灭恶之作法。受戒之际,受戒者因羯磨而得戒体。羯磨之内容包含法(羯磨之作法)、事(有关羯磨之所有事实)、人(与羯磨有关之人)、界(行羯磨之场所)等四者,一般称为羯磨四法,分别言之:(一)法,分为心念法、对首法、众僧法三种。(1)心念法,乃自己独自心想口念之法,适用于忏悔微小罪障之情况。又分三种:1.但心念法,即本来之心念法,不须对人,唯得自说,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共有三种。2.对首心念,本为对首之法,但因界内无人,而以心念秉法。共有七种,如说净、受药等事。3.众法心念,本为众僧法,但因界内无人,故以心念秉法。共有四种,如说戒、自恣等事。(2)对首法,系面对同法者二三人申白之法,适用于受三衣或一钵为自己所有物之情况。又分两种:1.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界中虽有多僧,仅须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可。共有二十九种,如受三衣、舍受钵等事。2.众法对首,本为众僧法,以界中无人而开对首。有四种,与众法心念相同。(3)众僧法,即指向四人以上(即僧伽)申白之法,适用于布萨、自恣或受戒等重要行事之情况,为灭罪生善其力最强者。又分三种:1.单白法,又称白羯磨,即一度告知僧众,经常施于惯例、事关轻微或已有严格规定不得提出异议等情况。共有三十九种,如说戒、行钵、剃发等事。2.白二法,又称白二羯磨,即一度告知(一白)僧众、一度问其可否(一羯磨),经常用于结界等场合。共有五十七种,如离衣、受日等事。3.白四法,又作一白三羯磨,即一度告知僧众(一白),三度问可否(三羯磨),经常用于受具足戒或忏悔重罪(如僧残罪等)之情况。此外,授具足戒之际,授白四羯磨作法者,称为羯磨师(羯磨阿阇梨)。依事而计,以上所举加以比丘之二法,羯磨合计一百八十三法(一说一百八十四法),但一般以百一羯磨称之,盖以“百”表示满、众之数,意指各一法皆包含一羯磨。但依十诵律所传者,实际仅有百一羯磨。
 (二)事,分为有情事、非情事、二合事等三种。有情事指有关有情(即众生)之事,如突吉罗罪之责心悔乃至波逸提、四提舍尼、偷兰遮等之忏悔;非情事指有关三衣一钵等无生物之事,如三衣之分别法、铁钵之守持法等;若合以上两方之事,是为二合事,如药守持法,药本身为非情事,病患则为有情事,即是二合事。所谓一百八十三法之事,皆不出于此三者。
 (三)人,分为一人、二三人、僧人(四人以上)。大凡“法”系随人而分别其体。即上述所说之“心念法”为一人之法。于“界”无人时,方成此法。若有一人,即名“非法别众”。对首法系二人面对,共同秉法。又有边人则要问之,如三十舍忏必须问于边人,九十单堕虽“但对”亦无妨;此即二三人之法。“众法”系四人以上方秉法,此即“僧人”之法。界中有比丘则以全数聚集为法。若有一人未参加,则形成“非法别众”。
 (四)界,即指进行羯磨之场所。有自然界、作法摄僧界之别。自然界即指自然成为僧众住处之境界,如寺院等;以非特意划定、布置而成,故又称不作法界。对首、心念之二法及一人、二三人众中之杂法、四人之自恣法等,皆可在自然界进行。作法界系指局限于一定之境域而施行结界法之三小界、三大界及戒场。小界系同一界内有不同意之人,或对法有呵难者时,另外结界而举行受戒、自恣、说戒者。若为一时之方便而结界者,则于法事完了即解除。如四分律卷三十五所说“结已即解,非久住之法”即为其意。大界系僧众常行之所,指人法二同之界,普通以一二○里为定量(下品)。戒场原系为恐因常常集合僧众而引生困恼,故允许结之,用以行受戒、忏悔等法;但在说戒及自恣之时,则不得行之。(毗尼母论卷八、四分律卷三十三、卷三十九、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三、菩萨戒羯磨文、僧羯磨卷上、关中近出尼二种坛文夏坐杂十二事并杂事共卷前中后三记(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所收)、受菩萨戒仪、菩萨戒义疏卷上、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卷上一、卷上二、卷上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上一之五、卷上二之一、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卷一、玄应音义卷十四)
 <三>在密教中,指如来之作业或诸尊之威仪事业,故有羯磨曼荼罗、羯磨部等语。此外,亦可作为“羯磨金刚”之略称。((参见:羯磨金刚)6140)p6137 FROM:【佛光大辞典】




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
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三恶道中。


[学习解说]:

如果僧众许可,默然就行;如果僧众不许可,可以说出来
如果僧众都一致许可,应当继续对他说:善男子,你要仔细听,众僧已经许可你受持优婆塞戒,此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如果能成就优婆塞戒,将来能获得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乃至阿那含果(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
反之,如果破戒命终之后将会堕入三恶道中


名词解释:

【须陀洹果】
(术语)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前之向位而称为须陀洹果。声闻乘四圣位中正果初位之位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阿那含果】
(术语)小乘四果中之第三果,得阿那含果报之位名。无量寿经下曰:“二十二亿诸天人民,得阿那含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
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思议。
汝能怜愍诸众生故受是戒不。若言能受。
尔时智者次应为说三归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受三归已名优婆塞。


[学习解说]:

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
为什么这么呢,因为受持优婆塞戒以后,虽然在家接触五欲(色、声、香、味、触,和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但却不能障碍我们证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所以叫做不可思议

你能受持优婆塞戒吗,如果回答能受持
这时还应当为他三皈依,受持三皈依以后才叫做优婆塞


名词解释:

【五欲】
1、色、声、香、味、触。色是指美丽的色相;声是指宛转的声音;香是指芬芳的香气;味是指可口的美味;触是指适意的触乐。以上五者因能使人生起贪欲的心,故名五欲。
2、财欲、色欲、名欲、饮食欲、睡眠欲。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8#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0:11: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7 10:26 编辑

(~接续楼上,78楼用时约3小时)

五、已受优婆塞戒者还应受持六重法

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戒。
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

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名优婆塞。
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
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
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
若受三归受持三四戒。是名多分。
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


[学习解说]:

这时,还应当对他说:善男子,谛听谛听(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如来演说优婆塞戒
优婆塞戒或有一分,或有半分,或者无分,或者多分,或有满分

如果在三皈依后,有受持一戒者,叫做一分
如果在三皈依后,有受持二戒者,叫做少分
如果在三皈依后,有受持二戒,又破坏一戒者,叫做无分
如果在三皈依后,有受持三戒四戒者,叫做多分
如果在三皈依后,有受持五戒者,叫做满分


名词解释:

【五戒】
(术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之制戒。(参见:戒)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谛听】
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谛听】
梵语 s/ravaN!a。受持经典之十种法行之一。即从心中明白地听闻佛法。(长阿含经卷二、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七付嘱品、显扬圣教论卷二)p6296FROM:【佛光大辞典】

【正觉】
<一>梵语 samyak-sam!bodhi,巴利语 samma^-sambodhi。意指真正之觉悟。又作正解、等觉、等正觉、正等正觉、正等觉、正尽觉。等者,就所证之理而言;尽者,就所断之惑而言。即无上等正觉、三藐三菩提之略称。梵语sambodhi之意译,音译三菩提。谓证悟一切诸法之真正觉智,即如来之实智,故成佛又称“成正觉”。阿弥陀佛在往昔十劫即成就正觉,最初成佛之瞬间即称为正觉一念。又极乐净土之莲花,为依弥陀如来成就正觉所成之花,故称正觉花。
 以上系就正觉之广义而言。若狭义言之,则特指释尊于菩提树下金刚座上觉悟缘起之法,证得解脱。长阿含卷二游行经(大一·一五下):“佛昔于郁鞞罗尼连禅水边,阿游波尼俱律树下,初成正觉。”又于华严宗所判之五教中,释尊之初成正觉,在“小乘教”系指释迦生身之实成,在“始教”则指八相化身之示现,在“终教”则谓十地行满之报身,在“顿教”则称法身之初成,在“圆教”乃意味遍满因陀罗网无边世界念念初初之成正觉。(杂阿含经卷十二、中阿含卷五十六罗摩经、往生论注卷上、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正遍知)200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3674)
 <二>(1091~1157)宋代曹洞宗僧。隰州(山西)人。俗姓李。十一岁出家,十四岁受具足戒,十八岁出游参学。一日,闻僧诵法华经,至“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文,瞥然有省。既而闻丹霞子淳之道誉,遂往参礼咨询,言下释然,时年二十三。及丹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随之。宣和二年(1120),迁住大洪寺,亦相随掌理笺记。翌年,迁首座之职,复于圆通寺照阐提席下任分座。未久,应长芦寺真歇之请而住寺开法。当时有众一千七百,见师秉拂提唱,悉皆叹服。留居六年,转至泗洲普照寺弘法,并承嗣丹霞衣钵。
 建炎元年(1127),移住舒州太平寺,后转江州之圆通、能仁两寺。又游云居山,参谒圆悟克勤,勤与安定郡王,共请师住持长芦寺。建炎三年,渡浙江而至明州,礼拜普陀山,过天童山时,郡守恳请住持天童寺。九月,受敕命住持灵隐寺。十月,再还天童。住于天童,前后垂三十年,整备伽蓝,严饬清规,世称天童和尚,誉为天童中兴之祖。时值北宋末年之乱世,宗风不振,流弊百端;师乃特为举扬正传之禅宗宗风,并提倡“坐禅”、“默照”之禅风,世称之默照禅、宏智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示寂,享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所著天童百则颂古为元代万松行秀“从容录”之依据,另有宏智广录九卷、宏智觉禅师语录四卷、宏智和尚语要一卷等(续传灯录卷十七、五灯会元卷十四、佛祖历代通载卷三十、大明高僧传卷五)p2005   FROM:【佛光大辞典】



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

善男子。优婆塞受持戒已虽为天女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四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六重。


[学习解说]:

你想获得一分优婆塞戒?还是想获得满分优婆塞戒?
如果对方随意回答,那就随意为他受戒,受戒以后还要对他说优婆塞者有六重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

善男子,受持优婆塞戒以后,甚至连蚊子都不能杀害
受持优婆塞戒以后,如果口中教导他人杀生或自己杀生,就会失去优婆塞戒
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杀生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一重法

受持优婆塞戒者,即使为了维护身命也不能偷盗一分钱
如果破戒,此人就会失去优婆塞戒,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偷盗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二重法

受持优婆塞戒者,即使为了维护身命也不能打妄语
如果破戒,此人就会失去优婆塞戒,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妄语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三重法

受持优婆塞戒者,即使为了维护身命也不能邪淫
如果破戒,此人就会失去优婆塞戒,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邪淫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四重法

受持优婆塞戒者,即使为了维护身命也不能到处宣讲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的过失
如果破戒,此人就会失去优婆塞戒,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宣讲四众过失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五重法

受持优婆塞戒者,即使为了维护身命也不能卖酒
如果破戒,此人就会失去优婆塞戒,此人无法获得暖法(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更何况是获得须陀洹至阿那含果
因此卖酒者是破戒优婆塞,是臭优婆塞,恶优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这是第六重法


名词解释:

【旃陀罗】
梵语 caN!d!a^la 之音译。又作旃荼罗、栴荼罗。意译为严炽、暴厉、执恶、险恶人、执暴恶人、主杀人、治狗人等。印度社会阶级种姓制度中,居于首陀罗阶级之下位者,乃最下级之种族,彼等专事狱卒、贩卖、屠宰、渔猎等职。根据摩奴法典所载,旃陀罗系指以首陀罗为父、婆罗门为母之混血种。增一阿含经卷十八(大二·六三六上):“或有一人,生卑贱家,或旃陀罗种,或啖人种,或工师种。”(法华经安乐行品、观无量寿经、十诵律卷九)((参见:四姓)1705)p4117 FROM:【佛光大辞典】

【暖法】
四善根之初位。即对于见道四加行位之第一位,既经了知总别之念处,而自此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位。盖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俱舍论颂疏卷二十三(大四一·九四三下):“此法如暖,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望火前相,故名为暖。”p5518 FROM:【佛光大辞典】

【暖法】
又名暖位,此位将发见道之无漏智,先生相似之解,如火之将发,先有暖相,故称“暖法”。俱舍论颂疏说:“此法如暖,立暖法名;圣道如火,能烧惑薪,圣火前相,故名为暖。”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优婆塞戒经】
梵名 Upa^saka-s/i^la-su^tra。凡七卷,或五卷、六卷、十卷。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北凉昙无谶译(426)。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四册。现唯存汉译本。系善生长者为大乘在家信者(优婆塞)说三归五戒等。乃由长阿含及中阿含中之善生经(六方礼经),敷演成为一部大乘经典。
 本经分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特别在受持品中,除说明在家菩萨应受五戒之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通于梵网经所说十重四十八轻戒之大乘独有之戒法。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含有关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看护病患等条文。经中除引用法华、大城、智印、鹿子等经外,并述及北本涅槃经卷二十六所说之生因了因说,更举出昙无德、弥沙塞、萨婆多等部派之名,故在经典成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本经阐说大乘戒,因此特别受我国重视。(出三藏记集卷二、卷九、开元释教录卷四、大乘戒经之研究(大野法道))p6409 FROM:【佛光大辞典】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法律。
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学习解说]: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以后还能至心受持不毁犯戒律者,能获得优婆塞戒的殊胜果报
善男子,优婆塞戒被称为璎珞,也叫做庄严
优婆塞戒是无上妙宝之藏,是大寂静处(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是甘露味(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能生一切善法,发心受持此戒能得无量利益,更何况是一心受持不犯戒?!


名词解释:

【甘露】
<一>梵语 amr!ta,巴利语 amata。音译阿密哩多、阿蜜栗多。意译作不死、不死液、天酒。即不死之神药,天上之灵酒。吠陀中谓苏摩酒为诸神常饮之物,饮之可不老不死,其味甘之如蜜,故称甘露。亦以甘露比喻佛法之法味与妙味长养众生之身心。密教则称真言两部不二之灌顶水为不死甘露。注维摩经卷七(大三八·三九五上):“什曰‘诸天以种种名药著海中,以宝山摩之,令成甘露,食之得仙,名不死药。’(中略)生曰:‘天食为甘露味也,食之长寿,遂号为不死食也。’”无量寿经卷上(大一二·二七一上):“八功德水,湛然盈满,清净香洁,味如甘露。”(金光明经文句卷五、大日经疏卷十三、大日经疏演奥钞卷十一、玄应音义卷二十二)
 <二>阿弥陀佛三名(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之一。密教称阿弥陀佛为甘露王。((参见:甘露王如来)2053)p2052 FROM:【佛光大辞典】

【大寂静乐】
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大善地法】
p0241俱舍论四卷四页云:已说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谓法、恒于诸善心有。彼法是何?颂曰: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论曰:如是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净。有说:于谛实业果中,现前忍许;故名为信。不放逸者:修诸善法,离诸不善法。复何名修?谓此于善,专注为性。余部经中,有如是释:能守护心,名不放逸。轻安者:谓心堪任性。岂无经亦说有身轻安耶?虽非无说;此如身受,应知亦尔。如何可立此为觉支?应知此中身轻安者,身堪任性。复如何说此为觉支?能顺觉支,故无有失。以身轻安,能引觉支心轻安故。于余亦见有是说耶?有如经说:喜、及顺喜法,名喜觉支。嗔、及嗔因缘,名嗔恚盖。正见,正思惟,正勤,名慧蕴。思惟及勤,虽非慧性;随顺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轻安,顺觉支故;得名无失。心平等性,无警觉性,说名为舍。如何可说于一心中,有警觉性,无警觉性,作意与舍,二相应起?岂不前说诸心心所,其相微细,难可了知。有虽难了,由审推度,而复可知。此最难知。谓相违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觉;于余则无。二既悬殊;有何乖反。若尔;不应同缘一境。或应一切皆互相应。如是种类所余诸法,此中应求如彼理趣。今于此中,应知亦尔。惭愧二种,如后当释。二根者:谓无贪无嗔。无痴善根,慧为性故。前已说在大地法中,不重说为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谓无损恼。勤、谓令心勇悍为性。
二解  大毗婆沙论四十二卷十八页云:大善地法,有十种。一、信。二、精进。三、惭。四、愧。五、无贪。六、无嗔。七、轻安。八、舍。九、不放逸。十、不害。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谓若有漏,若无漏,若生得善,若加行善,若三界系,若不系,若学,若无学,若非学非无学,若在意地,若五识身,一切善心皆可得故;名大善地法。FROM:【《法相辞典》 朱芾煌 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79#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16:24: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慧慈光 于 2023-9-17 10:26 编辑

六、已受优婆塞戒者还应受持二十八失意法

善男子。如佛说言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遣还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憍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善男子,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供养父母和师长,将得失意罪
优婆塞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迷恋喝酒,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看望和关心病苦的人,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见到起到乞讨者不能布施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见到比丘、比丘尼、或有德望的比丘、以及在家居士,不能恭敬迎接和礼拜问讯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比丘、比丘尼和在家居士破戒而心生骄慢,认为自己胜过他们,他们不如自己的话,将获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优婆塞戒经(梵Upa^saka-s/i^la-su^tra,藏Dge-bsn~en-gyi tshul-khrims-kyi-mdo)】

七卷。北凉·昙无谶译。又称《善生经》、《优婆塞戒本》。系佛为善生长者说大乘优婆塞戒(在家戒)的经典。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全经内容分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其中,〈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其中,除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则包含不供养师长、饮酒、不照顾病人等条文。此外,亦说及八斋戒与十善戒。

此经系以《中阿含经》卷三十三之《善生经》为基础所推衍、发展而成。与《长阿含》卷十一〈善生经〉,及《善生子经》、《尸迦罗越六方礼经》,皆述及六方供养及在家信徒之持戒生活。

本经与《善戒经》(一卷)亦有若干相似之处。《善戒经》揭示出家众之八重四十二犯,本经则叙述在家信徒之六重二十八失意罪。二经之相通处,另有︰关于‘出家八重’及‘在家六重’之语、名字与实义菩萨的区分。此外,在四十二犯与二十八失意罪中也有相同律条。

经中引用的经典,有《法华经》、《大城经》、《智印经》(〈悲品〉)、《鹿子经》(〈五戒品〉)等。〈悲品〉中并提及与大乘《涅槃经》有关的生因了因说,〈业品〉又举出昙无德部、弥沙塞部、萨婆多部有关五逆罪的异说。凡此在经典成立史上皆具有重要的意义。又,此经对于后来的经典颇有影响,如《仁王经》〈受持品〉中有六重八轻之言,《梵网经》的十重禁戒也可能是《善戒》之八重与此经六重的糅合。

◎附︰太虚〈优婆塞戒经在佛法中之位置〉(摘录自《优婆塞戒经讲录》卷首)

甲、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佛法可分三类︰(1)五乘共法,即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共法;此五乘共法中,人天善法为出世三乘之基础。(2)三乘共法,同为了脱生死超出轮转之法,即声闻之四谛,缘觉之十二因缘。(3)大乘不共法,即发菩提心、广度众生、修学六度万行成佛之法。此经在三大类中,以名优婆塞戒故,可为五乘共法;以明发菩提心、修学六度、广度众生故,又可为大乘不共法。所以此经可谓为五乘共法与大乘不共法;因之受持此经之戒者,即为菩萨优婆塞。

乙、在境行果中特重在行︰此经在佛法境、行、果中,以说明何者为主?佛经凡说明诸法性相者,为境;说明持戒、修六度行者,为行;说明佛果福智庄严功德者,为果。诸经中,有特重明境者,有特重明行或果者,有兼重若二若三者。此经重在说明受持戒行,故于境、行、果中为特重在行之经。

丙、优婆塞戒中心之佛法︰以此经在明优婆塞戒,所以为优婆塞戒为中心之佛法。优婆二字为译音,译意有翻为清信者,有翻为近事者,有翻为善宿者;总而言之,可谓清净正信近事佛法之弟子。塞字,亦为译音,意指男性。在家弟子有男性,有女性,此经因为男弟子善生所问起而说,故题为优婆塞戒经。论其性质,亦可题为优婆夷戒经;夷者,女性也,以优婆戒男女无分别故。此经所明佛法,关涉佛所证所说之一切法;但以优婆塞戒为中心,故应以之为线索而贯通之也。由此点观之,自〈发菩提心〉至〈受戒品〉,为明由能优婆塞戒之人而受戒;自〈净戒品〉至〈般若波罗密品〉,为明受优婆塞戒人所应修之行,故名之曰优婆塞戒经。

丁、在家菩萨中心之佛法︰《优婆塞戒经》,最好题为《在家菩萨经》。盖〈观集会品〉所明︰在家之人发菩提心,胜于阿罗汉、辟支佛等果。又每品末,皆谓︰在家之人发菩提心,种种之难于出家人。是此经虽贯通于一切佛法靡不穷尽,然究以在家菩萨为其中心。而其赞叹在家之人发菩提心,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尊得人天之师。又以出家之人不事生产,受人天供养,于布施波罗密反难圆满;故此经乃特为在家菩萨之所宗也。
[参考资料] 大野法道《大乘戒经の研究》。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月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水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每月当中不能在六日中受持八关斋戒供养三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能前去四十里内讲法处听法,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使用寺院中的僧物,如卧具、床坐,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怀疑水中有虫却依然饮用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招提】
四方的意思,如四方之僧为招提僧,四方僧之施物为招提僧物,四方僧的住处为招提住处。魏太武造寺,以招提名之,由是招提便成为寺院的别名。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崄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猫狸。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独自去艰险或危险的地方,不找同伴同行的话,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独自留在比丘尼的寺院居住,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要为了财命去打骂奴婢僮仆和外人,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要用剩菜剩饭供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尼寺】
比丘尼所住之寺。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畜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却舍贱趣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生,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没有储畜僧伽梨衣(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钵盂、锡杖,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为了维持身命需要耕作,如果灌溉庄稼的水不是净水,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为了维持身命做了生意,价格不许改来改去,也不可以缺斤少两,否则将得失意罪
因此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大衣】
(衣服)三衣中僧伽梨衣最大,故云大衣。九条以上为大衣,有三品。释氏要览上曰:“萨婆多论云:僧伽梨有三品,自九条十一条十三条名下品衣,皆两长一短作。十五条十七条十九条名中品衣皆三长一短作。二十一条二十三条二十五条名上品衣皆四长一短作。”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锡杖】
梵语 khakkhara,或 khakharaka。音译为隙弃罗、吃弃罗。又作声杖、有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于道路时,应当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之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于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之因由(大二四·九一九中):“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分卫故。”四分律卷五十二亦载听任老比丘持杖。由上引得知,锡杖之设立,非仅为驱遣害虫等,亦为行乞时用以警觉者,或特为年老者扶身之用。又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列举持锡杖有二十五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乃至不得以杖指人,或画地作字等。可见其用法之严。
 锡杖由锡、木柄、錞(又作镦、鐏,即矛戟等兵器柄下之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摇动时,则发“锡锡”之声,故锡杖又称有声杖。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大二四·三七五上):“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为警觉。”又向来相传北印度那揭罗曷国存有佛陀所持之锡杖,如洛阳伽蓝记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二等所说。
 此外,大日经疏卷六所载阿阇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释迦院列有如来锡杖菩萨,乃将如来所持之物具,予以拟人化。又千手观音四十手中,有一手持锡杖,称为锡杖手。八臂不空罥索菩萨及地藏菩萨等亦持此物。
 锡杖在我国,自古即有,如续高僧传卷十六载,北齐僧稠诣怀州西王屋山修禅时,闻两虎斗争,其咆哮响震岩穴,因以锡杖中止彼等之斗。同书又载,隋代昙询于山中行,正值二虎相斗,乃持锡杖驱散之。故古来称之为解虎锡。
 又僧人行路必持锡杖,往诣诸方,故称为飞锡、巡锡。在一处止住,称为留锡、挂锡。景德传灯录卷八之五台隐峰禅师邓氏条载,隐峰于唐元和年中(806~820),登五台山,路经淮西,时官贼交锋,不决胜负,师乃欲解其患,掷锡空中,飞身而过,两军将士仰观,斗心顿息。此即有名之飞锡故事。
 日本天台及真言等宗,于法会时,用短柄锡杖,振之以唱梵呗,其呗亦称锡杖,为四法要之一。此有九条、三条之别。九条有赞颂九节,又称长锡杖。三条即于赞颂九条之中,诵初二条与最后一条,亦单称锡杖。
 又世传“得道梯橙锡杖经”一卷,专说锡杖之由来,且卷末附录持锡杖法二十五事。此经于东晋传入,文句杂沓,而可疑处甚多。四分戒本如释卷十一,即以此经为伪经。(十诵律卷五十六、根本萨婆多部律摄卷十、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亡财僧现条、释氏要览卷中、卷下、翻译名义集卷十八、敕修百丈清规卷下大众章)p6324 FROM:【佛光大辞典】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苽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在不正当的场合和不正当的时间行欲,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不可以偷税漏税,否则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生起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触犯国家法律制度,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优婆塞戒者,如果收获了瓜果蔬菜五谷等食物,不知道要先供养三宝,而是自己先享用的话,将得失意罪
所以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名词解释:

【菩萨戒】

 (经名)大乘菩萨僧之戒律也,总名三聚净戒,别有二途,一梵网为宗之说,二瑜伽禀承之说。梵网为宗之说受戒之作法出于梵网经律藏品,其戒相为梵网经所说之十重禁四十八轻戒,是三聚戒中之摄律仪戒也。瑜伽禀承之说出于善戒经,彼经为佛初成道之说,补处之弥勒亲闻之,瑜伽论之菩萨地品也,依此说则摄律仪戒与声闻地之所说相同,与小乘比丘之二百五十戒亦同。但为菩萨利他摄诸善法饶益一切众生为菩萨戒。即三聚中之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也。故戒相所说不一定,瑜伽论持地论各有不同。

        菩 萨 重 戒 戒 目 表
┌────────────┬──────────────┐
│  梵网经戒本          │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
├────────────┼──────────────┤
│ 条数  戒目                  │        条数  戒目            │
│ 1  杀戒                  │       1  杀戒           │
│ 2  盗戒                  │       2  盗戒            │
│ 3  淫戒                  │       3  大妄语戒        │
│ 4  妄语戒                  │       4  邪淫戒          │
│ 5  酤酒戒                  │       5  酤酒戒          │
│ 6  说四众过戒       │       6  说四众过戒      │
│ 7  自赞毁他戒       │                                │
│ 8  故悭戒           │                            │
│ 9  故嗔戒           │                            │
│ 10 谤三宝戒           │                            │
└────────────┸──────────────┘


       菩  萨  轻  戒  戒  目  
┏────────────┬────────────────┐
│    梵网经戒本      │         菩萨优婆塞经戒本       │
├────────────┼────────────────┤
│  条数  戒目          │                条数  戒目        │
│ 1  轻慢师长戒          │        1  不供养父母师长戒       │
│ 2  饮酒戒                  │        2  耽乐饮酒戒             │
│ 3  食肉戒                  │        3  不瞻病苦戒             │
│ 4  食五辛戒          │        4  见乞不与戒             │
│ 5  不举教忏戒       │        5  不承迎礼拜尊长戒       │
│ 6  不敬请法戒       │        6  见他毁戒心生憍慢       │
│ 7  不听经律戒       │        7  不持六斋戒             │
│ 8  背正向邪戒       │        8  不往听法戒             │
│ 9  不瞻病苦戒       │        9  受僧用物戒             │
│ 10 畜诸杀具戒        │        10 饮有虫水戒              │
│ 11 通国入军戒        │        11 险难独行戒              │
│ 12 伤慈贩卖戒        │        12 独宿尼寺戒              │
│ 13 无根谤人戒        │        13 为财打人戒              │
│ 14 放火损烧戒        │        14 以残食施众戒            │
│ 15 法化违宗戒        │        15 畜猫狸戒                │
│ 16 惜法规利戒        │        16 畜兽不净施戒           │
│ 17 依官强乞戒        │        17 不畜三衣钵杖戒          │
│ 18 无知为师戒        │        18 作田不求净水陆种处戒    │
│ 19 斗谤欺贤戒        │        19 贩卖斗秤不平戒          │
│ 20 不能救生戒        │        20 非处非时行欲戒          │
│ 21 无慈酬怨戒        │        21 商贾不输官税戒          │
│ 22 慢人轻法戒        │        22 犯国制戒                │
│ 23 轻新求学戒        │        23 得新食不先供三宝戒      │
│ 24 背大向小戒        │        24 僧不听辄自说法戒        │
│ 25 为主失仪戒        │        25 在五众前行戒            │
│ 26 待宾乖式戒        │        26 僧食不公分戒            │
│ 27 受别请戒          │    27 养蚕戒                  │
│ 28 故别请僧戒        │        28 行路见病舍去戒          │
│ 29 恶伎损生戒        │                                │
│ 30 违禁行非戒        │                                │
│ 31 见厄不救戒        │                                │
│ 32 畜作非法戒        │                                │
│ 33 观听作恶戒        │                                │
│ 34 坚持守心戒        │                                │
│ 35 不发大愿戒        │                                │
│ 36 不自作誓戒        │                                │
│ 37 故入难处戒        │                                │
│ 38 众坐乖仪戒        │                                │
│ 39 应讲不讲戒        │                                │
│ 40 受戒非仪戒        │                                │
│ 41 无德诈师戒        │                                │
│ 42 非处说戒戒        │                                │
│ 43 故毁禁戒戒        │                                │
│ 44 不敬经律戒        │                                │
│ 45 不化众生戒        │                                │
│ 46 说法乖仪戒        │                                │
│ 47 非法立制戒        │                                │
│ 48 自坏内法戒        │                                │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11

主题

7995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9181

[禅定勋章]

80#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0:27:41 | 只看该作者
(~接续楼上,80楼~81楼用时约2小时50分钟)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赋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学习解说]: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不听出家僧的劝导,总以为自己胜过他们,将会获得失意罪
所以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走路时应当礼让比丘,走在比丘后面,否则将获得失意罪
所以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应当以公正平等的心分配食物,否则将会获得失意罪
所以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不可以养蚕,否则将会获得失意罪
所以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已受持优婆塞戒者,如果在路上遇到病患,却舍他而去不能上前瞻视,此人将获得失意罪
所以已经受持优婆塞戒者,不要有这种破戒堕落的恶业因缘,这也是修行不清净的表现



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能受持如是戒。
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花。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花。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优婆塞能至心能受持此戒
此人则被称为优婆塞中分陀利花,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花,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


名词解释:

【分陀利】
(植物)Pun!d!arika,又作芬陀利,分陀利迦,分荼利迦,分荼利华,奔荼利迦。正开敷之白色莲华也。西土之莲,有青黄赤白四种。又随未敷,开,落之三时而异名(莲华部详说之),分陀利为白莲华之正开敷者,又此华最大,花瓣数百,一名百叶华,妙法莲华经之莲华即此白莲华,八叶之分陀利华也。又此华多出于阿耨达池,人间无有,故称为人中好华,希有华等。玄应音义三曰:“分陀利,又作芬,此云白莲华。”慧苑音义上曰:“芬陀利,此云白莲华。亦曰百叶花也。”慧琳音义三曰:“奔荼利迦,古云芬陀利,正音本拏哩迦花,唐云白莲花,其色如雪如银,光夺人目,其香亦大,多出彼池(无热),人间无有。”华严疏钞八曰:“芬陀利者即白莲华,亦是正敷荣时也。”大日经疏十五曰:“分陀利迦,花可有百叶,叶叶相承,圆整可爱。”观经散善义曰:“言分陀利者,名人中好华,亦名希有华,亦名人中上上华,亦名人中妙好华,此华相传名蔡华是。”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优婆塞。
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
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学习解说]: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种在家,一种出家
出家菩萨称为比丘,在家菩萨称为优婆塞
出家菩萨受持出家戒并不困难,在家菩萨受持在家戒比较困难
为什么呢,因为在家人多被恶业因缘缠绕和障碍的缘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18 08:10 , Processed in 0.07672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