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29|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5-4-6 07: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学习〈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特点:诸佛共愿,若能由初学大乘的因地,以诸佛共愿成为修行基础,那可直接走往大乘成佛之路),

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观照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22#
 楼主| 发表于 7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学习解说]: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如来前,宣说此[普贤广大愿王]的清净偈颂之后,善财童子感受到无量踊跃的欢喜(闻法欢喜),一切菩萨也都皆大欢喜。佛陀也赞叹说:「很好!很好!」


尔时,世尊与诸圣者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
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
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
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刹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
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学习解说]:这时,佛陀和各位圣者大菩萨演说如是(如是,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详见词解①)【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的殊胜法门时,

文殊师利菩萨是上首(上首,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详见词解②)菩萨,还有其他的大菩萨以及发大乘心成熟的六千名比丘。

弥勒菩萨为上首(位居最上者之)菩萨,(现在我们所处的)贤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 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 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详见词解③)中的一切诸大菩萨;

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菩萨,以及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详见词解④)住灌顶位(即将承继佛位的位置。灌顶的意思见词解⑤)诸大菩萨,以及其余十方种种世界普遍来集会的一切如刹海极微尘数(那么多数量的)大菩萨们;

大智舍利弗尊者(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摩诃目犍连(佛陀神通第一的大弟子)等而为上首菩萨,之诸大声闻行者以及人间或天上的一切君主、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听闻佛所说,内心都大欢喜,信受并切实奉行如来所说的法。




[词解]:

①【如是】<一>为六成就中之信成就。通常置于一经之首,例如“如是我闻”中之“如是”,乃表示深信此经所记载者,皆系佛陀亲口所说之教法。((参见:六成就)1266)
<二>为表示诸法实相之语。例如法华经卷一方便品所举之“十如是”,即是一例。十如是,谓诸法实相具有十种如是,即:(一)如是相,(二)如是性,(三)如是体,(四)如是力,(五)如是作,(六)如是因,(七)如是缘,(八)如是果,(九)如是报,(十)如是本末究竟等。此于智顗之法华文句卷三下,有详细之解释。((参见:十如是)427)
<三>为对他人印可证明之语。亦即对他人之所说所解,加以肯定、赞成之意。例如“如是如是”一语。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上首】
梵语 pramukha,巴利语 pamukha。<一>即大众之中位居最上者。于佛世时即有此称,上首一词散见于各汉译经典中。后于禅林里,间以“首座”代称上首,而其推重之意不变。(大品般若经卷四金刚品、观无量寿经、法华论卷上)
 <二>指诸法门中最上之法。例如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二,将“厌离一切法三昧、超过一切法三昧”等十五种三昧称为一切三昧中之上首,复将“观诸法性陀罗尼门、发菩提心陀罗尼门”等五十三陀罗尼门称为一切陀罗尼门之上首。(法华经卷五、大智度论卷四十五、大日经疏卷十二)
 <三>指佛弟子优波离。梵名 Upa^li,意译化生,或译上首,以其持律第一,为众纪纲,故称上首。如来入灭后,其与五百圣人于毕钵罗窟内,结集毗奈耶藏。(付法藏因缘经卷一)p717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贤劫】
梵语 bhadrakalpa。音译[颱-台+(盋-皿)]陀劫、陂陀劫、波陀劫。指三劫之现在住劫。贤,梵语 bhadra(跋陀),又译作善;劫,梵语 kalpa(劫波)之略称,又译作时分。即千佛贤圣出世之时分。全称现在贤劫。谓现在之二十增减住劫中,有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称为贤劫,又称善劫、现劫。与“过去庄严劫”、“未来星宿劫”合称三劫。
 悲华经卷五对贤劫一语有所解释(大三·一九九下):“此佛世界当名娑婆。(中略)何因缘故劫名善贤?是大劫中多有贪欲、嗔恚、愚痴、憍慢众生,有千世尊,成就大悲,出现于世。”又据贤劫经、现在贤劫千佛名经、千佛因缘经等载,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以下,直至楼至等千佛,次第于贤劫中兴出。
 关于贤劫之时量,于诸经论中各有异说:(一)据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卷上、三弥勒经疏、瑜伽论劫章颂等载,一增劫一减劫,是为一中劫;而住劫二十劫为贤劫之量。(二)据元晓之弥勒上生经宗要载,据传六十四劫为一大劫,此乃贤劫之量。(三)据唐代遁伦之瑜伽论记卷一下载,亦有主张百千大劫之长时为贤劫者。然上记说法以第一说为通说。(长阿含经卷一、大悲经卷三、俱舍论卷十二、大智度论卷三十八、法华经文句卷八下)((参见:劫)2811)p6174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一生补处】
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⑤【灌顶】灌顶分金刚界为五部,胎藏为三部。五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光明灌顶、甘露灌顶也。三部者,事业灌顶、秘印灌顶、心授灌顶也。
一、事业灌顶 即具支灌顶、传法灌顶,即阿阇黎为弟子建立灌顶曼荼罗,缘坛之支分,悉备行广大之供养,而授与灌顶也。因此须视弟子之资力丰富者而行之,故又名具支灌顶,又即传法之灌顶也。此又分三:
一、结缘灌顶 密教非器不传,此为结缘,不择是器非器,乃至强迫入曼荼罗,使投华而结佛因缘之作法,以其华所附着之尊,为结缘之佛菩萨等。
二、学法灌顶 又名受明灌顶,阿阇黎为深信密教之弟子,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授与其所得本尊之三密,而使修学修行之作法也。
三、传法灌顶 阿阇黎鉴知其弟子,于三密之法门,修学修行,堪绍师位,特建曼荼罗,引入使投华,而授以阿阇黎之职位,令法久住,佛种不断之作法也。
  此中结缘学法,通于道俗,传法限于僧人。
二、秘印灌顶 又名手印灌顶,又即许可灌顶。弟子虽信心坚固,深信乐真言行,而资力乏,不能具办缘坛之支分,使备少供养,而授与本尊之秘印,以行灌顶之法。
三、心授灌顶 又谓以心灌顶、秘密灌顶、心想灌顶、瑜只灌顶,师资皆三昧耶成就之人所作之法也。故于弟子之净菩提心上,建立曼荼罗,而行灌顶。此之灌顶,无需心外之曼荼罗也,不择时方而行之。
四、光明灌顶 诸佛菩萨放光明以加持行者是也。
五、甘露灌顶 以部主之真言,加持香水而灌洒是也。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此次学习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暂时完成。

此经的境界很深奥,文字上可能不是很难,但要真正有所体验体悟,必须要真正一步一脚印的实修才能达成,末学当好好努力、依教奉行。

深深感恩佛菩萨,感恩师长们,感恩护法,感恩众生。

以此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4-20 22:16:03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2.5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学习解说]:文殊师利之勇猛大智慧力,普贤菩萨之勇猛大慧行力,我现今将一切善根回向,愿能跟之随之(此二菩萨)恒常修学。

这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所称扬赞叹最殊胜无比的大愿,我现今将一切善根回向,愿能得证最殊胜之[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详见词解①)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学习解说]:愿我当要临命终的时候,能够除尽一切的障碍,能够当面见到阿弥陀佛,并随即得以往生安乐佛国(就是上品上生的情形)

我既已往生到极乐国,现前就得以成就了此(普贤)大愿,一切都能得以圆满没有余缺,能够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注,行者实修普贤慧行,能得上品上生极乐世界,生已即得花开见佛,听闻妙法得[无生法忍],并且须臾间得十方佛授记(详见学习注【1】的相关经文内容,之后以[大悲心][普贤心]再回入众生界,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以此真正落实「普贤行」,成就佛道

[学习注]:【1】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何等为三?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生彼国时,此人精进勇猛故,阿弥陀如来,与观世音,大势至,无数化佛,百千比丘,声闻大众,无量诸天,七宝宫殿,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至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菩萨授手迎接。观世音,大势至,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


  “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往生彼国。”


  “生彼国已,见佛色身,众相具足;见诸菩萨,色相具足;光明宝林,演说妙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经须臾间,历事诸佛,遍十方界,于诸佛前,次第授记,还至本国,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
——帖子详见:作是观者(第8观),除无量亿劫生死之罪,于现身中,得念佛三昧~ 观无量寿经(16观经) 15楼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学习解说]:彼佛(即阿弥陀佛)处大众聚会者都光明清净,我即时在殊胜的莲华里化生(不经花苞的时间),亲身目睹无量光如来(即阿弥陀佛),现在当前为我授予当得成佛的菩提记别。

承蒙阿弥陀佛授记之后,(佛力加持下)我得以化生无数,以广大的智慧力遍满(回入到)十方法界,普遍的利益一切世界的众生。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刹,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经一切刹微尘劫。

[学习解说]:这样直到虚空世界都穷尽,众生以及所造作的一切烦恼业力都穷尽,我的愿力才穷尽;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穷尽的时候,所以我的愿心也究竟永恒没有穷尽。

(因此)十方所有无边无际的佛刹(佛土),我都以庄严的众多宝物以供养如来,并给予天人和人最殊胜安乐的布施。


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来无量光,具此普贤最胜愿。

[学习解说]:如果有人对于这殊胜的普贤愿王,听到能生出信心,以渴慕仰望的心追求殊胜的菩提佛果,其所能获得的功德会超过原先的预想。

即能恒常远离恶知识、永远脱离一切恶道报,还能迅速面见阿弥陀佛,圆满具足此最殊胜的普贤十大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间,
   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销灭。

[学习解说]:此人善能获得殊胜的寿命,善能在人中自在得生,此人不久当能修行成就,如同普贤菩萨一样的普贤行。

即便以往因为没有智慧力的缘故,造作了极其重大恶性的[五无间罪](又作五无间业。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详见词解④),但因为读诵此普贤愿王的缘故,一念(相应而)能快速的得以消灭罪业(相关原理见[学习注]【1】)

[学习注]【1】
大乘佛法强调发心, 一念心善或一念大乘心,都可超越无量罪业
因为一切罪都起于心念对贪瞋痴的执着,
如果能由心念断除贪瞋痴, 就能断除恶业和障碍, 因为障碍就是来自于自己的妄心~对情爱享乐的贪着,对苦难灾祸的惧怕,对仇恨钱财的执着——帖子详见:[略说]法界真相


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学习解说]:(修普贤行的人,其后)所投生的种族种类及容颜色身都会很好,无论相貌还是智慧都会圆满;不会被天魔外道所摧毁折伏,(因此勇猛力圆满力)有资格享受三界众生的供养;

还能坐菩提树下快速成佛,坐已能降伏魔王及魔之大众,随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以圆满佛智)转动正法之轮,普遍利益一切众生。


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

[学习解说]:若有能读诵受持及演说此普贤愿王者,果报非常殊胜,这只有佛与佛才能实证了知:此人能决定成佛。

如果有人读诵此普贤愿王,我再简单说说与之相关的善根果报,即:能一念中圆融一切,因此能成就众生所有清净之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学习解说]:我将此修习殊胜的普贤大行,所成就的无量无边的殊胜福德全都进行回向,普遍的愿一切沉溺生死苦海的众生,都能快速的往生到无量光佛(即阿弥陀佛)的佛国。

[学习注]:修普贤行往生到极乐世界的行者,因为发了大愿的缘故,因此往生后还会再回入到娑婆世界修菩萨万行利益众生,由此圆满菩萨道而成佛。所以这里要厘清一个观念:【[辨析]普贤十愿导归极乐?!




[词解]:

①【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②【五十二位】
菩萨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经过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其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参见:大乘)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五无间】<一>即阿鼻地狱。又作五无间狱。法界有情众生随所造业,堕此地狱,受苦报无有间断。为八大地狱中之最苦处,乃极恶之人所受之果报。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载,此狱以“五事业感”,故称无间。即:(一)时无间,指历劫受罪,无时间歇。(二)形无间,指此地狱纵广八万由旬(限量),一切有情于中受苦,其身形亦广八万由旬,遍满此狱。一人亦满,多人亦满,无有间隙。(三)受苦无间,诸有情于剑树刀山、罪器叉棒、碓磨锯凿及剉斫镬汤等,备受诸苦,无有休歇。(四)趣果无间,不问男子女人、老幼贵贱及天龙神鬼,罪业所感,悉同受之。(五)命无间,若堕此狱,从初入时,至百千万劫,一日一夜,万死万生,求一念间暂住不得,除非业尽,方得受生。(观佛三昧海经卷五观佛心品、大楼炭经卷二泥梨品、起世经卷四地狱品、翻译名义集卷二)
 <二>又作五无间业。即:杀母、杀父、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等五逆罪。此五种罪业能招感无间地狱之苦果,故又称五无间业。((参见:五逆)1142)p116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4-19 21:20:1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以上)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刹,
   十方尘刹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净。

[学习解说]:于一毛端的极微中,出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庄严佛刹(佛土),乃至于十方犹如微尘的佛刹中的一一极微毛端,我都能(以大愿力)深入其中,并能使之庄严清净。


所有未来照世灯,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诣而亲近。

[学习解说]:所有未来的照世灯,成就佛道转大法轮以此觉悟诸众生之时,乃至以佛事度化众生圆满后示现涅槃的时候,我都前往进行亲近(协助法化众生)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著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

[学习解说]:

(我(普贤菩萨)因为亲近无量诸佛,而有):

速疾周遍(法界)的神通力,

以普门(又作无量门。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又以此为根据而有“十普门”之说,即: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等十普门。依此可顺序完成自行化他之德。详见词解②   说到普门,观世音菩萨是杰出的代表,我们学习的榜样。)遍入一切(众生)的大乘力,

以智慧来普遍的修行而成就的功德力,

以威神(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详见词解③)普覆一切众生的大慈力(平等广大的慈悲之力)

一切(正报依报)都普遍清净庄严的殊胜福德力,

心无执着、无所止住的(甚深)智慧力(即心不着境的不二智慧)

[定]有[慧]以及有度化众生的[方便善巧]等诸多威力,

能普遍积聚累积一切善根慧根成就佛道的菩提力,

能清净一切的善业力,

能摧灭一切烦恼之力,

能降伏一切诸魔之力,

这些都是圆满普贤十大愿行的实践力。


普能严净诸刹海,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养诸佛海,修行无倦经劫海。
  

[学习解说]:(因为有如上的实践力,所以)

能普遍的庄严清净一切十方如海的佛刹(佛土),能解脱其中一切如海的众生,

能善于分别抉择广大如海的佛法,能契入甚深不可思议的智慧之海,

能普遍清净多如大海的一切修行,能圆满一切广大如海的所发誓愿,

能亲近供养无量无边如海的诸佛,跟随这些佛修行,经过如大海般深远的时间都不会厌倦。


三世一切诸如来,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以普贤行悟菩提。

[学习解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一切诸佛,有最殊胜能成就菩提的大愿与修行,我(愿)全都圆满效法实修做为供养,透过落实[普贤行]来真正觉悟成就菩提佛果。


一切如来有长子,彼名号曰普贤尊,
我今回向诸善根,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诸行刹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愿我与彼皆同等。

[学习解说]:一切如来有长子,祂的尊号是【普贤】,我现今将所有善根都回向,愿智慧和修行都能与之同等无差别(注,修普贤行才是真佛子、真法子)

愿我身、口、意三业恒常清净,所有诸法以及国土都与之相同,这样的智慧就号称为【普贤】(华严宗将断绝一切言语思虑之佛境界,称为性海果分,即毗卢遮那佛之法门;相对于此,应众生机缘而说教之缘起因分,即普贤菩萨之法门。普贤菩萨在人格上乃等觉位之菩萨,由理而言,则象征理、定、行,为诸佛之本源,亦为一切诸法之体性,若入果位,称为性海。故信、解、行、证一切普法者,不问凡圣,皆称为普贤,体悟此种一乘普贤之大机境界,称为普贤境界。详见词解③),愿我的一切都与之同等无差别。


我为遍净普贤行,文殊师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

[学习解说]:我为了普遍清净的修行普贤行(是无上行,最胜行,广大行),以及文殊师利菩萨的诸大愿(详见:文殊菩萨 4楼

以此能够成满大行大智的佛法事业没有余缺,在穷尽未来际的无限劫长中没有疲倦的修行。

由于我所做的修行没有限量,因此能获得功德也无量(注,所谓的功德,根本来说是佛性显露才有真功德,详见:[功德]的[方便义]和[实相义]。修广大的菩萨行,就是恢复和圆满佛性的过程,因此说能获得无量的功德。)

安住在无量的菩萨行中,能逐渐(恢复佛性)了解通达一切(佛性原本具足的)神通力。(注,因此,菩萨行者必须发【四无量心,落实【四弘誓愿】,这样才能透过实践菩萨行普贤行,而恢复佛性成佛。

再者,功德是指佛菩萨真正清净自在平等慈悲神通变化的能力】,由此可知,功德和神通力是不二的,佛性圆满而具有的神通是圆满无漏的。)




[词解]:

①【普门】梵语 samanta-mukha。又作无量门。意指普及于一切之门。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所说之中道、实相之理,即遍通于一切,无所壅塞,故诸佛菩萨乘此理,能开无量之门,示现种种身,以拔众生苦,成就菩提。又以此为根据而有“十普门”之说,即:慈悲普、弘誓普、修行普、断惑普、入法门普、神通普、方便普、说法普、成就众生普、供养诸佛普等十普门。依此可顺序完成自行化他之德。
 华严宗认为,圆教所说重重无尽主伴具足之理,即于一之中摄一切法,亦即华严经所说之一门教法,实包含一切门,故称为普门、普法。又密教认为,总该诸尊之德用,而包含一切总智总德之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对此,弥陀及药师等诸尊仅现一智一德,此种佛、菩萨则称为一门。以大日如来为中心,而诸佛、菩萨、诸天等群聚会合之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称为普门曼荼罗、都会曼荼罗;又建立此曼荼罗、称为普门坛;悉诵持此等海会诸尊之真言,称为普门持诵尊。此外,由“一即一切”之立场而言,修行一门法,可得普门法之万德。然于此亦有持异说者。
 又佛、菩萨依种种缘,显示其种种形相,而来救度众生,称为普门示现。大日经疏卷一、卷四、卷八、观音经玄义卷下(智顗)、法华玄论卷十、法华文句卷十下、华严经探玄记卷二(法藏)、法华经科注卷八((参见:一门普门)54、“十普门”471)p498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威神】梵语 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灭绝凡念俗虑之品格者。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如佛陀,其端正姝好,犹如星中之月,光耀暐晔,晃若金山,可谓相好具足,威神巍巍。(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卷八未曾有法经、法华经卷七普贤菩萨劝发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p377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普贤】
华严宗将断绝一切言语思虑之佛境界,称为性海果分,即毗卢遮那佛之法门;相对于此,应众生机缘而说教之缘起因分,即普贤菩萨之法门。普贤菩萨在人格上乃等觉位之菩萨,由理而言,则象征理、定、行,为诸佛之本源,亦为一切诸法之体性,若入果位,称为性海。故信、解、行、证一切普法者,不问凡圣,皆称为普贤,体悟此种一乘普贤之大机境界,称为普贤境界。
 华严孔目章卷四举有三乘普贤、一乘普贤二种,每种复各有人、解、行三重,故称六种普贤。于三乘普贤中,人乃法华经所说之普贤菩萨;解乃法华经所说之会三归一等趣入一乘之正解者;行乃法华经普贤品所阐明之普贤行。于一乘普贤中,人系见于华严经入法界品之普贤菩萨;解系指华严经普贤品六十行门中所说普遍与深入乃互相融合不可思议之境界;行系指华严经离世间品之十种普贤心及十种普贤愿行法。
 又普贤行愿,指十大愿,即:(一)礼敬诸佛,常礼敬一切佛。(二)称赞如来,常称赞如来之德。(三)广修供养,常侍奉一切佛,并予最上之供养。(四)忏悔业障,常忏悔无始以来之恶业,并遵守净戒。(五)随喜功德,常随喜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所有之功德。(六)请转法轮,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七)请佛住世,请求佛、菩萨不入涅槃,而能住于世间说法。(八)常随佛学,常随毗卢遮那佛,而学佛之教法。(九)恒顺众生,应众生种别,而作种种供养。(十)普皆回向,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若能将以上十种行愿相续不断实践力行,则可完成普贤菩萨之诸行愿海。又人若能以深信之心,受持大愿,或读诵或书写,亦可得种种功德。(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参见:三圣圆融观)643)p5000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普法】
(术语)法界诸法,一具一切,普遍圆融,谓之普法。见此普法名普眼,是华严经所说之法门也。五教章上曰:“依此普法,一切佛法并于第二七日一时前后说,前后一时说。”宗镜录九曰:“见普法故,名普眼。普法者一具一切,一一称性,同时具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4-18 21:15:05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愿常面见诸如来,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兴广大供,尽未来劫无疲厌。

[学习解说]:愿常常面见诸佛如来,被众佛子所围绕,愿在这些如来之处都兴起广大的供养,直到穷尽未来劫的时间都没有疲惫厌倦。


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习。

[学习解说]:愿得受持诸佛微妙之法,光耀显现一切菩提之行,以此达成究竟清净的普贤之道,直到穷尽未来劫的时间都恒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所修福智恒无尽,
   定慧方便及解脱,获诸无尽功德藏。

[学习解说]:愿我在一切诸有(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详见词解①)中所修习的福德智慧都没有穷尽,能成就[定][慧][方便]及[解脱],及获得无穷无尽的功德藏(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详见词解②)


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

[学习解说]:一微尘中有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刹(佛土),一一佛刹又有不可思议多的佛,每一尊佛在大众集会之中,我都能看见,在恒常演绎成佛的菩提之行。


普尽十方诸刹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我遍修行经劫海。

[学习解说]:普遍穷尽十方诸刹海(即刹土大海,即十方世界,俗称宇宙,见词解③。这是就空间而言的),以及一一毛孔出现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海(这是就时间而言的),这些如海的佛与佛土,我都普遍跟随学习,经过如大海水量那么多的劫。


一切如来语清净,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一一流佛辩才海。

[学习解说]:一切如来都语业清净(不可思议),一句言说中能具足犹如大海众多的音声,随顺众生意所乐欲之音,一一流露出佛如大海般的无碍辩才(辩才,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详见词解⑤)


三世一切诸如来,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我深智力普能入。

[学习解说]:(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佛,在这无法穷尽的语言海中,恒常转着趣入佛理的微妙无上法轮,而我以甚深的智力能得以普遍契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为一念际我皆入。

[学习解说]:我能深入于未来,穷尽一劫在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之劫数,在一念之际我都能得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脱及威力。

[学习解说]:我于一念中,能得见三世一切诸佛,也能恒常入于诸佛之境界,得如幻三昧及解脱,具大威力。




[词解]:

①【诸有】
指迷界之万象差别。众生之所作业,由因生果,因缘果报实有不虚;可分三有、四有、七有、九有、二十五有等类,总称诸有。此外,诸有为凡夫众生浮沉之生死海,故称诸有海。(法华经序品、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大乘义章卷八、教行证信卷)p629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功德藏】
积聚贮存诸善功德之宝藏。即佛之美称。佛成就所有功德,故喻为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奉持品(大八·八四二下):“满功德藏,住如来位。”又无量寿经卷下(大一二·二七二下):“具足功德藏,妙智无等伦。”
 于日本净土真宗专指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之名号。又相对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之念佛称为“福智藏”,第十九愿之定散诸行称为“福德藏”,而第二十愿之念佛特别称为“功德藏”。(大乘起信论、教行信证化身土卷(亲鸾))p1569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刹海】
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 ks!etra 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参见:刹)3731)p3733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劫海】(譬喻)劫数之多譬如大海之水量。华严经二曰:“佛于无边大劫海,为众生故求菩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辩才】
谓巧于辩述。单称辩。即善巧说法义之才能。佛、菩萨等于多劫中,由口业庄严之功力而具足各种辩才,如四无碍辩、七辩、八辩、九辩等。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辞无碍辩、辩无碍辩,又作四无碍解、四无碍智;广义指辩才无碍自在之解智,特别以其中之第四辩无碍辩为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分析辩无碍辩,得如次七辩,即:(一)捷疾辩,于一切法无碍自在。(二)利辩,能深入通达。(三)不尽辩,说诸法实相,词不穷尽。(四)不可断辩,不为问难所断绝。(五)随应辩,随应众人要求而说法。(六)义辩,能说到达涅槃之种种利益。(七)一切世间最上辩,能说一切世间第一之大乘。以上七辩或作捷辩、迅辩、应辩、无疏谬辩、无断尽辩、凡所演说丰义味辩、一切世间最上妙辩。
八辩指不嘶喝、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九辩指无著、无尽、相续、不断、不怯弱、不惊怖、不共、天人所重、无边辩才等。(大品般若经卷八、胜天王般若经卷一、大智度论卷五十五)p687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4-17 20:23:13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我随一切如来学,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速得成就大菩提。

[学习解说]:我随顺十方一切诸佛修学,一切(增上的)意乐(意乐,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见词解①)都能得以圆满具足,

我发愿普遍跟随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修学,能迅速成就大菩提(大菩提,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见词解②)

(注:这段对应的是【常随佛学】这一大愿)


所有十方一切刹,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悉在菩提树王下。

[学习解说]:所有十方一切佛刹(佛土),广大清净微妙庄严的菩萨大众,都围绕着诸佛如来,坐在菩提树王(树中之王。详见词解③)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灭除烦恼尽无余。

[学习解说]:十方所有一切的众生,愿都能远离忧愁祸患、恒常安乐,愿都能获得甚深的正法利益,能除尽烦恼没有遗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学习解说]:我为了成佛修行的时候,在一切各道中都能成就宿命通(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详见词解④),因此能出家修持净戒,没有引发堕入轮回的种种垢秽与漏洞。


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

[学习解说]:能随顺天龙(诸天与龙神,详见词解⑤)夜叉鸠槃荼(这些是鬼神),乃至人和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的语言,能以适应众生的音声而为其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一切妙行皆成就。

[学习解说]:能精勤修习清净[波罗蜜],恒常不忘失菩提心,能永远除灭一切业障心垢,令一切[妙行](殊妙之行法。详见词解⑫)都得以成就。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学习解说]:能在各种惑业(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详见词解⑥)和魔境(魔障之境地。详见词解⑦)(相关阅读:【冲破魔境】)以及世间道(即世间法,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详见词解⑧)中得以解脱出来,犹如莲华不附着于水滴,亦如日月不住留空中。


悉除一切恶道苦,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刹尘劫,十方利益恒无尽。

[学习解说]:愿悉皆灭除一切恶道众生痛苦,平等给与一切群生安乐。

这样经过犹如佛刹微尘劫那么久长的时间,令十方世界都获得无尽的利益。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学习解说]:我恒常随顺众生(见[学习注]),在穷尽未来一切劫的时间,永恒修习普贤之广大行业(大行,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详见词解⑨),来圆满无上佛之菩提。

[学习注]:【所谓「普贤十愿」的「恒顺众生」,那是指「普贤行」的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的过程,随顺众生根器,而使用不同次第的法门,详见:到底该不该结婚?!


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

[学习解说]:愿所有与我同行(又作同伴、同朋。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详见词解⑩)者,在一切处同集会时,身口意业皆是同等,一切行愿共同来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

[学习解说]:愿所有有益我的善知识(相关学习:【【善知识】 ~ 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华严)】),为我显露晓示[普贤行](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见词解⑪),愿常和我同集会,对我恒常生欢喜心。




[词解]:

①【意乐】
梵语 a^s/aya。意译为阿世耶、阿奢也。此字含有休息处、住处、意思、意向等意味,故意译意乐、意欲、志愿。凡心里所欲之作为,皆称为意乐。显扬圣教论卷三举出贪、嗔、痴等三种阿世耶,俱舍论卷十四则分为善阿世耶、不善阿世耶两类。(大日经疏卷十、玄应音义卷二十三)p544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大菩提】指佛菩提。又称无上菩提、佛果菩提。相对于声闻、缘觉之菩提而言。成唯识论卷一(大三一·一上):“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p865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树王】树中之王。有二说:(一)指菩提树。(二)指波利质多罗树(梵 pa^rija^taka)。又称天树王。意译为高遍树、昼度树。乃忉利天上之树王。法华义疏卷一(大五六·六七下):“国自然严清,如天树王。(中略)树王,波利质多罗树。”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九载,佛陀曾以波利质多罗树生长之状态来遍喻佛弟子。此乃属八喻中之遍喻;亦即佛陀说法,始末皆以假喻显示之。如:叶黄,比喻欲出家;叶落,比喻剃除须发;乃至夏三月,比喻三三昧;三十三天受快乐,比喻诸佛住大涅槃,得常乐我净。(长阿含卷十八世记经、法华经序品、天台四教仪集注)p6245
FROM:【佛光大辞典】

④【宿命】过去世之命运。又称宿住。即总称过去一生、无量生中之受报差别、善恶苦乐等情状。若能知此情状,称为宿命通。凡夫不知宿命,故常憍慢,不畏造恶果报,不精进于万善。(恒水经、无垢称经卷二、平等觉经卷四、法苑珠林卷二十六)((参见:宿世)4509、“宿住随念智证通”4509)p4510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天龙】
(术语)诸天与龙神。为八部众之二众。天者,梵天帝释等也,龙者难陀跋难陀等也。法华经序品曰:“天龙夜叉。(中略)人非人。”(参见:天龙八部)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⑥【惑业苦】
贪嗔痴等烦恼叫做惑,因惑而造作种种的善恶业,因业而招感无数的生死和痛苦。经云:“因惑造业,因业受苦。”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⑦【魔境】
魔障之境地。西方合论卷五(大四七·四○二下):“是故当知,心外见佛,即成魔境。何以故?以心外无一法可得故。”p6888
FROM:【佛光大辞典】

⑧【世间法】
梵语 loka-dharma,巴利语 loka-dhamma。指自惑业因缘所生之三界有情、非情等一切法,此等诸法皆为有漏无常。四谛中之苦、集二谛属世间法。一切世间法中,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者,特称为八世间法,又称八风。p1526
FROM:【佛光大辞典】

⑨【大行】
<一>行业广大之意,指菩萨之修行。菩萨为求佛果菩提,乃发大誓愿,历经三祇百劫,修波罗蜜等诸善万行,积大功德,故称大行。反之,声闻、缘觉等二乘之行,则称为小行。此外,于天台宗,指摩诃止观中之四种三昧为修大行。日本真宗教行信证中之行卷则指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名号为大行。盖此名号摄诸善法,具诸德本,是众生往生之行业,以诠显众生之口业,故称大行。若此称名属报恩之行业,则称报恩大行。((参见:教行信证)4600)
FROM:【佛光大辞典】

⑩【同行】梵语 sa^hacarya。又作同伴、同朋。乃同心学佛修道之意。据摩诃止观卷四下载,同行,即相互敬重,切磋琢磨,同心齐志者。盖独行难成,必须有同行之人互相砥砺,以资道心。如“结社念佛”,即是一例。在日本,西国巡礼者头戴一笠,笠上书有“同行二人”,此即表示与弘法大师同行之意。此外,同行在真宗系指门徒、檀徒而言。(旧华严经卷六十、新华严经卷七十三、法事赞卷下(善导))p2244
FROM:【佛光大辞典】

⑪【普贤行】
谓依圆融法门,随修一行,即具一切诸行,是名普贤行。(一行者,即于四十二位之中,随修一行,即摄一切余行也。)
FROM:【《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⑫【妙行】
(术语)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曰:“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法华玄义四曰:“妙行者一行一切行。”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4-16 16:58:1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3,普贤菩萨再次以偈颂宣讲【普贤大愿】的殊胜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学习解说]:

这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想要重新宣说以上法义,在普遍观照十方而说偈颂: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学习解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详见词解①)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都普遍礼拜没有余漏(注:以清净的三业来礼拜是关键)

凭借普贤行愿之威神力,普便显现在一切如来前,

一身又化现佛刹微尘数之身,一一普遍的礼拜刹尘佛。

(注:这段对应的是【礼敬诸佛】这一大愿)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学习解说]:

在一尘中有如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各处的菩萨都聚会在这一微尘中,

无尽法界中的微尘都是如此(不可思议),我们都应该深深相信有诸佛充满在其中;

(菩萨们)各自都以一切音声海,普遍发出无尽微妙的言辞;

在穷尽未来一切劫中,都在称赞诸佛犹如大海般深广的功德。

(注:这段对应的是【称赞如来】这一大愿)


以诸最胜妙华鬘,妓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学习解说]:

以最殊胜的微妙华鬘(以花做成的装饰物,详见词解②)、妓乐(指的音乐)、涂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详见词解③)、以及伞盖(古代一种长柄圆顶﹑伞面外缘垂有流苏的仪仗物。见词解④)

如是这些最殊胜庄严的供具,我用以供养诸佛如来。

以最殊胜的衣服和最殊胜的香料、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都犹如妙高山般的积聚,我全都供养给诸佛如来。

我以广大殊胜的信心和解了心,深深相信十方三世一切佛,

全都以普贤行愿之力,普遍的供养诸如来。

(注:这段对应的是【广修供养】这一大愿。这些供养不单单是表相的供养,表相后面有很深的法义的。以供香为例:【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帖子详见:[达摩破相论]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之实义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恚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学习解说]:

我往昔所造作的诸多恶业,都是由无始以来累积的[贪欲][嗔恨][愚痴]习气的关系,

这些都是从身、口、意所产生的,对这一切,我现今都一一忏悔。

(注:这段对应的是【忏悔业障】这一大愿)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学习解说]:十方世界一切众生中,或是二乘的有学和无学行人,或是十方一切佛菩萨,所有的功德我全都随喜。

(注:这段对应的是【随喜功德】这一大愿。随喜一切众生学佛的功德!)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法轮。

[学习解说]:十方世界所有的世间明灯(指的已经成就的佛),以及最初成就菩提者(指的新成就的佛)

我现今一切都进行劝请,转动无上微妙不可思议的法轮(法轮,指的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一)摧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二)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三)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详见词解⑤)

(注:这段对应的是【请转法轮】这一大愿)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学习解说]:如果有诸佛要示现入大般涅槃,我全都至诚的进行劝请,

唯愿诸佛能长长久久住世宣讲正法,利益安乐一切众生。

(注:这段对应的是【请佛住世】这一大愿)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法轮,
 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学习解说]:所有礼赞供养诸佛、请佛住世转法轮的福德,

以及修习随喜和忏悔的诸善根,都回向众生以及佛道(成佛之道)

(注:这段对应的是【普皆回向】这一大愿)




[词解]:

①【人师子】
(术语)Nr!sim%ha,佛之称号。佛于人中最勇雄,犹如师子也。智度论八曰:“佛名人师子。”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②【华鬘】(物名)印度风俗男女多以花结贯饰首或身,谓之俱苏摩摩罗Kusumama%la%,因而以为庄严佛前之具。大日经入漫荼罗具缘品之余曰:“持真言行者,供养诸圣尊,当奉悦意华。洁白黄朱色,钵头摩青莲,龙华奔那伽,计萨罗末利,(中略)是等鲜妙华。吉祥众所乐,采集以为鬘。”玄应音义一曰:“梵言俱苏摩,此译云华、摩罗,此译云鬘。按西国结鬘师,多用苏摩那华,行列结之,以为条贯。无问男女贵贱,皆此庄严或首或身,以为饰好。”西域记二曰:“首冠华鬘,身佩璎珞。”苏悉地经三曰:“若欲成就华鬘法者,取阇底华作鬘。”然庄严佛前之华鬘,有以种种之宝刻其形者。守护国界经曰:“以种种宝,用作华鬘,而为庄严。”陀罗尼集经六曰:“若月无花,刻花安之。”支那日本之风土,难得适当之花,故专用金属所刻之华鬘。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③【涂香】
梵语 vilepana。又作涂身香、涂妙香。以香涂身,以消除臭气或恼热。印度自古暑热甚烈,人体易生臭气,其地风俗遂以旃檀等香捣成粉末,和水调之,用涂其身。然于佛制中,规定比丘及沙弥等,不得涂香或戴著香花鬘。诸经亦谓,出家之人应以戒及禅定净除其心之垢,以替代世俗人所用之涂香。但若以涂香供养诸佛、菩萨,则能获甚大功德,故密教中以之与阏伽、华鬘、烧香、饮食、灯明等并称六种供养;然须依各部(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别而供以不同之涂香。供养时,应结涂香印,口诵真言,而以各符其类之涂香供养之。(毗尼母经卷五、金刚顶经瑜伽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苏悉地羯啰经卷上涂香药品、大智度论卷九十三)((参见:香)4005)p5419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伞盖】古代一种长柄圆顶﹑伞面外缘垂有流苏的仪仗物。FROM:【汉典】

⑤【法轮】梵语 dharmacakra,巴利语 dhammacakka。为对于佛法之喻称。以轮比喻佛法,其义有三:(一)催破之义,因佛法能摧破众生之罪恶,犹如转轮圣王之轮宝,能辗摧山岳岩石,故喻之为法轮。(二)辗转之义,因佛之说法不停滞于一人一处,犹如车轮辗转不停,故称法轮。(三)圆满之义,因佛所说之教法圆满无缺,故以轮之圆满喻之,而称法轮。大智度论卷二十五(大二五·二四五上):“佛转法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中略)遇佛法轮,一切烦恼毒皆灭。(中略)一切邪见、疑悔、灾害皆悉消灭。”
 法轮又作梵轮,诸经论对于此一异称举出各种理由,赅括之,有下列数种说法:(一)梵,即清净之义,而佛之说法清净。(二)谓佛是大梵,以梵音演说法。(三)谓佛陀初成道时,梵天来劝请转法轮。(四)谓佛以慈、悲、喜、舍四梵行心(四无量心)宣说大法。(五)古代印度世人贵梵天,为随顺世人,故而称梵轮。然亦有谓法轮、梵轮二者相异,以梵轮为教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及四禅定法之禅定圣道;法轮为教示苦、集、灭、道四圣谛及修持三十七道品之智慧圣道。
 关于法轮之自性,诸部说法各异。其中,说一切有部、多闻部、经量部等十部,主张以八正道为法轮之体;而大众部、法藏部、饮光部等十部,则以佛语为法轮之体。其说见于大毗婆沙论卷一八二、卷一八三、俱舍论卷二十四、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总料简章、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四等。华严经探玄记卷三复依五教说法之浅深,而论法轮之体性不同,谓小乘教以八正道为法轮之体,初教以无分别智为法轮之体,终教以真理为法轮之体,顿教以理智俱泯、言亡虑绝为法轮之体,圆教则以无尽法门为法轮之体。
此外,法轮一词,古来每用于判教之时,而有三法轮、三转法轮等名称。(大智度论卷八、杂阿毗昙心论卷十)((参见:象征)5273、“转法轮”6619)p3423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4-15 21:57:56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2,修习[普贤十愿]的殊胜利益

2.4---读诵[普贤十愿者],得无障碍,得三十二大人相,得佛菩萨赞叹,得一切众生礼敬、供养。

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学习解说]:因此,如果有读诵此普贤十愿的,在这个世间“行”(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详见词解①)没有障碍,犹如空中的月亮从原本覆盖的云翳中显露出来,被诸佛菩萨所称赞,一切人和天人都应该礼拜恭敬,一切众生都应该供养。


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学习解说]:此善男子,能善用得到的人身,(修普贤行)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能如普贤菩萨,能迅速成就不可思议微妙色身,具足如佛的三十二大丈夫相(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详见词解②)

如果生在人中或者天中,恒常处于殊胜的种族中,

能够破坏一切恶道果报,能够远离一切恶友,能够制伏一切外道,能够解脱一切烦恼,

犹如师子王摧伏群兽一般自如有威德,能够接受一切众生的供养。


2.5---[普贤十愿],能引导行者生极乐国,蒙佛授记,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

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

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

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

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

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

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学习解说]:再者,当此人临当命终的时候,最后(四大分离的那一)刹那一切(眼耳鼻舌等)诸根悉皆散坏,

一切亲属全都弃之离去,一切生前的威力权势都退失了,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都不再相随(不再跟随或拥有)

只有这普贤愿王不会舍离,在一切时都现前引导着行者。

使其一刹那中就得以往生到极乐世界,到了之后即见到阿弥陀佛(这就是上品上生的情况,详见帖子:)、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即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等,

这些菩萨色身相貌都很端正庄严,并且具足佛性功德,都共同围绕着佛。

(往生)人自见生于莲华之中,承蒙佛得以授记;获得授记之后,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么长时间),普遍的在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顺众生心意而为做利益。

(此人)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示现成等正觉(即成佛),转微妙的法轮。能令如佛刹极微尘数那么多数量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顺其根器习性,教化之、使之善根成熟,这样乃至到不可穷尽的未来际,都能广泛的利益一切众生。


2.6---受持[普贤十愿],不生疑念,并广泛为众生宣说,自己能获得无量福德,还能帮助众生出烦恼海,往生极乐。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学习解说]:(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善男子!如果有众生或是听闻、或是相信此普贤十大愿王,能受持读诵,广泛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了佛世尊,其余无人知道。

所以你们听闻这普贤十大愿王,不要生出怀疑的心念,应当认真信受,信受之后能读,读了之后能背诵,背诵之后能受持,甚至能书写,并且广泛的为人宣说。

能这样做的人,能在一念中,将所有行愿都得以成就,所获的福德有无量无边的汇聚。能在烦恼的生死大苦海中救拔济度众生,令出离六道轮回,都能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词解]:

①【行】

<一>梵语 sam!ska^ra,巴利语 san%kha^ra。音译删迦罗、僧娑迦罗。原为造作之意,后转为迁流变化之意。(一)造作之义。义同于“业”。十二缘起中第二支“行”即属此类。指能招感现世果报之过去世三业(身业、口业、意业)。亦即人的一切身心活动。(二)迁流变化,即“有为”之义。盖有为乃由因缘所造,故系指无常之一切法。诸行无常中之“行”即属此类。五蕴中之“行蕴”亦即此义。((参见:十二因缘)337、“五蕴”1212、“行蕴”2567、“业”5494)
 <二>梵语 carya^ 或 carita,巴利语 cariya^ 或 carita。(一)意谓动作、行为。(二)指为到达悟境所作之修行或行法。如行解相应、行说一致、教行证、教理行果之“行”,意即对于知解言说之实地践行。日本净土真宗谓称名念佛为大行。
 <三>梵语 gamana。指进行、步行。行住坐卧(四威仪)之行即是此义。((参见:四威仪)1728)p2551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三十二相】
梵语 dva^trim!s/an maha^-purus!a-laks!aN!a^ni,巴利语 dvattim!sa maha^-purisa-lakkhaN!a^ni。系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又作三十二大人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士相、大人三十二相。略称大人相、四八相、大士相、大丈夫相等。与八十种好(微细隐密者)合称“相好”。
 关于三十二相名称之顺序,各有异说,今依大智度论卷四所载,即:

(一)足下安平立相(梵 su-pratis!t!hita-pa^da),又作足下平满相、两足掌下皆悉平满相。即足底平直柔软,安住密著地面之相。系佛于因位行菩萨道时,修六波罗蜜所感得之妙相,此相表引导利益之德。
(二)足下二轮相,又作千辐轮相。即足心现一千辐轮宝之肉纹相。此相能摧伏怨敌、恶魔,表照破愚痴与无明之德。或谓“足”亦指手足,故又称手足轮相(梵 cakra^n%kita-hasta-pa^da-tala)、手掌轮相。
(三)长指相(梵 di^rgha^n%guli),又作指纤长相、指长好相、纤长指相。即两手、两足皆纤长端直之相。系由恭敬礼拜诸师长,破除憍慢心所感得之相,表寿命长远、令众生爱乐归依之德。
(四)足跟广平相(梵 a^yata-pa^da-pa^rs!N!i),又作足跟圆满相、足跟长相、脚跟长相。即足踵圆满广平,系由持戒、闻法、勤修行业而得之相,表化益尽未来际一切众生之德。
(五)手足指缦网相(梵 ja^la^vanaddha-hasta-pa^da),又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即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连络之纹样,如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此相乃由修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能出没自在无碍,表离烦恼恶业、至无为彼岸之德。
(六)手足柔软相(梵 mr!du-taruN!a-hasta-pa^da-tala),又作手足如兜罗绵相、手足细软相。即手足极柔软,如细劫波毳之相。系以上妙饮食、衣具供养师长,或于父母师长病时,亲手为其拭洗等奉事供养而感得之相,表佛以慈悲柔软之手摄取亲疏之德。
(七)足趺高满相(梵 ucchan%kha-pa^da),又作足趺隆起相、足趺端厚相、足趺高平相。即足背高起圆满之相。乃佛于因位修福、勇猛精进感得之相,表利益众生、大悲无上之内德。
(八)伊泥延膊相(梵 aiN!eya-jan%gha),又作腨如鹿王相、鹿王腨相、两腨鹿王相。即股骨如鹿王之纤圆,系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之相,表一切罪障消灭之德。
(九)正立手摩膝相(梵 sthita^navanata-pralamba-ba^huta^),又作垂手过膝相、手过膝相、平住手过膝相。即立正时,两手垂下,长可越膝。此相系由离我慢、好惠施、不贪著所感得,表降伏一切恶魔、哀愍摩顶众生之德。
(十)阴藏相(梵 kos/opagata-vasti-guhya),又作马阴藏相、阴马藏相、象马藏相。即男根密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此相系由断除邪淫、救护怖畏之众生等而感得,表寿命长远,得多弟子之德。
(十一)身广长等相(梵 nyagrodha-parimaN!d!ala),又作身纵广等如尼拘树相、圆身相、尼俱卢陀身相。指佛身纵广左右上下,其量全等,周匝圆满,如尼拘律树。以其常劝众生行三昧,作无畏施而感此妙相,表无上法王尊贵自在之德。
(十二)毛上向相(梵 u^rdhvam!-ga-roma),又作毛上旋相、身毛右旋相。即佛一切发毛,由头至足皆右旋。其色绀青,柔润。此相由行一切善法而有,能令瞻仰之众生,心生欢喜,获益无量。
(十三)一一孔一毛生相(梵 ekaika-roma-pradaks!iN!a^varta),又作毛孔一毛相、孔生一毛相、一一毛相、一孔一毛不相杂乱相。即一孔各生一毛,其毛青琉璃色,一一毛孔皆出微妙香气。乃由尊重、供养一切有情、教人不倦、亲近智者、扫治棘刺道路所感之妙相,蒙其光者,悉能消灭二十劫罪障。
(十四)金色相(梵 suvarN!a-varN!a),又作真妙金色相、金色身相、身皮金色相。指佛身及手足悉为真金色,如众宝庄严之妙金台。此相系以离诸忿恚,慈眼顾视众生而感得。此德相能令瞻仰之众生厌舍爱乐,灭罪生善。
(十五)大光相,又作常光一寻相、圆光一寻相、身光面各一丈相。即佛之身光任运普照三千世界,四面各有一丈。此相以发大菩提心,修无量行愿而有,能除惑破障,表一切志愿皆能满足之德。
(十六)细薄皮相(梵 su^ks!ma-suvarN!a-cchavi),又作皮肤细软相、身皮细滑尘垢不著相。即皮肤细薄、润泽,一切尘垢不染。系以清净之衣具、房舍、楼阁等施与众生,远离恶人,亲近智者所感得之相,表佛之平等无垢,以大慈悲化益众生之德。
(十七)七处隆满相(梵 saptotsada),又作七处满肩相、七处隆相。指两手、两足下、两肩、颈项等七处之肉皆隆满、柔软。此相系由不惜舍己所爱之物施予众生而感得,表一切众生得以灭罪生善之德。
(十八)两腋下隆满相(梵 cita^ntara^m!sa),又作腋下平满相、肩膊圆满相。即佛两腋下之骨肉圆满不虚。系佛予众生医药、饭食,又自能看病所感之妙相。
(十九)上身如狮子相(梵 sim!ha-pu^rva^rdha ka^ya),又作上身相、师子身相、身如师子相。指佛之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系佛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之德。
(廿)大直身相(梵 r!juga^trata^),又作身广洪直相、广洪直相、大人直身相。谓于一切人中,佛身最大而直。乃以施药看病,持杀、盗戒,远离憍慢所感;能令见闻之众生止苦、得正念、修十善行。
(廿一)肩圆好相(梵 su-sam!vr!ta-skandha),又作肩圆大相、两肩平整相。即两肩圆满丰腴,殊胜微妙之相。系由造像修塔,施无畏所感得,表灭惑除业等无量功德。
(廿二)四十齿相(梵 catva^rim!s/ad-danta),又作口四十齿相、具四十齿相。指佛具有四十齿,一一皆齐等、平满如白雪。此相系由远离两舌、恶口、恚心,修习平等慈悲而感得,常出清净妙香;此一妙相能制止众生之恶口业,灭无量罪、受无量乐。
(廿三)齿齐相(梵 sama-danta),又作齿密齐平相、诸齿齐密相。即诸齿皆不粗不细,齿间密接而不容一毫。系以十善法化益众生,复常称扬他人功德所感之相,表能得清净和顺、同心眷属之德。
(廿四)牙白相(梵 sus/ukla-danta),又作四牙白净相、齿白如雪相。即四十齿外,上下亦各有二齿,其色鲜白光洁,锐利如锋,坚固如金刚。系以常思惟善法,修慈而感得此相。此妙相能摧破一切众生强盛坚固之三毒。
(廿五)狮子颊相(梵 sim!ha-hanu),又作颊车相、颊车如狮子相。即两颊隆满如狮子颊。见此相者,得除灭百劫生死之罪,面见诸佛。
(廿六)味中得上味相(梵 rasa-rasa^grata^),又作得上味相、常得上味相、知味味相。指佛口常得诸味中之最上味。此系由见众生如一子,复以诸善法回向菩提感得之相,表佛之妙法能满足众生志愿之德。
(廿七)大舌相(梵 prabhu^ta-tanu-jihva),又作广长舌相、舌广博相、舌软薄相。即舌头广长薄软,伸展则可覆至发际。系发弘誓心,以大悲行回向法界而感之相;观此相,则灭百亿八万四千劫生死罪,而得值遇八十亿之诸佛菩萨受记。
(廿八)梵声相(梵 brahma-svara),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之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迦陵频伽之音。乃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之相;闻者随其根器而得益生善,大小权实亦得惑断疑消。
(廿九)真青眼相(梵 abhini^la-netra),又作目绀青色相、目绀青相、绀眼相、绀青眼相、莲目相。即佛眼绀青,如青莲花。系由生生世世以慈心慈眼及欢喜心施予乞者所感得之相。
(卅)牛眼睫相(梵 go-paks!ma^),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系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一子之心怜愍爱护而感得。
(卅一)顶髻相(梵 us!N!i^s!a-s/iraskata^),又作顶上肉髻相、肉髻相、乌瑟腻沙相。即顶上有肉,隆起如髻形之相。系由教人受持十善法,自亦受持而感得之相。
(卅二)白毛相(梵 u^rN!a^-kes/a),又作白毫相、眉间毫相。即两眉之间有白毫,柔软如兜罗绵,长一丈五尺,右旋而卷收,以其常放光,故称毫光、眉间光。因见众生修三学而称扬赞叹遂感此妙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称为“百福庄严”。(中阿含经卷十一“三十二相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八一、菩萨善戒经卷九、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瑜伽师地论卷四十九)p507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23:57:20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2,修习[普贤十愿]的殊胜利益

2.1--随顺趣入普贤十愿,能成熟一切众生,能成就圆满普贤愿海。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学习解说]:善男子!(如上这样修习)就是圆满具备满足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

如果诸菩萨能于此普贤十大愿由[随顺](依顺、依从)(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详见词解②)而得以逐渐契入,

则能够成熟一切众生,则能够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则能够成就满足普贤菩萨诸行之愿海(愿海,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详见词解③)


2.2--听闻[普贤十愿]之功德远非财布施之功德能比拟。

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最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经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学习解说]:因此,善男子,你于此法义应当这样了知: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世界最上等微妙之七宝,以及诸人天中最殊胜安乐之物,

来布施其所在一切世界的所有众生,供养其所在一切世界的诸佛菩萨,经过其所在佛土极微尘那么多数量的劫数,以这样相续不断的供养所成就的功德,

比之如果有人听闻了此普贤十大愿王所获得的功德,不及百分之一、千分之一,乃至于优波尼沙陀(乃微细之义,详见词解④)分之一。


2.3---以深信心修持[普贤十大愿],能除灭五无间罪和一切恶业与病苦,并能远离一切魔与鬼神(或是得其拥护)。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四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刹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销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

[学习解说]:或者有人以甚深的信心,受持读诵此[普贤十大愿],乃至于只书写一遍四句偈颂,

就能迅速除灭五无间罪业,所有世间的身心病疾病,种种的苦恼,乃至于犹如佛土极微尘数那么多的一切恶业,都能得到灭除;

一切魔、夜叉、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吃肉的诸恶鬼神,都会远离,或是发心亲近守护此行者。




[词解]:

①【具足】<一>具备满足之略称。法华经普门品(大九·五八上):“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此外,具足依义,谓如来具足世间、出世间法,为众生之所依。又具足三千,乃一毫之内具足三千之略称,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相即相入。楞伽师资记序(大八五·一二八三中):“一毫之内具足三千大千,一尘之中容受无边世界。”(无量寿经卷上、六十华严经性起品、大乘义章卷十四)
 <二>梵名 PurN!aka。音译富兰那迦。意译满足、具足。乃佛陀弟子之一。为波罗奈城之长者,与耶舍长者、离垢、善实、牛王等为友。后闻耶舍归佛出家修行,乃与离垢等相携诣佛所出家,终成阿罗汉。(佛本行集经卷三十六)p3077
FROM:【佛光大辞典】

②【随顺】
谓随从他人之意而不拂逆。法华经卷一序品有供养诸佛、随顺(梵 a^nulomiki^)行大道、具六波罗密之说。同经卷四“五百弟子受记品”亦说,世尊甚奇特,所为极希有,随顺(梵 anuvartayante)世间若干之种性,以方便知见而为说法,拔出众生处处之贪著。
 新华严经卷三十七中亦有菩萨如是观一切法之自性清净,随顺(梵 anuloma)不违,得入第六现前地,得明利之随顺忍(梵 anulomiki^ ks!a^ntih!),而未得无生法忍等之记载。
 随顺一语,在佛、众生、教法皆可用之。于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八举出十种随顺学法,即不净想、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厌逆食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光明想、离欲想、灭想、死想;并言欲修习十想,须断十种障碍学法与违逆学法。又举出宿因、随顺教、如理加行、无间殷重所作、猛利乐欲、持瑜伽力、止息身心粗重、数数观察、无有怯弱、离增上慢等十种随顺学法,并一一加以解说。(广博严净不退转轮经卷二、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七成熟品、大乘庄严经论卷二成熟品、俱舍论卷四、法华经文句卷二上)p6352
FROM:【佛光大辞典】

③【愿海】
谓佛菩萨之本愿既深且广,犹如大海之浩瀚无际,故有此譬喻。同类用语如大愿海、智愿海等。六十华严经卷三(大九·四一○上):“长养无垢,弘誓愿海。”此外,欲达成誓愿,须精勤修万行,犹如移山以填海,故有“行山愿海”之语。(八十华严经卷六、万善同归集卷六)p6730
FROM:【佛光大辞典】

④【邬波尼杀昙】(杂语)Upanis!ad,又作坞波尼杀昙,优波尼沙陀。译曰近少,微细,因等。慧苑音义上曰:“优波尼沙陀分,正云坞波尼杀昙。言坞波者近也,尼杀昙者少也。”慧琳音义一曰:“优波尼沙陀分,梵语算法。数之极也,大论释为微细分析至极之言也。”同十曰:“义译为微细,极至邻虚,名坞波尼杀昙。”玄应音义二十一曰:“邬波尼杀昙分,又言优婆沙陀分,此数之极也。”能断金刚论下曰:“邬波尼[(?*文)/心]昙,译为因。”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4-14 11:53:45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1--(10),[普贤十愿]~【普皆回向】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

[学习解说]:(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所谓「普皆回向」:


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学习解说]:是说,从最初的礼拜诸佛乃至到随顺众生,所有的功德都回向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愿令众生都恒常获得安乐,没有各种病苦;

想要成就恶法(善法的对称)全都不能达成,所修行的善业(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见词解①)都能加速成就;

关闭一切通向恶道之门,开导指示通向人道、天道乃至涅槃(成佛)的解脱正路;

如果有众生,因为累积聚集了诸多恶业的缘故,感召了一切极其深重的苦果,我全都为其代受(学习注:这就是为众生担业,相关学习:真有「担业」之说吗?!

让这些众生都能(有机会,透过)修行获得究竟解脱,成就无上菩提圆满成佛。


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菩萨就是这样修行“回向”,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见词解     )尽、众生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详见: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尽、众生烦恼尽,

而我回向众生之愿行没有穷尽,念念都相续,没有间断过,身、语、意三业一直都没有疲惫与厌倦。

[学习注]:

【1】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为什么要回向?]
回向两字的意思是指转向,将心念思维和行为作为转向一个目标
大乘佛法讲的回向,是指回向佛道,回向成佛,回向一切众生都成佛,回向佛国清净
意思就是将一切善心行为和作为转向最伟大的目标,不要自私的执着于自己执着于小我
因为将思维转向弘远的大目标,所以就不会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不会因为执着自我而痛苦
心量开阔就会自由自在,心量开阔就能广结善缘得到众多的帮助
也才能和佛菩萨的大慈悲愿力相应,而得到佛菩萨的真实加持
所以目标要远大,回向让自己和众生都成佛,这样才能超越一切
这就是大乘佛法回向的意义
——帖子详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2】学习这段经文,想到了[清净光明净土]的宗旨
「清净光明净土」是虚空法界中的精神净土,以佛性本心和法界光明相印。「清净光明净土」开宗明义直指「佛性」本心,并以方便引导众生回归契入佛性本心。以今生当下「学佛」「成佛」为目标,深入经藏、实践菩萨道,以提升实修次第,契入深法与实义。命终求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以契入「深法」故,增上品位,得「上品」生、花开见佛。随后发「大悲心」、「普贤心」再入「娑婆」普渡众生,再次以「清净光明净土」精神在娑婆中增上次第、学佛成佛。真正落实「普贤行」,成就佛道,学习「释迦牟尼佛」本愿,快速在「娑婆秽土」中学佛、成佛。
当下内心非常感动,小童子当好好铭记与践行!




[词解]:

①【善法】梵语 kus/ala^ dharma^h!。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p488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4-13 21:33:42 | 只看该作者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约3小时)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1--(9),[普贤十愿]~【恒顺众生】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

[学习解说]:(普贤菩萨告诉善财童子说:)「善男子!所谓「恒顺众生」:(注:要柔和善顺的引导众生,不与众生结恶缘)


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
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
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
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
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

[学习解说]:说的是,尽虚空、遍法界,十方刹海(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详见词解①),所有众生有种种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有卵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通常所说的【四生】,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梵 aN!d!aja-yoni,巴同),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二)胎生(梵 jara^yuja^-yoni,巴 jala^bu-ja),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三)湿生(梵 Sam!svedaja^-yoni,巴 sam!seda-ja),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四)化生(梵 upapa^duka^-yoni,巴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详见词解②)

这四生众生,或有依凭地、水、火、风而出生和安住的,或有依凭虚空以及各种花卉树木而出生和安住的,

这些众生不尽相同有种种生类(谓十一种不同之生类。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而为十一生。详见词解③)、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命(长短)、种种族类(种族品类)、种种名号(名字别号)、种种心性(心念、习性)、种种知见(知识和见解)、种种欲乐(欲望爱乐)、种种意行(意行,指思想行为,见词解④)、种种威仪(威仪,指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见词解⑤)、种种衣服、种种饮食,(注,因为心念行为造作各异,也就是业力不同的关系,所以众生有这诸多种种不同)

这些众生分布在种种村落、城市、宫殿,乃至于包括一切天龙八部(又称八部众。即:天(梵 deva)、龙(梵 na^ga)、夜叉(梵 yaks!a)、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d!a)、乾闼婆(梵 gandharva)、紧那罗(梵 kim!nara)、摩睺罗迦(梵 mahoraga)。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见词解⑥)、人、非人等,

这些众生,或是无足、或是二足、或是四足、或是多足,有的有色(指欲界和色界中具有色身的众生。见词解⑦)、有的无色(如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详见词解③),有的有想(有想生者,如三界九地中,第四禅无想天外之一切众生。)、有的无想(无想生者,如无想天之众生。)、有的非有想、非无想(非有想生及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为非想非非想处之众生。),如是这样各种等级品类,

我都随顺这些众生的根器而转(使回转、活动、作用,及说示宣演之意。详见词解⑧),种种承事(承侍、奉事),种种供养(相关学习:让自己和众生恢复佛性光明,这就是最好供养
】~法门实修帖 276楼,就如恭敬父母,就如奉事师长以及阿罗汉乃至于诸佛如来,平等而没有差别。(注:这是实修要点,修广大的平等心。通常我们对佛菩萨师长以及自己的父母容易尊敬奉事,但对一般众生通常难以这样平等做到,有种种分别执着,因此造作很多贪嗔痴的恶业,因为而要受诸多的恶报。所以,修平等心大悲心非常重要,是转凡心为佛心的关键,是能见到实相的关键。)

对于有病苦的众生,为其作良医;对于走失了正途的众生,为其指示解脱之正路,对于身处困境闇夜的众生,为作光明希望;对于流浪六道的贫穷的众生,使令识得伏藏(伏藏,即(譬喻)埋伏于土中之宝藏也。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而流浪于三界,佛为说法开示之也。见词解⑨)(注:众生虽有佛性,但是隐秘难知,必须佛菩萨来教导启发,所以是伏藏。)

菩萨就是这样修行【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为什么呢?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

[学习解说]:因为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于诸佛;

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以此尊重承事诸佛如来;

若令众生生欢喜心的,则为令一切如来欢喜。为什么呢?(注,下面的经文解说很重要)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学习解说]:因为,诸佛都是以[大悲心]为体性的。因为有众生而能生起[大悲],因为[大悲]而生[菩提心](注:这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菩提心]而成就[等正觉]。

譬如旷野沙漠戈壁之中有一大树王,如果树根获得了水,那么枝叶、华果都会长得茂盛。生死轮转犹如旷野,其中的菩提树王,也是这样的。

以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则是树上的华果,以[大悲水]来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的智慧华果。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诸菩萨用[大悲水]来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故。

以此因缘的关系,[菩提]是属于众生的,如果没有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就[无上正觉](即成佛)

[学习注]:

【1】由经文可知,[大悲心]是成佛的根本(非常的重要),那么如何发起[悲心]呢?

请阅读佛经帖:如何修悲心(如何生起悲心) ~ 优婆塞戒经: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透过实修[大悲心]~【让自己的心放开,真正解脱】,

也就是【佛说为众生就能够放下自己,所以这就是行菩萨道普渡众生的原因】,帖子详见:[问题解答]该如何回向?

【2】由上述经文可知,众生和诸佛菩萨是一体的,共同构成了菩提树,彼此是密不可分的。藉此学习[清净光明专辑]的相关教导:
其实众生实有,但是,不是众生所认为的实有
其实众生非实有,但是,也非众生所认为的非实有
因为众生不论如何认为都有执着, (注一,以下说明)
真正达到没有执着的状态, 就不会有[实有]和[非实有]的问题,
而能随缘随处幻化, 所以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注一)这分开两方面来说,

一个就是众生对自己(我)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我相寿者相(就是生命)
另一个就是众生对外在众生的执着, 这就是金刚经讲的破除人相众生相

以众生来说, 因为执着于自己,所以八识变现为实有,这会产生[虚妄]的[实体]而不断轮回
[实体]就是因为我们确实活着而且都有痛苦, [虚妄]就是说其实这个[实体]也是幻化的
所以说亦实亦幻, 就像心经所说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生命的执着也是同理
这是对于自己来说, 所以一位菩萨行者想度化众生,可是自己真的认清楚自己了吗?
这点是要好好思维的

另外,我们对于外在众生也是如此,和上面道理相同,所以菩萨行者也要认识清楚众生
这些其实都不容易的, 所以有观照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
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四无量心中的大乘实相义舍观
观照众生佛性本然圆满光明,众生和我们自己都平等圆满,
这样菩萨行者在行菩萨道遇到种种困难的时候(例如众生很难度,刁难我们)
这时候就该用这个光明舍观, 就能够释怀了
或者直接观照刚刚上面讲的金刚经实义,也能够放下度化众生的执着

我们确实需要去救度众生,而且是用[真心]
其实这[真心]就是在救度自己,会因此圆满契入佛性本然而成佛
但是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破除自己对四相的执着
——帖子详见: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学习解说]:善男子!你应当这样来如是正解法义。

因为对众生心行平等的缘故,则能成就圆满的[大悲],以[大悲心]随顺众生的缘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因为佛心就是大慈大悲,普皆平等)

[学习注]:【平等】【大悲】~这其实也是大悲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的核心要义。

这些必须要从实修中来实际体会,这样才能超越文字,真正深入解了。总之依教奉行,落实是关键。小童子当好好努力!感恩无上佛恩!感恩无上师恩!


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
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学习解说]:菩萨就是这样随顺众生,直到虚空界尽、众生界(“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见词解⑩)尽、众生业(【「业」是心念和行为的造作】,详见:什么是【业】?什么是【业障】?如何【消除业障】?尽、众生烦恼尽,

而我随顺众生之心没有穷尽,念念都相续,没有间断过,身、语、意三业一直都没有疲惫与厌倦。




[词解]:

①【刹海】全称刹土大海。指十方世界而言。俗称为宇宙。刹为梵语 ks!etra 之略译,意为刹土、国土;海为大海之意。((参见:刹)3731)p373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四生】
<一>梵语 catasro-yonayah!,巴利语 catasso yoniyo。指三界六道有情产生之四种类别。据俱舍论卷八载,即:(一)卵生(梵 aN!d!aja-yoni,巴同),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二)胎生(梵 jara^yuja^-yoni,巴 jala^bu-ja),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者,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三)湿生(梵 Sam!svedaja^-yoni,巴 sam!seda-ja),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蚰、蠓蚋、麻生虫等。(四)化生(梵 upapa^duka^-yoni,巴 opapa^tika),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如诸天、地狱、中有之有情,皆由其过去之业力而化生。以上四生,以化生之众生为最多。
 此外,又以“四生”或“四生众类”等语泛指一切之有情众生,或作为有情众生之别称。准此,“四生三有”则指有情众生及其所生存之空间,即上记之四类众生及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增一阿含经卷十七、集异门足论卷九、大毗婆沙论卷一二○、杂阿毗昙心论卷八、瑜伽师地论卷二)
 <二>指众生托胎所缘之四种方式。据显识论载,即:(一)触生,如男女交会而有子。(二)嗅生,如牛羊等类,雌雄有欲心,雄以鼻嗅雌之根,则便有子。(三)沙生,如鸡、雀等类,雌雀起欲心,以身埋尘沙中,而有卵生子。(四)声生,如鹤、孔雀等类,雌有欲心闻雄鸣声,亦生卵生子。由上知,一切出卵皆有子,故不可食。(法华文句记卷十中、俱舍论法义卷八)
 <三>指四度生死。即缘觉乘之人修行所需之时间,具利根者最快亦须以四生之加行方得道果。据大智度论卷二十八载,即:第一生修声闻资粮,第二生修声闻加行,第三生修缘觉资粮加行,第四生入圣得果。((参见:四生百劫)1681)p1680
FROM:【佛光大辞典】

③【十一生类】
谓十一种不同之生类。即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生、无色生、有想生、无想生、非有想生、非无想生等十生,加一以总通之一生而为十一生。卵生者,如鸟于卵壳成体而后出生。胎生者,如人于母胎成体而后出生。湿生者,如虫依湿气而生。化生者,如诸天、地狱及劫初之众生,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忽起。有色生者,如色界四禅天之众生。无色生者,如无色界四空处之众生。有想生者,如三界九地中,第四禅无想天外之一切众生。无想生者,如无想天之众生。非有想生及非无想生则二分非想非非想处之一处,为非想非非想处之众生。(金刚经、性灵集卷六)p323  FROM:【佛光大辞典】

④【意行】
1.谓心之所思。 2.犹信步。 3.思想行为。 FROM:【汉典】

⑤【威仪】
行住坐卧应有的威德和仪则。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⑥【天龙八部】
又称八部众。即:天(梵 deva)、龙(梵 na^ga)、夜叉(梵 yaks!a)、阿修罗(梵 asura)、迦楼罗(梵 garud!a)、乾闼婆(梵 gandharva)、紧那罗(梵 kim!nara)、摩睺罗迦(梵 mahoraga)。为守护佛法而有大力之诸神。八部众中,以天、龙二众为上首,故标举其名,统称天龙八部。(无量寿经卷上、法华经卷四)((参见:八部众)296)p1368
FROM:【佛光大辞典】

⑦【有色】指欲界和色界中具有色身的众生。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⑧【转】
梵语 pravr!tti。<一>意为生起,谓依因缘生起。一般有转起、转生等用语。(成唯识论卷二)
 <二>使回转、活动、作用,及说示宣演之意。如称转大法轮、转妙法轮等。((参见:转法轮)6619)
 <三>使变化、改变之意。如转宗、转识得智、转凡入圣、转依等,皆为此意。
 <四>旋转、回转之意。如称转经、翻转、唤转、施转等。祖堂集卷七雪峰义存章:“此僧合唤转与一顿棒。”p6616
FROM:【佛光大辞典】

⑨【伏藏】
(譬喻)埋伏于土中之宝藏也。贫女家中有伏藏,贫女不知之,智者教之发掘,以譬一切众生具有佛性而流浪于三界,佛为说法开示之也。涅槃经七曰:“善男子!如贫女人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无量寿如来会曰:“最胜丈夫修行已,于彼贫穷为伏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⑩【众生界】
“佛界”之对称。十界中,除佛界之外,总称其他九界为众生界,即:地狱界、饿鬼界、畜生界、阿修罗界、人界、天界、声闻界、缘觉界、菩萨界。又指众生生存之世界。p4749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8 17:18 , Processed in 0.10913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