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焰光明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已完成]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25-4-5 11:13:45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2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4,佛陀教导[十六观法],令末法众生能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4--16,[十六观法]~第十六观:九品往生~【第十六观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

4--16--C,【下品下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韦提希夫人:「下品下生者,是或者有众生造作不善恶业,诸如五逆(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详见词解①)、十恶(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又名十不善,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绮语、恶口、两舌、贪欲、嗔恚、邪见。详见词解②),具足各种的不善,这样愚痴之人,以恶业的缘故,应当堕入恶道,经历很多劫,受无穷无尽的痛苦。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

[学习解说]:这样愚痴之人,将要临命终的时候,有幸遇到善知识,给予种种安慰,为其演说微妙佛法,并且教导念佛,

而此临命终人因为死时四大分离、业力逼迫,非常痛苦,没有闲暇来念佛。


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归命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

[学习解说]:这时,善友(即善知识)告诉临终人说:“你现在如果不能心念彼佛,则应(出声)称念归命(梵语曰南无。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详见词解③)无量寿佛”,这样至诚心称念,令音声不断绝,具备满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


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中满十二大劫,莲花方开。

[学习解说]:此临终人,称念佛名的缘故,能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当其命终的时候,看见了金色的莲华,就像日轮(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详见词解④)那么巨大,出现在此人前,就在一念那么短的时间,即得往生到极乐世界。其人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的时间,莲花才得以开放。


当花敷时,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即为其人广说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学习解说]:当莲花开放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随即为此人广泛宣说实相的道理、灭罪之教法(真正明白实相,才能真正消业。具体原理~见学习注【1】)。此人听闻之后,心开意解心生欢喜,随即发起菩提之心(见学习注【2】),这种往生的情形就命名为下品下生。以上三种往生情形的观想就命名为下辈往生想,命名为第十六观。


[学习注]:

【1】关于听闻明白实相,能真正消业灭罪的原理:
再者谈消业, 这问题末学也曾在文章中都些微说明过了
如果众生还不能契入究竟实义中,还执着于七情六欲各种烦恼中
这样要消除因果业报,就只能透过忏悔改过,并且请求原谅的方式
因果业报有两个方面,一是自我无明障碍(例如自杀),二是外在怨仇报复(例如冤亲债主)
如果修行者不能契入第一义, 这样仅能透过忏悔沟通的方式去解除怨仇
如果佛菩萨肯定佛弟子的忏悔,确实真心也肯努力改进,另外冤亲债主也同意原谅
这时候才是靠佛菩萨的咒和功德神通来超度亡者非人, 或者增进一些修行者的福报
这样怨仇业障就会消除,但是本身无明却依然还在,因为还不懂究竟实义

所以如果契入究竟实义,明白罪性本空, 这才能真正的消业, 消除众生的无明
这时候因为心中了了, 所以对于果报也不会觉得有苦, 对冤亲债主也是了了于心
不像凡夫对果报的激烈反应, 例如,害怕,恐惧,痛苦...,
这时候自己不会再造恶业, 不堕入世俗烦恼执着观念中, 真正自在, 这才是真正的消业——帖子详见:简单说明~[念佛][持咒][诵经]的[方便义]和[究竟实义]

【2】关于发菩提心,请参阅: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尔时世尊说是语时,韦提希与五百侍女,闻佛所说,应时即见极乐世界广长之相,得见佛身及二菩萨。心生欢喜,叹未曾有,豁然大悟,得无生忍。

五百侍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愿生彼国。世尊悉记,皆当往生,生彼国已,获得诸佛现前三昧。无量诸天,发无上道心。

[学习解说]:当佛陀说上述法语之后,韦提希夫人和五百侍女,听闻佛陀所说,即时都见到了极乐世界的广大之相,以及得以见到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

韦提希夫人心中生出从未有过的欢喜与赞叹,顿时心中大悟(即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见词解⑤),获得了[无生法忍](见学习注【2】);

五百侍女则发起了成佛之心,发愿往生此极乐国。佛陀都给与授记,这些侍女都能得以往生极乐国,都能获得[诸佛现前三昧](即念佛三昧)(与会的)无量的天人,都发起了无上道心。

[学习注]:

【1】这段经文讲的是佛陀宣说十六观法圆满,与会大众随各自因缘所获得的不可思议的利益。


【2】关于[无生法忍]:
「生忍」:就是自己身心对「一切众生」和「外在世俗」的忍,能忍这类一切苦。
「法忍」:就是在修行方面对各种法门修持上的忍,学习过程都能安忍在修持的法中。
「无生法忍」:就是「不二」或称「无二」,就是超越「生忍」和「法忍」,不即不离,故称「无生法忍」。——帖子详见:为什么要念佛、命终求生「极乐世界」?



[词解]:

①【五逆】又作五逆罪。即五重罪。指罪大恶极,极逆于理者。有大乘五逆、小乘五逆之分。
 (一)小乘五逆(单五逆)指:害母(梵 ma^tr!-gha^ta,又作杀母)、害父(梵 pitr!-gha^ta,又作杀父)、害阿罗汉(梵 arhad-gha^ta,又作杀阿罗汉)、恶心出佛身血(梵 tatha^gatasya^ntike dus!t!a-citta-rudhirotpa^dana,又作出佛身血)、破僧(梵 sam!gha-bheda,又作破和合僧、斗乱众僧)等五者。前二者为弃恩田,后三者则坏德田,故称五逆、五重罪。以其行为将成为堕无间地狱之因,故亦称五无间业(梵 pan~ca anantarya-karma^N!i),略称五无间或五不救罪。分别而言,前三者指故意杀害父、母、阿罗汉。破和合僧复分为二,离开原来所属之教团,而成立新教团,行布萨、羯磨等事,称破羯磨僧;若立异师异说,而另组教团,则称破法轮僧。此外,俱舍论卷十八载,五无间同类业(梵 pan~ca upa^nantari^ya^N!i),又作近五无间、五无间同分、近五逆、类似五逆。即与上述之五无间业同类之五种罪业,指:污母阿罗汉尼(梵 ma^tur arhantya^ du^s!aN!am)、杀住定地菩萨(梵 niyatabhu^misthitasya bodhisattvasya ma^raN!am)、杀有学圣者(梵 s/aiks!asya ma^raN!am)、夺僧合缘(梵 sam!gha^yadva^raharaN!am)及破窣堵波(梵 stu^pabhedanam)。
 (二)大乘五逆(复五逆),据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卷四举出五大根本重罪,即:(1)破坏塔寺,烧毁经像,夺取三宝之物。或教唆他人行此等事,而心生欢喜。(2)毁谤声闻、缘觉以及大乘法。(3)妨碍出家人修行,或杀害出家人。(4)犯小乘五逆罪之一。(5)主张所有皆无业报,而行十不善业;或不畏后世果报,而教唆他人行十恶等。
 慧沼于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五中,将小乘五逆中之杀父、杀母合为一项,再加上诽谤正法(佛法)一项,而成立三乘通说之五逆。
 关于五逆罪之轻重,大乘义章卷七说杀父最轻,杀母次轻,杀阿罗汉罪复转重,出佛身血转转弥重,破和合僧最重。(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七、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三、大集地藏十轮经卷三、四分律卷四十六、十诵律卷三十六、俱舍论卷十七、瑜伽师地论卷九、顺正理论卷四十三、瑜伽论记卷三上、卷五、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四、俱舍论光记卷十八)p1142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十恶】
由彼三业,能成十恶。恶者乖理之行,谓众生触境颠倒,纵此感情于身口意,动与理乖,成此十恶也。
由于身造者三:
一、杀 杀谓杀害生命。
二、盗 盗谓盗取财物。
三、淫 淫谓淫狎行动。
由于口造者四:
四、妄语 妄语,谓虚诳不实之语。
五、绮语 绮语,谓杂秽不正之语。
六、恶口 恶口,谓骂詈恼人之语。
七、两舌 两舌,谓离间两方之语。
由于意造者三:
八、悭贪 悭吝贪着。
九、嗔恚 嗔恚忿怒。
十、邪见 闇昧迷理。

由彼三业,亦成十善。善者、顺理之义。行顺理之十法,是名十善。然有二别:一者以止恶故,得名为善。谓能止息己恶,不恼于他。所以反乎十恶,即是十善。

      ┌一、不杀生。
      一、身三┤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绮语。
  二、口四┤六、不恶口。
      └七、不两舌。
      ┌八、不悭贪。
  三、意三┤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又者以行好故,亦名为善。谓能修行胜德,利安一切,其数亦十。
      ┌一、救护生命 不惟不行杀害,更能行其救护。
  一、身三┤二、给施资财 不惟不行盗取,更能行其给施。
      └三、遵修梵行 不惟不行淫邪,更能行其清净。
      ┌四、说诚实语 不惟不行诳惑,更能行其实语。
      │五、和合彼此 不惟不行离间,更能行其和合。
  二、口四┤六、善言安慰 不惟不行粗犷,更能行其柔和。
      └七、作利益语 不惟不行杂秽,更能行其正直。
      ┌八、常怀舍心 不惟不行悭贪,更能行其施舍。
  三、意三┤九、恒生慈念 不惟不行嗔恚,更能行其慈忍。
      └十、正信因果 不惟不行邪见,更能行其正信。
FROM:【《佛学次第统编》杨卓 编】


③【归命】(术语)Namas Namb Namo,梵语曰南无。译曰归命。有三义:一,身命归趣于佛之义。二,归顺佛之教命之义。三,命根还归于一心本元之义。揔为表信心至极之词。起信论净影疏上曰:“内正报中,命根为要,故举要命。属彼三宝,名之为归。”起信论义记上曰:“归者趣向义,命谓己身性命。生灵所重,莫此为先。(中略)二归是敬顺义,命谓诸佛教命。”同海东疏上曰:“敬顺义是归义,趣向义是归义。命谓命根,总御诸根,一身之要,唯命为主。万生所重,莫是为先。举此无二之命,以奉无上之尊,表信心极,故言归命。又复归命者还源义,所以者众生六根,从一心起。而背自源,驰散六尘。今举命总摄六情,还归其一心源,故曰归命。所归一心即是三宝故也。”法华嘉祥疏四曰:“归命者,以命归投十方诸佛也。”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日轮】
<一>即指太阳。为日天子所居宫殿之外观。观想于日,称为日轮观,为观无量寿经所说十六观中之初观。密教则以日轮表胎藏界之理,以月轮表金刚界之智,故真言行者于胸内八分之肉团心观日月轮。(菩提心论、大乘庄严经论卷三、俱舍论卷十一)
<二>谓经论之明证。辨显密二教论卷上(大七七·三七五中):“我当为汝飞日轮而破暗,挥金刚以摧迷。”p1458
FROM:【佛光大辞典】


⑤【大悟】
(术语)破无始之迷妄,开真实之知见者。观无量寿经曰:“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2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438

[布施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25-4-6 07:38:21 | 只看该作者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接续楼上,本楼用时1小时)

宋西域三藏疆良耶舍译


5,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的其他名字是怎样的&应当如何受持此经?

尔时阿难,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此法之要,当云何受持?」

[学习解说]:这时,阿难尊者随即从座位上站起来,上前禀白佛陀说:「世尊!应当如何命名这部经典呢?这部佛经的佛法要点,应当怎么受持见[学习注]【1】)呢?」

[学习注]【1】:关于受持,请参阅:[略说]受持


佛告阿难:「此经名‘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亦名‘净除业障生诸佛前’。汝当受持,无令忘失!

行此三昧者,现身得见无量寿佛及二大士。若善男子及善女人,但闻佛名、二菩萨名,除无量劫生死之罪,何况忆念!

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这部经典名叫【观极乐国土无量寿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也命名为【净除业障生诸佛前】。你应当这样来受持,不要忘失!

修行此念佛三昧的行者,现身(现在之身体。详见词解①)就能得见无量寿佛及观世音和大势至二大士(大士,是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详见词解②)

如果有善男子及善女人,只是听闻阿弥陀佛佛名和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名号,就能除灭无量劫生死之罪,更何况随时忆念!

如果能念佛的行者,此人就是人中的芬陀利花(芬陀利即白莲华,详见词解③。形容念佛人稀有难得、品质高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指道友、良友、善友;即精进于佛法修行,具有道心之友人。详见词解④),当坐道场(见[学习注]【1】),投生在诸佛法王之家(荷担如来家业)

[学习注]:【1】关于道场,请参阅:何处是道场?何谓道场? ~ 维摩诘所说经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学习解说]:佛告阿难尊者:「你应当好好受持这些话语。能受持这些话语者,即是在受持无量寿佛的佛名。」

[学习注]:透过这句佛经教导可知,受持佛语,依教奉行,也是念佛的一种方式。


佛说此语时,尊者目连、尊者阿难及韦提希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尔时世尊,足步虚空,还耆阇崛山。

尔时,阿难广为大众说如上事。无量人、天、龙、神、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学习解说]:佛陀讲说上述法语的时候,目连尊者、阿难尊者以及韦提希夫人等,听闻佛陀所说,都很欢喜。这时世尊,迈步虚空,回到了耆阇崛山。

这时,阿难尊者广泛的为大众宣说如上之事。无量的人、天、龙、神、夜叉,听闻佛所说之法,都非常欢喜,礼佛而退。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竟)





[词解]:

①【现身】<一>现在之身体。
<二>佛、菩萨为救度众生而示现种种身体。如现身佛、应化身即是。又作现身度生。又以神通力示现种种身形,为人说法,称为现身说法。就广义而言,万法自体无言之说法,亦称为现身说法。即万物之当体,能陈说无限真理,如“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此又称无情说法。((参见:应身)6432)p4726
FROM:【佛光大辞典】

②【大士】
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大士】
<一>梵语 maha^purus!a,巴利语 maha^purisa。对佛之尊称之一。与“无上士”同义,意即最胜之士夫。据杂阿含经卷四十八载,八天神曾赞叹沙门瞿昙,其中第二天子赞叹云(大二·三五五中):“大士之大龙,大士之牛王,大士夫勇力,大士夫良马,大士夫上首,大士夫之胜。”(无量寿如来会卷上)
 <二>梵语 maha^sattva。为菩萨之美称。音译作摩诃萨埵,又作摩诃萨。与“菩萨”同义。经中每用“菩萨摩诃萨”之连称。菩萨为自利利他、大愿大行之人,故有此美称。一般而言,摩诃萨埵如译成“大士”时,则菩萨多译成“开士”,然皆指菩萨而言。(度世品经卷四、法华文句卷二、释氏要览卷上称谓条)((参见:菩萨)5209)p751 FROM:【佛光大辞典】

③【芬陀利华】
梵语 puN!d!ari^ka,巴利语同。又作奔荼利迦化、分荼利花、分陀利花。意译白莲华。属白色睡莲之一,又为五种莲华之一。据大日经疏卷十五载,此花雪白如银,光亮夺目,甚香甚大,多生于阿耨达池,人间少见,茎长一尺余,花色、形状极类睡莲。此花生于泥中而不为泥所污染,故经论中每以之比喻佛性、法性之于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污染。另据妙法莲华经后序之说,此花未开敷时,称为屈摩罗;将凋谢时,称为迦摩罗;正开放时,称为芬陀利。((参见:莲华)6146)p3507  
FROM:【佛光大辞典】

④【胜友】
<一>指道友、良友、善友;即精进于佛法修行,具有道心之友人。如释迦如来称誉念佛者之功德,谓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皆为其胜友。观无量寿经(大一二·三四六中):“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即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FROM:【佛光大辞典】




【此次学习这部《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暂时完成。深深感恩佛菩萨,感恩师长们,感恩护法,感恩众生。

以此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以上,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8 17:36 , Processed in 0.06891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