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焰光明,学习〈优婆塞戒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缘起:深入经藏共修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帖子详见: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每个实修者,都应该深入经藏和实修,对佛、佛法、佛经「以心印心」,
这样,就会依照「次第」和「众生性」而明白符合自己次第的心要,这也是「无量义经」的「无量义」。
——帖子详见:由「法性原理」看「法华经」与「普门品」

弟子焰光明,发心学习〈优婆塞戒经〉(特点:初学在家居士都应该明白且遵守的基本知识和戒律,以及发心方法),

祈愿在诸佛菩萨和师长们慈悲护念加持下,把善知识在上述【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帖子中列出的经文都学习一遍,

祈愿透过经文的思维观照学习,并结合日常实修,能真正增上智慧。愿早日与佛心相印,长成合格的有能力护持一方的菩萨行者!


以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深深感恩  顶礼

[注:本篇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6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本楼用时1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昙无谶法师是北凉的三藏法师,详细见词解①。感恩法师翻译这部经典,让我们能学习。)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1,法会缘起(六成就)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林中阿那邠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学习解说]:

(--这是六成就之~[闻成就],指佛陀的堂弟,也是随侍佛陀二十多年的侍者阿难尊者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是这样听闻的(--这是「六成就」之~[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

一时(--这是「六成就」之~[时成就],因缘具足,适合说法的时候)佛(--这是六成就之~[主成就],说法之主,在舍卫国(是中印度古王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曾是波斯匿王所统治的国度,佛陀在此居住较长时间,讲述了很多经典,例如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详见词解②)祇树林(祇陀太子之树林,供养给佛陀的。详见词解③)中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详见词解④精舍(也就是祇园精舍--这是六成就之~[处成就],说法的地方。精舍指的寺院,详见词解⑤),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僧](已经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五百位比丘尼(出家女众),一千位优婆塞(在家男居士),五百位乞儿(--这些与会大众,是「六成就」之~[众成就],即听法的大众。由这些与会大众看,我们可以明白一些~这部佛经教导的内容是偏于一般初学居士应该明白且遵守的基本知识和戒律,以及发心方法




[词解]:

①【昙无谶】
(385~433)梵名Dharma-raks!a。北凉译经僧。又作昙无忏、昙牟谶、昙无罗谶、昙摩谶、昙谟忏、昙罗无谶。意译法丰。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出身。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之大般涅槃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年二十,能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师又善咒术,为王所重,时人称为“大咒师”。后携大般涅槃经前分五品、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
 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待之甚厚,师于此学习汉语三年,遂著手翻译涅槃经之前分,当时由慧嵩、道朗等担任“笔受”之职。后因涅槃经之品数不足,师遂赴于阗,寻得涅槃经之余品,还姑臧后陆续译之,凡三十六卷(今存者凡四十卷)。其间并应慧嵩、道朗之请,先后译出方等大集经二十九卷、金光明经四卷、悲华经十卷、菩萨地持经八卷、菩萨戒本一卷等,凡六十余万言。时北魏太武帝闻师长于方术,遣使迎请,蒙逊恐师之多术为魏所用,遂于师西归欲更求涅槃经后分(后由唐代若那跋陀罗所译出,共二卷)途中,派遣刺客害之。世寿四十九。其所译之涅槃经,世称北本涅槃经,南方则有慧严等依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而再治之三十六卷大般涅槃经,称南本涅槃经,由此遂导致涅槃学派之兴起。
 有关其所译之经典,诸经录所记各不相同,出三藏记集谓其译经十一部,一一七卷;大唐内典录则作二十四部,一五一卷。又据华严经疏卷一载,师依涅槃经而立半满二教,以声闻藏为半字教,菩萨藏为满字教。(北本大般涅槃经序、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出三藏记集卷二、卷八、卷九、卷十四、梁高僧传卷二、卷三、历代三宝纪卷三、大唐内典录卷三)p6234
FROM:【佛光大辞典】

②【舍卫国】舍卫,梵名 S/ra^vasti^,巴利名 Sa^vatthi^。为中印度古王国名。又作舍婆提国、室罗伐国、尸罗跋提国、舍啰婆悉帝国。意译闻物、闻者、无物不有、多有、丰德、好道。又以此城多出名人,多产胜物,故称闻物国。本为北憍萨罗国(梵 Uttara-Kos/ala^)之都城名,为别于南憍萨罗国(梵 Daks!iN!a-Kos/ala^),故以都城代称。
 关于舍卫国名称之由来有数种说法,如毗湿奴富兰那(梵 Vis!N!u-pura^N!a)所载,该都城之创建人为日种王(梵 S/ra^vasta)。另如南方佛教所传,有人问:“此城有何种货物?(巴 kim bhaN!d!am! atthi)”城中之人则答:“无物不有。(巴 sabbam! atthi)”又梵语 s/rava, s/ravas 系耳、闻、好名闻之意,后转释为舍卫国之名。
 佛陀在世时,波斯匿王统治此国。据分别功德论卷二载,佛陀于舍卫国前后居止二十五年,较住于其他诸国长久,由于此国最妙、多珍奇,人民知义理;而祇洹精舍特有神验,当众僧讲集时,有猕猴数千前来,在左右观听,寂静无声,诸飞鸟亦普皆来集;以此国多仁慈,故异类影附。大智度论卷三载,舍卫城为佛出生地,为报生地之恩,故多住此。诸经典中,常见其名,且阿含部之诸经、贤劫经、弥勒下生经、弥勒上生经、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等诸会,阿弥陀经、文殊般若经、金刚般若经等皆于此处说。
 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九亿之家,然至西元五世纪初,法显至此地巡礼时,已颇荒废,再经二百年,玄奘经此地时,更为荒芜。如城内原有胜军王所建大法堂、钵逻阇底精舍、须达长者故宅、指鬘外道悔改证果之处等遗址;城外则有祇园精舍、佛陀为病比丘看病处、舍利弗目连竞神通处、外道杀淫女谤佛处、提婆达多陷入地狱大坑、群盗得眼林,及城外西北约十八公里处之迦叶佛本生地等遗址,种种圣迹皆成废墟。
  有关此国之位置,据英国考古学家康林罕(A. Cunningham)推定,近于尼泊尔之奥都(Oudh,古称沙只,巴 sa^keta),北方约九十余公里处,即拉布提河(Rapti)左岸之沙赫玛赫(Sahet Mahet)地方。因近年在该处发掘铭刻有 s/ra^vasti^ 之巨大佛像、大唐西域记卷六所说周长约五公里之城壁,及记述布施祇园精舍田地之铜板等,足资证明此处即舍卫国故址之地。(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中阿含卷五十五持斋经、长阿含经卷三、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九、十二游经、四分律卷五十、摩诃僧祇律卷八、阿育王传卷二、金刚般若经疏、阿弥陀经疏、胜鬘宝窟卷上本、高僧法显传、释迦方志卷上、玄应音义卷三、慧苑音义卷下、A. Cunningham: Ancient Geography of India;J.Ph. Vogel: The site of S/ra^vasti^(J.R.A.S. 1908))p350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祇树】
(地名)祇陀太子之树林,略名祇树。是太子供养佛者。祇陀林,祇洹林,祇洹饭那,只哆槃那皆同。新称誓多林。慧琳音义十曰:“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正梵音云誓多Jeta,此译为胜,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太子亦名胜,给孤长者,就胜太子,抑买园地,为佛建立精舍。太子自留其树,供养佛僧,故略云祇树也。”玄应音义三曰:“誓多,此译云胜氏,即憍萨罗国波斯匿王之子也。槃那此云林,正言饭那,以树代之耳。”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④【阿那邠邸】
(人名)又作阿那邠坻。舍卫国给孤独长者名。长者有七子,不信佛法,阿那邠邸悲之,各与金千两,使诣佛处,蒙佛之教而归于正法。见阿那邠邸经。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精舍】
(术语)寺院之异名。为精行者所居,故曰精舍。非精妙之谓。此名自祇园精舍而来。学林新编曰:“晋孝武幼奉佛法,立静舍于殿门,引沙门居之。因此俗谓佛寺曰静舍,亦曰精舍。”按汉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悉称精舍。范书包咸传:咸住东海,立精舍讲授。党锢传:刘淑檀敷俱立精舍教授。姜肱传:盗就精庐求见。注云:精庐即精舍也。以此观之,精舍本为儒士设。晋时别居沙门,乃袭用其名焉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曰:于吉来吴,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疗病。晋武以前道士,亦尝袭精舍名矣。释迦谱八曰:“息心所栖故曰精舍。”慧苑音义上曰:“艺文类曰:精舍者,非以舍之精妙名为精舍,由其精练行者之所居,故谓之精舍也。”名义集七曰:“灵祐寺诰曰:非粗暴者所居故云精舍。”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⑥【六成就】
诸经皆有通别二序,在通序(又名证信序)里,举出六件事以资证明此经确乃佛亲口所说,称为“六成就”。例如金刚经之经首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便具足了六成就:
一、以如是为“信成就”,信者,阿难之信,阿难说此经为他如是我闻,以示自己之信顺;
二、以我闻为“闻成就”,即此经为阿难亲耳所闻,并非辗转传闻的;
三、以一时为“时成就”,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
四、以一佛字为“主成就”,即有说法之主;
五、以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为“处成就”,即有说法的道场;
六、以与比丘众等为“众成就”,即有听经的大众。又凡是讲经法会,一定要有上述六种因缘才能成就,所以叫做“六成就”。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2,佛陀引入佛法的[六方],纠正外道错误的[六方]观念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言:

『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

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

西方之土属婆楼那天,有供养者,彼婆楼那则为护助。

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

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天则为护助。

上方之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彼亦为护。』

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学习解说]:这时,会中有长者子名叫善生(音译尸迦罗越。为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长者之子,俗称善生童子。佛见其学婆罗门每朝洗浴礼拜六方之法,遂教以佛法之六方礼。详见词解①),向佛陀禀白:

「世尊!外道六师经常演说法,教众生说:

『如果能早晨起来向六方敬礼,则能得以增长寿命和财富。为什么呢?

因为东方的土地是属于帝释(三十三天的天主),有能供养者,释提桓因就会对其守护相助。

南方的土地是属于阎罗王,有能供养者,阎罗王(地狱里的判官)就会对其守护相助。

西方之土是属婆楼那天(护世八方天之一。为西方之守护神,乃龙族之王。本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维持道德,赏善罚恶。详见词解②),有供养者,婆楼那就会对其守护相助。

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乃毗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系世上一切财富之守护者,北方之保护神,又为夜叉与紧那罗之王。住于吉罗娑山(梵 Kaila^sa),形貌丑陋,具有三腿一眼,另有一眼仅为一黄色痕记。佛教以之为护法四天王之一。详见词解③),有供养者,彼拘毗罗就会对其守护相助。

下方之土属于火天(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为东南方之守护神。于密教为重要护法神之一。详见词解④),有供养者,火天就会对其守护相助

上方之土属于风天(又作风神、风大神。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本为印度之风神,与日天、火天并称吠陀三神。即给予名誉、福德、子孙、长生之神。在佛教中,为守护西北方之神。详见词解⑤),有供养者,风天也会对其守护。』

世尊!佛法之中,是否也有这样的六方呢?」


「善男子!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

东方则是檀波罗蜜。何以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

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

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北方即是毗离耶波罗蜜。何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

下方则是禅波罗蜜。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

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上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

善男子!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学习解说]:(佛陀回复善生童子说:)「善男子!我佛法中也有六方,就是所说的[六波罗蜜]。

东方则是[檀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详见词解⑥)
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是[六波罗蜜]的初始之处,是智慧光显露的最初因缘,此东方是属于众生心(众生心,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和妄心。详见词解⑦)。如果有众生能(发心)供养这[檀波罗蜜](广行布施),则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南方就是[尸波罗蜜](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详见词解⑧)
为什么呢?因为南方者名之为右。若人供养[尸波罗蜜](持守戒律),也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西方就是[羼提波罗蜜](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详见词解⑧)
为什么呢?因为西方者名之为后,能把一切恶法舍弃于后的缘故。若人供养[羼提波罗蜜](忍辱无嗔),也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北方即是[毗离耶波罗蜜](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详见词解⑧)
为什么呢?因为此北方,号称为胜过一切恶法。若人供养[毗离耶波罗蜜](精进不懈),也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下方则是[禅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详见词解⑧)
为什么呢?因为能以正念观察三恶道的缘故。若人供养[毗离耶波罗蜜](禅定安定),也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上方即是[般若波罗蜜](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详见词解⑧)
为什么呢?因为上方就是指的无上无上(智慧为解脱之根本,没有再超过它的了,因此是最胜)的缘故。若有供养(修习真实智慧的),则能增长寿命与财(财物与法财)

善男子!这六方,是和众生心有关的(也就是寿命和财是与心有关,归属于心,随着众生心的善恶而变化的),不是像外道六师所说的那样。」




[词解]:

①【善生】梵名 Si^n%ga^laka。音译尸迦罗越。为佛陀时代印度王舍城长者之子,俗称善生童子。佛见其学婆罗门每朝洗浴礼拜六方之法,遂教以佛法之六方礼。(善生子经)p4878
FROM:【佛光大辞典】

②【水天】
梵名 VaruN!a。音译作缚噜拏、缚楼那、婆楼那、伐楼拿。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为西方之守护神,乃龙族之王。本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天空之神,河川之主,主管祭祀,维持道德,赏善罚恶。于密教胎藏现图曼荼罗中,水天有二:(一)位于外金刚部院西门之北侧,身为赤色,头上有九龙头(形状似蛇),右手当胸,持轮索,左掌覆腰。或谓此乃水天后,而以头上有七龙头,左拳叉腰者为水天。(二)位于西门之南侧,右手执剑,左手持莲,莲上有星。一般或疑为水曜之误。在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水天位于北方右手持龙索,左拳安腰,身坐荷叶。一般常用之水天形像,为略本瑜伽护摩轨、十二天轨之说,水天住于水中,头戴五龙冠,乘龟,左手持龙索,右手执剑。此外,为请雨等,以水天为本尊所修之法,称为水天法。(大日经卷一具缘品、卷五秘密漫荼罗品、陀罗尼集经卷十一、大云轮请雨经卷上、两部曼荼罗义记卷三)((参见:八方天)278、“十二天”331)p1484
FROM:【佛光大辞典】

③【俱毗罗】<一>梵名 Kumbi^ra。又作鸠鞭罗、金毗罗、宫毗罗。意译作蛟。即蛟龙,指有鳞之龙。(玄应音义卷五、大唐西域记卷七)
 <二>梵名 Kubera。意译作不好身。乃毗沙门天王之别名。原为印度教之财神。系世上一切财富之守护者,北方之保护神,又为夜叉与紧那罗之王。住于吉罗娑山(梵 Kaila^sa),形貌丑陋,具有三腿一眼,另有一眼仅为一黄色痕记。佛教以之为护法四天王之一。(阿育王经卷六、毗沙门天王经)((参见:多闻天)2331)
 <三>梵名Kumbhi^ra。又作金毗罗。药师如来十二神将之一,般若守护十六善神之一。主领夜叉,誓愿守护佛法的夜叉神王之上首。十二神将与十二地支相配,日夜十二时守护佛法。依阿娑缚抄药师卷中所述,其色黄标,驾虎,执兽荼剑,左手握拳,屈押于腰间,呈暴恶状。或谓虎头人身,右手持棒。(大宝积经卷三十六、金光明最胜王经卷九、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卷下)((参见:金毗罗)3530)p4033
FROM:【佛光大辞典】

④【火天】梵名 Agni,巴利名 Aggi。音译阿耆尼、阿哦那、恶祁尼。又作火仙、火神、火光尊。为密教十二天之一,八方天之一。为东南方之守护神。于密教为重要护法神之一。密号护法金刚。有各种形像,在胎藏现图曼荼罗中,火天位于外院东南隅,为仙人形,具有四臂,右二手分别持三角印、念珠,左二手分别执澡瓶、仙杖,住于火焰中。在金刚界曼荼罗外金刚部中,火天位于西方,身呈肉色,右手持三角印,左手执仙杖。又据十二天供仪轨所载,火天乘青羊,遍身火焰,具四臂,右二手分别持青竹、军持,左二手分别为扬掌、持念珠,有二天女手持天花,左右并置苦行仙。此外,密教修护摩法时,先设火天坛供养火天,而后供养诸尊。(大日经卷一具缘品、略本瑜伽护摩轨、药师七佛供养仪轨如意王经、陀罗尼集经卷十一、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七护摩增益品、大日经疏卷五、卷二十)((参见:八方天)278)、“十二天”331)p1493   
FROM:【佛光大辞典】

⑤【风天】梵名 Va^yu,巴利名同。音译作缚庾、缚臾、婆庾、婆牖、伐由。又作风神、风大神。为密教十二天之一,护世八方天之一。本为印度之风神,与日天、火天并称吠陀三神。即给予名誉、福德、子孙、长生之神。在佛教中,为守护西北方之神。于新华严经卷一,举出无碍光明主风神、普现勇业主风神、飘击云幢主风神、净光庄严主风神、力能竭水主风神、大声遍吼主风神、树杪垂髻主风神、所行无碍主风神、种种宫殿主风神、大光普照主风神等十种风神之名,此十种风神各具解脱门,出现世间,可令重盖迷障之众生皆得解脱。于密教胎藏界曼荼罗中,列位外金刚院之西北隅。该神皆以老人姿态出现,即白须,身呈赤黑色,戴冠,著甲胄,右手持幢幡,左手按腰,有时则乘鵇。(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卷十二、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大日经义释卷七、翻译名义集卷二)p3992     
FROM:【佛光大辞典】

⑥【檀波罗蜜】(术语)Da%napa%ramita%,六波罗蜜之一。又十波罗蜜之一。檀为檀那之略,译曰布施或施主。以财或法施与人也。波罗蜜,译曰度,或到彼岸。谓度生死海而到涅槃彼岸之行法也。布施即其行法之一。【又】(菩萨)胎藏界虚空藏院中央左第一位之尊也。密号曰普施金刚。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⑦【众生心】
一切众生所有的心。众生心约有二种,即真心和妄心。见二心条。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⑧【六波罗蜜】
梵语s!ad!-pa^ramita^, 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即
(一)布施波罗蜜(梵 da^na-pa^ramita^),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二)持戒波罗蜜(梵 s/i^la-pa^ramita^),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三)忍辱波罗蜜(梵 ks!a^nti-pa^ramita^),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四)精进波罗蜜(梵 vi^rya-pa^ramita^),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梵 dhya^na-pa^ramita^),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六)智慧波罗蜜(梵 prajn~a^-pa^ramita^),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此六波罗蜜为戒、定、慧三学所摄,据解深密经卷四载,施、戒、忍三波罗蜜为增上戒学所摄,禅波罗蜜为增上心学所摄,般若波罗蜜为增上慧学所摄,进波罗蜜则通为三学所摄。又法相宗将六波罗蜜之智慧波罗蜜开为方便善巧、愿、力、智等四波罗蜜,合为十波罗蜜,作为菩萨之胜行,以配菩萨十地,说明修行次第。(大品般若经卷一序品、菩萨地持经卷一、卷十、六度集经、大般若经卷五七九至卷六○○、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至卷十、大智度论卷十一至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八、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p1273
FROM:【佛光大辞典】

⑨【无上上】
为佛之德号。即无上无上之意。与最胜同义。南本涅槃经卷五“四相品”之余(大一二·六三三下):“无上上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为涅槃、解脱之美称。同书又载(大一二·六三三下):“解脱者,名无上上,譬如北方之于东方为无上上。解脱亦尔,无有上上,无上上者,即真解脱。”(诸法最上王经)p5071
FROM:【佛光大辞典】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5#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4楼-5楼合计用时2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3,谁能供养佛法的[六方]?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

[学习解说]:(善生问:)以上这六方(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谁能供养呢?


「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善生:)「善男子!只有菩萨才能供养(如说而行,以法供养)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4,怎么样才能命名为[菩萨]?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学习解说]:(善生继续问:)「世尊!以什么本质义涵,得以命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

[学习解说]:佛陀(告诉善生)说:「证得菩提的缘故,名叫菩萨;具有菩提性的缘故,名叫菩萨。」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耶?

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供养!

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

[学习解说]:(善生说):「世尊!如果说证得菩提之后,才命名为菩萨,那么如果没有供养六方的时候,怎么才能命名为菩萨呢?

如果说有菩提性的缘故,命名为菩萨,那谁有这菩提性呢?有菩提性的,能够供养六方,如果没有此菩提性的,则不能供养六方!

那么如来不应说:这六方,属于众生心。」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7#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5,[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

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


善男子!若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不是得了菩提才命名为菩萨。为什么呢?证得菩提者叫做佛,没有得菩提的才命名为菩萨;再者,也不是具有菩提性就命名为菩萨(就像众生虽有佛性,但是因为妄想执着的关系无法显露,需要透过修行,才能逐渐恢复佛性,菩提性也是如此)

善男子!一切众生没有菩提性(显露),就像众生原本没有人性、天性,以及师子、虎、狼、狗犬等性;是因为现在世中和合众多(累世)善业因缘的关系,感得了人身、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的关系,感得了师子等畜生之身。」(注:由经文可知,众生呈现什么特性,和所造作的善恶业有关,关于[性],详见[学习注]【1】。众生在六道中累世以各种身份轮回,也是因为善恶业的缘故,详见:六道轮回的因果原理

菩萨也是如此,由众多善业因缘和合的缘故,发起菩提心,所以命名为菩萨。如果这样就说一切众生都有[菩萨性]就是菩萨的本性内涵,这必须靠累世修行来累积达成,这样才能逐渐契入佛性而成佛,则不是这样的。如果说众生都有固定不变的菩萨性,那么就不需要修习善业因缘不需要修六方(六度)来达成了(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如[地藏经]所说,众生的性识是无定的([地藏经]: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所以必须要透过累世修行来累积达成菩萨性。)

善男子!如果固定有菩萨性的话,也就无所谓初心或者退转心这样的说法了;因此,众生修习累积了无量善业因缘,发起了菩提心,才命名为菩萨性。

[学习注]:

【1】关于「佛性」「菩萨性」「众生性」等
关于佛性,性是指原理和特质
佛说(有情)众生都有佛性,这就是说众生都有成佛的根本特质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水能变冰,也能变蒸气,只要符合条件,就会改变型态,这就是水的原理特性,就是水性
所以,只要按照正确的修行方法,众生都可以解脱成佛

法性则是指法界中一切相的原理特性,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一切法)的原理特性,
法性的法就是指一切,性则一样是指原理特性
为什么佛经中谈到法性呢?因为,佛经探讨六道轮回中或十法界中的一切事物原理,为众生解除疑惑和执着,所以为众生谈法性

什么是菩萨性呢?
这在许多教导菩萨的佛经中都有谈到,就是真正发起菩萨心和菩萨行,而形成累世的惯性(例如:慈悲和智慧,以及普渡众生的方法),
这就是菩萨性,就是菩萨的本性内涵,这必须靠累世修行来累积达成,这样才能逐渐契入佛性而成佛

到这边,众生性也应该很明显了
一般来说,众生性就是凡夫性,就是指一般众生的习性和其中原理(也就是性的养成和演化或特质和表现)
如果由贪瞋痴慢疑等恶性或慈悲善良等善性来区分,分布六道中的不同众生也有不同众生性
人有人性,天人有天性,阿修罗有修罗性,畜生有畜生性....——帖子详见:什么是:佛性,法性,菩萨性,众生性,明心见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6楼--8楼合计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6,发菩提心】有哪些因缘?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众生受持修行了外道,但是不爱乐外道颠倒的学说,而发起菩提心;


或有众生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众生居住在寂静清净处,增长了内在的善根因缘,而发起菩提心;

[学习注]:透过经文思维,所处的环境对修行的影响是很大的。能安住在清净处,远离恶友恶行,排除干扰和障碍,以往种下的善根才容易增长,才容易发起菩提心。~【出家能舍除一切世俗烦恼欲求和干扰障碍,所以,出家后才容易达成阿兰若处(清净地)这个条件.】,详见:[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的差别


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者有众生以智慧观察生死流转的过患,而发起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恶、闻恶,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者有众生,因为见到恶人、恶事,怜悯其果报想要救度,而发起菩提心;


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瞋恚、愚痴、悭嫉,呵责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有众生,深入了知自身有种种贪欲、嗔恨、愚痴以及悭贪、嫉妒的轮回习气,为呵斥远离这些习气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者有众生见到外道五通神仙(谓得五神通之仙人也。天竺外道修有漏禅定而得五通者多。独极三乘之证果者。于五通之上,得漏尽通(尽断烦恼),而具六通。详见词解①)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边无边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者有众生想要知道世间究竟有边或者无边,而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者有众生见识到如来的种种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而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生怜愍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有众生因为怜悯众生,而发菩提心;


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学习解说]:或有众生因为慈爱众生的缘故,发菩提心。

[学习注]:众生因为累世因缘以及根器次第不同,所以发起菩提心的原因各不相同(这些也都是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方便),

但是只要能发起菩提心而不退转,就都能殊途同归~最终修行【成佛】。

相关学习:【何谓 发大乘菩提心? ~ 思益梵天所问经】、【发菩提心 ~ 引自[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
毕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 大萨遮尼干子所说经】、【十种发菩提心因缘,十种观众生而起大悲 ~ 华严经 离世间品





[词解]:

①【五通仙】
(杂语)谓得五神通之仙人也。天竺外道修有漏禅定而得五通者多。独极三乘之证果者。于五通之上,得漏尽通(尽断烦恼),而具六通。维摩经不思议品曰:“或现离淫欲,为五通仙人。”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9#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本楼用时约2.5小时)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7,【菩提心】有上、中、下三种,相互之间是能转化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勤修无量善法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

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

众生勤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名之为[退]。

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怖畏心

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转],是故我记是[大喜地]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学习解说]:(佛陀继续对善生说:)善男子!菩提之心,但凡有三种:就是所谓的下、中、上。

如果说众生有固定不变的特性的话,那怎么能说有三种菩提心呢?(实则)众生下心能变作中心,中心能转作上心,上心能转作中心,中心也能转作下心。

当众生勤修无量善法(善法,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详见词解①),菩提心能随而增上;如果不精勤修习善法的缘故,就会转而退下。

所以,如果能善于精勤修行增进就叫做[不退],如果不能精勤修习增上就叫做[退]。(注:这就是通常说的,「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切时中(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详见词解②),都恒常为了一切无边众生修习积集善法,叫做[不退转];
如果不是如此,就叫做[退转],这样的菩萨,就会有[退心]及[怖畏心](怖畏,是恐惧害怕之意。详见词解③)(由这点来说,利他即是自利,发大心为了普渡众生而实修,才能避免退转。这也是为什么要发大心的原因。相关学习:[略说]为什么念佛诵经没动力很懒散,该怎么办?

如果能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习积集善法,能得[不退转],所以我将其授记为[大喜地],因为不久当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的缘故。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发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定有性者,是名外道。

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学习解说]:「善男子!(下、中、上)三种菩提没有固定不变的特性;如果各自有不可转变的特性,那么已发声闻心、缘觉心的(小乘、中乘)行者,则不能发(大乘的)菩提之心。
善男子!譬如众僧(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称众僧)没有固定不变的特性,这三种菩提心的特性也是如此,没有固定之性(能互为因果,相互转化)。而如果说一定有不变特性的话,这叫做外道。

为什么呢?因为诸如这些外道,没有因果的观念,就像自在天的非因非果论。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

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

若言眼中定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云何见?

[学习解说]:善男子!或者有人说,菩萨性,就好比石头中一定有金的属性,以巧妙方便的因缘发生的缘故,则能得以当做金来使用,则众生的菩萨性也是如此,而这属于外道梵志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就像梵志等常说的,如尼拘陀树的种子里有尼拘陀树,又如眼睛中有火石,由此可知梵志没有正确的因果观念,

因为就其来说,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所以说尼拘陀的种子具足而有尼拘陀树,当知这就是梵志的因果观念。而实际道理并非如此。为什么呢?因细微果粗大的缘故。

因为如果说眼中一定有火,那么眼就会被火所烧;而如果眼睛被火所烧,又如何能够有所见呢?(再则)如果眼中有石,石则会遮蔽眼睛;如果眼睛被遮蔽了,又怎么能有所见呢?


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是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

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和合,缘和合故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

善男子!譬如和合石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

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故不可说言定有。

[学习解说]:

善男子!如果像梵志所说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无的话就是不生,有的话则不应当消灭。就像说石头中有金的属性,有金和有金的可能性不能并存。

善男子!实则因缘和合的缘故为有,缘和合具足的关系能使原本没有的后来为有。要是像梵志言所说的无就是永远没有。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例如将金与水银相融合,金就会灭坏,但按照梵志说的“有不应灭”,那就不应该坏灭(由此可知梵志的说法是不合理错误的)。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同理,如果说众生一定有菩萨性,这是外道的理论,不叫做佛道(佛道,即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见词解⑤)。

善男子!就像有了矿石这个因缘,对其进行开采冶炼,才有金可以使用,菩萨的特性也是这样的,需要因缘和合来成就的,也就是众生有思虑,有欲心,以这样的善法欲,促成修行善法的因缘而发起菩提心,这时的众生才(由可能有菩萨性)具足了实有菩萨性。

善男子!这就像众生原先没有菩提是透过修行而后证得的,菩萨性也是如此,众生原先没有显露菩萨性,而透过修持善法的因缘才发露了菩萨性,所以,不能说众生一定有菩萨性(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一定性)




[词解]:

①【善法】梵语 kus/ala^ dharma^h!。指合呼于“善”之一切道理,即指五戒、十善、三学、六度。为“恶法”之对称。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二者虽有深浅之差异,而皆为顺理益世之法,故称为善法。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五(大二四·三八二下):“国界人民,日见增长,善法无损。”(往生要集卷中)p4883
FROM:【佛光大辞典】

②【一切时】从无始以来相继无穷的时间,称为一切时。无论何时,包括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时间,都称为一切时。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③【怖畏】
梵语 vibhi^s!aN!a。恐惧害怕之意。依六十华严经卷三十四,未悟真理之众生有五种怖畏(恐怖):(一)不活畏,生活不安,常积资财。(二)恶名畏,恐他人讥谤而名誉受损。(三)死畏,畏惧命之将终。(四)恶道畏,又作恶趣畏。恐惧堕入地狱、饿鬼等恶趣。(五)大众威德畏,又作怯众畏。无自信而怯于出现大众之前等。若远离此五怖畏,称为五离怖畏。
有学、无学之圣者,有小怖畏,而无大怖畏;佛则完全离怖畏。此外,虽有布施钱财之心,然担心布施后财物即将减少者,称为怖畏施,乃八施之一。((参见:五怖畏)1110)p3224  FROM:【佛光大辞典】

④【众僧】(杂语)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译曰众,众僧为梵汉双举之目。
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⑤【佛道】
佛所证悟的道法,即无上菩提。梵语菩提,新译为觉,旧译为道。
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19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2382

[布施勋章]

10#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22:20 | 只看该作者


优婆塞戒经  (接续楼上)

北凉中印度三藏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一〉~「集会品第一」】


8,以何名[菩萨]?以何名[菩萨修行大乘]?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

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学习解说]:(佛陀说:)「善男子!求大智慧(即,真实的智慧~随自心佛性而流露,也就是无碍的大智慧。【大智慧】相关内容见[学习注]【1】的众生,这样的众生叫做[菩萨](注:这是[菩萨]的相貌之一):

①想要知晓一切法的真实之相(即法界真相、②修持各种大乘法门来庄严身心、③修习大乘成就佛道的发心很坚固、④能运用方便广泛的度化众生、⑤为救度众生不吝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叫做[菩萨修行大乘](注:这是[菩萨修行大乘]的相貌,这些都是我们实修者要自我对照、自我鞭策和落实的。)


[学习注]:关于[大智慧]


「如来藏」能出大智慧海——帖子详见:《大般涅槃经》:谁是真僧?谁是假僧?当依四法!



佛经上说真正有大智慧才能算是大慈悲——帖子详见:法门实修帖 270楼


真正开悟者,有大智慧,所以会根据次第,运用更多方便引导众生学佛——帖子详见:[略说]真假开悟


佛有大智慧大慈悲,是真正觉悟者——帖子详见:[初学解答] 为什么要念佛? 为什么要持咒? 为什么要诵经? 为什么要回向?


能分别而不分别,,不分别而分别,,心无所障碍,,法随心生,,随缘而生灭,,如此来利益众生,,这才是大智慧——帖子详见:分别而不分别, 不分别而分别 ~ 圆觉经:净觉随顺,金刚经:破除四相


菩萨能明白一切现象和众生心的大智慧才是真正的大神通——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34楼


佛陀大智慧,知道究竟实相和各种次第的方便
所以能知道各种根器因缘众生的执著和因果
所以佛陀能依照众生根器和因缘,告诉众生各种次第的道理和修行方法——帖子详见:[问答集锦]收录网友与末学短消息问答,仅供参考 69楼


[大般涅槃经]上就说明菩萨普渡众生是以智慧劝导,而不是展现神通
佛菩萨救度众生是以调解众生的心为根本,这才是大智慧的展现
因为佛法是心法,心解脱才能真正解脱

如果心不相应或相印,那就是一般表相所说的因缘不具足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心不相印,也就是众生还执着于贪瞋痴
所以无法解脱
——帖子详见:[略说]如何真正帮助因果业障病患?


地藏菩萨都能摄受不同众生的心,让众生都能信佛学佛
这是菩萨的大智慧和方便——帖子详见:众生根器不同,有人得到表法,有人得到心法


大智慧大慈悲才是真信
因为透彻一切法和相,故真知真信——帖子详见:为什么说[真修才能真信] 2楼


以佛教来说,佛才是真正的觉者,才具备大智慧
因为佛陀完全明白因果与轮回,知道生命轮回与解脱的正确方向,所以佛陀才具备真正智慧——帖子详见:聪明与智慧的差别

佛子!我不见一法为大过失,如诸菩萨于他菩萨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诸菩萨于余菩萨起瞋恚心,即成就百万障门故。

何等为百万障?所谓:


……

断于广大智慧障;

……——帖子详见: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生 ~ 华严经 普贤行品

注:如果起嗔心,会障碍大智慧的显露。所以,想要有智慧,一定不能生气,一定要断除贪嗔痴的习气啊。

众生分布六道,佛菩萨以大智慧分辨众生根器,依照众生心,运用大方便善巧引导众生——帖子详见:如何劝化发牢骚说“世界不公平,自己有多惨,遭遇多不幸”的人?


复次迦叶。
菩萨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谓为四。
常尊重法恭敬法师。
随所闻法以清净心广为人说。不求一切名闻利养。
知从多闻生于智慧。勤求不懈如救头然。
闻经诵持乐如说行不随言说。

迦叶。是为[菩萨四法得大智慧]。——帖子详见:[诸经辑要] 为什么会[愚笨]或[退失智慧]? 如何[增长智慧]?


(未完待续,阿弥陀佛)



以上  

深深感恩无上佛恩师恩,回向法界一切众生都清净自在解脱

深深忏悔自己实修还很浅,还有很多不足,愿努力实修持续增上

感恩师长们慈悲教导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
感恩一切护法圣众
感恩同修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7 15:07 , Processed in 0.11094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