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进行中] 佛弟子(净莲),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的习经记录帖

[复制链接]

242

主题

853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54

[精进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3 21:33 编辑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药师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普贤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缘起: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并记录在[实修佛堂](习经堂)和[光明佛堂](品经堂)的纪录帖中

次序依照下列三个原则
1.内容篇幅:由小到大
2.内容深浅:由浅至深
3.方便和戒定慧:本愿功德门(由佛本愿功德和方便,消灾解难),戒行门(遵守戒律),观行门(练习定力观照),智慧门(心要&甚深不二):四种次序由浅入深

正在品读的先读完,其余如果还没品读的,请按照次序补齐
——建议你们依照次序研习品读下列经典

弟子净莲,发心学习<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法华三昧的观行,以及甚深忏悔))

祈请诸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弟子能够落实[戒][定][慧]三者平衡
深入经藏,增长智慧,解悟通达佛经义理,恢复自性,自利利他

感恩佛菩萨慈悲护念加持
感恩护法圣众的慈悲护佑
感恩善知识老师慈悲教导
感恩师兄们一路同愿同行
感恩清净光明净土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深深感恩佛菩萨  顶礼


[注:所有相关解说为末学当前次第下的思维解说(会随实修而继续深入理解和修改完善),目前仅供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3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54

[精进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相关注解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全一卷。刘宋昙摩密多(梵 Dharmamitra)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系佛陀于说法华经之后,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因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等随即请问佛入灭后弟子应如何修行及大乘法要,佛遂为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后之功德。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之普贤菩萨劝发品,故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之开经,相对于此,天台大师谓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卷十、开元释教录卷三至卷五)p6965 FROM:【佛光大辞典】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译。又称《出深功德经》。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观经》。收在《大正藏》第九册。内容叙述佛于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中,宣说自己将于三个月后入般涅槃,当时阿难、迦叶、弥勒等人乃请问佛灭后之修行及大乘之法要,佛因此为说普贤观门、忏悔六根罪法,及忏悔后之功德。

自古以来,此经被视为与《法华经》〈普贤劝发品〉互为表里,而与《法华经》、《无量义经》被合称为‘法华三部经’。其中,《无量义经》被称为‘法华之开经’,而此经则被称为‘法华之结经’。

据《历代三宝纪》所载,本经前后有三译。初译为东晋·只多密所译之《普贤观经》一卷;第二译为姚秦·鸠摩罗什所译之《观普贤菩萨经》一卷。然此二译皆缺而不传,第三译即是昙摩密多译本。其注释有《普贤行法经疏》一卷、《普贤经文句》一卷、《普贤经记》一卷、《普贤经私记》一卷等。[参考资料] 《出三藏记集》卷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卷八、卷十;望月信亨《佛教经典成立史论》。FROM:【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一卷。刘宋昙摩密多三藏译。略称‘观普贤经’‘普贤观经’‘普贤经’。收于大正藏第九册(389)。本经系佛陀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所说。当时佛宣告三个月后将“般涅槃”,阿难尊者等随即请问:佛陀入灭,弟子应如何修行大乘法要?佛陀说:“普贤观门”(六根罪之忏悔)及忏悔之功德成就为旨趣。

本经旨在阐明‘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互为融通;而与‘妙法莲华经’‘无量义经’合称为法华三部经。又‘无量义经’称为‘法华经’开启之经,相对之,本经为‘法华经’之结经。
[出三藏记集二、历代三宝纪卷七、八、十、开元释教录卷三至五] FROM:【天台教学辞典(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3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54

[精进勋章]

3#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3 21:34 编辑

习经目录: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2

主题

8536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2254

[精进勋章]

4#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净莲 于 2025-4-23 22:20 编辑



(本次学习:2 - 4楼   学习用时共计 2小时  以上 )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一、【法会的地点、人员及请法

-- [经文] --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毗舍离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诸比丘:“却后三月我当般涅槃。”

尊者阿难即从座起,整衣服,叉手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谛观如来,目不暂舍。


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亦从座起,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末学解说]

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

一时(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佛陀在毗舍离(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国大林精舍重阁讲堂,告诉诸比丘:“在三月后我当会般涅槃(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

尊者阿难随即从起身,整理衣服,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合掌,绕佛三匝,为佛作礼,胡跪合掌,认真观如来,目不暂舍。

长老摩诃迦叶、弥勒菩萨摩诃萨也从座位起身,合掌作礼,瞻仰尊颜。

注解:
【如是我闻】:我亲自听到佛这样说,为佛经五种证信之一。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如是我闻】:梵语 evam! maya^s/rutam!,巴利语 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 A^nanda)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见:六成就)1266)p2366 FROM:【佛光大辞典】

【一时】:1、指佛于某地说法之时。诸经之首皆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一语。2、指佛说法之时,亦即师资道合,机教相叩之时。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毗舍离】:(地名)Vais/a%li,又作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新云吠舍厘。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此国内之种族曰离车,亦曰跋阇子(此国城之鼻祖名离车,当时有三城郭,开扩庄严,名毗舍离,详说于善见律中,载离车之部),后为阿阇世王所并。吉藏维摩经疏一曰:“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大城,十六大国中一大国也。毗耶离,或云毗舍离,或云鞞舍离。此云广博严净,亦云好稻,复云好成。”西域记七曰:“吠舍厘国,旧曰毗舍离国,讹也,中印度境。”四分戒疏二上曰:“毗舍离者,多论云广严城也。”玄应音义四曰:“毗耶离,或作毗舍离,或云维耶离,亦云鞞奢隶夜,皆梵言讹转也。正言吠舍厘,在恒河南,中印度境,七百贤圣于中结集处所也。”即今印度恒河北岸,干达克河东岸。今译毗萨尔。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般涅槃】:(术语)译为入灭。常略曰涅槃。(参见:涅槃)。俱舍光记二十三曰:“梵云般涅槃。槃,此云圆。涅槃,此云寂。”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叉手】:两手交叉之意。印度致敬法之一种。又称金刚合掌。即合掌交叉两手之指头。中阿含经卷三(大一·四三八中):“彼伽蓝人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问讯佛,却坐一面;或叉手向佛,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世尊!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大乘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

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

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

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末学解说]

这时,三位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异口同音(谓多人于同时发同一语)对佛陀说:

世尊!如来灭度之后,众生如何能够生起菩萨心(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修行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如何能够不失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之心?

如何又会不断烦恼、不离五欲(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得净诸根(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灭除诸罪?

父母所生的清净常眼,如何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

注解:
【大士】:菩萨的通称。士是事的意思,指成办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大事业的人,如观世音菩萨即叫做观音大士。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异口同音】:谓多人于同时发同一语。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大九·三八九下):“时三大士,异口同音而白佛言。”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南本涅槃经卷十)p5150 FROM:【佛光大辞典】

【菩萨心肠】:本着“大慈大悲”的愿力,实施普度一切众生的大行,这就是“菩萨道”精神的主要特征。后因以“菩萨心肠”比喻仁慈善良之心。如《西湖佳话·放生善迹》:“吾弟以恩报仇,实是菩萨心肠。”(李明权)FROM:【《俗语佛源》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编】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方等】: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一实境界】:<一>指平等而真实之悟境。 <二>指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占察经卷下(大一七·九○七上):“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平等普遍,无所不至。” <三>指如来之法身。p76 FROM:【佛光大辞典】

【无上菩提】:佛、缘觉、声闻各于其果所得之觉智,称为菩提;佛之菩提为无上究竟,故称无上菩提。三菩提之一。又作诸佛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菩提、大菩提。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大一一·一五七上):“常化诸众生,心不生疲惓;于无上菩提,坚固不退转。”((参见:三菩提)631)p5073FROM:【佛光大辞典】

【五欲】:(名数)色声香味触也,能起人贪欲之心,故称欲。释氏要览下曰:“五欲谓色声香味触也。智论云:五欲名华箭,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诸根】:(术语)信勤念定慧之五根,其他一切之善根也。无量寿经曰:“诸根智慧。”慧远疏曰:“信勤念等,名为诸根。若通论之,一切善法,悉名诸根,如涅槃说。”又眼耳鼻舌身之五根也。无量寿经上曰:“诸根悦豫。”慧远疏曰:“眼等五根,同现喜相。”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佛告阿难: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如来昔在耆阇崛山及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之道;

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欲行大乘无上法者,欲学普贤行。

普贤行者,我今当说其忆念法。

若见普贤及不见者除却罪数,今为汝等当广分别。

[末学解说]

佛陀告诉阿难:

认真听认真听,善思念之。

如来往昔在耆阇崛山及其余住处,已广分别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思)之道;

现今于此处,为未来世诸众生等,想要修行大乘无上法者,想要学习普贤行(修普贤三昧之人也。普贤菩萨之修法也,有显密二法,显教即普贤观经所说,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之罪障也,又云法华三昧。成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密教即普贤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所说,身口意之三密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名曰普贤三昧)。

普贤行者,我现今当说其忆念(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法。

如果见到普贤以及不见者,除却罪数,现今为你们当广分别。

注解:
【一实】:一是唯一,实是实相,唯一而真实的相,叫做“一实”,也就是“真如”的意思。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普贤行者】:(杂名)修普贤三昧之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普贤三昧】:(术语)普贤菩萨之修法也,有显密二法,显教即普贤观经所说,以普贤菩萨为本尊,观诸法实相之理,忏悔六根之罪障也,又云法华三昧。成此三昧,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示现于道场。密教即普贤金刚萨埵念诵仪轨所说,身口意之三密相应,则现成普贤之身。名曰普贤三昧。【又】普贤文殊二大士为一双之法门,普贤主一切三昧,文殊主一切般若,助佛之教化,故对于文殊般若而云普贤三昧。探玄记十八曰:“普贤三昧自在,文殊般若自在。”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忆念】:梵语 smr!ti,巴利语 sati。忆,忆持不忘之义;念,明记不忘之义。深刻于心内,记忆而不忘失,称为忆念。一般系指念念不忘佛陀或诸佛之功德而言。日本净土真宗有时以此为信心之别名。(法蕴足论卷二、观无量寿经疏卷四、往生论注卷上)((参见:念)3206)p6220 FROM:【佛光大辞典】

-- [经文] --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今于此略而解说。

[末学解说]

阿难!普贤菩萨乃生于东方净妙(清净微妙也)国土,其国土相,《法华经》中已广分别,我现今在此简单解说。

注解:
【净妙】:(杂语)清净微妙也。法华譬喻品曰:“是皆一相一种,能生净妙第一之乐。”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阿难!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

一切众生诵大乘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

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当学是观。

此观功德,除诸障碍、见上妙色,不入三昧但诵持故,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得见普贤;

有重障者,七七日尽然后得见;

复有重者一生得见、复有重者二生得见、复有重者三生得见;

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是故异说。

[末学解说]

阿难!如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

一切众生诵持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经者、修大乘者、发大乘意者、

乐见普贤菩萨色身者、乐见多宝佛塔者、乐见释迦牟尼佛及分身诸佛者、乐得六根清净者,应当学习这样观照。

此观功德,能除诸障碍、见到上妙色,不入三昧只因诵持,专心修习,心心相次,不离大乘,一日至三七日能够得见普贤;

有重障(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者,七七日尽,然后才可得见;

还有重障者一生得见、还有重障者二生得见、还有重障者三生得见;

如是种种业报不同,所有异说(异于他之说也)。

注解:
【大乘】:梵语摩诃衍,华译为大乘,即菩萨的法门,以救世利他为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大乘从凡夫修到成佛,立五十二个阶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发心住内,分开另立的,若将之缩入发心住内,则只有四十二位。其中十住、十行、十回向,称为三贤,仅算是资粮位,十地称为十圣,才是修习位。论时间,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重障】:众生修行佛道,遇重重障碍而不得开悟,若能摧此重障山,则见佛无碍。修行佛道之重障,要约有三种:(一)惑障,又作烦恼障,即一切无明烦恼之障。(二)业障,即十恶五逆之障。(三)报障,即三途八难之障。又于禅林中,凡悟道时产生重重障碍之难关,亦称重关。(八十华严经卷二)((参见:三障)667)p3984 FROM:【佛光大辞典】

【异说】:(术语)异于他之说也。月上女经下曰:“利益众生,无异说。”瑜伽论释曰:“就相随机,种种异说。”物不迁论曰:“群籍殊文,百家异说。”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经文] --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欲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人三障重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

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

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

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

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

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

[末学解说]

普贤菩萨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想要来此国,入自在神通,促身令小,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人因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重的缘故。

以智慧力化乘白象,其象六牙,七支跓地,其七支下生七莲华。

象色鲜白,白中上者颇梨、雪山不得为比。

身长四百五十由旬、高四百由旬。

于六牙端有六浴池,一一浴池中生十四莲华,与池正等,其华开敷如天树王。

一一华上有一玉女,颜色红辉有过天女,手中自然化五箜篌(乐器名。释名谓为师延所作。空国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一一箜篌有五百乐器以为眷属。

有五百飞鸟,凫、雁、鸳鸯……,皆众宝色,生花叶间。

象鼻有华,其茎譬如赤真珠色,其华金色,含而未敷(半开而将满开之莲华也)。

注解:

【阎浮提】:华译为赡部洲。阎浮是树名,译为赡部,因为此洲的中心,有阎浮树的森林,因此树的缘故,称为赡部洲,赡部洲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娑婆世界。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烦恼障者,如贪欲嗔恚愚痴等之惑是;业障者,如五逆十恶等之业是;报障者,如地狱饿鬼畜生等之苦报是。众生因有此三障,所以不能开悟成佛。FROM:【《佛学常见辞汇》陈义孝编】

【箜篌】:(物名)乐器名。释名谓为师延所作。空国之侯所存也。故亦作空侯。或谓汉武帝使乐人侯晖为之,其声坎坎,故又作坎侯。隋书音乐志谓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其器今已失传。旧说谓似瑟而小,用木拨弹之。日本之箜篌,传自百济,故亦谓之百济琴。有竖箜篌卧箜篌两种。印度自古有之。故法华经曰:“箫笛琴箜篌。”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未敷莲华】:(杂名)半开而将满开之莲华也。秘密念佛抄曰:“观音手执未敷莲,作开敷势,即此表示也。”FROM:【《佛学大辞典》 【丁福保 编】】


==========================================================
关于【一实境界】
「所言『一实境界』者,谓众生心体,从本以来,不生不灭,自性清净,无障无碍,犹如虚空,离分别故。
平等普遍,无所不至,圆满十方,究竟一相,无二无别,不变不异,无增无减。
以一切众生心,一切声闻、辟支佛心,一切菩萨心,一切诸佛心,皆同不生不灭,无染寂静,真如相故


说明:上面说明「一实境界」就是指众生都有无二无别的本体真如真心佛性
无二无别是指特性上,而不是指同一个,就像水的三态变化特性都相同,但是,这杯水则不是另一杯水
就像我们和佛菩萨虽然都有佛性,但是佛菩萨已经成就,而我们则还在轮回
但是,如果水能入大海,则没有水和大海的分别,究竟一如。
同样道理,一般众生常感到苦难孤立无援,但如果能像转电视频道一样调整自己的观念,频道相通就能入法水
以正知见入佛知见,入佛智慧法海,那自然能入法界光明,如水入海,究竟一如没有差别



未完待续...... 阿弥陀佛
==========================================================


以上

深深忏悔自身业障深重,存在诸多不足,实修尚浅
愿佛菩萨加持、善知识教导,开启智慧,不断增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文殊菩萨
南无弥勒菩萨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5-4-27 15:08 , Processed in 0.0775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