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复制链接]

393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32

[布施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9 10:13: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止观初探]正视心识作用,由观照心念探讨"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作者:首楞严三昧


以下是几年前末学在台湾部落格的老文章,提供给大家参考


有个佛弟子和家人有些不愉快,然后觉得自己要开始修禁口
所以决定最近都不和家人说话

佛法当然有很多方法,看众生因缘根器不同方法也不同

在此,我提供一个看法

因为和家人不愉快内心无法排解,这是属于心的问题,内心的苦
如果一个已经学佛很久的行者应该要了解,心苦要由心去解脱,跟嘴巴是没关系的
如果用禁口,反而可能因为不和家人说话,误会越结越大

一个凡夫菩萨行者对于自己内心的痛苦,应该用菩萨法门来调解
例如用四无量心观照来转念善解,对外可以用四摄法来摄受众生

透过以上的这个故事,在佛经上我们可以找到另一个故事

佛经上有个人因为无法断除淫念而想要割除男根
佛陀也是告诉他,心念的问题割除身体有用吗?
如果割除男根后心里还是想,那是不是要割掉脑袋呢?

当然上面的解说都是对于能够正念思维的弟子才有用

娑婆世界众生欲望深重,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下起正念思维,而由心去转恶向善,转黑暗为光明的
所以为了适应不同根器因此法门无量,不过一个真正想解脱轮回的行者应该学习当下觉照


佛经上说烦恼即菩提,这是因为烦恼是因,菩提是果
看清楚烦恼的所在,才能转烦恼为菩提,这也是楞严经讲的初修行第二决定义

因为有了烦恼痛苦,所以寻求方法断除烦恼痛苦,然后成就菩提
菩提是什么呢?就是已经不被七情六欲烦恼所苦的状态,这种境界就是达到菩提
(解脱道菩提和无上菩提此非本文讨论重点)

那烦恼怎么消除呢?
有的人认为拥有享用不尽的财富,或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没有烦恼了
不过现代资讯快速,每个人都知道拥有财富不可能没烦恼,大家也都知道豪门情仇深似海
而权力也不可能永远,因为权力贪欲可能犯法入监, 钩心斗角内心也难能平静

虽然如此人们还是穷尽一生追求财富权力和欲望
而且往往到头来觉得一场空年老空虚,甚至年轻短命

(注: 以下讲的精神灵魂或能量生命,只是一种以现代科学来说对应于物质生命的方便说
这并非佛法的说法,相似于佛法的名词应该是意生身或法身)
如果人们能学佛知道六道轮回,知道修行可以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
知道人人都可以成佛成菩萨,知道物质生命短暂精神灵魂生命不死
知道娑婆世界苦难无穷,知道可以求生极乐世界
知道生命可以超越物质脱离肉体束缚,回归精神生命自由自在
如果人们相信这些,生命一定有很大的改变,不用无穷止尽的轮回

有人认为生命死了就没了,佛教称作断见
有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是生为人(涅槃经),或者执着于永恒,佛教称作常见
有的人则认为世间有造物者,生命由造物者所创造
因为这些对宇宙真相(佛教称法界实相)不透彻的认知,所以众生一直无法摆脱轮回

佛则告诉我们,物质生命是由于灵魂意识能量对外在一切的执着而产生
物质(肉体)生命随识流转(轮回),精神能量生命实际则无生死
佛说众生都可以成佛,众生都有机会摆脱肉体束缚,回归精神能量自由自在,这才是生命的真相


到这边假设您已经学佛,接下来我们来研究探讨欲望和转为菩提的方法


我们都知道
当我们与心爱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就算不是吃山珍海味,滋味也是甜美的
当我们孤独的时候,就算吃山珍海味,拥有金山银山,人生一样是空虚的
因为这和上面禁口或断根的故事一样,这是心念的问题

所以物质真的能代表一切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个现代的无聊男子没有心爱的女友
就算天天看色情影片或者去寻花问柳,日子肯定是空虚的
又或者有很多女友性关系复杂,但是日子一样空虚
女性也是一样,天天沉溺在爱情或情色小说,或甚至在男人堆中打转,终究一样空虚
(底下会特别说明为什么用这样一个例子)

相反的,当我们帮助了苦难的人,就算不用任何回报,我们还是内心满足心情愉悦的
这些都是心的问题,可见物质感官作用对人生意义的实际影响是薄弱的
山珍海味金山银矿和满街花柳或周遭苍蝇蜜蜂的围绕,可能都无法填满我们内心的空虚

人生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还是要来自于慈悲善心和高尚的道德,因为这样我们的精神才充实

所以,欲望和烦恼如何转为菩提呢?
就是透过上面这些话这样的理解,这就是[智慧]

这是佛教[戒][定][慧]三学中的[慧观],就是[智慧思维觉照]

透过这样的了解,然后就能发觉真正对我们有意义的事情,帮助改善我们的人生

如果不是透过这样的探讨和明白
而是直接由[戒][定][慧]中的[戒]或[定]去修行,这样还是会有难以克制的情况发生

例如,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只看到事情的一面,所以与人意见不合
就像一个扒了我的钱包的小孩,如果我知道他家人得重病,家中没有收入
我可能就会同情他,不再追究,甚至帮助他解决家中问题

这种案例很多,这就是真正明白的差别,也证明[智慧真明了]很重要,尤其对于宇宙真相更重要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已经进步到能用[智慧思维]解决问题的程度~能用[慈悲]和[道德]转化[烦恼]和[欲望]
有的人还是有比较强烈的物质欲望,或者有的人连基本的物质需求都没有满足

或许这些人已经学佛了,但是如何来转变呢?

其实还是持戒,和修定

修定的方式可以念佛拜佛诵经持咒等等都行

不过在此我们想讨论一个问题,透过一个观照来熟悉三昧,来认清欲望和清净的差别

有时候当我们忙碌的要命,最后终于结束,在这突然停下的当下,我们可能会有短暂的放空
又或者我们很久没喝水渴的要命,当喝到水的一刹那会有短暂特别明显的安定
又或者我们躺在舒适的草皮上或沙滩上,会有远离尘嚣甚至肉体的特殊安祥的感觉
又或者饿了好久后终于饱餐一顿,那一刻会有忘我的感觉

其实这短暂的放空或者安祥或者忘我,就是来自于欲望被满足的短暂当下
当下的欲望因为满足了,所以没了,而下一个欲望尚未产生,意识因为累了,所以短暂停止思维
我们平常念念相续的烦恼因此停止了
这边就是我要讲的重点,欲望止歇时候的安定,这就是[止],[止][观]的[止]
也就是佛法讲的[奢摩他],就是[静]的功夫, 也就是佛法讲的"歇即菩提"

如果我们能正观这个当下(这就是[止][观]的[观]),深入止观的功夫(就是深入当下寂静和觉照的功夫)
就能对欲望和清净有比较清楚的认识,进而逐渐脱离欲望和烦恼的控制

如果我们能熟悉欲望止歇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厘清欲望和清净
明白的人就能逐渐摆脱烦恼欲望的束缚,就能够自然的减欲甚至无欲

以上提供有缘参考
以更清楚欲望和清净,以及"楞严经: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道理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931

主题

1万

帖子

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42732

[布施勋章]

2#
 楼主| 发表于 2020-7-19 10:13:46 |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

上面这个欲望止歇观照是一种正视烦恼和菩提的方法
虽然和男女双修的法要有点相似,但是却是完全相反的
底下的说明可以完全说明男女行淫双修的错谬
这也是我在上面用"寻花问柳或有很多女友却一样空虚"那个例子的原因
因为男女行淫双修就像上面的例子,就算拥有很多的物质享受或者欲望享受一样空虚

一般来说,男女行淫双修的两个重点
一是不漏(不过这大都是假话 根据那些双修故事几乎每次都漏  楞严经说以男女两根为菩提就是着魔)
二是产生大乐时候的光明
这点和上面讲的欲望止歇时的安定有些近似,但是完全不同
因为佛法重点在于歇即菩提,是让众生正视歇的寂静,深入寂静的功夫而逐渐清净无欲
所以学习佛陀正法绝对是逐渐自然的能够减欲的
而不像男女双修行淫而又要克制欲望,克制人体物理性冲动
却又要求不能漏而又要经常双修,以双修为究竟
到这边,有智者请自己辨别差异吧

双修的大乐光明和欲望止歇时的安定差别在哪呢?
差别就在于,佛法讲的歇即菩提才能够真正做到正视烦恼欲望与清净寂静,而逐渐迈向清净菩提
而男女双修往往只是让人更堕入欲望,不仅可能违犯世俗法律,也是着魔的途径

如果我们能熟悉欲望止歇的观照,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厘清欲望和清净
明白的人就能逐渐摆脱烦恼欲望的束缚,就能够自然的减欲甚至无欲

但是如果以为双修能成佛,而习以为常的双修控制不漏,又或者贪着男女性交的感受
这就和上面讲的欲望止歇完全不相干了  
因为如果是明白欲望止歇,就会逐渐自在而减欲,又怎会不断的双修呢?
由此也可以看出,欲望止歇只是一开始正视烦恼欲望,让我们能逐渐厘清欲望和清净
这点更不同于无上瑜珈把男女双修当作究竟

以上提供有缘参考,以更清楚欲望和清净,也明白男女双修和"欲望止歇歇即菩提"的不同
这道理可以参阅[首楞严三昧经]中魔界行不污菩萨那段经文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愿与佛心相印,愿清净慈悲自性佛光遍照十方一切众生,众生皆得清净 自在 解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5-4 10:14 , Processed in 0.0751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