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光明净土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读

[复制链接]

1304

主题

7898

帖子

2万

积分

修行学员

积分
28434

[禅定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9 10:23: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读

作者:首楞严三昧


什么叫品读?

根据佛经的教导,学佛修行有几个过程
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解义、深入实修、为众生演说
依照上述方式,随实修次第增上,不断的在广度和深度上循环增上

至于佛弟子藉由「佛经」来修行,也大略有下面几种不同方式和次第:
例如:听经、抄经、诵经、读经、解经、实修验证、讲经
这些方式会因为众生个人喜好或能力、修行阶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

例如:
【听经】(分为听「读诵带」或「法师讲经」):
适合不认识字和一切众生(如果经文内容符合众生的次第),能力上的要求最低,
但所花时间较长,因为法师逐字逐句讲经,所以花费较多时间
但是,如果透过录音带或CD或视频,随时可听可中断(当然尽量不要),方式上也较方便和自由
而且,透过法师讲解的方式,可以快速理解佛经意思,就算只听到只字片语,也能受益
不过,一般所公开讲解的佛经,都是比较基础容易的佛经,如果逐渐深入经藏,那还是要靠自己阅读
所以,识字、古文能力、实修次第,这些都成了深入经藏的重要基础

不过,其实古文能力并不是绝对的、也不需要很深的古文能力,而且大多的时候是和「实修次第」有关
例如:「心」这个字,这不需要什么古文能力,能不能理解,理解体会有多深入,这是和「实修次第」有关
而且,佛经中大多没什么困难的古文,更重要的是深入经藏和实修后才能理解
广泛并深入各种经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各种不同次第的解说都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些正知见,当然不懂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信心」和「愿心」,如果没有「心」和「愿」,也不可能深入,
就算做一般世俗知识性的研究,没有真心和实修的体会,就容易错解或凡夫解

所以,「学识能力」和「实修次第」或「资质根器」可能会影响修行的效率,
但是,「发大心」和「发大愿」,「勇猛心」突破,「精进心」坚持,「法忍心」安忍,这些才是增上修行的最最关键
也就是常说的:佛法是心法,万法唯心,一切随心转


【抄经】:
也算是最简单的方式,能力上的要求极低
不认识字亦可(可依形状抄写)、或适合某些静不下来的人,但所花时间很长
只要肯努力,就算自己的资质很差,佛菩萨还是会视众生的诚心和恒心而护佑抄写者
一般来说,绝大部分不认识字的众生和老年人或懈怠懒惰、或根器较差的修行者,可能都是上述两种人

【诵经、经行】:
这要认识字,对认识字的众生来说,这是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最基础的方式,操作上也最快速
透过专心诵经,可以契入清净光明的氛围,也可以逐渐了解佛经的意思
透过经常诵经,也可以得到一定的轻安和定力并消除业障,这是最普遍和基础的修行方式
但是,如果长时间长年都处在诵经的阶段而没有增上,那也不算精进长进的修行者
经行比诵经进阶,经行就是动态的诵经和打坐(而且通常没有打坐的危险性),契入佛经的清净光明『氛围』
就是以诵经(可全经或经偈或片段)的方式稳定来回或绕圈行走,变通的方式很多,可以一边播放读诵带或唱经偈
一般人或老人如果长时间坐着也不好,所以拜佛和经行都是可以调节的修行方式
(上面谈到危险性,如果戒行清净,无贪无求,在正信或自家佛堂,一般修行通常不会有危险,
但如果是打坐和禅定,要求的细节会更多,要自己深入楞严经后并做好基础实修的准备,这样比较恰当)

(什么叫作『氛围』?
一般的理解就是一种气氛,但是,深入来说,并不是这么简单
氛围就是一种精神同化,一种冥想,一种念力,一种精神力,一种能量,一种场
正向清净光明的氛围可以调整人的身心,进行一种正向的交互作用(就像您到医院做远红外线的深层治疗)
用俗话来说就是可以治病、驱邪、排毒,至于有多大的作用,那要看心量和修行,心量愈大、修行愈深,效果愈大
当然,初学者的效果不会多神奇、也不会很显著,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恒,对您的身心是很有帮助的,做了就会有体会
另外,佛菩萨要是看到众生有诚心,能虚心老实的修行,就算初学者能力不足,也会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身心得到神奇的改善
所以,一般人看打坐好像呆呆的很无聊,其实,你到医院做疗程不也是如此?内在的调整和运行都是如此的
就像假设你现在很生气,你要调整,也是要慢慢调,才能慢慢不生气,这种调整就是内观、就是观行、就是内在的氛围作用)

不论是上面的听经、抄经、诵经或下面的读经、解经,或日常的实修验证和日后的讲经
这些都要不断的练习,在这些练习中能「安住」,这就会逐渐有基础定力,而能逐渐契入上述的氛围(这是日后更深入观行禅定的基础)
「戒」除了一般的戒律戒条,其实戒就是规范,能例行上述各种定课,这也是属于戒(规范)的范畴
也就是说,透过例行、力行上述的定课(特定定期的课程),这就符合了戒,由这样的定课练习就能逐渐发「定」,
有了上述大量定课(戒)的基础,这样日后修行「观行」「禅定」才不容易出问题
所以,初学者或任何修行者都应该熟练「拜忏、拜佛、念佛、持咒、诵经」等基本功课,这些只是很基本的基础实修功课
就像世俗的学问,也是要背种种的定律公式,各种运动员也是要不断练习同一个动作,修行佛法则是要熟练上述这些功课

【读经,解经】:
如果是知识份子,可能会采取「读经」(阅读)和「解经」(思维分析)两种方式
因为,以知识份子来说,比较着重在了解意思,所以会采取「阅读浏览」和「思维解义」的方式
而且,确实上,「读经」「解经」比「抄经」「诵经」来得容易、快速了解经中内容,可以较快进入修行重点
所以,如果认识字的众生长期停留在听经、抄经、诵经的阶段,而不自己阅读思维,那是不长进的
因此,佛经上说,修行若不思维,经劫不能成就,可见思维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说要真正明白佛义,那还要经过实修,而不是知识份子光阅读分析佛经就能有成就的
如果没有经过实修,阅读和分析时候的了解,其实多半是自己的想像或以凡夫思维的猜测,所以多半可能是错误的
也就是「戒、定、慧」的修行要均衡,才能真正增上,要不然多半会堕入「凡夫俗见」或「世论」(世俗说法或论点)中,自误误人
所以,虽然从因果上来看,知识份子可能在福慧上高于非知识份子,
(但是这也难说,有世俗知识也不一定有世俗福报,因果很复杂,这边不详细讨论)
但是,如果没有真心学佛,多半会因为世间智识(世俗的聪明和知识)的影响而障碍学佛,影响对「超越世间知识的真正智慧」的了解

除了上面的基础方式,其实,如果修行次第到了「心法观行」的次第,逐渐深入后,任何修行都是可以进行观行的
但是,这必须要「戒、定、慧」次第实修的配合,也就是「戒」要清净,逐渐已经不受世俗所染,并随时保持「心念」的清净光明
如果不是如此而要学习观行禅定,那就很容易因为世俗的恶习和知见观念而障碍观行,或甚至引起所谓走火入魔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您对世俗还有很多贪瞋痴,那观行上也会出现这些阴暗面,这时候这些负面的心念和思维就会成为心魔,成为魔扰
而当我们在做观行的时候,这是细微的心念心识精神作用,如果这期间负面的心念剧增,就可能引起各种负面幻觉,例如:恐惧邪恶等等
在习气深重和定力不足的情况下,一般人很容易陷入幻觉中,更因此招引外魔而产生相互作用,可能引起精神错乱和附体或因此堕入邪道

所以,修行和解脱都不是随便的事情,也不是容易的事情,因此不应该态度轻率,应该谨慎小心


经过上面的了解,所以依照「戒、定、慧」的次第修行
在「基础实修」阶段,关于「经典」的修持,是以「诵经」和「习经」为主
「诵经」是最基础的基础实修,如果没有多次读诵,当然无法熟悉这本佛经,更不用说其他佛经

不过,光是诵经也是不够的,因为多数人虽然自称佛弟子,也每天读诵定课经典
但是,问他这部经的内容讲些什么?到底修行该修些什么?却一问三不知,或支支吾吾讲不出所以然
这就是因为众生以少为足,没有自己好好深入了解,就像我们学习世俗课本也是要做功课的

所以,佛弟子也应该要「习经」,就是学习佛经中的内容,就像我们学习世俗课本一样,要做标记说明提示...
所以,「习经」也要从佛经的第一品到最后一品,都要翻译成自己能理解的白话和划上重点,
并对整部佛经的架构、结构、章节和内容有整体的了解,经中各品讲述的内容和重点为何?如何起承转合?
以自己理解的程度,勾划出一个自己容易明白的蓝图,并且在脑中回忆回想,运用在生活中
这样日后有人问你这本经在说什么,你就能清楚明白的告诉他,这也算尽到修行和弘法的责任
如果讲不出来,那实在太丢脸了,这算什么佛教徒呢?还好意思自称佛弟子吗?


至于「品经」,什么才叫作真正的品经?

其实,品经就像「拈花微笑」,当然,这是很深的情况,初学者不是这样的

如果您够细心或有觉性,就能发现末学上面的讲解或许多文章中,其实就已经实际操作「品经」的种种细节了
就是您做的不仅仅是白话翻译,而是能依照各种佛经的教导互相支持和引证,
依照不同次第的经论说法,为不同众生做各种不同次第的说明
不仅在段落上、词句上、文字上、案例上,都要尽量做各种「法性」上、「无量义」上不同的讲解、论述或举例和说明

这边先依照「圆觉经」中讲到的「三惑」来说明
「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下面佛学辞典所说:

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是凡夫的惑,见思惑中的见惑是知见上的迷惑错误,如身见边见等五不正见是,思惑是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如贪嗔痴慢疑等五烦恼是,声闻缘觉行人若断了此二惑,即能证得阿罗汉果,出离三界;尘沙惑是菩萨的惑,菩萨化度众生,如果不通达如尘如沙的无量法门,就不能完成教化众生的事业,故名尘沙惑;无明惑是根本无明,能障蔽中道实相之理,断尽即成佛。在三惑中,见思为粗,尘沙属中等,无明为细,其性质各不相同。

上面已经说得很明显,
1.就是您要能破除众生的见思惑,就是破除众生的凡夫俗见和外道知见,众生所提出的种种错误观念和邪见,您能不能一一破解?
2.您要能学习、明白无量法,对法性都能通达,这也是无量神通的基础,这也是「拈花微笑」
3.这就是关于「不二」「中道」「实相」的道理和实证
把上面三种情况用在「品经」上,就是您对经文,能不能有上面三种不同层次的了解和讲解
而且不只在品读佛经的时候如此,对生活中的一切相和一切众生能不能如此观照和觉照,
而逐渐观觉两空却不失正觉本心,符合「不二」「中道」「实相」

再以佛经中的名相来说明:
例如对于佛经中的佛菩萨名号或三昧名称,您只是就这样读过,或者能依照文字所表现的名相,就能知道更深的涵义
例如佛菩萨的因地发心、功德本愿、三昧的氛围内涵和方便方法...,如果相对应于一般众生,该如何演说或方便众生了解和实修
例如光是「念佛」两字,有多少可以实际运用的表法和心法以及和佛菩萨相应相印的心法、渐次法、平等法
如果没有实修念佛的各种方法和心法,您真的懂念佛吗?您能明白末学上面是在讲什么吗?
又诸如:拜忏、拜佛、持咒、诵经,这些真的都懂吗?以名相来说,您能对这些讲出什么道理?
这就能验证是否有实修、是否真正了解,也马上可以知道根器和次第如何
其实,这些在上面的破除三惑中,都可以包含一切解答

又例如:一般人逛街就是买东西,那修行人呢?修行人也逛街?
修行人基本上不应该常逛街,以免增加贪欲和杂染,如果有需要,才购买基本的生活用品
但是,如果是久修的大乘菩萨道行者,入世普渡众生,所以必须适当的观察众生相、众生性、众生心
所以,以普渡众生为己任的大乘菩萨道行者,虽然逛街,但是,不是增加贪欲和杂染,
而是由商店所贩卖的物品、服务的态度、街上的人潮、来往的车辆、人与人的互动、脸上的表情、空气和街道与人的品质、以及综合氛围
由一切相,可以看出这附近众生的生活状况、习惯、欲望、相应的疾病、贪瞋痴杂染、信仰等种种状况,是否善良、是否容易教化...
由相而知性、知心,由众生的无量凡夫心而以无量法对治(所以必须发心并真正深入无量法,并普渡无量众生,圆满「四弘誓愿」)
就像品读佛经,您能不能也这样品读「世间相」和「众生相」、「众生性」、「众生心」、一切「法性」

回说佛经中常讲的修行次第:亲近善知识、听闻佛法、思维解义、深入实修、为众生演说
如果不能像上面所说的这样深入品读佛经,那么算有实修吗?可以为众生演说或讲经吗?
讲解会不会太狭隘呢?能分辨众生根器次第和心性吗?会不会违犯佛陀所说的「要按照次第修行和说法」呢?

当然,也不是因此就不为众生演说,不过,还是要先好好加强自己,自己如果没有料,还能说什么呢?
因此,要好好自修,然后,只要发大心、大愿,祈请佛菩萨加持和引导,并小心遵照上述佛经中的教导原则:按照次第修行和说法
这样有发心、发愿、祈请并反观自照的修行者,也会随自己的次第而遇到可以同修或引导或对他说法的人
(您有多少努力和多少料,佛菩萨很清楚,如果时机到了,佛菩萨就会给您机会,让您依照次第增上修行)

演说佛法要看众生根器(这些佛经上都有教导,「般若经:魔业篇」),不是按照自己喜欢而乱说,
要先观察众生根(器)(习)性,适可而止,不要过多而无法接受,也不要过少而不清不楚
(不要过多而无法接受:就像末学这篇的份量和质量,如果是一般人或初学者或没有深入实修的佛弟子,也是没有心力读完和看明白或接受的)
自己有多少实修就讲多少,自己懂多少就讲多少,不要天花乱坠妄语乱说,不懂就说不懂,
不懂就回家向佛菩萨忏悔,然后继续往上修学弄清楚,这样就能按步就班慢慢增上

以上,「品读」两字,讲了一大堆,提供有缘参考

祝福慧增上 身心安祥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清净光明净土

GMT+8, 2024-4-28 07:00 , Processed in 0.0571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